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肖 彬
休闲农业是利用自然生态、田园景观,结合农业经营、农村文化、农家生活,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三农”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近年来,全国休闲农业迅猛发展,已成为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亮点。
一、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成效
湖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四个特点。
(一)起步较早 湖南省是发展休闲农业较早的省份之一,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自我发展阶段。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随着城市居民到农村休闲需求的增加,农户利用自家条件,纷纷创办“农家乐”。二是转型发展阶段(2000—2005年)。一些经营得比较好的“农家乐”转变为休闲农业企业,创办休闲农庄。同时,一些从事建筑、农产品加工的企业积极投资兴办休闲农庄。三是规范发展阶段(2006年至现在)。2006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和鼓励发展休闲农业,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全国率先组建了省休闲农业协会,创办了专门的网站和简讯,开展了星级农庄评定和大规模的培训,对推动我省休闲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迅速 到2010年底,全省休闲农业庄园发展到3811家,其中星级休闲农业企业296家;另有农家乐和民俗旅游接待户15000户。接待休闲观光人员7184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89.5亿元;带动建立种养基地81.5万亩;带动相关产业产值100多亿元;直接安置农民24.2万人。近年来全省正在新建和扩改建的休闲农业项目500多个,其中计划投入4000万元以上的项目60个。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新增营业收入30亿元左右。
(三)形式多样 我省休闲农业主要有四种经营模式:一是参与体验型。主要
是在城郊或景区,利用山塘水库、果园菜地等开辟休闲农庄,吸引游客入内体验农家生活、感受农家气息,经营内容以传统的垂钓、棋牌、餐饮为主,目前我省大多数规模以下休闲农庄都属于这种模式。二是休闲度假型。依托山地、森林、湖泊、水库等优美的自然风景,通过兴建较高档、齐全的休闲娱乐设施,吸引游客前去度假观光、健身游乐等。如千龙湖度假村、润泉山庄等。三是复合经营型。以农业园区、农业产业为载体,集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科普知识教育于一体,以百果园、滴翠山庄等为代表。四是民俗风情型。一些民族风味浓郁的村落、山寨,通过挖掘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民间歌舞等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产品,这种农庄以湘西德夯农庄、怀化日月湖农庄、张家界绿色大地等为代表。
(四)特色明显 与外省比较,我省单个农庄规模不大,但数量较多,总体规模较大。特别是自然环境较好,离城市较近,与农业开发联系紧密。从全省布局来看,初步形成了以长株潭经济发展区、湘中南区、环洞庭湖区、湘西山区为主的四大休闲农业特色区域。如长沙市已形成“一环四带”休闲农业布局。
尽管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还不够规范,但已经对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富民强省步伐凸显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一是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通过把农业与休闲相融合,使普通的农产品演变为高附加值的旅游休闲商品,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和增值。二是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企业要租赁农民土地发展休闲农业,农民通过出租土地获得收入,同时,休闲农业增加了农民就业,带动了交通、商贸、旅游、餐饮等相关行业发展。三是促进了城市资本下乡。休闲农业能充分开发农村资源、满足广大城镇居民休闲需求,很多在城市中完成资本积累的老板看好并投资休闲农业,为城市资本下乡寻求了有效载体。四是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大量市民到休闲农庄观光、消费,既满足了城镇居民的生态休闲需求,又带动了农村餐饮、娱乐等产业发展,实现了城乡交流互动、融合发展。同时促进了乡风文明,加快了新农村建设。五是美化了农村生态环境。很多休闲农庄为
吸引市民前去休闲,投入大量资金建公路、修水利、搞绿化,实施“三改五清”,促进了农村环境的改善。
二、当前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我省发展休闲农业虽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产业总体规模不大。虽然我省有休闲农庄3800家、农家乐和民俗接待户15000户的规模,但从总体上来说,还远远满足不了消费需求。据对千龙湖、润泉两个农庄定点调查,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每个农庄预约前去休闲的人达1800人,实际只能接待1000余人,仅占预约的55%。二是建设起点不高。大多数休闲农业企业没有制定发展规划,资源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开发。据对长沙市1600家休闲农业企业统计,制定了发展规划的仅占10%。三是经营服务不够规范。无论是服务设施还是服务人员的素质层次都还很低,服务人员经过正规培训的不到三分之一。四是特色还不十分突出。很多休闲农业企业没有农业主导产业,个体特色不明显,休闲产品单一,同质化趋势严重,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市民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尽管休闲农业企业大都布局在城市周边,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却比较落后,交通并不十分方便。造成交通不便的主要原因是交通干道到农庄的连接线属于谁都不管的地段,不能纳入乡村公路建设范畴。
调查发现,制约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思想认识的制约 一是没有树立休闲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公益事业的观念,认为休闲农业是吃喝玩乐、不务正业。二是没有树立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的延伸、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认为休闲农业就是乡村旅游、属于旅游业范畴。三是没有树立休闲农业是一项刚刚兴起的社会事业、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管理、大力扶持的观念,认为休闲农业是市场行为、可以放任自流。由于认识不一致,发展还很不平衡,发展中遇到的阻力不小。第二,土地流转的制约 目前我省尚未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和管理服务体系,流转程序不够规范,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影响了农庄发展。如
株洲市休闲农业企业共流转土地5000亩左右,签有流转合同的仅占20%,极易引发土地纠纷。
第三,发展环境的制约 对这样一个新兴产业还有许多政策的缺失和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一是税率偏高。长沙附近的农庄反映,休闲农业的土地使用税按不同类型用地的实际面积以每平方米3~5元收取,房产税按基地房屋造价的1.5%收取,营业税按实际营业额上浮30%的5%收取,再加上教育附加费、城市建设费,实际税率达7.1%(不含所得税)。还有很多农庄反映,自己生产的鱼、禽、蔬菜等土特产品出售,也按以上税率收取税金,没有享受农产品免税待遇。二是农庄利益缺乏法律保障。目前国家与省里均未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方面的行政法规,尤其是企业资产产权不明晰,权益得不到保障。调研中很多农庄反映,由于大多农庄是租用土地兴建的,地面建筑物没有产权证,种植的果林没有果(林)权证,养殖的水域没有养殖证,属于“三无”经营状态,业主难以放心发展。三是水电费收取不合理。休闲农业实质是高效农业,但其水电费却按商业用电计算,如长沙市休闲农庄用电50%~80%按商业用电计算。四是存在乱收乱罚现象。目前全省没有强有力的部门对休闲农业实行统筹管理,一定程度上存在服务缺位的现象,一些相关职能部门动不动就到农庄执法。如不少农庄主反映,农庄要办的证件多达23种,每年用于各种检查、罚款等达5万~60万元不等,增加了农庄负担。
第四,资金投入的制约 由于休闲农庄的土地、住房等不能作贷款抵押,休闲农庄到银行基本上贷不到款。休闲农业涉及种养、加工、三产服务等多个环节,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光靠企业自身积累远远不够。同时,我省各级政府安排发展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很少。我省至今未设立休闲农业专项资金,全靠企业自筹解决,休闲农业企业在完成了首次资金投入之后,难有第二次投入能力,使休闲农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三、加快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建议
我省农业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发展休闲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的基础也很好,只要加强引导和扶持,完全可以发展成一个富民强农的重要产业。为此,我们建议:
1.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 首先要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抓紧制定《湖南国民休闲发展纲要》,把发展休闲农业与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其次,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统筹,推进休闲农业集群集聚发展。三是要引导休闲农庄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休闲产品,拓展产业功能,延长产业链条。四是要突出建设一批国家级或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切实提高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努力将我省建设成为休闲农业强省。五是要加强宣传引导,每年以省政府的名义召开一次休闲农业工作会议,鼓励新闻部门进一步强化宣传报道。
2.加强对发展休闲农业的规划指导 各市、县、乡、村都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把休闲农业融入城乡发展规划中。特别是要指导休闲农业园区、休闲农庄编制切实可行的规划,避免随意性和同质化发展。
