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数民族的节日都有什么
少数民族的节日都有什么?
泼水节:傣族的传统节日。于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傣历以六月为岁首,也是傣历新年。源于小乘佛教用水为佛洗尘,故又称浴佛节。相传这是为纪念一位战胜魔王的姑娘而举行的节日。传说有一个魔王作恶多端,人民十分痛恨。一位姑娘被魔王抢去为妻,她立志为民除害,于是,乘魔王熟睡,拔下魔王头发,将魔王脑袋勒下。但魔王的头颅仍会作崇,用火烧则四处起火,丢到河里则河水滚沸泛滥成灾,埋到地里则臭气四溢。于是,魔王的12个妻子便轮流把魔王的头抱在自己身上,每天用水冲洗一次魔王的头。傣族人民为了感谢这12个妻子,在每年的傣历新年时以泼水表示纪念,以示冲洗身上的污秽,以后逐渐演变成俗 泼水节一般为三四天,开始的这一天送旧,最后一天迎新。此节西双版纳州傣族称“尚罕”,德宏州傣族称“尚链”,意为周转、转移,指太阳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又开始了新的一年。节日清晨,人们要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在寺中堆沙造塔,听佛爷念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互相泼水以示祝福。清水象征吉祥,可消灾除病,故大家互相泼水。此外,人们还在澜沧江上进行划龙舟比赛,各村赛还要放高升和开展群众性歌舞活动。龙舟比赛时,两岸挤满观众,锣鼓齐鸣,欢笑声、呐喊声汇成一片。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烟花焰火。用一根几米长的竹子,中间掏空,填满火药,置于高架上,点燃引线,将竹筒推入高空,空中闪现的烟花花团锦簇,光彩夺目,夜间放高升更显壮观。青年男女则用象脚鼓和铓锣伴奏起舞,进行丢包游戏,谈情说爱,选择配偶,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所氛。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有此习俗。
刀杆节:僳僳族传统节日。僳僳语称“阿堂得”。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盛行于云南泸水、福贡等地区。届时,男女老少身穿民族盛装,聚集在刀杆广场。广场上竖立着两根20多米长的粗木杆,把36或72把锋利长刀,刀口朝上绑在木杆上,形成一字形梯状,凡有三或六的地方,两刀交叉成X字形,刀杆顶端挂着小红旗和鞭炮。爬刀杆者多为青壮年,他们身穿红布衣服,头缠红布,赤足。
爬杆在燃烧着的熊熊烈火和回荡四方的铓锣声中开始,小伙子们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赤足跳进火堆,在火堆中跳来跳去,称为下“火海”、打“火滚”。他们还将烧红的铁链在手上传来传去,称为“拉火链”;双手将火焰捧往脸上压,称为“洗火脸”。歌舞完毕,事先训练过的小伙子赤脚跃上刀杆,踩着利刀,双手攀扶刀口,一级一级向上爬去,爬至顶端点燃鞭炮,将小旗子抛向欢呼的人群后又一级级下到地上。人们纷纷上前敬献美酒。青年们对歌谈情,开展社交活动。相传此节始于明代,兵部尚书王骥带兵到云南僳僳族居住地区收复外族侵占的土地,组织僳僳族同胞练武自卫。后王骥遭到请便陷,于二月初八被害。僳僳族同胞为发扬勇敢顽强的抗敌精神,以象征上刀山下火海的爬刀杆活动来鼓舞勇敢精神,随之形成固定节日。现代这一活动已成为僳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
关门和开门节:傣族的“关门节”(佛诞节)是傣历九月十五(阳历七月十五)关门开始至傣历十二月十五(阳历十月十五)开门为止,历时3个月,形成一个较长的节期和一系列民俗活动。关门节期间,信徒安居斋戒,僧侣在佛寺中净居修学,禁止人们外出,禁止男女谈情说爱和嫁聚活动。要举行赕佛活动,将银币、鲜花、食物、纸币献于佛前,以示虔诚。开门节后,人们又恢复了正常活动,可以婚嫁、走亲串友、盖房。开门节时还有放火花、点孔明灯、放高升、跳舞等活动,为庆祝丰收的节日。节日内容多与农事活动联系密切。农历六至九月为农事繁忙季节,宗教活动及其他活动减少,以保证农事;九月秋收后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宗教和其他活动。
火把节:火把节在古代被称为“星回节”。对节日的说法,各民族有不同的解释。彝族主要是为除虫害、庆丰收。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石林风景区汇集了数万人甚至十万人的中外游客。人们手持火把,饮酒载歌载舞,举行篝火晚会,石林成了“不夜天”,到处被火照耀得明亮通经。围在篝火边的彝族男青年吹起笛子,拨动着大三弦,边奏边舞,姑娘们随着快乐悠扬的民族乐曲拍手起舞,强烈欢快的节奏使游客们也兴高彩烈的加入到跳舞的行列,常常一跳便是通霄达旦。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当晚,每家门前都竖有火把一柱,村口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吉祥语句。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捕灭虫害。此外还有“绕三灵”、“耍海会”等,届时举行划船,放生和其它的文艺活动。
三月街:“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苍山中和峰之麓,中和溪畔的旷野举行。
传说南诏时,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观音圣母”到大理传经说法,众信徒沐浴斋戒,到佛寺礼拜诵经。相沿成习,渐渐演变成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贸易集市和民族盛会。
