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长学校讲座读本和孩子一起成长
家长学校讲座读本
——和孩子一起成长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重保轻教、重智轻德等片面教育导向,教育行为表现出过分保护、过度干涉、过高期望。家长们不遗余力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购买大量课外书籍和辅导材料,聘请家教,送孩子上各类学习班,把学校教育延伸到了家庭中。家长们看重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排名,并且对孩子学习标准普遍要求过高,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南京市教育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接受心理咨询的中小学生,因与父母相处以及学习、考试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占60%以上。天津一中学的《关于中学生劳动现状与教育对策的调查报告》表明,70%的学生一天在家帮助父母干活仅占半小时左右,一些七年级年级的学生甚至不会用墩布。河北省有关部门一份《关于农村少年儿童成长环境与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家长在帮助孩子成长态度上,存在比较严重的误区,选择“讲道理,让孩子明白家长苦心”的占82%,选择“为了让孩子学习,尽量不让孩子做家务、干农活”的占27%。带着父母血汗钱上大学的孩子不了解农民生活。片面的家庭教育的结果是孩子智力发育良好,但却自私自利、目空一切、缺乏自信心与责任感,从而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习———内在财富》中,对“学会做人”有这样一段阐述:“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是借助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立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人的成长是一个智力、非智力因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动态过程。成功的关键在于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品质。国家督学周德藩认为,教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 核心,要通过家长的言传与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努力教育培养孩子具有优良的品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家庭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于家庭的每一瞬间,家长毫无掩饰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被模仿,这种模仿对孩子的品格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毫无感觉地完成的。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仁慈、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他日后会成为健康、正直、乐观向上、有所作为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愚昧、野蛮、堕落和自私自利的家庭,日后他可能成为一个粗鲁的毫无教养的甚至危害社会的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甚至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应做到身体力行。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说是说,做是做,言行不一,一边要求孩子学会尊重,学会关心,自己却夫妻反目,婆媳相嫌;一边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自己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同时,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目前呈上升趋势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许多是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致使孩子失去对家庭的信任感,流落社会,造成失足。因此,家长应通过学习,参加培训,了解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几乎都是在家庭中诞生的,从家庭中获得生命,在家庭环境中得到最初的也是给他生命打上烙印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意志、品质、情操、爱好乃至人生观、世界观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的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的重视,如 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也引起了广大家长的关注。家庭教育有哪些误区呢?
一、重智轻德,造成孩子畸形发展
现在是中学生家长的这一代人,生在幸福的年代,长在**的年代,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一位年轻的妈妈曾说过:“我刚上学,‘文革’就开始了,我只会写大批判稿,背语录,文化课没学多少。工作以后,补了初中补高中,为取得文凭,又去奔大学,真是苦死了。我可不能让孩子像我那样。”
和这名家长一样,我们许多父母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一种十分强烈的补偿心理——自己童年失去的,要让自己的孩子得到;自己中学时没有学到的,一定要让孩子学到;自己上山下乡吃苦,不愿让孩子再吃苦。为了孩子出人头地,聘请家庭教师为孩子补课,购买各种课外资料让孩子看;为了孩子成名成家,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不是让孩子练钢琴,就是让孩子学画画。许多家长把精力倾注在孩子智育上,对品德教育却认识不足,要求不严,甚至对孩子的错误和不良习惯姑息迁就,任其自然。这必然会造成孩子胸无大志、是非不辨、缺乏教养、惟我独尊等坏习惯。这样的“一手硬”、“一手软”教育,必然造成孩子的畸形发展。生活中许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发人深省:北京一位女中学生,因考试不好,心理极为恐惧,无奈中跳楼自杀,早早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南京一位大学生,父母都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一心让这惟一的孩子出国深造,从小学到大学,天天看着儿子学,逼着儿子学,儿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忍无可忍,就在过22岁生日那天,用皮带勒死了自己的爸爸和妈妈。
一名在家长和老师跟前表现不错的九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却热衷于加入“朋友”集团,参与盗窃活动,被公安部门依法收审。事后,家长和教师都感到震惊。类似的例子还可举出一些。铁的事实和血的教训告诫人们,在重视孩子智育的同时,要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
二、缺乏情感,扩大了家庭代际距离
