第一篇: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情况
****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农业局
****位于广西东南部,土地总面积2457平方公里,全境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多年来,历届****委、市政府和勤劳的****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建设着****,发展着****,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陶瓷之乡、水泥之乡、建筑之乡、荔枝之乡、水稻高产之乡的美誉。****重视休闲旅游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起步较早,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和引导,休闲旅游农业的档次不高,知名度低,还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探索和实践。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便进行了休闲旅游农业的实践探索,十多年来,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休闲旅游农业园区资产投资总额达****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达****万元,年营业收入***万元,实现利润****万元。主要发展形式有:
1、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建设。结合生态农业和生态家园建设,以沼气池为纽带,实施农村“五改十化”,美化村容村貎,在此基础上,发展一些与旅游配套的农业生产。比较成功的如*****,该村从1999年开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池建设,全村沼气池入户率达到90.3%,同时,组织村民义务投工投劳,进行村级道路硬化,全村18个村民小组全部实现了道路硬。几年间,****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文明村。此后,结合农村旅游开发,农业部门引导进行休闲旅游农业的探索,先后建设80多亩的休闲果园,30多亩的休闲垂钓鱼塘,20多亩的无公害野菜,100多亩的提子采摘园、10多亩的草莓采摘园以及冬油菜花、冬潮菜、冬萝卜等生产。2006年该村获得了全国农村旅游示范点的称号。目前,每年到该村来的游客约**万人,旅游收入***
1万多元。
2、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先后在****镇才旺村、****镇中灵村、****镇*村等地进行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其中***镇**村示范园以优质瓜菜大棚种植示范为主,****镇中灵示范园主要是从台湾引进四季竹、番石榴、甜杨桃等示范种植,****甘村示范园一开始种植黑美人西瓜等优质瓜果,后来进行秀珍姑等食用菌生产,以上这些后来都由于生产效益不理想,后续投入资金不足而停止建设。2006年,由个体老板在****镇甘村投资建设了绿满地优质提子生产示范园,该示范园规划面积2000多亩,现已种植南方优质提子500多亩,进行了园区道路、农田基础设施等建设,同时,正在陆续建设餐饮、烧烤、休闲等功能区。2009年,该示范园农产品销售收入达400多万元,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
3、农产品采摘园建设。比较固定的有***村的提子园和****提子园,此外,一些农民在城郊、旅游景点旁边种植草莓等,供市民休闲游玩采摘。
二、****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做法
1、政府重视,部门配合。对一些有基础的镇村,市镇两级政府都进行积极的引导,如***村生态旅游示范村的建设中,市委宣传部、*****镇政府和市旅游局等积极帮助该村搞好旅游规划,市农业、交通、水利、能源、建设等部门也从各个方面给予物质和技术上的扶持,从而加快了该村旅游开发建设的进程。
2、财政引导,增加投入。对一些潜力和示范带动意义的产业,*****安排一定的资金进行适当的扶持,如在******观光示范园建设中,一开始投资老板还有些犹豫,市农业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议政府进行适当扶持,得到政府的采纳,当年市财政就扶持了建设资金****万元,政府的支持激励了老板的信心,当年便建成观光园200多亩,几年来,带动全市种植提子面积达5000多亩。
3、投资主体多元化。坚持以个体老板和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为主,如*****观光园个体老板投入了1000多万元,而且目前还在不断的增
加投放完善相关设施,展现出了很好的前景。而以前一引起政府主导的示范园建设,大多由于后续投放资金不足而停止建设。
三、存在问题
1、产业缺乏统一规划。市对休闲旅游农业没有统一的规划,只能是见子打子搞建设,在项目建设上随意性强,很多经营项目雷同,低水平重复开发,特色不突出、规模偏小。如以前的草莓采摘园在丛义、中灵、勾漏都是种植一样的品种,现在罗政村提子观光园和绿满地的提子观光园在品种上也有很大的雷同。
2、参与休闲旅游农业开发的人员素质不高。一些投资者原来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经验,从而使得休闲旅游农业的开发档次不高。
3、对休闲旅游农业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存在模糊认识,没有与促进农民增收就业和建设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具体工作上没在思路,没有行动。
4、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目前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大都是由民间资本投入,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十分有限。同时由于土地、房产等不能抵押,融资困难,影响产业发展。
四、建议
1、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认识。要进一步加强对休闲旅游农业的研究、宣传和推介,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认识,切实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考虑,充分发挥休闲旅游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内需、增加农民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确保休闲旅游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要重视科学规划。要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和地区特点,依托当地资源条件、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发展规划。在规划设计中,要突出功能定位与开发,要坚持突出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科教功能和载体功能。
3、要优化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重视,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加强领导和服务,要围绕解决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制定扶持政策,切实解决好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用地、用电等各种问题。
4、注重优势企业、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的培育。提高休闲旅游农业的影响力,关键是要打造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要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休闲旅游农业的产业基础,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通过培育品牌产品,带动种养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附件2:
****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调查表
第二篇:福建省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福建省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高效农业。近年来,我省休闲农业等农业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和发展,成为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休闲农业的发展,拓展了农业功能,延伸了农业效益,丰富了农业内涵。为了摸清我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总结发展成效、经验,根据“全国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提纲”要求,现将我省休闲农业发展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效与做法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靠近东南亚,东临太平洋,气候适宜,交通发达,是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中地区及台湾地区旅游网络的纽带。加之比邻港澳,与台湾隔海相望,兼受闽台农业合作和台湾观光农业发展的影响,因此,福建发展观光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分异优势。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福建休闲农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主要体现在:
一是初步实现休闲农业多样化。福建休闲农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 年代末,在厦门、漳州两市最初兴起,形成以体验农家生活和品尝农家美食为主体形式。发展至今,已具明显的特色,类型繁多。遍及我省城郊与景区周边,各地也先后建立了观光农业园区、观光花果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生态农庄、“农家乐”、“森林人家”、“水上人家”生态旅游度假区等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农业休闲园区。
二是初具产业规模。据不完全统计,2008 年,全省乡村旅游点和旅游村镇约有1000 多家,直接吸纳劳动就业人员几万人,间接解决劳动就业数十万人。接待休闲者约2000 多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近80 亿元。尤其是福崛、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初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产业群。
三是经济效益比较明显。2009 年“五一黄金周”,福州市休闲农庄接畴息人数超过100 万人次,营业收入约2 亿元。据有关方面预测,厦门市困侧为年乡村旅游接待量达到300 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ro 亿元。