3.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政策扶持 一是要设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用于编制规划、开展业务培训、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和示范创建等。二是要合理解决用地。加快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配套管理服务体系,规范土地流转形式,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对租用1000亩以上土地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休闲农庄,应采用整合闲置宅基地、滩涂荒坡废弃地等形式,提供一定的土地让其发展加工、餐饮等配套设施。三是要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信贷扶持力度,适当扩大担保物范围,满足休闲农业企业的融资需求。四是要实行税费优惠。目前常德、郴州等地对休闲农庄在所得税、用电等方面实行优惠,取得较好效果。建议推广这些做法,使休闲农庄享受到有关农产品税费优惠政策。
4.进一步打造湖南休闲农业特色 一是坚持以农为本,引导休闲农业向农
业产业方向发展。引导企业充分利用我省的农业资源,促进种植和养殖等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从而形成三次产业的良性互动。二是坚持规模经营,引导休闲农业向园区方向发展。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引休闲农业向主题休闲农庄方向发展。每一个农庄都有一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主导产业。四是坚持开拓创新,引导休闲农业向创意休闲农业方向发展。以科技为手段,将文化等创意元素巧妙运用到休闲农业中,使休闲农业更好地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提升休闲农业产品的附加值,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休闲娱乐需求。
5.加大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工作力度 一是开展统筹规划行动,全面启动全省各县、市、区休闲农业资源普查与规划设计,做到各县、市、区休闲农业管理有机构、发展有规划、工作有成效。规范休闲农业准入机制,新建休闲农业庄园一律实行“规划先行,无规叫停”的管理办法。二是开展示范带动行动,启动湖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与评定工作。三是标准创建行动。依照农业部《休闲农庄建设规范》,结合湖南实际,尽快出台《湖南省休闲农业庄园建设标准》,修订《湖南省星级休闲农业庄园评定准则与管理办法》,制定《湖南省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评定准则与管理办法》,推动湖南休闲农业朝建设标准化、管理法制化、指导常态化的方向健康有序发展。四是绿色创建行动,启动休闲农庄农产品原料基地绿色认证工作,形成以绿色食品认证为主体,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和工作格局。五是引资引智行动。制定优惠政策,在“十二五”期间引进500个企业投资休闲农业,力争引进资金200亿元。六是组织创建行动。按照“政府监管、市场调控,协会指导、行业自律”的原则,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作者系湖南省乡镇企业局局长)
第二篇:关于加快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中共湖南省委政研室 湖南省乡镇企业局 2011年8月
去年以来,全国休闲农业发展迅猛。在我国着力扩大内需的背景下,休闲正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战略支撑。国家已明确每年将举办一届全国国民休闲大会,山东在全国首推国民休闲发展纲要,江苏推出了“农业嘉年华”活动。为了加快我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省委政研室与省乡镇企业局联合组成调研组,先后到长沙、岳阳、怀化、邵阳等地,采取走访农庄、座谈、专家研讨等多种形式,就加快我省休闲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省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成效
休闲农业是利用自然生态、田园景观,结合农业经营、农村文化、农家生活,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三农”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我省是全国休闲农业起步较早省份之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经历自我发展、转型发展和规范发展三个阶段,现已初具规模。到2010年底,全省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3811家,农家乐和民俗旅游接待户15000户,其中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庄459家,接待休闲观光人员7184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89.5亿元,带动建立种养基地81.5万亩,带动相关产业产值100多亿元,直接安置农民24.2万人。同时,还带动了乡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化了乡村环境,促进了城乡的文化交流和乡风文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我省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农业部领导对此给予高度肯定,曾有“休闲农业起源于四川,发展在湖南”的评价。2009年全国首次休闲农业座谈会在我省召开,2011年我省是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验交流会上介绍经验的两个省份之一,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在调查中我们感觉到,我省的休闲农业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我省休闲农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成为一个100亿元产值的产业,年经营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省经营收入过500万元休闲农企业近200家,过千万元的有40多家。特别是近年来发展速度突飞猛进,目前全省正在新建和扩改建的休闲农业项目500多个,其中计划投入4000万元以上的项目60个。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新增营业收入20亿元。
(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新上的休闲农庄普遍注重规划设计,加大硬件建设和文化内涵开发,使农庄在整体布局、美感形象、硬件设施、文化品位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目前,全省星级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296家,其中五星级休闲农庄131家,涌现出了一批发展质量较高、竞争力较强的休闲农庄。其中隆回县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长沙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村、沅江德群庄园、锦龙生态农庄、浩博农庄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三)经营形式多样。我省休闲农业主要有四种经营模式:一是参与体验型。主要是在城郊、河湖或景区,利用山塘水库、果园菜地等开辟的休闲农庄,吸引游客入内体验农家生活、感受农家气息,经营内容以传统的垂钓、棋牌、餐饮为主,目前我省大多规模以下休闲农庄都属于这种模式。二是休闲度假型。依托山地、森林、湖泊、水库等优美的自然风景,通过兴建较高档、齐全的休闲娱乐设施,吸引游客前去开展度假观光、会议住宿、健身游乐等活动。如千龙湖度假村、润泉山庄等。三是复合经营型。以农业园区、农业产业为载体,集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科普知识教育以及会议接待于一体。以百果园、滴翠山庄等为代表。四是民俗风情型。一些民族风味浓郁的村落、山寨,通过挖掘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民间歌舞等开发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产品。这种农庄以湘西德夯农庄、怀化日月湖农庄、张家界绿色大地等为代表。
(四)集群发展趋势明显。全省初步形成了以长株潭经济发展区、湘中南区、环洞庭湖区、湘西山区为主的四大休闲农业特色区域。如长沙市已形成“一环四带”休闲农业布局,即以市区二环线周边良好区位优势为依托的环城休闲农业圈;以百里花卉苗木、百里优质茶叶和百里优质水产三大产业走廊和浏阳河休闲农业带。同时,以岳麓山、沩山、大围山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为依托,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休闲农业板块。一些地方还以村镇为单位集中开发,形成了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如长沙市的开福区、株洲市的天元区、衡阳市的珠晖区、邵阳市的隆回县、岳阳市的君山区、张家界市的永定区、常德市的武陵区、怀化市的鹤城区等。
尽管休闲农业兴起的时间不长,也还不够规范,但已经对建设“四化两型”、加快富民强省凸显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1、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建设。一些休闲农庄通过租赁等形式,把分散的闲置地集中起来发展农业产业,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前提下实现了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较好地改变了一定区域内农户分散经营格局,促进了农业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观光农业转变。据统计,全省休闲农业企业共流转农村土地万亩,建设特色种养观光基地 个。如长沙市滴翠山庄共流转土地1200亩建设现代化的红提基地,引进种植红提30余个品种,种类繁多的红提犹如百花争艳,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提高了红提的经济效益,被人们誉为“江南红提王国”,采摘高峰时节每天接待游客达三千人。
2、促进了农民增收。休闲农业企业租赁农民土地发展产业,平均每亩土地每年付给农民租金600元,仅此一项,全省休闲农业企业每年付给农民土地租金 万元,农民不用承担任何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就可得到丰厚的酬金。同时休闲农业在带动农民就业方面贡献突出,据统计,休闲每直接安排1个劳动力就业,就可带动交通、商贸、旅游、餐饮等相关5个行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为解决我省大量农民到外省打工所带来的农村空巢化、农业劳动力匮乏、农田抛荒严重等社会问题探索了一条有益的路子。2010年全省休闲农业直接吸纳农民就业23万人,人均工资1.3万元,间接带动农民就业90余万人,人均收入达7000元,分别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7500、1500元。如岳阳君山区新洲片发展休闲农业企业38家,安排劳动力就业2000多人,带动周边农户人平增收6000元以上;长沙市千龙湖度假村在周边农村租地1000多亩,不仅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租金收入,而且安排农民就业300多人,人均工资在1万元以上。
