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复习资料【明代诗文-清代戏剧】)

时间:2019-05-15 07:0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复习资料【明代诗文-清代戏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复习资料【明代诗文-清代戏剧】)》。

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复习资料【明代诗文-清代戏剧】)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明代诗文-清代戏剧】)

一、填空 明初

1、浙东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作品《送东阳马生序》 《王冕传》

刘基:字伯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杂文《卖柑者言》

2、吴中 高启:字季迪,号槎轩,自号青丘子 七言歌行《青丘子歌》

吴中四子:高启、杨基、徐贲、张羽

3、闽

高棅:编选《唐诗品汇》

4、袁凯:因《白燕》诗得名“袁白燕” 明中叶

1、台阁体主要代表诗人:杨士奇、杨荣、杨溥

2、于谦: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人,经历“土木堡”惨败,《石灰吟》

3、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 《怀麓堂诗话》 怀麓堂 茶陵诗派领袖

4、前七子 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

5、后七子 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

6、杨慎:字用修,号升庵 《升庵诗话》

7、唐宋派 归有光: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著有《震川集》

茅坤:字顺甫,号鹿门,编选出《唐宋八大家文钞》

8、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杂剧《四声猿》

9、李贽:号卓吾,温陵居士

10、三袁 袁宗道:字伯修,号石浦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

袁中道:字小修,号凫隐居士 明末

1、明后期诗人:陈子龙(明末诗坛盟主),夏完淳

2、张岱:号陶庵,明末小品文最后一位大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代表作《西

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 清初

1、明入清:

殉节诗人:陈子龙,夏完淳

仕清诗人:“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字牧斋,号绛云老人 绛云楼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梅村体 《圆圆曲》

龚鼎孳

遗民诗人:黄宗羲:字太冲,世称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总结明代学术思想概貌)

顾炎武:字忠清、宁人,称亭林先生,《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提出经世

致用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船山先生,《楚辞通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吴嘉纪:反映苏北地区盐民生活《海潮叹》

屈大均:以屈原后裔自居

2、清朝:国朝六大家:南施北宋:施润章,宋琬

南朱北王: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

王士禛,号阮亭,渔洋山人

南查北赵:查慎行,赵执信 清中叶

1、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2、赵翼:字云崧,号瓯北,《瓯北诗话》 清末

1、前:龚自珍:号定庵,《己亥杂诗》,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标志着古典文学时代的终结和近代文学纪元开端的人物,热烈呼唤“风雷”,开一代诗风

2、后:黄遵宪:字公度,《人境庐诗草》 清散文

1、侯方域:字朝宗,《桃花扇》主人公

2、姚鼐:字姬传,号惜抱,《惜抱轩文集》,选编《古文辞类纂》近代

1、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

2、苏曼殊:身着袈裟而情缘不断 拟话本:“三言”:冯梦龙的《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

“二拍”: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刘鹗:《老残游记》

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曾朴:《孽海花》

戏剧

1、《玉茗堂四梦》:又《临川四梦》,即《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2、李玉:“一人永占”,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郁离子

刘基寓言体散文的代表,内容深奥复杂,风格以讥刺讽喻为主。《郁离子》吸收先秦诸子寓言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风格,吸收柳宗元寓言锋利简洁的特点,既短小精悍、活泼犀利,又古朴深刻,余味曲包,在虚实相间里,寓丰富的哲理于形象的描绘之中。

2、前七子

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文学群体,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他们贬斥溺于理学、丧失真趣的诗学风气,力图扭转当时台阁体、茶陵派的萎弱文学。提出文学应当重视真情表现,提高民间创作地位。“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复古形式强调文学自身价值,恢复意象神韵兼具的古典审美理想。但由于过分重视法度格调,有时也陷入刻意仿古、缺少美感的泥沼中。

3、后七子

嘉靖、隆庆时期,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后七子继起,在复古主张上承接前七子,强化对法度格调的讲究。其诗歌理论有谢榛首发,李攀龙、王世贞将复古理论推向极端,使之具体化、系统化。与前七子相较,虽多有自省,但仍有模仿重复之弊。

4、唐宋派

嘉靖间,出现的以反拨前七子为主要目标的散文流派。成员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传统,反对前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所造成的文学与道统的疏隔及其模拟之弊。

5、童心说

明李贽的文学主张。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工具,把代表人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这种进步文学观打破了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禁锢,是制约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6、公安派

晚明反拟古主义思潮中声势最浩大的公安派,领袖及最主要成员为“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因三人为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他们继承了李贽的童心说,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反对理学在文学领域的束缚,提倡表达真情实感,但同时也使文字过于直率浅俗。

7、竟陵派

晚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诗派,因二人为湖北竟陵派人得名。他们在理论上接受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主张“有真情,方有真诗”。在复古问题上,提倡要学古人之精神,积蓄文学底蕴。创作上追求“幽深孤峭”的诗境。但他们诗中用怪子、押险韵,把不同的句式凑在一起,破坏语言自然之美,将创作引向奇僻险怪之路,作品显得佶屈聱牙,显示了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越精神的衰落。

8、梅村体

吴伟业的歌行体叙事诗采用长篇叙事的体例,注重使典用事的技巧和平仄协调的声律,语言华美佚丽,结构布局波澜起伏。这是他在继承中唐元白长庆体体式的基础上吸收初唐四杰的用典之法和晚唐温、李诗的词藻风韵,并且融入明代传奇的戏剧性而自创的一格,后人取吴伟业之号称之为“梅村体”。梅村体叙事诗约百余首,《圆圆曲》为其代表。

9、格调说

乾隆时期,沈德潜继承了明代七子“格高调逸”的理论,轮诗主格调。所谓“格调”指诗歌的格律、声调,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他力主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提出“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的口号,使诗歌为封建统治服务。

10、肌理说

清诗人翁方纲既不满王士祯“神韵说”之空泛,又不满沈德潜“格调说”的食古不化,提出肌理说加以匡正。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实际上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来充实诗歌内容,达到义理与文理的统一。

11、性灵说

乾隆时期,袁枚提出“性灵说”与沈德潜“格调说”相抗衡。他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认为写实要抒写人的真性情;诗艺上要有创造,并在继承传统中求创新;在审美上主张风趣。袁枚的性灵说继承了公安派的“独抒性灵”又加以发展,表现力反传统、反理学、求创新的特点,在当时诗坛反响很大。赵翼、蒋士铨与袁枚并称“乾隆三大家”,前者成为性灵派副将,后者成为性灵派同盟军。

12、阳羡词派

以陈维崧为领袖的词派。因陈维崧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这一词派称为阳羡派。主要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苍凉的词风,兼“跋扈”、“清扬”两种特色,而以前者为主。成员还有曹贞吉、蒋士铨等。

13、常州词派

清代嘉庆时期常州人张惠言与其弟张琦以及周济等人而形成的词派。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比兴寄托,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在当时风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常州词派。

14、桐城文派

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因该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思想上尊崇程朱理学,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为楷模,强调以严整之文,明封建纲常之道,在文章体制和做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方苞文论核心是“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刘大櫆承上启下。姚鼐对前人学说融合总结使之具体化,他强调义理、考证、辞章三者兼备,提出“八要”将三者落实,又将文风归结为“阳刚”“阴柔”两种。他不仅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论,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庞大桐城派体系,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四大弟子”。

三、分析论述

1、归有光的散文特点

生死离别的情感经历使他将描写生活琐事的题材引入载道的古文体制,在平淡琐细中寄寓沧桑之感,开拓出言情记感散文的新天地。

归有光善于以抒情笔调叙事,以疏放的结构、质朴的语言,表现对日常生活趣味的深细体味。

如《项脊轩志》一文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追忆亲切的家庭琐事、琐谈,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怀念骨肉之亲的深厚感情,笔墨疏淡而情韵绵远。

2、《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叙事特色)

①虚实结合,据史演义。《三国志演义》虽叙述历史,但更是小说。它的成功之处是据于史而不拘泥于史。正如章学诚说的“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如,“怒鞭督邮”史实为刘备,小说为张飞,这对于塑造两人性格各得其宜,即所谓“虚实结合”,又如斩华雄历史上是孙坚,改为关羽。这是小说创作的手法,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发展。