中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家长虽然整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并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有时不掌握情况,说些警示的话语,孩子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引不起重视;有时发觉孩子有些不对头,却从孩子嘴里得不到实情,常常是干着急没办法。有时家长说得多了引起孩子的反感,家长也就不理不问,听之任之。这样,父母与孩子的代际鸿沟越来越深,距离越来越大。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面对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巨大压力,一些秉性要强的孩子表现为加倍努力——取得好成绩——获得赞扬,在一片赞扬声中,“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学习好”的烙印便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心里,而虚荣心和变态的自尊心也随之不断膨胀。对于另一类孩子,由于家长设定的目标使他失去了个人发展的余地,便产生逆反心理,以至于离家出走,或走上绝路。
据报载,郑州市一个年仅18岁的中学生用非常残忍的手段杀死了自己的同桌,而理由只是这个同桌使他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这位学生性格内向且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惟一能开启心扉的伙伴是一本又一本日记。生活中,父母、教师只注意孩子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缺乏心灵的交流,缺乏情感教育。为了让孩子抓紧时间念书,父母在学校附近找了一套房子让他独住,这就把他推向了更加孤独的境地。由于不健康的心理影响,他做出了傻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中学生处于特殊的心理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往往看问题理想化,心理承受能力弱,经受不住挫折和打击。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更需要沟通。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给予他们生活和学业之外的精神上的关怀,教育他们正确认识挫折,给他们倾诉烦恼和宣泄积郁的机 会,帮助他们成为生活的强者。
三、棍棒高压,导致了孩子粗野无礼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古训仍在左右着不少家长。孩子考试成绩差、违反家规校纪、任性不听话,都可能遭到训斥、谩骂甚或痛打。据一所学校对八年级年级一个班的调查,因考试成绩不好在家挨过打的学生占75%以上。棍棒高压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粗暴、封建专横的教育手段是家长不懂教育的表现。高压政策会带来负效应,例如有些孩子在家被父母打,在外面打别人,以强凌弱。家长经常打骂孩子,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会导致逆反心理,不利孩子的健康成长。棍棒、高压、斥责、谩骂教育下的孩子,要么成为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惊弓之鸟;要么成为乖张暴戾、欺凌弱小的害群之马。“好心”获得的只能是难堪酸涩的回报。
一位身为处级干部的家长平时公务缠身,无时间教育孩子,孩子平时迟到旷课,打电子游戏、进网吧上网,上学时背上书包到教室转一圈,然后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放学后背上书包回家,家长一点儿也没发现孩子有什么异常。日复一日,孩子旷课累计超过了一定节数,学校要进行处分,叫来了家长,家长大吃一惊。回到家对孩子使用“家法”,打得孩子低了头,认了罪;表面上看这场**平息了,孩子也不敢旷课了。可孩子的思想问题并没有解决。在到校后的几周内,连续参与五起打架事件。孩子害怕学校处分,更害怕家长的斥责、毒打,偷偷离家出走„„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并纠正错误,但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动辄训斥、嘲讽、鞭笞,不仅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有时反而造成孩子的逆反情绪,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家长对孩子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一方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可迁就,对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坚决抵制;另一方面要严中有情,注意场合,讲究方法。
四、金钱刺激,助长孩子的高消费 奖赏运用得当,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激励机制,但不可过多过滥,要有“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有的父母把企业管理的办法搬到了家庭教育之中,如父亲对子女宣布了规矩:给家里拉一次煤,发给两元钱,买一次面发给一元钱等。而且立即兑现,决不拖欠。有的家长为了鼓励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发钱奖励。有的家庭,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有的家长没工夫教育孩子,于是尽量满足孩子花钱的欲望。
一位父亲每天开车接送儿子上学,每周末带上儿子出入高档餐厅和歌舞厅,孩子点什么,父亲满足什么。为了体验“潇洒人生’’的感觉,儿子学会了吸烟、喝酒,学会了向服务小姐付小费。当儿子单独出入歌舞厅的时候,这位中学生已成为舞场老手,至于中学生行为规范,至于学业成绩,全被抛在了脑后。家长把对孩子的“奖赏”变成“贿赂”,把父母子女关系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金钱雇佣关系,不仅助长了孩子高消费的风气,还容易造成一种错误导向:让孩子为钱而学习,为钱而生活,在其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切向钱看”的种子,最终酿成了学习和生活的苦酒,其结果是家长没有想到的。
五、溺爱包办,养成孩子的依赖思想
爱孩子是人之天性,但爱必须得法、恰到好处。然而现在随着独生子女增多,却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小皇帝”、“小太阳”、小公主”。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都成了他们奴仆,一切围着“太阳’’转。随着孩子进入中学,许多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干,可许多家长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溺爱包办导致许多中学生缺乏劳动观念,不愿参加公益劳动,生活中事事依赖父母,不懂得关心照顾别人。
一位家长向老师诉说了他的苦恼。他的儿子开始(幼时)可爱,尔后(7—15岁)可恼,现在是可恨!从小到上中学,他对儿子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什么都满足孩子,什么都依着孩子,孩子终于由厌学厌老师发展到厌家厌父母,以至于在外面打打闹闹、偷偷摸摸,最后被判了 劳教。夫妻俩悔恨不已。
现在,社会上不少家长感喟“我怎么付出得越多却收获得越少”。他们宁可刻薄自己,也要让孩子每天能吃上鱼肉禽蛋、水果点心,让孩子穿得体体面面。结果怎样?这些生活上受到父母无微不至关怀爱护的孩子根本不敬重父母。一名女中学生曾公开说:“我的父母是我最忠实的保姆,但却不配做我最崇拜最敬重的人!”一位中学生家长诉苦道:她哪怕病得躺倒了还得撑着下床做好饭,给上晚自习的儿子送去。可她病得几天不吃不喝,儿子连问都没问她一声!这事怨谁呢?溺爱,包办代替,究竟带来了什么?带来了孩子的无情与懒惰,也带来了父母的悲哀和失望!
