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就业指导--第三课态度篇

时间:2019-05-15 06:4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大-就业指导--第三课态度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大-就业指导--第三课态度篇》。

第一篇:深大-就业指导--第三课态度篇

第3课 端正就业态度

态度影响行动,情绪影响结果。就业态度有积极和消极之别,求职情绪有焦虑和平和之分。就业消极者和情绪焦虑者,很难应对就业难题。态度积极、情绪平和者,则可以克服难题。消极与积极、焦虑与平和,表现在每个人身上,并同时表现出来。

● 本课任务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劳动力市场的选择,增强就业的自主意识,避免“一次就业定终身”,在动态中就业,重在行动。

对于就业形势持悲观态度,是不正确的。客观地看待就业形势,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没那么严峻。对于就业问题关注度过高,导致这个问题被渲染得十分严重。

端正就业态度,并不针对所有的求职者。有10%的人,不必借助就业指导,就业态度已经端正,堪为同龄人榜样。这些人,先知先觉,早下手、早行动。然而,有10%的人,即使有了就业指导,还是讳疾忌医,刀枪不入。还有个别人,具备硬挺的社会关系,不用自己忙活,早就有了妥善的安排。但是,80%的大多数,需要将消极调整为积极,将焦虑调整为平和,许多人稍加调整就可以。获得真理,有时,只需要向前走一小步。态度一转天地宽!

端正就业态度,任务可分解为三个:

第一,做到真正的自主。青年的择业、婚恋,很想自己做主,不愿意受长辈、学校的安排甚至摆布,可是,遇到困难时,潜意识里的依赖意识开始发威。做到真正的自主,需要客观评价。

第二,能在动态中就业。一次就业定终身,这种观念的影响力巨大,比较、迟疑、犹豫,错失了就业机会。

第三,积极地行动起来。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起来看。说是找工作,掌握了哪些信息、拜访了多少校友,这是需要时间的,要早下手。

■ 基本观点

3—1 真正自主地选择职业

自由与束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况。劳动者拥有了职业选择的自由,这是我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崇高境界。自由,是对于人性的尊重,是对于个人价值的肯定。人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有权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计划经济的弊端,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还体现为对劳动者的束缚。一个活生生的人,被档案、户口限制在一个固定位置。多数人的工作几十年都不会变。那个时代,我国长期存在夫妻两地分居情况,要调动到一个地方,需要很大努力。劳资科长、人事处长、组织局长的权力,可是相当的大。

深圳的改革开放,首先表现为劳动力的解放。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可以了解当时的情况。权力部门对于劳动者的束缚逐步减弱,劳动者选择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可以辞职跳槽,可以停薪留职,可以提前退休,也可以成为没有单位的自由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有军队的卫生兵,复员被安置在北京某医院药房工作,感觉不自在,索性将铁饭碗摔了,靠写书拿稿费谋生,还办了一本当时还不多见的“失业证”,当时名称还没有这么直接,用一种以隐晦的“待岗、待业”等词,对朋友自称是个“写字的”,每当遇到文人圈里的饭局,有新朋友问他在哪个单位,他骄傲的拿出“失业证”炫耀,引发文化圈的时尚,哪些颇感在体制内不自由的文人、演员们纷纷去办这个证件。

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人们拥有了选择的自由,同时就要拥有择业的艰难。政府不再安排工作。有无职业,市场选择。市场,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起作用,按照供求需求来决定什么时候用人、用多少人、用什么样的报酬用人。这种情况,就不能以个人意愿、兴趣来决定。

时代发展,学子落伍。感受到失业危机,部分人抱怨“择业自由”,希望回到计划经济的时代,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由于这种观念在部分中学老师和学生家长的脑海中,残留很深,甚至达到根深蒂固的程度。说起来还是“某某学校分配怎样”。那些比较听从师长、父母教导的学生,失落感尤为强烈。对于市场化的就业,迟迟难以适应。对于市场就业,表现出典型的“围城心理”。

对于成年人来讲,找工作是自己的事情!找什么样的工作,在什么阶段找工作,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这个权利握在自己手上,不能不用。人生的责任自身承担,不能推卸。老师、家长、邻居、同学等人的意见只供参考。而且,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处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很多意见的可用价值不高。

对于择业自主,不存在代沟。有个典型的范例:漫画出版家和出版商郑渊洁与郑亚旗父子的人生抉择。父亲是上个世纪的50后,儿子是21世纪的80后。父亲在国家兴办的漫画出版社怀才不遇,索性辞职自己办杂志,儿子在普通学校个性独特,索性不去了,在家里按照父亲编写的教材一年一年地读下去,然后,自己给自己造一个饭碗。

就业形式更有多种,可以半就业,可以季节就业,可以就业三年休息三年。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这种自主择业的风险越来越小,只要保持与社会保障系统的联系,办理相关手续,缴纳一定的费用,医疗有保险。退休有保障。

3—2 在变动中寻求稳定

自主择业、市场调节的就业模式,决定了职业流动性大为增加。在美国有一种说法:工作四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在社会保障体制比较完善的国家,失业问题不会引起大的社会骚乱,多数人就业是在不断选择和流动之中,失业率的数字不断变动。我国家受多年计划体制影响,相当多的人觉得,找工作就要找一份可靠稳定的事情来做。

截止到2009年,深圳人口已增至1400万人,而户籍人口仅有260万,即便如此,户籍深圳人也有失业问题。不同的失业者,表现状况不同。有些人,是在深圳特区建立之初,整体编制集体转业到深圳的,仍然是由组织统一分配工作,十几年没有流动,一旦裁员裁到自己头上,无法适应,有激烈的反应。而那些自己独立来深圳发展的人,在变动中,则冷静沉着,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

