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家乡 大美青海
我的家乡 大美青海
从小生活在青海,虽不是地地道道的青海人,但我爱这片养育了我二十多年的热土,一家人生活在这里了许多年,习惯了这里的一切,身处高海拔,呼吸着稀薄的空气,当然也欣赏着金黄的油菜花,眺望着三江之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也目睹着家乡的变化。
青海省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简称青,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青海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辖6州、1地、1市、51个县级行政单位,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万人,有汉、藏、回、土、撒拉、维族、蒙古、哈萨克等民族。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
青海古称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自十六国时期称青海。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均意为青。古为西戎地,汉为西羌地。西汉后期曾于湖北岸置西海郡,隋朝时北部是中国领土,1242年全部并入蒙古大汗国,蒙古大汗国后成为元朝,从元朝开始时全部是中国领土,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明末清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清朝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中华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1928年设青海省,省会西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
从土地面积上来说,青海省在全国算是面积比较大的省份,在地图上看活像一只“兔子”,但并不是为很多人所了解,在外求学的时候,遇到过许多人不知道青海,还有人认为青海位于青岛,我在想,这么一个风景优美,又拥有中国最大咸水湖的好地方,却被人们忽视了。
也许有人认为我的家乡是蛮荒之地,我想说,的确,我们青海由于地处西部偏远地区,以前温饱是很难实现的,经济非常落后,长期以自给半自给农牧业
经济为主体,农牧民生活贫困,经常受饥寒困扰。作为一个发展落后的的省份,建国之前,青海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体,其他产业比重很小,是个封闭型很强的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省份。如今,青海发展迅速,经过近50年的建设发展,特别是随着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建成,黄河上游龙羊峡、李家峡电站相继发电,青海产业布局明显优化,现代经济从西宁扩散到全省主要城镇,初步形成了西宁工业区、海东农业区、海西工矿区、环湖农牧结合区和青南牧业区等5个分工协作的经济带。改革开放20年来,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改变了过去单纯由国家投资建设、无偿使用、不讲效益的状况,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资,利用银行贷款、引进外资、市场融资等多种资金来源共同建设的新局面。
人口方面,1949年,青海有l市,l9个县城,城镇人口约l0万,占当时全省总人口的7%左右。经过近50年的建设,青海城镇面貌巨变。到1997年底,全省城镇已发展到60个,其中城市3座、建制镇36个、未列入建制镇的县城19个、工矿型城镇2个,辖地面积16万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近300平方千米,总人口达l80余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7%。
青海藏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45.51%,民族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整个青海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青海藏区教育事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少数民族受教率大幅度增长,具有青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为促进整个青海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悉,“十五”期间,投入10亿元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在民族地区新建、扩建校舍109万平方米,从根本上改善了民族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重点扶持民族贫困地区、三江源移民区中小学教育以及民族职业学校的建设,千方百计为青海藏区发展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提到青海的交通,就不得不想起为世人所瞩目的青藏铁路,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该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
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运
营。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对家乡的交通变化深有感触,过去的公路少之又少,土路很多,每当风起,会卷起大片的灰尘,出行不便。现在,无论是公路,还是铁路,以后航空,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每每来往于家和学校之间,都能实现快捷方便,交通发达了,这也大大促进了家乡旅游事业的发展。世界著名的体育赛事——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从2002年开始,每年7至8月在青海省举行,来自世界五大洲的20支左右运动队100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总距离1300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赛程9天,奖金总额60万美元。比赛线路设计以碧波浩瀚、鸟翼如云的青海湖为中心,并向周边地区延伸,沿途自然风光雄奇壮美,旖旎迷人。
