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人为本 强调个人的重要性辩论赛
一. 定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以人为本的三层含义。
1、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发展
2、发展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发展
3、发展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为本的发展
以民为本,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在封建社会中,“以民为本”即“民本”,这里的“民”是与“君”相对的,有时“民”则是与“官”相对的。用孟子的话说,就是“民为重,君为轻”。人和民的区别
古汉语中,“民”与官相对应,“人”是泛指人类个体
现代,人:自然人
民:处于一定社会体制下的人
***其实从定义和解释来看,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虽然有区别,但大体相同。只是因为在古代还没有“人”的概念,便用“民”来代替。尽管应用于时代背景不同其含义有差,但绝不是对立面。并不是辩题对其的理解,人指个人,民指集体。所以,以我个人角度分析,这个辩题是有问题的。很显然,出题者是想比较个人和集体的重要性,但为了增加文学色彩和提升逼格,在没有弄清事实的情况下画蛇添足。所以在辩论中并不需要过多的纠结“人”和“民”的区别,而是要强调“个人”和“集体”的重要程度*** 个人:或者称个体,一般指一个人或是一个群体中的特定的主体。
集体:是一种组织形式团体,具拥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共同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政治目的和共同的社会利益。分社会性质团体和国家机构性质的团体。二. 定主线前需要弄清的问题 1.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
个人是集体中的个人,集体由个人组成的。个人不可以脱离集体而独立存在。只有当个人以最好的状态组成集体时,集体的功能达到最大发挥 2.关于个人与集体重要性的比较点以及对谁而言(核心问题)
这个问题弄清楚了,主线、攻击点和防守点也便浮出水面了。但这也是分歧最大的地方,不一样的比较点会呈现不一样的比赛。当然比较点没有对错之分,只要认准了,去坚持便可以。下面是我的一些意见:(1)作为比较性命题,单单讲出我方的重要性是不够的,而是要体现“更”字。同理,当对方讲出集体的重要性时,不要急于否定,要看对方是否有“更”的理解。*我方不否认集体的重要性,而是相比于集体,个人的重要性更大*(2)作为辩论新手,我认为这种核心思想是比较简单好打的。人是团队的前提和基础。团队协作也是个人能力的一种。团队由个人组成的,个人能力越高团体协作效率就越大。所以不论对方辩友说多少团队协作的好处,我们都可以把他归结到个人能力上。团队协作会有突出的成绩,是因为一个团
队有一个能够正确带领团队、能力突出的领导者。所以说个人能力决定团队的发展,决定团队实现价值。个人能力比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
(3)这个辩题应该抓住一个比较平台来打~一个比较性辩题如果对方没有提出比较平台那他们就输了,你们甚至可以这么说:“您方提出的团队协作重要的观点我方全都同意,但是您方怎么论证出您的团队协作比我们的个人能力更重要的?”
