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与孝道(模版)
大学生与孝道
思政三班 张旭阳 学号 2012414567 摘要:
孝作为伦理规范,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孝道强调的是孝的理论层面,孝行侧重的是孝的实践层面,然而有时二者是合二为一的,孝道即孝行,孝行也即孝道。孝文化的基本内容均由孝道与孝行引申而来,亦是对孝道与孝行的理论概括与升华,同时也是将孝道、孝行的内涵与外延加以扩展、泛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孝观念,现状,践行
正文:
古人有云,“百善孝为先”。孝乃立德之本,是做人的第一要义。北宋诗人苏轼曾曰:“治身莫先于孝”。《吕氏春秋》中也曾提到:“论人必先以所亲,而后及所疏;先本后末,先近后远。必先以所重,而后及所轻”。也就是说,了解一个人,首先要观察他是如何对待父母至亲的,从而推及他又会如何对待别人。孝不但是调谐家庭成员关系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调谐人与人之间伦理社会关系的基本规范。“五伦”是我国社会最基本的物种人伦关系,具体是指: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而其中父子关系则居于首位,可见其重要性,只有孝观念的深入传递,才能使得其它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从而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孝观念的现状及其道德践行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
对于当代大学生孝观念现状及其道德践行研究从社会、家庭、学校、自身四个方面来看,意义深远。首先,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社会环境的和谐风尚;其次,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同时,有益于减少家庭代沟,构建幸福和谐家庭环境;最后,有助于校园文化教育的构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和发展。有鉴于此,笔者力图从当代大学生孝观念的现状入手,进行调查分析,试图找到现状的形成原因,从而思考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孝观念践行的对策,希望对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教育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一.当代大学生孝道面临的挑战
(一)孝与顺出现分离
传统孝道强调“孝顺”,认为“孝”即是“顺”。虽然大多数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向父母行孝“仍然十分必要”。但在大学生的孝道思想中,“顺”的地位正日趋降低。我们通过样本调查发现,广州市大学城的大学生中,约 10% 认为应该在自己经济独立后再孝顺父母,还有少数大学生认为是否对父母孝顺要视乎父母对自己的爱而定。在情境题“如果将来父母求情安排朋友的孩子进你的企业,而你又觉得这样做不好”的两难问题时,60% 的大学生选择了将晓之以理劝说父母打消这种想法。而对于父母的意见和建议,约 80% 大学生认为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不一定都对,但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正确的。这一结果与其他调查研究的结果一致。已有的研究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为家长的权威性降低、更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从偏重盲目遵循来自外在的道德规定,机械而呆板地“扮演”道德行为的他律的道德原则,转化为偏重以设身处地的方式,根据自己理解的道德原则来抉择的自律的道德原则。
之所以出现孝与顺的分离,可能与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特点有关。随着社会进步、制度转换,以个人为主体的自由意志逐渐加强,这使得大学生的孝道观念更自我,也更理性。一方面“愚顺”、“愚孝”的做法正逐渐被大学生所摒弃。但另一方面,在摒弃“愚顺”、“愚孝”的同时,一些大学生又过于反叛,表现为极端的自我,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甚至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照顾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在日常行为中,存在一定的孝道缺失的现象,表现为,不懂得照顾父母、尊重父母,不能满足父母的成 就期待等。对于这些现象,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重视。
(二)养亲观发生变化
传统孝道中,子女对父母赡养的方式是子女与父母同住,由子女照顾父母,以此来尽孝道。而我们的调查却发现,传统的“养亲”观正悄然发生变化。只有42%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条件允许,今后愿意与父母同住,46% 的大学生则更愿意一周或一月与父母见一次面。当父母行动不便,需要人来照顾时,74%的大学生表示愿将行动不便、需要照顾的父母接到身边亲自照顾,而 21% 的大学生选择雇佣保姆照顾,还有少部分大学生选择托付给亲戚照顾或将父母送往养老院,有时间就去探望。另外,对于“啃老”现象,大部分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并不完全排斥,而是选择“尽量自力更生,实在没办法才稍稍借助父母的帮助”。对于这些现象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是源于当代大学生传统孝道的沦落。
