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汉中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汉中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汉中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现状
所谓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是指以农村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娱乐、体验“三农”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新选择、新亮点。我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最初兴起以钓鱼休闲、品农家菜、赏农家景等为主体的“农家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特色农业景观、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家休闲、田园风光、特种动物养殖为主体的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产业。到2008年底,我市已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2个,从事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规模以上企业12户,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园6个、农业观光采摘园6个,全市共有农家乐306户,休闲农庄35户。全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从业人员2500人,资产总额4.5亿元,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3.5亿元,实现利润4000万元,上缴税金800万元,年农产品销售收入1.5亿元。
我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主要类型有:
(一)特色农业观光基地类。近年来,我市围绕“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战略,大力发展“猪、药、茶、菜”及粮油加工等几大主导产业,突出抓了“三个六”(60万亩高产密植生态茶园、60万亩优质柑桔和600万头生猪)建设,做精做细优质粮、油、中药材、蔬菜、花卉五个特色产业,涌现了以西乡县万亩有机茶园、城固县20万亩桔园、汉中百万亩油菜花、洋县千亩梨园、汉台宗营万亩花木基地、西乡县樱桃沟等为龙头的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基地以及以西乡县午子绿茶有限公司、城固泛亚绿色食品公司、城固县磷光食品公司、宁强县羌州食品公司、西乡县鹏翔茶叶有限公司、留坝县佳士森药业公司等为龙头的汉中农产品及土特产品加工企业。
(二)秦巴民俗风情类。汉中地处秦巴山区,民俗资源丰富,依托巴山民歌、陕南剪纸、陕南号子、汉中曲子、民间婚俗、镇巴唢呐、洋县木偶汉调桄桄剧、龙灯社火(跑旱船、狮子舞、跑竹马、龙灯舞、社火)等特色秦巴民俗风情,涌现出民歌村、诗歌社、剪纸村、社火村及宁强青木川、汉台苏景园、汉中民俗村、汉中奇石馆等一批特色人文景观和休闲娱乐场所。
(三)城郊田园风光类。近年来,随着我市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发展,一批田园风光类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在城市周围勃然兴起,且各具特色。如汉中荷花园、汉中牡丹园、陕南珍稀植物园、南郑县花果山、汉中楠竹园、南郑圣水桃园山庄等企业,这些企业特点是围绕中心城市,营造特色田园风光,在城市近郊发展,方便城市人群周末或假日旅游。
(四)特种养殖类。近年来,随着农家乐和各种休闲山庄的兴起,我市特色养殖业悄然
兴起,满足了人们的垂钓、捕捉乐趣和多样饮食文化需求。汉中的各种鱼塘在各城市周边星罗密布,可以满足人们的垂钓乐趣,大鲵、火鸡、鳖、野鸡、野兔等特种动物养殖在部分地方成为一种时尚,如城固香格里拉、白杨寨狩猎场、南郑县新集鳖养殖场等富有特色的休闲农业企业,让游客在自己垂钓鱼类和捕捉野味的的同时,也品尝到其特有的风味。
(五)景区周边农家乐类。我市民胜古迹众多,目前已建成国家A级景区13家,其中4A级景区1家,3A级旅游区6家,这些旅游资源给有经济意识的老板和景区周边的农民带来勃勃生机,他们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开设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水上游乐等活动,兴建一批休闲、娱乐、餐饮设施,兴办“农家乐”、“度假村”,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让游客在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同时品尝汉中的特色风味小吃。
二、我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和周边地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缺乏科学有效规划。一方面是一些县区重视不够,没有把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战略以上缺少研究,工作中找不到抓手,导致部分县区休闲农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当前我市的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基本处于自发生存、无序发展的状态,缺乏整体规划,定位不准确,导致在发展过程中项目设计雷同,功能不配套,简单仿效,粗放经营。
(二)产业规模小,发展不平衡。我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经济总量依然很小,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占比低,休闲农业企业数量少,规模企业更少,旅游农业带动能力弱,产业要素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在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及营销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县区间发展不平衡,除城固县桔园和西乡县樱桃沟、茶园形成一定品牌效应、定位准确外,其余县区的休闲农业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
(三)公共服务不完善,设施建设滞后。在我市已经形成的几个主要的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景点,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投入不足,导致链接景区的道路等级低、通行能力有限,景区停车泊位少、厕所少,供电、供水、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不到位,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设施卫生状况差,安全保卫措施不到位。其余休闲农业设施、条件更待加强。
(四)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我市休闲农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整体建设水平低,规模小,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基本处于低、小、散乱状况,缺少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另一方面,休闲农业经营者自身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不足,往往凭经验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同时,多数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素质和服务水平低,管理水平差。个别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企业还存在环境卫生差、经营秩序乱、诚信缺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三、汉中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的资源和条件
汉中有特有的自然条件、浓郁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日益改善的交通环境,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
(一)特有的自然环境。汉中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被誉为“西北小江南”,是西北第一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也是我国首个野外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国家“南水北调”汉江水源头保护地;洋县华阳风景区、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紫柏山旅游风景区、午子山、褒谷口石门景区、红寺湖、南湖等自然景观各具特色、引人入胜。汉中有西北最大的柑枯生产基地,城固二十万亩枯园,金秋时节桔红橙黄,游园采桔,其乐融融;汉中有全国第二大樱桃基地,西乡樱桃沟花开时节,山林尽染,绚丽多彩,十里飘香;汉中还有百万亩油菜、六十万亩的茶园,每到春季,沿江两岸百里金黄,蜂飞蝶舞,令人心旷神怡。这些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为汉中的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二)浓郁的民俗风情。汉中民俗,特别是秦巴民俗绚丽多彩,诸如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生礼仪、信仰崇拜、娱乐游艺等,是汉中文化遗产的立体史籍。汉中地处秦岭和巴山之间,处于荆楚、巴蜀、秦陇三大文化的撞击之中,其特产、饮食、习俗都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历史上“湖广填陕南”,南北移民,五方杂处,从而使汉中的民俗兼四方特色。汉中传统戏曲种类很多,有京剧、秦腔、汉剧、歌剧、话剧、汉中曲子、相声等。跑旱船、狮子舞、跑竹马、龙灯舞、社火(分高跷、芯子)等民俗别具风情。特有的秦巴民俗风情,为我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三)悠久的历史文化。汉中两汉三国文化底蕴厚重,是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的发源地,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汉中市是国务院于1994年第三批颁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度又获“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殊荣。独特的城市名片,悠久的古文化底蕴,使其在整个西北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显示出汉中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四)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汉中处于川陕交通联系的枢纽地带,是陕西的南大门,自古就是关中通往巴蜀的咽喉,自周朝起在各不同历史时期开通了陈仓、褒斜、傥骆、子午、荔枝、金牛和米仓等著名古栈道,汉中因而成为闻名遐尔的“古栈道之乡”。西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改善了汉中市的交通条件,缩短与西安、成都的距离,并被纳入西安、成都都市辐射圈内。十天高速、宝巴高速,还有西汉蓉客运专线、新飞机场的建设,对休闲农业发展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政府通过县乡公路砂改油和村村通建设,通往各景点小交通条件明显改观,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为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四、加快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已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产业之一,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有
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有效促进农业资源要素整合,是较理想的农业转型升级目标模式,符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特别是对于属于南水北调汉江源头保护地的汉中来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保护要求标准较高,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既符合汉中市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要求,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富集的资源优势,取得多重效益。因此,各级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将其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远工程抓好抓实。
(二)科学规划,健康发展。一是搞好科学规划。要切实制订好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规划,明确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尽量避免盲目发展、无序发展,坚持与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合理选点,科学布局,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二是规范管理。尽快理顺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管理体制,加快制定管理办法,规范项目开发中服务设施占地、准入资格、经营范围、活动内容、经营单位的服务质量标准、星级评定行为。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帮助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组织休闲农业业主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提升服务手段和拓展服务功能。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市外资本投资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四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地方经济。
