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措施建议(共五则范文)

时间:2020-12-14 18:0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措施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措施建议》。

第一篇:关于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措施建议

为深入贯彻河北省《关于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确保我市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措施建议。

一、高质量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在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促协调、增活力上下功夫,努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着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

1.强化高质量投资拉动力。着力推进“双基”工程建设。抢抓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实施带来的巨大投资需求,加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新型城镇化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着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坚持把产业项目作为发展实体经济、优化投资结构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正大肉鸡、东旭环保产业园、宁慈智能安防设备、舜鑫现代智能物流装备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提升项目建设速度。优化项目审批服务,在全市省级以上园区,开展“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围绕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试行“一会三书一证”模式,叫响“环节最少、开工最快”的项目建设衡水速度。在保持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力争结构持续优化、效益不断提升。

2、强化消费需求主动力。贯彻落实《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衡发〔2019〕10号)和《衡水市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分工方案(2019-2020年)》(衡政办字〔2019〕12号)精神,坚持供需两端发力,着力破解制约我市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吃穿用、住房、出行、信息、绿色五大实物消费热点,拓展旅游、教育、文体、康养、家政五大服务消费热点,培育包括共享经济、数字经济、体验经济三大新兴消费热点。健全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健全消费后评价制度和消费领域信用体系,营造安全放心诚信消费环境。

3.强化实体经济支撑力。深化“双创双服”活动,完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帮扶机制,一企一策、一事一议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扎实落实全省民营企业‘百千万’提升工程。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相关政策措施,建立民营企业纾困基金。深入开展“政府陪行长走企业”活动,推动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推动设立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和金融资产管理基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进行债务融资工具,拓宽直地接融资渠,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二)着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优结构、促转型、育动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中科绿色技术产业研究院,在衡水高新区成立“工业医院”,在特色产业集中县建设“工业诊所”,引导推进全市规上企业实施“千企转型”。高标准谋划建设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打造树立一批工业设计标杆企业。充分利用“技术+市场”两个要素,搭乘“互联网+”快车,走差异化、高品质化、绿色化道路,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全力打造“升级版”开发区,衡水高新区力争年内晋升国家级高新区,其它开发区在基础设施等方面提档升级,引入高端要素、高端项目。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极争取我市项目列入省、国家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重大工程。

2.大力培育新动能。着力构建“3+2”产业新体系,加快产业重构、布局重廓、企业重组,努力向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在完善新兴产业链上下功夫,研究制定专项规划,明确主攻方向。在未来产业布局上下功夫,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突破口,加快建立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全力推进九次方衡水京南大数据清洗基地、雄安(衡水)超级计算中心项目建设,重点培育数字经济智慧产业引领企业5家以上。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功能与复合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3.推进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在大数据、研发咨询、工业设计、电子商务、智慧物流、医疗休养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项目,推动服务业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效率提升。抓好京东衡水电商产业集聚中心项目,推动安平丝网聚成物流园改造升级,加快爱琴海国际购物中心、饶阳新发地等农副产品特色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打造京津冀区域交通物流枢纽。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持续打造“五大旅游片区”,加快培育闾里·汉民俗文化小镇、周窝音乐小镇等文化旅游景点,支持滨湖新区建设国家5a级景区。立足衡水教育优势,积极推动教学器材和装备研发制造等产业发展。

(三)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第一动力支撑。2020年,力争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0.8%。

1.打造创新载体,搭建创新平台。一是发挥创新平台作用。依托“一谷一港一中心”,推动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战略合作协议落地落实,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二是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出台《关于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措施》,促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档升级。争取安平县、故城县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三是提升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重点提升现有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的服务水平和档次,提高服务能力和产出水平。

2.培育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依托中科院过程所、天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深挖企业技术需求,每年会诊企业不低于100家。继续加强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咨询中心的深度合作,开展产业专利分析,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决策服务。充分利用好省、市“科技创新券”,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购买检验检测、研究开发等费用予以减免。

3.加强产学研对接,促京津冀协同创新。积极推进与中科院、中关村等京津院校、科研单位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大力引进京津新技术、新成果、创新团队和高端人才,共建一批协同创新共同体。全面推广衡水高新区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加速推进中科院过程所的中科钒钛产业全系,工程热物理所的超临界co发电装备等高科技项目落地。全面落实《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大力度引进院士团队和高端创新团队等,不断提升合作层次,提高合作实效。

