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书记的葬礼》评析
一场简朴的葬礼
华西村,这个位于江苏省江阴市的村庄在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务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建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被赞誉为“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能有今天的辉煌与老书记吴仁宝敏锐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洞察力是分不开的,如今,这位老书记的逝世又将对华西村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华西村仍否有能力始终保持“天下第一”的传奇呢?通过《老书记的葬礼》这篇通讯,读者似乎能有所启发。
《南方周末》的《老书记的葬礼》是一片典型的事件通讯,它通过记叙吴仁宝葬礼的全过程,向读者展示了吴仁宝及新一届华西村领导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吴仁宝成功缔造了一个‘理想国’。这里‘有金山银山,也有绿水青山’。”通讯的一开始,记者就运用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吴仁宝一生的成就,使人对这位已逝的领导产生由衷的敬意。接下来,记者通过“子孙辈”、“最后一次把握”、“一个时代的终结”、“身后事”、“继任者的‘容忍度’”这几个方面展开详细记叙。
这篇通讯的一大亮点就在于其结构的编排。在结构上,大致采用的是纵式。按时间递进式结构来叙述,8点,追悼会即将开始;8点07分亲属入场;8点08分,追悼会开始;8点半,吴协恩致答谢词;8点35分,追悼会结束,结构清晰,条理清楚。虽然这篇通讯整体上是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来描写,但是在记叙过程中记者又采用插叙的手法,穿插了一系列的背景材料及其他相关材料,大大丰富了新闻的内容。如记者对吴仁宝后代的描写:“吴仁宝的家庭成员担任了华西村党委将近一半的书记、副书记职位。”记者不仅详细叙述了每一个子孙的性格、任职情况,甚至还涉及吴协恩过继、婚姻等十分私密的家庭问题。另外在文中还提及吴仁宝将权力交给吴协恩的原因,按吴协平的话说就是“他善于运用无形资产”,这一细节的描述不仅体现了吴仁宝的人物性格,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这些穿插在通讯中的细节描写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吴仁宝及其家庭,这样一个伟大传奇的缔造者他不仅是一个有智慧有能力的领导者,也是一个拥有普通家庭,拥有家庭矛盾的普通人,这在无形之中使读者产生了一种亲近感。
这篇通讯另一大特点就是选材精当。材料是文章的骨骼和血肉,好的材料可以增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主题更加鲜明,为文章注入活力。“平时仅容纳数百坐席的礼堂里,千余人排列如兵团”,“主席台两侧排开的花圈上,都是各界重量级的名字”,这些材料都体现了追悼会现场的情况也体现了吴仁宝受人敬重。另外,为扩展内容的广度,记者又选取了另外一些材料,如华西村如何积累第一桶金,如何确立“中国第一村”的地位等等,一些专家学者杜华西村及吴仁宝的分析也在这篇通讯中有所涉及。总而言之,记者在采写这篇通讯时运用了比较精当的材料,这些材料虽然小,但是具体,这些小而精的材料与主题达到了完美的契合,使人产生“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感觉。
“事因人生,人因事显”,事件和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时间通讯中,任务描写也是至关重要的。《老书记的葬礼》对于任务的描写也是恰到好处。为更加全面地展现吴仁宝的性格特征,记者从两方面来描写——吴仁宝身前的表现和他人多他的评价。纵观全文,是为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吴仁宝的简朴克制。从他要求葬礼从简到致富后一直住在老屋中就可以体现其为人低调的性格。“华西村的一位干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丧事简朴,不仅因为老书记一贯低调——出门只吃方便面、茶叶蛋——也因为‘他老人家嘱咐仪式从简’,‘应该是考虑到党中央正提倡节俭’。”这一叙述更为直观地体现了吴仁宝质朴的性格。除此之外,身为“天下第一村”的缔造者,吴仁宝还具有以为领导者应有的素质——善于把握中央精神。吴仁宝有些时候“逆潮流而动”,有些时候顺势而为,正是这样的性格特征,使他早1980年代全国“分田到户”的浪潮中坚持集体经济,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特征,使他在1992年大屯生产原料,并因此为华西村获得第一桶金。这些方方面面都体现了吴仁宝作为领导人的政治和经济的敏锐性。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是完美的。老书记的离世,有人哭,也难免有人笑。“大华西村民67岁的李明(化名)在得知消息后,显得如释重负。”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的决策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这一细节的描写更加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也为全文增加了亮点。