(三)突出特色,综合开发。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农业特色结合地理特点、人文景观、资源优势,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各县区要确定自己的产业特色,汉台、南郑应围绕中心城区和“一江两岸”景带,在中心城市周围,积极发展城郊田园风光类、特种养殖类休闲农业,要依托汉台花卉基地、褒河鲜鱼一条街及天台山、南湖、红寺湖、黎坪森林公园等旅游风景区,大力发展景点周围农家乐;城固要继续在柑桔上下功夫,加大对桔园景区的投入力度,开发多种旅游产品和项目,丰富旅游内容;西乡县继续打造樱桃沟和茶园两张名片,做精品牌,扩大影响力;洋县要持续打造梨园品牌,在梨园面积、景区开发上下功夫,同时搞好华阳风景区建设;勉县要依托武侯祠、武侯墓两大知名旅游景点,围绕景点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留坝县继续打造古栈道漂流、高山草甸旅游等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宁强县要依托羌州文化和青木川古镇,突出民俗风情类休闲农业;略阳县要依托嘉陵江纵贯县境,形成广阔水域和悠久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开发以观光游憩、休闲度假为主,集水上娱乐、森林探险、农业观光、地貌欣赏、商务会议为一体的综合休闲农业;镇巴县要发掘巴山民歌、陕南号子、汉中曲子、镇巴唢呐等秦巴风俗文化,形成产业;佛坪继续开发好山茱萸旅游项目。各地要在突出区位特色、依托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同时,根据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创新发展模式和项目、形成旅游新亮点。
(四)打造精品,示范带动。要抓好精品示范样板,为发展高品位的休闲农业打好基础,做好示范。在此方面,我市西乡县、城固县等县区探索出一条新路。其中,西乡樱桃沟连片种植12300亩,已成为我国第二大樱桃生产基地、国家级农业示范观光园。近年来,西乡县政府依托樱桃沟资源,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设计樱桃沟旅游规划,制定了集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的高水平建设规划;采用德国风格,修订了景区建房、旅游设施等开发项目;
新建三条通景区的公路,加大了景点设施建设力度;2008年樱桃节期间,有41.1万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旅游综合收入达2179.5万元。城固县依托近20万亩无公害绿色橘柑基地,按照“生态游、休闲型、农家式”发展模式,精心设计“桔园一日游”和“桔园农家游”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改造柑橘观光园环山道路15公里,在橘园景区规划建成两个1000至2000泊位的大型停车场,重点扶持柑橘主产区橘园镇刘家营村、杨西营村2个农家乐集群点,帮助橘农建起60余家“农家乐”。相继建成荷花园、天逸园、湑水苑、香格里拉休闲中心等19处乡村农业观光点和郊区休闲场所。推出登山、漂流、垂钓、荡舟、赏橘游园、品特色腊肉等特色乡村游项目,游人既体验到采摘丰收金橘的愉悦,也领略到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的惬意。2008年,该县农家乐累计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00多万元。挖掘西乡、城固县经验,将精品做精,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其它县区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快速发展。
(五)落实政策,营造环境。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建议市上尽早出台有关支持和鼓励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明确有关优惠政策和措施。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市级要建立和安排专项资金,对休闲农业发展好的县区及一些经营特色明显、带动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企业给予扶持和奖励;对一些重点休闲农业景点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进一步优化服务。要切实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休闲农业项目审批、办证等过程中提供方便,减免相关费用,坚决防止“四乱”发生。四是要加强宣传。各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重要意义、重大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汉中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重视形象策划与包装,打造品牌,吸引游客,从而促进我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做大、做精、做强,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汉中市乡镇企业局
二〇〇九年八月十九日
第二篇:凤县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凤县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我县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现状,根据宝中企发[2009] 77号文件《关于做好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安排,我局对凤县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情况采取查阅资料、社会调查、分类座谈等方式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从调研情况看,我县休闲农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成为非公经济中最具活力和亮点的部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凤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凤县地处秦岭南麓,历史悠久,古称“凤州”。全县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辖10镇2乡100个行政村,11万人。素有“川陕咽喉,秦陇锁钥”之称,宝成铁路、316国道、212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凤县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示范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迅速提升了县城品位,并把“旅游兴县”作为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之一,采取“高目标引领,高强度推进,高效率落实”的“三高”精神,倾力打造“水韵江南、七彩凤县”休闲旅游品牌,旅游农业已成为凤县经济的发展的一张名牌。
休闲农业作为我县旅游发展业的一部分,虽然起步较早,但近年来才得到很快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田野自然风光观赏与参与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家休闲互动,山村农事、特种动物养殖体验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截止2008年底,全县共有休闲农业实体401家,其中林麝特种动物休闲互动养殖92家林麝存栏1700头、农家乐163家、县城家庭宾馆108家、农家宾馆24家、快捷酒店14家、从业人数达1545人,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达6000万元,年户均接待748人、户均收入14.96万元;大型休闲农业、休闲旅游企业2户。其中凤县汇丰农业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汇丰果园度假山庄二00七年开工建设,二00九年五月对外开放,资产总额19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500万元、可同时接待200人就餐、120人住宿,年营业收入60余万元。是以吃、住、玩一条龙服务的休闲度假乐园,也是目前我县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度假山庄。山庄设有餐饮部、客房部、儿童游乐场、动物观赏园,有果园和葡萄长廊。餐饮部豪华宴会厅同时可接纳200人就餐,客房部有豪华包间、标准间共有60个床位。农场种植的有葡萄、苹果、花椒、梨桃等各种果树700余株,还有供游客使用的停车场、会议厅满足了游客的基本需求。凤县秦海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凤县第一个以羌文化为主题的景区,集餐饮、休闲、垂钓、住宿、梅花鹿观赏养殖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企业,总投资18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200万元,2008年营业收入308万元。该企业今年六月被市政府授予“宝鸡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存栏梅花鹿1100余头,养殖规模在西北五省位列第一、在全国排第六,在县委县政府的扶持下正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就全县休闲农业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城县郊区型。县城城郊的西庄村、任家店村、草店村经济基础好,交通便利,空气洁净,休闲农业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它们大都利用当地自然环境、现有农业资源和乡村特色、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垂钓,开设特色休闲农家乐,让游客在工作之余体味山水之趣、体会生计之源、体验劳作之道、体察民生之实、体现农家之乐,使之成为农村、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2008年以来,随着我县“七彩凤县、水韵江南”的旅游业品牌在全省的知
名度越来越高,游客纷纭而至,县城的接待能力有限,这些村在县政府的号召下,大力发展“家庭宾馆”,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2、园林生态农业型。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我县农村种养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建设初具规模,许多基地同时注重休闲项目配套、观光功能兼容,成为很好的休闲观光场所,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利用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菜园、养殖园、生态园等游客入园观景、赏花、采摘、品尝,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取的果农生活和田园风光。
3、景区周边型。我县旅游景点众多,目前,已开发或初步开发可接待游客的景区共有5个。(即嘉陵江源头生态探险区、通天河森林公园生态观光区、紫柏山景区生态探险区、古凤州人文历史景区、灵官峡互动娱乐旅游区五大景区)三年来共完成旅游休闲项目及产业投资3.35亿元,建设了以环县城山体亮化工程、县城“一江两岸”大型水景灯光表演、180米高喷泉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震撼力、吸引力的特色旅游项目。这些给有经济意识的外地客商和景区周边的农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他们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开设观光、赏景、登山、森林浴、水上游乐等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同时,这些农民结合周围的田园观景和民俗文化,兴建一批休闲、娱乐、餐饮设施,家庭宾馆、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从而带动了景区和周边休闲农业的发展。
二、凤县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做法
我县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起步较晚,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本着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路,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原则,积极整合资源,聚集全县之力,强势推进,有效促进了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开发工作的全面落实。主要做法是:
1、规划先行
在旅游开发中坚持科学论证、规划先行。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旅游规划权威机构为我县量身定做了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及17项旅游专项规划。确定了“全县一体、景区多元”的框架。同时将休闲农业纳入整个规划,有序发展。
2、领导重视
为了加快休闲农业的推进,对规划中以农家乐为主体的农户采取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全面协调解决农户建设方案和资金等各类问题,有效地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建设速度。
3、在资金上予以扶持
我县在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上建立和安排了专项资金,对一些经营特色明显、带动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企业给予扶持和奖励;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有关部门审核后,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倾斜,鼓励做大做强。
4、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结合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开展“公路绿化、水系绿化、村庄绿化、坡面绿化、城镇绿化”等5项造景绿化工程。实施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垃圾集中处理、污水处理等民生环保项目,为旅游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当前我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县休闲农业虽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但总体上还处在单体规模小、经济效益低、无序发展的状态,还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主要是一些农户在发展休闲农业时,顾虑重重,怕得不偿失,没有效益。一些部门对休闲农业的政策支持不到位,宣传引导力度不大。
2、缺乏有效引导和科学的管理社会管理“缺位”。一是当前我县的休闲农业特色不够明确,设计雷同,功能不配套,简单仿效,经营粗放。二是缺乏科学的管理。经营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是一项新的事业,但多数经营者自身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步伐。同时多数休闲农业企业的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素质和服务水平低,管理水平差。
3、定位不明,品位不高。我县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但整体建设水平较低,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基本处于低、小、散乱状况,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还很少。
