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师用书-2-《研究生高级英语教师用书》

时间:2019-05-15 06:4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复旦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师用书-2-《研究生高级英语教师用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复旦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师用书-2-《研究生高级英语教师用书》》。

第一篇:复旦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师用书-2-《研究生高级英语教师用书》

《研究生高级英语教师用书》

Advanced English for Graduate Students(Teachers’ Book)

UNIT ONE Text: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Background Information Clark Kerr(1911-2003)was an American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nd academic administrator.He was the first chancellor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nd the twelfth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58-1967).He is acknowledged as one of the architects of the modern public university — and, in particular, the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y.In an era of unprecedented growth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he recognized the distinct roles of community colleges, state universities and the „flagship‟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he coined the term “multiversity” in an attempt to capture the reality of large universities that had evolved to be a “whole series of communities and activities held together by a common name, a common governing board and related purposes,” reflecting the wisdom and thoughtfulness of one of America‟s preeminent higher education specialists.Key to Exercises III.Vocabulary Study Choose the word or phrase that best completes ea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1.B

2.D

3.A

4.A

5.C 6.B

7.D

8.C

9.C

10.A IV.Cloze There are 10 blanks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Fill in each blank with a proper word.1.relationship 2.ability

3.living

4.farmers 5.respond 6.on

7.benefits 8.marry 9.after

10.toward Translation of the Text

大学的理想

克拉克克尔

一个多世纪前,红衣主教纽曼在参与建立都柏林大学时对“大学的理想”的阐述也许是最到位的。他早年毕业于牛津,其观点也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牛津精神。纽曼写道:“一所大学捍卫了全部的知识和科学,捍卫了事实和原则,捍卫了探究和新发现,捍卫了实验和猜测;大学开辟出知识的领域,并且确保外界没有僭越该领域,也不会向任何一方妥协。” 他更崇尚“博学”,并声称“有用的知识”是“一堆垃圾”。

大约250年前,培根谴责了“人们对精神的一种迷恋……由此人类远离了对自然的思考,远离了对经验的观察,在自身的理性和自负中历经坎坷。”纽曼对培根这个仍阴魂不散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培根认为知识应该为人类所用,并造福人类,知识“不应该只是个带来快感和虚荣的高级妓女,或者只是一个任凭主人使唤的丫头;知识应该是个贤妻良母,为家里传宗接代并给家人带来舒适的生活。”

针对培根的这个观点,纽曼回应道:“知识可以成为其自身的目的。人们的心态亦是如此:任何一种知识都会有回报。” 纽曼猛烈地抨击了培根,他说:“先生们,你们会说,功利性的哲学至少起到了作用;而且我承认—功利性的哲学虽立意不高,但也达成了其目的。”纽曼认为其他机构应该从事研究工作,因为“如果其目标是科学和哲学的新发现,我弄不明白为什么一所大学为何需要招收学生” —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观察结果在当今的学生中也引起了共鸣。他们觉得老师们对他们根本没兴趣,而只对研究有兴趣。纽曼说,“大学里接受的训练旨在提升社会的旨趣,旨在启发民智,旨在提升国民的品味,旨在向满腔热情的大众灌输真正的原则,旨在在顺应民意的基础上制定目标,旨在弘扬并厘清时代所秉承的理念,旨在推动政治力量产生作用,旨在纯化人们在私生活中的交往。” 它可以让人“胜任任何一个职位,轻易地掌握任何的科目。”

尽管这个美好的世界曾经被人描述地美轮美奂,但如今它还是遭到了彻底的破坏。直到1852年,在纽曼的笔下,德国的大学正成为新的模式。民主、工业和科技革命正在西方世界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任何一个圈子里知识丰富的”绅士换个圈子就很快会无所适从。科学开始取代道德哲学,而研究则取代了教学活动。

借用弗莱克斯纳的话来说,“现代大学的理念”业已出现。弗莱克斯纳在1930年曾说过: “一所大学并非游离于某个时代的社会基本架构之外,而是存在于其中……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东西,不是历史的东西,也不是那些极少屈从于或新或旧的各种力量和影响的那些东西。恰恰相反……它是时代的表达,也是一种同时作用于当下和未来的影响力。”

有一点非常清楚,那就是到1930年时,“大学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而且通常是朝着社会演进的方向变化的。大学同时也是社会演进的一部分。”这种演进为大学带来了不同的院系,而且新的院系也在不断产生;这种演进为大学带来了不同的机构,机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种演进催生了大量的研究型图书馆;这种演进将夸夸其谈的哲学家变成了实验室里或图书馆书架前的研究人员;这种演进将药物从专业人士的手中取走,放到科学家的手中;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全社会的需求取代了作为个人的学生的需求;被发现的新事物取代了纽曼这一永恒的“存于自然秩序中的真理”的论断;专才取代了通才。按照弗莱克斯纳的说法,大学成了“一个一心致力于追求知识、解决问题、有批判性地看待一切成就以及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机构。” 单一的个人再也无法“掌握任何科目” — 纽曼眼中的全才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就当弗莱克斯纳撰写关于“现代大学”的文章时,现代大学正在慢慢消失。当柏林违背了牛津的精神时,柏林洪堡大学的精神也遭到了违背。大学正在扮演太多的角色。弗莱克斯纳自己也在抱怨说大学成了“二级学院、技校、教师培训学校、研究中心、进修机构和企业 — 而且大学是在同时扮演所有这些角色和其他的角色。它们“荒唐至极”,“都是些难以理喻的东西。” 它们“不得不自降身价,变得粗鄙不堪和机械化。” 最糟糕的是它们成了公众的“加油站”。

即使是哈佛也不例外。弗莱克斯纳算了一笔账。“很明显,在哈佛大学所有开支中只有不到八分之一是用于各个重点学科的基本建设的”。他搞不懂“究竟是谁迫使哈佛走上了这条歧途?没人这么做。这是哈佛自愿的;哈佛也很乐意这么做。” 显然哈佛此举让弗莱克斯纳开心不起来。他想让哈佛取消商学院研究生部,即使它想求生存,也得将它变成“波士顿商学院”。他还想取消所有的新闻学院、家政学院、橄榄球学院、函授课程和很多其他的学院。

不仅是哈佛和其他美国大学如此,伦敦亦是如此。弗莱克斯纳的问题是:“伦敦大学究竟怎么才算一所大学?” 伦敦大学只是“一个联盟。”

截止到1930年,美国各所大学已经和弗莱克斯纳心目中的“现代大学”相去甚远。一所现代大学的核心是艺术和科学研究生院、高度专业的学院(在美国主要是医学院和法学院)以及一些特定的研究机构。它们越来越不像“真正的大学”,弗莱克斯纳称之为“一个有着崇高和既定目标的机构,一个将精神和目标结合在一起的机构。” 如果说1852年的老牛津在 纽曼笔下被作为现代大学理想化的话,那么当弗莱克斯纳在1930年用笔提及它的时候,“现代大学”的概念几近消亡。观察家们的笔总是赶不上历史演进的步伐。不论是古代的经典作品、神学,还是德国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都无法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 — 综合性大学定下基调。

再也不会有吟游诗人来为“综合性大学的理想”大唱赞歌;再也不会有先知来阐述其宗旨;再也不会有监护人来确保其神圣不可侵犯。有人会对它提出批评,有人会对它进行诽谤,也有人会违背它的宗旨。也有人会向那些愿意倾听的人吆喝叫卖 — 很多人都在这么做。但它还是深深植根于历史的逻辑中。与其说综合性大学是在多个美妙的选项中的一个理性选择,还不如说它是个势在必行的选择。

哈佛校长内森·普西在他最新的写给哈佛监督委员会委员的年度报告中提到现任的委员们平均毕业年份是1924年;自1924年以来哈佛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哈佛一半的建筑物是新造的。哈佛的教职工人数增长了五倍,而预算增长了近十五倍。“通过增进国际了解、扩大知识面以及采用越来越复杂的研究方法,我们几乎到处都能找到由当代大学的课程和实质带来的相关似曾相识的效果…… 亚洲和非洲、无线电望远镜、微波激射器、激光和供星际间探索的仪器在1924年都是人们根本无法想象的 — 所有这些发展在当代大学的学术导向和目标领域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以至于我们在学生时代所理解的大学已经成了一种异常落后、简单和几乎抱着无所谓态度的机构。而它们仍继续保持着变化的节奏。”

这种情况不仅在哈佛出现。去年,加州大学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经费将近五亿美元,此外还有近一亿美元用于校园建设;加州大学各部门的所有雇员加起来有四万多人,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IBM的雇员人数;包括校园在内,加州大学分布在一百多个地点;实验站、农业和城市延伸中心以及涉及五十多个国家的海外项目;学校专业目录中包括近一万门课程;和几乎所有的行业、各级政府和其所在地区的个人都保持着各种联系。该学校还维护着大量昂贵的设备。四千多个婴儿诞生在该校附属的医院里。加州大学是世界上最大的小白鼠的提供者。它也即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灵长类动物种群。它即将拥有十万学生 — 其中三万人是研究生。然而和教学直接相关的费用还远远不到其所有开支的三分之一。加州大学已经有近二十万学生在修读扩展课程 — 学生包括来自加州的三分之一的律师和六分之一的医生。哈佛和加州大学仅仅是很多例子中的两个而已。

纽曼提出的“大学的理想”仍有其拥趸 — 他们主要是人文主义者、通才和本科生。弗莱克斯纳的“现代大学的理念”也同样有其拥护者 — 他们主要是科学家、专家和研究生们。“综合性大学的理想”也有其实践者 — 他们主要是行政人员。这些行政人员在教职员工中占了 相当的比例,还有社会上的各个领导集团。在教工俱乐部和学生咖啡馆都能听到一些争议;牛津、柏林和现代哈佛的模式凭借关乎其实质和目标的统一愿景将曾经“由大师和学生组成的群体”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并发扬光大。所有这些关乎真正愿景的具有竞争力的目标都和历史的各个不同层面和各种力量组成的不同的网络有关联。这些愿景是当今大学病态的基本根源。对不同的人来说大学意味着太多不同的东西,因此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有必要向自己开刀。

Further Reading: General Education at Harvard College

Key to Exercises I.Cloze There are 10 blanks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Fill in each blank with a proper word.1.on 6.into

Key to Translation Practic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will impart to you only some rudiments of knowledge.Even w hat you learn during the four years of university will be something quite superficial too.A university has often been misleadingly referred to as “the highest seat of learning,” which sounds as if there were no more learning to speak of beyond it.A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however, is the place for preliminary scholarship.But even there you get only a first taste of learning, and the emphasis is on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practice.Learning is a life-long endeavor.That is why some of our ancients continued to study even when they were old and grey.They were, of course, motivated by an enormous interest in their study.Since ancient times, to learn all men must have teachers, who pass on the truth, impart knowledge, and dispel ignorance.As men are not born wise, who can be free from ignorance? But if an ignorant man refuses to follow a teacher, then he will remain ignorant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Those who were born before me learned the truth before I do, naturally I should learn from them.2.which 7.been

3.that 4.unique 9.or

5.Other 10.on

8.with Some of those who were born after me might have learned the truth before I do, I should also learn from them.As I seek the truth, I need not worry whether my teacher is my senior or junior.Whether he is noble or common, old or young, whoever knows the truth qualifies as a teacher.UNIT TWO Text: 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Reasoning Background Information Jacob Bronowski(1908-1974)was a Polish-Jewish British mathematician, biologist, historian of science, theatre author, poet and inventor.He wrote on the true nature of scientific reasoning by posing and answering a number of questions.How do scientists think and reason? What are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scientific reasoning and discovery? Is science a collection of facts? How do scientific theories develop in a way that old ideas transformed into new ideas, considering the attempts made by Copernicus, Kepler, and Newton to control nature throughout history?

Key to Exercises III.Vocabulary Study Choose the word or phrase that best completes ea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1.C

2.D

3.A

4.B

5.C 6.D

7.C

8.A

9.C

10.C IV.Cloze There are 10 blanks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Fill in each blank with a proper word.1.consists

2.By

3.to

4.just/only

5.in

6.to

7.if/though

8.use

9.achieve

10.In

Translation of the Text

科学推理的本质

雅各伯布·洛诺斯基 科学家是如何洞悉大自然的?称这种洞察力为想象力或创造力名副其实吗?对于文人而言,这是个愚蠢的问题。文人了解的科学仅是一个事实的大集合;鉴于此,在他看来,科学家们只要了解事实就万事大吉了。在他的想象中,科学家是索然无味的科学工作者,清晨出去工作,客观而秘密地探测宇宙。然后把自己象胶片一样曝光,再到暗室或者实验室中将图形成像。突然,原子能的新配方就以醒目的大字神奇地呈现了。巴尔扎克和左拉声称,其作品不过是记录事实而已,但他们的读者不会轻信这种声明。斯托夫∙伊舍伍德写道:“我是一架照相机”,读者也不会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然而,同样是这些读者却从上学之初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愚蠢的思维定势,即科学家通过机械的过程确定事实的性质。曾经有一位历史学家告诉我科学是事实的集合,他说话的语调丝毫不含有一位提交议案的内阁对同僚的嘲讽之意。

看起来,这位历史学家不可能曾经研究过科学发现的起源。可以认为科学革命始于1543年,当时哥白尼十二年前完成的著作首次印刷成书,被送到他临终的病榻前。书的主旨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哥白尼是何时用照相机记录这一事实的?是什么性质的外观导致他做出如此离谱的猜测?这种猜测难道可以被称为为中立地记录事实吗?

继哥白尼之后不到100年,开普勒(1609~1619)发表了描述行星运行轨迹的三大定律。牛顿的成果以及现代力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以这些定律为基础的。这些定律听起来依据确凿。比如,开普勒提出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有没有人认为这一定律是通过足够的阅读,然后对视野内的一切进行平方和立方而发现的?如果一位科学家持这种观点,那么他此生注定碌碌无为。在科学发现的道路上他和电脑拥有同样暗淡的前景。

哥白尼和开普勒以及当代科学家们并不是这样认为的。哥白尼发现,如果从太阳而不是从地球观测行星,那么行星的轨道就会显得简单得多。他采取的第一步是大胆地想象自己从地球上升起来到太阳上。他描述道:地球乃太阳所生,太阳统治着恒星家族。在他的头脑中,我们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精力充沛的男人站在太阳上,伸出双臂俯视恒星。或许哥白尼头脑中的这个画面来自文艺复兴时期教师夹在教科书里演示人体比例的图解,或许他看到过达芬奇为他最喜爱的学生萨莱所做的画像,我不知道。就我而言,哥白尼的这个姿势 — 一位神采奕奕的少年从太阳上眺望远处,仍生动的呈现在威廉姆于1780年依据这些而创作的一幅通常叫做《高兴日》的绘画上。

我们知道,开普勒的头脑中也充满了许多如此富有想象力的类比。的确如此,开普勒试图把行星运动的速度和音程联系起来,并试图将五颗行星纳入他们的轨道。然而这种联系并 不存在,这些幻想因此也被人们遗忘了。但是寻找事物之间的类比联系是古往今来所有富有创造力的头脑的基础。开普勒通过隐喻关系寻找规律,在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寻找这种神秘的联系。在这些猜想中,他最终找到了其中的规律。在他看来,这些数据并不是为了宇宙账户的平衡,而是体现了自然界的一致性。开普勒竟然在音乐中聆听行星运动的规律,这真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然而,就是以行星体系作类比,卢瑟福和玻尔在本世纪发现了原子的模型,这难道不是思维上一个同样大胆的飞跃吗?

