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圆桌论坛:互联网 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
圆桌论坛: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
日前,由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颁奖暨创新成果展示活动,在北京举行,140个典型案例从1200多个征集案例中脱颖而出,获颁“教育改革创新奖”。会上,与会专家、代表聚焦近年来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获奖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研讨。
在第二场圆桌论坛上,来自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领导嘉宾针对“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嘉宾主持人: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杨宗凯
杨宗凯:大家知道互联网进入21世纪以后,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成为整个我们经济转型、创新驱动一个重要的工具,一个手段,所以我国进入到所谓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段。创新就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各个学校都认识到,包括地方、大学都认识到教育创新的重要性,他们也一定有宝贵的经验和案例和大家分享。参加论坛的有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复旦大学原副校长陆昉,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广西柳州市教育局局长姚尹意,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易思蓉。
首先有请每位参与圆桌论坛的同志们就每个学校对互联网+ 时代人才创新培养的一些思路和一些做法,花3分钟的时间简单介绍一下。
朱秀林:谢谢主持人,这个议题本来是互联网+创新人才,今天参与论坛的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比较多。但是就我认识而言,国家的创新人才培养最主要的是基础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什么原因呢?一个方面是创新,一个方面是冒险精神,这两点从小就要培养。尽管从高等教育谈这个问题,可能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学前基础教育我觉得也非常重要。
谈到互联网,对于高校来说,我始终认为要认识互联在教育方面功能的几个主要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无处不在,覆盖很广。明年是文革50周年,文革刚结束的时候开始搞教育,当时是电视大学,电视很珍贵,很少有人可以看到电视,但是现在的互联网有线的,再加上无线的无所不在。第二个是互联网现在信息量非常大,这种信息量大是多方面的,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有真科学,也有伪科学,所以要有充分的认识。第三个互联网速度快,这个速度快使用户可以进行交互式的互动。为了把互联网的这些特点搞清楚,我们学校也做了一些分析,对教育方面我想我们面临着几个挑战,当前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教育资源的覆盖非常广,不仅仅限于苏州大学内部,乃至于名牌大学,乃至于国内很好的大学。第二个是改变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现在必须有清晰的认识。第三个是对我们教育的理念和教育形式的改变,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陆昉:讲的特别好,从基础教育抓起,还是有相当大的改变,从复旦大学角度来讲,通过在线教育和传统教育密切的融合,形成教育信息化,来引领创新人才,助推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个也是非常关键的,反映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怎么让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尽管复旦大学有很多优质的课程,但是还不能够满足所有学生选课的需求。举个最简单例子,学校有很大的一块就是核心课程的建设,这些课程对学生来讲非常重要,而且这些课程也吸引了大量的学生来学习。一门课程选修的学生大概有上千,按照课程的规模,不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要考虑怎么样通过把现在的信息教育技术和传统的教学密切结合,使得在大学里面只要学生想学的课程都能够满足,这也就是我们希望能够人人能学,处处能学。
第二个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现在的教学基本上都是在规定的时间教规定的内容,这个不利于对创新人的才培养,也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因为现在的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的,很少主动积极地思考。还有3S能力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无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在来看在推进过程当中,我们也发现了现在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非常需要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方式的改革来改善。复旦从2012年开始,推行这种混合式的,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模式,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六个学期,很多课程已经用这种方式来达到它的选课要求。有些课程,像思修课,在高校都是必修课程,以往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尽管老师讲的不错,学生听的时候非常感动,但是由于没有真正思考,学生原来怎么样听课后还是怎么样,所以没有真正提升思辨能力。现在我们已经改变这种教学了,就是让学生通过在线学习,更多地是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同伴之间互相的讨论,就是讲到一个协调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再结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学生真正能够达到这些要素。
第三个层面是对于高校的改变。一个是学校层面,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对于教师来讲要改变传统的理念,因为教师习惯把课讲好,讲清楚,任务就完成了,而不是着重于怎么使学生把课学好,这点非常关键。从学生角度来讲,也是需要改变他的传统学习模式,因为从中学一直上来这种习惯已经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话还是要有一个过程,所以在整个实践过程当中发现要从这三个层面加以推进,使得创新人才培养真正落实到实处。
