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鉴 通 讯 - 中国年鉴网(含5篇)

时间:2019-05-15 06:0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年 鉴 通 讯 - 中国年鉴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年 鉴 通 讯 - 中国年鉴网》。

第一篇:年 鉴 通 讯 - 中国年鉴网

年 鉴 通 讯

第4期(总第68期)

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编 2012年12月12日

目 录

会议专辑

第二十二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在深圳召开 „„ 1 第二十二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开幕词

——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主任 许家康 „„„„„„„„„„„„„ 2 在第二十二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上的致辞

——深圳市委副秘书长 胡谋 „„„„„„„„„„„„„„„„„„„ 4 ——广东省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陈强 „„„„„„„„„„„„„„ 6 ——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主任 黄玲 „„„„„„„„„„„„„„„„„ 8 在第二十二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上的总结讲话

——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谭惠全 „„„„„„„„„„„„ 9

年鉴动态

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主任办公会暨换届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纪要

„„„„ 11

会议专辑

第二十二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 暨第十三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在深圳召开

由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主办,深圳市史志办公室承办的第二十二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于2012年11月26~28日在深圳召开。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主任许家康,常务副主任王守亚,副主任鲍海春、梁书生、王中华、谭惠全、朱敏彦、邵权熙,广东省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陈强,深圳市委副秘书长胡谋,深圳市社科院院长张骁儒,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主任黄玲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230余位年鉴界同仁出席了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王守亚主持,许家康致开幕词。许家康在开幕词中对本次会议的主题——“年鉴规范与创新”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指出年鉴编纂理论研究,既是年鉴事业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年鉴事业规范发展的重要基础。快速发展的年鉴事业迫切地需要理论的指导,加强年鉴编纂理论研究是整个年鉴界的当务之急。陈强、胡谋、黄玲分别为大会致辞。陈强在致辞中讲到:年鉴工作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将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年鉴编纂工作,实现省、市、区全面编纂年鉴。胡谋副秘书长代表深圳市委、市政府回顾了深圳市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介绍了深圳方志馆的建设情况,强调了年鉴工作的重要意义,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黄玲介绍了深圳年鉴工作的发展历程和成绩,对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的悉心指导和全国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表示真诚的感谢。开幕式上,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王璠介绍了第六届全国年鉴学术论著评奖情况、宣读获奖名单并颁奖。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孙关龙作题为《中国年鉴35年奇迹发展史的动力——创新》的主题报告,梳理了中国年鉴事业自1978年以来由一本年鉴发展到现在每年出版3000多本的光辉历史,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年鉴出版数量最多、理论研究最活跃的国家之一,并强调年鉴成绩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创新,鼓励年鉴人继续大胆开拓、勇于创新。

会议邀请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讲授了“年鉴编纂出版的国际经验借鉴”,与会代表受益匪浅。

会议分组进行了讨论,各组召集人综合归纳,高度概括本组讨论情况,在大会上做了精彩发言。

大会闭幕式由邵权熙主持,谭惠全作会议总结。

会议同时举办全国年鉴联展和全国年鉴工作图片展,共展出全国年鉴单位的工作图片65版(并出版画册)、全国各地最新年鉴300多种,集中展现年鉴人的工作风采,宣传全国城市年鉴的工作成果。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观看了《魅力深圳》的短片,为深圳人勇于开拓,富于创新的精神

所感动。

本次会议得到深圳市委、市政府和深圳市史志办公室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他们对会议进行的精心准备和周密安排,保证大会圆满成功。

第二十二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暨第十三届

全国年鉴学术年会开幕词

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主任 许家康

(2012年11月27日)

尊敬的胡谋秘书长、张骁儒院长,尊敬的陈强主任、黄玲主任,尊敬的各位代表、各位同仁:

在举国欢庆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第二十二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在深圳开幕了。这次会议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充分说明业界对会议的高度重视,也说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美丽和谐的深圳对于年鉴同仁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对与会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给予会议巨大支持的深圳市人民政府、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深圳市史志办公室的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创新与规范,是新世纪年鉴事业发展的主题。这次会议以“年鉴规范与创新”为主题,表明广大年鉴同仁历经年鉴事业迅猛发展之后,不安于现状,希望促进年鉴事业进一步规范发展、创新发展的迫切心情和良好愿望。有人说,规范与创新是一对矛盾,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其实,规范与创新是一个矛盾着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又有人说,规范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先规范然后才能有所创新。其实,创新又何曾不是规范的基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体例创新,体例创新毫无疑问会形成新的体例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规范。探讨规范与创新的关系,需要有辩证的眼光,历史的眼光,实践的眼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永无止境。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用创新统揽年鉴事业发展全局。

年鉴编纂理论研究,既是年鉴事业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年鉴事业规范发展的重要基础。快速发展的年鉴事业迫切地需要理论的指导,加强年鉴编纂理论研究是整个年鉴界的当务之急。年鉴编纂理论研究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大部分。基础理论研究主要以年鉴为对象,通过科学地解释各种年鉴现象,使人们对什么是年鉴、年鉴的内容特点和基本体例等有比较科学的认识。基础理论研究的最终成果包括《年鉴通义》、《年鉴学概论》等一系列理论年鉴学著作。应用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解决各级各类年鉴编纂出版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最终形成一系列年鉴编纂出版规范,包括地方综合性年鉴编纂规范、专业(行业)年鉴编纂规范、企业年鉴编纂规范、统计年鉴编纂规范,等等,以提高年鉴编纂出版的效率和质量。面对当前年鉴数量快速增长,而质量不断滑坡的情况,人们自然会想到要通过建立规范来加 3

以匡正,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任何行业规范的建立都需要大量的理论积累和业界的高度认同,否则,规范就如同建立在沙滩之上。因此,我们要规范年鉴发展,提高年鉴的编纂出版质量,绝不能就规范论规范,而必须以年鉴编纂实践、年鉴编纂理论的创新发展为基础、为先导。如果我们不能在年鉴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并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勉强建立的规范必然经不起风吹浪打,提高年鉴质量的一切努力也会因为没有明确的方向而徒劳无功。

多年以来,广大年鉴同仁在年鉴编纂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出版的专著有10多种,发表的论文数以千计。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那种初级的、低水平的经验性描述,在研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许多文章缺乏理论上的概括力和应有的深度,许多作者缺乏自觉的学术理论意识。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诚然,年鉴编纂理论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应用的科学,年鉴编纂理论研究从来不拒绝年鉴编纂实践中产生的新鲜经验,实践和经验永远是理论研究的重要源泉,但经验的狭隘性使它不可能代替科学的理论抽象与概括。尤其是,我们不应该年年重复过去的故事,不能自满自足于吃剩菜、炒冷饭,而应该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所创新,有所建树。马克思说过:如果现象与本质能够简单地合二为一的话,那么科学就是多余的东西了。他又说:一个民族要登上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马克思的这两句话,应当成为我们广大年鉴工作者尤其是年鉴理论工作者的座右铭。

中国年鉴编纂出版事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每年出版3000多种,总发行量近1000万册的规模。年鉴事业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年鉴编纂理论研究与时俱进,用不断创新的理论指导不断创新的实践,用不断发展的理论支撑迅速发展的年鉴事业。让我们为此共同努力,通过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提高年鉴编纂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为中国年鉴事业的继续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衷心祝愿大会圆满成功!

