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文章副部长在全国非遗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共)
王文章副部长在全国非遗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人:超级管理员 发布时间:01-17 来源: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同志们:
今年,我们文化领域是大事、喜事不断。一是历时十余载、社会各界翘首以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终于正式出台;二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首次专门讨论文化的改革发展,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标志着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全国文化系统掀起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热潮的背景下,今天,我们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总结近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交流经验,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这次会议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浙江省文化厅,宁波市委、市政府以及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大力支持,我谨代表文化部和全体与会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动手早、起步快,工作主动,成效显著,这些年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宁波市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加强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等方面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会议期间,我们将参观考察宁波市国家级名录项目的保护工作情况,交流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验。我相信,这次会议对于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将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就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下一阶段工作任务,谈几点意见:
一、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系初步形成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今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6月1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施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战略布局中颁布的一部重要法律,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丰富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内容,而且是我国履行国际公约义务的重要体现,为促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做出了积极贡献。最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长期实施和有效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从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依法保护的新阶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出台后,文化部和各省(区、市)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和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活动。文化部组织召开了贯彻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专家座谈会,印发了《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通知》,配合全国人大编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指南》。各省(区、市)结合“文化遗产日”,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和学习培训活动。如浙江省将今年6月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宣传活动月,在全社会部署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辽宁省在《辽宁日报》、《辽沈晚报》等新闻媒体开设专版和专栏,向社会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培训班1932期(次),培训人员90370人。为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各省(区、市)积极完善地方配套法规建设。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于今年7月30日审议通过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是继云南、贵州、广西、福建、江苏、浙江、宁夏、新疆等省区后出台的第九个地方性法规。河北、山西、内蒙古、湖北等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也已列入省人大、省法制办的立法计划。
(二)多种保护措施并举,保护成效明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决定了保护方式和保护措施的多样性。在保护工作中,我们逐渐探索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种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项目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在保护工作的前期,以建立项目名录、保护项目为主要工作抓手;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靠传承人口传心授进行传承,因此把传承人的保护放在关键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决定了我们把抢救性保护放在第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大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尽可能运用生产性保护等积极保护的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整体性特征,以及与依存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紧密相关,所以应采取整体性保护的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类别项目特点和传承规律,所以我们要区别对待,研究实施分类保护措施。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年老体弱的传承人进行全面拍摄、记录,形成档案和建立数据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的重要方式。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程也已列入《文化部“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传承、衍变的规律,我们提出了生产性保护的理念,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生产、利用,在生产、利用中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生机和活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今年,文化部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已命名公布了第一批共4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树立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典型。各地也在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方式方法和具体措施。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单项的项目保护提升到与其依存的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是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保护方式,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自2007年文化部启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以来,目前已相继设立了1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浙江、山东、云南、广西等省(区)也开展了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探索工作。今年8月,文化部在青海省黄南州召开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现场交流会。经过研讨与交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思路已基本清晰,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项制度进一步完善近年来,我们通过开展普查,建立四级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认定体系,加强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等,逐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项制度。
普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共收集珍贵实物和资料29万件,普查文字记录达20亿字,拍摄图片477万张,普查资源总量近87万项。目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做好普查成果的整理利用和普查报告编撰出版工作。文化部专门召开了专家座谈会,研究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编写体例,确定了浙江、重庆等省市作为普查报告编撰试点单位,并在云南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应用培训班。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至2011年,国务院已批准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219项。各省(区、市)也评审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8566项。一些市、县也建立了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基本形成。今年9月,文化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国家级名录项目的“退出机制”。从此,国家级名录项目将不再是“终身制”,“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将成为常态化的工作。
促进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至2011年,文化部已命名公布了三批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四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已经结束,即将组织开展评审工作。从2008年起,在中央转移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中,文化部按每人每年8000元的标准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予以资助,2011年起补助标准提高到10000元。各地也陆续开展了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命名工作,全国共命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9564名。
(四)宣传教育活动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拥有者和传承者。人民群众保护遗产意识的提高,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近年来,文化部和各级文化部门利用“文化遗产日”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集中、全面、深入地报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扩大了社会影响,营造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今年“文化遗产日”,文化部确立了“依法保护,重在传承”的主题,围绕学习、宣传和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北京举办了“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包括“依法保护,重在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宣传展”、“薪火相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在国家图书馆举办“册府琳琅 根脉相承——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在四川成都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浙江嘉兴举办了端午节庆活动。今年6月、10月,文化部还分别在澳门和香港举办了“根与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活动。各地文化部门也围绕“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宣传活动和保护成果展示活动。总体来说,活动覆盖面广,重头戏多,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体现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深入人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日益增强。
各地文化部门通过积极与教育部门协商,将民歌、民乐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将剪纸、年画纳入美术课,将传统技艺纳入手工课,将传统舞蹈纳入体育课,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五)对外交流合作渠道继续拓展,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
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工作,积极履行加入《公约》的义务,注重学习、借鉴他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我国在法国巴黎成功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在四川成都举办了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与蒙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并签订合作协议,加强联合保护;参加以“非遗延续和弘扬”为主题的“亚洲文化部长论坛”等。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今年11月,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我国申报的赫哲族说唱艺术“伊玛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2011年11月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达36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充分表明了国际社会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
前面我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推进方面取得的成绩,这个成绩不是我们近十年保护工作全面的总结,是这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推进工作时取得的一些成效。总的来讲,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年来成效是非常明显的,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机制有效,推进扎实,成绩显著。从整个事业的进展,从取得的成绩方面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社会一致的肯定。
但也要看到,当前工作中也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地方没有真正树立科学发展意识和正确的政绩观,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文化自觉意识不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地方保护工作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尚不健全,所需经费尚未列入当地财政预算,保护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尚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滞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大问题还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后继乏人;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还有待加强。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解决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保护工作水平,推进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深入有效、持续地开展。
