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大考试院院长
北大考试院院长:“牛孩”的人生方向在哪
2016年08月16日10:25 教育专栏作者:秦春华 我有话说
教育被简化成了一条升学直线。所有的过程只为那个最后结果而存在:上北大或上哈佛。没有人告诉这些孩子,上了北大或哈佛之后怎么办?难道自此之后人生皆成坦途,再不会遇到诸般烦恼困厄艰难?
只是忙于给孩子找什么样的学校,找什么样的老师,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提高学生多少分数,这些都是偷懒的做法,也在事实上放弃了作为家长[微博]和教师的教育责任。
人生是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认识到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像是远方的一座灯塔,能够不断照亮前进的道路。
今年上半年,我去上海面试学生。学生们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一个个光鲜亮丽,就像他(她)们提供的申请材料一样。无一例外,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成绩优异——至少位于年级前5%;艺术特长突出——至少会一种乐器;获得过各级科技创新奖励——至少是市级二等奖;热心公益事业——至少去敬老院给老人洗过一次脚;等等。
在慨叹上海学生综合素质高的同时,我也隐隐有一丝遗憾:他(她)们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点;他(她)们看起来也太像了,就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家具”一样。
包括他(她)们在面试中的表现也很相像。一个个正襟危坐,面带微笑而不露齿;说话时吐字清晰,抑扬顿挫,仿佛在深情地朗诵一首诗。一个学生上来就说“子曰……”,我打断他,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告诉我之后,接着说“子曰……”,我再次打断他,告诉他我不关心子怎么曰,我关心的是你想说什么,他却涨红了脸,一句话也说不上来;还有一个学生自信满满地坐在我面前,等着我问各种可能的问题,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我说,我没有什么问题问你,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她完全没有料到我会提出这种问题,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几乎要哭了出来。
显然,所有的学生在来之前都经过了某种程度的面试培训,至少看过一点儿如何应对面试的“宝典”,但可能没有人告诉他(她)们,我并不感兴趣他(她)们表现出来的是谁,我感兴趣的是真实的他(她)们是谁。
最令我吃惊的是,当我问他(她)们,你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时,没有一个人能答上来。学生们告诉我,他(她)们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真的是从来没有想过吗?其实不是。这个问题他(她)们曾经想过的,只不过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久到连他(她)们自己都忘记了而已。
小时候,每当大人问孩子,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呀?孩子们总是兴高采烈地回答:科学家、宇航员、飞行员、警察叔叔(阿姨)……然而,当孩子们上学之后,这些问题就再也不曾被提起了,仿佛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上课听讲,回家做作业,上辅导班,这些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至于孩子的兴趣是什么,长大后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一种怎样的生活,似乎并没有人关心,即使孩子自己也不关心。几乎所有的老师、家长和学生只关心一件事:考了多少分,能上什么学校。
一个被公认为好学生的成长轨迹,或者家长想象中的完美教育路线图看起来是这样的:上当地最好的幼儿园;在上小学之前已经认识很多汉字,会做复杂的数学题,能够大段背诵很多经典名篇,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之后上当地最好的小学和中学;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北大、清华[微博];本科毕业后去世界最好的大学哈佛,等等。当然,也有不少人从中学开始就瞄准了伊顿、埃克塞特等名校。且不说这些目标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的,即使全部都实现了,那之后呢?人生的目标又在哪里?
这不是我的想像。这些年来,我在世界各地见过很多优秀的孩子,他(她)们个个天资聪颖,勤奋刻苦,一路过关斩将,从未失手,总是处于同龄人中最顶尖的群体之中,挑选最好的学校和最好的班级,是其他人艳羡的“人家的孩子”。
然而,几乎很少有人能体察他(她)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迷茫。有不少北大或哈佛的学生告诉我,上北大或哈佛是他(她)们从小树立的目标,但有一天当他(她)们真的置身于无数次在梦中出现的校园时,却常常会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接下来又该做什么呢?仿佛一个登山运动员在珠穆朗玛峰上的困惑:下一座山在哪里?