蔡敬民:首先谈一点认识,合肥学院是地方普通院校,关于创新型人才大家有很多的说法,也有误解,创新型人才都是高大上的学校做,我觉得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应该是所有高校的任务,不同的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落脚点、路径和目标可能有一些差异。第二,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个时代的变革,一个概念叫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我们要建立起来,因为它给我们带来的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另外一个概念是互联网时代。第三,我们要关注到互联网的平台对于年轻人的创新创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觉得把这几个因素关注起来,具体到一个学校来说,我们所做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合肥学院是中德共建的学校,现在做中德示范基地,刘延东总理和默克尔总理也进行了访问。做这个事要干什么,就是要在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作用,所以这次的典型案例也是这方面的改革。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现有的学科导向式培养模式架构,突破学科定式,以能力为主线,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我们要借鉴欧洲新的理念,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用的还是知识输入导向的理念,也就是说老师要教学生学什么,但是现在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是知识输出理念,教学出发点来源于学生毕业之后到底会干什么,根据这样一个理念,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重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确定这个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是什么,然后经过充分的调研,把这个核心能力提炼出来,再把这个核心能力分解成子能力,围绕子能力打破原来的学科定式,把原来不同课程的知识点,属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构建,最后进行这样一个教学,这是我们这几年主要做的改革。
另外一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改革。现在整个教育还是以教为主,刚才几位老师也说了,如何能够把教转为学,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发挥非常好的作用。目前,国外已经把学分从原来传统的老师教16课是一个学分,转变为现在的30个小时是一个学分,比较之后发现国外的学生在课外用了60%的时间自主学习,我觉得像这样的情况都可以跟互联网管理结合起来。
姚尹意:我从这次获奖的案例说起,题目叫众创空间让学生成为创造者。我经常到学校去走一走,了解一下学校的情况,也免不了到实验室看一下。
到了学校以后,学校的校长和老师跟我反映一个问题:现在的实验课的教学,尤其是计算机实验课的教学,并不是很能够吸引大家去参加,学生兴趣不是很浓,编程序编完了就完了,没有自己的成果,通用技术这个实验室里边的话,学生们感觉到太简单了,只是简单的实践活动,缺乏对于作品设计的环节。
刚好2014年8月份我到了清华大学,看到高教授叫做卡魅实验室,它是为创新教育提供专门的空间、设备以及理论体系,有利于学生开设的课程项目,以及自我主导的课题。他先让学生设计,然后再做成作品,跟柳州的工业城市培养人才非常吻合,柳州是西南的一个工业重镇,汽车产业,工程机械都是传统的产业,现在传统的产业怎么样通过信息化进行改造升级,是柳州市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希望所在,如果能够引进这样一个实验室,就可以培养孩子创新的能力,从小就能够树立起创新的理念,培养创新的思维,当时我们就开了局长办公会决定引进这样一个实验室。
去年一年我们已经完成了总共12个中小学校的试点众创空间平台的搭建,现在看来效果很好,学生很有兴趣,今年打算再做12个,希望“十三五”期间能让全市的中小学配上这样的实验室。
易思蓉:针对互联网+,我就教学中自己所做的事谈点想法。在教育部的质量工程课程体系中间,我可以说是全部都有了,精品课程,精品资源课程,视频公开课程,从这些课程大家可以知道信息技术能够变革一切。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研究生题目就是从数字地形模型,一直到线路的设计图,用计算机绘出来,毕业以后这几十年我一直做这件事,这次的案例是结合这个背景几十年的积累。我的体会就是信息技术是能够变革一切的,关于互联网+的时代特点,最主要是大数据,有了大数据,很多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存储起来,当有了这样一些信息,我们就有了智慧的社会,在这样一个智慧的社会中间,教育资源就无限扩展。我自己做高速铁路慕课有一个体会,互联网+应该对物理课堂是互补的,而不是替代。
课程有些本科的基本知识,还都在课程讲,拓展慕课是比较通俗的,也不是很深奥,它应该有它的特点。我是做铁道工程的,基本知识还是课程教学,但是一些特点的知识,希望社会了解的知识放到慕课上。我这个课程是零背景,任何人都要看得懂,课程的讲授就必须通俗易懂,选课人数每学期都在五千人,这是非常专业的课,我觉得在这个时代,教育资源可以无限拓展。
杨宗凯:刚才大家听到他们对互联网时代教育的认识以及实践,都是理解比较深,而且是做了很好的实践,因为时间关系,我再针对性地问每个人一个问题。先问朱秀林校长一个问题,我们俩都当校长,大家知道教育信息化关键在于化,就是要重组、再造,创新改革就组织的重组,教学流程再造。苏州大学发展非常快,对于中央级的学校都震动很大,人才培养方面,朱校长怎么考虑?
朱秀林:这个问题很大,互联网+时代,我们也认真地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培养人才,从学校层面来看,从四个方面提高一些认识。第一个就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希望同学要有全球视野。所谓全球视野,是要求每个学生不要只是停留在区域性的、全国性的,将来是考虑在世界范围,这是一个对学生比较大的目标要求,当然根据这个要求,有一整套的学生培养方案,培养目标都要做相应的改进,让学生有出国留学的经历,需要我们在很多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第二个是教学理念的调整。学校特别注重个性化培养,原来我这个自助餐就是这点菜,不吃是你的事,现在不一样,全世界资源都可以使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好奇心为驱动,个性化培养学生,必然是一种考核的方式,对你的一整套的方案都要做相应的调整。
第三个是对师生的挑战。课程随时放在网上,教师压力很大,教师说这是我的知识产权,我们说是为了很好地把你的知识产权永远保存下去,永远发扬光大。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为什么呢?学生随时可以看,无时无刻不能学习。
第四是诚信教育。学校注重诚信教育。然而互联网最大的问题,特别对人文社会,就是如何保证这个作品是你写的。对于认真写的人表扬,但是对抄袭的人没惩罚,在互联网时代,确实是一个挑战。
杨宗凯:我想问一下通识教育的话都是规模化比较大的课堂,少则一百人,多则几百人,在这样大课堂当中怎么能够实现规模化中的个性化,我不知道在这个方面陆昉校长有没有考虑?
