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人文社科类)结项标准
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结项标准
一、人文社科类
1、重点项目结项标准:
研究周期内,在原有课题申报的基础上,须连续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且完成下列任务之一者:
(1)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获准立项;(2)研究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3)在本学科权威学术刊物或SSCI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4)在CSSCI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篇及以上;(5)完成一部与项目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著作。
2、优秀青年培育项目结项标准:
获得优秀青年培育项目者,在研究周期内每年要积极申报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并且完成下列之一者,准予结项:
(1)申报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获准立项;
(2)在本学科权威学术刊物或SSCI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3)在CSSCI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4)完成一部与项目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著作。
3、协同创新平台项目结项标准:
校校合作平台双方共同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立项,且科研经费超过10万元;校企和校所平台获得科研经费累计超过20万元。并且完成下列之一者,准予结项:
(1)获准建设地厅级及以上科研平台;
(2)在本学科权威学术刊物或SSCI学术期刊上联合发表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
(3)在CSSCI类学术刊物上联合发表学术论文4篇及以上。
二、自然科学类
1、青年项目结项标准
获得优秀青年培育项目者,在研究周期内每年要积极申报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且完成下列之一者,准予结项:
(1)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2)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非会议论文)2篇及以上。
2、协同创新平台项目结项标准
校、校合作双方共同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立项,且科研经费超过50万元;校企和校所平台获得科研经费累计超过100万元。并且完成下列之一者,准予结项:
(1)获准建设地厅级及以上科研平台;
(2)合作双方联合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非会议论文)3篇及以上;(3)共同获得地厅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将或科技发明奖;
(4)共同申请发明专利3项及以上。
第二篇:XX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类研究基金项目立项指南
XX职业技术学院 2014年院内人文社科类研究基金项目立项指南
说明:以下立项范围,仅供参考,并非具体项目选题或项目申报名称。申请者可参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细化出具体的研究课题,也可自选课题研究。
(一)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3.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实践探索
4.促进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研究
5.校企合作制度化的研究
6.校企融合发展新模式的研究
7.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
(二)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
1.结合国家和省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的研究
2.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
3.高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创新研究
4.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体系和国家职业(行业)标准相衔接的研究
5.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
6.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型教材开发研究
7.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三)德技并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
2.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关系的研究
3.学生文化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关系的研究
4.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研究
5.完善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
6.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研究
7.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研究与实践
8.高职学生创新、创造、创业教育的研究
(四)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及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1.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的研究
2.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3.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4.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5.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机制研究