清时期,四川、西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它不仅是个交换场所,还是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园地。
三月街人群如潮,客商云集、赛马、射箭、唱大本曲,跳霸王鞭,热闹异常。正如电影《五朵金花》歌中所唱:“一年一度三月街,四方八面有人来,各族人民齐欢唱,赛马唱歌做买卖。”。已发展成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繁荣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对加强各民族团结、促进民族间的经济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海内外及各省市均闻风而来,最盛时达20万人之众。
扎勒特:哈尼族传统盛大节日。“扎勒特”是哈尼语音译,又称“大年”。时值农历十月,又称十月年,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举行,至属猴日结束,历时5天。哈尼族信奉原始宗教,扎勒特节主要是祭献天神和祖先。节日期间活动内容有:①节日当天各家要在天井里杀一只红毛公鸡,就地煮食,表示祭天。家中成员都要吃一块鸡肉,已出嫁的姑娘不能吃。②各家早晚要将一些酒菜放在路边,表示祭祖。③送3个饭团和一些熟肉给宗族中辈分最高的老人,表示不忘宗亲族人。④从节日的第三天起,村民于下午自备酒菜聚于祭师家门外,由祭司主持,跳铓鼓舞,请歌手演唱民间传统长诗。祭毕,每家酒菜摆在村寨街心,共同饮宴,共同祝福,共同娱乐,故又称“街心宴”。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可随意交往,谈情说爱,心情娱乐。每家要杀鸡和猪、舂糯米粑粑、者汤圆敬神祭祖,象征人类繁衍,五谷六畜兴旺。
酥油花灯节:藏族传统盛会。藏语称“美多却杰”,流行藏区。于藏历正月十五(农历三月)举行。亦称“正月十五花灯会”。相传黄教始祖宗喀巴曾向拉萨大昭寺内的释迦牟尼像献酥油花及大量供灯、酥油灯等,此即后世酥油灯会的由来,在灯节期间,寺院有“跳神”等文艺活动,演员二三十人戴面具,身穿绣袍,在大喇叭、唢呐、牛皮鼓、锣、鼓等器乐伴奏下边歌边舞。夜晚各寺院张灯结彩,悬挂各式花灯,主要街道搭起陈列酥油花的架子。酥油花用酥油配以各种鲜艳颜色捏制而成,有花果鸟兽、牛马牲畜、楼台殿阁,极为精巧。云南迪庆归化寺、东竹林寺等,均同藏区各大寺一样悬挂灯花,规模可观,十分热闹。洗牛脚:纳西族和布朗族的农事风俗。活动内容和时间不同。纳西族每年进行两次活动,一般在农历六月初十至三十和九月初十至三十这两个时间段中分别选出一天举行。节日当天以村为单位聚餐,并将劳累了的耕牛洗刷干净,喂麦饼12个,青草1捆,牛角上还要挂上一串饼子,表示慰劳耕牛。布朗族洗牛脚主要流行于云南施甸,于端午节前夕,由村老和头人将红纸裹着香柱插在各户厅堂前,次日牵一头羊,遍走各户门前,用柳树枝扫一下门庭,以祝主人清吉平安。主人用一瓢冷水泼于村老和头人身上,表示洗去牛脚迹。中午,村老将羊牵到村外大树下宰杀,每户带米一碗,煮羊肉稀饭,集体共餐,祈求全村人畜平安。
月亮节:拉祜族农事节日。拉祜语音“哈巴”,意为月亮。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原为祭献月亮,欢庆丰收。祭礼在晚上月出时举行。各家挑选最好瓜果作为祭品,用篾桌摆设,抬到祭山神的地方祭献月亮。在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少围着篾桌跳芦笙舞,欢度节日。
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地方,祭月亮加入了赕佛内容,地点改在寨内奘房。由佛爷在奘房挂上一幅绘有月亮图案的白布,在白布下方设供桌、香炉、蜡台等佛事用具。天黑前,人们带着鲜黄瓜、芭蕉、菠萝等供品供佛,点香燃烛、烧纸钱,佛爷念经祈祷。赕佛后,便到寨内活动。老人齐聚喝酒烤茶;年轻人云集歌场跳芦笙摆舞、赛唱传统歌谣,能唱出本民族的历史渊源者就获得歌手称号。
第二篇:少数民族节日
少数民族节日
篇一: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一览表
篇二:我国少数民族节日及风俗习惯
我国少数民族节日及风俗习惯 信仰伊斯兰教,传统节日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其中最著名的是“开斋节”、“古尔邦节”。过节时,维吾尔族人会穿上节日盛装,互相登门拜访,庆贺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动,景色十分壮观。小伙子们吹起激越的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和姑娘们跳起优美欢快的“阿细跳月”舞蹈。“火把节”的源起,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坚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驱除邪恶、追
求幸福昌盛的美好愿望。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广西都安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达努”节。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达努节”传说是这样来的:上古时有个叫密洛陀的祖娘,她的一男一女长大成人之后,祖娘要他们带着农具和种籽,去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兄妹俩开荒种庄稼,但长出来的果实被野猪、地鼠和鸟儿吃光了。兄妹俩向祖