3、带动了城市资本下乡。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工农业剪刀差,很多农业资本流向城市,农村发展严重不足。新形势下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引导城市资本下乡,促进城市资本技术优势与农业资本优势有机结合。由于休闲农业能充分开发农村资源、满足广大城镇居民休闲需求,很多在城市中完成资本积累的老板看好并投资休闲农业,为城市资本下乡寻求了有效载体。据统计,目前全省3800多家规模以上休闲农庄90%以上是城市老板新建的,共计投入资金80余亿元。如民营企业家周猷庚2009年返回老家长沙县,投资建设圣毅园现代农庄,计划共投入15亿元建设万亩经济作物基地和2万亩森林观光园,打造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农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
4、促进了城乡统筹。大量的市民到休闲农庄观光、消费,既满足了城镇居民的生态休闲需求,又带动了农村餐饮、娱乐等产业发展,实现了城乡交流互动、融合发展。特别是通过把农业与休闲相融合,使普通的农产品演变为高附加值的旅游休闲商品,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和增值。据统计,2010年全省休闲农业企业共向游客销售新鲜菜品2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平均每吨新鲜菜品售价高于农贸市场三成以上。如张家界江垭天玩渔乐农庄,生产的淡水有机鱼深受消费者欢迎,远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每斤淡水鱼卖到100元以上,比市场价高出10多倍。发展休闲农业还促进了乡风文明,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调研发现,休闲农业发展好的地方,新农村建设也搞得好。如长沙宁乡的关山村、望城的光明村、株洲的 村等,既是远近闻名的休闲农业发展基地,也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5、美化了农村环境。很多休闲农庄为吸引市民前去休闲,投入大量资金建公路、修水利、搞绿化,实施“三改五清”,促进了农村环境的改善。如长沙市真人桥村在40多家休闲农庄的带动下,硬化村组公路31公里,完成农田改造2400亩,新建沼气池400个、无公害厕所800个、垃圾池60个,成为全省有名的生态村庄。怀化市麻阳县楠木桥村通过发展“苗家乐”,建有生态柑橘等果木基地3000余亩,村组公路硬化、自来水入户、农网改造、乡村清洁工程等均加速推进,村子面貌焕然一新,2009年中组部部长李源朝视察该村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当前我省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我省发展休闲农业虽取得较好成效,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产业总体规模不大。2010年我省休闲农业经营收入刚过60亿元,而四川达490亿元,山东180亿元,分别是我省的7倍、3倍,江苏、海南等省也均在100亿元以上。目前发达国家休闲农业经营收入占旅游观光总收入的比重为25%—40%,四川省占比为27%,而我省仅4%,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二是规划建设起点不高。我省大多数休闲农业企业没有制定发展规划,“草鞋没样,边打边像”,资源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如长沙市1600家休闲农业企业,制定发展规划的仅占10%。三是农庄特色不明显。很多休闲农业企业没有农业主导产业,个体特色不明显,休闲产品单一,特别是同类型间休闲农业企业同质化趋势严重,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市民的消费需求。如岳阳市有830家休闲农业企业,90%以上经营项目为打牌、钓鱼、吃饭“老三篇”。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地方在安排公路、水利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标时,没有将休闲农业企业统筹纳入,农庄周边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落后。不少休闲农业企业距城市不远,但当地政府没有将其纳入公交线路范围,造成交通不便。如常德市安乡县土生源农庄总经理赵子君反映,其农庄距县城3公里、距最近的公交站点仅1公里也未纳入公交线路,被人们戏称是“城镇边遗忘的角落”,影响了农庄发展。
我省休闲农业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既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少数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发展休闲农业的认识尚不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简单认为农业的主要功能是保障人们基本生活需求,没有认识到农业除此之外还有教育、认知、科普等方面的功能,更没有认识到休闲农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四化两型”、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在工作中没有把发展休闲农业摆到应有位置。
2、政府对休闲农业扶持的力度不够。休闲农业涉及种养、加工、三产服务等多个环节,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光靠企业自身积累远远不够,离不开财政的大力支持。休闲农业的主体是农民,扶持休闲农业就是扶持农民。近年来,我国很多省份把休闲农业作为一项惠农产业、民生产业来抓,切实加大对休闲农业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如北京市自2006年来,财政每年安排6000万元扶持休闲农业发展,2009年增加至9000万元,其中海淀区2009年财政投入8112万元扶持建设44个休闲农业项目。四川、江苏、浙江、上海等省休闲农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都在2000万元以上。我省至今未设立休闲农业专项资金,资金靠企业自筹解决,使休闲农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土地流转不规范。目前我省尚未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和管理服务体系,流转程序不够规范,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影响了农庄发展。如株洲市休闲农业企业共流转土地 亩,签有流转合同的仅占20%,极易由此引发土地纠纷。长沙市和道源农庄去年在旱水村采用租赁形式流转农民土地400亩,按每亩每年700元一次性将租金付给农民,拟开发建设高效生态种养基地,一些农民却以要按房屋拆迁价标准付租金为由阻工,致使项目迟迟未能动工。此外,业主在租用大片土地发展休闲农业后,建设加工、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需要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要求把一定的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而现行政策却没有相关扶持。
4、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税率偏高。如千龙湖山庄谭胜林反映,休闲农业的土地使用税按不同类型用地的实际面积以每平方米3—5 元收取,房产税按基地房屋造价的1.5%收取,营业税按实际营业额上浮30%的5%收取,再加上教育附加费、城市建设费,实际税率达7.1 %(不含所得税)。还有很多农庄负责人反映,自己生产的鱼、禽、蔬菜等土特产品出售,也按以上税率收取税金,没有享受农产品免税待遇。二是农庄利益缺乏法律保障。目前国家与省里均未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方面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尤其是企业资产产权不明晰,权益得不到保障。调研中很多农庄反映,由于大多农庄是租用土地的兴建的,地面建筑物没有产权证,种植的果林没有果(林)权证,养殖的水域没有养殖证,属于“三无”经营状态,业主难以放心发展。长沙市雨花区的绵绣江南山庄于20005兴建,总投资近3000万元,去年因工业园区建设被政府强制拆迁,只获得很少赔偿。三是水电费收取不合理。休闲农业实质是高效农业,但其水电费却按商业用电计算,如长沙市休闲农庄用电50-80%按商业用电计算。四是融资贷款难。休闲农庄的土地、住房等不能作贷款抵押,基本上休闲农庄到银行贷不到款。五是存在乱收乱罚现象。目前全省没有强有力的部门对休闲农业实行统筹管理,一定程度上存在服务缺位的现象,一些相关职能部门动不动就到农庄执法。如不少农庄主反映,农庄要办的证件多达23个,每年用于各种检查、罚款等达5-60万,增加了农庄负担。
三、加快我省休闲农业发展的建议
我省农业资源丰富,休闲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实施“四化两型”战略、加快富民强省,应发挥这些资源和基础优势,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促进我省早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把发展休闲农业作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休闲农业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一项可以大有作为的朝阳产业。“休闲”被誉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五大推动力之首。目前,发达国家的公民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休闲,三分之一的收入用于休闲,三分之一的人员就业在休闲产业,国家三分之一的GDP由休闲产业创造。从我省来看,发展休闲农业的前景十分广阔。我省是全国有名的农业大省、文化大省、红色旅游大省,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全省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每年法定节假日达115天,约占全年的三分之一,人们有能力也有时间休闲,特别是去农村休闲观光渐成时尚。据对千龙湖、润泉两个农庄定点调查,每至周末或节假日,生意非常火爆,每个农庄预约前去休闲的人达1800人,实际只能接待1000余人,仅占预约的55%,可见全省休闲农业市场已是供不应求。同时休闲农业产业链长,开发空间很大,据湖南农大朱华武博士研究,如果引导休闲农庄突破打牌、钓鱼、吃饭的“老三篇”经营模式,在种养、加工、娱乐服务等三次产业环节实现全方位增值,全省休闲农业经营收入可增加10倍以上,完成能建设成为富民强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发展模式上,休闲农业主要利用荒山废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供人们休闲,不会造成耕地破坏。据调查,平均一个规模休闲农庄只有20亩水田,且这些水田仍用于种水稻开发插秧、观光等休闲项目,一定程度上还能增加种植水稻的效益,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由此可见,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建议省委、省政府把加快休闲农业提质增效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战略举措来抓,放到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等工作中去统筹谋划。