②辫状编结,突出主干。三个国家,三条线索,如发辫之三股,在编结过程中,或二联斗一,或二斗一观,总有主线存在。作者并没有平均用力,从对仁政明君的渴望和对忠智义勇的颂扬的主题来看,以蜀汉为主线,以代表忠智的诸葛亮为中心人物,以代表义勇的关羽为重要人物。曹魏次之,孙吴又次之。

③战争谋略,各尽其宜。四十多场战役,百余场战争。小说描写战争的时间之久、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在古今文学中极为罕见。仅赤壁一役,就用了反激计、离间计、苦肉计、诈降计、骄兵计、连环计、火攻计、埋伏计等等。所以三国间的争斗,既是人的争斗,又是智的争斗。

④人物众多,个性鲜明。“出场定格”的性格恒定是《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特色,这虽然有益于性格的鲜明,但却缺少发展,过分强调和夸张使人物失真。如刘备长厚似伪,诸葛亮智多近妖等等。

⑤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颇有特色,为浅近文言文体,雅致、洗练,与历史氛围极为合拍,与后来的长篇小说相比,可谓独树一帜。

3、《三国志演义》对于“忠、义、智、勇”的体现 ①智慧和忠诚主要通过诸葛亮的主导性格来演绎。

他尚未出山就能“隆中对策”,预知三分天下;出山后,“博望烧屯,白河用水”,智谋先声夺人。在赤壁之战中正确确定联孙拒曹的方针,接着舌战群儒,说服孙权,草船借箭,借东风,智算华容道,趁机借荆州,其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的忠诚一方面体现在了对刘备乃至刘禅的忠诚,从未有不二之心,另一方面体现在它对国家和事业的忠诚,她对刘禅的庸愚敢于直谏而上《出师表》,对自己的失误敢于自责而去丞相之位,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义勇则是通过惯于来展现的。

土山被围,他因受命保护刘备家眷,与曹操“约法三章”,是信诺之义。不肯与刘备的二位夫人共处一室,秉烛达旦于户外,是君臣兄弟之义。华容道上“捉放曹”是知恩图报之义。

关羽的勇不是常人之勇,而是神勇,极写克敌之易,总是“手起刀落,斩于马下”。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后来愈加神化,民间称之为“武圣人”。

4、《水浒传》怎样表现忠义的

①《水浒传》最早的版本名称是《忠义水浒传》,小说的主题即为忠义,是一曲忠义的悲歌。

②小说的主题“忠义”是通过小说的第一主人公宋江表现出来的。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他的身上着重体现“义”,他时时处处仗义疏财,济困扶危,私放朝廷钦犯晁盖,把第一把交椅让给卢俊义。他的忠主要集中表现在后半部分,是指忠君报国,改聚义厅为忠义堂,为接受招安做准备。

③通过对“不忠不义”人物的描写,展现梁山好汉不同的遭遇,被官府、恶霸逼迫到走投无路只能投奔梁山,揭露了上至朝廷,下至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草菅人命、巧取豪夺、强抢民女的罪行,反映出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下层百姓纷纷走向反抗道路的必然性,暗示了梁山好汉走向悲剧的原因。

④反映了明中叶以后,离开土地的商人农民由原来的宗族关系转变为以“忠义”为联系纽带的社会需要。⑤表达了长期压制下的底层百姓渴望摆脱羁绊、束缚、企求自由、率性生活的理想。

5、《水浒传》的叙事艺术

①结构上呈现连环钩锁、百川入海的特点,以第71回“梁山英雄排座次”为界,上半部分以各路英雄“逼上梁山”为线索,依次连环扣结地叙述各路英雄的不同遭遇,殊途同归于梁山水泊大聚义的故事;下半部分则以梁山义军迎击官军、接受招安、平定方腊等事件为单元。

②人物形象方面:《水浒传》最大的艺术贡献是创造了超群绝伦的英雄群像,以及为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一系列成功的艺术手段。

A、多层次描写人物。武松之勇义而精细,鲁智深之威猛而细实,李逵之蛮猛而率真······这些人物在中国古典文学殿堂里排成了形象各异的群英谱。

B、相似之人的相异之处。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拘束,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C、传奇性与真实性相结合。

D、人物性格是发展的。如林冲从恶势力最初加害于他到最后逼上梁山乃至火并王伦,就经历了性格从忍到狠的转变。

6、昆腔跃居榜首的原因

南戏在南方各地经历了从明初到嘉靖近二百年的流传演变,兴起了弋阳、余姚、海盐、昆山四大声腔。昆腔在明中后期一跃雄踞剧坛榜首,在理论上得力于魏良辅为首的一批戏曲音乐家多年精心研习和改革,实践方面又由于戏曲家梁辰鱼创作了《浣纱记》剧本,使之有所附丽,得以传播普及,发扬光大。

7、杜丽娘的形象分析

《牡丹亭》通过对杜丽娘为“情”而不顾生死的追求历程的秒回,鲜明地表达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爱情观。杜丽娘就是一个受限于身份教养,却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

①苦于幽闺,乐于梦境:《惊梦》中杜丽娘青春意识觉醒。作为“情”的化身,她对爱情的追求,首先来自于生命的自然冲动,来源于“欲”的追求,但由“欲”到“情”的渴望和无法如愿的冷酷现实,使她只能在梦中和虚幻的情人幽会。

②因情而死,为情再生:杜丽娘“慕色而亡”后,其幽魂仍在幻想世界里,继续追求理想爱情。柳梦梅上京赶考,机缘巧合下拾得杜丽娘画像,深情呼唤下,终能人鬼相会,后梦梅挖墓开棺,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

③捍卫爱情,勇于抗争:金銮殿上,杜丽娘大胆为争取来的爱情辩解,最后,以柳梦梅高中状元后奉皇帝圣旨完婚的喜剧形式结局。

8、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①反映社会现实、赞扬被压迫者的反抗:《席方平》叙述了一个刚直之士席方平到阴间为父受羊氏残害而告状深渊的故事。(阴间隐射阳世);《梦狼》则是隐喻官吏即虎狼、百姓即鱼肉的社会现实。《促织》不仅抨击各级官吏欺压百姓,更把矛头直指皇帝(以历史针砭现实)。

②揭露、嘲讽科举制度:《司文郎》以盲僧的几闻文章,讽刺考官的昏庸无能;《贾奉雉》以贾奉雉用狗屁不通的文章高中来讽刺考官昏聩和科场腐败。

③抨击封建礼教,颂扬纯真爱情:a、鼓吹“真心”、“至情”:《阿宝》赞颂了孙子楚的痴情;b、宣扬“知己之爱”:《瑞云》瑞云与贺生相恋,瑞云绝俗,不重财势,贺生钟情,忠于“知己”,未以貌取人。④教育意义:例如《画皮》教育我们不能被外表所迷惑,《崂山道士》暗喻学习不能浅尝辄止,一孔之见只能四处碰壁。

9、《聊斋志异》的文体特色

亦虚亦实,有长有短。如鲁迅对其评价“以传奇法,而以志怪”,意思是用唐传奇搜奇记逸曲折腾挪的手法记述狐神鬼怪的故事,另外一层意思是《聊斋志异》500篇中的多有短制,有类笔记小说乃至笔记。

10、《儒林外史》的叙事结构艺术

①鲁迅对其概括是:“唯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儒林外史》没有结构线索,通常由前一个人物“遇”着后一个人物,前一件事情“连”到后一个事情;而后一个人物与后一件事情一旦进入叙事过程,则前一个人物与前一件事情就不再理会了。②“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虽然故事之间没有明显联系,但是大多围绕一个主题:功名富贵。除首尾外,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2-30回,描写的是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第二部分是31-46回,以修祭泰伯祠为主要事件,展现理想文士如杜少卿的探求,第三部分是47-55回描写的是理想探求破灭后,四位“市井奇人”的发现。

11、《长生殿》的结构艺术

①前半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描写,后半部分是浪漫主义的虚构,写唐明皇和杨贵妃一个在人间,一个在天上,刻骨相思,后在月宫团圆,呈现出“人”字形结构。

②以“钗盒情缘”为线索:为突出李、杨爱情主线及其性格特征,戏剧将一对金钗,一只钿盒作为爱情表证物贯穿始终,并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由合到分(密室相赠,定下情缘。马嵬坡兵变,杨贵妃惨死,金钗钿盒作为信物随葬)、由分到合(蓬莱仙子将杨贵妃的一只金钗和一扇钿盒托道士转交唐明皇,重申前盟),很好地体现了“钗盒情缘”的思想主旨。