一代人的离世并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吴仁宝的逝世对华西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的后代又是否有能力使这个传奇的村庄再创辉煌,这一切都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第二篇:《老书记的葬礼》新闻作品分析
《老书记的葬礼》评析
《南方周末》的《老书记的葬礼》一文“大而全”却又不失“小而美”,题材大、入口小、挖掘深、意向远,具有典型的南周特色。下面我将从结构、内容、语言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分析。
一、构思精巧,骨骼清奇
该新闻作品标题为《老书记的葬礼》,一个名词性短语不加修饰、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内容。文章自然地从葬礼仪式进行的时间顺序行文——“8点07分,人们鱼贯而入”;“8时08分,追悼会开始”;“8点半,致答谢词”;“8时35分,追悼会结束”。这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又在内容上把全文划为5部分,分别用了小标题:“子孙辈”、“最后一次把握”、“一个时代的终结”、“身后事”、“继任者的‘容忍度’”。这样的结构横纵结合,既叙述了葬礼仪式的全过程,又回顾了老书记的生前身后事;既囊括了新闻通讯的要素,又不失为一篇讣文精品。
短段落,多分段是该作品的行文特点。娴熟运用新闻跳笔不但给新闻减了肥,显示出清奇的骨骼,而且顺应了读者的接受心理,加强了传播效果。
从微观来说,文章的最后的几个段落有六句总起句,采用了相同的句式,构思精巧、脉络清晰。“吴仁宝正在以一个楷模的方式向他的信仰同道们告别”;“以一种乡土的方式向这座他居住了数十年的旧楼告别”;“以一种传统的方式向他的子孙们告别”;“以一个共产党人的方式向他付出了一生的理想之地告别”;“以一个管理者的方式向他的下属们告别”;“以一个典型人物的形象,向歌颂了他几十年的记者和作家们告别”。这6句话分别从六个角度显示了吴仁宝生前卓越的政绩、简朴的生活作风、优秀的管理方式,以及作为一个长辈的慈爱和作为一个中共党员的忠诚,其典型性值得新华社四十余年的追踪报道。
二、选材精准,语言精炼
只有丰富的新闻元素才能突出人物个性和特点。这篇作品找到了丰满而充实、极具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材料。正确选择恰当的材料能起到“树”形象“立”主题的作用。吴仁宝将华西村打造成天下第一村,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杰出典范,他一生的经历可以写得很长,但作者只是有选择地挑了几个典型的、有代表意义的镜头进行简笔勾画,巧夺天工的手笔却绘出了丰富的全景。
第一部分写参加葬礼的人。此处宕开一笔,从最早到场的华西村当家人吴协恩开始,理出了一条人物线,把老书记的四子一女、五个家庭的情况,特别是他们在华西村担任的职务交代清楚。吴协恩,吴协恩的儿子孙喜耀、孙媳妇周丽,大儿子吴协东,吴协东的小女儿吴芳、大女儿吴洁、大女婿孙云南,三子吴协平,独女吴凤英、女婿缪洪达,勾勒出了吴仁宝私有家族企业的轮廓。
仔细研究名字,可以发现东、德、平、恩,吴仁宝用四个儿子的名字纪念共和国的伟人们。这也显示了吴仁宝高度的政治觉悟。
人物群像中只对孙媳妇周丽进行了肖像描写:“戴眼镜、扎马尾、皮肤白净”,这点多余的笔墨正显示出其“吴家第三代中的翘楚”的地位。在说到三子吴协平时,用了三个字的不带议论性的评价:“不显眼”。又用了一句话说明了原因:因为他管理下的华西村宾馆使用劣质酱油而被父亲贬去厨房洗碗。这从侧面说明吴仁宝的严于律己,也证明其他4个子女的品行端正。在评述时,作者巧用藏舌头的艺术,引用了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和华西村长期的观察者、复旦大学教授周怡的话。他们一个是处身其中的实践者,一个是置身其外的研究者,两位的评价放在一起显得客观而中肯。
第二部分写追悼会仪式。丧事从简是老书记最后一次为华西村把握中央精神。此处文章开始倒叙,从两个角度回顾老书记的生前事。老书记时而逆潮流而动:1969年,开办了地下小五金厂;1980年代初全国的“分田到户”浪潮中坚持集体经济;时而顺时势而为:1992年正确把握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积累了后来发展各项产业的“第一桶金”,由此确立了华西村“中国第一村”的地位。老书记的时俱进的政治智慧不仅体现在生前的大作为,海体现在对身后事的把握。之所以决定让老四接班是因为老书记判断其善用华西的无形资产。