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
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也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各项事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科学把握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鲜明地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和宏伟目标,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战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许多源于农耕文明、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严重冲击。由于遗产本身的脆弱性,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在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生存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各级文化部门要全面深入学习领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认真挖掘和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坚持科学的保护理念,落实保护措施,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在社会中的传统文化,是广大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使之世代传承,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同时,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在生产实践的具体活动中产生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才能获得生机和活力。通过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适度利用和开发,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让当地的群众和传承人获得经济收益,提高他们的传承积极性,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也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规律,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在利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进行过度开发,要有长远眼光,避免急功近利;要牢记“保护重于利用”,保护是利用的保证、基础和前提。没有保护的利用,只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利用中变异,在变异中消亡。在利用中,关键是要把握好“度”,不能丢失或篡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从而伤及遗产本身,不能歪曲、贬损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之,我们要把握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发展、衍变规律,遵循规律,不能伤害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重要特质,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民众、融入生活,为当代人服务。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开展文艺创作、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源泉。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我们今天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我们还要全面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思想文化价值的挖掘和阐发,把握时代的脉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离不开发展。我们要把握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传承、发展、衍变的规律,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传承。我们还要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多样性文化,学习其他国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手段,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充分吸收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在创新中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努力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文化、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有利于传播文化,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要发挥与旅游的优势互补作用,又要注意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的关系,要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与文化创意产品、旅游产品的关系。要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基础上,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旅游景区,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如对传统美术、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对文化生态保护区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可以适度开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在保护与旅游结合工作中,我们要始终把保护、传承放在第一位,因为过度开发而严重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要迅速落实整改措施。同时,应充分尊重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特定内涵,尊重文化遗产中蕴涵的风俗、信仰和情感,不能为了追逐经济效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破坏性的商业包装,例如有的地方为了招徕游客,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场合地表演所谓的“民俗风情”,严重伤害了特定风俗的庄严感、神圣感和持有群体的情感,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这类伪民俗旅游项目要采取措施予以坚决制止。
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局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是千秋万代的事情。近10年来,我们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保护工作的长远性,决定了我们要采取稳健扎实的,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密切结合的发展方针。我们不能设想非遗保护再有10年或者20年就保护得很好,这是不可能的。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局。今后,我们还将面临更艰巨、更繁重的任务。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客观规律,努力提升工作水平,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落实各项保护工作任务,开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局面。下一阶段,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十二五”规划进行完善,对近期工作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更加符合法律的要求,进一步廓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科学规范、深入发展的思路,提高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制定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配套法规,将法律设立的调查制度、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传承与传播制度等进行细化,转化为各项长效工作机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文化部将协同国务院法制办,研究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细则》及各项配套法规。各地要对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修订现有的规章制度,积极推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建设。要加强对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的法规培训,强化依法行政、依法保护的观念,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的精神实质和各项具体规定,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履行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完善调查制度,加强普查成果的整理利用
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精神,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制度,尽快出台《境外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管理的暂行办法》,加强对境外组织和个人在中国境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的审批与管理。要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的整理利用工作,对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进行系统化整理研究,积极推进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工作;以山西、浙江、重庆、云南等省(市)为试点单位,编撰出版四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编撰出版工作。
(三)加强名录项目保护与管理
要对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加强管理,加大保护力度,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把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文化部将根据不同类别、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分类保护的规范标准,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加强对不同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各地要组织制定每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十二五”保护规划,根据保护规划落实保护措施。要进一步落实《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和退出机制,加强对国家级名录项目保护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各地要建立定期自查、报告机制,落实自查工作。在各地自查的基础上,文化部将组织专家对各地国家级名录项目保护工作情况和代表性传承人履行传承义务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指导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通过督查,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情况进行评估,实施动态管理,落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退出机制”。对保护工作开展不力、怠于开展保护工作和进行破坏性开发的项目和单位,文化部查实后将予以警告,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该国家级名录项目状况仍未得到明显改善的,文化部将取消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收回国家级名录项目标牌,并向社会公告。文化部在明年的遗产日之前,要对各地列入国家级名录的项目保护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督查。
(四)健全传承机制,加大对代表性传承人、学艺者的培养和扶持
要继续加强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研究制定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的政策法规,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命名工作,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包括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资助传习经费,支持其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活动等。对中央财政补助传承人的传习活动经费,要保证主要用到传承人传习活动中,防止挪作他用。要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有关规定,将传承人保护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对传承人传承工作的考核机制,对传承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表彰、奖励,对传承不力的也要采取相应处罚措施。同时研究落实对学艺者的助学、奖学等政策措施,鼓励他们掌握传统知识或技艺,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要按照中宣部要求,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扶持计划实施方案》,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培养、扶持。要加大对传承人的培训力度,重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保护方式、知识产权保护、教学技巧等相关知识培训,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横向交流活动,切磋技艺和交流传承经验,提高代表性传承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传承责任意识和保护传承能力。要尽快启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做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认定工作。
(五)继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要统筹规划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一步规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请、审批和命名程序,制定《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与管理暂行办法》。“十二五”期间,在充分考虑民族和地域特点的基础上,文化部将选择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性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合理布局,新设立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各省(区、市)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开展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已设立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要在规划纲要的基础上,认真编制《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依照《总体规划》落实具体措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各地要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保护区科学、合理的建设模式,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研究解决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总结建设经验。文化部将继续做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论证、审批工作,加强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的检查和指导,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稳步深入开展。