12、《桃花扇》的戏剧构思

①剧作通过复社名士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南明王朝旋立旋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②一宫扇贯穿全剧,宫扇既是候、李二人定情信物,又是二人和离的象征,这一过程与政治联系起来。在塑造人物和推动剧情发展上起了重要的点睛作用。

③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一方是复社文人,一方是卑鄙无耻的阉党余孽,一边是候、李爱情,一边是弘光王朝的闹剧。巧妙地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联系起来。

④结局不落生旦团圆的俗套:二人双双入道,宣告美好爱情以悲剧告终,给人以哲理性的思考。

13、黛玉和宝钗的形象

黛玉和宝钗在作者的构思里是“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上下”的人物,她们美丽,聪明,清纯,灵秀得令须眉俗物自惭形秽,这是她们的共性,不过她们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黛玉孤高自许,我行我素,从不矫饰,以自己的本真冷对周围环境,保持自己的尊严。宝钗安分随时,装愚守拙,深藏不露,以逢迎保护自己的安全。林黛玉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泥沟”的倔强;薛宝钗则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灵活。黛玉敢露“半卷湘帘半掩门”的棱角与“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野气;宝钗则是:“珍重芳姿昼掩门的矜持”与“淡极始知花更艳”的机巧。他们在作者的笔下是不同类型美的极致。但他们最大的相同点却是悲剧结局,即“木石前盟”的悲剧和“金玉姻缘”的悲剧。黛玉和宝玉死别如果是身不由己,那么宝钗和宝玉的生离就显得宝钗悲剧更甚了。

14、凤姐和探春的形象

她们在贾府的男主子后继乏人的态势下相继出场,非凡的才干是她们的共性。王熙凤心眼活、手段多,既精明干练,也利欲熏心。她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无所顾忌;月钱翻出利息银,借剑除去尤二姐,积恶渐多,最后冰山既溶,大厦遂倾。探春建言建立大观园诗社;贾母因贾赦逼娶鸳鸯责怪邢夫人,以至凤姐也只得缄口,独探春的分析消除了贾母的怒气,体现了其见识不凡;大观园兴利除弊使人几乎见到贾府复兴的希望,然而她对胞弟贾环的无情,对生母赵姨娘令哭,也使人不寒而栗;维护纲纪正统的尽心竭力让人难以接受。她们俩都是作为正面人物竭力描写刻画的,凤姐的结局只能是自食其果,“哭向金陵事更哀”;探春的结局体现了作者给予的唯一的怜惜与宽容,但仍是“千里东风一梦遥”,远嫁海外的藩王,将“骨肉家园,齐来抛散”,仍不失悲剧下场。

15、贾宝玉

贾宝玉是作者的投影。宝玉前身是女娲补天唯一弃用之石,于是悲愤道“无才可去补苍天!”他“潦倒不通时务,顽愚怕读文章”;但他杂学旁收,“歪”才满腹;他不愿做官为宦,却愿为妹妹买小玩意儿。作为名门望族的后代,且被父祖以及整个阶级寄予厚望的人来说,这是“不肖”,因此,宝玉是那个社会和本阶级的“多余的人”。他从有才被弃,补天无路,到自甘沉沦,愤世嫉俗。最后,看书吧,红楼梦部分重要的是举例啦~

第二篇:明代诗文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

明代诗文

中国文学史

明代诗文整理笔记

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时间:明初,明太祖洪武元年至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368—1487)概况:明代前期指洪武元年至宪宗成化年间,共一百多年。明初诗坛上活跃着以高启、杨基、袁凯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大都生活在元明交替的时期,经历元末动荡的战乱与明初整饬政策下的高压统治,不少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创伤与个人遭际,以及诗人在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忧郁彷徨的心态,格调凝重悲怆;在散文创作领域,宋濂、刘基是两位较有影响的作家。他们尤以传记和寓言散文的创作成就著称。与明初创作态势相比,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学的发展步入了低潮,文坛风行的是“台阁体”。它的盛行,与作家的生活遭际和当时相对安定繁荣的时局等因素有关。成化至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台阁体”的创作风气。

明初诗文作家大多由元入明,经历了元末大**,对民生疾苦、社会疮痍有着较深的感触,写了一些揭露黑暗、抨击暴政的作品。如宋濂、刘基的作品即是这样。但他们在入明之后,文风都趋于保守,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反映大为削弱,而更关心文学如何为巩固新王朝服务,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宋濂、刘基和高启都是一代宗师,他们的创作对明代诗文的影响甚大。

线索整理:

吴中四杰

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他们在明初都遭受到惨重的打击,四人都因为政治原因而死,造成了吴中文学的急速凋零,而且使得许多幸存者心怀恐惧,竭力压制自我以适应新的政治环境。

高启——书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 【生平概况】

吴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高启,他也是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元明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不少作品烙上了某些鲜明的时代特征,诗歌风格多种多样。【作品内容及特征】

高启的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高启的大部分文学活动是在元末,许多诗歌都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学特点。如他的《青丘子歌》直接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体现了脱离伦理的羁绊、自由发展的个性化要求,体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高启还有一些诗,表现精神自由遭受摧残、压迫的苦闷及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痛苦。元明之交,战火纷起,生活的动荡,对时局艰难的恐慌不安和个人前途命运的忧虑,使得高启不少作品流露出孤独、彷徨、忧郁的情绪。如《孤雁》“呼群云外急,吊影月中残”。高启的自由个性与正在形成的高压环境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甚至在他辞官回乡之后,仍然感受到沉重的精神压抑和痛苦。此外,高启诗作中还有不少登览怀古的作品。

杨基、袁凯诗中的乱世悲音

明代诗文

中国文学史

杨基

【生平概况】

与高启同时代而被称为“吴中四杰”之一的杨基也是一位在明初诗坛较有影响的作家。【作品内容及特征】

他有些诗作对自己在当时环境中坎坷的生活遭际有所反映。如他的《忆昔行赠杨仲亨》。作为在生活在元明交替时期的诗人,杨基不少作品还保留着元季诗风艳丽纤巧的痕迹,但也时见佳作,如《新柳》。

袁凯

【生平概况】

袁凯是明初诗人中另一位值得一提的作家。他少时因赋《白燕》诗而得名,人称“袁白燕”。

【作品内容及特征】

袁凯有些诗涉及个人身世遭遇,较有真情实感,如《江上早秋》。这些诗篇抒写了作者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具有真实生活基础,读来感觉真切。

台阁体与茶陵派

从明永乐到成化年间,相对于明初高启、杨基、宋濂、刘基等人的创作,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低谷期。文坛上出现了 “台阁体”,即以馆阁名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三杨在政治上廉洁正直,历事四朝,备受宠信。他们所写 的诗文内容大都比较平乏,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大多为应制、颂圣或应酬、题赠之作,饱含富贵福泽之气,多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这种文风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提倡,故而成为风气。

【台阁体的产生与流行的原因】

一是与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这些馆阁重臣身居要职,处境优越,容易产生歌颂圣德、美化生活的创作倾向,同时,相对封闭与狭窄的上层官僚生活,限制了台阁体作家的生活视野,故应制、唱和之作数量非常之多,内容单调、平乏;

二是当时政治平静、人事结构稳定、社会呈现出比较安定繁荣的局面的状况相对应,给台阁体提供了一种创作的氛围,作家表现出了陶然悠然的满足心理; 三是明初实行的高压政策在当时仍然发挥着威力,明成祖上台之后,对政治文化的控制更严,对士人的思想自由的钳制也更有力,对文人士大夫的迫害也大为加强。所有这些潜藏在社会安定兴盛背后的压力,多多少少对文人起到了震慑的作用,使他们不敢去正视和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抒发个人的思想激情。

总之,台阁体是一种由压抑的道德和平庸的人格出发的文学,既缺乏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也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并且缺乏创作的热情,给文坛带来了不良的文风,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文学的活力,造成文学萎靡不振的局面。沈德潜等的《明诗别裁集》曾说:“永乐以还,尚台阁体,诸大老倡之,众人靡然和之,相习成风,而真诗渐亡也。”