问题的关键是“一次就业定终身”。家长、教师以及学生本人,有一种特有心理定势,总怕就业之初“入错行、走错门”。所以,在毕业之际,要将未来几十年的事情搞清楚,格外慎重,要专业对口、要城市规模适宜、要离家近、要有发展前途,还有考虑住房、交通、休假、培训等福利。

2009年,媒体报道一位化名李玫的法学研究生,她提出的就业原则是:国家公务员,沿海大城市、靠近学籍地和家乡,三个条件一个不能少。为了践行这个原则,在毕业前后的一年间,转战十个省市赶考公务员,被同学誉为考霸。每次考试费大约100元左右,路费、宿费、资料费花了9000多元。尽管屡战屡败,她没有考虑过公务员以外的其他工作,还放弃江西的一个重要机会,害怕一生被困住。由于她把第一份职业与一生紧紧联系,挑来拣去,从一个应届毕业生,沉淀为待业者。

这种心态在就业者中不乏其人。其实,在就业中这样,在婚恋中也容易这样。青年人的恋爱自由度越来越大,而实际结婚的比例却在降低,总怕嫁错了或者娶错了。越怕,就越犹豫,事情就这样耽搁下来了。其实,离婚率上升,主要原因不是快速恋爱或者闪婚,而是人们的生活自由度越来越大,包括经济独立等因素。

没必要将毕业就业这件事,看得比天还要大。新版电视剧《三国》,曹操的一句有些调侃的话:不就是杀个人吗,干嘛将自己搞得这么痛苦!有位新潮的老人家,借用这句话,劝自己在恋爱十字路口的孙女:唉,不就是找个人吗,干嘛将自己搞得这样麻烦!这里继续借用此种语言表达方式,劝告那些忧心忡忡者:不就是找个事儿吗,干嘛将自己弄得这么紧张。

社会舆论有时是可怕的。一旦某人就业降调,就议论纷纷。北京一所著名高校1989届中文专业毕业生,按照当时的政策,还是计划分配,他被分到陕西某县柴油机械厂工作。虽然学无所用,他到安分守己,默默工作十年做文秘统计之类的事情,1999年企业倒闭,他失业,搞过装修,做过杂工,几经辗转,在亲属帮助下,开起一家肉类零售铺面,称为“眼镜肉铺”。古典文学高材生卖猪肉,顿成新闻。这些舆论,更加剧了学子的恐慌,到了2005年,辽宁某市的高考状元,毕业后,赋闲在家,帮人穿冰糖葫芦,也被新闻关注。其实,卖猪肉的学子收入颇丰,穿糖葫芦的学子也只是短暂在家,况且其专业是社会急缺的防疫,只是他是在是缺乏基本的沟通能力,尽管学习好,但是,其它方面严重短缺,再名牌学校的毕业生也难以被接受。

就业的这种变动状态,与社会需求的变动相吻合。大学公布一次就业率,数字无法体现办学质量。市场经济的就业方式,不是一次就业,而是多次选择。人往高处走,何处为高?一般来讲,在大学毕业后的三年左右时间,是职业适应阶段。

问题是,求稳定的观念顽强地不肯退出职业舞台。1987年就出现了企业拒收毕业生现象,到2000年,人事部门还使用“毕业生派遣证”,后为“统一报到证”,还是保留“统一” 字样。制定“毕业生可以保留毕业生资格半年到一年”的政策。所有这些,都流露对“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留恋。

鞋的舒适与否,只有穿上才知道,自己的脚是最清楚的。有一个骑驴找马的说法,这是很现实的思路。用人单位也感受到人员选择的不确定性。某国有银行的市分行,每年通过人事部门的渠道,接受大约200名毕业生。为了保持人员的稳定,要签订3到5年的合同。可是,从2000年起,有半数人员流失。坚决要走的人,难以留住,宁可付违约金。

无法适应动态就业者,到国外发展,更不适应。进一步了解具体情况,参见附录的衣阿华惨案。一位博士,在美国工作了十几年,有多次美国式下岗经历。他的感悟:谁不能适应这种不确定,就无法及时就业。没有职业的稳定,只有技能的稳定与更新。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另外一个出路。这条道路更是充满变数。想创业的人很多,走出这一步的人不多,成功创业比率不高。但是,对于毕业生的影响不小。2002年夏天,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顾澄勇,主动利用网络卖鸡蛋,获得初步成功。都是农民出身,其做法已经超越了那位被动卖猪肉者。

即使还想继续读书,也不要都去一窝蜂地本科靠硕士、硕士考博士,博士毕业还去申请博士后,缺乏工作历练的学生,学历再高,容易陷入“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境地.明确反对:考研究生,在家等待一年或者两年。2008年,出现了中山大学硕士生小邓10万年薪应聘某企业卖土猪肉的新闻。小邓和他的伙伴是明智的,既然有10万元拿,先做上一年再说,人情练达了,再去搞研究,可能更贴近现实。大科学家有过此种经历者不止一人。

3—3 积极地行动起来

积极而不是消极,要有行动。就业消极者,观望、不着急。学校很急,家长很急,政府更急,而学生本身不着急。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年龄还没到就业的时候。不是做学问类型的人,也跟着报考研究生。目的很明确,延迟就业。这种状态的弥漫,成为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

短时间不就业没有关系,但是,不能三年五年不就业。如此下去,离社会越来越远,被主流社会边缘化。有些闲在家中,靠父母供养,生活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在网络聊天、购物、恋爱甚至虚拟结婚。做了宅男宅女,时间混乱,反映迟钝。一个人,没有职业的光彩照耀,也就丧失了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深圳早期就业者,有些是想考大学的,但是,生存成为第一位,先就业再说,懵懵懂懂地来到深圳,犹豫、迷惑、后悔,而最终留下来的,奋斗十几年,结局大半不错。可参见附录的资料。

