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邮政业努力奋斗

时间:2019-05-15 07:3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全面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邮政业努力奋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全面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邮政业努力奋斗》。

第一篇:为全面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邮政业努力奋斗

抓改革 促发展 惠民生

为全面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邮政业努力奋斗

(第45届世界邮政日致辞)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 2014年10月9日

在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65华诞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第45届世界邮政日。借此机会,我代表国家邮政局,向关心、支持我国邮政事业发展的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全世界邮政业的同行们,特别是我国邮政行业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战略部署,对新时期邮政行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发展,为邮政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邮政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快递服务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邮政监管体制、税制改革、简政放权、行业安全监管等方面取得重要改革成果,邮政业基本面长期向好,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继续保持。2013年全行业业务总量完成2725亿元,同比增长34%;业务收入完成2548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快递业务量完成92亿件,同比增长62%,最高日处理量突破6500万件;快递业务收入完成1442亿元,同比增长37%。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延续,邮政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正确研判形势,树立底线思维,强化担当意识,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坚定不移地向着“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邮政业”的奋斗目标,以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推动行业发展。紧紧围绕抓改革促发展惠民生这条主线。邮政业是国家基础性、公共性、服务性行业,与生产生活和消费者利益紧密相连。惠民生既是邮政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检验发展成效的试金石。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统筹协调,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普惠为民,以全面深化改革统领全局,解决邮政业在促进发展、普惠民生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程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大程度地解放和增强行业活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继续实施“深化邮政改革创新,推动快递转型升级”两大战略。深化邮政改革,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形成激发活力的运营机制,探索邮政公共服务市场化机制,完善邮政普遍服务和竞争性业务分业经营制度。推动邮政业务创新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邮政网络使用效率,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性业务,支持发展农村物流业务,满足多元化需求。完善邮政发展环境,健全责权统一的邮政普遍服务保障与监督机制,推动邮政普遍服务可持续发展,完善特殊服务和安全监管机制。推动快递企业从做大规模向做强实力转变,引导快递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产业带动力、社会影响力强的现代企业集团,追赶国际领军集团。实施“快递下乡”、“快递西进”工程,加快农村和西部地区快递网络布局,支持企业建设跨境网络开拓海外市场。推动快递服务向综合快递运营体系转型,将业务板块由“1+1”向“1+3”拓展,在标准快递和国内电商快递基础上,着力发展服务先进制造业快递和跨境电商快递。

牢牢把握“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监管效能”两个重点。引导企业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提升邮政普遍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快递企业由价格竞争向服务竞争转变,打造服务品牌。引导企业加强内部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运营,提升企业公众服务满意度。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服务质量承诺为重点的信用机制。建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实施快递服务职业道德准则,建立行业内部监督机制、风险警示举报制度及处理机制。突出强化安全监管,完善落实安全保障机制、责任和工作制度,将人防、技防和流程管理相结合,严格收寄验视制度,全面保障寄递渠道安全。深化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水平,加强改进邮政行政执法,实现执法重心下沉,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

始终坚持“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增进人民福祉”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用户权益保护的救济途径,加强投诉与申诉管理,着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督促企业按规定做好用户赔偿,保障用户求偿权。保障用户的人身财产和信息安全,严禁企业和个人非法泄露信息。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拼搏努力和全社会的广泛支持,邮政全行业将会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转型升级贯穿邮政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坚持安全为基、发展为要、服务为上,注重稳态势转方式,注重调结构提质效,注重转职能惠民生,为全面建设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邮政业努力奋斗,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积极参与“寻梦、织梦、圆梦”活动

1.践行“中国梦”与实现“师大梦”

(1)践行“中国梦”必须与个体相连

在了解了“中国梦”的提出与科学内涵之后,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将一个宏大的概念落到实处呢?若咱们只是学习了理论知识、掌握了历史,是不是真的就能将“中国梦”很好地实现呢?打几个简单的比方来说:法学院的同学,当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法律,是否真的能作为一名律师在公堂上展开精彩的雄辩?文学院的同学,当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文艺理论,是否能写出一篇视角新颖、有深度、有力度的评论文章?以后立志当老师的同学,当咱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教育理论,但是否真正懂得了怎样和学生相处?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只是,现在的我们还很难回答,因为,我们几乎还没有把所学的知识通过实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能。