六、言行不一,降低了家庭教育的可信度
孩子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学校教育,更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美国曾做过一次调查。在问到中小学生“你最敬佩的人是谁”时,很多男孩子的回答是“父亲”,很多女孩子的回答是“母亲”。我国也搞过类似的调查,很少有人在答卷上提到父母是自己最敬佩的人。
这是为什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言行不一,形象不佳。一些年轻父母,上班时十分繁忙,十分辛苦。而一回到家,便只想着自己的休闲娱乐,全然不顾在一旁写作业的孩子。难怪不少孩子只看到父母“吃喝玩乐”的一面,形成了“享乐至上”的人生哲学,不想学习,不思奋斗。这一切,能都怨孩子吗? 许多家长都承认,现在社会上“最忙最累的是孩子”。成年人每周可以休息两天,可是不少孩子连一天也休息不了。繁忙中的孩子,看到有些父母清闲自在,心理便很感不平:“凭什么让我念书,他们在一边看电视、玩麻将?”劳累一天或心情不佳的父母,为了孩子,请你回家振作精神。你若想让孩子做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先做什么样的人;你若要求孩子怎么做,自己就首先那么做。只有言行一致,知行统一,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信度。“孩子需要榜样甚于批评。”孩子的目光像永不休息的雷达,不停地注 视着大人的言行举止,模仿着大人的习惯行为。家长应走出形象误区,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是祖国的明天。每一个家庭都担负着培养教育祖国下一代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有出息、有作为的人,有各种条件、因素和方式的影响,但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家长自身的表率作用。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那么这个家庭就是一个幸福的、有希望的家庭。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安定、祥和,充满朝气。
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民族的希望,让我们所有的中学生家长携起手来,共同构筑家庭心理教育的系统工程,不断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高素质的、高水平的一代新人!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参与日后的社会竞争,迎接时代的挑战!
家校教育合力形成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学会与老师沟通交流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职业责任,而履行家长的教育管理职责也是每位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家长必须为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做一准确定位,从而形成学校教育的合力。家长要学会与老师沟通交流。目前到校家长主要是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后被邀请来校,可能出于为难、愧疚、羞于见老师多种因素,很少有家长主动到校了解学生情况其实您完全可以抽出时间主动到校了解学生在校情况,这与等学生出现问题后,带有被动和怵头的情绪与老师交流的效果大不相同。和老师交流要在真诚、信任的感情中进行,坦诚地接受老师意见,细致的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同时将学生在家情况真实的反映给老师,以便与老师制定客观的教育措施。敷衍行事、掩掩盖盖,甚至帮孩子找借口只会贻误孩子的教育。
二、在学生面前尊重教师
我们期待您对老师提出合理化建议,更欢迎您坐下来和老师一道制定适应学生的教育策略。但在学生面前流露对老师的不满,只能会增加学生对老师的抵触情绪,消极对老师的态度,弱化教育效果。在孩子面前,应表达对教师的理解、关心、支持和感谢,才能让学生接受老师的指导。“跟这样的老师上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老师说他的吧,就按我说的做”等消极言行会影响老师在学生心中的信任度,“亲其师,信其道”要让每个学生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三、做学校制度的遵守者
虽然家长不是学校制度的受约束者,但家长言行极大程度影响学生对学校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因此家长必须熟知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和学生一起依章而循。要知道中学时期正是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一个人具备良好习惯和素养是受用一生的,而有些家长恰恰忽视了只一点,认为学校的一些制度过于繁杂,甚至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淡化了制度的遵守。有些家长明明知道学校不允许带手机,却禁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殊不知学生把手机极少用于和家长沟通,而是和其他学生传信息,打无聊电话,不健康信息也时常扰乱学生的正常学习,甚至不分课上课下,影响了听课。学校发现手机没收后,归还给家长,但几天后便又回到学生手中,重新带进校园。其实校园里有电话供学生和家长沟通,校讯通也已经成为家校沟通便利的桥梁。
四、不要因工作繁忙,贻误孩子的管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但孩子的教育与管理永远是我们做家长不可推卸和怠慢的责任。一些家长因为忙于自己的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管理和教育,甚至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时间长久之后,一方面会疏远与孩子的感情,另一方面会因缺失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而不是滞后力 现在社会上流传有这样的说法,5+2=0,及五天学校教育和两天的校外教育,效果回归为零。其中就暴露出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而不应该滞后学校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家长应该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促进学校教育效果的生成。八年级学生参加为其10天的劳动社会实践,这对学生的生活能力、实践能力都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但个别家长没有正确认识活动的意义,让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都得不到锻炼。这不是溺爱,而是剥夺了学生成长的机会。从11月份,开展了全国性的体育运动。我们学校召开学生动员会,让学生认识到跑步既是锻炼身体技能的健身运动,也是培养集体观念和文明习惯的锻炼身体。而有些家长在学生为难情绪的影响下,为学生虚开假条,逃避一生受益的锻炼机会。
五、帮助孩子“培养一种习惯,收获一种美德”
父母的第一责任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好习惯。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人一辈子。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素质不高,往往就是因为这个人有许多坏习惯。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也用不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成才会起到促进作用,孩子的成绩与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的,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孩子;凡是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往往学习习惯都不好。事实说明,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而养成不良的习惯,却贻害无穷。
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就多一份成功的机遇.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父亲在孩子成长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由于激烈的生存竞争,大多数家庭中的父亲忙于工作,在职场上全力打拼,照顾家庭和教育孩子的重任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致使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弱化,甚至渐渐淡出,出现了“亲情关系向母性群体倾斜”的现象。这不仅有碍于良好家庭关系的建立,更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因而,近几年来,在家庭教育研究领域,“父性教育” 越来越受重视。父性教育即对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特征的家庭教育。专家呼吁,父性教育和母性教育结合起来的教育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
不可缺失的父爱