求职者是就业主体,要积极地行动起来,主动地发现需求、扑捉机遇。找工作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类似谈恋爱,他人无法取代。抱怨生不逢时的时候,要想一想,自己在就业方面,有那些切实的行动。在职业设计、信息采集、方案论证等方面,做了什么事情。

青年的心理断乳不彻底者,求职容易被动。遇到障碍,总是归因于客观,而不从主观身上找原因。一些高学历、年龄已达而立的求职者,还要由父母出面联系工作,找熟人、递简历,甚至陪同面试。

有些城市,在读书人集中的地方,还出现蔚为壮观的几万名父母代儿女相亲的现象。有几个电视台推出的相亲交友节目,获得很高的收视率,不过,看客居多,参与者少,还边看边猜忌里面的人物在作秀。有些人到而立之年、甚至不惑之年,依然“啃老”。歌曲《常回家看看》、电视剧《东北一家人》,反映了这样的情况。

遇到就业困难,要主动寻求帮助。现在的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学生多,个体差异大,难以一对一的个别指导。需要求职者主动发出信息。那些有过申请出国留学的大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把握,是积极主动的。可以从这部分人那里学习一些经验。

有关研究部门,将帮助失业者再就业,描述为“40、50”工程,意思是,失业人员,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就困难了。现在,20多岁的人失业,毫不奇怪。无论在那个年龄段,自身不积极,他人难以帮上忙。还真有不着急者。有研究者发现,在某城市就业服务机构,第一周100人失业,积极者一个星期以内就再就业了,剩下4人;第二周又有100人失业,积极者又1个星期就业了,剩下4人,而上周那4位不积极者仍未解决,累计8人;第三周又有100人失业,积极者又1个星期就业了,剩下4人,而上周以及上上周那8位不积极者仍未解决,累计12人。近年底,过了50周,这家机构解决了数千人的再就业,可以依然有200多人待业,年初那些失业者,每周都来,来得面熟。积极再就业者来了又走了,消极待业者一直等待安排,挑来挑去的。

找工作,要果断,要珍惜机会,包括偶然的机遇。这点与求婚结婚类似。一位骑单车的小伙子,装了一位步行的姑娘,撞得不重,小伙子十分负责,主动承担责任,赢得姑娘的青睐。后来,小伙子和姑娘结婚了。多少年以后,年过半百的姑娘问同样年过半百的小伙子,你当时是不是故意的?问了多少次,所得到的回答是:真的不是故意的。其实,是那一撞,撞出了小伙子对姑娘的注意力!当工作撞上你的时候,不能错过。

◆ 课后活动 ◆ 职场认知

查询: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搜索,了解蛇口改革开放的领导人袁庚在冲破计划体制的做法。可以参考陈宏编著的《深圳重大决策和事件的民间观察》、涂俏采访撰写的《袁庚传》。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劳动者要流动,原单位不同意,被禁令束缚,没有职业选择的自由。如果决心要走,必须放弃档案。袁庚不满意这样的现象,指示人事部门,为自由流动的人重新建立档案。

背景资料: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码头工程工地实行超产奖励制度,每车发放2分钱奖金。

分析:借鉴往事,分析“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职场精神内涵。什么是“大锅饭”现象?有什么弊端?在1979年的2分钱,购买力如何?每个月24.3元的奖金有什么样的激励作用?工资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是什么意思?这种做法有什么好处?

◆ 小组讨论

“一次就业定终身”与“骑驴找马”两种就业态度的区别是什么?各有那些利弊?如何理解动态就业?

◆ 行动记述

自己从什么开始有了哪些求职择业的行动。在职业设计、信息采集、方案论证等方面,做了什么事情,需要实证。

● 参考资料 ● 多种就业类型

市场体制的就业,单位类型有国有、集体、私营、民营、合资、个体等多种。用工形式有合同制、临时工、计件工、钟点工等多种。工作地点有城镇就业、乡村就业等。工作时间有弹性就业、阶段性就业、不充分就业等。就业性质有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如社区家政服务、个体手工业。就业率或者失业率的统计数字是变动的。

● 衣阿华血案

20世纪80年代,一位北京青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衣阿华大学,学士一直读到博士,一切都按照中美两国既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可是,当博士毕业,面对就业市场的选择时,他难以适应。本来确定他留校任教,他也就认定这个结局,丝毫没做其它准备。在毕业之际,学校反复考虑,留下了他的同学。得知结果,错误地归因于某些影响了他的前程,愤而枪杀了他的同学、他的导师、系主任、副校长和校长秘书,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 深圳凯达妹

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深圳有家凯达玩具厂招聘员工,招录条件是达到香港初中文化水平就可以。众多广东女孩来到深圳,坐十多个小时的火车,晚上哭声一片。有些还要考大学,回去复读,最终还是没有考上,而留下的,逐步适应了深圳的生活和紧张的节奏。当时的广州处级干部的工资是80多元,中学高级教师的工资是50多元,而那些特区第一代打工妹的月收入是100多元,后来加上奖金可以拿到300多元。穿最新潮的衣服,可以衣锦还乡。蛇口小伙子说:娶老婆,要娶就娶凯达妹!

