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武讲话 非遗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京举行5篇

时间:2019-05-15 07:5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蔡武讲话 非遗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京举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蔡武讲话 非遗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京举行》。

第一篇:蔡武讲话 非遗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京举行

非遗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京举行

2010 11月4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北京举行。文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中国教科文全委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委、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文化部部长蔡武出席会议并讲话,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主持会议。

蔡武介绍了在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配合下,一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展情况。一是启动了《“十二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规划》、《全国“十二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试点建设专项规划》、《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十二五”保护规划和资金需求》3个规划的编制工作,基本确定了“十二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二是全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今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并正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三是稳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工作。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规律、特性和生存状况,逐渐探索出了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其中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在当前大规模新农村改造和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护非遗的重要举措,为加强指导,制定了《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四是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先后在西安举办了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天津举办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在济南举办了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使传承人与人民大众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获得了精神享受和经济收益。五是结合“文化遗产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此外,还开展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工作、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工作,与中央党校合作,举办了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研讨班,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一起开展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等。

蔡武对下一步非遗保护工作的思路和重点提出了意见。一是要进一步深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力争形成全社会的高度共识。二是加强重点项目的保护,启动“十二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重点调查工程、名录项目保护工程,加强对昆曲、古琴、格萨尔、玛纳斯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点项目的保护;帮助和指导人口较少民族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制定分类保护的规范标准、保护细则,落实科学保护措施。三是加强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开展第四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审工作;启动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建立学艺者的激励机制等。四是全面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五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以生产、传习、展示、销售为主要功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六是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先行试点,命名一批在生产性保护方面获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单位和企业。同时,制定出台指导性文件,加强对生产性保护的政策性扶持及规范性管理。此外,还要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蔡武还就当前非遗保护工作中的社会热点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处于积极健康、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新问题,这是前进中的问题,对此要有科学的判断和清醒的认识,并在工作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关于如何对待“重申报、轻保护”现象的问题,蔡武认为,申报是保护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是确定各级名录的基础性工作,但只重视申报而忽视保护就背离了建立名录的初衷,也不符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首先,要确保各级名录的均衡合理,严格把握标准,推进各级名录尤其是市、县级名录体系的建设;其次,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类别,分门别类地制定非遗项目保护标准和实施方案,进行科学保护,从“重申报,轻保护”转变为重申报,更重保护;第三,要建立健全名录项目的监督检查和退出机制。关于如何看待民俗和民间信仰中的消极因素,蔡武强调,非遗包含着非常广泛、丰富的内容,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对包括民俗、民间信仰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和科学扬弃,促进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传承。关于如何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市场开发,蔡武认为,非遗面临的严峻形势,决定了我们要把抢救性保护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才能获得生机和活力。通过生产性保护,对这些项目进行适度利用和开发,也是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的有效方式和重要举措。但在进行市场开发的同时,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盲目、破坏性开发。

会议审议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介绍了评审工作的有关情况。自2009年7月以来,文化部开展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审工作,经过各地申报、专家评审、公示、审议反馈意见等程序,形成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各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代表对一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文化部开展的非遗保护的制度建设、活动开展、名录评审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记者:杜洁芳)

第二篇:“非遗”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非遗”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于2006年,经过5年的努力工作,先后编辑出版了两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仪征市资料汇编》,调查整理了120个“非遗”线索资料,建立了37个县级“非遗”名录,命名了34个项目38个代表性传承人,32个项目列入扬州市级“非遗”名录,2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还有2个项目正在申报省级项目之中。“非遗”保护工作在扬州各县市处于领先地位。

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市“非遗”保护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普遍发动,全面普查。举办“非遗”普查员培训班,掌握普查知识和具体业务,专门召开“非遗”普查动员会议,发动各乡镇专门组织人员逐村逐组普查。经过努力全市共普查出“非遗”线索241条。这些线索主要集中在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习俗等方面。

二是明确重点,全面整理。在我们搜集的241条线索里,其价值有高有低,我们对其进行了认真梳理,梳理后,又组织老教师、老群文、老专家和基层文化干部,重新开展田野调查,全面搜集了解每个项目的情况,整理出比较全面完整的项目资料。共形成记录文稿54.56万字,录音17.5小时,文献资料180多册,基本摸清了全市“非遗”项目家底。