(四)着力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培育新的区域增长点,增强城镇聚集能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多点支撑的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1.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着力培育“9+5”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推进枣强玻璃钢、景县铁塔钢构等重点产业集群建立国家级研发中心。实施特色产业迭代升级“五个一”工程,推动企业提质增效。支持景县、深州、安平等县市树立更高标准,在全市实现率先发展。选择基础较好、优势明显的乡镇重点培育,形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2.推动乡镇“强身健体”。抓规划,筑蓝图,科学做好乡镇各项规划,抓紧开展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抓试点,树标杆,加快推进30个特色乡镇、“三区同建”等试点,打造一批示范工程,争取在全省乃至全国出典型、树标杆。抓改革,增活力,深入推进扩权强镇工作,尽可能地将财权、事权等下放到乡镇,释放乡镇活力。抓要素,强保障,推动土地、资金等优先向乡镇倾斜,充足保障乡镇重点项目要素供应。

3.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每个县市区建设1个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3个乡村振兴示范点,突出抓好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重点抓好一带、一区、一线,形成带、区、线结合,多节点支撑的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格局。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主线,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布局建设发展一批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精品农业园区,形成全市域点状分布、区域相对集中的节点、亮点、景点。

4.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促进城镇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以枣强县、安平县、枣强县大营镇、武邑县清凉店镇为试点,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推动城乡要素互动融合,建设双向畅通的要素市场。完善全面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统一运营。

(五)着力激发经济发展内在活力。全面落实省、市关于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策部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大动力。

1.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完成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行政许可审批服务标准化两个国家试点改革任务,在省级以上开发区施行“标准地+承诺制”模式,对政府投资的“双基”项目,实施“一会三书一证”模式。加快教育文化卫生领域改革,促进教育全面、规范、有序发展,深化“四医”联动改革,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探索推动“三块地”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积极争列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试点,打造全省乃至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

2.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完善政策储备和应对预案,实施外贸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办好衡水湖国际商务洽谈会。抓好经开区、高新区等园区建设,推动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开展精准招商,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欧美日韩以色列(美国硅谷)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加强国内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用好省香港招商活动、廊坊5·18经洽会等重要平台,举办衡水京津产业转移大型招商会,切实提高招商实效。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方位拓展对外合作交流,推动公铁装备、物流输送设备等产业产品“走出去”。

3.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精准承接非首都功能。以滨湖新区为依托,高标准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休闲等非首都功能疏解,形成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服务功能聚集区,打造京津教育医疗休闲养生功能疏解基地。加快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以石济客专、雄商高铁为主,以石衡沧港等城际铁路为辅,以京九、邯黄、衡潢铁路等为补充,谋划推进津衡、保衡、邢衡等城际铁路。完善畅通公路网。重点实施石衡、邯港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跑办京德高速,谋划雄衡快速通道,完善东出西联、南北通衢的公路交通网布局。

4.加强雄安新区对接。牢牢抓住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第一年重大机遇,继续做好“升级发展、承接发展、对接发展、服务发展”四篇文章。围绕“雄安研发、衡水配套”,谋划建设衡水·雄安新区体外配套产业孵化基地、雄衡合作产业园等战略平台,为雄安新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现代服务业等高端高新产业做好配套服务,力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衡水。

二、高质量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重大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打好三大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要求,是今明两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按照中央、省市部署,标本兼治、精准发力,确保全部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大风险隐患得到有效防范化解。

(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所有贫困人口脱贫,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1.扎实推进重大扶贫工程。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注重激励约束并重,动员贫困群众主动参与脱贫攻坚。增强产业扶贫针对性,结合县市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扶贫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突出抓好职业培训,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式培训。突出抓好就地安置,通过扶贫车间、公益岗位安置就业,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2020年,各县市区形成1-2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产业,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就业率达40%以上。

2.完善防贫常态长效机制。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和脱贫户,实行脱贫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监管,继续加大产业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保障性扶贫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保持支持政策一段时间稳定不变。加强贫困预警监测,对非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和非持续稳定脱贫户,实施针对性扶持和救助。将农村特殊困难群体及政策边缘人群全部纳入监控范围,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及时纳入。

