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考古学视野中的城市与建筑”——高校博士生建筑与考古论坛纪要
2015“考古学视野中的城市与建筑”——高校博士生建筑与考古论坛纪要
王云飞 整理
2015年12月4日下午至5日,2015北京大学“考古学视野中的城市与建筑”——高校博士生建筑与考古论坛在北京大学考古楼A座101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旨在提升古代建筑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促进校际间研究生的交流与合作,深化对建筑考古研究的认识。论坛邀请到了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位学者和博士生参加。
开幕式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教授致辞。他首先向与会的学者与博士生同学致以了真诚的欢迎。其后,杭院长回顾了六年以来举办建筑考古研究生论坛的源起和历程。在谈及考古学与建筑史学的关系时,杭院长指出,“人类的行为很多都是在人造的空间里进行的,我们的考古发掘其实就是在发掘一个空间。”在这一空间下,考古学为建筑史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材料,建筑史的研究同样反过来可以促进考古研究的进行。“所以我们期待更多的学科的合作,而不是自说自话。”其后,杭院长向各位学者长期以来对学科的关心表达了感谢,并指出,“一个学科不是一个人的学科,也不是一个学校的学科,而是属于热爱这个学校的人的学科,是属于社会的学科。”
12月4日下午的论坛主题为“现存建筑及建筑史料研究”,由中国紫禁城学会、故宫研究院研究员晋宏逵先生主持,来自东南大学的周淼等5位同学做了报告。周淼的《晋祠圣母殿栱、枋构件用材分级现象探析》,以晋祠圣母殿例,从栱、枋构件尺度规律,栱、枋构件的端面木纹形态等入手,从生产加工的角度认识用材分级现象的成因,并阐发对相关技术史问题的思考。论文回到建造的角度进行考虑,这一研究思路得到了与会学者的肯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钟晓青老师指出,在早期的木构中用料不规则,是一个普遍现象。材料要物尽其用,这反映了工匠的水平。但其中情况多种多样,还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吴葱老师认为,后人在研究修缮时需要对古人原有的构件和历次修缮进行仔细辨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陈斯亮的《<营造法式>探微》一文,研究了中国古建筑中“分心斗底槽”与“金箱斗底槽”的概念问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李路珂老师对其从空间概念去理解“斗底槽”表达了肯定,指出对于古人来说,空间和结构可能分得没那么清楚,我们也许更应该从思想上来考虑这一问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吴葱老师指出,过去术语没有现在这么严密,可能“金箱斗底槽”特指现在“筒中筒”的形式,可能是指它的结构的问题,这混杂了空间分割的描述和结构布置的描述。
北京大学李敏的《元代伊斯兰教建筑传播考——从中国境内现存几座元代穹顶建筑谈起》一文,中国人民大学魏坚老师强调要进一步丰富材料以完善论文,文章目前的论述缺少对地下类似穹顶结构的关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宋辉老师则从伊斯兰教建筑的概念出发,指出伊斯兰教的传播伴随着与本地特色的融合,从而形成具有本地区特征的建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林源老师指出,一个建筑历史上不同阶段可能被多次利用,在研究中还需要注意历史上是否存在先后关系。
天津大学李东遥的《类型学方法在历史建筑遗产信息模型技术(HBIM)中的应用——以甘肃嘉峪关关城信息化测绘为例》一文,将历史建筑遗产信息模型技术与考古类型学研究相结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张兴国老师指出,新方法的应用是很好的尝试,但论文中还需要加强其与传统方法的区别与比较内容。
故宫博物院吴伟的《故宫宝蕴楼的前世变迁》,提出宝蕴楼的前身尚衣监、咸安宫与咸安宫官学并非一处。依据史料,推断咸安宫官学当在“西华门内,咸安宫西”的位置。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张兴国老师指出其文章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同时,论文汇报在时间上严重超时,影响了后续的讨论时间。与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批评,指出这项训练非常重要,建议同学们今后在做汇报时,应提前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12月5日的论坛主题为“田野考古所得建筑史料研究”,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魏坚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张兴国教授主持,来自常州博物馆的肖宇等5位同学向论坛做了汇报。肖宇的《史前石锛及其建筑意义考察》从建造工具(石锛)出发考虑史前建筑的发展,角度独特,得到了与会学者的认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怡涛老师提到可用实验考古予以验证,并认为用工具来代表整体建筑构造技术需要谨慎,不能过分推断。中国人民大学魏坚老师肯定了以石锛功用为主讨论建筑方式的思路,认为这是考古学透物见人的反映。
中央美术学院王磊的《空间与视觉—东汉石祠建筑的尺度和图像设计》一文,以人为尺度标准将存世的东汉石祠分成三种类型,进而讨论了生者与画像之间的不同互动关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钟晓青老师指出石祠的位置、其与封土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等信息应更加细致,同时也要考虑石祠营建者的社会地位和财力等问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张兴国老师则建议论文可以扩大研究范围,将石祠置于整个石质建筑的体系内加以考察。
中国人民大学刘翀的《历史时期城市考古方法思考——从墓葬考古资料入手》,以宿白先生《武威行》中的城市考古研究方法为例,从墓葬遗迹与城市考古的内在关联入手,探索了古代城址的寻迹和考证的新思路。与会学者们对这一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指出这一研究在得出结论之前要充分考虑墓地所处的地域、历史时期及其性质。
东南大学王锡惠的《哈拉帕文明的城市与建筑》一文,详细介绍了哈拉帕城市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其城市发展特点、空间特征、建筑设计方法,材料翔实,值得国内学界关注。与会学者们认为其在研究和创新性上还有欠缺,建议应结合同时期中国或者世界其他文明的城市加以对比分析,参考聚落形态研究,进一步提升这一研究的学术价值。
北京大学徐斐宏的《赵州城复原研究》,结合文献,以从晚至早的顺序对赵州城的形制进行了复原研究,观点明确,资料翔实,论据充分,复原推断较准确可靠。老师们据此讨论了考古学和建筑学对于城市复原的不同侧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傅晶老师建议在城市研究时先从社会发展阶段入手,到社会结构、城市形态的分析,最后才是具体要素的论证,使个案研究落在整个学术体系内。
下午的论坛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建林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金连玉等4位同学做了汇报。上海博物馆郁华良的《棺床·帷帐·石堂——兼论魏晋南北朝墓葬的仿木构建筑》,将东汉的墓葬材料引入魏晋南北朝石质葬具的研究,关注了入华粟特人自身传统和华夏传统的关系。文章立意新颖,对自东汉至辽的相关墓葬材料有较全面的收集。但同时学者们指出,论文应对材料做进一步的梳理并加以区分,剔除无关材料。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临安老师指出,论文欠缺之处在于论证上与仿木构建筑的联系。
北京大学金连玉的《宋代官员墓葬墓上建筑的考古学观察——以墓上祠堂为例》一文,学者们指出文章对以往重视较少的宋代墓祠加以关注,是宋墓考古研究的一个重要新方向;论文在研究中对时代、地域、整体布局等问题均有考虑和分析,并剖析了建筑规制和背后可能的社会因素,值得肯定。但从研究内容上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老师指出,因为只有南方地区存在两宋的前后演变,建议可以先分区,再分期探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建林老师指出,现在唐代的一些碑亭的资料没有发表,所以从为了保护碑而建立碑房角度解释两宋墓上祠堂的兴起还需要再思考。杭州博物馆杜正贤老师指出,官员墓葬可以通过官员级别的划分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北京大学陈豪的《南宋太庙平面初探及正殿复原设计》,对太庙布局的推论和太庙正殿的复原设计有一定的创新性,在考古学的基础上尝试了建筑学复原,是很有益的尝试。但现有考古材料能够提供的信息十分有限,太庙范围、正殿位置等都有再商榷的空间,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太庙的考古资料对复原研究的支撑还不够。北京大学徐怡涛老师则进一步指出,文章在斗拱、梁架、铺作和材等的选择上还有思考的空间。建筑复原是一种想象,应该给一个多解的答案。
