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娜·卡列妮娜》缩写
青年军官渥伦斯基以其强壮的体魄和英俊的外貌在社交界中迷倒不少的贵族小姐,安娜嫂子多丽的妹妹凯蒂也不例外。但他对凯蒂的态度只是玩玩而已。
安娜·卡列尼娜从彼得堡乘车去莫斯科,为因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与家庭女教师谈恋爱而闹翻了的哥嫂。在车站认识了渥伦斯基。而深爱着凯蒂的康斯坦丁·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向凯蒂求婚,正幻想着与渥伦斯基美好未来的凯蒂拒绝了他。
渥伦斯基对安娜一见倾心,安娜在他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得不可方物的。他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
凯蒂对渥伦斯基向着安娜的热情很不悦,安娜不愿凯蒂痛苦,劝慰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随后渥伦斯基也来到了彼得堡开始了对安娜的热烈的追求,引起了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不久,安娜被他的热情唤醒了沉睡已久的爱情。
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其貌不扬,是一个完全醉心功名而古板的人。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规矩。却只是因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安娜有失检点。后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与安娜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
安娜已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在她分娩时,由于产褥热而感染重病,卡列宁被匆匆唤回,安娜在昏迷中呼唤卡列宁的名字,请求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深受感动,原谅了她和渥伦斯基的背叛。
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渥伦斯基内心剧烈翻滚,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枪自杀,但没有死。死而复生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他们到国外幸福地旅行去了。
在奥勃朗斯基家的宴会上,列文与凯蒂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不久他们结婚了,婚后两人的生活很幸福美满。
归国后的安娜和渥伦斯基受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安娜只在儿子谢辽莎的生日偷偷回去探望他。渥伦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逐渐疏远安娜,安娜感到屈辱和痛苦。
他对她越来越冷淡,两人因各种事件矛盾不断加深。一次大吵后,他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看他,她思量着这段生活,发现自己是个被侮辱抛弃的人。她决心不让渥伦斯基折磨她了,由她独自承担一切,让呼驰的火车结束她的生命。
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了。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最后分别对比了安娜、渥伦斯基、凯蒂和列宁。对比了两个家庭的截然不同的结局。
第二篇:安娜卡列妮娜读后感
帐号密码居民注册《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丽的,她如同芜草丛中的奇葩,她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热烈真挚,一种妩媚却真诚,充满活力而且轻盈,聪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热情感性,八年不懂爱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爱时可以不顾一切,断然放弃名誉家庭甚至儿子。安娜,她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正直不放荡。当她一经接受弗龙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也曾对弗龙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她是真诚单纯的,爱变爱的轰轰烈烈,无所遮掩,宁玉碎,不肯容忍自己欺骗。
卡列宁,这个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
这么一个冷酷的政界高官,一个从小便是孤儿不懂得爱只会追逐名利的人,一个让安娜八年后想起便会哆嗦的丈夫!他是现实卑劣的,为了前程娶下毫无感情基础的妻子,冷漠对待安娜与自己唯一的儿子。他,无疑不能给安娜带来她所心心念念的爱情。他和安娜的结合,在我看来,自始至终都是个错误。安娜心中对爱情的渴求与可列宁的冷酷无情完全无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后才会如飞蛾扑火式的深爱弗龙斯基,因为他能带给她所谓的爱情。
我想在我看来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丽的头。爱,只有简单笔画,却比想象复杂。安娜跟弗龙斯基的爱情,到最后可以说只是单行线。
安娜性格自身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她曾对弗龙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她变成了攀扶在弗龙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弗龙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可是后来弗龙斯基对她的爱已愈走愈远。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弗龙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
安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龙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当被寄托所有的爱情消失不见,若爱最后只是单行,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哥赛特说的很好“在看这部作品的时候,我的心中满是欣喜,也由衷的升起了赞叹。不管是安娜、基蒂还是卡列宁、渥伦斯基,还是杜丽、列文……他们都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不能把这部书当成琼瑶剧或者小人书来看,名著的伟大一方面就在于塑造的人物形象的饱满,让人深深体会到,这是一个人,一个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人。列文最后找到了有关生命问题的答案,不是像电影所描述的那样皈依了宗教。实质上列文便是托尔斯泰意志的体现,他找到自己人生的信仰,真理与善美。
第三篇:安娜卡列妮娜 读后感
当爱是孤注一掷,便不得善终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冯冰颖文学院 2013211903 安娜是一个幸运的女人,她被赋予了美貌、善良、门当户对的丈夫、心爱的儿子、富足的生活、显赫的地位······可安娜也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美貌带给她爱情,却无法给她幸福;善良,带来了丰富的情感与丰沛的爱,却徒增痛苦;丈夫有权有势,却不能给她真正需要的爱情;儿子是她的牵挂,却也成了羁绊;身份地位,或许他人梦寐以求,却未曾了解这名利场上的虚情假意。
在书里是这样描写安娜的:“单纯、自然、雅致、快乐而充满生气”,而两人初次邂逅时遇到的卧轨自杀者告诉了所有人,安娜爱上渥伦斯基,这是一场飞蛾扑火的爱情,是一趟必死的赴约。原本的她过着寡淡却也平静的生活,可渥伦斯基唤醒了她内心对爱情的渴望,人就是这样,如果一直不曾拥有,便也不去奢望,而一旦尝到其中甜头,就欲罢不能。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农奴制度改革不久,新旧交替,宗法制度进行了最后的反扑。而安娜,就是在这风雨交加的社会大背景下小小的牺牲品。
“我的爱情越来越热烈,越来越自私,而他的却越来越减退,这就是我们分离的原因。” “我不是嫉妒,而是不满足。”
“如果,他不爱我,却由于责任感而对我曲意温存,但却没有我所渴望的情感,这比怨恨还要坏千百倍呢!”
