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建筑考察实习报告宏村实习 (6000字)

时间:2019-05-14 15:1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与建筑考察实习报告宏村实习 (60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与建筑考察实习报告宏村实习 (6000字)》。

第一篇:城市与建筑考察实习报告宏村实习 (6000字)

实习时间:2011年7月18日——2011年7月28日

实习地点:安徽宏村等

实习内容:以实地考察参观建筑实例当地写生为主,辅以查阅有关资料及听专家讲课,并做实习笔记

实习目的:1。通过对古今建筑实例的调查,加深对建筑、建筑设计的认识;加深对建筑的适用性、建筑的技术性、建筑艺术与建筑文化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2。通过建筑与城市调研,了解城市建筑风貌的特点及其成因,包括历史条件、地理条件、社会人文条件等。

3。考察学习优秀建筑实例,体会建筑创作思想、建筑设计手法、建筑创新与建筑技术的关系。

4。培养对各类型建筑的感性认识。

摘要:中国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城市不同的景观和建筑文化。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居住建筑、景观越来越趋向于同化,面临着丧失地域特色的危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层次以及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设计师们迫切需要寻求一个新的突破点。

中国古民居建设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位于安徽黄山脚下的皖南宏村古民居村落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古徽州外出的商人为了恩泽故土,在营建宅院、构筑村庄时,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

关键字:宏村 徽派建筑 马头墙 木结构建筑

一.宏村、西递等地的初步印象

宏村,现为安徽省黄山市黟县际联镇政府所在地,位于黄山西南麓,占地28公顷,古村落面积19。11公顷。地理位置:东经117度38分,北纬30度11分。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开始兴建,当时取名为弘村,至清朝乾隆年间更名为宏村。数百年来宏村一直在不断的修缮,直至明朝万历年时才基本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样子。1999年12月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存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古建筑137幢,由于这里地势较高,因此常常被云雾笼罩,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对宏村开始有印象是第一天早上。宏村的早晨微凉,略带寒意。古老的青石板小路,古朴的民居建筑,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格外静谧。导游带我们参观了这个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的村落。宏村旅游,形象地说,是一次穿越“牛肚”的旅游。不识牛肚真面目,只缘身在牛肚中。“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牛腿,屋为身,凿湖为牛肚,引泉为牛肠”,宏村的古人在500年前,便开始在建筑领域里探索“仿生学”。他们按照“牛”的形象设计整个村落布局。从而为宗族带来了兴旺。牛形村落是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沿着卵石小径,我们来到了牛刍胃“南湖”。牛胃是一个半月形的池塘,曰“月沼”。80年代发行的安徽民居的邮票也是以月沼旁的建筑为主题的。顺着蜿蜒曲折的巷子,脚边是清水潺潺的“牛肠”,在这个保留着古味的村落里,我感受着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马头墙、青石板路、各色的砖雕石雕木雕、对联,浓郁的书香气息弥漫其中,寒窗苦读,读书第一的寓意无处不在。好一个文化村落。

西递距黟县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现有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余人。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西递村原有牌坊十多个,现只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胡文光石雕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的“胡文光牌坊,当时的西递人胡文光登嘉靖乙卯科进士,先为江西万载县知县,后为胶州刺吏,迁荆王府长史,授予四品朝列大夫。因其政绩显著,皇帝遂恩准敕建这座石坊。牌坊高12。3米,宽9。95米,系三间四柱五楼单体仿木结构,通体采用不易风化的黟县青大理石。

西递现保存有完整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等,都堪称徽派明清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从而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西递村中各家各户的宅院都颇为富丽雅致: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璧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是徽派民居中的一颗明珠。西递村已开放的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有十二三个。

另外,我们还去了屏山、南屏、关簏等地,其对建筑的诠释也是淋漓尽致。

二.徽派建筑的学习体验

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写生的目的在于了解建筑的特色,徽派建筑是一大建筑派别。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洲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宏村的古建筑均为粉墙青瓦,分列规整,较有代表性的一方面是祠堂、学堂,另一方面是富商豪宅。典型的豪宅有承志堂、三立堂、乐贤堂等20多处。承志堂是其中最为宏大、最为精美的代表作,被誉为“民间故宫”。它堪称一所徽派木雕工艺陈列馆,各种木雕层次丰富,繁复生动,经过百余年时光的消磨,至今仍金碧辉煌。

宏村在建筑布局上讲究鳞次栉比、宅院相通,建筑装饰上则追求美仑美奂,雕饰上甚至追求细镂如画,立面上追求富丽堂皇,气势上讲究森严壁垒。近看远观,粉墙宛如城郭,马头墙昂首云天,主次分明。室内雕饰之精湛,更使人拍案叫绝。村落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内部装饰可谓砖、木、石三雕俱全。不论前堂后堂、偏厅厢房、宏梁伟柱,用工精细,富丽堂皇。厅堂内的额枋、斗拱、扇窗、扇门、栏板等木雕图案形态各异,有的达六、七个层次,立体感很强。

三.宏村风水的学习

皖南宏村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着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村落选址建设,注重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宏村的形态多为聚居形态,沿山势、水势、布局灵活多样,整个村落的整体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取得和谐统一,体现了皖南古村落的特有风貌。

从选址开始,宏村就严格地遵循了风水术的法则。中国地处北半球,而且绝大部分地区都处在北回归线以北,所接受到的阳光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南方。因此,在中国建筑物的最佳朝向都应该是坐北朝南,这样才可以获得最充分的采光。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阳,在这样的环境下,北面的山可以阻挡北面的寒流,南面的水可以保持空气湿润,使环境单元内的气温稳定,这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协调都是有利的。但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宏村建筑布局的前提和关键。

宏村的典型布局是“枕山、环水、面屏”,形成一相对封闭的环境,即可背靠山石遮挡冷风又可面水,使房屋迎风纳气,调节局部环境的舒适度,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经常可见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屋宇随山形地势高低错落,层叠有序。古村落内部的整体布局也和谐流畅,各种各样的建筑物不仅规划严整、排序井然,而且不同功能的建筑布局合理、空间层次分明。四.特色的马头墙

通过写生对徽派建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凸”字形的“马头墙”。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集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三叠式、较大的居民,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最多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徽州民居的山墙之所以采取这种形式,主要是因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顺房蔓延。而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则可以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特殊风格了。

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马头墙的跌落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马头墙的构造为,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五.传统木结构建筑

宏村宅居的基本形式为天井庭院形布置,即由房屋和围墙组成封闭的空间,院内以南向厅堂为主,东西两厢为辅,中间为天井,平面组成为凹字形。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徽州宅居往往套建,一进套一进,结构大抵相同。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子越建越多,故人们称呼大家族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一般是一个独立家庭住一进,36个天井就有36进,一个大家族就有36个独立家庭。边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边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先人。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这种高墙深宅式的建筑,千丁之族未尝散居的民风,在中国也是少见的。

宏村民居是以柱、枋、梁、檩、椽等构件组成的木结构建筑,梁托、瓜柱、叉手、雀替、斗栱等大都进行镂雕加工,装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房屋天井四周的檐下撑木多雕成各种神仙人物、飞禽走兽和戏剧故事,非常生动。梁架上的叉手和霸拳则多做成云朵状,相互勾连迂回的流畅线条,飘逸俊俏,美不胜收。

所谓木结构是单纯由木材或主要由木材承受荷载的结构,通过各种金属连接件或榫卯手段进行连接和固定。木屋盖结构包括木屋架、支撑系统、吊顶、挂瓦条及屋面板等。木材易于取材,加工方便,质轻且强。缺点是各向异性,有木节、裂纹等天然缺陷,易腐易蛀、易燃、易裂和翘曲。宏村的每根木柱底下都有石基,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还可以防潮。