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这一品牌赛事,经过青海省历经九年的不懈努力,发展成为亚洲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顶级国际公路自行车多日赛。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发展最快、前景最好的新兴产业;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旅游业的成长非常快,现在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醒目的新的增长点。
家乡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加速发展,同时为城镇居民和农牧民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例如:互助土族自治县抓住土族民族特色,大搞旅游业,这里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土族开办的旅游接待点、风情园,而且生意红火。
青海的省会——西宁,被誉为“夏都”,秋高气爽的高原古城真是令人向往,不仅数万游客要到西宁“避暑”,国家部委的一些会议也要在西宁召开,全国性的一些活动也要在宁举行。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组织的一些大型活动,如洽谈会,中国·青海郁金香节,尽展青海风采,无形中起到推介提升青海形象的作用,众多人对青海这个美丽的高原有了更多的向往。
青海的饮食很有特色,由于是少数名族聚居地,清真食品居多,美味可口,以牛羊肉最为有名。每年还会在格尔木举行羔羊美食节,将本地的特色进行大力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品尝。
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外地大型餐饮业与全国连锁餐饮业相继进入青海及本
地餐饮业的规格不断提高,餐饮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景象,让我省餐饮业与国内发达城市餐饮业相提并论提供了底气。现在的青海餐饮业今非昔比,通过5年时间的发展,我省餐饮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海餐饮业的发展出现这种飞跃的态势,主要是经济快速发展,给餐饮业带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的缘故。
青海的旅游发展了,餐饮业兴旺了,青海的特产也名声在外,地处高原,这里有冬虫夏草,青稞酒,还有美味的酸奶等等。青稞酒的代表产品是互助牌系列酒,以青藏高原特有的粮食作物青稞为主要原料,采用有300多年历史的“天佑德”青稞传统酿酒工艺,结合科学配方勾兑而成,酒味醇香,清亮透明,具有饮后不头痛、不口干、醒酒快、加温饮用口味更佳独特风格,获中国公认名牌称号。
冬虫夏草在冬天是条虫,夏天地面部分又是株小草,药材形状是虫与草的复合体--虫子头上有株草。寄生鳞翅目昆虫蝙蝠蛾。冬季菌丝侵入蛰居土中的幼虫体中,吸取其养分,虫体被菌丝体所充满而成为空壳。夏初,自虫体头部生出子座,露出土外;子座单生,茎高4~11厘米,表面深棕色,断面白色,柄基部仍与虫体头部为一体。虫体深黄色,细长圆柱状,形似休眠老蚕,长3~5厘米。产玉树、果洛、黄南、海南及海东脑山地区海拔3600~4000米的高山草甸和灌丛中。
枸杞在家乡海西、海南、黄南、西宁、海东等地有野生,海拔1890~3500米的田埂、荒滩随处可见。叶、花、梗皮、根皮都是药材。春采叶,叫“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叫“枸杞子”;冬采根,称“地骨皮”。上述4味阴干研末,制密丸,早晚各1丸,常服解除邪热、明目轻身。枸杞子性味甘平偏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属补血药类。藏医治心热引起的头痛、健忘、失眠及妇科病。果实含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抗坏血酸、烟酸、钙、磷、铁等人体所需营养成分,有滋补作用。
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青海的小吃,尤其是酸奶。青海老酸奶从质量上、口感上、吃酸奶的感觉上,都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到目前为止,青海老酸奶已经行销到祖国的各个角落,青海老酸奶这个产品为青海民族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青海,地地道道的青海人都会自制酸奶,传统的青海老酸奶的发
第二篇:从我的家乡大美青海的变化看改革开放
概
作
毛业
从我的家乡大美青海的变化看改革开放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青藏高原,那里有大片大片的青色草原,有蓝到纯净的天空,有美丽的文成公主经过的倒淌河,有圣洁的寺院,有淳朴的少数名族大家庭。
我们青海由于地处西部偏远地区,以前温饱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城乡各民族居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青海是藏族自治的省份,随著改革的不断深入,藏族传统文化也得到保护和宏扬,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藏传佛教寺院和文化遗产进行修缮和保护,受到藏区广大群众和僧众的拥护和欢迎。30年来,政府把改变藏区牧民生活和生产条件作为一切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政策和资金加大对藏区的扶贫力度,在藏区全面推行了草场承包和牲畜作价到户的政策,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在藏区开展以“定居、种草、草场围栏、暖棚养畜”为主的“四配套”建设,彻底结束了“坐拥千只牛羊,合家一顶帐房”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目前,藏区不少县牧民人均年收入已经远远高于农业区农民的收入。藏区牧民从吃、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定居生活的牧民在青海省已经达到80%以上。
