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南理工大学参加挑战杯系列竞赛的有关规定
华南理工大学参加挑战杯系列竞赛的有关规定
“挑战杯”系列竞赛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逢奇数年举行,下称“挑战杯”全国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逢偶数年举行,下称“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赛),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该赛事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共有校级、省级、全国赛三级赛事。为激励我校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断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同时选拔优秀作品参加该赛事,特制定本办法。
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一)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作品选拔工作的领导,成立作品选拔工作组织委员会,委员会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和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任主任,成员由学校办公室、校团委、科学技术处、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研究生院、人事处、财务处、招生办公室、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组委会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办公室,负责组委会日常工作。
(二)工作任务
1.校团委、研究生院、各学院负责组织动员学生广泛参与; 2.科学技术处负责作品评审组织工作,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负责作品选拔过程及参赛中的实验条件保障;
3.学校办公室、研究生院、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工作处、财务处、1 招生办公室、校团委负责落实奖励办法。
(三)作品选拔 1.参赛对象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我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均可申报作品。
2.作品形式
(1)自然科学类论文(仅限本科生参加);(2)发明制作类作品;
(3)哲学社会科学类(含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3.作品选拔范围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前两年7月1日至当年6月30日之间,由我校在校学生参与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研项目,经指导教师和所在学院推荐均可参加全国赛作品的选拔。
(四)奖励办法 1.参赛学生团队奖励
(1)对于入选参加“挑战杯”全国赛的作品,学校将给予资金支持,推动其进一步完善、提高。
(2)对于在“挑战杯”全国赛中取得奖项的参赛同学,按取得的奖项,颁发奖金并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与其它类别奖学金及荣誉称号不冲突)。具体办法如下:
奖励“挑战杯”全国赛特等奖作品的作者组人民币5000元; 奖励“挑战杯”全国赛一等奖作品的作者组人民币4000元; 奖励“挑战杯”全国赛二等奖作品的作者组人民币3000元; 奖励“挑战杯”全国赛三等奖作品的作者组人民币2000元。奖金分配由获奖项目指导老师协商解决。
(3)在“挑战杯”全国赛中获得二等奖以上(含二等奖)的本科生,该团队前三名学生将直接获得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团队其余成员及在“挑战杯”全国赛中获得三等奖的本科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在“挑战杯”全国赛中获得三等奖以上(含三等奖)的硕士研究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免试攻读博士研究生。(4)研究生参加“挑战杯”全国赛,获得全国二等奖以上(含二等奖)奖励,该团队前三名成员等同于在SCIE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论文。(5)对在“挑战杯”全国赛中获奖的团队授予“华南理工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杰出贡献奖”荣誉称号。
2.指导教师奖励
(1)学生在“挑战杯”全国赛中获得三等奖以上(含三等奖)的作品,指导教师组在学校内可享受华南理工大学教学成果对应等级奖项的奖金,具体办法如下:
奖励“挑战杯”全国赛特等奖作品的指导教师组人民币5000元; 奖励“挑战杯”全国赛一等奖作品的指导教师组人民币4000元; 奖励“挑战杯”全国赛二等奖作品的指导教师组人民币3000元; 奖励“挑战杯”全国赛三等奖作品的指导教师组人民币2000元.(2)学校将根据各项作品获奖情况及指导教师组的指导力度,给予指 导教师组教学工作量补贴。
①每项作品指导教师组的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如下:
YXJH6
Y:每项作品的总工作量; X:项目学分数,一般取2;
J:获奖系数;其值为1~3,特等奖为3,一等奖为2.5,二等奖为2,三等奖为1.5,优胜奖为1;
H:指导教师组对项目的指导力度调节系数,其值为1~1.5,由各学院根据教师组的指导力度评定。
②每位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如下:
YiiY
i1ni1
n:指导教师组总人数;
Yi:第i位指导老师的教学工作量
ωi:第i位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分配系数,其值为0~1,由指导教师组组长和学院协商分配。
(3)对于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二等奖以上(含二等奖)的指导教师,学校在其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岗位考核中予以优先推荐。(4)对于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赛特、一、二、三等奖的指导教师组分别给予奖励,奖励办法为分别减免考核科研经费20万元、10万元、5万元、3万元(以工科项目为基准)人民币的奖励,由各学院根据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评定各指导教师所免经费的分配。(5)授予“挑战杯”全国赛中获奖团队指导教师“华南理工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3.学院组织工作奖励
(1)学校以积分的方式对各学院组织工作进行评选,奖励在“挑战杯”全国赛组织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学院。
①在“挑战杯”校内赛中,每件申报作品计1分;入围终审决赛的作品,每件计2分;获得一、二、三等奖分别计5、4、3分。
②在“挑战杯”省赛中,每件入围作品计3分;获得特、一、二、三等奖的作品分别计10、8、6、4分。
③在“挑战杯”全国赛作品选拔过程中,每件申报作品计5分;参加遴选答辩的作品,每件计8分。
④在“挑战杯”全国赛中获特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获一等奖的作品每件计30分,获二等奖的作品每件计25分,获三等奖的作品每件计15分,获优胜奖的作品每件计10分。
(2)“挑战杯”全国赛结束后根据各学院总积分,对获得前六名的学院分别进行奖励:
第一名奖励学生课外科创活动专项经费8000元; 第二、三名各奖励学生课外科创活动专项经费6000元; 第四至六名各奖励学生课外科创活动专项经费3000元。
(3)“挑战杯”参赛成果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情况将列入学院年终考核体系,在教学评估和学生工作评估中予以体现。
(4)对于表现突出的学院,授予“华南理工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 新优秀组织奖”称号。
4.参赛学生团队奖金、指导教师奖金、学院组织工作奖金的总资金来源由研究生院、教务处、校团委3个部门各承担1/3。
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一)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作品选拔工作的领导,成立作品选拔工作组织委员会,委员会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和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任主任,成员由学校办公室、校团委、科学技术处、工商管理学院、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研究生院、人事处、财务处、招生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组委会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办公室,负责组委会日常工作。
(二)工作任务
1.校团委、研究生院、各学院负责组织动员学生广泛参与; 2.科学技术处负责作品推荐、评审组织工作;
3.工商管理学院负责组织专业教师对整个比赛进行指导; 4.学校办公室、研究生院、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工作处、校团委、财务处、招生办公室负责落实奖励办法。
(三)作品选拔 1.参赛对象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我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均可申报作品。
2.参赛方式
参赛者以竞赛小组的形式参赛,参赛者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 品或服务,组成优势互补的参赛小组,在广泛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一份将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的完整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商业计划。所提出的产品或服务应为参赛者参与的发明创造或经授权的发明创造,也可以是一项可能研发实现的概念产品或服务;所组成的竞赛小组原则上应有8至12个成员,可以跨专业、跨学院组成。
(四)奖励办法 1.参赛学生团队奖励
(1)对于入选“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赛的作品,学校将给予资金支持,推动其进一步完善、提高。
(2)对于在“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赛中取得奖项的参赛同学,在年度奖学金评比过程中,按取得的奖项,颁发奖金并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与其它类别奖学金及荣誉称号不冲突)。具体办法如下:
奖励“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赛金奖团队人民币5000元; 奖励“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赛银奖团队人民币4000元; 奖励“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赛铜奖团队人民币3000元.奖金分配由获奖团队指导老师协商解决。
(3)在“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赛中获得全国银奖以上(含银奖)队伍前三名本科生,将直接获得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在“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赛中获铜奖的本科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在“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赛中获得铜奖以上(含铜奖)的硕士研究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免试攻读博士研究生。
(4)研究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赛,获得银奖以上(含 银奖)奖励,该团队前三名成员等同于在SCIE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论文。
(5)对在“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赛中获奖的团队授予“华南理工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杰出贡献奖”荣誉称号。
2.指导教师奖励
(1)学生在“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赛中获得铜奖以上(含铜奖)的成果,指导教师组在校内可享受华南理工大学教学成果对应等级奖项的奖金,具体办法如下:
奖励“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赛金奖团队的指导教师组人民币5000元;
奖励“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赛银奖作品的指导教师组人民币4000元;
奖励“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赛铜奖作品的指导教师组人民币3000元.(2)学校将根据各项作品获奖情况及指导教师组的指导力度,给予指导教师组工作量补贴。
①每项作品指导教师组的工作量计算方法如下:
YXJH6
Y:每项作品的总工作量; X:项目学分数,一般取2;
J:获奖系数;其值为1~3,金奖为3,银奖为2,铜奖为1 H:指导教师组对项目的指导力度调节系数,其值为1~1.5,由各学院根据教师组的指导力度评定。②每位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计算方法如下:
YiiY
i1ni1
n:指导教师组总人数; Yi:第i位指导老师的工作量
ωi:第i位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分配系数,其值为0~1,由指导教师组组长和学院协商分配。
(3)对于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赛金奖、银奖的指导教师,学校在其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岗位考核中等予以优先推荐。(4)授予“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赛中获奖团队指导教师“华南理工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3.学院组织工作奖励
(1)学校以积分的方式对各学院组织工作进行评选,计分如下: ①校内赛
第一名:作品来源学院计15分,队长所在学院计12分,每个队员所在学院计6分。
第二名:作品来源学院计12分,队长所在学院计10分,每个队员所在学院计5分。
第三名:作品来源学院计10分,队长所在学院计8分,每个队员所在学院计4分。
第四到八名:作品来源学院计8分,队长所在学院计6分,每个队员所在学院计3分。
②广东省省赛
金奖:作品来源学院计20分,队长所在学院计18分,每个队员所在学院计8分。
银奖:作品来源学院计18分,队长所在学院计16分,每个队员所在学院计6分。
铜奖:作品来源学院计16分,队长所在学院计14分,每个队员所在学院计5分。
③全国赛
金奖:作品来源学院计30分,队长所在学院计30分,每个队员所在学院计12分。
银奖:作品来源学院计25分,队长所在学院计25分,每个队员所在学院计10分。
铜奖:作品来源学院计20分,队长所在学院计20分,每个队员所在学院计8分。
(2)“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赛结束后,根据各学院总积分,对获得前六名的学院分别进行奖励。
第一名奖励学生课外科创活动专项经费8000元; 第二名奖励学生课外科创活动专项经费6000元; 第三至六名奖励学生课外科创活动专项经费3000元.(3)“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赛参赛成果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情况将列入学院年终考核体系,在教学评估和学生工作评估中予以体现。
(4)对于表现突出的学院,授予“华南理工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4.参赛学生团队奖金、指导教师奖金、学院组织工作奖金的总资金来源由研究生院、教务处、校团委3个部门各承担1/3。
三、本管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解释权归华南理工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
华南理工大学 二〇〇八年十月十四日
第二篇:挑战杯竞赛章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经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
议通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等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 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 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 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 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 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获得三次“挑战杯”的高校将获得持续担任组委会副主任成员的资格。
第七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
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经费。
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第九条 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副主任若干名,秘书长一名。
全国评审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
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审看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
3.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
第十一条 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在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时成立,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一名、评审委员三名(根据被评判作品学科分布选定)、主办单位各一名代表、全国组织委员会高校委员中抽签产生的十名代表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担任。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
第十二条 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
1.授权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
2.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应召开会议,对被质疑投诉的参赛作品的作者及所属学校进行质询。
3.投票表决被质疑投诉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
第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以保密。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资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2/3方可进行表决;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该作品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全国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
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疑投诉按本章程第三十三条执行。
第十四条 主办单位根据团体总分优先原则,确定上届竞赛总分前70名的学校为联合发起高校,并可根据终审决赛规模、地区平衡、学校类别及代表性、承办地区等因素作部分调整。
第十五条 各省(区、市)、各高校应举办与全国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省(区、市)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联合设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区、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初评等有关工作。
第三章 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第十六条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第十七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增加作品自查环节,申报学校签订承诺书,承诺作品符合挑战杯申报作品的要求,接受竞赛组委会抽查。一旦发现不符合申报要求的作品,将取消参赛资格,该学校不得补报作品。经核实有舞弊、抄袭、作假等情形的作品,从该参赛学校总分中扣除相当于三等奖分值的双倍分数,同时取消该学校参评集体奖项的资格。