在我们的调查中,的确少数大学生认为父母跟自己有代沟,他们的意见或建议一般都可以不听,两成多的调查对象未填或想不起曾经为父母做过些什么,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一观点。这应当引起家长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另一种观点是否认孝道的沦落,认为大学生社会压力增大,未来生活成本增加是“啃老”现象出现的原因。随着学业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未来生活成本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日趋增大。不少学生开始认识到,完全不依靠父母的力量很难在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因此,有人指出,“啃老”并非意味着道德的丧失,而是无奈之举。至于相当部分的大学生不愿意与父母共同生活,也并不能证明大学生孝道的沦落。事实上,当父母生病,需要人照顾时,大部分大学生都表示愿意将行动不便、需要照顾的父母接到身边亲自照顾。这表明了大学生养亲观的复杂性,一方面他们希望留在父母身边尽孝,当父母生病时能够照顾他们,另一方面又不想每天面对父母而缺少自由。这种表面的矛盾实质上反映的是古今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古代社会 , 由于落后的农业生产力和封闭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 出游有诸多不便,子女远游必然难以照料父母,且让父母担忧,因而被视为不孝。但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便捷的交通使人的流动变得必要和现实,子女出门在外成了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认为,大学生的孝行仍然有待进一步改善,但物质条件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也是当前大学生的孝道观变化的重要促因。如何应对当前大学生养亲观的新变化已成为新时代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三)群体差异显现
封建时期的传统孝道强调子对父的绝对服从、剥夺子女独立的人格,强调孝道的共性,倡导孝道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及强制性。在对传统孝道批判吸收的基础上,人们开始认识到,纯粹的“愚孝”、“愚顺”不可取,因此,孝道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并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不同群体对传统孝道的态度有所不同,表现出男、女差异,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的差异等。
我们的调查也发现,男女大学生的孝道存在差异。女生更多认为应当从小孝顺父母。女生更多选择“尽量自力更生,实在没办法才能稍稍借助父母的帮助”,但男生则更多选择“即使自己活不下去也不能做啃老族”。在实际践行中,女生表现得更好,她们更多地帮助父母做家务,更多记得父母的生日,更清楚父母的饮食习惯。她们也更愿意多与父母见面。这与张坤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对青少年孝道态度的调查发现,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抑己顺亲 ,表现出对“父母之命”的遵从。这可能与社会期望效应、家庭教养方式与男女人格特质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有关。“重男轻女”的刻板意识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农村 ,依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到父母教养方式,即对男孩更为纵容偏爱,而对女孩则更为严厉苛刻 , 这都会造成女生更易持“抑己顺亲”的观点。
农村与城镇学生也存在一定差异。农村学生较少与家长聊天;较少向父母发脾气;较少送礼物给父母;他们更多选择与父母住在一起,或者是一月一次、有需要再见面。而城市或城镇学生则更多选择一周与父母见一次面。这可能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张文新等的调查发现,来自农村的青少年,他们的生存条件和教养环境较差,父母给予他们的教养方式与城市青少年也存在差异。因此,农村青少年更能目睹并体会到父母供养他们的艰辛,他们对父母表现出更多的顺从,更重视未来对家庭的支持和帮助。对于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孝道观的发展是否存在差异性或者“特异性”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和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已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在我们的调查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更常与父母聊天,他们更清楚父母的饮食习惯,但也更多向父母发脾气。虽然在是否记得父母生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独生子女更多给父母送礼物、或打电话问候;而非独生子女则更愿将行动不便的父母接到身边亲自照顾,他们也更多愿意将来与父母住在一起。这些结果支持了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发展存在特异性的观点,分析原因,可能与两者成长环境,父母的关注程度,与父母接触时间存在差异有关。
二.应对挑战的措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引领作用
孝道教育的重要性要求高校的领导机构对孝道教育的思考与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孝道教育则是中国一切教育的核心来源,是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口,在教育史上发挥着教育导向作用居于领导地位。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故孝是道德的起点。孟子说:“仁的本质内容,就是侍奉父母至亲”。当前我们国家应力求通过制定和完善孝道方面的法规政策来指引人们的孝道观念及行为践行,同时对于那些具有不孝行为并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将做出相应的惩处。2.发挥大众传媒正面效应