三是逐级申报,建立名录。我们采取边普查边申报边建立名录的办法,努力做好项目申报工作。2007年我们首报扬州市级项目13个,全部获得通过,2008年,我市在上级的统一部署下,首次建立县级 1

名录,当年建立名录20个,同时成功申报两个省级项目,即:《胥浦农歌》、《朴席制作技艺》。“非遗”申报工作是2年为一个申报期,2010年,我们又新增县级项目17个,新增扬州项目19个,合计县级项目37个,扬州市级32个。这些项目主要是:民间文学类《伍子胥的传说》、《大仪大捷的故事》、《捺山的传说》、《小秦王赶山填海到龙山的传说》、《二度梅口头文学》等,传统音乐类《胥浦农歌》、《月塘民歌》、《大仪民歌号子》等,传统舞蹈及体育类《新集跑驴舞》、《月塘舞镗叉》、《月塘玩石锁》等,传统技艺类《萧美人糕制作技艺》、《十二圩茶干制作技艺》、《大仪全牛席烹饪技艺》、《谢集臭干制作技艺》、《仪征绿杨春茶制作技艺》、《史家香制作技艺》、《周氏铁具制作技艺》等,传统医药类《“臣”字门儿科中医术》、《新城姚氏肝胃中医诊疗法》、《大仪王氏妇科中医术》、《牛角山张氏祖传中医术》等。

四是加强保护,传承再现。我们克服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做好有关项目的保护再现工作。对一些传统技艺类项目,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对文艺类项目通过开展特色文化团队创建、乡镇文艺汇演、重大节庆活动等进行排练、加工,使之得到再现。几年来,我们先后再现了《新集跑驴舞》、《月塘舞镗叉》、《大仪民歌号子》、《胥浦农歌》、《月塘民歌》,有的项目还走进了扬州电视台,参加了扬州电视台《大地飞歌》栏目表演,与高邮民歌进行PK对唱,民间文化得到了交流和传扬。

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依然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保护经费捉襟见肘。今年我们打算建立“非遗”展示厅,预计需要资金40万元;在37个项目中需要进行录像的约有30多个,目前,有录像资料的只有4个项目,其它项目尚无;照片资料有一半以上因为缺少设备,像素达不到,画面质量差,不能作为宣传使用。代表性传承人命名后,无个人经费补助待遇;用于项目保护的相关设备缺乏,如:摄像机、资料硬盘、电脑、打印机、放映设备等;项目再现的资金,如:服装、道具、音乐制作、演员排练费等等。省市级“非遗”项目申报需要不少资金。这些资金均无处着落。

二是高端项目尚待挖掘。我市“非遗”项目数量不少,但能冲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较少,多半“非遗”项目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个性不够鲜明,影响力大的项目少,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

建议:

一是政府加大对“非遗”资金的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年安排经费不低于10元。

二是要敦促乡镇政府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非遗”项目都在各乡镇,他们不重视,仅仅靠基层文化干部无力承担保护责任,使一些项目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日

第三篇:康戈武:武术非遗保护与研究现状

康戈武:武术非遗保护与研究现状

2012年6月12日,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讲座之《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现状》讲座在国家图书馆文津堂举行。

主讲人康戈武老师现任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秘书长、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专家委员会执行专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段位制办公室主任,从事武术研究和管理工作数十年,建树颇多。容纳数百人的会场座无虚席,很多武术界名流和武术工作者、习练者、爱好者前来听讲,其中包括著名武术家、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段位制办公室武世俊,北京形意拳研究会会长王桐,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关振军,八卦掌非遗传承人、河北文安文柱武校校长任文柱,北京鲍氏武术社社长袁宝海,北京形意拳研究会副会长王万友,“东方大力士”、中国式斗牛第一人韩海华,意拳名家史国才,北京武协监事、少林八法门传人陈延军律师,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李北达,北京红旗精武武术研究会会长赵艳,《中华武藏》制片人姜智等。

康老师以参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的体会和成果为素材,分四个话题讲述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现状。

一·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多种文化表现形式。武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身体运动形式,完全符合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四类,一是传统武术拳种;二是自成体系的武术功夫和锻炼形式;三是武术锻炼的器械用品;四是武术文化空间。