第二篇:深大-就业指导--第二课环境篇

第2课 辨析就业环境

个人的命运,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身在当代,对形势的看法易出偏差。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一种倾向,即大肆渲染就业竞争的激烈和残酷,媒体跟着推波助澜,使涉世之初的职场新人战战兢兢。还有些人,两耳不闻窗外事,十分超脱,自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过于悲观或过于超脱,都将影响就业质量。

● 本课任务

正确认知所处的时代,探寻就业制度的沿革,全面辨析我国的就业环境,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职场特点和岗位状况。

湖南,一位乡村学生,考入省会长沙名校,所就读的专业,是中学老师帮助选择,被认为是当年最热门的专业之一。数年后面临毕业就业,风云变幻,热门专业似乎不热了。受同学鼓动,准备到深圳找工作。春节回家乡筹集找工作的费用。最疼爱他的爷爷,曾当过民办教师,退休多年,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自己的孙子名校毕业,还要自己四处找工作?!先责骂孩子:一定是荒废学业,才落得如此下场。再指责社会:现在是什么世道,大学毕业怎么不统一分配工作呢!

别说那位年逾古稀的老爷爷,就是30岁左右的中学老师、20岁上下的在校学生,还有一种习惯的口误:某某学校,分配好不好呀?潜意识里,只要考上大学、大专、中专、技校,有关方面总会给学生“分配”一个工作。

辨析就业环境,任务可分解为三个:

第一,探寻就业制度沿革。回顾过去,发现影响就业效果的关键因素,即就业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而对于市场就业认识的滞后更严重一些。

第二,客观看待就业形势。不能过于悲观,也不能过于乐观,更不能呈现无所谓的态度。

第三,全面把握岗位动态。应知道,到底是哪些地方用人,要用什么样的人。■ 基本观点

2—1 从国家分配到双向选择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就业采取国家分配制度,这项制度影响深远。从1949年到1979年,是计划经济逐步完善、强化的30年。计划经济的坚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打破,到1992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市场经济在中国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分配制度受到冲击,乃至名存实亡。

国家分配制度,实际就是一种行政配置制度。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其特点有三:

第一,充分就业。只要是适龄的、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会有一份工作。在20世纪60年代的大城市,在上班时间,居民区只能看见老人和孩子,商场里只能看到外地出差者,本地人都在工作岗位上。

第二,统包统配。学生按照国家计划,入读职业学校、技工学习、大专院校,一个萝卜一个坑,三年、四年前就将每个学生的就业岗位安排好了。在那个时代,最常见的就业教育是:服从分配。

第三,终身就业。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失业之说,只要被组织安排了一份工作,没有极特殊情况,能一直工作到退休。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初,已有失业现象,但是,人们还是留恋终身就业,便为在国有企业员工创造出一个特殊的词汇:下岗。虽然没有工作,但是和企业还有联系,保持随时回到岗位上的可能性。这种情况被戏说成:失业相当于离婚,失业相当于分居。

不能简单地否认国家分配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那一段火热的年代中,国家分配显示出强大的优势,体现出社会的公平、满足了劳动者尊严,在一定时期也提升了劳动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的弊端逐步显露,国家分配的缺陷越加明显。不仅是搞特权、走后门等,更为严重的是,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被扼杀,出现了特有的“大锅饭”现象,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严重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经济发展停滞,各种物品奇缺,不得不限量供应,出现了长达二十年的“票证时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我国就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国家不再包办就业,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指导方针。政府部门重新审视自身的位置,不再是统包统配,而是发挥监督、控制、引导作用。

影响就业制度改变的根本因素是,用人单位拥有用人自主权,是。深圳率先打破固定的用工制度,破除了铁饭碗。20世纪80年代初期,竹园宾馆实行合资办企业,对于不称职的员工除名,炒鱿鱼由此而来,引起轩然大波。蛇口码头建设工地为鼓励员工劳动积极性,对于每多拉一车土的司机发二分钱奖金,争论到了北京。多少年后,尘埃落地,什么人事局、调配处、干部科、招工办,这些政府权利机构,已经对用人单位的招聘不起绝对影响。

1983年成立的深圳大学,受深圳这座城市改革开放大潮的影响,当即宣称,粤海门出现全国第一家实行毕业生不包分配的大学。1987年,这所大学的首届毕业生走向社会,就是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这种做法震动全国,有人预测,不出三五年,全国的学校都要这样做,不包分配!可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做法没有普遍推广,分配制度改革出现波折。

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试图找回学生分配权,出现了“退生”现象,即按照有关部门批准的分配计划,派遣出去的学生,用人单位给退回来,开始是少数,后来是多数。学校很郁闷。政府人事部门也郁闷,除了户口对学生还有些约束之外,对于就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进入21世纪,各所学校明白了,大势已变。用人单位根据市场导向、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决定用哪些人、决定什么时间用人、决定如何用人。学校有推荐权、政府部门有监督权,然而,再也找不回分配权。

问题是,有关部门为什么不讲这样简单的问题向毕业生和家长们说清楚呢?家长以及学生对于这么明晰的社会现象为什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从1977年恢复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持续数十年,已经形成复杂的利益链条。影响到地方经济、影响到人口迁徙、影响到都市人的权益(如北京上海等地方有户口者的利益。实际上,学校的入学制度和就业制度。处于脱节状态。这里所说的入学,不仅是高等学校,还包括技校、职业学校、普通高中以及小学幼儿园。入学是计划经济,就业是市场经济。这种情况,使人们留恋分配制度,对政府权利保有幻想,对双向选择、市场就业视而不见。有这种念头者,不仅是中年、老年的学生家长,包括年轻一代的某些人。

2—2 就业形势没那么悲观

关于就业形势,习惯说法是:形势严峻、很严峻呀!这种说法,如同某些中学老师对考生说,高考很残酷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呀!恢复高考的1977年、1978年,出现过这种现象。到了2009年、2010年,高考还是这样残酷吗?

严峻与否,比较而言。纵向对比历史,横向对比它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最为严峻吗?

