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别诗导学案
送别类诗歌的鉴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和抒情方法,培养学生鉴赏送别类诗歌的能力。(重点)2.激发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通过对诗歌中美好情感的体悟陶冶情操。(难点)教法分析:
本课以学生的练习、探究、归纳、整理为主,教师做总结概括,明确重点。
课前预习案
一、送别诗的意象
⑴空间意象:长亭、谢亭、灞陵桥(亭)、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⑵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秋 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⑶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春草
柳:⑴.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非常相似。
⑵.“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⑶.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酒:古人离别多设宴,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春草和流水:诗人常以连绵不断、远接天涯的春草和流水来比喻无穷无尽离愁,如李煜的《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欧阳修的《踏莎行》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 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 鸿雁传书。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 •(1)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 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 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 唐·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
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 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 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2)满目苍凉的秋色: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 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 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揉和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二、介绍送别诗的由来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那么这些离愁别绪都包含哪些内容呢?
课堂学习案
三、概括总结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
1、分析所给诗歌中的情感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依依不舍及对友人的关切和自己内心的孤独、茫然、失落。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情感:朋友间的难舍难分与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离别时的不舍及对友人的鼓励和安慰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情感:朋友间的眷恋及对友情的赞美。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在不舍的离情中表达诗人志节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情感:不舍的离情,勉励晚辈朋友流景易逝,要珍惜寸阴,早日成就功业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情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古今情”是契阔离别之情、壮志未酬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的复杂交织。)
2、教师总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情感?
共同情感:离别时候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
个性情感:对朋友的关切、自己内心的孤独、落寞和茫然、对朋友的鼓励和安慰、表达诗人的志节等。
四、概括总结送别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我们明确了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之后,另外一个问题又出现了,作者是怎样将这些情感展现给我们的呢,送别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呢?
1、分析所给诗歌中划线句子作者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借景抒情(正衬)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借景抒情(反衬)
赠别二首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托物寓情(蜡烛)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直抒胸臆
送 友 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比喻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虚实结合
2、教师总结:送别诗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古代送别诗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可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
常见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寓情等 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虚实结合等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等
3、总结概括
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送别诗的鉴赏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内容我们掌握了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类型、抒情方法以及常见的意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练习中能够熟练灵活的运用。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诗后问题。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1)前三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境界?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3分)
前三句选取了暮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等意象(景1分),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又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境2分)。前三句寓情于景,为下文“离人”句作铺垫,衬托了离别时的孤寂惆怅之情(情2分)。
尾联是说友人归去当及新年,而自己却不能回去。(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1分)此联一方面表现了诗人的自伤怅惘之意,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念友之情(或因友人归去逢新年的欣慰之情)(情感,2分)。
**之中,星汉之下,始终有着孤舟离人(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1分),流露着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情感,2分)。
想象(1分)。
第二篇:送别诗导学案
多情自古伤离别
——送别诗鉴赏
一:送别诗内涵
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矣,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 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归纳送别诗特点,探究送别诗赏析方法
(一)送别诗标题特点