同样,要真正地实现“中国梦”,只有将“中国梦”转化为每个中国公民的梦想,只有将“中国梦”与每个实实在在的人联系起来,只有将灵魂与每条血脉联系起来,整个主体才会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2)“师大梦”与师生紧密相连

咱们师大一直在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而努力,一直为了打响川师大的名气而努力,一直为了传承优良的文化而努力,一直为了创新开放的学风而努力,因为,咱们的师大也有一个“师大梦”。要实现这样一个梦想,需要依靠每一个师大的教师和学子的努力,而这一份努力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取得成效的。回望我校历史,一九三八年,战火纷飞,日寇侵华,早已从沈阳流亡至西安的国立东北大学被迫内迁四川三台县,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来自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学开始逐步重返家园,而在四川省滞留下来的东北大学部分师生,在四川省尤其川北地区的支持下,在三台校址上重立“私立川北农工学院”即四川师范大学前身。私立川北农工学院不仅是四川师范大学的骄傲,而且是当时四川省乃至全国的骄傲,从1947年起,学院造就了胡大鹏等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从1948年起,学院也出现了中国民主同盟的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这些组织的生产及活动,在师生中传播了进步思想,培养了进步力量,推动了川贝的革命事业,在传世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经历了多次的合并、拆分与搬迁,1956年定址于成都狮子山,校名沿用四川师范学院。文革时期,师大度过了一个最曲折的发展阶段,虽然全校师生受到冲击且停止办学,但是师生很多仍然以学习为精神,直至文革结束,学校重新办学。1985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正式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由此展开了师大新时期的发展道路。

四川师范大学从一个川北地方私立学院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知名大学并不是偶然,这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非不开。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校从仅具有单一师范类专业发展为拥有狮子山校区、成龙校区、东校区以及电影电视学院的综合研究性院校。四川师范大学电子传版社是四川省唯一一家省属高校出版社,学校图书馆是四川省第三大图书馆。话说回来,我校的图书馆秩序依然有待加强。重温了我校坎坷曲折的历史,审度了前人的努力与奋斗,作为当代师大人,除了为自己的生计努力以外,是不是也应该为培育我们的母校贡献一些自己的力量呢。教师更敬业地传授知识;学生更深入地钻研学术,更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努力成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我们大家的每一点努力都是在为构筑“师大梦”添砖加瓦。

2.师大“中国梦”主题教育

为相应“中国梦”的号召,近段时间以来,我校广泛动员、全域覆盖、凝练载体,迅速组织开展关于“中国梦”的主题教育,在师生中兴起了努力践行“中国梦”,共同实现“师大梦”,正确追求“个人梦”的热潮,全校上下形成了高度的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

(1)从重视程度上来说,学校对此是高度重视的,并及时作出了工作部署。为加强对主题教育的统一部署和总体安排,学校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成立了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党委分管副书记为副组长的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的通知》、《中共四川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在学生党员中开展“坚定自信、自强圆梦”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共四川师范大学委员会四川师范大学关于深入开展“弘扬抗震精神,凝聚四川力量,树立四川形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主题教育的通知》等文件,紧密结合学校自身实际,紧密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对相关活动的开展作出统一部署,这些文件共同规划了学校开展主题教育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着重突出了“中国梦”与学校每位师生“个人梦”的紧密结合和内在一致性,从而为弘扬抗震精神,凝聚四川力量,树立四川形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学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激发起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结合师生实际,召开主题教育座谈会。学校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多、来自雅安地震灾区学生多的实际,并紧密结合近期成都社会相关敏感热点问题,于5月2日召开校级层面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座谈会,邀请学校领导、教授代表与学生代表座谈交流,包括邀请了大量少数民族同学和来自雅安芦山地震灾区的同学参加。会上,维、藏、彝等少数民族同学通过介绍家乡的巨变,纷纷表示“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来自雅安芦山地震灾区的同学介绍了芦山地震后,自己亲见亲历的感人事迹和对抗震精神、四川力量、四川形象的理解和认识,并号召同学们立远大之志、扬希望之帆,用个人的青年梦托起“中国梦”。