(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

1.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展“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行动,依托信访举报线索,完善发现、交办、取缔的联动机制,确保实现动态清零。开展柴油车污染治理,加强对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管理,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严格执行规定标准。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强与京津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联合会商和措施联动,统一预警分级标准、信息发布、应急响应,提高区域应急响应协同能力;

建立重污染天气城市联防联控机制,将区域应急联动措施纳入应急预案。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充分考虑企业污染物排放绩效水平和产业技术水平,实施差异化管理,提前2-3天发布预警信息,给足企业应急响应准备时间,严禁“一刀切”式停限产。2020年,确保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63%,pm2.5达到58微克/立方米,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蓝天幸福感。

2.实施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重点河流流域综合治理、工业污水达标整治、衡水湖水质保护专项行动等专项行动,确保2020年地表水国省考断面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40%以上。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动态更新我市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和污染地块名录,督促土地使用权人开展土壤环境初步调查、详细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治理修复等工作。做好危险废物管理工作。提高发现和识别风险隐患的能力,明确风险管控的重点,筛选重点风险源企业名单,建立管控档案;

加强现场执法巡查排查,建立长效管控机制,不忽视任何一个风险隐患,严控非法转移倾倒违法行为。

3.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强力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2020年地下水压采能力达到9.5亿立方米。加强衡水湖及周边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工业用地、农用地治理修复等工程,推进生态园林城建设。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度开展环湖、环中心城区、县城、镇村林带建设及沿交通干线廊道国土绿化,积极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持续推进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3%。

4.大力优化能源结构。强化限煤、减煤、节煤、代煤措施,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工程,提升现有安平县供气枢纽输送能力和安全水平,加快推进鄂安沧管道支线等项目建设,提升天然气保供能力。积极推进冀州鑫煜光晟12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加快华润阜城50mw风电、中能国电景县南运河200mw风电场项目等已核准风电项目建设。依托衡水中广核生物天然气项目,力促生物天然气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支持推动充电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安平县河北中电京安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为试点示范,鼓励支持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2020年,确保非化石能源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

(三)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1、坚决防控金融风险。强化金融风险属地和属事处置责任,扎实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各项工作。重拳打击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违规融资担保等行为。充分利用“河北金融云”监管服务平台,突出抓好投资咨询类公司、网络借贷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排查整治,确保全市金融风险平稳可控,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2.严格控制债务风险。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严守政府举债融资正负面清单,严禁一切政府违规变相举债、融资、担保行为,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全部政府债券纳入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系统。加快政府债券资金支出进度,重点用于在建项目和补短板重大项目。加强信息公开,通过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系统进行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增强政府债务信息透明度。

3.积极防范房地产等领域风险。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防止房地产市场出现大起大落,确保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针对各类需求实行差别化调控政策。做好调控政策的储备方案,提高精准调控的能力和水平,防范市场剧烈波动。加强对商品住房楼盘的监管,维护社会稳定。加大市场秩序规范整顿力度,加强市场检查和开发经营行为、交易行为的监管。有效防控社保基金风险,确保社保基金运行安全。

四、高质量办好民生实事,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认可度

坚定不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确保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一)大力提高就业质量。切实把稳就业作为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突出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创业带动就业,保持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十三五期间,确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到20.8万人。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积极实施青年见习计划,支持参保职工提升技术技能,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二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持续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深入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按要求组织开展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等活动。三是扎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对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多方式提供个性化培训。拓宽就业渠道,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稳定性。四是加强全方位就业服务。组织好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农民工服务春风行动等系列活动,为城乡劳动力提供人岗对接平台。

(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力保障农民工拿到应得报酬,畅通技术工人晋升通道,健全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工资政策规定,逐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规范收入分配和劳动力市场秩序,完善促进劳动力、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

(三)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社会团体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扩大赛事覆盖人群,每年组织大型赛事活动20项次以上;

加快推进奥体中心篮球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休闲圈”,到2020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米以上;

完善城乡低保救助制度;

进一步推进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增强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推动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院等建设,完善网络布局;

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单位免费开放工作,让群众共享社会发展带来的文化发展成果;