东南大学常军富的《长城建造中的层位关系在构造层面的反映——以明长城大同镇段为例》,对大同镇段的明长城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资料整理,在文物古迹的调查、研究和保护之间建立了关联。与会学者们指出,论文中与考古地层学类比的研究角度很新颖,但在研究中的贯彻还有待加强。中国人民大学魏坚老师建议,可进一步参考其他地区的长城、城市筑造的形制和做法,开展对照研究。并进一步加强史料的梳理和运用,为研究提供可靠的年代背景。
12月5日下午论坛结束之际,中国紫禁城学会、故宫研究院晋宏逵研究员做了学术总结。晋宏逵先生指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古代建筑专业的设立,使我们在学术方向上有了新的收获。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建筑肇始于梁思成先生。其后,宿白、徐苹芳先生建立的历史城市发展史研究的方法体系,宿白先生对佛寺、石窟寺的研究,都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去研究建筑。随着研究的深入,在根据遗迹做建筑复原推测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傅熹年先生、杨鸿勋先生等。建筑的复原研究一定要对建筑学有深刻的了解,还要注意结合文献,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此外,还有建筑文化的传播问题,也需要比较深厚的建筑学基础和一定的结构学、构造学基础。
此外,晋宏逵研究员指出,考古学和建筑学两者之间是跨学科的关系,不是交叉学科。两个学科有联系,但是方法论上有很大的区别。从根本上来讲考古学研究的是人,落脚点是社会,要对社会的发展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和推测。要进一步研究和掌握考古学研究城市、建筑和园林遗迹等对象的方法。考古学以类型学和地层学为基础。选择关键的节点、文化因素和容易变化的部分做类型学研究,与地层学的配合,能够较好的解决相对年代的问题。那么建筑学呢?只有把学理上的、学科建设上的东西,平时多做一些思考,就可能对学科建设和研究的推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论坛最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怡涛老师代表主办单位,向与会学者和博士生、为论坛组织而辛苦工作的同学们,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文/王云飞 图/吴煜楠)
(文中老师们的意见根据现场记录整理而成,未经各位老师审阅)
第二篇: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报告
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报告
城 规0801班XX(0801201XX)2010.09.10
实习时间:2010.07.30~2010.08.09
实习单位:珠江三角洲(广州市、深圳市)
指导老师:XX老师 XXX老师
一、实习的性质和目的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是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计划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通过实习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及为后继学习累计感性认知。城市规划专业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后的暑假,实习之前已经通过相关的课程训练对城市与建筑有了一定的了解,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对具有代表性城市的实地考察和专项调查,获得对城市与建筑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到知识的理解。通过参观学习,扩大学生知识面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了解城市规划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国家的城市建设方针政策。学生通过对城市的认识,应该全面体会城市规划的主要原理和主要思想在城市实际中的运用。
二、实习的方式和内容
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是以参观各个城市的主要特色建筑和规划情况的介绍,以及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内容涉及到了单体建筑、历史文化建筑群、商业步行街、城市街道、居住区、大学城、CBD等。
三、实习的时间和安排
1.本次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后的暑假进行,为期10天。实习地点主要选在广州市和深圳市。
2.详细安排:
7月30日: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体育馆、规划展览馆、越王墓、越秀公园;
7月31日:陈家祠、北京路商业步行街、高第街、上下九路商业步行街;
8月01日:广州星河湾、广州大学城;
8月02日:联通大厦、誉峰(严迅奇作品)、珠江地产、朱美拉公寓(严迅奇作品)、保利、利斯卡尔顿大酒店、广州博物馆、广州歌剧院(扎哈作品)、SOM作品办公楼、双塔等;
8月03日:二沙岛广东美术馆及两侧住区、星海音乐厅;
8月04日:自由活动;
8月05日:福田CBD中心区、规划展览馆、地王大厦、万科建筑研究中心、万科金域蓝湾;
8月06日:深南大道沿线、杜鹃山东街沿线华侨城现代建筑、华·美术馆
(都市实践作品)、华侨城创意文化产业园(都市实践作品)、落户创意文化广场(都市实践作品);
8月07日:万科第五园、17英里(严迅奇作品);
8月08日:深圳万科总部(Steven Holl新作);
8月09日:实习结束,回家。
四、实习报告内容
在实习的这几天,我们参观了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越秀公园、南越王墓遗址、白天鹅宾馆、珠江新城二沙岛、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夜游珠江、广州大学城、深圳华侨城、福田CBD中心区、深圳万科总部等,对其重点地段、功能区和重点建筑进行了参观了解。
1.城市绿化与景观:
以越秀公园来说,它因越秀山而得名,是广州最大的综合性文化观赏公园。越秀公园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它的主要名胜古迹有海员亭、光复纪念亭、南明绍五君臣冢、南明王兴将军暨妻妾合葬墓、镇海楼、明代城墙遗址、四方炮台、石牌坊、孙中山纪念碑以及五羊石像等。园内山水相依,北秀、东秀、南秀三个人工湖景色幽美。东秀湖、南秀湖环境优雅,是绘画
写生的好地方;北秀湖绿荫低垂,是划船、钓鱼的好去处。湖心筑有小岛,湖与湖间拱桥连接,楼阁、轩榭、曲廊小巧玲珑,充分展示了岭南建筑特色。越秀公园大力开展了生态完善化建设,以植物造景为主,营造百花齐放、四季如春的园林生态环境。在这些植物物种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和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苏铁蕨。该公园还在林木改造的基础上,实施了“招鸟计划”。园内每年都举办大型的迎春花会、菊会和各种花卉展览。
此外,园内建有能容纳 3万余人的越秀山体育场和可进行国际比赛的越秀游泳场,还有金印游乐场、花卉馆、广州美术馆、西游记景观及其它文化娱乐场所。该园能把城市的绿化需求,生态的平衡,休闲旅游和历史价值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2.商业步行街布局:
越秀区将以北京路商业步行街为主干道,逐步延伸,南至珠江边,北至白云山山脚,东至中山四路与文明路交界处,西至起义路,结合周边的文物古迹、旅游景观、商业网点的发展连体构成一个区域,把商业优势与旅游资源、文化古迹与现代化建设揉合起来,进而构成“羊城商业旅游区”,发挥广州城市中心商业黄金宝地的主导作用,辐射全市,带动华南,使这里真正成为岭南旅游崛起的新热点,商业发展的聚宝盆,广州城市中心的“窗口”。除了北京街还有江南大道商业街区、人民路商业街区、第十甫商业步行街、上下九路商业区、长堤商业区、东山口商业区、天河商业区、珠江新城。
3.居住区
星河湾位于广州番禺区大石镇和南村镇交界处,北靠珠江三枝香水道,华南快速干线把星河湾分成东西两部分,紧靠的是一条1.8公里长的临江长堤,广州地铁三号线及新光快速路就在几百米外通过。星河湾总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分成十个地块,分五期进行建设。建筑总面积为120.53万平米,现在一、二、三、四期都已经完工了,第五期正在建设中。其中一期占