没有任何科学理论仅仅是事实的集合。可以认为一个事实不是这样就是那样的,但是不能以这样简单的方式来认为一个理论不是正确的就是错误的。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理论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这样,就混淆了古人与我们对物质的不同理解。1808年约翰·道尔顿首次看到了现代意义上的物质的构造,他从前辈们那里学到的不是他们的理论而是更珍贵的东西,他们的图像:原子。道尔顿的很多想法都和古希腊的概念一样模糊一样错误。无论是新观察到的化学数据还是古老的理论,都没有完整地描述不同的原子构成物质的方式。然而当道尔顿将两者结合时,一幅完整的画面呈现了,新的化学数据与古老的理论都获得了生命力。

所有的科学探索都是在潜在的相似性中寻找一致性。这种探索可能是大规模的,就像现代物理学理论试图将引力场与电磁学联系起来那样。但是我们不需要被科学的规模吓到,有时候仅仅是大胆地想象某种相似性的存在就能有所发现。1935年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撰写的一篇论文给年轻科学家提供了动力。他以光波的运动有时候好似分离的小球这一已知的事实作为出发点,推论出绑定原子核的力量可能也象实体小球一样。一位中小学都能看出汤川秀树的理论是多么薄弱,他的老师可能对此提出批评。然而汤川秀树大胆地计算了这种他认为可能存在的小球的质量。他是正确的,他预测存在的介子被发现了,还有一系列其他的介子也被发现了。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预测过介子的存在,也从来没有人认识其本质。

科学家通过探索这样的相像性在自然界表象中寻找规则。规则是不会自动呈现的,仅仅通过观察也不能发现规则的存在。因此无论用手指去指,还是用相机去拍摄,都不可能找到规则。规则是必须被人们发现的,进一步说,规则是必须被人们创造出来的。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种无序状态。

卡尔·波普讲了一个寓言故事,犀利地阐述了这一观点。设想某人希望献身于科学。设想他因此坐下来,手持铅笔,在接下来的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年间,一本又一本地记录他所能观察到的一切。设想他事无巨细全盘记录:今天的湿度、赛马的结果、宇宙辐射的强度、股票价格、火星的面貌。他或许已经收集了关于大自然的最详尽的记录,在安详中死去,确 信自己没有虚度此生。他当然会把笔记本留给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学会会感谢他尽毕生之力观察的宝贵记录吗?不会的。皇家学会对待他的笔记的态度,将完全和英国主教对待乔安娜·索斯科特的盒子一样。皇家学会根本就不会打开这些笔记本,因为不用看就知道,里面只是一堆杂乱无章、毫无意义的东西。

科学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从我们的经验中发现规则和意义。科学发现规则和意义的方法就如同牛顿在晚年的自述中所讲述的那样,而这种方法在教科书里只有夸张的描述。1665年,当牛顿22岁时,瘟疫在英国南部爆发,剑桥大学关门了。于是以后的18个月牛顿就在家里度过。正值渴求知识之时却脱离了传统方式的学习。用他本人的话说,“当时我正处于发明创造的全盛期。”带着这种孩子般的迫切心情,有一天他坐在寡母的园子里,看到一只苹果掉落下来。至此,书本上讲的故事是对的。我们甚至连苹果的品种也知道,据传说那个苹果是“肯特花”品种。但是书本上的讲述抓住故事的核心。引起年轻的牛顿注意的并不是苹果一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落到地面,那种想法早在牛顿之前就有了。而是到达树梢的这一地球引力有可能超越地球和大气层,继续向外延伸到漫无止境的空间。地球引力可能传到月球,这才是牛顿的新想法;也许正是地球引力才保持月球在轨道上的运行。牛顿当即测算了地球要吸引住月球需要多大的力,这种力随着距离的平方而衰减。并将其与果树高度的已知地球引力作了比较,两种力是一致的。牛顿扼要地说道:“我发现答案十分接近。”不过,二者只是接近一致:相像与近似共存,因为没有任何相像是精确的。从牛顿的科学中,现代科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科学源于类比,捕捉不同表象之间的相似性。夏日果园中苹果与头顶上神圣的月亮在运动方式上是完全不同的,然而牛顿发现这两种运动表达了同一个概念:万有引力。在这个意义上,万有引力这一概念(及其一致性)是牛顿创造的。科学的进程是一步步地发现新的秩序,使原本似乎不相干的事物得到统一。

Further Reading: The Joys of Research

Key to Exercises I.Cloze There are 10 blanks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Fill in each blank with a proper word.1.from

2.with

3.on/upon

4.to

5.reach

6.few

7.as

8.at

9.failed

10.but/but also

Key to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adage “read and reap” was constantly invoked by the ancients to encourage extensive reading.I used to blame the ancients for misleading me with this adage whenever I discovered that the book I was reading was not good enough.But now that my intellect has been slightly enhanced, I no longer do that.Of course we benefit from reading a good book, since by reading it we will know what makes it good.But when we finish reading a bad book, we will know all the whys and wherefores of its being bad.Shouldn‟t that count as some kind of benefit? When Confucius said: “When three/several persons walk together, at least one of them qualifies as my teacher,” he did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the person would teach by positive example — he could serve as a negative example and thereby provide us with a cautionary tale.In this light, it is probably a sign of personal progress that I used to read nothing but books that had a good review, but now I am willing to read almost any book, be it good or trashy.To a scholar, his study is his private dominion, spiritual home, and intellectual universe.I have been to the studies of several friends.Though of various sizes and with different furnishings, these studies are nonetheless alike in one respect — books, either arranged in neat rows on the shelves lining the four walls, or all over the place in random heaps.A study like this provides a fortress of solitude for the writer and helps concentrate his mind.All my holidays and off-duty hours I spend in the solitary tranquility of my tiny study, where I give a free rein to my thought and imagination.The study has an undying appeal to me.UNIT THREE Text: Darwin’s Middle Roa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tephen Jay Gould(1941-2002)was an American paleontologist, evolutionary biologist, and historian of science.He was also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widely read writers of popular science of his generation.He received a Ph.D.in paleontology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in 1967 and had worked as a professor at Harvard University since then.He was also curator of 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t Harvard's 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He wrote a column for Natural History and produced a remarkable series of books that display the excitement of science for the layperson.The Text talks about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inductivism of objective experiment and observation, and the intuitive subjectivity and eurekaism in scientific creativity.The genius in Charles Darwin‟s odyssey towards the 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 is cited as a walking exemplar to show how the breadth of interest goes hand in hand with the ability to formulate cross-disciplinary analogies.Key to Exercises III.Vocabulary Study Choose the word or phrase that best completes ea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1.D

2.B

3.A

4.D

5.C 6.B

7.A

8.C

9.D

10.B IV.Cloze There are 10 blanks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Fill in each blank with a proper word.1.every

2.at

3.with

4.to

5.resources

6.while

7.those

8.by

9.throughout

10.means Translation of the Text

达尔文的中间道路

斯蒂芬•杰•古尔德

“我们行船在狭窄的海峡,满怀哀伤”,奥德赛叙述说。“在我们的一边是怪物斯库拉,抖动摇晃着十二英尺长的身体,她伸着六个长长的脖子,每个都长着一个可怕的头,三排牙齿结实紧密,充满了黑暗的死亡气息。另一边巨大的卡里波提丝大口吞吐着海水。当她用力喷吐的时候,如同一口大锅架设在熊熊燃烧的怒火上,整个海面沸腾翻滚,波涛汹涌。”奥德赛准备从卡里波提丝旁边绕过去,可是斯库拉抓住了他的六个伙伴,就在他眼前吞噬了他们——“这是我航行海上,历尽艰险,所见过的最悲惨的情形”。

在我们的传说与比喻中,骗人的诱惑和危险常结伴而行——煎锅和烈火,魔鬼与深蓝色的大海。逃避的办法要么是坚忍执着——如同基督教福音传道士那样义无反顾,要么是在两个不如人意的选择中找到平衡——像亚里士多德的黄金律。在两个令人不快的极端中寻找中间路线似乎是理性生活的良方。

对于科学创造力的本质的探究是一个长期颇受争议的话题,又是寻找黄金律的首要选择。两种极端立场并没有力拼追随者的盲目效忠。实际上他们此消彼长,不断互相取代,一方得势,则另一方失势。

一方是归纳主义,认为伟大的科学家首先都是杰出的观察家,能够耐心收集所有信息。这些归纳主义者声称,重大新颖的理论只能来自坚实的事实。按照这种建筑学的观点,每样事实都是建造一座没有蓝图的大厦的一块砖。在砖砌好之前,任何关于理论(一座完整大厦)的谈话或者设想都是妄谈,都不成熟。归纳主义曾经在科学界盛极一时,甚至代表了某种“官方”观点,因为它鼓吹——尽管是错误地——百分之百的诚实,纯粹的客观态度,以及科学将几乎自动地向最终的无可辩驳的真理迈进的神话。

但是,正如批评者所说,归纳主义把科学描述为无情无义的领域,不容奇思妙想、直觉,以及一切我们认为天才独具的别致之处的存在。批评者指出,伟大科学家的过人之处,正在于他们的预感和综合能力,而不是他们的实验或者观察能力。这样批评归纳主义显然是有道理的,我赞成过去三十年里对于归纳主义的驳斥,这是更好理解科学精神的前提。但是,在猛烈攻击归纳主义的同时,有些批评者却试图以同样极其贫乏的观点取而代之,这种观点强调创造性思维都是主观的。依照这种“尤里卡”观点,创造力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东西,只有天才人物才具备的能力。它犹如电光石火,不可期待,不可预测,也无法分析——但是这种光芒只会降临在少数特殊的人身上。我们普通人只能心怀敬畏和感激景仰之。

这两种极端观点都让我失望。归纳主义把天才简化成乏味枯燥的工作,而尤里卡主义则赋予天才不可触及的特点,置之于一种神秘不可测的境地,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和效仿。也许我们可以融合两种观点合理之处,摒弃尤里卡主义的优越感和归纳主义平淡乏味的特性?我们是否可以不把创造力看成个人主观能力,而把它看成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只是能够突 出或者强化我们都具备的一些特性而已。这样,我们即使不能效仿,至少可以理解它。

在科学史上,有些人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有理论都要从他们那里得到印证,才能被认为有效。作为进化生物学的主要创始人,查尔斯·达尔文既被当作归纳主义又被当成尤里卡主义的典型。我要说明这些解说都不准确,最近对达尔文如何探索自然选择理论的研究表明,达尔文选择的是一条中间道路。

在达尔文生活的年代,归纳主义的优势如此之强,达尔文也受此影响,在晚年时错误地认为自己年轻时的成就是依照归纳主义取得的。在一部意在教育子女,并未打算出版的自传中,他有几句名言,几乎误导了历史学家百年。谈到他对自然选择理论的发现时,他说:“我是按照培根的原理工作的,我广泛收集事实材料,并不依据任何已有的理论”。

归纳主义者强调,是达尔文随贝格号出海五年的经历把他从一个神学学生变成一个向牧师复仇的人,这是他敏锐观察世界的结果。按照传统说法,在这次航程中,当达尔文相继看到巨大的南美哺乳类动物骨骼化石,加拉帕戈斯岛上的海龟和莺雀,以及澳大利亚的袋类动物时,他的眼界打开了。他用非常客观的筛子得到了事实,逐渐形成了对于进化和自然选择机制的理论。

他所看到的岩石、植物和动物确实激发了他的质疑态度,一种科学研究必要的关键态度,也是所有创造力的助产士。1836年,在澳大利亚的悉尼,达尔文质疑为什么理性的上帝会在澳大利亚创造出如此之多的袋类动物,因为这里的气候或者地理条件都不能说明育儿袋有何优越性:“我躺在洒满阳光的甲板上,思考着这个国家动物不同于世界其他地方动物的奇怪特征。”这个只相信自己理性的无神论者因此惊叹,“肯定有两个造物主在工作”。

但是,达尔文回到伦敦后,并没有得出进化的理论。他猜到了进化的实质,但没有找到演变的机制来说明其过程。自然选择理论并不来自他对于在贝格号航海过程收集到的事实的整理,而是接下来两年他的思考和内心斗争,这一切可见于近二十年来所发现并出版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笔记中。在这些笔记中,我们能看到达尔文如何尝试并且放弃了许多理论,而且历经了很多错误——并不是像他后来说的,是用空白的大脑记录事实。他读了哲学家、诗人和经济学家的著作,试图寻找思想和见解——可见自然选择理论并不全然来自对于在贝格号航海过程收集到的事实的整理。后来,他称自己的笔记“充满了道德上的形而上学”。

但是,如果说这条曲折的探索之路说明归纳主义的斯库拉是错的,它又产生了一个同样简单化的神话——尤里卡主义的卡里波提丝。在他那本引起极大误解的自传中,达尔文确实记录了一次尤里卡的造访。他说在一年多的摸索和失败之后,自然选择的想法如同一道闪电突然击中了他:

1838年10月,也就是我开始系统研究后的十五个月,我为了消遣读了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著作。我本准备欣赏作者如何描述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生存竞争,这也是我长期观察动植物习性得出的结论,但是在阅读时我突然想到在这种生存竞争中,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变异会得到保存,而不利的变异会被消灭。其结果便是新物种的形成。这时我才有了指导我工作的 理论。

但是,这些笔记和达尔文的晚年记忆又不一致,这次是因为它们完全没有表现出当时达尔文得出马尔萨斯式见解时的狂喜。他只是把它当作简单平常的事情一笔带过,甚至没有加上一个惊叹号,原本他在表示惊奇时习惯用上两三个惊叹号。他并没有把其他事情放置一边,用这种新见解重新阐释这个令人迷惑的世界。就在第二天,他还写了更长的一段笔记,记录灵长类动物的性好奇感。

