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委书记慕锡凡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党委书记慕锡凡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8-12-25 09:56 来源:宣传部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榆林学院科学发展
——党委书记慕锡凡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上午中共中央举行了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胡锦涛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现在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一起回顾祖国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畅谈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变化,展望未来的美好前景,非常及时、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精辟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的繁荣富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步、发展和现在的大好局面。我们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取得改革开放和的新胜利。
一、改革开放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十年“文革”造成的危难局面,以巨大的勇气,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果断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制定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回顾这波澜壮阔的30年,改革开放的每一步推进都呼唤着理论创新,而党的理论的每一次创新都推动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天地。可以说,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30年来,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探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30年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就辉煌。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解放思想、勇于开拓、讲求实效成为人们精神状态的主流。中国成功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国民经济以世界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总量大幅跃升至世界第四位,今年GDP总量可望超过德国,进入全球三甲,进出口贸易额跃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综合国力空前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发生了根本性的历史转变。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主义面貌,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强国富民之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是因为我们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一言以蔽之,3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了新台阶。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眸我们党改革开放的历史足迹,深刻总结经验,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解放思想,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篇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改革开放与榆林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30年,也是榆林发生巨大变化的30年。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站在时代的高度,着眼全省发展,提出了榆林跨越发展的总体定位,市委、市政府带领榆林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实现了由落后地区向经济强市转变、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转变、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生态恶劣地区向绿色生态名市转变、强调经济增长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榆林成为陕西省经济增长最快、持续性最强的地区和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是实现陕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2007年,经济增速连续六年全省第一,总量跃居全省第二。
1998年,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榆林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化工基地的目标定位,科学规划,加强管理,加快建设,使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呈现出了蓬勃向上、一片生机的动感局面,情势喜人。近年来,榆林巨大的资源开发潜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榆林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的集聚地。围绕“大煤田、大煤电、大化工、大载能”的高起点要求,引进国家级、世界级的大企业、大项目,促进资本、技术、人才向基地聚集,现已有5户世界500强、14家国内上市公司、2家国外公司纷纷在榆登陆。
经过10年奋斗,在坚持“科学发展、有序跨越、和谐稳定”的方针指引下,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和绿色生态名市“三大目标”,发挥资源优势、挖掘人文优势、打造区位优势、集聚资本优势、培育科教后发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城市、生态、区域四大经济,能源接续地已初具规模,“两区六园”格局基本形成,“三个转化”已见成效,项目建设强势推进,区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绿色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如火如荼,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建设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域中心城市颇具影响,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榆林正在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生态效益好、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迈入了加快推进、理性跨越、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榆林学院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高等教育拨乱反正、开拓创新、超常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特别是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跨入了最快、最好的时期,这就给我院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的舞台,学院的各项事业在改革开放中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紧紧抓住学校改革发展迎来的历史机遇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相继经历了扩招、合并、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变革,全校上下紧紧抓住这些机遇,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跨越:
1、抓住高教体制改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实现了由专科向本科的历史性跨越。2003年4月16日,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在榆林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多科性本科院校。升本的成功是榆林高等教育发展史、榆林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办学层次的提升实现了学院发展历程中的历史性的跨越。
2、抓住省市共建带来的重大机遇,实现了办学条件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以来,榆林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大突破、大跨越、大发展,为我院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极大地拓展了我院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我院是榆林市乃至方圆300公里范围内唯一的一所高等学府,今年7月,陕西省教育厅和榆林市人民政府共同支持榆林学院重点建设能源化工类学科签字仪式隆重举行。市上决定在3年内投入1亿元支持我院的能源化工学科建设,力争使我们的能源化工类学科在5年内形成一定规模,具有一定实力,办出鲜明的特色,形成较大的竞争优势,实现了我院对加快能源化工学科建设的迫切要求与榆林市强力的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
3、抓住高等教育扩招的重大机遇,实现了办学规模的历史性跨越。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就为我院扩大办学规模、进一步做大做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特别是升本以来,学校不仅办学规模今非昔比,办学条件和校容校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院设有15个院系,31个本科专业,18个专科专业,3个研究中心,8个研究所。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10632人,留学生8名;教职工733人,其中专任教师559人,教授43人,副教授107人,博士35人,硕士研究生220人;学院聘有兼职教授27人,外籍教师 4人。这些都远远超过扩招前的规模。
4、抓住迎接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和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重大机遇,实现了办学水平与实力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在对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加强自评、自改工作和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启动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实验示范中心。稳步提升教学质量,考研上线率和专升本上浮率连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学科建设更加科学,升本以来,我院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以能源化工为主的工科专业已有9个,管理类专业已有5个,并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2门省级精品课程。
5、抓住高等教育开放合作的重大机遇,实现了开放办学的历史性跨越。坚持开放办学、市场办学,加强同地方政府、国内外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校地、校校、校企”的合作与交流。我院始终坚持科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通过积极组织、正确引导,营造科研氛围,采取激励措施,使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并取得了可喜成绩。2006年度我院共有13项课题获榆林市科技计划项目资助,资助经费总额达63万元。2007年获准立项11项,总经费达86万元。今年获准立项15项,总经费达89万元,项目数量和总经费均创历史最高。其中有许多成果得到了地方政府认可和肯定,部分成果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奖励,一些成果在地方政府制订相关政策时被吸纳,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我院雄厚的师资力量也为榆林地区党政干部的培训搭建了科学的平台,为榆林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科技支撑和智力资源。我院还分别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科技大学5所高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对口支援榆林学院建设的高校在教学管理、师资培养、实验室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多渠道、多途径的实质性帮扶,全力支持榆林学院搞好能源化工类学科建设,共建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子,与榆林天然气化工厂、北元化工、天元化工等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较好的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
(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学院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今天我们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就是要系统回顾和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社会变革所取得的经验,汲取在进行这一伟大变革中对我们未来发展有启示意义的教训。
当前我院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也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抢抓机遇,是学校改革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以西部大开发和地方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契机,坚持本土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战略理念,办学逐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成为一所富有区域特色、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深远战略意义,抓住历史机遇,推动学校迈上新的发展台阶。为此,我们要科学把握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方略:
1、不断解放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提升各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当前,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破除一切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体制和做法,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创新领导方法,把我院各项事业的发展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要继续开展干部培训,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的头脑,提升各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使参加培训的领导干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明确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理清科学发展的思路,找准影响制约本院系本部门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制定出落实本单位科学发展的得力举措。要致力于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道德品行和精神境界,进一步增强干部的发展意识、本科意识、人才意识、制度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在科学发展上进入认识和实践的新境界。我院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部分干部中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想问题、办事情、习惯于条条框框、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意识等等问题。只有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个“总阀门”,进一步解放思想,释放教职工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热情,打破陈旧的思维定式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才能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从而破解我院发展中的新难题,促进我院科学发展。
2、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
近年来,在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带动下,榆林的投资规模、GDP总量和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已成为陕西经济的重量增长极,榆林市委、市政府发展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干部群众精神状态好,榆林跨越发展的势头锐不可当。正基于此,升本以来我院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成一所立足榆林、面向陕北、辐射周边,独具特色、规模适度、服务生产、建设、管理和教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在积极申报新专业的基础上,继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巩固师范专业,突出农牧特色,重点发展能源化工、机电为主的应用工科专业群和管理专业群。在按照学院定位大力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的同时,稳定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在服务面向定位上,主要是为陕北地区特别榆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紧紧围绕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学科专业建设,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在发展目标定位上,是建设一所独具特色、规模适度的地方性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
3、坚持科学发展,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
(1)强化本科教学工作。升本以后,我院的本科专业建设稳步推进,本科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本专科教育的比例不断变化。迄今为止,本科教育已经成为主体。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陕西省的高教政策也促使我们把办学的主要精力放在本科教育上。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建设,切实把教学质量作为学院的生命线,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强教学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力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确保本科教学质量;必须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力实施 “青年教师硕士化工程”、“百名应用型人才工程”、“50名高级人才工程” 等三个工程,进一步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2)推进多学科协调发展。我院要理顺巩固教师教育、突出农牧特色、重点发展以能源化工为主的工科专业群和管理类专业群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促进工科专业为主,集生态农业、管理、教师教育为一体,基本形成工学、理学、农学、管理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导向,建立学科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紧紧抓住“地方性”这一特点,建立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遴选机制。
4、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发展战略(1)人才强校战略。学院要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是我院的永恒主题和战略重点,也是我院改革发展的头等大事,是我们一切问题的核心。学院坚持“关心、信任、使用”并举的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原则,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举全校之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作用。由于政策到位,我院培养并稳定了一批博士,一些博士先后走上了教学科研领导岗位,成为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骨干,其中不少人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了突出成绩。学院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实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名师云集的新局面。
(2)特色兴校战略。特色是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办学特色的核心是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其目标是为社会创造领先的科研成果,培养与众不同的高素质人才。我们要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通过自我评价和对比评价,找准自己的位臵,在学科对象和服务对象上培养自己的特色。在坚持本土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战略理念下,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形成既与地方人才需求密切结合,又与同类院校错位竞争的比较优势。围绕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我们在专业建设、优化招生计划比例、多层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省教育厅要求从我省的实际需要出发,把能源化工人才培养工作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2007年我院被确定为“陕西省能源化工人才培养基地”。
(3)质量立校战略。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的立身之本、办学之基、强校之源。200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育部要求,要将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切实放在内涵建设和提高质量上“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
(4)品牌荣校战略。品牌就是质量水平、市场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是市场占有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知名度、信誉度、美誉度、认知度、忠诚度。要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发挥学校的整体优势或特色,利用优秀人才、特色学科塑造出学校的核心专长,树立品牌形象,产生品牌效应。这几年我院招生和就业的形势说明,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准确的,学科专业调整的方向是正确的。突出科研特色,形成面向地方的优势科研方向,近年来,我院以为榆林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建设服务,为榆林县区和城乡协调发展服务,为密切校企关系、提高学院应用型教学水平服务为目标,紧紧围绕陕北文化、化工工艺、能源开发、生态环境、区域经济等领域开展研究,出现了一批在榆林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产生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5)开放活校战略。要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式”发展道路,使学院的发展更好更快。要面向国融入国际高等教育的大系统之中内开放,与企业界、科技界以及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增强学校自主办学的活力;要面向国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
5、坚持统筹兼顾,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发展思路
(1)适度发展规模。大学的办学规模,表现为一定规格学生的培养容量,以及大学的学科、专业、教师、校舍、设备等的增加。只有适度的规模才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我校全日制在校学生2010年预计达到12000人,专业总数达40个,其中工科专业达19个(占47.5%),到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将达15000人,专业总数达50个,其中工科专业达26个(占52%),办学规模稳步发展。
(2)着力调整结构。大学的结构是指大学内部各要素及其构成形态,主要涉及大学的办学层次、办学形式、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学科专业布局等。榆林学院在巩固教师教育、突出农牧特色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工科专业和管理学科初步形成了师范教育、生态农业、能源化工和管理等四个学科专业群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局面。
(3)重点提升质量。质量是规模、结构、效益的全部归属。强调质量,在学校事业发展中始终处于关键位臵无可争论。我们要树立新的全面的质量观,视质量为学校的竞争力核心、学校的生命、学校永恒的主题,不能因扩大办学规模而导致生均教育资源占有量减少,更不能出现教育质量总体下降的情况。
(4)明显提高效益。办学效益,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产出和投入,是对成果与资源消耗、所得与所费的比较。我们应该通过合理配臵各种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的社会适应性,以求用最经济的方式,培养一定数量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学校的办学效益,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反应,是学校的活力与竞争力所在。
同志们、老师们,实践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寻找新办法、探索新机制,为推动我院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为榆林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老中青共聚一堂,隆重举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回顾xx大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畅谈xx大新时期建设的宏伟蓝图,为学校内涵建设和创建一流大学献计献策。在此,我代表学校、代表张校长,对各位老师和同学,特别是对在xx大历史发展进程中做出巨大贡献、为之付出心血和智慧的老领导、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三十年来,在改革开放大旗的指引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年来,我们几代xx大人沐浴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执着追求的坚韧和努力,推动xx大在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xx大也由此被媒体和社会评价为改革开放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大学之一。刚才几位老领导做了很生动、很感人的发言。我听后很受教育,也深受启发。
回顾过去,我们激情澎湃;纵观未来,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在改革开放纵深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xx大正面临新的跨越的今天,总结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凝炼和形成未来发展理念,对于我们加快冲击一流大学,意义重大。
一、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与xx大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等不断开拓创新、与日俱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在教育战线率先拨乱反正,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等重要论断,并作出了恢复高考等重要决定,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强调教育要优先发展,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启动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部署。
三十年来,xx大人立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秉承“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品格,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困难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发展,在改革中谋突破,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敢为人先的胆略和气魄,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着力探索发展中大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创新之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的三十年。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根本经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回顾三十年历程,解放思想可以说是xx大在这一时期发展的思想起点,改革是贯穿xx大整个30年历程的重要主线。