二·现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武术项目。

2006年5月20日,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518项,其中传统体育、游艺、杂技小组共有17项,其中包含太极拳、梅花拳、少林武术、武当武术、沧州武术等武术项目;2008年6月7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有510个项目,传统体育、游艺、杂技小组共有38项,其中包括峨眉武术、八卦掌、形意拳、八极拳、红拳、查拳、螳螂拳、五祖拳、蔡李佛拳、岳家拳、苌家拳等武术项目,以及孟村八极拳、劈挂拳、燕青拳、武式太极拳等武术拓展项目;2011年5月23日,共有191个项目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传统体育、游艺、杂技小组共有19项,其中包括拦手门、通背缠拳、肘捶、十八般武艺、撂石锁、掼牛、孙膑拳、佛汉拳、地术拳等9项武术项目。

三·当今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几点问题。

当今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了申报失败,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点。

1.时间界定不清

只有流传百年以上的拳种才能申报非遗,但绝不是传承越古老越好,更不能为了体现传承古老而上报一些经不起推敲的内容。例如,水浒拳传说是梁山108条好汉共同创编的,大家知道108条好汉很多是小说家虚构的,所以此说法必然不会被采信。其他的如孙膑拳是孙膑创编、大圣门是孙悟空创编的说法也都荒诞不经。如此申报,结果可想而知。

2·内容把握不准

很多组织和部门申报非遗时,内容太宽泛,特点不明确。有些地域总是想把地域内所有的拳都放到一起申请非遗,造成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已入选非遗的沧州武术。沧州是武术之乡,拳种流派繁多。沧州武术入选非遗之后,流传于沧州的名拳,如劈挂拳、燕青拳等就无法申请国家级非遗了,只能作为拓展项目。实际上,这些拳种完全可以独立申请非遗。

3·内容缺乏依据

武术拳种必须传承有序、源流清晰。很多拳种没有明确的传承序列,即使有,也多是牵强附会,经不起推敲。比如孙膑拳申遗的时候,一支传人认为孙膑拳是战国时孙膑创始,这没有任何依据,自然不能成功申遗;孙膑拳传人刘骏骧先生认为孙膑拳是依据《孙膑兵法》思想而创始的,这个论断非常客观。于是,孙膑拳成功申遗。八卦掌申遗做的非常好,将八卦掌首传人董海川作为创始人,而不去采用以往那些没有依据的论调。以往有人认为董海川的师父是尚道明、何道源,实际上大家仔细思考,这两个名字的意义在于:崇尚道就明白了,何必再去问道的源流呢?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竟然成为某些人的依据,实在可笑。按目前的考证来说,将董海川作为八卦掌创始人是最合情合理的。

4·保护流于形式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千万不能流于形式。关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可以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原样保护;二是加强传承;三是研究发展。上世纪80年代,经国家武术院审核,按照“源流有序、拳理清晰、特点突出、自成体系”的16字方针,认定了129个拳种。武术院委托河南中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录制《中华武藏》,保存资料。《中华武藏》摄制组至今已行程36万8千公里,拍摄89个拳种,录制了531位民间拳师的视频资料。视频资料中出现的民间拳师多达3395位,其中包含上世纪80年代武术挖整期间武术院拍摄的,还有武术院从电影制片厂买来的资料片,还有民间武师提供的珍贵资料。这些资料都作为武术非遗原样保护的重要内容。武术还要加强传承,武术传承除了书籍影像资料外,还必须要靠明师的口传心授,不然一些内在的东西无法掌握。如今武术传承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武术馆校;二是拳种研究会;三是民间传统的师徒授艺。除了传承之外,还要做好研究。研究是最好的保存,是积极的保护和传承。

四·优选一两个项目申报联合国非遗的思考

在做好申报国家级非遗的同时,考虑优选一两个项目申报联合国非遗项目。中国的很多武术项目完全具备申报联合国非遗的条件。以下以八卦掌和掼牛为例进行剖析。

八卦掌是1866年左右由河北文安人董海川首传,很快遍及京师,进而传遍神州大地,如今已走出国门,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八卦掌以易理作为拳理,清晰明确,博大精深。八卦掌风格独特,无论演练和技击都以圆运动为主,明显区分于其他拳种。八卦掌自成体系,以易理、易学、易数构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百练走为先”,“百练不如一走”,八卦掌兼具非常好的健身、防身、修身功效。