6.综合实践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竞赛改革与创新
7.健全职业技能大赛制度的研究
8.基于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学科(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五)加强保障机制建设,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1.“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研究
2.基于教学为中心的教师评价与管理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3.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考核模式研究与实践
4.完善高校内部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5.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改革创新研究
6.建立高校内外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制度研究
7.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8.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公共艺术教育工作。
1.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研究
2.高职院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3.高职院校学生行为规律、群体特征与维护稳定工作研究
4.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研究
5.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协同配合研究
6.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研究
7.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研究
8.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培训研究
第三篇:“挑战杯”人文社科类评选标准
“挑战杯”社科论文审稿要点
社会科学论文与自然科学论文之间的差异只是形式上的,在本质上具有相同性,即它们都是逻辑思维的产物,目标都是求真。这决定了我们在审阅社会科学稿件时,可以借鉴自然科学论文的审稿方法,对稿件的价值做出科学的、正确的判断。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社会科学论文所表述的是人对社会现象的合乎规律性的认识。由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社会科学论文在表述方式、结构、语言等方面与自然科学论文相比,有较大差异。例如,自然科学论文多是用实验、数学方法来描述客观现象,证明理论的正确性的,而社会科学论文则多是以社会现象为依据,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来对社会现象进行阐释。自然科学论文具有鲜明清晰的结构,而社会科学论文的结构则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尽管如此,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社会科学论文与自然科学论文之间的差异只是形式上的,在本质上具有相同性,即它们都是逻辑思维的产物,目标都是求真。这决定了我们在审阅社会科学稿件时,可以借鉴自然科学论文的审稿方法,对稿件的价值作出科学的、正确的判断。
一、审结构
结构是论文的形式。形式是内容的反映。一定的内容总是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完整的内容必然要求以完整的形式来表现。而形式的残缺总是意味着内容的残缺。编辑审稿,首先是对论文结构的考察,通过对论文结构是否完整的考察,来判断论文是否完整。
自然科学论文由引言、实验方法及设备、实验结果、讨论、结论等部分构成,其结构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与之相较,社会科学论文的层次结构则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只要我们稍加考察,便会看出,它们都具有内在的结构同一性,即都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引论即是提出问题。对于自然科学论文,在引言中必须说明从事本项研究的理由,要说明与本项研究相关的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知识空白,要提出自己的理论思路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科学的发展过程是知识的积累过程,是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不断突破、改进、完善的过程。任何科学问题的提出,都不可能是脱离已有知识而凭空构想的。因此,在引言部分必须交代清楚与本课题相关的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前人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是引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缺少这一部分,就失去了本课题赖以成立的理由,失去了立题的基础。同样,社会科学论文亦应在引论中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编辑对社会科学论文引论的审查主要是两个方面,即一是看是否提出了问题,二是看提出了什么问题。如果没有明确提出要解决的问题,那么论文就没有存在的理由。而如果提出的问题是陈旧过时或荒诞不经或是根本无法解决的,那么,论文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社会科学论文引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问题的突兀化
所谓问题的突兀化,是指仅提出某一问题,而不述及有关这一问题产生的背景、围绕这一问题所进行过的研究、同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等等。2.问题的模糊化
所谓问题的模糊化,是指仅给出了论文所要涉及的某一领域、范围,却未能明确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模糊化将导致论文题旨的泛化。3.问题的非学术化
所谓问题的非学术化,是指所提出的问题不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无法在学术层面上展开,没有学术意义。4.问题的重复化