到2020年底全市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0%。

(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坚持社会治理为人民,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加强乡镇综治中心建设,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前沿实战指挥平台。深化法治乡村建设,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力做好维护稳定各项工作,强化信访工作,落实领导包案、属地负责和信访接待日等责任制,充分发挥网上信访和群众工作中心作用,及时有效化解问题和矛盾。强化宗教管理,依法坚决稳妥治理非法宗教活动。强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行为,深挖核查各类黑恶线索,深化打击确保除恶务尽,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推进法治衡水建设,全力维护公平正义。强化公共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善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产品和服务质量等监管长效机制,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努力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五)扎实推进民心工程。加快推进2019年20项民心工程建设,确保如期完成。2020年,紧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围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污染治理、社会稳定等重点领域,深入谋划一批棚户区、农村危房、老旧小区改造、便民市场建设等民心工程,提高改善民生的精准性、普惠性、有效性。

第二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学习胡锦涛十八大报告体会(33期中青班学员邓林波)

本次中青班学习适逢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利用学习时间,认真研读了胡锦涛同志的十八大报告,报告主题明确,内容丰富,有许多新观点、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是我们未来五年工作的指针,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重点研读了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胡锦涛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

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二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

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四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

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五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胡锦涛说,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胡锦涛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胡锦涛强调,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篇: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清原县政协常委 王希平

为加快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县政协组成调研组深入到我县部分乡村进行了调研视察,并赴吉林省图们市凉水镇、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延吉市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被誉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和我省桓仁、宽甸两个满族自治县部分乡村进行了学习考察。五市县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举措和成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思考,充分论证,精心撰写,形成了调研报告。下面,我代表县政协调研组就扎实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提出几点建议。一、五市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和作法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感受到,五市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明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富有特色,他们的经验和作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明晰思路,强化规划引领

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要求,五市县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提升实践水平,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让规划引领建设、改造和升级,致力于推进环境、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四平市铁东区明确了“抓点、连线、促面”的工作思路,坚持规划、整治和建设并举,做到组织领导、示范引领、资金投入、帮扶措施、督查指导“五个强化”。桓仁、宽甸两县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桓仁县制定完善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桓仁镇和北甸子乡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大南沟村成为国家级生态村。宽甸县 确定了“四美十有”标准,河口村被国家六部委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成为全省乃至东北地区惟一获此殊荣的乡村。

(二)整合资金,注重突出实效

五市县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宽甸县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申报创建活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点定在哪里,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全力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集中优势,重点帮扶。如2013年,帮助青山沟镇整合省市县各类资金770多万元,对散居于山上的45户进行整体搬迁,统一标准,规范建设,依托青山沟景区,悉数办起了农家乐,每户每年住宿和餐饮净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桓仁县“十二五”以来,整合各方资金,累计投资10多亿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并对全县103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新建。四平市铁东区强化资金投入,坚持多渠道筹资,即区上支持一点、单位部门帮扶一点、乡镇挤出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村民自筹一点,有效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

(三)整治环境,改善村容村貌

四平市铁东区全面开展了以“治山、治水、治脏、治乱、治污”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投入大量资金,重点实施了农村环境整治净化工程、高标准村屯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完善环境整治配套设施工程、退耕还林整治工程,成效显著。桓仁县加大农村环境治理投入力度,“十二五”以来,整合各方资金1.9亿元,建成生物质垃圾气化站8处、垃圾堆肥池1650立方米、污水处理设施114套,新建畜禽粪便处理中心2处、户用沼气池5132个„„达到了既解决环境问题,又解决卫生问题;既解决燃料问题,又解决肥料问题;既解决生产问题,又解决生活问题。宽甸县着力 开展了“四场五化六整治”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先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全面推进“万盏路灯进村屯”、“万座水厕进农户”等工程,使全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四)依托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五市县各乡村紧紧依托本地资源,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作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延吉市万宝镇红旗村依托毗邻长白山的区位优势,精心打造民俗特色品牌,原汁原味的朝鲜族民族风情。在这里,一幢幢具有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的白墙青瓦房整齐地排列在溪水两旁,统一的木栅栏围起一座座农家小院,86户家家院里都是“蔬果飘香绿满园”。该村逐步形成了以朝鲜族特色餐饮、民俗表演、民俗风情体验、家庭度假和农业观光为主的民俗旅游产业体系。2014年共接待游客24万人次,旅游收入1900万元。桓仁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形成了以葡萄、山参、优质米等产业为重点的六大产业基地,培育和发展了10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其中老黑山村成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共发展大榛子种植基地3600多亩,年产大榛子35万公斤,人均收入达2万元。大榛子产业成为老黑山村农户致富的摇钱树,让曾经的全县经济最落后村变成如今的最富村。宽甸县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集观光、游览、采摘于一体的观光农业产业基地,在景区与沿线周边建设了有机蔬菜、山野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等示范基地,农旅结合效益明显。如今宽甸农家乐已多达2000家,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带动了百姓致富,也将宽甸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五)创设载体,培育乡村文明