本校硕博连读生(直博生)若在决赛当年7月1日以前未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按硕士生学历申报作品,若通过,则按博士生学历申报作品。没有实行资格考试制度的学校,按照前两年为硕士、后续为博士学历申报作品。医学等本硕博连读生,按照四年、二年及后续分别对应本、硕、博申报。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第十八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第十九条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第二十条 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第二十一条 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六件,每人限报一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一件。参赛作品须经过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各省(区、市)选送全国竞赛的作品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定。每所发起学校可直接报送三件作品(含在六件作品之中)参加全国竞赛。
第四章 展览、交流、转让
第二十二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推荐通过预审的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及全部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参加展览。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须有实物或模型参展。
第二十三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将在竞赛的终审决赛阶段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流活动,并适时举办单项展示赛或邀请赛等丰富“挑战杯”竞赛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在终审决赛期间,举办成果转让活动;成果是否转让不作为作品评审获奖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获奖作品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
全国组织委员会可结集出版竞赛获奖作品及评委评语。
第五章 奖励
第二十六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预审,评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入围,评出入围作品中的40%获得三等奖,其余60%进入终审决赛。在终审决赛中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其余为三等奖。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约占各类入围作品总数的3%、8%、24%和65%。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入围作品数成正比例。科技发明制作类中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
第二十七条 入围获奖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全国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颁发相应的奖金。参加各省(区、市)预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竞赛的,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
第二十八条 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获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的“挑战杯”一座。第二十九条 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特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20分,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预审的作品每件计10分。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作品的件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
第三十条 组委会对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省份和高校进行表扬鼓励。
第三十一条 在符合竞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作用前提下,可联合社会有关
第六章 附则 方面设立、评选专项奖。专项奖不计分。
第三十二条 竞赛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者所在学校团体总分及名次,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成员单位;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所在学校取消下届联合发起单位资格或参赛资格的处罚。
竞赛组委会保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三条 承办竞赛的高校应按当届组委会通过的申办办法,申请承办下一届竞赛活动;获得历届“挑战杯”和“优胜杯”的学校具有承办下届竞赛的优先权;当届组委会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下届承办单位。
第三十四条 竞赛承办单位有权以全国组织委员会名义寻求赞助。最高荣誉“挑战杯”不得用于寻求赞助。
第三十五条 www.tiaozhanbei.net为“挑战杯”竞赛专用网站,由主办单位和承办高校共同建设。
第三十六条 本章程自全国组织委员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由竞赛主办单位及全国组委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附件3: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
参考题
(经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
议通过)
为帮助参赛同学更好地围绕时代发展主题、社会变革需要和人民群众期待,开展参赛作品选题制作,特请有关专家拟定了本参考题目。
总体要求:鼓励参赛同学认真学习理论,深入社会实际,用建设性的态度和改革发展的眼光,了解新情况,反映新问题,学习新经验,参加新实践,了解社会,亲近群众,典型调查,以小见大,独立思考,创新认识,拓展视野,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把握,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和科学严谨的精神,锻炼运用科学理论来洞见、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参赛作品,论文类每篇在8000字以内,调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以内。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咨询报告,已被采用者亦可申报参赛,同时附上原件和采用单位证明的复印件和鉴定材料等。
本届组委会不接受没有列为竞赛学科的作品参赛。
哲学类
1.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独立自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典型调查
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5.改革开放伟大历史作用的典型调查
6.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
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和经验的调查
8.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建设的典型调查
9.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时代精神的调查研究
10.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问题调查研究
11.新形势下信仰问题研究
经济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市场取向经济体制改革30年历程的典型调查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典型调查
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途径和形式调查研究
5.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进程的调查研究
6.农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的调查研究
7.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典型调查
8.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典型调查
9.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研究
10.开发人力资源、提升人力资本问题的调查研究
11.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改革创新的典型调查
12.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需求问题的调查研究
13.货币、保险和期货市场发展与监管问题研究
14.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和规范调查研究
15.中国式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发展和完善调查研究
16.民间投资问题研究
17.各地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践调查研究
18.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资关系问题的调查研究
19.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典型调查
20.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典型调查
21.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22.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典型调查
23.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2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25.积极利用外资、优化外商投资结构的调查
26.资源节约型企业典型调查
27.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
28.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29.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调查
30.名牌战略案例研究
31.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法律类