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重要影响的是茶陵诗派。代表人物是李东阳,主要人物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鲁铎、石珤等人。李东阳也是朝廷的重臣,在当时的文坛上威望很高。他的理论思想与创作实践都未能摆脱台阁体的影响,但他对台阁体的弊端又有所匡正。他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宗法杜甫,重视诗法和声调。他的这些复古论点成为前、后七子拟古派的先导。2 明代诗文

中国文学史

李东阳的有一些诗歌摆脱了台阁体的影响,风格苍健,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抒写了作者个人的真实情感,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情况与精神状态,自成一家。

宋濂和刘基的散文创作

宋濂

【生平概况】

作为明朝的开国文臣,宋濂在当时文名甚著。其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强调“文”要贯穿“圣贤之道”的内核。这样做实质上将表现作家对生活个性化体验和独特文采创作排斥在体“道”之文以外,从而使他的文学观念散发出浓烈的卫道气息。【作品内容及特征】

他的文集中大量充斥着美化、歌颂上层统治者和表彰贞洁妇女的作品,而人物传记和记事写景作品,由于注意生活基础和艺术技巧,富有文学性,不同于明道说教文字。宋濂的记叙散文简朴明洁,往往不落俗套,特别是有些局部的描绘颇具艺术欣赏价值。如《环翠亭记》。宋濂受正统儒家影响较深,其文风醇正有余,恣肆不足。他的散文既恪守当时的道德规范,又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所以成为明初散文的典范,后来台阁体的先声。

刘基

【生平概况】

刘基也是一位儒者,他的文学思想与宋濂大致相似,其散文创作被人置于与宋濂相并称的地位。但不同的是,刘基在学术方面涉略较广,所以思想不那么拘谨,理学家的气息也较少。

【作品内容及特征】

他的散文风格古朴浑厚,体裁多样,尤其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如名篇《卖柑者言》讽刺统治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质,尖锐深刻,入木三分。作者往往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揭露反省现实生活中的弊端,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除寓言散文之外,他的其他散文作品特别是写景叙事的记叙文也偶有佳作,常能表现出作者的一定的艺术匠心,如《活水源记》。

他的许多诗文作于元末,还没有受到明初那种高压环境的压迫,诗文中表现出对社会政治、民生疾苦的关怀和个人追求事功的欲望。不过,刘基的寓言主要是借故事来说明政治方面的道理。在文学性方面不是很注重的。刘基诗歌的成就也很突出。早期诗歌反映了元末社会**,反映出百姓的疾苦,表现出对弱者的同情和为民请命的志愿。入明之后,诗歌多以悲穷叹老为主要内容,有些诗作曲折地表达了在朱元璋猜忌压抑下的苦闷。其诗歌风格多种多样,《四库总目》说:“其诗沉郁顿挫,自成一家”。汪端甚至在《明三十家诗选》认为只有元好问和刘基二人的诗歌能继杜甫之后具有“沉郁”的特点。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明代诗文

中国文学史

【八股文和科举的关系】

明代的科举制度是由唐、宋时代科举体制传袭而来,并且以兴起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文体的做法。这造成了八股文在明代的流行。八股文在表现特点上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就是其对偶性。这是吸收先秦诗文以及古代骈文艺术体制的结果。

【八股文的体制与创作特征】

明代洪武至成化、弘治年间,八股文的发展趋于成熟,并出现了一些创作名家,如当时的王鏊、钱福等人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八股文作家,尤其是王鏊,他的一些名篇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文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八股文的一些基本特点。进入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的创作走向兴盛,在众多的作者中,较有名气的有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明代后期,八股文出现了新的变化,作家往往在八股文中借题议论时政,悲时悯俗,抒发个人胸襟,手法灵活多变,代表人物有赵南星、汤显祖、陈子龙、黄淳耀等。

【八股文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而存在,它的一些表现手法理论曾对明清两代的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在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而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萎靡不振的创作风气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时间:宪宗成化到穆宗隆庆年间(1465—1572)

概况:文坛上流派众多,互相间有融合,也有冲突,文学复古思潮日趋活跃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这期间的主要流派有前后七子和唐宋派。

前七子

【概况】前七子是明代中期出现的一个诗派,他们是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七人,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七人皆为进士,其中康海还是状元,是中国文学史上整体学历最高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先后中进士,在京任职,不时聚会,开始诗酒酬和,研讨艺文,倡导复古,意气激奋。【文学观点】

面对文坛萎弱卑冗的格局,李梦阳等前七子高睨一切,以复古自命,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1他们一方面反对台阁体空洞冗沓的文风,2○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这些都在强调文学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文学观念与创作大胆提出怀疑,具有某种挑战性。而所谓“真诗在民间”之说,也反映了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文学观念由雅向俗转变的一种特征,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

明代诗文

中国文学史

【弊端】

他们过多地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这多多少少束缚了他们的创作手脚,影响了作品中作家情感自由充分地流露。

【前七子的创作题材】 拟古之作

时政题材---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或描写个人生活遭遇,或直言政治弊端与民生忧苦,有较为浓厚的危机感与批判意识。如李梦阳的《述愤》、何景明的《点兵行》。

民间生活---这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重视那些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民间作品的文学态度相吻合,如何景明的《津巿打鱼歌》。一些下层的市井人物也成了前七子文学表现的对象。

后七子

【概况】

至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声势赫然,为众人所瞩目。其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后七子中以王世贞声望最显,影响最大。特别是隆庆四年(1570)李攀龙去世后,更是成为文坛宗主。【文学观点】 从总体上看,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而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在这一方面,作为后七子复古理论集大成者的王世贞显得更为突出。他主张诗与文的创作都要重视“法”的准则,而“法”落实到具体作品的辞采、句法、结构上都有具体的讲究,强调格调要“本于情实”,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到了晚年,他在反省格调说的流变时,明确地将主格调者分成两种,一种是“先有它人而后有我”的“用于格者”,另一种是在“先有己”的基础上学习古人的“用格者”,从而提出了“有真我而后有真诗”的主张。同时,后七子曾对当时在文坛上具有相当影响的唐宋派文人的某些观点提出了批评,击中了唐宋派一些作品理气过重的弱点。【弊端】

后七子创作的弊病在于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王世贞的成就】

后七子中创作量最大的数王世贞,他的诗文集合起来接近四百卷。他的文学影响也远远高出后七子中其它人。就创作风格而言,拟古的习气在他的作品中仍然显得比较浓厚。不过与李攀龙等人相比,他的一些拟古之作更显得锻炼精纯、气味雄厚,或时寓变化,神情四溢,乐府及古体诗更是如此。如《战城南》。

王世贞绝句体裁的短诗中也有一些清新隽永之作,如《送内弟魏生还里》。【谢榛】

后七子中谢榛也是一位值得留意的人物。谢榛于诗擅长五言近体,注意字句锻炼及气韵高古是其诗歌的一大特点。

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1首先它们在复古的旗帜下,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2其次,在积极意义---○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前后七子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

明代诗文

中国文学史

弊端---也是明显的,他们在复古过程中寻求消除文学旧误区的办法,却又陷入了文学新的误区——在拟古的圈子中徘徊,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便是他们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着距离,求真写实的观念幷未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为数不少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模拟之作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水平。

唐宋派

【概况】

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唐宋派虽说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各人的趣味则有所不同。【创作特点】

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注重文以明道的做法。他们在创作中较多表现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

尽管如此,他们创作中一些较为成功的作品倒不是那些注重发明“圣贤之道”的文字,而是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如唐顺之的《任光禄竹溪记》。

归有光

【生平】

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1506~1571)。归氏早岁通经史,能作文,在文坛的活动比王、唐稍迟。【散文上的成就】

在散文方面,归有光既推崇司马迁《史记》,“得其神理”,又尊尚唐宋诸家,择取学古对象上比起唐宋派其它文人更显得宽泛。

归有光散文的长处在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因此读来使人感到真切生动,回味无穷。他的《先妣事略》、《见村楼记》、《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