你说的问题正是现在考虑的问题,在前期怎么把课程按照学生的理念建设,现在课程建设已经初步规模,但是对于学生的培养不能光靠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怎么样使得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真正有所收获和体会,这里除了课程内容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它的教学的模式和方式。我看了我们的选课,有些很好的课程,选课量非常大,我们要思考对于这些课程能否把老师讲的内容,精彩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展示给所有学生,还要组织个性化的研讨。而且这里边除了教师从讲课当中脱颖出来,组织学生进行小班化的讨论,这种讨论不是泛泛的组织,是在班级讨论之前还有小组之间进行的,因为一个班要求二三十个,二三十个也是蛮大,在这个之前分成四五个学生,他们先来进行讨论,然后在班里再分享,教师引导,所以这里边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就是助教的培训。如果小班化以后,光靠教师一个人独立承担教学还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现在承担教学发展,也承担了对助教的培训,包括怎么组织讨论,怎么有效地和学生进行沟通,这点是怎么把课程真正落实到位最关键的地方。
总的考虑把这些老师讲的精彩部分再现化,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共享,教师来提出问题,让学生个性化讨论。
杨宗凯:我觉得是有效的,希望你们早点实施。蔡敬民书记,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实训非常重要,对学校来讲信息化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蔡敬民:我们正准备建的是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一个基地,五个中心,这个里面包括应用型教师提升中心。按照总理的要求,现在基地是面向周边省份,带动中西部,过程中间肯定会利用网络平台,否则这个培训量太小,下一步很多的改革可能还要和信息化紧密结合起来。比如体育课,我们是05年就不开体育课了,学生全部在网上选择感兴趣的俱乐部,四年的体育活动都在俱乐部进行。下一步改革做反转课堂诸如此类的。
杨宗凯:在利用创客空间方面,广西柳州是很好的尝试,特别是你们引进的实验室,希望你们今后能够观察一下效果,引进了以后,对它的效果能有一个比较研究,这样对全国创客空间创新能力的训练会有示范作用。
进入互联网+时代,教育面临着颠覆式的创新,大家讲了很多案例,包括很多的发言,为这个创新我们需要构建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塑教育的新生态,这个是今后努力的方向。重塑教育,包括组织结构的创新,方法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资源内容的创新,包括教师的发展,都是我们今后可能要考虑的。今天的论坛我们只是展示了部分的体会和成果,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我的论坛就到此,也谢谢各位的配合。
第二篇: 互联网+时代家具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新论文
摘要:互联网的出现为各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当然,家具行业也不例外。互联网对家具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具营销、服务等方面。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家具行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因为,家具设计人才的培养应该积极响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将“互联网+”思想融入于教学过程中,推动家具设计人才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家具设计;人才培养;创新
前言
家具行业是受到互联网影响较早的行业,虽然,家具是在销售中重视体验的产品,实体店销售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怎样利用网络平台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价值是每个家具企业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当然,家具和互联网的有效融合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其人才的培养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家具设计人才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
1通过“互联网+”实现课程模式的变革
互联网的出现更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为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携的平台。互联网的出现冲击着传统教育,为高等教育变革带来了机遇,同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从传统高等教育的角度看,老师主要是通过口头讲述为主,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学生学习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学生们能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根据自身需要,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1]。通过互联网对家具设计人才进行培养,最重要的是要构建互联网学习的平台,将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必须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在课程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老师应该对课程教学内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大纲,让学生在课前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相关内容的预习、学习。在课堂上,老师针对学生们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述,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果涉及到实践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在借助互联网平台和专业设计师进行在线沟通,共同解决问题。最后的设计方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完成模型的云打印,优秀的设计方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推广[2]。例如:在进行设计史教学时,可以采用交互设计的方式让教学课件与学生形成一种互动模式,也可以借助相关的APP软件完成线上课程的制作,让学生能够通过手机平台来学习。
2通过“互联网+”丰富教学和实践资源
学校不同,其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公,不同学生无法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和教育的有效结合,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快速传播,扩宽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正如比尔盖茨所说:“任何地区的任何学生都能参与世界上最好老师的课程,而不负责这些在线课程的其他老师,则可以花时间直接为学生提供指导[3]。”家具设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非常多,如艺术设计、美术、工程设计等各个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然而,这些专业并非都在同所学校,要想将家具设计学精、学透并非易事。从目前家具设计教学的角度,都没有重视家具设计学科的相互融合,及多元学科体系的构建。无论是哪所院校都有属于本院的特色课程,同样也一些不足之处,这为家具设计人才的培养带来了隐患。通过互联网课堂,能够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弥补校际间的差距,为家具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4]。当然,学校也应该制定配套的管理机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知识、技术的学习,并对表现突出,获得网络课程合格证的学生给予加学分的奖励。家具设计和其他设计类专业一样,关于学生实践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主要是通过传统项目教学的方式来实现,但是,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项目源成为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通常只能为学生提供一些虚拟项目,由于虚拟项目中缺少真实的甲方,因而,设计任务不具有完整性,无法和甲方进行沟通,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同时,从内容上看,虚拟项目是事先就已设计好的,学生只需要按照要求完成任务,不易出错,但是,这样的一种方式无法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所以,真实项目来源成为实践教学中非常棘手的问题。而“互联网+”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传统项目教学中的不足,成为了家具设计服务的重要平台。例如:猪八戒网、彩虹网等,都是利用网站发布相关设计任务,面向广大群众征集最佳的设计方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这类平台挖掘与设计教学相关的任务,从而达到利用项目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5]。
3通过“互联网+”培养复合型家具设计人才
互联网的出现对家具设计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培养满足互联网、大数据的复合型人才。这里所说的复合型人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复合型人才指的是具有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人,而这里提到的复合型人才是在满足传统复合型人才要求的基础上,具备互联网思维,能够适应大数据变革的设计人才。因此,老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进行知识、技能的讲述,还应重视对学生互联网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力。在家具设计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借助互联网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搜索自己需要的内容,也就是信息检索能力。从目前家具设计的整体情况看,大部分家具设计风格十分大众化,缺乏个性,展厅中的家具和居民家中的家具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别,家具尺寸与房间大小不符、款式不新颖等问题普遍存在[6]。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家具的色彩搭配、样式、风格等要求也逐渐提高,一些高端产品的出现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因此,家具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借助互联网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大众喜好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另外,在未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将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家具设计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重要渠道。创意行业将冲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家具设计更加个性化、新颖化。当然,在此过程中,对设计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师们除了要掌握设计基本知识、技能外,还应该具备业务交流、品牌推广等方面能力,为未来创业打下基础。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的出现对教育的影响远比我们看到的更深刻,未来教育的发展必定是以学者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指导服务。对于家具设计来说,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更新自身理念。作为老师更应该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去考虑,从而培养适应“互联网+”的家具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常龄,李节,钟振亚.“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设计史论课程的反思[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25):129~136.[2]胡孙悦,余小红,李艳军.家具设计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19):226~235.[3]吴子月,管明强,张志明,刘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思维与新模式研究分析[J].家具,2016(18):432~451.[4]朱良明,周杰明,刘伟民.浅析“互联网+”时代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改革路径[J].美与时代,2016(32):106~127.[5]郭俊林,周亮,朱浩明.关于“互联网+”时代下家具设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25):129~136.[6]刘凌志,朱皓月,刘林明.“互联网时代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家具设计,2016(13):89~103.