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
2.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和法律保障研究
3.宪法实践性研究
4.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
5.知识产权法问题研究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
7.刑事法律问题调查研究
8.中国民事法律制度完善研究
9.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
10.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和创新调查研究
11.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问题研究
12.公益诉讼问题研究
13.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
14.我国行政法治实践的调查研究
15.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
16.我国反垄断法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学类
1.各地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的政策和实践调查研究
2.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和效果典型调查研究
3.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4.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和分析
5.社会信任问题调查研究
6.社会融合问题的调查研究
7.国家认同问题的调查研究
8.我国当代社会结构变动的单项调查
9.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10.我国人口素质问题调查研究
11.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1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13.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研究
14.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15.新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调查研究
16.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
17.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
18.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
19.新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
20.城市中务工人员医疗保险改革和创新典型调查
21.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典型调查
22.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23.时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4.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
25.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
26.代际关系变化的调查研究
教育类
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2.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调查研究
3.鼓励创新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4.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的调查研究
5.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课题研究
6.各地解决中小学应试教育现象的举措和实践调查研究
7.各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与培养的典型调查
8.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
9.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10.加强和改革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典型调查
11.各地解决城镇学龄前儿童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12.在大中小学逐步开展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实践和典型经验调查研究
13.各地对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享受同等教育的举措和实践调查研究
14.中西部农村教育发展新矛盾新问题调查研究
15.国家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政策和实践调查研究
16.中外学校间学生交流活动的调查研究
管理类
1.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典型模式研究
2.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的调查
3.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
4.新型科技企业的定位和管理调查研究
5.社区物业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典型调查
6.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
7.信息化对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作用调查研究
8.我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发展的调查分析
9.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和管理体制问题调查研究
10.企业在创新中崛起和发展的典型调查
11.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
12.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研究
13.医疗与药品的监管体制、机制和现状的调查
14.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法制化、规范化的调查研究
15.新世纪我国商会(企业家协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6.影响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与分析
17.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转型和行政改革典型调查
18.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个案研究
19.各地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20.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
21.各地现行户籍制度渐进改革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第三篇:“挑战杯”竞赛章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经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获得三次“挑战杯”的高校将获得持续担任组委会副主任成员的资格。
第七条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
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第九条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副主任若干名,秘书长一名。
全国评审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条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
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审看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
3.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
第十一条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在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时成立,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名、评审委员3名(根据被评判作品学科分布选定)、主办单位各1名代表、全国组织委员会高校委员中抽签产生的10名代表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担任。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
第十二条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
1.授权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
2.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应召开会议,对被质疑投诉的参赛作品的作者及所属学校进行质询;
3.投票表决被质疑投诉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
第十三条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以保密。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资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2/3方可进行表决;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该作品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全国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
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疑投诉继续按本章程第三十三条执行。
第十四条主办单位根据团体总分优先原则,确定上届竞赛总分前70名的学校为联合发起高校,并可根据终审决赛规模、地区平衡、学校类别及代表性、承办地区等因素作部分调整。