所谓问题的重复化,是指所提出的问题缺少特殊性,没有新鲜感,不具有信息价值。
5.问题的非解化
所谓问题的非解化,是指所提出的问题超出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因而不具有解决的可能性。
这些问题的实质是:作者并未提出问题。
本论即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然科学论文的本论是由实验、实验结果和讨论,或是通过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来构成,具有比较清楚的结构特征。而社会科学论文的本论则是根据调查或统计结果,运用某种特定的理论,引用经典文献,进行逻辑推理来构成的。由于其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故结构特征具有模糊性。对论文本论部分进行审读,关键在于抓住两点,即看其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谓分析问题,就是分析现象内部的失衡性、矛盾性和不合理性,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所谓解决问题,就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具有可实践性的理论及方法。失去了对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就无从谈起。而若仅分析了问题,却未能提出解决的措施,亦失去了分析的意义。
社会科学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理论类,即所论及的问题属于纯粹的学术理论范畴,它可以与现实问题有密切联系,也可以与现实问题保持某种距离;另一类是现实问题类,即所论及的问题是现实生活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强调的是与当前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由于类别不同,论文的论证方式也就有所差别,这是编辑在审稿中应当注意的。学术理论类论文,大多是对某些长久的、没有得到公认的命题进行分析论证,或者是对某些已经得到公认的理论观点,指出其理论建构的裂罅与缺陷,进行新的质疑与辨析。这类论文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多是引经据典,理论运演。现实问题类论文,大多是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其特点是所论及的问题对于社会具有现实利益性和亟待解决性。这类论文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多以具有可操作性为特征。例如,为决策部门提出建议性意见等。编辑审稿时,要注意区分论文的类别,根据其特点,合理掌握评价的尺度,而不可僵化地以同样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不同类别的稿件,以免造成偏颇。自然科学论文是用公式、图表、数字来论证问题的,具有精确性。而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社会科学论文很少将论证数字化和公式化,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某些论文,还是应当要求其适当用公式、数字、图表等来进行表述的。例如,一些经济类论文,应当以统计数字、计算公式等作为论证的依据,否则会失去可信性。一些社会学类论文,也应当列出必要的数据,例如,社会调查的方法应当是采用某种数学方法,其结果应当予以量化。我们在审稿中常见的问题是,论点的提出缺少量化的根据。例如,在谈到大学生思想状况时,往往笼统地说存在什么什么问题,而不能具体地指出根据某项调查的结果,有多少同学存在那些问题。缺乏根据的立论,其论证过程就会是空中楼阁。
结论是对研究结果的概括与总结。耗费了那么多的心血,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难坎坷,终于到达了彼岸。山重水复,云遮雾绕,在这里终于豁然开朗。一种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规律终于浮出水面。应当高屋建瓴地对研究过程加以归纳、提炼、总结,用精确无误的语言来描述这一研究成果。然而,有相当多的论文,其结论部分,要么是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未能予以归纳总结,要么是用情绪化的语言表述某种愿望,使结论变成了空洞的豪言壮语。例如:“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不懈努力,就一定会„„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我们一定要„„”这些套话是完全不必要的,它给人以虎头蛇尾匆忙收场的感觉。
二、审内容
社会科学论文的内容审阅,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论文的价值审阅和错谬审阅。错谬主要是指论文在语言、文字方面出现的错误与疏漏。能否纠错指谬,主要取决于编辑的文字功力,这里不再赘述。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如何对论文的价值进行分析,对其作出符合实际的价值判断。
社会科学论文的价值评判标准是:是否提出了新的学术理论或见解,是否完整、合理地解释了某一社会现象,是否具有先进性。依其价值水平的高低,社会科学论文可以分为两种,即低级层面的论文与高级层面的论文。所谓低级层面,是指论文所阐述的理论观点对某一学术领域或社会实践,虽然不具有重大贡献,但在一般意义上,有益无害,它是科学殿堂中的一片瓦、一块砖。所谓高级层面,是指论文所阐述的理论观点,是对既有理论体系的某种突破,对特定的学术领域或社会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作出了回答,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与积累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或社会意义。它是学术原野上的一股清风,社会天空中的一声惊雷。无疑,编辑所期待、所关注的是高级层面的论文。这些论文具有以下特点: 1.敏感性 即论文所阐述的学术及社会问题,是人们一般不愿提及的,因为它最能刺激人的思维神经,最有可能影响到一些人的切身利益,因而最有可能给作者带来某种麻烦。2.挑战性
即论文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对某种理论体系或社会观念提出怀疑,如能成立,将产生重大影响。3.复杂性
即论文所阐述的问题具有相当的难度,其论证过程表现出多层次、多向度、多色彩、多元化。它所涉及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4.风险性
即论文对所述问题进行的论证具有相当程度的试错性质,发生错误的可能性相当大,一旦被确认为是错误的,将承担某种责任与后果。风险与效果总是成正比的。风险越大,其价值就越高。具有高风险性的论文,往往具有较高的价值。5.奇异性
即论文所提出的理论观点是人们所不曾预料到的,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想象性,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并不荒诞,具有相当的美感和魅力。6.完整性
