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协会 题

时间:2019-05-15 07:1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氏太极拳协会 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氏太极拳协会 题》。

第一篇:陈氏太极拳协会 题

1.段正淳把刻有‚天上星,亮晶晶,永灿烂,长安宁‛的金锁片交给了哪个女儿(A)(A)阿朱(B)阿紫(C)王语嫣(D)钟灵 2.在韦小宝的7位夫人中,他最先与哪位相遇(B)(A)双儿(B)沐剑屏(C)方怡(D)建宁 3.是谁帮助马夫人康敏杀死了她的丈夫(B)(A)全冠清(B)白世镜(C)徐长老(D)段正淳 4.段正淳是段誉的(D)

(A)父亲(B)伯父(C)姑父(D)岳父 5.红花会七当家是谁(B)

(A)赵半山(B)徐天宏(C)卫春华(D)余鱼同 6.红花会十四当家的外号是(C)

(A)武诸葛(B)九命锦豹子(C)金笛秀才(D)雪山飞狐 7.江南七怪老三的外号是什么(B)

(A)飞天蝙蝠(B)马王神(C)妙手书生(D)越女剑

8.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斗转星移’的武功是谁创造的?(C)

(A)慕容博(B)慕容复(C)慕容龙城 9.五岳剑派合并后的第1任掌门是谁(A)

(A)左冷禅(B)岳不群(C)刘正风(D)定逸师太

10.东邪黄药师的绝技是(A)

(A)弹指神通(B)蛤蟆功(C)降龙十八掌(D)一阳指

第二篇:陈氏太极拳心得

《陈氏太极拳图说》心得 原创 高启武 绘图 高君炜 《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图说》)是一代宗师陈仲甡(1809—1871年)之哲嗣陈鑫(1849—1929年)先生所著。先生之父“平生战功累累,啧啧人口,皆根于精太极拳也。及公卒,吊者数郡毕至,众议易名„英义‟。”(《图说、陈氏家乘》)《图说》是先生宗其家传,辛勤笔耕“自光绪戊申年至民国己未,十有二年其书始成”(《自序》)。先生“夙精拳术,又深学理”,“积数十年之心得”,“发前人所未发”,破历代“珍秘不以示人之传习”(《杜严序》),尽泄天机意欲使后学“由升堂以入室”(《自传》)。故今人得见陈拳理法全貌,先生可谓功德无量矣。陈鑫先生的这本《图说》虽名言拳,然书中道、释、儒、医无不涉猎,这在其它武术书籍中则不多见。尤以太极、《易》理阐释拳理、拳法并贯彻始终,实意为后学剖白太极拳理法之根本。本人学疏浅薄,虽多年喜《易》好拳,然至今亦仍是童蒙于《易》,门外于拳,读此书深感捉襟见肘,力所不逮。现不揣冒昧,将平时习易学练时一孔之见的心得进行整理,勉强成文以抛砖引玉,期望大家不吝斧正。

一、陈氏太极拳预备势和太极图象

先生称此势为“太极象”,并画

有太极象图。从字面看,“太”字有最、至及极端之意。极亦有顶点、尽头之意。《周易正义、系辞》云:“太极谓天地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太极图详解、朱子太极图说解》云:“圣人谓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养物之根也。”拳以此名,愚以为是取归根复命、人合天道之意。《周易、系辞》中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先祖圣人以两仪之阴阳为基础类物取象,通变天、地、人三才之情状,钩深致远,以倡道之博大精深。又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周子太极图说》亦云:“阴阳一太极也。”可见,太极与道名异而实一也,此皆可以《易》证之。先生《图说》通篇以太极、《易》理阐释拳理、拳法,中规中矩、恰得根本。太极拳亦确实是以老庄学说为基石,取实战博击技法于外,寓道家丹功于内,和合二者则太极、《易》理之阴阳动静、刚柔进退为拳理之准绳而用。从而,方能使拳之一技极尽太极之妙,亦更为世人究其理、探其本者所锺爱。