三十年前,当中国正在酝酿伟大变革的时候,xx大人就敏锐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春风,以前瞻的意识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率先解放思想,率先改革创新,在全国高校率先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在研究生招生中率先冲破“唯成份论”,择英举贤,唯才是举;1982年,率先进行劳动人事改革,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这一改革经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得到小平同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上世纪80年代,大胆解放思想,率先接受海外人士捐赠,修建包兆龙图书馆,等等。xx大始终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快速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根据改革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要求,着力推进人事制度、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科技创新体制、后勤社会化、住房制度等重大改革,调整学校的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学校发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的三十年。坚持走国际化的办学道路是xx大的历史传统。学校创办初期就注重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大学的先进理念和办学经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更为xx大开放办学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当时中美尚未正式建交),xx大人就“石破天惊”,组成教授代表团出访美国,跨出中国高校面向世界的第一步。此后,xx大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不断创出新的经验。在新加坡成立了国外的第一个研究生院,标志着中国高层次学位教育走向海外;与上海市政府、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联合创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完全按照国际惯例实施办学,成为联合办学的新模式。今天,xx大的国际化办学正朝着全方位、深层次迈进,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与一百多所海外着名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xx大-密西根联合学院”、“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中法医学部”、“本科海外游学”、“博士生海外访学”等一批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新品牌和新亮点。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奋力进取、抢抓机遇的三十年。改革开放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敢不敢直面挑战,能不能抓住机遇,决定了一所高校发展的格局。
回顾三十年来的发展,虽然xx大也经历了不少崎岖和坎坷,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困难,但是xx大人从来没有犯过丧失机遇的重大错误。凭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永不言败、永不服输的精神,xx大人努力拼搏,奋力进取,牢牢抓住一次又一次发展机遇,不断把学校的改革发展推向前进。学校抓住了211工程、985工程和部市共建的重大机遇,依靠国家和上海重点建设,不断深化教学和科研体制改革,深化内涵建设,基本实现了向研究型大学的跨越与转型;抓住了中国高校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原上海农学院并入xx大,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同时调整校内学科布局,初步完成从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向综合大学的转型;抓住了校区拓展的重大机遇,在全国高校率先建设新校区,采用新型的政府、企业、大学的合作模式,加快推进闵行二期建设,完成办学重心向闵行校区的战略转移,明确各校区功能定位,为创造第二个百年辉煌赢得了先机;抓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机遇,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战略需求领域抢占了发展先机,为加快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创造了条件;抓住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机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办学治校能力;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确保了学校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夯实基础、快速提升的三十年。三十年前的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盛。xx大在经历了院系调整、办学西迁后,优势学科和人才队伍所剩无几,十年“文革”更是使学校元气大伤。
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xx大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不断夯实基础,持续推进内涵建设,快速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目前,学校高水平师资队伍不断壮大,院士、创新群体、973首席科学家、教学名师等不断增多;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内涵显着提升;创新基地建设进展顺利,科研经费、国际科技论文、国家科技奖、发明专利等重要学术指标成倍增长;学生生源、创新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等,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新的更大跨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制订了“三步走”的战略思路。三个发展阶段意味着要实现三个重大跨越。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使命、新的征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新的更大的跨越。
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阶段。刚刚闭幕的九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在全面完成2010年第一阶段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到2013年,学校综合实力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2-3个学科群接近世界一流水平,若干学科方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到2020年,完成第二阶段的目标任务,学校的综合实力显着提升,理学、工学、生命医学、人文社科四大学科领域的总体实力均位居国内前列,科技创新能力、师资队伍水平等若干关键指标进入世界百强,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大幅提高,整体办学实力开始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完成“三步走”的战略任务,全面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性奋斗目标。
当前,我们基本完成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三步走”战略中第一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初步实现了学科布局、基础夯实的预期目标,开始向重点突破、优势凸现的第二阶段迈进,这是一个承前启后、攻坚克难的阶段,是一个把人才、质量和特色放在重中之重的阶段,是一个从做大向做强转变的阶段,必将为最终实现全面提升、整体一流的第三阶段历史性奋斗目标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从现在到2013年,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要实现第二步跨越,我们还面临着许多方面的不适应:包括,观念的不适应;体制、机制的不适应;师资队伍的不适应;学科水平和结构的不适应;人才培养体系的不适应;科技创新能力的不适应;管理模式的不适应;筹资能力的不适应;创新文化的不适应;服务与引领社会能力的不适应,等等。这些不适应既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状,也是今后改革突破的主攻方向。
要实现第二步的新跨越,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证明,当春雷震荡大地的时候,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而春天的万紫千红,却是在春雷滚过大地之后到来的。要坚决破除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自满情绪,破除自我封闭、锱铢必较的本位主义,破除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经验思维,破除强调客观、遇事绕道的畏难情绪。从学校的目标与使命出发,一切有利于加快一流大学建设进程的、一切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一切有利于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都要全力支持、大胆突破、大力抢先。xx大人最熟悉的词汇是敢为人先,推动当前学校发展最强大的动力也应是敢为人先。全校上下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关键。下一步要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专职研究人员的用人机制、科研模式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要实现第二步的新跨越,必须进一步开放办学。要进一步走出国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关注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的经验,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超越。要进一步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引领社会发展。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我们的世界眼光和战略视野,深入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路径,做好战略谋划。要深化拓展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大力推动管理、师资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在国际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提高有效整合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通过国际化跨越式地提高我们的起点水平和效率。要在高水平的国际科研合作、学院和学科特区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同时,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特别针对知识经济是将教育、科技发展纳入经济体系之中的特点,更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积极推进服务与引领社会工作。
要实现第二步的新跨越,必须进一步聚焦人才、质量和特色。坚定不移地把人才强校作为主战略,作为第一战略,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内涵建设的根本任务,努力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要积极探索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重点要通过建立与完善公平、公正、有序的竞争择优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从做大向做强转变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关注质量与特色,要凸显撒手锏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活力,特色就是机遇,下一步,全校、各院系都要在凝练特色上下工夫。要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模式改革等方面形成xx大特色。
要实现第二步的新跨越,必须进一步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第二个发展阶段的赶超,跨越发展的后劲和原动力越来越多来自于文化、来自于氛围、来自于生态环境。大学文化是大学优良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大学历久常新的动力和源泉,对于凸显和稳定一所大学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举足轻重。所以,我们上半年专门组织制定xx大文化建设规划和行动方案,目的就是要以创新文化建设为主线,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敢为人先、努力拼搏、与日俱进”的xx大精神,完善学术文化和制度文化,加快建设文化载体,充分发挥文化的凝聚、引领和辐射作用,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在文化引领上作出xx大独特的贡献。
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创新永无止境。能否实现第二步战略任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历史期待我们这一代人做出回答。面对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形势和环境,我相信,在全校师生医务员工的共同努力下,xx大一定会英姿勃发、奋勇前行,早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璀璨银河中的一颗明星。
第三篇:大学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大学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1)
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老中青共聚一堂,隆重举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回顾xx大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畅谈xx大新时期建设的宏伟蓝图,为学校内涵建设和创建一流大学献计献策。在此,我代表学校、代表张校长,对各位老师和同学,特别是对在xx大历史发展进程中做出巨大贡献、为之付出心血和智慧的老领导、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十年来,在改革开放大旗的指引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年来,我们几代xx大人沐浴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执着追求的坚韧和努力,推动xx大在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xx大也由此被媒体和社会评价为改革开放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大学之一。刚才几位老领导做了很生动、很感人的发言。我听后很受教育,也深受启发。
回顾过去,我们激情澎湃;纵观未来,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在改革开放纵深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xx大正面临新的跨越的今天,总结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凝炼和形成未来发展理念,对于我们加快冲击一流大学,意义重大。
一、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与xx大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等不断开拓创新、与日俱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在教育战线率先拨乱反正,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等重要论断,并作出了恢复高考等重要决定,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强调教育要优先发展,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启动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部署。
