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鹤楼送别导学案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沙华中
【设计理念】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教学时是先学诗还是先学文,大家争论不少。笔者以为,学习古诗,进入诗的意境效果最佳。而进入诗的意境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意象的积淀,思维的投入,情感的叠加。而“文”的内容就将诗的意思、意境“还原了其本来面目”。从这个意思上考虑,“文包诗”的教学应该先学文,再学诗。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紧紧抓住“文”的语言,在品味文本语言中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从而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情感。教学中,我按照文章的本来顺序,重点依次放在“不愿触动离别情”(第二自然段),“饮酒诚挚话友谊”(第三自然段),“目送天边仍不回”(第四自然段),在品味语言,适度补白,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再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层层推进,渐入佳境,效果良好。
【教学过程】
一、读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下列词语,指名朗读,整体连贯朗读。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令人敬仰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师问:这八个词语中,哪两个词是写暮春三月之景的?哪两个词是写黄鹤楼气势雄伟的?哪两个词是写李白赞美孟浩然的?最后两个词是写什么的?(既是写江水,又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之间友情很深的)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读后教师板书“饯行”,并让学生说说“饯行”的意思(设酒食送行)。
【所出示的八个词语是有用意的,一是突出了别景,二是突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三是突出了两人的情深,更主要的是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蕴含其中,同时勾勒了文章的意境。学生在连贯朗读中产生了整体感。】
二、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
1.师:李白为孟浩然饯行,在酒席之上当然要敬酒,可是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却用了“终于”一词,难道这酒杯有千斤重,难道李白不愿意敬酒?你是怎样理解“终于” 一词的?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见解。(不愿分别,不忍分别)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师:你从哪里知道他们不忍别?(1)从这段中“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什么?(无心赏景)如果是在平时,他们在黄鹤楼上会做什么呢?(喝酒、赏景,吟诗,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而今天就要分别了,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藏心上”;“他们的心不在景,他们的心全在情”啊!
(2)师:为什么都有意不去触动?(怕引起对方伤感)
【将别时与平时两位诗人在黄鹤楼之上的不同表现进行强烈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离别之情,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的理解和感悟,为学习下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3.指名再读第二自然段后,师:不忍别,终须别。酒还是要敬的,别言还是要说的。让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在自己感触深的地方做上记号,想想自己从中体会到什么。
(1)读后先组织交流“李白的话”。
①李白是怎样称呼孟浩然的?——“夫子”,这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一连用了六个“您”,李白对孟浩然是何等的尊敬!“兄长、老师”,也是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孟浩然比李白年长12岁,在今天送别的5年之前,李白曾经到襄阳拜访过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的诗大加赞赏,并留李白住了10多天,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讨论之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这种尊敬之情。
②你还体会到什么情?——敬仰之情。“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孟浩然是个大诗人,写了不少好诗。李白对他十分敬仰,曾写过《赠孟浩然》,出示(在第一课时教师已引导学生进行了初步学习):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 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学生读后,出示译文:
孟夫子,我特别敬爱您,您飘逸洒脱天下闻名。您这一生远离官场,不羡权贵。您隐居山林,常在月色中把酒临风,至于沉醉,或在繁花丛中,流连忘返。您清幽芬芳的人品太令人敬仰了,我远比不上您,只能在此向您拱手行礼了。
对照诗和译文,师问:李白爱孟浩然的哪些方面?(风流潇洒、流连山水、不羡权贵、品格高尚)
③你还体会到什么情?——惜别之情。“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有分别就想着再见面,友情是多么深啊!)
再次朗读李白的话。读后,师: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饮下的仅仅是酒吗?这酒中包含了什么?(深厚的友谊、深沉的敬仰、深情的留恋„)齐读李白的话。
【李白的话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深沉。在学生自读自悟后,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深入理解这段话很有必要。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敬仰、惜别之情是学生凭借语言体会到的,而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的感悟更丰满,教学中补充了《赠孟浩然》这首诗,这首诗使学生对孟浩然的了解更形象了,对他们的友谊理解也更深刻了。有了这样的过程,读出情感才水到渠成。】
(2)再组织交流孟浩然的话。
指名读孟浩然的话。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读后组织交流。
要点有:一是“知己”。(① 说说“知己”的意思。②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有哪些共同的地方?——爱饮酒吟诗,爱流连山水,不羡权贵„„)
二是宽慰。(是知己,就是相隔在天涯,也觉得是在近邻,所以不必难过)三是感情很深。(友谊就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对于“知己”的理解是具体独到的,这是两人友谊深厚的原因所在。这是建立在理解李白拜访孟浩然,吟《赠孟浩然》诗基础上的,这个教学过程是实实在在的。】
4.在古典音乐声中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巧对白,真切体验依依别情
学生读了第三自然段后,教师在音乐声中继续范读第四自然段,读后组织交流。
1.“伫立”是什么意思?(长时间地站立)在“伫立”前面还有一个词是“依然”,你体会到什么?(已经站了好长时间了,还将长时间地站下去)李白一直站到什么时候?(一直站到孟浩然所乘的船消失在天的尽头,还要长时间地站在那儿)
2.此时的孟浩然在干什么呢?
