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时间:2019-05-13 20:1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第一篇: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清原县政协常委 王希平

为加快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县政协组成调研组深入到我县部分乡村进行了调研视察,并赴吉林省图们市凉水镇、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延吉市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被誉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和我省桓仁、宽甸两个满族自治县部分乡村进行了学习考察。五市县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举措和成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思考,充分论证,精心撰写,形成了调研报告。下面,我代表县政协调研组就扎实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提出几点建议。一、五市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和作法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感受到,五市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明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富有特色,他们的经验和作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明晰思路,强化规划引领

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要求,五市县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提升实践水平,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让规划引领建设、改造和升级,致力于推进环境、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四平市铁东区明确了“抓点、连线、促面”的工作思路,坚持规划、整治和建设并举,做到组织领导、示范引领、资金投入、帮扶措施、督查指导“五个强化”。桓仁、宽甸两县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桓仁县制定完善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桓仁镇和北甸子乡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大南沟村成为国家级生态村。宽甸县 确定了“四美十有”标准,河口村被国家六部委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成为全省乃至东北地区惟一获此殊荣的乡村。

(二)整合资金,注重突出实效

五市县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宽甸县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申报创建活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点定在哪里,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全力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集中优势,重点帮扶。如2013年,帮助青山沟镇整合省市县各类资金770多万元,对散居于山上的45户进行整体搬迁,统一标准,规范建设,依托青山沟景区,悉数办起了农家乐,每户每年住宿和餐饮净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桓仁县“十二五”以来,整合各方资金,累计投资10多亿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并对全县103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新建。四平市铁东区强化资金投入,坚持多渠道筹资,即区上支持一点、单位部门帮扶一点、乡镇挤出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村民自筹一点,有效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

(三)整治环境,改善村容村貌

四平市铁东区全面开展了以“治山、治水、治脏、治乱、治污”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投入大量资金,重点实施了农村环境整治净化工程、高标准村屯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完善环境整治配套设施工程、退耕还林整治工程,成效显著。桓仁县加大农村环境治理投入力度,“十二五”以来,整合各方资金1.9亿元,建成生物质垃圾气化站8处、垃圾堆肥池1650立方米、污水处理设施114套,新建畜禽粪便处理中心2处、户用沼气池5132个„„达到了既解决环境问题,又解决卫生问题;既解决燃料问题,又解决肥料问题;既解决生产问题,又解决生活问题。宽甸县着力 开展了“四场五化六整治”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先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全面推进“万盏路灯进村屯”、“万座水厕进农户”等工程,使全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四)依托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五市县各乡村紧紧依托本地资源,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作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延吉市万宝镇红旗村依托毗邻长白山的区位优势,精心打造民俗特色品牌,原汁原味的朝鲜族民族风情。在这里,一幢幢具有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的白墙青瓦房整齐地排列在溪水两旁,统一的木栅栏围起一座座农家小院,86户家家院里都是“蔬果飘香绿满园”。该村逐步形成了以朝鲜族特色餐饮、民俗表演、民俗风情体验、家庭度假和农业观光为主的民俗旅游产业体系。2014年共接待游客24万人次,旅游收入1900万元。桓仁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形成了以葡萄、山参、优质米等产业为重点的六大产业基地,培育和发展了10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其中老黑山村成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共发展大榛子种植基地3600多亩,年产大榛子35万公斤,人均收入达2万元。大榛子产业成为老黑山村农户致富的摇钱树,让曾经的全县经济最落后村变成如今的最富村。宽甸县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集观光、游览、采摘于一体的观光农业产业基地,在景区与沿线周边建设了有机蔬菜、山野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等示范基地,农旅结合效益明显。如今宽甸农家乐已多达2000家,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带动了百姓致富,也将宽甸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五)创设载体,培育乡村文明

五市县积极引导农民提升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培养农民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了良好的民风、村风。万宝镇红旗村一直把村民道德建设和乡风文明培育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该村认真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和“美德在农家”、“不让黄赌毒邪进我家”等活动,形成了“团结友善、明礼诚信、家庭和睦、邻里互助、遵规守法”的良好风尚。桓仁县湾湾川村,以“爱家邦、美家园、传家风、睦家邻”为村训,建设了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广场2处,村民在闲暇时间唱村歌、跳健身操、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文明和谐的文化生活在村里蔚然成风。宽甸县河口村,在村“十星文明户”的基础上,按照“美丽农家”的标准,评选出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环境整洁、产业致富的美丽农家80多户。用典型的力量感召和激励村民人人讲文明、家家有产业、户户讲和谐、共奔幸福路。

二、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县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村屯环境美化、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弘扬乡村文明新风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建和改造了村部、村路、巷道、边沟、院墙、卫生室、农民书屋、文化广场等,更多的农民走上了柏油路、水泥路,住进了漂亮新房,喝上了清洁自来水„„二是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各村设置了垃圾箱,配备了保洁员,村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加强,卫生改厕力度加大,农村环卫保洁水平得到提升,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三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结合乡村实际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业,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四是道德文明素质得到提升。认真开展了“四德”主题教育进乡村活动和“道德文明示范户”、“十星级文明标兵户”等评选活动,提升了农民道德文明素质,净化了民风、村风。

几年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县涌现出了一些生态优良、环境秀美、乡风文明、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如:南口前镇王家堡村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获得省村容村貌综合治理先进村、省环境优美村等多项荣誉称号。南山城镇大北岔村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村(大孤家镇王小堡村也曾获此称号)、全国法制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红透山镇成为全省宜居示范乡镇。大苏河乡沙河子村成为我省少数民俗村和全市乡村旅游的典范。

成效有目共睹,差距不容忽视,任务依然艰巨。近年来,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与五市县等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进展不平衡。由于认识高度、工作力度和推进程度的不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县各乡、村之间发展得不平衡,有的差距还比较大。全县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卫生环境整洁、乡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所占比例还不高。二是缺乏科学规划。一些村规划意识淡薄,缺乏通盘考虑,村庄布局不尽合理;有的村虽有规划也不按规划实施,随意性强,导致规划和建设“两张皮”;有的村规划粗线条,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总之,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在农村并不少见。三是健康文明的社会生活习惯尚未形成。有些村户垃圾乱丢弃、污水乱排放、杂物乱堆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情形,在一些村户中还相当程度地存在着,污染了农村的环境,制约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四是有的村级 班子战斗力不强,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群众参与度不高,美丽乡村建设进展不快。