这些痛苦的心理活动今天看来也不觉得有距离感。叔本华曾说:“人生不是无聊,就是痛苦。”安娜爱一个人,便会全心全意地付出,家庭、名誉、孩子都可以不管不顾了,渥伦斯基就是她赖以生存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爱就像是罂粟,将她救出庸常的生活,也擦燃了痛苦的火焰。渥伦斯基爱她的生气,可这生气在日日夜夜的生活焦虑中异化成了狂躁,附带着无休无止的猜疑。渥伦斯基是一个浪子,将本已经服从于平庸命运的安娜拯救出来,赋予她浪漫的情怀,也因她的付出给予真情;可浪子害怕的,便是束缚,是没休没止的家长里短的叨唠,是一名神秘雅致的夫人成为了疑神疑鬼的怨妇。
越是人潮汹涌,便越容易有着离群的孤独;越是日日夜夜地相处,便越发觉自己没有想象中那样了解对方。没有人能在孤注一掷的时候保持清醒和冷静,当安娜全身心地押宝在渥伦斯基身上的时候,她就已经输了。由古至今,为感情付出一切的女子太多了。杜十娘携全部身家追随李甲,可李甲却为金银财宝放弃了她。我忽然感觉庆幸那时在船上有另一名公子觊觎杜十娘的美貌,让她认清了自己情郎的真面目,而不是在将一切交予对方之后,在年老色衰之后,在退无可退之后,才在琐碎的生活里渐渐窥见残忍的真相,一遍遍地说服自己,一遍遍地推翻自己,一遍遍地痛苦与悔悟。命运对于杜十娘还是仁慈的,她在花团锦簇处看到最令人作呕的交易。而杜十娘亦是用自己的生命来报复李甲:你想要财富?我有;你想要美色,我也有;这些,本来全都会属于你,但现在,全部都不属于你;而我,要亲手将它们毁灭给你看。
电光火石的爱情,是害怕俗气的。所以安娜在火车的烟雾中离去了,所以杜十娘也在烟雾蒙蒙的江面离去了,在她们变老变丑变得油腻世俗之前,在她的爱情变脏变旧变得百无聊赖之前。她们的爱是斩妖杀魔,浴血奋战,一定要在一起,不然就报以最惨烈的报复。对比起李甲,渥伦斯基可谓是重情重义,只是这爱情还没有重要到让他放弃一切,这亦是男子们的通病。他有地位,有财富,有母亲,他希望两人的感情能恰到好处,不要过多地破坏自己拥有的。可这场爱的结果,却是在劫难逃的血肉横飞。安娜的怀疑不仅仅是怀疑渥伦斯基的真心,更是怀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当,怀疑自己一直相信的爱情至上的观点,不然也不至于路人偶然的对话都像是在嘲弄自己。
在失去了儿子后,又被隔离于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她不过是在庄园里孤独的金丝雀,唯一的依靠便是渥伦斯基。在日复一日的难捱中,她的心也难免渐渐扭曲。终于在封建社会的余焰中,被活活吞没。可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在那个社会,一个女人,再高贵也无法独立于自己的丈夫、家庭,而安娜想要脱离这些,便是必死的。突然觉得生活在如今的中国是多么幸运。我们生长在这个国家几千年来最自由的时代,我们可以自己地选择工作、选择伴侣、选择理想,我们有纸醉金迷的自由,也有内心随喜穷开心的自由。人是生来孤独的,不敢依靠也无枝可依。狭路相逢,“托付”从来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词。我们需要珍馐佳酿,需要锦衣华服,需要高台万丈,需要狭路相逢,需要红尘做伴潇潇洒洒,都可以选择一条自己认为有希望的道路。我们选择生活,而安娜却是被生活拖着走。她捡起生活偶然赠与的美貌高贵,也必将走入生活设下的陷阱。而人生最绝望的莫过于,你知道今生就是这样了,就这样了,只有更糟。
但我仍然敬佩安娜,在她去世后,渥伦斯基的母亲曾经这样评价她——“这样不顾一切的热情有什么意思啊!只不过是证明她有些特别罢了!”多少人沉浸在不幸福的婚姻中终其一生,说是为了孩子,其实还不是和卡列宁一样为了自己的名誉。什么样的父母才是真正爱自己的孩子?是告诉他/她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并以身作则来要求自己。之前看新闻许多人指责王菲不是一个好母亲,给她的长女窦靖童找了一个个后爸。这实在是有失公允的。是不是一个好母亲,是她的女儿自己来说的。窦靖童现在有着自己热爱的音乐,能支持母亲的选择,和母亲的好友们更是亲密无间,也能在父亲被人奚落坐地铁时,发出自己的照片来声援父亲。这便是一个年轻人能成长的最好最自然的模样啊。
无论如何,至少在服从自己心愿这点上,安娜是领先于同时代的人的。所以啊,又何必发什么一生一世的愿呢,又何必演什么拙劣的戏呢。此刻欢愉便享受一刻欢愉,反正风暴迟早会来。希望安娜挣脱了俗世枷锁的灵魂,能够自由地追求心中所愿。