1、思考:送别诗的题目有什么特点? 《赠汪伦》、《送沈子福归江东》 《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别董大》、《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渡荆门送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归纳一:
送别诗赏析方法一:
(二)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2、请指出诗中的意象: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注:觚(gū)古代一种用于盛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归纳二: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色山色共苍茫。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薛涛《送友人》
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屈原《九歌 河伯》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李白《劳劳亭歌》 送别诗赏析方法二:
(三)送别诗常见的思想情感
3、概括下列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情感1: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 高适《别董大》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情感2: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情感3: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情感4: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 王昌龄《送魏二》 情感5: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 李白《赠汪伦》
情感6:
小结:送别诗常见思想情感
送别诗赏析方法三:
(四)送别诗常用的艺术手法
4、指出下列各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千山红树万山红,把酒相看日又曛,一曲离别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
——方干《衢洲别李秀才 》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杜牧《赠别二首(其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送魏二》
小结:送别诗常用的艺术手法
送别诗赏析方法四:
三、鉴赏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四、课堂练习:
(14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 ①杪:树梢。
—— [清]万树《望江怨 送别》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3分)
课堂小结:
拓展演练:优化指导p94《贺新郎》
第三篇:送别诗导学案
送别诗专题导学案
【高考透视】近几年高考出现的送别诗有:
2013年天津卷(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江西卷(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福建卷(梅尧臣《送何遁山人归蜀》)
2012年江西卷(秦观《江城子》)、湖北卷(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2010年江苏卷(王昌龄《送魏二》)、天津卷(司空曙《峡口送友人 》与雍陶《送蜀客》)对比阅读)、江西卷(陈与义《送人归京师》)
2008年重庆卷(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2007年江苏卷(辛弃疾《鹧鸪天•送人》)、2006年湖北卷(韩琮《暮春浐水送别》和严维《丹阳送韦参军》比较阅读)安徽卷(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等。分析意象和分析手法是考查送别诗的两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是考查送别诗的命题核心点。
【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设想】
从分析典型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抒情方式以及主题,从而学习鉴赏送别诗。
【导语设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的一生注定充满了聚合离散,这也让离别成为古代诗词的既定主题之一。早在先秦《诗经•小雅•采薇》中便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到了唐这个诗风鼎盛的时代,更是一路送别一路歌。《唐诗三百首》开篇便是《送兄》,离别诗的重要可见一斑。而宋朝又是词人迭出,《雨霖铃》更是以离别为题的名作。从古至今,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让我们走进送别诗,去感受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知识梳理】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别”或“送别”等字眼。如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2006年湖北卷)1.送别诗的常用意象:
⑴空间:长亭、谢亭、劳劳亭、灞桥、灞陵亭、柳岸、西楼、南浦; ⑵时间:黄昏、月夜、秋天;
⑶景物: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
⑷歌曲:劳歌、离歌、骊歌、阳关三叠、折杨柳(劳歌,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的代称。骊歌即离歌,离别时唱的歌。阳关三叠,在诗歌中常寄予思乡及离别的情感。)
A折柳赠别 典型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最早以杨柳表达惜别之情的诗句)《诗经•小雅•采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欧阳修《踏莎行》
解说: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B挥泪泣别
典型诗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呤》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晏几道《蝶恋花》
解说:在别离的场合,泪总是适时地挥洒而出。泪的介入,往往不仅使别离的氛围变得更加惨淡,也使别离曲的旋律变得更为哀婉。别离,之所以为“黯然销魂者”,不就是因为它能催人泪下吗?作为内心苦水的结晶,泪的挥洒,说明离人委实已伤心到极点。而古往今来,有多少这样的伤心人啊!
C借月咏别
典型诗句: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杨炯《夜送赵纵》
解说:月亮是中国古代离别诗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在古人的观念中,月亮具有柔美的特性。月光笼罩在夜幕下,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宁静安详、朦胧柔和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另:月亮的别称玉盘、玉兔、玉壶、玉魄、婵娟、嫦娥、蟾宫、冰轮、皓魄、桂魄、金镜、丹桂、素娥等
D芳草惜别 典型诗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
解说: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诗人常以连绵不断、远接天涯的春草来比喻无穷无尽离愁。
E把酒饯别
典型诗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李白《送殷淑》
解说: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F唱歌送别
(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2.离别诗表达的情感
送别诗有着浓重的情感,或极为凄悲,催下泪下;或激情荡漾,气贯长虹。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①依依不舍之情。如杜牧的《赠别(其二)》中“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眼中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黯然销魂的离别而伤心,移情于物,表现了不忍分离的笃挚情感。另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②祝愿劝慰之意。如高适的《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慰藉朋友的朴实话语中给人一种信心和力量;
③借送别言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如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陆龟蒙诗《别离》、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等。④孤寂惆怅之心,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2006年湖北卷)中“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在天涯一望中寄寓了孤寂空虚之感和无限思念之情。⑤身世命运之感。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别刘谞》)3.常用手法
