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送别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时间:2019-05-15 06:0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折柳”送别的习俗是怎么来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折柳”送别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第一篇:“折柳”送别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折柳”送别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古代,春暖花开的时节也是古人频繁远行的时节。在交通不便、路途多险、前程难卜的古代,每一次出行其实都意味着生离死别,所以古人特别重视送别。古人送别时如何表达对远行人的祝愿?“祖饯”是怎么回事?上路前为什么要“折杨柳”相送?为什么说“折柳”送别是因为取其谐音“留”的说法欠妥?

“祖饯”——先秦时期属“行祀礼”

东汉郑玄注曰:“将行而饮酒,曰‘祖’”

如果评诜古代最有名的“送别”,唐朝诗人王维送别友人元二无疑应名列前茅。有一年春天,王维在渭城客舍中设宴,请即将远行的元二喝酒,还写下了著名的离别名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请酒送行,古谓“饯饮”,是古代最为常见的一种送别方式,至今仍流行。这种送别方式一般在远行者上路前举行,最早源于先秦时已流行的一种叫“祖”的风俗。所谓“祖”,原本是出行时祭祀路神的行为,目的是祈求旅途平安,唐司马贞《史记索隐》称:“祖者,行神,送行之祭,故曰‘祖’也。”后来干脆将送行喝酒称为“祖”,东汉学者郑玄即称:“将行而饮酒,曰‘祖’。”

“祖”,又称“祖行”,在先秦时属“七祀”(或“五礼”)之一,为“行祀礼”,时人出行必不可缺。行祀礼是怎么形成的?据说与黄帝之子纍祖有关。纍祖远游时死于途中,于是人们为他举行了路祭活动,后来路祭逐渐流变为以饯行为主要内容的送别民俗,纍祖也变身为“行神”。

“祖行”颇为讲究,有一套成熟的程序,多在驿馆内或路边设帐,摆上酒筵,称为“祖帐”,也称“祖饯”、“祖席”、“祖筵”等。这种送别方式在唐朝的文人中间特别盛行,张籍《送友人卢处士游吴越》诗,记述的便是他为将去今江浙一带旅游的好友卢处士而搞的送别活动,时已“春草上高台”,张籍在驿站的楼上摆了一桌酒菜:“羡君东去见残梅,惟有王孙独未回……风满驿楼潮欲来。”

李白的《留别金陵诸公》诗记述的则是他当年离开南京时南京友人在白下亭为他送别的情况:“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欲寻庐峰顶,先绕汉水行。”其实,只要有朋友远行,不论是游玩、回乡,还是赴任、卸任、远征,古人都会“祖”一下。刘禹锡的《送河南皇甫少尹赴绛州》一诗,就是他为皇甫少尹到山西任职而搞的送别活动:“祖帐临周道,前旌指晋城……”

不只民间送别流行饯饮,皇家也这样。如唐朝,最有名的一场祖筵是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搞的,时兵部尚书张说要去西北(朔方)巡视边防,李隆基召集了朝中文武大臣都来与张说饯饮。唐徐知仁《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诗说的就是这件事:“北阙纡宸藻,南桥列祖筵。”

“折杨柳”——汉代已形成的送别风俗

《送别诗》云:“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古人出发前,送人者会把远行人一直送到路口,并要折枝相送。所谓“折枝”,就是折取路边的树枝花草什么的,送给远行人,虽然是随手之物,但“礼轻情意重”,寓意深刻。

在春季送别,最流行的是“折杨柳”。“折杨柳”是古代社会生活中最有格调的风俗之一,这种风俗是怎么产生的?有人从“柳”谐音“留”上分析,认为“折柳”是挽留的意思。其实这种说法欠妥,如果被送人的家不在此地,或是不归之离别,可以这样理解为是留对方多呆些日子,但如果对方有归途,这样分析就矛盾了。

“折柳送别”风俗的形成,与时节和柳本身均有关系。柳树是中国古老的原产树种之一,生命力极强,插土即活,是古代行道树的主力树种之一,路边河畔都可见到柳树。古人送别亲友,从路边生机盎然的柳树上折一枝柳条相送,就是希望远行人能像杨柳一样,很快适应,随遇而安。