父亲在孩子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与强大的依靠。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如果父亲淡出对子女成长的关心和指导,不注意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甚至是危害极大的。
父亲带孩子的好处
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游戏伙伴,也是儿童积极情感的满足者。父亲会更多地与孩子玩兴奋、刺激、变化多样的游戏,而不像母亲那样与孩子做一些传统、安静、缺少变化的游戏。所以,孩子更喜欢与父亲玩。研究表明,有自由选择游戏对象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孩子把父亲作为第一游戏伙伴来选择。
父爱有助于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一般来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自主、坚毅、勇敢、果断、坚强、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富有进取心、合作、热情、外向、开朗、大方、宽厚等个性特征。孩子在与父亲的不断交往中,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感受着父爱,模仿、学习父亲的言谈举止;另一方面,父亲也自觉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具有以上个性特征,尤其是对男孩要求更为严格。正常的父爱能促进儿童扮演好自己的性别角色。男孩能模仿、学习男子汉的“阳刚之气”,从而形成良好的角色心理认同。如果男孩缺乏“父爱”或与父亲交往过少,容易导致“女性化”倾向。对女孩来说,通过对父母性格特征的识别,会更加强化自己的性别意识,掌握性别角色标准。国外一些研究发现,在随单亲母亲长大的女孩中,成年后往往拒绝做母亲或妻子,在取得满意的两性关系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父爱更易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观察和研究证明,母爱与父爱对儿童的智力影响是有差异的。孩子从母亲那里可以更多地接受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物品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和艺术性等方面的知识。而父亲会给予孩子更丰富、更广阔的知识。父亲通过与孩子共同操作、探索多种形式的活动、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促进孩子求知欲、好奇心的发展。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凡与父亲在一起交往机会多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更高,尤其男孩更是如此。由此可见,“亲情关系向母性群体倾斜”是一种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现象,应引起我们家长的警惕。父亲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多给孩子一些父爱。当然,对于单亲家庭来说,应尽可能地消除“没有父亲”对孩子的不利影响,母亲尽可能地要“母代父职”,与孩子多做一些男性常做的活动。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请家庭中的其他男子,如爷爷、叔叔、外公或舅舅等尽一份“男子影响”的责任,给孩子一些“父爱”,防止教育可能出现的片面性。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父亲意识到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与母亲同等重要、不可取代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用自己在人格品质、社会阅历等方面的优势对孩子的成长施加积极的影响,把母亲生活领域之外的东西尽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并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源泉。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每个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都会对孩子的未来有种种的设想,希望他们能够成材,能拥有美好的人生,辉煌的事业„„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是否能做到一直陪着孩子成长呢?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教育理念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母亲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母亲对孩子的影响要多于父亲,称职的母亲应该做到精心、静心、耐心的教育孩子。
母亲,是人类的本源,也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孩子在胎儿没有出生的时候,不仅仅开始吸收母亲体内的营养,也开始吸收了母亲的精神,一个优秀的母亲,在这个时期就会开始修为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己的修养,让孩子有个美好的起点。言传身教是非常的重要,如果家中有个温柔而又善解人意的母亲,更能体现家的温馨,家不仅仅是孩子吃饱穿暖的地方,更是孩子心灵的栖息地,当孩子出生开始成长的时候,母亲就应该开始静心的教育孩子,引领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从零岁开始,各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因为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当孩子的母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而是孩子永远的支柱,静心教育孩子能发现孩子的细微变化及生活细节,不要以一个家长的姿态高高在上,或者是用粗暴简单的方法管教孩子,那么孩子会疏远家长。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既不能望子成龙心切,用高压的手段迫使孩子学习,也不能溺爱娇纵孩子,任其成长。惟有静心的与孩子相处,做孩子亲密的朋友,才会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及优点,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倾向,静心的做到及时疏导,防微杜渐。当孩子渐渐长大的时候,母亲更要以一个女人细腻的心静心观察孩子的成长变化,做孩子永远的朋友,深入孩子的心灵,与孩子经常沟通交流,同时还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全方位的教育好孩子。
有些母亲整天沉迷在麻将中或网络里,却时常责骂孩子学习成绩怎 么下降了,作业为什么没有完成,而有些母亲因为忙于自己的事业,没有太多的精力管教孩子,使孩子在成长中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当孩子变得叛逆、早恋、逃学上网等不良现象的时候,家长就开始苦恼了,抱怨孩子不听话,埋怨学校风气不好,教学制度有问题等等,而不去检查自己的行为,孩子出现了不良现象,一定是教子方法出了问题,而不是孩子本身有问题,对待孩子既不能严厉,也不能放纵,在要求孩子做好一切的时候,家长也要反观自己的行为,因为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性格、品德发展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语说的好:“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的素质,包括知识、品德、修养、才能,就像一个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的越厚实越丰富,孩子的成长爆发力就越强烈。
教育,真的是一门艺术,永无止境,但我认为,母亲对孩子的影响确实非常的重要,面对孩子,母亲要做的事情有许多,但是母亲一定要牵引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用静心的方法教育孩子,做到经常阅读书籍,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和一种美好的习惯,并且培养孩子也要爱好阅读,读书,不仅仅是拥有一份宁静,还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智慧,提升内涵,沉淀心志,母亲在阅读中时时清醒,步步睿智,在静心修养中洗涤自己的心灵,同时也美化孩子的心灵,告诉孩子,比黄金更重要的永远是知识,而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一个有着自己精神追求的母亲,是不会让自己的心志枯萎,不会让自己的才智变为薄弱,始终会让自己保持平静平和的心态,这样的母亲才能成为孩子精神上的良师益友,修养静心不但能改变自己,也可以改变孩子,在生活中对孩子实施静心教育,可以修正孩子的行为,涵养孩子的心性,通过静心体验,讲述故事,精心静心等教育方法,让孩子产生内化作用。
松树,不畏严寒酷暑,不怕狂风暴雨,经过数十年的岁月,绿化了贫瘠的山坡,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松的松果永远坚实,种子 散落四方,再植山林,松树与松果,仿佛就是教育的植树与植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大自然的春华秋实,孕育了人文教化与哲理人情,只有静心的人才能看透世情,参透育人的道理。
养是育的物质基础,育是养的目标、导向,做个心平气和乐观向上的母亲,静心的教育孩子,引领孩子一起成长,做孩子一生的良师益友,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你会给孩子“剪枝”吗?