观点可以去提领导的个人能力特殊作用,拿破仑时期的法军是世界上协作能力最强的军队了,不一样要依靠拿破仑的领导吗?至于为什么领导更重要,在滑铁卢战役中,格鲁希将军的愚昧领导,使得法军错过了攻击的最佳时机,之后虽然战斗协作力很强,突围战中表现神勇,甚至一门大炮也没有丢掉,却已经无关大局了。所以领导的个人能力可定也属于个人能力的范畴,而领导的个人能力起到了决定下属的协作能力是否能够发挥的关键作用,是一种制约关系。因此作用更大。还有,这场辩论和容易陷入一个悖论,即比较两个东西哪个更重要的时候,人为把自己想说更重要得那个设定为没有,另一个设定为有来比较。举个例子,比较枪和子弹哪个更重要,我就设定一个有一个没有,比如有了枪没有子弹,敌人来了也得死,所以当然子弹更重要了~其实反过来也是一样的~这个逻辑很简单,你一眼就能识破,但是当用很多复杂词语包装了以后就很容易绕进去了,所以仔细听,当他们把比较建立在“没有团队合作,有了个人能力也没用,所以团队合作更重要”的时候要拆穿他,说另一面给他,告诉他这根本无法比较。记住,一切建立在不合理论证结构上得出的结论其正确性根本不予讨论~ 三.主线与攻击点(由于时间关系,也没有讨论和确认,就在网上找了比较好的论点和论据)
1、个人的能力的特殊作用
俗话说的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群由绵羊带领的狮子绝对战胜不了一群由狮子带领的绵羊)拿破仑时期法军是世界上协作能力最强的军队,不一样要依靠拿破仑的领导么?为什么领导更重要,在滑铁卢战役中格鲁希将军的愚昧领导,使得法军错过了攻击的最佳时机,之后虽然战斗协作能力很强,突围战中变现神勇,却已经无关大局了。领导的个人能力也属于个人能力范畴,而领导的个人能力起到了决定下属的协作能力是否能够发挥的关键作用。是一种制约关系。因此作用更大。
完璧归赵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凭借个人出色的外交能力保护好了和氏璧,识破了秦王的诡计,假设蔺相如没有出色的个人能力,那么赵国就是再怎么强大也是无法和秦朝那样的庞然大物相抗衡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个人能力的重要性,没有杰出的个人能力作为带领和引导,那么团队协作是发挥不出最大成效的!
德国是一个协作意识很强的民族,但是希特勒一个错误的决定,走上了失败之路,个人能力决定国家未来。擒贼先擒王 射马先射人
2、质和量的问题
一双筷子易折,很多双就折不断。(数量再多,没有质,还是被折断)
抗日战争,中国人何其多,但还是和区区一亿多人口的小日本作了长达八年的抗战。为什么?没有好的战术指导和训练素质是硬伤。
有句俗话:中国人,一个人是一条龙,而一群人呢,就变成了一堆虫了,没有足够个人能力的人在一起,即使再团结,但是水平达不到,事情也做不出。3.个人是团队的一部分
个人是团队的基石,个人能力的强弱决定团队的软件及硬件条件,就像盖楼用砖头,砖头不好,再好的工匠也没法打造出高质量的工程。领导能力和团结能力,也是个人能力的一部分。当代社会,团队意识也是个人能力的一部分。个人能力是进入团队的首要条件。
木桶效应: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次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要想提高木桶容量的整体效应,不是增长而是补短。
多腿凳定律
合唱团,一人走音会影响整场音乐会。俗语:一粒老鼠屎会坏了一锅粥
在这个物价飞涨工资却不涨的年代,面对当今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面对当下的就业难、读书难、买房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个人能力凸显得至关重要。只要个人能力培养到位了,那么他不仅有一技之长,有创新能力,而且还有合作能力,懂的合作技巧,他一定会在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先人一步攀登到人生的一个高峰。
所以我方辩友认为,应该以人为本,强调个人的重要性
**如果打以人为本,就用下面这个吧,但我认为不可取,因为这是论述,不是辩论** 第一,所谓“以人为本”的本来意义就是以人为根本,就是以人为中心,因为人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语)这就意味着,人本身具有最高的价值,人是最高的价值主体。所以,我们今天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就是要求人们更加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保护人的生命,保障人的幸福,促进人的发展,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政党来说,都是第一位的任务。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一切纲领、政策,都必须以人为中心,而且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的幸福。
第二,作为近代启蒙时期的重要理念,“以人为本”是以“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为其理论基础的。“以人为本”与任何一种特权意识、特
权制度都是针锋相对的。所以,我们现在提出并坚持“以人为本”,这对于反对特权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极为重要的。
第三,“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思想,从其在近代形成以来,它本身一直包含着这样一个实质性内容,即不能把人仅仅看作是工具,更重要的是必须把人本身看作是是目的。关于这一点,康德有一句名言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东西都须服从这样的规律,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尊重人的人格尊严,在任何场合中,都要把人作为人来对待。人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一个事实:我国司法部颁布并于2004年5月1日开始执行的《监狱服刑人员行为规范》,取代了1990年以来执行的《罪犯改造行为规范》,对其中一些有辱人格的管理方式,进行了修改,并且把“罪犯”改称为“监狱服刑人员”,可以看出,这是在深层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尊重人”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做起,对于提高我国社会的文明水平具有深远是意义。
反方可能会提出以下观点:
1.孟子是提倡以民为本的。说孟子提倡以民为本,理由很清楚,他说:民为贵,社稷此之,君为轻。民,与官是反义词。以民为本,是在处理民权与官权之间的矛盾时天平向民权倾斜。(与个人集体无关,不在讨论范围之内)2.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领导同个人负责相结合。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集体利益,甚至要放弃或牺牲一些个人利益。(从长远看,坚持集体主义是对个人利益的最大保护。这难道不是凸显个人的重要性吗?)