时间:万历到明亡(1573—1644)的七十余年

概况:晚明诗文无论是文学观念还是创作倾向,都出现了新特点。当时激进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接受了王阳明哲学理论的影响,站在王学左派的思想立场,其带有抨击伪道学与重视个性精神的离经叛道的色彩的文学观念与创作,对晚明文坛产生了启蒙作用。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在接受李贽学说的同时,提出了以“性灵说”为内核的文学主张,肯定了文学真实地表现人的个性化情感与欲望的重要性。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他们继承了公安派的某些文学趣味。作为晚明散文创作一大特色的小品文在这一阶段越于兴盛,它体制短小精练,风格轻灵隽永,反映了晚明时期文人文学趣尚的某种变化。明代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以陈子龙等为代表的一些文人,重新举起复古旗帜,表现国变时艰的作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李贽

明代诗文

中国文学史

【概况】

李贽是晚明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标新立异而对当时文坛产生很大影响的文学家。李贽的思想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他强调个体自身的价值。重视个性与肯定人欲的意见,激进尖锐,对晚明社会反抗传统价值体系起着启蒙作用。【文学观念】

李贽的文学观念也包含着离经叛道的因素。他在那篇著名的《童心说》中提出文章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作品特征】

李贽的作品显得论点鲜明,立意奇特,直写自我对生活独到的见解,抨击假道学的虚伪面目,直率辛辣,锋芒毕露,具有挑战性,如他的《赞刘谐》。

李贽生平还作有不少书札,大多都直述个人生活观念,以论说犀利,态度分明、文风质直见长,是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

【概况】

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1568~1610)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文学主张】

“性灵说”是公安派的一个著名口号,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

公安派作家不太喜欢在作品中铺陈道理,刻意雕琢,他们往往根据生活体验与个人志趣爱好,抒情写景,赋事状物,追求一种清新洒脱、轻逸自如、意趣横生的创作效果,读其作品,很少让人有雍容典雅、刻板凝重之感。【弊端】

随意轻巧的风格有时也让公安派走上另一端。一些作品因过于率直浅俗,加上作者不经意的创作态度,不恰当地插入大量俚语俗语,破坏了作品的艺术美感。【其他成就】

除诗歌之外,公安派的散文创作成就也较高,尤其是游记、传记,多有佳篇。

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

【概况】

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幷产生较大的影响。锺惺、谭元春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文学观念】

在文学观念上,竟陵派受到过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的体现,可以说是公安派文学论调的延续。【与公安派在文学观念上的的差异】 1竟陵派着重向古人学习○ 明代诗文

中国文学史

2在总体上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同公安派浅率轻直的风格相对立。【积极意义及局限性】

竟陵派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竟陵派偏执地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这种超世绝俗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也减弱了在公安派作品中所能看到的那种直面人生与坦露自我的勇气,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晚明小品文

【概况】

小品文体制较为短小精练,与“舂容大篇”相区别。体裁上则不拘一格,序、记、跋、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风格特点】

1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的作品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如袁宏道的《晚游六桥待月记》。在表现生活化、个人化情调的游赏之作中,张岱(1597~1679)的作品尤显出色。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与《郎嬛文集》。

生活化、个人化的特点,也使晚明小品文往往从平常与细琐处透露出作家体察生活涵义、领悟人生趣味的精旨妙意,情趣盎然。2晚明小品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俗,时有胸臆直露之作。【影响】

晚明时期小品作者层出,除上面提到的这些文人之外,像刘侗、祁彪佳、汤显祖、冯梦龙等人都是当时较有成就的名家。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一直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

明末文坛 复社和几社

【宗旨】“复古学” 复社 几社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太仓人张溥、张采等 松江人陈子龙和同邑夏允彝、徐孚远等

陈子龙 【生平】

陈子龙是复社与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陈子龙是明末文学成就较为突出的作家。【文学主张】

注重复古,但幷不主张泥古不化,而是推重在学习古法中贯穿作家个人的真情实感。要求学古与求真相统一。【创作作品】

明代诗文

中国文学史

陈子龙的创作以诗见长,他的一些作品表达了自己建功树业的志向与壮士失意的胸臆,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如《岁暮作》。处在时代交替之际,面对动荡的时局,陈子龙还创作了不少感时伤事的作品,如《小车行》、《卖儿行》等篇章,或抨击权奸误国,或感叹时局艰危,大多散发出慷慨激越、沉鬰悲凉的气息。明亡后,陈子龙写下了许多反映亡国哀痛的作品,凄怆悲壮,别有意味,《秋日杂感》十首便是代表。

夏完淳 【生平】

明末一位杰出的文人,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创作方面。【文学创作】

第一阶段:前期作品受到过其师陈子龙复古思想的影响,注重模拟,讲究音调词藻。第二阶段:明亡后,诗风有所变化,多有悼亡抒志及反映国变时艰的篇章。《细林夜哭》 除诗歌外,夏完淳的文章也有上乘之作,《土室余论》、《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等即是代表。

名词解释

吴中四杰

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以比拟“初唐四杰”,在明初诗坛颇具代表性。

台阁体

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

茶陵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鲁铎、石瑶等人。更多地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用字等有细致的研究。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台阁体”及其末流浅弱的诗风。在散文创作上,与台阁体没有太大的区别。

八股制义文

明代的科举制度是由唐、宋时代科举体制传袭而来,并且以兴起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文体的做法。这造成了八股文在明代的流行。八股文在表现特点上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就是其对偶性。

前七子

前七子是明代中期出现的一个诗派,他们是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七人,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他们一方面反对台阁体空洞冗沓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明代诗文

中国文学史

后七子

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声势赫然,为众人所瞩目。其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而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唐宋派

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公安派

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1568~1610)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

公安三袁

公安派的主要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性灵说

“性灵说”是公安派的一个著名口号,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

竟陵派

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幷产生较大的影响。锺惺、谭元春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

复社、几社

崇祯初年,太仓人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与此同时,松江人陈子龙和同邑夏允彝、徐孚远等创建几社,与复社彼此呼应。这是两个在当时有较大影响的文人团体,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文约而意丰。其文谈玄论道,意蕴深邃,具有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学说的精髓是他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社会理想则是“小国寡民”。

2)《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尚书》原称《书》,后被列入儒家所谓“六经”之一,故又称《书经》。一般认为,“尚”与“上”通,所谓《尚书》即“上古之书”。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诗作305篇,便定于春秋时代。它的作品广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感情真挚充沛,风格淳朴自然,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不愧为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的开端。《诗经》的产生,为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优秀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战国策》不仅是战国之史,而且是纵横家言。它既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又是优秀的散文汇编。它的出现,标志着史家之文的发展攀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5)《孔雀东南飞》此诗收录于《玉台新咏》名为《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它全面地写出了一幕爱情、婚姻的悲剧,而且是一首前所未有的长篇叙事诗。其叙事之完整、情节之曲折,性格之突出,语言之个性化,也是前所未有的。

6)《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首最章的屋檐抒情诗,在《乐府诗集》中属《杂曲歌辞》。全诗32句,四句一解,用顶针局势勾联全篇。诗歌描写一位少女在四季景物的迁移中,对远方情人的苦苦思念,几乎集中了南朝民歌所有的艺术特点,代表了满朝民歌的最高艺术成就。南朝乐府民歌的体制短小,情韵悠远,既是齐梁新体小诗的范本,又是唐人绝句的滥觞。

7)互见法由于平行人物各传在记叙同一事件时,极易交叉重复,司马迁不得不在叙及某人某事时,常以“实在某传”避免行为的累赘,这就是人所称道的“互见法”。所谓互见法是把历史事件或人物生平分散在薯片中,参差互见,详略不同,彼此补充。

简答题

1)为何说《国语》不实描写具有重要意义?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特点,“重民”、“尚礼”、“崇德”,是其主要表现。《国语》的文学成就不及《左传》,但其少数篇章则有所过之。《国语》重在记言,也长于记言。

其实真实这些所谓“荒唐诬妄”的“不实”描写,闪耀着文学的光彩。《国语》于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于情节中糅合虚构与想象,再加上一些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的穿插记述,体现了它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创新。

2)汉初散文情况

当时的黄老主张无为而治,汉初的文化学术因此有了相对的自由。这时的文章,议论时事,不独能保持战国畅所欲言的作风,也具有雄辩的逻辑力量和充沛的情感力量。兼之汉初文人刚从战乱中过来,对国家的统一,倍加珍惜,大都热衷于反思历史,指切时弊。贾山、贾谊、晁错等人政论而兼史论的文章,是这一时期散文的代表。

3)梁齐时期的骈文

梁齐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严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四六举