“太极理也”,“无声无臭”,“动而阳、静而阴”是“元气混而为一”(《朱子太极图说解》)。既是言太极中“阴阳只是一气,非有二物相对也”(同前),亦即太极者无极也。非有阴阳二物相聚而成,何来始生终灭之说。先生称此势“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胸腹之内”(《图说、太极象图》)。外形静而未动,然体内真气循行周身内外,其出则开盈、入则合虚,是为虽静犹动。说是动,然而毕竟是外形未动。以动实静虚论,则当谓此为虚。此虚恰是《庄子、刻意》篇论剑法中“示之以虚”之虚。故,此势只须“洗心涤虑、平心静气”(《图说、太极象图》),提顶、竖项、松胸、松胯、圆裆、合膝、两足实实在在踏于地上,以待丹田中“混而为一”的“元气”真机发动,或者说是待丹田中太极真意萌生,“如此而后可以学拳”。以上诸项要求可谓是太极拳入门之阶梯,内功之精髓,然却被诸多太极拳锻炼者所忽视,真令人不得不扼腕叹惜。“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同前)如是则太极拳预备势中如何应用太极、《易》理之理、法明矣。陈式太极拳预备式即已理明法备,唯终日能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者”(《图说、太极拳经论》),方可识得个中情趣,久之自可窥得门庭。

二、陈氏太极拳缠丝法

(一)陈氏太极拳缠丝法源于《易》理

先生在《图说、太极拳缠丝精论》中提纲提纲挚领地言道:“太极拳缠丝法

也”。紧接着,在《图说、缠丝精图》中又进一步解释曰:“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这两句话可谓言简意赅,已将陈式太极拳内功之秘剖露无疑。

说到缠丝,在陈氏太极拳盘架、推手和技击中,其所有运动非圆即弧,绝无直来直去。四肢和身体均同时在各自按照顺、逆时针方向做螺旋运动。同时,四肢在丹田元气带动下亦一起在做前后、左右、上下以及在各种上作圆弧式运动。在手臂运动为旋膀转碗、螺旋劲缠至指尖;在腿脚则为旋腰转胯、旋踝转膝、螺旋劲缠至足趾;在身法为顶提住尾闾用尾骨划前后、左右、上下及各种斜向之弧。从而形成不仅腿足、臂手自身旋转运动,而且在身躯旋转带动下,手足的在内劲的催动下亦以弧形轨迹做前后、左右、上下及各种斜向往复式圆运动.就如同卫星在自转时,亦在围绕有着自转运动之行星公转;同时,行星在自转时又在围绕恒星公转一样。这样演练和应用陈氏太极拳时,就在身上形成一系列立体螺旋运动,拳中称其为缠丝故陈氏太极拳又有“圈拳”之称。而这一系列立体螺旋运动,其毫发细微之动两足底各个部位皆须有对应感觉才是。陈氏太极拳这种种“圈”即拳中“以气运(依愚理解这里所说之“运”,是运动、催动之意。)身”之内功功法。在伏羲八卦方位太极图中我们能看到,圆图中分为黑白两大部分,若以黑为阴白为阳,则中间之圆即为无阴无阳无极和合之太极。在这一图上方,乾卦最外面左侧逐渐增加之黑色是阴初生之处,其历经兑、离、震三卦到坤卦,黑色之阴由初生之微,逐渐到坤卦黑色纯阴旺极之著;而此图坤卦下方白色空间即是黑阴旺极白阳初生之微,白色之阳由初生之微,历经艮、坎、巽三卦到乾卦,逐渐到白色纯阳旺极之著。同时,在此初生黑阴之里侧白色纯阳旺极之著,亦历经兑、离、震三卦到坤卦,由旺极之著逐渐到坤卦白色纯阳衰尽之微;同时在初生白阳之里侧黑色纯阴旺极之著,亦经历艮坎巽三卦到乾,由旺极之著逐渐到乾卦处黑色纯阴衰尽之微。

这样看阴阳皆是由外初始而生,逆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到其旺极之著;接着阴阳各自由此旺极之处继续逆时针旋转,则逐渐由外向内到一百八十度衰尽之微。当然,依次同样道理,亦可理解为阴阳皆是由内初始而生,顺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到其旺极之著;接着阴阳各自由此旺极之处继续顺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由外而内消减至各自衰尽之微。