四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泰宁县水际村有三分之二户数和五分之卫的劳动力专业从事休闲农业,2007 年,累计接待游客37 万人次,实瑰旅游收入1110 万元,以旅游为主的相关产业完成总产值2100 万元,村集体收入117 万元,实现农民人均收入上万 1 元;近年来,该村先后获“省明里下
一、“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实践证明,发展休闲农业,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来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同时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休憩的新天地,为城乡经济、也丈为信息提供了互动的交流平台,成为我省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
我省重视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工作。省里成立了以常务副省长为组长曲省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对全省旅游工作组织、协调、统筹和整合。我厅与凿旅游局成立了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协调指导工作。全省上下形成了通力瞥电、全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中。主要做法、基本经验有: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近几年,我省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采取了切实裔欢约引导服务和扶持鼓励等方面措施,通过对在一些地方设立高新农业藕权云区、创立台湾农业创业园,开展旅游名镇名村创建活动等,推动休闲夜生幸业不断拓展和深入。特别是近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应游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县城旅游经济发展,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目的地,”制定了加大财政金融支瓷方变,支持旅游项目用地用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徽御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和服务措施,为深化休闲农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坚持科学规划。把规划作为发展休闲农业的先导,组织专家认真研究制定,并围绕规划推进工作。2006 年,我厅制定了《 福建省“十一五”观光农业发展规划》,明确了观光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和重点任务,为休闲农业不断拓展、观光产业不断提高指明了方向。福州、厦门、泉州等大中城市的规划重点,依托现有的旅游景点,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在郊区和旅游主干道旁开发农业观光和休闲场所。在山区规划发展以生态型观光农业为主,在沿海规划发展休闲型渔业为主,都制定相应的规划。科学规划使发展有了蓝图、方向和目标,避免盲目引进、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问题,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是坚持示范点带动。把经营休闲农业较好的企业树立为典型,做为示范点来扶持,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2008 年,我厅与省旅游局、省财政厅联合发文《关于开展“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建设活动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筛选巧家“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对每个示范点予以资金扶持,这批扶持的“农家乐”示范点,大都在城市周边地区,具有一定的规模,代表我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以抓“示范点”来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带动一方富裕,成效明显,在全省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四是管理逐步完善。福建省休闲农业协会于2007 年成立,加强了全省休闲农业的联 2 系,泉州等地也相继成立了休闲农业协会。厦门市旅游、农业等部门组织制定《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规范》和《 乡村旅游示范点安全质量要求》 两项地方标准,近日即将正式出台。
二、困难与问题
我省休闲农业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也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有:
(一)规划不科学,管理不规范。近年来,我省休闲农业发展大都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使得项目设计趋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缺乏个性和文化内涵,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甚至有的地方造成了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性开发。
(二)特色不明显,发展不平衡。我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兴起于改革开度,、合,与我国的台湾地区相比起步较晚。由于政府和经营者对休闲农业诙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市场分析,使得休闲产品单
一、缺乏特色,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同类型休闲农业定位的差异性小,同质化趋势严重。同姗.沃闲农业在全省范围内发展不平衡,多分布在沿海大中城市、著名景点硬之二
(三)法规不健全、政策不明朗。目前,我省民间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很高,省里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是对休闲农业发展尚未制定具体幽优惠政策,也还没有制定“全省休闲农业质量和安全”的评定标准,缺乏酬导作用。没有法规,就难以管理,也难以保证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四)资金投入不足,政府扶持不够。目前,全省各级政府对休闲农业酶长持资金和政策不到位,乡村农民和企业缺乏资金,使得休闲农业发展多专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庭大高,缺乏吸引办,招商引资困难。因此,资金缺乏制约着休闲农业的发畏:
(五)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我省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和服务人灵大多是当地的村民,存在知识层次低,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等问题,管理介服务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规范化、标准化服务的需求,导致接待水平傲下:
三、基本模式、产业类型、以及在促进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一)产业类型。福建省的广大农村地区,既是奇山秀水、名胜古迹、厥情民俗等传统休闲资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现代休闲资源的分布地,各地的休闲农业产业呈现出不同的类型。
1、田园农业乡村游。主要凭借优美的乡村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及独特的农业生产过程等,以此来吸引旅游者进行观光游玩等休闲活动。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风田”之称,受复杂而多样的地域性自然环境及不同耕作习俗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和特色的田园景观,如茶园、桃园、李园、橘园、荔枝园、批把园等;以及梯田、松涛等乡村田园景观。利用这些条件可以开发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等。、民俗风情乡村游。以民俗村镇的生活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及各种传统节目为特色,吸引广大游客和观光者前来观光浏览、康体娱乐、学习研究等。福建省民风、民俗与巧节庆等乡村文化景观丰富、舍族文化、客家文化内容及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舍族山歌、民族节庆、婚丧嫁娶、民间信仰以及传统的民间工艺等。此外,福建民间戏曲种类繁多,主要有南音、梨园戏、莆仙戏、木偶戏、高甲戏、萝剧、闽剧等,利用这些开发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民族文化游等。、农家乐。是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依托,以农民为市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福建山多林绿海岸线长,利用这个特点开展“林家乐”、“渔家乐”、“农家乐”等各种具有福建特色的休闲观光,为城市居民提供物美价廉的食、住、行、购、游、购、娱、等系列活动。、特色产业型乡村游。在村镇范围内,利用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经营,以一村一品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福建盛产茶叶、安溪的铁观音、武夷岩茶等享誉全世界。目前福州满堂香茶艺观光园、安溪中国茶都农业观光园、“中国茶乡”武夷岩茶大观园、天福茶博物院等以茶为载体的旅游景区都获得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称号。利用茶产业、茶文化开发满足旅游者需求的茶园观光制茶、品茶、欣赏茶艺表演等系列成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村落民居建筑乡村游。乡村地区的特色村寨是不同地域乡村建设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如福建永定、南靖客家土楼、漳浦赴家堡、邵武和平古城等。依托悠久灿烂的地域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漫.开展休闲观光和文化体验旅游。
(二)基本模式。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2008 年全省休闲农业经营的业二近1800 家,运行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乡村组织型、公司型、农户型、公夏+农户型、综合开发型等。投资结构主要以个体和民营企业投资为主,至2008 年底,全省休闲农业投资总额达到近360 亿元。