3.团结就是力量。集体就像拳头或手掌,它的威力来自于每根手指的紧密合作。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百川纳海才能激发惊涛骇浪,个人与团队关系就如小溪与大海。每个人都要将自已融入集体,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协同合作。没有它,团队就如同一盘散沙。一根筷子容易弯,十根筷子折不断。众人划桨开大船。(前面质与量的论点)
第二篇:强调目标的重要性的名人名言
关于强调目标的重要性的名人名言
一)、一个人努力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越快,对于社会就更有效果。
二)、做人像水,做事像山。做人尽量往低处走,让着别人,遇见利益和名声尽可能往下退,给自己留下做大的余地。做事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和目标,像山一样挺立在那儿,才能把事做好。
三)、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不耻最后。即使慢,弛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鲁迅。
五)、对于一个背负着使命的人来说,对目标的逐渐麻木是极端可怕的事。而痛苦,才是保持清醒的最好方式。
六)、我的生活是单线程任务,不必选择,不必割舍,不必挣扎,只要学习就好了,只要奔着那个目标跑过去就行了,别迷惑。
七)、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作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
八)、为了达到目标,暂时走一走与理想背驰的路,有时却正是智慧的表现。
九)、我们命定的目标和道路,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
一零)、人生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要执着。如果一个人认准了某个远大目标,并且脚踏实地始终不渝地去努力钻研,总是有成功的机会。反之,如果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或一受到挫折就改变志向,则终将一事无成。
一一)、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因为,俗话说的好,无所不在等于无所在。蒙田。
一二)、生活里没有奇迹,大部分的时候奇迹是你自己创造的。
一三)、设立目标,实现目标,再设立新的目标。这就是成功最快速的方法。
一四)、人也许有时就是这样,并不是为了什么高尚的理想)、远大的目标而活着,而是在活着的某些时候恰巧有了这些而已。
一五)、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一六)、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
一七)、当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候,他知道他航向何处吗?他的目标只是前进。他自己就是目标,逼着他向前走。
一八)、我要做很多类似的决定,而且要靠直觉判断。我一直努力以最学术的态度去谨慎思考不同方式所能产生的不同结果,但多数时候,你必须先确定目标,知道你要什么,然后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一九)、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
二零)、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因为,俗话说的好,无所不在等于无所在。
二一)、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
二二)、尚未实现的崇高目标,要比已经达到的渺小目标尤为珍贵。歌德。
二三)、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一切。我们的恐惧总较我们的危险较多。
二四)、生活六“朋友”:信心是支柱,目标是动力,三思是舵手,运动是健康,知识是财富,知足是大乐。
二五)、为了能拟定目标和方针,一个管理者必须对公司内部作业情况以及外在市场环境相当了解才行。
二六)、欲望是指向目标的,但是它自己却从来不会停留在目标上,这注定是一场令人绝望的追逐。
二七)、每走一步都走向一个终于要达到的目标,这并不够,应该每下就是一个目标,每一步都自有价值。
二八)、喜欢你,是我无法控制的意外;怀念你,是我必须要控制的信念;忘记你,是我未来的目标。
二九)、最理想的朋友,是气质上互相倾慕,心灵上互相沟通,世界观上互相合拍,事业上目标一致的人。
三零)、不及时努力学习,年轻力壮时就懒散不堪,生活没有什麽目标和思想,怠惰的人永远不能发现智慧之路。
三一)、人很大的兴趣就是感觉一步一步地往自己设定的目标方向去努力!