简单几件事,展现出了老书记独一无二的政治嗅觉。正如江阴市委书记蒋洪亮在悼词中对他的高度评价:敏锐把握时代脉搏,是“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卓越带头人”。
三、情感真挚,感染力强
讣文的关键在于其感染力,超脱的境界是讣文感染力的一个外在表现。死者为大,作者并没有直接在文中臧否功过。吴仁宝将华西村打造成天下第一村,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杰出典范,伴随他而来的是名和利,与此同时,围绕他的争议声四起。但无论如何现在对吴仁宝进行评价还不是最佳时机,且对的评价涉及到政治立场。“盖棺未必论定”,“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吴仁宝所缔造的华西模式是否在他百年之后依然能够延续发展,这才是对他评价的完整之时。但作者巧妙地避开了争议,全文不着一句自己的主观议论和抒情,春秋笔法值得称道。
老书记的下葬意味着“吴仁宝时代”的终结,然而他用毕生奋斗锻造出的“吴仁宝精神”永远不会结束。老书记的葬礼过后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华西村的未来,这就与新书记密切相关。“老书记的离世,有人哭,也难免有人笑。”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从人们的不同表现可以客观折射出对老书记的全面认识;另一方面,对这一问题的处理也是摆在对新书记面前的一大考验,其应对方式显示出下文要交代的新书记的作风。摩擦、争辩和质疑主要是在“大小华西”和交接班等问题上。对于新书记,大家尚不了解,作者就用新书记拒绝某媒体的采访这一具体事例来表现其作风。“有些非主流媒体的报道罔顾华西的事实,父亲当年看了不生气,只是因为‘不值得为没由来的事情生气’。我的容忍度没有那么高。”新书记说。言为心声,仅这一句话的语言描写,新书记的直率的性格就跃然纸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者可以想见其作风,想见华西村的未来发展。
正如前文提到的,该作品对老书记的评价都是用引语间接传达的,民族宫主席台两侧的挽联是这样的:“八五风云爱党爱国爱人民 艰辛创业时代先锋 沉痛悼念吴仁宝”;“一生仁义慈亲慈友慈百姓 奉献无私道德楷模 深切缅怀老书记”。
情感的自然流露凸显讣文的感染力。作者在文字语言上的功底是成熟得到的。文章在描绘老书记的葬礼现场时写道“吴家力求后事从简,但涌来的各路人马似乎已使它足够隆重”。一个转折对比显现老书记在村民心中的地位。“打了几个弯的吊唁队伍充塞了村里的长廊——老书记早年修起这四通八达的长廊,希望村民间串门从此不再担心雨雪——人们要排两个半小时的队才能来到老书记遗体前行礼。”空间上的“打了几个弯”再加时间上的“两个半小时”,从人们在时、空两个维度的表现可见他们对老书记的尊重。而排队的长廊正是老书记早年修建的,在长廊里排队前进吊唁,想必村民的心情是复杂的、感慨的、难以言说的。而这些心理活动都不是通过作者的笔描绘的,而是读者能够联想得到的。高明的藏舌头艺术,点到为止,深意无穷。
老书记的葬礼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全文哀而不伤,也引发了读者深深的思索。
第三篇:我们的老书记
我们的老书记
文/小超
千言万语人们在诉说你,字字句句倾诉着百姓的敬意。
滇西粮仓的美誉,只是因你而唤起。
草鞋草帽,你留给了人们太深的记忆。
千家万户人们在传颂你,点点滴滴感动着华夏大地。
万亩荒山的绿衣,只是因你而披起。
为公为民,你留给了人们无数的甜蜜。
我们的老书记,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我们的老书记,是你把党旗渲染得更加美丽。
党旗因你而更加美丽。
这是近几天写的一首关于杨善洲老书记的歌,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学习老书记的精神,在我很小时候也就听大人们讲过老书记的故事,以前一直认为老书记离我们很远,只知道他是一位大官儿,直到2008年2月份,我第一次见到这位老人时才真正的意识到他的那份执着追求,也就是那时候知道了他和大亮山的故事。如今老书记离我们去了,可他的精神却感动着这片神州大地,感动着每一个炎黄子孙。
第四篇:贾世昌老书记事迹在
《贾世昌老书记事迹在《共产党人》杂志刊登后在宁夏及全国引起的反响》
月落诗无痕 7月31日 22:44
贾世昌老书记事迹在《共产党人》杂志刊登后在宁夏及全国引起的反响(祁彦斌等整理)【公仆颂-周燕君】
(一)以《从县官到羊倌》为题的长篇人物通讯被《共产党人》杂志刊登后,贾世昌老书记的动人事迹在宁夏及全国反响强烈!短短几天内,笔者已收到数千人点赞和几十份读后感与评论及诗歌。现选择一些各行各业人士较有代表性的评议文稿,陆续发出,与广大读者和微友们分享。宁夏区直机关党工委宣传部部长范瑜:尊敬的祁老师:一口气读完“从县官到羊倌”,故事中贾老的事迹一直感动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很受教育和启发,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教育,太需要这样的好典型来教育人,感谢您写出这样的有深度教育意义的好文章,辛苦了,相信发出来会受到大家喜爱!谢谢祁老师!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博士)杨积堂:祁彦斌,祝福老兄,感谢老兄,书写历史,挖掘精彩,传播正气,激励我辈!贾老书记,黄土之子,淳朴本色,坦荡人生,心怀百姓,为民造福。高洁清廉,耕耘不息,县官羊倌,良心好官!