第三篇:博鳌房地产论坛圆桌论坛_房地产金融创新
房地产金融创新
房地产开发模式的创新,经营品种创新,既是房地产开发商和从事房地产金融行业的人面临的现实需要,也是永久的课题。
2010年8月11日-14日,2010博鳌房地产论坛在海南博鳌开幕。论坛邀请了樊纲、周其仁、陈淮、巴曙松、陈启宗、任志强、刘晓光、施永青、凌克等学者和企业精英参会,共议“新政下的中国房地产”。
13日下午,博鳌房地产论坛进入博鳌圆桌论坛讨论环节,讨论环节的嘉宾主持为:
盛世神州房地产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民耕先生
参与对话的嘉宾包括有:
金融分析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杜丽虹女士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财务学系教授颜至宏先生
世邦魏理仕中国区首席运营官金勇先生
平安物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邹益民先生
高和投资董事长苏鑫先生
昌盛中国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邹锡昌先生
卓越集团副总经理、融资总监邬风柏先生
庄凌顾问董事总经理张映光先生
以下为博鳌圆桌第二环节讨论内容的文字实录:
张民耕:我想我们这里面除了金融创新以外,今天下午讲的比较多的还是风险管理问题。其实创新和风险管理永远是一对对子,咱们从创新开始到风险管理作为过程,然后其他有体会的人都一起聊一聊。苏鑫先说说你的创新。
苏鑫:既然说创新,就得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思维第一个体会就是敢于创业。我去年从SOHO出来,跟潘总已经干了11年了,干到董事。我跟潘总说应该出来创业。为什么呢?就是一种冲动,就是觉得自己应该圆一个梦。
受张总影响,基金是一个方向,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思路。我原来在SOHO一直管销售,我能看到民间资本最近五年茁壮成长,这些钱没有太多去处。你要创新,除了要有心态之外,你能在市场一线看到机会,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我就先说这么多。
张民耕:苏鑫说创新源于心态。然后又看到社会有大把的钱,有26万亿人民币在那里顶着,我们什么事不能干。谁还有创新和创业的推动。
邬风柏:我来自深圳卓越置业房地产公司,座谈万科的肖莉谈了即使手上有190亿现金,还是不敢用。所以业内是把房地产企业说成持有大把现金的穷人,就是因为风险的问题。
我谈两个体会,谈创新必须谈风险的问题。我们研究金融产品,从05年就是集合性单一信托。其实开发贷也非常好做,成本也非常低。我们05年做这个业务,尤其是07年9月份到08年3月份,当时信贷规模调控,国家所有商业银行都是信贷规模控制你了资金,由于规模的问题,我们其实从银行跨了一个渠道。债权人变成了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其实也是募集了私人银行的客户。这个业务使我们2005年10个亿规模渡过了难关。
第二件事情,我们这个企业是在09年11月3号在香港上市,当时因为股价问题,我们放弃了。其实我们放弃,我们是有资格的。08年准备上市之前,我们在09年9家在香港上市公司里唯一没有拿可转债的企业,所以我们有资格放弃在09年11月3号这个上市,就是我们没有太多压力,财务非常稳健。所以给我们很大的机会。所以我刚才讲创新,其实给你带来了一个防范风险的机会。
张民耕:创新就是和风险结合在一起,创新是为了创业,同时创新也是为了防范风险。刚才颜教授说的非常好,上市公司可能也有一个金融上不断创新,房地产商要逐渐两条腿走路。
颜至宏:因为我以前在国泰的时候,常常看到房地产方面。那个时候国泰有一个很好的地方,他愿意把内部人才交流,在建设公司那边遇到的问题,或者市场有哪些风险,房地产公司常常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所以国泰会把一部分人才借给他们用,帮助风险控管。
国内房地产这方面再往前走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如果创新的话,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国内想做一个房地产的指数,这个指数建立就不是很容易。这些东西都是涉及到相当多的学术方面或者技术方面的问题,这个是将来要走向房地产创新。这部分人才培训,还有公司愿不愿意投钱进来建立一个,能够帮助房地产行业把握风险,这是值得我们注意。
杜丽虹:我想说几句关于基金的问题,我是觉得现在大家整个地产行业都有一个基金的热潮,但是其实很多做基金的企业把它当做一个地产企业融资手段,但是有的时候你需要反思一下在投资人那个角度上,一个地产基金它的存在价值在哪。
一个私募的基金他区别于REITs,它的市场价值它满足一类特殊投资人的投资偏好。在国外,REITs是一个相对提供稳定投资的产品。私募基金它的风险比REITs要高,当然收益也相对更高一些。所以他面向的一类机构投资人,这类投资人一方面期限更长,能够承受更大风险。
另一方面,他们对于项目的识别能力和控制风险能力也更强一些,所以对于一般投资人来说,会觉得风险比较大的项目,在他们那儿风险就不是很大。所以基金存在价值就在于他对投资人做了细分,因此国外在成立基金的时候,其实他每个基金是有非常明确的定位,这一点是国内的基金,就是大家现在都在成立基金,但是基金定位不是很清晰。
国外基金分成几类,一类是机会型的,这类风险最大,但是收益也最高。另外有一类是增值型的,他收购一些项目,然后把它进行增值后再出售。还有一种核心型的,就是持有一些成熟的商业物业的项目,从这种策略上的区分,国内基金还看不到这样的细分,另外从产品类型来讲,比如新加坡的嘉德,他旗下基金会有分住宅开发的,商业部分也有分写字楼、商场、服务型公寓、工业地产的,还会具体区分新加坡、日本这种成熟市场,还是比如越南、印度这样风险比较高的市场,还是有套利机会的市场。这种细分根本目的使基金更符合投资人偏好。
在国内比较好的是保险公司可以投资于不动产,这虽然是一个资金的来源,但是对于保险公司这个投资人其实就是地产企业研究并不是很多。这个投资人想要的是什么?他需要的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东西。
虽然现在没有明确规定,但是我想他不会以物业公寓价值入帐,如果以公寓价值入帐,出现价值暴跌的话,保险公司资本金会损失很多,这个应该保监会不会允许,应该以租金收益、出售兑现收益入帐,头几年就只能是租金收益。租金收益,保险公司会要求租金收益应该在7%、8%的水平,他觉得不动产相对于债券,风险要高。