(六)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理清生产性保护思路,针对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探索有针对性的生产性保护机制和管理模式,积极培育生产性保护的成功典型,促进生产性保护的全面深入开展。要充分发挥已命名的4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实践中总结生产性保护的做法和经验,文化部将制定出台《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命名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管理。下一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文化部将积极与国家财税、金融、国土管理等有关部门沟通,争取生产性保护税收、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开展生产性保护创造有利条件。各地要积极推动当地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给予重点扶持。
2012年元宵节期间,文化部将在北京农展馆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等系列活动。此次系列活动规格高、规模大、范围广,将集中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丰硕成果,对于进一步推动生产性保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由人民共享,丰富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各地高度重视,积极配合,认真做好参展项目的遴选审核、展览展示等各项工作。
(七)开展宣传教育,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
要充分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演出、讲座、论坛以及咨询服务等活动;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示范性展示宣传活动;要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与各民族传统民俗节庆活动相结合,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与节日主题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要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各地要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在大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教育基地。要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乡村,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
要有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和保护成果的出版工作。如制定统一体例和格式,编纂出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分省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纪略、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鉴(2011-2015)、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物、培训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专著、研讨会论文集、理论研究文献和学术刊物等。各地可以根据地区实际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片等。
(八)拓宽交流渠道,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要充分利用国际平台,积极参与国际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与合作,认真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为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要及时关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动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规则的制定工作。要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项目”的申报工作。今后要把申报重点放到申报“优秀实践名册项目”上,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要积极履行申报时作出的承诺,加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扎实务实展现保护成效。要充分利用我国在其他国家设立的“中国文化中心”,举办巡展活动,加强宣传,使我国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要吸取和借鉴其他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为我所用。要继续加强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办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四、关于下一步工作的几点要求
十七届六中全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整个文化事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要抓住契机、振奋精神,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对照全会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对照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增强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贯彻落实全会《决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珍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在的成果,遵循规律,把握重点,分清层次,纠正偏差,掌握好工作的主动性,把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对于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我想强调以下几点要求:
(一)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各项具体规定,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学科知识和业务知识,结合学习开展调查研究,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充分了解和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政策法规,当前护工作的现状、问题等,不断加强业务建设,提高自身能力和工作水平,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贡献。
(二)依靠专家队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学术支撑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所以取得显著成绩,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保护体系,与专家的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众多专家学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积极献言献策,开展理论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要继续依靠专家队伍,建立健全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库,支持专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大理论和实践研究,支持相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充分发挥专家专业指导、业务咨询等方面的作用, 为科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三)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作用
部际联席会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常重要的领导机制、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自2005年文化部牵头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中医药局等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在部际联席会议框架下,各成员单位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了指导协调作用,全面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许多地方也仿效建立了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今后,我们要继续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作用,以文化部门为主导,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协调解决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与传承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既需要政府的主导,也离不开社会的广泛参与,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扶持和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九条也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宝马公司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合作开展的“宝马文化之旅”,就是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成功范例。今后,我们要充分调动个人、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力量,激发他们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造条件、提供服务,集全社会之力,共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五)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均已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山西、内蒙、安徽、云南等10个省(区、市)成立了独立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江苏、浙江、河南、青海、新疆等16个省(区、市)成立了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室)。各地要继续加强机构建设,在地方机构改革过程中,协调有关部门,努力争取人员编制,争取建立独立运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对现有保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形成一支专兼职的保护队伍。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协作,设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建立一批研究、培训基地,培养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专业人才保障。
截至2011年,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14.99亿元,截至2010年,省级财政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共约22亿元。各地要继续与地方财政部门沟通,积极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费投入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体系,同时也要加强经费使用的执行力度,加强保护经费使用的管理、监督与检查。
同志们,“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入全面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自觉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坚持依法保护、科学保护,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了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和我们将要开展的更艰巨的工作,我代表文化部感谢大家的努力。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为我们的事业蓬勃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副部长在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
经过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为期两天的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结束了。水利部党组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陈雷部长亲自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陈部长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出发,站在水利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分析了新时期水利发展与改革面临的形势,对做好规划计划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文同志代表规划计划司做了工作报告,对2007年规划计划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对2008年和下一阶段的工作做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明确了任务和要求。9个单位结合各自实际做了大会发言,交流了工作经验,都很有特点,值得各地借鉴。刚才,4位小组召集人汇报了分组讨论情况,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应该说,这次会议开的很好,达到了总结工作、分析形势、交流经验、部署工作的预期目的。下面,我谈3点意见:
一、近几年规划计划工作的突出特点
第一,突出了发展思路和理念的转变。过去的五年,规划计划工作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不论是在规划编制、项目前期,还是在水利建设、投资安排中,坚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作为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并具体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比如,我们始终把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水利问题放在规划计划工作的首位,编制规划,落实投资,优化和调整投资结构,全面加强了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水利血防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建设。我们始终把人与自然和谐作为规划计划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核心理念,贯穿到水利规划、项目前期和工程建设中。在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中,突出给洪水以出路、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等发展思路。在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中,提出要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维护河流健康、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修编的主线。在水资源综合规划中,更加重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我们始终把水利现代化作为规划计划工作的方向,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加强提高行业管理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科技能力建设,提高水利现代化水平。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在规划计划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突出了水利投资的落实。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和水利发展现状,决定了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水利发展的重点之一。水利以公益性为主的特点,又决定了水利以各级政府性投入为主的特点。因此,建立稳定的投资机制,争取和落实水利建设资金一直是规划计划工作的重要任务。这几年,规划计划工作紧紧抓住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时机,积极争取增加水利投资的政策措施。