人生需要目标,但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去寻找树立自己的目标。我们对人生和教育的理解太过单一,而且缺乏想像力。我们总是要求孩子要成功,要比别人强,要考上最好的学校,但很少告诉他(她)们成功意味着什么,生活的幸福源自何处,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被简化成了一条升学直线。所有的过程只为那个最后结果而存在:上北大或上哈佛。没有人告诉这些孩子,上了北大或哈佛之后怎么办?难道自此之后人生皆成坦途,再不会遇到诸般烦恼困厄艰难?1923年,鲁迅先生曾经发人深省地问道:“娜拉走后怎样?”我也很想问一句:“考上北大以后怎样?”
上学是为了接受好的教育,但正如储蓄不能自动转化为投资一样,上学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接受到好的教育。我们之所以送孩子上学,并不是因为孩子必须要上学,而是因为他(她)们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上学是一个人为了实现人生目标而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件事是:认识到你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每个人来到世间,都肩负了一个独特的使命,这是独立的个人之所以存在的价值。区别在于,有的人能够发现自己的使命,最终成就一番宏图伟业;有的人没有发现自己的使命,最终碌碌无为,苟且一生。就像婚姻一样,“一个萝卜一个坑”,冥冥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唯一”。有的人找到了和自己相匹配的“唯一”,婚姻就幸福;有的人没有找到,婚姻就不幸福,至少不快乐。
人的一生虽然漫长,可做的事情看似很多,但其实真正能做的,不过只有一件而已。这件事就是一个人来到世间的使命。发现使命不能依靠“天启”——虽然很多人的确是在梦中或灵光一闪之间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教育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手段。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她)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一件事情。
这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在教育问题上所面临的真正挑战。和上哪所学校,考多少分相比,知道自己未来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更为重要和根本的目标。回避或忽略这个问题,只是忙于给孩子找什么样的学校,找什么样的老师,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提高学生多少分数,这些都是偷懒的做法,也在事实上放弃了作为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责任。
实际上,一旦一个孩子认识到自己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从内心激发出无穷的动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无数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对于人的成长而言,这种内生性的驱动力要远比外部强加的力量大得多,也有效得多。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生不是一场由他人设计好程序的游戏,只要投入时间和金钱,配置更强大的“装备”就可以通关。一旦通关完成,游戏结束,人生就会立即面临无路可走的境地。人生是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认识到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像是远方的一座灯塔,能够不断照亮前方的道路。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换句话说,如何才能发现自己生命中的特殊潜质呢?每个人的方法可能都不同,但最重要的是要像那个只为苹果而生的乔布斯一样,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意识到你的一生将为何而来。一般来说,大凡优秀的人,做任何事的结果都不会太差,真正困难的是要辨别这件事是不是你真正喜欢的事情。判断是真喜欢还是假喜欢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看你是否为之痴迷,是否能够心甘情愿不计功利地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并始终坚持。真的痴迷是一种相思之态,白天想,夜里想,连做梦也在想,想到他(她)就情不自禁地笑起来,见到任何东西都会想起他(她),和别人说话的内容也全都是他(她),为之兴奋,为之发狂,甚至为之疯魔。那是一种沉浸在幸福中的状态。“不疯魔不成活”,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就算不上痴迷,也就不是真正的兴趣所在。