自然选择的理论并不是勤奋观察事实归纳出的结果,也不是因为阅读了马尔萨斯的著作,触发了达尔文潜意识中的闪念。它是有意识创造性探索的结果,这种探索涉及多样领域,然而又井然有序。这个结论利用了自然史上的事实,也得益于他令人惊异的宽广视角,这是达尔文涉猎的学科广泛所致,他所关注的远远不止自己的专业领域。达尔文走的是归纳主义和尤里卡主义之间的中间道路。他的才能既不平庸,也不是遥不可及。

自从1959年《物种起源》问世百年之后,达尔文研究兴盛一时。达尔文笔记的出版,几位学者对于贝格号归航后和马尔萨斯式理论的发现之间关键两年的研究,使得人们更确定达尔文的创造之路是一条“中间路线”。达尔文研究领域有两部重要著作,一部涉猎的范围极广,另一部则聚焦最琐碎的方面。霍华德·E·格鲁伯关于达尔文这段时期生活的传记《达尔文论人》充满智慧,也很有心理深度,追踪了达尔文探索之路上经历的错误和转折点。格鲁伯表明达尔文不断地提出、检验然后又放弃了各种设想,他从没有盲目地搜集事实。达尔文开始时就提出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理论,认为新物种的生成有特定的生命周期,然后他渐渐,虽然有些断断续续地,摸索出了物种在竞争中灭亡的观点。他没有记录读到马尔萨斯著作时的狂喜之情,因为当时他的理论拼图上也只剩下一两块部份就可以完工了。

西尔文·S·施韦伯则尽可能详细地在书中再现了达尔文在读到马尔萨斯著作前的几个星期里的活动(“重现〈物种起源〉的起源”,〈生物史杂志〉,1977年)。他认为达尔文完成最后一步,并不是因为从生物史发现了新的事实,而是得益于他在其他似乎并不相关的领域的智力巡游。

在读施韦伯这本对达尔文形成自然选择的理论前那段时间活动的详细记录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达尔文并没有受到来自他本行当,即生物学的决定性影响。这一理论的直接促成者是一位社会科学家,一位经济学家,还有一位统计学者。如果天才真的有什么共同特征,我认为就是兴趣的广泛,和跨越不同领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类比的能力。

实际上,我认为自然选择理论应当被看作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延伸类比——达尔文是否有意为之,我并不清楚。斯密的理论实质是某种悖论:如果你想推行有序经济,使每个人的利益最大化,那么就让每个人自由竞争,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其结果是,经过优胜劣汰,稳定和谐的局面得以形成。个人间的相互竞争很自然地造就清晰的秩序,那些预设的原则或者高层的控制无济于事。杜加尔德·斯图亚特在达尔文读过的那本书里概述了斯密的理论体系: 推动人类活动的最有效方法„„是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谋求自身利益,只要他遵守公正的原则,让他把自己的产业和资本和其他人一起投入最自由的竞争。任何政策体系如果想„„让某个特殊行业获得更多社会资本,超过靠其自身打拼所能得到的部分,这实际上颠覆了它所倡导的公平有序的伟大目标。

正如施韦伯所说,“这位苏格兰人对社会的分析说明,个人行动的共同作用生成的体制是社会立足的根本,这样的社会稳定繁荣,不需要设计,也不需要指引,各种活动有序进行”。

我们知道达尔文的独特之处并不在于他对进化论的支持——许多科学家在他之前都发表过这种看法。他的特殊贡献在于他的忠实记录,以及他关于进化如何演变的新颖理论。以前的进化论者提出的看法都不切实际,他们认为是物种内部的完善倾向和内在指引推动演变。达尔文倡导的是一种自然的、经得起事实检验的理论,其依据是个体间的直接影响(反对者认为,他的看法无情机械)。自然选择的理论很有创意地把亚当·斯密关于理性经济的基本观点转化到生物学上:自然界的平衡和秩序并不是听命于高高在上、外部的(神力的)控制,而是来自个体为自身利益的竞争(用现代的术语描述,这一竞争是通过生育上优良基因的选择成功,把自己的基因代代相传)。

许多人听到这种说法会深感沮丧。如果科学上的重要结论来自当时政治学和文化上的类比,而不是来自该学科资料的累积,这不是有损于科学的独立完整性吗?在给恩格斯的一封著名信件中,卡尔·马克思注意到了自然选择理论和当时英国社会情形的相似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在达尔文对动植物习性的分析上,可以看出他受到了对于英国社会的看法的影响,诸如劳动分工、个体竞争、新市场的开辟、“新发明”和马尔萨斯式的“生存竞争”。这是霍布斯所谓的“所有人对抗所有人的战争”。

但是,马克思非常钦佩达尔文——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基于我以上强调的一些方面——归纳主义是不充分的,创造性的产生源于广泛的兴趣,不同学科之间的类比是洞察力的重要来源,伟大的思想家的理论不可能与他们的社会背景脱节。思想的来源是一回事,但它是否正确,是否有效则是另一回事。达尔文也许借鉴了经济学的观点,形成自然选择的理论,但它也许仍然是正确的。正如德国社会学家卡尔·考特斯基1902年所写的:“一个观点来自于哪个阶层,是否迎合了他们的兴趣,当然不能说明这个观点的正确与否”。在我们目前讨论的情形中,很有讽刺意味的是,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理论体系并没有在他自己的经济学领域运作成功,因为竞争导致了垄断和革命,而不是秩序和和谐。但是,个体间的竞争却似乎是自然界的规律。

很多人会引用社会背景和理论来源的相关性,把伟大的见解的产生主要归因于难以名状的好运的关爱。所以,他们说,达尔文幸运地生于一个殷实之家,幸运地跟随贝格号出海航行,幸运地接触到他那个时代的种种思想,幸运地读到了帕森·马尔萨斯的书——实际上他们是想说,达尔文只是生逢机缘,受命运垂青而已。但是,当我们了解到,他如何为了理解自然现象努力探索,广泛关注和涉猎各种领域,以及为了找到自然演变的机制持之以恒,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巴斯德说出这句至理名言:好运只光顾有准备的人。

Further Reading: Those Crazy Ideas

Key to Exercises I.Cloze There are 10 blanks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Fill in each blank with a proper word.1.when 6.much 2.at

3.in

8.so

4.with

9.decline

5.for

10.past 7.against Key to Translation Practice I learned the following anecdote from a friend of mine: Professor Chen and his wife were packing at home.They owned a beautiful tea set, but while packing, they accidentally broke one of the cups.Being upset should be the natural reaction, since the tea set was no longer complete.Professor Chen, however, reacted to it very differently.Calmly and with a smile, he said, “Great, now we have an extra saucer!”

When seeing half a glass of water, some may exclaim in delight, “Great, the glass is half full.” Some, by contrast, may grumble, “Too bad, the glass is half empty.” In daily life, always looking on the bright side of things will definitely be of inestimable benefit to us.If you lower your life expectations, and free yourself from material desire, a meager possession will look like a huge wealth, and the smallest gain will bring infinite satisfaction.The philosopher Heidegger once said, when poetically man dwells, he can experience true happiness even by turning an attentive ear to the gentle breezes.The truthfulness of his words was borne out by Thoreau, the American philosopher who spent two years in a cottage near Walden Pond, solitary but happy, with nothing but the barest necessities.Thoreau‟s best-known work, 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 was based on that experience, which shows that man can be happy even cocooned in his own spiritual world.UNIT FOUR Text: Falsity and Failur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Lewis Thomas(1913-1993)was an American physician, essayist, administrator, educator, and researcher.He was educated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and Harvard medical School, and later became Dean of Yale Medical School and New York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and President emeritus of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Institute.His erudite books have earned him a wide audience, among which are The Lives of a Cell(1974), and Late Night Thoughts on Listening to Mahler’s Ninth Symphony(1983).He is often quoted for his notably eclectic interests and superlative prose style.The Text talks about the ethic of research, particularly the falsification of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and in history, showing that it is impossible for scientists to fake their results and get away with it, because either their reports attract no attention, or the computer retrieval systems will catch them sooner or later, to the ruin of their career.It is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promote high standards of conduct in research among young scientists starting out on their careers, since cheating is a game leading almost inevitably to losing.Key to Exercises III.Vocabulary Study

Choose the word or phrase that best completes ea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1.C

2.C

3.A

4.B

5.B 6.A

7.A

8.D

9.A

10.C IV.Cloze

There are 10 blanks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Fill in each blank with a proper word.1.against

2.without

3.not

4.to

5.but 6.to

7.what

8.adds

9.That‟s

10.For

Translation of the Text

造假与失败

路易斯·托马斯

我的两个朋友是身负科学管理和政策这一崇高职责的杰出科学家。最近他们受到传唤,在国会委员会为美国研究的道德操守辩护作证。他们被问道,为什么近年出现了如此多明目张胆的欺诈和剽窃行为,为什么如此多从未进行的实验得以出版发行,为什么可以捏造如此多的数据?

大约在同一时期,在《纽约时报》和两大备受推崇且广为阅读的技术专业期刊——《自然》(伦敦出版)和《科学》(华盛顿出版)上出现了有关伪造研究的文章,特别是有关生物医学科学的研究。这些深思熟虑且满怀担忧的文章大意是,据现有的报道,科学家自身蓄意造假的个案似乎正在增加,而自我监控系统似乎失灵了。人们一向依赖这一体系,得以发现并立刻曝光所有伪造的数据。

欺诈性研究报告的名单并不长,但其中几例是在该国最杰出的科研机构中进行的,这几所科研机构长久以来被誉为科学诚信的模范。《科学》在1981年4月10日的一期中明确指出:“毫无疑问,在过去十年中,科学不光彩的一面已经浮出水面……仅1980一年就有四例生物医学研究方面的作弊大案曝光。某些观察家在外界媒体称这是„犯罪潮‟。”这些报道列举的罪状都大同小异,就比如病理学家故意采用一个受污染的细胞培养系,两名初级研究人员剽窃别人已经完成的工作,一名临床研究者将癌症化疗的虚假数据输入到项目电脑里。这些研究都未涉及科学的关键问题,其中提及的论文处理的是相对次要的问题,不大可能对某一领域造成冲击,却要浪费其它实验室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验证这些无法验证的东西。真正的危害在于,它损害了人们对于科学方法的信心。而且科学界内在担忧的是,不知在什么地方,也许就在华盛顿,已经有人开始制订确保准确性和诚信的新法规。正是倚赖准确性和诚信这两项特质,这一举措才引以为豪,同时不断拓展进步。

既然问题公然浮出水面,类似的例子接二连三的出现,人们将愈加猜测和怀疑带有令人瞠目或反正统寓意的科学研究。事实上,一个个古老的故事被挖掘出来并得以再现,仿佛就为了揭示科学过程中的习惯性谬误模式。这些古老的故事有:托勒密于公元二世纪建立的 太阳围绕地球运动的神秘的数据,17世纪牛顿运算中捏造的假想例子,甚至包括对完善孟德尔100年前提出的关于植物遗传学的经典(且绝对可靠)概况提出的一些小问题。与这些例子归为一类的是若干公开扭曲科学的例子:20世纪30年西里尔伯特代有关同卵双胞胎智商遗传的数据,二十年前洛克菲勒学院一名博士后学生伪造合成细胞蛋白,以及1974年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制造的一段臭名昭著的有关皮肤移植的插曲。如果你乐意,这些故事都可以看作一件事,即对科学记录的不断玷污。此外,如果你愿意(我个人乐意如此),它们可以视作异常现象,抑或精神错乱的研究人员的工作,抑或对杰出科学家不可靠性的极度夸大,就好比牛顿和孟德尔的情形。

科学家伪造结果,不可能没事一样逃脱责任,不受惩罚。除非他很幸运,在每一个细节上伪造的数据均符合某一猜测的自然的真理(这种运气的概率非常小的),或者除非他描述的工作微不足道,无法激起其他研究者的兴趣。无论哪种方式,他都不能稳操胜算。如果他报告了真正有意义的东西,那么他肯定知道,其他研究者会重复他的实验,或尝试他的实验。如果他捏造数据,捏造的消息便会很快泄漏,这将毁了他的职业生涯。如果他抄袭他人的论文,任何一处科学图书馆的计算机检索系统都将会得出同一结果,抓住他伪造的把柄,只是早晚的事。总之,该系统确实奏效。一年内只有4例科学违规被确认,而在该年度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了18,000例研究项目。这一事实正意味着:科学违规的事件非常稀少的。这并不是断言,科学家们本质上必然是绝对诚实的一群人,但我相信,最好的科学家们一定是绝对诚实的。它仅仅说明,在一场作弊必将导致失败的游戏中,人们可不会拿作弊开玩笑。

你只需翻阅那期《自然》杂志中的其它页,读一下上面有关科学欺诈的社论,你就能体味这个体系是怎么运行,而且怎样才最有效运行。有两篇长篇论文论及加拿大免疫学家团于去年提出的一个重要且吸引人的问题。该免疫学家团十分谨慎,但找到的证据并不确凿,该证据表明,老鼠的免疫细胞可以通过父系遗传被称为“耐受性”的获得性异常。如果情况属实,该断言将证实拉马克主义,而拉马克主义早已为生物学抛弃。的确,人类将再次面临一个动荡的局面,因为获得性特征遗传仍然悬而未决。这两篇新近的论文设计了非常精细的实验,并精心执行,但加拿大实验工作无法证实最后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人为的数据,甚至对结果的错误解读是肯定存在的。这是科学分歧的典型实例,它总是发生在重大思路的探究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该问题展开研究的三个实验室将投入更多的工作,当然其它尚未加入的人员势必也会投身其中。即便加拿大人的实验最后证实是完全错误的,该实验也有可能导致新知识的产生,对免疫学更深的理解,以及可以想见的惊喜。同一期的杂志上还刊有三篇非常棒的论文,一篇来自英国剑桥大学,两篇来自加州理工学院。这三篇论文必将在生物医学科学界引发更大轰动,它们将带来惊喜,引发争论,激发世界各地实验室新的研究势头。论文阐明了人类线粒体基因组合,这些基因组合长期被认为是有核细胞内的永久居民细菌的后代,结果被证实其基因组合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这些结构显示DNA循环具有惊人的经济性,此外,在某些方面其遗传密码与到现在为止仍视为普遍密码的密码并不相同。该研究如此新颖,如此非正统,如此让人意想不到,不但定将受到质疑,而且很有可能被重复,确证,并被延伸开来。分子遗传学将有新的突破,人们将重新思考如何解释线粒体起源,并加以测试。科学本身也将偏离原本的方向,朝新的方向迈进。