2003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步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水利工作经历了国债淡出后投资规模下滑的困难,经历了由于移民征地、生态环境影响等因素对水利建设快速发展所造成的制约。但是,规划计划工作紧紧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趋势和走向,不断研究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规划和前期工作,加强政策研究,争取稳定和增加水利投资规模。在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建设的高度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中央基建的层面,2006年至今,实现了中央水利投入的止跌转增,中央水利投资规模逐年增长。同时,开辟了由财政部直接支持水利基建的新渠道,争取了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许多地方政府为保证水利投资的稳定增长,研究建立水利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出台了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政策措施。比如,重庆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决心用5年时间实现水利的重大突破,拟筹资300亿元,推进骨干水利、防洪体系、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今年四川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拟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搭建投融资平台等措施和手段,建成水利强省。应该说,各级水利规划计划部门的同志们在其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第四,突出了规划计划管理。1998年以来,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投资给规划计划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此,我们反复强调一定要加强管理,在资金安全、工程安全和干部安全方面决不能出问题,至少不能出大的问题。但近几年在对水利建设的审计、稽察中,也暴露出一些地方存在着管理上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加之近几年面上项目投资增多,数量增大,范围更广,给规划计划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面对这些问题,加大了工作力度,狠抓了规划、前期、投资等重要环节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加强了规划计划制度建设。比如,为适应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及时修订了水利建设投资管理办法、水利前期投资管理办法。为提高科学决策、**决策、依法决策的水平,水利部出台了《水利部规划及建设投资管理决策制度》。为规范水工程建设活动、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出台了《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管理办法》等。针对面上工作投资强度大、建设范围广的特点,为加强面上工程的管理,出台了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农村饮水安全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各流域机构和各省(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也陆续出台或修订完善了规划计划管理办法,为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投资管理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同时,坚持不懈抓队伍建设,规划计划部门克服机构改革后人员减少、工作任务加重等困难,及时将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骨干不断充实到规划计划队伍中,加强干部的交流、培养和锻炼,重视重要岗位干部的轮岗,着力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凝聚力、战斗力。
/>
总之,各级水利规划计划部门面对繁重工作任务,努力工作,锐意进取,克服困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按照党的十七大对水利工作的要求,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水利工作的要求,按照全面推进水利发展与改革对水利工作的要求,规划计划工作仍有一定的差距,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握工作思路,抓住工作重点,不断提升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2008年,规划计划工作依然面临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概括起来讲,规划任务重,前期工作任务重,建设任务重,计划管理任务重。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做好各项规划计划工作。为此,我重点强调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在规划计划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2008年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认真研究如何在新时期新阶段更好地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新思路,做好规划计划工作。陈雷部长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六个坚持”和“六个更加突出”,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新思路的内涵,为规划计划工作指明了方向,各级规划计划部门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要从十七大精神的完整体系中,准确把握规划计划工作定位,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和重点。通过规划计划扎实的工作,使水利真正服务于改善民生大计,服务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做好这4项服务工作,必须要从规划计划的角度找准工作抓手。服务于改善民生,除了抓好饮水安全等面上工程外,关键是要有为民谋利的理念,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要重视、关心和敏感。服务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核心是要把握准“又好又快”的内涵,这是一个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大问题,规划计划工作要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下功夫。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工作的着力点要放在保障经济社会的安全和公共服务的公平上,尤其要抓好防洪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抓好贫困地区和服务弱势群体的水利工作。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计划的视野不仅要放在水利建设,更要拓展到河流和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以河流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底线,规范经济社会发展对河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因此,规划计划工作一定要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阶段性特征对水利工作的新要求,把握水利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和探索水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不断提高水利的服务和保障能力。
(二)千方百计抓好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是重要的民生水利工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目标要求,完成这些工程的任务十分艰巨。中央和地方今后三年每年至少要投入380亿元用于这3项工程建设,投资强度之大、建设范围之广、项目之多,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而且,目前的规划计划工作还不适应这种面广量大项目散而碎的工作状况。因此,各级规划计划部门更要把民生水利工程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把完成好这3项任务作为一场攻坚战,坚决打好打赢。在当前各项工作的政策、措施和投资等都已基本明确的前提下,关键是要抓好落实。抓好落实,工作的着力点在于建立起良好的政府工作机制,在于得力的干部和技术力量要配足。一定要建立起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总责、各部门各司其职的责任制度。一头要抓好省一级的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机构,配备好干部,水利厅要统揽全局,统筹做好规划、项目前期、资金落实、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做到各项工作、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当前尤其要抓好前期工作和地方配套资金问题。另一头要抓好县(市)一级的政府工作机制,政府一把手要亲自负责,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创造良好的建设外部条件,真正建立政府和项目法人双重责任制,共同保证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和安全,确保资金规范使用。部规划计划司要会同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大对工作的组织指导,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组织领导不得力、前期工作进度滞后、投资计划管理混乱、地方建设资金落实不到位的项目和地区,要责令整改,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要通过中央、地方的共同努力,真正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三)切实提高水利抗御重特大水旱灾害的能力
(四)要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作为规划计划工作永久的使命
十七大报告在论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新时期新阶段的特征时,都把发展中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作为重点加以论述。这就要求水利工作也要承担起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责任,通过保护好、管理好水资源来促进这种转变。这里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命题,水利工程建设总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比如,98’大水之后主要是大江大河治理,2002年以后的重点是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配套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当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时,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就会相对轻得多,正如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利建设状况。但是资源和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发展阶段都会面临资源和环境问题,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资源和环境尤其是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受到严峻挑战。水资源短缺已经不是北方地区的专利,而发展成为全国性问题。水环境污染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更是触目惊心。所以,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要把人与自然和谐作为永恒的课题,把节约水资源、保护好河流和水资源作为规划计划工作的己任、工作的重点。通过规划计划工作不断强化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规范和约束各项涉水活动,避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可能对河流造成的伤害,努力维护河流健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比如,在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中,要更加突出规划的社会管理作用,划出流域开发利用的底线或“红线”,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水能资源开发功能区划、河流纳污能力上限、河流岸线和水域利用上限等,为涉水事务管理奠定规划基础。在水资源综合规划中,更加突出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按照这一承载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形成全国、流域、区域水资源总体配置方案,为建立我国水权制度,建立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用水管理体制提供规划依据。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涉及到各省(区、市)用水权益的工作,规划计划部门一定要从维护河流健康的大局出发,统筹协调好水资源配置规划方案。在河流的开发利用活动中,更加注重河流生态保护,首先满足河流的基本生态需求,维护河流健康,维系河流的可持续利用。规划计划是水利工作的基础和龙头,规划计划工作者更要成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排头兵,从现实的工作做起,从手头的工作做起,加强对河流和水资源的保护,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在今天上午的会议讨论中,大家结合陈雷部长的讲话精神以及今后一个时期规划计划工作思路、方向和重点,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刚才几位小组召集人对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提炼。我简单归纳了一下,大家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加大中央水利投资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重点水利骨干工程建设的投入,加大对中西部等地区水利建设的补助;水利前期立项审批程序复杂,审查审批周期长;要求明确中型水库前期立项审批程序;要重视水源地的保护和水环境的治理,开辟投资渠道;要加快水利规划的编制,缩短编制和审批周期,加强规划的协调等问题上。对这些问题,规划计划司会后要认真梳理,会同有关单位和部门深入研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三、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的几点要求
这次规划计划工作会议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施“十一五”规划、加快推进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各单位要把会议的精神贯彻好、落实好。这里,我简单提三点要求:
第一,抓好会议精神的传达和学习。会后,参加会议的同志要尽快将会议精神向厅党组进行汇报和传达。各单位要认真组织规划计划部门及相关单位进行学习,认真领会会议精神,特别是要认真学习陈雷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树立信心,相互借鉴,狠抓落实,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
第二,深刻领会和把握会议精神。陈雷部长的重要讲话,着眼水利事业的长远发展,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述了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做好新时期新阶段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级水利规划计划部门要认真抓好学习,切实吃透精神,明确本地区、本部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把学习会议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起来,与落实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结合起来,与研究解决新时期新阶段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起来,全力做好各项工作。
第三,做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规划计划部门要认真梳理会议布置的各项工作,抓住重点,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实施意见。各地要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工作方案,努力做到落实共性要求与各自实际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要注意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建立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推动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不断创出新特色、取得新突破。