A直接抒情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间接抒情这一法宝。
B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诗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这一点在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C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D想象(虚实结合/虚实相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2012年江苏卷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
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如2013福建卷: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天津卷: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E修辞:比喻、拟人、烘托、反衬、对比
精讲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与《双调•沉醉东风》以练习形式解决,再以高考真题及《早读晚练》资料练习巩固。
《送沈子福归江东》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懂诗歌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2、鉴赏本诗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主动探究、融会贯通、以点带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珍视珍贵的人间真情 教学重难点:艺术手法的赏析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感情铺垫:课前播放《送别》一曲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从古至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千的一件事,“离别”也是历代诗歌永久的主题,然而由于时代、诗人的个性和经历有所不同,送别诗往往内容各异、情感不同。
今天,让我们走近王维,去感受他那份离别深情。
二、初读感知
(1)一读正字音 罟(ɡǔ)师 临圻(qí)(2)二读读情感
三、赏析诗歌内容与情感
问题
(一):请同学们运用敏锐的视觉,找出诗中寓意离别的意象.1、杨柳
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早在汉代便有折柳送别暗寓殷勤挽留、依依惜别之情。到隋唐两宋更盛。《折杨柳》 唐代典故:灞桥折柳。
现代歌坛李叔同的《送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风笛声中的柳丝来抒发“知交半零落”后好友又要分手的伤感!
2、渡头——送别之地
问题
(二):除了 “杨柳”、“渡头”这些比较典型地表示离别的意象以外,我们还可以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品到离别的意味呢?
“行客”、“罟师”、“临圻”
深入:“行客稀”的“稀”字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渡头非常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小结:概括前两句诗的诗意——写了送别之景,可概括为“别景凄凄”;那么按照诗歌一般的章法,前两句写景,那么后两句抒情。下面我们继续看诗歌的后两句是如何抒情的。
问题
(三):“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请同学们展开联想,把这两句诗转化为一段描述文字.并体会文字中传达出来的情感。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一样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弥漫于大江南北,跟随你一同归去吧!
(依依不舍、依恋;可概括为“别情依依”)
四、深入探究
(一)分析讨论:在末尾两句诗中,诗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来写送别之情?这样写有什么独特的效果?请简要地分析.(1)手法:比喻、化虚为实、以景喻情
(2)把抽象无形的相思比喻为具体有形可感的春色,(3)形象生动且境界浑然辽阔,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使得此诗感情基调哀而不伤。作用/效果/好处 =(2)+(3)
(二)举一反三
请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下面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讨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提示:
(1)都是写愁的高手.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
(2)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春水;秦观将愁化作流不尽的东西;李清照: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将愁装上了车(3)自然贴切,不着痕迹,意境完整。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比较几首留别诗,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诗的特殊用意。
2、鉴赏“梦游”的意境,体会诗人傲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
3、体会诗人运用夸张、想象和传说进行创作而形成的浪漫主义诗风。【教学过程】
一、比较留别诗,明确《梦》诗的特殊用意。
1、李白一生写过不少留别诗,除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著名的还有《赠汪伦》和《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等。与《梦》诗比较,你能说出它们和《梦》诗在构思上的不同之处吗?。
明确:《赠》诗表达的是朋友之情无比深厚;《金》诗表达了浓浓的朋友情怀和依依不舍之情;而《梦》诗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2、阅读诗歌的最后一段,我们便不难理解诗人的用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真实而大胆地表露了这一想法。
(全班齐读并背诵
明确: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4、回头思考前面提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独独选择了梦游诗呢?难道诗人的不事权贵之志与梦游过程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明确:梦游中,诗人塑造了由静美→壮美→奇美的景象,而这些景象恰恰是人间少有或没有,只有梦境和仙境才具有的,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厌恶。(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
三、体会诗人运用夸张、想象进行创作而形成的浪漫主义诗风。
1、阅读下面4首诗,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再选派代表发言)。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将进酒(节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经过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板书:大胆的夸张 奇特的想象)
3、课文朗读。要求通过朗诵和声音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
四、作业
1、收集有关李白诗歌的名句,熟记并体会其含义。
2、背诵全诗、完成练习
教学设计二: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进一步了解李白及其作品。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2.把握情感脉络,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也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3.鉴赏“梦游”的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重点、难点
1.从文章的内容上讲: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梦游天姥”和“留别”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也是一首留别诗,更是一首抒情诗,作者是借“留别”来表示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2.从艺术手法上讲:李白是继屈原以后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李白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意境张扬、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要引导学生细加体会。
●解决办法