人民的公仆,党员的楷模 ——读《从县官到羊倌》一文后的启发 中宁县长山头九队农民祁明章 记得,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有这样一句唱词:“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专拣重担挑在肩”。从本文中我得到了解释,从贾世昌老书记身上,我得到了证实。
拜读了祁彦斌老先生等采写的专题报道《从县官到羊倌》一文;深受感染,触及灵魂。作者置身于时代前沿,以真实感人的人物事件为背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和饱满的激情,细腻的笔触,真实地记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老县委书记艰苦朴素,勤政为民的动人事迹。从县官到羊倌的人生轨迹;谱写了一曲共产主义战士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赞歌!
贾世昌老人从政四十余年,为官清正,心系百姓,造福于民,曾在三县(同心、固原、彭阳)历任父母官。而这三县都是山高水远的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严重地制约着人们生产、生活和生存的方式。十年九旱的同心,贾书记给百姓带来了清澈甘甜的饮水。山大沟深的固原,贾老一班人给百姓解决了温饱。初始建县的彭阳,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贾书记带领县委政府一班人,足迹踏遍山沟,汗水洒遍川塬;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用心血和汗水给彭阳人民绘制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真正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贾老执政在位,手中有权,但却从来没有以权谋私,利用职权之便为己开绿灯。他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他身上闪耀着一个党员的高风亮节,诠释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真正含义。他把权力都用在了服务人民,造福百姓之中。贾老没有负过伤,没有流过血;可他为百姓洒尽了汗水,沥尽了心血。为造福一方百姓,他舍小家,顾大家。在国计艰难的岁月,他心系人民,情萦百姓;和百姓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同商大计,共谋发展。从不寻一己私利,不把自己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而始终来去于百姓之中。体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优良的作风品质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贾老对待自己的子女爱抚有加,更是严格要求,从不搞半点特殊。其子女都是自己刻苦学习,自谋生路。没有依靠父亲手中的权力而飞黄腾达。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及其平凡的工作。这更加体现出一个共产党人廉洁自律,大公无私的生活作风。贾老执政几十年,朴朴实实做工作,勤勤肯肯为人民。退休后,没有到大城市去享清福,颐养天年,而是回到故乡,毅然决然地拿起了羊鞭,当起了羊倌,他没有贪下国家一分钱,而是用勤劳的双手和乡亲们一起治穷致富,自食其力,用劳动创造着晚年的幸福。他不忘党的优良传统,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本色。把自己福利房退还给国家,让给没有住房的老干部。多么崇高的风范,多么优良的品质,多么感人的精神。从老共产党员贾世昌的身上我找到了复活的焦裕禄。贾老是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干着不平凡的事业,结出了累累硕果。折射出了不平凡的人生光彩。贾世昌老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从贾老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光辉的未来。贾老一生没有索取,只有奉献,这和时下的某些为了一己私利,贪脏枉法,背叛党性原则的当权者相对照,贾老的高风亮节给了这些贪腐的败类以有力的鞭哒,当使他们羞赧,汗颜!贾老是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中及其普通的一员,但他是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的楷模和镜子。是人民的公仆,贾老的精神和事迹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本文是一曲振奋人心,催人奋进,令人激越的赞歌,激励着我们一路前行,用自己的言行践行自己的人生!