五市县积极引导农民提升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培养农民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了良好的民风、村风。万宝镇红旗村一直把村民道德建设和乡风文明培育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该村认真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和“美德在农家”、“不让黄赌毒邪进我家”等活动,形成了“团结友善、明礼诚信、家庭和睦、邻里互助、遵规守法”的良好风尚。桓仁县湾湾川村,以“爱家邦、美家园、传家风、睦家邻”为村训,建设了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广场2处,村民在闲暇时间唱村歌、跳健身操、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文明和谐的文化生活在村里蔚然成风。宽甸县河口村,在村“十星文明户”的基础上,按照“美丽农家”的标准,评选出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环境整洁、产业致富的美丽农家80多户。用典型的力量感召和激励村民人人讲文明、家家有产业、户户讲和谐、共奔幸福路。

二、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县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村屯环境美化、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弘扬乡村文明新风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建和改造了村部、村路、巷道、边沟、院墙、卫生室、农民书屋、文化广场等,更多的农民走上了柏油路、水泥路,住进了漂亮新房,喝上了清洁自来水„„二是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各村设置了垃圾箱,配备了保洁员,村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加强,卫生改厕力度加大,农村环卫保洁水平得到提升,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三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结合乡村实际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业,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四是道德文明素质得到提升。认真开展了“四德”主题教育进乡村活动和“道德文明示范户”、“十星级文明标兵户”等评选活动,提升了农民道德文明素质,净化了民风、村风。

几年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县涌现出了一些生态优良、环境秀美、乡风文明、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如:南口前镇王家堡村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获得省村容村貌综合治理先进村、省环境优美村等多项荣誉称号。南山城镇大北岔村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村(大孤家镇王小堡村也曾获此称号)、全国法制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红透山镇成为全省宜居示范乡镇。大苏河乡沙河子村成为我省少数民俗村和全市乡村旅游的典范。

成效有目共睹,差距不容忽视,任务依然艰巨。近年来,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与五市县等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进展不平衡。由于认识高度、工作力度和推进程度的不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县各乡、村之间发展得不平衡,有的差距还比较大。全县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卫生环境整洁、乡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所占比例还不高。二是缺乏科学规划。一些村规划意识淡薄,缺乏通盘考虑,村庄布局不尽合理;有的村虽有规划也不按规划实施,随意性强,导致规划和建设“两张皮”;有的村规划粗线条,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总之,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在农村并不少见。三是健康文明的社会生活习惯尚未形成。有些村户垃圾乱丢弃、污水乱排放、杂物乱堆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情形,在一些村户中还相当程度地存在着,污染了农村的环境,制约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四是有的村级 班子战斗力不强,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群众参与度不高,美丽乡村建设进展不快。

三、关于扎实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县14个乡镇,188个行政村,无论是从地域面积、人口规模来看,还是从生态资源、发展现状来看,广大农村都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短板。美丽乡村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成果的集中展示,有利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加快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为此,需要全县上下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后代的民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明确重点,扎实推进,切实把美丽乡村建设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实抓好。要像宽甸等县市那样,研究制定针对性更强、更实的实施方案、管理体系、职责分工和考核机制,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并在资金、政策、项目上给予倾斜,在全县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和互促共进的良好氛围。

一是建立“三级联动”管理机制。要建立以乡镇为责任主体、村屯为实施主体、县相关部门为考核主体的“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加强领导,明确目标,有序推进,认真考评,形成县、乡、村三级共抓、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事业成败,关键在人。美丽乡村建设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乡村两级班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多的职责。要大力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切实抓好以乡(镇)党委、村党支部为核心的乡村两级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乡村两级班子考核体系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工作导向和激励机制。实践证明,美丽乡村建设亟需一大批有责任意识、创业激情、开拓精神、务实作风的乡村干部来带领。这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发展的关键所在,群众的强烈企盼。