同志们,这次会议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门、部有关司局、各直属单位和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新闻媒体等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尤其是江苏省政府和水利厅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对会议的顺利召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在此,我对全体与会代表致以诚挚的感谢和良好的祝愿!对江苏省政府和水利厅对会议的周密安排表示衷心地感谢!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中,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工作再上新台阶,成绩再有新突破,为推进新时期水利发展与改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第三篇:高鸿宾副部长在全国农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高鸿宾副部长在全国农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02-09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年农垦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部署明年重点任务,研究推进农垦科技进步、增强农垦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现代农业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昨天,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胜利召开,家宝总理、良玉副总理以及长赋部长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今年“三农”工作成绩,对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科学阐述和系统部署,对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做出了全面安排。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和韩部长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农垦实际全面加以贯彻落实。
关于2012年的农垦工作,伟国同志上午已作安排。下面,我再讲五点意见。
一、正确分析当前形势,科学谋划明年农垦工作
今年以来,全国农垦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呈现出“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效益好”的特点,为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开了个好局,实现了开门红。
——农垦经济快速高效增长: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070亿元,增长13.2%,连续九年保持12%以上的增速。全年实现企业利润157.9亿元,比上年增加13.5亿元,增长9.4%。
——保障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粮食总产突破600亿斤大关,达到638亿斤,增产48亿斤,实现连续八年增产;粮食单产达到460公斤,比上年提高近30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0多公斤;棉油糖奶肉蛋等主要农产品数量稳定增加、质量安全可靠。
——示范引领作用有效发挥。农垦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85%,高于全国30多个百分点;全年对农村机械作业面积突破5000万亩,培训农民100万人次以上,输出先进技术近200项,供应良种近10亿公斤,带动农户加入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达11万户。境外农业合作开发达210万亩,农垦“走出去”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
——民生改善呈现新亮点:预计农垦人均纯收入8980元,增长9.1%,连续八年保持8%以上增长速度。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道路、饮水安全、职工居住环境继续改善,危房改造开工44.9万户,竣工25.3万户,场容队貌明显改观,居民小区、小城镇建设成为亮点。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大干部职工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农业部,向工作在垦区一线的农垦系统干部职工致以亲切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农垦发展的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
明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农垦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之年。我们必须全面客观分析国内外形势,科学谋划明年工作,努力推动农垦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总的看,当前农垦发展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不断完善、民生改善力度的不断加大,农垦发展仍将面临重大机遇,并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农垦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从外部经济环境看,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对农垦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特别是将对农垦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从内部发展现状看,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依靠扩大规模、调整结构的空间在逐步缩小,应对极端天气、抗灾减灾的工作难度在逐步加大;受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农垦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加大,发展速度和增效能力减弱;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以及垦区发展不平衡、民生建设欠账较多等问题依然存在。
要缓解外部经济环境的压力、激发内部经济运行的活力,农垦系统必须继续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把加速科技进步作为重点,不断提高干部的执行力,激发职工的创造力,继续扎实推动垦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特别是要结合各垦区实际,认真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科学研判宏观经济走向,趋利避害,提前谋划应对措施,做好企业风险防控,抢占工作的主动权,实现农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继续深化和完善农垦改革,不断强化农垦发展的体制机制保证
当前,农垦改革仍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一些领域的改革难度很大、制约因素很多。我们一定要坚定方向,增强信心,加大力度,不断深化和完善农垦各项改革。
改革仍然是促进农垦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各垦区从自身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农垦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具有农垦特点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为促进农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垦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一些影响农垦发展的难点问题还没有实质性突破,一些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只能依靠继续深化改革。面对农垦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我们必须坚决克服畏难情绪,克服改革任务已经完成的错误认识,坚定不移地深化农垦改革,把深化改革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放在农垦工作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抓紧抓好,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农垦改革关键要在深化和完善上下功夫。深化和完善农垦改革,必须始终把握几个问题。首先,要把握农垦的基本定位。农垦的基本定位是企业,是国有农业企业,是服务于国家核心利益的战略力量。谋划农垦改革必须强调农垦的企业化、市场化改革取向,强调农垦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要通过改革,构建有利于农垦承担责任、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不断巩固和提升农垦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示范带动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其次,要把握改革有利于农垦做强做大的战略基点。要通过改革,使农垦企业和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使农垦的企业化、组织化、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等优势进一步增强,而不是削弱业已形成的优势,更不是一提农垦改革就是体制下放。要坚决反对改革就是下放的想法和做法。再次,要把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农垦情况极为复杂,各地垦区类型、现行体制、区位条件、职责任务、生产力水平等差异很大,深化改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改革的具体思路、方式和方法,而不是一刀切、一个模式。要允许和鼓励各垦区、农场在改革上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并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的改革经验和做法。最后,要把握农垦改革的目的在于使职工群众得实惠的根本要求。改革中要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利益,以充分调动职工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这个问题过去经常讲,今天再特别加以强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是因为个别地方和单位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处理好三者关系,在推进改革的具体方式方法上、甚至在改革的思路上出现偏差,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发展和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关键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垦区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定要紧紧抓住职工利益这个核心,切实把改革、发展和稳定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毫不放松地加快发展,积极有效地维护稳定。特别是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焦点、难点问题,不断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和情绪,尽可能减少改革带来的震荡。尤其要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垦区社会管理,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为促进农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垦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三、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升农垦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和保障能力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发展作为明年“三农”工作的重点,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应该说,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农垦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农垦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有的垦区对科技重视不够、投入不大、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速度已经滞后于地方。不加快发展,我们的优势就会越来越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示范带动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各垦区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科技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显著增强科技的支撑和引领能力。
突出先行先试,在新技术、新成果的率先应用推广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中央多次强调,要“发挥国有农场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农垦要作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和排头兵,首先要作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先行者和试验田,率先在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只有比农村应用得早、运用得好,农垦的示范带动作用才能立得住、靠得牢。现在,技术
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就可能带动产业革命性的变化。要充分发挥农垦的规模化、组织化和职工素质高的优势,重点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作物和关键环节遴选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开展试验示范,确保农垦在我国农业科技应用中的领先地位。要围绕加强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高产优质技术统筹开展集成应用研究,构建适合农垦农业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特点的技术体系,着力组装配套一批抗灾增产和轻简化节本增效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综合生产能力。
突出机制创新,在推动科技创新应用一体化和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针对农业科技普遍存在的产学研脱节问题,积极探索构建农垦科研、推广、教学机构和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联合协作的机制,通过对系统内部科技上中下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合力,系统谋划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核心内容,解决现代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要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加强与社会科研教学单位的研发和推广合作,探索建立农垦与社会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走出一条市场引导科研、科研带动产业、产业振兴经济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促进先进科研成果在农垦企业的吸收与转化。要结合农垦的实际,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既要积极争取财政对公益性推广工作的支持,也要发挥农场和企业等推广主体的积极性,切实加强自身的科技投入。要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的新要求,发挥农垦的优势,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型产业。特别是农垦种业要通过资本重组、并购收购等方式整合资源,不断健全种业的研发、推广、应用体系,创新良种扩繁机制,提高技术创新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发挥农垦种业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突出队伍建设,在提高职工科技文化素质、培养职业农工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各垦区必须高度重视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垦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统筹规划,优先推进。农垦现有的3个省级农业科学研究院、77个地级农科所、800多个农场试验站和7800多名科研工作人员,是我们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必须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好、运用好。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着力引进、培养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加大科研投入和支持,加快科技成果创新。要以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为契机,加强农垦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交流和学习培训活动,着力提高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以家庭农场经营者、承包大户、农机手等为重点,以“阳光工程”、“科技之冬”、“农广校”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为手段,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逐步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工。