三二)、一个人要坚持为自己而活的生命理念,而绝不是成为为他人而活的机器,只有这样才能肯定自我充满信念,只有这样才能找出人生的目标与愿望,然后努力去实现它,才不至于辜负上天所赐予的生命权利。
三三)、你的人生核心目标是什么?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的根本差别并不是天赋)、机遇,而在于有无目标。
三四)、反抗命运,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正因如此,反抗命运才会有价值,成就目标才会有意义。
三五)、目标越接近,困难越增加。但愿每一个人都像星星一样安详而从容地不断沿着既定的目标走完自己的路程。歌德。
第三篇:强调家教的重要性
强调家教的重要性,提出家教的宝贵见解
1家教要从幼儿时期开始
对此,他用民间谚语“教妇初来,教子婴孩”作比喻,说明家教从幼儿时期开始的道理。民间谚语的意思是说,要使媳妇服从公婆,遵守家规,就要从她一过门开始便严加教训,以养成服从公婆和遵守家规的习惯。同样道理,要使子女长大成人,也应该抓住婴儿幼小的时机进行训练,这样才能打好接受教育的良好基础。他又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训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为什么这样做呢?他认为,婴儿幼小时期,精神专一,容易接受训练;长成以后,思虑复杂,不容易接受教育。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成长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颜之推的这一见解,是符合幼教的一般规律的。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观点看,幼儿时期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可塑性很大,容易接受教育和训练,所以家教宜早不宜晚,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2家教的主要内容是语言、道德和立志
颜之推认为,语言教育、道德教育和立志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关于语言教育,他指出,父母不能教好子女正确地使用语言,就等于犯罪行为。他说:“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云为品物,未考书记者,不敢辄名,汝曹所知也。”对幼儿来说,语言教育是基础,哪怕一事一物,未经考证都不能随便称呼。否则,将会给子女造成谬误,影响终生。关于道德教育,他认为家教最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品德,特别是培养孝、悌的精神。在这方面,不是靠长篇大论地说教,主要是靠长辈的示范。他把成人道德榜样的影响,称之为“风化”。他指出,所谓风化,就是“自上而行下”、“自先而行后”的影响,即长辈和兄长的榜样作用。这是因为,幼儿有自然效仿的心理,不喜欢强制。这一见解也是很有道理的。关于立志教育,他认为劝勉子女立志,使他们确立较高尚的理想,也是家教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对立志的解释是:行尧舜之道,继承家业;不依附权贵,不屈节求官。这种观点尽管有阶级的局限性,以及他本人具体处境的原因,但把立志做为家教的内容还是可取的。
3家教要处理好爱与教的关系
根据他的观察,一般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往往处理不好这两者的关系。他说,有些父母对子女在生活方面尽量给予满足,放任自流,很少限制。做错了事理应训诫,反而鼓励;说错了话理应责备,反而以笑谅解。他进而指出,这种有爱而无教的现象,是绝对不能收到良好
效果的。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他主张,父母对子女不能没有爱护。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而生孝矣。”这就是说,父母对子女既有严格要求,勤于督训,又有适当的关怀和爱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果。
总结前人治学的经验,提出有益的治学方法
1虚心
颜之推认为学习目的是“多智明达”,“所以求益”,补自己的不足。因此,他反对骄傲自大,盛气凌人,主张虚心学习。他说:“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他反对骄傲浮夸的学风,提倡虚心务实,博学广师,这还是有积极意主的。
2惜时
他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终生接受教育,那么一定要珍惜时光。年幼“尚须早教”。少年也不可“失机”,“然人有坎轑,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早年失学,成年以后不能自暴自弃。他列举了历史上很多“早迷而晚寤”的人物,指出他们都因能坚持刻苦学习而有所成就。他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秉烛”之光,固然比不上“日出”,但较之“日无所见”要强多了。他引用春秋时期师旷对晋平公所讲的话,是很恰当的,使那些不肯学习的人感到惭愧,使那些肯学习的人得到勉励。这种珍惜时光,不以老废学,终生接受教育的思想是很有见地的。
3勤勉