目前每一期《自然》都源源不断刊登此类的研究,每一期《科学》也能阅读到类似的研究。每个礼拜的阅读和积累,我无暇担忧造假和欺诈,只是回想起字典里falsity(伪造)的拉丁语词根是fallere,这也是“失败”一词的词根。

Further Reading: The Truth about Lying

Key to Exercises I.Cloze There are 10 blanks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Fill in each blank with a proper word.1.together

2.but

3.him

4.though

5.while

6.those

7.what

8.in

9.carry

10.less

Key to Translation Practice It is a society of the ever-widening gap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the diminishing value placed on justice and fairness, and the perplexity of rules governing power and accountabilities.It is an intricate, bewildering society demanding higher wisdom.However, it is essential to instill in our children‟s young hearts an undying faith in humanity.We must develop our own trust — that political leaders are ethically and morally upright, that civilization is basic to our very survival, that the earth under our feet is amply irrigated and a heavy cross bravely borne.We must believe that beneath the clutter and chaos of this treacherous world lie things that will never decay, despite constant erosion — matters such as responsibility, integrity, moral fortitude and courage.Mr.Wu Liu(Five Willows)is a native of one knows not where.Nor does one know his name.Since there are five willows by his cottage, he calls himself Mr.Wu Liu(Five Willows).He is a man of few words, retiring by nature, and uninterested in fame and fortune.An avid reader, he does not however, bother much about minor details as he reads.Whenever he finds certain books arresting his interest, he so rejoices that he forgets his meals.He has a special weakness for wine, but being poor he cannot always afford it.His friends, aware of this, often invite him to drink.Then he drinks to his heart‟s content.But when he is drunk, he takes leave whenever he feels like it.The walls in his house are dilapidated, giving little protection from the sun or wind.His coarse gown is shabby and threadbare;his rice jar is frequently empty.Yet he lives in contentment, and writes poetry to amuse himself and to express his aspirations.Worldly gain or loss does not concern him.This is his way of life.When the wife of Qian Lou said, “One need not lament his poverty or low status, or strive for power or riches,” did she have this man(Mr.five Willows)in mind? He drinks and writes poetry to please himself(unmindful of public opinion)— such a man should belong to the time of Wu-huai and Ko-tian(both legendary sage rulers of an ideal era of remote antiquity).UNIT FIVE Text: The Many Faces of the Futur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amuel P.Huntington(1927-2008)received his doctorate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and served as director of the John M.Olin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and chairman of the Harvard Academy for International and Area Studies, director of security planning for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in the Carter Administration, founder and co-editor of Foreign Policy, and 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Among his many books are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1968), in which he suggests that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not always likely to create liberal-democratic institutions, and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World Order(1996), which caused extensive interest and heated discussion.The Text is selected from The Reader, May/Jane 1997, in which Prof.Huntington argues that the world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is not becoming universal as people assume, since there is no development of a universal language and a universal religion.Instead, he predicts diversity in a future world in terms of conflicts between the world‟s major cultur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Key to Exercises III.Vocabulary Study Choose the word or phrase that best completes ea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1.C

2.D

3.B

4.A

5.C 6.D

7.A

8.A

9.D

10.D IV.Cloze There are 10 blanks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Fill in each blank with a proper word.1.to 2.against

3.taught/offered 8.But

4.identifying 9.of

5.less 10.fate 6.object/target

7.with Translation of the Text

多样化的未来社会

为何我们永远无法创造出一种普世文化

塞缪尔·P·亨廷顿

人们普遍认为我们正在见证奈保尔提出的普世文化的形成,即人类文化的日益融合和对主流价值观、信仰和制度的普遍认同。批评家指出这种趋势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在全球的统治地位,以及其他文化的逐步消亡,这种趋势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

如果认为普世文化就是众多活跃于国际舞台的精英人士所持有的理念和价值观,那么这种文化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想一想“达沃斯文化”吧。每年,来自世界几十个国家的上千位公司总裁、政府官员、学者和记者来到瑞士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这些人几乎都拥有物理学、社会科学、商学或法律等各领域的学位,能流利地用英语表达,为政府部门、公司、或广泛参与国际合作的学术机构工作,经常在国外出差,并且信奉个人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这些西方文化中普遍的理念。这一核心群体实际上掌控几乎所有的国际机构,绝大部分的政府和经济和军事组织。因此达沃斯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仍然还远远不是普世文化。在西方以外,认同这些价值观的人可能只占百分之一。

有些人认为,西方的消费模式和流行文化的传播正在创造一种普世文化,这种论断同样也缺乏深度。新生事物从一种文明传播到另一种文明,这一现象在历史的长河中屡见不鲜。这些新生事物也往往是技术或流行一时的时尚,不会对被影响的文明产生重大的影响。西方文化的精髓是大宪章,而不是汽车和电脑。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们或许会购买西方的消费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更愿意接受西方宪法的精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人虽然购买了大量的日本轿车和电子产品,但是他们非但没有被日本人同化,相反却加深了对日本的敌对情绪。如果认为使用了西方的产品就会西方化了,这种沾沾自喜的想法未免太幼稚了。

关于普世流行文化较为成熟的观点着眼于传媒而非消费品。1993年的世界百部电影中,88部是美国创作的。位于美国和欧洲的四大媒体——美联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路透社和法新社统治了全球范围内新闻的传播。但这只是反映出人们对爱情、性、暴力、神秘事物、英雄主义、财富这些主题普遍感兴趣,同时也反映出媒体(主要是美国媒体)在利益的驱动下,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为自己谋利的巨大能量。几乎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覆盖全球的通信正在引发观念和信仰的大融合。事实上,西方的霸权主义导致各国的平民政治家纷纷谴责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并且尽一切手段保护本土文化。人们对西方产生反感的主要原因 就是全球通信被西方垄断。此外,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本地的媒体行业正在兴起,迎合了当地人不同于西方的品味。

任何一种文化的核心都是语言和宗教。如果普世文化正在形成,那么应该有迹象表明一种普世语言和普世宗教也在形成,但事实上什么都没有出现。

尽管西方的商界领袖称英语就是世界语,然而没有证据支持这种观点,现有的证据恰恰支持了相反的观点。全球说英语的人口比例从1958年的百分之九点八下降至1992年的百分之七点六。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可以强调英语是世界通用语,用语言学的术语,就是主要的交际语言。外交官、企业老板、游客和服务人员需要一种有效的交际方式,目前主要是英语。然而,这只是一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其前提是有不同的文化存在。采用通用语是解决语言和文化差异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取消这些差异的方式。通用语是交际工具,并不表明身份与归属。

语言学家约书亚·菲斯曼观察到,如果一种语言没有与特顶的种族、宗教或意识形态相联系,那么它将更有可能被大家作为通用语使用。英语曾经与这些元素紧密相连。然而,菲斯曼说,近年来,英语已经被“去种族化”了,就象从前的阿卡得语、阿拉姆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一样。“对英语相对有利的一点是,在过去二十五左右的时间年中,作为英语发源地的英国和美国并没有被打上深刻的种族或意识形态的烙印。”使用英语作为不同文化间交际的工具有助于保持并强化各自独特的文化身份。正是出于对自身文化保护的考虑,人们才使用英语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交流。

与语言相比,普世宗教形成的可能性稍大一些。二十世纪后半叶见证了宗教在世界各地的复兴,包括原教旨运动的兴起。这一潮流强化了不同宗教间的差异,也并不一定对宗教势力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

诚然,在上世纪,两大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信徒增加了。1900年西方的基督徒占全球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点九,1980年增加到百分之三十,而同期穆斯林的人数从百分之十二点四增加到百分之十八。到2025年,基督徒的比例可能下降两个百分点。同时,由于人口激增,穆斯林人口的比例将大幅上升,到2025年将达到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尽管如此,无论是伊斯兰教还是基督教,都还不具备普世宗教的资格。

普世文化正在形成这一观点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假设的基础上:苏维埃共产主义的垮台标志着这段历史的终结以及民主自由制度的全面胜利;人们通过贸易、投资、旅游、媒体、电信等领域加强了交流,正在创造一个普遍的世界文化;普世文化是始于十八世纪的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第一种假设源于冷战思维,即唯一可取代共产主义的就是民主自由。共产主义的灭亡必然会产生民主自由。然而除了民主自由,还有其他制度的存在,包括极权主义、民族主义、社团主义、市场共产主义,这些主义在当今世界仍颇有市场。更重要的是,除了世俗的意识形态之外,世界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宗教。在现代社会,宗教是一种,并且很可能是唯一一种激励并鼓舞人们的力量。如果认为苏维埃共产主义垮台了,西方就永远就征服了世界,人们必然会极力拥护西方的民主自由这一唯一存在的制度,这种想法就太自以为是了。虽然冷战造成的割据已经结束了,然而,种族、宗教、文明之间更为根本的分裂仍然存在并将引发新的冲突。

新的全球经济已经形成。由于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金钱、物资、知识、理念和形象的传播更为便捷,价格也更加低廉。加强经济往来将产生什么影响呢? 在社会心理学中,独特性理论认为,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们通过与他人的区别来定义自己,即通过自己所不具备的特征来确定身份。由于通信、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增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人们将更重视自己的文化身份。

普世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这一观点假设了所有的现代社会都必将被西化。西方社会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并拥有了现代文化。而随着其他社会在教育、工作、财富和阶级结构方面采取了类似的模式,这一观点因而认为,这种现代西方文化将成为普世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重大差异,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并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社会之间的差异一定比传统社会之间的差异要小。

现代社会之间的相似性可能会高于传统社会,这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首先,虽然现代社会之间的广泛交流不会促成普世文化的形成,但确实为技术、发明和方法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在传统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其次,传统社会以农业为本,而现代社会以工业为本。与工业生产的模式相比,农业生产的模式和相应的社会结构对自然环境有更强的依赖性。工业生产组织形式之间的差异是由于文化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差异造成的,而不是由于地域差异造成的。不难想象,前者是可以统一的而后者是不可能的。

因此,现代社会之间有很多共同点,但是否就一定会同化?认为现代社会必将同化的观点是基于西方模式是现代社会唯一的最终形式这一假设。然而这个假设完全是错误的。西方文化起源于公元八世纪和九世纪,直到十七十八世纪才开始现代化进程。在现代化进程开始之前,西方社会早就存在了。西方文化的核心特征是:经典著作、天主教和新教的融合、宗教和非宗教权利的分离,这些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西方文明,而且在西方成为现代社会之前就存在了。冷战结束后,民族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并非意识形态或政治经济上的,而是文化上的。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在试图回答一个最基本的有关人类的问题:我们是谁?人们从传统中寻找答案,从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观、习俗和制度这些对他们意义最重大的方面寻找答案。人们把自己定位于某个文化团体的一员:这个可以是部落、种族、宗教、民族或者最为广泛的文明。人们利用政治,不仅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而且也是为了界定自己的身份。只有明确了不属于我们的身份,并且明确了我们反对的对象,才能实现认识自我。

民族国家仍然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行为准则仍然是对权力和财富的追求,这一点从来没有改变过,同时也受制于文化偏好和差异。国家之间不再按冷战时期的三大集团,而是按主流文化组合在一起。

西方领导人的主要任务是要认识到,对其他文明社会的干涉是造成全球局势动荡的唯一的最危险的因素。西方不应该试图用西方的模式来改造其他文明社会,而是应该致力于维护并创新西方文明独一无二的特性。

Further Reading: How to Talk about the World

Key to Exercises I.Cloze There are 10 blanks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Fill in each blank with a proper word.1.native

6.where

Key to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Chinese philosophy, art, and literature, man is portrayed as occupying a place in nature which is in relative harmony with other beings, not as having absolute dominance over them.Because we Chinese never regard ourselves as superior to all things, we generally suffer less mental depression than the westerners.As the intensity of one‟s mental depression is in direct proportion to the magnitude of his desire and ambition, the people of an agricultural society enjoy fewer comforts and conveniences, but have less intense material desire, than people of an industrial society.Besides, it is a time-honored philosophy of life in China that man should not 2.second 7.taught

3.for

4.Of 5.as 10.to

8.study/learning 9.from concern himself too much with material possessions, so that he will not become a slave to them.This is not to say that misers are impossible to find among the Chinese.However, Chinese misers pale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misers and careerists in Molière‟s and Balzac‟s works.The majority of the Chinese are mild-tempered, peaceful, unconcerned with fame and fortune, and therefore they are more easily satisfied than the westerners.Braving the bitter cold, I travelled more than seven hundred miles back to the old home I had left over twenty years before.It was late winter.As we drew near my former home the day became overcast and a cold wind blew into the cabin of our boat, while all one could see through the chinks in our bamboo awning were a few desolate villages, void of any sign of life, scattered far and near under the sombre yellow sky.I could not help feeling depressed.Ah!Surely this was not the old home I had remembered for the past twenty years? The old home I remembered was not in the least like this.My old home was much better.But whenever I tried to recall its peculiar charm or describe its beauty, I was lost for words, for not even a single image of it would flicker in my mind.Then I rationalized the matter to myself, saying: Home was always like this, and although it has not improved, still it is not so depressing as I imagine;it is only my mood that has changed, because I am coming back to the country this time with no illusions.This time I had come home with the sole object of bidding it my farewell.The old house our clan had lived in for so many years had already been sold to another family, and was to change hands before the end of the year.I had to hurry there before New Year‟s Day to take my farewell of the familiar old house, and to move my family to another place where I was working, far from my old home town.UNIT SIX Text: Ma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1992)is written by John Gray, an American author and relationship counselor.The book is reported to be one of the best-selling self-help books of all time.Its theme became the foundation for the author‟s subsequent books, recordings, seminars, theme vacations, a one-man Broadway show and a TV sitcom.The book takes the position that women and men are as different as beings from different planets and likens them to the classical Roman god Mars and goddess Venus.One example of the theories Gray offers is that men complain about problems because they are asking for solutions while women complain about problems because they want their problems to be acknowledged.Tips are provided to validate, accept, and resp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pposite sexes, in order to love and cherish each other.Key to Exercises III.Vocabulary Study Choose the word or phrase that best completes ea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1.D

2.A

3.A

4.B

5.B 6.C

7.D

8.D

9.C

10.B IV.Cloze

There are 10 blanks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Fill in each blank with a proper word.1.for 2.of

3.know-how

4.outside

5.out of

6.serving 7.elevate

Translation of the Text

8.worthy 9.traditional

10.encouraged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约翰•格雷

请想像男人从火星来、女人从金星来的景象。很久以前的某一天,火星人从天文望远镜中发现了金星人,仅凭惊鸿一瞥便唤醒了从未有过的奇妙的感觉,坠入爱河的火星人很快发明了太空旅行,飞向金星。