娘诉苦。祖娘鼓励他们不要怕困难,同时给了他们一面铜鼓和一只猫,要他们再去奋斗。兄妹俩第二次种出的庄稼成熟了,鸟兽又来偷食。兄妹俩敲起铜鼓惊走了鸟兽,放出猫吃尽了地鼠,终于获得了丰收。为了报答祖娘,兄妹俩在五月二十九日祖娘生日这天敲着铜鼓去给祖娘祝寿,并祝瑶家年年丰收,人畜两旺。从而形成了“祖娘节”,又叫“达努节”。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它和“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饶有特色。其他主要节庆活动还有大过年、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 篇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表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民 族 主要节日
火把节
会街节
阿昌族 泼水节
撒神
尝新节
三月街
白族 火把节
渔潭会 时 间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农历九月初十 农历二月二十九日 农历七月初一 农历八月十五日 农历三月十五日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农历八月十五日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
二日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
十日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
十日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傣历九月十五日 圣纪节 保安族 开斋节 古尔邦节 开门节 布郎族 关门节 泼火节
六月六
布依族 三月三
四月八
元日
上元节
朝鲜族
寒食节
端午
十月节
哈尼族
六月节 农历二月十九日 农历六月初六 农历三月初三 农历四月初八 农历正月初一 农历正月初五 农历四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 农历十月初一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
二日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
十日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
十日
农历正月初一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圣纪节 哈萨克族 开斋节 古尔邦节 赫哲族 回族 赫哲年 圣纪节 二日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
十日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
十日
农历一月
农历六月
农历六月初十
农历四月十五日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
二日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
十日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
十日
农历六月至九月
农历十一月十九日
农历二月 开斋节 古尔邦节 打铁节 基诺族 火把节 京族 德昂族 哈节 泼水节 圣纪节 东乡族 开斋节 古尔邦节 芦笙节 侗族 侗年 斗牛节 吃新节
独龙族
俄罗斯
族
鄂伦春
族
鄂温克
族
高山族 卡崔哇 农历六月至七月 农历十月中下旬 复活节 公历三、四月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米阔鲁节 农历五月二十二日 新年祭
灯杆节 农历十二月 农历正月初一
农历三月初三
农历六、七月
傣历三月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傣历十二月
农历三月初三
农历九月
农历正月初三 仡佬族 仡佬节 尝新节 库扎节 拉祜族 火把节 尝新节 黎族 三月三 收获节 傈僳族 澡塘节 过年节
刀杆节
旭独龙节
珞巴族
隆德节
颁金节
满族
庙会
景颇族 目脑节 农历正月初一 农历二月初八 藏历二月 藏历四月 阴历十一月十三日 农历四月 农历正月十五日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
二日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
十日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
十日
农历正月初一 圣纪节 柯尔克开斋节 孜族 古尔邦节 诺劳孜
达斡尔
族 春节(阿涅)农历正月初一
泼水节
傣族
开门节 傣历六月六日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第三篇:少数民族节日
蒙古族: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傣族: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布朗族: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主要节日有: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回族: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满族: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