按照风险评估,他要求7%、8%收益率。现在国内这些不动产项目,你是否能给保险公司提供这样的收益?如果现在项目不能提供这样的收益率,你用什么项目可以提供这样乐观收益率呢?包括上午孟总提到的养老地产或者工业地产等等,总体来说,现在虽然大家都在成立基金,但是很多时候是地产企业从自己融资角度去考虑我有什么项目要卖,我希望融到多少钱,但是其实你另外一个角度,你需要了解你的投资人是什么样的,你为他们设计一些他需要的产品,这样基金才是一个双赢的渠道。
张民耕:学者提的问题确实是预见性和深度是不一样的,给我们进行做基金过程当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做基金本身又有一个市场定位的问题。
现在做基金是为了什么呢?做基金就是为了解决社会上大量资金资源错配。巴曙松说过一句话,现在钱是股票不敢买,房子不让买。刚才杜小姐又讲到了现在保险资金是各个资金追逐的对象,现在正好有中国平安的邹先生在这儿,能不能给我们一点希望。
邹益民:各位都在谈金融创新或者房地产开发模式创新,其实可以看到这么十几年走过来,我们房地产开发商是非常的累,他们一方面要去拿地,要去筹钱,要去盖房子,要去做销售,大部分房地产公司老板们是从头做到尾的,整个链条都在做,但是其实每一个人也好,每一个公司也好,他都有他的专业。
你可能是某一个人是专业特别会拿地,例如合生,早期他们拿的地非常棒。有些人可能特别能够筹钱。其实找亲戚朋友借,这也是一种私募。只是不是那么正规而已。这几年,宏观调控又是一会儿一个事,所以大家感到筹集资金比较重要,再加上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资金,所以私募、房地产股权投资这就逐步逐步被大家的提上来了。
如果回过头看美国、日本,其实开发商是开发商,出资人是出资人,出资人跟开发商可以是分开的。这个开发商严格讲就是把有钱人愿意投资房地产的资金拿过来,然后去对土地进行规划,对项目进行规划,我们在香港叫做项目管理者这么一个角色。规划之后他自己又不干,他又扔出去给建筑商去做。他所做的角色就是去做一个项目策划,把项目策划书交给房地产投资基金,把钱拿过来,然后再找建筑商去完成这个项目,再找销售商把它卖掉。这样的话你就把自己专业做得越来越专业,你也可以走得路越来越好。
张民耕:从全能香港模式向分工的美国模式,这也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走的业务创新道路。这个路我们希望越走越顺利。现在开发商确实很累。如果能够分开,投资是投资,开发是开发,销售是销售,物业管理是物业管理。这个时代一定会到来,随着我们的创新。金勇先生,你从这个过程管理和策划角度看看我们创新。
金勇:对创新谈了很多年了,我还主持一点创新的事,我在华尔街做的时候,华尔街创新更多围绕各种各样监管制度,在各种各样法律和条文里面可以找到一些缝隙,可以做一些事情。这是跟国内差不多的。
第二种就是把风险和回报不同的配比,把两边能够配起来,这也是创新的方式,国内六年前就开始,前几年都是我怎么样拿完地开发,也就是怎么样把钱忽悠过来,找各种各样方式说你这里能到银行贷款,主要目的就是忽悠钱,忽悠来了能够开发。到现在随着商用地产发展越来越快,现在可能到了一个创新很好的契机了。这个时间我们可以看到,就拿一个做商业物业整个的投融资,从时间点来讲,像恒隆地产要做一个项目花15年。商用地产前7年或者前5年,70%出资率之前,你的回报率实际上不够付银行贷款。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贷款一点意义都没有,而银行贷款在现阶段是最便宜的资金成本了。恒隆用的完全是自己的钱,而且没有负债率,这是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如果有负债率,前七年是负的,你物业里面连贷款都还不起,还要贴钱。到有什么时候的时候,会逐渐用一些别的金融手段把自有资金替代出来。这个过程从0年到15年,资金运作非常复杂。要达到资金整个投入,像恒隆地产做到30%多,资金里面技术手段很有意思,这是一种真正的创新。
真正到我们每个物业经营里面,它适合于不同的物业、适合于不同的经营条件下,我们可以有一种不同的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资金来源,得到不同的回报和风险的配比,我觉得这是我们往下要做精的事情。现在确实是一个好的契机。
张民耕:金先生说的是把商业地产通过创新做精,使它能够有稳定回报,能够符合金融产品需要。邹锡昌先生,在房地产模式创新下你有什么感受?
邹锡昌:我是比较早做商业地产的,我是95年,当时在广州老城区里,我们盖了总面积30万的综合体。那块土地是部队用地,土地方占35%股权,我占65%股权,我一个人投资,那个时候95年的时候,正是我们朱鎔基打击房地产的时候,房地产不能贷款。当时也没有什么房地产基金,完全是自有资金来源。
那个时候我算吃了豹子胆,在我们开工过程中又碰到亚洲金融风暴,香港一个基金当时答应投资3.5亿,最后他损失惨重,也不投资了。我咬牙挺下来了,到99年我建成了,中途确实资金不够,卖了10%的散铺。因为我们商场面积也大,广州市除了天河城,我们是最大的。
我们12万经营面积,卖了1.1万平方,但是卖的也是比较偏的位置。以返租经营形式返租回来。商场卖散了肯定不是一个好商场。这个大道理是对的,但偏偏我这个中华广场卖10%,但是我是返租形式,通过这五年统一经营,中华广场变成一个另类,没有因为卖散而不行。
到05年我交给小业主的时候,他们做什么都不影响我们的大局和我们知名度。实际上现在小业主还是自动找回大的商家经营。在现在来讲,好在我做了一个中华广场。我们现在租金回报相对是很高的,确实有30%、40%回报,但是做商场一定要守得住。前三年很重要,可能搞不好,为了稳定你的客户群,为了经营,为了打响知名度,可能要亏小小。
三到五年水一定要过,过了这个就康庄大道了。这跟住宅不同,做商场我认为还是地段、地段、地段。商业一定要在旺的地方做,才能做。现在住宅老是给人骂,这两年实际上调控,以广州为例,写字楼今年实际上是涨的很快,上半年从两万快,现在平均写字楼广州已经上涨到2.3万到3万元之间。好的商场基本上没有人卖的。所以商业物业还是很值得投资,也值得各房地产基金投资,唯一一点,投资前几年利润低一点,后几年可以高一点,这样就可以达到丰收。
张民耕:邹锡昌先生讲的是经验之谈,我的体会就是伟大是熬出来的。熬的过程需要一些创新,股权融资、固定回报返租,总之不能弄散了。最后我隆重推出前《财经》杂志资深记者,也有创业冲动的张映光先生。你面对房地产运营模式的创新、经营门类的创新、房地产金融创新这种滚滚而来的热潮,你有什么感受?