掼牛被称为东方的斗牛运动。在中国,人与牛的较量可上述到远古时期,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蚩尤就曾使用牛来作战。角抵作为中国摔跤的代名词,就可能与牛参与作战有关。中国的掼牛与西方的斗牛不同,中国采取扭摔的方式摔牛,巧妙运用了圆运动、螺旋力,而西方的斗牛几乎全是直线型的攻击。如今,西方斗牛运动已被禁止。中国的掼牛如果走向世界,一定会给世界人们带来惊喜。

综上所述,八卦掌和掼牛完全可以代表中国武术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康老师论述过程中,云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沙国政拳法研究会会长沙俊杰和沙国政拳法研究会秘书长李斌演练了八卦掌单练、对练套路,展示了了形意拳、八卦掌的演练特点和技击方法,让人们受益匪浅。

论述结束后,康老师与听众进行互动,回答了听众关于武术的各种疑问,讲座圆满结束。

讲座现场

沙国政拳法研究会秘书长李斌(黄衣者)和云南武协副主席沙俊杰进行八卦掌对练

第四篇:让非遗保护工作的“四有”成为标配——温州非遗保护经验谈

让非遗保护工作的“四有”成为标配

——温州非遗保护经验谈

焦雯

近年来,浙江的非遗保护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成为一面旗帜,而温州的非遗保护工作在浙江省内又可谓独树一帜——在还没造访温州前,就多次听闻温州市非遗馆的大名,有幸拜访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后更是感慨,这个民营企业众多、素来以重商闻名的城市,居然并不“轻文”。这显然是一片在走向开放的同时仍对传统怀有深深情感的土地,为了守护珍爱的地域文化,温州人不仅乐于付出、勇于奉献,更敢于实事求是,先行先试。

是什么让温州非遗保护工作在近年来驶入了快车道,引得政府、学界、民间纷纷叫好?或许下面四点经验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有人员:独立机构,专职人员

早在2009年前,温州市及各县(市、区)非遗保护中心全部挂牌,确定专职工作人员。其中泰顺县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单设非遗保护中心,并有3个编制,至今年该中心已经增加至9个编制。

截至目前,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有专职人员12人,下属11个县(市、区)有9个已经独立设置机构,除个别中心专职人员2人,其他的专职人员都在3人以上。整支队伍充满活力,平均年龄36岁,大多数非遗中心主任都从事非遗工作8年以上。在温州市非遗中心的带领下,已经确立了较为规范的季度例会制度,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工作交流和讨论氛围。

有制度:建章立制,规范运行

早在2009年,温州市就出台了《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机构、人员、经费等问题给予明确规定,如市财政对市级非遗传承人给予每年2000元的补助;对进入国家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分别给予每项6000元、3000元的申报补助;对经市文化主管部门批准的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给予每项活动5000元至1万元的补助;对省、市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给予2万元至5万元补助;对市和县(市、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团体予以经费补助。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2013年,温州市人民政府又出台了《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与此同时,下属各县(市、区)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除了非遗保护制度外,温州市还设立了“温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基金”,每年对开展得较好的非遗项目给予支持,对出版非遗书籍给予一本2万元补助。

这些制度的出台,助推温州非遗保护工作稳步前进。

有重点:结合实际,有的放矢

非遗是地域性极强的文化符号,每个地方的非遗都体现了各地不同的文化底蕴和民情风俗。温州市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中,尤其注重结合实际,有的放矢。

在非遗的几大门类中,温州的传统美术技艺类、传统戏剧类和民俗类尤其典型。因此,温州非遗保护工作在兼顾各大门类的同时,突出以上三大类,常年的非遗活动也紧紧围绕这三大类开展。如“百人百工百技”大展示,“百名大师收徒”等活动;如组建了60多个民营剧团,与国有剧团一同传承传统戏剧,每年演出3万多场次;如每年开展大量民俗活动,留住百姓的乡愁。

在保护中突出重点,既有利于凸显地域文化,也有利于拉近非遗和百姓之间的距离,使非遗在传承过程中充满活力。

有突破:善于思考,大胆创新

难能可贵的是,温州非遗保护工作近年来一直在不断地实践中思考和总结经验,不断积极探索新的保护手段。对于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从不绕道而行,而是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围绕“如何让非遗以最适合的方式保护与传承”等工作,争取有所突破。