在第二十二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 暨第十三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上的致辞

深圳市委副秘书长 胡谋

(2012年11月27日)

尊敬的中国版协年鉴工委会许家康主任,各位领导,同志们:

临近岁末的鹏城,依然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我们非常荣幸地迎来了出席第二十二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首先,我代表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深圳位于中国南海之滨、珠江口东岸,与国际大都会香港一水之隔。全市面积1991.64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1980年,深圳设立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 4

口”和“试验田”,深圳以激情、创新、敢闯和实干,在短短30余年间,从一个不到2万人的边陲农业县,崛起为一座拥有上千万人口,经济发达、社会和谐、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国内地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深圳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精彩缩影。从率先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实行股份制改革,到率先实行人事制度改革、消减行政事项等,32年来,深圳创下了200多项全国第一。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已基本建成。同时,深圳还是世界第四大集装箱港口,中国第四大航空港和中国第四大旅游城市。深圳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同时拥有海陆空立体口岸,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19年雄居全国第一,更是中西文化交流与交汇之重要基地。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成功举办,使深圳成为该体育盛会史上最年轻的举办城市。深圳是中国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先行者,全市总面积近一半的土地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禁止任何建设项目的开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是中国首个“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深圳首创的“绿色GDP”考核体系,更强力推动着经济发展呈现出“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可喜态势。三十而立的深圳,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民生幸福城市,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跨越。

王荣书记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持续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加快建设重大文化项目,加强重点文物、改革开放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丰富城市文化底蕴。据我了解,2007年开始立项建设的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方志馆主体工程目前已完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将于明年底交付使用。方志馆的建设,充分体现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公共文化发展的重视,以及对我们地方志事业的大力支持。深圳方志馆建成后,将成为深圳地情变迁展示中心、全国与深圳地方文献收藏中心、深圳地方史志编纂与地情研究咨询中心、深圳历史文化名人与人文历史展示中心、中外地方史志交流中心和深圳地方党史资料收集研究与宣传中心,成为打造深圳历史文化的核心记忆载体与深圳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必将为国内史志研究者的沟通交流提供一个非常优质的平台。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君国者以志为鉴”。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地方志工作条例》。其中,年鉴工作被正式纳入到政府的地方志工作体系当中,明确了地方综合年鉴是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年鉴事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深圳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视年鉴编纂工作,早在1985年,《深圳经济特区年鉴》就已经创刊,与“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的前身“年鉴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同一年,可以说是同步成长起来。深圳也是全国创办城市综合年鉴最早的城市之一。

近些年来,在全体史志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深圳年鉴事业形成了以深圳年鉴为主导、区级年鉴和专业年鉴为支撑的工作格局,曾多次获奖。从1985年至今,《深圳年鉴》已出版28卷。创刊以来,《深圳年鉴》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忠实地记载了深圳自建市以来在改革开放建设中的成就与经验、失误与教训,已经成为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科学决策的重要

地情资料,对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宣传深圳,对于深圳市情的再认识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继续搞好深圳年鉴事业,使之更好地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后世留存特区开创与建设的历史服务,这不仅是我们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贯彻深圳“文化强市”战略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版协年鉴工委会(研究会)的领导下,全国的年鉴事业获得了繁荣大发展,深圳年鉴便是其中一朵亮丽的奇葩。第二十二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在深圳召开,是对深圳年鉴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为促进深圳年鉴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深圳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畅所欲言,把宝贵的经验留下来,把美好的记忆带回去。

祝各位领导和嘉宾工作顺利,家庭幸福!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在第二十二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 暨第十三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上的致辞 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陈强

(2012年11月27日)

同志们:

今天,第二十二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在深圳市隆重举行,这是一次全国年鉴界学术交流的盛会,也是广东省年鉴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会议在深圳召开,对深圳市乃至广东省年鉴工作的全面开展和编纂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我代表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向第二十二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前来参加会议的中国版协年鉴工委会各位领导和全国年鉴界各位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年鉴工作全面开展,年鉴事业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版协年鉴工委会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在推动包括广东省在内的全国年鉴工作全面开展和编纂水平不断提高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年鉴工作明确为地方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省一直积极推动全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全面开展综合年鉴编纂工作,积极提倡镇街编纂综合年鉴,并努力提高综合年鉴编纂水平。2006年,省政府明确要求县级以上行政区域都要编纂综合年鉴。为了落实省政府这一要求,我办制定了《广东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规范》,每年举办全省年鉴主编培训班,积极组织全省年鉴编纂质量评比。2011年,我省以年鉴工作为主题召开全省年鉴工作会议,提出了2013年实现全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全面编纂综合年鉴的目标和综合年鉴编纂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的规范化基本要求。目前,全省142个市县区中,有126个市县区开展综合年鉴编纂工作,其中104个市县区实现一年一鉴的要求,编纂质量也不断提高,有望明年实现全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全面编纂综合 6

年鉴的目标。我省东莞市还积极推动镇街综合年鉴编纂,2010年,编纂并公开出版我省第一部镇级综合年鉴。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年鉴编纂工作一直得到中国版协年鉴工委会的大力支持和许家康会长的悉心指导。自1994年中国版协年鉴工委会开展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以来,《广东年鉴》在历届评比中均被评为综合特等奖,成为广东省一个亮丽的文化品牌。许家康会长对我省年鉴编纂工作更是给予悉心指导,特别是近几年,许会长每年都在百忙之中专程来粤1至2次,为我省年鉴主编培训班授课。其年鉴业务研究之精深,学识之渊博,授课水平之高,深受我省广大年鉴工作者的称赞和欢迎,为我省年鉴编纂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希望,今后我省年鉴工作继续得到中国版协年鉴工委会的大力支持和许家康会长与全国年鉴界同仁的指导。借此机会,我代表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向中国版协年鉴工委会和许家康会长以及全国年鉴界同仁长期以来对我省年鉴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现代化城市,处于全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历届市委、市政府也一直高度重视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和年鉴工作的健康开展。深圳市承办此次大规模的全国年鉴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年鉴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早在1985年,深圳市就开始编纂《深圳年鉴》,并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织的全国地方志系统年鉴评奖和中国版协年鉴工委会组织的全国年鉴编纂质量评比中多次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2010年,深圳市实现了市和所辖6区全面编纂综合年鉴,其中市与5区实现了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的规范化要求,在年鉴编纂创新方面也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在全面记录现实与积极主动服务现实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年鉴编纂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为全省年鉴工作的全面健康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举国上下正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新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年鉴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我们作为年鉴工作者,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这一要求,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积极作用。年鉴编纂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加强省际之间的交流。当今社会是高速发展的社会,年鉴作为全面反映社会发展的文献,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这次全国城市年鉴工作会暨全国年鉴学术年会在深圳召开,给我省带来了全国各地年鉴工作的好经验和年鉴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是我省学习和借鉴全国各地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好机会。希望参加会议的广东省各地级以上市地方志部门的同志利用这个机会,认真学习全国各地的好经验,认真吸取中国版协年鉴工委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加强与全国各地年鉴工作的交流,进一步推动我省年鉴工作的健康开展!