三十年来,xx大人立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秉承“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品格,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困难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发展,在改革中谋突破,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敢为人先的胆略和气魄,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着力探索发展中大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创新之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的三十年。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根本经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回顾三十年历程,解放思想可以说是xx大在这一时期发展的思想起点,改革是贯穿xx大整个30年历程的重要主线。
三十年前,当中国正在酝酿伟大变革的时候,xx大人就敏锐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春风,以前瞻的意识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率先解放思想,率先改革创新,在全国高校率先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在研究生招生中率先冲破“唯成份论”,择英举贤,唯才是举;1982年,率先进行劳动人事改革,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这一改革经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得到小平同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上世纪80年代,大胆解放思想,率先接受海外人士捐赠,修建包兆龙图书馆,等等。xx大始终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快速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根据改革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要求,着力推进人事制度、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科技创新体制、后勤社会化、住房制度等重大改革,调整学校的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学校发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的三十年。坚持走国际化的办学道路是xx大的历史传统。学校创办初期就注重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大学的先进理念和办学经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更为xx大开放办学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当时中美尚未正式建交),xx大人就“石破天惊”,组成教授代表团出访美国,跨出中国高校面向世界的第一步。此后,xx大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不断创出新的经验。在新加坡成立了国外的第一个研究生院,标志着中国高层次学位教育走向海外;与上海市政府、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联合创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完全按照国际惯例实施办学,成为联合办学的新模式。今天,xx大的国际化办学正朝着全方位、深层次迈进,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与一百多所海外著名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xx大-密西根联合学院”、“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中法医学部”、“本科海外游学”、“博士生海外访学”等一批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新品牌和新亮点。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奋力进取、抢抓机遇的三十年。改革开放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敢不敢直面挑战,能不能抓住机遇,决定了一所高校发展的格局。
回顾三十年来的发展,虽然xx大也经历了不少崎岖和坎坷,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困难,但是xx大人从来没有犯过丧失机遇的重大错误。凭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永不言败、永不服输的精神,xx大人努力拼搏,奋力进取,牢牢抓住一次又一次发展机遇,不断把学校的改革发展推向前进。学校抓住了211工程、985工程和部市共建的重大机遇,依靠国家和上海重点建设,不断深化教学和科研体制改革,深化内涵建设,基本实现了向研究型大学的跨越与转型;抓住了中国高校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原上海农学院并入xx大,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同时调整校内学科布局,初步完成从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向综合大学的转型;抓住了校区拓展的重大机遇,在全国高校率先建设新校区,采用新型的政府、企业、大学的合作模式,加快推进闵行二期建设,完成办学重心向闵行校区的战略转移,明确各校区功能定位,为创造第二个百年辉煌赢得了先机;抓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机遇,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战略需求领域抢占了发展先机,为加快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创造了条件;抓住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机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办学治校能力;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确保了学校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夯实基础、快速提升的三十年。三十年前的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盛。xx大在经历了院系调整、办学西迁后,优势学科和人才队伍所剩无几,十年“文革”更是使学校元气大伤。
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xx大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不断夯实基础,持续推进内涵建设,快速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目前,学校高水平师资队伍不断壮大,院士、创新群体、973首席科学家、教学名师等不断增多;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内涵显著提升;创新基地建设进展顺利,科研经费、国际科技论文、国家科技奖、发明专利等重要学术指标成倍增长;学生生源、创新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等,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新的更大跨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制订了“三步走”的战略思路。三个发展阶段意味着要实现三个重大跨越。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使命、新的征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新的更大的跨越。
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阶段。刚刚闭幕的九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在全面完成2010年第一阶段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到2013年,学校综合实力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2-3个学科群接近世界一流水平,若干学科方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到2020年,完成第二阶段的目标任务,学校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理学、工学、生命医学、人文社科四大学科领域的总体实力均位居国内前列,科技创新能力、师资队伍水平等若干关键指标进入世界百强,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大幅提高,整体办学实力开始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完成“三步走”的战略任务,全面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性奋斗目标。
当前,我们基本完成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三步走”战略中第一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初步实现了学科布局、基础夯实的预期目标,开始向重点突破、优势凸现的第二阶段迈进,这是一个承前启后、攻坚克难的阶段,是一个把人才、质量和特色放在重中之重的阶段,是一个从做大向做强转变的阶段,必将为最终实现全面提升、整体一流的第三阶段历史性奋斗目标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从现在到2013年,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要实现第二步跨越,我们还面临着许多方面的不适应:包括,观念的不适应;体制、机制的不适应;师资队伍的不适应;学科水平和结构的不适应;人才培养体系的不适应;科技创新能力的不适应;管理模式的不适应;筹资能力的不适应;创新文化的不适应;服务与引领社会能力的不适应,等等。这些不适应既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状,也是今后改革突破的主攻方向。
要实现第二步的新跨越,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证明,当春雷震荡大地的时候,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而春天的万紫千红,却是在春雷滚过大地之后到来的。要坚决破除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自满情绪,破除自我封闭、锱铢必较的本位主义,破除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经验思维,破除强调客观、遇事绕道的畏难情绪。从学校的目标与使命出发,一切有利于加快一流大学建设进程的、一切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一切有利于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都要全力支持、大胆突破、大力抢先。xx大人最熟悉的词汇是敢为人先,推动当前学校发展最强大的动力也应是敢为人先。全校上下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关键。下一步要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专职研究人员的用人机制、科研模式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要实现第二步的新跨越,必须进一步开放办学。要进一步走出国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关注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的经验,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超越。要进一步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引领社会发展。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我们的世界眼光和战略视野,深入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路径,做好战略谋划。要深化拓展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大力推动管理、师资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在国际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提高有效整合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通过国际化跨越式地提高我们的起点水平和效率。要在高水平的国际科研合作、学院和学科特区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同时,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特别针对知识经济是将教育、科技发展纳入经济体系之中的特点,更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积极推进服务与引领社会工作。
要实现第二步的新跨越,必须进一步聚焦人才、质量和特色。坚定不移地把人才强校作为主战略,作为第一战略,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内涵建设的根本任务,努力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要积极探索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重点要通过建立与完善公平、公正、有序的竞争择优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从做大向做强转变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关注质量与特色,要凸显撒手锏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活力,特色就是机遇,下一步,全校、各院系都要在凝练特色上下工夫。要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模式改革等方面形成xx大特色。
要实现第二步的新跨越,必须进一步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第二个发展阶段的赶超,跨越发展的后劲和原动力越来越多来自于文化、来自于氛围、来自于生态环境。大学文化是大学优良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大学历久常新的动力和源泉,对于凸显和稳定一所大学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举足轻重。所以,我们上半年专门组织制定xx大文化建设规划和行动方案,目的就是要以创新文化建设为主线,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敢为人先、努力拼搏、与日俱进”的xx大精神,完善学术文化和制度文化,加快建设文化载体,充分发挥文化的凝聚、引领和辐射作用,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在文化引领上作出xx大独特的贡献。
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创新永无止境。能否实现第二步战略任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历史期待我们这一代人做出回答。面对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形势和环境,我相信,在全校师生医务员工的共同努力下,xx大一定会英姿勃发、奋勇前行,早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璀璨银河中的一颗明星。
第四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促进祁连人大工作迈上新台阶