他强调学习要勤勉努力,列举古人勤学的例子:“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认为勤学是使这些学士获得成就的原因。他反对那些“优闲”之士,“高谈虚论,左琴右书”。认为即使迟钝的人,只要勤学不倦,也可达到精通和熟练的程度,“钝学累功,不妨精熟”。只有勤勉,才能“博学”;只有勤勉,才能对知识“皆欲根寻,得其原本”。他这种主张勤勉努力、寻根究源的思想是有价值的。
4眼学
颜之推重视亲身直接观察获得的知识,他说:“谈说制文,授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眼学,亲眼所见,有切身体会。耳受,则是“道听涂说”,不确切,没有深切感受。所以他对专靠耳闻而得来的学问持怀疑态度,认为耳闻未实,眼见为真。他反对那种“贵耳贱目”、以讹传讹的学风。当然他不是主张一切都要“眼学”,完全排斥“耳受”,认为听闻的知识也是需要的,不过应取存疑态度,不能不问原因,轻易相信。
5切磋
他推崇《学记》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说法,提倡在师友之间相互切磋,不可“闭门读书,师心自是”。他认为朋友之间相互切磋问难,不仅能解决疑难、丰富知识,而且还可以纠正谬误,使所得知识更为确切。他强调良师益友共同研究切磋、相互起明,这是我国古代一种优良的传统的学习方法。(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思想史》,郭齐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go to top
案例述评:颜之推写《颜氏家训》,把家庭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他从家庭利益出发,为了“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使颜氏家族在政治变动中不致衰败,需要依靠家庭教育教训子孙,宣讲立身处世之道。他认为家庭教育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因为婴幼时期,性情纯洁,未染恶习,思想观念还没有形成,接受塑造的可能性最大,所以家教宜早不宜晚。
颜之推认为家教的主要内容是语言、道德和立志。语言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是核心,立志教育是关键。他特别强调家教要处理好爱与教的关系,要杜绝有爱而无教的现象,认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而生孝矣。”针对当时士大夫教育的腐朽空泛,颜之推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一系列主张,如提倡实学教育,培养国家实际有用的人才,恢复儒家的传统道德教育,加强孝悌仁义的教育,反对知识狭隘、头脑闭塞,主张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增广生活经验等。
颜之推有广博的知识,少年时期就受过家学的训练,成年之后又好学不倦,积累了丰富的治学经验,如:读书学习是为了修身利世,读书学习要靠个人勤奋;读书学习要有虚心的态度,读书学习要珍惜时光;提倡学习要相互切磋,要重视直接观察等等。这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是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批判继承的
第四篇:以人为本在人民法庭工作中的重要性
人民法庭作为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是“基层的基层”,工作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处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和谐的第一线,处在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前沿,同时也是人民法院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当事人和广大群众感知司法公正与效率的重要“窗口”。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与农民联系最密切的人民法庭在人民法院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越发重要,因此,抓好人民法庭工作意义重大。结合近几年工作体会,我认为,以人为本是抓好人民法庭工作的关键所在。
制度激活:人员实施轮岗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城乡差别迅速缩小,农村生活条件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地处乡镇的人民法庭物质装备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与法院机关的工作条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有的还非常艰苦,因而,在人员分布上,截然形成两块,机关是机关、基层是基层。以我院2002年初法庭人员状况为例:
法院六个农村人民法庭共有43名工作人员,从开始进入法院就被安排在人民法庭工作的32人,占法庭工作人员总人数的74.42%。其中由部队转业直接分到法庭的11人;通过法院招干考试进入的11人;司法学校分配的6人;从外地法院和其他单位调入的4人。他们当中,在法庭工作15年以上的10人,占31.25% 10年以上的7人,约占21.88%;5年以上的8人,占25%;3年以上的7人,约占21.88%。