纵向比较:旧中国,学生不多,不仅是大学生不多,职业学校、中学生占适龄青年的比例也很小,即使这样,毕业就失业,并不奇怪,多年兵荒马乱,就业环境非常不稳定。新中国,出现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就业形势一派大好,建国不久,国家就实行统招统配,技校生、中学生、大学生,都由国家管起来,在校可享受国家助学金,一度大学生还能吃到免费的丰盛饭菜。不过,这段美好的时光不太长。

到了20世纪60年代,新成长劳动力大量增加。客观方面,国际经济封锁,自然灾害侵袭,叠加一起,经济发展停滞,国家没有新岗位可以提供给学生,采取一种独特方式解决就业危机,即动员学生、城市居民到农村去。

数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一种影响到每一个城市(城镇)家庭的大潮,1945年到1960年出生的人,几乎都被卷入其中。表面上是青年一代接受再教育,实际是一种特殊的解决就业危机的方式。

那个时代,就业形势异乎寻常的严酷。上一篇谈到的四种出身,在这个时代深深地影响到青年的前途。虽然家家户户的子弟都要下乡,但是有人就可以直接进工厂端铁饭碗,有人直接入伍参军。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没有好爸爸。另外一些人,在条件恶劣的边疆、深山、雨林带上多年,身患疾病。他们无法进厂当兵,因为属于“地富反坏右”的子弟。在广东的70年代,出现大批青年逃港,因为无出路,无业可就,就业也养不活自己,更养不活家庭,只有拼死游过去,死了也就死了,侥幸活下来,就能脱离苦难深渊。

横向比较:欧美等国家的就业形势,不仅不比我国好,而且危机重重。尽管经济发达,社会富裕,普遍生活水准比较高,但由于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导致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需求难以满足,没有足够的岗位空缺,就业压力很大。

20世纪,德国、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之一是国内出现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发就业危机。当时的日本人,想到中国的东北(他们称为满洲)找到就业机会。1968年,法国学生曾罢课占领校园,2008年,希腊学生闹事街头,究其原因,均为就业受阻。

发达国家接着全球化的渠道,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将危机转嫁到其它国家。同时,这些国家内部的各种党派,指责全球化影响了本国就业,如,美国的劳工组织,曾坚决反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要理由就是担心中国人抢了美国人的饭碗。

就业形势严峻也好,不严峻也好,在人类繁衍、生活、发展的进程中,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用不着感叹生不逢时,没必要抱怨形势不妙。其实,就业形势没有那么严峻,有人就业、有人不就业,有人早就业,有人缓就业,一种常态而已。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有十多亿人,劳动力资源数九亿以上。每年有上千万的新生劳动力进入职场,农村机械化生产又推出上亿富余劳动力,城市又有将近千万失业人员。少年、青年普遍入学,更多的能够读大学。恢复高考的1977年,有1千多万人报考大学,十二年的高中毕业生集中到一年考大学,竞争空前绝后,600万进入考场,当年招收不到20万。2007年,我国大学可以招收将近500万学生,2008年,增加到将近600万,参加高考者约1000万。高考矛盾缓解,就业矛盾突出。入学是统招,毕业不统配,难怪学生家长不适应。

需要明确,“级”与“届”的不同。入学那一年,称为某某级,如,我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7年恢复高考,那一年入学者称为七七级,由于其特殊性,七七级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与七八级、七九级合称“新三级”,共同特征是上山下乡、进厂当兵后再来读大学的为主体。而毕业那一年,称为某某届,如文化大革命爆发那一年的高中毕业生,被称为六六届,与当年的高

二、高一以及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被称为“老三届”,其共同特征是,在我国“红卫兵”现象中扮演主角,进而上山下乡经历磨难。文化大革命中,经过农民、工人推荐读大学的1972年到1976年入学的学生,称为“新五届”,其共同特征是,职业出身为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

比学生就业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我国的三农问题。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我国成功地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但是,农家子弟的出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解决呢?千万农民子弟,以一种无序的方式进入城市,成为三无人员,即无合法身份、无固定工作、无稳定住所。即使进入管理规范的企业,也会有人难以适应流水作业的节奏,引发精神危机,例如,深圳某企业2010年的十二连跳事件。

通过考学,进入城市,改变命运,这是我国高考的魔力所在。不过,只有计划经济,才能使高考具备“鲤鱼跃龙门”的魔力。在双向选择、市场就业的环境中,农民子弟靠考学改变命运,这种格局已改变。在城市立足,仅有一张文凭,远远不够。

各家学校,不断探索市场机制的就业指导模式,以求专业设置和教育重点,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

关于就业率,是判断就业环境的直接指标。学校、家长、学生,均注意到2007年前后媒体报道的就业率。尽管个别学校公布的就业率可达90%,但是,全国上千所大学的数据是,当年就业率在60%--70%左右。这些说法,引起各级政府领导的关注,从国务院发出声音,将就业率作为评价学校业绩的重要指标,每天报一次,从八月份一直到“十一”。其实,学生刚走出校门,就计算就业率,只能统计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签约率。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劳动者,这是“生产”,用人单位招聘本行本部门所需求的劳动者,这是“消费”。作为市场调节的就业机制,生产与消费存在着脱节情况。如同市场营销学中的“啤酒现象”:一场世界杯足球赛,引发啤酒销售需求的增加,设计、生产、批发、零售等诸多环节中,有许多具有敏锐洞察力、判断力、决策力、执行力的人,都想抓住这个机遇。但是,庞大的市场车轮一旦转动,再高明的人就无法控制了,眼看着,啤酒从供不应求,再到严重滞销。

就业率的统计有虚假。什么为就业,实际是签约,即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三家签订的协定。统计就业率,是否包括考研者?是否包括自雇者,即创业者。有个别学校糊弄上级、糊弄媒体。2010年9月2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湖北某音乐学院,就业率报告为95%以上,记者抽测一个38人的班级,就业率仅为10%,记者到就业办核查那些就业协议,真实的不足半数。由于大学生就业受阻,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就业显露出热门状况,这是好现象,但也要冷眼观看,从来没有永远的热门。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每一个就业者和家长,没有必要过分关注就业率。让媒体去嚷嚷把。就业率99%,对于那百分之一,就是不就业,而1%的就业率,对于就业者,就是就业。

统计就业率的难度是,市场机制的就业是多元的。有弹性就业,有灵活就业,有阶段就业,还有人半就业不就业。在通常意义的上班时间,到城市的各处看一看,商场、银行、酒店、公园,到处是人,不再是老人孩子,不再是外地人出差人。这些人在干什么呢,靠什么活着呢?