致祁彦斌先生
甘肃省张掖市5号信箱张建中 其一
卌年弹指间,社稷永魂牵。苦奋六盘地,雄心上九天。山川做纸笺,茹水涌宏篇。常在报刊见,推先功伟贤。其二
无私为众生,弃利不求名。正气千秋在,良知万古春。荩仁遵党训,永像柏常青。总做益民事,担当铭刻心。其三
文美歌贤俏,人民拥颂嚣。标杆拔地起,戮力竞相超。老骥何伏枥,弄潮事业招。平生勤省励,成败自逍遥。其四
慈心书大地,巨擘绘山河。十载铸一剑,勤耕不辍磨。龙吟弥盛世,百姓颂毫戈。文采飞扬炫,同声赞老哥!祁秘书长老哥家还亮着延安窑洞的灯光?太辛苦了!难怪您把老书记写得那么实在、可亲!原来您是真正的夙夜在公!您也早点休息吧!
陕西省安塞县公安局何小宁:看了《从县官到羊倌》的通讯,贾世昌老书记是固原人民的骄傲!他做官不为官——伟人!
固原三中副教授王鼎荣: 刚读完祁彦斌先生的大作,深受感动,文章写出了一个真实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情节完整,内容充实,使人感慨万千,是一篇具有深度教育意义的好文章。
宁夏银星煤矿工会 李金华 在网上看到祁彦斌老师写的《从县官到羊倌》一文。因为文章的主人公是我小时候比较熟悉的老人——贾世昌老先生,他是我同学的父亲。于是,很有兴趣的阅读完了这篇长文。要说真正的了解贾老,还是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因为从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历史面、时间、内容和深度可以看到,祁老师是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和心血的。(在此,向祁老师的这种精神致敬)。
祁老师从贾老的出生、上学、到投身革命,及先后担任同心、固原、彭阳三个县任要职,为民造福等一系列生活、工作细节的详细记录,让读者对贾老的过去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
我和贾老的女儿贾丽萍是小学到初中的同学。当时,我们的小学就设在她家旁边的几个土窑洞里。我五年的小学就是在这几个土窑洞里读完的。在我的印象里,那个时候的贾老还是比较年轻的,每次见到他,总是穿一身整洁的蓝色中山装,一副很干练的样子。听同学说,贾丽萍的爸爸在城里当大官。但当时在我们的意识里却不懂什么叫大官?只是觉得他很有素养。但他的儿子和女儿和我们一样,很朴素,学习也很认真。贾丽萍的母亲也是一位很干练、勤快的农村妇女,她待我们很好,我们下课后,经常去她家喝水或者吃馍馍,她总是热心的给我拿这拿那,招呼我们。
我离开家乡已经有二十余载,小时候的事情已逐渐淡忘。今天,突然读到祁老师采写的这篇文章,倍感亲切。从祁老师的文章中,我感受到他对主人公的历史了解的有深度和广度,才写出了主人公不同寻常的经历,写出了他的灵魂和精髓,也写出了那个特殊年代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一代老共产党员高尚的品德、情怀,无私奉献的真实感人事迹!贾老从同心到固原,再到彭阳任职,一路走来,为民分忧解难,直到退休后,还在发挥自己的余热,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彭阳县教师袁士刚:祁彦斌 先生您好!读完“从县官到羊倌”一文深受感动,你以长达近一年的时间,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多次采访,以崇高的思想境界,惊人的毅力,饱满的热情,生动的事实,朴实、有力的文笔把贾老书记从政四十多年不贪、不占、不谋私利,廉洁奉公,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焦裕禄式的好书记,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领导的光辉形象,再现于公众面前;把一位俭朴、勤劳、和善、大爱大德,为人正直,办事公平,做人的崇高品质的好老人展示给后人,为我们树立了学习典范。敬佩!!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应届毕业生徐馨雅:妈妈专心致志的读着《从县官到羊倌》,读得那么专注,那么仔细!我很好奇,从她的赞叹言语里我觉察到她对此人的崇敬!正好放假没事儿,我也读了一遍此文,却被贾世昌爷爷的故事彻底感动了!他不是英雄,却像英雄一样被人们铭记。他不是神灵,却像神灵一样被人们敬仰。他是平凡的人,但却像圣人一样受人尊敬。他将自己所有的动能,都化为造福人民的动力。他心中唯独只有人民,而却没有自己!他从参加工作到退休,坚持一个信仰,坚定一个方向!他退休后毅然回乡当了羊倌,与糟糠之妻相伴,仍倾情帮助乡亲们发展。啊!贾世昌爷爷,您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是我们后代学习的模范!我们衷心祝您身体健康,寿比南山!