六.结束语

皖南古村落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呈现地,是徽州文化多样性最具资格、最具品味、最具权威的阐释者。在徽州有数不尽的高墙深院,宏村---徽州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历经风雨沧桑,至今保持了最初建筑的特征。宏村的规划、街道形式、建筑和装饰以及房屋与广泛的水系相结合的“牛”形规划布局,被中外专家认为是“将科学与诗意完美结合、建筑与环境珠联璧合的典范”,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随之也带来了外来文化,现在的中国景观,一味的模仿西方国际主义设计运动为主流的形式下,为形式而形式的思想潮流,却忘记了本民族所具有的且特立于世界的民族文化背景。这些模仿虽然符合当今建筑的步伐,但是在文化上并无创新,相反却抹杀中国传统文化。

面对当代城市的发展,如何深层的保护和利用古村落的自然与人工天然为一体的生态环境的文化景观,以及隐藏在其背景的人文文化和环境风水学的空间设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感悟徽派建筑学术论文集》 刘仁义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中国徽派建筑之旅》 江世龙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徽派建筑艺术》 王明居 王木林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4)《天人合一的理想境地:宏村》 舒育玲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5)《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 段进 揭明浩 东南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城市与建筑考察实习报告宏村实习范文

实习时间:2011年7月18日——2011年7月28日 实习地点:安徽宏村等

实习内容:以实地考察参观建筑实例当地写生为主,辅以查阅有关资料及听专家讲课,并做实习笔记

实习目的:1。通过对古今建筑实例的调查,加深对建筑、建筑设计的认识;加深对建筑的适用性、建筑的技术性、建筑艺术与建筑文化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

2。通过建筑与城市调研,了解城市建筑风貌的特点及其成因,包括历史条件、地理条件、社会人文条件等。

3。考察学习优秀建筑实例,体会建筑创作思想、建筑设计手法、建筑创新与建筑技术的关系。

4。培养对各类型建筑的感性认识。

摘要:中国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城市不同的景观和建筑文化。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居住建筑、景观越来越趋向于同化,面临着丧失地域特色的危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层次以及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设计师们迫切需要寻求一个新的突破点。

中国古民居建设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位于安徽黄山脚下的皖南宏村古民居村落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古徽州外出的商人为了恩泽故土,在营建宅院、构筑村庄时,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

关键字:宏村 徽派建筑 马头墙 木结构建筑 一.宏村、西递等地的初步印象

宏村,现为安徽省黄山市黟县际联镇政府所在地,位于黄山西南麓,占地28公顷,古村落面积19。11公顷。地理位置:东经117度38分,北纬30度11分。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开始兴建,当时取名为弘村,至清朝乾隆年间更名为宏村。数百年来宏村一直在不断的修缮,直至明朝万历年时才基本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样子。1999年12月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存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古建筑137幢,由于这里地势较高,因此常常被云雾笼罩,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对宏村开始有印象是第一天早上。宏村的早晨微凉,略带寒意。古老的青石板小路,古朴的民居建筑,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格外静谧。导游带我们参观了这个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的村落。宏村旅游,形象地说,是一次穿越“牛肚”的旅游。不识牛肚真面目,只缘身在牛肚中。“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牛腿,屋为身,凿湖为牛肚,引泉为牛肠”,宏村的古人在500年前,便开始在建筑领域里探索“仿生学”。他们按照“牛”的形象设计整个村落布局。从而为宗族带来了兴旺。牛形村落是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沿着卵石小径,我们来到了牛刍胃“南湖”。牛胃是一个半月形的池塘,曰“月沼”。80年代发行的安徽民居的邮票也是以月沼旁的建筑为主题的。顺着蜿蜒曲折的巷子,脚边是清水潺潺的“牛肠”,在这个保留着古味的村落里,我感受着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马头墙、青石板路、各色的砖雕石雕木雕、对联,浓郁的书香气息弥漫其中,寒窗苦读,读书第一的寓意无处不在。好一个文化村落。

西递距黟县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现有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余人。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 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

西递村原有牌坊十多个,现只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胡文光石雕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的“胡文光牌坊“,当时的西递人胡文光登嘉靖乙卯科进士,先为江西万载县知县,后为胶州刺吏,迁荆王府长史,授予四品朝列大夫。因其政绩显著,皇帝遂恩准敕建这座石坊。牌坊高12。3米,宽9。95米,系三间四柱五楼单体仿木结构,通体采用不易风化的”黟县青"大理石。

西递现保存有完整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等,都堪称徽派明清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从而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西递村中各家各户的宅院都颇为富丽雅致: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璧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是徽派民居中的一颗明珠。西递村已开放的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有十二三个。

另外,我们还去了屏山、南屏、关簏等地,其对建筑的诠释也是淋漓尽致。二.徽派建筑的学习体验 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写生的目的在于了解建筑的特色,徽派建筑是一大建筑派别。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洲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宏村的古建筑均为粉墙青瓦,分列规整,较有代表性的一方面是祠堂、学堂,另一方面是富商豪宅。典型的豪宅有承志堂、三立堂、乐贤堂等20多处。承志堂是其中最为宏大、最为精美的代表作,被誉为“民间故宫”。它堪称一所徽派木雕工艺陈列馆,各种木雕层次丰富,繁复生动,经过百余年时光的消磨,至今仍金碧辉煌。

宏村在建筑布局上讲究鳞次栉比、宅院相通,建筑装饰上则追求美仑美奂,雕饰上甚至追求细镂如画,立面上追求富丽堂皇,气势上讲究森严壁垒。近看远观,粉墙宛如城郭,马头墙昂首云天,主次分明。室内雕饰之精湛,更使人拍案叫绝。村落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内部装饰可谓砖、木、石三雕俱全。不论前堂后堂、偏厅厢房、宏梁伟柱,用工精细,富丽堂皇。厅堂内的额枋、斗拱、扇窗、扇门、栏板等木雕图案形态各异,有的达六、七个层次,立体感很强。

三.宏村风水的学习皖南宏村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着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村落选址建设,注重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宏村的形态多为聚居形态,沿山势、水势、布局灵活多样,整个村落的整体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取得和谐统一,体现了皖南古村落的特有风貌。

从选址开始,宏村就严格地遵循了风水术的法则。中国地处北半球,而且绝大部分地区都处在北回归线以北,所接受到的阳光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南方。因此,在中国建筑物的最佳朝向都应该是坐北朝南,这样才可以获得最充分的采光。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阳,在这样的环境下,北面的山可以阻挡北面的寒流,南面的水可以保持空气湿润,使环境单元内的气温稳定,这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协调都是有利的。但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宏村建筑布局的前提和关键。

宏村的典型布局是“枕山、环水、面屏”,形成一相对封闭的环境,即可背靠山石遮挡冷风又可面水,使房屋迎风纳气,调节局部环境的舒适度,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经常可见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屋宇随山形地势高低错落,层叠有序。古村落内部的整体布局也和谐 流畅,各种各样的建筑物不仅规划严整、排序井然,而且不同功能的建筑布局合理、空间层次分明。

四.特色的马头墙

通过写生对徽派建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凸”字形的“马头墙”。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集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三叠式、较大的居民,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最多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徽州民居的山墙之所以采取这种形式,主要是因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顺房蔓延。而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则可以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特殊风格了。