折柳送别与古人的辟邪诉求也有密切的关系。对远行亲友最好的祝语是“一路平安”,但路途艰险,难免会遇到麻烦,古人认为这是邪气侵扰,路鬼作祟,如何辟邪驱鬼?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带上辟邪物。桃枝、柳枝等在古人眼里皆具驱鬼功能,南北朝已有插柳辟邪风俗。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柳》引《术》称:“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所以,送别时折柳寓意很明白,就是祝远行人路上平平安安。顺便说一下,折桃枝不用于成人单独出行,而用于带孩子出行,古人迷信“鬼畏桃也”,认为桃枝对孩子的保护功能比柳枝好。

细究“折柳送别”的最早源头,或许在先秦。先秦时杨柳已与出行有了文学上的关联,被赋予了一种感情。《诗经·小雅》中有一首《采薇》诗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折柳送别”流行于汉代,记录汉代都城长安和畿辅地区地理状况的古籍《三辅黄图》记载:“灞桥在长安城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为当时送人一般送至灞桥分手,其情其景往往令人肝肠寸断,所以《开元天宝遗事》中有这样的说法:“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为‘销魂桥’。”

南北朝时期,“折杨柳”之俗已风行各地,南方与北方都出现了以“折杨柳”为题目的诗文。如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有《折杨柳》:“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在北朝,则有《折杨柳歌》(其一):“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隋唐时期,“折柳相送”已成为古代中国文人赠别的普遍现象。其中有一首作者不详的《送别诗》这样写道:“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因为折柳相送盛行,在当年送别最集中的灞桥,附近的柳树条都被随手折光了。因为无法折到长柳枝,唐诗人孟郊《横吹曲辞·折杨柳》诗中只好解释道:“莫言短枝条,中有长相思。”为此,白居易《杨柳枝词八首》(其七)呼吁:“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

“攀花”——唐代流行的送别风俗

李白诗云:“藉草依流水,攀花赠远人”

所谓“攀花”,就是采折花草。古人喜欢攀花弄草,宋王安石《杖策》诗中就有“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弄草兴常新”。攀花送别之俗起源于何时?准确时代一时也难以说清,至少在唐朝已颇为流行。唐张籍《送从弟删东归》称:“春桥欲醉攀花别,野路闲吟触雨行。”李白《江夏送张丞》亦称:“藉草依流水,攀花赠远人。”类似的还有耿湋的《荐福寺送元伟》:“送客攀花后,寻僧坐竹时。”

攀花送行在唐朝为何能流行开来?与其时花卉消费习惯的形成有极大的关系。在唐朝,卖花与买花都很平常。白居易便写有《买花》诗:“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当时的花价也不贵,往往是随行就市,“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在古代,攀花送别与折柳相赠同时流行,并不矛盾,没有柳时就送花。唐戴叔伦《送吕少府》诗称:“共醉流芳独归去,故园高士日相亲。深山古路无杨柳,折取桐花寄远人。”从诗中看,当时由于路边没有柳树,戴叔伦便随手折了桐花送给远行的友人。

桐花即梧桐树花,它的开花周期与柳树发芽长叶相近,古人很早就作为农历三月的物候特征记录了下来。中国最早的农书《夏小正》中已有三月“拂桐芭”的说法,意即三月份桐树花开了,因为花期在清明前后,古人将之视为“清明之花”,与“杨柳依依”,成为这一时节的共同风景。

但古人送别并不一定就是送桐花,梅花、牡丹、山茶花,桃花、杏花,樱桃花甚至不知名的野花只要随手可摘,都可以送。如唐代诗人元稹曾用樱桃花送别,其《折枝花赠行》诗写道:“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元稹还曾折牡丹花送别,其《赠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饯行》诗称:“莺涩余声絮堕风,牡丹花尽叶成丛。”

古代学子更喜欢以杏花相送。杏花与杨柳都是春天的美丽符号,宋僧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与桃李梅一样,既有观赏价值又有食用价值,而杏花最为奇美,初放纯红,落花纯白,“白白红红一树春”,“远胜桃夭与李秾”。因为杏花漂亮,广受古人喜爱,卖杏花成为古代街头一景。南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记下了这一幕:“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需要强调的是,折柳和攀花如今都属不文明行为,本文只是介绍一下古人的送别习俗与文化而已。