四、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垦区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形势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农垦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三化”,就是要在国家同步推进“三化”的大背景下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探索具有农垦特点的“三化”发展道路,实现农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农垦正处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发展的升级时期、城镇化发展的爬坡时期,统筹好三者关系,必须统一思想,以农业现代化为根本,以工业化为重点,以城镇化为载体,通过“三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来保持农垦经济的发展速度、体现农垦经济的特色。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始终保持农垦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领先地位。农业是农垦的主业,是体现农垦保障作用和示范能力的主要领域,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农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垦农业现代化,要以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幅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农垦大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夯实发展基础,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以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为重点,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步伐,加快促进农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幅提高农业效益。要切实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场建设,继续抓好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扩大示范影响,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加快推进垦区工业化,不断壮大农垦企业整体实力。工业化是农垦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垦区工业增长速度较快,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效明显,产品竞争优势和产业主导作用逐渐显现。工业化也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农垦发展工业必须立足垦区实情,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以现代农业为依托,重点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要以科技创新突破带动产业突破,推进农垦企业由初级产品加工向高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工艺向现代工艺转变,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利用转变,由低附加值生产向高附加值生产转变,打造一批技术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容量大的优势产品、名牌产品;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大资本运营和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进对外合作,逐步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企业。有基础、有条件的垦区要继续围绕医药、机械制造等核心产业,加快优势资源积聚,培育新兴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稳步推进垦区城镇化,加快改善职工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城镇化是垦区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改善民生的基础,是垦区职工提高生活质量、转变生活方式的有效载体。近几年各垦区千方百计增加投入,积极推进以农场场部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但重建设、轻规划,重硬件、轻软件,产业支撑能力和吸纳辐射能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城镇化建设不仅仅是“建房盖楼”,要把重点放在改善民生、提高生活质量上。要结合经济区位、资源环境和管理体制的实际,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强化功能、相对集中的原则,以农场场部为重点实现集约发展和要素聚集,走低成本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要在不断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和服务业,注重构建绿色生态环保的城镇化建设机制,完善小城镇的功能,实现垦区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衔接,营造宜居环境。继续深化垦地合作,加强垦区和地方在土地资源方面的合作,推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增强农垦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融合发展。
五、加强农垦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农垦系统的凝聚力
农垦文化根植于农垦事业的广袤沃土,不但底蕴深厚,而且内涵丰富,在垦荒创业、开拓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农垦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垦区内部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社会各界对农垦的认识和理解各不相同,迫切需要加强农垦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为推动农垦文化建设、促进农垦文化繁荣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注入了动力。我们一定要顺势而为、趁势而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同步推进农垦文化建设,为促进农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推动农垦文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大力弘扬时代新风。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到垦区改革和发展的各个领域,体现到农垦文化建设各个方面。以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为核心,进一步坚定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不断丰富农垦精神内涵,建设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农垦特色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凝聚人心,夯实农垦人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建设共有精神家园。要将文化建设作为农垦的“凝心聚力工程”来抓,用文化包装农垦、宣传农垦、推销农垦,增强垦区广大干部职工对农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文化软实力成为农垦经济发展的硬支撑。
推动农垦文化建设,必须以满足垦区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农垦公益性文化事业。要积极争取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纳入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垦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职工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创新文化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职工文化生活。要积极培育企业文化,用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提升产品品牌形象,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要充分挖掘军旅文化、知青文化和农耕文化等资源,探索发展具有农垦特色的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同志们,让我们以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全力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稳定和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农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第四篇:徐祖远副部长在全国海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徐祖远副部长在全国海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6年09月29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交通部今年召开的重要会议之一,部党组很重视,明天上午李盛霖部长还专程参加会议,要亲自来看望大家,并代表部党组作重要讲话。河北省季允石省长也将过来。
会议在河北廊坊召开,河北海事局上周机构升级,选址召开作为祝贺。明年准备把会议放在中部地区四川成都举行。我们每年一次召开的全国水上安全工作会议,从行业上讲,有两个方面,海事监管只是水上交通安全工作的一个环节,不可能也不应该“包打天下”,它不是水上安全管理的全部,但海事工作是水上交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行业、系统上有一个要求,部里考虑务实一点,内容上结合起来,把全国海事工作会议与以前每年例行召开的全国水上交通安全工作会议合并召开,利用海事载体,把全国水上安全工作做好。
下面,我就全国水上交通安全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过去一年,全国水上交通安全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刚才,功臣同志作了题为《科学创新,规范管理,提高能力,促进海事工作全面快速协调发展》的工作报告,我完全赞同。自2005年10月全国海事工作会议以来,在国务院和部党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经过在座同志们和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国水上交通安全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是全国海事一家人、水上监管一盘棋的理念深入人心,海事监管的工作合力和作用于水上交通安全的效果逐步显现,管理思路也在调整,“结对子”工作也基本完成。
二是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机构、人员、装备和经费四落实的工作有进展,河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地方海事机构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和分工职责进一步明确,水上安全工作协调机制逐步建立。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针对各自实际,先后出台了本地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安全工作逐步走向法治化。
三是继续坚持“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坚持长效管理”的工作思路,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水平、能力稳步提升。
四是规范企业进入市场许可,依法审查并严把安全资质关的意识和工作力度明显加强。
五是加强了应急体系建设,协助地方政府制定并发布了水上搜救应急预案,搜救工作普遍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六是加强廉政建设和纠风力度,及时查处违纪违规行为。河南省交通厅及时查处驻马店等地个别人员违法违规发放船舶证书和船员证书行为,深入整顿、理顺了本省管理体制;江苏省交通厅针对苏州吴江出现的违规设站乱收费问题,及时查处、整改,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扩大,力度非常大。
各地交通部门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队伍作风有所好转,服务意识有所增强,充分展示了交通是负责任的行业、负责任的部门的良好形象。总之,一年来,在我国外向型经济特点日益明显、水上交通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全国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继续保持总体稳定,重大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同比继续稳中有降,及时、有效地处置了多起重大事故和险情,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及社会的认同和肯定。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全国水上运输船舶共发生事故468件,死亡381人,沉船275艘,直接经济损失4.3亿元,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3%、20%、9.8%、5.6%,四项指标全面下降。
同志们,尽管取得这些成绩殊为不易,值得表扬,但安全管理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居安思危、不懈努力,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部党组的殷切期待,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更是我们在面临复杂形势下的客观要求。从全国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宏观层面看,过去一年来工作压力很大,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还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努力解决。一是水上交通安全工作发展依然还不平衡。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在非水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安全管理机构、人员、装备、经费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安全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如贵州谈到的“航道低等级、船舶低质量、船员低素质、监管低手段”问题。二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为了生计和发展需要,在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和必要的安全知识下,参与或从事水上高风险活动的情况依然存在。特别是群众搭乘非客运船舶休闲旅游、农用船非法载客等。三是船员总体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的情况日益凸显。四是在个别地区还时有发生执法主体不清晰、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标准不一致的“三不”现象。极少数执法人员在办理签证、船舶安全检查、体系审核等业务时,还有“吃、拿、卡、要、报”的行为,部门作风和行业风气还需要下功夫继续整顿。五是极端天气现象频繁,次生事故伤亡严重。六是油口进口量非常大,监管隐患不少。七是海事人员素质亟待提高,水平参差不齐。另外,海事内部机关人员与一线人员配备不合理,机关人浮于事。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正是我们抓好水上交通安全工作的重要机遇期,胡锦涛总书记在3月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时就安全生产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安全发展的内涵;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关于“两加强、两提高”的重要批示,以及华建敏国务委员在2006年海上联合搜救演习时的重要讲话,显示出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对水上安全工作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为我们进一步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总之,尽管我们在一年来的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不能懈怠,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争取在“十一五”期间使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科学统筹、创新发展新时期水上交通安全工作