在图中阴阳相反相对,阳尽之处阴生,阴隐之方阳现。纯阳乾卦旺极之处上有黑阴始生之微,下有黑阴衰尽之微;纯阴坤卦旺极之处下有白阳始生之微,上有白阳衰尽之微。在由乾卦起过中心至坤卦这一条直线上,同时具有阴阳初生之微、衰尽之微、旺极之著这六种变化。此则为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互寓。即黑阴旺极方之始终均有一点阳微存在;白阳旺极方之始终亦均有一点阴微存在。真可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可见阳非太极、阴亦非太极,太极非阳非阴,却又须亦阳亦阴、阴阳和合为一方可谓太极。故才有孔夫子“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及周莲溪周子“阴阳一太极也”之说。正是因此,陈氏太极拳要求练此拳须内(阴)外(阳)相随、表(阳)里(阴)合一、快(阳)慢(阴)相间、刚(阳)柔(阴)相济,其所宗即是太极、《易》理中阴阳运用之法则。同时陈氏太极拳视练拳者整个身体相互关联为一个太极之圆,而四肢乃至手指、脚趾又处处皆是一个个太极之圆。请注意,此圆非身肢有形所及之圆,是指体内“中气”充盈,无凹凸、缺陷、断续,所用之意无过不及,则阴阳和合而成之太极圆,其即大道之形、亦即太极之体,“放之则弥六和,”(《图说、太极拳推原解》)可谓大则无其外;“卷之则退藏于密,”(同前)此又可谓小则无其内。体内中气“随意所之,意所向,”周流行六虚而无所不及,方可称之为圆。先生在《图说、附中气辨》云:“中气是气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中气者,太和之元气。即中庸所谓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正气。”先生文中所言之偏、过、刚皆阳也,倚、不及、柔则皆阴也。而陈氏太极拳所练之气非阴非阳,然却亦阴亦阳,实是阴阳对等、匹配和合,故称至当却好而谓之曰“中气”。正如三丰祖师所云:“守其清静自然是为勿忘。”(《道言浅近说》)“守”即为有、为阳,;“顺其清静自然为勿助。”(《同前》)“顺”即为无、为阴,二者缺一不可。丹功常讲,药物易知火候难传,愚以为就是指练功中阴阳所象之意气、动静、内外、虚实等等诸般功夫在修炼中掌握运用之法度。邵子邵康节在《子时歌》中称火候之妙是:“中间些子好光景,难得功夫入语言。”亦如同屈原《远游》中所说:“道可受兮,而不可传。”此传字是指用语言描述之意。陈氏太极拳缠丝内劲所练之“中气”,即是以太极之阴阳和合之理主宰于太极拳内劲儿锻炼。故,非此不得以太极功夫名之。先生恐后学不解而无法下手,便直白而云,是将“中气”“用螺丝劲缠于骨之外肌肤之间”(《图说、第二势揽扎衣》)。然,其意气运用必须意到气到、意气到而外形和合为一,先生称为:“不前不后由中而行,后则擘、前则合、皆不得中劲。”陈氏太极拳自然需要以体内元气质量足够强大为基础依托方可做功,而上面所说凹凸、缺陷、断续诸病皆因不得以太极、易理主宰体内元气所致,故而不能称为“中气”。陈氏太极拳缠丝法在演练和运用过程中,要求整个身肢外形在螺旋缠绕中,须用无过不及之意将真气贯注于其中,而非徒有外形拧来转去。否则,就不能称为缠丝内劲。陈氏太极拳缠丝劲是著于内而形微于外,内不动则外不发;形于外而源于内,外静而内亦动。《太极象图》文中所云“以待其动”,即此内动之中气。陈氏太极拳缠丝劲是以内气催动外形,外形合于内气,内(阴)外(阳)相合之功。故《图说、缠丝精图》方云:“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 至此再回头看,先生之所以说“太极拳缠丝法也”这句话。就是一个意思,练陈氏太极拳就须潜心于身内阴阳修炼,而非有意于肢体的拧转缠绕,并使之和合于太极、《易》理,方能应用于拳中。先生在《太极拳权谱》中更是告诫后学曰:“中气贯足,精神百倍”,并于其后注曰:“十年用功,十年养气”。而此句就是强调拳谚”拿住丹田练内功”之实质。

第三篇:学习陈氏太极拳心得

学习陈氏太极拳心得

学习陈氏太极拳心得

王美岭

最早接触太极拳是我还在上初一时,因为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在父亲的提议下,我报名参加运城陈正雷太极推广中心的暑假>培训班,开始学习太极拳。