对孩子的批评不可没有,也不可滥用。适当的批评是与孩子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也是孩子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种动力。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调皮、闯祸、做错事,对孩子来说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他们正是在纠正一个个失误甚至错误的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我们对此表现出的态度——面对孩子的失误甚至错误,你会采取怎样的态度?来看看这个几乎每家都发生过的场景,你是怎样应对的。
父母的慧眼就在于,能在孩子的错误中发现行为中闪光的亮点,特别是当他出于美好的动因时。应该说,在这种孩子去积极探索和实践心中美好想法的时刻,预防错误的发生大过发生后的批评,特别在这种错误的发生是可预见的时候。
当然,最到位的做法是日常生活中主动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主动施教,先期避免错误的发生,降低孩子被批评的概率。但无论如何,当批评不可避免时,父母们一定深谙鼓励式批评之道,毕竟,对于这么小的幼儿来说,也实在没有什么罪大恶极的错误需要我们去严阵以待。
批评孩子“尊重”在先
孩子虽小,自尊心却不比成人弱。父母一句话说重了,外向的孩子会立刻把不高兴写在脸上,还要申辩几句;内向的孩子则会把怨气憋在心里,日久天长容易形成内心强烈的自尊和强烈的自卑。孩子哪里做得不好,父 母当然应及时指出来,不让小毛病发展成大的祸患,但这并不是说一分钟也不能等。既然事情发生了,最好是先解决这件事,而不是先教训孩子,更不是粗暴地责骂孩子。如果是在人多的场合或家里有客人,父母不妨找机会把孩子拉到一边说句悄悄话,或等到客人走了以后再说,避免孩子遭遇下不来台的尴尬。对于那些很有个性的孩子,强硬的态度其结果是两败俱伤,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他会很快理解父母的意图,默认批评,自尊心也不会受伤害。
批评要找适当的时机,其出发点应该是对孩子的关切。粗话、恶语,就像支支毒箭,只能用来反对敌人,不能用以对付孩子,否则只会使他/她产生不满、反怒、仇恨的情绪以及报复的念头,逐渐学会使用消极的态度和方法保护自己。
美国的海姆·金诺特博士将其母亲常用的对付孩子的尖刻语言归纳如下:
漫骂:混蛋、瘪
三、骗子
侮骂:笨蛋、真是个废物、不中用的东西
指责:又淘气了、真是个坏孩子
压制:给我住嘴、你敢不听大人的话
强迫:不许说不行
威胁:你敢不听我的话,我再也不管你了
挖苦:亏你想得出这种蠢方法,你真聪明
用这类伤害性的语言去批评孩子,有时确实也会立刻见效,孩子会乖乖地服从父母的意志,然而,这种屈服只是暂时的。
从长远看,这些语言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还会对孩子的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懂得尊重孩子,批评时就事论事,不翻旧帐,使孩子懂得自己她错在哪里,不再重犯,那么,这样的批评就能起到它应该起到的作用。批评的话越实越好
批评孩子,钉是钉、铆是铆,说准说透,以质量胜数量,不要把陈芝麻烂谷子都翻出来老账新账一起算。孩子最烦的就是父母唠叨,它会让孩子产生“永无出头之日”的绝望;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通粗暴指责,让孩子摸不着头脑,其结果是父母说了很多,孩子却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批评就是试图改变对方的想法、态度和行为。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话一耳听一耳冒,批评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其实,即便是成人,每天反复听“快点,别磨磨蹭蹭的!”“去把玩具捡起来!”一类单调、重复的话,耳朵也会磨起茧子,孩子就更容易对此产生“心理惰性”。他们需要新鲜的语言给自己提神,推陈出新往往能提升孩子做事的兴奋点,假如你换一种说法:“如果我们再耽误一会儿,恐怕就看不上海豚表演了”或“已经晚上九点了,该让毛毛熊回家睡觉了”,孩子或许会更容易接受你的批评。
无声有时胜有声
沉默是金。一些很明显的错误或顽固性错误,孩子自己也会意识到。如此习惯成自然地一错再错,被父母“敲打”的心理准备早就“百炼成钢”。此时如果父母仍旧依照惯性老生常谈地指责一番,实际上是如了孩子的愿,他可能会如释重负,眨眼之间就把批评忘得一干二净;相反,父母的冷处理倒让孩子忐忑不安,觉得很不自在,并揣摩父母的心理。适度、适时的沉默可造就紧张的气氛,也给孩子留出了自省的时间,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剪枝” 不留痕
从小到大,每个孩子都需要修正一个又一个缺点和毛病,遭遇孩子成长所带来的烦恼,你是润物细无声地暗示他的不足、给予必要的指导,苦口婆心地讲道理、锲而不舍地修正孩子身上的毛病,还是火冒三丈、挑剔指责,将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到孩子身上?来看一看,批评分寸的掌握,最 应回避的伤害有哪些?