张映光:首先在座的都是做开发、做基金的,都是专业人士,我不是什么专业人士,以前是做媒体的,现在做的事情也是跟媒体关系很紧密。所以信息比较多一些。也就是从旁观者角度。
我很同意张民耕谈的一个观点,美国有这么多金融创新产品,他实际上也是逼出来的。就是在老的模式走不下去,才有新的模式。我们确实在08年的时候有几种模式玩不下去了。
第一种模式,咱们说资本模式投上市前私募这个模式,这个模式时代可能终结了。这个模式给基金创造的很多暴利,比如说恒大一年两年没有上去,但是上去后,还有四倍回报。我跟美林蓬钢交流这个事情的时候,他也说到我现在才考虑新的模式。为什么?因为上市前私募这个模式做不了。确实好的公司也不多了。这个背后就是拿地,然后上市,再拿地这种方式维持不下去了。
第二种就是作为开发商来讲可能现在也面临一个困境,大型开发企业,尤其是住宅开发企业,当市场特别好的时候,地王频现的时候,他不敢拿地。经过08年调整之后,我们看到理性民营开发商不敢拿地了。市场不好的时候他也不敢拿地。有一些企业有独特模式,比如像SOHO模式、恒隆模式,我跟他们都沟通过,他有一个困惑问我,我们利润这么高,卖的这么好,为什么股价不好?为什么SOHO股价总是上不来?
因为资本市场投的是预期,你永远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在做,确实对房地产投资来说,这是安全的。你永远不储备土地。但是对资本市场来说他不认可。他看不到你的预期,也许你明年没有项目了,利润就掉的很厉害。
所以这是资本市场给你的评价,他是一个悖论。还有企业有这样一个困惑,市场好的时候,我为了追求快的周转率,我必须降价销售。市场回来了,我又没有货卖了。
过去十年高增长模式可能现在发生变化了,我想人民币基金前景非常广阔,包括商业地产前景非常广阔,一些大开发商必须做一些成本结构调整和资产配置,可能以后一些大的品牌开发商往两个方向走,一种就是走投资方向,恒隆是开发商,SOHO是开发商,但是更像一个投资商了。
比如恒隆地产99年价格最低的时候拿了一个住宅项目,他用了10
年,07年市场最好的时候卖了一个最高值,但是在大陆是不可能的。另外一种类型就是往建筑商方向发展。人民币基金我最欣赏的就是凯德模式,他确实是一个成熟基金模式,有住宅基金、有商业基金,他可以用一个对冲基金筹的钱投商业,他把风险由民间资本承担,而不仅仅由银行和购房者承担,他对整个市场来讲,对房地产长期发展来讲是一个很健康的事情,是一个健康的推动力。我觉得在座的探索是一个先行者角色,是探讨未来主流商业模式。
张民耕:房地产开发模式的创新,经营品种创新,既是我们房地产开发商和从事房地产金融行业的人面临的现实需要,也是我们永久的课题。和凯德置业这些优秀基金相比,我们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也会一步一步走好。谢谢各位坚持到底的参与者。
第四篇:新语文圆桌论坛主题发言
新语文圆桌论坛主题发言
非常感谢组委会给予我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有“感”而发,也没有好好准备,纯粹是有感而发。有三点感想:一是“感动”。见到很多的老朋友,老专家,黄玉峰先生,袁湛江先生,郭惠宇先生,何勇先生,等等,参观了心仪已久的复旦附中,特别是认真学习了复旦附中郑校长,也是复旦大学的名教授郑方贤先生、吴坚校长的主题报告,几位年轻老师的课令我感到很汗颜,很赧羞,我要从年轻老师身上已经学习了很多,还要继续学习。二是“感激”,在新语文圆桌论坛上,不断给我创造机会,我非常感谢,也有很深的情感。新语文论坛见证了我的成长,帮助了我的成长,特别是诸位前辈们对后学的奖掖和提携,令我非常非常的感动,我感谢您们。三是“感恩”,所以我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来了。
今天这样上课,还是难度很大的,加上我现在脱离了讲台一线,可以说不容易,我想到了三句半来评价这节课:手忙脚乱开始,囫囵吞枣开展,胡皮潦草收尾,——下场。下场有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好下场,二是赶快下场,不要多说。但是上海的学生就是不一般,复旦附中的学生就是不一样,今天的课能够呈现一些精彩的话,主要是不一般的附中学生创造了不一样的精彩,我深深地感谢这些孩子。
想到孩子,我们就要好好地想一些跟孩子相关的问题,这也是我从教这么多年一直有的困惑,主要有两点:
第一个困惑是: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上学?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我们孩子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从我们老师角度来看,我们上语文课之前,有没有想过:我为什么要带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我为什么要上这一节课?这些问题还都是具体而微,是很微观层面的。从稍微宏观一点层面来说,也就是中观层面,还有一个困惑。