我建议,每一个学生,无论课业有多么繁重,每天一定要抽出一点儿时间来独处,给自己的心灵留出一点儿温柔的空间,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听听内心深处的渴望。有时候,也可以拿出一张白纸,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无论这些想法看上去多么幼稚,多么可笑,甚至骇人听闻都没关系,反正这是写给自己看的,与他人无关。
有人说,我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感觉,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那该怎么办?一个好办法是试错。不停地尝试所有的事情,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去掉那些不喜欢的事情。给自己列一个负面清单。不要害怕失败。对于学生来说,失败的成本很小,只要没有被开除或退学,大不了还可以重新回到课堂,一切从头再来。
对自己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那需要花费时间和心力。找不到的时候不要着急,慢慢来,但必须要坚持不懈地不停地寻找。找了不一定能找到,但不找就一定找不到。同时,还要对自己充满信心。既然你为这件事而来,那就谁也偷不走它,早一点晚一点找到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要发自内心的喜欢。还记得美国那位77岁时才拿起画笔的摩西奶奶吗?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你真正喜欢做一件事,那么在任何时候开始都来得及,哪怕你已经80岁了。
人生不仅仅是一段生命,还应当是一段有质量的生命。判断一段生命是不是有质量,就看每一天是不是你真正想过的日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只要找到了你真正喜欢的事情,即使只有一天,那也是幸福的和有质量的生命。(本文经编辑后以《这些“牛孩”的人生方向呢?》为题,发表于2016年8月15日《中国青年报》第10版。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第二篇:嘉兴考试院
关于嘉兴市教育考试院
招聘编制内聘用岗位合同工的公告
嘉兴市教育考试院是嘉兴市教育局直属承担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招生考试,自学考试等各类教育考试的组织和管理的纯公益类事业单位。为了事业发展需要,经市人事局批准,面向全市公开招聘编制内岗位合同制职工。现将招聘工作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聘岗位及人数
(一)财务工作人员1名
(二)计算机信息工作人员1名
二、条件和要求
(一)热爱教育考试工作,责任性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有较强的财务或计算机信息专业知识,能独立开展工作。
(二)具有专业对口的大学本科学历,一年以上工作经验,年龄在35周岁以下(1972年1月1日以后出生),身体健康。考虑人员结构的实际情况,其中计算机信息工作人员要求男性。
三、招聘程序
(一)报名
1、报名时间:2007年3月22 日---2007年3月 23日两天。
上午:8:30——11:30下午:1:30——4:302、报名地点:嘉兴市教育考试三楼办公室。
3、报名时应聘人员应提交材料:
(1)、毕业证书原件与复印件;
(2)、居民身份证原件与复印件;
(3)、各类获奖证书原件与复印件;
(4)、本人学习、工作简历、基本情况、业务能力、工作情况以及成绩介绍。
(二)考试
1、公开招聘采取笔试和面试两种形式。
(1)笔试为闭卷形式,以测试专业知识与学科文化素养为主。
(2)面试由市师资交流中心组织专家进行。
2、招聘人员按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以计划人数1:3比例确定参加面试的对象。专业报考人数少于5人的直接进入面试。
(三)考核、体检
对按计划人数1:3比例确定参加面试或专业报考人数少于5人直接进入面试的对象,由用人单位进行考核,最后按笔试成绩占30%、面试成绩占50%、用人单位考核占20%得出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以招聘计划人数的1:1确定体检对象。体检不合格者依次替补。体检标准按规定执行。
(四)聘用
对经考试、考察和体检合格的对象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实行人才租赁管理。待遇按嘉人薪[2003]121号文件规定执行。
联系人:沈老师联系电话:2091117
嘉兴市师资交流服务中心
二00七年三月八日
第三篇:北大法学院院长苏力毕业典礼致词
北大法学院院长苏力毕业典礼致词:你得是有出息的孩子
日期: 2005-06-30 阅读次数: 3497 本周浏览次数:3497 信息来源: 法学院学生工作网
(在北大法学院200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词,2005/6/29)
苏 力