三是建立有效投入机制。要建立多方筹资的投入机制。整合各类资金特别是涉农项目资金,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城建、交通、农林水、环保、移民、扶贫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和省市县帮扶部门、帮扶单位的作用,做到资金项目集中投放、高效使用,力求打造更多的示范乡镇、示范村庄,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四是倾力守护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是乡村最宝贵的资源,是我县最厚重的家底。作为生态资源的承载主体,各乡村要始终不渝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乡村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要依托丰富的自然禀赋,坚持生态富民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使自然生态与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绝不能因为短视行为而牺牲乡村的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好生态这一 最大优势,努力将我县乡村打造成为山清水秀的生态走廊和宜居宜游的美好家园。

(二)坚持科学规划,注重因地制宜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程。要坚持科学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统一,把乡村科学规划与环境卫生整治、农民素质提升结合起来,与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乡村特色和品牌。

一要坚持规划先行原则。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施工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各乡村要结合地理区位、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编制本乡本村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做到同全县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同产业布局规划相协调,同精神文明建设相呼应,让规划更具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要发挥典型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典型村的示范引领 作用,优先抓好城郊村、公路沿线村、乡镇政府驻地村、重点景区村建设工作,做到突出重点、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以点促面、有序推进,努力打造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兴旺、民风淳厚的示范村、特色村,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民风正的有机统一。

三要坚持因地制宜方针。要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主动作为、群众满意”的原则,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合理化布局,实施差异化指导,突出个性化塑造。坚决摒弃“一个模子”、“ 千村一面”的现象,始终保持乡土特色和田园本色,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乡村独特魅力,彰显自然、恬静、绿色、清新的乡村之美。让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小桥流水、田园农家、鸟语蛙鸣、院墙屋瓦、淳朴民风、满乡文化„„这些具有鲜明的生态元素和乡土气息的生活印记,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努力打造我县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

(三)加强环境整治,形成长效机制

环境整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要坚持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在“美”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求突破。

一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涵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无害化处理等众多领域,需要多部门协调作战。要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突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等重点工作。通过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环境整治,达到道路硬化、村屯绿化、卫生净化、街路亮化、环境美化,远离脏、乱、差。让干净整洁的村落、蔬果飘香的庭院、绿意盎然的花木、平坦通畅的道路、清澈见底的河流„„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景观。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二是健全机制,确保实效。要健全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明确工作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加大监管力度。要从最基础的垃圾污水处理、村屯美化、河沟清理、卫生改厕等方面入手进行环境整治。制定环境卫生管理长效保洁责任制,做到卫生环境有人管,管得了、管得好,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确保整治效果不反弹、可持久。

(四)立足生态优势,壮大特色产业 没有特色产业作支撑,农民就难以增收致富,美丽乡村建设也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应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旅游、生态深度融合,以特色产业支撑为重点,形成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并进的良好态势。

一要围绕资源优势狠抓生产基地培育。各乡村要结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紧紧围绕特色农业狠抓生产基地培育。特别是要以大伙房水源保护治理规划实施为契机,搞好水源保护区产地认证、产品标识和区域保护工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依照标准规范生产,积极运作打造品牌。鼓励和支持农户积极发展中药材、食用菌、优质米、山野菜、花卉等有机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让好的多起来,形成规模;多的好起来,形成特色;特色火起来,形成效益。使我们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特色产品走向城市、走进商场、走上餐桌,不断提升清原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我县农业提质增效、农民致富增收。

二要围绕生产基地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建好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占领一方市场,带动一批农户,致富一地百姓。要紧紧围绕资源优势下大气力重点抓好具有区域特色的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对外联大靠强等方式新建和改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牵动能力的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与农民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发展链条,促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就地增值,大力提高特色农业的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民增收步伐。要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农民以租赁、转让、入股等多种方式合理流转土地所有权,从而使土地能 10 够向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集中,实现土地的集约经营,促进土地增值和农民增收。

三要依托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要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镇(乡)村发展乡村游、生态游,真正将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农业、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相融合。积极打造融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景观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使自然之美与发展之美相得益彰,田园之美与生态之美相映成辉,努力打造更多旅游强镇、旅游特色村、旅游示范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户就业增收。让乡村旅游成为我县旅游的亮点,使之既有看点,又有卖点。

(五)培育新型农民,倡导文明新风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物的硬件”建设,也需要“人的软 件”建设。只有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才能实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深度融合,使美丽乡村既体现发展之美,也释放文明之美。