伤痕一: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
5岁的宣宣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宣宣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
错误批评: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妈妈一巴掌挥了过去,宣宣的手背顿时就红了—说服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留下的伤痕:从根本上说,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
它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和他周围的人—对暴力行为的模仿是轻而易举的。由于父母的坏榜样,孩子在独立面对自己和小朋友的冲突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
“剪枝”有方:将批评升级为“战争”,那就是父母的不是了。幼儿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成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而且,脆弱的内心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这能给孩子自信,也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批评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和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所以,妈妈此时不如使用“表扬式的批评”方法,去发现孩子的点滴长处,先褒后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这一遍强弱感觉掌握得不错”,接着再提要求:“右手 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样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点,速度如果再放慢一点会更好。来,我们来试一试,我想宣宣一定没问题!”孩子需要在比较和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点成绩,她会有信心纠正自己的九个错误;相反,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错误采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会毫无心情保持自己的九个优点。
伤痕二: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绪难以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陶陶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画笔、画纸摊满了桌子,床上也堆着他的各种小玩意儿,自己最喜欢的书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时候不知道去哪了。多次的提醒仍然没能使陶陶有任何改观。
错误批评:屋内的一片狼藉点燃了妈妈心中的怒火:“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玩完了还放回哪儿去。你就是不长记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们扔掉!”说着假装把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扔了,接着是一阵急风暴雨般的叫嚷。
留下的伤痕:不是你的嗓门越高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也把你的修养咆哮得无影无踪。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而且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妈妈嘴上说“扔掉”,但是手上却没有真正“扔掉”,妈妈的威信也由此丧失。
“剪枝”有方:千万不要以为你的态度,包括表情、语气和目光无足轻重,只有好心就足够了;不肯在表达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难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因为,有时候他们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息怒。
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养成的习惯,妈妈应该对陶陶耐心一些。先和孩子一起收拾,能收好一件东西就鼓励一下。孩子被妈妈的肯定激励着,会慢慢学会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伤痕三:喋喋不休—过滥的批评引来逆反
玟玟有一大盒子各种形状的小珠子,串起项链漂亮极了;但当她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几个透明的围棋棋子充当“夜明珠”时,哭着喊着要,对方不给,她就把人家装“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错误批评:玟玟的举动让妈妈觉得很没面子:“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不能总是看着别人的东西好,你家里的玩具还少吗?自己的东西扔在一边不玩,一看到别人拿点什么就跟宝贝似的,真没出息„„下次再这样,我绝不再给你买任何玩具!”
留下的伤痕:如此絮叨、缺乏新鲜感的批评,不能给孩子大脑以明显的刺激,说得越多,孩子越会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而且,别看孩子小,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一点不差,“没出息”、“占有欲”一类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话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反感,明着或暗着和你对着干,身上的毛病很可能会有增无减。
“剪枝”有方:漂亮的和新鲜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诱惑,抵御诱惑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父母不妨告诉孩子:她喜欢自己没有的东西并没有错,但他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更不能抢或毁坏。接着向孩子讲清楚:世界上的好东西多得数不清,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如果特别想要,就得凭自己的努力去争取。
第二篇:家长学校讲座发言稿:和孩子一起成长
家长学校讲座发言稿:和孩子一起成长
家长学校讲座发言稿:和孩子一起成长
尊敬的老师、各位家长:
大家好!感谢学校老师给我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能让我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孩子的成长教育,我感到非常荣幸。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各位家长向辛勤教育孩子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老师们,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其次,占用各位家长朋友宝贵的时间,我内心有些不安,希望我今天的分享、和大家的交流能带给各位一些启发。
今天在座的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家长,高一孩子的家长。咱们都是难兄难弟,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经常和别的家长交流,和朋友交流,多多少少都有这种情况:
大人每天小心翼翼,看着孩子的脸色说话,我家孩子的爸爸说“不敢高声语,恐惊我先人”。孩子和大人没话说,吃过饭门一关,不知道他忙啥,借口送杯水偷偷瞄一眼,进去第二次,啪门锁上了。说一句顶两句。要啥得给啥,不敢不给。吃早饭没时间,对着镜子抹油抹半天,更别说还有偷偷喜欢的人,或者被人偷偷喜欢„„作业多熬到深夜的时候,心疼,作业少玩手机的时候,心急。各种纠结真是折磨!时间一长,干脆不管了,说他那么大了,啥道理都懂,反正每天也上学呢、也学着呢,我们每天给做饭伺候着呢,还咋管?