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马头墙的跌落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马头墙的构造为,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五.传统木结构建筑

宏村宅居的基本形式为天井庭院形布置,即由房屋和围墙组成封闭的空间,院内以南向厅堂为主,东西两厢为辅,中间为天井,平面组成为凹字形。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徽州宅居往往套建,一进套一进,结构大抵相同。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子越建越多,故人们称呼大家族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一般是一个独立家庭住一进,36个天井就有36进,一个大家族就有36个独立家庭。边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边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先人。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这种高墙深宅式的建筑,千丁之族未尝散居的民风,在中国也是少见的。

宏村民居是以柱、枋、梁、檩、椽等构件组成的木结构建筑,梁托、瓜柱、叉手、雀替、斗栱等大都进行镂雕加工,装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房屋天井四周的檐下撑木多雕成各种神仙人物、飞禽走兽和戏剧故事,非常生动。梁架上的叉手和霸拳则多做成云朵状,相互勾连迂回的流畅线条,飘逸俊俏,美不胜收。

所谓木结构是单纯由木材或主要由木材承受荷载的结构,通过各种金属连接件或榫卯手段进行连接和固定。木屋盖结构包括木屋架、支撑系统、吊顶、挂瓦条及屋面板等。木材易于取材,加工方便,质轻且强。缺点是各向异性,有木节、裂纹等天然缺陷,易腐易蛀、易燃、易裂和翘曲。宏村的每根木柱底下都有石基,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还可以防潮。

六.结束语

皖南古村落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呈现地,是徽州文化多样性最具资格、最具品味、最具权威的阐释者。在徽州有数不尽的高墙深院,宏村---徽州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历经风雨沧桑,至今保持了最初建筑的特征。宏村的规划、街道形式、建筑和装饰 以及房屋与广泛的水系相结合的“牛”形规划布局,被中外专家认为是“将科学与诗意完美结合、建筑与环境珠联璧合的典范”,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随之也带来了外来文化,现在的中国景观,一味的模仿西方国际主义设计运动为主流的形式下,为形式而形式的思想潮流,却忘记了本民族所具有的且特立于世界的民族文化背景。这些模仿虽然符合当今建筑的步伐,但是在文化上并无创新,相反却抹杀中国传统文化。

面对当代城市的发展,如何深层的保护和利用古村落的自然与人工天然为一体的生态环境的文化景观,以及隐藏在其背景的人文文化和环境风水学的空间设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1)《感悟徽派建筑学术论文集》 刘仁义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中国徽派建筑之旅》 江世龙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徽派建筑艺术》 王明居 王木林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4)《天人合一的理想境地:宏村》 舒育玲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5)《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 段进 揭明浩 东南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宏村实习报告

宏村认识实习报告

摘要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而民居则是这种精神内涵的最具体、最深刻的反映。它反映了各民族、各地域的历史变迁和自然风土人情,极具多样性,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民族众多,而条件各异,因此形成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种种差别,反映出居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出丰富多采的民后面貌。它与力求统一的官式建筑,与祟尚典雅的文人建筑,有着显著的不同,正因其反映文化层次的差别,决定了建筑的不同特征。

中国古民居建设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和。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位于安徽黄山脚下的皖南宏村古民居村落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古徽州外出的商人为了恩泽故土,在营建宅院、构筑村庄时,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黟县各村概况

宏村

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因此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古朴典雅,意趣横生。“承志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东贤堂、三立堂、叙仁堂,或气度恢弘,或朴实端庄,再加上村中的参天古木、民居墙头的青藤老树,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

宏村位于黟县西北角,南宋绍兴元年(1131),祈墅村汪姓故居焚于兵乱 屏山

黟县东隅舒姓古村。古村内存古宅300余幢,祠堂亦多。吉阳溪穿村而过,两岸临水人家,古桥相连,颇得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屏山村曾出进士十几人,举人更甚。明万历进士舒荣都大常寺卿,敕造牌坊。清代书画家舒之翰,现代艺术家舒秀文,都是屏山村人。

村中明代古祠舒庆余堂、舒继富宅第、里屋支祠光裕堂,舒秀文故居,敦仁堂,玉兰厅,三姑庙等名宅,皆是屏山村重点保护单位。

熙过,现存明清古建筑200余幢。木雕楼最负盛名,举目皆是木雕,量之大,艺之精,工之巧,义之深,乡间少有,可为艺术精品。

塔川

宏村东北角三公里处。古樟水口园林,高大茂密。村庄坐落山坞之间,梯级布局,似塔形,故名塔川。村外多乌桕树,秋天红叶绚丽多彩,“塔川秋色”名闻遐迩。全村尚存老屋数十幢,吴氏老屋“积余堂”的木雕尤为精彩。

西递

西递村,古名西川,地处古徽州府之西,曾设驿站“铺递所”而得名,距黟县县城8公里。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被婺源考川人胡三带回家乡养育,改姓胡,名昌翼。昌翼22岁中明经科举,后世称昌翼公“唐太子明经胡始祖”。明经胡五世祖胡士良于北宋元丰年间定居西递程家里降山坡上,后来迁居山下。明景泰年间渐成黟县一大都会。村庄东西长800米,南北宽300米,两条山溪自东而西穿村而过,村似船形。

西递代出名宦文人富商,人杰地灵。明清两代,实授官职者115人,廪生,贡生,监生多达298人。明代荆藩首相胡文光,清代巨贾胡贯三,其长子三品通议大夫胡尚熷,次子四品朝仪大夫胡尚寿,三子 杭州知府胡元熙,其孙大收藏家胡积堂等高官富商文人为西递村带来了数百年的繁荣。

清乾嘉年间,西递村鼎盛时期,全村曾有600余幢民宅,99条巷子,90余口水井,34幢祠堂,13座牌坊,5000人丁,何其昌盛!历经数百年风雨,全村至今尚存古宅200余幢,以清初建筑居多,保存完整,古宅大多有人居住,人丁兴旺,古街巷韵味古朴,牌坊,祠堂雄风依存,山清水秀,鳞次栉比,堪称“徽派民居博物馆”。2000年11月,西递登录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关麓

关麓村位于县城西13公里处,亦是汪氏家族聚居之村,古驿道经西武岭走祁门上江西景德镇。村南小溪蜿蜒,林木扶疏,景色颇佳。全村保存有古宅100余幢,“八大家”最富特色。汪姓八兄弟建了18幢私宅,敦睦庭,临溪书屋,瑞霭庭,双桂书屋,大夫第,春满庭,吾爱吾庐,萱荫庭,九思庭,淡月山房等等。屋屋相通,保存完整,木雕精细,书屋便厅雅致幽静,各具风格,连成一气,非同一般。

南屏

南屏村位于黟县县城以西5公里,村庄有1100余年历史,村里以叶,李,程三大姓家族为主,保存有祠堂,老屋300余幢。南屏村的特点是祠堂又大又多又完整。步入叶氏祠堂的后进享堂,只见青苔石阶,高墙天井,光线隐晦,古拙深沉,满目沧桑,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村里巷弄曲折迷离,高墙深巷,纵横交错,行走其间,恍惚回到远去的岁月。南屏的古民居保存完整,马头墙鳞次栉比,还有万松林,古桥,文昌阁,雷祖殿构成的水口景观,基本保持历史原样,很有看头。

徽派建筑形成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

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的特色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的风格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始形成于唐末、兴盛于明清时期,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因此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而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自然古朴,隐僻典雅。它不矫饰造作,师法自然,顺乎形势,不趋时势,不务时兴,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淳朴古素,所谓自然古朴;含隐蓄秀,凝重孤峭,典正雅致,庄重高洁,不染尘俗,所谓隐僻典雅。