州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祁连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耀军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3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步伐,海北州乃至祁连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和人大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十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祁连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开拓前进,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进展,显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为了全面汲取历史经验,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把我州乃至我县的民主法制建设和人大工作不断推向前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海北、新祁连做出新的贡献。
我于2006年9月担任祁连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同年10月份被选为州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2007年又当选为省十一届人大代表。我所履职的这几年,是全州上下紧紧围绕“四个走在全省牧区前列”的目标,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祁连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可以说,目前,全州上下呈现出政通人和、社会安定、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切都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环境,是改革开放为我们创造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大好局面。
和其它地方一样,祁连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始终追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曲折中前进、在开拓中发展、在实践中完善。30年来,祁连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己任,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和人事任免权,推进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促进了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保证了地方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并在规范履职程序、强化监督工作、密切联系代表以及人大制度宣传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使人大工作更加顺应民心、反映民意、贴近民生,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具体实践中不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当前,海北乃至祁连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为目标的新阶段。因此,州、县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紧紧围绕立法、监督、人事任免和决定重大事项等重要职权,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切实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水平。
第一,创新立法工作要以“提高质量”为价值取向。法律是全社会必须一体遵循的活动规范和行为准则。立法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方法规实施的效果。经过多年的实践,享有立法权的州人大已经在如何提高立法质量方面有了一些好的做法,我们在继续坚持好的做法的基础上,要按照吴邦国委员长“始终把提高立法质量作为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重点”的要求,立足于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把握好三大关键环节:一是“立项”,要研究如何选好“靶子”,找准方向,在科学合理地确定立法项目上创新立法选项机制,分轻重缓急,当立则立;二是“审议”,要在如何提高法规审议质量上创新审议机制,使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法规草案的审议上;三是“参与”,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的立法参与,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切实做到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使制定和修改的法规能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符合我州的州情和实际,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第二,创新监督工作要以“增强实效”为价值取向。人大监督工作容易做虚,难以做实。如何增强实效是做好人大监督工作的关键。对此我们要按照吴邦国委员长今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一抓到底”的要求,切实抓住那些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突出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突破口,把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和执法检查结合起来,把推动改进工作和修改完善法规结合起来,围绕一个主题,综合加以运用,不断进行跟踪监督,增强人大监督工作的针对性。
第三,创新任免工作要以“知人善任”为价值取向。党管干部的原则是人大任免工作的基本原则,绝不能突破或者否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人事任免的具体方式方法上加以改进和完善。如: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健全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回避、交流制度”,“健全干部双重管理体制”的要求下,如何加强对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干部的任后监督、管理等等。总之,要通过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实现党管干部原则和人大依法任免的有机统一,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和“四化”的方针,努力做到“任人唯贤”。
第四,创新重大事项决定工作要以“正确决策”为价值取向。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要研究“党委领导、人大决定、政府执行、人大监督”的权力运行机制,研究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范围,研究如何完善对重大事项决定权的立法。要在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完善决策论证制和责任制等方面加强研究和创新,防止决策的随意性。要把决定权与监督权结合起来,在监督的基础上作出决定,并通过行使监督权保证决定的落实。
第五篇:李培根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李培根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七日
同志们:
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华中科技大学改革开放30周年。借此机会,我讲一讲我对改革开放30年来学校发展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我先声明一下:第一,不可能全面回顾。因为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几所学校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有很多可圈可点的故事可以讲,我不是对这30年历史的全面回顾。第二,提及的人物只是代表中的代表。我在讲话过程中可能会提到某些同志。包括我们谈主要领导,有时候可能提到院长或校长,而书记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不一定都一一说到,这一点要声明一下。第三,不讲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和举措。因为这些在以前很多场合已经讲过。第四,主要讲我们的传统,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启示,以及我们对未来的展望。第五,不当之处我个人负责。因为我讲的内容没有经过常委会开会讨论。
我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30年的开放之路,是对历史的简单回顾;二是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就是讲启示;三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是对我们未来的展望;最后是结语,讲敢于竞争,善于转化。一、三十年开放之路
华中科技大学是在2000年由三所学校合并而成,并校前三所学校的历史都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这30年对于华中科技大学(包括并校前的几所学校)而言,是伟大的30年。在这里,我对2000年以前的历史分别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1、原华中工学院和华中理工大学
1978年我进入华中工学院读研究生,1981年留校任教。这段时间是九思同志主政时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深深感受到了学校改革开放的气息。首先表现在延揽人才上。在这方面,九思同志的气魄是别具一格的。譬如说,当时有一些别的单位认为是麻烦的人,他却作为人才引进来。这在今天看来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在那时是不一般的。还有我们1981年留校,九思是怎么对待我们的,也让我至今难忘。我们是第一届硕士生,留校的时候根本不需要我们提出申请,配偶的商调函就直接由人事处发出去了。在那个年月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原华中工学院应该是在工科院校中率先开始综合化的,九思同志很早就认识到综合化的重要性。大家知道,当时的华中工学院主要是一个工科学校,但是,九思在考察了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几所学校之后,认识到单一的工科不适合大学今后的发展,所以他提出要走综合化的道路。显然,他这时就表现出了其开放的视野。随后,华中工学院在发展文科、理科等方面分别有了一些举措。今天看来,他实施的综合化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九思还提出,“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这在当时也是开一代先河的,因为传统的中国大学,即使是那些一流大学,在此之前基本上也是以教学为主。可见,九思的眼光是很独到、很难得的。
在九思担任院长时期,包括后来黄树槐同志任校长期间,我们在学科整合方面也相继做了一些很好的工作。激光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们的激光后来能够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够拿到国家工程中心,这与他们当年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没有他们那时候在学科整合方面的气魄,我们的激光不可能有后来的地位。黄树槐同志还提出“异军突起,出奇制胜”,这个口号直到今天都是非常适用的。今天,我们学校的发展同样需要考虑怎么异军突起,怎么出奇制胜。
在杨叔子先生任校长期间,他率先高举人文素质教育的大旗,在中国高等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今天,在全中国高校里都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他的一些讲话长久地留在了我们记忆中,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不打自垮。”“我们的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等等。这些话说得何等深刻!所以,从那以后,历任校长都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我们很好地传承下来了。
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周济同志担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期间,提出并实行“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学研产三足鼎立”等办学方针,又使学校的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原同济医科大学
从八十年代开始,原同济医科大学的外事活动非常活跃,特别是与德国的联系。1984年10月12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和夫人率德国代表团一行43人到同济参观,这些外事活动的开展,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天,我们也作过努力,希望德国的总统或者总理能够访问武汉,访问我们学校,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努力还没有成功。
裘法祖院长提出“让医学归于大众”的理念,进一步强调医学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他全面推进全英语、全德语和双语教学,医学教育学分制,以及长学制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教育模式改革;率先在我国发展了从动物试验到临床应用的器官移植技术、“多器官联合移植”等治疗手段,在当时居于亚洲领先乃至世界先进水平。
在吴在德教授任校长期间,1985年下学期,学校根据中央关于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在管理体制方面:在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管理改革的初步方案》《扩大基层自主权实行方案》《基金管理试行条例》《财务管理办法》等。在教学方面:在有条件的系和专业,试行学年学分制;开辟第二课堂,成立课外科研小组,开展科研和学术活动;开展专业目录论证和开办七年制医学教育的准备工作等。在科研管理方面:设立校科研基金,资助重点项目,举办成果推广学习班和新技术培训班。这些措施的实施整体提升了同济医科大学的形象,奠定了其在全国医学界的地位。
3、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在白明华、任周宇同志任院长期间,1992年新增研究生教育。随着国家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科学研究工作在学校工作中也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教学、科研、生产的结合更加紧密,以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道路桥梁设计、市政工程设计等城市建设“一条龙”服务成为学校履行社会责任的一大特色。1998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
在丁烈云同志任院长期间,学校开展了办学思想的大讨论并形成共识,这就是紧跟时代步伐,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立足湖北,面向中南,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基本建设服务。师生员工坚信“小城市能做大文章”。
4、华中科技大学
2000年合校之后的情况大家比较熟悉。在这段时期,樊明武校长提出了“国际化”的办学方略,这也是开放的表现之一。樊明武还提出“凡事有章可循”,希望加强制度和管理规范方面的建设,做了一些很好的探索。这里,我就不详细去讲了。
二、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华中科技大学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史,到底给我们哪些启示?