3.他们相互看着对方,一直到看不见对方了,还在看着,他们的心里肯定有许多话要向对方说。请用你的笔写下来。(分两大组,一组写李白对孟浩然说的话,一组写孟浩然对李白说的话。)
数分钟后,在音乐声中,在教师的语言渲染中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交流。(1)岸边繁花似锦,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渐渐远去,心里默默地说——
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望着岸边的李白,心里默默地说——(2)岸边烟雾迷蒙,李白望着孟浩然的船越去越远,心里默默地说——
江上白云悠悠,孟浩然望着渐渐模糊的李白,心里默默地说——(3)岸边杨柳依依,李白再也看不到孟浩然了,心里默默地说——
江上波涛汹涌,孟浩然同样看不到李白了,心里默默地说—— 【由李白在岸上遥望想到孟浩然在船上同样的遥望,由外在的遥望想到两人内心的独白,加上古典音乐的渲染与教师语言描述的情境,学生就进入到了送别的美妙意境之中,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这样的体验是深刻的,也是久远的。】
四、吟诗句,再次回味离情别景
1.师:望着望着,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唯见长江天际流。”
2.师: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吗?现在来考考你们。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与“依依惜别之情”的“之”意思一样吗?
(2)为什么是“西辞”?(结合第三自然段和地理位置理解)
(3)为什么是“孤帆”?(江上船再多,但在李白的眼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
3.在音乐声中再读这首诗。适时点拨:烟花三月的时节里,李白送孟浩然去了美丽的扬州,同样爱游山赏景的李白何尝不想去啊,这既可陪伴好友,又能赏景,多好的一件事啊。
再读整首诗,下课。
4.布置作业:课后搜集送别诗,下一周将组织交流赏析。
【“文”学好了,“诗”的意思自然会明白,重要的是检查“诗”中的一些关键字词的意思。“之”、“西辞”、“孤帆”是不能放弃的,特别是“孤帆”一词,有力地突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情深,很有意味。】
【总评】
对于文质优美的文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一件十分有意义也是十分美妙的事情。这已成为广大教师自觉的共同做法。但如何让学生读出情感——内心真实的情感?这又是一道难题!笔者以为,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是一条最有效的方法,而产生共鸣的最好方法是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这篇课文的教学采用了如下几种。
一是在比较中体验。比如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教师就让学生比较“平时与离别时”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通过“反比”突出别情;再如,教学第三自然段时,通过比较李白和孟浩然的性格、爱好,知道他们两人在哪些方面是“知己”,在“正比”中突出情深。
二是在想象中体验。比如教学第四自然段,让学生结合李白在岸边长时间地伫立遥望,想象孟浩然在船上会是怎样,从而理解他们是在彼此相望,彼此留恋。
三是在情境中体验。教师开始就通过八个词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送别的意象性情境,再点明了“饯行”的酒席情境,然后是两人相望的浓浓的离别情境,使学生始终是在情境中学习,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的学习而逐步升华。四是在角色中体验。还是在第四自然段中,让学生写李白或孟浩然内心说的话,在角色对白中增加了情感的体验;还有就是对“孤帆”的理解,学生体会到在李白的眼中只有孟浩然,这种情令人回味无穷。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交叉的,相融的,共同起作用的。这节课的教学充满了诗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渐入了佳境。
(本文发表于《教学与管理》2010年第3 期,全文计3682字)
第二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品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三、突破措施
1.以诗统领全篇课文的解读。(从诗入、在理解诗中读、从诗出、以诗结)
2.以“送别”为文本的结构线,把握住文本的结构脉络。(谁送谁?在何时何地送?怎样送?)