2、科学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总的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四化两型”战略,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统筹,推进休闲农业集群集聚发展,引导休闲农庄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休闲产品,拓展产业功能,延长产业链条,突出建设一批国家级或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切实提高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档次,努力将我省建设成为休闲农业强省。根据我省的区位环境、经济水平、文化民俗等,重点推进长株潭区、环洞庭湖区、湘中南区和湘西山区四大区域发展,形成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群。其中,长株潭区定位为市民假日休闲娱乐、购物等多功能休闲农业区,结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建设等,重点发展以优质农业产业带、科普示范基地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和都市农业;湘中南区定位为山水生态休闲农业区,重点发展丘陵生态观光农业、景区型休闲农业;环洞庭湖区定位为湖乡特色休闲农业区,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为契机,重点发展集采摘垂钓、农渔风光、水上运动等为一体的湖区观光农业;湘西山区定位为民族风情休闲农业区,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及森林资源,重点发展民俗风情体验、森林生态休闲。
3、进一步明确休闲农业发展思路。我省休闲农庄大多是自主开发,当前突出存在发展路子不明、档次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要依托我省的资源,搞好三个对接:
一是与大农业的对接。引导国家、省、市三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专业农民合作组织发挥产业优势,利用产业基地开辟产品展示观光体验园。全面发掘湖南特色农产品产业文化,以特色农产品主产地为阵地,打造湖南休闲农业主题庄园,推动湖南特产走遍全国,走向世界。依托麻阳冰糖橙、新宁脐橙、洞口雪峰蜜橘、安化黑茶、君山银针、桃江楠竹等特色农产品,打造特色农庄。
二是与大文化的对接。依托湖南文化产业大省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创意农业。以湖湘文化脉络为主线,以地域文化为阵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为主旨,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建设主题文化景观,开展乡土民俗活动,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编印乡土文化读本,并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艺术家创作基地、青少年课外教育基地、农家书屋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工程建设,提升休闲农业庄园文化品位与文化功能。
三是与大旅游的对接。大力发展景区依托型休闲农业,以此丰富景区观光资源,提升景区配套服务,解决景区周边劳动就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出台《湖南省国民旅游休闲计划》,鼓励国民在闲暇时间开展旅游度假、康体娱乐、求知益智、愉悦身心等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要,使旅游休闲真正成为广大群众日常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消费行为,进一步提升国民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推行《湖南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不仅是让每个人都享受了假期,而且能够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带动众多行业的发展。
4、进一步加大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工作力度。发扬湖南“敢为人先”精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统筹规划与示范带动,对接大农业、大旅游、大文化,构建“休闲农业第一省”大框架,使湖南休闲农业到2015年成为“富民强省”的新型大产业之一。按照“统筹规划、逐年推进、目标分解、部门联动”的原则,以“四化两型、富民强省”为总揽,在全省实施“发展快乐农业、创建休闲农业第一省”行动纲要。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引导我省农业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服务业稳步增长,使农业成为高效的产业,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农民成为富裕而有尊严的人群。经过5年努力,在全省打造50个休闲农业园区,建设5000个精品休闲农庄,开发1000个休闲农业重点村,休闲农业产值每年递增25%以上,到“十二五”末,形成年产值过500亿元的农业新型产业。围绕上述目标,在全省开展六大行动:
一是开展统筹规划行动。根据《湖南省休闲农业总体规划》,我省重点建设长株潭、环洞庭湖、湘中南和湘西山区四大休闲农业区域。全面启动全省各县、市、区休闲农业资源普查与规划设计,做到各县、市、区休闲农业管理有机构、发展有规划、工作有成效。规范休闲农业准入机制,新建休闲农业庄园一律实行“规划先行,无规叫停”的管理办法。
二是开展示范带动行动。积极参与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行动和全国星级休闲农业庄园评定,以示范创建与星级评定为契机,探索培育都市创意型、景区依托型、产业支撑型、新农村建设示范型、民俗风情文化传承型、农民合作组织互助型、山区综合开发型、湖区生态保护型、矿区综合治理型等特色示范带动模式。在湖南省星级休闲农业庄园评定工作的基础上,启动湖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与评定工作,到2015年,创建20个示范县,500个示范村,1000个示范休闲农庄。给力“长沙休闲之都”的美誉,以“长株潭”为起点,结合示范县、示范村、示范农庄和湖南特色旅游景点,推出10大湖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参观考察精品线路,并以《世界看中国,中国看湖南----玩转休闲农业第一省》为题进行整体宣传推介。
三是标准创建行动。依照农业部《休闲农庄建设规范》,结合湖南实际,2011年内起草出台《湖南省休闲农业庄园建设标准》,修订《湖南省星级休闲农业庄园评定准则与管理办法》,制定《湖南省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评定准则与管理办法》,推动湖南休闲农业朝建设标准化、管理法制化、指导常态化的方向健康有序发展。按照建设标准,引导500个农庄进行改造,突出产业特色,完善休闲功能。
四是绿色创建行动。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休闲农业通过开展绿色认证、标准化示范、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升级拓展、营销促销服务、品牌创建等6项工作,推进农业生产源头的洁净化、农业生产与经营过程的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和农产品营销的品牌化,使休闲农庄成为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示范样板。2011年启动首批100个休闲农庄农产品原料基地绿色认证,形成以绿色食品认证为主体,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和工作格局。
五是招商引资行动。制定优惠政策,在“十二五”期间引进500个企业投资休闲农业,力争引进资金200亿元。同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整合农林水、新农村建设、国土治理等专项资金,鼓励休闲经营主体拓宽筹资渠道,通过股份制改造、租赁经营、资产整合等多种方式,盘活国有休闲资产。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大果园、大花园、大公园的思路,搞好乡村”绿道“规划,依托河滨、溪谷等自然或人工廊道,建设一批可供户外休闲的景观游憩线路,形成连接城乡的”绿道“休闲网。
六是组织创建行动。按照“政府监管、市场调控,协会指导、行业自律”的原则,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建设,加强协会指导功能和行业自律效应,到2012年,全省各地、州、市和休闲农业示范县全面完成行业协会组织建设。
5、进一步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政策扶持。目前很多省市出台了含金量较高的政策措施扶持休闲农业发展,我省也应尽快出台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措施,加快休闲农业发展。一是要设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由于我省休闲农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无序发展、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建议省财政从明年起,设立休闲农业省级专项扶持资金,并根据发展需要、财政增收和产业引导资金总量增长情况逐年增加,用于制定规划、加强培训、建立信息网络、推广先进技术等。二是要合理解决用地。加快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配套管理服务体系,规范土地流转形式,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对租用1000亩以上土地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休闲农庄,应采用整合闲置宅基地、滩涂荒坡废弃地等形式,提供一定的土地让其发展加工、餐饮等配套设施。三是要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信贷扶持力度,适当扩大担保物范围,满足休闲农业企业的融资需求。特别是五星级休闲农庄,应视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列入信贷扶持范围优先给予支持。四是要实行税费优惠。目前常德、郴州等地对休闲农庄在所得税、用电等方面实行优惠,取得较好效果。建议推广这些作法,使休闲农庄享受到有关农产品税费优惠政策。
第三篇:湖南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小编推荐]
湖南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精神,加快推进休闲旅游农业事业发展。近期,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组织 对湖南省休闲旅游农业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重点考察了长沙、张家界两市的休闲旅游农业,对湖南休闲旅游农业工作所取 得的成绩、经验和做法有了基本的了解,对如何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有了新的认识。