地8万平方米,二期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三期占地8.67万平方米,四期“星座”占地3.5万平方米,五期“星苑”占地5万平方米。星河湾共有五期组团,目前包括“朗心园”、“畅心园”、“怡心园”、“逸心园”、“赏心园”、“公寓”、“荟心园”、“悦心园”、“星座”、“星苑”等10个组团。
4.大学城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东南部,选址番禺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范围43.3平方公里。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是国内一流的大学园区,是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是“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新城市。它位于广州城市发展规划“南拓、东进”的位置上,在城市空间发展关系上,其选址正好位于广州的南拓轴上和都会区中,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城市功能互动,提高广州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在产业空间发展关系上,位于以IT产业为特色的广州新兴产业轴上,通过轴上的产业实体互动,形成“学、研、产”一体化的城市创新基地,有利于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广州市的综合竞争力;在交通区位上,位于“广州高速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普通道路交通、宽带网络信息交通”四位一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大学城的多元交通需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在文化区位上,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更有广州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周边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广州旅游网络体系中,广州大学城正好处在“三线一中心”的东南水乡旅游线上,校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使广州大学城成为广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5.文化古迹遗址保护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以陈氏书院为馆址,成立于1959年。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为了恢复了陈家祠当年建祠时的面积,将广州市32中搬迁,进一步扩大停车场和绿地,使陈家祠面积扩大到3.5万平方米左右。预计整项工程需投入资金1.765亿元。改造绿化广场景观,限制旅游大巴进入陈家祠,加装避雷针等措施。我国文化保护单位的利用目标是不仅使文物保护单位自身,而且也带动其周围地区,甚至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合理地给予它在城市功能和景观方面应有的地位,使它继续成为城市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家祠作为广州著名文化旅游景点,有“未到陈家祠就未到广州”的美誉。为了发扬岭南文化,打造这一历史文化精品,为建设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作出贡献。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无论是宣传、征地、扩建旅游区还是修建大门,都是为打造一个符合经济和文物保护的新的陈家祠目标出发。
五、实习感言
经过将近10天的参观学习,我们明白了决定一个城市布局不可缺少的因素有很多,城市人口与城市经济状况决定了城市建设的规模与程度。所以城市的建设必须与城市的社会状况、环境状况和经济状况相协调。在这里有很多长处值得我们借鉴的,当然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我希望在以后规划一个城市时,一定要考虑全面。极力促进城市的规模及其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各相关知识,为城市建设做贡献,为祖国的城市化建设做贡献!
第三篇: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txt什么叫神话?请听男人向你表达爱意;什么叫传说?请听男人对你的承诺;什么叫梦境?请看你自己听到前两者时的反应。【前言】
2010年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确,感性地说,城市承载了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与梦想。
学习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已经两年,但是对于城市与建筑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2008年6月30日至7月7日为期8天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给予了我们一个“走出去”的机会。在于涛老师、张益峰老师的带领下,采用室内讲课与实地观察、讨论的形式,在南京、苏州、上海三地通过对典型城市空间和标志性建筑的实地考察、写生和认知,增强了我们将书本知识和城市发展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优秀地段和建筑空间的尺度和形式,让我们认识到评价一个城市不仅要学习它的成功之处,也要发现它的失败之处,汲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的只是体系。
时间虽短,感触不少,遂整理成报告,以作总结。
一、城市规划展览馆
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1.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1日 地点:南京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位于玄武门22号。整个建筑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共分三层。
一层是序厅,主要是接待处、规划公示厅以及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前身是江苏展览馆。当时所谓的对外开放只是用于市政间交流,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参与。2008年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的概念。所以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公示厅也可以说是新政策的一种反映。
二层是城市规划厅、建设成就厅、历史厅以及南京全景沙盘模型。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南京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南京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层是南京分区规划展示厅以及3D环幕影院,分别展示了鼓楼、玄武、白下等13个区县的规划。
整个建筑大方简洁,外表面的石门与玻璃幕墙对比。
其区位条件也比较优越,它位于中央路口,接近地铁通道,便于组织交通;毗邻玄武湖、玄武饭店、明城墙等,离市区比较近。
但是我们发现整个展馆尽管是免费参观,来者却寥寥无几。
2.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6日 地点:上海
上海城市规划馆位于上海黄浦区,位于人民广场附近,周围有一系列的商业与服务性高层建筑,交通组织便捷,靠近地铁站,并且离上海著名的外滩也不远。整个展示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43.3米,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展馆分为地下一层以及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为上海1930风情街一层大堂为序厅,展示了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模型(用于方案意见征询)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巨大金色模型艺术模型。在一层与二层之间有一个夹层,为历史文化名城厅,凭借影视、大型仿真书本、展板、模型等整体重现了老上海的沧桑岁月。二层为临时展厅,此时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展,详细的展示了其场址规划设计方案、历史保护建筑与保留建筑方案、道路与公共配套设施规划控制图等等,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场馆建成后的效果。三层为总体规划一厅,以上海核心区域城市主体模型为中心分布城市总体规划展区、世界之窗展区、浦东新区展区、县区展区、以及在国内最先进的360度环幕虚拟演示厅。四层为总体规划二厅,重点展示了主要有中近期建设规划,涉及交通、环保、绿化、房产、旅游等内容。五层是服务休闲空间。