4、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支持与优惠政策少。主要是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在政府中找不到“婆婆”,社会管理“缺位”。县机构改革后,成立了旅游局、商务局、中小企业促进局,他们都承担着部分管理职能,仅靠一个部门难以牵头组织管理。农民发展旅游农业的资金极其匮乏,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由于相关部门缺乏联动机制和相关项目缺乏整合捆绑机制,真正能够使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经营户得到实实在在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的措施还很少见,专门针对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几乎没有。
四、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休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休闲农业已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产业之一,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有利于推动城乡统筹的进程,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有效地促进农业资源要素的整合,是较理想的农业转型升级目标模式,符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特别是对于地处山区的凤县来说,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山区富集的资源优势,取得双重效益。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要把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远工程抓好抓实。
2、加强引导,促进有序健康发展。休闲农业是个新生事物,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能否突破瓶颈,成为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活跃农村经济的助推剂,关键就是要
做好引导,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是规范管理。要加快制定休闲农业的管理机制,规范休闲农业的项目审批(或备案)、可行性论证及日常管理。针对项目开发中服务设施占地、准入资格、经营范围、活动内容、经营单位的服务质量标准、收费标准、星级评定等,制定明确的管理办法。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帮助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组织休闲农业业主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提升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二是搞好市场引导。加大休闲农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吸引多元投入开发,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县外资本投资休闲农业。特别是引导和鼓励一批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农民工,带着资金、经验和信息回乡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地方经济。
3、突出特色,加大综合开发力度。一是要做浓“特色”。开发休闲农业重点要在特色农业上做文章,离开特色就没有吸引力,没有竞争力。因此,必须改变当前我县休闲农业低、小、散、乱的现象,由政府主导,组织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根据各地的农业特色结合地理特点、人文景观、精心设计、谋篇布局、开设项目。充分发挥区域、区位特色,依托资源发展休闲观光企业,并根据消费需求,创新发展、突出个性、形成特色。特别是要增强互动体验活动。同时,要注重对休闲旅游农业产品收费价格的管理,保持其经济实惠的收费特点。否则将会大大降低其吸引力,与竞争力失去客源。二是要建好示范样板,休闲农业建设是一项事关农业长远发展的大事。就当前而言,要抓好精品示范样板,为发展高品位的休闲农业打好基础,做好示范。三是要突出文化特色。开发休闲农业项目必须结合凤县实际,注重文化品位、健康和发扬地方文化特色,挖掘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加强现代高科技农业知识的运用示范,加强城乡经济文化交流融合,传播农业文明与科学知识,以达到综合开发、做大做强的目的。
4、落实政策、优化服务、提供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氛围。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政策推动是产业发展的助动器,建议应研究出台对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的倾斜政策和提供信贷支持的优惠政策。如: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小额信贷、低息贷款等政策。二是要进一步优化服务。有关部门要切实为发展休闲农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休闲农业项目审批、办证等过程中提供方便,有关规费收取做到能减则减,能免则免。三是要加强宣传,扩大休闲农业的知名度。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重大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重视休闲农业的形象策划与包装,打造休闲农业品牌,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和品牌效益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开创广阔的市场前景,从而促进休闲农业的做大、做精、做强、上规模、上档次,推动休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凤县中小企业促进局
2009年8月26日
第三篇: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情况
****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农业局
****位于广西东南部,土地总面积2457平方公里,全境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多年来,历届****委、市政府和勤劳的****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建设着****,发展着****,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陶瓷之乡、水泥之乡、建筑之乡、荔枝之乡、水稻高产之乡的美誉。****重视休闲旅游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起步较早,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和引导,休闲旅游农业的档次不高,知名度低,还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探索和实践。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便进行了休闲旅游农业的实践探索,十多年来,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休闲旅游农业园区资产投资总额达****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达****万元,年营业收入***万元,实现利润****万元。主要发展形式有:
1、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建设。结合生态农业和生态家园建设,以沼气池为纽带,实施农村“五改十化”,美化村容村貎,在此基础上,发展一些与旅游配套的农业生产。比较成功的如*****,该村从1999年开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池建设,全村沼气池入户率达到90.3%,同时,组织村民义务投工投劳,进行村级道路硬化,全村18个村民小组全部实现了道路硬。几年间,****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文明村。此后,结合农村旅游开发,农业部门引导进行休闲旅游农业的探索,先后建设80多亩的休闲果园,30多亩的休闲垂钓鱼塘,20多亩的无公害野菜,100多亩的提子采摘园、10多亩的草莓采摘园以及冬油菜花、冬潮菜、冬萝卜等生产。2006年该村获得了全国农村旅游示范点的称号。目前,每年到该村来的游客约**万人,旅游收入***
1万多元。
2、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先后在****镇才旺村、****镇中灵村、****镇*村等地进行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其中***镇**村示范园以优质瓜菜大棚种植示范为主,****镇中灵示范园主要是从台湾引进四季竹、番石榴、甜杨桃等示范种植,****甘村示范园一开始种植黑美人西瓜等优质瓜果,后来进行秀珍姑等食用菌生产,以上这些后来都由于生产效益不理想,后续投入资金不足而停止建设。2006年,由个体老板在****镇甘村投资建设了绿满地优质提子生产示范园,该示范园规划面积2000多亩,现已种植南方优质提子500多亩,进行了园区道路、农田基础设施等建设,同时,正在陆续建设餐饮、烧烤、休闲等功能区。2009年,该示范园农产品销售收入达400多万元,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
3、农产品采摘园建设。比较固定的有***村的提子园和****提子园,此外,一些农民在城郊、旅游景点旁边种植草莓等,供市民休闲游玩采摘。
二、****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做法
1、政府重视,部门配合。对一些有基础的镇村,市镇两级政府都进行积极的引导,如***村生态旅游示范村的建设中,市委宣传部、*****镇政府和市旅游局等积极帮助该村搞好旅游规划,市农业、交通、水利、能源、建设等部门也从各个方面给予物质和技术上的扶持,从而加快了该村旅游开发建设的进程。
2、财政引导,增加投入。对一些潜力和示范带动意义的产业,*****安排一定的资金进行适当的扶持,如在******观光示范园建设中,一开始投资老板还有些犹豫,市农业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议政府进行适当扶持,得到政府的采纳,当年市财政就扶持了建设资金****万元,政府的支持激励了老板的信心,当年便建成观光园200多亩,几年来,带动全市种植提子面积达5000多亩。
3、投资主体多元化。坚持以个体老板和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为主,如*****观光园个体老板投入了1000多万元,而且目前还在不断的增
加投放完善相关设施,展现出了很好的前景。而以前一引起政府主导的示范园建设,大多由于后续投放资金不足而停止建设。
三、存在问题
1、产业缺乏统一规划。市对休闲旅游农业没有统一的规划,只能是见子打子搞建设,在项目建设上随意性强,很多经营项目雷同,低水平重复开发,特色不突出、规模偏小。如以前的草莓采摘园在丛义、中灵、勾漏都是种植一样的品种,现在罗政村提子观光园和绿满地的提子观光园在品种上也有很大的雷同。
2、参与休闲旅游农业开发的人员素质不高。一些投资者原来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经验,从而使得休闲旅游农业的开发档次不高。
3、对休闲旅游农业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存在模糊认识,没有与促进农民增收就业和建设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具体工作上没在思路,没有行动。
4、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目前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大都是由民间资本投入,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十分有限。同时由于土地、房产等不能抵押,融资困难,影响产业发展。
四、建议
1、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认识。要进一步加强对休闲旅游农业的研究、宣传和推介,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认识,切实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考虑,充分发挥休闲旅游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内需、增加农民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确保休闲旅游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要重视科学规划。要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和地区特点,依托当地资源条件、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发展规划。在规划设计中,要突出功能定位与开发,要坚持突出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科教功能和载体功能。
3、要优化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重视,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加强领导和服务,要围绕解决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制定扶持政策,切实解决好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用地、用电等各种问题。
4、注重优势企业、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的培育。提高休闲旅游农业的影响力,关键是要打造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要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休闲旅游农业的产业基础,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通过培育品牌产品,带动种养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附件2:
****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调查表
第四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近年来,我县利用农业资源,充分发挥农业的休闲、观光等功能,通过多种方式开发旅游资源,策划包装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示范和引领,努力打造以田园风光为背景,以生态农业为内涵,以旅游观光为主题的现代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为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提升带来了助推力。
一、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我县目前已建成省、市、县、镇四级示范园区14个,分别为:襄河镇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