即论文的理论阐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很难找到叙述中的破绽,无法将其中的任何部分从整体中分割出去,构成了首尾相接的思维链条。
上述特点是高级层面的论文所具有的特征属性。这些属性规定了论文价值的可能性。编辑审稿,是在掌握了这种可能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判断论文是否具有正确性。
编辑对论文是否具有正确性的判断,实际上是对这种正确性具有的可能性进行估价,即论文所描述的理论观点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对社会科学论文而言,这些条件是: 1.论据
论据必须充分可信,否则无法证明其立论。考察其论据是否充分可信,就是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使用了第一手资料,看其所使用的资料来源是否具有权威性。如果一篇论文大量引用二手资料,且资料来源不具有权威性甚至是模糊的(例如,不指出资料的出处,而只说“据统计„„”),则论文的价值及正确性就要受到怀疑。2.推证
学术论文所阐述的是现象的因果关系,因此,推证是基本的论述方式。而推证必须合乎逻辑。任何有悖于逻辑的推证都是站不住脚的。常见一些论文,很少或根本不分析“因”,而只论述“果”。例如,在论述我国加入 WTO后,可能对某一领域产生的影响时,不是具体分析WTO的内涵及特点,而是笼统地谈我们应采取何种何种对策,给人以无的放矢的感觉。再例如,在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时,往往不深入分析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及其特征,而是罗列一大堆大学生“应该如何如何”,缺乏说服力。3.比较
任何学术论文总是要提出某种新的理论、新的见解。而要证明其正确性、先进性,总是要与旧的理论、旧的见解加以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如果一篇论文只是在叙述没有经过比较的某种新理论、新见解,那么,其正确性和新颖性是无从考察的。
社会科学论文的价值判断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社会在变动,人的价值观念也在变动。价值观正确与否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往往会变得模糊。我们应该认识到,编辑是根据既有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来对稿件进行价值判断的,这种判断基本上是符合特定的时代要求的,是与特定的社会利益相符合的。但是,这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这是我们应当意识到的。在社会价值观念的变与不变中,我们应当确立基本的判断准则,那就是:只要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有利于科学文化的繁荣兴盛,这样的理论就是有生命力的,就是有价值的。
三、审语言
社会科学论文是作者对某一现象分析研究终了后的文字表述,它应当是不带感情色彩、不含主观价值判断,而只表达对现象的认识的中性语言。使用中性语言,有助于读者抓住论文所述事实的核心,认识作者所阐述的理论观点的本质。学风越严谨、水平越高的论文,其语言的中性程度就越高。语言的中性程度低,往往反映出作者情绪浮躁,研究不够深入。编辑对论文语言的审阅,就是看其是否在用中性语言来阐述对问题的认识。论文中存在的语言问题主要有: 1.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本来形貌的放大。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可以收到某种增强艺术美感的效果。但是在社会科学论文中使用夸张性的语言,则会产生误导。例如,我们读“燕山雪花大如席”,脑海里那漫天飞舞的雪花会呈现出一种浑厚阔大的气势。而如果将其放在冷静的科学情境中来考察,就会显现出荒唐了。也许,作者在社会科学论文中使用夸张性语言是为了使所述事实形象化,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其说服力。但是事实表明,这种做法往往因失之严谨而适得其反。2.武断
武断是指主体强加于客体的、偏离客体性征的主观判断,它多表现为对某一认识对象在缺少足够的分析论证的情况下,就作出以偏盖全、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的结论,语气生硬,霸味十足,不给人留下充分的思考余地。“文革”中的那些大批判文章即属此类。或许是其遗风所致,现在有些文章仍霸性难改,动辄就拿出教训人的口吻。语言的武断,反映出作者思维的简单化和认识问题的片面化。3.矫饰
矫饰是指作者用一些夸耀性的语言,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自我褒奖,以证明其正确性和可信性。例如,在审稿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我们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终于„„”“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等诸如此类的语言。须知,社会科学论文与报告文学不同,它需要的是清晰的、客观的表述,而不是模糊的、主观性的自我评价。什么叫“大量”?什么叫“不懈努力”?“领导的充分肯定”就一定意味着正确?在科学研究中,搜集资料是必要的,不懈努力是应该的,领导的肯定也没什么不好。但关键在于所搜集的资料是必要而可靠的,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效的,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是科学合理的,研究的结果是能够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形容词,对社会科学论文而言,以少用为宜。4.角色错位
角色错位是指主体的叙述语气与其身份不协调。这种角色错位多表现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体的位置置换。例如,一个基层的普通工作人员在论文中却动不动就以高级干部的口气讲话:“全党都要如何如何”,“我们的高级领导干部要如何如何”,这种语气应当出自中央领导,否则是欠妥的。再例如,分明是个人的研究行为,却偏偏总是说:“我们如何如何”,似乎是只有“我们”才更具有群体性,人多势众,能够增强其论述的力度。语言的角色错位在一个侧面上反映出学术论文的公文化、文牍化,即用工作报告、讲话发言式的习惯性方式来写作学术论文,这在更深的层面上反映出作者在论文的写作中缺乏学术思维。有无鲜明清晰的结构、充实合理的内容、准确无误的语言,这是编辑审稿的基本要素。尽管稿件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但是只要我们从这几方面入手,条分缕析,认真审读,是可以对其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评价的
第四篇: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材料要求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材料要求