尽管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实行收费制度,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来参观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和南京尝试规划展览馆的门可罗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值得的我们深思。毋庸置疑,两者的区位优势比较接近,但是上海展览馆的科技应用、趣味形象化以及品牌效应、网络系统化宣传更加贴近了普通大众的认知水平。
二、博物馆与纪念性建筑
1.苏州博物馆
时间:7月5日 地点:苏州
苏州博物馆新馆(下面简称苏博)位于苏州市东北街,忠王府西侧,与拙政园只有一墙之隔。
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与拙政园、忠王府的布局一致,分中、东、西三部分。中部为入口、大厅和花园;西部为展厅;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服务行政空间以及和忠王府的通道。内部共分地下一层、地上2层。
苏博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设计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但是笔者参观后却发现苏博的贝氏风格要远远大于苏州传统风味,整个建筑运用了贝氏常用的几何体,充满现代感。馆内基本上是现代的风格,功能分区明确,交通导向性好。屋顶体现了贝氏“让光线来做设计”的名言。钢结构和木作斜向撑起的屋顶透光使光线斜射进来,既利于补光,又不会损坏藏品;横条长天窗使自然光线打在地上和墙上,充满了光影的虚实感;西部展馆楼梯的黑色大理石幕墙采用凹槽使水按流线下落,水谭上映着屋顶漏下的阳光,波光粼粼。在细节处理方面,在楼梯的台阶横向两侧,可以看到微微翘起的部分,有几分模仿传统屋顶瓦楞的感觉。
虽然,苏博借鉴了园林的粉黛外墙和叠山理水,但是线条却略有生硬。中庭中虽有园林林曲水游廊小亭的身影,也因亭的体量略显遗憾。中庭的片假山没有采用传统的太湖石,而给人一种远处山体连绵质感,但是这种感觉却经不起距离的推敲似乎只能远观而已,走近却失去味道。
据了解,苏博选址时因建馆要拆除周边的一些古建,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而过高的造价又使其备受争议。在拙政园等一片古建中选址要想不对原物毁损实属不易,而要想和真正周围融为一体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更好的保护历史遗迹,如何使新生的建筑和周边互生互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雨花台
时间:7月2日 地点:南京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烈士陵园,也是纪念性的风景名胜区。全区分为中心纪念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生态密林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6个区,其中以中心纪念区为布局中心,其他5个区环绕四周。我们参观的主要为中心纪念区。纪念区交通流线人车分流,外围一圈是车行道,同时也是和其他几个区的分隔线。进入区内则为步行路线,保证区内肃穆静谧的环境需求。区内的布局存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坐落分量最重的三座建筑,由南至北分别是忠魂亭、纪念堂和纪念碑,这条中轴线还贯穿了南北大门,成为了整个景区的主轴线。三座主体建筑依山而建,顺应地形,高起的纪念碑和忠魂亭形成了对景,纪念堂前后的广场简单而大气,具有纪念性和集合性的作用。主体建筑虽然采用了一定中式元素,如纪念馆屋顶选用中国传统的庑殿顶,但是并不是完全中式,在建筑体型上是采用了简单的几何体块,如纪念馆在平面上呈U字形,忠魂亭为立方体块,而纪念碑为巨型的长方体块,而建筑也选择了简单的浅灰砖石。越是简单的东西,其实越能表现出丰富的纪念意味。
在纪念性建筑设计中,树木和水面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树木和水给人宁静之感,更能让人思考生命与和平的寓意。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征集方案中,获得第二名的英国David Chipperfielc设计的方案中个地面部分全是有树木和水面构成,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往地下的主体部分中。
在整个纪念区中,从大部分的游览者身上看,纪念区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纪念和震撼效果。个人认为,就现在而言,过于夸大建筑的体量和过于明显的彰显纪念意义反而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忽视感与回避感。
三、传统居住游憩空间
1.园林——拙政园
时间:7月5日 地点:苏州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占地5.2公顷。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以及南部由住宅改建后的园林博物馆。园林布局以水为主,环以林木,西部由一曲形水池以及依水而建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构成。东部布局则以平冈草地为主,并配以山池亭阁,视野相对开阔。
中部是全园精华所在,面积18亩半,水面约占三分之一,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临水建有形体不同,高低错落的厅堂楼榭。原来供园主享乐生活用的建筑物,如远香堂、玉兰堂、香洲、小沧浪、等,集中分布在园南靠近住宅一侧,是住宅的延伸。园北部则山池树木并重,以建筑辅之。远香堂是中部的活动中心,回抱于山池之间,周围环境开阔。
总结之,拙政园有以下几个特点:
A、因地制宜、叠山理水。园林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山大多采用太湖石堆叠而成,皱瘦漏透。水以曲见长,灵石点缀。尽可能多的采用曲线,与西方园林的规整严谨大大不同。进门用一黄石假山抑景,以求豁然开朗之感;回廊曲折,采用对景,以求步移景异;众多建筑在窗户上采用框景、漏景、增加径深与光影的变化。
B、绿树荷香、色调天成。植物众多,自成一景,采用植物四季的颜色变化增加了丰富性。
C、庭院错落、疏朗有致。采用多种建筑形式,厅、堂、桥、亭、台、楼、阁、榭,置于水体、植物掩映之中,自然分割,相映成趣。
D、文者仁心、妙手成章。园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园中主人附庸风雅之地,匾额、楹联、石刻、题字都是文化与智慧的表现。
2.甘熙故居
时间:7月2日 地点:南京
甘熙故居包括南京城南的南捕厅15、17、19号以及大板巷42、46号,是南京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这篇古建筑群有四条明显的中轴线形成四组多进穿堂式建筑,各组建筑间有备弄与腰门相连,同时所有后门均与后花园相通,充分体现主人居家理念,并表现一定科学性和合理性。整个建筑严格遵守儒家的封建等级观念,典型的表现是窄小而高墙耸立的备弄,它既有防火功能,同时也是供下人通行的通道。坐南朝北的朝向也是取商家风水的吉祥寓意。
住宅中有很多细节表现了传统民居的科学与智慧,带有徽派建筑的风格。例如,大厅对面墙上的小孔可以在夏天架竹竿搭芦席乘凉;室内有隐蔽的水井在夏天纳凉,保存瓜果蔬菜;跑马楼的天井通透,又可收集雨水;屋外墙角留白处栽一株芭蕉,即填补了色彩,又有了“雨打芭蕉”的妙处。
笔者认为,甘熙故居经过好好的打造是有可能成为南京的“第二个夫子庙”的。但是,又有保护与开发缺乏合理性,公共配套设施不够,与周边环境形成一个断层,使其成为一个淹没在庸庸市井中的“城中村”。
3.忠王府
时间:7月5日 地点:苏州
忠王府是忠王李秀成的府邸,是保存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太平天国旧址。它接近拙政园,紧邻苏州博物馆,由苏博的出口可以直接进入王府,衔接自然。基本格局保持中、东、西三路。可以看出,王府在开间布局、色彩运用上比普通民居要更上一个层次,充分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其次,王府的院墙要比民居高几许,回廊也构造的横平竖直,体现了王府的尊严与霸气。但是,夹在开发完善的拙政园和设计细致的苏博之间,忠王府无疑成了一个附庸,处境及其尴尬。没有力度的开发与完善的公共设施以及多扇关闭的大门成了它的软肋。
在这些传统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它的利用潜力。比如,拙政园的主题花卉节、园林博物馆,甘熙故居的梦回童年、民俗博物馆等等,这也是历史文物的保护途径之一。另外,这些建筑内的配套公共设施也是值得推敲的,比如无障碍通道的布局。
四、老城新貌与创意产业
1.上海新天地