荒草圩现代农业示范区、石沛现代农业示范区、六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墅现代农业示范区、十字百子现代农业示范区、二郎口(曹埠)现代农业示范区6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马厂镇现代农业示范区、西王镇现代农业示范区、二郎口(峨嵋)现代农业示范区、十字镇金坝特色水产示范区4个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古河镇林农现代农业示范园、武岗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十字镇花山湖现代农业示范园3个乡镇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正在申报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个,分别为:西王镇现代农业示范区、马厂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年1月,全椒县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近几年不断完善,同时加强对示范点的投资、改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逐步成为我县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亮点。
二、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立足我县农业生产特点、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环境等基础条件,结合我县“十三五”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明确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打造。同时建立服务机制,成立由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指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管理、项目规划等服务,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
二是创建推介品牌结硕果。以传承耕读文化、展示民俗风情、保护传统民居、建设美丽家园、发展休闲农业为重点,深入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创建,打造出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镇),培育出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点。截至目前,全县共创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安徽省五星级农家乐2家、省级农家乐示范点1家、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1家。
三是培育发展典型显特色。积极引导采取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的发展新思路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举办了一些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公益性强的农事节庆、赏花观景、休闲采摘等活动。如四季花海牡丹节、二郎采桃龙虾节、大墅龙山桃文化旅游节、马厂葡萄节、辉隆桑葚节、周洼健身节等活动,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推介作用。全县休闲农业从业人员3500人,其中农民就业1500人,带动农户2000户。
四是提升融合效应促发展。通过美丽乡村和休闲农业示范园、休闲农家乐品牌创建,不断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与三产的融合,在加大休闲农业宣传力度的同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积极打造我县春天赏花、早春踏青游玩,夏天采摘、品特色美食,秋天观神山红叶、体验农耕收获,冬天祈福走太平为主题的四季旅游精品线路,促进了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其他发展好的地方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系统研究不够。当前,我县投资在农业上进行观光旅游的资金不多,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指导思想不明,定位不准确,特别是缺乏对如何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包装卖点、营造氛围,如何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措施有机结合的系统研究,导致目前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打不出品牌。
二是规划指导不力。对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还没有制定总体规划,工商资本投资我县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都是根据各自的喜好进行投资,大多数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既没有规划作指导,更谈不上有效利用资源,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自行设计,自己建设,自主经营,甚至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三是环境功能不适。农村脏、乱、差现象还随处可见,有的乡村道路不畅,又窄又陡,景点分散,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厕所、标牌标识、给排水、卫生防疫、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极不配套;有的农家乐用餐环境和住宿条件较差,“吃住行游购娱”等不可或缺的六要素差距大。有的游客来了,“有钱花不出去”,想玩没地方玩,想体验农家生活,却无处安身,导致老人不敢留,小孩不愿留,中青年人只得走的局面。
四是体制机制不顺。乡村旅游涉及农业、林业、环保、交通、旅游等多个部门和机构,与美丽乡村建设、社区发展、小集镇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部门和行业之间不能协调联动,“谁都管谁也不管”,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牵头,无法协调和调动部门、乡镇、村组和农户的积极性;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
四、工作建议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地方传统文化发展,保护古民居、古村落等;有利于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目前,我县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初期,应按照科学发展理念,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举措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上档次、高效效益。
(一)加强部门协作,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各镇政府应加大力度,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兼顾,合理开发,加快发展。要发挥乡镇政府属地管理的主导作用,加强与交通、建设、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工商、宣传、广电、教育、文化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乡镇、部门协作联动的管理机制。
(二)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要根据现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制订出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中长期和近期发展计划,合理布局乡村旅游景点和线路,明确全县乡村旅游的板块特色、项目重点和发展目标。要引入先进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文化理念和创意,结合美丽乡村打造、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房集聚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做好我县“国字号”涉农品牌资源文章,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渔)业旅游产品,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要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镇、村,策划好之后率先发展,以点带面,全面突破。同时要鼓励支持本地企业、农户加强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商品特别是特色农产品,如管坝牛肉、马厂酥笏牌、环滁滁菊、广平麻油等开发经营,不断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增加乡村旅游附加值,为农民带来实惠。
(三)完善投入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完善农村配套基础设施。要创新投融资体制,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尤其是要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应研究出台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供信贷支持和资金支持的机构和个人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供资金支持与信贷服务,以解决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和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普遍存在的资金支持不足的难题,最大限度地支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升级。
(四)加大宣传力度,拓展乡村旅游市场。一要多渠道推介旅游资源。要综合利用电视、网络及平面媒体等各种渠道,全方位的开展宣传。要创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目,定期宣传全椒的生态美景,积极开展“生态全椒”、“绿色全椒”活动,进一步拓宽旅游市场,提高全椒在外的知名度。二要以举办节庆活动为抓手,加大乡村旅游营销力度。要组织有关单位积极参加各种旅游交易展览会,举办富有地方特色的采摘节、农事体验活动,做到以节兴旅,以旅促商,以商富民。三要利用区位优势,开展精品联合,努力拓展乡村旅游市场。要围绕“生态全椒”为主题,加强区域联合,营造精品线路,与上海、南京、合肥等大中城市合作、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共创精品旅游线。
(篇二)
为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我们对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网上调查及专题调研,对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做一个全面的分析。目前,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上到下已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扶持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已成为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工作中的重要抓手。
一、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星级农庄51家,省五星级23家、省四星级17家、省三星级11家。通道侗族自治县、麻阳苗族自治县分别于2012年、**年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麻阳万盛休闲农庄种植的万亩“香橙园”**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称号,中方县大松坡“南方葡萄沟”**年被评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年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侗文化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新晃县扶罗乡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侗藏红米”被纳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统计到**年底,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472家,休闲农业村32个,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58个,年接待游客605万人次,同比增长16.5%年实现经营收入13.6亿元。(其中农副产品收入8.1万元,其他经营收入5.5万元)同比增长16.5%,利润总额2.4亿元,同比增长22%,解决农民工就业2.2万人,联结当地3.68万农户.农民工年均收入2万元。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发生根本改变
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对单纯的乡村娱乐、农家餐饮“农家乐”等休闲农业初级发展模式的规划引导,突出抓好休闲农业基地建设和与主导产业及相关产业链的融合发展,着力探索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不断提升农庄核心竞争力,有效地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调研情况来看,各地休闲农业在发展模式和整体产业发展的引导上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变化。