第四篇:安娜卡列妮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命运悲剧的原因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当时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安娜卡列尼娜》是他耗费四年的时间改而又改而最终成稿的,具有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安娜是一个19世纪的贵妇,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只能是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做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她第一次出场时,“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婚后在宗法思想支配下她曾安于天命,只是把全部感情寄托在儿子身上。种种描写能够看出她的家庭生活不幸福,在官场上应付的丈夫是理解不了她的,二人的出身不同和性格不同注定了他们对爱情婚姻生活的不同理解,这些也是他们婚姻不幸的根源。
而这时出现的渥伦斯基唤醒了她晚熟的爱情,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她张扬生命的唯一途径,她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此。终于冲出家庭与渥伦斯基结合,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对抗。从此安娜失去了一个贵族妇女在社交界的一切地位和权利,除了渥伦斯基的爱,她一无所有,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
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渥伦斯基的压力都承受住了,但她无法战胜自己。安娜爱情的态度:自私和占有欲使的原本开朗、活泼的她变的偏执、怀疑、忌恨,当渥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娜于死地,而安娜的婚姻爱情悲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其性格造成的
第五篇:《安娜卡列妮娜》读后感1【李玉萍】
安娜本来也算是个幸福的女子,《安娜卡列妮娜》读后感1【李玉萍】。上帝给她太多,美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泼的儿子、能为她带来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幸福,每个人又是怎么定义的呢?上帝却没有给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爱情。安娜单纯,她前半生没有为自己作住,听从姑母安排,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卡列宁。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安娜好,但是这些的“好”,只不过是她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舆论,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责任而已。每晚进行循例式的对话,更令安娜生厌。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渴。难道她的人生和青春就要在这样空虚的模式下度过?丈夫冷冰冰的,却有可爱令人心疼的儿子。安娜单纯地以为,没有了爱情,并将所有情感寄托在小儿子谢辽沙身上,读后感《《安娜卡列妮娜》读后感1【李玉萍】》。既然爱情甸园上荒芜一片,起码起能让亲情花开遍野。
安娜单纯地这样想着,想着就宠着孩子过她的一生。即使,她心灵上干枯得就快她呼吸不了。她却没有发现,她越逃避着,就越发得渴望。
一度相逢,二度相思,三度便是沉沦。
火车站下的相遇,萍水相逢的夫人,竟然是哥哥朋友的妈妈。安娜细细地打量这个男人。渥伦斯基也心跳了,安娜第一次出现时的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她姿态端丽、温雅,一双浓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
渥伦斯基留意到了,这个美丽的女人需要的是爱。他能有幸给到她吗?第一次相见已经倾心的渥伦斯基,在舞会上遇到安娜,更加坚定自己心甘情愿地埋进去了,即使是个深渊,他也愿意踩埋进去。安娜也知道自己难以控制自己,再三回避,甚至马上动身回家,压抑着自己的情欲。在这点上,起码安娜她也作出过努力。她也曾做到逃避和压抑,并不是一心地想着出轨。
又是火车,渥伦斯基和安娜的情缘或许就定结火车上面了,才有了在火车上了结的孽缘。是的,渥伦斯基追上去了,安娜,那股躁动的心又再度被挑拨起了。她拥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热流像海啸般向她涌来。社会舆论、伦理道德、母亲责任筑建的堤防还能抵挡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