时间:7月6日 地点:上海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毗邻高雅、繁华的淮海中路以及黄陂南路地铁站。它是国际知名的旧房改造项目,以“传统与现代结合”为设计理念,用现代技术保留了建于20世纪初期的石库门老建筑。现在,新天地目前已经成了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休闲聚会场所,并纳入了上海旅游景点的清单中,还成了中国房地产区域改造的经典案例。
石库门是老上海的特色。当年设计者为了迎合中国传统的家族居住形式,石库门除了部分设计摹仿西洋排联式住宅外,其布局大致仿江南普通居民。进门后为一天井,天井后面为客厅,之后又是后天井,后天井后为灶间和后门。天井和客厅的两侧分别为左右厢房,二楼的布局基本与底层相近唯灶间的上面为“亭子间”,再上面是晒台。现在新天地建筑的外观还保留着当年的砖墙、屋瓦、石库门,但是,每座建筑内部,则为现代都市人度身定做,成为国际画廊、时装店、主题餐馆,咖啡酒吧。原先的一户户隔墙被全部打通,呈现宽敞的空间。
新天地为何如此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A.定位----上海新天地是一个“Mall ”
新天地的定位分为三个阶段:综合性 历史旅游景点 国际交流聚会地点
B.选址----以高档住宅支撑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卢湾区、紧邻淮海南路,处于“市中心的中心”。而淮海路是上海高档消费的成熟商业区。其目标群体是上海小资一族、居住在上海的外籍人士以及中外游客,这与上海淮海路的消费群体实况相吻合。而且新天地是太平桥地区改造项目的一部分,与新天地一湖之隔就是高档物业“翠湖天地”,具有足够购买力。
C.模式----管理者与经营者分离
新天地只租不卖,管理与经营分离,这样的模式与国际Mall 运营模式同步,也被国内大部分专家认可。
D.盈利----以房地产来带动
表面上看来,上海新天地的投资高达10多亿元,但实际并非如此计算。由于“新天地”的品牌效应,带动了周边房地产地价的提升。翠湖天地可以说一分钱广告都没有投,现在还有2000 多人在排队买第二期,且平均房价业是最高的。(同理,当初投资方是以公益性质的人工湖以及绿地为代价从政府拿到了太平桥地区的52公顷土地。看似这片公共绿地浪费在市中心地段浪费了不少资金,但是对由此而房价上涨的翠湖天地无疑是一个最好的买卖。因此,这对房地产的开发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现在有不少地区都在垂涎上海新天地的火爆。但是克隆上海新天地是需要有条件的,并不是将其原样搬过去就会成功。上海新天地的原版只能在上海,别的城市的“新天地”只能借鉴,不能照搬,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和地域文化来进行理性规划。时尚也是具有厚度的。
2、南京1912
时间:7月1日
地点:南京
南京1912“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及”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4个街心广场组成,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这片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风格古朴精巧,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成为以民国文化为特征的南京长江路文化街的新亮点,是南京人精彩的“夜生活”。
1912平面图
在空间和功能组织方面,L形广场以4个广场作为功能组团。西南端主要用于相对比较高档的餐饮和休闲。东北端的太平广场则主用用于酒吧业,把在传统观念里比较嘈杂的酒吧置于环境较隐蔽的总统府北侧,避免和长江路的文化气息起冲突,这样的布局也起到分流的作用。
17幢建筑,其中5幢是原有的民国建筑,最高的只有三层楼,大多数建筑是两层楼甚至是平房。在建筑外观上,大多数新建筑中,毫无修饰与浮华的青砖既是墙体,又是外部装饰,尽量做到简约无粉饰,尊重当时的风格。街面宽度和建筑的高度比例为1:1.5,适合漫步其中没有压迫感,临街建筑界面有所进退,绿色小品以及台阶、灯杆等都在统一中求变化。
当初规划1912时是有争议的。按照最初的规划,这一片地区都纳入总统府内,做成展馆的形式。但最后还是把它作为“总统府”的一个配套设施,总统府通过院墙的通透式窗户与1912相互融合。在这个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商那里,1912的目标被表达成了“昔日总统府邸,今朝城市客厅”,将“南京1912”打造成一个“中西合璧、时尚互融、文化精彩”的现代城市客厅。尽管都是用于商业用途,我们可以看出1912对商家的定位和要求还是很严格的,避免和总统府的民国气息相去甚远。
可以说,1912是对新天地借鉴的一个成功案例。但是,两者还是存在不同。1912的消费人群还是市民为主,在白天的人气远不如晚上。这与两个城市的性质是相关的,南京相对保守,而上海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新天地这块时尚地标更易达到它的预定目标。
3、建国中路八号桥
时间:7月6日
地点:上海
八号桥位于建国中路10号,临近淮海中路商圈,交通方便。占地11亩,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其前身为上海汽车制动器厂旧工业厂房。
八号桥是由1~9号9座楼组成,它保留了老厂房原有斑驳的砖墙、管道和地面等工业特征,并且注入了新的元素。每栋楼内部分割成一件件小的工作空间,供不同租户入驻,保证其私密性,同时又预留出会议室等共享空间,保证了人与人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交流。每座建筑都有天桥相连,通透的玻璃幕墙体现了视觉效果的现代感,整体风格延续,合理通畅。现在,8号桥已经成为了上海创意产业的重要标志,吸引了国内外著名的建筑、服装设计单位,还举办众多的时尚派对、艺术展、商业交流等。
八号桥对我们的启示很深刻。对于一些废弃的工业建筑,除了拆掉新建外,还是有另外的利用方法的。旧物利用,节约了成本,又体现了工业与创意的所在。但是,需要主要的是,这样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与其区位有关,而且对建筑内排水、消防、通风等也有要求。
4、田子坊
时间:7月6日 地点:上海
田子坊位于上海泰康路,仅420 米。它原先的建筑形态是典型江南乡村民居、西式洋房、中式石库门建筑和新式里弄建筑,还有20 世纪70 年代前后的工业厂房建筑。在上海工业转型时,引入来自国内外一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画家和设计师,成为旧厂房改造成的“国际艺术家工厂”,被称为上海的视觉创意的硅谷,上海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其都市工业楼宇被称为“上海的苏荷”。
在田子坊狭小的弄堂里,各式小铺林立,这些小铺不仅仅是商铺,更是创意视觉的展示空间。虽然说白一些,田子坊的布局紧促拥挤,但是却保存了上海早年市井生活的痕迹和历史的记忆。在这些基础上发展的文化产业,使过去和现在完成了一个交接,形成了上海的文化品牌。政府也将从房地产和税收的增长上得到巨额财富。
五、大学城规划
1.仙林大学城
时间:7月3日 地点:南京
仙林新市区位于紫金山东麓,南至沪宁高速公路,北至312国道,西至绕城公路、东至七乡河,规划面积80平方千米,是南京市总体规划三大新市区之一。新市区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对外交通条件一应俱全,特别是地铁2号线的建设。仙林自然环境优越、生态结构特殊,规划以东西向的仙林大道和南北的九乡河为主轴,以两个“十”字形生态廊道为骨架,构建了“4个综合片区+2个IT团”d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其中,仙鹤片区是仙林大学城的主体地区,规划高校用地856ha,可容纳在校生约12万人,亦吸引了南师、南财、南理工等众多高等学府。通过对现有学校用地调整和新学校的布局引导,形成大学城内部南北向的公共设施轴和东西向的生活轴,作为大学城学生和居民的主要休闲活动交往场所,努力实现真正的设施共享,体现浓郁的文化氛围。
我们着重参观的是南京示范大学新校区。其教学区呈轴对称布置,主轴线是南北方向,为大门 世纪广场 教育广场 图书馆广场 图书馆阳光塔,贯穿了教学区与行政区组团。副轴线为东西走向,贯穿生活与文体设施组团。
整体道路网方向指向性好,功能组团分区明确。图书馆是校园的主体建筑,在形态上有如翻开的书本,又像展翅的雄鹰,颇有寓意。从立面来看,纵向为主,支柱粗大,横向较细,形成对比。屋顶用简洁的空架与复杂的屋面形成对比。
南师校园规模宏大,但在里面行走却发现了问题。校园尺度并不是以人的尺度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按照车的尺度,所以建筑单体之间分布松散,道路过于宽阔,产生距离与疏远感。这种宏大的尺度在大学规划里其实是完全不必要的,不仅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一种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2.江宁大学城
时间:7月3日 地点:南京
南京江宁大学城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毗邻江宁区东山镇。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约18公里,临近沪宁告诉公路,水陆交通比较方便。规划用地约24平方公里,容纳学生13万人。规划凸显环保特色,并设置了鹭鸟自然保护区。