最后,预祝会议圆满成功!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进步,平安吉祥!

在第二十二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 暨第十三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上的致辞

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主任 黄玲(2012年11月27日)

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各位领导,陈强主任,各兄弟单位的领导、同仁们:

感谢大家远道而来,参加由深圳史志办承办的第二十二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这次会议的召开,得到了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

全国城市年鉴是年鉴界的“人民代表大会”,影响力大、意义深远;全国年鉴学术年会是年鉴界的“奥斯卡”大会,规格很高、有权威性。尤其是这两个会议同期在深圳召开,且紧跟党的十八大,实在是一次隆重的、及时的大会。作为承办方,我们深感压力很大,但是更感觉到这是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对我们的首肯和全国兄弟单位对我们的信任。今天,我们全体年鉴人相聚在深圳,在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的历史时刻,共同交流工作经验、激发业务潜能、憧憬年鉴未来,为新一轮的年鉴工作加油鼓劲!

《深圳年鉴》创刊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5年,原名《深圳经济特区年鉴》; 1993年6月,《深圳经济特区年鉴》成为广东省继《广东年鉴》、《广州年鉴》后第三家拥有独立刊号、自主出版发行的年鉴;同年9月,《深圳经济特区年鉴》(1993)正式启用深圳特区年鉴社的名称出版发行;1997年4月,《深圳经济特区年鉴》更名为《深圳年鉴》;2007年6月,《深圳年鉴》编辑部并入市史志办公室,更名为市史志办公室年鉴工作处,除继续编纂出版《深圳年鉴》外,还赋予指导深圳各区综合年鉴的编纂职责。

创刊迄今,《深圳年鉴》已连续出版28卷。在多年的编纂过程中,《深圳年鉴》始终坚持“科学整合信息资料,完善框架结构,突出地域特色,彰显年度亮点”的编纂原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获得各类奖项二十多个,其中国家级奖项十余个。分别获得首届中国年鉴研究会全国地方年鉴评比 “中国地方年鉴奖”一等奖、框架设计一等奖、条目编写二等奖、美术装帧特等奖,第三届全国年鉴编篡出版质量评比“中国年鉴奖”、综合一等奖、框架设计一等奖、条目编写一等奖、装帧设计特等奖,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篡出版质量评比综合一等奖、框架设计特等奖、条目编写一等奖、装帧设计一等奖;获得第三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评比优秀奖、第六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评比一等奖;获得第三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特等奖;获得第二届全国地方志系统年鉴评比特等奖;获得第一届广东省年鉴编纂质量评比特等奖。当然,成绩属于过去,年鉴事业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努力。

本次大会期间,我们同时举办全国年鉴联展和全国年鉴工作图片展。全国各地同仁纷纷寄来最新的年鉴和相关工作图片支持我们的工作。通过展览,希望能更好地宣传大家的工作成果,集中展现年鉴人的工作风采,并增进年鉴界的相互交流与沟通。

本次大会的召开,对于深圳市史志办公室,是一次考验,更是一次机遇。我们希望借助第 8

二十二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这个平台,倾听各位领导专家对我们的意见和建议,以帮助《深圳年鉴》实现进一步的提升;汲取兄弟单位的宝贵经验,以帮助《深圳年鉴》获得更为开阔的视野,并与各兄弟单位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培养深切的同行情谊。同时也希望全国的城市年鉴同仁们,在深圳这块热土上,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伟大时刻,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继续投身党的事业,共同交流、共同成长,将年鉴事业推向新的高峰!

谢谢!

在第二十二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 暨第十三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上的总结讲话

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谭惠全

(2012年11月28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第二十二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于南国深秋11月在中国最年轻的现代化城市、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深圳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城市年鉴的120多个单位230余名代表,会议收到了一批水准较高的论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和深圳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支持,陈强主任、胡谋副秘书长等领导到会指导。承办这次会议的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为会议的召开做了精心的准备,不但安排会议在具有西班牙典雅风格的酒店召开,提供了周到细致的服务,为会议印制了精美的全国年鉴工作图片集、论文集、会议宝典,还别出心裁地布置了全国年鉴的展示交流。为此,我谨代表中国版协年鉴工委会及到会的全体代表,对黄玲主任和她的团队付出的辛勤劳动,再一次致以衷心的感谢。昨天的大会,我们听取了版协年鉴工委会主任许家康画龙点睛式的开幕词,版协年鉴工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孙关龙长河回溯式的主题报告,北京大学李国新教授令人眼界大开的学术报告。下午的分组讨论,与会代表围绕“年鉴的规范与创新”的会议主题,结合各自编纂出版的实践进行广泛的交流,对年鉴的理论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大家都感觉获益良多。刚才三个讨论小组代表的汇报发言,由点及面地反映了本次的研讨成果,相信对大家都会有所启发。总之,这是一个规模空前的大会,学术探讨交流高水平的大会,一个团结成功的大会。

这次城市年鉴的规模为历年最大。近十多年来,城市年鉴每年一会,从未间断,办会的城市年鉴积极性越来越高,这反映了城市年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而快速发展的状况。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现今中国年鉴群中,城市年鉴是最有实力、最有活力、最有特色的年鉴群体。中国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截至2011年底,中国城市化人口达6.9亿,9

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1.3%,全国建制市660多个,基本上都编纂出版了年鉴。城市年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经济实力、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文背景为办好年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赋予城市年鉴做好创新与规范的历史重任。今年又恰逢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本城市年鉴《广州年鉴》创办30周年。“三十功名尘与土”,30年的编纂实践使我们更加充满自信。但是,我们更深知要编纂出真正受群众欢迎、富有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一批精品年鉴,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任重而道远。

下面,结合代表们的发言和讨论意见,就三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要加强年鉴规范与创新的实践,提高年鉴编校质量。

这次会议以“年鉴的规范与创新”为主题,是新时期对城市年鉴编纂的历史要求。许家康在开幕致辞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永无止境,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用创新统揽年鉴事业发展全局。”“探讨规范与创新的关系,需要有辩证的眼光、历史的眼光、实践的眼光。”孙关龙在会议主题报告中说,“中国年鉴奇迹发展离不开中国年鉴界对创新的重视。”他对创新与规范关系这样描述:“创新与规范不是一对固有的矛盾,与创新组成为一对矛盾的是守旧或保守,不是规范;与规范组成一对矛盾的是随意或无序,不是创新”。这很有启发性。年鉴编纂规范化,要求年鉴的编写有一个合乎年鉴性质、功能的整体结构、基本内容、编纂工艺、文体文风、检索系统等标准;在遵从编写规范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内容上的创新、形式上的创新、编纂方法的创新,都是值得探索和鼓励的。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关键在于实践,要大胆尝试,在不变中求变,在常编中常新。如果只是纸上谈兵,抱残守缺,一味口头上的创新、标签式的创新,就会永远原地踏步。许多年鉴每年在保持框架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坚持适当调整,在条目选题、条目编写、出版形式、出版品种方面亮点频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要重视《地方志工作条例》对年鉴编纂实践的指导与影响。