三、关于扎实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县14个乡镇,188个行政村,无论是从地域面积、人口规模来看,还是从生态资源、发展现状来看,广大农村都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短板。美丽乡村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成果的集中展示,有利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加快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为此,需要全县上下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后代的民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明确重点,扎实推进,切实把美丽乡村建设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实抓好。要像宽甸等县市那样,研究制定针对性更强、更实的实施方案、管理体系、职责分工和考核机制,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并在资金、政策、项目上给予倾斜,在全县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和互促共进的良好氛围。

一是建立“三级联动”管理机制。要建立以乡镇为责任主体、村屯为实施主体、县相关部门为考核主体的“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加强领导,明确目标,有序推进,认真考评,形成县、乡、村三级共抓、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事业成败,关键在人。美丽乡村建设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乡村两级班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多的职责。要大力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切实抓好以乡(镇)党委、村党支部为核心的乡村两级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乡村两级班子考核体系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工作导向和激励机制。实践证明,美丽乡村建设亟需一大批有责任意识、创业激情、开拓精神、务实作风的乡村干部来带领。这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发展的关键所在,群众的强烈企盼。

三是建立有效投入机制。要建立多方筹资的投入机制。整合各类资金特别是涉农项目资金,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城建、交通、农林水、环保、移民、扶贫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和省市县帮扶部门、帮扶单位的作用,做到资金项目集中投放、高效使用,力求打造更多的示范乡镇、示范村庄,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四是倾力守护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是乡村最宝贵的资源,是我县最厚重的家底。作为生态资源的承载主体,各乡村要始终不渝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乡村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要依托丰富的自然禀赋,坚持生态富民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使自然生态与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绝不能因为短视行为而牺牲乡村的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好生态这一 最大优势,努力将我县乡村打造成为山清水秀的生态走廊和宜居宜游的美好家园。

(二)坚持科学规划,注重因地制宜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程。要坚持科学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统一,把乡村科学规划与环境卫生整治、农民素质提升结合起来,与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乡村特色和品牌。

一要坚持规划先行原则。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施工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各乡村要结合地理区位、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编制本乡本村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做到同全县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同产业布局规划相协调,同精神文明建设相呼应,让规划更具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要发挥典型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典型村的示范引领 作用,优先抓好城郊村、公路沿线村、乡镇政府驻地村、重点景区村建设工作,做到突出重点、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以点促面、有序推进,努力打造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兴旺、民风淳厚的示范村、特色村,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民风正的有机统一。

三要坚持因地制宜方针。要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主动作为、群众满意”的原则,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合理化布局,实施差异化指导,突出个性化塑造。坚决摒弃“一个模子”、“ 千村一面”的现象,始终保持乡土特色和田园本色,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乡村独特魅力,彰显自然、恬静、绿色、清新的乡村之美。让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小桥流水、田园农家、鸟语蛙鸣、院墙屋瓦、淳朴民风、满乡文化„„这些具有鲜明的生态元素和乡土气息的生活印记,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努力打造我县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

(三)加强环境整治,形成长效机制

环境整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要坚持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在“美”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求突破。

一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涵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无害化处理等众多领域,需要多部门协调作战。要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突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等重点工作。通过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环境整治,达到道路硬化、村屯绿化、卫生净化、街路亮化、环境美化,远离脏、乱、差。让干净整洁的村落、蔬果飘香的庭院、绿意盎然的花木、平坦通畅的道路、清澈见底的河流„„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景观。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二是健全机制,确保实效。要健全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明确工作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加大监管力度。要从最基础的垃圾污水处理、村屯美化、河沟清理、卫生改厕等方面入手进行环境整治。制定环境卫生管理长效保洁责任制,做到卫生环境有人管,管得了、管得好,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确保整治效果不反弹、可持久。

(四)立足生态优势,壮大特色产业 没有特色产业作支撑,农民就难以增收致富,美丽乡村建设也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应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旅游、生态深度融合,以特色产业支撑为重点,形成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并进的良好态势。

一要围绕资源优势狠抓生产基地培育。各乡村要结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紧紧围绕特色农业狠抓生产基地培育。特别是要以大伙房水源保护治理规划实施为契机,搞好水源保护区产地认证、产品标识和区域保护工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依照标准规范生产,积极运作打造品牌。鼓励和支持农户积极发展中药材、食用菌、优质米、山野菜、花卉等有机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让好的多起来,形成规模;多的好起来,形成特色;特色火起来,形成效益。使我们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特色产品走向城市、走进商场、走上餐桌,不断提升清原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我县农业提质增效、农民致富增收。

二要围绕生产基地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建好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占领一方市场,带动一批农户,致富一地百姓。要紧紧围绕资源优势下大气力重点抓好具有区域特色的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对外联大靠强等方式新建和改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牵动能力的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与农民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发展链条,促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就地增值,大力提高特色农业的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民增收步伐。要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农民以租赁、转让、入股等多种方式合理流转土地所有权,从而使土地能 10 够向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集中,实现土地的集约经营,促进土地增值和农民增收。

三要依托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要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镇(乡)村发展乡村游、生态游,真正将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农业、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相融合。积极打造融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景观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使自然之美与发展之美相得益彰,田园之美与生态之美相映成辉,努力打造更多旅游强镇、旅游特色村、旅游示范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户就业增收。让乡村旅游成为我县旅游的亮点,使之既有看点,又有卖点。

(五)培育新型农民,倡导文明新风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物的硬件”建设,也需要“人的软 件”建设。只有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才能实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深度融合,使美丽乡村既体现发展之美,也释放文明之美。

一是提升农民文明素质。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教育广大农民增强环境保护和卫生保洁意识。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以往乱扔乱倒、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不良行为习惯,保持村屯庭院干净整洁,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具文明内涵、更有文化底蕴。让农村既有美景,又有美德。

二是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四德”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有效载体,组织开展美丽乡村、文明村、美丽农家、卫生模范户、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引导大家崇德向善、守望相 助、明礼诚信、遵纪守法、敬老爱幼、创业致富,形成风醇物厚、健康向上的民风、村风。倡导新风尚、弘扬正能量。要继续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文化长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富有成效的宣传,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直观地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让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小康。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和长期的艰巨任务。只要我们上上下下高度重视,方方面面齐心协力,紧紧围绕我县乡村实际,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环境整治为基础、产业发展为支撑、素质提升为保障,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稳步推进,务求实效,那么“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农村愿景,就会在我们的努力奋斗下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美好,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幸福清原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二篇:加强社会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社会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内容提要】 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在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短短八年时间里,在重大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情况下,本文着重从社会建设的意义、社会建设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加强社会建设的途径三个方面做了基本论述,旨在说明当前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加强社会建设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和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 键 词】 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 社会问题