黎族: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藏族: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傈僳族: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阔什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节、达努节等。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佤族: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仡佬族: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鄂温克族: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苗族: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锡伯族: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彝族: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土家族: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阿昌族: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壮族:三月三歌会、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布依族: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
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羌族:“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京族: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
第四篇:少数民族节日习俗
1、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
2、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3、藏族: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此外,还有藏历4月15日的萨嘎达瓦节、7月上旬的雪顿节和沐浴节,以及丰收在望时的望果节等。
4、维吾尔族: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5、苗族:苗年、春节、四月
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
6、彝族:传统节日是火把节。
7、壮族:比较具有民族特点的节日有中元节、牛魂节(又称牛王节)、三月三歌节和吃立节。
8、布依族:传统的民族节日有过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
9、朝鲜族: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节日,还有老人节、流头节等。
10、满族:春节、元宵节、二月
二、端午节、中秋节等。
11、侗族:春节、端午、中秋、重阳节等。
12、瑶族: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盘王是瑶族人民的始祖、民族英雄)、达努节(达努,瑶语意为不要忘记,是敬奉始祖密洛陀的节日),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
13、白族: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渔潭会。
14、土家族:赶年、四月八、六月
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15、哈尼族:主要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尝新节,一些地区也过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
16、哈萨克族: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
17、傣族:泼水节(即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
18、黎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9、傈僳族:过年节、收获节、火把节、中秋节。
20、佤族:春节、播种节(佤历气艾月公历三月)、“崩南尼”、接新水节、取新火、新米节、堆沙节、取新火节、便克节、开门节、关门节、汉历老年、七月半、火把节、中秋节、拉木鼓节等。
21、畲族:春节、元宵节、三月三染乌饭祭祀祖先、清明节、四月八造麦精饭、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祭多贝大王节等。
22、高山族:各地不一,但比较流行的有春节、丰收节。
23、拉祜族:传统节日有新米节、火把节等。
24、水族:端节又称过端,水语叫借端,与汉族春节相似。此外,还有端午节、清明节、七月半、六月六等节日。
25、东乡族:尔德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26、纳西族:传统节日有白沙农具会、龙王庙会和骡马会等。此外,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
27、景颇族:主要有新米节、目脑节。
28、柯尔克孜族: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
29、土族:春节、端阳节、二月二等。
30、达斡尔族:春节、二月
二、端午节、农历正月十六的“黑灰日”等。
31、仫佬族:三年一次的“依饭”(欢庆丰收之意)节、春节、走坡(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节日)、牛生日节和后生节。
32、羌族:春节、农历十月初一的年节(羌族以十月为岁首)。
33、布朗族:开门节、关门节等。
34、撒拉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35、毛南族:春节、中元、清明节,分龙节又叫五月庙,是毛南族特有的节日。