《地方志工作条例》从国家法规层面上对地方综合年鉴的性质、编纂体制、队伍建设、经费保证等方面都作了规定,提供了一种体制上保障,大大促进了原来没有办年鉴的市、区、县办鉴的积极性。在中国数量众多的年鉴中,有2000多种在地方志系统。但是目前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近几年许多早期创办的年鉴纷纷划转地方志机构管理,列入地方志编纂体系以后,不少同志在讨论中反映,《条例》并未给年鉴的编纂带来预期的生机与活力。相反,组稿难、稿件质量差的问题依然存在,且年鉴有越编越厚、出版周期变长的趋势。年鉴管理行政化,机关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使年鉴编辑人员专业素养越来越薄弱。此外,有的单位过分强调年鉴的编纂与志书的编纂对接,认为年鉴编纂主要是为地方志书的编纂积累资料,削弱了年鉴的独立性。我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是《条例》存在不足所带来的,恰恰相反,是我们对《条例》理解的偏差和执行不力的结果。

首先,要处理好年鉴与方志的关系,年鉴不能方志化,方志也不能年鉴化,年鉴与方志好比铁道上的两条轨,应当平行促进,共同发展。在管理体制上要照顾年鉴编辑工作的特点,引进激励机制、优化工作方法、培养年鉴编辑专家。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在《条例》中定

义为资料性文献,并没有弱化年鉴的资料属性。年鉴作为工具书,其价值仍然在于实用性。我们绝不能把年鉴的编纂局限在为地方志积累资料上,否则,就会束缚年鉴的发展,把年鉴的编纂搞得了无生气。年鉴的实用性与年鉴的存史性并不矛盾,年鉴越有实用性,才越有存史性,越有实用价值,才越有存史价值。

三、要进一步加强年鉴编纂理论的研究,创建“中国年鉴学”。

年鉴这种出版物形式是“舶来品”,伴随“西学东渐”从国外传入中国。年鉴是社会开放的产物,经济市场化、社会政治民主化,促进了年鉴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年鉴热,但我们的理论准备不足,而且中国大规模的广泛的年鉴实践,毕竟只有三十余年,“中国年鉴学”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对外国年鉴的出版与研究还知之不多。比如,一百多年来,国外有哪些年鉴学专著?国内有无翻译出版?国外年鉴编纂有哪些流派,在方法、风格上有何演变?国外年鉴学研究有哪些基础理论,有哪些可资借鉴的应用理论?

年鉴编纂理论研究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大部分,做好年鉴编纂理论研究,既是年鉴事业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年鉴事业规范发展的重要基础。快速发展的年鉴事业需要理论指导,加强年鉴编纂理论研究是整个年鉴界的当务之急。年鉴学的建立,应当更多立足中国年鉴编纂实践的基础上,更多地结合中国年鉴的实际,同时,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升华,探寻规律,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

各位代表,让我们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搞好城市年鉴理论与实践的研讨,努力推动年鉴编纂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努力开创中国城市年鉴事业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年鉴动态

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主任办公会

暨换届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纪要

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主任办公会暨换届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于2012年11月28日在深圳市举办的第二十二次全国城市年鉴暨第十三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期间召开,主任许家康,常务副主任王守亚,副主任鲍海春、梁书生、王中华、谭惠全、邵权熙,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城市年鉴工作部主任贾大清、企业年鉴工作部主任郭志、办公室主任王璠出席会议。副主任黄丽、武星斗、朱敏彦因其他公务请假。会议由年鉴工作委员会主任许家康主持。

会议重点围绕换届工作研究讨论了以下两个议题:

一、2012年度工作总结和2013年度工作计划

与会人员共同总结了2012年度工作,研究提出2013年度工作思路。2013年主要工作如下:

(一)择期召开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

(二)认真组织好年鉴议:

1.拟于2013年夏季在广西召开第十四次全国省级年鉴,王守亚同志作主题报告; 2.拟于2013年秋季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第二十三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李国新同志作主题报告;

3.拟于2013年冬季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召开第十四次全国地州区县年鉴研讨会,许家康同志作主题报告。

(三)继续组织开展第七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活动。

(四)编辑出版反映年鉴工委会工作历程的纪念册。

(五)为年鉴界老专家、学术委员会主任孙关龙出版论文集。

二、换届工作有关事宜

(一)研究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的起草和修改工作。1.工作报告由换届领导小组办公室草拟初稿; 2.各位领导小组成员分别修改;

3.换届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邵权熙综合各领导小组成员的意见,进行初步修改; 3.换届领导小组副组长王守亚对工作报告进一步修改; 4.换届领导小组组长许家康审核定稿。

(二)研究常务理事单位和理事单位的推选事宜。

经研究,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设常务理事单位90个,理事单位180个。

(三)传达、学习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建国在中国版协分支机构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找准行业协会定位,加强协会组织机制建设的要求。

(四)研究新一届年鉴工委会领导班子建议名单。

《年鉴通讯》

编 辑: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8号1001室 邮 编:100044 电 话:010-64024481(兼传真)010-64021150 E--mail:njxxyyj@126.com 联系人:王 璠 张庆英

第二篇:年鉴材料

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汇辑一年内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连续出版的工具书。它博采众长,集辞典、手册、年表、图录、书目、索引、文摘、表谱、统计资料、指南、便览于一身,具有资料权威、反应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的特点。属信息密集型工具书,具有资料翔实、反映及时、连续出版等特点。主要作用是向人们提供一年内全面、真实、系统的事实资料,便于了解事物现状和研究发展趋势。它所收集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当年的政府公报、国家重要报刊的报道和统计部门的数据。年鉴有较大的总结、统计意义和比较系统的连续参考作用。通过年鉴,可查找近年来国际国内时事,各部门各行业的进展及各学科各专业的研究动态; 会晤

具体点说就是文件的分发,会议的时间和地点,维持秩序的人员,会议的座次排列,领导的席位,服务人员,选票的制作,代表证的制作,食宿和交通等等,很繁杂!与会议主办单位确认会议的报到日期、会议名称、会议用水牌和布标、到会的大致人数、使用会议室的日期和会议室摆设方式、会务组老师(或工作人员)到达日期(确认航班或车次)、会务组的会议要求(会议主办单位内容,到会讲课老师的安排和待遇、接送问题、酒店住宿安排、讲课的时间、有关会议安排的细节问题、会后考察的具体行程安排);相关会议使用设备的准备情况【如:会场布置情况、多媒体投影仪】。

会 务 系 统

1、接受任务,拟定方案:会议方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会议内容、日程、筹备组织分工、抽调工作人员、经费预算;

2、文稿准备:主报告、领导讲话、经验材料、主诗词、会议资料、会议指南、打印校对装订,制作证件:出席证、代表证、列席证、工作证;

3、制发通知:会议内容、参加人员、开会时间地点、会期、报到时间地点、往返车船、飞机时间;

4、收集名单:单位职务、姓名性别、民族、人数、到达车次时间、返程车次时间、分组;

5、会场准备:会标徽记、座席形状、座次安排、音响效果、录音摄像、照明通讯、茶水烟盘、花卉布置、会场卫生;

7、会前检查:检查会场、检查会议文件、检查后勤保障

会议秘书:会议简报、会务通知、会议总结、决议、传达提纲、会议新闻稿件;