我们参观的是南京工程学院。各功能组团以图书馆为中心环状分布。道路注意人车分流,环形路以及从中心放射出去延伸到各大门的映天、映山、映晖、映心四条路为车行道,其他以人行道为主。校区南部为一天然湖,形成生态区,行政与教学区分布于西部,生活文体组团分布与东北部。校区内的建筑主要为现代风格,体现工业元素,大气而富有时代感,与学校教学的特色相吻合。
大学城建设,着眼并不在与大字,而要讲究“小而精”,讲究人性。我们的浦口校区在空间尺度的把握上还是值得肯定的。而某些大学过于追求形式的宏大,形成现代的“圈地”现象,费财劳力,各大学间距离相距太远,难以形成体系规模。大学城中要重视资源共享,充分交流,还要发展城内的交通、生活配套设施。有人把南大浦口校区比作是“孤岛”是可以理解的,周边环境人文气息、都市气息不足,使大学得了贫血病。纵然大学城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但是力量还是有限的,还要靠政府等机构的帮助,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模式。
六、城市CBD、工业园区与新城建设
1.陆家嘴CBD
时间:7月7日 地点:上海
陆家嘴中心区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是由黄浦江、浦东南路和东昌路围成的一块面积约为1.7km2的扇形区域。它处于上海的心脏部位,和外滩一江之隔,属最佳城市区域,是最具吸引力和辐射力的黄金地段,是发展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的最佳区域。被喻为“黄金心脏”。目前,陆家嘴CBD 是在国家大力开发浦东的大背景下建立发展起来的,是目前上海六大CBD 中唯一以“金融贸易区”命名的中央商务区,服务范围辐射至全国甚至国际。
空间布局是以世纪大道为主轴,由小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竹园商贸区、花木行政文化中心和新上海国际博览中心及周边地区组成。地块内高层建筑林立,特别是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等已经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新建的环球金融中心大厦与金贸大厦毗邻,两者距离很近,高度也相差不多,两者并立并没有减弱金茂的标志之感,反而使整个建筑群更有腾飞的气势。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陆家嘴华丽的外表下还存在不足。配套基础设施不足,功能比较单一,居住和工作地点的分离给过江交通造成了不少压力,需要再加强立体交通和轨道交通的建设。
2.河西新城、奥体中心
时间:7月4日 地点:南京
河西新城位于南京西南,河西新城规划定位为商务、商贸、文体三大功能为主的城市副中心,居住与就业兼顾的中高档居住区和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城市西部休闲游览地。河西新城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以及西部江心洲四个地区。新城的道路为格网状,比较总要的交通线路为已经建成的地铁1号线、滨江大道以及梦都路和奥体大街,即将建成的地铁2号线与过江隧道将加强河西新城与主城的联系。
滨江风光带是河西新城打造的特色项目。它位于滨江大道与夹江之间,北起三汊河桥,南至长江三桥,全长约15公里,最宽处约600米,通过对扬子江的体验,设置一系列亲水景点,使它成为富有长江特色的公共游览区。它分为为活动区、休闲区、自然生态区以及景观轴线四部分。
奥体中心是河西标志性文化建筑,位于南京河西新城区中心区域,其西南部为南京地铁一号线终点站,东面是正在建设中的地铁二号线。奥体中心占地面积89.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40.1万平方米。以体育场为中心,环列网球中心、游泳馆、奥运广场、体育馆、科技中心、田径场六
大功能区。整个场馆气势磅礴,造型现代而独特,既符合河西新城的现代气息,同特有的金陵红又是出自于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现在河西地区存在人气不足的缺点,主要是由于社会阶层不够多样化,人口单一,应该适当发展混合用地。
3.苏州工业园
时间:7月5日 地点:苏州
苏州市以老城为中心,东、西两翼分别建设了新加坡园区和苏州新区,推动了苏州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发展面积80平方公里。
苏州工业园区具有十分优越的区位优势,它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腹地,位于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与长江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离苏州老城区1公里,距上海80公里,靠近沪宁高速公路,交通便捷,到上海1小时,到南京2小时。
园区以现代大道为分界线,左侧主要为工业区和基础设施,右侧为生活区。并且沿着金鸡湖的岸线,增加了绿化积和亲水空间,提高的园区的宜居性。
【结语】:
这次实习虽然只有短短的7天,但是却给我们一个初步认识城市、认识建筑、认识规划的实践机会。感谢于老师和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一路上,从巧夺天工的古建到气势恢宏的现代建筑,从息息相关的大学城到高楼耸立的CBD,从娓娓道来的展馆到肃穆严谨的纪念性建筑,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更加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城市使生活更美好,而我们将会使城市更加美好
第四篇:北京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报告
北京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1.6.27——2011.7.7
实习地点:北京市
指导老师:张红、宋海静老师
一、实习的性质与目的:
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是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计划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通过实习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及为后继学习累计感性认知。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扩大知识面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解国家的城市建设方针政策。通过对城市的认识,可以全面体会城市规划的主要原理和主要思想在城市实际中的运用。
二、实习的方式与内容:
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是以参观城市的主要特色建筑和规划情况的介绍,以及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内容涉及到了单体建筑、历史文化建筑群、特色民居、商业步行街、城市街道、奥运场馆、CBD等。
三、实习报告内容:
整体城市空间布局
北京是职能综合型的首都城市,是中国的政治、文化、服务和科技创新中心,其发展目标是要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世界级服务中心,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中心,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等。
北京市结合北京城市的轴线布局特点和
自然地理特征,在继承发展城市传统中轴线和长
安街沿线十字轴的基础上,强化政治、文化与首
都经济发展的职能;在其外围构建“东部发展带”
和“西部生态带”。“两轴”是北京城市的精髓,结合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的延伸,全面实现保护
与发展,从空间布局上体现首都政治、文化、经
济职能的发挥。因此形成“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市域空间结构。其次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
新区”、“分散集团式”、“绿化隔离带”、“中
轴线与长安街东西轴线十字交叉骨架”等新的城
市空间布局理念、布局模式,把新北京推向一个更加广阔、更加丰富多彩的地域空间。在“两轴
-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又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为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状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划定次区域,通过对次区域的限制条件、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分类指导,实施分区域的城市发展策略。