(三)发挥作用。休闲农业是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业劳动生活场景为载体,以农民经营为主体。它把“三农”推动向市场,使旅游业与‘三农”有机地结合起来,盘活了 4 农民的闲置资产,加快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硬设,同时也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近年来,我省积极引导乡村农民兴建特色餐馆,购物商店等旅游配套设施,优先满足景区附近村民承包经营,销售土特产品;落买优惠政策,扶持旅游商品加工企业,利用丰富的竹木、土特产等原料,吸攻民间传统工艺,研制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提升了乡村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休闲农业的发展,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具育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农村发展。我省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鑫结合起来,对旅游村镇优先解决农村交通、通信、供电、卫生、饮水等方面粉突出问题,按照新农村与旅游功能配套建设的要求进行编制建设规划,陡时发动村民推广使用沼气、节能降耗,保护森林资源。帮助景点区完成通衬公路的路面硬化、医疗施设建设、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工程。到2008 主止,全省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176 亿元,硬化总里程约4.1 万公里,乡镶通畅率达100 %,农村沼气建设继续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2008 主,已建农村沼气6 万户,2009 年全省计划新建农村用户沼气6 万户以上。、提供了就业机会。龙海市龙佳生态温泉休闲山庄自2000 年元月开业以来,经营保持良性运营,每年接待呈上升趋势,2008 年接待游客66.6 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3.12 万人次,全年总收入1783 万元人民币。山庄直接吸纳劳动就业人数共计366 人,其中本地就业人数297 人,占总人数81 .巧%,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带动了周边第三产业的发展。2008 年,全省休闲农业就业人数约60 万人。
四、制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规划,在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上有哪些创新
(一)发展规划。2005 年,我厅编制完成《 福建省休闲农业总体发展规划》,并上报农业部,2007 年,编撰福建省农业功能区划报告,科学地划分了农业不同区域的功能,其中有:农产品供给功能区、就业保障功能区、生态调节功能区和文化传承与休闲观光功能区。根据福建的农业文化及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再次对休闲观光农业进行了区域的规划。
(二)发展思路。《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要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成“我国重要的自然私文化旅游中心”。我省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互补的闽台合作基础,在新形势下,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认真实施《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划休闲发展布局,加快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形成具有较竞争力的休闲农业产业。
(三)发展目标。到2012 年,全省休闲农业收入达到100 亿元,到2020 年,全省休闲农业总收入超过300 亿元,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当地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村面貌根本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发展重点。为了适应全省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将休闲农业发展空间布局优化调整为“一区、两带、四群”。、构建海峡西岸休闲农业区。闽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同、商缘相通、法缘相循,在贸易、旅游、农业、科技、文化等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具有明显的独特优势。建设海峡西岸休闲农业区,要突出“海峡休闲”主题,联合东岸,打造“海峡休闲”品牌,坚持立足本省,联合“联合两岸四地”,开拓市场,策划思路,实施联合,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依托两大特色休闲带。形成北起宁德、经福州、莆田,至泉州、厦门、漳州的东部蓝色滨海休闲带,和北起武夷山,经南平、三明至龙岩的西部绿色生态休闲带。、培育四大休闲农业富集地。一是开发独具特色的闽北乡村休闲富集地;二是主推休闲、文化等专项旅游的闽东乡村休闲富集地;三是完善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乡村体验等闽南乡村休闲富集地;四是以闽西客家风情和绿色生态为主的闽西乡村休闲富集地。
五、出台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2009 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目的地”。“在城市周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森林人家、水乡渔村、“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品”。“省财政每年安排2000 万元专款贴息支持非财政投资的旅游设施项目建设,对创建国家4A 级以上景区和优秀旅游县予以奖励”。“支持旅游项目用地用海。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依据有关政策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供地手续;利用增量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加快办理用地手续。支持利用荒山、荒坡进行旅游项目开发,按有关规定审批后,通过公开竞价方式确定给开发单位或个人最高40 年的使用期。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非耕农用地,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和农用地用途的前提下,以合作方式与开发商开发旅游项目;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取得经营性的集体建设用地可采用出让转让、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建设接待、办公用房,合作经营单位可凭合作协议等依法办理接待、办公用房相关手续。”
2009 年5 月23 日,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福 6 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 条例》 鼓励从事“休闲农业”等闽台农业合作项目。《 条例》 的实施,必将为进一步深化闽台农业合作.保持闽台农业合作持续先行的地位,提供有力的法制支持和保障。
2009 年,省农业厅筹集资金50 万元,扶持农业乡村旅游项目。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是用于指导和扶持农业乡村旅游企业(名镇、村)编制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规划(策划)、特别是用于农业乡村旅游项目示范点的规划二以及培育当地主导产业、建设生态农业、推进村容整洁、道路及饮水等支农公共设施工程项目。
2008 年,厦门市区两级政府投入了1200 万元资金,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
六、体系建设、今后工作思路及目标。
2007 年,省农业厅与省旅游局联合成立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成员由省旅游局、省农业厅领导兼任。目前,由我厅负责指导全省的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工作,各市、县(市、区)农业局负责指导当地的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工作。
令后的工作,界路主要有:
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要紧紧围绕摧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建立“两个先行区”(科学发展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与合作先行区)的总目标,使休闲农业发展成为闽台交流的新平台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一)加强统一领导。加强对休闲农业的领导和组织协调。由省政府领导牵头,建设、农业、林业、海洋渔业、水利、财政、交通等有关省直部门参加,成立省休闲农业指导协调小组,统一负责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及时解决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规划和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
(二)完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抓紧编制《 福建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有全局观、大局观,统筹考虑发展空间布局、区域协调、城乡结合,突出资源、环境、效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构建覆盖全省、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的科学规划体系。因地制宜,重点建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特色,精心设计休闲农业项目;加强休闲农业产业的开发,重视农业资源的保护。
(三)抓住休闲农业产业政策导向。休闲农业发展主要靠政府主导、企业推动,要认真思考我省发展的模式、发展的机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加快休闲农业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在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的基础上,用优惠政策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台资、外资资本流向休闲农业产业,从而解决投融资问题,并通过优秀企业的引进带来观念的更新和 7 人才的引进。
(四)注意开发与保护并重。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的集中体现。在开发建设中,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的需求,开发满足人们需要的休闲产品,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休闲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人才建设。休闲农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应纳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接待服务能力。