湖南省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湖南是我国休闲旅游农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省(市)之一,近几年来,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休闲旅游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涌现 出一大批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目前,湖南全省规模以上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已达4000多家,规模较小的农家乐达2万多家,直接安置以农民为主的从业人员 23万人,营业收入达到38亿元,营业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3家。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有利于实现农民就业增收。据统计,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为1000个农民家庭增收。
休闲旅游农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餐饮、休闲等服务业,也带动了当地农村的种养业和加工、运输制造业,进一步 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长沙市千龙湖生态休闲度假村与周边农民实行订单种植,发展无公害蔬菜、西瓜、果木基地2000多亩,带动周边8家农家饭庄,新增客货 运输车辆80多台,还兴办了菜油加工等企业,2007年实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00余元。
休闲旅游农业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长沙市黄兴镇近年累计投放资金100多万元,整修 入户道路,修建高标准厕所、垃圾站、停车场,设立中英文指路牌等,极大推动了当地农家乐示范区发展。大明生态休闲山庄积极参与村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出资建立 了村垃圾处理站、污水处理工程和自来水管道工程,显著地改善了村基础设施条件。二是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村风文明和先进文化传播。大明生 态休闲山庄在示范基地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园。锦绣江南风景园林山庄建立园林文化展示区,积极展示湖湘文化精髓和新农村建设成果。
休闲旅游农业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休闲旅游农业作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既带动了旅游休闲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休闲农庄,都能围绕“绿色、安全、生态”这一主题,积极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业。长沙大明山庄通过引导周边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建立了 一批标准化种养基地,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也带动了周边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
湖南休闲旅游农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集群式发展迅速。湖南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方面,坚持在政策引导、规划设计、规范管理、强化服务上下功夫,注重集 群式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长株潭经济发展区、湘中南区、环洞庭湖区、湘西山区为主的四大休闲旅游农业特色区。长沙市已经形成了“一环三带四板块”休闲农 业布局,即以市区周边良好区位优势为依托的环城休闲农业圈;以花卉苗木、优质茶叶、优质水产等三大百里产业走廊为依托的三条休闲农业带;以岳麓山、沩山、大围山和浏阳河等人文和生态资源为依托的四大休闲农业板块。
二是品牌特色突出。湖南休闲旅游农业不仅在数量上有较快的发展,而且在品质、特色上有较大的提高,围绕历史文化、科技教育、民族风情、农耕文化 等主题,逐步打造出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园林生态农业型、垂钓休闲型、农村风景旅游型、历史人文景观型、特色餐饮休闲型、科技园区型休闲旅游农业产业集群。如 张家界荷花园通过举办荷花节等活动,已建成以荷花为载体,集水生动植物养殖、土家文化展示、荷文化及建筑、雕塑为一体的土家民俗与荷花生态的专题类休闲农 业园。
三是投资主体呈多元化发展。由于休闲旅游农业市场前景广阔,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吸引了大批投资者。既有乡镇企业家、工矿企业主、房地产开发商,也有以村镇集体、农民广泛参与的模式,也有城市下岗职工联合举办等方式。据统计,目前湖南休闲农业的投资构成中,农民家庭投资约占16%左右,民间私人资 本和工商资本约占84%左右。
湖南省休闲旅游农业快速发展主要经验
湖南休闲旅游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他们在统一思想认识、加强政策扶持、管理规范提高和积极有效服务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力推动了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
1、重视产业规划。湖南省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中,重视规划,组织有关专家对全省休闲旅游农业资源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制定了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规 划。逐步引导休闲旅游农业投资向一个中心:长株潭“两型社会”休闲农业中心,一个板块:湘中南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休闲农业板块,两个圈:环洞庭湖以水资源 为基础的休闲农业圈和武陵山脉、雪峰山脉、罗宵山脉以森林为基础的休闲农业圈聚集。
2、注重政策扶持。该省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中,重视政策扶持,下发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通知》,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 策,把休闲农业列入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范围,对参与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等的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在安 排项目建设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对五星级休闲农业企业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待,并在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各地(市)也都制定了支持休闲旅游农业 发展的政策。
3、加强管理和服务。休闲旅游农业是一个新的产业形态,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湖南在行政管理和中介服务上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路子。一
是建立健全行政管理体系。已经建立了由乡镇企业管理部门主管、上下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和管理队伍,在政策引导、信息统计、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创造环境 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比如长沙市各区县都成立了休闲农业开发领导小组,该市望城县要求所有县直部门和单位对口联系一家农家乐,实行挂牌扶持引导,全力推 进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二是重视打造服务体系。2006年湖南省就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休闲农业协会,各市、县也都成立了行业协会,协会根据企业的需求,重点 在行业自律、信息交流、管理咨询、宣传推介、教育培训等方面开展服务。率先建立了星级农庄评定制度,通过引导企业加强管理、规范服务和宣传推介,提高了休 闲农业企业的素质和管理水平;通过建立湖南休闲网站、编辑出版杂志和与省广播电台合办“农家乐翻天”等平台,加强了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交流合作,增强了休 闲旅游农业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和素质教育,培养了一批休闲旅游农业管理人才。
4、积极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对外交流,重视学习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是湖南休闲农业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他们通过举办休闲农业 合作论坛、聘请台湾等休闲农业发达地区的专家担任顾问等,协调当地休闲农业企业与台湾休闲农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高了当地休闲农业发展水平。通过在中央 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推广当地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经验,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都有近十个省、地、县组团到湖南参观考察休闲旅游农业。
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感到休闲旅游农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总体上看,发展还不平衡,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1、从产业内部看。一是布局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在项目建设上随意性强,经营项目雷同,低水平重复开发,特色不突出、规模偏小。二是企业管理 不规范,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三是人员素质不高,大多数员工没有接受规范的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原来多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缺乏科学的管理知 识和经验。四是从投资主体看,工商资本投资仍占主体,农民投资偏小,不利于农民创业。