(3)开展的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是新颖的。学校将主题校园文化活动细分为“寻梦行动——在追寻中坚定信仰、织梦行动——在活动中升华理想、圆梦行动——在实践中勇担责任”三个板块,结合纪念五四运动94周年和建校67周年等纪念庆祝活动进行组织,现已启动和正在进行的活动包括:征文比赛、校园红旗青年选拔活动、微故事创作、青春励志歌曲传唱活动、主题摄影比赛、微电影创作等活动。各位同学都可以积极参与到此类活动中,在践行“中国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对自己才华的展示和对自己能力的锻炼。

3.参与实现“中国梦”

咱们又回到了要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个中国公民的参与的问题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当代大学生,咱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我们赢树立理想远大,热爱祖国。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勇于奉献的形象,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具体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同学们生逢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极好历史机遇,理应树立起“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把为振兴中华作贡献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目标!

第二,我们要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当代大学生应当发挥朝气蓬勃、思维敏

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多创造活力的诸多优势,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断夯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掌握善于创新的技能,努力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方法论,努力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

第三,我们应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人民。没有见识的科学知识,就不能发展经济,更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中国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社会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才关系的警钟。我们应该知道,“德”是绝对不可以没有的。第四,咱们应该做一名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大学生。用开阔的视野不断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试着吧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大我”之中,在维护和实现国家与人民利益的过程中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

第五,我们应当知行统一、脚踏实地,努力将书本知识和实际行动密切联系起来。一个人能都做到言行一致,是其能都在立身处世等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应时时提醒自己,比如应该做的事情,认识到了,但是是否做到了。

第三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盛会聚合力,共绘新蓝图。备受全市人民关注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大会预定的各项任务,胜利闭幕。我们对大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市第四次党代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一次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大会,是一次民主团结、和谐奋进的大会。大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推进跨越发展、提升民生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题,认真总结过去,科学谋划未来,对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作出战略部署,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委和市纪委。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全市人民的期盼,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当前,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进入决战决胜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惠民为首要任务,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力突破工业化、城市化两大重点,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最大的任务,坚持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提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促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在深化转型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以加速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发展,强力突破中心城区,推进都市区同城发展,加快发展县城和小城镇,快速提升城市化水平,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强生态市建设,着力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的新格局;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动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要加强以增进民生幸福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大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家园。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关键在党,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着眼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倡树实干为民的优良作风,使各级党组织成为推进改革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一届市委的领导下,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苦干实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重庆人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努力奋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第四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正能量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正能量

在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的热潮中,我们送走了二0一二年,迎来了二0一三年。回顾过去的一年,在陕西省资产评估协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开拓了新的业务,召开了第三届会员大会,选举了新一届协会领导班子,明确了新一年的任务。今年,又正值党的十八大召开,为我们展现了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评估战线上的全体成员无不欢欣鼓舞,兴奋至极。

党的十八大是在胡锦涛主席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势下召开的,是在科学发展观取得难以估量绩效的形势下召开的。总结我们的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这就是我们的经验,是我们长期必须坚持的理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按照科学发展观,科学的建设社会主义,科学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科学的深刻挖掘评估科学的理论和深层次含义,科学的研究和指导资产评估工作的建设、发展和创新。我认为,学习和贯彻十八大报告的精髓之一就在这一点,抓住了这一点才抓住了本质,才抓住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合点。正如报告中所指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总书记也给我们指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下功夫,牢牢掌握认识世界、认识客观规律的思想武器”。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还必须牢牢抓住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根本,紧紧抓住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条主线。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革命九十多年,我们的几代领导人带领我们浴血奋战九十多年,找到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条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迅猛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是因为我们走对了这条路,得之不易,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按照以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所发出的奋进号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要按着这条路走下去,在庆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一定能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走好这条路,必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包括道路方向、理论体系和制度保障,三者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缺一不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心是经济建设,我们是搞资产评估工作的,就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为改革开放服务的,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那么,就必须全面深刻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并贯穿在资产评估的全过程,不断研究和深化资产评估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开拓诸如绩效考评这样的新项目、新课题和新业务,不断对评估业务进行创新和改革,使评估业务、评估理论不断发展。通过我们的辛勤劳动和实际工作,忠心耿耿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踏踏实实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们的毕生精力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给小康社会的建设,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年,陕西省资产评估协会召开了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选出了以韩传芝为会长、劳鑫为秘书长的新一届协会领导班子,这一届领导班子不仅规划了评估工作的发展,还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每一个评估战线的同志,全省评估战线的所有同仁,都应该按照协会的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协会又带领并要求我们学好十八大文件,深刻领会好十八大精神,用十八大精神武装我们的头脑,指导我们的行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潮中,做出各自的贡献。我们必须这样办。总书记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协会的带领下,我们绝不可空谈,要实干,必须实干,只有这样,才能振兴中国,振兴中华,振兴中华民族,建设美丽中国。现阶段,首先静下心来,结合自身实际,结合工作实际,学好十八大文件,学好“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学好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的所有讲话,要反复学,深入讨论,深刻领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此基础上,紧紧团结在陕西省资产评估协会周围,在协会带领下,把准方向,开拓业务,改革评估,提升水平,共同迎接美好的评估事业的春天。我们有决心,有信心,紧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扑下身子、实实在在地干,踏踏实实地实践,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贡献我们的一切,为建设小康社会汇聚正能量,释放正能量,增添正能量。