行,是骈文最基本的文体因素。因为骈文最能集中体现文人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素养和美学趣味,梁齐作家几乎都写骈文。其时,抒情写景自不待言,即书启铭铭诔一类应用文字,也都是用这种问题。

4)鲍照的七言歌行

鲍照是七言歌行的创作者,在此之前,诗赋中虽偶有七言,但体制未能定型,作者偶一为之。鲍照学习汉魏乐府,于杂岩体中条理出规律,又变曹丕《燕歌行》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终于创作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代表作是《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

5)韩非子的著作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的著作,此书集中汇编了韩非的著作,韩非的法家思想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以“法”为中心,结合“术”与“势”的政治观。二是反对复古、主张革新的社会历史观。韩非是重质轻文、崇实反虚的。他不擅言辞而善著书,长于观察现实,总结历史经验,故能贯通古今,深谋远虑,具有高度的总结性、非凡的深刻性。既细致、周详、又透彻、锋利。翻飞的文章和他的思想、气质、性格、为人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韩非之文多属政论,但体式多样,不一而足。既有长篇或短篇专论,又有驳论或辩难之文。众体之中,特擅驳论。

《韩非子》中还有寓言故事300多则,居先秦各家著作之首。多在于《说林》及内、外《储说》。著名者如《和氏献璧》《老马识途》《远水不救近火》《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行文多用寓言故事,也就形成了“著博寓之富”的艺术特点。

6)屈原的作品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作品25篇,但未列篇名。按王逸《楚辞章句》,标明“屈原之所作”者为《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合于25篇之数。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离骚》、《天问》确为屈原之作无疑;《九章》中虽有后人拟作之可疑者,但基本上仍可认定为屈原作品;《九歌》则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造的再创作。另有《招魂》一篇,据司马迁之说,亦应认为屈原所作。

7)屈原的《天问》堪称“近文之赋”

《天问》纯以问句构成,篇幅巨大,内容广博,思想奇特,富于哲理。它对哲学、史学、神话学、民俗学有着特殊的贡献。《天问》构思新颖,形式独特,情感激越,格调高古。就文体而言,《天问》堪称“近文之赋”;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具有所谓“赋家之心”;并且主要以四言为句,四句为节,韵散相间,错落有致。它的产生对赋体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第四篇: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填空

元代的叙事性文学占主流地位

元朝统治者把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种 元代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 元代戏剧形成北方戏剧圈(《赵氏孤儿》,《李逵负荆》,《双献功》《秋胡戏妻》和南方戏剧圈 散曲之所以称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

元曲四大家::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白朴 马致远 郑光祖 散曲,原人称“乐府”或“今乐府”,体制有小令,套数,带过曲 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亦称王学左派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金瓶梅》 《西游记》 明朝三大传奇《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

三言二拍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临川四梦《牡丹亭》 《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开山之作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 “汤沈之争”: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和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之争 明代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组成

《西游记》实际隐喻放心,定心,修心三过程 《金瓶梅》为世情小说开山之作,所谓世情小说即“极模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公安派成员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袁宏道曾在《叙小修诗》云“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复社成员:张氵尃,张采,几社成员:陈子龙,夏允彝

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吴嘉纪,顾炎武《日知录》,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江琬

受钱谦益影响,在其家乡产生虞山诗派

吴伟业的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代

陈维崧创阳羡词派,其词有词史之称,朱彝尊创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和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张惠言创常州词派 李玉的作品被称“一言永占”,李渔的《闲情偶寄》代表戏曲创作重心由“曲”向“戏”转移

《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极具讽刺意义 袁枚是性灵派诗人,性灵含义包括性情,个性,诗才

桐城派三祖:方苞,姚鼐,刘大櫆,主张义法说,姚鼐将义理,考据,词章合一,桐城派延续时间较长

洪昇的《长生殿》演的是杨贵妃和唐明皇的历史故事,孔尚任《桃花扇》 龚自珍《己亥杂诗》,黄遵宪创新派诗,梁启超创新文体

二 默写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个是琅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环佩只应归月下,钿钗何意寄人间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三 简答

1.简述《琵琶记》的悲剧意义

蔡伯喈为了终养年迈父母本无意于功名,只是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这三不从导致了一连串的不幸,落得个“可惜二亲饥寒死,博换的孩儿名利归”的结局。《琵琶记》以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有贞有烈的赵五娘的悲剧命运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蔡伯喈忠孝难两全,显示了封建知识分子经常陷入情感与理智,个人意愿与门第,伦理冲突中,具有深刻性与普遍性。

2.《三言二拍》主要内容

三言二拍中有不少借历史故事以阐发作者善恶伦理观念作品,但主要是写世俗人情百态。三言二拍中写了不少商业活动以及对商人的赞颂;歌颂婚恋自主,张扬男女平等的作品在三言二拍中也有不小比重;在三言二拍中还有不少作品旨在揭露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

3.钱王代兴及其成就

王士祯的诗受到文坛盟主钱谦益的赞赏,并希望他代之而起,主持风雅。钱谦益去世后,王士祯成为一代正宗,他论诗以神韵为综。

4.何为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其象征意义是什么

木石前盟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金玉良缘指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姻缘,木石前盟象征宝黛在太虚幻境中就有的刻骨铭心的知己知心的自由爱情,金玉良缘象征着宝玉和宝钗富贵结合,门当户对的爱情。

5.红楼梦爱情悲剧缘由

其中一部分悲剧是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但更多的悲剧是封建伦理道德中的“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是几千年积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深层结构造成的悲剧。宝黛钗三人价值观不同,宝钗希望宝玉走仕途,而只有黛玉理解宝玉那颗童心,因此宝玉选择了黛玉,而封建家长为了维护其势力选择了“德貌工言俱全”的宝钗作为宝玉的贤内助,造成了宝黛的爱情悲剧。

6.童心说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焉”。所谓童心即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绝假纯真”即不受道学等外在“闻见道理”的蔽障和干扰,“最初一念”实则指人本然的私心,所谓“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因而,天下的至文都应该是作者本然的情感和欲望的真实表现。

7.为什么说猪八戒形象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取得长足进步标志

猪八戒不忘情于世俗的享受,好吃好色,但还执着地追求理想,他使乖弄巧,好占便宜,而又纯朴天真,他贪图安逸,偷懒散漫,而又不畏艰难,勇敢坚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西游记》从多角度,多色调描绘了猪八戒丰富的形象,与《三国》中帝王将相,《水浒》中英雄豪杰相比,更贴近现实生活,因而也更具真实性。

材料分析

《红楼梦》宝黛初逢,王熙凤性格

论述(展开分析)

试论晚明好货好色思潮在文学形象上体现及现实借鉴意义 好货好色思潮源于王阳明心学,这一思潮对于封建礼教和僵化的思维进行了冲击,增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促使人的自我价值觉醒,肯定世俗人欲 《牡丹亭》中杜丽娘追求自由爱情的性格 《金瓶梅》中对于财的追求和色的贪爱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和女性形象

此外,好货好色思潮也使文学作品产生淫秽,低俗的描写

对于当今社会,我们既要尊重内心需求,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和物质,也要控制贪财好色的欲望

第五篇: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知识点

1.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是西昆派,以《西昆酬唱集》 而得名。

2.苏轼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3.宋代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4.《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作者是董解元。5.白朴的《墙头马上》一剧的故事来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诗。6.《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剧本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7.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这出戏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8.马致远的小令写的俊逸疏宕,别具情致,代表作为《天净沙••秋思》。9.前七子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的文学群体。

10.汤显祖的戏曲代表作是《牡丹亭》,集中体现了情与理的冲突。11.《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也被看作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

12.“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

13.李贽是晚明杰出的思想家,他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对晚明文坛有启蒙作用。

14.以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的理论主张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15.清初最著名的词人,被誉为“国初第一词人”的是纳兰性德。

16.柳永描绘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的代表作首推《望海潮》,篇首为:“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17.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称为“江西诗派”。

18.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19.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20.关汉卿悲剧的代表作是《窦娥冤》。

21.元代四大南戏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合称“荆刘拜杀”。

22.《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23.永乐至成化年间形成的台阁体,其主要人物是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24.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这两大戏剧流派的形成与竞争,是明代后期传奇繁荣的重大标志。

25.《金瓶梅》的书名是由小说中的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的名字合成。26.船山先生是指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