徽派建筑的特点

徽派建筑特点:青砖黛瓦、高墙小窗、流檐翘角、雕梁花窗、飞檐出甍、回廊挂落。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

民居

徽派建筑中民居最典型的特点是: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徽州民居的结构牢固,大多是砖墙、木梁架和方砖铺地。

徽州民居的外观明朗,其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整个宅居以天井为中心,三间两过厢组成长方形平面双楼层的内向小型三(或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倚山傍水,讲究风水价值。其四周青砖高墙围护,鱼鳞青瓦覆盖。房屋除大门外,只在二楼向外的墙壁上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

徽州民居内部是以柱、枋、梁、檩、椽等构件组成的木结构建筑,梁托、瓜柱、叉手、雀替、斗栱等大都进行镂雕加工,装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

徽州民居的外观造型颇具特色,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

祠堂

祠堂是祭祀祖宗先贤、新年谒祖、举行庆典、执行族规、嘉奖子孙,宴请功名成就者等诸事举行的庙堂。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以显示家族昌盛,人丁兴旺。

祠堂外观,正面较豪华,门厅多为五凤楼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其余三面较简洁。门槛外,大门两侧各有一面雕刻精美的石鼓或石镜,一般宗祠门外立石鼓,支祠门外立石镜,显示等级区别和宗法森严。其结构与民居相同: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一般外檐柱多用木石混合;中进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硕。有些祠堂寝殿虽为双层,但底层梁架仍齐整,一如单层,并绘有精致的彩画

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宣扬封建礼数的标志性建筑。

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以才入仕”者代不乏人,为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表彰宦绩政声、孝子义士、节妇烈女,徽州人多采用“立牌坊”的办法以传显荣光。朝中官僚显贵,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

古牌坊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规模宏大,每一块梁枋,每一件镶嵌都合乎力度,在建造上讲究选址、造型、雕刻、用料等。牌坊型制不一,有“楼脊式“,“冲天柱”式;有方形四柱、八柱,也有“一字型”单门和三门的;有遍饰雕刻、工致华丽,也有平琢浑磨、不事雕饰的,其排列有纵列七道、四道,也有三座横列一排。

徽派建筑的其他艺术特色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徽派三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

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徽州宅居基本格局的形成

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厅背后的。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天井则根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

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体部分。大厅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也有用活动隔扇封闭的,以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二廊,面对天井。大厅式住宅可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也有在侧面开边门出入,天井下方则设客房。还有由正门出入,门两侧设二厢房者。

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相连,为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入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穿堂部分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光。

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习俗。有的大户人家宅屋成片相连,一百多个天井,但也只是上面几种基本格局的拼接组合而已。

徽州是复杂的——它亦动亦静、亦俗亦雅。行商坐贾囊中银两的碰击声,交织着乡儒学究的吟哦;精工细作的木雕窗棂,映衬出自然的山水如画。徽州留给后人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实为一巨大宝藏。它有太多的智慧、启示、经验、鉴戒,值得我们去发掘、提炼、思考、总结。马头墙

宏村建筑的另一特色,民居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这原是为了防火,故俗称“封火墙”。

【马头墙简介】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封火墙、放火墙等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古建筑中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使用马头墙时,两侧山墙高出屋面,并循屋顶坡度迭落呈水平阶梯形,而不像一般所见的山墙,上面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是长方形。

马头墙高低错落,从外形看颇具风格,因而不仅是中国南方徽派建筑常用格式之一,也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用以概括明清徽派建筑风格。一般来说,优美的马头墙多见于乡村,而在繁华的都市中,马头墙则极为非常难得和珍贵。

【马头墙的作用与寓意】徽州民居的山墙之所以采取这种形式,主要是因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顺房蔓延。而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则可以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特殊风格了。而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岁便背井离乡踏上商路,马头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现在看到这种错落有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也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的享受。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看到这些马头墙,人们常常会为徽派建筑设计师们那种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马头墙的分类与构造】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马头墙的跌落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马头墙的构造为,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总体规划特点 总体特点:

宏村建设规划最主要的特点是与其水系相得益彰,依山傍水而建,其理水观念合于中国古代的风水学。

1、宏村内部的活水并非天然形成,而是村民们后来修建的。

根据宏村村民家谱上记载,村落初期,只有山前一条溪水。明朝永乐年间,宏村人邀请徽州地理先生何可达重新勘测规划。他详细审查山川走势,特别是宏村附近的水流去向。经过十年的探索,何可达确定了把溪水引到村民家门口的村落规划方案。

根据何可达的设计,村民先把村中那口仅有的小泉窟,开掘成一个宽阔的水塘。他们按照民间“花开则落,月满则亏”的传统说法,将水塘开掘成半月形,取“花未开、月未圆”的境界,称为“月沼”。然后村民从山前的那条溪水上游,引出向西流的活水,南转东出,在各家各户门前经过,再经过月沼,最后流回溪水下游。这就形成了弯弯曲曲流过每家门口的水渠。村民们利用天然的地势落差,使水渠中水流始终保持活性,同时在上游设置水闸,控制水的流量,这样,水渠之水就能长年不枯。

开始,村里的学堂是建在村口的。孩子们和老师用水不太方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为了美化学堂的环境,村民们又在学堂旁边修建了这个南湖。

就这样,月沼,水渠,南湖,天然的溪水,组成一个活水系,终日潺潺在村中流淌。

2、“无水不成村”,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安徽宏村的理水观念:

从选址开始,宏村就严格地遵循了风水术的法则。中国地处北半球,而且绝大部分地区都处在北回归线以北,所接受到的阳光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南方。因此,在中国建筑物的最佳朝向都应该是坐北朝南,这样才可以获得最充分的采光。从宏村的平面图中看出宏村的布局可以说是非常符合上述标准了:左面即西面为西溪和羊栈河,右面即为际泗公路,前面即南面为南湖,后面即北面为雷岗山。当然,其中并不是每个要素都是天然的,例如南湖就是后来修造的人工湖。但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宏村建筑布局的前提和关键。

宏村的水系与它的布局也有着莫大的联系,所以要谈宏村的水系就不得不谈它的巧妙布局。由于村形似牛形,宏村自古被称为“牛形村”。村子北面背靠的雷岗山就是“牛头”;村子中央的半月形水塘为“牛胃”;在村子中沿着巷道弯曲回转,穿房绕户的大小水圳就是“牛肠”;村口正面的南湖就是“牛肚”;村子西面架在西溪和羊栈河上的四座桥则为“牛腿”。由此一来整个村落就像一头卧在水中的大水牛。

从宏村的水系规划历史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它是宏村多少代人的劳动结晶。从选址开始它就倾注了古人的智慧和汗水。古人在选址造宅上不是盲目的,他们选择一块地首先要看这块是否适宜人们的生活,是否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力图做到人与自然的融洽境界。宏村在地势上的选择体现出了建筑朝向与“日照”的天时和“地形”的地利双向调节,使得既顺应地形环境,又不违背良好方位的布局形式。在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改造中,这一思想也是起着主导作用的。

3、宏村对于水的处理,与其说是改造不如说更多的是对自然的“借”与“还”。

宏村的水主要是来自西溪,而最后这水又“还”给了西溪。宏村人只是巧妙地使它在村中“游历”了一遍,而同时又满足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这种做法,按照自然条件的缺损,通过人工措施来补益,只要做得巧妙,就能起到点石为金的效果。从宏村这一中国古代村落的整个形成历史过程,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建筑意识中对整个居住群的整体规划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而且这一意识还存在一个不断发展,进步,完善的漫长过程。最终才形成“置高岗面流水,一望无际”,依山傍水而居,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可当北面来风,地势高爽,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有仰观山色俯听泉声之乐。