七、主要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一)进行科学规划。建议在开展全国范围的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规划。规划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规划相结合。
(二)加大投入力度。休闲农业是一种新的现代农业产业化模式。建议国家加快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每年从财政中安排一块资金,用于补助各省(区)市休闲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
(三)大力开展示范点建设。建议在目前休闲农业群中选择一批基础好、区位优势佳、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景点及项目,通过政府适当扶持,建设一批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园、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等。在示范中要结合实际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形象”。通过示范,确立科学系统的休闲农业发展的行业标准。
(四)理顺管理体制。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各地发展休闲农业农业是农业部义不容辞的职责。建议尽快组建休闲农业管理体制,由农业部牵头。会同旅游、林业、水利、工商、环保、公安等部门成立“全国休闲农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以避免职责交叉、管理缺位。
第三篇:景德镇市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景德镇市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201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围绕建设旅游产业大省,进一步打响“红色摇篮、绿色农庄、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品牌,加快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和度假休闲旅游。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日前签署了共同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协议,已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战略支撑点,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促进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极,作为“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工作重点加以推进。休闲旅游农业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极好发展机遇。作为刚刚接手主管全市休闲旅游农业的职能部门,今年上半年,我局组织人力对全市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摸底调查,调查采取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广泛走访农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休闲农场等休闲旅游场所,初步了解摸清了我市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指(引)导休闲旅游农业工作打下了基础。现将调查情况整理汇报如下。
一、景德镇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我市城镇郊区和旅游景点周边就出现了一些依托农村和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吃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和休闲农庄,并且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以旅强农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市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
据初步摸底调查,全市休闲旅游农业园区12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500万元)园区或企业24家,从业人员1.7万人,其中农民工1.65万人以上,2009年全市各类休闲农庄接待总人数超过200万人次,营业收入过1亿元。
我市各地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条件,基本形成富有特色的各功能类型的休闲农业格局。
观光观赏型:景德镇农业特色明显,浮梁的茶叶、乐平的蔬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还有瑶里的油菜花、三龙的绿化苗木、西湖和瑶里的山珍、德宇生态园的继树、根雕等,为开发观光观赏型休闲农业项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是景德镇观光园艺、观光特种农业、观光林业等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建设中的德宇龙头山庄、生态路休闲农业观光长廊、乐平镇桥特种蔬菜基地、浮梁优质茶基地,都是景德镇观光观赏型休闲农业的典型。
参与体验型:我市参与体验型休闲农业的发展始于城郊周边,主要以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的“农家乐”为主体,“茶乡农家乐”、“菜乡农家乐”、“水乡农家乐”、“瓷文化农家乐”等一系列产品现已初具规模。据调查,参与型采摘项目普遍受到旅游休闲者的欢迎,如湘湖、三龙的草莓,王港、历居山的杨梅、早熟梨、葡萄,镇桥的大棚蔬菜,浮梁的有机茶叶,乐平的特色蔬菜等名优特果蔬生产基地,以及遍布各地的水上垂钓基地等均已经或准备开发这类旅游项目。
休闲度假型:我市森林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如汪湖原始森林、高岭古矿遗址、金竹山寨、冷水尖风景区、洪源仙境、历居山等地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天然“氧吧”。不少地方已经或正在利用其优质的生态环境建立各式各样的度假村。市郊则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建立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给人提供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田园风光、乡村休闲度假、农业公园等场所。
民俗节庆型:我市地域风俗、节庆活动特色浓、类型多,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让人陶醉享受其中。一年一度的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浮梁茶文化节、浮梁农民艺术节、瑶里原始森林音乐节、乐平农民趣味体育运动会、元宵龙灯会、瑞午龙舟赛等节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让人流连忘返。
二、景德镇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成效
1、省、市各项政策的出台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基础 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绿色家园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旅游业产业大省建设若干意见》、《关于落实全省旅游产业大省建设工作任务分工方案》、《江西省乡村旅游十万人创(就)业行动方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等,以及景德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景德镇市旅游业总体规划(十一五)》和市委、市政府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一系列规划、决策、意见的相继出台,2009年3月我省还启动了“江西省居民旅游休闲三年行动计划”,标志着省、市各级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的高度认识及信心和决心,力求打造“生态瓷都、绿色家园”品牌,明确了全市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2、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全市涌现出以浮梁瑶里、金竹山寒、王港、湘湖,乐平的历居山、洪源仙境、文山,昌江区的荷塘等为代表的依托旅游景区和特色农业产业等条件而建设的休闲观光农庄、观光示范园、果蔬采摘园、科普教育基地和具有乡村特色的农(渔)家乐休闲旅(餐)馆。开发了以景德镇瓷文化游、浮梁茶文化游、乡村风光山水游、特色产品采摘游、古村落游、油菜花游等为主题的精品休闲农业旅游线路,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民素质,促进了村风文明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了休闲旅游带来的实惠。
3、休闲旅游农业的示范效应有效促进了全市现代农业和旅游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休闲旅游农业作为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休闲旅游农业不仅带动了餐饮、旅馆等服务业,也带动了当地农村的种养和加工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的转型。例如,浮梁瑶里的瑶园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与旅游景点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当地的竹笋、香菇、苦槠果、农家土猪肉和粮食等农业自然资源,相继开发出了笋尖、花菇、苦槠豆腐、农家腊猪手、碱水粑等有机休闲观光食品供应游客。还有乐平高家庄食品有限公司、江西盘圣食品有限公司、浮梁景瑶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江西赣森食品有限公司、景德镇市西湖珍芝天然食品有限公司、老曹土特产、景德镇市桃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无不是立足本地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出系列旅游食品供应游客和全国各地。
4、农业休闲观光已经成为主要节庆活动的主角,有效推动了我市农业经济的发展。