而43人中其余11人,是在1999年法院实行“竞争上岗、双项选择”时到法庭工作的,其中9人系提拔使用,担任庭长或副庭长;2人是自我选择到法庭工作。
由此,不难看出以下现象,一是法院机关工作人员大多是在提拔时才调整到法庭工作;二是法庭工作人员想调入机关工作也十分困难,有的甚至在法庭工作到退休;三是法庭的人员充实主要来自部队转业、法院招干考试和学校分配三个渠道,因为刚进法院,不能给组织提什么条件,只能服从分配。其弊端也非常明显:
1、同在法院工作,同工同酬,去法庭工作有时还要自己负担交通费,条件艰苦地位反而低,工作人员心理不平衡;
2、法庭工作人员想到机关工作,要“有路子”,形成猜忌、滋长不正之风;
3、没有司法经验的人员直接充当法庭工作的主力军制约审判工作质量和效率。
事业发展,人是决定因素。抓好法庭工作,首先要抓好法庭队伍建设,要激发活力。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产生活力,让法庭与法院机关庭室人员流动起来,是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2003年12月,经党组认真研究,并广泛征求全院工作人员意见,在向组织部门和上级法院备案后出台了《干警轮岗交流暂行办法》内容包括: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造就高素质的法官队伍,着力培养法官不同岗位所需的业务专长,向专家型复合型法官发展。依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苏高法【2003】36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法院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实行干部定期岗位轮换制度。
2、原则要求。轮岗对象为全院工作人员;轮岗时间一般为二年;在同一岗位(职务)工作五年以上;年龄在45岁以上工作人员原则上不下基层;岗位轮换时,实行离岗审计制度。
3、具体办法。实行横向、纵向相结合的办法;采取个人报名下基层和组织协调相结合;法庭每年轮换4—8人到院直工作;各部门(岗位)任期超过五年的均需轮换岗位。
4、组织领导。工作人员轮岗是人事制度改革新的尝试,涉及面较广,组织实施任务重,为保证此项工作的有序进行,院成立工作人员轮岗交流领导小组,党组书记组长,政治处负责具体工作。
政策倾斜:党组认真落实配套措施
建设规范化法庭。“栽下梧桐树,好引金凤凰”。几年来,我们在建设审判大楼的同时,着力抓好人民法庭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建设,切实发挥法庭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促进人民法庭的内部管理,想法设法筹措资金,加强法庭建设。官湖、碾庄克服困难、勇于挖潜,以出色的工作赢得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建成了苏北一流的法庭审判楼,并在庭内建成了局域网,实现打印共享,食堂、浴室、健身房一应俱全,硬件建设走在徐州前列,赢得高院和中院主要领导的一致肯定。铁富、议堂已于今年4月19日奠基动工,年内,四个人民法庭将打造成外观模式一致、内部结构相同,建筑面积均为1200平方米的标准化人民法庭。在保障审判工作需要的同时,使工作人员有一个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增加办案经费。经过对四个人民法庭业务量的细致核算,在继续发放人民法庭基层补贴的同时,党组研究决定,人民法庭除和院直业务庭实行基本的燃油、办公等经费包干外,法院每年按比例再向人民法庭拨付一定数额的办公经费,在解决办案费用不足的同时切实杜绝乱收费的现象。
及时召开人民法庭工作推进会议。2005年7月8日,召开全院工作人员参加的人民法庭工作会议,总结近几年来人民法庭工作经验,分析面临的困难问题,提出要突出人民法庭工作特点,抓住重点,以专项整改活动为契机,规范法庭管理,再接再励,打造人民法庭工作新亮点。会上,还重奖了省最佳人民法庭碾庄法庭1万元人民币,进一步鼓舞士气,激励人民法庭工作再创辉煌。
着力培养:造就复合型法官
人民法庭工作不象院直业务庭那样单一,一是业务上,审理的案件除了大量的民事纠纷外,还包括商事合同类以及刑事自诉案件,多数法院的人民法庭同时承担着自结案件的执行工作;二是协调上,要与辖区乡镇党委和有关机关单位保持良好关系,方便工作开展;三是建设上,正常的维修和行政管理之外,有的法庭需要建造新的办公楼,建筑面积达到规范化、规模化要求;四是工作对象上,法庭法官面对的多数是文化层次低的老百姓,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风土人情知识。因此,对法官的素质要求要更全面。几年来,我们把人民法庭作为培养复合型法官的基地,选择优秀法官轮岗到法庭工作。
把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作风过硬、事业心强的优秀青年干部作为选配人民法庭庭长的标准,配强人民法庭庭长,使法庭工作更具有活力。目前,四位法庭庭长均具有法律本科学历,年龄均在40岁以下。如我院一名华东政法学院毕业的副庭长,从分配到法院就从事商事审判工作,业务能力很强,党组去年让他到法庭负责工作,在适应一段时间后,法庭建设、审判工作和队伍管理有声有色,自身素质得到了有效的锤炼。