第三篇:年鉴(范文)

某某镇2005年年鉴〔基本概况〕某某镇位于嘉峪关市东北侧,距市区约30公里,因境内有古某某堡而得名。北与金塔县交界、东南与酒泉市果园乡接壤、西与峪泉镇毗邻。总面积224平方公里。有天然牧草9.1万亩,水域5922亩,戈壁面积175499亩,沙漠面积14754亩。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表比较平坦,地处东经98°27′,北纬39°52′,境内地势平坦,海拔在1400——15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6.9℃,昼夜温差10--15℃,年平均降水量85.3毫米,全年无霜期130天左右。境内有魏晋墓、明长城、伊斯兰教香太师庙、李陵碑、某某林场、乾园山庄、某某草湖等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全镇设7个行政村,44个村民小组,共有2158户,总人口8225人,全镇共有耕地23756亩,林地面积32551.3亩,造林绿化面积29753.3亩,绿化覆盖率达到6.6%,防护林带接连成网。全镇有机井87眼,锅盖梁、拱北梁水库和讨赖河灌区的北干渠为全镇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某某镇西面紧靠嘉峪关飞机场,境内还有嘉新、酒新两条环镇公路通过,村组道路全部铺油硬化。2005年完成社会总产值1743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7709万元,二、三产业产值97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12元。〔经济发展状况〕

1、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发展'两品一游“农业的总体思路,围绕万元院、万元室、万元园、万元田四个万元工程,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努力发展高附加值、精品、珍品特色农业。通过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去年共落实农作物播种面积23756亩(实有面积),其中粮食作物2300亩,经济作物21456亩。形成了六大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洋葱产业:进一步做强了洋葱产业,严把种子关口,引进优质进口洋葱品种,提高播种技术,加强了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教育农民正确使用农药。保持对产地和无公害品牌的认证,使我镇洋葱更好地打入国际市场,提高知名度,洋葱面积达到17915亩。西甜瓜产业:抓好了野麻湾村的西甜瓜,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充分利用工业城市的天然优势,进一步打开了西甜瓜市场,西甜瓜种植面积达到1570亩。日光温室:大力发展了以高效日光温室、中小型拱棚栽植和大田种植为主要栽培模式的蔬菜产业,形成规模和产业化经营。加快了无公害蔬菜和名、优、特蔬菜的生产,扩大了出口创汇蔬菜和反季节大棚蔬菜的生产规模,建立了蔬菜生产和良种繁育基地。畜牧业:抓住退耕还林的有利时机,加大了饲草的种植,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加大了畜禽品种结构调整力度,抓好了暖棚养畜和畜禽品种改良工作,引进、推广种植优质饲草,建成良种畜禽养殖基地,不断提高畜牧业产值和效益,不断发展壮大了以规模养殖为主的万元院。全镇各类畜禽存栏45432头(只),较上年增长60%,其中大家畜存栏1901头,羊存栏28902只,猪1631头,家禽13000只,各类畜禽出栏35762头。制种业:形成了以观蒲村、中沟村生菜、花卉制种为龙头,引导农民发展经济效益好的蔬菜、花卉制种,各类制种面积达到1471亩。旅游观光业:依托魏晋墓、某某草湖、拱北梁水库等旅游资源,加大了横构村“农家乐”和某某草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从事“农家乐”等旅游观光项目,吸引农民离开土地积极开展餐饮、娱乐、小商品零售等旅游服务业,启动民间资金100万元,完善了“农家乐”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

2、狠抓植树造林工作,积极改善生态环境.今年,植树造林的重点继续在公路沿线的断档地带,保护耕地的林网防护地段,农家乐旅游景点和居民点区域的美化上。各村都确立了相应的重点。一是抓好了某某旅游专线的绿化工作,完成道路绿化2400米延长。二是抓了某某村、中沟村移民点农田防护林建设,完成农田防护林面积230亩;三是抓好了横构村公墓区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共完成6.7公里。四是抓好退耕还林的自查自评工作,镇上抽调14名干部,用一个月的时间,对我镇退耕还林面积重新进行了自查验收。对去年退耕还林成活率较底、不合格的地块进行了补植补造。同时巩固好近年来退耕还林成果,抓好林木管护工作,采取统一管护和农户管护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坚持“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严禁乱砍滥伐、乱牧乱放等破坏林木的行为发生。确保退耕还林面积,确保退耕还林成活率,确保全镇人民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3、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镇村面貌进一步改善。按照市委《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和《某某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了一批关系全镇群众生产生活的重点工程。一是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了野麻湾村三组3公里管灌工程、观蒲村5公里“40U”型渠道、横构村一组1.5公里“60U”型渠道、某某村6公里“U”型渠,投入资金达80万元;二是机井及水塔工程:完成长城村七组、某某村六组、观蒲村六组、中沟村六组机井修建工程和横构村移民点水塔、中沟村六组、七组水塔、某某村一二三组高位水塔工程,投入资金82.6万元;三是人畜饮水工程:完成了横构村四组960米的人畜饮水工程、中沟村4.5公里人畜饮水工程和某某村5公里自来水管线改造,投入资金12万元;四是完成了水冲式公厕和排水管线的建设;五是完成了某某村--魏晋墓4.6公里道路的铺油造面;六是

某某村洋葱市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投资11万元,修建了围墙,配齐了招待所的设施。八是协调完成了政法综合办公楼的建设。

4、二三产业稳步发展,各项指标全面完成。在抓好第一产业的同时,继续把发展非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引导、培育和扶持。一是详细调查我镇农民外出就业情况及乡镇企业基本情况。建立全镇劳动力资源管理数据库。经过调查,我镇农民从事非农产业810人(包括外出务工516人,个体私营294人),获得总收入801万元,农民从事非农产业人均获得收入980.66元;二是积极与劳动局和用工单位联系,组织农民劳务输出,组织观蒲村、中沟村76位农民到嘉峪关瑞东选矿公司、文殊棉籽油厂打工;四是加大劳务输出信息收集力度,发布用工信息4次;五是完成乡镇企业指标任务。全镇共完成乡镇企业生产总值10055万元,占全年计划的100%,较去年增长11.7%,其中工业产值完成8185万元,占年计划的170.5%,同比增长85.8%;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1882万元,营业收入7846万元,上缴税金380万元。

5、壮大畜禽养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加大畜禽品种结构调整力度,抓好暖棚养畜和畜禽品种改良工作,不断优化畜禽新品种,今年共完成暖棚圈舍建设任务145户,共改良牛羊新品种553头(只),品种有西门塔尔、荷斯坦奶牛、夏洛莱、海福特等;二是加大优质饲草种植。抓住退耕还林的有力时机,加大优质饲草的种植,引进、推广种植优质饲草,为养殖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快了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步伐,泥沟村、某某村、中沟村等养殖基地不断壮大,新建暖棚圈舍145户;四是加大了动物防疫工作力度,去年的动物防疫工作除了往年的防疫重点外,主要以防治高致病型禽流感和亚洲I型口蹄疫为主。镇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省市关于禽流感的指示精神,按照防治工作的要求,认真抓好了春防和秋防工作,截至目前,没有疫情传入我镇。防疫密度达到了100%。