刚开始我以为太极拳是非常容易学的,因为在我的眼里太极拳动作轻缓,动作又简单,没有什么挑战性。但其实并不然,我跟随老师学习之后才发现,太极拳真的大有学问,它的每一式每一招都与'阴阳'紧密相关,所谓'刚柔、内外、虚实、静动、松紧和圆方'都是太极阴阳的具体表现,比如看似简单的'太极起势'就对全身上下有所要求:站立是否自然放松,意念如何走动等等,需要自己去慢慢地用心思悟,去体会。

因为自己没有一点功底,所以刚开始学习时感觉比较吃力,老师每次上课都会一个动作反复演示,细细讲解每个招式的要领,我也尽可能去模仿老师的动作,但即使这样,也经常是记得这招忘了下招,不能将动作连贯。听了老师的建议后,从网上找到相关视频,自己就可以在家中反复练习,就这样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我的太极拳突飞猛进,当时连父亲都没想到我会短时间内有如此快的进步。以此,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学习太极拳的心得:

我觉得学习太极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被各种琐事困扰,心态多多少少会有些浮躁,所以我认为能否将心收拢,将思绪抛开,注意呼吸和意念才是学习太极拳的一个大门槛。现代人练太极拳很大原因是为了养生,调畅身心,如果不能静心,后面的所学也是徒劳的。

在刚开始学习时主要先练形,就是紧随老师的授课进度,不论是跟着老师反复模仿也好,或是在家中看视频也罢,得先让自己的动作大体上向标准靠拢,做到学一式练一式,分步记忆,切忌心急。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听老师的教诲,比如某个动作需要注意什么,是虚步还是实步,是扣脚还是开脚,是一上一下还是一前一后。这些要牢记在心并且不断的练习加以巩固。老师纠正你某个动作,要先想想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它的什么道理吗?都要搞明白,并且之后尽快改正,如果在初学阶段没有改正错误,日后久了成了习惯,后面就很难再改过来了。总之,初学时要学与练互相结合,才能将整个套路熟悉,打下好的基础。

练好了形,就如同楼房建好了框架,接下来就要在其中添入砖瓦,这个'砖瓦'就是学习太极拳法,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也是我现在需要不断学习提高的。太极拳的本质还是一种武术,它的一招一式都是具有攻防意义的,经常说太极'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这就用到了太极拳的八种劲: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些都需要自己去领会,并和老师或者同道交流才能找到规律,使自己进一步提高。

如今我学习太极拳已近八年,从初中一直练到现在大学,始终一如既往的坚持,这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太极拳的神奇。打太极拳达到了我的初衷,就是强身健体,现在的我不像小时候那样疾病缠身,反而,尤其在打完拳后整个人都精神不少,一年当中顶多有两次感冒。除了这一方面,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更能专心致志做完手头中的事,大脑的记忆力也有所提高,遇到事情能够冷静思考,不易乱发脾气,打拳也增强了身体的协调。最让我切身感受到的是太极拳对情绪和精神方面有很大的调理作用,生活中每当感到有压力,又不能缓解释放时,打一遍太极拳,之后就会感到神清气爽,心态变得端正。所以太极拳对我真的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我说说我对太极拳的看法:

第一,现在打拳,最大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自身的健康,打拳的过程就是自身放松的过程,它可以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使得经络舒畅,体质也由此得以增强。

第二,如果喜欢太极拳,就把它当作一门学问去研究,因为太极拳最初就是融合了中医以及易学等思想创编出的拳法,这也使得太极成为中国古代代表性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是一门造诣很深的学问,打拳人有必要去了解它、深入它。

第三,太极拳离不开年轻人,说到太极拳,大部分人脑海里都浮现的是公园里的老人缓慢的打拳形象。而太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怎能缺少年轻人去学习和继承它?在我的大学里,有很多同学对太极还不甚了解,甚至有同学将杨氏和陈氏理解为'阳式和阴式太极拳',可见太极拳知识在年轻人之间还没有得到普及,年轻人有足够多的想法和精力去发展太极拳,如果能在年轻人之间普及,我相信太极拳会发展的更好,成为真正的全民性体育运动。

写于2016年6月8日

第四篇:陈氏太极拳心得三

分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

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

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取象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