20多年前,和你们一样,我在北大过着一段悠闲得令人羞愧的日子,一段努力地无所事事的日子;没有时间的概念,我愿意、好像也可以永远这样地赖在这里。也知道毕业这个词,但它没有体温;直到有一天才残酷地发现,原来大学也会毕业的。于是,“改邪归正”,从春天开始(那时还不用自己找工作),就不再上课,不再到图书馆占座,茫然地一心一意??毕业ing。
今天,你们的这个ing也走到了尽头,黑色的学位服凝重在你身上……
不要说你们伤感。伤感不是青年人的专利。静下来,写这段讲话的时候,其实,我,我们这些看着你们长大的老师,也一样伤感;并且年年如此。岁月并没有让我们的心长出茧子,只是我们学会了掩饰,也善于掩饰。我们不再表达;伤感的表达是青年知识人的专利,我们知道。
“自古多情伤离别”;但离别会让你想一些来不及想的事,说一些本不会说的话,让没心没肺的你第一次品味了甚至喜欢上了惆怅,或是让滴酒不沾的你今晚变成了“酒井”先生或小姐。如果没有这样的离别,人生会多么乏味!问一问今天在座的王磊老师,还有刘燕老师、沈岿老师,还有今年毕业的凌斌博士、李清池博士,自打他们本科进来之后,就一直没有离开北大的校门,或只有短暂的离开。他们的本科或研究生毕业都不像你们今天这样百感交集,有滋有味,肆无忌惮;在他们心中,那只是又一个暑期的开始。
这一个暑期是不一样的,你再也“赖”不下去了。
其实外面的世界确实很精彩。走出大学校园,你会发现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充满着活力。当然,活力并不都是美好、清新、温情脉脉的,吉它、摇滚和玫瑰花;社会中的活力常常很“糙”,更多野性、欲望和挣扎,还有你们要时时提防的贪婪、阴谋和背叛?? 一如桑德堡笔下的《芝加哥》。但这就是真实世界的活力,伴随着小麦颜色的农民工、水泥森林和汽车尾气中灰蒙蒙的朝阳,以及我们这个民族的身姿一同在这块土地上崛起。
想一想,为什么最近美国和欧盟会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设限,并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为什么近来小泉等人总在那里惹事,搞些小动作,没什么技术含量,搞得“中国人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海峡对岸,连战来了,宋楚瑜也来了;阿扁没来,但很憋气,知道迟早也得来。我们周围也还有一大堆问题,贫富不均、发展不平衡、污染、腐败和不公。有同学可能还没找好工作,没有“签约”;签了的,也未必满意,可能还想毁约。所有这些问题,都让人烦心,让人不爽。但有哪个时代,人人都爽??管它到哪一天,至少也会有人失恋吧?换一个角度看,也许这些问题都表明中国正在迅速发展和崛起,以一种任何人都无法遏止的强劲活力。中国正登上一个更大的舞台,一个更宽敞但不一定更平整的舞台;这意味着你们要面对更多的麻烦,一些前人和我们都没有经历因此有待你们来应对的麻烦。你们任重而道远。
说着说着就高调起来了。没有办法,在这个时代,我们这些人都有点,也应当有点,理想主义。还是渴望为了什么而献身,这是青春期的焦灼,也是生命力的反映。
但是,按照一种说法,一个男人(其实女人也是如此)不成熟的标志就是他(或她)还愿意为某种东西(甚至包括爱情)献身。咋看起来,这好像是对我们这些理想主义者的一个讽刺。其实不然。这句话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生活,暴露了那种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之脆弱和虚妄。献身其实是比较容易的,也许只要一丝血性,一点勇气,有时甚至只要一分冲动。但这往往不能改变什么,最多只满足了青春期那一份个人英雄主义的激情。激情过后,则往往是空虚、失落,甚至堕落。而在今天这个好像越来越斤斤计较的年代,人们连激情也洋溢不出来了??前几年傻乎乎地,也许在看中国足球队比赛时,山呼海啸,人潮起伏,好像还有那么一点感觉。但今天还有多少人看中国队比赛?!
然而,真正的理想主义往往在激情之后。它不是夏日的骄阳,而是秋日的明亮,它要经受时光的煎熬和磨砺,要能够接受甚至融入平和、平凡、平淡甚至看似平庸的生活,从容但倔强地蜿蜒,在不经意中成就自己。它常常包含了失败甚至屈辱,还必须接受妥协、误解、嫉妒、非议。它同坚忍相伴,它同自信携手。
想一想那选择了在辱骂声中顽强活下来最终为赵氏孤儿复仇的程婴;想一想在北海的秋风长草间十九年目送衡阳雁去的苏武;想一想走在江西新建县拖拉机厂的上班路上并保证“永不翻案”的邓小平;或者只是想一想多年来养育了也许是你们家祖祖辈辈第一位大学生、硕士生或博士生的你们的父母。
这些理想当然是不同的,有些似乎还不够崇高,不够伟大,今天的法律人甚至会批评其过于野蛮或狭隘;但抽象看来,他们毫无例外都是理想主义者,是成熟的并因此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因为在今天我们社会,判断是否真正理想主义者的标准不应全都是实质的,不完全是你是否认同、分享他/她的追求,是否值得你为之献身;而至少部分应是形式的,即他/她是否始终并无怨无悔地追求了,是否展现了一种坚忍,一种对目标的恪守,一种我先前说过的那种“认命”或“安分守己”。
也因为理想并不完全是个人的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它是社会的构建,基于一个人对自身能力、时代和社会环境的理解、判断和想象。你们也不例外。也许你们的理想会显得比我们的,比我们前辈的更宏阔,更高远,但那不过是你们的能力以及北大和今日中国为你们展示了更多选项以及更大的可能性。而我们最关心的是,许多年后,在漫长的再也谈不动理想的年月后,你能否像你所敬重的甚或不那么敬重的前辈那样,拿出一个作品,值得你向世人自豪??即使仅仅如同此刻站在你父母亲骄傲目光中的你?