这种情况或多或少都有过,大家彼此也不会笑话。有一个道理,“风筝飞得高,是线牵得好”。所以家长一定要管。怎么管?我分享一下我自己粗浅的认识。
第一:孩子得有一个安全、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安全就是让孩子心里很踏实,如果父母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走在回家的路上,孩子都在担心今天爸爸妈妈会不会打架。这对孩子非常不好,安全感是第一需要。我们家自从孩子上高一以后,除非过年过节,平常不在家里搞宴请。家人大聚会的时候,我就引导家人都聊一些孩子的事,家家都有孩子也聊的起来。比如,谁谁今年吃饭好个子长得快,谁谁今年开始写字写得好了,谁谁参加比赛得什么奖了等等。孩子至少得有一个独立的房间,床铺不要太软,有个大一点的书桌,连睡觉带学习都有了。父母也不要经常出去吃吃喝喝,把孩子一人扔在家里。或者至少一个人在家,和孩子一起吃饭。
第二:了解孩子在干什么,是什么状况。想了解就要听他说,很多孩子电话里跟同学聊得开心的很,大人问聊啥呢那么开心,孩子说没啥没啥。我们家就是个典型。孩子跟我无话不谈,什么都说。从很小的时候,孩子只要说妈我跟你说个事,不管再忙,我都要停下手里的活,专心听她讲,听完有时候发表看法,多数时候她需要的只是个听众,或者跟你分享喜悦,或者诉说不开心的事,甚至是发发牢骚。孩子对她爸爸好坏消息一律封锁。要我说是做爸爸的心眼太实了,比如说,她中午放学特别高兴,一进门就说,妈妈我今天在班里太牛了,我停下关掉做饭的火说让我听听你是咋牛的。她说政治老师提问我全都背下来了;化学老师让我上黑板做题,别的同学都用的化学方程式,我用的是离子方程式,化学老师把我好好夸了一通;数学课上,老师让做3道题当堂改,我是第一个交的我就看着老师打了3个对号,加了3分„„这时候他爸爸说你这课堂上的东西都简单,你不能光看课堂你得往深里做题,人家木毕娜考那么高的分也不见得„„话还没说完,孩子就火了,说我跟我妈说话有你啥事?又跟我说妈我爸咋回事,她是不是看不得我高兴?那行以后我啥话也不说。这时候我们俩只能对视一个无奈的眼神。现在基本达成了默契,她啥事都跟我讲,我偷偷告诉他爸,他爸有时候提醒我注意什么。
为了和孩子不拉开距离,让我们的心在一起,我不想让孩子一个人奋斗。孩子写作业时,我有时候也到她卧室去拿一本她的书看看。我看她书的时候她就热情很高,很开心,说这样感觉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拼,起码有人陪着,有人陪着就很幸福。现在不是有句话吗,说有钱的要会包装,没钱的要会装,我们有时候也得装一装,别像我孩子的爸爸那么实心眼儿。有条件的在家里读读书看看报,哪怕经常看看新闻,也能对世界局势说出个一二三四,这样孩子也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也是积极上进的人,妈妈也不只会做家务、爸爸也不是只会赚钱。
第三:相信老师,维护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一定不要当孩子的面表现出对老师的不满。我们的老师都没有问题,老教师虽然是地区师范出来的,但是有20多年的经验,高考带出来多少轮了,经验特别丰富,像地理政治英语语文化学这些学科我们学校一直都是地区联考的第一名,有些科目甚至地区二中的奥赛班都比不过。年轻老师都是本科毕业、学士学位,论学识哪一个都能教得了我们的孩子,不要质疑老师的能力。今天我们关起门来说,哈尔滨的老师来了一拨又一拨,大城市来的老师水平高吧,可是考下来怎么样呢?连我们的年轻老师带的班都考不过,为什么?敬业和奉献他们是比不上的。他们上完课就走,我们的老师课间10分钟都在抓学生背书,放学了都离不开办公室,天天跟学生斗智斗勇。还有,我家的孩子也在乌鲁木齐八一中学上了一个月,在县中学开学之前又回来了。孩子说,八一中学有的老师讲课水平高,有的还赶不上我们初中的老师,她说,在哪上不重要,谁教也不重要,关键看自己学不学。只要愿意学在哪都能学好。
人们都有这样的劣根性,别人一百个好也许能看见十个,但是一个不好就能被传成十个。孩子也捕风捉影,对老师丁点不好的事格外感兴趣,作为家长,不能跟着起哄。更不要怂恿孩子去告老师,孩子一旦不信任老师跟着就会放弃这门学科,那损失就大了。结果是坑了自己孩子。可能出发点也是好的,但不要用这种过激的方式,人都是感情动物,只要感情到了,让老师做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心甘情愿。我说的感情更多的是师生感情,家长对老师尊重、感激。是孩子尊敬老师、勤学好问、积极上进的态度。
第四:人品最重要,不要太看重分数。孩子性格好才是真的好。时代变化了,人才的标准也在变化,分数不能决定一切,高分未必高能,孩子学习成绩好,并不意味着思想好、能力高,孩子暂时学习成绩落后,并不意味着思想差、能力低。况且分数高也是相对的,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考试分数不理想,应该心平气和地与老师、孩子一起研究存在的问题。既要与同学比,更要与自己比,比较前后几次考试,看是否退步,原因是什么。比较各科之间的成绩,看哪科是弱项,多花些时间补上。
有这样一段话说,花园里种着各种花,有的花先开,有的花儿后开,只要是花,总会开放,所以静待花开吧,也许有的永远也不开花,那是一棵参天大树!
各位也都是幸运的家长,咱们遇到的这一届老师都是特别棒的老师,老师的水平都很高,好几个老师都是地区的学科带头人,县上的骨干教师,在地区甚至自治区课堂教学技能大赛都拿了大奖。老教师经验多,年轻教师热情高。他们都特别敬业、特别有奉献精神。从校长、主任到年级组,对我们这一届的孩子都寄予厚望。初三的时候,举行了第一次中考百日誓师大会,进入高一,实验班就开始上晚自习了,全校现在只有高三上晚自习。他们上自习老师就陪着,完全义务奉献,所以老师们是特别辛苦、特别愿意付出的。
要想孩子学好,多跟老师交流,打打电话,经常到学校来问问孩子的情况都很好。或者家族里有特别有威望有智慧孩子又信任的人,可以向他求教或者带孩子走动走动,汲取积极向上的东西现在叫“正能量”。现在微信上不也传吗?“你是谁不重要,关键看你跟谁在一起,你身边是什么人”,自己想优秀,你就要和优秀的人在一起,我们都想让孩子学好,就自己主动接近孩子的老师,只要你来了,你就有收获。第一次家长培训时候,李梅老师讲过“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进步”。
古人说40不惑,我们都40多了,但在养育孩子方面,也都还是新手,每天摸索着学一点。今天,我分享的主题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耽误了大家宝贵的时间。
谢谢大家!