第十五条各省(区、市)、各高校应举办与全国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省(区、市)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联合设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区、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初评等有关工作。第三章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第十六条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第十七条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增加作品自查环节,申报学校签订承偌书,承偌作品符合挑战杯申报作品的要求,接受竞赛组委会抽查。一旦发现不符合申报要求的作品,将取消参赛资格,该学校不得补报作品。经核实有舞弊,抄袭,作假等情形的作品,从该参赛学校总分中扣除相当于三等奖分值的双倍分数,同时取消该学校参评集体奖项的资格。
本校硕博连读生(直博生)若在决赛当年7月1日以前未通过博士资格考察的,按硕士生学历申报作品,若通过,则按博士生学历申报作品。没有实行资格考试制度的学校,按照前2年为硕士,后续为博士学历申报作品。医学等本硕博连读生,按照4年,2年及后续分别对应本,硕,博申报。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第十八条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第十九条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第二十条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第二十一条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限报一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l件。参赛作品须经过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委会办
公室。各省(区、市)选送全国竞赛的作品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定。每所发起学校可直接报送3件作品(含在6件作品之中)参加全国竞赛。第四章展览、交流、转让
第二十二条全国评审委员会推荐通过预审的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及全部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参加展览。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须有实物或模型参展。
第二十三条全国组委会将在竞赛的终审决赛阶段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流活动,并适时举办单项展示赛或邀请赛等丰富“挑战杯”竞赛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全国组织委员会在终审决赛期间,举办成果转让活动;成果是否转让不作为作品评审获奖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全国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获奖作品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
全国组织委员会可以结集出版竞赛获奖的作品及评委评语。
第五章奖励
第二十六条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预审,评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进入入围,评出入围作品中的40%获得三等奖,企业的60%进入终审决赛。在终审决赛中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其余为三等奖。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等次奖分别约占进入终审决赛各类作品总数的3%、8%、24%和65%。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数成正比例。科技发明制作类中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
第二十七条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全国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颁发相应的奖金。参加各省(区、市)预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竞赛的,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
第二十八条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的“挑战杯”一座。
第二十九条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特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20分,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预审的作品每件计10分。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
第三十条组委会对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省份和高校进行表扬鼓励。
第三十一条在符合竞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前提下,可联合社会有关方面设立、评选专项奖。专项奖不计分。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竞赛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者所在学校团体总分及名次,取消该校、该省所获的优秀组织奖,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成员单位;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所在学校取消下届联合发起单位资格或参赛资格的处罚。
竞赛组委会保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三条承办竞赛的高校应按当届组委会通过的申办办法,申请承办下一届竞赛活动;获得历届“挑战杯”和“优胜杯”的学校具有承办下届竞赛的优先权;当届组委会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下届承办单位。
第三十四条竞赛承办单位有权以全国组织委员会名义寻求赞助。最高荣誉“挑战杯”不得用于寻求赞助。
第三十五条 www.tiaozhanbei.net为“挑战杯”竞赛专用网站,由主办单位和承办高校共同建设。
第三十六条 本章程自全国组织委员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由竞赛主办单位及全国组委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第四篇:第五届挑战杯竞赛名单
第五届“挑战杯”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终审结果
金奖12件
1、吉林大学《吉林日晷新能源有限公司商业计划书》
2、吉林大学《金属板材无模柔性多点成形产业化项目》
3、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创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4、东北师范大学《宜科绿色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5、长春大学《明日智能手机读屏商业计划书》
6、长春理工大学《手机门锁“一点通”商业计划书》
7、长春工业大学《吉美PMMA有限责任公司》
8、吉林农业大学《神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9、长春师范学院《长春市鼎缘有限责任公司》
10、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省中新国际旅行社蓝星营业部“郁金香之旅”商业计划书》
11、北华大学《中水回收冲厕装置商业计划书》
12、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神五味科技有限公司》
银奖35件
1、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酿佳人保健酒业有限公司》
2、东北电力大学《居民配电网络可增容式负荷侧智能无功补偿装置商业计划书》
3、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华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4、长春中医药大学《五行宫—中医特色服务机构商业计划书》
5、延边大学《延吉市不兜坊民俗礼品有限责任公司》
6、吉林大学《中国迪赛动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7、东北师范大学《霏钒环保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8、长春大学《耐煮易泡鲜玉米熟化营养米商业计划书》
9、长春理工大学《遥控式太阳能水面垃圾清理船商业计划书》
10、长春工业大学《翔鹰器检有限责任公司》
11、吉林农业大学《吉林鼎辉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
12、白城师范学院《瀚海生态龙虱养殖与深加工项目》
13、吉林大学《长春市源讯电动汽车资讯系统有限公司》
14、东北师范大学《心动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15、长春大学《彩虹桥儿童康复训练与研究中心商业计划书》
16、长春大学《股指期货系统交易平台商业计划书》
17、长春理工大学《模拟婴儿商业计划书》
18、长春工业大学《福临派客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19、吉林农业大学《吉林保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长春中医药大学《沐阳陪护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21、长春工程学院《吉林卓越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22、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红豆综合开发项目》
23、吉林财经大学《太阳能恒温发酵沼气池》
24、长春师范学院《意之家有限责任公司》
25、吉林体育学院《亿众体育有限责任公司》
26、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长春市爱科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27、北华大学《魅力吉林打折卡商业计划书》
28、东北电力大学
29、吉林化工学院
30、吉林医药学院
3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32、延边大学
33、吉林师范大学
34、通化师范学院
35、白城师范学院
铜奖50件
1、吉林大学
2、吉林大学
3、东北师范大学
4、长春大学
5、长春大学
6、长春理工大学