1、历史告诉我们,发展需要改革开放。
我们学校的历史应该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学校今天这样快、这样好的发展,也不会有华中科技大学今天的地位。
2、历史告诉我们,开放需要党的领导。
就整个国家而言,这毫无疑问的。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扎实推进的,我们学校的改革开放也一样。党指引方向。不管是在哪个校长主政时期,我们的党委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党委的领导下,我们有集体的智慧,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做校长以来就有充分的体会,尤其是重大的问题,有党委的领导,有常委们的集体智慧,做校长的也会感到更有底气,我相信其他的校长也是这样。所以说我们学校的改革开放永远都不要忘记党的领导。
3、历史告诉我们,开放需要内在理想。当年,还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九思就为华中工学院树立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对外来讲,他把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为华中工学院一个标杆;对内来讲,他希望华中工学院能赶上清华。也许同志们会说,直到今天,我们既没有赶上MIT,也没有赶上清华大学。是的,确实如此。但是,我们的心目中有这个标杆和没有这个标杆是不一样的。赶MIT也好,赶清华也好,都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不可能在几任校长手上完成这个历史使命。我们心目中有这么一个标杆,就有了一个内在的理想,那么,我们做事情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行事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活力也是不一样的。我在今年的暑期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这个问题。标杆非常重要,我们的大学应该有什么样的标杆,我们的院系也应该有相应的标杆。
内在理想还表现在其他方面,譬如说,杨叔子先生谈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理想。周济同志在做大学校长的时候,也有他的内在理想,就是大学怎么服务社会,我们怎么把华中科技大学办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所以,我们谈改革开放,不能只追求某些数据。我希望同志们在思考未来的改革开放时,都能考虑到我们的内在理想。
4、历史告诉我们,开放需要执著追求。
要做一件事,追求是不是执著,效果是很不一样的。九思同志当年办文科的例子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当时华中工学院申请办中文系,教育部不批准,但九思很执著,他采取迂回前进的方法,先办了一个语言研究所。因为成立研究所不需要招生,所以就不需要教育部批准。于是就招来一批从事文科研究的教授,等到有一定实力后,再申请办中文系就水到渠成了。
还有黄树槐校长当年发展数控的例子。此前,国家在数控研发方面也有过相当的投入,但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有人喻之为“三打祝家庄,屡战屡败”,很多人因此灰心丧气,认为数控没有什么搞头。但黄树槐很执著,他认为,发展数控是中国的重大战略需求,我们一定要搞。于是,在他的推动和坚持下,我们建立了数控中心,承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关于数控的重点课题。即使在数控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发展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他依然没有丧失信心。后来在周济同志的带领下,我们的数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了。
周济与光谷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周济同志是“武汉•中国光谷”的首倡者之一,也是主要的推进者之一。当初,周济同志和罗清泉同志一起号召推进光谷的建设,湖北省有不少人,包括我们的一些高级领导,斥之为吹牛,很不以为然。但是他们非常执著,认为要搞,后来中国光谷不是起来了吗?今年早些时候,罗清泉书记在一个报告中讲到,“武汉•中国光谷”的产值,就是主要指标,比当初的规划仅仅晚了一年,而晚一年的原因是前几年国际市场的光纤价格出现了大幅度下滑。如果不是这个原因的话,他们当时制定的目标完全可以如期实现。
因此,只要我们的干部有执著的追求,就没有什么干不成的事情。
5、历史告诉我们,开放需要国际视野。
前面我谈到,当年九思同志在访问加拿大、美国、日本的几所学校后,大大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以至于他后来有一系列的正确举措。应该说,我前面提到的综合化发展战略也是和他的国际视野有关系的。如果我们大学的领导,院系的领导没有国际视野,若干年以后我们别说建成国际一流,恐怕连做到国际知名都是很困难的。
我们对有些事情的思考是否具有前瞻性,实际上和我们的国际视野有相当大的关系。上世纪90年代后期,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把生命和信息作为学校发展的龙头,作为学校的特区,也是很具有国际视野的。当时,我在机械学院担任院长,心里有点不服气,心想,凭什么就把生命和信息作为学校发展的特区和龙头,而不把机械这个学校的强势学科作为特区和龙头?现在看来,那个时候的举措是非常正确的。大家可以看到,今天,在信息领域,我们有了光电国家实验室;在生命科学领域,这些年我们的生命科学院有了蓬勃的发展,连耶鲁大学在中国挑选生命学科的人才也把我们列入挑选的对象。在其选拔人才的5所大学里,我们是其中之一,其他几所分别是北大、清华、复旦和浙大。我们这所学校的生命学科的历史有多长?我们的邻居武大在这方面的基础就比我们要厚得多。可见,我们能有今天这样的地位,是和当年我们学校的领导具有国际视野是分不开的。
6、历史告诉我们,开放需要解放思想。
我认为,解放思想始终是和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⑴ 解放思想能够使我们与时俱进。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们推行的“学研产三足鼎立”的办学方针就是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当时的中国社会需要大学的科技创新,因为科技创新能够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上发挥巨大的作用,我们就是适应了这个需求。同样,90年代后期,我们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能够成为中国高校在后勤改革方面的一面旗帜,也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⑵ 解放思想能够使我们抢抓机遇。机遇无处不在,也稍纵即逝,只有少数人能够抓住机遇,多数人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让机遇溜走了。我们有很多同志,包括某些领导干部,只顾埋头“拉车”,不抬头“看天”。埋头“拉车”不是不需要,我们也需要,但是你不抬头“看天”,你就不知道哪里有机遇。光电国家实验室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坦率地讲,前几年,如果在中国大学里对光电学科进行评估排名的话,我不知道我们能不能进前5名。然而,我们却最终争取到了光电国家实验室,这就是我们抢抓到了机遇。一方面,我们看准了国家发展光电产业的机遇,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准了湖北省武汉市对光电产业的兴趣和决心,于是,我们利用方方面面的资源,最终成功地拿到了筹建光电国家实验室的资格,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⑶ 解放思想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前面提到的九思办文科就超越了当时华中工学院的现实,因为当时我们在文科方面根本没有力量。90年代后期,我们把生命科学作为华中理工大学发展的龙头和特区,同样也是超越了当时的现实。所以说,我们做事情真要有超越现实的气概。
⑷ 解放思想能够使我们敢为人先。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但我骄傲地告诉大家,敢为人先也是我们学校的一个传统。比如说,九思当年“招降纳叛”,那不是敢为人先?别人不敢要的人他敢要,因为他认准了这个人有才。又比如,1998年我们学校搞的“精官简政”。那时候,因为学校机关总体规模压缩,我们裁减了一批干部和行政人员,有些同志应聘到产业、后勤等部门。今天看来,当初我们实行这样的改革是十分不易的,也是需要极大魄力的。此外,后勤社会化改革也是别人没做过的,我们率先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成功,因为我们有这种传统和气概。
7、历史告诉我们,开放需要以人为本。