3.以“依依惜别”为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线,紧扣感悟、体会两人的深厚友谊。
四、教具准备 PPT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长亭送别》,导入新课
http://ting.baidu.com/player/index.html?__methodName=mboxCtrl.playSong&__argsValue=527176#loaded
1.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2.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儿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3.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他们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欣赏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
http://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课前同学们已进行了预习,1.谁能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大家读了课文,字音读准了吗?上面有十个词语,各小组先检查一下。课件出示词语。
3.再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合作交流
谈话激趣:学贵有疑。让我们打开课文,它文中包诗,对这首诗作了较好的扩展和阐释,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同学们自己就明白了(出示导学案)http://
汇报交流:
1.老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老师:火眼金睛,找得准也读得好。
老师:找得准读得好,声情并茂。请大家认真地小声地读读文,揣摩一下。女同学读文,男同学读诗。
老师:从大家的朗读的声音里我都感觉到一股浓浓的,依依惜别的感情。在文中的哪一段落找出来。
2.交流探讨,适时评价。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继续谈朗读体会 ⒈(多媒体出示句子):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等会我们请全班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知己来表演这段对话。老师:谁来做李白?在我们班你最好的朋友是谁?两名学生角色朗读。
老师:多好的一对朋友,多么感人的画面哪!此时此景就连岸边的花也会黯然落泪,我们也随同李白去江边送送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吧。
四、理解古诗,体会别情
1.(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把满腔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媒体出示古诗及要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现在,你能大概地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3.这首诗景美情更美,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配乐《秋窗风雨夕》再次朗诵这首诗。http://box.zhangmen.baidu.com/m?word=mp3,,[%C7%EF%B4%B0%B7%E7%D3%EA%CF%A6+%D6%A3%D0%F7%E1%B0]&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C7%EF%B4%B0%B7%E7%D3%EA%CF%A6++&si=%C7%EF%B4%B0%B7%E7%D3%EA%CF%A6;;%D6%A3%D0%F7%E1%B0;;529320;;435427&lm=-1&mtid=1&d=9&size=5557452&attr=0,0&titlekey=4131862587,114198105&mtype=2
五、送别诗欣赏:
在短时间内,看谁读的熟,读的好
http://wenku.baidu.com/view/ad406e82e53a580216fcfe64.html
六、布置作业 的确,一首好诗,就像一位好朋友,好兄长,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伟大友谊,他能告诉你什么是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提供了一个净化心灵的空间。
第三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东昌府区建设路小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古诗大意。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欣赏歌曲《烟花三月》。2.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除障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出示词语,认读词语。
三、强化感知,1.找三位同学读课文,并考虑问题: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回答问题,师总结: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并赋诗一首。
讲解“饯行” 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识相知。3.师引导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a.生自由读古诗,讲解词语“脍炙人口” b.再读古诗,说说不理解的字词。c.师生交流,解决问题。d交流完,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古诗 e.师配音范读,生齐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暮”,讲解字的演变并组词。2.师生观察字帖,并说说书写时需要注意的事项。3.师范写,生临写、仿写。4.幻灯片出示学生作品并指导讲解。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熟读课文,找出诗文之间的联系。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第四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黄鹤楼送别
——教学设计
矣得小学 阚红芸
2012年11月14日 黄鹤楼送别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课文的诗。
二、教学重点: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纸杯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诗歌除了可以吟诵,还可以唱呢。想听老师唱这首诗吗?(音乐响起,师唱)
这首歌和今天我们要上的课文有什么关系?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一篇课文,那么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在黄鹤楼上,谁送谁?谁向谁道别呢?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2、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自读古诗,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二)诗文对照,体会别情。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
1、学习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中哪些句子变一变可以解释“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用“ ”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并读一读。
(2)故人“指的是谁?
(3)“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从哪里知道的?(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过渡: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依依惜别)
2、自己试着读一读第3自然段,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是啊,两人心中都有依依惜别的感情,所以,两人都不愿意开口,但最终李白说话了。
3、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2)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3)练习朗读
(4)谁愿意来读出这种敬仰、不舍呢? 自己先试一试。(相机指导)过渡:其实,我们的孟夫子心里和李白一样的不舍,但他没有表现出来,而把这种不舍埋藏在心里,反而来安慰李白。让我们一起来把他的话读一读。(出示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4、分角色朗读。
(1)分角色朗读李白和孟浩然说的话。
(2)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3)指名表演。
5、学习第二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用来解释这句诗?(2)“孤帆”是什么意思?
过渡:尽管不忍离别,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这时按捺不住,吟出一首诗来,现在你们准能读出味来了。
(三)背诵古诗,升华情感。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2、指名读。评议,再读。(注意读出诗的韵味)
3、练习背诵。(可自加动作)
4、男女生赛背。齐背。
六、当堂检测:
小练笔: 面对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一定像江水一样波澜起伏,此时此刻,你有那些话要向你的好朋友倾诉呢?闭上眼睛想一想。请把你想说的话写在课本插图的旁边。
七、家庭作业:
1、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收集送别诗。
八、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前面的是文,后面的是诗,这样的体裁叫文包诗。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后,我们了解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希望大家能在课后进一步朗读课文,加深印象。
八、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文包诗)
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
第五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高唐县三十里铺镇中心小学 王莹
一.检查预习,复习导入 1.我会读:
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远眺 依依惜别 暂时 伫立 凝视 誉满天下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2.指导生字的写法: 暮 饮
3.检查课文的朗读,开火车读课文。
(1)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其余的学生认真倾听,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让学生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叙事类文章的写作要素。二.精读课文,感悟依依惜别之情
1.这篇课文除了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之外,还写了作者的心情,请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能概括人物心情的词语——依依惜别。
2.让学生找一找依依惜别在文章中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悟。3.再读课文,要求:
(1)找到与依依惜别相关的词语或句子,用笔圈画出来。(2)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思考。4.学生汇报交流。(1)先同桌之间交流。(2)全班汇报交流。
5.学生在汇报交流的同时,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以及景物的描写等方面为突破口,请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教师相机指导“饯行,伫立,凝视”等词语。三.体会心情,表现诗歌魅力。
此时的李白是怎样的心情?学生思考,引出诗歌,请学生思考“西辞”、“孤帆”、“唯”的理解,读出诗歌的味道。四.回顾全文,总结
1.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人物之间的对话,动作,神态以及他们身边的景物来体现他们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课下找到其它的送别诗,看看是怎样体现作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