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在不断加大。面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认真研判社会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努力在社会建设方面创新体制、突破难点、改善管理、服务群众,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1、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就是将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相互推进,全面发展。过去我们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没有兼顾居民收入提高,单纯追求发展没去更多关注民生,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导致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所以,小康社会仍处于低水平、不全面、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建设将视线转向民生,以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为根本目的,积极打造全面的小康社会。

2、成为新时期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有力抓手。社会建设主要是为改善社会环境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而从事的各种建设,包括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方面。社会建设最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它是我们党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重群众立场、树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保证正常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管理体系,切实提升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实效,保证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能够顺利进行。社会建设从改善社会环境,追求社会公平,体现社会平等的目的出发,协调处理各方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基本要求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确保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

二、当前社会建设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民生重视程度不高,改善力度不大。社会建设的提出就是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民生问题。虽然国家每年出台政

策进行民生投入,但只是小修小补,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育方面。教育不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地方仍存在孩子上不起学、上学条件艰苦、学习食宿条件差、师资队伍不强等问题,并且个别教师还存在严重师德问题,对学生、家庭及社会造成恶劣影响。二是就业方面。就业压力大、工作难找。大学一味地扩招致使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近七百万;城镇化只讲速度不讲质量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失地农民或无业人员。毕业大学生、农民工和失地农民成为当前就业的主力军。三是社会保障方面。覆盖面不够宽,保障力度不大。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存在,主要表现为挂号难、药价虚高、报销比例不大、缺少大病救助制度、医疗卫生队伍薄弱等;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4—2—1”家庭结构的出现加重了家庭养老负担,对社会养老也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农村危房问题仍普遍存在。四是收入分配方面。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合理,垄断行业收入过高,服务行业收入过低,一线劳动者收入普遍过低,存在非法收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行业和群体之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2、不稳定因素增多,公共安全频受威胁。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正在不断完善,中国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区。改革势必会触碰到各类利益群体,所以现阶段也是各类矛盾冲突易发多发时期,各种可能引发社会安全和影响社会秩序的风险不断地累积起来。影响当前中国公共安全的问题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刑事犯罪。刑事犯罪中有80%左右是外来人口作案,以传统的盗窃罪和抢劫罪居多;除了传统犯罪以外,还有许多现代犯罪,如:出卖公民信息罪、拐卖妇女

儿童罪、猥亵幼女罪等,犯罪隐蔽性强,手段多样化,打击犯罪难度加大。二是人为性质的生产生活安全灾难。由于缺乏监管或应急机制不健全导致群体性事件易发频发,包括安全生产事故、公共场所安全事故、校园安全事件;因行业不正之风,一些不法分子采取不正当竞争,甚至铤而走险做出损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如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问题等。三是转型期的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社会转型使旧的社会制度和体制发生变化,这必然会损害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影响公共安全。当前的利益矛盾主要聚焦于贫富矛盾、干群矛盾、劳资矛盾三个方面。

3、社会管理对象日趋复杂,管理体制不健全方法落后。社会问题的存在,要求必须对其进行干预和控制。社会管理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流动人口管理。包括流动人口的户籍管理、就业、居住、医疗、子女教育、权益保障等,还包括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老人的安全管理问题。二是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管理。包括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各类服务场所及社会闲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管控问题。三是虚拟社会管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从事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危害公众安全,扰乱正常社会秩序。四是社会组织管理。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多社会组织应运而生,社会组织开始多样化,对社会的服务作用日益显现。但有些社会组织存在情况复杂、参差不齐、管理缺失、权责不明现象。五是社区管理。社区化是今后城市和农村发展的方向。但现在社区最基本的服务功能缺失,行政化色彩浓厚,基础设施不完善,社区居民参

与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六是社会管理体制落后,管理“缺位”、“越位”现象严重;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政策衔接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反复酝酿、不断发作,影响社会稳定。

三、加强社会建设的途径

1、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基础,基础稳固了社会才能和谐稳定。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最大限度的增加财政投入。要将每年全部新增财力用于民生事业,使每个人都能分享到改革发展的红利。二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臵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提高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三是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积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失地农民、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四是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力争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短时间覆盖城乡全体人民,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基本覆盖所有从业人员,逐步实现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加大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救助,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加快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五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

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2、努力建设平安中国。加强社会安全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保障。一是公安机关为主体,要经常性地开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对治安重点地区、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积极推动城乡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坚持24小时治安巡防,对案件易发多发区域增设监控设备,提高人防、技防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情报信息、防范控制、快速处臵能力,提高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水平,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二是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全过程监控、技术保障、应急求援、职业危害等能力建设;深化煤矿、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等危险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治理,完善安全目标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做好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防范和救援体系,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三是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深入开展“大下访、大化解、大稳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各级领导带头深入一线,重点关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设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发生,妥善处臵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3、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先,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其次,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臵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重点解决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户籍制度改革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积极推进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和不和谐等问题。二是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教育改造与安臵帮教工作双延伸,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三是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创新。要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治理和城乡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要对小旅馆、娱乐、洗浴场所等实行耐心指导、重点防控、过程监管,完善长效机制,突出指导服务理念。四是积极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特别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地制定互联网管理建设政策,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五是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要积极探索各类社

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积极探索政府整体改革战略的方式方法,形成国家权利与公共权力良性互动。加快社会组织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六是积极探索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充分发挥社区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彻底理顺政府、社区之间的关系,做到政社分开,使社区真正能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作者简介】

李乐 中共高陵县委党校教师 政治学助讲 主要从事党建理论、县情研究及科研工作。电话 *** 地址 高陵县南新街128号 邮编 710200

第三篇:加快五个湖北建设为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建成小康社会

加快“五个湖北”建设为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建成小康社会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 李鸿忠

2013年第1期 ——领导专稿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研究部署推进“五个湖北”建设和明年经济工作。下面,我代表省委常委会讲五点意见。

一、全面推进“五个湖北”建设

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讨论审议省委、省政府推进“五个湖北”建设的实施意见,这是省委、省政府结合湖北实际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推进省第十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的重要举措。与会同志要认真讨论审议,修改完善通过后在全省推进实施。