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高启武

分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

草应于二零一二年七月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

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

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高启武 草应于二零一

二年七月

分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

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

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

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七月

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

高启武 草应于二零一二年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

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

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高启武 草应于

二零一二年七月

分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

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二年七月

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

高启武 草应于二零一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

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

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高启武 草应于

二零一二年七月

分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

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高启武

二0一二年草应于石家庄市

第五篇:陈氏太极拳传承及家族简介

陈氏太极拳传承及家族简介

陈氏家族介绍: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将此村取名陈卜庄。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造成往常阳村。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西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写着“古常阳”的字号。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公里,仍以陈姓为主,村中居民现达2600余人。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礼等人。到七世陈思齐、陈思孔、陈思怀三兄弟时开始分家立业。陈思齐传于第八世陈守身,又传于第九世陈我读、陈我讲、陈我诵、陈我漠兄弟四人,再由陈我讲传于第十世陈汝信;陈氏另一支是七世陈思怀传于八世陈抚民,由陈抚民传于第九世陈奏乾与陈奏庭二人。陈王庭,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痒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陈式太极拳传承列表:陈王廷——创始人陈所乐、陈汝信——第二代陈正如、陈恂如、陈申如——第三代陈敬柏、陈继夏——第四代陈公兆、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第五代陈长兴、陈有恒、陈有本——第六代陈清萍、陈仲甡、陈耕耘——第七代陈垚、陈淼、陈焱、陈森、陈鑫、陈延熙、陈复元——第八代陈克忠、陈克弟、陈发科——第九代陈照丕、陈照奎、陈照旭——第十代陈瑜、陈小旺、陈小星、陈正雷——十一代陈自强——第十二代

陈式太极拳传承简介: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太极拳创始人。自明洪武初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省常阳村(即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时算起,为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陈所乐陈氏第十世,师承太极拳创编人陈王廷而得太极拳真谛,和其师兄弟陈汝信同为太极拳创编后的太极拳第二代宗师。陈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陈汝信,陈氏第十世,学拳于太极拳创编入陈王廷。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正如,陈氏十一世,师承陈所乐而精于—百零八式太极拳,为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恂如、陈申如陈氏第十一世,陈所乐之孪生子,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陈敬柏、字长青,乾隆年间人。陈继夏、字炳南,清乾隆末年人。陈氏十二世。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公兆,字德基,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陈氏十三世。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陈氏十三世,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乾隆末年人。三人乃亲叔伯兄弟。从小即拜族叔陈继夏为师,学习家传陈氏太极拳术。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陈氏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自幼受业于其父秉旺,太极拳、械出神入化。他对太极拳的发展,贡献颇丰,可谓继陈王廷创拳后,在漫长的太极拳发展道路上,又树起了一座丰碑。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有恒、陈有本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萍(争议很大,赵堡太极列为第7代传人,所传弟子都是皆有建树,有杨露婵-创杨氏,武禹襄-创武式太极,和兆元-创赵堡和式架,李景延创赵堡忽雷架)、陈仲甡、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耕耘、字霞村,陈氏第十五世孙,太极拳第七代传人,一代太极拳宗师陈长兴之子。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垚、字坤三,仲甡长子,叔伯弟兄排行第二,为陈氏十六世。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淼、字淮三,季甡长子,幼随父习文练武。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焱、仲甡次子。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森、字愧三,季甡次子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鑫、字品三,仲甡三子。陈氏十六世。前清岁贡生。为近代中国体育史上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延熙、陈耕耘次子。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复元、字旭初,陈氏十六世。陈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陈克忠、字子纯,陈克弟、陈氏十七世。陈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陈发科、字福生。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传人。自幼师承乃父延熙。他是近代陈式太极拳史上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从本世纪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长期在北京教授拳术,使陈式太极拳逐步走向社会,为社会所熟悉。其著名高徒有:沈家桢、顾留馨、洪钧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和其子照奎、照旭以及女儿豫霞。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丕,字绩甫,陈氏十八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奎,陈发科幼子。自幼随父学拳,精通陈氏太极拳理论和擒拿术以及各种技击方法,善于精巧细腻的攻防技术,对推广、普及、提高陈氏太极拳贡献巨大。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旭,陈发科次子。陈氏十八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瑜,陈照奎之子。陈氏十九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小旺,陈照旭长子。陈氏十九世。曾担任河南省陈式太极拳协会主席,河南省武术协会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第七届政协委员。参加过《太极神功》、《神丐》、《陈式太极拳》等影片的拍摄工作。并有多部武术专著面世。创办的“世界陈小旺陈式太极拳总会”,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会,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上百个城市推广太极拳,为太极拳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小星,男,1952年出生,系陈家沟陈氏十八世太极妙手陈照旭先生的三子,系十七世太极之尊陈发科先生的嫡孙。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嫡宗传人,国际太极拳大师,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协会会长,世界太极拳联谊会会长。自幼随父辈习练家传太极拳,与当代陈氏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胞兄陈小旺大师一起刻苦学习,拳艺日臻精湛。当今陈家新生代中,陈炳、陈军、陈迎军、陈自强、陈自军,等均受其恩惠。其入室弟子有陈占成、陈雪飞、陈国强、崔武装、崔恒全、张华庆、张宗军、陈宇雷、苏建平、曾卓儿。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正雷,男,汉族,1949年5月生,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村人。陈家沟陈氏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历届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委员,1995年中国武术协会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之一,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氏太极拳杰出传承人。现任河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协会执行主席。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发展基金会法人代表,2009年被评为建国后“感动中原60位人物”之一。在40多个国家设100多个教学点,直接受教者数十万人,其中300余位收为入门弟子,可谓桃李满天下。被国内外上百个武术和太极拳组织聘为顾问、名誉主席、名誉会长等职。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陈自强1977年出生于陈家沟陈氏太极拳世家,陈氏二十世太极拳嫡宗传人,陈家太极七龙之四龙,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副总教练。自幼随父亲陈小星大师习练家传拳械,并得到二伯父陈小旺大师的悉心指教,加之聪颖刻苦,勤于钻研,不仅擅长陈氏太极拳老架、新架、三十八式、十九式及各种太极器械,对太极推手及太极散手也颇为谙熟,动作弹抖靠发,刚劲冷脆,功夫极具威力,不愧为将门虎子。其长期任教于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并多次在河南、广西、浙江、深圳等地传拳授艺。1996年首次参赛,一举夺得河南省太极推手冠军。1998、1999、2000、2001、2002年又五次蝉联河南省太极推手冠军。1998年在第五届国际太极拳年会中,一路过关斩将,战胜各路强手,夺得交手擂台赛A组冠军。1999年在杭州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中为河南队赢得了本次大赛唯一一枚金牌。此后连续三年蝉联全国武术太极拳、剑、太极推手锦标赛、太极推手冠军。成为陈家新生代中又一位全国冠军。并被西安体育学院相中,特招录取为该校本科学生,学习现代散打运动理论和人体运动知识。2004年任陈家沟太极拳协会常务副会长。2010年以绝对优势夺得中央电视台康龙武林大会陈氏太极拳擂台争霸赛总冠军