第五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昊华能源

郭现峰

一、“四个全面”的历史背景.................................................................................................1

坚持问题导向,破解中国发展问题...............................................................................1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 从“中国梦”提出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3 二、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5

科学内涵...........................................................................................................................5 重要意义...........................................................................................................................8

三、共产主义与全面小康社会.............................................................................................10

四、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7 参考文献.........................................................................................................................22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总方略——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2 四: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1

一、“四个全面”的历史背景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主题,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在世界大变动中把握机遇、在国际大棋局中赢得主动,迫切需要胸怀全局、统筹谋划,对治国理政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前沿,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推进,以非凡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提出的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坚持问题导向,破解中国发展问题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对中国发展方略的深邃思考。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党正在领导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随着我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我国国家治理的现实挑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叠加显现,经济社会发展“两难”问题明显增多。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复杂情况、新的实践要求,决定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和碎片化方案已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党从治国理政的战略层面来思考、设计和破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党中央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的新思路新部署。这样一个大思路使我们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发展布局更加合理、发展战略更加有效,是我们不断解决复杂问题、化解风险挑战新的韬略和法宝。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中共的每一代领导人都提出自己标志性的思想理论,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执政纲领及其个人的政治遗产。中共领导人都有自己的核心理论。每个理论也都具有自己的历史地位。习近平上台两年后,第一次推出了属于他自己的理论体系。

建党以来,我们党探索和回答如何建国,建设什么性质的国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基本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大理论成果。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一届党中央在治国方略上开拓提升出的新版本,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就和新境界,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从“中国梦”提出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十八大后,新一届领导班子,第一次集体活动是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总书记在参观展览时提出中国梦,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随着就是不断筑梦,不断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逐步形成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一个全面”到“两个全面”。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时,提出了“一个全面”,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章节中提出“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八大提出了“两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第二阶段是从“两个全面”到“三个全面”。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而把“两个全面”扩展为“三个全面”。第三阶段是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考察期间,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首次将“四个全面”并提,把“三个全面”扩展为“四个全面”。

从中共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展现。二、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创新的时代性内容和严密的逻辑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探索。深刻理解“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全面把握“四个全面”的历史地位与指导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的时代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一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的改革密切配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应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目标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必须从全局看问题,看我们提出的各项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立足于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整体部署,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思维定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全面依法治国: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对建设法治中国的进一步阐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此作了全面具体的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领导方式和作风建设等各方面。当前,关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举措,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简单的并列、平行关系,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整体,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统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缺少战略目标,人民没有奔头。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筑就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重要意义

“四个全面”,是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在坚定中国自信、发展中国道路、优化中国模式、总结中国经验,带领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出来的,既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又是实践创新的巨大飞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开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不断开拓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升的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重大课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深刻把握治国理政的若干重大关系,科学统筹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思考谋划治国理政一盘棋,先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任务和战略部署。“四个全面”廓清了治国理政的全貌,抓住了治国理政的关键,拎起了治国理政的总纲,集中体现了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方略。