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瓷文化旅游节、浮梁茶文化节、浮梁农民艺术节、瑶里原始森林音乐节、历居山杨梅节等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大力打造文化山水游、度假休闲游、绿色生态游、陶瓷艺术游、乡风民俗游、科普修学游、果蔬采摘游等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充分展现出我市旅游市场和休闲旅游农业的喜人局面,推动了我市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5、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促进了农民工创(就)业,实现农民的就业增收。省委、省政府去年7月下发了《关于印发江西省乡村旅游十万人创(就)业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件,旨在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旅游开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工作作为一项富民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吸纳农民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返乡农业工纷纷当起了导游、厨师、农家乐老板或服务员、民俗演员等,有的到景区做起了小生意甚至做成了老板。例如浮梁瑶里镇的瑶园食品加工厂老板张顺标、西湖珍芝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的老总丁来保、乐平高家庄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焕春等就是返乡农民工回景区创业的典型代表。返乡农民工在家乡就业后,有了较稳定的收入,对促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景德镇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能交叉,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休闲旅游农业涉及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行业,管理部门多,职能交叉,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从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注册登记、农业生产、总体规划、旅游管理、监督检查、环境保护和治安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迫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引导和培育规范的消费市场。
2、产业规划布局不合理,发展不规范。目前我市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仍处于自由发展状态,缺乏统一规划,一些休闲旅游农业项目未经过规划和论证,存在建设随意、项目雷同、低水平重复开发、特色不突出、效益低下等问题。
3、企业资产产权不明晰,导致企业融资困难。由于休闲农业企业大多是租赁农村集体或从农民手中通过流转方式使用的土地,存在土地使用权证手续不够完备、地面建筑物产权证办理困难、种植的果林没有果(林)权证、养殖的水域办理不了养殖证等问题,企业资产产权不明晰,企业不敢扩大投资规模。当企业需要扩大发展规模需要融资时,其土地、房产、林产、养殖等资产不能进行资产抵押登记,给企业造成融资困难,制约了企业发展。
4、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政策相对滞后。目前我市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大都是由民间或工商私人资本投入,政府在财政上缺乏专项支持。当前我市各级政府尚未制定专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政策措施,规划审批、登记管理、市场监管、标准体系、行业管理等重要的管理制度体系尚未建立,政府部门也没有落实专项管理经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改善。
5、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我市休闲旅游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存在知识层缺失、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管理和服务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规范化、标准化服务的需求,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6、休闲旅游农业普遍层次不高,品味较低。我市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迅速,但大多数局限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采摘体验、垂钓、打麻将等休闲观光项目,对功能性、高品味的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开发不足,特别是休闲旅游食品加工、销售产业链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市场未得到有效开发,其附加值没有得到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四、进一步推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建议
休闲旅游农业无疑是一项朝阳产业,要推进休闲旅游农业走上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就必须要强化对休闲旅游农业的政策引导,积极推进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具有鲜明瓷都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把休闲旅游农业纳入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进行推进。市政府应成立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统一负责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统筹协调工作,及时解决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有关政策的实施和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各涉农涉旅部门要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加强协作,优化服务,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市、区)也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机制。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所需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市级(包括市级)以上的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建设,主要用于休闲旅游农业重点建设项目的补助、休闲旅游农业示范企业的认定与奖励、休闲旅游农业行业协会建设、休闲旅游农业整体宣传推介等。各县(市、区)政府都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3、着力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旅游农业发展。鼓励各经营主体通过对废弃园地、林地、荒地、荒山等进行开发整理,盘活集体存量土地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妥善解决休闲农业发展的用地问题,对其涉及的非农建设用地,在其选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同时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开发休闲旅游农业,通过资本嫁接和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发展一批主题突出、科技含量高、设施配套的品牌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和产业,进而带动全市休闲旅游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
4、加强行业规范管理。结合本地实际,着手制定休闲旅游农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重点要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适当放宽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市场准入条件。加强休闲旅游农业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培育发展休闲旅游行业协会、休闲旅游农业专业合作社及中介服务组织,促进行业间合作与交流。积极组织开展市场拓展、人员培训、行业交流等活动,促进休闲旅游农业有序健康发展。
5、组织实施示范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出台认定办法和验收标准,开展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园和示范点的创建活动。每年评出若干个示范园区(或企业),对被确定为市级及市级以上的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单位的园区和企业,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扶持。近期工作重点: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将市生态路打造成为一条集市民休闲观光、现代农业展示、生态高效农业示范等功能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路;二是依托现有资源,利用政策引导,将“景瑶线”培育成一条集度假休闲、采摘体验、科普教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瓷源茶乡休闲游”精品旅游线路。
6、开发旅游食品新品种,开拓旅游食品新市场。建立休闲旅游农业及旅游食品销售产业链,以旅游市场人气带动旅游食品销售。以茶叶、蔬菜(山野菜)、食用菌、绿色水果、油茶等名牌农产品观光、采摘等形式,吸引旅客,促进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扩大旅游食品宣传,塑造景德镇休闲旅游农业及旅游食品的整体形象,推动分散的旅游食品走向集约化的旅游市场。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绿色健康的旅游食品新品种,打造名牌,培育精品,以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游客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活动,如茶文化节、杨梅节、草莓节、菜博会,品果观花,不断促进休闲观光旅游,拓宽旅游食品销售渠道。
7、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制订休闲旅游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计划,保障培训所需经费开支,培养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高级管理人才,保证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促进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休闲旅游农业及旅游食品龙头企业的良性发展。