下载陈氏太极拳协会 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氏太极拳协会 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详解(推荐)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详解 2012-07-01 16:00 第一势 金刚捣碓 势名考释: 金刚捣碓一势,取义为象形之类。势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捣,如古代农家舂米之状,使人......

    陈氏太极拳练习要领简述 陈立宪陈沛菊

    陈氏太极拳练习要领简述 陈立宪陈沛菊 本文由陈立宪先生写于1982年9月,在“陈氏太极拳练习要领简述”之前的文中写到:“本简述依陈氏太极拳(小架式)理论,陈鑫拳著为基础介绍,是......

    关于进一步规范陈氏太极拳教学的通知

    温县教育局 关于进一步规范陈式太极拳教学的通知 各乡镇中心校,县直各学校,各民办学校:近年来,县教育局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在全县教育系统大力开展陈式太极拳的推广普......

    浅析38式陈氏太极拳的教与学(精选五篇)

    浅析38式陈式太极拳的教与学 步电东 1(焦作市实验中学) 摘要:2010年,陈式38式太极拳被正式纳入到焦作市中招体育的加试序列,为太极拳的传播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在教......

    陈式太极拳协会成立仪式串词

    陈式太极拳协会成立仪式串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拳友,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垫江县陈式太极拳协会成立,我代表......

    太极拳协会工作总结

    杨氏太极拳总结 转眼间,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本学期,本人担任杨氏太极拳协会主席。目前,自今年招新工作至今,我们社团成员在以往基础上有所增加,人数有新的突破,每次社团组织的活......

    太极拳协会申请书

    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太 极 拳 协 会 申 请 书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心理0902 刘宝华 2010年4月7日 尊敬的领导老师:你好! 我是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心理0902班刘宝华。......

    太极拳协会申请书

    申请书 关于筹备成立临沂高新区太极拳协会,高新区文化体育旅游局领导:您好! 太极拳是一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并命名的传统拳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