7、长春工业大学
8、长春工业大学
9、长春工业大学
10、长春工业大学
11、吉林农业大学
12、吉林农业大学
13、吉林农业大学
14、吉林农业大学
15、长春中医药大学
16、长春中医药大学
17、长春工程学院
18、长春工程学院
19、长春工程学院《晨曦风光发电设备商业计划书》 《吉林志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 《吉林姐妹孕婴有限公司创业计划》 《吉林康泰有机猪生产有限公司》 《延边恒远物流有限责任公司》 《啤酒酵母调味品商业计划书》 《通化博参源股份有限公司》 《“铁汉”艺术文化责任有限公司》 《秸秆生产燃料乙醇商业计划书》 《长春康瑞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雨润草业股份有限公司策划书》 《“福瑞”高效四季沼气装置商业计划书》 《小剧场话剧的文化产业研创与推广商业计划书》《中国高校有偿互助平台商业计划书》 《“卓远”氯磺化聚乙烯有限责任公司》 《鑫创汽车金刚石摩擦垫片生产有限公司》 《乐易网有限责任公司》 《长春思能有限责任公司》 《优乐桌面游戏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乐农鹅业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神农堂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滋参堂保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长春市腾达蝗虫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陇绣缘香包工艺制作坊商业计划书》 《COD自动控制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阳光老人服务有限公司》 《吉林绿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0、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绿色心田商业计划书》
21、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房地产调研网商业计划书》
22、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前列腺癌ELISA监测试剂盒》
23、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新型高效节能LED路灯商业计划书》
24、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牛病毒性腹泻病毒E0疫苗商业计划书》
25、吉林财经大学《高效节能环保太阳能住宅商业计划书》
26、吉林财经大学《齐傲就业服务公司》
27、吉林财经大学《吉林省实习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8、长春师范学院《“蜀香竹苑”特色干锅高校餐饮连锁公司》
29、长春师范学院《华域风情高校中式营养快餐店商业计划书》
30、吉林工商学院《蓝涛口袋饼商业计划书》
31、吉林体育学院《方达休闲体育有限责任公司》
32、北华大学《双e—多体位电脑工作台》
33、北华大学《无级调向双铧犁灭茬起垄机》
34、东北电力大学《DS--自动诊断故障离心泵商业计划书》
35、东北电力大学《颗粒状滤料与纤维状滤料组合式过滤装置商业计划书》
36、东北电力大学《迷宫式散热制冷器商业计划书》
37、吉林化工学院《讯时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商业计划书》
38、吉林医药学院《FS(friends)高校旅游公司》
39、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食药用真菌孵化器商业计划书》
40、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苑清宝股份有限公司》
41、延边大学《延边隆润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42、延边大学《吉隆蔬菜业有限责任公司》
43、吉林师范大学《手动脚踏式直压取土器商业计划书》
44、吉林师范大学《双酚S烯丙基醚清洁生产技术商业计划书》
45、四平职业大学《雅轩策划有限责任公司》
46、通化师范学院《长白山绿林蛙有限责任公司》
47、白城师范学院《吉鹤驴乳制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
48、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大学生高端服务中心商业计划书》
49、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尚信有限责任公司》
50、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商业计划书》
优秀奖50件
1、东北师范大学《自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长春大学《宅捷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3、长春大学《康诚多功能吊车商业计划书》
4、长春大学《水中油在线测量仪器商业计划书》
5、长春理工大学《大学生非加盟式服务性创业交流平台-PFF商业计划书》
6、长春理工大学《控双调可拆式耳机商业计划书》
7、长春工业大学《我爱淘校园传媒商业计划书》
8、长春工业大学《心灵小屋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9、长春工业大学《绿华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10、长春工业大学《吉林绿星科技公司》
11、长春工业大学《吉林省薯香源食品有限公司》
12、长春工业大学《恒?N桥壳钢板有限责任公司》
13、长春工业大学《偃月食品商业计划书》
14、长春工业大学《DT独衣坊商业计划书》
15、吉林农业大学《阁林绿化装饰景观有限责任公司》
16、吉林农业大学《智达农业咨询有限公司》
17、吉林农业大学《肤丽特化妆品有限责任公司》
18、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纽威仿生机械有限公司》
19、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康健菌业有限责任公司》
20、长春中医药大学《泡泡免费复印社连锁有限公司》
21、长春中医药大学《风信子宠物殡葬有限责任公司》
22、长春中医药大学《99健康咨询服务中心》
23、长春工程学院《长春宏图管理培训公司》
24、长春工程学院《海威海水淡化有限责任公司》
25、长春工程学院《西安大鑫样袋制品厂商业计划书》
26、吉林建筑工程学院《起点经纪公司》
27、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华夏法务会计商业计划书》
28、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健康食品创业计划书》
29、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多功能洁洗器商业计划书》
30、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三泰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商业策划书》
31、吉林财经大学《“流浪岛”桌游&休闲中心》
32、长春师范学院《爱茵有限责任公司》
33、吉林体育学院《吉林如翼体育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34、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省博识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35、北华大学《I&you大学生企业游项目创业计划书》
36、北华大学《地源水源热泵系统商业计划书》
37、北华大学《品位时尚咖啡厅商业计划书》
38、北华大学《便携式林木秋果采集器商业计划书》
39、北华大学《教学实训软件商业计划书》
40、东北电力大学《产业化社工项目》
41、东北电力大学《基于电导检测的阻垢剂性能快速智能评定仪商业计划书》
42、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岩泉科技有限公司》
43、吉林化工学院《新型密闭回路采样系统计划书》
44、吉林化工学院《吉林祝融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商业计划书》
45、吉林医院学院《“心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商业计划书》
46、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清河鸭业有限责任公司鸭肥肝创业计划书》
47、延边大学《优你特club服务有限公司-大学生俱乐部商业计划书》
48、通化师范学院《长白山乾元养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49、白城师范学院《卧龙坡股份有限公司》
50、白城师范学院
《吉林省译帆外事有限责任公司》
第五篇: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维护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研究生身心健康,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学校研究生应当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应当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应当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应当积极锻炼身体,具有健康体魄。第二章研究生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条 研究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
(二)参加社会服务、“三助”(助教、助研、助管)工作,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
(三)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
(四)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
(五)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四条研究生在校期间依法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校管理制度;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
(四)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助学贷款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
(五)遵守研究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章学籍管理第一节入学与注册第五条新生必须持《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按照所附的研究生新生报到须知的规定办理入学报到手续。