主轴线: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凸”字形以内旧城区,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在城市空间布局和建筑艺术上,实现了以轴线为中心的全城对称,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全长8km,是当今世界上保存的最长最成功的建筑艺术轴线,整个轴线有开有阖、有收有放,皇宫、大
殿以至皇帝的龙盘宝座都规划在这条中轴线上,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等四重城垣,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完整和谐的、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
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布置在天安门广场轴线的东西两侧,它们与天安门城楼遥相呼应。整个广场呈现庄严、雄伟、开阔的气氛。座落在广场轴线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以后建设的毛主席纪念堂,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段轴线的空间。这条中轴线与横贯全城的长安街东西轴线垂直相交在天安门广场,组成了一幅十分完美的城市十字轴线骨架。
一、公共建筑:
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位于北京前门东大街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是在原有建筑基础上改造而成。改建后的展馆共分4层,分别以展板、灯箱、模型、图片、雕塑、立体电影等形式介绍、展示了北京悠久的历史和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由于正在修建中,并未窥其外貌,但内部的展览分区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括北京城的悠久历史、奥运场馆规划,以及未来北京在绿化美化、改善交通状况、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现代化等方面的规划蓝图。特别是三层的北京市整体模型,给我们看到了立体的北京全貌,结合灯光的设置,将北京的规划布局全面展示。
它亦可作为一个爱国教育基地,诉说北京的发展。
而从西长安街南望,揭开了神秘面纱的中国国家大剧院盘旋于地平线之上,夕阳中的曲线澄净柔和,这座14。9万㎡的综合性剧院建筑,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亮相,引起了举世瞩目。
大剧院主壳体和人工湖位于场地中部,沿湖规划环形观光通道,外部为整片的绿化林地。环湖路与周边城市道路间有多条辐射状连接通道,便于快速疏散。大剧院北入口是观众入口,公共交通设施丰富。观众和游客主要集中在北区活动,从长安街到北入口间规划设计大面积林荫广场,用于观光和人流集散。大剧院周边市政道路起伏,与人工湖高差较大,景观规划采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处理地形,基本做到全园无障碍,保障游客安全游览。立于巨大的绿色公园之内,一泓碧水环绕着椭圆型的银色大剧院,建筑物在水面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观众将从水下通道进入其中。从远处眺望,水波中的倒影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弧线型的中央玻璃天篷像是打开的幕布,显露出内部金碧辉煌的歌剧厅和色调如古乐器那样深沉的漆木饰空间。
这个大剧院在跟大会堂配合的问题上,大会堂立面非常垂直,大剧院成为一个对比。它把大会堂的美显出来,又不压抑其光辉。阳光从天上洒过来,不同的时刻,在大剧院上面显现不同的色调,这又与大会堂形成反比,而成为协调、对话。即使二者相得益彰,但是个人认为,长安大街是一条具有历史风貌的大道,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立于此地,破坏了此区域的整体城市形象,虽具有个性,却不慎协调。
二、古建筑群:
若想一窥古代皇朝面貌,北京紫禁城是最佳选择。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纵观故宫的平面布局,在72万m 的地盘上,建筑面积约l5万,大小屋宇达9000余问,中轴线明确,左右对称,秩序井然,前朝后寝,符合封建礼制的要求.外朝与内廷的建筑空间处理,气氛迥然不同,不仅反映在建筑物的造型、体量、装饰等方面,也反映在建筑物的疏密程度、自然物的剪裁处理诸方面,分别营造了不同的空间氛围。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而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像是一幅千门万户的绘画长卷。它主要的布局手法是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
而穿过外朝的三大毁,一进乾清门,建筑尺度与空同范围景然变小,环境和气氛比较适
合人的居住。东西两路的储秀宫、钟粹宫等,同中轴线上的后三宫相比,尺度更为小巧,院落宁静;空间宜人,几近与普通的北京四合院住宅无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因宫毁的巨大与交耸而感到空旷与压抑,也不因宫室的幽静与阴暗而感到迷茫与沉闷,布局井然有序,亦张亦弛,人与建筑融合在大自然之中。建筑室外小尺度的台阶,栏杆,室内宜人的空间等,在雄大、壮丽之势下,渗透如适形的气氛。
景山作为紫禁城的制高点,登上万春亭,望向故宫,宏伟的景象尽收眼底,仿佛能感受到当是皇朝的盛世。周边北京的现代化高楼,将其围绕在中间,呈现出现代与历史的交接与融合。
礼制建筑: 天坛地处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 “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天坛公园的主体部分保存较好,但就现在发展的公园本身来说,其公园绿化、设施上并不完备,并且里面举行着各类的市民活动,此地作为古代的祭天之地,本应安静的场地变为吵闹,是否因其成为过去而忽略了它的性质?
皇家园林:
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它很好的体现出了皇家园林的华贵和精致。采用古典皇家园林所特有的“一池三山”的格局。由万寿山和昆明湖这样的山水骨架成为颐和园整体布局的大框架。设计运用散点透视手法,取得建筑全而齐,不显杂乱;景物广布,不显分散的效果。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以高大的佛香阁为主体,形成了全园的中心线。着重在环湖景点的布局:从湖中的南湖岛起始,过十七孔长桥经东堤北段,折而西经万寿山前山,在转南循西堤而结束于湖南端的绣绮桥,形成一个漫长的螺旋形“景点环带”,犹如一幅连续展开的山水画长卷。
颐和园根据使用功能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区: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颐和园的布局也很好的表现出了空间的概念,巧妙的利用“借景”的手法来实现了空间的延伸。站在知春亭,远看对面最远处,山水一色不可辨认,近处稍稍清晰,然后是雾蒙蒙的一片,然后才渐渐清楚。所谓“水的三远”,在此处就完全体现体现出来了。
其次还有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之一,有别于故宫,它合宫苑为一体,是一个囿于宫墙之内的皇家小社会。但其遭到侵略者的破坏,仅留下了部分汉白玉柱子以供人们想象当时的盛景,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还有对当时列强的一种愤怒。
特色民居:
北京的胡同里蕴含着浓郁的贫民气息,多姿多彩的百姓风情。北京胡同的总体特点是方正、安静和方便,且街道空间尺度较小,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互助。更能体现现在所倡导的人文。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过小的空间尺度显然不满足人们的生活,呈现狭窄、凌乱的面貌。
南锣鼓巷是北京古都风貌中 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南锣鼓巷南北走向,长约800米,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菊儿胡同是南锣鼓巷最北头东边的一条胡同。在胡同中部,北边有一片2至3层的楼房,黑瓦白墙,围合成一个个小院落,既有江南民居的秀丽,又有老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和周围的建筑风格也十分协调,这就是改造后的菊儿胡同新四合院。
而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胡同这种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以成为北京文化的载体,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就在这胡同的角落里,在这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里,在这邻里之间里。目前,胡同文化的没落成为令人担忧的问题,假如一旦消失,我想会成为人们心中的遗憾吧!