因此,我希望你们切记,真正的理想,无论大小,无论高下,最终都一定要用成果来兑现,否则最多只是一个令人遗憾的、但对这个世界多一个少一个都没有意义的愿望表达,甚至只是一通大话、一张空头支票或一个笑柄。我们会宽容、理解并心痛你们必定会有的失败和挫折,但我们祝福、渴望并欣喜你们成功,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成功??如同当年你跌跌撞撞迈出的第一步。我们并不苛刻。
而且,我们也有耐心。我们会在这里长久守候;即使夜深了,也会给你留着灯,留着门??只是,你得是有出息的孩子。
而且,我们相信,你是有出息的孩子!你们会是有出息的孩子!
2005年6月于北大法学院
第四篇:北大法学院院长新生开学典礼致词
北大法学院院长新生开学典礼致词
● 朱苏力
这一刻,你们是主角
——苏力在2003年9月5日北大法学院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词各位同学,欢迎你们——欢迎你们来到美丽的北大校园!在今后的四年或三年里,我们都共属于这个大家庭。你们的履历上会永远写上“北京大学法学院”这几个字,成为你们的自豪,成为你们的骄傲。但也未必。
许多同学可能已经知道,我们学校最近有一位校友被媒体疯狂炒作着。陆步轩,住在西安,因为工厂下岗,只好转行卖肉;据说仅仅因为这样的媒体炒作,我们的这位校友近来生意一直特别好,每天多卖很多肉,收入也因此大增;甚至有人想同他联营注册一个连锁肉店“北大仁”——仁爱的仁。(燕南, http://但是,同学们,我们不要只是把这当作一个社会新闻或笑话听;要想一想,如果是我,如果是你,让别人“嚼舌头”,会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想想这件事意味着什么,对于你,对于我?(燕南,是的,社会正在变化,传媒更为发达,言论应当更加自由;是的,工作无分高下。这些道理都好讲,也都对,但一旦具体到某个人、某件事,却并非总是如此。而且,我总认为,当人们说工作无分高下的时候,恰恰是因为在这个社会中工作还是有高下的,即使言说者有意抵抗什么,但弄不好却掩饰了什么。至少在当代中国,哪怕同样是上了报纸,下岗转业却一定不如王选教授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那么光荣;吆喝卖肉恐怕也不如我站在这里致词那么风光。说真话,我们——你们——真的认为这都一样吗?我们千万不要上当,用别人塞给我们的概念生活,或总是生活在一个概念的世界。事实上,陆步轩还算是幸运的,如果他不是北大的学生,媒体会把他当回事吗?为什么媒体
不报道张
三、李四卖肉?(燕南, http://
就是因为他有北大毕业生这样一种社会认为较高的身份,也就是因为卖肉在社会看来是一个比较低的工作,才给他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带来了某种尴尬,尽管这还算是一种令人庆幸的尴尬。(燕南,而这一切都不无可能,在未来,在你我当中某一个人的身上发生。考虑到前不多久另一件被媒体上炒作得很凶的有关北大教改的事(包括我自己也卷入了这一“合谋”),我们就必须清楚,在今天这个世界中,北大已不再仅仅是或总是你的资本,弄不好它也会成为你终身的负担——用公司法的名词来说,是一种“负资产”。)
因此,同学们,尽管北大的名字从此将同你相濡以沫,但未必可以托付终身。北大产生过许多名人,但不要错觉自己进了北大也就成了名人;其实这些名人大致与你我本人无关,有关的那一点也只是在概率上。我们已经身在一个个体主义的社会,一个竞争的社会了,父母或家族或门第的余荫已经消散,那些家境贫寒的农村同学可能会最深的感到这些;学校或导师的大名都不过是产品的商标和商誉,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责任。(燕南,这就注定了北大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书本知识的地方,千万不要以为书本中、课堂上已经包含了制作你一生幸福的秘方。你们要“迎接挑战”,要“发现你的热爱”(这都是我先前的新生讲话,也许还值得你们上网看一看),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大学校园视为一个现代化的组织机构,在这里,你要全面接受一种训练,一种现代化的训练。(燕南, http://
你必须培养一种新型的责任感,不但要好汉(好女)做事好汉(好女)当,而且要对你的机构、你的单位、你的“老板”负责,一定不能混淆了自己的和“老板”的利益;你要学会自己面对各种各样的陌生人,同你喜欢或不喜欢的、行为古怪甚至居心叵测的人合作——包括某些时候的不合作,而不能按地域、学历、家庭或其他因素
来选择;因为你喜欢“熟悉”,你必须更多面对“陌生”——这意味着持久的学习;因为你在乎一个长久的成功,你必须接受众多眼前的失败——这意味着不断的风险;你必须学会面对种种诱惑,仍然要信守承诺、诚信做人,必须从现在——也许从助学贷款或遵守时间——开始培养自己的信誉;你可以充满理想,但不但不能太理想化,而且要宽容像我这样的好象没什么理想的人;你可以且应当从情理想事,但必须学会按原则办事;你们可以保持甚至坚持自己的偏好,却必须学会用效率的眼光来考察社会和自己的选择和付出;你们不要指望大学老师还像高中老师,不但是知识的化身,而且是真理甚或道德的楷模,其实他们只是另一种职业的知识人;你们必须遵守各种规则,不要指望好学生总会从老师和家长那里得到优待和特权,因为你们——至少本科生——每个人都至少是本县的状元;在这里,你会感到社会中的各种知识的类型和重要性都在发生改变,那些曾经或仍然令你们动心、动情或动容的文字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只能作为你熄灯后侃山的谈资,或恋人间“秋日的私语”;你们要面对的是一套看上去很其实未必冷冰冰的关于社会的因果性的知识,斐然的文采必须让位给叙述的精确;甚至你们必须学会一套现代的有关知识和学术的规范:抄录它人的精美文字,在中学时可能得到作文老师的一串串红圈,而在这里,则是侵犯知识产权,甚至是剽窃,不能毕业,得不到学位;你们会发现这里学习的许多职业规范与你在中学或父母那里获得的社会规范不完全一致,甚至完全不一致,你必须重新界定各自的适用范围。(燕南, http://)