6、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去年共引进项目8个,其中新建项目6个,扩建项目1个,在建项目1个。一是恒顺铁磨球公司建设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已经完成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二是恒达矿业公司建设项目,总投资800万元;三是某某草湖旅游开发区项目,已开始二期工程建设,已经完成投资200余万元;四是中沟村肉羊育肥及奶牛养殖项目,总投资70万元,计划养羊1000只、牛100头,现已完成项目区林带建设;五是嘉峪关桃源绿色生态园建设项目,总投资500万元,目前完成土地协议签定工作。六是隆升耐火砖厂建设项目,总投资130万元,已经建成投产。七是甘肃恒源炉料公司二期扩建工程项目,新上生产线三条,总投资2500万元,新上三条磨碎系统;八是嘉峪关市泗安兴安涂料厂建设项目,计划投资80万元,主要设备已经安装完备,到位资金30万元。

7、加大综治工作力度,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用”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加大纠纷调解力度,积极组织解决重大民事纠纷。同时不断完善各级调委会,每个调委会都有固定的办公室、铜制标牌、防伪印章和统计台帐,做到了组织、制度、工作、报酬的四落实。今年共调处民事纠纷24起,调解率100%,成功率96%。由于入手早,调处及时,使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矛盾突出的纠纷和信访案件及时的得到了解决,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稳定。

8、政风建设取得新的成绩。镇政府严格执行中央、省委、市委和郊区工委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深入开展学习,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强化了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政府职能不断转变,镇村干部为农服务的意识逐步增强,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发展状况〕随着经济发展,全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显著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义务教育率达到了100%;农村医疗条件正在逐步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农民参合率达到68.4%;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各项主要指标全面完成,计划生育率100%。第五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残疾人危房改造进展顺利,共改造12户;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顺利完成;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基本农田标注工作正在开展;周密部署,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文化、体育、交管、民政、双拥、残联、土地管理、妇女儿童、卫生、民兵预备役等各项工作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第四篇:教育年鉴

社旗县教体局

拟编入《社旗年鉴》(2011年卷)材料

概述

2011年,教体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和思路,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提高全县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办让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创新举措、强化管理、深入破解发展难题,全县教育事业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先后获得河南省教育宣传十佳县、河南省首届学生戏剧节优秀组织奖等省、市、县奖励及荣誉称号19项。

学前教育

完成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建设编制规划,申报项目学校233所,申请资金1500万元。投资129万元新建田庄、郝寨、城郊3个乡镇的中心幼儿园,启动饶良、兴隆、桥头、唐庄4个乡镇的中心幼儿园建设。

义务教育

建成县特殊教育学校,组织县实验小学及赊店六小扩建,启动县实验中学、县实验幼儿园建设及新建县第三初级中学、县第二幼儿园、赊店镇四小筹建工作。城区小学扩容9个教学班,新增学位405个,“大班额”现象进一 步缓解。2011年教育系统共争取到位项目资金3136万元,比上年增长52%。农村中小学校安工程投入资金472万元,安排项目学校7所,新建校舍7248平方米。图书仪器课桌凳更新工程投入装备经费120.5万元,更新教育教学及学生生活设施5000余件(套),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建成晋庄、丁庄、朱集3个乡镇的寄宿制小学,启动了郝寨、李店、桥头寄宿制小学建设工作。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进程进行了规划,经市教育局初评,有22所学校基本达到“标准化合格学校”标准,有23所学校基本达到“标准化优秀学校”标准,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高中教育

普及程度持续提升,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率比上年提升2.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坚持质量立校,不断健全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机制,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强化教育教学研究,依据自身优势注重特色发展,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职成教育

启动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继续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办法,2011年秋期招生667人,2012年春期招生达到245人,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2011年毕业 生对口升学率达到97%,实现历史性突破。继续推进学生顶岗实习教育模式,扎实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共完成各类培训1500余人次。2011年11月,我县顺利通过省教育厅“职教强县”复评。

教育质量

2011年我县普通高招报名2698人,本科上线人数1239人,上线率为45.9%,比2010年提高15.9个百分点。其中一本上线139人,上线人数增加53人,增幅为61.6%,上线率为5.2%,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二本以上上线人数616人,比上年增加22人,增幅为3.7%,上线率为22.8%,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在全市综合排名位居第七,比2008年前移了6个位次,赶超了周边兄弟县市,取得了自2003年以来的最好成绩。县一高中考生常静羽以643分摘得南阳市文科状元桂冠并被北京大学录取,创造了我县高考的又一历史。10年来,首次获得县委、政府80万元教育质量提升奖励。

队伍建设

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11年,特岗计划分配我县教师260人,县自主招录小学、幼教教师180人,绿色通道招录高中教师20名。特岗及小学、幼教教师440人全部分配到农村缺编学校任教,我县农村学校教师结构不优、学科缺编的问题得到了 进一步缓解。扎实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工作,2011年共完成各级教师培训任务1800余人次,广大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公开选调44名农村小学教师到城区学校任教,平稳分流36名原县三高中教师到一、二高中及城区初中任教,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师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惠民政策

2011年共发放两免一补专项资金6267.2万元,其中公用经费(免学费)4804.2万元,免教科书资金913万元,使全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益。共发放贫困寄宿生补助资金550万元,受益学生5811人次。继续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资助,2011年资助普通高中学生4406人,资助总额330.4万元,受资助人数占在校生人数近30%。发放职业高中助学金136.5万元,受资助学生1820人。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2011年为274人免除了总额为16.44万元的学费。为全县孤儿救助协会募集资金16万余元,共发放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金10万元,资助困难学生110人次。

安全稳定

投资30万元为51所中小学校安装了178套视频监控系统,技防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严格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 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积极做好学校及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坚持开展学校安全教育,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全力做好校园安全防范工作。加强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学校食堂建设和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领导任职情况

教育工委书记、教体局局长 教育工委副书记、教体局副局长教体局副局长 教育工委副书记 教育纪工委书记 招生办主任 副主任科员 副主任科员 副主任科员 群工站站长

何聚德 穆书忻 李永敬 聂大力 王大庆 张桦 何秋萍 李奇 杨顺亭 吕如巍 供稿:办公室

第五篇:工作年鉴

年鉴范例(2009)

概况(经济建设)

简述

2005年是南海圆满完成“十五”计划的重要一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区认真贯彻落实“改革、改善;提高、提升”的工作思路,大力弘扬南海精神,深入打造“高效南海”,积极实施民企外资“双轮驱动”和东西板块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项改革的力度,推动经济实现了近十年来的最快增长,三个文明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1.89亿元,增长21.7%,是“十五”期间增速最快的一年;工农业总产值1650.68亿元,增长26.1%;全部财政收入97.79亿元,增长3.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亿元,增长18.3%;年末城乡居民本外币存款余额872.68亿元,增长6.4 %。三大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57.5:38.9。农业发展安全高效