比如在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定上,大胆尝试评审代表性传承团体和代表性传承群体;在“非遗进校园”上,提出“点单式”和“长效式”相结合,开启每年一届的非遗进校园论坛和全市非遗征文大赛;在项目和基地评审上,采取现场展示、交叉验收等方法,加强评审的直观性,加强各县(市、区)的交流与互动。

总之,在工作中不断思索,分析当前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形势、新任务,思考如何建立最适于保护的新方法和长效机制。

《中国文化报》2014年12月02日

第五篇:在全省社文非遗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社文非遗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陈 朱

2010年9月9日

同志们:

根据最近一个时期的工作安排,今天在这里召开全省社文非遗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是今年全省社会文化工作和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会议。会上,社文(非遗)处就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计财处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作了说明,福建省图书馆(省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管理中心)、福建省艺术馆(省非遗保护中心)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省级第四批非遗项目的申报推荐工作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同时,各地也交流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能及时通报省厅阶段性的重要工作安排,便于大家在工作上有一定的提前量,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更到位。下面,我就今年后四个月和明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抓住机遇,振奋精神,推进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跨越发展

党的十七大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软实力”纳入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为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地的共同努力下,这五年来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和品牌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方面的成果,大家都能切身感受到。近年来,尤其是中央、国务院确定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后,中央各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公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对福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也在明显加大,许多项目正在列入“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部分项目(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纳入全国“十二五”文化规划,而且在今年就已经开始进入盘子并下达资金。年初以来,我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八届九次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向全省发出了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动员令,提出了“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的总体要求。应该说,从解决民生问题来看,“文化民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从实现跨越发展来看,文化建设更应该跨越发展。所以,目前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面临着最好的发展时机。我们文化部门的同志,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振奋精神、乘势而上,围绕服务海西建设、服务人民群众这两个基本点,推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今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时机,全面落实“十一五”的各项建设任务,精心组织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文化部在“十二五”期间,将在全面完成县级“两馆一站”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地市级“两馆”建设。省厅前一阵子在与各地协调的过程中,已经将福州、漳州、泉州、莆田、龙岩、三明、南平、宁德八个市级图书馆,福州、漳州、莆田、龙岩、三明、南平六个市级文化馆列入建设规划,并与省发改委联合上报文化部和国家发改委。同时,也将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重点骨干项目纳入省里的“十二五规划”,积极推进这些项目。落实这些项目,需要各地积极做好项目的论证、土地、立项、设计等方面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安排计划时,才能及时反应,避免错过时机。同时,厅里也在积极推进未达标县级“两馆”和乡镇文化站建设,已经把这项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在2012年前要全面完成。这项任务,中央从“六五”时期提出,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五个“五年计划”,全国已经基本实现这个目标,我省总体上处于滞后位置,还有26个县级文化馆、28个县级图书馆没有达标。在“十二五”期间,各地必须全力以赴,全面完成这个目标。

明年,我们将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和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这两个历史事件,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文化部门来说,精心组织好这两个重大节庆的文化活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省厅已经着手组织这两项纪念活动的相关安排。从社文方面,目前主要考虑组织好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展览和组织好第十一届音乐舞蹈节。这两项活动都需要大量艺术作品的支撑,需要各地认真组织和发动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展艺术创作。目前,有关这两项活动的具体方案正在论证,近期将陆续下发各地,请各地从现在起就着手组织创作。同时,各地也要围绕这两件大事,安排好各地的活动项目。现在,各地都在考虑明年的预算安排,我们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把这些活动纳入明年的经费预算,保障这些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推进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今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省委八届九次会议提出大干一百五十天,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厅党组也多次强调要检查“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落实“十一五规划”任务。从社文、非遗工作的角度,我们提出年底前要完成三大任务。一是加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二是组织好“年百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完善工程”的大检查,三是组织好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推荐工作。这三件事,涉及面很广,需要各地精心组织力量,抓紧落实到位。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并传输到基层单位和人员使用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目前已经成为中央继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以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号工程。这项工作,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信息资源建设,就是要有数量充分、内容上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资源,从而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二是网络体系建设,就是要有比较完善,能够快速便捷使用的网络服务系统。从全国来说,是由国家中心、省级中心、县级支中心、乡镇街道和村居的服务网点所构成的整个系统。这项工作是“十一五规划”项目,今年是落实这项工作,完成省政府与文化部签定合作共建协议的最后一年。从全省的情况看,差距还比较大。省厅多次专题研究这项工作,要求今年全面推进县级支中心建设,务必落实到位,并确定了原中央苏区县安排54万、革命老区县安排34万、其它县安排20万的补助标准。省厅已按照这个要求筹集了1200万元专项经费,推进50个县级支中心建设并确定了经费补助安排,目前正在与财政厅会稿,争取近期下发执行,随后将召开专题会议,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签定合作共建的协议。当然,限于目前的资金拼盘情况,今年还不能完全补助到位,暂时先按原中央苏区县25万,其它20万的标准下达。省厅还在继续争取相关经费,将按照前面提到的三个标准,继续支持各地。同时,今年初已经下达了2009年数字图书馆建设经费,2010年的建设经费近期也将下达,各地要确保这些经费优先用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的建设。请各设区市文化局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督促,确保这项工作落实到位。