1、突出依托特色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在各地加大了对单纯的乡村娱乐、农家餐饮“农家乐”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规划引导同时,充分发挥休闲农业企业三产联动的优势,突出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产业深度结合,地方文化渗透度、周边农户参与度,休闲农业经营特色逐步显现。如沅陵茶叶,新晃的肉牛,芷江的鸭,麻阳的柑橘、葛根,中方蔬菜、葡萄,洪江的竹制品,会同的油茶、木制品,**的茯苓、杨梅及通道的兔肉制品加工等。这些特色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中方县**年刺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2万亩,全县刺葡萄总产量达7.6万吨,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质量认证,2012年已被评为“**省著名商标”,**年“湘珍珠葡萄”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该县以桐木镇大松坡村为核心,依靠4000亩刺葡萄产业,发展葡萄架下的休闲农业,形成了城乡激情采摘、观光旅游、农家美食、休闲垂钓等生态农业的发展格局,目前,新建以湘珍珠刺葡萄为主题的农家乐12家,乡村旅游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年在葡萄成熟季节接待游客10万人次。引进投资亿元,年产万吨刺葡萄的大型酒庄,生产干红、白系列刺葡萄酒10多个品种,彻底解决了淡季销售难的问题,大松坡村已通过aaa景区验收。“中国南方葡萄沟”、“中国刺葡萄之乡”享誉三湘四水,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世界之最”认证的“百年老藤”刺葡萄更是引得游客纷至沓来。**年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婚纱摄影、钓鱼、千人自驾游、绿色骑行、农家乐、采摘体验等旅游项目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4000万元。以刺葡萄产业为依托的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好产业。“中国南方葡萄沟”已经成长为**乡村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突出融入旅游圈发展休闲农业。通道县作为一个侗族特色浓郁和生态资源丰富的山区县,最明显的优势是资源丰富,最独特的资源是大桂林旅游圈与相对原始的民俗风情生态资源并存。近年来,该县加快了与大旅游圈发展的融合步伐。每年定期与桂林、柳州市政府召开旅游发展研讨会,沟通协调旅游发展措施,深度融入大桂林旅游圈。对接长株潭和“两广”旅游市场,在每年的旅游旺季,组织休闲农庄、旅行社、景区负责人到长沙、广州、南宁等城市召开旅游推介会,效果明显。在主动融入大旅游圈的基础上突出产业化发展路径,在休闲农业发展上着力突出和彰显侗文化元素。一是休闲农庄建设风格坚持侗族建筑艺术特色。全县休闲农业从总体规划、建筑艺术,到建设施工和装修,统一由县委、农业委组织住建、国土、旅游等部门审核、监督和验收,确保侗族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确保侗族建筑艺术的传承。二是实施民居改造。按照“侗族特色天人合一”的原则,对县城、皇都、芋头、坪坦古侗寨进行立面改造,是休闲农庄与民居、公共建筑浑然一体,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三是提升品牌形象。近年来,先后举办了“春节系列侗族民俗活动”、“大戊梁歌会”、“月地瓦”、“芦笙节”、“过冬节”、“六十周年县庆”等活动,有意识地在各个景点景区和侗寨进行,有力提升了通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该县皇都侗文化村积极打造“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复合型旅游农业综合体。景区核心区在加快提质的同时,突出“侗文化原生态体验”主题,打造五星级大侗寨农庄,大农庄里面有小农庄、农家乐等乡村闲情,有鼓楼、风雨桥等侗寨美景,有“一月一节”等文化大餐,有合拢宴等侗族盛宴,等等。景区核心区外,建设有果蔬采摘体验园、农耕体验园等,联合周边坪坦、芋头等申世遗侗寨,连片打造五星休闲农业庄园,形成产业链条,推进集群发展。通过创建4a景区和打造五星农庄,皇都侗文化村的影响力持续放大,“侗寨游”不断升温。**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00余万元。
3、突出结合文化产业发展休闲农业。麻阳县文化独特,底蕴深厚。苗、汉、瑶、回等15个民族在此和谐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盘瓠祭”和“花灯戏”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盘瓠文化实物留存最多、非物质形态文化保存最丰富的地方。民间绘画蜚声全国,多次参加海内外展出,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麻阳县倾力打造“中国长寿之乡”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围绕这一目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县域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布局中,把冰糖橙、高山富硒刺葡萄、高山蔬菜、黄桃、猕猴桃、白鹅养殖和高山肉羊养殖作为长寿文化重点支撑产业,重点发展西晃山长寿农业产业中心,“中国长寿之乡—生态苗乡、长寿麻阳”这一品牌,依托麻阳丰富的山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从事名优水果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农业,珍稀林木种植,优良种苗培育等产业。如:麻阳诚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颖园农庄)以文昌阁乡坳头坪村为核心,连同周边祖冲村、黄坳村、罗家冲村等村,集中连片集约荒坡荒山5000多亩土地流转开发。**年已完成1500亩的弥猴桃的种植和搭架;
800亩的红叶冬桃和黄桃种植;
500亩野果和其它水果的种植;
1500亩以上的各种名贵花草的种植。做到月月有花开、季季有果摘,目前已投资近亿元。积极打造**第一个“国家西晃山农业文化公园”项目。
4、突出茶叶品牌建设,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年市委、市政府加大了“神韵大湘西、潇湘碣滩茶”品牌整合力度,出台了《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茶叶品牌建设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市**年茶叶品牌建设专项资金奖补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市财政安排了3000万元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加大与央视、省市电视台、新闻媒体、网站微信平台等多家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在全国300个高铁火车站已上线播出“碣滩茶”宣传片,“千年贡茶、**碣滩”广告已经登陆央视7台、央视13台播出。积极参加农产品品牌评比活动,**“碣滩茶”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并作为茶样入选中国茶叶博物馆茶萃厅。全市已有28家茶叶企业被授权使用“碣滩茶”,初步完成全市“碣滩茶”公共品牌整合工作。在全市开展茶叶品牌整合过程中,中方县华汉茶园山庄走出了一条“茶旅融合”发展之路,山庄是以生态茶园为主题,集农家餐饮、乡村娱乐、会议住宿、茶叶采摘、农耕文化、下乡知青生活体验等主题活动。**年被评为**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即年被**市教育局挂牌成为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校的科普实践教学基地,被国家农业部和共青团中央同时评为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称号。华汉茶园山庄是以茶文化为依托,茶园功能分区设计分为:茶文化风情体验区、茶生态观光区、茶种植示范区、禅茶休闲度假区。设计充分考虑茶园原有良好的基础和游人体验的多样性。对当地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年营业收入达到3700万元。年增长率12.%、安排当地农村劳动力150人,占职工总数的75%;
近两年发放农民工工资总额平均递增率为11%。公司以带动农户增产增收为目的,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茶旅融合””的一张特色名片,5、突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我市是为数不多的休闲农业资源优势区域之一,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当前,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一片利好,我市休闲农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突出**亮点,彰显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发展,是休闲农业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科学规划制定了沅澧山水之旅、原生态侗苗风情之旅、生态丹霞之旅、古城古镇古村之旅、长寿文化之旅等五种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并以鹤城、中方、**、溆浦四个县市区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做为重点建设区域打造,重点策划了新晃侗民俗生态休闲农庄集群、芷江客仁棚村和碧河村旅游、通道县侗寨旅游、溆浦县山背花瑶梯田等四条特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今年,洪江市、麻阳县成功地举办了“柑橘”节,**县、中方县举办了“杨梅节”、通道县举办了“侗族大戊梁歌会”、**县成功举办了“稻花鱼节”,通过举办休闲农业节庆活动,聚集了人气,获得了较好收益。
溆浦县山背村位于雪峰山中,是花瑶群众集中聚居地,也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山高路远、交通落后,全村1900多人,贫困人口占三分之一。但该村有着独特的梯田风光、花瑶民俗、稻作文化、历史人文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潜力很大,但养在深闺无人问。
**年5月原大康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黎明返回溆浦老家从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成立了雪峰山旅游文化公司。决定对山背村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首先,从村级公路提质改造入手,投资300多万元修建了6公里高标准通村公路,解决了山背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其次,引导贫困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业,种植优质猕猴桃、金银花等2000多亩。三是对绵延15里、层层叠叠800多级、面积2200多亩的梯田景观进行了保护性改造。四是对花瑶村寨、房屋进行了民族风貌改造。形成了梯田观光、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休闲农业、山地运动等五大休闲旅游产品体系,为当地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人均月工资收入2800元。如今的山背村已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旅游村,山背梯田也形成了一道乡村美丽田园风景。
三、我市发展休闲旅游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休闲农业整体规模偏小,产业发展单一。**目前上规模的休闲企业(年经营收入500万)企业只有67家,占全市休闲农业企业的14%。大多数农庄缺乏产业支撑和特色产品。因休闲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者多为当地农民,文化较低,忽视了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使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功能不配套,大部分农庄果园只供游人观光,采摘果实,垂钓只供钓鱼。尚未形成休闲乡村旅游所应有的氛围。在项目设计模式上雷同,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产业和拳头产品,同质化竞争趋势明显。
2、休闲农业经营理念落后,不注重整体规划。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大多是休闲农业农庄,占70%以上休闲农庄没有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在经营观念上,一是整体观念落后。开发者在进行休闲乡村旅游开发时,不注重规划。在建筑风格上只注重成本和耐用,不考虑围边与大自然的统一协调,没有融合当地的乡村风貌。同时,开发者还经常“跟风”,见什么赚钱搞什么,大家都一窝蜂的上,结果市场不买账,造成资源闲置浪费。二是经营理念有偏差。受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市场定位不准,经营理念有偏差,从而产生了两种误区:一方面只注重休闲旅游功能,没有建立农业产业基地,经营收入波动起伏较大。三是开发环境较差,部分投资者在开发建设中,会遇到当地百姓的阻工、闹事。如:泸阳镇的伊江庄园,目前游泳池主体工程已建好,泉水一直引不进来,当地老百姓不支持、不配合休闲旅游开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花海中间夹杂有一小块荒地,十分影响景观,而那小块荒地就是当地百姓不愿意流转的土地。
3、休闲农业企业基础设施差,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目前,大部分休闲农庄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制约: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差。目前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公路,路面狭窄、路基状况差,存在安全隐患,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进入性和可容性以及景区点互通连接性差,使众多游客“望路生畏”。二是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县城缺乏上档次的酒店、宾馆,旅游旺季接待能力不足。旅游休憩服务设施不足,缺少必要的停车场地、旅游公厕以及休息场所等设施。三是休闲旅游融资难,虽然国务院、农业部、省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都出台了相关文件及鼓励措施,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在县级层面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难以突破资金和发展机制瓶颈,大多数县没有成立休闲旅游开发投资公司,没有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旅游投资领域。职能部门配合协调不力。
4、休闲农业企业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当前,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每年都很多,但落实到小农庄企业的仅有几家,很多农庄受到了条件的限制,享受不了惠农政策的扶持,大部分农庄靠自身的造血功能求发展,很大一部分农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如路、桥、电还要自己来投资修建,如:**青龙界农庄几年累计已投资路桥建设达700万元。有关对口部门对农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纳入整体建设规划中。
5、休闲农业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多数休闲农庄没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和经过专业培训的管理人才。在安全、餐饮、住宿、环保、卫生、服务等多方面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卫生习惯较差、服务意识淡薄,乡村旅游景点缺乏规范管理,通过院校培训培养的旅游人才不愿到农村就业等原因。乡村旅游产业从创意、策划、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对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工作思路
今后五年,围绕打造“五溪休闲胜地”的发展目标,力争到“十三五”末,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休闲农业发展布局合理;
产业地位明显提升,重点打造10个休闲农业产业园、50个五星级休闲农庄、10个特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提供农民就业岗位20万个;
休闲农业及相关产业年经营收入达到50亿元、年游客量达到4000万人次。