1、“五个湖北”建设的总定位,就是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湖北版”,目标就是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竞争力强的湖北。“五个湖北”内容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目标一致、要求一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北实践。

2、“五个湖北”建设的总任务,就是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质就是把湖北建成人民富裕幸福、社会和谐文明的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八大对全国提出的总体要求。湖北有条件、有能力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全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作出贡献。按照我省“十二五”规划和当前的发展态势,2013年到2020年间,经济发展可以按照年均增长10%的速度来预期和部署。如果按不变价计算,到2017年GDP总量可以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3万亿,到2020年将达到4.3万亿。如果按每年物价上涨3%的可变价计算,到2015年就可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将达到5.9万亿。因此,我们有条件、有可能提前2至3年完成翻一番的任务。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奋进,力争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五个湖北”建设的核心,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湖北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思想行动指南。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五个湖北”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快建设“富强湖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推进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创新湖北”;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加快建设“法治湖北”;加强文化强省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提升精神驱动力、文化影响力、生态承载力,加快建设“文明湖北”;把民生幸福作为科学发展之本、和谐发展之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建设“幸福湖北”。

二、竞进提质,推动湖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按照“竞进提质”的总要求,谋划明年的经济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省委、省政府确定我省明年经济工作的总要求是“竞进提质”。根据这一总要求,明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工作目标按12%安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工作目标按15%安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工作目标按25%安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

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均下降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以国家下达的任务为目标,坚决完成任务。这个计划的安排,体现了“竞进提质”的基调,体现了积极进取的要求。

2、“竞进提质”突出“竞进”,落脚在“进”。中央确定的明年经济工作总基调是“稳中求进”,我们之所以提出“竞进提质”,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是符合中央精神。第一,“稳”是国家宏观态势,“进”则各有千秋。“千秋”如何,取决于各地根据所处地域的不同而确定的“进”的进度。中央实行差别化的经济政策,对东、中、西部发展的要求、期望和支持力度有所不同,湖北属于应该“进”得更快一些的地区。第二,“稳”是国家宏观全局,在这个全局总量中,湖北的份额应占得更大一些。因为湖北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要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不应只承担平均任务,而是要承担更重的任务。这是中央在全国布局中对湖北的期望和要求。二是符合湖北的省情实际。第一,湖北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发展不够是湖北最大的实际。我们在前期打下的基础上,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速度应为全国均速以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10年中,湖北大约要以全国平均水平150%的速度,才能体现湖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要求。第二,湖北目前正面临“五局”之势,改革开放的“棋局”轮到湖北,国内外经济格局的转变凸显湖北,中央的布局器重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战略体系“谋局”湖北,中气十足的“势局”效应激活湖北,东风正劲、箭已满弓,有条件“竞进”。“竞进”之势已经形成,确定“竞进”基调,是应时顺势之举。

3、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艰巨任务,应对新形势下经济工作攻坚克难的挑战,必须“竞进”。

其一,转变发展方式之“变”不是顺其自然的“自变”,不是舒舒服服的“顺变”,而必须是以进求变、以进得变、竞进促变。“质”具有积累性、层次性、渐进性的特点,事物的“量”和“质”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必须是一个“竞进”的状态,没有“竞进”的努力,没有“量”的增长,提升质量就是一句空话。一般的努力、平均的要求,是达不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要求的。经济发展如同种庄稼,不去耕耘,难有收获;不经春华,难有秋实。我们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做懒汉。我们今天讲的“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我们今天讲的“进”,不是大起大落,而是着眼长远,永续发展。

其二,翻越发展新门槛、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必须“竞进”,否则就会止步“门槛”之外,就会跌入“陷阱”之内。这一轮经济下行的压力,既有经济运行短期效应,更有经济发展方式大调整大转变的长期因素,不是简单应对就能挨过去的。经济下行的背后,是深层次的、战略性的任务,走创新驱动、科学发展之路,就是“荆丛中的前行”,不“竞进”,就寸步难行。

4、“竞进”是对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积极落实。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要科学分析,从最坏处打算,向最好处努力,以“竞进”落脚。

其一,激流行船,不进则退。我们已形成激流行船之势,“竞进”之舟才能稳,“稳舟”必漂,“稳舟”必退。湖北的老现象是“热得慢、冷得快”,如果求稳,必定形成“退势”。简单求稳,为稳而稳,就会在消极等待中破坏“稳”的局面,在无所作为中失去“进”的机遇。大冶市今年冲刺“全国百强”成功,就充分体现了激流勇进、竞进开拓的精神。

其二,物竞天择,稳将不保。实现跨越式发展,更需要“竞进”。明年,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增长、防通胀、倒逼经济质量提升。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中,我们要以“更积极”的努力获得更大的份额、得到更大的支持;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中,我们要以优良的项目、积极的努力,得到更大的“蛋糕”、获得更多的支持。我们这种“竞进”之策,就是对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积极的优化性的贯彻落实,是对“稳中求进”政策的积极执

行,其效果就是在中央的总盘子内、总框架之下获取更大份额,作出更大贡献。

三、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要点和重点

1、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两个纲要性要点。明年全省经济工作要在保证GDP增长,进一步做大“蛋糕”的同时,把握两个纲要性要点,即绿色GDP和民生GDP。

一是绿色GDP。绿色GDP是“核心GDP”,是科学发展的“增加值”,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GDP;第二,是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的GDP;第三,是创新驱动增长的GDP;第四,是可持续增长的GDP。

二是民生GDP。民生GDP是“根本GDP”,是体现经济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GDP,是体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增加值”,内涵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追求就业率高的GDP;第二,是追求人民收入同步增长的GDP;第三,是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惠福利的GDP;第四,是完善社会保障的GDP。