人民网

第二篇:折柳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隋无名氏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柳丝丝拂面。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唐】韩溉

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

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

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

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咏柳

【唐】韩偓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李峤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

垂柳

【唐】李商隐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

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唐】李商隐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题柳

【唐】李中

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

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

【唐】罗隐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

【唐】慕幽

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

五株斜傍渊明宅,千树低垂太尉营。

临水带烟藏翡翠,倚风兼雨宿流莺。

隋皇堤畔依依在,曾惹当时歌吹声。

【唐】裴说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咏柳

【唐】吴融

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细应和雨断,轻只爱风裁。

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

【唐】徐夤

漠漠金条引线微,年年先翠报春归。

解笼飞霭延芳景,不逐乱花飘夕晖。

啼鸟噪蝉堪怅望,舞烟摇水自因依。

五株名显陶家后,见说辞荣种者稀。

咏柳

【唐】薛逢

弱植惊风急自伤,暮来翻遣思悠扬。

曾飘紫陌随高下,敢拂朱阑竞短长。萦砌乍飞还乍舞,扑池如雪又如霜。

莫令岐路频攀折,渐拟垂阴到画堂。

庭柳

【唐】姚系

袅袅柳杨枝,当轩杂佩垂。交阴总共密,分条各自宜。

因依似永久,揽结更伤离。爱此阳春色,秋风莫遽吹。

【唐】张旭

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

请君细看风流意,未减灵和殿里时。

【唐】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第三篇:柳与送别诗

柳树,作为一种极为普通的树木,遍布我国大江南北。正是这种普通的柳树,吸引了众多诗人的目光,把它作为送别的礼物送给友人,寄托了对友人的祝福。把它作为送别的礼物送给友人,这种习俗在外国人乃至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在中国古代却合情合理。这是为什么?我认为探讨这一问题还得着眼于中国的古代文化。我通过搜集古代文献资料进行细致的研究,并结合吸收今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以下结论: 1.柳送别于古代的丧葬礼俗有关。从古代文献记载和近些年来对汉代画像石的考古发掘来看,运送棺椁的车就是以柳作为装饰的,因为在古人心中,柳枝可以驱鬼辟邪,起到保护作用,它可以保护死去的亲人平安地升入天堂。2.柳作为人们心中的保护神,不但可以保佑死去的亲人顺利地升入天堂,也可以保佑活着的人免遭百鬼的侵害。因此每年的清明节人们又插柳、戴柳的习俗,祈求一年幸福平安。这样看来人们正是看中了柳树可以作为保护神这一点,送与友人以保护友人一路平安的。3.柳树又具有容易成活的自然属性。每到春天,从柳树上折下一根柳枝插到水土适宜的地方,它就会生根发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以柳枝相送其目的不言而喻,那就是希望远行的友人(尤其是被贬官遭受挫折的人),像柳树那样能随遇而安,顽强地生活下去。4.柳树随处可见,又具有易成活的特性,被广泛种植于房前屋后,成为家乡的象征。以此相赠既表示远行人对家乡的留恋,又是送行人对远行者的嘱托—勿忘家乡。5.唐代经济繁荣,使得商旅往来不断;对外战事频繁使得戍卒与亲人离别成为必然;文化的高度发达使得一些读书人四处求学宦游,渴望早日踏上仕途。凡此种种,使得唐代的送别诗格外丰富精彩。另外,唐代虽然比较开放,但它严厉的关禁制度还是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加之路途凶险,所以离别家乡远行依然是件让亲人牵肠挂肚的大事。

第四篇:折柳送别的诗句

导语:折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折柳送别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柳絮送人莺劝酒,去年今日别东都。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二)1、泪沿红粉湿罗巾,重系兰舟劝酒频。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

2、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3、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4、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5、南浦桃花亚水红,水边柳絮由春风。鸟鸣喈喈烟蒙蒙,自从远送对悲翁。此翁已与少年别,唯忆深山深谷中。