27.吴伟业在继承元稹、白居易诗歌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28.康熙年间,在戏剧方面出现了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两位作者并称“南洪北孔”。

29.《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30.元代以“铜豌豆”精神著称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

31.元杂剧中以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的历史杂剧是《汉宫秋》,从戏剧主唱者的角度来看,该部杂剧是末本戏。

32.元代“水浒戏”的双壁为《双献功》与《李逵负荆》。

33.元代的四大南戏为《拜月亭记》,《荆钗记》,《白兔记》与《杀狗记》。34.元代南戏最高成就的代表剧作是《琵琶记》。35.明代中期讽世杂剧《四声猿》的作者是徐渭。

36.元人编刊的讲史话本《全相平话五种》包括《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前汉书平话续集》,《秦并六国平话》,《三国志平话》。8. 明代后期的剧坛上,形成了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曲学家群体和以汤显祖为首的玉茗堂派曲学家群体。

37.明代公安派的诗歌理论主张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8.清初独树一帜的著名满族词人纳兰性德,因其在词作领域的卓越成就被誉为“国初第一词人”

39.明代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是《金瓶梅》。40.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欧阳修。

41.易安居士是李清照。

42.陆游的诗歌刨造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43.辛弃疾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但其主导风格是豪放悲壮。44.《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是董解元。

45.“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46.受《西游记》影响,神魔小说中最为出色的著作是《封神演义》。47.代表明清两代小说理论最高成就的是金圣叹。

48.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中《金瓶梅》属于世情小说。49.凌蒙初影响最大的拟话本小说是“二拍”。50.白朴所写的《墙头马上》是一部爱情喜剧。51.在“元曲四家”中,擅写神仙道化剧的是马致远。52.《李逵负荆》的作者是康进之。53.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是《单刀会》。

54.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中创作成就最高的是郑光祖。

二、名句

55.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5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7.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5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59.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60.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61.败意常多如意少。著甚来由,入闹寻烦恼。

6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6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64.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65.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6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6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68.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69.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70.梦绕神舟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7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7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7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7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5.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

76.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名词解释

77.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人的两大流派之一。该派的特点是多以男欢女爱为题材,善于抒写委婉细腻的情思,风格含蓄蕴藉,委婉曲折。晚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可谓最早的婉约词派。宋代晏殊、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吴文英等都是婉约派的著名词人。周邦彦是北宋婉约词集大成者,工于持律,善于创调,章法多变,题材狭窄,艳情和羁旅之愁几乎占据他《清真词》的全部内容。婉约词派一直延续到晚清,影响很大。

78.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也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在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有宾白,这是从诸宫调里由女演员或男演员一作独唱的形式转化来的。

79.诗界革命:在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梁启超首次标示诗界革命,批评了千年的古典诗歌传统,第一个尖锐指出传统诗的终结性命运。在对黄遵宪等人的新学之诗的经验教训作了检讨之后,提出诗界革命应以“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者具备”为衡量标准。1902年,在其《饮冰室诗话》中,将诗界革命的标准修订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或“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成为诗界革命的纲领。诗界革命除黄遵宪这位代表作家之外,梁启超是发难者,康有为为巨擘,其余则有丘逢甲、蒋智由等。“诗界革命”

对此后的旧体诗创作有深远影响,并在观念上为“五四”的新诗运动作了准备。

80.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关、马、郑、白。在《中原音韵》里,周德清将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和马致远并列,称为“关、郑、白、马”,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元曲四大家”。此四人在元曲创作上,都有颇为突出的成就。81.江西诗派:指南宋诗人黄庭坚、陈师道以及他们的追随者。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一是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际之聚会;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而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者并非都是江西人;第三,江西诗派是元祐学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关系。江西诗派的发展可分为发展期、全盛期与衰落期。82.肌理说:以翁方纲为代表。肌理喻指诗的文理和义理。用来论诗,包括义理和文理,义理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指诗律、结构、章法等作诗之法。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强调儒家经术和学问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具有鲜明的复古色彩。

83.诗界革命:在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梁启超首次标示诗界革命,批评了千年的古典诗歌传统,第一个尖锐指出传统诗的终结性命运。在对黄遵宪等人的新学之诗的经验教训作了检讨之后,提出诗界革命应以“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者具备”为衡量标准。诗界革命除黄遵宪这位代表作家之外,梁启超是发难者,康有为为巨擘,其余则有丘逢甲、蒋智由等。“诗界革命”对此后的旧体诗创作有深远影响,并在观念上为“五四”的新诗运动作了准备。

84.《窦娥冤》: 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85.苏辛词派: 北宋的苏轼,首开宋词中的豪放词派。南宋伟大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诩,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将气高天下的东坡词风在南宋发扬光大,加之与当时渴望恢复的国势民情相推移磨荡,又与南渡初期的张元干、张孝祥诸家的词风相翕合,又有陈亮、刘过等词人追步唱和,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86.四大奇书:从清代开始,人们通常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奇书”。这四部小说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实际上,它们又是南宋时期说话艺术中主要四家的延续和发展:《三国演义》是讲史小说的发展,《水浒传》是说铁骑儿的发展,《西游记》是说经小说的发展,《金瓶梅》则是小说家小说的发展。

87.诗文革新运动:北宋中叶,欧阳修登上文坛,学作古文,倡导古文运动,并很快成为文坛领袖。他不遗余力地褒奖提携王安石、曾巩和三苏,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积极从事古文创作,形成了浩大的声势,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古文领域的革新也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气格”,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开创了一代诗风。人们把这场有力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动。88.《窦娥冤》: 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四、简答

89.简析陆游爱国诗思想内容的特点。

答:陆游诗歌中,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爱国诗。陆游爱国诗又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热情讴歌北伐抗战,大声呼吁抗金救国。这类诗的代表作品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五月十一日夜且半„„》等等,这些诗,都表现了陆游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

(2)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的政策,揭露主和派投降卖国的罪行。这类诗歌的代表作品有《关山月》、《追感往事》等等。这些诗作,具有尖锐的批判性,甚至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南宋皇帝,这在当时的爱国诗歌中是非常少见的。90.简述姜夔对词的贡献:

姜夔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进行了改造,建立起了新的审美规范。他的恋情词,往往过滤省略掉缠绵温馨的爱恋细节,只表现离别后的苦恋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烈的柔情,从而使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和超尘脱俗的韵味。姜夔接受苏轼、辛弃疾的影响,也移诗法入词,目的不是要扩大词的表现功能,而是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秉承周邦彦字练句琢的创作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语言特色来改造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创造出一种清刚雅醇的审美风格。91.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成就。

答:《儒林外史》之所以能取得较高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成功的运用了讽刺的艺术手法。

一、首先,《儒林外史》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讽刺。《儒林外史》就以写实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从而达到讽刺世态人情的目的。《儒林外史》中所描写的范进、周进等儒林的庸才,王惠等贪官污吏、以及为了追名逐利而道德堕落的匡超人等,都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

二、是善于运用前后矛盾的情节,揭露讽刺对象的言行不一,让其当场出丑。第四回写严贡生这个富有喜剧性的情节,一下子揭穿了他贪婪而又虚伪的真面目。

三、是运用对比和衬托的艺术手法,以突出讽刺对象的性格特征。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就塑造了胡屠户这么一个势利小人形象。

四、当然,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儒林外史》中有不少夸张性的描写,这些描写,都因合理的夸张,而取得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92.简析《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倾向。

答:《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倾向,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三国演义》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把以刘备为中心的蜀汉当作全书的主要描写对象,把刘、关、张、诸葛亮当作小说的中心人物来写。《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倾向,首先和维护封建正统地位的思想有一定关系。其实还表现了老百姓对明君和仁政的渴望。

(二)极力宣扬刘、关、张的义气。《三国演义》的另一个主题,就是大力宣扬“义”。三国演义把一个“义”字,可以说是演绎到了极致!