把知识面广、审判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轮岗到法庭。审判员张元领,1985年考入法院,作为并不年轻的审判员,在党组决定实行人民法庭与院直机关轮岗的时候,首批四名同志中,年龄最大的他,没有一丝犹豫,打起被包,第一时间赶赴法庭报到,任劳任怨地工作了两年。2005年7月11日他与法庭四位同志驱车回院,当行至议堂公路黄海村附近时,突然发现一辆满载黄沙的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www.xiexiebang.com查看自卸车横在路中央,车轮下轧着一只竹篮,一名中年妇女斜躺在车轮外侧,殷红的鲜血顺着头发汩汩从头部流出,肇事车主呆呆地坐在车里不动,几个村民围着车子乱哄哄地不知所措。情况万分紧急!他当机立断,“停车救人!”停车后四名工作人员立即分别进行包扎伤口,止住流血,拨120急救,110报警,看管肇事司机,指挥来往车辆。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紧急关头,见义勇为,挺身而出,指挥同志们展开救助行动,挽救了群众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人民法官爱人民的赞歌,展现了人民法官良好的道德风貌和过硬的综合素质,赢得了公安、医院和当地群众一致称赞。
曾在多个部门工作过、具有丰富审判经验的谢军强,20年前在铁富法庭任书记员,2005年4月,再次来到该庭,以娴熟的审判技巧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八个月的时间里,审结各类案件208件,无一发回和改判,其中调解撤诉157件,占75.48%,上访投诉率为零。今年4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法官。
成效凸显:人民法庭工作跃上新台阶
2003—2005年人民法庭共审理各类案件7667件,占全院案件总数的47.42%。人民法庭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通过公开审判、巡回办案开展法制宣传,积极指导人民调解组织,解决纠纷,平息矛盾,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各项司法便民、利民活动,忠实践行“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官湖法庭主动发放联系卡、巡回办案,让老百姓和民营企业主真切地体验到司法便民带来的便利,为官湖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碾庄法庭将诉讼调解工作贯穿于立案、审判、执行工作的全过程,积极探索调解方式、总结调解经验,取得了可喜成果。铁富人民法庭积极探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新思路,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指导工作。八路(现迁至议堂)法庭注意规范自己的司法行为,认真做好息诉工作,做到案结事了。
几年来,人民法庭的工作人员和全院工作人员一样,大力弘扬“树正气、有朝气、讲和气、立志气”的“四气”院风,不比条件比干劲,不比待遇比精神,埋头苦干,勇于争先,为法院争光添彩,涌现了江苏省最佳人民法庭、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诉讼调解先进集体,徐州市优秀法庭集体三等功、诉讼调解先进集体和江苏省优秀法官,徐州市优秀法官、人民满意法官、个人三等功,院办案状元等先进集体和个人,16人次在职务职级得到提拔。
第五篇:“以人为本”课堂讨论教学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课堂讨论教学的重要性
来源: anylunwen.com
“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新理念后。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有效运用。其中,讨论教学法运用得比较普遍。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几乎每课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讨论课主要根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以发挥人的主体性为宗旨,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但不太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导致教师目中无人,课堂成了布道场。
教学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讨论教学一改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生生、师生对话讨论。使知识的授受处于动态的互动过程中。
讨论教学的意义也许人尽皆知,但对话讨论不能只停留于形式上— — 否则。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还会产生负面影响,这就不是所有运用此法的老师都能明了的了。笔者曾听过一堂实习生讲的讨论课— — 《第一次真好》。执教的实习生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作者简介、结构分析、层意概述、课堂讨论。执教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最后一个环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自己在生活中的第一次经历。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不错的,教师在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实际的教学情形,却引起了我对这种讨论教学的思考。