已经凭直觉预感到这天的到来的金星人展开双臂迎接火星人,心里充满了过去未曾有过的爱的感觉。

金星人和火星人的爱情真不可思议,他们喜欢作伴、一起做事、一起分享。虽然来自不同世界,他们享受着彼此的差异。他们花好几个月时间互相学习、摸索,并欣赏各自不同的需要、嗜好及行为模式。他们相亲相爱地一起生活多年。

后来,他们决定飞向地球。刚开始住地球时,每件事都美好可爱。可是受到地球大气层影响,有天早上,每个人醒来都得了奇怪的健忘症——选择性健忘。

火星人和金星人都忘了他们是从不同的星球来,本来就有差异,这天早上,他们过去学来的有关对方与自己不同的记忆全部消失了。从这天开始,男人和女人便陷入了冲突。

火星人的生活习惯

火星人崇尚力量、能力、效率和成就。他们总是以实际行动证明他们的能力,并培养力量与技能。他们用取得成就的能力来诠释自己的存在意义,以成功和成就来取得满足感。

火星上的每件事物都反映这样的价值,甚至服装的设计也反映他们的技能与能力。警察、军人、商人、科学家、计程车司机、技术人员和厨师都会穿制服或至少戴帽子以表示他们的能力和力量。

他们对“物体”和“事情”的兴趣高于对人与感觉的兴趣。甚至今天在地球上,当女人痴迷于爱情时,男人却在幻想马力更强劲的汽车、更炫的电脑、电器产品、新玩艺儿和更新更强大的科技。男人痴迷于那些可以帮助他们创造结果和完成目标,能够表现力量的“事物”。火星人以自力更生为荣,自主是效率、力量和能力的象征。

女人若了解火星人的这些特征,便容易明白为何男人对于被纠正或听取女人的指挥如此抗拒。主动给男人提供建议意味着认为他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或他无法独立完成,男人必会因此动怒,因为能力问题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在自己能解决的范围内请求他人的帮忙,不啻是弱者的表征。

正因为火星人有这个习惯,所以当女人提出困扰时,男人本能地给与解答。当一个女人只纯粹地分享她沮丧的感觉或宣泄她这天遇到的问题时,男人就误以为她在寻找一些专家的 建议,于是他戴上了“修理先生的帽子”,开始给与建议,以此示爱及帮助.他以为解决了问题她便好过一点。但是如果他已经提供解答,她却仍沮丧不堪,他必会因解答未被采纳而感到自己无用,进而难以继续倾听她的倾诉。

他不明白专注与感兴趣的倾听对女人而言就是支持的表现。他也不知道在金星人的世界中,谈论问题未必就是为了寻求解答。

金星人的生活习惯

金星人看重的东西则与火星人不一样,她们重视爱、沟通、美与关系。她们花许多时间支持、帮助和鼓励彼此。她们透过感觉和关系品质来诠释自己存在的意义。

她们不像火星人热衷于通过制服来展现其能力,却喜欢根据感觉每天穿不同的服饰。自我表达,尤其感情的表达非常重要。她们甚至可能会依情绪的变化每天更换数套服饰。

沟通对她们最为重要。分享个人感觉比完成目标和成功更重要。彼此交谈和建立关系为其带来无比的满足感。

女人倾向确立关系而非确立目标,她们比较在意表达她们的亲切、爱心和体贴。两个火星人一起吃中饭,为了解决问题,他们会一面吃饭一面讨论计划或业务,同时他们将到餐厅吃饭当成获得食物的方便途径:不必采购、不必烹饪、不必洗碗。但是对金星人而言,和朋友外出吃中饭是培养双方关系的大好机会。女人在餐厅谈话几乎可以像是心理治疗师与病人对话般的亲密和开放。

金星上每个人都学习心理学,并且至少拥有咨询的硕士学位。她们非常关心个人成长、灵性、及能够滋养生命、治疗与成长的任何事情。金星中到处都是公园、花园、购物中心和餐厅。

金星人具有敏锐的直觉,几世纪以来,她们以预测别人的需要来培养直觉能力。她们以能够体谅他人的需要与感受为荣。

如何鼓舞另一半

在火星人和金星人一起生活之前的几个世纪中,他们分别生活在不同的世界。有一天,一切都变了。在各自星球上的火星人和金星人都变得沮丧不堪,这种沮丧促使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了解他们转变的这个秘密,有助于我们今日认识男女如何以不同方式互相激发。有了这个新认知,你将能更有准备地支持配偶,并在你遇到困难与承受压力时,得到配偶的支持。让我们回到从前目击正发生的事。

当火星人沮丧时,他们一个个都离开城市蛰伏到洞穴里,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直到有一

天有个火星人从他的望远镜里看见了美丽的金星人,他与其他火星人分享望远镜,镜中美丽的女子鼓舞了火星人,他们的沮丧感神奇地消失了,却突然产生了被需要的感觉,他们走出洞穴,开始制造宇宙飞船一起飞向金星。

金星人沮丧时,会围成一个圈圈一起谈论她们的问题,藉以获得宽解,但沮丧却不曾褪去。直到直觉告诉她们奇妙而强壮的火星人将穿越宇宙来爱她们,照顾她们,支持她们时,她们突然有了种被呵护的感觉。当分享这个预见时,沮丧消失了,她们开始快乐地准备迎接火星人的来临。

如何避免争论

爱情关系中最困难的挑战,是如何处理彼此的差异与分歧。当夫妻意见不合时,他们讨论的事常常演变成争论,从而不知不觉间变成战斗。这时候他们突然停止以爱的方式说话,开始彼此伤害:埋怨、抱怨、指责、要求、愤恨、猜疑。

这种争论,不仅伤害彼此的感情,也伤害这份关系。正如同沟通是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争论也可以是关系中最具破坏性的因素,因为我们与某人愈亲近,就越容易伤害他人或被他人伤害。

基于各种实际的目的,我坚决反对夫妻发生争执。如果两个人没有性关系,在争执或辩论时,就很容易保持客观的立场;但当两个有感情关系尤其是有性关系的人,争执起来就容易公私不分。

因此要遵循一条基本方针:绝不争论。讨论事情的利与弊。协商彼此的需要,诚实、坦白地表达负面情绪,而不是争执或抗争,这是有可能做到的。

有些夫妻老是在吵架,他们心中的爱逐渐枯萎。有些夫妻为了避免冲突和争论,极力压抑自己真正的想法,结果失去与爱接触的机会。前一个例子是火拼,后一个例子是冷战。

夫妻最好能够在这两个极端间找出平衡点。若是牢记男女是从不同的星球来的这一点,从而用心发展出良好的沟通技巧,我们就能够避免争执,同时也不必压抑负面情绪和相左的意见与欲望。

尝试沟通困难的感觉

当我们难过、失望、沮丧或生气时,就很难以爱的方式沟通。消极的情绪一出现,我们就会倾向立刻失去信任、体贴、了解、接受、感激、尊重等爱的感觉,此时,即使出发点很好,谈话也会变成吵架。在这充满火药味的时刻,我们忘了如何以对双方都有效的方式沟通。

遇上这种情况时,女人往往会不知不觉间责骂男人,使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女人假设了最坏的情况,听口气像是在批评和愤恨,而无视已尽力而为的配偶。当她负面的情

绪向她袭来时,她更难以以信任、接受、感激的口吻说话。她不知道她的态度对她的配偶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男人难过时,往往会对女人和她们的感觉妄加批判。这时男人忘了女人是柔弱而敏感的,往往会不顾女人的感受而说一些刻薄而冷漠的话。当他消极感觉波动时,很难以体贴、理解、尊重的口吻说话。男人也不知道他的消极态度对女人伤害有多深。

这时说话根本不管用,好在有另一种替代方式 即以写信给另一半来代替口头表述。写信可使你倾听自己的感受,不必担心会伤害另一半。通过自由的表达和倾听自己的感受,你自然能把自己变得更冷静更有爱心。男人写信时会变得更体贴、理解和尊重;女人写信时则会变得更信任、包容和感激。

写出你的负面情绪是测知自己声音多不具爱心的绝佳方法。这样做也可以淡化负面情绪,感受更多的正面情绪。调整自己之后,你可以以一种更具爱心的方式和另一半说话 — 更宽容的的方式。这样一来,你就更容易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接纳。

写了信后,你可能觉得不需要再谈话了,你可以更愿意为对方做些浪漫的事情。不管你写信是要分享感觉或只是要让自己好过一点,最重要的是,诚实写下感觉。不管你写信是要分享感觉或只是让自己好过一点,最重要的是,诚实写下感觉。

你也可以在心里使用同样的方法。先不要急着谈话,而是好好梳理一下发生过的事情,发挥你的想像力想像你正在说你的感觉、想法和需求——不要用任何方式可以改变你自己。经由持续的内在对话表达内新最真实的感受,你会突然摆脱消极的控制。不管你是写下自己的感觉或在心里默念,你的负面感受都会变弱,正面感觉会再度出现。这种情书式的技巧大大增加了这个过程的力量和效率。写情书的技巧也可只运用在冥想中。

以后如果对对方不满,要记住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记住我们的不同特点有助于双方更加可爱。逐步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不断反思自己的需求,就可以创造自己渴望的爱情。

爱情是奇妙的。如果我们记住彼此的不同,爱情便可天长地久。

Further Reading: Girl Brain, Boy Brain? Key to Exercises I.Cloze

There are 10 blanks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Fill in each blank with a proper word.1.determines

6.abandoned

Key to Translation Practice I don‟t think there are people who hate going about and seeing the world: to see more people and more places helps them understand the world and know themselves as well.Some travel on luxury liners, which even Xie Lingyun would prefer if he lived in this world.Others plod over hills and dales under heavy baggage, and still others roam the world on bicycles.All these hold attractions for me, but what delights me most is to drive a car over long distances to remote places.My wife is even more given on traveling, and so the two of us make best company for each other, something for which perhaps even Xu Xiake would have envied us.But he, of course, was a great explorer, while we do not claim any importance in our travels.2.environment 7.founder

3.similarity 4.ahead 8.unfit

9.with

5.far 10.between China is one of the larg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er territory being about the size of the whole of Europe.In the vast country of ours there are large areas of fertile land which provide us with food and clothing;mountain ranges across its length and breadth with extensive forests and rich mineral deposits;many rivers and lakes which provide us with water transport and irrigation, and a long coastline which facilitates communication with nations beyond the seas.From ancient times our forefathers have labored, lived and multiplied on this vast territory.34 UNIT SEVEN Text: The Hierarchy of Basic Human Need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was a famous American psychologist.Maslow received his Ph.D.in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in 1934, and was the head of the psychology department at Brandeis University in 1951, where he remained until a year before his death in 1970.He is one of the few psychologists who have seriously investigated the positive dimensions of human experience, by taking an optimist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that emphasized developing one‟s full potential.Instead of basing his psychological model on people with ment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his studies drew up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periences of successful American figures like Thomas Jefferson(1743-1826), Abraham Lincoln(1809-1865), Albert Einstein(1879-1955), and Eleanor Roosevelt(1884-1962).The Hierarchy of Basic Human Needs is adapted from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Psychological Review in 1943.In this article, Maslow attempted to formulate a needs-based framework of human motivation that was based upon his clinical experiences with people.The basis of Maslow‟s motivation theory is that human beings are motivated by unsatisfied needs, and that certain lower factors need to be satisfied before higher needs can be satisfied.According to Maslow, there are general types of needs(physiological, safety, love, and esteem)that must be satisfied before a person can move towards growth, towards self-actualization.Key to Exercises III.Vocabulary Study Choose the word or phrase that best completes ea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1.C

2.A

3.C

4.D

5.B 6.A

7.C

8.B

9.D

10.A IV.Cloze

There are 10 blanks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Fill in each blank with a proper word.1.owe 2.aged 7.from

3.lowest/bottom 4.about 8.as

9.hand

5.because 10.all 6.negative

Translation of the Text

人类的基本需求

亚伯拉罕·马斯洛

人是一种永远有欲求的动物。他们总是受到未满足的目标所驱动。人类至少有五种目标,我们把这些目标称之为人的基本需求。这些基本需求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的重要性不同,构成了需求的不同层次。

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包括那些对人的生存非常重要的最基本的需求,如饮水、呼吸、进食和生殖方面的性需求。在人类所有的需求里面,生理需要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具体来说,对于一个任何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的人来说,最有可能激励不是其它方面的需求,而是生理需求。一个人如果饥饿的同时又感到不安全、缺少爱和别人的尊重,那么他最渴望得到的八成应该是食物而非其它任何东西。

如果一个有机体所有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的话,那么他就会被生理需要所支配,所有其它需求可能会变得完全不存在了或是被置于次要位置。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完全处于饥饿状态的有机体,因为他的所有意识几乎全部都受到饥饿感所驱动。他的所有才能都会为消除饥饿而服务,并且这些才能的组织也完全取决于消除饥饿这一目的。那些对消除饥饿这一目的无所益处的才干会处于休眠状态或是被置于次要位置。在极端情况下人们会忘记自己对写诗和买车的冲动,以及对美国历史的兴趣和一双新鞋的渴望,或者说这些需求都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这个人完全处于极度饥饿状态下,所以除了食物外的其它的渴求都不存在了。他梦里渴求的是食物,大脑里记住的是食物,朝思暮想的是食物,为之动情的是食物,他能够感知到并且想得到的东西只有食物。

安全需要

如果生理上的需求能够得到相当不错的满足,那么一组新的需求会接下来出现,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些需求归纳为安全的需要。前面对生理需要的一切描述也同样适用于安全上的需要,虽然程度上会略低一些。这个有机体会同样被安全需求所控制。安全方面的需求会充当

人类行为的唯一组织者,调动有机体的所有才能为安全需求所服务,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把整个有机体描述为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

我们社会上的健康、正常和幸运的成年人在安全方面的需求基本上会得到满足。一个和平、运行平稳的良好社会通常会让自己的成员感到很安全,使他们远离野兽、极端气候、罪犯、袭击和谋杀、暴君统治等危险事物。因此他实际上不再把安全需求作为自己的积极激励因素。正如一个吃饱的人不会感到饥饿那样,一个处于安全状态的人同样也不会感到危机四伏。如果我们想直接并且清楚地观察安全需求的话,我们可以去观察那些精神病人或是处于精神病边缘状态的人,以及那些穷人或是社会上的失败者。介于这些极端个例中间的人们对安全方面的需求可能只能通过以下现象观察,如民众对终身有保障的工作、储蓄账户和各种保险(包括医疗保险、口腔保险、失业保险、伤残保险以及养老保险)的偏爱和渴望。