第三篇:和孩子一起成长
和孩子一起成长
作为教师,每每和家长沟通孩子学习的时候,很多家长总以“我不识字,教不了孩子”来推脱孩子教育的责任。确实,在农村,家长不识字,文化水平低的并不少见,但这并不应该成为家长推卸教育孩子责任的理由。现实生活中,有文化的家长依然“培养”出罪人,而农村里目不识丁的家长却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其教育水平和所谓的文化水平与孩子的教育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其实,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记得一次家长会上,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代表发言,话虽不多,但孩子是哭着说完的。她说:“我的妈妈很爱我,她虽然不认识字,但非常关心我的学习。每当我做作业的时候,妈妈从不看电视,他总是静静地坐在旁边守着我。我很感激我的妈妈,妈妈,谢谢你!妈妈,我爱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环境造就人,也改变人,作为父母,其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试想,一个家庭中,父母在一旁吃喝玩乐,看电视,打麻将,孩子如何能安心学习?作为家长又凭什么义正言辞的去约束孩子、管教孩子。你家长乐此不疲的事,你有什么正当的理由要求孩子。五彩纷呈的电视节目比作业可诱人多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孩子小的时候。
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多读好书,不仅能帮助孩子识字,而且能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品行,书读得多了,视野开阔了,也就聪明起来了。我们农村孩子,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做父母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家长沟通时,有的家长抱怨说:“家里买的什么书都有,可就是不看”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培养的。我的孩子小时候也不喜欢读书,相比小伙伴间的游戏,精彩的动画,读书也太枯燥无味了。为了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每天下班后,不管多苦、多累,我都要和孩子一起看书讲故事。开始,是我给她讲,后来让她给我讲,慢慢地她讲的越来越多,我成了她的忠实听众,在巨大的“自我表现”诱惑下,读书也就成了孩子的生活必需。
作为家长,已经吃了不识字的亏,我们不能再让我们的孩子走我们的路。我们不识字,可以让孩子教。试想,一位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妈妈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怎样的烙印呢?不仅如此,为了胜任小老师的角色,孩子上课就会很认真的听讲、学习。这样,既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其自信心,从而帮助孩子成长、进步。
总之,作为家长,任何理由都是借口,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的将来,让我们负起责任,和孩子共同成长。
第四篇:和孩子一起成长!
和孩子一起成长!人非生而知之,做什么事情都一样,做父母也应该学着去做。
但凡孩子出了问题,先往自身找找原因,看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和子女一起成长,一方面可以了解子女,一方面也可以自我学习。因为子女不断成长,同时内外环境也在持续变化,所以,父母不能以固定不变的观点来观察子女和了解状况,必须一方面教导子女,一方面也从子女的实际反应学习到一些新东西。
“借由父母自己的调适,来改变子女的习惯”,更容易促成亲子和谐,使子女变得更乐于接受父母的教养。
因为“要改变别人,只有先改变自己,才是最有效的方式。”父母从子女身上发现自己应该改变的地方,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如果发现子女的身心发展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父母最好私底下记住要点,千万不要惊惶失措或者张扬出来,以免影响子女的心理。
例如父母第一次听到孩子说出“我讨厌妈妈”这句话的时候,多半十分吃惊,甚至愤怒。有些父亲还趁机指责母亲管教不当,双方大吵一通。
有时就算父母十分理性,态度缓和,好好和孩子沟通、讲道理也没有用。其实,这时候不要马上有反应,应该暗中把女儿的话记下来,然后先回想一下,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经历?子女反抗父母或者讨厌父母,一定有原因,只是说不出来而已。
如果父母没有办法了解,不妨向自己信得过的长者请教,交换意见,获得有效的方法,回头再做打算。
父母暂时搁置下来,等待大家情绪比较稳定的时候,让孩子有发表自己感受的机会,说出为什么讨厌妈妈。然后告诉孩子,自己当年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和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五篇:家长学校感想——上家长学校听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感想
上家长学校,听《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感想
感谢嘉兴市房管烟雨幼儿园为我们家长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从家长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使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使我在各方面也有了一些不同程度地改变和提高,现将粗浅体会浅述如下:
查老师从一段对话开始简单易懂的让家长明白,教育不是在指定的环境下才能做的,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教孩子学习,教育是教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理念。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就时刻充当着“老师”的角色,因此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通过查老师的讲座,让我掌握了一些亲子沟通方面的知识。知道如何处理孩子抱怨,伤心,恐惧,焦虑和愤怒等,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入手,与孩子交朋友,尊重孩子。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同样要为人师表,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在家庭教育中的几个误区:认为孩子要听话,要孝顺,少管闲事等,其实在抹杀孩子的自由,独立,公德心等,这样会给孩子带来许多心理问题,如敌对情绪、心理负担重、不关心他人、自私自利等。因此,家长必须转变观念、实事求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表现的更多的耐心,教育孩子怎样表达愤怒的情绪,也需要给予有建议意义的惩罚等。而提升家庭教育质量,首先要重视学习,特别是家庭教育课程的学习,比如旅行,是一次很好的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父母是孩子的心灵导师,是孩子的榜样!
最后我非常感谢嘉兴房管烟雨幼儿园举办的家长学校,也非常感谢辛勤讲课查老师。希望学校今后多办家长学校,让我们家长也不断丰富、充实自己,一起努力学习知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优秀人才,也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