1、高起点谋划全市休闲农业。当前,休闲农业已经由自发阶段向政府引导阶段转变,已成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业发展的新的亮点。要按照“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建设部分重点项目,以点带面,以核心带动边缘,推动我市休闲农业全面发展”的思路,按照《**市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30》的总体部署。各县(市、区)要以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点)为契机,按照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编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从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确定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潜力,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当地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有机衔接,确保规划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延续性。
2、重点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加快休闲农业发展,重点在提质上下功夫: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创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的契机,使之成为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二是重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科技含量高的休闲农业园区,条件成熟的县(市、区)要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向产业集聚区发展。三是进一步强化休闲农业产业支撑功能。做大第一产业,扩大种养规模;
承接第二产业,做到购有特产;
优化第三产业,做到优质服务;
努力实现产业化经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四是重点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庄和休闲农业企业。
3、加大休闲农业市场开拓力度。一是加强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整合信息发布资源,搭建多媒体、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发布平台,加大休闲农业的宣传推广力度。要利用各种载体捕捉亮点,形成焦点,汇聚热点,提升**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重点推出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通过专场促销、旅交会推介、旅行社外联促销、网络营销平台推介等多种方式加以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游客体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是依托民俗节庆,做好营销活动。策划推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聚集人气、提升形象、扩大效益。合理整合一定区域内的农业节庆活动,举办省级首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
3、进一步强化管理提升品质。一是扎实做好休闲农业企业星级评定工作,帮助其规范内部管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大休闲农业人才引进力度。二是加强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尽心竭力搞好服务,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规范发展。三是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集中办班、现场观摩、外出考察等方式,开展针对休闲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农庄管理层和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经营理念、服务意识、服务技能,促进休闲农业服务品质不断提升。
五、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1、建议出台省级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机构改革后,机构职能要进一步理顺,当前很有必要出台一个关于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以进一步凸显农业委对休闲农业的管理职能,并进一步加强各市州、各县市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休闲农业提质增效。
2、建议加大对休闲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过来,各级十分重视休闲农业发展,但资金支持力度不大,主要是给“帽子”,真金白银的扶持不多,建议参照“百千万”工程扶持“百企”的模式,在全省范围内精选几个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一批休闲农庄进行重点扶持,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推广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篇三)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433”发展战略,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任务,以建设“美丽**,红色福地”为目标,坚持“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的旅游新理念,以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和休闲农业示范点、星级农家乐创建为抓手,积极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旅游项目,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基地,成功入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亮点。
一、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创建旅游富民示范村1个、旅游专业合作社2家,创建农家客栈17户,新增农家乐16户,创建农家乐示范户2户,新增床位190余张,解决贫困农户460人就业,直接拉动2000人脱贫。截止6月底,全县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4.11万人,同比增长37%,实现旅游收入1225万元。
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县城郊区型。县城近郊的城关镇、金洞乡经济基础好,交通便利,主要依托当地优良的自然环境、现有农业资源和乡村特色、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开设特色休闲农家乐,开发了休闲垂钓等旅游体验内容,让游客在工作之余体味山水之趣、体会生计之源、体验劳作之道、体察民生之实、体现农家之乐。
二是生态农庄型。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我县农村种养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建设初具规模,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许多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注重休闲项目配套、观光功能兼容,成为很好的休闲观光场所,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黑河林苑山庄、兴化高效农业示范园等均属此类型。
三是景区周边型。**县旅游景点众多,景区周边农民纷纷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结合周围的田园风光和民俗文化,兴建了一批休闲、娱乐、餐饮设施和家庭宾馆,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从而带动了景区周边休闲农业的发展。
四是公路沿线型。主要以316国道、火车站、县乡公路和旅游线路沿线特色餐饮为主,辅以休闲观光和文化体验,主要解决休闲旅游者吃饭之需。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思路,融合发展。我县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按照“以乡村旅游促进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成立了领导小组,出台了《**县乡村旅游工作实施方案》、《**县农家客栈农家乐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同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乡镇以“互联网+旅游”的模式,发展旅游电商25家,开展农家客栈、农家乐餐饮网络预订、网络代售景区门票、旅游商品和当地农特产等业务,有效促进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二)科学论证,完善规划。编制了**县《旅游总体规划》、《张果老登真洞景区详细规划》、《云屏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详细规划》、《云屏山地旅游区高山草甸营地公园功能区重点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云屏山地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云屏山地旅游区总体规划》、《云屏乡棉老村乡村旅游规划》等规划,支持保障乡村旅游产业科学发展。
(三)强化宣传,展示形象。通过开通**旅游公众信息平台、旅游微官网、云屏三峡旅游景区“互联网+旅游”公众信息平台、制作旅游指南和宣传图册、赴省内外开展旅游推介会等一系列举措,宣传和展示**乡村旅游新形象,吸引更多客商来**投资旅游。同时,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在各景区设置wifi点21个,并协助全县星级宾馆(饭店)、农家乐、农家客栈开通无线网络,建立了门户网站,方便游客上网浏览旅游资源、订餐订宿。
(四)突出特色,树立品牌。“特色”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关键之所在。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了以“住生态屋、吃养生餐、喝长寿水”为主题的云屏养生休闲度假型,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品农家乐”为主题的杨店农业观光体验型,以“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唱红军歌”为主题的太阳红色文化传承型等多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同时,以留住“乡愁”为主题,深挖民俗文化内涵,不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成功创建了甘肃首批历史文化街区杨店古建一条街,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旅游知名度。
(五)完善设施,提档升级。与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紧密结合,不断改善村组道路、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完善标识、标牌、参观廊道等配套设施。加强运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有效提高了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改善经营环境,提高管理水平,争创星级农家乐、农家客栈,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之路。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滞后。目前,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乡镇和村组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能及时跟进,忽视了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点,还处于建农家乐的初级阶段。
(二)地域特色不显。我县乡村旅游大都是由农户自发发展起来的,缺乏科学规划指导,导致重复建设较多,资源利用率低,景点雷同现象严重,对游客缺乏吸引力。
(三)资金投入不足。在发展乡村旅游时,部分农户缺乏资金积累,而政府受财力所限,投入的扶持资金也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体制机制不顺。乡村旅游涉及农业、林业、环保、交通、旅游等多个部门和机构,各项扶持政策也是“政出多门”,由于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致使政策效应不能充分释放。
(五)深度开发不够。我县乡村旅游大多局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麻将,钓钓鱼”的经营模式,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缺乏独具特色的休闲项目和拳头产品,无法满足游客心理预期。
(六)管理水平不高。受农民自身条件限制,普遍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和素质能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壮大。
四、几点建议
(一)统筹安排,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在全面普查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制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实现与全县旅游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有效对接。突出发展重点,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田园文化、休闲度假文化和饮食文化,避免相互雷同、重复建设,提高乡村旅游开发效果。
(二)整合项目,构建多元投入体系。借鉴外地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财政引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对所有支农项目梳理整合、统筹安排,集中财力、集中资源办大事。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贷款贴息、奖补结合等手段,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手段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策划、有品位的企业家,把优质旅游资源变成优势旅游资产。
(三)示范带动,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结合“美丽**,红色福地”建设,重点打造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示范区,完善道路交通,整治村容村貌,强化配套设施,努力提高旅游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设计推出更多文化内涵丰富、趣味性参与性强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逐步实现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食宿、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为主转变,有效增加游客停留时间,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游客满意度。