我们讲改革开放,讲发展,如果做不到以人为本,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在学校里,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杨叔子先生当年提倡人文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以人为本,九思的人才战略也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含义很多,我们今天讲办“开放式高等教育”,本质上也是以人为本。我认为,最大的以学生为本是怎么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好的教育,我们办开放式的高等教育,就是希望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8、历史告诉我们,开放需要总揽全局。
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我也在学习,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学校改革开放的历史,很多事情给我以启示。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今天是和大家来谈我的学习体会。对于我们领导同志来讲,总揽全局尤其重要。学校的发展、院系的发展都需要我们相应地总揽全局,我作为校长深感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不够,我也在认真地学习我们的前人在这方面的好思想、好做法。我前面谈的那些理念也好,举措也好,都是前人总揽全局的表现。今天,我们还需要思考,无论是在大学的教育理念上,还是在科技的发展方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否需要进一步更新,做到与时俱进,甚至是超越现实,我们怎么真正融入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等等,这些都是涉及到宏观和全局的问题。我也希望我们广大的干部、教师,包括我们的同学,都可以在这方面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三、以更加开放的姿态
1、我们需要在管理机制上进一步开放。
这些年来,我们在管理机制改革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譬如说机构重组、我前面提到过的“精官简政”、我们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等等,这些都是管理体制的变革。今后,这个任务依然很严峻。现在,我们在学校里反复强调多学科交叉。我们不能有一点新的东西就成立一个新的学院或者是新的系,少数是可能的,但不可能很多。更现实的做法是成立若干个多学科交叉的中心或者实验室。我们正在筹划建立若干个多学科交叉中心,如创新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WISCO联合实验室等。今后,我们还要建立更多的多学科交叉中心。比如说能源。目前,我们正在思考成立可再生能源多学科研究中心,这不仅仅是能源学院的事情,还涉及到多个院系,包括电气学院、材料学院、光电国家实验室、化学与化工学院等等。还有环境问题,这可是全世界都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是否应考虑设立环境保护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如果筹划的话,那也不仅仅是环境学院的事情,同样也会涉及到化学、材料、电气、能源等多个学科。所以,我们面向未来的多学科交叉中心怎么和现有的院系体制更好地结合起来,需要我们在管理机制上拿出一些新的办法,需要我们进一步开放。
2、我们的开放需要冷静。
开放需要冷静,冷静也需要解放思想。开放的目的是发展,发展不能够心浮气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大家仔细想想,科学发展观难道不就是冷静思考的结果?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够讲数据是硬道理。基本上,我们很多人把发展理解为某些数据、某些指标。在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在学校快速发展的早期阶段,数据和指标很重要,也很必要。但是,随着学校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阶段,我们要逐步过渡到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所以,2005年我上任的时候就强调要把学校的注意力从规模发展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我希望未来的华中科技大学能够让质量告诉社会,告诉世界,我们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也就是说,我们要靠质量,而不是靠规模取胜。
我们未来要逐步让规范管理学校。我们现在的管理中还有很多不确定的东西,人治的成分极大,应该逐步让规范和制度来管理学校。在我的心目中,华中科技大学应该逐步发展到靠格调和品位来赢得社会的尊重。每一个学校都想赢得社会的尊重,真正的一流大学,尤其是那些世界一流大学都具有很高的格调和品位。我很难告诉大家格调和品位具体是什么,但是大家可以通过具体的事情去理解。譬如说,“有奶便是娘”。我们有些同志打着“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旗号,在追求指标和数字增长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这显然不是什么高格调,而是有失品位的事情。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学校也好,院系也好,都要引起对此的重视。
3、我们需要以开放的思想凝聚人心,集聚人气。
一个学校,如果没有一个和谐的校园,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更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大学。那么,和谐校园表现在哪些方面?我认为,和谐校园表现在方方面面,但有两条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一是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理念的认同。这一条非常重要,没有对学校发展理念及重大举措的认同,我们谈何和谐?二是学校要始终关注师生的切身利益。
最近,我深切地感受到,校内存在某些不和谐的因素,我坦率地承认这一点。学校存在不和谐的因素,作为校长,首先我要负主要责任。然而,我们各级领导班子在维护校园和谐方面似乎也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最近,我听说有相当一批老同志对学校的一些举措有意见,进一步了解以后,我认为,大家的有些要求是正当的,但是,这里头也掺杂着一些“莫须有”的事情。比如说学校要把离退休职工的1000块钱拿掉。这是没有的事情,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实际上,学校领导班子的一致意见是,在离退休老同志的待遇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地宽松,学校要尽可能地照顾到他们的利益。另外一件事是关于光谷同济医院的建设问题。因为今天我讲话的时间有限,也受限于今天大会的主题,我不可能跟大家详细地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建这所医院,如果有必要的话,近期我们可以安排一个专门时间,我给关心这件事情的同学们和教师们做一个交流和沟通。
作为学校的领导班子,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学生和教师的批评。路钢书记也非常强调这一点,学校领导班子在这方面是有共识的。前面谈到的不和谐因素,主要问题在于我们的交流和沟通的渠道不畅,不畅通责任还在我们。今后,我们要在这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我们的各级领导同志不应该把它丢弃,而要进一步发扬光大。
即使有时候某些批评是非理性的,甚至是无情的,我们也要以理性面对非理性,以爱心面对无情。应该说,网上关于光谷同济医院的讨论,大多数同学在帖子中的言论是很理性的。大家觉得建这所医院有什么缺点,有什么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质疑,这很好。有些问题可能是学校没想到的,提出来正好可以帮助我们采取措施去避免,去改进。但是,也有少数同学在帖子中的言论是非理性的。譬如说,有同学在帖子中说学校完了,学校已经没有未来了,等等。对待非理性的言论,我们会采取最大的容忍。还有同学在帖子中表示,再也不会怀念这所学校了,言语中表露出对学校的无情。我想,即便如此,学校还是会以爱心面对少数同学的无情。