9月4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认识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使我们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切实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温总理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攻坚任务艰巨,对外开放面临新形势。这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只有加快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要着重在转变政府职能,防止滥用权力,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三个方面下功夫。特别要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改进公共服务,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这对我们交通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执行力和公信力,既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更是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贯彻落实的问题。
经过长期实践,我们已经认识到水上交通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初步分析掌握了一些基本规律。可以这样说,正是从系统管理学的观点出发,在对水上交通安全基本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包括实施水监体制改革、开展水上交通安全运输管理年活动、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船舶、重点时段的安全管理,特别是加强了监督管理、推行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安全工作职责分工、督促和协助县乡政府落实责任制。也正是在这样基础上,及时提出并深入实践“全国海事一家人、水上监管一盘棋”新理念,处理好行业的安全管理和海事执法监督关系等等。使得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十五”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的水上交通安全工作才有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成绩。这些思维进化和实践成果本身,就是我们科学统筹、创新发展的上升过程,今后也必将是我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又快又好的水上交通安全服务的发展进程。所以,借此机会,我想重点谈谈如何科学统筹、创新发展新时期水上交通安全工作,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一是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首先,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特别是海事部门要积极探索和掌握交通安全的规律,重点抓好预防预控,做到有预案有措施有落实,严把安全资格的准入关和安全生产的监督关。全力打造责任链,编织安全网,创新综合治理新方法;其次,根据现行法律法规授权,以及省部协议精神和职责分工,及时、准确、全面行使好各自事权,形成交通行业各相关机构整体的工作合力,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巩固业已形成并不断强化“政府统一领导,交通部门综合管理,海事机构依法监管,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企业安全自律,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水上交通安全长效管理格局和机制。关于综合治理的问题,不仅是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的问题,更是一个源头管理、过程控制,建立长效机制的问题。第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预防预控和综合治理,仍然需要强调重点,兼顾其他,特别是要继续坚持“专项治理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坚持长效管理”的原则,在继续突出“四区一线”水域、“四客一危”船舶的同时,要重视“四季三节”重点时段,要根据不同季节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就全国而言,春季要重点防雾、夏季要重点防台、秋季要重点防火、冬季要重点防风、“五一”、“十一”和春节等三个黄金周是群众集中出行的高峰时段,要重点防止发生群死群伤等重、特大事故;还要加强“四船一链”重要环节监管,也就是要加强船公司、船舶、船员和船长的日常管理,其中船公司是主体、船舶是基础、船员是重点、船长是关键,要将这四者通过安全管理体系这条链条连接在一起。这些都是近年来工作实践中摸索出的规律性认识。
关于安全管理“四船”的问题,表面看是船公司主体的问题,其实与我们管理理念和工作导向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政府和监管部门不能“无事抢着管,有事躲着跑”,不能让“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守法不如违法”的现象在行业中蔓延。要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引导,诚信管理,要让遵纪守法、安全诚信的公司快速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尤其要关注如何处理好中小船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是继续深化水上交通安全的治理活动。从全国范围看,“四区一线”、“四客一危”、“四船一链”、“四季三节”依然是影响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的重要因素,今年四川广安“3.15”非法渡运事故以及多起客船搁浅和碰撞事故,说明我们工作方向和重点是对的,这些安全隐患不除,水上交通永无安宁之日。对于这些共性的问题,各相关地区、部门要切实抓紧抓好,而在一些地区过去常见的船舶超载、非法载客等情况,尽管经过努力有所好转,但必须防止出现反弹,尤其是要避免发生重特大责任事故。从各个地区看,除了上述共性的问题外,可能还有一些个性化的问题,比如漂流的安全管理问题、游艇的安全管理问题、休闲旅游的安全管理问题等等,对于这些特殊问题,我们要会同有关部门向政府反映,积极提出意见、建议,一方面要纳入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要制止不安全行为。
当然,我们现在开展的一些专项整治难度很大,比如渡口渡船安全管理专项整治,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难度比较大,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是否可以研究将渡运纳入公共交通管理,由政府财政予以扶持?资金问题是解决渡运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提高群众渡运安全意识、渡工操作技能和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也同样重要。另外,有些单位认为这几年专项整治太多了。我国当前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水上交通事故隐患还大量存在,为解决突出问题而开展的专项治理在目前情况下还是一个非常重要、有效的手段。实践证明,专项治理对加强水上交通安全工作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无论行业的安全管理,还是海事执法监督,日常的工作,特别是在现场工作本来就是安全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某一项专项治理,无非是在日常工作中更需要大家关注或更侧重于工作的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们的工作常规化程度不高,还是要继续坚持“专项治理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坚持长效管理” 和以治理船公司和船员为主转变为对船公司、船员和海事监管机构共同治理的原则。
我这里,重点讲一下对挂靠船舶的船公司的安全管理问题,本来实施公司化经营会更有利于安全管理,但结果并不完全是这样,一些船公司存在“挂而不管”的现象,一些挂靠船舶也有“靠而不理”的情况,船公司、船舶安全管理流于形式。近年来,挂靠船舶事故有增加的趋势。因此,我们要坚持把好市场准入关和行政许可后的安全监管,对安全管理混乱的企业,要及时处理,该清除出市场的,要予以清除;对那些不能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的管理公司,尤其是事故频发的公司、船舶,要认真分析原因,实行综合治理。
同志们,各地实际情况确有不同,甚至差异很大,所以,除了部里统一部署的专项治理外,可能还需要你们自行或联合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自选动作”,集中解决本地区或区域性问题。我这里强调一下,海事局领导要深入基层,中层干部也要下基层,探索安全管理的新方法。我希望各地区各部门按月或按季度开展本地区部门安全形势风险评估,通过这种办法,筛选梳理出影响本地区本部门安全形势稳定的重要因素,需要开展集中整治的开展集中整治,甚至联合有关地区和相关部门联合整治;需要在工作中强调或侧重的,要指导、督促下级组织在工作中落实。
三是继续加大水上交通安全投入。各省厅以及地方海事机构要继续认真落实好水上安全管理机构、人员、设备和经费,特别是安全管理经费要及时、足额到位,要会同当地有关部门积极主动向政府汇报,争取得到本级财政预算支持。要按照国务院领导“两加强、两提高”批示的要求,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加快内河巡航搜救一体化建设进度。在经济欠发达、非水网地区,对水上安全管理机构的安全投入应更倾向于提高现场监管能力。要继续开展“结对子”活动,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海事机构要协助政府落实水上交通公共安全投入,特别是加大水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宣传力度,及时协调处理重大安全事项,对港航业主兴建港口码头开辟航道锚地,要严格按照“三同时”的要求,督促业主配套建设安全管理设施,配备必要的监管手段。
部机关有关部门、部海事局要重点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合力打造一个便捷沟通和及时共享水上交通安全信息平台,提高监管工作效率。
四是规范行为,依法办事,抓好工作落实。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的法规体系既有旧的规定不适应,新的规定不到位,也有新的情况缺规范的问题,总的来看是相对滞后的。所以,首先要及时进行规章制度的立、改、废。对一些上位法要加快修订和促进出台,如《海上交通安全法》、《船员条例》、《防治船舶污染条例》、《海上搜寻救助条例》等等,以更适应形势发展和依法行政的需要。同时,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将好的经验和有效的做法,通过地方立法或出台规范性文件予以固化。其次,对于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跟踪研究,在事权范围内,该介入处理的要介入处理;在事权范围之外的,要及时报告。第三,要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执法行为、标准的一致性,缩小区域同类违章处罚的差异。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着海事制服去从事非海事执法活动,更不能从事规费收取或从事经营性活动。要进一步加快“一卡通”的推广应用,这是“三个海事”的建设需要。第三,要适时检验和不断完善水上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做好与当地政府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接轨工作。特别是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要明确并强化设在当地海事局的海(水)上搜救中心的协调作用。第四,在建立健全法规体系的工作中,要充分保障社会的知情权、群众的参与权,充分调动服务对象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务必使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好的操作性。第五,开展综合执法改革试点的地区,要处理好执法主体合法、执法人员资格和执法程序合法的问题,防止出现行政执法越位、错位和缺位的情况。
做好水上安全工作,关键靠落实,必须严格按照工作要求,把每个环节和步骤做好做实,才能避免风险积聚乃至发生事故,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部下发了《关于在交通系统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对水上交通安全工作提出新措施新要求。如何确保能让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各级海事将这些措施要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落到实处呢?我看还是需要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建立起一个闭环管理系统。建议各省厅、各级海事机构,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督察活动。采取明查暗访的方式,协助、配合各地各部门将水上交通安全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同时也可以为部里收集和反馈一些重要的基层信息和工作情况。
五是协调关系,优质服务,树立交通良好形象。要在深刻理解“全国海事一家人、水上监管一盘棋”新理念的基础上,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有创新求突破见成效。对目前还存在个别地区与相邻地区执法特别是处罚不一致的情况,收费不统一,少数地区在本辖区内也存在明显的执法尺度不一等问题,请大家回去后查一查、理一理,原则上要按照去年下发的《关于全国海事一家人、水上监管一盘棋的指导意见》去处理。特别是要立即纠正由于收费不统一带来降低标准、异地登记等问题,如果政府降低标准,则放宽了适航要求,安全技术状况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安全隐患就会再次突出,这不是政府应有或者说是应该的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地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
做好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离不开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社会的支持。要协调好海事部门与其他交通部门关系,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交通部门要注意发挥海事作用,形成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公共安全的合力。各级交通海事部门要向当地政府多请示多汇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将交通行业的意志转化为地方政府的共识,将交通行业的行为转化为地方政府的行为,把海事监管要求转化为一线船员、监管人员的自觉行动,要把我们的工作变为社会的共识,地方政府的肯定,得到群众的承认,要切实加大宣传交通、宣传海事力度,把宣传交通宣传海事与宣传政府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树立起政府交通部门良好形象。
同志们,再过几天就是国庆假期,会后大家都将忙于组织节前安全工作,希望大家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好。同时,我谨向在座各位,并委托大家,向工作在水上交通安全工作中的广大干部职工表达诚挚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让我们以辛勤的工作和丰硕的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安全,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水上交通安全环境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
第五篇:张文康副部长在全国乡村医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张文康副部长
在全国乡村医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全国乡村医生教育工作会议”今天开幕了。这次会议是继 199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研讨会之后召开的又一次全国性会议。我代表卫生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会议的代表们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国家教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卫生厅(局),中国乡村医生培训中心的领导同志以及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
这次会议是在全国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各地卫生部门认真落实今年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要求,深化改革,加强农村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的形势下召开的。
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和主要内容是:检查一九九一年—二OO O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八五”阶段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并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讨论《关于全面落实全国乡村医生教育〈十年规划〉的意见》,推动乡村医生系统化、正规化中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全面落实十年规划。