第二个困惑是:从一个孩子读书学习的基础教育阶段,现在大家有几句话都会说:为孩子的一生奠基,你用什么、凭什么为孩子一生奠基?而我们的现实是,人生需要的都不教;教的都是人生不需要的。我们语文老师不妨扪心好好想一想:我们自己的阅读是不是按照我们教给学生的方法来阅读的?有谁读书是按照我们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来阅读的?在教育越发达地区,往往都变成了考分教育。我不反对高考,但是我反对把“全神贯注”“心无旁鹜”地去应对考试。因为,在很多地区,很多老师那里,脑力劳动干不了,就来干体力劳动。于是乎,题海战术,加班战术,加课战术,在中小学大行其道。其实,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看我们教室外面的世界,已经是什么样,而我们的课堂大概除了多了一些设备,其他的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我这个人喜欢提问题,因为我天资很笨,加上极其懒惰,所以任何事情我都想要去“投懒”,但是我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任何一项科技发明都是懒惰人发明投懒惰人所好的。所以,我教这么多年语文,作为一个爱思考的懒惰人有三点体会,我也不知道这些体会对不对,说出来,请方家指正。
第一个体会,语文课首先要好玩,学生学习要开心,要快乐。不开心,不快乐,我相信语文课也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你说有多少人在睡觉中,在昏昏欲睡中学到语文呢?不好玩,要想方设法地把语文课变得好玩;还要变着法子让语文课好玩。“无主题讨论”是我近十年,特别是在浙江万里首届新语文圆桌论坛之后,一直在探索和进行的。随着问题教学讨论的深入,我的课堂实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无主题讨论”的核心就是让学生说话,学会说话,能言会道是最重要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说话,有很多种方式,譬如说,老师问,学生答,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但问题是这种方式培养的表达指向性是固定的,甚至是唯一的。大家所看到的,“无主题讨论”中,话题是学生发现的,如果你仔细听的话,你会发现,学生的发现往往会吓你一跳。上完课后,浙江一位老师问我,我在教学中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多长时间了,在实践中是如何做的?我说:无主题讨论这样的方式就好像蒸鸡蛋里的葱花,葱花也可以放在排骨汤里,都会起到起鲜作用,但是你不能放太多,放多了葱花势必会彻底改变鸡蛋的味道,也不好看,所以适量的葱花,不仅香味,而且美色,所以,菜肴的最佳境界是色香味俱全,语文课也应该这样。所以,无主题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实现了大会的主题:文本个性的解读,文本个性从哪里来?学生发现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文本解读的实现过程是学生表达的过程,而不是老师死拉硬拽的过程。
第二个体会是,在纯语文和泛语文之间应该存在一条中间的路,应该存在另外一条路,纯语文在窄化语文,在坚持学科素养上有价值,但是过分地坚守学科本位是毫无道理,甚至是蛮不讲理的。所以,我有一个想法是:语文在语文之外。这句话有点像绕口令,我想稍微做一点阐述: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语文在我们现在所见到、所讨论的语文之外。
众所周知的是,红学有内红学和外红学之分,我不敢说也不能说内红学一点价值没有,但是,但是读《红楼梦》这本书的又有几个知道内红学研究成果的?语文也是一样,现在纯语文论,其实也是在不断地封闭自己,继续下去,词语可能就不太好听了,但我还是要说,固步自封,自命不凡,自以为是……不能再说下去了,因为你都会说。
也可以理解为,语文在语文课之外,因为学生学习语文之外,他还要学习其他很多学科,他所学习的在大脑中会形成一个合体,知识会融会贯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说把语文课上得不像语文课,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思想课等等其他课的观点,我持保留意见,甚至是很反感,很反对。用一句话来说,那是你水平不够,知识面不宽,只能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课,如果你能够上成其他课,那表明你起码知识面还比学生宽一点。
第三层意思是,语文在语文之外,那究竟语文在哪里?语文在课程之中。这一点我就不特别展开。
第三个体会是,文本理解的深度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学力水平。也许会有老师说,这篇文本全部交给学生来谈,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在哪里?我的基本认识是,人为地拔高学生文本理解的深度,学生记不住,也学不会,不如就让他按照正常人阅读的方法、办法去阅读文本。因为我们都知道,谁也不会用老师交给我们的阅读方法去读书。也许还会有老师说,这样的课,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用么?套用莫言获得诺贝尔一句话:文学的用处就在于它的没有用处;莫言的成功,正说明了教育的不成功;语文的最大用处就在于它的没有用处;阅读的最大用处就在于它的没有用处。如果,我们为孩子准备了一点什么,这一点什么必然会照亮他以后的人生岁月。
匆匆忙忙的、手忙脚乱的说了两点困惑,三个体会,还请各位方家,特别是年轻朋友们不吝指正。
关于说课,我真的没有什么可以说的,课上完后,自己就应该自觉一点,主动一点,躺在手术台上,供人解剖,任人解剖,甚至还可以制作标本,供人指点。
谢谢!