“年百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完善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四年来,省级财政共投入1.82亿元安排了599个建设项目。这两年,省厅对这项工作抓得比较紧,各地也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加强了检查督促,总体上看,绝大部分项目落实到位了。但是,也应该看到,有少数乡镇没有按照规划要求执行,有些乡镇挪用建设资金或者擅自改变项目的使用功能。近期,省厅将对“年百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完善工程”进行全面检查,文件已经下发给各地,并请各地先期组织自查。自查的情况,也通知各地带到会上。到时候,可能需要抽调各地的人员参加检查组的工作,请各地给予支持和配合。另外,向大家通报一个情况,即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配套工作。这项工作,也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点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各地已经提出了第一批配套乡镇名单,省厅也制定了相关的工作方案。但是,由于招标采购工作出现一些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问题,还需要有一个过程。

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推荐工作,省厅已经下发了文件。这次评审认定工作,我们考虑,要在总结前几批省级项目和省级传承人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进一步规范省级名录和省级传承人的评审认定机制。有几个方面的事情,需要大家共同来把握。

一是分级分类的问题。非遗项目是由县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四级名录共同组成的,各级名录在项目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播领域和流传范围等方面应该有所侧重。从省级名录的角度,主要考虑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项目,在对台对外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项目,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有着特殊意义的项目,以及具有全省性、全国性影响的项目。因此,各地要先期把好关,梳理好传承谱系,提高申报推荐工作的质量。有些类型的项目,比如已经明确暂不申报的地方小吃、地名传说等,就不要推荐;流传地域比较狭小、社会影响也比较小的民间信俗、民间工艺、民间食品医药等,要从严把握;此外,食品医药等方面的项目,也还有一个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定问题。这些方面的项目,应该在建立市级名录、县级名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使各级名录的构成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也便于今后逐步落实保护措施。当然,这方面的工作,目前还在探索的过程中。因此,一时还把不准的项目,大家可以与省非遗保护中心多沟通交流。

二是程序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事情,必需严格按照《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的规定程序和省厅下发的《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审管理暂行办法》运行,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程序合法,是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前提,也才能经受得住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投诉。根据《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的规定和省厅下发的《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审管理暂行办法》,请各地按照规定,认真组织好专家评审、社会公示和市人民政府认定等规定程序。未履行规定程序或者程序不完整的,请各地不要匆忙申报推荐。即使推荐到省里参加了评审,受到程序方面的投诉和质疑,也将会撤消参评资格。因此,所有向省里推荐申报的项目,都必需是设区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的市级名录项目。这方面,请各地从严把握。

三是与传承人评审认定的衔接问题。省级名录的建立与省级传承人的评审认定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相互衔接的两个重要环节。从这几年的工作实践来看,省级传承人的评审认定是社会各界非常关注、也最容易产生社会投诉的一个领域。而省级传承人评审认定的重要基础,就在于对项目传承谱系的科学界定和把握。因此,各地在组织项目申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全面、客观地梳理传承谱系,实事求是地记录项目的历史演变过程,科学合理地确定保护单位,以避免今后在传承人评审过程产生矛盾和纠纷,避免有些人利用项目申报改变传承谱系、侵占他人的合法权益。这方面已经有过教训,希望各地能引起高度重视,并在项目申报推荐的前期工作中把好关。