新生因故不能按时报到者,应事先书面(并附有关证明)向研究生院请假,经批准后方可缓期报到。请假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未请假或者请假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第六条新生办理报到手续时,必须到学校医院进行体检复查。对患有疾病的新生,经学校医院或学校医院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不宜在校学习的,可以保留入学资格一年,但不具有学籍,户口和档案不调入学校,不享受在校研究生待遇。在保留入学资格期内经治疗康复者,可以在次年6月份前向研究生院提出入学申请,同时提供学校医院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的体检合格证明,经我校医院复查合格后,重新办理入学手续。复查不合格或者逾期不办理入学手续者,取消入学资格。
第七条新生办理完报到须知规定的手续后,到所在学院注册,取得学籍。
第八条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其进行资格复查。凡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学籍者,一经查实,取消其学籍。情节恶劣的,送交有关部门查究。第九条每学期开学前,研究生应当按学校规定时间到所在学院办理注册手续。因故不能如期注册者,应事先书面请假,请假两周内由所在学院审批,两周至三周由研究生院审批,经批准后方可缓期注册。无正当事由,未经批准超过三周时间未注册者按退学处理。各学院应在开学第一周星期一上午将研究生注册情况向研究生院书面报告。第十条未按学校规定缴齐学费或者其他不符合注册条件的研究生,不予注册。第二节考核与考勤
第十一条研究生应当参加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各种教育教学环节(以下统称课程)的考核,考核成绩记入成绩册,并归入本人档案。
第十二条研究生所修课程及应修学分数遵照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执行。第十三条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具体按《华南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课程管理与考核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学生严重违反考核纪律或者作弊的,该课程考核成绩记为无效,并由学校视其违纪或者作弊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
第十五条学生不能按时参加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和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应当事先请假并获得批准,除急病或紧急事故外,不得事后补办请假手续。凡未经请假或请假未批准或虽经批准但逾期而未办理续假手续者,按旷课论处。对旷课者应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给予纪律处分。
第十六条研究生请假,均应由本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后,并办理请假手续。第十七条研究生请假审批办法如下: 1.因病请假
研究生请病假必须持学校医院或指定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书(如在外地可由当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开具证明)办理有关手续。请假时间在两周以内者经导师批准,并报学院备案;两周以上者经导师同意,报学院主管领导批准。2.因事请假
对研究生请事假应严格控制。请事假须持有关证明。请假时间在一周以内者由导师批准,并报学院备案;一周以上者经导师同意,由学院主管领导批准。
第十八条请假期满三天内到学院报到销假。有特殊原因需续假者,需重新办理请假手续。在一学期内请假累计达3周以上的应当休学。
第十九条研究生假期回家度假,不能提前离校,并应按规定依时返校;节假日外出不能回校住宿者,应事先向班长报告,并依时返校;家住学校附近的研究生,节假日可以回家住宿,其他时间离校应办理请假手续。
第二十条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不受理请假出国探亲。出国进修、留学等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研究生在学期间最后一学期不受理自费出国留学的申请。第三节转学、转专业及转导师
第二十一条研究生入学后,一般不受理转学、转专业及改换指导导师。第二十二条转学
研究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研究生如患病或者确有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在我校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学。
研究生转校外培养单位,由本人提出申请,导师、学院同意,经研究生院审查,报主管校长批准。省内转学应到专业对口、符合培养研究生条件的单位,拟转入单位同意接受,报广东省教育厅批准,方可办理转学手续。跨省转学者由广东省教育厅与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协商,按转学条件确认后办理转学手续。须转户口的由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有关文件抄送转入单位所在地公安部门。接受外单位转学研究生,必须有正当理由,转学研究生的原有基础与学术水平应符合我校培养研究生要求。学生所在单位与我校研究生院联系,提供转学的必要材料,研究生院征得接收学科、导师和所在学院同意,并经主管校长审核同意后报广东省教育厅,经批准后方可转入。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得转学:
(一)入学未满一学期的;
(二)招生时确定为定向、委托培养的;
(三)应予退学的;
(四)其它无正当理由的。第二十三条转专业
研究生如有以下原因之一者,可允许转专业:
(一)所学专业已作调整;
(二)导师出国不归或调动工作,且本专业无法调整安排;
(三)经学校医院或指定医疗单位检查确认患有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不宜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或其他培养单位的相近专业学习者; 如确实因上述原因申请转专业者,须按下列规定办理:
在不同学科门类之间转专业,需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正副主席联署批准; 在同一学科门类内不同一级学科间转专业,经研究生院审核后报主管校长批准。在一级学科内转专业,报研究生院审核批准。转专业学习的研究生,如无与转入专业相应的前一级学位,需在导师安排下补修前一级学位的不少于4门专业主干课程(学士学位)或不少于3门专业学位课程(硕士学位),并取得合格成绩,方能参加研究生中期考核。
转专业的研究生在转入专业的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时间,不得短于所在学科专业同期(从转入时间算起)的研究生。因转专业而导致研究生延长在校学习时间,学校将不负担研究生普通奖学金和培养业务费,该费用由研究生和导师自筹解决。属定向、委培的研究生办理转专业需经原单位同意。第二十四条转导师
导师因故无法继续指导、研究生需转换导师的,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申明理由,经转出、转入双方导师同意,由学院主管领导批准,报研究生院备案。当研究生与指导教师之间发生非学术性矛盾(纠纷),应由所在学院及时出面进行调解。若调解无效,学院应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方案,并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校主管领导审批后执行。
第二十五条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申请转学、转专业和转导师,在办理过程中若出现异议,由所在学院提出具体处理意见,报研究生院审批。第四节休学与复学
第二十六条研究生因病或其他特殊情况,可以申请休学。研究生有以下情形之一,应当休学:(一)在一学期内请假或入医院治疗累计达3周以上的;(二)已怀孕6个月以上的;
(三)经学校医院诊断为严重传染性疾病(如肝炎、肺结核等)的;(四)经批准,以非毕业生的身份创业或到用人单位全职工作者;(五)因特殊原因需中断学业者。
第二十七条研究生休学期限,一般为一学期。特殊情况经同意可继续休学,但休学时间累计不得超过两年。
第二十八条研究生休学,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一般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并附有关证明(因病休学者须持学校医院签署的意见),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核后,报研究生院批准。
(二)应当休学而不办理休学手续者,由学院提出具体处理意见,报研究生院批准。
第二十九条休学的研究生,应当办理休学手续离校,学校保留其学籍。研究生休学期间,不享受在校学习研究生待遇。
研究生休学期间医疗费按学校医院规定办理。
第三十条研究生休学期满,应当于休学期满一周前提出复学书面申请。因病休学的研究生,申请复学时还须提交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开具的健康证明,并经我校医院复查合格,确认能坚持正常学习,经导师、学院同意,报研究生院批准,方可复学。
第三十一条研究生休学期间,如发现有严重违法乱纪、不宜继续培养者,经学校批准,取消其复学资格,予以退学或做出其它相应处理。
第三十二条研究生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校保留其学籍至退役后一年。第五节退学
第三十三条研究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退学:
(一)逾期两周未注册而又无正当事由的;
(二)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
(三)休学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
(四)硕士生一学期有两门学位课程考试不及格或有一门学位课程考试不及格经重修考试后仍不及格者;
(五)博士生有一门必修课程考试不及格的;
(六)经过考核认为不宜继续培养者,或学位(毕业)论文工作明显表现出科研能力差的;
(七)经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的;
(八)未经批准连续两周不参加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
(九)因事请假一学期内累计超过一个月的;
(十)本人申请退学的。
第三十四条研究生退学,由本人申请或导师、学院提出书面报告,经研究生院审查后,由校长办公会议决定。对退学的研究生,由学校出具退学决定书并送交本人,同时报广东省教育厅备案。
第三十五条退学的研究生应当在决定公布之日起一周内办好离校手续并离开学校,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退学的研究生,按已有毕业学历和就业政策可以就业的,由学校报广东省毕业生就业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没有聘用单位的,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第六节毕业、结业与肄业
第三十六条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培养计划的规定,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完成学位(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
第三十七条研究生通过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习,德、体合格,但学位(毕业)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准予结业,发给结业证书。