36、仡佬族:春节和八月节等。
37、锡伯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38、阿昌族: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会街节等。
39、普米族:大过年、大十五节、转山会、尝新节。
40、塔吉克族:肉孜节(开斋节)、台合木兹瓦司脱节(又叫播种节)、兹完尔节(又叫引水节)、巴罗堤节(巴罗堤、即八月)。
41、怒族:春节、鲜花节、祭谷神、祭山林节。
42、乌孜别克族: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
43、俄罗斯族:复活节、圣母圣诞节等。
44、鄂温克族:敖包会、那达慕、米阔鲁、春节等。
45、德昂族: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等。
46、保安族:开斋节(也叫尔德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47、裕固族:因信仰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宗教节日是他们的主要节日。传统节日除“点格尔汗”仪式和定期的宗教节日外,还有春节。
48、京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唱哈节,其他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盂兰节、中秋节等。
49、塔塔尔族:肉孜节、古尔邦节和撒班节(犁头节)。
50、独龙族:卡雀哇(独龙语,皇节之意)是独龙人一年中惟一的节日。
51、鄂伦春族:主要有春节,也过端午节和中秋节。
52、赫哲族:春节、元宵节、“二月二”吃猪头等。
53、门巴族:“达娃觉尼巴洛沙”、“达娃当巴洛沙”和“雀可节”(即望果节)。
54、珞巴族:藏历年、洞更谷乳木节、旭独龙节等。
55、基诺族:特毛且(过年)、新米节等。
第五篇:少数民族节日作文
少数民族节日作文
少数民族节日作文
(一)古尔邦节对于维吾尔族来说,有如汉族的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去年夏天,妈妈带我到喀什游玩,正赶上古尔邦节。那天早晨8点多钟,爸爸就和一些老乡们成群结队地到艾提朵清真寺参加一年一度最隆重的仪礼去了。不一会儿,寺内外就人山人海了,仪礼开始了,此时听不见往日城市的喧闹声,只有大阿旬诵念古兰经的浑厚的男中音在空中回荡。在这庄严而又肃穆的气氛中,成千上万排列成行的爷爷、叔叔们同时屈膝跪下来向安拉祈求平安。
一个小时后,仪礼的各项仪式结束了,这时,一队鼓乐手们在艾提杂清真寺的门楼上吹起了咬呐,敲起了阿格拉鼓,弹起了冬不拉。一群梳着辫子,穿着五颜六色连衣裙的小姑娘们和成百上千的其他观众都围在艾提朵清真寺前,我怀着好奇心挤进人群,原来一群小伙子正在那里跳沙玛尔舞,欢乐的曲调把节日的气氛带到了大街小巷,带到了每个家庭。
我跟随着妈妈去亲戚朋友家拜节,家家户户的桌上都摆满了鲜美丰富的食品。有烤镶、炸傲子、手抓羊肉、葡萄瓜果„„我们来到叔叔家拜节,一进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华贵的景象,地上铺着地毯,墙上挂着壁毯,炕上铺着床毯,五光十色、风格各异。这时好客的主人端上来了一盘烤羊肉串,羊肉串上撤着孜然、盐末和鸡蛋等作料。看起来肉色酥黄,闻起来香沁心脾,吃起来外焦里嫩,风味独特,我边吃边赞不绝口。
古尔邦节过去了,我也该回去了,可是我永远忘不了在喀什度过的别有特色的古尔邦节。
少数民族节日作文
(二)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
可是泼水节由来的传说却有两种。: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而位于丽江华坪地区的傣家泼水节的>故事却独具特色。这里的傣族人是中国乃至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少数民族节日作文
(三)壮族在八月十五这天,除了要赏月和吃月饼外,一项重要习俗活动就是“闹哥孩”,因为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女性,闹的对象是男性,所以叫“闹哥孩”,其实就是对歌,内容一般不涉及爱情,多是有关史实、社会一类的,尽兴方散。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畲族把这天视为走亲访友的好日子,而陪客唱歌又是畲族的独特习俗。中秋歌节不但要陪客唱,还要集中到县城去对歌。对歌的时候,男女各站一边,女的还特别喜欢挤在一起,不参加唱歌的妇女,也要和歌者挤在一起,以壮声势。
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到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对歌,未婚青年趁机寻找未来的伴侣。
每到中秋之夜,苗族全家团聚后,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男女青年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吐露爱慕之情。
台湾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丽的民族服饰,齐聚在日月潭边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游戏。
瑶族在中秋之日举行“舞火狗节”,舞火狗意在驱邪避邪。是日,姑娘们叩拜完祖先,然后舞蹈,青年男子则在一旁燃放鞭炮。待姑娘们玩够后,男女开始对歌。按照当地习俗,姑娘必须参加三次以上的舞火狗活动,才能结婚。
虽然各民族的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向往,都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