2005年,农业发展以政策、科技为依托,以农业增效、生产安全、生产服务为着力点,深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经济稳健发展。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51.82亿元,减少4.5%。其中种植业产值19.87亿元,占38.3%;水产业产值17.86亿元,占34.5%;畜牧业产值13.82亿元,占26.7%。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区从事种养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共有4515户,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个,带动农户23360户,实现农产品年销售额26.68亿元,增长8%。农业效益和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4个,其中蔬菜生产基地10个,面积2.01万亩;水产品生产基地4个,面积1.55万亩,年产量1.74万吨;全区水稻优质率100%,瓜菜类优质率95%以上;建立五级动植物疫病防控应急机构,实施高致病性禽流感强制免疫工作,全区没有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工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增强

2005年,南海全面实施“双轮驱动”策略,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强了工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98.86亿元,增长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88家,实现产值1238.86亿元,增长27.4%,占工业总产值的77.48%。重点行业的规模化、集群化趋势明显,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规模以上企业(下同)160家, 实现产值218.26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7.6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74家,产值163.85亿元,占13.23%;金属制品业企业288家,产值141.41亿元,占11.42%;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企业163家,产值141.32亿元,占11.41%;纺织业企业156家,产值52.65亿元,占4.25%。在新兴产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下同)43家,实现产值32.89亿元,增长48%;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30家,产值15.61亿元,增长51.2%;通用设备制造业企业94家,产值32.97亿元,增长31.2%;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57家,产值27.55亿元,增长31.2%。

人民团体(妇联)

“和谐南海 爱心行动”——援助单亲特困母亲家庭活动

2005年,区妇联将援助单亲特困母亲家庭作为工作重点。在完成对全区的单亲特困母亲家庭进行摸底调查并登记造册的基础上,区妇联于12月13日举办“和谐南海 爱心行动”——援助单亲特困母亲家庭活动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以结对子、一次性捐助、就业援助、保险及医疗救助等形式,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为单亲特困母亲家庭排忧解难。一是结对子援助。发动机关单位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与单亲特困母亲家庭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结对子”扶贫助学,以3年为一个周期,每年对每户受助家庭支付1200元的援助金。援助方可选择一次性给付3600元/户或逐年给付1200元/户,由区妇联根据其意向选择援助对象,逐年将援助款项转交受助对象,并将援助情况反馈给援助方。二是一次性捐助。捐助金额不限,所有捐款纳入单亲特困母亲家庭援助金账户管理,由区妇联统筹安排受助对象。三是就业援助。发动有条件的单位、家庭、热心人士为单亲特困母亲或其子女提供就业岗位,使其家庭有固定收入,争取早日脱贫。四是保险救助。区妇联与中保人寿南海支公司合作,为符合条件的单亲特困母亲赠送一份为期3年的意外伤害保险。五是医疗救助。区妇联与南海区妇幼保健院合作,继续为单亲特困母亲提供为期3年的免挂号费、治疗费5折的医疗优惠,并为其子女提供体检优惠。区妇联还专门成立区、镇两级工作组,以专人、专户管理援助资金,确立专项总结制度,以3年为一周期,建立规范化长效援助机制。援助活动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各界的大力支持,至2005年底已收到社会各界捐款近25万元,结对家庭近120户。

组织·人事(组织工作)

创新社区党员管理模式

2005年,区委组织部积极在社区中探索推行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模式,按照在职党员、退休党员、流动党员和属地党员等类别划分党小组,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手段,把社区中零星分散的在职党员,遣散、下岗的党员,流动党员,企业离退休党员全部纳入管理。社区党组织对属地党员坚持做到“四知”、“两必访”,即对党员要知其人、历史、家庭、特长,对家庭有困难的党员和有病住院的党员必访。

农村工作

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根据农村管理的新情况、新形势,2005年,区委农村工作部拟出了《佛山市南海区农村组、社议事制度》、《佛山市南海区农村组社委绩效考核办法》、《佛山市南海区农村承包合同管理制度》等农村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农村组、社干部的积极性,加强基层民主管理。

政法工作(社区治安综合治理)

妥善调处人民内部矛盾

2005年,南海区继续完善不稳定因素排查预警机制,加强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和紧急重大信息报送工作,密切掌握社会动态。区政法各部门开展了集中处理涉法涉诉上访问题第二阶段工作,开展“开门大接访”、大调处活动。结合新《信访条例》的实施,进一步健全信访事项的配套规章制度。2月,区维稳及综治办组织人员赴各镇(街道)对征地、外嫁女等矛盾纠纷进行督导、化解。6月29日,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加强公共安全、防范处置突发性事件工作会议,对加强公共安全、防范处置突发事件工作进行了部署。7月,区综治委召开专门会议,学习省委《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推动责任落实。区委政法委、区维稳及综治办还联合有关部门,就矛盾纠纷、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对策、预防和处置的长效机制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先后写出多篇调研报告,为化解矛盾建言献策。

农业(综述)

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2005年,南海区实现农业总产值51.82亿元,比上年增加4.5%。种植业实现产值19.87亿元,同比增长4.6%,占农业产值的38.3%。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84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7.21万亩。渔业实现产值17.86亿元,同比增长13%,占农业产值的34.5%。其中水产养殖面积16.7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2.92万吨。畜牧业实现产值13.82亿元,同比下降11.3%。

对外经济贸易

外商投资企业纷纷增资扩产

2005年,全区共有73家外商投资企业办理了增资手续,共增加合同外资10595万美元,占同期合同外资总数的28%,同比增加40%。增加投资总额超千万美元的外商投资企业共有9家(2004年为2家),同比增加350%,其中广东亚洲铝厂有限公司增幅最大,增加投资总额2500万美元,增加注册资本及合同外资均为1000万美元。

财政

简述

2005年,南海区三级财政总收入实现977916万元,同比增长3.77%,其中区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000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865万元,增长18.33%。完成年初预算收入计划353257万元的107.57%,完成人大通过预算调整收入计划369316万元的102.90%。全区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35723万元,为年初人大通过预算的109.46%,比上年同期增支44142万元,增长11.27%。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水环境综合整治

2005年,区环保局按照佛山市政府“创模”的部署,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保护饮用水源,2005年,开展水源检查35次,进一步加大北江、西江、平洲水道等水源保护区和重点水厂吸水口的管理力度;开展饮用水源区内7个沙石场、2个客货码头的清理工作,并于11月15日前完成。建立了佛山水道每月定期巡查制度,及时解决汾江河治理和罗村堤岸整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继续进行河堤整治、沿岸禽畜养殖场整治、清拆窝棚和河道清淤等工作,改善城乡环境。

文化·广电·档案

调整各级地方志编纂领导机构

1月,随着南海区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相应调整了镇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领导机构成员。9月,区委办、政府办联合发文,对南海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作调整。调整后的编委会主任由区委副书记、区长李贻伟担任,副主任分别由区政协主席谢兆镗、区委副书记张和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永波、副区长孔耀明、区监察局局长何赐锡担任,另设委员66名,顾问11名。

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

2005年,区档案局(馆)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以方便市民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度。一是利用“佛山市南海区现行文件查询中心系统”服务大众。全年接收74个区属同级单位电子文件35081件,网上提供可向社会公开利用的现行文件2393件,公众在网上点击利用现行文件8944人次。二是利用“南海区档案局(馆)信息网”服务大众。更改公众网首页(头版),网站栏目增为14个;挂网信息90万字,每周发布信息4条以上。三是利用局域网提高行政效能。全年在网上收发文件1274件,每日每个工作人员在网上处理公文流转5件以上。四是利用其他软件管理党务、政务和业务。全区301个单位应用DARMS软件管理档案,区档案馆使用该软件录入馆藏文书档案目录26万多条。