2、从外部环境看。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存在模糊认识,没有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放到解决“三农”问题大局上考 虑,没有与促进农民增收就业和建设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管理服务上不到位。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地方的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内部建设 还可以,但周边环境建设落后,水、路、电等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需求,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进入。三是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目前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大都是由民间资本 投入,政府在财政上缺乏支持。同时由于土地、房产等不能抵押,融资困难,影响企业发展。四是企业负担较重。对企业的乱检查、乱罚款严重,如邵阳市一生态农 庄开业不到一年,上门检查收费的单位达19个之多。另外,企业在用电、税收等方面负担也较重。
对进一步推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启示
湖南各地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是当前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的有效举措,是促进乡镇企业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应积极从以下方面抓紧抓好:
1、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认识。目前各地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认识不一致,影响了休闲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对休闲旅游农 业的研究、宣传和推介,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认识,切实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考虑,充分发挥休闲旅游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内需、增加农民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确保休闲旅游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要重视科学规划。任何一个产业都要一个科学的规划,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首先要从规划入手,要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结合当地农业发展 实际和地区特点,依托当地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发展规划。在规划设计中,要突出功能定位与开发,要坚持突出文化功能、生态功 能、科教功能和载体功能上下工夫,文化功能要把重点放在文化传播和特色文化打造上,形成地方特色突出的农村和农耕文化;生态功能上要突出生态、安全特色,形成独特的生态休假平台;科技功能上,要不断打造生产、科研、休闲观赏、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技术、品种展示平台;载体功能就是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举办各 类特色节会,打造合作交流平台。
3、要优化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环境。一是领导环境,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重视,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加强领导和服务,规范企业的发展,清 理涉及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乱评比、乱检查、乱达标和乱收费、乱罚款等问题,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二是政策环境,就是要围绕解决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难 点、热点问题制定扶持政策,切实解决好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用地、用电等各种问题,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三是舆论环境,也是社会环境,就是 要在全社会打造产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发挥社会的力量支持、维护、促进产业的发展。
4、要加快完善服务体系。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在教育培训、信息交流、创业辅导、融资贷款、管理咨询、宣传推介、规划设计、教育培训上加大工作 力度。要把服务始终贯穿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在发展初期阶段,重视创业辅导和教育培训,对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要突出在行业规范、规划设计、市场推广 加强服务。在服务体系建设上,既要有政府主导的准公益性服务机构,也有以大专院校和社会中介组织为主的商业服务组织,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5、要加快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休闲旅游农业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项目开发,它的发展涉及农业、环境、生态、环保、教育、经济、社会、旅游、医疗、文化等,是一个大的产业链条。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不仅要把产业链条上的各个产业紧密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把每个 链条上的经营者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休闲旅游农业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休闲旅游农业企业(中介组织)”,而 基础是“农户”,其实质是“农户”通过休闲农业企业(中介组织)把自己与市场连接在一起,通过有效的产品价值链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在发展方式上,要 坚持以市场引导、政府支持、农民自愿的原则,鼓励农民和城市工商资本发展休闲农业,农民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举办农家乐等小型企业,城市工商资本可举办大型的 休闲农庄、农业观光采摘园,农业科研、企业单位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农民可采取土地租用、入股等方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创建,并享有薪金、租金、股金等稳定、长期的收益回报,确保农民稳定就业和增收。
6、要注重优势企业、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的培育。提高休闲旅游农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关键是要打造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要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打 造休闲旅游农业的产业基础,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休闲旅游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增强产业的竞争力。通过培育品牌产 品,带动种养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第四篇:关于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精选公文范文--------------------------关于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农业的转型升级,迅速发展比常规农业具有更大开发潜力和经营价值的休闲观光农业,在保障生态、文化传承、丰富生活、教育展示、旅游观光、促进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摸清我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便分类指导、规范发展,我们采取全面统计,深入县区、园区实地调研和召开座谈会、现场交流会等方式,从今年5月初~6月底,用两个月的时间,对全市十个县的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我市的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在21世纪初,农家乐才星星点点出现,但发展迅速,正方兴未艾。尤其是近几年,市农委围绕“十园引领,百园兴农”的战----------------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略目标,突出太原都市农业的优势特色,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休闲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出发点,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载体。
截至目前,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已经发展到132家,占地面积万亩,总投资额亿元。年接待游客289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亿多元。吸纳农村劳动力万人,带动农民将普通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实现增收110元左右,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功能较全、发展较好、具备接待能力的有6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园2个:XX县葡峰山庄、XX县茂盛源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省级示范园6个:XX县通和农场、----------------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绿源生态农庄,XX区采薇山庄、XX区宇文山庄、XX区华辰农耕园、XX县青草坡休闲度假村;市旅游局的挂牌景点园区40个。XX县是农业部的休闲农业示XX县,XX区是山西省的示XX县。按类型划分,现代农业型15家、观光采摘型27家、农家乐型16家、自然生态型8家、民俗文化型2家。
发展形式主要有五种:
依托自然资源建成。如XX区狼坡狮子崖原生态景区、万亩生态园,依托西山原生态林的美丽风光打造旅游景点,XX县迎东生态园、中隐山农家乐等,这是我市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形式,都是以绿色、自然、生态为主线,为游客提供田园景观欣赏、农事体验、瓜果采摘、休闲垂钓和农家乐餐饮等服务。
依托优势产业建成。即以当地的优势产业为依托,建设而成的农业观光采摘园。如清徐依托特有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整体开发以葡萄为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依托葡峰山庄、中隐山国家----------------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生态旅游示范点、龙林山风景区和丰富的文物资源,打造以农家乐为主题,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使XX县发展成了“文化名城、醋都葡乡”和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县,带动了全县的农业发展。依托旅游资源建成。如XX区在充分挖掘历史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寺底村、洞儿沟村、要子庄村、店头村,适应旅游业多层次消费需求,将旅游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以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历史古迹和人文文化为主线,发展以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为主的文物古迹游、生态旅游和田园风光旅游,使农业旅游产业作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并由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依托文化资源建成。即以当地的人文景观为轴心,挖掘其文化底蕴,建成融文化、宗教、民俗、风情、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如XX县龙池山庄,以当地“龙”文化传说为主体背景,----------------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集田园风光、黄土风情、自然生态为一体,自1997年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取得直接经济收入600多万元。青草坡休闲度假村,以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为主线,开发旅游产品。
依托种植基地改建。以当地的特色农业基地为基础,利用植物的叶、花、果等特色,开辟赏花、采果等休闲旅游项目。如XX区依托无公害种植基地建起了华辰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和孙家寨采摘园等一批农业观光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体会农家风情、放松工作压力的好去处。而XX区的梅芝园艺,80亩的花卉盆景种植基地,以“花与文化”为发展理念,结合自身贸易、展销、科研教学、示范推广、建成游览观光的农业观光园。
二、存在问题
我市的休闲观光农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还存在不少问题.。
----------------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
品位档次低,定位不明。有些园区缺少整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论证,没有正确的定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还很少,大多数农家乐规模小、档次低、设施简陋、内容单一,和乡村饭店差不多。这样,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社会知名度不高,缺乏人气;另一方面因内容少,容易受农业季节性制约而造成资源闲置,利用率不高,效益低下,有的园区一年只营业半年,淡季只好解散员工,关门歇业。
文化内涵少,特色不浓。在已形成的农业观光园里,大多数只有品种介绍,游客只是能采摘蔬果,品尝果实,无法领略到无形的文化资产。农业观光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是它的特色。有些观光园盲目发展,跟风而上,没有自己的特色,很难吸引人气,难以持续发展。
土地流转难,资金不足。
休闲农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也是综合产业,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投入。----------------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单靠农民投资不起,各级政府的投入又远远不够,需要大量的民营企业家进入,我市就有十几家煤炭老板转型发展休闲农业的,很成功。另一个是土地流转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越来越少,可以说是“寸土寸金”,近郊农民意识到土地的潜在价值,不愿流转,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协调解决。
三、发展建议
坚持发展原则,明确目标任务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适度开发,体现特色、示范推进的原则。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做到农中有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兴旅强农。
突出经济、生态、文化三种功能,围绕现代农业观光游、特色乡村休闲游、自然生态领略游、农家度假体验游、民俗文化追忆游五种模式,经过五年的努力,建成集农业产业示范、田园风光展示、农史农具博览、旅游休闲观光、农----------------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村生活体验、特色民俗接待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建成适应不同层次、不同规模、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网络。
科学合理布局,突出建设重点
在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功能效益、人文理念、产品特性、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农为本理念,讲求区域特色,强化内部设计,优化分区布局,实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的和谐统一。
着力打造西北部山水人文休闲带,南部平原田园风光体验带,北部黄土风情领略带,汾河水源度假带,东山生态农业观光带五条精品休闲观光线路,打响省会城市休闲观光农业品牌。
在XX县着力打造汾河高效农业园区、西边山生态旅游区、葡萄采摘节、醋文化节;
在XX区,着力打造无公害蔬菜观光采摘园区、现代农业与生态观光旅游----------------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示范区;
在XX区,着力打造柴西路二侧高效农业观光园区、北部丘陵特色农家乐建设园、西部山区农家乐建设区,举办众成国际花卉园艺博览会;
在XX区,着力打造占地近2万亩的东山农业生态园区;
在XX区,着力打造西山万亩生态园区;
在XX区,依托店头、洞儿沟等地的农业资源和特色村貌,着力打造以“农家乐”为重点的旅游观光农业区,举办桃花节、荷花节和梅芝园艺花卉展销;
在XX县,以库区生态林和名人故居为依托,着力打造生态观光旅游和红色旅游度假区;
在XX市,以恢复矿区生态和关头红色根据地为依托,建设生态恢复示范园,开发红色旅游和绿色观光采摘;
在XX区,以润东高科技为样板,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加强部门合作,形成共建合力
----------------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
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推进我市休闲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标准化、功能多样化。出台“XX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评定管理办法”,指导休闲农业发展。搞好相关政策的衔接,“农家乐”经营户应享受减免营业税政策,休闲农业场所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及初级加工品享受免税政策,休闲农业园区用电享受农业用电收费政策。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支持力度
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鼓励专业合作社发展休闲农业。政府应将休闲农业发展资金纳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加大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将现有的基本建设和资金项目向农业园区倾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和经营,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投资休闲农业项目。金融机构应对信用状况好、资源优势显、发展潜力大的休闲农业项目适当放宽担----------------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保抵押条件,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
规范行业管理,引导有序发展
成立XX市休闲农业协会,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经营者的行业指导与规范,从市场信息、技术推广、服务规范、安全卫生以及项目支持等方面进行引导,促进行业自律,形成有序竞争,从而推动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发展。
挖掘优势特色,打造亮点品牌
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的建设规模较大、休闲档次较高、活动项目较丰富、文化特色较鲜明、接待服务较规范、经营管理较科学的休闲农业示范景点进行打造和提升,挖掘优势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创建“全省叫得响,全国创一流”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的好去处。
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市民出城
通过召开休闲农业现场促进会、发展座谈会和研讨会,现场参观休闲农业示范点,园区负责人经验交流,研讨座----------------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谈、为示范园区授牌、开展星级评定等形式,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加企业收入。
利用山西日报、太原日报、太原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有接待能力,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宣传报道。借助太原农经信息网、太原休闲农业网等网络平台,向市民宣传推介我市的休闲农业景点,吸引市民出城,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心里需求。