2、确立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总方略。由大向强,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如何实现这“关键一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课题。由大向强可谓“树大招风”,越是靠近世界舞台中心、越是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越大。同时,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要用几十年解决西方在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还要解决自身特有的突出矛盾问题。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西化分化陷阱”等,这些都给党治国理政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能更好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实现中国梦的统一,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统一,以全面深化改革来破解民族复兴和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来确保发展风险有序可控,以全面从严治党来强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3、开启接续打造“中国优势”的新篇章。无论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继续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还是以“中国奇迹”的升级版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核心都在于完善“中国模式”,打造和增创“中国优势”。“四个全面”是将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之中的大手笔,特别是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意味着中国模式的核心之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四个全面”蕴含的丰富战略思想,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布局,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我们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个战略布局,在实践中提高贯彻落实好这个战略布局的自觉性坚定性,全面支持国企改革,促进集团融合发展。

三、共产主义与全面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有远大理想或最高纲领即实现共产主义,又有近期目标或最低纲领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用最高纲领规定前进的方向,用最低纲领表达最高纲领在特定阶段的实践性目标。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新中国成立标志着第一个历史任务完成,现在我们正着力完成第二个历史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确立的战略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发展阶段。这一目标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基本成形,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最终确立下来。这一目标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烈期盼。

1、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党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深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目标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应了人民的新要求。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在世界发展史上、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回顾几千年的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追求和愿望。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从救亡图存到推翻三座大山,从改变一穷二白面貌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一直在为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近17万亿美元(2015年10.38万亿),中国人民将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普遍过上比较殷实富足的生活。这将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也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阶段。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今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就是在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同时要认识到,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到2020年全国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近年来,全面打响脱困攻坚战,千方百计、多种方式脱困。要使全体人民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还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辛努力。全党同志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继续顽强奋斗,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十三五”规划纲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规划和设计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40.89万亿、2015年67.67万亿)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臵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配臵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这些新的目标要求,与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相衔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体现了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需保持在6.5%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才能实现翻一番目标。

3、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总书记强调,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一个整体性目标要求,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才能真正造福全体人民。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没有人掉队的小康。我们到时候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当前,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要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总书记强调:“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不能把相关指标简单套用到各省区市,那样不科学,也不现实。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坚持一定标准,又要防止好高骛远;既要考虑到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要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

四、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实现“两个翻番”,否则势必走到老路上去,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这样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

1、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策略,也是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矛盾和问题、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面对新的风险和挑战,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多地显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总书记指出,尽管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一定要全面把握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推动我们的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落实好“十三五”规划纲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了战略基石。

从国际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总体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平衡,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从国内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增长速度不可避免换挡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转换,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良好发展态势可以保持。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党中央作出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判断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情国情不断变化,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相应变化。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破坏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新的自主增长动力没有形成,世界经济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减弱,我们利用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加快自身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二是主要国家去杠杆、去债务,全球需求增长和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市场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利用国际市场扩张增加出口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在国内,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三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我国要素成本快速提高,利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原有比较优势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危机感上升,新的经贸规则制定处在激烈的利益折冲之中,我们利用原有规则招商引资、促进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保护和扩大我国发展利益。五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社会期待我国在更多领域承担更多责任,一些国家同我国发展的摩擦上升,而那些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壮大的势力对我国的戒备和防范心理加重,联手对我国进行牵制和遏制,我们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事务、统筹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工作,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努力维护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对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和未来走向。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中国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关口,这种内外联动的“历史性交汇”,让我国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两个转变”——由加快速度的机遇变为加快转型的机遇,由扩张规模的机遇变为提高质量的机遇。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让稍纵即逝的机遇为我所用、倒逼变革,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让我国的发展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在这样的变与不变之下,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成为来而不可失的“时”;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成为蹈而不可失的“机”。我们要准确判断和把握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抓住战略机遇期,促进中国经济的新发展。

总之,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对于我们能源企业关键是做好绿色开采,清洁利用工作,积极适应和应对能源革命。