一是提升农民文明素质。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教育广大农民增强环境保护和卫生保洁意识。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以往乱扔乱倒、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不良行为习惯,保持村屯庭院干净整洁,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具文明内涵、更有文化底蕴。让农村既有美景,又有美德。

二是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四德”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有效载体,组织开展美丽乡村、文明村、美丽农家、卫生模范户、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引导大家崇德向善、守望相 助、明礼诚信、遵纪守法、敬老爱幼、创业致富,形成风醇物厚、健康向上的民风、村风。倡导新风尚、弘扬正能量。要继续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文化长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富有成效的宣传,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直观地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让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小康。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和长期的艰巨任务。只要我们上上下下高度重视,方方面面齐心协力,紧紧围绕我县乡村实际,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环境整治为基础、产业发展为支撑、素质提升为保障,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稳步推进,务求实效,那么“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农村愿景,就会在我们的努力奋斗下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美好,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幸福清原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四篇: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来源:《求是》 期号:2013/09 作者:孙政才

直辖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区域差距大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仍处在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启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必须紧密结合重庆实际,着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当前,重庆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要实现新的突破,就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总任务,大力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突出“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着力增强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动力支撑,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力争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证明,紧紧扭住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要在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

要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引导区域差异化发展、协调发展。重庆是直辖市体制,中等省架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重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针对区县功能定位不够清晰,产业同质化,招商引资存在无序竞争,考核指标设置不够科学,资源优化配置亟待加强,“两翼”地区生态环境约束严重等问题,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在坚持“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进一步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按照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各自特色、促进功能互补、形成梯级产业分工的设想,对不同功能区给予不同的发展定位和区域政策,促进全市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功能配置最优化。坚持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与打造重点功能区相结合,按照“以人为本、城乡互动、产城融合、集约高效、绿色低碳、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和集群发展”的原则,统筹全市城镇体系建设和各功能区协调发展。按照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做强做优主城区;按照城市群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一圈”,使其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并承接“两翼”的人口转移,带动“两翼”协调发展;“两翼”要立足优势资源和优势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强库区水环境保护和消落区治理,搞好天然林保护和沿江防护林建设,积极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通过这些举措,努力实现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城镇体系化、整体功能最大化。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重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前提。重庆既有总量不足的问题,也有结构不优、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要坚持以工业化为引擎、以信息化为提升、以城镇化为依托、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坚持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增量调结构,以创新促升级,在总量扩大中实现结构优化,以结构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依托开发区、园区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服务业集聚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抢占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绝不能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换取所谓的“金山银山”,绝不能以影响未来的发展为代价谋取当期增长和眼前利益,绝不能以破坏人与自然关系为代价获得表面繁荣。要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立法保障,强化经济杠杆作用,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民生的持续改善,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没有意义。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时刻把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当期可承受、长远可持续,坚持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与完善制度安排相结合,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广大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抓好民生领域的工作,要突出重点难点。要进一步抓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这个重大民生工程。抓住国家推动秦巴山区、武陵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的机遇,创新扶贫工作体制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资金、项目等扶持,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实现脱贫致富。大力整治空气、水、噪声、土壤等方面的突出环境问题,为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特别要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让广大群众吃得更放心。认真贯彻国家房地产调控措施,搞好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更好地满足居民住房需求。高度重视教育公平,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网,要进一步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要立足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面深化各项改革。重庆要在改革方面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更快一些。我们要充分用好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个平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等各方面改革,先行先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通过改革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发展方式转变、民生改善、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作风转变。要重点围绕城乡规划、城乡要素交换、城乡资源配置、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和城乡社会管理等“六个统筹”,着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推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直辖市管理体制,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推进机构改革和加强政府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简政放权,提升行政效能,努力把政府职能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加快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向区县放权,给区县让利,让区县搞活。进一步完善两江新区管理体制,为两江新区开发开放提供良好体制保障。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之,要通过改革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

要着力优化开放环境,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开放的广度和力度,决定着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度和程度。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方式转变、促产业结构调整。要着眼于广泛集聚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开放环境,推进开放模式创新,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要大力推进两江新区开发开放,推动形成以两江新区为龙头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要加快两个保税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渝新欧”国际物流铁路大通道,加快建设内陆口岸高地。要坚持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要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对外投资与对外贸易相促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要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并重,大力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动成渝城市群发展,实现与周边省市的互利共赢。