我希望华中科技大学的爱心能够惠及我们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前面提到过离退休老同志,对于老同志我们要用爱心去关爱他们的老年生活。因为第一,他们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没有他们过去的奉献,就没有学校的今天。第二,我们都会慢慢地变老,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关爱老同志呢?关心老同志的生活,首先是我们学校班子的成员要做好,但是更重要的,我们基层、院系的同志们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以前在机械学院自动化教研室工作,后来是自动化研究所,我们有一个习惯,尽管科研奖金跟老同志没有关系,因为他们已不再从事科研工作,但是历来我们的课题组、研究所发奖金,都会给他们也发一些,给多给少根据自己的力量。那时候,我们还一家一家地送奖金,这就体现了一种关爱。按照国家政策,应该给予离退休老同志的待遇,学校是没有理由去剥夺的,请同志们放心。
当然,学生是学校里最大的群体,我们的爱心更应该表现在对学生的关爱上。最近,我在想一个问题,也跟学生口的同志讲过几次。谈到对学生的关爱,大家比较容易想到那些正常完成学业的学生,而容易忽视那些将要退学的学生。每年我们都有一批学生因各种原因不能修完学业,不得不离开学校。对于这样的学生,在他们离开学校之前,我能不能见一下他们,跟他们聊一聊?见他们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作为校长,我认为他们也是我们的孩子。虽然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学校让他们退学,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在他们离开学校的时候,我能不能够对他们说,华中科技大学依然牵挂着你们!同志们,我举这个例子,是希望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的爱心能够真正地惠及那些我们常常不能够想到的地方。今年由于一些原因,我最终没有跟那些同学见面,但我希望今后能够做到,或者至少和他们中的一些代表见见面,聊一聊。我们院系的同志是不是也可以考虑一下。关于校园和谐问题,在这里我还想特别地呼吁一下,我们这所学校发展到今天,已经赢得了很好的声誉,树立了很好的形象,也形成了很好的文化和传统。但是,我们毕竟不是百年老校,不是世界一流大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声誉、形象、文化,还是很脆弱的,需要我们所有的人去维护。
对于学校的领导,尤其是校长,如果你们发现他有不端行为,或者重大失误,大家可以强烈地批评,在任何场合都可以。但是,如果不属于上述行为,有些事情只是利弊之间、得失之间的事情,在利弊和得失还没有被充分证实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对这个学校进行贬损呢?前年的文华学院毕业生授学位的事情被少数同学称之为“学位门”事件,这件事不仅在我们学校的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还被弄到了校外的媒体上,挂到了校外的网站上。但是社会上却没有贬损我们,没有耻笑华中科技大学。相反,我们自己的同学却表现得不够理性,有少数同学在网上贬损自己,耻笑自己,羞辱自己,这是为什么?一般来说,所谓什么门,所指的是一个丑闻。今年,我们有些同学又造出一个“医院门”。我不是说大家不可以批评,当然可以批评,哪怕是很激烈的批评也没有问题,但是,我们难道犯得上去羞辱自己、贬损自己吗?当然,我在这里只是呼吁,并不是责怪同学们。我反复强调,出现这些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责任在我,也归因于我们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但是,个别同学也要反思一下,你们有些做法是否有欠理性。
四、结语——敢于竞争,善于转化
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华中科技大学的改革开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在攀登高峰的道路上,我们仍然存在很多的困难,但是困难总是与希望并存;在争取一流,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是挑战总是与机遇同在。所以,我想对同志们说,让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告诉华中科技大学的未来,敢于竞争、善于转化。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是我们争取一流、赶超先进的唯一选择。
首先,我们要有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视野。譬如说,我们讲学科建设,就需要学科视野。搞学科建设仅仅停留在做学问上面,这样的视野是不够的。搞学科建设要看到社会的进步,看到世界的发展。举例来说,能源问题可能是未来世界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如果一个研究材料的学者能够通过对新材料的研究,应用于世界新能源开发中的某些关键问题,或者是开发出解决这些关键问题的技术,我们说这个学者一定具有很开阔的视野,因为他能够看到材料学科以外,与能源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我们要以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精神去攀登高峰,首先要有开阔的视野。
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就需要我们不仅要看到现在,还要看到未来。那么,视野中的未来一定是基于我们对社会、对世界的深刻的认识和预测。我们的视野不仅要触及中国,还要遍及世界。中华在崛起,我们国家要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对华中科技大学来说,我们的发展也要给自己确立一个标杆,如何确立?我想,即使我们想成为中国的一流大学,也要把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我们的标杆,为什么呢?因为30年、50年后,如果我们的预测没有错的话,中国的一流大学很可能就是世界的一流大学。因此,我们的视野应该放得更远一些。我们现在进行院系规划,推进学科发展,大家的视野一定要既着眼于现在,又着眼于未来;既看到中国的情况,又看到世界的前沿;既考虑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又考虑社会发展趋势,等等,希望大家经常性地去思考这些问题。
其次,我们要有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信心。应该说,在中国的高校中,我们已经具有相当的实力,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还有光荣的传统,所以我们完全应该有信心,也能够与那些一流大学去竞争,只要我们自己不去唱衰自己。我再次呼吁,不要自己唱衰自己,也请我们的同学代表认真想一想,我这句话对不对。如果我们连信心都没有,我们怎么去竞争,又怎么去转化,更何谈一流!
第三,我们还要有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艺术。我仔细品味过当年九思同志强调的“敢于竞争、善于转化”。如果仅仅只有敢于竞争的豪气,而没有一些策略,没有一些举措,那这个豪言壮语最终会变成吹牛。一定要善于转化,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把困难转变成机遇,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这是需要艺术的,也是需要策略的。
第四,我们还要有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斗志。简单地说,斗志就是一种不服输的气概。华中科技大学有一个非常宝贵的传统,那就是不服输,不信邪。我希望九思同志提出的“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八个字能够成为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的一种精神,永远传承下去。这八个字包含了很多的内涵,它概括了我们前面讲到的所有内容。我前面谈到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未来我们怎样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去实现学校更大更好的发展,都包含在这八个字当中,这八个字也是我今天讲话的总结。
同志们,今天我并未谈到学校今后发展的具体举措,但是,只要我们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有“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视野、信心、艺术和斗志,我们就能够有足够的智慧和能量,去转化劣势,去竞争一流,去追求卓越。
30年,弹指一挥间。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执著的努力。同志们,为了我们心目中的那座高峰,那根标杆,去攀爬吧!我说过华中科技大学应该像喻园中的桂花一样,为了我们心目中的那个大学百花园中的桂花,去耕耘吧!
再过30年,华中大要长久地让老百姓去品味,让学子去陶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