2、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五个重点。

一是更加突出农业“重中之重”的地位。湖北是农业大省,做好“三农”工作,是底线,是责任,是优势,是发展空间,也是重大课题。要用总书记强调的“底线思维”来高度重视农业,把农业作为“根产业”,作为保底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要结合湖北省情,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保粮食、强基础、兴加工、增收入、新农村”的思路,加大落实推进力度。第一,保粮食。今年我省粮食实现“九连增”,但决不能因为连年丰收就对粮食生产有丝毫忽视和放松。“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要千方百计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第二,强基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增长、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更是明年国家加大公共投资力度的重点。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田水利建设、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汉江中下游综合治理、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等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第三,兴加工。农产品加工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是我省战略性产业。今年我省经济能够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农产品加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要进一步发挥我省农产品加工的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市场优势,进一步壮大农产品加工规模,让更多的人“吃湖北粮、喝长江水、品荆楚味”,在21世纪再现“湖广熟、天下足”的新局面。第四,增收入。促进农民增收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和落脚点。要采取综合措施,开辟多种渠道,营造有利条件,努力促进农民增收。第五,“新”农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措施,“新”农村的面貌,“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新”农民合作组织机构,“新”农村社会管理,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二是进一步做大做实做强投资。中央强调,消费是基础,投资是关键。但是在湖北,投资既是关键,也是基础。与全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底盘”还很小,投资需求的空间还很大。没有这个“基础”和“关键”,就没有支撑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底盘”。要把投资需求既作为“关键”又作为“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实,要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打牢“硬支撑”,这是湖北发展阶段的历史性任务,是现阶段乃至相当长一个时期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须臾放松的紧要任务。不仅在明年,而且在湖北发展的“黄金十年”,这一项工作都要始终抓紧抓牢抓实。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城镇化是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全省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巨大增长点,是“四化”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要按照“党政主导、群众主体、规划先行、产业支撑、体制创新”的思路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去推进,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党委、政府是责任主体,要深入研究城镇化问题,将科学的顶层设计与积极的推进举措结合起来,搞好规划,制定政策,以市场化改革激活“城镇化红利”。农民是“化”的主体,“化”得如何,关键在产业。要坚持产城融合、以业兴城、以业“化”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农民“化”成新市民。要借鉴经验、遵循规律、踏踏实实、步步为营、循序渐进。

四是大力推进应用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没有现代制造业,经济就强不起来。我们要以制造业之“强”,奠定工业强省的基础,构建工业强省的主干。坚持“以用立业”,抓科学技术的应用转化;发挥湖北科技资源富集的优势,抓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挥湖北制造业优势,提升制造业水平,加大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推进力度,做大做强湖北经济的“硬脊梁”。

五是加快培育壮大企业和企业家群体。强省必先强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家是市场海洋中的“蛟龙”。企业能扩展一个经济体、经济单位所能掌握和支配的资源,分散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将要素变成产品,将资源变成财富;企业能凝聚无数生命个体,形成累积倍增的经济能量;企业能超越个人生命,形成长盛不衰的法人实体。实现这一切的,是企业的掌门人,即企业家。企业数量规模不够,特别是竞争力强的大企业还很不够,企业家资源稀缺,是湖北经济发展最致命的“短板”。补齐这块“短板”,是增强湖北经济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我们要将此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既抓项目,又花大力气催生企业、服务企业;既抓产业,更重视企业家的培育。

四、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

改革开放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持续活力和不竭的“红利”所在。

1、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切实更新理念、转变观念,突破头脑中存在的束缚改革开放创新的藩篱,收获改革创新的“思想红利”。新思路、新思维、新突破、新天地、新领域,都来源于突破头脑中的藩篱。解放思想,更新“软件”,我们将达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2、继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按照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根本原理,按照适应中国国情和湖北省情的思路,按照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标准,按照提高效率的要求,大胆改革和转变那些不适应形势、不利于发展、影响发展甚至阻碍发展的机制、体制、机构、制度,收获体制机制创新的“制度红利”。

以上两笔“红利”,不需要硬投入,而获利极大;以上两笔“红利”也需要大投入,即投入改革创新的勇气、魄力、智慧、胆量,投入革故鼎新的精神。我们要以精神大投入获取发展大收益。

3、继续推进科技体制创新。要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收获自主创新的“科技红利”。我省科技资源富集,但“科技红利”拿得不够,瓶颈制约在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够,导致科技优势局限于资源要素层面。企业和企业家需要科技,科技需要产业化,这两端之间的“金桥”就是体制机制创新。我省同全国一样,正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任务。这一“陷阱”,实际上是达到中等收入发展水平后,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的“门槛”。跨越“陷阱”、翻越“门槛”的通途,就是科技创新这座“金桥”,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舍此,别无他途。

4、继续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在扩大内需成为战略基点的情况下,要毫不动摇地继续推进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收获“开放红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收获的最根本“红利”就是“开放红利”,其它都属于次生“红利”。近两年,中央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这与扩大开放并不矛盾。扩大内需是构成需求动力的结构比重调整,主要是增量的概念。开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没有减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开放不仅产生外需,更重要的,开放是改革创新的前提,是加快推进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今天,外需与内需已融为一体,没有单纯的内需,也没有单纯的外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互动提升。第一动力是开放,不开放、不国际化,我们的内需也会在发展层次、竞争力水平上难以为继。因此,我们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先导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五、努力增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统一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乘十八大的浩荡东风,将精神力量转化成物质力量,转化成工作能量。在这里特别强调,要按照中央要求,围绕顺民意、抓落实、出成效,切实转变作风,进一步增强全省干部队伍推动工作的“正能量”。

1、提高能力增能量。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提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抓经济工作的能力,增强推动经济工作的“正能量”。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科学化水平。科学化就是按规律办事,熟悉工作所涉及领域的基础知识,善于对症下药,工作符合规律、科学理性、方法对头,这样就会形成工作的“正能量”。否则,只会马马虎虎、模模糊糊,到处奔忙、收效甚微。不熟知规律、缺少章法,工作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就会削弱“正能量”,甚至产生负作用。比如,不遵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即使搞成了项目,不但不是正效应,还会造成环境、生态和人民利益的损失,这就不是“正能量”。再比如,我们目前比较熟悉的经济工作的方法,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距离。我们现在的工作大多数抓的是供给,比如抓产业、抓项目、抓投资,都主要是抓供给,对于抓需求特别是扩大内需中的消费需求,我们还比较生疏。要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华山一条路,学习、学习、再学习。

2、转变作风增能量。狠抓作风转变,向作风转变要“正能量”。现在,由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文牍主义等问题作怪,我们在精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付出,很多被浪费掉,无端地消耗掉。文山会海、奢侈浪费、迎来送往、过度评检,导致推动经济发展的“正能量”大打折扣。一方面,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感至极,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另一方面,我们自己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有些地方形成了不良作风盛行的小气候,木匠戴枷,自作自受,还做枷让他人难受。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切中时弊,抓住要害,对症下药,颁行八项规定。省委也出台了实施意见和细则。我们要乘东风,狠下决心,下狠力、出重手,切实解决作风问题。一方面提升党员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等级,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地位;另一方面也把各级干部从“枷锁”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财力、物力用于工作,敢于面对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真抓实干,产生更多的“正能量”。在这里,我代表各位省委常委郑重承诺,带头执行中央转变作风的“八项规定”和省委实施细则,请全省干部群众监督。