要加强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要坚持法治重庆、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市、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加强科学立法,严格行政执法,维护公正司法,引导全民守法,充分发挥法治在全市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要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与尊严,更加注重法制宣传教育,更加注重提高政府和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更加注重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更加注重依法表达诉求、依法维护合法权益、依法解决矛盾纠纷。切实重视立法的科学性、针对性、系统性,切实重视法律的有效实施,切实重视法律的引导、推动和规范保障作用,全面推进全市各项工作的法治化。要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和群众关切,着力推进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等,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切实维护稳定、和谐、安宁的社会局面。

实现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切实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和制度的约束力。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少说多干,实干兴渝,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以实实在在的成绩谱写“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

第五篇: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扶贫的路上,决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决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保证脱贫质量,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

脱贫目标实现没实现,是衡量脱贫质量的硬杠杠。

吐门巴乙拉曾是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巴彦毛都苏木(乡)莫麦嘎查(村)出了名的贫困户,前年在农行由政府贴息贷款5万元买了5头小牛,现在5头牛变成13头,全部育肥后能卖10多万元。小伙子憨厚地笑着:“我在附近矿山打工还有一份收入,养牛主要是媳妇在忙,好政策让我脱了贫。”

5年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年均减贫13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

考察脱贫质量,既要在过程中动态考察,也要在结果上静态考察。是不是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是不是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不是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目前看,解决“两不愁”问题相对容易,做到“三保障”、提高“两水平”,仍需加力。

保证脱贫质量,需要提高市场机制的益贫性。中央党校教授曾业松表示,在贫困地区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让市场发挥长效作用,这种机制所产生的效益溢出就是益贫性,扶贫效果持久。

吐门巴乙拉家的脱贫质量靠得住。内蒙古科尔沁牛业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大户带农户”的模式,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农户按公司的要求进行饲养和短期育肥,按协议价把牛卖给公司。科左后旗委书记刘世海说:“利益联结纽带稳固,脱贫质量才能稳得住。”

要依据现行标准,严格程序。以2010年2300元扶贫标准,到2020年实现脱贫,这是既定目标,必须严防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司长苏国霞说:“要坚持标准、实事求是,既要防止急躁症,又要防止拖延病。”

一方面,要科学确定脱贫目标,科学调整修订市、县、镇、村脱贫攻坚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严防层层加码,严把退出关口。另一方面,从严督导考评,建立健全“月通报、季点评、半年初评、年终考评”督导考核体系,确保退出精准。

聚力深度贫困,坚决不留“锅底”

深度贫困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现有贫困大多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多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集体经济薄弱。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给予更加集中的支持,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

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简称“三区三州”),以及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和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贫困村,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之策。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落实行业主管责任,对“三区三州”和其他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问题,予以统筹支持解决。解决辖区内深度贫困问题由省里确定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还要出台新的政策和措施。

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形成支持合力。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项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惠民项目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深度贫困地区新增涉农资金要集中整合用于脱贫攻坚项目,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

深度贫困被形象地比作“锅底”,深度贫困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出非常之策,用非常之力。

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基本方略。

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是前提。安徽省岳西县主簿镇白果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堂旺说:“扶贫对象的精准,是一个动态跟踪的过程。扶贫对象不准,什么都别谈。”白果村村民褚江海一家2015年出列,妻子去年患上重病,到目前已花费13万元,褚江海又返贫了。

体系化精准是关键。要在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第一书记)、脱贫成效这6个维度上实现精准,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

覆盖精准是保证。要有效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贫困户的获得感实实在在。健康兜底机制改变了褚江海一家。妻子的医疗款总共报销了9万多元,自付的部分民政兜底还将解决一大半。

刘永富表示,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

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是脱贫攻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中西部22个省份的党政主要领导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估。脱贫攻坚期内,832个县的县委书记、县长要保持稳定。

从中央、省、市、县四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抽调“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在岗近百万人,累计下派已近300万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每年增长30%以上。在金融投入上,“5万元以下、三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银行按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全额贴息、县建风险基金”的金融产品已经达到3800亿元。

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的长久之计。曾业松说,要打消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心态,发动种养大户、产业能人、新型主体,通过示范培训掌握技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 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27日 02 版)

(责编:王仁宏、曹昆)

下载关于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措施建议(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措施建议(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