(三)《三国演义》思想内容的不足之处:有些章节宣扬了封建迷信思想。93.简析《水浒传》的思想主题。

答:1.《水浒传》的主题,简单地说,就是“官逼民反”四个字。北宋末年,皇帝昏庸无能,朝中奸臣当道。正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人们被逼得走投无路,这就是宋江起义的根本原因。

2.《水浒》还表现了“赞美起义英雄”这个主题。《水浒传》还明白的告诉读者:虽然历史上的造反大军中,都有几个出谋划策的谋士,但是真正冲锋陷阵、过关斩将的,还是那些武将和英雄。所以,《水浒传》还是一首英雄的赞歌,还体现了“赞美起义英雄”这个主题。

3.《水浒传》还贯穿着一种“善杀人者即英雄”的消极思想。整部《水浒传》,还贯穿着一种“善杀人者即英雄”的思想——不管杀人的动机如何,只要敢于拼杀、敢于杀人,那就是英雄。94.简述元杂剧的思想内容。

答:元杂剧的思想内容比较丰富,取材广泛,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致可分为三类:

1.社会历史剧。社会历史剧可分为公案戏、三国戏、水浒戏和一般的社会历史戏,其中,最主要的是公案戏。公案戏代表作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三国戏代表作是关汉卿的《单刀会》,水浒戏的代表作是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2.爱情婚姻剧。纯粹的爱情婚姻剧以王实甫的《西厢记》为代表。爱情剧多以落魄书生和名门闺秀的恋爱和婚姻为内容,结局大多是大团圆的结局,充满戏剧色彩。

3.神仙道化剧。神仙道化剧,就是以修道成仙为主要内容的杂剧,在当时其实是很有名的,马致远就是因为和别人联手写了《黄粱梦》才出了名。现

流传下来的神仙道化剧有17种。直接表现元代人的宗教生活和情感。

五、论述

95.结合作品分析《三国志演义》中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

答:蜀国丞相――诸葛亮是公认的军事家、政治家,是千古良相的典范。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代表,是忠臣的典范,他的性格、品行几乎是完美无缺。在他的性格里,包含有:智慧、忠诚、稳重、大度、机敏、博学等等许多优良的品质。

首先,《三国演义》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表现了诸葛亮超人的智慧。侧面描写:在三十六回(元直走马荐诸葛)中,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徐庶用对比的方法,拿自己和诸葛亮相比,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

正面描写:当刘备经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诸葛亮时,诸葛亮终于正面的亮相了。诸葛亮首先为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当时年仅27岁的诸葛亮,已经是“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他的杰出的智慧,是古今罕见的。

之后,诸葛亮正式进入角色,为刘备集团立下了一次次的大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刘备成就了霸业,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形势。

其次,诸葛亮的忠诚是出了名的。只因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就将自己大半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刘备的复兴汉室。刘备在世的时候,他开疆辟土、平定南方。刘备死后,他尽力辅佐后主刘禅,几度北伐魏国,最后因操劳过度死于九丈原,死时年仅54岁。他的一生,正可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概括。

我们再看他的大度。诸葛亮从一开始,就给我们留下了大度容人的印象。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可是,关、张两个人,对诸葛亮一点也不服气,经常给他脸色看。可是,他诸葛亮一点也不计较。再如,在赤壁之战前,周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用三日造一百万只箭的毒计,来为难陷害他,但是他为了维护吴蜀联盟,也没有和周瑜计较。

但是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是有缺点的。他过分的忠诚,成了愚忠。这又都是他性格中的缺点。

96.结合作品,分析《红楼梦》中贾府衰败的原因。

答:《红楼梦》不仅成功地再现了贾府由盛到衰的变化过程,而且还从社会、家庭、政治等多个角度,探寻了贾府迅速衰败的原因。

(1)大肆挥霍,淫乐无度

导致贾府衰败的原因,首先是贾府主子们的大肆挥霍,淫乐无度。乾隆时期,满清贵族的生活日渐腐化堕落。他们大都拥有成群的奴仆,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挥霍无度的寄生生活。贾府的主子们,正是这样一群寄生虫。《红》前80回的情节,基本上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吃喝玩乐。

贾府经常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一顿饭花掉几十两银子,是很平常的事。如果遇到喜庆节日这样的大事,贾府的人花起钱来,就更让人瞠目结舌。在贾府最为鼎盛的时期,发生过两件大事:一件是宁国府的“秦可卿出丧”,另一件是荣国府的“贾元春省亲”。贾府本来早已是个空架子,经过“秦可卿出丧”和“元妃省亲”这两件大事,又耗费了两笔巨资,所以,贾府在经济上很快就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局面。

(2)道德败坏,无恶不作

导致贾府衰败的另一个原因,是贾府那帮不肖子孙们的道德败坏,无恶不作。

贾赦可以说是贾府纨绔子弟们的一个反面榜样。他的品行用几个字概括,那就是既贪婪又狠毒。贾赦不仅贪财,还非常贪色。后来,贾府被抄时,贾赦成为一名主犯,以“交通外官,依势凌弱”的罪名,被革去世职,发配到边疆赎罪。所以,贾府主子们的大肆挥霍和作恶多端,是贾府迅速败落的内因。

(3)政治原因

贾府之所以迅速败落,除了他们的大肆挥霍和作恶多端之外,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贾府被查抄。贾府被查抄的主要原因,表面上是因为贾赦、贾珍等人仗势欺人,触犯了国法,实际上,我们如果结合《红》的创作背景,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贾府的迅速败落,还有着更深层的政治原因:一个原因是贾府所依附的那一派政治势力,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失败,贾府受到牵连,被抄家问罪;另一个原因,就是贾府失去了贾元春这个靠山。

贾府的衰亡,就是封建社会即将走向灭亡的预兆。仅仅在曹雪芹写完《红楼梦》一百多年以后,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就被赶下了皇帝宝座,封建社会也走到了尽头。

97.结合作品分析《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

答:从“封建社会的斗士”和“人生哲理说”这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孙悟空

这一人物形象。

(一)封建时代的反抗者和斗士。

首先,孙悟空是一个封建时代的反抗者和斗士。

1.“斗战胜佛”。在《西游记》中,吴承恩正是用“斗战胜”这个佛号,来概括孙悟空的形象实质,他就是要把孙悟空塑造成封建时代的反抗者和斗士形象。

2.两次大闹天宫。在《西游记》中,天上、地下和幽冥三界的最高统治者是玉皇大帝,天宫里的文臣武将们,都对玉帝恭恭敬敬,但是,孙悟空却不把玉帝放在眼里,他不仅勇敢反抗玉帝对他的镇压和欺骗,还要和玉帝争取平等的地位。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先后两次大闹天宫。两次大闹天宫的原因,都是为了反抗玉帝对花果山的镇压,以及玉帝对他的欺骗和愚弄。

3.取经路上降妖捉怪,仍然保持着敢于斗争的性格特征。从东土到西天十万八千里,遇到的妖怪至少就有几十个,但是,孙悟空毫不害怕。他手中的一条金箍棒,打得妖魔鬼怪闻风丧胆。

(二)孙悟空的一生,还是不断战胜挫折、争取成功的一生。

从“人生哲理说”的角度来看,孙悟空的一生,还是不断战胜挫折、争取成功的一生。在孙悟空的一生中,虽然屡次遭受挫折,但是,他从来没有被挫折打倒;而是在逆境中重新站起来,再一次去争取成功。所以,孙悟空的一生,正体现了一个人不断战胜挫折、不断争取成功的一生。

下载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复习资料【明代诗文-清代戏剧】)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复习资料【明代诗文-清代戏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总结(共5篇)

    明代 第一章 《三国演义》 一、历史演义(名解):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于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 复习资料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神话的基本特征: 一、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二、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清代中期诗: 一、创作概况: 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的局面。 2、具体: (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 (2)宗宋派:厉鹗——浙派的盟主;翁方纲——肌理说 (3)袁枚——性灵......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点睛篇 第一部分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比较难复习,一是因为文学史时间跨度大,上下几千年。二是内容多,有很多风格各异的作家、作品以及抽象的文学理论。注意掌握主要的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3

    名词解释:1、李清照:词“别是一家”: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无声、又分六律、又分......

    教师招聘语文备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清代文学5

    教师招聘语文备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清代文学5】 嘉庆、道光年间形成红学,1904年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用西方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研究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和专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 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论 1、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扩大。市民阶层人数众多,人员复杂,包括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自由手工业者、艺人、妓......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复习资料(共5篇)

    古代文学作品选1、建安文学的特点: 建安时代是个大**的时代,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受破坏。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卷入汉末**的漩涡,对于人民遭受的苦难有深刻的感受。所以,他们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