宏村建筑群是集我国古代科学,建筑工程学,文化,宗教,美学,艺术等于一体的综合实体。它在力求满足村民实际的功能性需求以外,又兼顾了文化气息和观赏性,同时还不忘发展的可持续性。

 宏村的理水观给我们几点最大的启迪:

第一,它一直是从整体,全面的宏观视角出发,通盘考虑。从选址到布局,从布局再到具体实施,都是精心设计过的,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无规划盲目建设;

第二,它贯以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宏村水系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而不是破坏自然和滥用自然。它“有借有还”,在具体细节上改动而不做根本性的改变,满足了世世代代的需要;

第三,它兼顾了人们的直接生存需求和审美趣味,集功能性和观赏性于一体,既不是只实用不美观,也不是像单纯的观赏性园林那样仅供休闲娱乐;

另外,宏村水系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在环境和人口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不断改造,修葺使之完善的长期过程。对于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我们现代建筑观也应具备这种与时俱进的思想。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中不仅仅讲求实用和美观,更讲求文化氛围。从宏村的理水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各种经典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风水理论观点等都在这里交织,汇聚,可以说它们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灵魂。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传统文化作背景,才使得中国建筑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宏村的选址、空间布局、水系的形成都深受风水思想的影响

自古以来,民间建宅择地注重“风水”,择位定向首先要查看构成自然环境诸因素的形态,以定夺住宅在自然环境中的空间位置。因此,民居择地讲究取山水汇聚、藏风得水之地。宏村作为明清徽州民居建筑中保存最好、特色鲜明的村落,充分反映了风水与营建的密切关系。宏村民居村落形态的起源、发展与最终成型是伴随着风水思想的成熟和完善而逐步扩展的,历经宋至明清的数个朝代。在其发展历程中的各个阶段无不受到风水思想的深刻影响。如宏村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月沼与乐叙堂的修建,它们完全是风水理论指导下的产物。事实上,不仅宏村的整体村落环境建设是风水思想的直接外化,作为村落构成基本要素的民居建筑个体,其营建的地点、朝向、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也深刻地烙上了风水思想的印痕。另外,在空间布局中,宏村的宅居形势、建筑尺度等因素,都与风水理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相关史料证明:宏村历代人具有根深蒂固的风水理念,这与宏村独特空间的形成关系密切。宏村是经精心“设计”而成的,其外部空间崇尚自然的传统环境观念在其选址、规划中得到具体体现。宏村古村落选址和规划建设都符合传统的“枕高岗,面流水,一望无际”的风水原则,注重从堪舆学角度进行整体规划。

从精神性空间的营造角度来看,宏村人赋予古村落一种观念的形态,有意把村落的整体形态与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相结合,借助风水理论中象形说中“牛卧马驰、莺舞凤飞、牛富凤贵”的说法,把宏村建设成为典型的“牛形村落”,村落的牛形边界也成为村落整体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牛形的古村落形态显示出时人仿生设计意识的开放性。

追求环境的舒适性和观赏性赋予了宏村村落空间结构和分布形态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整个宏村村落在形状上格外注重地势,是一个近乎天成的空间骨架,是一个完整的聚落空间结构形态整体。宏村空间布局的显著特征便是因借自然,与环境相和谐形成一种灵活、无序、自由的分布方式,从而构成“人—村落—环境”之间的有机统一,而这也是现代建筑设计规划中所缺失的。

空间构成模式

一、建筑空间模式 1.建筑单元构成

宏村古村落现有古民居130余栋,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经测绘的有90余栋(图1)。通过分析这90余栋建筑平面的格局,我们发现宏村古村落民居建筑最基本的结构是标准的三合院模式,由堂屋、左右厢房与围墙构成的天井组成;基本的三合院通过拼接,组合成四种基本的合院单元:三合院基本型,即“凹”字形,俗称“一明两暗”或“明三问”;两个三合院对接,中间合为一个天井,俗称上下对堂;两个三合院相反连接,呈“H’,\形,两端各一个天井;两个三合院串接,三合院单元之间没有砖石墙体分隔,一般只有一个出入口(图2)。合院单元大多数为二层,使用者在民居内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一层。2.建筑的单元组合

宏村的民居住宅内部合院单元的组合主要可归纳为三种方式:A.单个合院单元,一般出现在面积较小的宅基地;B.由两个以上基本合院单元串连成纵列;C.由两个基本合院单元并联成横列。这些组合后的规整合院单元成为住宅中的主体部分,前院、厨房、杂物房等附属用房则因地制宜置于宅基地的困。“边角地”,然后以围墙与外部街巷分隔。如图3所示为宏村主要街区组团的建筑单元组合模式,从中可看出大部分建筑的单元组合模式为A、C型,只在一些街巷转角处的建筑为B型模式。

二、街巷空间模式 1.街巷的基本组成

宏村街巷道路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道路是以大体呈东西向的后街、宏村街、湖滨北路及外围的西溪路、湖滨南路、际泗公路;第二级道路大体呈南北走向,主要是联系大面积的住宅组团,是村落内空间最丰富、最有特色的街巷空间,如上水圳、茶行弄、中山路等,这些街巷常在交叉口、拱门等地方形成一些放大空间,为村民的日常交往提供了聚集处;第三级道路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巷弄,十分狭窄,只满足“通过”的功能,基本没有容纳人停留的空间。2.街巷界面组成

就物质构成而言,空间是由界面围合构成的,其界面的属性是这一空间形态的重要内容;街巷空问构成界面包括底界面与侧界面,底界面由地形特征、地面铺装、公共设施等组成,是空间物质活动的承载面;侧界面是外部空问的围合界面,由众多建筑的外界面拼合而成。因古民居建筑的单元组合性,因此街巷侧界面也具有这种特性,如图5所示。

3.重要节点空间(1)交叉口空间

如图6所示为宏村所有明显的道路交叉口,由图中统计可知:这些交叉口大部分均以“丁”字形为模式(占71.1%),而几乎所有“十”字交叉的地方均有不同程度的错位,有些则扩大为风车状的小广场(占14.0%)。

(2)街巷拱门空问

宏村街巷内现存拱门21座(图7),成为街巷独特的空间元素。从与当地老者的访谈中了解到,拱门的形成与宏村人的风水理念(聚“气”)和宗族意识(“血脉相连”)是分不开的。而从实际的空间体验中,街巷内图8的拱门主要有三种⋯“空间作用:A.不同等级、不同归属的。相邻空间的过渡(4、11、13、14、15、16、18);B.保持空间界面的连续(1、2、8、9);C.上述两者作用皆有(3、】0、】

7、】9、20、21)。

三、村落的整体形态

徽州村落的整体形态受其独特的自然山水及思想文化等因素影响(图8),这似乎已成定论,在此不作过多讨论,而要说明的是建筑模式对村落整体形态的影响。首先,内向的建筑单元模式使得在村落中对居住者来说最重要的空间仍然是住宅内部的建筑及天井空问。受此因素影响,村落整体形态是紧凑、内向的。而这种高密度的布局模式,也使潜在的共有空间最小化;因此村落内主祠堂前的月沼空问于村落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心理上都是绝对的中心。其次,虽然建筑单元构成以规则的合院为主,但附属建筑有很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使得建筑和建筑、建筑和环境之间能灵活地变化;各栋民居的主体建筑——合院单元虽保持基本相同的走向和模式,但在和环境及相邻建筑之间通过附加自由形状的附属建筑,最终使得村落的整体形态呈现拓扑网状结构,而村落的边界也是连续而不是发散的。第三,模式化的单体建筑平面,使得徽州建筑对地形得改造能力有限,不能如湘黔等地得建筑那样,能够依山就势,沿山坡建设。在整体形态上,反映为村落发展到地势剧烈变化的部分就停止了。因此徽州村落大多选址于地势平坦之处与建筑单元的模式化也有着密切联系。