青海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河湟文化、青海湖文化、昆仑文化、江河源文化、热贡文化和格萨尔文化在这里孕育发展、共生共荣,塔尔寺“三绝”(酥油花、唐卡、堆秀)、日月山日月亭、泽库和日经墙、天峻卢山岩画、都兰吐谷浑古墓、玉树文成公主庙等文化遗迹弥足珍贵、魅力无穷。二是有富集的自然资源。水能资源、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等,储量可观,分布集中。改革开放后这些资源在国家的大力开发和合理利用下也给青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由青海进行的“大美青海—香港行”活动,可以说是一次集文化、经贸、旅游为一体的盛事,是一张展示青海形象、提升青海知名度的金名片。这次活动全方位宣传推介青海,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展示发展成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标志着青海以自信开放创新的面貌扩大开放、融入世界迈出了成功的一步。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对内凝聚了人心、增添了自信,对外展示了形象、提高了知名度。青海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越走越好。人民的生活也在不断的提高。物质基本得到满足,精神方面也在不断提升。
循化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是中国撒拉族的发祥地。三十年前,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四处吹响时,撒拉之乡各族群众也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开始了新循化的建设道路。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三十年,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不过是过眼烟云,但对于循化各族群众来说,这是一个从贫穷走向富裕的三十年,是一个从落后走向文明的三十年,三十年来,黄河两岸这片贫瘠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富裕、文明、和谐的西街村
地处循化县城郊的西街村,是撒拉、藏族、回族、汉族杂居村,全村141户,565人,耕地面积199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3分,改革开放前,群众连起码的温饱都无法解决。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也为西街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西街村先后建起两座提灌站,村党支部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各族群众按照“稳粮、抓果、增菜”的发展思路,开辟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道路,率先在全县建起10个温棚,通过示范引导群众种植辣椒、西瓜、瓠子等高效温棚蔬菜使村民的收入明显增加。
要大发展就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束缚。到九十年代,陆续富裕起来的西街村群众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开辟二次创业阵地,他们修建商铺发展商业贸易,亲帮亲、邻帮邻走出家门开饭馆、跑运输,涌现出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等各类专业户54家,其中在北京、深圳等地从事拉面经济的就有12家,有力地推动了村级经济发展,去年经济总收入达14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00元,是全区有名的小康文明村、计划生育先进村,民族团结进步村,第三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走进西街村,干净整洁的巷道,休闲的老人孩子,新式瓦房,都让人眼前一亮,手机、电脑成为新一代村民新的生产工具,个别家庭还养起了私家车„„处处折射出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气象。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曾有人嬉曰“循化县城一条街,一条街上两栋楼,东头掉根针,西头寻声找”。三十年过去了,循化县城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2001年,循化被列入全省十个“风景园林城市”建设县后,五年城镇基础设施投资超亿元,是前30年城镇建设投资的总和,相继完成了三纵五横的道路网络建设,县城街道从700多米增加到22公里,城区面积从2001年的1.2平方公里增加到4.5平方公里,铺设了1.16万平方米的人行道彩砖,架设路灯106盏,投资1054万元建成了功能齐全、民族特色浓郁的文化广场、人民广场,投资784万元建起东门、西门两个农贸市场,终于结束了循化没有正规贸易市场和休闲娱乐场所的历史。每年实施的春秋绿化工程使城镇园林绿化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目标,做到了“一条街、一种树、一条线、一道景”,现在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27%,绿地面积达到6.8万平方米。同时,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使县城服务设施空前发展,日供水能力从2001年的1500吨增加到7000吨,铺设供水管网30公里,排水管网15公里。目前,城内拥有面的400多辆,建成星级宾馆6个,拥有床位1100个,交通便利、吃住乘心,城市功能大步提升。
走进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犹如走进了一幅优美和谐的生活画卷,高楼林立,游人如织,霓虹灯夺目,积石大街、黄河路、迎宾路等十余条街道纵横交织,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便捷,空气越来越清新,呼吸越来越顺畅,人民广场、文化广场上处处是悠闲的人群,大街小巷告别了昔日的坎坷展现出自由抒情诗般的优美流畅,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丽弥漫„„
新农村建设焕彩夺目