众多的农村子弟,并没有读大学,甚至没有读正规技校,边谋生边在培训机构学技术,拿到职业资格证书,不仅在城市活的很滋润,还在城里购房、生子,并入户。这种现象,再一次说明,就业环境没有那么严峻,而是有着许许多多的机会。

2—3 就业岗位复杂多变

就业岗位的增加,与经济发展速度直接相关。对于企业来说,只有生产规模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才会增加。而生产规模的扩大,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比较快,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如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地区。

研究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城市的就业环境,主要看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代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这个成果与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三个指标有密切关系。

以深圳为例,这个城市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在全国大城市可以列第一位。从1979年算起,这个城市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从一个只有二十万人的县城,发展到容纳将近一千万人就业的都市。

深圳的就业环境好,主要是经济发展速度快。1979年的深圳,其经济实力与香港相比,不足挂齿,与北京、上海、广州相比,微不足道。1080年对2010年,GDP的年增加幅度为27%。进入全国前列,人均GDP位居全国第一。到2007年,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金。

对于毕业生,深圳具有很强的吸纳能力。深圳本地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对于外地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可以接收近数万名以上。对于已经有一段工作阅历的大学生,每年吸纳数量也是数万人。目前,全国的五个特区、三个新区,均成为新人就业的重点地区。五个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三个新区是:上海的浦东新区、天津的滨海新区、重庆的两江新区。

具体的就业岗位,对于高学历就业者,主要是管理、技术开发、销售、服务等。管理是广义的,有政府部门的管理,也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有新兴的物流管理。如,各个街道的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人员的需求。而对于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的岗位需求是长期的。这个岗位需要多方面的员工。

复合型人才受欢迎。具有高等学历,又有职业资格证书。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如电工、空调、钳工、模具工、软件工、服装设计、网络维护等,需要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员工。对于技术岗位的员工,企业十分看重,个别人可以成为“打工皇帝”。

2007年,深圳公布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硕士研究生月薪高、中、低分别为五千九百元、三千五百元、两千四百元,高级钳工月薪分别是六千六百元、四千三百元、三千两百元,高级技工薪水明显高于研究生。出现了大学生回炉学技术的现象。

即使在经济不能景气的时期,用人单位依然会存在岗位空缺。从社会总体发展情况来看,高学历的就业群体尚未呈现过剩的情况。实际情况是,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这个情况也可以称为结构性的失业。

上面所说的就业热门情况,随时在变化。统计和媒体的报道永远是滞后的,而且要从正反两个角度看问题。在美国,有三种收入水平处于高位的职业,分别是会计、律师和医生。在美国失业率最高的三种职业分别是会计、律师和医生。这个情况耐人寻味。

◆ 课后活动

◆ 观看影视作品

观看《血色浪漫》、《年轮》等影视文学作品,了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代的就业情况。通过网络查询,知识青年家长李庆霖写信给毛泽东主席的事情,了解哪个时代的就业艰辛。

◆ 本专业毕业生的职位状况调查

通过学院或者系部、教研室老师,找到已毕业三年以上本专业毕业生的职位状况,最好面对面访问,至少电话沟通20分钟以上,数量在30名以上,跨越3个年级。

◆ 薪酬状况分析

查阅影视名人成龙、唐国强等人为某技工学校、汽修学校做广告的情况,了解模具、电工、厨师、美容师等岗位的收入状况。对比广东地区出现高级技师薪酬高于硕士、博士的数据。

● 参考资料

● 我国的就业问题

我国的就业问题,概括为一个主要矛盾,三个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和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结构性失业;第二,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第三,新生劳动力和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交织在一起。

● 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

我国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就业指导的方针是: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学以致用、人尽其才,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国家急需的地方就业。

● 毕业生的“三支一扶”

对于缺乏职业阅历的学生,国家采取延缓就业的方式。例如,鼓励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出现“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支教、支农、支医、扶贫。符合一定条件的,到农村服务2-3年,可以获得国家政策扶持。广东省的相关政策:三支一扶的大学生,每个月有800元补贴,每年有2000元的交通、医疗等补贴。可以减免助学贷款,考研、考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可给予优惠。

第三篇:第三课 军民鱼水情谊深

第三课 军民鱼水情谊深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感受他们的革命斗志和奉献精神。

2.通过多角度了解人民解放军的英雄事迹,进一步掌握综合看问题的方法。

3.通过体验军队与人民的鱼水之情,产生拥军、爱军的情感。并将拥军爱军的情感化为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了解人民解放军的英雄事迹。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产生拥军爱军的情感。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军民鱼水情的故事。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的歌声真动听!老师也想唱首歌,可以吗?(生:可以!)

(轻唱歌曲《万泉河水清又清》)师:同学们,我的歌声怎样? 师:(重复歌曲后一句)谢谢你们的赞美!那请你们再听听,看能听出什么?

师:说得真好!老师最敬重、最热爱的人就是人民解放军!你们爱他们吗?