卫生(综述)

卫生机构与医务人员

2005年,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69个,其中区直医院3所,区直其他卫生机构6个,镇(街道)医院16所,私营医院2所,厂矿、学校及其他单位诊所252个,驻南海的卫生机构3个,农村卫生站166个,个体诊所24个。全区共有病床5234张(其中区、镇两级医院4113张),平均每千户籍人口拥有病床4.7张。全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053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5人,医师1.9人,护士1.6人。全区农村卫生站共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5人,乡村医生288人。全区行政村均有农村卫生站或镇(街道)医疗保健机构覆盖,行政村医疗保健覆盖率达100%。

镇(街道)

简述

西樵镇位于南海区西南部,是国家4A级旅游区、中国面料名镇、中国龙狮名镇、全国首个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国家卫生镇、广东省中心镇、教育强镇和技术创新专业镇,面积176.63平方公里,辖5个社区、27个行政村,户籍人口14.58万人,流动人口6万多人。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28亿元,同比增长15.6%;经济总收入216.21亿元,增长18.7%;税收7.28亿元,增长13.9%;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1.72亿元,增长16.6%;用电总量16.5亿千瓦时,增长4.2%,其中工业用电量13.9亿千瓦时;农民人均纯收入8347元,增长5.1%。招商引资和增资扩产创新高

2005年,西樵镇招商引资和增资扩产创出新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全镇共引进项目82个,计划投资26.37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8个,计划投资23.62亿元;纺织产业基地引进大规模纺织项目6个,计划投资6.33亿元。区外项目占投资总额的70%。增资扩产项目85个,增资总额4亿元,其中纺织项目33个,增资总额2.41亿元,新增剑杆织机720台。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5亿元,增长22.6%,其中产业投资16.4亿元。纺织产业集群升级实现新跨越

2005年,西樵镇实施“基地、市场、平台”互动战略,推动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纺织产业基地获得省发改委批准,确立为广东西樵纺织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基地内基础设施和“统一供水、统一供汽、统一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引入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经济、循环经济,营造基地特色品牌。成功举办西樵镇投资推介会和基地十三项工程动工庆典。重组西樵轻纺城管理队伍,确立市场以“展示为主,现场销售为辅”的发展思路。组织纺织企业抱团竞争市场,打造西樵纺织区域品牌。加快完善“一个平台、五大支柱”,产业创新平台被确定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升级示范平台,西樵纺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经省科技厅、发改委、经贸委认定为省级工程研发中心。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2005年,西樵镇实行“保护、改造、完善”并重方针,重新修编西樵山核心景区规划;整合桃花园、茶花园,新辟桂花园,启动登山入口改造和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等重点工程;打响“南狮发源地,黄飞鸿故乡”品牌,举办以黄飞鸿狮艺为主题的体育娱乐活动;发挥西岸环境优势,做好山水文章。特色旅游有新的发展。全年接待各类游客2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7亿元。伴随旅游业的升温,商贸、房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房地产销售价量同升,全镇累计销售商品房面积10.8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1%,平均售价增长18.2%。镇外购房者超过57%。西樵商圈雏形初现。品牌战略渐入新境

2005年,西樵镇落实措施,引导、协助企业创品牌。全年新增2家广东省名牌企业、2家广东省著名商标企业;13家纺织企业的29个品种入围“中国流行面料”,占全国的12%。各项改革有序推进

2005年,西樵镇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各项改革有序进行。改革财经管理制度,规范财政收支。规范招投标工作程序,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全年镇招标办共参与86项建设工程、29项公物采购、9项资产拍卖的招投标,节约资金759万元、增加资产拍卖收入337万元。改革镇属集体经济管理体制,成立镇公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重组集体资产,化解债权债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年共重组盘活集体资产5200万元,化解历史债务2.97亿元。理顺城区、市政、居委管理体制,撤销城区办事处,设立5个社区居委。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成立行政服务中心。

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

2005年,西樵镇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继续推进教育“改薄”,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名师、名校工程,教育整体水平列全区前茅。引进社会力量办学有新的发展,民办西樵实验小学于9月正式开学。成功举办首届“和谐西樵”体育艺术节;女子龙舟再创辉煌,夺取东亚运动会“三金一铜”和多项国内外赛事金牌;西樵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中国龙狮名镇”称号。优化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各项指标较好地控制在目标管理以内,被评为市、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镇。政务信息网络全面贯通,电子政务综合平台进入试运行,综合资源数码空间信息系统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西樵镇被确定为广东省电子政务Linux应用试点单位。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举办4次劳务集市,5000多人顺利就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多项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重大恶性犯罪,恶性案件破案率100%;继续完善治安防范网络,新构建30多个安全小区。管好、用好慈善基金,深化扶贫助困工作,发放慈善、救济金583.65万元;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联系群众的优势,广泛开展扶助、慰问活动,弘扬良好社会风气。

下载年 鉴 通 讯 - 中国年鉴网(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年 鉴 通 讯 - 中国年鉴网(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年鉴工作报告

    内蒙古科技大学2014年鉴—艺术与设计学院 一、 本单位简介 (一)发展概况 艺术与设计学院,成立于2011年,学院目前设有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广告学、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及音乐......

    财政年鉴

    财政年鉴(2011—2015) 【概况】 2011—2015年,财政工作紧紧围绕全县发展总体思路,大力培育财源经济,不断加强收入征管,突出抓好资金争取,加大财政监督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化财税......

    统计年鉴

    现代化工业新城——羊口2012年,羊口镇将按照市委“寿北开发、突破羊口”的要求,围绕“一个目标”,突出“四个重点”,做好“二十件实事”,打造“五张名片”,力争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

    审计局年鉴

    审计局年鉴[市审计局],市审计局人员编制67人,在编62人,领导职数6名。设有13个职能科(室):办公室、监督审理科、财政金融审计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科、行政事业审计科、经济贸易审计......

    乡镇年鉴

    文章标题:乡镇年鉴范文**镇年鉴【概况】**镇(原北郊公社)建于1978年11月,1984归属北江区管辖,2004年北江区和浈江区合并,归属于浈江区辖管。**镇位韶关市北郊**,北与犁市镇五四新村......

    组织工作年鉴

    组织工作【概况】2021年底,我县共有基层党组织728个,其中党委15个,党工委3个,党组32个,党总支88个,党支部590个,党员总数14735人,其中女党员2112人,大专以上学历党员3500人。【农村党......

    年鉴讲稿

    年鉴讲稿 (2015年10月) 一、年鉴的基本知识 二、年鉴的文体、语体和语言文字规范 三、年鉴的条目写作 一、年鉴的基本知识 (一)年鉴定义 中国人对于年鉴的理解,给年鉴下定义,最具......

    团委年鉴

    概述 201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华北电力大学团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实施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工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团委结合华北电力大学具体情况,认真指导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