银川市精捷彩色印刷厂工人樊继军:在当今这个物欲纵横和攀比权势愈演愈烈的社会中,像贾世昌这样勤政廉洁、一心为民的好官受人崇敬!贾老的传奇应验了老一辈们的话,一个懂得百姓疾苦,且体验过百姓艰苦生活的官,一个能抵住财色诱惑的官,一个不以权谋私、不中饱私囊,时时刻刻为百姓办实事、替百姓着想、为百姓解难的官,才配官,才配当共产党的领导干部。
彭阳县医院祁秀丽: 我读了《从县官到羊倌》一文后,深深被贾世昌老书记的生动事迹所震撼!他理想信念始终如一那么坚定;他身居高位,却不徇私情;他朴实无华、一生无所求、一心只为民。他是焦裕禄式的好书记,人民的好公仆。他是党员干部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事迹,将鼓舞一代又一代西海固人民永往直前!
银川市出租汽车司机祁国相: 读了《从县官到羊倌》,我深深的被震撼了。贾世昌老人竟然如此伟大!他先后为同心、固原、彭阳三个地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帮助人民致富,人民对他感恩戴德。他为了人民,为了祖国,宁愿付出青春,付出生命!他因为成绩突出,当了县官,却不为自家人谋一点私利。他老伴让他给儿女安排好些的工作,被他严词拒绝。政府给他安排了两套福利房,他只用交几万元,在市场上一转手就可得到几十万元,他却放弃了,退回单位,分给了他人。
他回乡养羊20年,带领乡亲致富做出了新贡献,受人尊重和称赞,人见人爱。
贾世昌老人两袖清风,不徇私情,爱党爱国,一心为民,其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要学习他先生的精神,开好出租车,热情周到,为民服好务,做出应有贡献。
第五篇: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换届会书记讲话
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换届会书记
讲话
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换届会书记讲话
尊敬的各位老领导、老科协会员: 大家好!
今天我很高兴代表镇党委参加老科协换届工作会议。长期以来,镇党委、政府得到了老科协各位成员的大力支持,广大老科学技术工作者是我镇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几年,老科技工作者坚持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发挥优势,体现特色,在自身组织和制度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真正做到有班子、有房子、有票子,很好地调动了会员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让老同志发挥余热方面取得
了可喜的成绩,老科协成员坚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刻也不因年老而放松对自己工作的要求,走访社区、访谈交心、解决难题,很好地贯彻了上级工作指示。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老科协是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和中办9号文件组建起来的,不同于其他一般民间组织。要站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高度,将老科协视为党委的参谋,政府的助手,人民的知音,社会的财富。老科协成员要为全镇的发展充分贡献智慧、贡献力量。
一是要认真搞好活动,搞好学习宣传工作。镇老科协要紧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活动安排,要做几件比较有影响、实实在在的事,充分体现老年科学工作者的特色。认真学习上级指示和文件精神,搞好宣传工作,大力营造社会重视老科协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老科
协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主动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健全完善网络体系,建立会员活动日制度,进一步夯实老科协组织建设的基础。三是老科协要紧紧围绕我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课题研究、调查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我镇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四是老科协工作要积极为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提供服务、搭建平台,倡导并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
最后,祝我镇的老科协事业蒸蒸日上!老科协工作者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