感情需要

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能够很好地得到满足,那么接下来就会出现爱情、感情和归属的需要。人们会从未像现在那样深切地体会到朋友或是恋人、妻子及孩子方面的缺失所带来的感受。他会渴望与大多数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也就是说,他渴望在自己的群体中找到一个位置,并且他会非常努力地去实现这个目标。他对情感的需求胜过世界上其它任何事物,甚至他会忘记自己饥肠辘辘时曾经讥笑过爱情。

这里我们必须强调一点,那就是爱情并不等同于性需求。我们可以把性需求视作单纯的生理需要来探讨。通常性行为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也即是说,它不仅受性需求决定,也取决于其它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爱情和感情需要。同样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感情需要包括付出和获得感情两个方面。

尊重的需要

我们社会上所有的人都需要或希望自己有一个稳定、可靠并且很高的自我评价,能够自尊自重并且尊重他人。可靠的自尊指的是合理地基于自我真实才干、成就和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而得出的自我尊重。尊重的需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指人们希望自己有实力、能干出成就、能胜任各种差事、能自信满满地面对这个世界,享有自立和自由。第二类尊重上的需求包括我们所说的对地位和威信的需求(可以把它定义为受到别人的尊重和敬仰),以及获得别人认可和关注,为他人所仰重和赞赏。

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实力和才干,充分感觉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用处和必要性。但如果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人们会感到自己是无能、软弱和无助的。

自我实现的需要

即使所有上述需要都得到了满足,我们仍然经常,虽然不是总是,会预期到一种新的不满和躁动情绪的出现,除非这个人正在做他自己适合的事情。如果想最终都快快乐乐的话,那么一个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个画家必须画画,一个诗人必须写诗。一个人能是什么,他就必须是什么。我们可以把这种需要成为自我实现。

这个术语最早是由库尔特.古特斯坦提出的。本文用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个术语来指自我实现自己的愿望,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实现自己潜能的秉性。这种秉性也可以描述为一种能够变得越来越接近真我和发挥自己真实才干的渴望。

一个人自我实现的形式当然会因人而异。它可以是一个人成为一个理想母亲的愿望,对另一个人来说也可以是运动方面自我实现的愿望,也可以是另外一个不同的人在绘画或是发明创造方面的愿望。虽然对有发明创造才能的人来说,他们一般会通过创造这一形式来自我实现,但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不一定必然体现为创作的欲望。

自我实现需要的出现的先决条件是生理、安全、情感和尊重方面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我们可以把那些上述需求得到满足的人称为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人,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人才有可能发挥出最彻底(和最健康)的创造性。我们社会里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人占少数,因此我们不管是从实验方面还是临床研究而言对自我实现方面的了解还不够全面。自我实现的需要将来还会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满足人类需求的作用

本文已数次提及我们新的需要只有在更显要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因此需求满足在动机理论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就会停止发挥积极的决策和组织功能。

这就意味着,举例来说,一个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人不再会有尊重、感情和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如果说我们还认为他有上述需求的话,那只能从比喻意义上理解,就像我们去理解一个吃饱的人还会感到饥饿或是装满水的瓶子里还有很多空间一样。如果我们是对实际上激励我们的因素感兴趣,而不是关注那些曾经、将来和或许会激励我们的因素,那么一个得到满足的需求就不是激励因素。实际上我们应该把已经满足的需求当作不存在或已经消失了。除非是在偶然面临短暂的威胁时刻,一个完全健康、正常和幸运的人没有性、饥饿、安全、感情、声望或是自尊方面的需求。

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可以斗胆做出这样的假设:我们可以完全把一个任一基本需求没能得到满足的人视作病人。这和我们把缺少维生素或矿物质的人称为病人的做法是一样的。有

谁能够说缺少维生素会比缺少感情更严重呢?要是允许我这样表达的话,那么我会直截了当的说出一个健康的人应该主要被他想要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和充分利用自己的才智的愿望所激励。如果一个人长期被某种基本需要所左右,那么他就不算一个健康的人。他的病情肯定不亚于突发性的盐或钙缺乏症。

假如这种说法太标新立异或自相矛盾的话,读者权且以下述观点聊以自慰,那就是:对人类深层动机的不同说法将不断改变我们的看法,而上述说法仅为一家之言。只要追问人类的生存需求,就一定涉及人类的本质。

Further Reading: The Road to Happiness

Key to Exercises I.Cloze There are 10 blanks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Fill in each blank with a proper word.1.to

2.for

3.account/consideration

4.but

9.which

5.happy

10.at 6.under

7.against/from

8.behind

Key to Translation Practice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Is there any criterion for measuring it? An absolute criterion is of course difficult to establish, it is nevertheless possible to ascertain whether a person has a sense of purpose, by finding out about his attitude towards his work and life.Throughout the history, all people of accomplishment take their lives seriously.As long as they are alive, they refuse to idle away their time, and devote themselves to more work and study.And the same is true of the common laborers as well as the great statesmen and thinkers in our country.Year after year, the happiness seems to be diminishing that we derive from New Year festivities.Many regard New Year celebration as a dull routine that they observe with some reluctance.We spend every day as if it were a Spring Festival, but we sometimes feel empty inside.39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flect upon our sense of happiness.When the happiness from New Year celebration becomes increasingly elusive, we must pause to ponder over our life.We need to refine our everyday experience, elevating it to a status that is above the mundane and routine.When our basic needs are satisfied through festive drinking and dining, we should realize that the primary appeal of the Spring Festival resides in the love and warmth that only a family reunion can bring, and this is what we must hold dear.The various festivals, big and small, including the Spring Festival, help to alleviate the monotony of daily life, and awaken us to the importance of cherishing and relishing our limited life, so that we are able to relax and reinvigorate ourselves after the exhaustion from festive frenzy.This illustrates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festivals to Chinese civilization.40 UNIT EIGHT Text: How Does a Poem Mean? Background Information John Ciardi(1916-1986)was an American poet, translator, etymologist and critic.He obtained his master‟s degre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 1939, and taught at a number of universities, including University of Kansas City, Harvard University, Rutgers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of Florida.He was the poetry editor of Saturday Review from 1956 to 1972, and published a book on how to read, write, and teach poetry, How Does a Poem Mean?(1959), which has proven to be among the most-read books of its kind.Ciardi was a fellow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and a member and former president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s and Letters.In the Text, Robert Frost‟s poem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is cited to illustrate how a poem generates meaning and to present some basic principles of poetry composition.Ciardi explains Frost‟s choice of two basic formulas: understatement, one of the principal sources of power in English poetry, and characterization in action to let the action speak for itself.As the performance of a poem is a dynamic act of existence rather than a chunk of meaning only, the poet wants the reader to experience the poem as one experiences life.Key to Exercises III.Vocabulary Study Choose the word or phrase that best completes ea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1.B

2.C

3.A

4.D

5.A 6.D

7.C

8.A

9.C

10.D IV.Cloze There are ten blanks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Fill in each blank with a proper word.41

1.in

2.solution 7.of

3.into

4.as

5.Of 6.from

8.less 9.to 10.in Translation of the Text

诗歌的意义

约翰·西尔蒂

这里有首诗,一首美国诗歌名作,也许是美国诗人所著的最有名的诗:

雪夜林边驻足 罗伯特·弗罗斯特

这是谁家的林子,我想我知道,虽说他的农舍却在村子那一头; 他不会看到我停留在这儿 望着他的林子积雪有多厚。

我那小马一定会感到奇怪: 停留在这儿?又没村舍在邻近—— 夹在一座森林和一片冰湖之间,在这一年中最昏暗的黄昏。他摇了摇胸前的挂铃,想问问到底有没有弄错。此外只听得一阵微风吹过,和一阵鹅毛似的雪片卷过。

树林真可爱,幽暗而深远。可是我还得赶赴一个约会,还得赶好多里路才能安睡,还得赶好多里路才能安睡。

注意,这首诗开始时只是简单的事件描述,结尾处却似乎意义深长,远远超越具体的情景刻画。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是诗歌的基本模式之一。弗罗斯特极力避免抽象化会造成的牵强寓意。一方面,诗中的一切都是叙事的一部分。但是读者不能不感到,在诗的末尾,弗

罗斯特意在表达更深邃的含义,并非仅是简单的林间驻足或者策马回家睡觉。事实上,不难看出弗罗斯特写作此诗的部分乐趣就是试图使深远含义自现于字里行间,而不是硬给诗歌贴上标签。叙事行文间,深远含义自然生发。仔细分析一下此诗行文,会让我们对于诗歌本质有更多认识。

此诗开始于一个特殊情境。有个人——因为罗伯特·弗罗斯特本人的身份,我们知道这是个佛蒙特或者新罕布什尔人——正于夜晚行至某处。此时天正下雪,当他行经一处树林时,他驻足凝望雪花轻柔飘落在幽暗林间。我们还得知另外两样事情:其一,他熟悉这片地区(因为他知道这片树林的主人,知道他的住所),其二,没有人看到他在此停留。我们还可以在这开头部分读到更多信息(比如:他为什么不说出自己为何事奔忙?为什么他要说自己知道这是谁的树林?这样驻足观看别人的林地有什么重大意义?)这样的问题也许可以没完没了地问下去,而且也不会离题万里,但是就目前讨论主题而言,可以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此诗如何表现自己意义的第一个场景,这些问题不追究也无妨。

注意这一场景描写使用的是最简洁的语言。我们很自然地感觉到,诗中人在此停留,是因为眼前情景打动了他,但是他并没有说此景何等美丽,也没有说自己陶醉其中。一般写作上的新手总是极尽渲染之能事,会说自己看到,“眼前晶华凝结,纯净天真,自天际轻柔舒缓而下,落入古老树林隐秘幽暗深处,” 因而心神迷离,流连忘返。弗罗斯特避用如此繁冗骈俪词藻,选择简洁的语言写景抒情。

他的选择说明了两个基本写作原则,每一位敏感的读者都应该意识到其重要性。在“割草”一诗中,弗罗斯特曾经阐明过第一条原则,他写道:“真相以外的东西好像都无力。” 含蓄是英语诗歌感染力的重要源头。

此诗说明的第二条原则是,让行动本身去说话。高明的作家要我们去了解一个人物,但不会告诉我们人物是好是坏。他会展示这个人物,表现人物的行动,因为行动会揭示其性格。这种做法被称作“行动刻画”。好的诗人采用的技巧之一就是再现他的体验,而不是谈论这种体验。“表现它,不要说出来,” 他这样说,“使它自我展现,不要讨论它的发生过程。”

实际上,这首诗所做的一部分就是再现(从而让我们再现——即感受——即认同)那让诗中人不能离去的一切。他是这出 “问题剧” 的人物,在这第一个场景中他是唯一人物。但是,在第二个场景中(从第二段开始起),出现了一个陪衬角色。在戏剧中,“陪衬” 是反衬一个重要人物的角色;他与该重要人物想法不同,行为动机也许相反,他使得该人物能够通过对比反省,更好认识自己,表达自己。这一重要人物因而能够对人对己都有充分表现。这首诗中的陪衬角色就是那匹马。

在这出 “问题剧” 中,这匹马迫使我们面对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人要停下?他只是下意识地停下,也没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直到他想到“我那小马一定会感到奇怪”。他感到马的困惑。他设想那匹马的感受——为什么要在寒夜在此处停留,远离马厩,远离一匹有自尊的马在这样的夜晚都会向往的那些东西。

想象着这匹马可能有的疑问,诗中人自然进一步会问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如果说在第二段中,这个问题只是表达人物心中的感受。在第三段中,这匹马却对此做出了明确的回应。他摇了摇胸前的挂铃。“这是怎么回事?” 他似乎在问,“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停留?”

很明显,在这里,马虽然还是马,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代表着另外某样东西。也许,这样东西也许代表一种生活秩序,这种秩序不能接受一个人在深夜于无名之地停留,只是看着雪落无声。(黑暗与落雪是否象征着死亡的意愿?那种牲畜也许不会感觉,而一个人可能怀有的对于最终安息的渴望?)因此,这个场景里有这个人,有某种生活的秩序,还有第三类存在——没有生命的风和雪(吞没一切的某种东西?)飘摇在这个人和这匹马之间,包围着一切——只不过这个人知道黑暗背后还有漆黑的幽深,而马不会有这种认识。

对于这一场景中,三者存在汇合可能有的暗示,诗中人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它们施展着影响,他能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三种影响力,包括他自己。我们觉得他愿意于此处多作停留,思索它们可能有的深意,也许他愿意顺应其召唤。但是第四种力量驱使着他。这第四种力量可以被赋予任何一个名字。实际上,几乎可以肯定,给它多种诠释要好过把它局限于某一种具体的说法。社会义务,责任,某种个人承诺,职责,或者只是因为人不能耽溺于某种情绪——可能是所有这些东西,也许还有更多内容。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赶,现在就该上路了(所以那匹马是有道理的)。在第二段末尾,我们发觉诗中人的内心冲突至此已相当激烈(与第三段末尾吻合)。

此时,也只是到此时——当他受到自己所描述的各种想法的交叉影响,感情动荡不宁——他才带点忧伤地试图评说最后一个场景,“树林真可爱,幽暗而深远。” 音节流连,某种念头挥之不去。但是还有事情未做,他还不能投身于这迷人的幽深隐秘。“还不行,” 他好像在说,“现在还不行。” 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赶——还得赶好多里路才能安睡。是的,好多里路要赶。他重复着这一句,诗即以此作结。

但是为什么要重复这一句?在他第一次写下,“还得赶好多里路才能安睡”,几乎可以肯定,他的意思是“今晚我还要赶好多里路才能上床安睡。” 但是,当他第二次这样说的时候,“好多里路要赶” 和 “安睡” 突然变成了象征。它们象征的“某样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千百个人以各种方式向弗罗斯特先生打探,而弗罗斯特先生总是以一句玩笑打发大家。他不回答的原