第五篇:“互联网+”时代创新有三大特征
“互联网+”时代创新有三大特征(周子学,中芯国际董事长)工信部总经济师
“未来20年,所有的企业都可能是互联网企业。传统的制造、医疗、金融、农业、交通、运输、教育等行业都将被互联网化。”周子学指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网+’正是信息化与工业融合发展的进一步延伸,包括产业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 “互联网+传统产业”的融合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常态。周子学向记者展示了“互联网+传统产业”在四个方面的突出表现: 一是在生产领域,越来越突出以用户为导向的个性化和智能化设计。一方面,在工业时代以供给方为导向的规模型发展转变为以用户为导向的个性化设计。生产的每一环节都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思维和用户需求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过去几十年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主的生产模式将逐渐转变为智能化生产和设计。智能化要求能自动执行程序、具备可编程可演化的系统。如无人驾驶汽车、智慧家具等。德国提出的工业4.0,其特征也是智能化。未来智能化产品将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巨大的市场。二是在销售领域,线上线下一体化是主要趋势。企业应充分利用线下资源的优势,拓展线上平台,并将线下的物流、退货等业务流程进行线上管理,最终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营销一体化。物流交付平台和信息集成交易平台的建立将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三是融资体系发生改变,突出表现是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我国金融行业长期受体制因素的限制,导致结构失衡,明显体现在20%的大企业客户占用了80%的金融资源,银行借贷动力不足,众多中小微型企业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服务,制约其发展。互联网金融由于其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或将在中小微企业融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四是融合发展将是产业发展主旋律,产业生态体系日益完善。“互联网+”行动计划被写入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无疑是给传统企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融合”将是“互联网+”发展的主要方向。未来信息网络发展的一个趋势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物与计算机的交互联系,通过泛在网络形成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世界,进入万物互联时代。万物互联将带来改革红利的全面释放,通过万物相连,将极大提高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效率,拉动GDP的增长。互联网已经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Uber没有一部车,是全球最大的出行公司;Airbnb没有一家酒店,却是全球最大的酒店公司。百度原来在虚拟世界寻找信息,现在索引真实世界,连接人和服务。谈到未来“互联网+”产业将出现的特点,周子学引用了GE等公司的研究结果:未来产品价值的变化将呈现三大趋势,即硬件的创造价值在软件体现,网络连接使价值从产品转向云,商业模式从产品转向服务。周子学告诉记者,中国的iGDP实际上已经达到了7%。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对生产力与增长的影响》报告中,提出了iGDP的概念,即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报告认为,2010年,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例仅为3.3%,落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到了2013年,中国的iGDP指数升至4.4%,已经达到全球领先国家的水平。在全球互联网企业十强中,来自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占据了四席。麦肯锡还对中国的iGDP计算进行了补充说明,即在大部分国家的二级市场交易中,C2C线上零售模式主要是个
人在进行,且比例可以忽略;但在中国,主要是没有公司注册的小微企业从事C2C,如果C2C被计算在内,中国的iGDP会达到7%,超过七国集团的任何一个国家。互联网对于全球经济的重塑,已可以和工业革命相提并论。周子学强调,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正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引发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所以,“互联网+”是中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周子学进一步补充道,互联网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特点。它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在传统价值链条上的不断深化应用,给企业运营管理带来巨大变化。开放、平等、免费、共享是互联网的核心精神。“互联网+”下信息产业创新的特征和路径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次进步都体现了创新。人类发展至今始终伴随着创新的发展。在不同时代,创新具有不同的特征。周子学对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进行了比较。回顾工业时代,随着电的发明以及电力技术的发展,电能迅速推广应用于照明、电信、城市交通运输、加工工业和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爱迪生在曼哈顿建立了一个小型电网,从此电就成了网络。电网的出现使得创新呈现出由“点”及“面”的突破。这个网络至今人类还在依赖它,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基础,同时在生产领域亦由点及面地推动了持久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与电网相类似,互联网是电子信息技术构架的基础设施。但互联网作为弱电网,其特征跟强电又有所区别,强电是解决人类体力不足的问题,而互联网更多
是解决人的智力延伸的问题。百十年来,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也是从“点”到“面”,比如从原材料的突破,软件的突破,直至网络的形成并迅速普及,从而使得创新呈现出许多新变化。一大批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模式企业应运而生,它们以与传统企业不同的方式为顾客提供和创造价值,甚至获得了远高于传统企业的丰厚利润及蓬勃发展。如实现纵向整合的苹果公司、三星公司、构建开放式平台的BAT等互联网巨头、打造产业生态圈的小米等等。若作个分类,创新已从工业时代的单一模式走向了产业链式、平台式、生态式等多种模式。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有哪些具体特征呢? 周子学认为,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链式创新;二是平台式创新;二是生态式创新。产业链式创新是指通过产业链上下游或者产业链同一层面的整合而形成的创新模式,其发起者通常已经在原行业占据领先。产业链式创新是当今创新非常鲜明的特点,无论是从传统产业,还是从新兴产业发展的角度,产业链式创新都是重要的创新模式。近年来,产业链式创新也愈来愈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产业链式创新包括横向创新、纵向创新以及横向纵向混合创新。平台式创新与网络紧密相关,主要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以及全球化网络平台,并对互联网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平台式创新,企业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以低成本整合各种技术资源。最初,互联网是作为一种通讯的特殊手段、特殊方式,主要为美国军方所需,逐渐演变成拥有海量信息汇集的信息海洋,最后变成了人们工作和生活都非常依赖的平台。因此,平台式创新成了今天创新非常鲜明的特
征。通过平台搭建,企业对市场和技术变化的反应更为敏感,创新的内容和形式快速变化。传统产业利用互联网创新已成为当今重要趋势。生态式创新是在产业链创新和平台式创新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创新模式。生态链是比产业链更大的概念,既包括产业链上下游,或是横向的与本产业紧密相关的企业,还包括市场环境等。生态式创新是指通过整合生态链中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以及市场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使之共同进行创新的有机创新整体。周子学强调,生态式创新在信息产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例如,小米为让设计更具个性,让客户充分参与,通过互联网及现场活动征集各种各样有趣的设计,围绕客户从产品品牌、商业形态、客户交互体验等方面构建完善的生态链。实际上,无论是产业链式创新、平台式创新还是生态式创新,均是通过不断地分工和整合去实现的。周子学告诉记者,整合是创新的鲜明特征,分工理论则更为古老,每一次分工都带来一次社会进步。而分工有一个切入点,一旦寻找到这个切入点,就可以携自己的优势去整合他人。因此,由分工理论入手,然后挖掘自己的核心技术,再基于此实现整合,具体包括纵向整合、横向整合,或是互联网上平台式整合,甚至生态链整合等等,从而做到“第一”。而这种“第一”可能会通过另一家企业再分工又成为一个新的切入点来打破,这就是一个历史过程。所以有人说,互联网企业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因此,只要找到了自己的分工模式,就可凭借核心技术去整合别人,否则就会被其他企业所整合。当然,如果被整合,仍要坚持自己的比较优势,如传统意义上的质量、品牌、效率等。最后,周子学强调:“被人整合说明你有价值,整合别人说明你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