2、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

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决胜阶段。总书记指出:“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必须清醒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过去有一种看法认为,一些矛盾和问题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老百姓收入少造成的,等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生活好起来了,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减少。现在看来,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比如,如何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如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何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问题,等等。下大气力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这既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要着力转方式、补短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是影响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通过着力转方式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通过着力补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同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尽快补上,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要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臵。困难不容低估,风险要高度关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要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织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风险防控好,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推给上面,也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留给后面,更不能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地制造风险。要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及其原因都要心中有数、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出手及时有力,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只有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才能顺利起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人民群众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拧成一股绳,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努力,投身新的历史进军,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中的三、四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总方略——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保障。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重要成果。总书记深刻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不同制度模式、发展道路深层较量和博弈,能否在世界大变动中把握机遇、在国际大棋局中赢得主动,需要胸怀全局、统筹谋划的大思考大智慧。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国发展所处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仍然具有许多有利的发展条件。同时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对党治国理政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总书记指出:“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和险在增多。”如何更好把握发展机遇、赢得新的发展优势、战胜各种风险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党从战略层面提出治国理政的大格局大韬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党中央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站在时代最前沿进行的战略谋划和部署。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臵,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随着我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不断提升。人们期待各项改革全面推进,期盼经济更有活力,政府更加高效,文化更加繁荣,生活更有保障,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优良,权益得到更好维护。如何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需要我们党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进一步深化战略考量,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把握了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强烈的问题意识。总书记指出,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勇于担当责任、敢于直面矛盾,不断解决问题、化解挑战的新法宝,使我们的前进方向更加明确,发展布局更加科学,战略举措更加有效。

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既表现为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直接较量,更是国家战略思维、战略决策和战略能力的深度角逐。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深化扩展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视野和实践领域,确立了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这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蕴含着对世界发展大势的科学判断,对中国发展方略的深邃思考,对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切关怀,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进入一个新境界。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统一体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言简意赅、精辟深刻,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蕴含着重大战略意义,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整体战略部署的有序展开,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推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不动摇,紧紧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个战略举措不放松,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建设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着眼解决我们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弊端,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着眼促进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和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着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的迫切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

要深刻认识“四个全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其作为具有内在理论和实践逻辑关系的统一体来把握和理解。总书记强调,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科学统筹的思想方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性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发展动力、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根本保证有机联系、科学统筹起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历史观、价值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全面、联系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这一战略布局坚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其中,对小康社会的要求是“全面建成”,对改革的要求是“全面深化”,对法治的要求是“全面推进”,对治党的要求是“全面从严”,并把四个方面科学联系起来,从整体上强调“四个全面”。正如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种很全面的观点,不是单打一”。这深刻体现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要求,彰显了全局思维、战略思维,是全面系统、辩证平衡观点的实际运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总书记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这一战略布局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是我们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应该抓住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比如,我们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全面部署,又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既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又强调突出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既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系统部署,又强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目标和总抓手;既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系列要求,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着力解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统筹兼顾的要求。这一战略布局着眼的是统筹把握、协调推进,把改革的“破”与法治的“立”统一起来,把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统一起来,把总体部署与具体规划统一起来。总书记深刻指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我们过去犯一些历史性的错误,往往就在于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要始终注意平衡着力,通盘考虑各方面情况和进展,统筹好推进的速度、力度和进度,把握平衡、综合施策,从而激发统筹兼顾的优势,达到更好效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集中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自觉运用。落实好这一战略布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既要在每一个“全面”上下功夫,又要在科学统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整体上下功夫,使之共融共通、相互促进,共同推进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要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工作方针。要经常、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透一些,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下扎实的工作基础。

4.自觉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思想、引领工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扭住事业发展中根本性、全局性、紧迫性的重大问题,擘画了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举措。落实好这一战略布局,是一个艰巨复杂的过程。要不断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坚定性,切实担当起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责任,担当起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责任,担当起促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不断提升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统一思想才能统一行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深刻理解这一战略布局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内在联系和实践要求,深刻认识这一战略布局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深刻把握这一战略布局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认识不断提高到新水平,真正学懂、学透、学通,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的总要求,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都要着力服务这一战略布局,都必须从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布局的高度来谋划和推动。总书记强调,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艰巨繁重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保证正确方向、形成强大合力。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深入地改进党风政风。要对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找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加强改进的政策举措。要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评价地区发展、评价干部实绩的重要标准,切实树立起正确的发展导向、政绩导向。

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攻坚克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如何运用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如何进一步汇聚改革总力量、展现改革新作为、啃下改革硬骨头,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推动改革持续不断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如何引导全社会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努力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如何巩固管党治党成果、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更好地用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等,都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必须立足发展实际,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和能力素质,善于以科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以过硬工作本领解决问题,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推动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人民自己的事业。要把工人阶级主力军、青年生力军、妇女半边天作用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13亿多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更好地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http://

下载为全面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邮政业努力奋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全面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邮政业努力奋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