因主要是他没法回答。他可以回答问题的某一部分,但是这一部分是不够让大家明白的。

因为一个象征就像丢进池塘的一块石头:它向四周荡起涟漪,涟漪波动不已。谁能说清最后一圈涟漪消失于何处?一个人也许可以说自己大约知道涟漪的中心,就是石头碰击水面的那个点。但是他还是不能准确指出这一点在何处。一个人怎么能在水面做出标记呢?噢,是啊——“许多里路要赶”也许已经很接近此诗含义,可能这条路指的是“生活的道路”,而“在我安睡之前”也许很接近“在我安息之前”这样的含义(树林此刻的“可爱,幽暗而深远”如此诱人,正如同黑暗中安息)。但是涟漪继续荡漾,水上光影流动,你看得越久,就会看到其无穷变化。如此静中生变,变中有静的状态正是诗歌的生命与魅力所在。是诗歌,也是生命的精华所在,因为诗歌是变化多端,生机无穷的。一个人体验诗歌正如同体验生命的方式一样(狄更斯小说《艰难时世》中的葛擂梗先生除外)。你不会一劳永逸地穷尽其意义:每次再读,你都会有新发现,就在你凝视的片刻,又有变化出现在眼前。变动不居,对于诗歌的这种感觉是一种认识,即认识到只有艺术才能予人教诲,而诗歌功莫大焉。

弗罗斯特自己肯定没问这些诗句到底“意味”着什么。诗意涌来,他捕捉到了;这些诗句“恰如其分”表达了他的感受。他“恰如其分感觉到的”也许就是诗的含义,但是把它视作“隐约的含义”也许更有意义。因为诗歌不是诗人感觉的陈述,而是其表达;不是一篇生活感言,而是其展现。正如同我们必须穷尽生活仅能接近生存的本质,一首杰出的诗歌之所以有持久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不是终极意义的发现,而是对于生存的再现。

Further Reading: Education by Poetry

Key to Exercises I.Cloze There are 10 blanks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Fill in each blank with a proper word.1.rural 2.settings 7.calling

3.using 8.either

4.Although

9.honored

5.and 10.for 6.writing

Key to Translation Practice It is more than two years since I last saw father, and what I can never forget is the sight of his back when he was walking away from me.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 —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e.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 father in

hastening home to attend grandma‟s funeral.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ent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Father said, “Now that things have come to such a pass, it‟s no use crying.Fortunately, 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

It suddenly dawns upon me that the most precious things in our life — sunshine, air, breezes, drizzle, silvery moonlight, and twinkling stars — cost virtually nothing!Parental love is unconditional.Every infant is showered in the loving care from his parents, who are willing to give him their absolutely all and demand nothing in return.No parent would say to his or her child, “I won‟t love you unless you promise to pay me back someday.” Parental love will never shrink in value as the child grows up, nor will it diminish in intensity as the parents grow old.As long as the parents are alive, their love for their child remains constant.46

第二篇:教师岗位聘用书

教师岗位聘用书

甲方(企业):青海航源工贸技工学校

乙方(职工):

根据工作需要,青海航源工贸技工学校依据《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书》,与职工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本聘用书。

一、聘用岗位及期限

青海航源工贸技工学校聘用员工张富贵为机械教师,期限 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9月1日。

二、劳动报酬

岗位薪点工资:月工资为3000元,奖励工资(奖金)、工龄工资、其他工资(特殊津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等)执行学校《薪酬管理标准》。

三、工作内容

执行学校《 教师 岗位工作标准》(由部门负责提供并签收)。

四、违约责任

1.任何一方违反岗位聘用书的约定,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或严重不良影响时,都应追究责任。对校方,由国家行政或仲裁机关依法进行行政制裁或经济处罚;对受聘职工,由校方依据管理标准或制度给予行政或经济处罚。

2.聘用期内,除因工作需要组织调动离开本校外,受聘职工申请解除劳动合同而要求解除岗位聘用书时,须按相关专项协议约定交纳违约金和赔偿金。

五、劳动争议处理

岗位聘用书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时,由学校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处理。

六、本聘用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学校代表(签章):

受聘职工(签章):

签订日期:

****年**月**日

第三篇:防范侵害 教师用书

第九课 保护自我

(一)本课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追求安全而充实的初中生活。

○ 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勇气和信心。

○ 学会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保护自己,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能力目标

○ 学会认识和判断面临的不法侵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 学会运用有效方法,逐步形成自我保护的能力。

○初步形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3.知识目标

○知道身边存在青少年受侵害的现象。

○知道我国为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专门制定了相关法规。

○了解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安排的依据

1.学生面临的问题

对于十三四岁的青少年来说,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有限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常常会受到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社会不良行为的侵害。我国法律在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方面虽然规定了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不同方面的保护措施,但由于环境和条件所限,这些保护有时会出现不及时、不到位的现象,使青少年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教给他们必要的保护自己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使他们更冷静地面对侵害,保护自己,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学习掌握自护知识,有助于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人生的路很漫长,青少年时期是打基础的阶段,学会自护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功。学习掌握自护知识,有助于增强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犯罪分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具备防范犯罪的意识和能力。青少年只有学会了自护,才能在犯罪侵害发生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临危不惧,运用有效的防卫手段,敢于和善于与犯罪作斗争。学习掌握自护知识,有助于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万花筒,既绚丽多彩,又不时滋生一些丑陋肮脏的东西。青少年只有掌握了自护武器,才能更好地认识社会,学会分清是非,识别善恶,远离危险,拒绝诱惑,自觉学法、懂法和守法,成为合格的公民。

本课从多个角度,分析了青少年可能受到的侵害,在帮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了适合这个年龄段的操作性较强的自护方法。本课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从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入手,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是对中学生具有实际教育意义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2.课标的具体要求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的“学法用法”部分:“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本课内容结构和教学建议

(一)内容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身边的侵害与保护”、“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两框内容组成。

引言,以一个同龄人依靠自我保护意识和一定的自我保护技巧使自己免受侵害的事例,向学生说明,中学生需要而且必须学会自我保护。

第一框“身边的侵害与保护”

本框由“种种侵害”和“身边的保护”两目内容组成。

第一目“种种侵害”。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学生介绍了青少年可能受到的意外伤害事故,以及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侵害;进一步分析了对青少年的伤害不仅包括身体方面的伤害,而且还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伤害,最严重的是对生命的剥夺;指出虽然学生能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保护,但学会自我保护是未成年人迈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第二目“身边的保护”。教材以杜鹃在老师的帮助下,最终维护了自己的受教育权,避免了来自家庭方面的侵害的事例,说明为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都负有一定的保护的责任,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在此基础上,教材又分析了青少年自我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成长中的、经验不足的青少年可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侵害,因此青少年一定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当青少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保护有时不及时、不到位,因此青少年必须要学会自我保护。同时,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是未成年人迈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本框最后引用了马克思的一段名言,进一步明确社会的各方面关注、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第二框“防范侵害,保护自己”

根据生活中青少年受到侵害的现实情况的分析,青少年不能很好地应对各种侵害有三种重要原因:一是警惕性差,没有对陌生人和非常规现象的戒备,缺乏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意识;二是遇到侵害行为时,慌张而不冷静,缺乏自我保护的策略和方法;三是遭受不法侵害后,因为怕受打击报复等而不敢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据此,本框教材设计了“提高警惕”、“用智慧保护自己”和“用法律保护自己”三目内容。

第一目“提高警惕”。通过李明出借身份证和网上聊天的事例,说明提高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通过小佟乘坐不相识异性的摩托车的事例,说明女生要有高度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目“用智慧保护自己”。教材在材料的选择上,力求联系七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如身份证、上网问题、野外郊游迷路、被坏人跟踪、被劫钱劫物等,这样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供了女生的自我保护方法和与不法分子作斗争时的策略:有制服能力时,要勇敢地作斗争;没有能力制服时,要采取一些脱身的方法;特殊情况下要进行后果比较,保住最大利益等。这一方面体现了教材设计上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第三目“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材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国内首例未成年人著作权案的审理过程,让学生通过此例明白法律会给未成年人一个公正的结果,并引导学生学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

(二)教学提纲

课题:保护自我框题一:身边的侵害与保护

1.种种侵害

○青少年可能受到来自几方面的侵害

○青少年受到侵害的原因

2.身边的保护

○各方面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保护

○青少年必须学会自我保护

框题二:防范侵害,保护自己

1.提高警惕

○提高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女生要有高度的自我保护意识

2.用智慧保护自己

○ 面对不法侵害,迅速准确判断是关键

○采用机智灵活的方法保护自己

3.用法律保护自己

○我国法律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要学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三)教学建议

1.依据教学内容,分配教学时间

本课共计四至五课时。其中用两课时,分析说明中学生身边存在的侵害和采取的各类保护措施;用两课时,以情景模拟、参与体验的活动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有效防止侵害、避免危险的方法;用一课时,开展本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

2.注重案例教学,加强实践活动

(1)这一课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很紧密,对学生顺利度过中学时代,健康快乐地成长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可以用材料收集的方法,帮助学生收集生活中存在的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甚至生命安全的种种行为的实例;也可以介绍青少年自我保护的科普读物、宣传网站等;还可以让学生上课前分组收集“我们身边可能存在的侵害”的材料。在分析这些事例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各种侵害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从而敲响保护安全的警钟。

(2)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活动方式,分析典型事例,模拟自护情景,体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会必要的方法,以增强保护自己的信心。教学中要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时补充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例,增强说服力。

(3)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可适当组织一些课外的延伸活动,如问卷调查活动,使《初中生自我防护手册》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组织参观、访谈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青少年自护的现状,如参观青少年自护营,参加“星光自护行动”、“青少年维权活动”等;在全校或社区内,组织一次青少年自护宣传活动,可用事例、漫画、名言等各种方式组织宣传材料,开展如“自护小窍门”、“戴上识别镜”等寓教于乐的、参与性的、体验性的活动,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关于教学评价

(1)本课的教育教学实效应体现在: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本课评价的重点应在于此。

(2)对于自护意识的评价可采用问卷测试的方法,通过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判断和选择;同时还可以通过本课学习前后的对比来评判。对于自护能力的评价,可采用行为训练、情景模拟的方法。在评价时要注意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3)本课学习评价可采用“档案袋”的方法,让学生以小制作、小创造、小作品的方式汇报本课的学习情况,如制作“青少年救护、自护卡”。作品应便于携带,上面印制有匪警、火警电话和青少年法律维权热线,当地派出所、医院、消防队等救助方式与电话号码等。

(四)探究活动操作建议

引言部分──角色扮演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观察和了解侵犯青少年的行为表现,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帮助青少年树立信心:只要有高度的警惕和掌握一定的自护方法和技巧,就一定能保护好自己。

操作建议

(1)课前请学生分组准备引言部分的情景模拟故事。

(2)课上分组分角色展示故事,注意不同的侵害手段和自我保护方法的展现。

(3)分析导入新课时,一方面指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可能会受到侵害,另一方面要借助同龄人的实例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注意事项

(1)此活动为导入新课,不需要对内容作过多分析。

(2)要从树立自护意识的角度来导入,对社会的复杂性不要过多渲染。

种种侵害──问题探究与资料展现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可能受到侵害的状况与来源;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分类、展现有关青少年受到侵害的种种事例,较全面地了解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受到侵害的表现,在增长经验的同时,能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操作建议

(1)以小组为单位,就教材中列出的青少年受侵害的四种常见的来源,即意外伤害、家庭侵害、学校侵害、社会侵害,探究各类侵害的表现、采取的手段、给青少年带来的伤害等问题。尤其要指出对青少年的伤害不仅包括身体方面的伤害,而且还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伤害,最严重的是剥夺生命。

(2)分组、分类介绍学生收集的各种青少年受到侵害的实例,从中归纳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种种表现,给学生一定的感性认识。

(3)在总结时要对来自家庭和学校方面的侵害作辩证的分析:一方面,家长、老师教育孩子的目的是出于爱护孩子,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作为孩子,要主动地与父母、老师交流思想,避免因相互不理解而造成的伤害。同时,对于老师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对于家长的不正确想法和做法,要敢于拒绝,甚至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注意事项

(1)对来自家庭和学校方面的侵害要注意全面、辩证地分析,给学生正面的引导。

(2)在分组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作好分类,避免重复。

身边的保护──帮杜娟出主意讨论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当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是会提供保护的,让学生有安全感。同时也要认识到,在特殊、紧急、复杂的情况下,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保护有不及时、不到位的可能,所以青少年必须学会自我保护。

操作建议

(1)根据教材中提供的杜鹃的事例,设计讨论提纲,如受到侵害的来源,她应该采取的自护行动,类似的青少年受保护的例子等。

(2)分组介绍讨论结果,还可以延伸有关家庭教育的讨论,如讨论“孩子是我的,我想让她上学就让她上,不想让她上就可以不让”等观点。

(3)在澄清是非观点的基础上,明确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应受到各方面的特殊保护;同时在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青少年必须学会自我保护。

注意事项

(1)“身边的保护”是一个教学重点。一方面要说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积极保护青少年,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分析,在各方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保护的情况下,加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教育的原因。

(2)在对事例的分析中要注意尺度,不要让学生产生不安全感。

提高警惕──关于身份证的讨论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李明毫无戒备地借给别人身份证事例的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身份证是我国公民代表其合法身份的唯一证件,与公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息息相关。保护身份证就是保护自己的重要表现,从而提高自己的自护意识。

操作建议

(1)根据教材的事例,讨论身份证的作用、李明的行为后果等。

(2)分析李明受损失的原因。

(3)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防范意识是保护自我的前提。注意事项

(1)鉴于学生还没有自己的身份证,可请学生在课前作个家庭调查,了解家长对身份证重要性的认识。这样,可使课上的讨论更活跃、更有针对性。

(2)教师可收集一些生活中必须用身份证才能进行的活动,如存款等,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身份证的重要性。

提高警惕──网络友情的调查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同学之间互相介绍网上交友的过程和方法,一方面考察学生的警惕性,另一方面互相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方法,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操作建议

(1)设计“网上交友状况”的调查,要突出网上聊天时如何保护自己真实信息的方法。

(2)提供网上交友上当受骗、网络犯罪的事例,给学生以警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交流的空间,但它只是用数字和代码构成的虚拟世界,因此保守自己的真实信息也是保护自己的重要方面。

注意事项

(1)网络教育重在发挥学生的同伴教育的力量,学生更相信自己身边的实例。

(2)在班级同学的共同参与下,集思广益制订一份“网上交友规则”等,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如“匿名交友网上多,切莫透露真信息。网上人品难区分,小心谨慎没有错”。

提高警惕──女生自护反思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中提供的事例,让学生明确对于女生来说,高度的自护意识是保护自己免受侵害的最坚强的屏障。

操作建议

(1)阅读分析教材中小佟的事例,以给故事续尾的活动方式,帮助学生明确自我保护意识是保护自己免受侵害的前提。

(2)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将自己的言行举止与教材所提要求作对比,看看自己的自护意识如何,进一步明确保护自己的关键是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注意事项

(1)活动中注重正面引导与教育,可以请女生介绍自己的自护小方法,互相启发。

(2)由于此活动涉及女性的自护问题,在讨论时可以男女分组讨论,也可在课后给女生布置一个特殊作业,设计一个“女生自护专栏”,张贴于教室中,供大家共享。

用智慧保护自己──阅读讨论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教材中小吴和小任对待不法侵害所采取的不同行动,以及对行为结果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面对不法侵害,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并勇敢地采取行动保护自己是非常可贵的,但关键在于用智慧、用方法制服侵犯者的同时,要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操作建议

(1)根据教材的介绍,分析小吴、小任与不法侵害作斗争的事例。

(2)分析两种自我保护行动为什么会有重大的结果差别。讨论:小吴采取了什么方法不仅保护了“小”自我免受侵犯,而且保护了同龄人这个“大”自我的合法权益?小任保护自我的行动对吗?