师:其实,不但我们热爱解放军叔叔,许多著名的歌唱家也同样热爱他们,唱出了不少歌颂解放军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听!听的时候仔细思考:这首歌是为谁写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播放歌曲《为了谁》)

师:这首歌情真意切,它是为谁写的呢?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师:这首歌唱出了解放军与人民在抗洪抢险中结下的鱼水深情。(板书:军民鱼水情)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感受这份可贵的“军民鱼水情”。大声齐读课题。

二、欣赏图片,感受军民鱼水情。1.展示军爱民图片。

师:老师收集了一些军爱民的资料,请大家仔细观察,用心思考,解放军为人民做了什么?

出示图片。(分三组出现图片,解说每一组中的几幅典型画面。)师:解放军为人民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时刻关心着老百姓的疾苦。除了这些,他们还做了什么?(出示下一组图片)师:他们在做与歹徒搏斗的时候,可能会面临什么? 面临这么大的危险,他们还要这样做,这是为了保护什么?

师:是的,为保人民平安,为保社会安定,公安战士不怕任何危险!

师:当人民面临更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的解放军又是怎样做的呢?(出示第三组画面)

师:消防叔叔冲进大火里救人,可能会面临什么呢? 师:面临牺牲的危险,他们为何还要这样做?

师:是呀,为了抢救生命,为了保护人民的财产,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宝贵的献身精神啊!2.展示民拥军图片

师:不错!解放军叔叔关心着人民的疾苦,保护着人民的平安,让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少受损失,他们为人民做了太多太多!那人民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请看下面的画面。(出示民拥军的图片)

师:人民是怎样做的呢?请你来说说。师:人民为什么这样对待解放军呢?

师:是呀,解放军爱人民,人民拥护解放军。这就是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啊!(板书:军爱民 民拥军)

师:军民鱼和水,在祖国大家庭里如亲人一般,他们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请用我们的深情,一起吟唱这首歌,再次体会解放军为人民承受的艰辛,体会人民对解放军无比的敬佩之情!(播放《为了谁》,师:会唱的同学一起唱。

三、交流故事,深入体会鱼水情。1.小组交流故事。

师:一首《为了谁》,唱出了多么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同学们,你们是五年级的孩子了,在你的生活中,你了解到哪些军民鱼水情的故事呢?课前你们收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大屏幕出示:1.每个成员都要在小组内发言。2.交流时不影响其他小组成员。3.尽量把故事讲得简洁清楚。)能做到吗?(生:能)

2.全班交流故事。(播放轻音乐《万泉河水清又清》)师:谁愿意把故事分享给大家听? 拥军爱军在行动(课后活动)1.小组讨论拥军方案。

师:说得真好。老师听得出,此时此刻,同学们心中对解放军充满了无比的崇敬与热爱,那就让我们向他们敬一个标准的队礼,表达我们深深地敬意,好吗?(全体起立,敬礼!师:让我们道一声:生:解放军叔叔,你们辛苦了!你们是最可爱的人!)

师:同学们,没有解放军叔叔的无私奉献,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呢?作为小学生,你能为解放军叔叔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请同学们先在小组讨论。

(播放轻音乐,小组讨论,师参与小组讨论中。)2.全班交流。

师:除了表达我们的感谢外,我们自己应该怎么做?

师:大家的想法真好!希望大家能将这些想法付诸于行动,做一名真正的拥军小模范!

课时总结:

师:曾有人说:“穿上橄榄绿并非都是荣耀和威武。作为一名军人最终注定要做出常人无法想象的牺牲和付出。”是的,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解放军;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解放军;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最后,让我们随着音乐,以饱满的热情唱出我们心中深深的热爱,唱出我们长大了要像解放军一样,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吧!(在歌声中结束新课。)

板书设计:

军民鱼水情

军 民 爱 拥

民 军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唱歌,看图片,谈身边军民活动的事迹,来真切的感悟“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让学生懂得,在祖国西北这片土地上,各族军民亲密团结,共同建立了美丽、富强、和谐、安宁的新疆。

第四篇:深大交流会总结报告

学生干部素质拓展,两校交流和谐共进

——巨龙团校素质拓展课程之深圳大学交流会 交流会议程:

2010年12月4日下午14时30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团学40名干部在张毅哲老师的带领下,到深圳大学与校学生会及其信息工程学院主要干部进行交流学习。

与会人员涵括电信团学的各个部门,深大校学生会主席团、新一届主席团候选人、各部门干部、深大信工学院团委副书记及学生会主席。

交流会开始,深圳大学校学生会主席为电信团学干部们介绍了深大发展史及学生会架构。作为访客的我们,为了之间加深了解与交流,我们也为深大学生干部简单介绍了我校及我院的概况。经过相互的介绍,双方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随后,张毅哲老师对团学干部提出几点要求和希望,希望在交流中能针对性地交流我院学生工作的不足方面,学习深大学生工作的开展模式、特色创新活动与项目管理等等。

交流会进行分组讨论的形式,两方按照职能相对原则进行分组学习交流,在第三组中,就是由深大主席团、主席团候选人、信工学院副书记及学生会主席与电信团学的书记处和主席团组成。在张毅哲老师的牵引下,两方讨论步入正轨,从组织构架到干部管理,从工作欠缺点到求实创新,从项目运作到联合经营。其余各部门也展开相应的讨论,短短两个多小时的在热烈讨论中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各组都感觉还想将讨论持续下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在最后总结会中,各部门分享了所学习到的经验,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也指出自己不足及学习的方向。

最后此次交流会在合影和互赠签名海报后圆满落幕,我们期待着下一次更深入的交流,为两校学生工作的和谐共进而努力。

交流会总结:

在整个交流会的筹备和进行中,在大体的顺利前提下,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从交流方向和切合度,我方是深职院二级学院的团学组织,与深圳大学的校