----------------精选公文范文----------------
第五篇:枣庄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枣庄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省农业厅《关于转发农业部办公厅农办企[2011]1号文件开展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的通知》(鲁农生态字[2011]6号)文件要求,我市于近期组织专门人员对全市休闲农业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枣庄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枣庄市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拉动消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强力推动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截至2010年底,按《山东省好客人家农家乐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评定出好客人家农家乐31家,其中五星级1家报省,由省旅游局评定,四星级好客人家农家乐8家,三星级好客人家农家乐15家,二星级好客人家农家乐7家。培育休闲农业示范点17处,其中: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1家。创建旅游强乡镇9家,旅游特色村6家。全市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园区、农家乐等休闲旅游212家,带动4.75万户农民就业,年接待404.11万余人次,年利润3.14亿元。
二、“十一五”期间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措施
(一)领导高度重视,坚持调研督导。局领导高度重视全市的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开发工作,成立了市农业局休闲农业领导小组,马局长担任组长。坚持分管领导靠上抓,业务科室基层化的方针,全年多次深入基层考察和调研,尤其对我市2010年重点建设的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实行跟进式调研,并形成多篇关于我市休闲农业的调研报告。
(二)科学编制规划,突出旅游特色。2009年12月31日市委办公室引发了《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0年全市旅游工作任务分解表的通知》(枣办发[2009]20)文件,文件明确“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积极打造特色农家乐”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目标,依据我市各地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并推出了:滕州市的“五朵金花”、薛城区的石榴山庄、山亭区的石板房“石府”、市中区的龟山农家乐、峄城区的王府山农家乐、台儿庄区的运河湿地农家乐等一大批优秀农家乐建设项目,2010年底休闲旅游农业2010年规划建设项目已全部建设完成。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广泛开展阳光培训工程,提高公民素质,规范公民行为。加强了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推行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上岗制度,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培养一支适应休闲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四)加强宣传促销,打造特色品牌。全方位筹办以“墨子文化节”、“微山湖湿地红荷节”、“柴胡店刘村梨园节”、“滕州马铃薯节”和“冠世榴园·匡衡故里”为主的各项节庆、会展、文化、体育等特色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质量,加强对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质量的控制,积极培育和发展休闲农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及中介服务组织,不断完善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机制。扩大枣庄旅游和特色农产品影响力,打造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名人效应,打响墨子、鲁班、匡衡等名人品牌,增强城市旅游功能,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特色城市旅游。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对国内外如火如荼的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而言,我市休闲旅游农业的开发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完善。一是项目建设进展缓慢;二是资金配套不足,缺乏建设资金;三是招商引资成效不显著;四是宣传力度不大;五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等。
四、“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抓扩大内需、新农村建设及京沪高铁建设三大机遇,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和谐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大力实施政府主导、项目带动、品牌建设、线路统筹及产业化发展五大战略,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创建“政府主导+农旅结合+精品带动+线路统筹+和谐乡村”五位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枣庄模式”,实现一、三产业互动发展,加快推动枣庄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打造“生产和谐、生活和谐、生态和谐”的全国乡村旅游产业(低碳产业)经济强市。
(二)规划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以农为根,以水为脉,以绿为衣”理念,竭力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和谐乡村旅游目的地。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努力推动休闲农业朝三个目标努力:一是要做大做强产业,经过五年努力,打造100个休闲农业园区,建设200个精品休闲农庄,500个农家乐,30个民俗村,休闲农业产值每年递增25%以上,到“十二五”末,全市休闲农业企业累计发展 1000余家,带动就业 30万余人,接待国内外游客 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达到 100亿元。二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在确保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不断拓展农业的休闲、教育、示范、环保功能,达到建设一个休闲农庄,就能致富一方农民、建设一个新农村示范点、保持一方青山绿水的要求。三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目标。
五、休闲农业发展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规划建设。坚持“规划先行,保护在先,合理开发”的原则,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积极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健全完善《枣庄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划》,合理编制《枣庄市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建设,促进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
展。
(二)拓宽融资渠道。坚持走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路子,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各方资金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通过转让一定期限的经营权,更好地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条件,吸引有实力的旅游集团参与乡村旅游项目投资经营;同时,鼓励旅行社、外资企业和社会其他组织与乡村旅游点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三)强化行业自律。进一步强化自律意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制定章程,管理和规范村民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文明经营;加大规范化管理和监督力度,加快制定和推行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星级评定工作,引导全市乡村旅游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同时,积极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乡村旅游教育培训,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技能,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四)培育名牌产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原则,创新思路、创意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打造具有鲜明特征的休闲产品,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带动休闲旅游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通过特色创建品牌,通过特色提高吸引力,进一步提高我市休闲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五)加大推介宣传。积极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进一步加大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技术研发工作力度,搞好产品的策划和包装,形成强势吸引力;坚持与旅游节庆活动相结合,健全完善相关节庆活动方案,积极开展各类节庆活动,提高宣传效果。同时,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结合新农村建设内容,开设特色专栏和节目,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努力促进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