(四)发挥优势,实现特色化错位发展。立足**资源优势,按照突出特色、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大力提升景区景点品味,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重点打造以云屏、站儿巷、泰山、广金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
依托当地特色农业资源,重点打造以杨店乡灵官村、豆坪村和鱼池乡乔河村为主的现代农业体验游;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以纪念革命先辈、接受爱国教育、重走红军路为主题,将城区至太阳村、前川村的乡村旅游注入红色元素,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兵变革命精神的有益补充。
(五)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水平。理顺管理体制,明确部门责任,建立由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净化旅游市场环境,确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培养和引进乡村旅游管理人才,特别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一批乡村导游,奠定乡村旅游开发的人才基础。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分期、分批、分层次培训乡村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经营业主及服务人员,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鼓励能人返乡,聚合人才、资金、资源优势,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协会,提升管理水平和建设档次。
(篇四)
根据**省农委《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黔农办发[**]230号)文件和市农委的相关要求,我局积极安排相关部门,认真开展此项调查工作。通过在各镇农业服务为中心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对全县范围内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线路、现代农业园区、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休闲农庄等发展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并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我县受传统农业发展因素的限制,休闲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主要以农家乐为主,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观光采摘园和休闲农庄等休闲农业也在探索起步中,目前,我县有农家乐90家,投资总额达8667万元,其中休闲设施投入达1799.09比例,营业收入6161.6万元,利润达35.6%,有桃花江和核桃坝国家级示范点2个,皆于**年获得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授予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荣誉称号,土地使用面积达4110.49亩,已有建筑面积347.99亩,受益农户达7950户,拥有床位数640、餐位数11683位、车位数2453个,年接待游客量184.615万人,接纳会议及培训人数1570人,带动长期就业人数达500人。
二、发展优势
1.交通优势。**县距**市中心城区70公里,距省会贵阳200公里,距黔渝高速公路70公里。326国道和204省道交汇县城,杭瑞高速、**机场、沿江渡港口和规划建设的黔北高速、昭黔铁路等构成示范区重要效能枢纽。县内形成“二横、二纵、二连线”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100%的乡镇和70%的村通了油(砼)路,县城到达最远的乡镇所在地仅需1.5小时。
2.环境优势。**山川秀丽、生态良好,佳境胜地众多,人文景观丰富,素有“**高原明珠”和“黔北小江南”之誉,环境优美、气候凉爽,森林覆盖率高达60.08%,境内无重污染企业,空气和水体干净,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县”。同时我县从**年开始大力发展以“四在农家”和黔北民居小村寨为载体,以茶叶、优质稻、精品水果等特色农业为支撑的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业。目前全县有茶叶、优质稻、精品水果、烟草现代高效农业园区4个,已建设黔北民居40000户以上,打造村容整洁的自然村寨700多个,形成了镇有示范村,村有示范点,组有示范户的美丽新农村格局,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已建成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12个,已发展乡村农家乐、度假村120家。
3.旅游资源优势。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司令部旧址”,国家aaa级景区“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茶海生态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核桃坝—龙凤风情茶庄”,**省十大魅力景区之一的“中国茶海”,省级风景名胜区“湄江山水画廊”、“十里桃花江”,国内最大的天生桥群和喀斯特博览园“百面水风景区”,具有极高医疗矿泉水价值的温泉等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避暑旅游、科教之旅、红色之旅正蓬勃发展,“中国茶海•休闲**”旅游品牌日益彰显魅力。**年累计接待游客20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48亿元。
三、存在问题
1.发展不平衡。从全县农家乐的调查情况来看,受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县休闲农业发展很不平衡,如县城周边湄江镇、黄家坝镇和鱼泉镇等镇发展较好,而基础条件较差的西河镇,天城镇、马山镇、新南镇、高台镇、石莲镇等镇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几乎是空白。
2.特色不够多。除少数农家乐能够立足于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依靠乡村旅游景点开发,打造出独特的经营品牌,来吸引四方游客之外,大部分的农家乐依然是经营规模较小、形式和内容单一,设施不全,定位不准,只限于简单的餐饮和娱乐,没有向高品位、上档次、多功能型农家乐经营模式转变,导致客流量不稳定,容易造成资源闲置,利用率不高,整体效益较低。
3.资金投入少。休闲农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也是综合产业,无论是修建基础配套设施还是发展特色农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各级政府对这方面又几乎没有投入,经过调查,很多农家乐由于资金不足,他们的很多好的想法、规划都难以实现,导致农家乐难以形成规模化、品牌化。
4.管理跟不上。由于农家乐基本上都是个体经营性质,管理人员没有专业的经营和规划布局方面知识,也没有接受必要的知识培训,组织能力和管理技能欠缺,在经营上常常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跟不上,甚至出现宰客现象,与顾客的要求相差甚远。
四、对策建议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使农民能利用这个产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要使生态环境更绿色,使它能真正成为发展新型消费生态和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
第一,要提高认识。目前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认识不一致,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宣传部门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的研究、宣传和推介,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内需、增加农民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确保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要坚持科学规划。发展休闲农业受文化和地理因素的影响较大,并与农业区域布局相关联。因此,必须要做到有序发展、合理布局、规模经营。要加强对发展休闲农业的统筹规划,把休闲农业规划纳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同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市场需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资源节约和美化环境的理念贯穿于规划的始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三,要坚持突出特色。休闲农业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色,开发休闲农业要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上做文章。要注重吸引游客参与,并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开发个性化的休闲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第四,要坚持加大投入。投入不足始终是困扰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政府应加强在道路交通建设、乡村旅游景点打造、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大力鼓励广大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共同参与休闲农业的发展。
第五,要坚持优化服务。发展休闲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服务始终贯穿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全过程。要十分重视休闲农业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休闲农业管理与服务知识、风土人情知识、诚信意识及行业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篇五)
一、现状近年来,海东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在突出海东高原特色农业优势的基础上,依托农村自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为基础,以生态环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出发点,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业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载体。截至目前,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到845家,其中:农家乐746家,休闲观光农园(庄)6待游客501.8万人次,营业收入69075.6万元,其中农副产品收入9900万元,利润总额达到22158.3万元。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12238人次,其中农民就9609人,带动农民将普通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二、存在问题(一)品位档次低,定位不明。有些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缺少整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论证,没有正确的定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高品位、高档次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还很少,大多数农家乐规模小、档次低、设施简陋、内容单一。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社会知名度不高,缺乏人气;
另一方面少,容易受农业季节性制约而造成资源闲置,利用率不高,效益低下,有的园区一年只营业半年,淡季只好解散员工,关门歇业。(二)文化内涵少,特色不浓。在已形成的农业观光园里,大多数只有品种介绍,游客只是能采摘蔬果,品尝果实,无法领略到无形的文化资产光园盲目发展,跟风而上,没有自己的特色,很难吸引人气,难以持续发展。(三)土地流转难,资金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越来越少,农民意识到土地的潜在价值,不愿流转。目前休闲农业用地的属性问题设用地指标紧缺,流转土地建设一些设施存在违规的现象突出,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协调解决。三、对策建议(一)坚持发展原则,明确目标任务。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适度开发,体现特色、示范推进的原则。大闲观光旅游农业,做到农中有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兴旅强农。突出经济、生态、文化三种功能,围绕现代农业观光游、特色乡村休闲游、自然游、农家度假体验游、民俗文化追忆游五种模式,建成集农业产业示范、田园风光展示、旅游休闲观光、农村生活体验、特色民俗接待为一体的多功建成适应不同层次、不同规模、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网络。(二)科学合理布局,突出建设重点。在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功能效益、人文理念、产品特性、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农为本求区域特色,强化内部设计,优化分区布局,实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的和谐统一。着力打造山水人文休闲带,田园风光体验带,人情领略带等精品休闲观光线路,打响海东市休闲观光农业品牌。(三)加强部门合作,形成共建合力。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推进全市休闲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准化、功能多样化。出台“海东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评定管理办法”,指导休闲农业发展,搞好相关政策的衔接,出台相关休闲农业用地的具体政(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鼓励专业合作社发展休闲农业。建议将休闲农业发展资金纳入市财政预算,加大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和经营,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素投资休闲农业项目。金融机构应对信用状况好、资源优势显、发展潜力大的休闲农业项目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五)挖掘优势特色,打造亮点品牌。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的建设规模较大、休闲档次较高、活动项目较丰富、文化特色较鲜明、接待服务经营管理较科学的休闲农业示范景点进行打造和提升,挖掘优势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创建“全省叫得响,全国创一流”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为市闲娱乐、放松心情的好去处。(六)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市民出城。通过召开休闲农业现场促进会、发展座谈会和研讨会,现场参观休闲农业示范点,园区负责人经验交流,谈、为示范园区授牌、开展星级评定等形式,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加企业收入。利用新闻媒体,对有接待能力,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传报道。向市民宣传推介休闲农业景点,吸引市民出城。