第四篇:09级城市与建筑考察实习计划

贵州民族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学专业2009级城市与建筑考察实习计划

一、实习目的和要求

城市与建筑考察实习属认识实习,是建筑学专业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环节,时间为一周。本课程主要通过参观与实地体验,增加对建筑及环境的直观认识,印证以前所学的建筑设计原理及其它相关专业知识,加深对建筑及建筑设计的理解,并为后续学习积累基础。

二、实习内容

以下几项为本次认识实习的主要方向。每人须选择其一,选相同方向的同学组成实习小组。

1、建筑与水环境关系考察

推荐内容:a、老城区民居与滨水环境;b、建筑设计与人工水景;c、河沿岸建筑与环境; d、湖海周圈建筑与环境;

2、商业建筑考察

推荐内容:a、综合商场的功能分区与空间组织;b、大型超市营业厅设计;c、商业街、区整体购物环境;d、商业建筑交通组织:人流、车流、货流,停车空间等。

3、图书馆建筑考察

推荐内容:a、数字变革对图书馆设计与管理的影响;b、图书馆功能分区与流线组织;c、图书馆建筑造型设计;

4、居住小区建筑与环境考察

推荐内容:a、各住宅类型分析与比较; b、小区空间环境设计; c、小区环境与居民行为活动观察; d、住宅功能与立面的关系;

5、体育建筑考察

推荐内容:a、体育场馆功能分区及流线组织b、体育场馆结构形式及其特点c、体育建筑造型设计

6、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实习结束后每人要作出自己的报告,2000—3000字,要求图文并茂,内容充实,思路清晰,主题集中,观点鲜明。

三、实习单位、实习时间

1、实习单位

推荐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

2、实习时间(何时开始,何时结束):第五学期第21周。

四、实习组织领导

1、指导教师安排(指导教师的具体人选、)

杨跃华。

2、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由谁负责实习、组成成员)待定。

建筑工程学院

教学主管院长签(学院盖章)

2012年1月 5 日

第五篇:建筑考察实习报告

南湖学院建筑与化学工程系

建 筑 考 察 实习报 告

姓 名: 伍 胜 专 业: 建 筑 学 班 级: N-13F建筑班 学 号: 24133701377 指导老师: 胡悦、冯敬 日 期: 2015.09

目录

前言.....................................................1

实习目的................................................1

实习时间.................................................1

实习地点.................................................1

实习安排.................................................1

实习内容.................................................2

6.1纪念性建筑——南京....................................2 6.1.1南京大屠杀纪念馆.....................................2 6.1.2中山陵...............................................2 6.1.3雨花台...............................................3 6.1.4夫子庙商街...........................................3 6.1.5朝天宫...............................................4 6.1.6玄武湖...............................................5 6.2园林式建筑——苏州....................................6 6.2.1狮子林...............................................6 6.2.2盘门三景.............................................7 6.2.3苏州博物馆...........................................8 6.2.4金鸡湖...............................................9

6.3现代式建筑——上海....................................9 6.3.1中国馆...............................................9 6.3.2外滩.................................................9 6.3.3一大会址纪念馆&石库门建筑群.........................10 6.3.4同济大学&复旦大学..................................10 6.3.58号桥建筑&田子坊...................................10

6.4人文建筑——杭州……………………………………………… 11 6.4.1中国美术学院........................................11 6.4.2西溪湿地公园........................................12 6.4.3杭州市城市规划馆....................................12 6.4.4杭州西湖............................................13

实习总结................................................14

前言

告别昔日的安徽写生,迎来了今日的建筑考察。为了让我们对建筑设计的进一步加强,根据学校安排,我们于2015年9月7日至16日去南京、苏州、上海、杭州四处地方进行参观实习。这是一个让我们了解建筑的好机会,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我们把艺术的享受掺和于日常生活之中,并在所有的用品、衣着乃至食品中引入了建筑美工设计,然而,我们周围的不同的建筑,建筑的艺术的渊源却很少为人所察觉。从而对不同风格建筑做一些实践考察,所以了解建筑并发扬是我们必须做的。

实习时间:2015年9月7日——9月16日

实习地点:南京,上海,苏州,杭州

实习安排:

2015年9月7日, 早上6.30从岳阳出发到南京

2015年9月8日,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山陵、雨花台、夫子庙商业街 2015年9月9日,参观朝天宫、中华门城堡、玄武湖;出发苏州 2015年9月10日,参观狮子林、苏州博物馆、盘门三景、山塘街 2015年9月11日,参观金鸡湖、到达上海、参观中华艺术宫

2015年9月12日, 参观外滩、一大会址纪念馆、石库门建筑群、新天地广场 2015年9月13日,自由活动

2015年9月14日,参观8号桥建筑、田子坊;出发杭州,参观中国美术学院、西溪湿地公园

2015年9月15日,参观杭州市城市规划馆、杭州西湖 2015年9月16日,从杭州出发回岳阳,实习结束

实习目的:

1、通过观看实际建筑,进一步提高我们对建筑文化、建筑知识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施工的认识,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提高学习积极性,2、通过了解基本的建筑知识和理论,在建筑形象上形成具体概念。认识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关系,建筑单体的环境特征。从建筑及其范围,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建筑和社会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认识建筑。

3、通过参观各类建筑,运用所学知识评价建筑的优缺点,提高自生的观察能力和欣赏水平,为我们开学后要学习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认识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空间,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学习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要素,掌握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方法。实习内容:

6.1纪念性建筑——南京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徽派建筑风格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近代建筑遗存较多且门类齐全,其中大多数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对南京近代优秀建筑实行分级、分类保护,划定保护层次。同时要探索积极保护的方法,让特色建筑为丰富城市景观和促进旅游业发展发挥作用。

6.1.1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对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整个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外表非常隐晦,是一把折断的战刀,石材呈线状左右排列,外立面墙下面有矩形水池,水池中有若干铜铸雕像,配以文字说明来表达外国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齐康大师设计,它的特点就在于用具体的形式表现特有氛围。入口的景观是两块断开的石头,周围道路两侧铺满碎石子代表在南京大屠杀中死去的穷苦百姓,而整个建筑又成了一座和平之舟。如此的具象设计比比皆是,带来了深刻的视觉冲击。室内设计在运用展板展览的同时,也运用各种立体造型 来组成相应的建筑场景,包括灯光在内,共同烘托出了一个悲伤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环境。中央大厅的设计让我眼前一亮,在室外的一片玻璃窗构成了大厅采光的一个方向,室内外浑然一体,堪称妙笔。我同时也学习到了一些特殊空间的设计手法。比如说有一些空间是很狭窄的成角度空间,平时做设计时总想着如何去避免它们的出现,但这样的空间如果也可以有独特的作用,那它有可能成为非常灿烂的一笔。

图二 : 难民纪念日(图片来源:自己

拍摄)

图一: 苦难中屹立(图片来源:自己拍摄)