3、强化“气场”增能量。继续营造全省团结务实、激情奋进的“湖北气场”,进一步提升中气十足的“场效应”,焕发出更大的干事创业、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正能量”。气可鼓,不可泄。干部群众的激情信心是“正能量”,一个地区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是“正能量”,一个地方心齐气顺的氛围是“正能量”,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是“正能量”。我们要珍惜呵护、加以放大,贡献“正能量”,聚合“正能量”,强化“正能量”,以“湖北气场”成就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湖北现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北实践”。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做好明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东风,振奋精神、乘势而上,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开拓创新、克难奋进,为全面推进“五个湖北”建设、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本文系李鸿忠同志2012年12月30日在省委十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标题为编者所加]

第四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实现中国梦范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实现中国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坐在这里跟大家一起交流自己近来的学习心得与体会。

2014年,总书记在福建、江苏等省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四个全面,既“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今天呢,我就自己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学习心得和大家做个交流,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一 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及其发展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小康社会就已成为中国人民跨世纪的理想和行动目标。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强国梦最实在、最具体的表达,也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向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小康社会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意味着我们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小康梦”到“中国梦”,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小康,曾经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社会理想。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根据中国国情并参照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重新思考了在国家基础薄弱、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的速度、水平和途径,创造性地运用“小康”来描述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当然,这里的“小康”与作为社会理想的“小康”在意义上是不同的。历代训诂家们认为其意是“百姓们太辛苦了呀,让他们休息一下吧”。(注意停顿)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一种告诫:不要让老百姓过的太辛苦。(注意停顿)把“小康”作为理想社会模式见于西汉时期成书的《礼记〃礼运》,其中描绘了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图景:大同社会是一个财产公有、社会文明、社会保障健全和社会秩序稳定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则显示出不同的社会面貌,从古代儒家的思想渊源看,描述的是随社会规模的扩大,由氏族社会向生产分工的文明社会的转化,一个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天下为家”、靠礼仪关系维持的理想社会。

但到了近代,自进化论传入中国,“小康”就成了通往“大同”进化历程的中间环节,如根据戊戌变法的思想领袖康有为的说法,小康之世是社会从多灾多难的乱世发展到世界大同的太平世界的一个驿站。为了宣传其历史进化论思想,康有为采取了“托古改制”的方式,声称自己从孔子著作《春秋》中发现了“微言大义”,主张通过变法维新,以实现“据乱世”向“升平世(小康)”乃至“太平世”的过渡。

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康”、“小康之家”、“小康生活”等词语越来越成为“经济较为宽裕、生活不愁温饱”、“略有资产、足以自给”等的代名词,在民间广为流传。“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曾经是无数普通百姓的最高生活目标,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缺乏现实的基础,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才获得了实现这个千年理想的现实基础。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将其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党的十二大提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总产值翻两番,即由一九八0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000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1984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曾谈到:“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最低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同日本相比还是低水平的,但对我们来说是雄心壮志。中国现在有十亿人口,到那时候十二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一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此后,他多次阐述了小康社会是中国在20世纪末要达到的发展战略目标。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提出的战略设想确定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长期奋斗目标,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

应当看到,“小康”是传统社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普通百姓对衣食无忧的生活向往,被中国共产党人用来定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现代化价值理念和传统社会发展理想结合起来的睿智创造,也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具体化、现实化。对小康目标的不断充实完善,既反映出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进展和和认识深化,也体现出对人民群众总体需求的人文关怀和切实尊重。

二 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哪些新机遇和新挑战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提出,是要有依据、有底气的。现阶段,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这样的时空方位,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面临新机遇,又面临新挑战。只有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机遇

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把握住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机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认识基础和实践基础。

从内部环境看,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部署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和利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综合国力迅速提高。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提高到10.4%,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通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跃升全球第一,在载人航天、高速轨道交通、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创新性国家建设成效显著。主要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全球近一半的手机、彩电、显示器、程控交换机、数码相机都在我国生产。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续10年增产,突破了6亿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不断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得到很大完善。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二是发展潜力巨大。抓住“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的发展空间,用好“新四化”深度融合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以“新四化”作为推动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主要抓手,中国有望继续增长20年,从而改变全球经济版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坚实的步伐。如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城镇化这一“最大潜力”与改革这一“最大红利”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中国经济就有了长久持续的动力。未来10年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将释放巨大消费能力,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再持续20年才能达到70%。如果农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到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60%,按2012年数据测算,平均每年新增规模将超过4万亿元。而且,目前中国居民消费率只有美国的一半,大约为35%,增长空间很大。

三是政治大局稳定。政局安定,社会稳定,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这即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正如习近平强调的那样,中国人民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国人民怕的就是折腾,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改革开放以来,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致力于转变执政方式、加强执政能力,寻求与时俱进的变革。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致力于健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和选举制度,推行政务和党务公开,扩大群众和舆论监督,发展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使得人民的呼声成为决策的基础,人民的利益要求成为决策的依据,增强了人民对国家政权的共享感和认同感。因此,人心思稳,人心思定,人民群众珍惜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希望继续在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下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提升综合国力。

四是改革能释放发展红利。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大门,把超过13亿人带入科学发展的全面小康时代。近十年,中国经济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更是与包括体制机制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国企改革红利、资源红利在内的改革红利密切相关。如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务院推进的第一项重大改革就是行政体制改革。把政府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该由市场做的要多放给市场,社会能办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同时把该由政府管的事真正管好。通过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改革组合拳”,对企业创业创新、激发和释放市场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再如,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差距,也将惠及亿万人民群众。随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红利不断释放,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将规避“硬着陆”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改革红利就是制度红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些都得依靠改革去实现。

从外部环境看,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期盼共创美好未来的“世界梦”。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这是思考和谋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参考因素,也是追求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参照体系。

一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调整。二十多年前,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东西方力量对比失衡,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有恃无恐地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世界变得更加不安宁。然而,近年来世界格局悄然发生重大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向着资本主义而是向着不利于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如美国于2001年和2003年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两场打了十多年的战争虽然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和萨达姆政权,但花掉军费近三万亿美元。特别是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波及实体经济,出现全球性金融危机,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呈现零增长和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如“金砖国家”受影响较小,出现了转机,这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国际经济形势,世界正在从单极走向多极。