第五篇:关于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精选公文范文--------------------------关于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农业的转型升级,迅速发展比常规农业具有更大开发潜力和经营价值的休闲观光农业,在保障生态、文化传承、丰富生活、教育展示、旅游观光、促进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摸清我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便分类指导、规范发展,我们采取全面统计,深入县区、园区实地调研和召开座谈会、现场交流会等方式,从今年5月初~6月底,用两个月的时间,对全市十个县的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我市的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在21世纪初,农家乐才星星点点出现,但发展迅速,正方兴未艾。尤其是近几年,市农委围绕“十园引领,百园兴农”的战----------------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略目标,突出太原都市农业的优势特色,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休闲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出发点,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载体。
截至目前,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已经发展到132家,占地面积万亩,总投资额亿元。年接待游客289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亿多元。吸纳农村劳动力万人,带动农民将普通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实现增收110元左右,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功能较全、发展较好、具备接待能力的有6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园2个:XX县葡峰山庄、XX县茂盛源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省级示范园6个:XX县通和农场、----------------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绿源生态农庄,XX区采薇山庄、XX区宇文山庄、XX区华辰农耕园、XX县青草坡休闲度假村;市旅游局的挂牌景点园区40个。XX县是农业部的休闲农业示XX县,XX区是山西省的示XX县。按类型划分,现代农业型15家、观光采摘型27家、农家乐型16家、自然生态型8家、民俗文化型2家。
发展形式主要有五种:
依托自然资源建成。如XX区狼坡狮子崖原生态景区、万亩生态园,依托西山原生态林的美丽风光打造旅游景点,XX县迎东生态园、中隐山农家乐等,这是我市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形式,都是以绿色、自然、生态为主线,为游客提供田园景观欣赏、农事体验、瓜果采摘、休闲垂钓和农家乐餐饮等服务。
依托优势产业建成。即以当地的优势产业为依托,建设而成的农业观光采摘园。如清徐依托特有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整体开发以葡萄为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依托葡峰山庄、中隐山国家----------------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生态旅游示范点、龙林山风景区和丰富的文物资源,打造以农家乐为主题,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使XX县发展成了“文化名城、醋都葡乡”和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县,带动了全县的农业发展。依托旅游资源建成。如XX区在充分挖掘历史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寺底村、洞儿沟村、要子庄村、店头村,适应旅游业多层次消费需求,将旅游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以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历史古迹和人文文化为主线,发展以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为主的文物古迹游、生态旅游和田园风光旅游,使农业旅游产业作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并由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依托文化资源建成。即以当地的人文景观为轴心,挖掘其文化底蕴,建成融文化、宗教、民俗、风情、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如XX县龙池山庄,以当地“龙”文化传说为主体背景,----------------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集田园风光、黄土风情、自然生态为一体,自1997年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取得直接经济收入600多万元。青草坡休闲度假村,以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为主线,开发旅游产品。
依托种植基地改建。以当地的特色农业基地为基础,利用植物的叶、花、果等特色,开辟赏花、采果等休闲旅游项目。如XX区依托无公害种植基地建起了华辰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和孙家寨采摘园等一批农业观光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体会农家风情、放松工作压力的好去处。而XX区的梅芝园艺,80亩的花卉盆景种植基地,以“花与文化”为发展理念,结合自身贸易、展销、科研教学、示范推广、建成游览观光的农业观光园。
二、存在问题
我市的休闲观光农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还存在不少问题.。
----------------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
品位档次低,定位不明。有些园区缺少整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论证,没有正确的定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还很少,大多数农家乐规模小、档次低、设施简陋、内容单一,和乡村饭店差不多。这样,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社会知名度不高,缺乏人气;另一方面因内容少,容易受农业季节性制约而造成资源闲置,利用率不高,效益低下,有的园区一年只营业半年,淡季只好解散员工,关门歇业。
文化内涵少,特色不浓。在已形成的农业观光园里,大多数只有品种介绍,游客只是能采摘蔬果,品尝果实,无法领略到无形的文化资产。农业观光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是它的特色。有些观光园盲目发展,跟风而上,没有自己的特色,很难吸引人气,难以持续发展。
土地流转难,资金不足。
休闲农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也是综合产业,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投入。----------------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单靠农民投资不起,各级政府的投入又远远不够,需要大量的民营企业家进入,我市就有十几家煤炭老板转型发展休闲农业的,很成功。另一个是土地流转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越来越少,可以说是“寸土寸金”,近郊农民意识到土地的潜在价值,不愿流转,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协调解决。
三、发展建议
坚持发展原则,明确目标任务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适度开发,体现特色、示范推进的原则。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做到农中有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兴旅强农。
突出经济、生态、文化三种功能,围绕现代农业观光游、特色乡村休闲游、自然生态领略游、农家度假体验游、民俗文化追忆游五种模式,经过五年的努力,建成集农业产业示范、田园风光展示、农史农具博览、旅游休闲观光、农----------------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村生活体验、特色民俗接待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建成适应不同层次、不同规模、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网络。
科学合理布局,突出建设重点
在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功能效益、人文理念、产品特性、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农为本理念,讲求区域特色,强化内部设计,优化分区布局,实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的和谐统一。
着力打造西北部山水人文休闲带,南部平原田园风光体验带,北部黄土风情领略带,汾河水源度假带,东山生态农业观光带五条精品休闲观光线路,打响省会城市休闲观光农业品牌。
在XX县着力打造汾河高效农业园区、西边山生态旅游区、葡萄采摘节、醋文化节;
在XX区,着力打造无公害蔬菜观光采摘园区、现代农业与生态观光旅游----------------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示范区;
在XX区,着力打造柴西路二侧高效农业观光园区、北部丘陵特色农家乐建设园、西部山区农家乐建设区,举办众成国际花卉园艺博览会;
在XX区,着力打造占地近2万亩的东山农业生态园区;
在XX区,着力打造西山万亩生态园区;
在XX区,依托店头、洞儿沟等地的农业资源和特色村貌,着力打造以“农家乐”为重点的旅游观光农业区,举办桃花节、荷花节和梅芝园艺花卉展销;
在XX县,以库区生态林和名人故居为依托,着力打造生态观光旅游和红色旅游度假区;
在XX市,以恢复矿区生态和关头红色根据地为依托,建设生态恢复示范园,开发红色旅游和绿色观光采摘;
在XX区,以润东高科技为样板,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加强部门合作,形成共建合力
----------------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
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推进我市休闲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标准化、功能多样化。出台“XX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评定管理办法”,指导休闲农业发展。搞好相关政策的衔接,“农家乐”经营户应享受减免营业税政策,休闲农业场所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及初级加工品享受免税政策,休闲农业园区用电享受农业用电收费政策。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支持力度
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鼓励专业合作社发展休闲农业。政府应将休闲农业发展资金纳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加大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将现有的基本建设和资金项目向农业园区倾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和经营,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投资休闲农业项目。金融机构应对信用状况好、资源优势显、发展潜力大的休闲农业项目适当放宽担----------------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保抵押条件,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
规范行业管理,引导有序发展
成立XX市休闲农业协会,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经营者的行业指导与规范,从市场信息、技术推广、服务规范、安全卫生以及项目支持等方面进行引导,促进行业自律,形成有序竞争,从而推动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发展。
挖掘优势特色,打造亮点品牌
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的建设规模较大、休闲档次较高、活动项目较丰富、文化特色较鲜明、接待服务较规范、经营管理较科学的休闲农业示范景点进行打造和提升,挖掘优势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创建“全省叫得响,全国创一流”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的好去处。
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市民出城
通过召开休闲农业现场促进会、发展座谈会和研讨会,现场参观休闲农业示范点,园区负责人经验交流,研讨座----------------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谈、为示范园区授牌、开展星级评定等形式,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加企业收入。
利用山西日报、太原日报、太原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有接待能力,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宣传报道。借助太原农经信息网、太原休闲农业网等网络平台,向市民宣传推介我市的休闲农业景点,吸引市民出城,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心里需求。
----------------精选公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