6.1.2中山陵

站在中山陵,仰望着国父的陵墓。中山陵坐北朝南,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

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中山陵是由陵墓样稿得奖者、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施工。同样,作为承载着中山先生精神灵魂的中山陵,他同样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既有庄严的气氛,又有宏伟的气势。

图三: 雄伟、壮丽(图片来源:自己拍摄)

6.1.3:雨花台

雨花作为对公众免费开放的景区,是一处纪念南京解放的革命圣地;不论是外部的雕塑还是内部的展览品,都记述着革命先烈的光荣的事迹,供后人参观瞻仰。其中建筑、雕塑的风格均体现出一种大气、雄浑的气派,着力表现革命事业的生生不息;其中主体纪念馆有齐康设计,流露出简洁大方的大唐遗风,让人对中华民族的盛世时代产生无限遐想。

图片四 : 坚强不屈,(图片来源:自己拍摄)6.1.4:夫子庙商业街

夫子庙商业街紧邻秦淮河,融合了历史文化,当代时尚的夫子庙商业街可谓是古今一体,街景非常好看而且有休息平台供游人休息。将历史古迹和商业街先结合的做法引起了我的兴趣,在繁华的街道两旁,一道照壁就可以将宁静与繁华相隔开,门的突出作用就在于此。秦淮河风景带很漂亮,屋顶、马头墙相互参差,其中古建筑的改进和仿造对我启发很大,保留传统样式,改用新材料比如玻璃,与传统元素一起将活波的气氛衬托出来。

图片五 : 水韵风情(图片来源: 自己拍摄)6.1.5朝天宫

朝天宫,作为皇家宫殿,朝天宫在古代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这些可从其地理位置、建筑规模、建筑形式上体现出来;在景区中不管是古典建筑还是后来加建的现代建筑都充分的考虑了同自然环境的统一协调,使之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南京的的秀美景色和人文情怀。

图片六 : 人文情怀(图片来源:自己拍摄)6.1.6玄武湖

玄武湖位于南京市东北城墙外,由玄武门和解放门与市区相连。1909年辟为公园。当时称元武湖公园,还曾称五洲公园、后湖等。玄武湖湖岸呈菱形,周长约10公里,占地面积公顷,水面约368公顷。湖内有5个岛,把湖面分成四大片,各岛之间有桥或堤相通,便于游览。在南京主城区内,一名后湖,又名练湖,自东晋以来为胜地,南朝恒讲武于此,湖周四十晨,宋以后废为田,岁久旧迹益堙,惟城北十三里仅存一池,明初复开浚,中有旧洲新洲及龙引、莲萼等洲,置黄山库于洲上,以贮天下图籍。

玄武湖形似火腿,湖泊分成三大块,北湖(东北湖、西北湖)、东南湖及西南湖,北湖水较浅,西南湖水最深.东南湖其次,湖内由湖堤、桥梁和道路连通使玄武湖水系完处于人工控制之中,玄武湖属于浅水湖泊;南北长2.4km,东西宽2.0km;湖底质较厚,平均达70cm,以细粒粘土为主;主要入湖沟渠有7条,分别是南十里长沟、老季亭、香料厂、唐家山沟、紫金山沟、岗子村和西家大塘,北部与护城河、金川河相通,南部与珍珠河相接。

图片七 : 诙谐有趣(图片来源: 自己拍摄)

6.2园林式建筑——苏州

苏州市区的建筑,不论是什么结构,都要维持这种现状,表现苏州城市的特点。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以下是我对苏州一些景点、建筑特点的概括。6.2.1狮子林

园内建筑,以燕誉堂为主,堂后为小方厅,有立雪堂。向西可到指柏轩,为 二层阁楼,四周有庑,高爽玲珑。指柏轩之西是古五松园。西南角为见山楼。由 见山楼往西,可到荷花厅。厅西北傍池建真趣亭,亭内藻饰精美,人物花卉栩栩 如生。亭旁有两层石舫。石舫备岸为暗香疏影楼,由此循走廊转弯向南可达飞瀑 亭,是为全园最高处。园西景物中心是问梅阁,阁前为双仙香馆。双香仙馆南行 折东,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后辟有小院,清新雅致。

狮子林的建筑分词堂、住宅与庭园三部分,现园子的入口原是贝氏宗祠,有硬山厅堂二进,檐高厅深,光线暗淡,气氛肃穆。住宅区以燕誉堂为代表,是全园的主厅,建筑高敞宏丽,堂内陈设雍容华贵。沿主厅甫北轴线上共有四个小庭园燕誉堂甫以白、紫玉兰和牡丹花台为春景庭园,亲切明快。堂北庭园植樱花二株。更添春意。小方厅为歇山式,厅内东西两侧空窗与窗外腊梅、甫天竹、石峰共同构成“寒梅图”和“竹石图”,犹如无言小诗,点活了小小方厅。

图片八: 园中媳戏(图片来源: 自己拍摄)

6.2.2盘门三景

老苏州都知道盘门有“冷水”之贬称,地处苏州古城的西南角,抗战后疮痍满目,处处坟茔,瑞光塔残陋不堪,偏僻而成为贫民的棚户聚积地,俨然苏州的“下只角”一直到八十年代,传统的盘门三景—瑞光塔、盘门古城门、吴中桥才被重新提及。苏州市政府着力修复了300米长的城墙,修缮了盘门城楼,修整了瑞光塔;同时中新两国政府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在此建设了一个五星级宾馆—喜来登,几乎完美的组合了苏州古典风格和西方文明享受,整个建筑在盘门景区的北端,如同古国吴王的黄城浩荡铺张,外观气势非凡,内观秀美柔丽,而提供的是最高档的西式服务。

图片九 : 洞水涟涟(图片来源: 自己拍摄)

图片十 : 水边小景(图片来源: 自己拍摄)

6.2.3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 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 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木屋顶的构造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6.2.4金鸡湖

苏州工业园区为了将金鸡湖及环湖地区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城市湖泊公园,在金鸡湖景观总体规划中,环绕着金鸡湖,共设置了八个特色区,各自有其独特的功能,并通过绿地系统和步行系统连接为一体,环湖的建筑以面湖为特色,并且尽可能与湖畔的公共空间连结在一起。

图十一 : 水建倒映(图片来源: 自己拍摄)

6.3现代式建筑——上海

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到了上海我第一次体验到了中国第一现代化都市的繁华鳞次栉比的高楼繁华的街道个性多样的建筑还有万国建筑群等让我们体会到现代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类的智慧。上海的近代文化充满活性充满欣欣向上、富于想象、敢于冒险、敏于领悟、善于接受新事物的气质。因此近代上海就成为全国经济的最大实体在科技、文教诸方面都走在前列。以下是我对上海一些景点、建筑的分析。

6.3.1中国馆

斗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并能引发散发性思维的意象,我想中国人都愿意赋予它这样的意义。世界上有三大建筑体系,只有中国古代建筑极其智慧地采用了斗拱。中国馆的建造既吸取传统文化营养,又开拓创新,使其造型雄浑有力,宛若华冠高耸,符合当代国际上的高层审美趋向。装点国家馆的“中国红”,是从足足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由7种红色组合而成。馆体颜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浅,能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和夜间灯光投射及不同视觉高度等条件下,形成统一的具有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

图十二 :中国红

(图片来源: 自己拍摄)