8、建立农村农业金融支持和融资担保机制。我市休闲旅游农业正处在发展上升期,需要大批的建设资金,由于抵押贷款金额有限,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融资。建立融资和担保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为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适当扩大担保物范围,满足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组织开展休闲观光农业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根据信用等级,确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并给予利率优惠。
9、科学编制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规划。强化规划的调控和指导作用,精心组织编制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规划,并做好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休闲旅游农业园区建设起点要高,要充分挖掘农业内涵,体现以农为本的理念,讲求区域特色,准确功能定位,优化分区布局和景观设计,实行规模经营,促使生态、生产、科研和市场相融合,实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和谐统一。
10、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重视休闲旅游农业的宣传推介工作,搞好旅游旅游农业的策划、组织、包装,创新营销方式,广泛利用互联网、报刊、电视、广播等多种新闻媒体和各类农业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等大型会展,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宣传推介。精心筹划和举办各类农事节庆、节会活动,扩大休闲旅游农业的知名度。同时要总结一批先进典型,加强休闲旅游农业品牌建设,发挥它们的示范作用,进而全面提升我市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水平。
第四篇:凤县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凤县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我县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现状,根据宝中企发[2009] 77号文件《关于做好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安排,我局对凤县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情况采取查阅资料、社会调查、分类座谈等方式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从调研情况看,我县休闲农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成为非公经济中最具活力和亮点的部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凤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凤县地处秦岭南麓,历史悠久,古称“凤州”。全县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辖10镇2乡100个行政村,11万人。素有“川陕咽喉,秦陇锁钥”之称,宝成铁路、316国道、212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凤县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示范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迅速提升了县城品位,并把“旅游兴县”作为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之一,采取“高目标引领,高强度推进,高效率落实”的“三高”精神,倾力打造“水韵江南、七彩凤县”休闲旅游品牌,旅游农业已成为凤县经济的发展的一张名牌。
休闲农业作为我县旅游发展业的一部分,虽然起步较早,但近年来才得到很快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田野自然风光观赏与参与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家休闲互动,山村农事、特种动物养殖体验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截止2008年底,全县共有休闲农业实体401家,其中林麝特种动物休闲互动养殖92家林麝存栏1700头、农家乐163家、县城家庭宾馆108家、农家宾馆24家、快捷酒店14家、从业人数达1545人,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达6000万元,年户均接待748人、户均收入14.96万元;大型休闲农业、休闲旅游企业2户。其中凤县汇丰农业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汇丰果园度假山庄二00七年开工建设,二00九年五月对外开放,资产总额19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500万元、可同时接待200人就餐、120人住宿,年营业收入60余万元。是以吃、住、玩一条龙服务的休闲度假乐园,也是目前我县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度假山庄。山庄设有餐饮部、客房部、儿童游乐场、动物观赏园,有果园和葡萄长廊。餐饮部豪华宴会厅同时可接纳200人就餐,客房部有豪华包间、标准间共有60个床位。农场种植的有葡萄、苹果、花椒、梨桃等各种果树700余株,还有供游客使用的停车场、会议厅满足了游客的基本需求。凤县秦海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凤县第一个以羌文化为主题的景区,集餐饮、休闲、垂钓、住宿、梅花鹿观赏养殖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企业,总投资18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200万元,2008年营业收入308万元。该企业今年六月被市政府授予“宝鸡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存栏梅花鹿1100余头,养殖规模在西北五省位列第一、在全国排第六,在县委县政府的扶持下正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就全县休闲农业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城县郊区型。县城城郊的西庄村、任家店村、草店村经济基础好,交通便利,空气洁净,休闲农业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它们大都利用当地自然环境、现有农业资源和乡村特色、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垂钓,开设特色休闲农家乐,让游客在工作之余体味山水之趣、体会生计之源、体验劳作之道、体察民生之实、体现农家之乐,使之成为农村、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2008年以来,随着我县“七彩凤县、水韵江南”的旅游业品牌在全省的知
名度越来越高,游客纷纭而至,县城的接待能力有限,这些村在县政府的号召下,大力发展“家庭宾馆”,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2、园林生态农业型。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我县农村种养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建设初具规模,许多基地同时注重休闲项目配套、观光功能兼容,成为很好的休闲观光场所,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利用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菜园、养殖园、生态园等游客入园观景、赏花、采摘、品尝,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取的果农生活和田园风光。
3、景区周边型。我县旅游景点众多,目前,已开发或初步开发可接待游客的景区共有5个。(即嘉陵江源头生态探险区、通天河森林公园生态观光区、紫柏山景区生态探险区、古凤州人文历史景区、灵官峡互动娱乐旅游区五大景区)三年来共完成旅游休闲项目及产业投资3.35亿元,建设了以环县城山体亮化工程、县城“一江两岸”大型水景灯光表演、180米高喷泉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震撼力、吸引力的特色旅游项目。这些给有经济意识的外地客商和景区周边的农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他们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开设观光、赏景、登山、森林浴、水上游乐等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同时,这些农民结合周围的田园观景和民俗文化,兴建一批休闲、娱乐、餐饮设施,家庭宾馆、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从而带动了景区和周边休闲农业的发展。
二、凤县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做法
我县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起步较晚,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本着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路,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原则,积极整合资源,聚集全县之力,强势推进,有效促进了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开发工作的全面落实。主要做法是:
1、规划先行
在旅游开发中坚持科学论证、规划先行。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旅游规划权威机构为我县量身定做了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及17项旅游专项规划。确定了“全县一体、景区多元”的框架。同时将休闲农业纳入整个规划,有序发展。
2、领导重视
为了加快休闲农业的推进,对规划中以农家乐为主体的农户采取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全面协调解决农户建设方案和资金等各类问题,有效地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建设速度。
3、在资金上予以扶持
我县在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上建立和安排了专项资金,对一些经营特色明显、带动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企业给予扶持和奖励;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有关部门审核后,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倾斜,鼓励做大做强。