1.简要介绍作者生平、艺术特色以及该诗的背景材料。2.加强诵读指导,强化诵读,在诵读中反复体悟。3.适当讨论,老师精要点拨。●学生活动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
明,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莽苍的群山。他又听到了桃都山顶
天鸡的啼叫。这当然还不能说是仙境,们已经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说它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得岩石、泉水、深林、峰峦抖动不已。至此,仙境已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这是为下文蓄势。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这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目不暇接,恍若身人仙乡。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的,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他们都聚集到那金银台上来做什么呢?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这样的“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2.艺术上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像和极度夸张。
丰富的想像。诗人的想像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个性和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
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三、讨论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为什么重点写“梦游”?让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主体是写“梦游”经历,但“梦游”无论是出于虚构或诗人果有此梦,都是现实的曲折反映,他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他的“梦游天姥”的实质,即对权贵的消极反抗。这一点,诗人在结尾中有着明白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梦游天姥”和“留别”的关系。李白的留别诗有些也写得比较平直,只叙离情别意,如《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见附录)等,而这一首确实写得特殊,它是借“留别”来表示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说得简单些,他想告诉朋友们的是:他南下吴越,为的是不事权贵,想离他们远些,并把自己理想的游历境界写出来,使朋友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愿。如此“留别”,确实非同一般。
四、引申、拓展
指导学生阅读李白《古风》(其十九),从思想内容上和《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比较。先让学生讨论,老师最后归纳。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诗人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蔑视权贵的精神。写出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种与官场决裂、高蹈出世的诗人形象。而《古风》则表现了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展现的是诗人忧国忧民、眷念民众,欲离还顾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课内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1.这首词开头写景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借景抒情,通过写梦中回到汴京,各个敌营里接连响起了号角声,一片沦落衰败的景象,表达对沦陷区的感伤和怀念之情。
2.“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三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社会图景?
答:北宋沦亡,金人肆意侵略,乡村野兽横行,一片荒凉之景。3.请分析出上下片所抒发的不同感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品格?
答:上片感叹时局,反映金兵侵略带来的灾难;下片抒写依依分别之情,勉励友人振作精神继续斗争。表达了作者刚正不一,坚持正义,凛然无畏的气魄和深切同情友人的品格。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7分)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①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②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①阁着:含着。②痛煞煞:痛苦到了极点。
(1)请说出“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一句的含义。(3分)
(2)本曲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手法来表现离别的主题的?试举例说明。(4分)
参考:(1)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天南地北”是说从此天各一方,相见无期(1分);“花好月圆”喻男女美满相聚,这里用“月缺花飞”则写出别离的悲痛(1分);整句话大意是眼下虽然近在咫尺,但马上就要分别,让人悲痛不已。(1分)
(2)动作描写,如“执着钱行杯”;神态描写,如“阁着离别泪”;语言描写,如“道得保重将息”;心理描写,如“痛煞煞教人舍不得”与“好去者望前程万里”的矛盾心理。(4分,每答对一点得1分)
【拓展练习】
1.(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答:“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2分)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2分)
2.(2013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⑴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⑵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⑴(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2分)
⑵(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4分)
(2010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1)暮春 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
第四篇:送别诗导学案 答案
唐山二十三中2015——2016高二语文导学案
2016高二语文选修之古代诗歌欣赏学案
第二课时
1、直接抒情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赋得暮雨送李胄⑴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
二、三两联渲染朦胧暗淡的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谢亭送别⑴ 许浑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3、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意。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⒋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对眼前的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这也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法,诗人常常将眼前之景与虚想之景结合起来描写,在时空跳跃中拓展境界,抒写心怀。在送别诗中,诗人在实写眼前之景外,还常常想象分别后的场面,通过虚写别后之景,更添此刻分别之愁。如柳永在《雨霖铃》中先实写眼前之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留恋处,兰舟催发”,接着虚写别后之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实与虚的结合,推发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千古绝唱。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⒌托物寄情,多用比喻
托物寄情,类似于托物言志,就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某物之上。送别等情谊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东西,要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寄情。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欢聚离散皆是缘