注意事项

(1)分析中可与珍爱生命的内容结合,就中学生如何避免和应对小任出现的险情,适时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

(2)活动总结要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自己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有效的方法。

用智慧保护自己──读图与辨析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教材中列出的青少年可能遇到的不法侵害,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在应对意外自然险情和人为伤害时,学会保持冷静,策略地对待不同的险境。应付各类险境,要依靠自己的智慧,有效保护自己,把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操作建议

(1)在讨论时,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帮助学生理解青少年受到的不法侵害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意外的自然险情,二是不法分子的侵害。指导学生对待不同的伤害要依靠智慧,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自我保护方法。

(2)分组读图,即野外郊游迷路、上学途中遇高压电线、放学被大龄青年抢劫钱物、下晚自习被坏人跟踪,以故事方式呈现途中情节。

(3)对不同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自护方法,注意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遇到意外险情关键在于沉着冷静,及时求助;与不法分子的侵害,关键在于作出力量对比、周边环境状况的分析。如有制服能力,要勇敢地作斗争;如没有能力制服,要采取一些脱身的方法;在特殊情况下要进行后果比较,保住最大利益,因为成功地保护自己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有效的方法。

注意事项

(1)分析不同情境的不同特点,发挥集体的作用,尽可能地出主意、想办法,提供多种可行的自护方法。

(2)总结交流中不仅给学生一些原则性的指导方法,而且要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实际对策,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用法律保护自己──案例分析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国内首例未成年人著作权案,让法律给未成年人一个公正的结果,表现了依靠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作用。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害羞、怕打击报复等心理,树立依法维权的意识,同时增强了学生学法用法的主动性。

操作建议

(1)案例介绍与分析,体验依靠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成功感。

(2)收集身边类似的法律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故事,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

注意事项

(1)在体验同龄人依法维权成功的过程中明确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

(2)总结中可渗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观念。

(五)本课重点、难点问题解答

1.为什么要加强对青少年自护意识的培养?

一是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很不成熟;由于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社会不良行为的侵害。二是我国法律在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方面虽然制订了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不同方面的保护规则,但由于环境和条件所限,这些保护有时会出现不及时、不到位的现象,使青少年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有必要教给他们保护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2.提高自护能力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什么作用?

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生存所需的重要能力。学习掌握自护知识,有助于增强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临危不惧,运用有效的防卫手段,敢于和善于与犯罪作斗争。学习掌握自护知识,有助于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青少年只有掌握了自护武器,才能更好地认识社会,学会分清是非,识别善恶,远离危险,拒绝诱惑,自觉学法、懂法和守法,成为合格的公民。

第四篇:一年级语文教师用书

本册教师教学用书是配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编写的,供使用该册教科书进行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教师使用。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1.教材要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2.教材要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培植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注意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营养。

3.教材的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呈现方式要灵活多样,有助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5.教材要体现开放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要留有余地,增加弹性,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发展、创造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教材内容及其编排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八个专题,分为八组: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身边的科学。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每个专题内涵都比较宽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每组包括1课“识字”、4—5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包括词语、三字经、对对子、谜语、谚语、诗歌等多种形式。课文共34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互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的舞台。

八组之后有五篇选读课文。最后是两个生字表。

本册识字的编排,继续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550个常用字,会写250个认识的字。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练习里标明。此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书后的生字表

(一),列出了全册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

(二),列出了全册要求会写的字。

三、教材特点

(一)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便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每个单元,从导语到识字课,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都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如第二组,在简短的导语之后,以三字经的形式编写识字课,既认了字,又使学生懂得要尊敬长辈、敬爱父母等道理。接着,编排了《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等四篇课文,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尊敬长辈,乐于助人。在语文园地里,“读读背背”安排了反映温馨家庭生活的短诗《鞋》;“口语交际”安排讨论爸爸妈妈不让自己做家务事该怎么办。整组教材围绕“家庭生活”这个主题,把各项内容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安排独立的识字课,内涵丰富,形式多样。

本册教科书的识字课没有采用以前集中编排识字课的做法,而是把八课识字分别安排在每组的开头。这八课识字大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形式,易于朗读;内容均贴近每一组的专题,便于整合。通过学习这些意境优美、内涵丰富的识字课,学生不仅识了字,而且积累了优美的语言,丰富了知识储备,并受到思想和文化的熏陶。如第一组的识字课,由八个词语组成:“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这几个反映春天优美景色的成语或词组,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画卷,而且文字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全册要求认的字,均选自常用字表;要求写的字,优先选择构词率高的字,并力求使每次写的字有一定规律。其中有的是本课新认识的字,有的是以前认识并在本课再现的字,便于学生感悟,也便于教师指导。

(三)大幅度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儿童生活。

本册教科书新编选的课文占全部课文的一半以上。有反映领袖事迹的《邓小平爷爷植树》,有反映家乡新貌的《画家乡》,有体现关爱他人的《月亮的心愿》,有表现现代儿童生活的《棉鞋里的阳光》,有反映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松鼠和松果》《美丽的小路》,有介绍自然常识和科技成就的《棉花姑娘》《火车的故事》等。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便于学生学习语言,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课后练习重视语言积累和感悟(如,朗读背诵,词语积累与扩展,词句练习),重视练习语文基本功(如,写字,词句理解与运用),也重视课内外结合,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四)大力改进呈现方式,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

本册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编写角度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方便学生的学。

无论是单元前的导语,还是课后练习、语文园地,都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非常亲切、自然。在有些课文之后,根据需要以灵活的形式提出问题或引导实践。如,在《春雨的色彩》之后启发提问:“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在《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课后引导学生:“植树节快到了,我们也去植树吧!”这样设计,既灵活,又实用,对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投身实践,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2.教材注重引导发现,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乐学、会学,不断产生成就感。

在每个语文园地里设“我的发现”,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发现字、词、句的一些规律。如“语文园地一”中,“今天,我发现了两种识字的方法。你知道是什么吗?”引导学生发现可以用加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认识汉字。又如“语文园地四”,用展示合作学习成果的方式,启发学生发现不同偏旁的字有不同的意思;还引导学生读带有多音字的句子,启发学生了解多音字的特点。

在语文园地里还设有“展示台”,鼓励学生展示课外认识的字,鼓励学生展示查字典的能力,鼓励学生展示讲故事的本领,等等。

3.联系单元的专题设计口语交际,加强各个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各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都与本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使阅读课文及相应的准备活动成为口语交际的重要知识背景。如第八组的口语交际,话题是“未来的桥”。在此之前的《兰兰过桥》一文的课后练习中,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分头设计未来的桥的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可以得到很多启示,还可以从现实中,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生发出形形色色的对未来的桥的设想。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材中八个口语交际的设计,既联系课文,又贴近学生生活,从而使学生有话愿说,有话可说,利于达到相互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五)体现弹性,增加适应性。

在识字方面,每课要求认识的字体现基本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认。另外,在教科书里贯穿着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在课外阅读中主动识字的思想。学生如果是识字的有心人,所认的字一定会突破教科书规定的识字量。

在阅读方面,教科书的最后编排了五篇选读课文,供学生选读。

另外,鼓励学生随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体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促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与发展。

四、使用教科书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因为教材是以专题形式编排的,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都是围绕专题设计的,所以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在每组教学过程中应该安排哪些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进行哪些学习准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1.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安排的550个要求认识的字,绝大多数是常用字。要相信学生能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学习这些生字,鼓励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识字。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当小老师,等等。

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注意加强生字的复习和巩固,防止回生。

要加强写字指导,不但要写对,更要写好。最好每节课上都让学生写几个字,切实保证写字质量。

2.阅读教学。

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的。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给画面配音,分角色朗读,等等。

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要重视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除了讨论书中的思考题之外,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教师还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好的读物,给他们创造交流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

3.口语交际教学。

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在口语交际课之前,要提早布置准备工作。除专门的口语交际课,还要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活动,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进行口语交际,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另外,教师还要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总之,教师要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通过指导学习,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使他们成为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成功的学习者。

五、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和编写意图

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师教学的参考用书,编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把握教材特点,领会编写意图,明确教学要求,并提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建议。需要强调的是,本书中的教学建议、教学设计、课时安排等,只是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教学的基本依据,仅供教师教学时参考。教师要结合当时、当地、本人、本班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进程。

本书按照教科书的编排体例,在每组前面编排一个总的提示,说明每组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对教师理解每组教材和进行教学整体设计有所帮助。

每课一般包括“教材简说”、“学习目标”、“教学建议”、“教学设计举例”四部分,有的还编排了“资料袋”。

“教材简说”部分,为了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书中尽量少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而是用感受性和启发性的语言对教材进行解读,以拓宽教师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让教师生发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学习目标”部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通过学习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其中,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也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等。

“教学建议”部分,根据教师教学的需要,突出教学设计中最重要、设计难度最大的识字写字、朗读感悟和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建议。其中,有理解教材的建议,有教学思路的建议,有教学准备的建议,有教学步骤的建议,还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具体问题。教学建议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利于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加强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同时注意符合实际,兼顾城乡,体现弹性。

“教学设计举例”是教学设计的案例,有完整的教案,有对主要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有教学片段设计。为了体现教学设计的多样化,有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建议”里的思路,有的则与“教学建议”的思路不尽相同。为了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一个基本的凭借,尽量在每一组和每一类教材中,提供一个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案例。

语文园地部分,把教材简说和教学建议合并,分栏目提出较为具体的教学建议或教学设计。

“资料袋”主要是提供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参考资料,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其中有的可以用于教学过程,有的则只供教师阅读,不必告诉给学生。教科书后所附的五篇选读课文,不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结合讲读课文进行教学,如《春风吹》一课,可以在教学第一组“多彩的春天”时引导学生阅读;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可以用来训练朗读能力;可以用作朗读检测的材料;也可以用作朗读比赛、演课本剧等语文实践活动的材料。

第五篇:初三化学教师教学用书

初三化学教师教学用书

【学生实验一】

化学变化的现象

本次实验的教学目的已在教材中说明。

实验将涉及到固体、液体试剂取用的基本操作和试管、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为此,实验前应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当然也可以向学生布置实验的预习提纲,例如:

1.阅读教材中实验(一)的全部内容,了解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名称和本次实验的步骤要求。

2.仔细查阅教材实验部分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表格中试管、滴管两项,了解它们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3.阅读教材实验部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1.药品的取用”的内容,重点了解以下两个问题:

(1)怎样合理地将粉末状固体和块状固体送入试管中?

(2)怎样使用胶头滴管吸取和往试管里滴加液体试剂?

教材中前几个学生实验属于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的初始阶段,应以练习为主,建议教师无论是在讲解还是在组织学生讨论基本操作时,都应配以演示,甚至可以发布操作口令,带领学生进行模仿式操作来完成实验过程。例如试管的拿法,滴管的用法,怎样振荡试管才能使试剂混合均匀、反应完全而溶液又不外溅。

课开始时,组织学生检查仪器、药品是否齐全,然后对照实物、结合预习的操作步骤方法,教师边演示边发布操作指令,要求做到令行禁止,以便集中注意力。

在本次实验中,除对酒精灯的燃烧现象已经在前一次实验课里进行过仔细观察之外,还有三个试管实验。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依次进行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和做好记录。在实验过程中,除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外,还可以组织他们随时讨论自己和别人的操作是否合乎规范;应该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并讨论描述得是否准确。至于本次实验中所用到的试剂名称、性质和反应原理等并非重点,但如果能联系到学生原有知识的地方也不妨做点启发。例如,他们已经听说过或见过的硫酸铜晶体、碱面、二氧化碳、大理石(或石灰石)、碱式碳酸铜等。

应该把督促和检查学生是否注意实验室纪律、环境卫生和美化以及小组同学间的互助合作等,贯穿到实验课的全过程,直到实验课结束前的清洗仪器、整理台面、回收实验成品和合理处理废品等,这不仅是做好实验的需要,而且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实验基础上,还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写好实验报告。课本上介绍的实验报告的书写模式可供参考。也可按要求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配套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实验册(全一册)》。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都不可忽略实践这个根本环节,要对学生提出“独立思考”和“实事求是”等要求。

下载复旦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师用书-2-《研究生高级英语教师用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复旦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师用书-2-《研究生高级英语教师用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用书》使用培训资料

    研读《教师教学用书》 增色“多彩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参考书是为了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编写的,它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目的是为教师备课时提供一些方......

    研究生英语 作文2

    Superwoman vs. Supermom With the worldwide women liberation movement in last century, many women want to be a super woman with a career, marriage and babies, ye......

    研究生2英语选择题

    1、According to Alvin Toffler,the present lifetime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all others because of the (stunning) expansion of the scale and scope of change. 2、The......

    考博英语用书介绍

    考博英语用书介绍(搜索整理很多网站转载的,应该是比较认可的评价) 1《清华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 词汇训练》附有模拟题作者: 刘延 生安锋 等 编著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英语初级听力(Listen_to_This_1)教师用书Lesson13-18(听力稿)5篇

    Lesson Thirteen Section One: Tapescript. A. Dialogues: Dialogue 1: — Can I help you, sir? — We want a meal. — What sort of meal? A hot one or a cold one? — A s......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2秋天教师用书

    秋 天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酗酒(xù)船坞(wù) 菲利浦(pǔ) ...轮渡(dù) 抖擞(dǒu)(sǒu) 心急火燎(liǎo) ....愚昧(mâi) 噬咬(shì)......

    研究生英语

    1. I have the great honor to inform you of your being enrolled by Jiaying University.我很荣幸的告诉你,你被嘉英大学录取了 2.My suggestion is that he should quit s......

    初中体育——体操,教师用书

    一、初中体操教材的概述 本章的体操教材内容,是专门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编写的教学用参考书的一部分。 它是根据学生用教科书相应的章节编写的。 (一) 体操的概念 体操,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