积石山下一排排撒拉族民居错落有致,犹如一幅恬静幽然的山水画。“人在村中,村在画中”是循化县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真实写照。
三十年来,新建村这个原本贫穷的傍依在黄河边的普通小山村依靠党的好政策通过挖掘自身优势产业走上富裕道路,成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目前,新建村建成全县最大的辣椒种植基地,家家户户种植辣椒,仅线辣椒人均收入就增加1945元,村里还通过帮带形式组织240人外出从事餐饮服务业,户均年收入20---30万元,新建村还以“农户+联户股份合作经营+农户分工”的形式组织群众开创牛羊育肥新模式,实现了村有支柱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
小小新建村的变化只是循化广大农村发生变化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来,循化县委、县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抓特色农业经济,强化农村产业支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着力培育以核桃、花椒、线辣椒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牛羊贩运育肥为主的特色农区养殖业,以餐饮、运输为主的劳务经济和以撒拉族民俗风情为主的旅游业。目前,全县牛羊育肥户达1007户,年贩运育肥牛羊25万头只,户均收入达万元;建起17个百亩以上线辣椒种植基地,种植线辣椒达1.86万亩;建立了百亩以上薄皮核桃种植基地10个,总面积达1.5万亩;按照“占边、进沟、上山”的发展思路,山山沟沟栽植的花椒经济林成为群众致富的又一渠道。
沐浴春风展新姿
徜徉在这片土地,茂密浓绿的树丛中风格独特的建筑错落有致,婀娜多姿的撒拉艳姑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田野上如画的村庄点缀在青山绿水间,条条曲径通庭院,房前屋后果香溢,活动室里笑开颜,绿色家园起宏图„„
积石镇下草村的尕西木等村民独具慧眼,利用黄河沿岸果园办起一家家民俗风情浓郁的“农家乐”,吸引了众多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成为循化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目前全县共有170多户农家办起具有民族特色集餐饮旅游为一体的“撒拉族人家”,户均年收入5---20万元。街子乡三兰巴亥村的韩胡才尼兴奋地说:“坐在家里挣钱,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
清水乡乙麻亥、石巷等村的群众依靠黄河大作黄河奇石文化产业,在西宁办起奇石馆,年收入多则上百万,少则数万元。不甘贫穷的撒拉艳姑也用灵巧的双手绣出一幅幅美丽的撒拉族刺绣旅游产品,开辟出增收致富的又一渠道。
同时,乘全省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大好时机,循化县积极打造“黄河水上明珠旅游带”和“黄河上游流动的风情走廊”,实施“旅游活县”战略,民俗旅游正成为循化最具活力的产业。2005年“撒拉族绿色家园”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循化县被列入“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和“中国县域旅游品牌景区百强县”,年接待游客62.1万人,旅游收入达1.08亿元。撒拉族农民工遍布大江南北,跑运输、开饭馆,发展多种经营,去年劳务输出4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18亿元。私营企业从从无到有发展到308家,从业人员达21961人,注册资金1.64万万元,企业总产值达7.48亿元,为增加地方财政和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深圳开饭馆回来的积石镇新建村的韩尕西木激动对记者说:“在外地闯荡时,感觉家乡太落后了,这次回家,发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城镇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农村也是旧貌换新颜。”
第三篇:大美青海获奖作文
青海之美 美不胜收
二十岁之前我不知道生命之中会有这样的契机,但是她知道,而且在等我;十几年的求学路似乎冥冥之中安排、设计好了我与她——美丽动人的青海,今生今世忘不了、拭不去的情怀,我喜欢把这样的契机称作缘分;千里之外的阻隔以被跨越了,我落脚青海大学,内心有声呼唤:我将心甘情愿地与她缠绵、无休无止;因为青海之美早已深深地征服了我。其中美的滋味我体会到了三味——生态之美、和谐之美、富庶之美。
生态之美
偶尔会有冲动把大美之青海喊作“空中神秘花园”,这里离天最近,蓝天、碧湖、黄花、绿草交相辉映。莽莽昆仑、巍巍祁连,生机勃勃的三江源。圣洁的冰川滴水成河,长江、黄河、澜沧江奔流而下,滋润广袤大地。
每年春季,闻名遐迩的鸟岛成千上万的鸟在这片天空飞翔;夏秋季的大草原,绿茵如毯。金黄色的油菜,迎风飘香;牧民的帐篷,星罗棋布。相逢秋季,美若仙境的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丹霞地貌,奇峰、方山、洞穴、峭壁比比皆是。冬季,这里低处麦苗青青,高处皑皑白雪“马前桃花马后雪”的奇妙景观宛如一首诗“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是北国胜似北国。
和谐之美
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了她曾经多舛的命运,可青海是包容的,她以宽容的胸怀抹去了战乱、伤痛的记忆,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来自各方的民族和文化。每个人不论民族、信仰,都不惜自身的智慧、汗水,为大美之青海创造着文明,演绎着奉献和热爱的美好。
这里不仅有王牌景点塔尔寺、青海湖、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而且还有郁金香节、青洽会、环湖赛、自行车环湖赛„„近年来,国家实施三江源保护政策,青海的山变得越来越美了,到处是一片翠绿;青海的水更清了,处处是碧波荡漾。
富庶之美
在青海湖畔眺望,苍翠的远山,合围环抱;碧澄的湖水,波光潋滟。青海有大美而不言,地大物博、资源富庶:盐湖、石油、金属、农牧资源等等。
拥有酥油花、截绣、壁画“艺术三绝”的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圣地。整座寺依山叠砌、蜿蜒起伏。美丽的青海是一片待开发的热土地,正一步步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在一代代青海人的勤劳下,她将更加美丽、更加多彩!