一、材料要求:
1.《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鉴定结项申请书》(其中“总结报告”内容不少于2500字,“最终成果简介”内容不少于3000字);
2.1000字左右的核心成果简介;
3.《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鉴定表》(5名专家鉴定意见);
4.《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结项审核表》;
5.经审批的《事项变更审批表》(若没有此项,可不附);
6.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汇编和最终成果:
1)论文原件及复印件(期刊首页、目录、文章全文)
2)研究报告,不少于30000字。
3)著作,需原件。
二、材料装订要求:
1.将上述材料装订成册,共2份。
2.最终科研成果如果是著作,可单独附后.三、结项成果要求:
项目最终成果形式为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全文一般要求3万字以上;为专著的,一般要求10万字以上。课题组负责人要在公开刊物上发表2篇以上(含2篇)与课题内容相关的论文,其中至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
人文社科管理办公室
2012年7月7日
第五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鉴定和结项要求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鉴定和结项要求
一、成果鉴定和结项工作由教育部社科司统筹安排,根据不同的项目类型分别组织实施。
1.重大项目最终成果先鉴定后出版,鉴定和出版工作由教育部社科司统一组织;
2.一般项目成果鉴定和结项工作,地方高校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为单位,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以学校为单位,由各单位社科研究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3.后期资助项目最终成果可免予鉴定,由教育部社科司商有关出版社统一装帧编辑出版。出版的成果须在显著位置注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字样。
二、成果鉴定和结项工作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重点验收项目最终成果的质量和学术水平。要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把成果质量和创新性放在首位,注重实际价值,严把项目验收的质量关。
三、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为3年,到期不能完成者要填写《变更申请表》,办理申请延期手续。除确有特殊需要的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外,申请延期一次最多不得超过1年,一个项目申请延期最多不得超过2次。完成研究任务后,项目责任人须及时向依托学校(基地重大项目向基地依托学校)社科研究管理部门提出鉴定和结项申请。
提出鉴定和结项申请的条件: 1.已经完成立项时批准的项目《申请评审书》或《投标评审书》、《计划合同书》约定的研究任务,最终成果形式与原计划或批准变更形式相符;
2.最终成果由项目责任人主持完成并作为第一署名人,不存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争议;
3.重大项目最终成果书稿(打印稿)已经完成且未正式出版;
4.一般项目著作类成果已经完成(不限是否出版),论文类成果已正式发表,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有实际应用部门的采纳证明(注明采纳内容及价值);
5.所有正式出版或发表的项目成果均在显著位置标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字样(含题名、批准号),未标注者不予承认。
四、项目责任人提出鉴定和结项申请需要报送下列材料
1.项目《终结报告书》一式7份(含原件1份)及电子版(Word格式);
2.项目成果7套(含原件3套,未出版的书稿报送装订好的打印稿);
3.项目《申请评审书》或《投标评审书》、《计划合同书》一式7份(复印件)。如研究计划有变更,应在《终结报告书》中说明,经教育部社科司核准的《变更申请表》附于其后装订。
五、免予鉴定范围
1.重大项目一般不得申请免予鉴定,但以下两种情况除外:
(1)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已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获得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
(2)最终成果是研究咨询报告,其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经省部级以上党政主要领导明确批示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采纳、推广、取得明显成效。
2.一般项目完成《申请评审书》约定的研究任务,研究成果标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字样,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可申请免予鉴定:(1)专著类成果已正式出版;
(2)在SSCI、A&HCI等国际索引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上;
(3)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或国家一级行业学会三等奖以上奖励;
(4)研究咨询报告提出的理论观点、政策建议等被地(市)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或大型企事业单位采纳并取得实际效果;
(5)成果涉及党和国家机密不宜公开,而质量和水平已得到有关部门认可。3.后期资助项目成果可免予鉴定,确有鉴定需要者,经项目责任人提出申请,由依托学校报教育部社科司组织鉴定。
免予鉴定或申请免予鉴定者,仍需填写项目《终结报告书》,注明免予鉴定的理由,并附项目成果和有关证明材料,经依托学校初审、申请结项单位复审同意后,依照本办法第五章的规定报教育部社科司办理结项手续。申请免予鉴定经审核不符合条件者,退回申请人重新申请鉴定和结项。
六、项目依托学校负责鉴定和结项材料的审核和汇总。地方高校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为单位、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以学校为单位(统称申请结项单位),由各单位社科研究管理部门对鉴定和结项材料进行复审、组织一般项目成果鉴定,然后汇总所有鉴定和结项材料集中报送教育部社科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