三、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以创新意识组织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民族素质的迫切要求,是推进我国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的基本途径,是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保证,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线很长,工作很多,任务很重,特别需要我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重点,突出特色,以创新意识组织好文化活动和品牌项目。从实际情况来看,福建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各地的差异很大。差异大,也就存在着有别于他人的特点和优势。紧紧地抓住这些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些年来,各地在这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一些特色活动和品牌项目。这两届“群星奖”评选,“东南周末讲坛”、艺术扶贫工程、村级文化协管员培训、福州的激情广场大家唱,都是以鲜明特色和创新工作机制取胜的,是全国首创或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特点有创新的项目。在创新的基础上,通过扎扎实实的持续不断的推进,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项目、品牌活动,并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抓住这个规律,对指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阵地和设施是基础,人才队伍和经费投入是保障,而组织好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讲优势、讲特点、讲创新,最终都必需落实到活动和服务上来,以优秀的文化产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以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我们文化部门的同志,要掌握在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寓教于乐”的艺术,让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活动起来,在活动的过程中融入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人的素质。

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业务素质,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在“种文化”、“育文化”之上,真正在全社会扎下根,并且开花结果。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一方面是学习培训,另一方面是提供实践的舞台和平台。在学习培训方面,近年来,我们在全省性的艺术扶贫活动中,在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的培训建设中,在组织群众性的激情广场活动,培训各类文化活动骨干方面,都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这方面的工作,既是我们的专长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充分发挥指导、辅导的职能,大力培训和提高基层文化活动骨干,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在年底之前,省厅将组织一期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培训班,组织五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培训班,同时完成今年预定的十期村级文化协管员培训班。希望各地在这个基础上,组织好基层文化队伍和业务骨干的培训学习。在加强培训辅导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队伍和文化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和实践的平台。在各方面的条件和待遇中,事业是最重要的平台。只有在工作过程中找到乐趣,找到发展方向,从中感到有奔头有干头,这支队伍才能稳定下来,发展起来。因此,各地要加强对基层文化队伍和业务骨干开展活动情况的调研和检查落实工作,对人员配置、使用等方面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使用合理。一方面,要组织好各种活动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实践的机会,提供展示的舞台,使基层文化队伍动起来,有活干,干得带劲。另一方面,要检查指导,让他们有压力有动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带动基层的文化建设,活跃和丰富农村社区的文化生活。

二是要积极协调,整合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在服务对象上,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工作重心要下移。在活动形式上,要动静结合,广泛开展群众性活动,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项目、品牌活动。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老年活动团体、妇女活动团体、企业、学校等等,把各方面的力量集中起来,共同做好群众性文化活动这篇文章。

三是要充分利用各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动。我省有着丰富多彩、各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塑造形象,搭建特色文化的平台,促进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多渠道拓展经济发展的途径。特色文化就是一张名片,对内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增强归属感和发展后劲;对外可提高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多渠道拓展经济发展的途径。第二,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一方面要靠教育引导,更重要的是要靠实践和参与。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可以引导人民群众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自觉自愿地融入文化活动,同时也有助于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第三,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开展特色文化活动,需要相应的文化资源,比如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要在挖掘和甄别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尤其是要充分利用传统的节庆活动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在保持其喜闻乐见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表现形式,赋予时代性和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

四是要加强学习,提高工作效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效能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服务质量的问题,而是一个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问题。能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卓有成效地落到实处,能不能把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关键是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因而,文化战线的同志们,特别是从事社会文化和非遗保护工作的同志们,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要紧紧围绕中央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大局,紧紧围绕服务海西建设、服务群众需求的工作方针,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夯实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认真总结推广工作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再上新台阶。

同志们,今天这个会议,主要是侧重于今明两年的重大工作安排,面上还有许多工作,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古籍保护、以及社会文化的日常工作等等,不可能都全面展开。这些工作,也需要我们用心抓好、组织好。总的一个想法,是希望各地各单位紧紧抓住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在新一轮文化创业中,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全省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上一篇: 下一篇:

下载蔡武讲话 非遗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京举行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蔡武讲话 非遗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京举行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