这次会议既是“八五”阶段的总结交流大会,又是“九五”阶段的动员大会,是一次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大会,这次会议必将对全国乡村医生教育十年规划的全面落实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对《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八五”阶段工作作客观、全面、正确、公正的评价,卫生部委托中国乡村医生培训中心对部分在岗乡村医生进行了中专水平测试;并在各省市卫生厅(局)和教育机构的大力协助下,组织了对全国16个省市15万乡村医生和 616所乡村医生教育机构的基本情况调查。为了开好这次大会,我们还召开了有12个省市科教处处长参加的预备会。为本次大会的胜利召开,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下面,我就乡村医生教育工作,谈两点看法,和同志们一起研究讨论。
一、“八五”阶段开展乡村医生系统化、正规化中等医学教育的回顾和评价为适应农村卫生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卫生部于1990年召开了“全国首届乡村医生教育研讨会”,会后颂发了《一九九——二OOO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及《县卫生学校建设标准》。在1993年召开的全国医学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又陆续下发了《关于加强县、乡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的意见》等五个有关文件。这些会议和文件都强调了要重点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乡村医生在我国现阶段农村卫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建设,开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必须把乡村医生教育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来抓,必须培训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乡村医生队伍。《十年规划》中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到2000年的战略目标,以及用两个五年计划时间完成总目标的阶段性指标。今年是“八五”阶段的最后一年,五年来,在卫生部、各级地方政府、各级地方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广大乡村医生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辛勤工作,克服种种困难,采取了许多切合本地实际的有力措施,使乡村医生教育工作得到很大发展,创造了不少很有启示的新鲜经验。取得的主要成绩是:
1.乡村医生数量增长较快,素质提高明显。据统计,1994年全国乡村医生人数由90年77万发展到93万,增加15.6万,平均每个行政村的乡村医生人数已达到1.28人,完成了“八五”阶段要求全国平均每个行政村为1.2人的指标。至94年底,已有17个省市提前一年完成了“八五”阶段要求的指标,占全国省市的57%.今年5月,我部科技教育司委托中国乡村医生培训中心对曾参加过1990年乡村医生中专水平测试的十省市21个县的在岗乡村医生,再次进行了中专水平测试。近1500名乡村医生中,专业知识达到了中专水平的由32%提高到60%,可见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2.三分之一以上县成为达标县。到目前为止,有24个省的861个县完成了“八五”阶段的四项主要指标,成为达标县。占全国2406个县的35.79%。其中12个省达标县的比例达到50%以上。
3.乡村医生教育机构的基本建设有不同程度提高。在卫生部、各级地方政府和卫生部门的资助及自身的努力下,各地乡村医生教育机构的各项基本建设都有
不同程度的发展。以县卫校为主体的乡村医生教育基地,包括县卫校、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卫生职工中专及乡村医生教育函授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建设面积、固定资产总额有了增长,教学设备有所改善,师资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
4.乡村医生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在卫生部领导下,成立了全国乡村医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全国乡村医生教育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很多省市相应成立了乡村医生培训中心,一大批乡村医生教育机构承担起培养乡村医生的工作,并在中国医科大学建立了中国乡村医生培训中心,初步形成了以中国乡村医生培训中心为“龙头”的乡村医生教育网络。1992年卫生部颁发了全国乡村医生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了一套(20种)乡村医生系列教材及配套的音像教材。开办了乡村医生师资进修班和乡村医生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开展了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们已有了一支遍及全国各地乡村医生教育管理干部队伍。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组织领导当地乡村医生教育工作。他们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有关规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克服种种困难,协调、指导各有关部门共同落实乡村医生教育的各任务。他们努力掌握乡村医生教育的特点、规律,积极进行乡村医生教育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使我国乡村医生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5.乡村医生教育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乡村医生工作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的网底,直接承担着农民的防治疾病和健康保健任务。开展乡村医生教育有力地帮助各地逐步建立一支能防能治、能中能西的乡村医生队伍。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健康,并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广西容县,他们积极开展乡村医生教育,改善农村医疗条件,保障农民身体健康。据不完全统计,全县门诊病人中有2/3以上由乡村医生诊治,全县预防接种率达到90%以上,建卡率99.5%,新法接生率98.16%,妇幼项目县工作在广西自治区名列第一,全县25年没有发生小儿麻痹症,基本消灭了麻风病、布鲁氏病、疾疟等病。农村医疗保健的改善,保证和促进了容县经济的发展,过去的贫困县,成为自治区农村经济“十强”县之一。乡村医生功不可没。
总结“八五”阶段乡村医生教育工作,我们的评价是:一九九0年以来,全国乡村医生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乡村医生教育体系已基本建立,乡村医生队伍数量增长较快,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乡村医生系统化、正规化中等医学教育在全国普遍开展起来,取得了很大成绩。全国乡村医生教育形势是好的。但是,应该强调指出的是,还有一些地区的领导,还没有将开展乡村医生教育工作提到应有的高度加以重视,乡村医生教育的地区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距指标完成还有较大差距。在这次会上,应该很好地总结交流经验,以推动“九五”阶段目标的实现。
二、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教育,切实完成“九五”阶段指标任务,推动十年规划全面落实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乡村医生实施系统化、正规化中等医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的认识。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二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的全球战略,1990年联合国召开首脑会议,通过《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我国政府积极参与了这些国际活动,并作出了庄严的承诺。为了推动全球战略目标的实现,实施初级卫生保健,我国提出了在农村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和指标。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卫生部又提出了开创农村卫生工作的新局面,全面推动农村卫生工作的更高要求。
目前,我国卫生事业正处于第一次卫生革命和第二次卫生革命相互交叉与逐步过渡的时期。第一次卫生革命所承担的控制、消灭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的工作还没有完成,还需继续努力。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方式改变,新的卫生问题日渐突出,我国人民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非传染性慢性病,如癌症、心脏病、脑中风和糖尿病日益增加。环境污染、职业病的危害也日趋严重。这说明,第二次卫生革命已摆在我们的面前。此外,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有了多层次的要求,不仅要求有病能治,还需要无病防病,健康长寿。总之,两次卫生革命的任务、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多层次要求都摆在我们的面前,卫生工作的任务格外繁重和艰巨。
我国有十二亿人口,八亿多在农村,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满足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历来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重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乡村医生的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现已有村级卫生人员134万多人,其中乡村医生93万多人。据调查,他们承担了农村50—60%的医疗任务,80—90%的预防保健任务,为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乡村医生这支队伍,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任务是无法落实的,农村卫生工作就难以开展。近几年,我国的南方和北方都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广大乡村医生冒着危险,与各级医疗卫生人员并肩战斗,日夜为灾民治病,积极宣传防病知识,开展防疫工作,做到了大灾之年无大疫。没有乡村医生这支队伍,要做到大灾之年无大疫是不可能的。乡村医生教育不脱离农村实际,低投入,高效益,具有中国特色。培养和发展乡村医生队伍是加强现阶段农村卫生技术力量的有效途径,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符合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特点。总之,为了满足我国广大农村八亿多农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必须下决心培养一支能防能治,能中能西,素质优良的乡村医生队伍。
(二)采取切实措施,保证“九五”阶段指标任务的完成,推动十年规划全面落实。
在检查、总结“八五”阶段主要指标落实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十年规划的要求,卫生部提出了《关于全面落实全国乡村医生教育 <十年规划>的意见》供大家讨论。就此,我先谈谈有关的几个问题。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促进乡村医生教育工作健康发展。我们已经较好地完成了“八五”阶段的指标任务,而要实现“九五”阶段的目标,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特别是那些未完成“八五”阶段指标的地区,任务更加繁重。为此,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充分认识乡村医生教育工作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作用,以及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意义,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把乡村医生教育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教育系列之中,增加对乡村医生教育事业的投入,提供必要的教育条件,通过有力的政府行为来促进乡村医生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我国造就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乡村医生队伍。为了推动乡村医生教育工作,激励大家更好地落实十年规划的各项指标,我们公布了各省完成“八五”阶段四项主要指标的达标县数量及所占比例。“九五”阶段,我们将进一步组织制定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在总结<十年规划>全面落实情况时,表彰达标县。希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计划指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完成达
标县的指标,使更多的县榜上有名。
2.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乡村医生系统化、正规化教育在广大农村进一步推广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提高在岗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解决不断提高乡村医生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问题比解决数量不足的问题更为重要,也更加困难。乡村医生工作、生活在农村,农民离不开他们的服务,难以长期脱产学习,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广西、江西、陕西、安徽、河南、河北、福建等省,创出了好的经验。他们得到省教委和医政部门的支持,规定在一定年限内必须达到中专水平,否则不发乡村医生证书,不准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与此同时,采取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等办学方式,定期举行中专水平测试。这些规定和做法,既促进了在岗乡村医生的学习,又提高了乡村医生业务水平的提高,对乡村医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仍以短期培训为主的省、区应借鉴他们的经验,尽快对在岗乡村医生实施系统化中等教育。
对没有条件接受系统化、正规化教育的在岗乡村医生,参照“乡村医生各项业务知识和技能内容”的要求,逐项培训。
对已达到中专水平的乡村医生,要继续提高其业务水平,使他们的知识不断更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大专层次的教育,上海等地已进行有益的尝试。总之,乡村医生教育工作要不断发展,不断提高,不能放松。
3.在开展乡村医生系统化、正规化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使用和管理。各地卫生主管部门要做好乡村医生需求预测,已达到数量指标的地区要适当控制数量增长。教育与用人部门要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招生培训和使用计划,对培训合格者要妥善安排,严禁未经培训者和培训不合格者从事乡村医生工作。卫生部正在制定乡村医生的管理办法,今后将逐步实行乡村医生注册资格考试制度。有些同志担心这会冲击已开展了五年的乡村医生系统化、正规化中等教育,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部医政司会与科教司共同协商提出衔接解决的办法,使乡村医生中专水平测试与乡村医生注册资格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这不但不会冲击,还会加速乡村医生的教育工作。
4.加强教学管理,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开展乡村医生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农村基层卫生技
术人才。“九五”阶段乡村医生教育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上来。教学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力所在,提高教学质量是各类学校的永恒的主题。学校要从招生制度、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特别要加强德育教育以及预防保健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要继续加强乡村医生教育机构的建设,调整结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努力做到大部分教师达到大专水平,一部分达到本科水平,有困难的至少达到所从事专业的单科大专水平。要建立各层次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体系,建立教育行政管理系统中的质量控制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同志们,这次大会要总结交流“八五”期间的工作,又要研究讨论问题,修改文件,时间有限,希望与会代表,集中精力,畅所欲言,共同努力,把会议开好。
借此机会我们要对长期以来,特别是在“八五”阶段,为乡村医生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人、财、物支持的各级领导,各个单位表示感谢,对WHO,世界银行及关心、支持、帮助过乡村医生教育的国内外各种社会团体表示感谢,同时希望这种支持、帮助随着乡村医生教育工作的发展更进一步加强。我们还要对在乡村医生教育战线上辛勤从事教学、管理、研究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远道赶来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通过你们向长年战斗在农村卫生工作第一线的广大乡村医生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同志们,“九五”阶段是全面完成十年规划的最后阶段。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努力开创乡村医生教育的新局面,为十年规划目标的实现努力工作,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