二是全球化带来发展新机遇。放眼世界,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加。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我国可以更好更多地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为加快自身发展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潮,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为发展中国家累计培训了超过14万名各类人才,帮助受援国建成了2200多个与其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项目。这些无私的理念和付出,不但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我们的尊重和信任,也使得各国人民对“中国梦“世界梦”更加理解和支持。

三是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当前,世界经济稳定、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世界越来越成为命运相连的地球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治理结构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治理中的发言权和规则制定权,使得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我国长期坚持开放合作的发展,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我们与各方利益汇合点进一步集散扩大。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坚持不懈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变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以负责任大国的正确“义利观”赢得广泛的国际支持。

四是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一个国家能不能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当前,以信息技术为前导并由此带动的新能源、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新科技革命已初露端倪。虽然发达国家在综合创新能力方面依然优势明显,但我国可以利用国内国市场空间大和产业化能力强的优势,利用在部分领域接近或达到技术前沿的条件,通过大力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在一些关键领域率先取得技术突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是重要战略机遇期依旧。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我们有可能争取到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在对国际国内经济大势的判断中,我们对战略机遇期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同时,又提出了要抢抓“新机遇”的重要思想。他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五年来,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但在国际环境的内涵和条件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我们必须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性挑战

尽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满了机遇,但全面审视国内外环境,我国发展也处于面临诸多风险的矛盾凸显期。我国已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问题和风险增多。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全球性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这些都给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带来新的挑战。

一是转变发展方式的“爬坡之艰”。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从总体上看,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与低产出、低技术、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依然存在。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依然存在。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二是冲破利益藩篱的“改革之痛”。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改革向纵深推进,即迫在眉睫,又步履维艰。一方面,一些系统性的利益格局已经固化,一些曾经的改革受益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可能沦为改革继续推进的阻力,冲破盘根错节的利益固化藩篱,面临层层重压。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往往由于利益固化的程度更为严重,对利益格局重新“洗牌”的难度也更大。政府改革如此,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资源价格、财税体制等改革同样如此。另一方面,三十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起步之时,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基层探索,当年的“单兵突进式”探索性改革如今已经演变成“综合配套式”自主性改革,任何一项改革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收入分配不公、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行业差距、区域差距过大等引发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倾向不扭转,改革攻坚很难进行。再单纯靠“摸着石头过河”已然无法顺时应势,强化顶层设计成为越来越迫切的课题。再加上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已然严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和期待。这些不利因素,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必须清除的“绊脚石”。

三是社会矛盾冲突的“燃点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社会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经济建设相比,我们社会建设仍显滞后,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建设存在着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特别是由于经济发展快、开放程度高、社会转型快、流动人口多、社会治理压力大,社会矛盾出现易发、多发、群发的态势,而且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处理难,甚至出现“不点自燃、一点就着”的复杂情况,群体性事件、非利益相关性社会冲突等明显增多。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当前,可以说,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和人民最广泛、最普遍的共识。

四是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之难”。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频繁、交锋更加激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意识形态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建立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取得新进展,中国维护国际安全与国内安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巩固。与此同时,中国与少数大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领土问题趋于严峻,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环境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凸显。尽管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总体稳定,但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改变,特别是西方国家“民主”输出,西方国家文化霸权、网络信息舆论多元传播、宗教渗透等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西方国家利用现代传媒和文化产品输出,大肆宣扬他们的价值观念,质疑中国的改革开放,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话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广播、出版、影视文学、教育等多种途径推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中国的生活方式、文化思潮、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严重威胁,互联网突破了时空边界与意识形态封锁,一些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和各种思潮通过网络传播,冲击着中国民众思想,冲淡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主导作用和功能的发挥,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下降,危害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进而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等等。应当看到,没有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需的国家安全就如同海市蜃楼。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制定科学完善的国家安全战略,以全面化解安全挑战,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四 结尾部分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这一系列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表明了我们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成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历史必然性。信心托起梦想,梦想照映现实。总书记在2013年的新年贺词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风险和挑战,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共同谱写伟大祖国发展的时代新篇章”。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始终保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昂扬朝气和良好作风,切实推动党风和党群、干群关系明显好转,我们一定能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谢谢大家!

第五篇:主义推进到新阶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4版

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阶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也对可能遇到的风险挑战有充分准备。前进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同样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胸怀远大理想,坚定必胜信念,坚持团结奋斗,奋力攻坚克难,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坚持团结奋斗,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团结奋斗,必须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念。中国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夙愿。这个宏伟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有了实现的可能。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伟大进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念,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坚持团结奋斗,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干大事、创大业,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在抗御和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外族侵略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五千多年来中国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支撑。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坚持团结奋斗,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多、底子薄是基本国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坚强的政治保证。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亿万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征程上,坚持党的领导,我们一定能够万众一心,形成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宏伟蓝图要靠团结奋斗化为美好现实。“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奏响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新乐章。

【知识宝典】

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

【起源和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成立,成员国为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现有蒙古国、巴基斯坦、伊朗、印度、阿富汗5个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有白俄罗斯、斯里兰卡和土耳其3个国家。

【宗旨】上合组织以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为己任,确立了“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提出了“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机构设置】上海合作组织的机构包括会议机制和常设机构两部分。

上海合作组织有两个常设机构,分别是设在北京的秘书处和设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地区反恐怖机构。非常设机构包括元首理事会、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外长理事会、国家协调员理事会及总检察长、国防、经贸、交通、文化、救灾等部门领导人会议。

【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活动】 主要包括: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总理定期会议、议长会议、国防部长会议、外长会议、最高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长会议、公安内务部长会议、交通部长会议、文化部长会晤、经贸部长会议、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安全会议秘书会议以及上合组织成员国联合军事演习活动。

【时政要闻】

●高层动态

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百年奋斗铸就历史辉煌,信心百倍推进复兴伟业。在全党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29日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号召全党同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温家宝:4日上午离京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一次会议、举行中俄总理第十七次定期会晤并正式访问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

王岐山:30日在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强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热点关注

习近平: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罗阳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11月25日,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疾病逝世。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6日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罗阳同志秉持航空报国的志向,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英年早逝是党和国家的一个重大损失。要很好地总结和宣传罗阳同志的先进事迹,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罗阳同志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

外交部表示严重关切并坚决反对美涉钓鱼岛修正案针对美国参议院决定对日防卫义务的《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一事,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中方对美国会参院“2013财年国防授权法”修正案涉钓鱼岛问题表示严重关切和坚决反对。