---------赠友送别诗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高考链接(2010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二、整体感知
三、常见的思想内容
⒈依依不舍的留恋。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
⒉情深意长的勉励。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积极奋发的勉励、赞颂和祝愿。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⒊坦陈心志的告白。诗人多在艰难困厄之际,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借送别言志。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⒋以别为名的感慨。综合型的,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我们将送别诗按主题划分为几大类,并不是说要把所有送别诗歌的内容生硬分离归入其中,我们应该知道,许多送别诗歌中的情感是复杂的,其内容和情感的复杂与多元性为后世文学创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要想真正了解和把握它,还需要欣赏者细细体会。—————————————————————————————————————————————————————————————————————————————————————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唐山二十三中2015——2016高二语文导学案
第三课时
三、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1)诗中‘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
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堪称妙喻。(2)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本指在劳劳亭(著名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⑴“红叶青山”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谈你的理解。
①“红叶青山”景色艳丽,这是借美好的春色来反衬别离之悲,从而使离别愈见其悲。(点明反衬手法1分,阐述2分)
⑵根据末联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②末联景色凄暗迷茫(1分),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之情(2分)。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10年天津卷】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1)《峡口送友人》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2分)暮春 飞花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2分)思念故乡之情(2分)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5分)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5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第五篇:送别诗学案(二)
《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送友人》BCA教学案
(二)主备:尹萍萍审核:褚海堂时间:2012.11
学习目标: 1.掌握送别诗的一般鉴赏方法。
2.把握送别诗抒发的情感与艺术风格。
B案
一、知人论世
1.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2.李颀(690?-715?),赵郡人。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弹箜篌》曾受李颀诗的影响。我国古代送别诗枚不胜举,各有其优。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感情真挚语言洗炼,响亮的音节,为明七子所师法,并流传至今。
C案
当堂探究
一、赏析《送魏万之京》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一联的场景。
2.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字或词,分析其妙处。(写出了怎样的情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赏析《送魏万之京》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①,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色④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离歌:离别之歌。②关城:潼关、函谷关。③御苑:皇家的宫苑。④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 第一、二联中,哪两个意象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气氛特征?从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2.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三、赏析《送友人》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 首联用哪些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图景?
2.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案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 本诗运用了哪几种艺术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2. 从艺术效果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杜十四之江西 孟浩然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 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2. 李白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中见志。在“画”“情”“志”中选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12年湖北卷)
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贾岛注重用字的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二.花草类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莲花:由于“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如《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三.动物类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燕子: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①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之慨叹。
②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刘禹锡的 《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④代人传书,诉离情之苦。“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⑤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子规、杜鹃、鹧鸪:表达思乡、思念故国之情。如:杨花落尽子规啼。/但闻子规啼月夜,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四.水雨类
水:①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②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地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雨:①喜雨:苏轼《浣溪沙》词:“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一场透雨过后,原野青青,景色格外清新可爱,走马于平沙芳草地上,自是一尘不染,只觉满眼青翠,内心喜悦可以想见。
②苦雨:往事如烟,人生苦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如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③雅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对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折射出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令人心醉。
④禅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