美不胜收
人在千山万水,草木花树等等大自然主宰者的面前是多么地微不足道,我想亲吻这里每一寸温热的大地,触摸这里每一株水嫩的花木,眼见这里每一处神秘的地域,融入这里每一潮向上的民风,一步一步地靠近她、理解她,难以自拔。天下人都来这里吧,体味她的秀美,并依着她雪山的纯净,使性情热烈奔放;在宗教的洗礼下,让内心世界无比圣洁。
金银滩那曾经回荡的旋律又在回想:“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好姑娘„„”这样的地方,怎不令人向往?
第四篇:我家乡美
祖国好,家乡美(演讲稿)
久仰小学杨晓莲
谁不说我祖国好,谁不夸我家乡美。说起长江,黄河,天安门……我们总
会很自然地想到自己的祖**亲——伟大的中华民族。展开历史的画卷,昔日的祖国,曾经傲立东方。我们为此自豪;昨天的华夏,也曾忍辱百年,我们为之哀歌;然而今日之中国,已是青春焕发,我们为之雀跃!我们是幸运的,不曾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苦难,不曾看见过祖**亲昨日的沧桑,但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了解了民族的兴衰,亲眼看到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与太阳一同冉
冉升起的国旗,我庄严地站立,目光紧紧凝视,阳光中,那脸映着骄傲与自豪;面对雄鸡般的祖国版图,我庄严地站立,一支深情的歌自心底静静流过;踏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沐浴着祖国的每一缕阳光,注视着祖国的每一栋高楼,回味着祖**亲每一个前进的足迹。总也不能抑制心中那滚滚的波涛和对祖国真挚的爱恋。香港,澳门的回归,申奥的成功,世贸组织的加入,神州五号的升空,改革开放二十年的辉煌成果,无一不向世人昭示中国人的聪明勤劳和无穷的创造力。
我的家乡——久仰!二十多年前是中央挂名的贫困乡,吃的是国家救济的粮食,穿的是自制的土布衣服;一条陡而窄的黄泥马路,冬天,黏住你的车,黏住你的脚;夏天,车一过,就像当年的战场,硝烟弥漫;居住的房屋是矮小的吊脚楼,阴暗潮湿;最让人痛心的是,女孩子们及少上学,十四五岁就出嫁了。
如今我的家乡彻底变了样。乡民们早学会了杂交农作物的耕种,收成是原来的几倍;秋天一到,家家粮仓堆满了水稻和玉米,房前屋后挂满了出了名的朝天辣,仅卖辣椒就能挣到上千元。村民们引进优良品种养殖,一家一年肥猪的出栏就是三、四头,还有远近闻名的久仰香猪,远方来的客人吃过后还要带着回去,这也是一笔可喜的收入。当年的黄泥马路也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让司机朋友愉悦驾车穿行。矮小的吊脚楼也变成宽敞明亮的楼房,家家添置了彩电、冰箱。最可喜的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执行,村里的大姐小弟们都已上了学,小学的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让人们刮目相看。这几年学到了知识文化,出去一批批打工人士,把外面的钱赚回了家乡。
我的家乡变化得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一举例,我只有一个心愿,我是祖国的未来,爱国爱家乡是我的天职。我要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第五篇:大美新疆 我可爱的家乡
大家好!我叫„„,来自叶城县第六中学,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大美新疆,我可爱的家乡》。在祖国的大西北,有一个美丽地方,那就是新疆。这里,拥有喀纳斯湖一般清澈透明的眼眸,昆仑山一般高挺的鼻梁,白杨一般挺拔的身姿,天山一般雪白晶莹的肌肤。这里,草原上牛羊肥壮,马儿奔跑。天山南北瓜果飘香。这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和睦相处,结成一朵民族团结之花。
我是幸运的,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这一代不曾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苦难,不曾看见过祖**亲昨日的沧桑,但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了解到了民族的兴衰,亲眼看到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疆的儿女们拆危房、建新楼、修公路、创品牌„„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弘扬胡杨精神,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着。今天的新疆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迸发出惊人的发展潜力。各族人民秉承着“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团结奋斗,建造美好家园。