中方:朝鲜利用外太空受安理会决议限制朝鲜有和平利用外空权利,但这一权利受到安理会有关决议等的限制。美国1日警告说,朝鲜再次发射卫星将会危及本地区和平与安全。日本2日开始部署“爱国者3”型导弹,并准备部署宙斯盾驱逐舰。

印度海军总司令:印军可随时赴南海捍卫石油利益 南海争议持续发酵印度海军总司令乔希3号表示为了保护国家石油利益,印度海军可以随时向南海调派舰艇。另一方面,越南国家石油公司第2版 声称他们的探测船日前在南海海域遭到中国渔船骚扰,探测船缆索受损。

一军用飞机汕头失事 飞行员跳伞一居民重伤 12月4日上午9时左右,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一架歼-7飞机执行训练任务时在广东汕头机场附近坠毁,飞行员跳伞。一处民房受损,4人受伤。

●经济要闻

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明年经济政策六大信号中共中央政治局4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2013年经济工作。在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这次会议传递出明年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扩大内需消费投资双管齐下,支持企业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提高社保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等信号。

财政部称将简并房产交易税种 交易环节税负或下调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称,下一步税收制度改

革的重点将包括对房地产交易环节征收的有关税种进行简并,并研究逐步在全国推开房产税等。专

家分析称,财政部此番表态意味着未来我国房产交易环节税负有可能下降。

中国等60国黄金储备存在美国 德国申请检查遭拒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各国央行大量印钞救市,货币贬值成为必然趋势,各国央行开始重新囤积黄金储备,不少央行也想起来藏在美国的黄金。当地时间11月29日,荷兰反对党要求将存在国外的黄金运回国。无独有偶,德国此前也发起了“黄金回家”运动,并向美国提出申请,要求检查其寄存的黄金储备。

中国电气化铁路里程跃居世界第一 从1958年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开始修建,到2012年12月1日哈大高铁正式开通,中国电气化铁路总里程在54年突破4.8万公里,超越了原电气化铁路世界第一的俄罗斯,跃升为世界第一位。

●部委信息

中宣部举办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11月22日至27日,中宣部在京举办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深入学习领会大会精神,培训地方宣讲骨干,对有关理论研究阐释和宣讲工作作出安排。

人社部、国资委追授罗阳“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28日发布决定,追授罗阳同志“中央企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同志却因劳累过度导致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经抢救无效,于2012年11月25日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享年51岁。

教育部:仅10.2%校车符合国标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透露,2011年全国有学生上学接送车辆28.5万辆,其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校车只有2.9万辆,占10.2%。

公安部将加大行人违法教育 防“中国式过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一则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网络调侃,前一段时间曾引起了社会热议。日前,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已部署开展交通信号灯排查整改,加大对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的违法教育,防止“中国式过马路”。

【社会纵横】

延参法师:作品畅销归功莫言要把世界末日当节日

12月2日,因“峨眉山猴子”视频走红的延参法师携两本新作《幸福想你了》和《守住这颗心》在京签售。谈及自己的书成为畅销书时,延参法师表示,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莫言,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将“大家又带回到阅读之中”。

作为时下最火最萌的和尚,延参法师最近一直在为公益事业奔走。前几日,延参法师得知陕西苹果出现大面积滞销。作为一个曾经卖梨卖瓜卖白菜的和尚,延参法师跑到陕西礼泉县新寨村当起

了苹果义务促销员。延参法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苹果积压伤害了果农的利益,他本人愿意为陕西苹果做免费代言。

除了义务帮果农卖苹果,延参法师最近还帮助了天津工业大学一位白血病患者。在得知这位白血病患者还缺18万手术费时,延参法师立即决定将新书《守住这颗心》的稿费五万元捐出。

延参法师表示,2012年自己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慈善事业上,虽然期间经历了不小的波折,但是自己还是感到非常的幸福。

在投身慈善事业的同时,延参法师抽空写了《幸福想你了》和《守住这颗心》这两本书。《幸福想你了》是延参法师寄予读者的一份幸福心语,作者着意于抚平种种躁动,阐述平凡生活中的哲理,提供一份面对生活、面向自身的正能量;《守住这颗心》则是展示了延参法师在休息过程中的一些心路历程,试图用最平淡的文字和最平凡的道理阐述人生路上的种种心态。

最后,延参法师打趣说,12月份人类将迎来世界末日(有说法称,玛雅人曾经预言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大家不要担心,要把“末日”当成“节日”来过。连“末日”都过了,人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感恩节”网友微博集体感恩,调查显示近八成网

友最想感谢父母

11月22日是西方的“感恩节”。当天,有近20万网友在微博上集体过节,通过网络向亲朋好友传递心中的感谢之情,其中许多网友表示,最想感恩的对象是父母。在腾讯微博一项17万网友参与的感恩活动中,记者随机选取了600位网友,经过统计发

现,表示“最想感谢的人是父母”的网友有473人,占78%。有网友表示“做了父母,才懂得自己父母的艰辛,所以更想对他们说一声感谢。”@双番东:感恩节最想对谁说一声“谢谢”?最想对父母说!父母是这个世界上对自己付出最多的人,也是最值得自己感恩的人。@传媒TTmao44:知道爸爸在谈及工作时对我的严厉,也懂得妈妈有时的唠叨,有时候虽然会和你们吵架,但是每次和你们闹的不开心之后都真心知道你们是对我好,今天(11月22日)感恩节,感恩天下父母,他们真的很不容易!@老郭不老:不经意间,父母渐渐年迈,齿已缺,发已白。世上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珍爱,用至诚的心去感激,用切实行动去报恩。让我真诚的对你们说一句:“感谢你们,我的父母”。@小艾:自己将为人母,真正切身感受到父母的不易。从前的我还时常闹性子冲他们发脾气,嫌他们啰嗦,如今“生儿方知父母爱,养儿方知父母恩”。这一刻只想对爸妈说:这么多年来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对我的爱,女儿永远爱你们!@幻想中的天堂:感恩节,感谢爸爸妈妈这么多年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关心,疼爱!尤其是这两年,我总是惹爸爸妈妈生气,让他们为我担心,爸爸妈妈我永远的爱你们!

【经典社评】

坚持团结奋斗 共创美好未来

新华社社评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作出了全面部署,号召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共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十八大报告中这一铿锵有力的论断,源于党和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经验,也是党中央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殷切希望。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我们团结一心战胜了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我们有效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等经济领域严峻挑战;我们成功克服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重困难,

下载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