城市商业区:
王府井、西单、大栅栏是北京三大商业中心,布局呈三足鼎立之势。大栅栏具有浓郁的“京味”商业文化, 是北京传统商业的缩影, 其整体格局突出了北京传统商业街的风貌特色;西单作为全市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综合性中心之一, 主要为北京市尤其是北京市西部居民
服务, 并对西北部人口密集的生产居住、行政办公及高校文教区有较强的影响辐射力。王府井是北京三大商业中心之首, 是世界著名的城市商业区。
王府井中心商业区以王府井大街为主轴, 两侧向纵深发展, 形成了东区和西区两个街坊型商业街区格局。东区步行街成十字交叉型。笔直的街道,紧邻大体量的建筑物侧墙, 空间结构易形成生硬、单调之感。以优美、丰富的曲线为空间造型的基础, 以旋转、律动的圆来变化, 以郁郁葱葱的绿化来点缀,柔化了建筑物坚硬的外观。西区以三个形态各异的广场作为空间形态的构成点。以稳重、简洁的直线和灯柱将三个广场联成一个整体, 形成西区开敞的城市空间形态。王府井大街是中心商业区最主要的街道,地处天安门以东,与西单沿主轴线对称布置,全长1800多米,是一条物丰人旺的综合性商业步行街。整个街道分为三部分,中间为主要街道,两边随商业建筑布置,设有部分小品和散点商业供人们休息,其装饰具有浪漫的格调,使人们放松心情。
但是现有的王府井商业街空间形态单一,空间无节奏感和秩序感,并且匮乏公共空间,没有足够的参与性的活动空间和休息空间,现有的无使用功能的空间依然保留着,存在空间的浪费现象。环境景观视觉形象缺乏完整性与统一性。没有合理的规划,成为凌乱的小开间密集 型店面及经营同类商品的聚集地。
此外,后海、烟袋斜街为特色的风情街道,虽无大栅栏的规模大,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奥运体育中心:
奥林匹克公园位于故宫的正北方向,北京以故宫为中心,中轴线是旧城的重要特色,奥林匹克公园正是其中轴线向北的高潮区,一条通向自然的轴线延续北京的中轴线,展现了历史上的北京与现代北京在时空上的衔接。
公园主轴线是北京古代的城市中轴线向北延长线,一条景观大道南北展开,使园林布局中心突出;主要体育场馆和各种大型建筑在延长线左右对称排列,形成相互对称或相互呼应的建筑布局。中心明显、左右对称的布局是从景观大道最南端开始的。奥林匹克公园内三个体量巨大的体育建筑及其定义的空间引导轴线的发展。这三座体育建筑呈半月形布局,使中轴线经过奥林匹克公园这一组重要体育建筑形成的高潮后,向西重新回到城市中,鸟巢与水立方不仅是两个各具特色的高科技建筑,同时还是两个相互对称、相互呼应的现代建筑。在建筑造型上是一方一圆,展现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方圆对比;在建筑结构上,鸟巢复杂,水立方简洁,形成强烈反差;在建筑外形的装饰材料上,鸟巢使用钢结构,水立方使用膜结构,又是强烈的反差;在建筑寓意上,鸟巢代表温暖、厚重,水立方代表寒冷、冰洁,还是强烈的反差。这两个建筑既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又有现代建筑造型的创新思维,同时又体现中国城市建筑文化的对称与和谐。
当从奥林匹克公园南面进入,现代化高科技含量的运动场馆体现着 “科技奥运”;而沿着中轴大道向北走,将进入地下商业空间,其中融合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元素,展示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是 “人文奥运”理念的直观展现。轴线的尽端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有大片的绿地、山林、湖水,山光水色,体现着 “绿色奥运”的理念。
整个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可谓融合了历史与现代的思想,在它们结合的基础上,一现代化的公园展示在世人面前,给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BD:
北京商务中心区位于中国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路与建国门外大街交汇的地区,整体框架延续北京历史文脉和城市的肌理,形成方格状基本路网结构,并体现与旧城中心区的轴向联系和区内的轴向布局与发展。突出以商务办公为主的功能,将主要商务办公设施集中布置于以“金十字街”两侧的地段:国贸桥东北角的CBD核心区,是超高层建筑集中的区域,形成CBD的标志性建筑群。整个CBD将成为体现新北京现代化城市形象的最重要的区域,超高层建筑集中于东三环路两侧布置,超高层建筑相对集中,并突出设置标志性建筑,形成重点突出,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主要的标志性建筑沿宽敞的东三环路两侧成序列展开,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力,使东三环路成为展示CBD形象的一个窗口。现代化、立体化的交通体系,地铁与共交设施的建设,创建了便捷的交通环境。
北京CBD新建了大量的宾馆饭店、公寓、写字楼、银行、保险公司、信息中心、贸易中心、等,其中央视也将入住这里。CCTV主楼位于园区西南侧,外形呈“Z”字形,电视文化中心位于西北侧,服务中心位于园区东北角。两个塔楼,一个悬臂,组合成看似扭曲的雕塑,其独特的造型是否过于概念化,或与其他建筑造型不相协调,人们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当实地看过之后,个人认为,新楼并无想象中的高耸,成为标志性的建筑在此地区没有达到期望中的效果。
认识:
北京城市的发展布局,随着历史的演变形成当前的形式规模。经元大都与明清紫禁城的规划与整改,使得现在的北京城形成以旧城区为中心向外发展的布局。由于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及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结合时代的发展,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使历史与现在甚至于未来融合,共存发展。原有轴线的保存,并进一步丰富轴线空间:发展立体交通,多层次的景观绿化,建立不同的商业街区风貌,并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与高速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形成中心商务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并将现代与未来的衔接展现在奥运体育中心处。在北京这个地方,我们即可以看到古代对于城市、园林、建筑的规划布局,也可以看到现代规划新思想的运用,但是整体的城市规划,却是使各个规划、各类功能片区协调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只有各部分的均衡发展,才能促进一个城市的进步。
当然,北京的迅速发展与人口数量的激增,为城市的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为其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的要求更高,同时其独特的政治文化性质为其带来了更多的新思潮,各类标新立异的建筑出现在城市之中,但在城市发展的同时,需要注重城市的整体空间形象,在统一中突出标志性的建筑,才能构造出一幅美丽的城市画卷。
结束语:
通过10天的城市认知实习,将所学的各方面规划知识运用到实际参观中,并发现一定的问题,同时获得新的规划认知,
第五篇:09级城市与建筑考察实习计划
贵州民族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学专业2009级城市与建筑考察实习计划
一、实习目的和要求
城市与建筑考察实习属认识实习,是建筑学专业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环节,时间为一周。本课程主要通过参观与实地体验,增加对建筑及环境的直观认识,印证以前所学的建筑设计原理及其它相关专业知识,加深对建筑及建筑设计的理解,并为后续学习积累基础。
二、实习内容
以下几项为本次认识实习的主要方向。每人须选择其一,选相同方向的同学组成实习小组。
1、建筑与水环境关系考察
推荐内容:a、老城区民居与滨水环境;b、建筑设计与人工水景;c、河沿岸建筑与环境; d、湖海周圈建筑与环境;
2、商业建筑考察
推荐内容:a、综合商场的功能分区与空间组织;b、大型超市营业厅设计;c、商业街、区整体购物环境;d、商业建筑交通组织:人流、车流、货流,停车空间等。
3、图书馆建筑考察
推荐内容:a、数字变革对图书馆设计与管理的影响;b、图书馆功能分区与流线组织;c、图书馆建筑造型设计;
4、居住小区建筑与环境考察
推荐内容:a、各住宅类型分析与比较; b、小区空间环境设计; c、小区环境与居民行为活动观察; d、住宅功能与立面的关系;
5、体育建筑考察
推荐内容:a、体育场馆功能分区及流线组织b、体育场馆结构形式及其特点c、体育建筑造型设计
6、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实习结束后每人要作出自己的报告,2000—3000字,要求图文并茂,内容充实,思路清晰,主题集中,观点鲜明。
三、实习单位、实习时间
1、实习单位
推荐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
2、实习时间(何时开始,何时结束):第五学期第21周。
四、实习组织领导
1、指导教师安排(指导教师的具体人选、)
杨跃华。
2、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由谁负责实习、组成成员)待定。
建筑工程学院
教学主管院长签(学院盖章)
2012年1月 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