执教者在引导学生讨论这一环节,组织得还是比较成功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发言争先恐后。有位男生站起来说,他第一次和小伙伴到农村去玩,在田地里捉迷藏、采野花的时候,发现了一只小猫,它的腿不知什么原因断了。男生和小伙伴把猫捉住,绑在一株树上,并找来一些柴禾,用火烧小猫。这名男生用一种兴奋得意之情讲述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次。接下来。一名女生讲了她和伙伴在一个农民家的茅房里放鞭炮的“刺激” 故事。随后,各种各样充满刺激的“第一次”,就从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口中说出来了。我听了。真有说不出的感慨。课堂讨论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他们的言语能力有很大的好处。但这堂讨论课,却有不少地方值得思考。
语文课堂讨论是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本或思考相关问题而应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一种为活跃课堂气氛的做秀,因此,在语文课堂讨论中应体现出一种人文精神。就上述这堂课的讨论内容而言,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关爱生命,真正体验到生命中有价值、有意义的第一次,是课堂讨论的目的所在,也是这堂讨论课的灵魂所在。但遗憾的是,执教者没有这样做,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自由发言,看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既没有实现课堂讨论教学的目标,也丧失了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表面上的活跃,实际是课堂教学失控的表现。在这种情形下,教学思想无法在讨论中体现,而没有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往往可能带来单一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甚至有可能变成谬误或偏见被无意传播的场所。后者Y学生而言是可怕的,因为错误的思想可能潜伏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一遇到合适的时机就会发酵、变质,危害生命的健康成长。譬如在这一案例中,如果教师不指出学生对生命、哪怕是动物生命的漠视和残忍的错误性,学生就会默认这种做法是对的。
仔细分析起来。课堂讨论教学容易出现的弊端就在于人本主义思想的缺失。在讨论过程中,只有关注每一个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前提),关注和引导学生讨论的内容(体现以人为本的关键)。
才可能使讨论教学在讨论的形式下有其实质性内容。
要在课堂讨论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教师对讨论的介入是必需的,否则,课堂讨论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不仅有可能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甚至还有可能产生负面的教学效果。
就这堂课而言,当那两位学生在叙说自己的第一次经历中表现出对动物的残忍和无聊心态时。
教师应当场指出其错误,并结合课文进行引导 — 什么才是作者赞美的第一次。我们应该去追求什么样的第一次,而不是单纯地寻求刺激的第一次。这样,才能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统一起来。
作者在文中写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
使人回味无穷”,学生受到这个暗示而把第一次的经验集中在了“新鲜而刺激”,特别是事件的刺激上,因而谈的往往就是那些刺激的事件,却没有去思考这样的第一次是否“使人回味无穷”。教师在听了学生的发言后,应很快地了解到学生对文章主旨理解的偏差和失误,并需对此加以及时指正,让学生再返回课文,深入理解作者所肯定和赞美的第一次,更多是指“使人回味无穷” 的第一次,是生命体验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等等。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是应该的— 不仅可以使这一教学环节进行得更完美,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总之,语文课堂讨论教学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张扬,但贯穿其中的灵魂 — 以人为本 — 教师一定要抓住,否则,讨论就有可能陷入口语游戏或做秀表演。甚至如同上例中,当学生表现出对生命的残忍和对无聊刺激事件的欣赏时。教师也未及时指正,其潜在的教育负面性,就不单是没有教学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