结业博士研究生经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论文,向学校申请补答辩一次。补答辩通过者换发毕业证书;补答辩仍未通过者,以后不得再补答辩。结业博士研究生中尚未取得硕士学位而达到硕士学位水平者,可授予硕士学位,并发给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结业硕士研究生经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论文,向学校申请补答辩一次。补答辩通过者换发毕业证书;补答辩仍未通过者,以后不得再补答辩。
第三十八条研究生毕业时要做好毕业鉴定。鉴定内容包括德、智、体三方面。研究生应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填写“毕业研究生登记表”,学院签署意见后送研究生院。第三十九条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由学校颁发学位证书。第四十条学满一学年以上退学的学生,由学校颁发肄业证书。
第四十一条对违反国家招生规定入学者,学校不得发给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已发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学校应当予以追回并报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证书无效。
第四十二条毕业、结业、肄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遗失或者损坏,由所在单位开具证明,经本人申请,经研究生院核实后可出具相应的证明书。证明书与原证书具有同等效力。第七节提前毕业与延长学习期限
第四十三条三年制硕士研究生提前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学习成绩合格,较好地完成学位论文,至少有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文章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刊物上发表,可以申请提前一学期或一学年毕业。第四十四条要求提前毕业的三年制硕士研究生,应于从要求提前毕业时间算起再提前三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查后,送研究生院审核批准,方可提前毕业。第四十五条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按国家有关规定就业。
第四十六条研究生学制,硕士研究生为2-3年,博士研究生为3年。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延长学习期限后,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4年,三年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5年;博士研究生延长学习期限后,其在校年限(含休学)原则上不得超过6年。
第四十七条研究生要求延长学习期限,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核,报研究生院批准。在延长学习年限期间,不发给研究生业务费、普通奖学金和有关补贴。延长时间不计学制。
定向、委托培养研究生延长学习期限需重新与原定向、委托培养单位续签协议。
第四十八条研究生确因特殊情况,需要推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的,应在规定答辩时间之前三个月提出申请,否则,不予受理。第四章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
第四十九条研究生应当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自觉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创造和维护文明、整洁、优美、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研究生不得有酗酒、打架斗殴、赌博、吸毒,传播、复制、贩卖非法书刊和音像制品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不得参与非法传销和进行邪教、封建迷信活动;不得从事或者参与有损研究生形象、有损学校形象、有损社会公德的活动。第五十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
第五十一条研究生可以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研究生成立团体,应当按学校有关规定提出书面申请,报学校批准。
学生团体应当在宪法、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制度范围内活动,接受学校的领导和管理。第五十二条学校提倡并支持研究生及学生团体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学术、科技、艺术、文娱、体育等活动。
研究生进行课外活动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
第五十三条学校鼓励、支持和指导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帮助;提供研究生兼任“三助”工作岗位,由聘用单位根据受聘研究生履行合同情况,按月核发适当的酬金。
第五十四条研究生举行大型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必须按法律程序和有关规定提出申请,并获得批准后才能进行。
第五十五条研究生使用计算机网络,必须遵循国家和学校关于网络使用的有关规定,不得登录非法网站、传播有害信息。
第五十六条研究生应当遵守学校关于学生住宿管理的规定。第五章奖励与处分
第五十七条对于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学校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表彰和奖励,采用方式有:表扬(口头和通报),发给奖状、证书、奖章、奖品、奖励金、授予荣誉称号等。第五十八条对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研究生,学校给予与其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相适应的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第五十九条纪律处分的种类分为:
(一)警告;
(二)严重警告;
(三)记过;
(四)留校察看;
(五)开除学籍。
第六十条研究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一)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
(二)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
(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
(四)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有严重作弊行为的;
(五)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
(六)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屡次违反学校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经教育不改的。第六十一条学校在对研究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研究生本人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
第六十二条处分和报批程序:
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处分的,由学院党政领导审查决定,并报研究生院备案、归档。给予留校察看的,经学院审查决定后,须送研究生院审核,并报主管校领导批准。
给予开除学籍处分的,在完成学院、研究生院、主管校领导逐级审核后,须由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第六十三条学校对研究生作出处分,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并送达本人。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书报广东省教育厅备案。
第六十四条研究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
第六十五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研究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
第六十六条研究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广东省教育厅提出书面申诉。
第六十七条从处分决定或者复查决定送达之日起,研究生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学校或者广东省教育厅不再受理其提出的申诉。第六十八条被开除学籍的研究生,由学校发给学习证明。研究生按学校规定期限离校,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第六十九条对研究生的奖励、处分材料,学校应当真实完整地归入学校文书档案和本人档案。第六章结婚与生育
第七十条为使研究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提倡和鼓励在学研究生实行晚婚、晚育。第七十一条达到晚婚年龄且户口在本校的全日制研究生要求结婚,可凭本人身份证、研究生证到学校保卫处办理借用户籍卡手续,然后凭户籍卡及本人身份证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
第七十二条在校期间结婚或入学前已婚未育的女研究生在学期间要实行晚育。符合晚育条件和生育政策的可以生育,但全日制研究生必须在怀孕6个月内到学校计划生育办公室办理生育手续和到研究生院办理休学手续(休学时间一般为一年);委培、定向的在职研究生回所在单位办理生育手续。
第七十三条研究生在学期间如未婚先孕,按《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违纪处分办法》处理。第七十四条全日制女研究生所生子女的入户问题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子女出生后三个月内,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第六章附则
第七十条对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同等学力申请学位者、港澳台侨学生、留学生的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七十一条本规定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学校原发布的《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同时废止,其他有关文件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本规定由学校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二○○五年八月
二○○六年八月第一次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