4、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结合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开展“公路绿化、水系绿化、村庄绿化、坡面绿化、城镇绿化”等5项造景绿化工程。实施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垃圾集中处理、污水处理等民生环保项目,为旅游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当前我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县休闲农业虽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但总体上还处在单体规模小、经济效益低、无序发展的状态,还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主要是一些农户在发展休闲农业时,顾虑重重,怕得不偿失,没有效益。一些部门对休闲农业的政策支持不到位,宣传引导力度不大。
2、缺乏有效引导和科学的管理社会管理“缺位”。一是当前我县的休闲农业特色不够明确,设计雷同,功能不配套,简单仿效,经营粗放。二是缺乏科学的管理。经营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是一项新的事业,但多数经营者自身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步伐。同时多数休闲农业企业的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素质和服务水平低,管理水平差。
3、定位不明,品位不高。我县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但整体建设水平较低,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基本处于低、小、散乱状况,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还很少。
4、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支持与优惠政策少。主要是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在政府中找不到“婆婆”,社会管理“缺位”。县机构改革后,成立了旅游局、商务局、中小企业促进局,他们都承担着部分管理职能,仅靠一个部门难以牵头组织管理。农民发展旅游农业的资金极其匮乏,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由于相关部门缺乏联动机制和相关项目缺乏整合捆绑机制,真正能够使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经营户得到实实在在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的措施还很少见,专门针对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几乎没有。
四、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休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休闲农业已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产业之一,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有利于推动城乡统筹的进程,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有效地促进农业资源要素的整合,是较理想的农业转型升级目标模式,符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特别是对于地处山区的凤县来说,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山区富集的资源优势,取得双重效益。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要把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远工程抓好抓实。
2、加强引导,促进有序健康发展。休闲农业是个新生事物,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能否突破瓶颈,成为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活跃农村经济的助推剂,关键就是要
做好引导,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是规范管理。要加快制定休闲农业的管理机制,规范休闲农业的项目审批(或备案)、可行性论证及日常管理。针对项目开发中服务设施占地、准入资格、经营范围、活动内容、经营单位的服务质量标准、收费标准、星级评定等,制定明确的管理办法。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帮助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组织休闲农业业主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提升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二是搞好市场引导。加大休闲农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吸引多元投入开发,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县外资本投资休闲农业。特别是引导和鼓励一批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农民工,带着资金、经验和信息回乡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地方经济。
3、突出特色,加大综合开发力度。一是要做浓“特色”。开发休闲农业重点要在特色农业上做文章,离开特色就没有吸引力,没有竞争力。因此,必须改变当前我县休闲农业低、小、散、乱的现象,由政府主导,组织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根据各地的农业特色结合地理特点、人文景观、精心设计、谋篇布局、开设项目。充分发挥区域、区位特色,依托资源发展休闲观光企业,并根据消费需求,创新发展、突出个性、形成特色。特别是要增强互动体验活动。同时,要注重对休闲旅游农业产品收费价格的管理,保持其经济实惠的收费特点。否则将会大大降低其吸引力,与竞争力失去客源。二是要建好示范样板,休闲农业建设是一项事关农业长远发展的大事。就当前而言,要抓好精品示范样板,为发展高品位的休闲农业打好基础,做好示范。三是要突出文化特色。开发休闲农业项目必须结合凤县实际,注重文化品位、健康和发扬地方文化特色,挖掘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加强现代高科技农业知识的运用示范,加强城乡经济文化交流融合,传播农业文明与科学知识,以达到综合开发、做大做强的目的。
4、落实政策、优化服务、提供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氛围。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政策推动是产业发展的助动器,建议应研究出台对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的倾斜政策和提供信贷支持的优惠政策。如: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小额信贷、低息贷款等政策。二是要进一步优化服务。有关部门要切实为发展休闲农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休闲农业项目审批、办证等过程中提供方便,有关规费收取做到能减则减,能免则免。三是要加强宣传,扩大休闲农业的知名度。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重大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重视休闲农业的形象策划与包装,打造休闲农业品牌,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和品牌效益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开创广阔的市场前景,从而促进休闲农业的做大、做精、做强、上规模、上档次,推动休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凤县中小企业促进局
2009年8月26日
第五篇:河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河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使河北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拥有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但同时,京津等地乡村旅游发展很快,其产品规模、档次、品牌和市场成熟度远高于河北省,对河北省形成了竞争性抑制和区域性屏蔽。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面临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自然、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从河北旅游业的发展实践看,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拓展了产业空间,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进程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对河北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一、河北具有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
河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农业大省,农村面积广大,农作物种类丰富,农业生产类型多种多样,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条件和巨大的潜力。
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市场潜力巨大。河北毗邻京津两大国际都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信便捷,消费群体集中。两地人均GDP已突破10000美元,拥有私家车600多万辆,人均出游率3次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游作为自驾游、自助游的首选,越来越受游客青睐,市场前景广阔。
二是自然环境优美,农业资源丰富。河北是我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高原的省份,地貌类型多样,自然风光秀美,生物多样性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企业)2214个、特产之乡115个,迁西板栗、赵州雪梨、沧州小枣、武安小米、平泉香菇、坝上口蘑等具有特定人文历史的特色产品、特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这些独有的山水风光和农业条件构成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