6、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7、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8、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0、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1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2、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3、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4、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15、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16、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柳絮送人莺劝酒,去年今日别东都。

17、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18、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19、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

20、灞上柳枝黄,垆头酒正香。春流饮去马,暮雨湿行装。驿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覃怀人总喜,别驾得王祥。

21、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22、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23、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2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5、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26、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27、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28、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29、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30、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31、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第五篇:学前班折来元宝教案

来元宝,这个是一个方言。也算是童年时候的玩具,虽然不华丽,但是却是很有趣儿的游戏。可以两个人玩儿,也可以多个人一起玩儿。是不是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它的折法吧。

说明:

本次折元包的方法是通过单个纸条的方式,因此一张纸可以折出多个元宝。

工具/原料:

纸、小刀。

方法/步骤:

1、取一张白纸(纸张也可以是彩纸,或者街道上发的传单都可以)

2、在纸张的下边缘向上折起,这样我们可以折出一个纸条折痕,后面的折纸将会用到。我们也可以折多个折痕出来,以便可以裁割多个纸条下来。纸条折出来的宽度可以自由调节,纸条的宽度就能决定我们后面折出的元宝的大小(越宽越大,越窄越小)。

3、使用小刀将上一步我们折出来的纸条裁割下来(使用小刀割的时候要慢些,注意安全)

4、裁割下来的纸条如图所示

5、将纸条竖直放置,然后将纸条的左下角向右折起一个角。

6、然后再将纸条向右折起,让上一步折出的小角的横向边缘刚好与纸条竖直边缘对齐。

7、再将纸条已经折出来部分向上折起,并将纸条整体向右旋转,并且将纸条下面的三角向上折起,这样纸条的左边就基本形成了一个小的方形。

8、然后将右边剩余的纸条向上折起,之后再将其向右旋转,再将下面的部分向上折起,这样纸条的左边又形成了一个正方形,然后再将其向右旋转。

9、将下面剩余的纸条向右折起,然后再将下面的部分向上折起,这样纸条的左边又形成了一个正方形,然后再将右边剩余的部分向左折起形成一个折痕。用小刀将折起的部分裁割下来。

10、最后将漏在外面的一个小角插入到下面的缝隙中,然后将整个折好的元宝整理平整。这样一个元宝我们就折好了,是不是很简单,赶快来试试吧!

注意事项:

如果想折出一个较大一点的元宝,那么需要裁割较为宽一些的纸条出来

如果要折带彩色的元宝,可以使用彩色的纸张(比如 街上发的传单等);或者白色纸折完后用水彩笔涂色。

下载“折柳”送别的习俗是怎么来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折柳”送别的习俗是怎么来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紫阳麻柳丧葬习俗

    紫阳麻柳丧葬习俗 笔者在麻柳生活几十年,邻里之间有了红白喜事,免不了去帮帮忙,现将麻柳的丧葬习俗整理成资料,不规范的地方,共同改进。家家都有老人,没事的时候,多看看,不然事情到......

    清明节的习俗:插柳

    清明节,我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

    清明节插柳习俗的由来

    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

    第四本第三折 长亭送别(剧本)(含5篇)

    长亭送别 【时间】暮秋季节,路旁黄花凋零枯萎,一片片枫叶随风落下。蓝天上白云朵朵,大雁成对往南方飞去。 【地点】长亭 【人物】老夫人、长老上 老夫人(坐,敬酒状) 今天送张生进......

    折柳中心小学隆重召开“第一届家长委员会”成立大会

    折柳中心小学隆重召开“第一届家长委员会”成立大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2013年12月12日,折柳中心小学“第一届家长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校启航楼二楼支部活动室隆重召开。......

    折柳中心小学潘立华三年读书计划(范文大全)

    折柳中心小学潘立华三年读书计划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读书可以发展人性、提升修养、拓展人生;读书可以......

    清明节插柳习俗,扫墓为何献桃花艾草

    清明节插柳习俗清明节,我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

    4.1 《折一折,做一做》 教学设计 许来娥

    第四章 图形的变化 4.1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欣赏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图形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