6.3.2外滩

外滩历史建筑群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外国洋行和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与今日外滩隔江相望的小陆家嘴商业建筑群中的相当一部分,也是外国建筑师事务所的作品。上海作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最有影响的便是外滩与陆家嘴了。滔滔不绝的黄浦江将陆家嘴与外滩划为东西两侧,隔江对望,而在主要建筑风格上也是迥然不同。外滩建筑群主要以钢框架结构和石材饰面为主,建筑外观风格各异,是外国建筑师把自己国家的文化和思想带进中国的一种标志。建筑多以一些大型立柱和浮雕来突出外立面的装饰效果,同时还有高大的落地窗来突显外滩整体建筑的庄重、典雅之风,主要用各种石材来表现出以往古建筑的装饰特色。

6.3.3、一大会址纪念馆、石库门建筑群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宿舍旧址和新天地。上海新天地是一个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它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中西融合、新旧结合,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它是领略上海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形态的最佳场所。上海新天地就是由石库门建筑与现代建筑组成的时尚休闲步行街。是一个具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其中中共一大会址就在这里,沿街的石库门建筑也将成为凝结历史文化与艺术的城市风景线。

6.3.4:同济大学&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的建筑系馆很真实,都是以材料最本质的面貌展现的,从平面布局到立面处理,从从空间组织到结构形式,都大胆成功的运用了现代建筑的设计观念和方法。其中的文远楼建筑内部流线简洁流畅,走廊、楼梯宽阔,并在细节处施以装饰。建筑内部由中间的走廊串连起各功能空间,是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做法,在同济校园里十分抢眼。

图十三:绿意生机(图片来源: 同学拍摄)

复旦大学。“复旦”校名,由复旦先贤于右任先生提出,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复旦”二字,其一取旦旦努力,振兴中华之深义;二取“复我震旦”,反鞑爱国之意志;三取光辉绚烂,自强不息之意。以每天都充满希望的日出,寄寓着兴学救国的宏大理想。复旦大学里面我们主要参观了光华楼。光华楼是堪称国际一流的教学综合楼,整幢楼高达142米,被誉为“中国高校第一楼”。光华楼外观形象生动,其新古典风格的建筑身姿挺拔,在茵茵绿草的映衬下,中间用透明球体连接的双楼建筑宛如旭日从山峰间升起,“双峰日出”,俨然成为复旦校园的一处人文胜景。

图十四: 宏伟复旦(图片来源: 自己拍摄)

6.3.5 8号桥建筑、田子坊

8号桥建成一个国内外创意行业交流、推广、传播的平台,成为一个多功能的时尚创作中心,改建工程对原建筑的功能作了极大的调整,预留了大量的公共空间并对租房的客户作了严格的筛选,使得这里建筑风格内外一致又各具特色,在力求创造出艺术化空间的同时,也保证了实用性。改造中,原先那些厚重的砖墙、林立的管道、班驳的地面被保留下来,使整个空间充满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沧桑韵味。在设计中,没有一味追求建筑面积,而是更多地在其中设置了大量室内、半室内和外部公共空间。

田子坊内的一座五层厂房已改建成都市工业楼宇。在5000平方米内引进了10个国家与地区的艺术人群,他们在这里设立了设计室、工作室。若厂门前有10根旗杆上飘着10面不同国家的旗子,像在开一个小型的国际艺术博览会。中西方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闪烁着光和热。泰康路正逐渐走向世界。

6.4人文建筑——杭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对于我们学习建筑的人来说杭州的风景、建筑都是值得我们参观、欣赏,以下是我对杭州建筑特点的概括。6.4.1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美术馆象山校区的建筑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布局。四合,或三合,或缺一角,偏移扭转,随性布置。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于模仿,所有的合院建筑并不都是封闭的。有的合院在面向象山的一面完全敞开,怀抱青葱的景色。在图书馆这个院落有一个缺口,王澍在这缺口的地方种植了一棵树,期待着树茂密了,学生们会在树下看书玩耍。在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原则下产生了檐下、洞内、飞道、屋顶下沉院落、屋顶平台、树下等多种多样的富于层次的教学交流空间。学生在建筑和自然之间穿梭,在实与虚之间流走,体验心灵的自由

图片十五: 生机黯然(图片来源: 自己拍摄)

6.4.2西溪湿地公园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水道如巷、河汊如网、鱼塘栉比如鳞、诸岛棋布,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集生态湿地、城市湿地、文化湿地于一身,堪称中国湿地第一园。

图片十六: 生态公园(图片来源: 同学拍摄)6.4.3杭州市城市规划馆

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整个展馆以冷色调为主,营造出庄重严肃的展览氛围,但又哦那个慢现代色彩。在该馆中,可以看到杭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集聚游览、休闲、教育等功能。展示馆采用智能控制系统,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展览馆中陈列的模型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其顶部电脑演示灯光,进行互动,体现了高科技现代化的建馆思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图十七: 魅力杭州馆(图片来源: 自己拍摄)

6.4.4杭州西湖

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于山。环绕西湖,西南有龙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烟霞岭,大慈山、临石山、南屏山、凤凰山、吴山等,总称南山。北面有灵隐山、北高峰、仙姑山、栖霞岭、宝石山等,总称北山。它们像众心拱月一样,捧出西湖这颗明珠。山的高度都不超过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南北高峰遥相对峙,高插云霄。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

位于湖上: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

图十八: 小舟荡桨(图片来源: 自己拍摄)

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对上海国内重点及知名城市建筑的实习,使我们对所参观建筑的设计与规划有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接受课堂上所讲的建筑原理和设计上的知识,并深切了解到理论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思路的铺开,我国城市化进程将加快步伐.一个城市能否规划得当,关系着城市的发展与稳定布局,这对于将来要从事城市规划的工作者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而现在,我们作为将要走出学校的学生,更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加强实践和设计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将来的就业,使自己在此领域内也有所建树,有所发展。

下载城市与建筑考察实习报告宏村实习 (6000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与建筑考察实习报告宏村实习 (6000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宏村实习报告3000[范文]

    古村落实习空间体验 建筑布局的“点”“线”“面”与宏村之水 宏村的实习结束了,但宏村这个美如梦境的地方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继大一的周庄之旅后,这是我们第二次走进南......

    宏村认识实习报告

    宏村认识实习报告 姓 名:田 智 慧 班 级:08建筑2班 指导老师:从 敏 时 间:2009年5月 目 录 摘 要………………………………………… 2 宏村概况………………………………………......

    安徽宏村实习报告

    安徽宏村实习报告 班级:建学092 姓名:倪伟龙 学号:200903334 2011年7月18日,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我们向往已久的古城宏村。 宏村背倚黄山余脉,云蒸霞蔚,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txt什么叫神话?请听男人向你表达爱意;什么叫传说?请听男人对你的承诺;什么叫梦境?请看你自己听到前两者时的反应。【前言】 2010年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

    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报告

    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报告 城 规0801班XX(0801201XX)2010. 09. 10 实习时间:2010.07.30~2010.08.09 实习单位:珠江三角洲(广州市、深圳市) 指导老师:XX老师 XXX老师 一、实习的性质和......

    建筑参观考察实习报告

    建筑参观考察报告 建筑参观考察实习报告 为更好地巩固所学到的各门知识,使其能密切结合工程实际得以充分运用,做好毕业设计,并在其过程中拓宽视野,了解我国城市建设和单体建筑的......

    城市建筑认识实习报告

    我们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美丽的滨海城市—大连,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认知实习。城市建筑风格是城市的魂魄。大连作为沿海城市,由于历史因素而形成的城市建筑风格,以及改革开放......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大全5篇)

    学习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已经两年,但是对于城市与建筑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给予了我们一个“走出去”的机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市与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