我是幸福的,成长在党的关怀下。在党和国家的优惠助学政策下,我来到了叶城县第六中学。在这里,教室宽敞明亮,教学设备现代化。在这里,同学相亲相爱,老师和蔼可亲。在这里,我们无忧无虑快乐成长。而在这美丽的地方,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勤奋、努力的学习,用自己优异的成绩报答我可爱的学校,美丽的家乡和伟大的祖国。
看,最多的机遇在西部,最好的发展在新疆,最美最真最温馨的地方还是我们自己的家乡!我自豪,我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我要用最美的语言,歌唱我伟大的母亲!我骄傲,我是新疆的孩子,我要用
满腔的热情拥抱这个富有三千年丝绸之路文化底蕴的历史区域,拥抱这个正在催化无尽现代神话的中国最边缘的自治区,拥抱这个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的沙漠绿洲!我们的新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大美新疆-我美丽的家乡》
我爱美丽的新疆。碧波荡漾的喀纳斯湖,像一面镜子,每天映照着蓝天白云。巍峨峻峭的天山,像一个巨人,耸立在祖国边陲。一望无际的伊犁大草原,像万顷绿涛,每天飘扬着动听的牧歌。百鸟欢唱的天鹅湖,像一个妈妈,每天拥抱着自己的孩子。
我爱新疆,这里处处有如画的风景。
我爱美丽的新疆。天池水映照着西王母的容貌,昆仑山留下了周穆王的传说。干涸的罗布泊,没有人知道它过去--鱼虾欢跃的勃勃生机,神秘的楼兰古城,没有人知道它以往--摩肩接踵的富裕繁华。汉使张骞的到来,播撒下中原文明的种子。千里丝绸之路,像一条丝带,漫漫黄沙,悠悠驼铃,将东西方的交流维系千年。
我爱新疆,这里处处有动人的故事。
我爱美丽的新疆,漂亮的花帽,长长的辫子,欢快的麦西来普,优美的刀郞。新疆是多民族的地方。各民族亲如兄弟,情同姐妹。新疆的历史,是各民族团结御敌的不屈画卷,新疆的未来,是各民族建设和谐家园的美好蓝图。
我爱新疆,这里处处有我可爱的兄弟姐妹。
新疆我为你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我想大声告诉你——新疆,我爱你!
演讲稿
亲爱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叶城县第六中学7年级2班的古再丽努尔同学,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团结之花永盛开!”
诗人艾青写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是对热爱祖国的最好诠释。然而我们热爱自己祖国,希望祖国蓬勃发展的前提是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各民族兄弟姐妹互帮互助,共同开发、建设保卫了美丽的新疆,因为有各族人民的倾情付出,才有今天繁荣发展、充满魅力的新疆,从古至今在新疆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故事。
古代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边疆和中原内地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他最早谱写了民族团结诗篇。
而今民族团结之花处处开,来自江南水乡的热血青年吴登云没有被恶劣的环境吓倒,毅然在边疆救死扶伤38年,前后30次为病
人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7000毫升,他视柯尔克孜族牧民如亲友、如手足,忠实履行着自己的诺言“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王燕娜姐姐为维吾尔族少年捐肾的先进事迹,我们没有忘记!他们都是一朵又一朵绽放的民族团结之花。
我们学校是个民族融合的大家庭,我们的班级是一个多民族的小家庭,在这个小家庭我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同学间的友情,我们每天都很快乐,因为有温暖时时刻刻包围着我们。班里很多孩子是从牧区来的,他们汉语说不准,老师就和我们大家一起帮助他们,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他们的学习成绩慢慢提高了,汉语也说得比以前流利了。
作为一名中学生,虽然我做不出像大人们那样伟大的事情,但我们应该从身边小事的做起,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出一份力。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共同祝福伟大的祖国明天更加辉煌!美丽的家乡更加繁荣富强!祝愿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盛开!越开越艳!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