三是农业历史深厚,民俗风情独特。河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绚丽多彩。唐山皮影、蔚县剪纸、武强年画、曲阳石雕、衡水内画、易水古砚以及永年太极、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散落分布在广袤的燕赵大地,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对广大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形成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独特资源。
二、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特有的区位和资源条件,加快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运用旅游理念打造现代农业,使用农业资源做大现代旅游业,推进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健康、快速发展。
1.成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河北旅游、农业部门把握趋势、因势利导,制定出台了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强化标准引领和规范管理,有效提升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家、示范点31家,省级示范点61家,四星级乡村酒店17家。全省休闲农业
与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4000万人次,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新看点、社会投资的新热点和旅游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2.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有效拓展了“三农”空间,增强了乡村经济实力,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农村开放度,更新了农民思想观念,促进了城乡资源和文明的有机交融,为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承德县新杖子乡坚持休闲农业与发展果品产业相结合、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在全乡建设精品采摘园20余处,休闲采摘区达到1.2万亩,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形成了“一地一景、一村一品”旅游之乡新面貌,成为“山区特色生态型新民居”示范乡。
3.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集生产、加工、休闲服务等一、二、三产业相结合、多种资源有效利用的现代综合产业,农民在生产农产品的同时,还可把田园风光、农事文化、农家情趣等转化为旅游产品,使农业功能和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使农产品创造出了更多的附加值,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改善。
4.带动了农民就业致富增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离土不离乡”、就业乘数大的优势。目前河北有400个乡镇和1800个村落开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直接就业15万人。全省71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倍。位于京北第一草原腹地的扎拉营村,90%的农户从事旅游经营,日接待游客能力4000余人,旅游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崇礼县黄土嘴村依托滑雪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近50户“农家小院”全年营业收入达50余万元。
三、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河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势头较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北京、四川等先进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
一是产业素质整体偏低。市场规模小、龙头少,经营项目单一,综合效益不高,基础设施较差,建筑风格单调,行业标准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服务水平较低。
二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河北相邻的京津等地乡村旅游发展很快,其产品规模、档次、品牌和市场成熟度远高于河北省,对河北省形成了竞争性抑制和区域性屏蔽。
三是游客需求不断增长。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入发展,游客已不再满足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低端单一型农家乐,而是转变为以参与、体验为核心的高端休闲度假新需求。河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突出,没有与临近区域形成错位发展,产品缺乏特色和新鲜度,对游客吸引力不强。
四、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升的战略举措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重点扶持,加快培育,力争到“十二五”末,在全省培育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个规模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基地,150个特色旅游专业村,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基本建成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产业、现代农业产业链上的创意产业、乡村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1.加强规划引领,推进科学发展。结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河北制定了《环首都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确定了7大乡村旅游聚集区,9个主题汽车度假营地和30个乡村旅游节点,对环首都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出了总体布局安排。各市、县应围绕落实和衔接这个规划,在深入调查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和修订本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包括乡村旅游点的布局、风格要求和服务规范,引导和鼓励乡村旅游线路开发和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建设,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文化含量。
2.突出乡土特色,打造知名品牌。一是突出乡土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要特别注重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在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旅游要素上都要体现乡土特色,展示当地文化内涵,让旅客体验独特的文化魅力。二是增强品牌意识。2011年迁西县实施了乡村旅游“十村十点”示范工程,形成了“绿野飘香、秀水田园、栗林花海、长城人家”四大特色品牌,树立了崭新的形象。三是办好特色活动。当前河北不同形式的节庆活动很多,但普遍的问题是缺乏特色、缺乏品位。张北县在原有草原节的基础上,创意引入摇滚音乐等时尚元素,成功举办了中国最大规模的草原摇滚音乐节,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因一节成名。2011年,草原音乐节3天共有20余万人观看了演出,旅游直接收入超过3000万元。各地也应策划推出一批具有浓郁文化特色和地域风貌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在全省形成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品牌体系。
3.加强规范管理,提升产业品质。管理和服务是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两个短板。我们的主要差距在管理,潜力也在管理。一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和乡村旅游点推进庭院改造、美化绿化,完善配套设施,满足游客饮食安全、生活卫生、住宿方便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抓好标准的贯彻实施。严格执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和《乡村农家酒店评定》等行业标准,确保规范发展。三是加强示范引导。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和乡村星级酒店创建评定工作,对进入“国家队”、“省级队”的示范县、示范点给予奖励,对起不到示范作用的,坚决取缔,取消资格。
4.坚持人才强旅,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各地通过组织业务培训、进修深造、参与专项科技研发活动等,对于懂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旅游创业明星、带头人重点培训,形成“培训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效果。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开展“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采用送教上门、联合办班等方式,有计划组织休闲农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基地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三是拓宽培训渠道。创建一批省级实践培训基地,将教学、培训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定期组织学习观摩。
5.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措施保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引导,特别在发展阶段,需要在政策资金、公共设施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要整合各自资源,找准切合点,实现政策、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发挥整体效益。二是各地要把涉农、涉旅的金融政策用足用活,积极与信贷部门协调,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特点,研究开发金融产品,对经营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三是加大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结合河北基层建设年活动,重点扶持30个有基础、有潜力的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探索旅游扶贫开发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