学生会组织交流,从契合的职能就存在一定的相异性。再者团委参与学生会工作交流,在交流程度上也就局限了部分部门的积极性。故在交流安排上,采取了职能相对进行组合交流,团委大部分部门以学习为主,学生会部门以交流为主。在交流中也存在部门职责相差时,采取学习了解的方式进行建议性交流。

从交流层面上来看,我们此次准备也准备了许多文案材料,详实介绍了几个主体的特色活动。特别是在“巨龙团校”这个主题上的展开了许多讨论,深大的学生干部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也表示希望以后的后续材料能提供给他们作为参考。如书院制、感恩节、文明月活动等等都展开了比较愉快的讨论。在第三组的讨论中,深大学生会主席与几位主要干部都是经过两年的学生工作才选举为现任干部,所以作为仅仅从事一年半学生工作的我们,对他们表示敬佩。

从交流效果来看,各部门总结出许多的不足和交流会后学到的相关经验和项目建立。比如在干事培训、征文摄影大赛、加强形象推广、项目组策划执行活动、人力资源调配、多元化和扩展性、项目竞争取优、活动分享会等等许许多的总结性的工作计划。交流会后,很多干部都提出了建立创新项目的想法,将深大的创新思维带进电信团学

交流的后续,会后,干部们都留了相互的联系方式,为方便以后更深入的交流,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加强合作。

整个交流会的效果和气氛非常好,深圳两所高校的学生干部交流,促进了两校学生工作的良好发展。也加强本地兄弟院校的沟通与合作。我们将总结经验与不足,将电信团学的工作增进新台阶,打造创新性的学生舞台。期待下一次的交流会,期待下一次青春激情的交汇与碰撞。

第五篇:深大物流管理

宝安西乡深圳大学物流管理自考独立班为了能培养更多的和国际接轨的、有实际运作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深圳市赣冠培训学校联合深圳大学继续开设2年制物流管理专业自学考试专本科特色班课程 1.朝阳行业,支柱产业,热门专业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物流业的发展极为迅速,对物流人才需求较大,很多物流管理专业的学员尚未毕业已经就业。

2.考试机会多,毕业周期短

深圳大学主考下的物流管理专业,除了自学考试传统上的4月和10月两次考试以外,有根据需求,增设了1月,5月,7月和11月四次考试,使得每年考试次数增加到6次,并且由主考学校参与命题,辅导针对性强,这样大大增加了通过几率,缩短了考试周期。

3.老师多,课时多,通过率高

赣冠培训学校多年来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自学考试的考前辅导,不仅有科学的课程安排,也拥有雄厚的师资,所聘请的老师在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实际运做经验,对于考试重点和物流行业的发展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也正是因为此,赣冠的学员每年都有较高的通过率。

4.高校化管理,设专职班主任

特色班设有专职班主任,实行高校化管理,是学员可以安心学习。

5.本科毕业申请学士学位门槛低

本科毕业的学员,只要通过论文答辩和学士学位英语考试,都可以申请学士学位。

6.一次学习,两个证书

管理专业设专科和本科段,部份课程合格即可获国内通用的中国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证书(初级、中级),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后即可获得国家承认的专科或本科毕业学历证书。

7.国际国内、三证衔接

获得中国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证书(CPLM)后,这一证书可实现与英国ILT职业经理资格证书的互换,不论在外企还是国内企业都能是学员拥有值得信赖的职业资格证明。

CPLM初级加考一门可以获得ILT一级证书,CPLM中级加考一门可以获得ILT二级证书。

更多内容请登陆:http:///center/academy

电话:0755-27934105高老师QQ2441185820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西乡新城广场恒丰海悦国际酒店一楼(深圳发展银行旁)

下载深大-就业指导--第三课态度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大-就业指导--第三课态度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大论文题目

    五、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国内外主要港口物流发展模式及对深圳的启示 2、第三方物流的风险识别及防范 3、中国邮政物流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4、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

    论文模版(深大)

    深圳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题目: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探究班级:姓名:薛丽华学号:指导教师:万日期:毕 业 论 文 级专升本人力资源管理( 洋 年11月20日 2)班2009 ***41 2011......

    深大读书报告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学生读书报告专业:姓名 :说 明三、“成绩评定”是指教师对读书报告内容及撰写质量进行评分,统一采用等级制,按a、b、c、d、f五级进行评定,f为不及格。四、报告要......

    就业指导心得体会篇一

    就业指导心得体会 就业指导心得体会 作为大一新生的我,刚刚离开家里不久,并不能理解什么叫做毕业季等于失业季,然而几节耐人寻味的就业指导课程带领我走进了毕业生们心态,让我收......

    李嘉诚深大励志演讲

    李嘉诚深大励志演讲: 为何你一直没成就? posted by gamelook on 2013.11.07 in 管理新知李嘉诚深圳大学演讲为什么你一直没有成就?因为你随波逐流,近墨者黑、不思上进,分钱没有......

    深大深外校友会历史

    1. 校友会简介:深外校友会深大分会成立于2014年,旨在于给在深大求学的深外学子创建一个共同交流,一起进步的平台。 深圳大学深外校友会官方QQ群(同时作为新生群):367158410 校友......

    深大读书报告网址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学生读书报告专业:姓名 :说 明一、“读书报告”是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涉猎中外优秀文化书籍而撰写的读书笔记与心得,要求内容真实,严格杜绝抄袭与剽窃。凡有抄......

    静水流深大爱无私

    静水流深,大爱无私 我曾经问过老师,何为静水流深?老师说:“静水流深,从字面上来看,就是虽然水面平静,水流缓慢,但水面以下却暗流涌动,生机无限。”实话说,我还是不解,相信大家也有些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