大学已经不再只是——其实从来也不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地方,它也是一个训练人的机构,一个让现代生活的知识和纪律融入你们身体的机构。你们必须接受这些,要有一种真正的时代感。因为你们并不打算回到你生活的起点,而是把这里当作生活的起点;你们当中如果不是全部那也是绝大多数最终将生活在现代的都市,少说是
个“白领”,最不济也混个“小资”。在这个意义上,你们是这个正在现代化的社会中的先进者。(燕南, http
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一个空前深刻且巨大的变化。对于你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特别是对于本科生同学来说,这一刻也许会是你们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刻之一,至少就感情兴奋的强烈程度而言。这一刻,你们是生活的真正主角。而今天来欢迎你们的教员、职员,包括在这里讲话的我这位院长,其实都是今天的配角。尽管每一年在这样的时刻,我们的心也都充满了感动,但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场合更多是一种仪式,一种程序,也是一种职责;即使感动也首先是因为你们的感动,是因为你们而感动。但我们的感动和你们的感动是并不一样的,就如同此刻你父母的兴奋同你的兴奋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泪水和你的泪水是不一样的。(燕南,这一刻属于你们。
但是,生活没有永远的主角,在这个已经或正在到来的时代,尤其如此。
再过几天,就要“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了;我祝所有的新同学,尤其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同学们,中秋愉快。我们会努力为你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并且会——套用一首歌的句式——“幸福着你的幸福,痛着你的痛”„„(燕南,http://2003年9月4日于北大法学院
第五篇:北京教育考试院
北京教育考试院 北京教育考试院成立于1996年2月,隶属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要负责北京地区的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及面向社会的非学历证书考试的管理和研究工作,并承办中外合作教育考试。
北京教育考试院实行院长负责制,现设院(党委)办公室、人事保卫处、财务基建处、监察处、工会、科研办、考务与保密处、信息管理处、命题一处、命题二处、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办公室、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成人教育招生办公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社会考试办公室16个处室和北京市教育考试指导中心、北京高等学校教育科技发展中心、北京市教育考试招生服务中心、北京考试报社4个直属单位。
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全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院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办院为民”为宗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使首都教育招生考试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各项事业长足发展。今天,我院在各类人才选拔、促进教育发展和服务社会等方面为首都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未来几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建设专业化、多功能、服务型的北京教育考试院,使之成为体现首都特色的考试招生管理中心,国内一流的考试评价研究中心,社会信赖、群众满意的考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