当代大学生的突出特点是兴趣多样、积极向上、好奇心强、富有冒险精神、模仿能力强。同时,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历不足,导致他们对是非的判断力不足,同时价值观也未最终定型。这些特点促使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尤其是大众传媒传播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传媒的价值取向由计划经济的政治主导取向转向经济主导取向,为保证经济效益,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大众传媒走上了一条“世俗化”的道路当前大众传媒应增加社会责任感,做好道德舆论导向作用。在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 优化社会环境《荀子•劝学》中写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也就是说外部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很深的影响。因此,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大学生孝观念的形成。没有社会的倡导、鼓励和规范,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风气和风尚是很难的。所以,社会各个部门要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努力营造出和谐、美好、纯净的道德环境,加强全社会的孝道教育与践行。.营造校园孝道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在高校这一特定文化氛围里,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以及这些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创造形成过程。校园文化属于隐性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其优点在于其感染力、渗透力、示范力,增强了校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孝道践行的前提是积淀与营造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在第三章当代大学生孝观念现状的调查中我们分析得出,当前大学生的孝观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冷漠、自私、不孝观念的存在,这样的状况令人担忧。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进行大学生孝道教育和践行是当前高校所共同面对的一个新的难题。在思考如何开展此项工作的同时,我们可以尝试从多方面去营造校园孝文化的和谐氛围,以期有所成效。4.重在自我践行
孝道践行要取得成效,除社会环境、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外因影响之外,更要落实到自我实践当中。大学生应具有自我提高和发展的修养意识,积极主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不断加强和提高自我修养和素质,从而更好的去践行孝道。4.1 勤于学习,提高孝道意识
认识是行为的导向,提高孝道意识是孝道践行的基础保障。一个人若想获得真知灼见,则需要正确的认识自己,认真的去学习各方面的知识。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成熟,可以具备辨别是非、分清善恶、懂得孝道的能力。首先,认真学习科学理论。这是提高孝道意识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方法。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理论越科学,认识越正确,进行道德修养的盲目性越少,自觉性则越高。当代大学生应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认真学习思想品德修养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明辨是非,学会自我修养。理论基础扎实才能更加坚定行动的步伐,才能实现孝道的传承。其次,自觉了解优秀的传统孝道文化。崇尚孝道是中华民族育己育人、劝世规人的主旋律。
4.2树立感恩意识,做到及时行孝
比尔•盖茨曾说过:“世界上什么都可以等待,唯有孝顺不能等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这是古人对父母过世后的悔恨、哀痛之叹。在当代社会,这样的悲叹也处处可见。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子女不孝,而是总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有些人因为工作原因长期不在父母身边,有些人想着多赚点钱然后再好好的陪陪父母,而岁月是不等人的。父母在我们的“拖”和“等”中渐渐老去,也许当有一天你的生活变好了,工作也不忙了才想到家里的父母,此时也许老人已经离开了我们,最好留下的只有悔恨而已。
总而言之,孝道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厚重的。在传承传统孝道的过程中,我们要吸取和扬弃并存,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孝道。希望通过众多学者、专家以及社会的关注,为大学生孝观念的增强和践行能力的提高做出更多的努力。
2014.6.20
第二篇:孝道观念与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孝道观念与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孝”的观念贯穿中国历史,孝道观念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培育人们思想道德方面起到了起始和基础作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正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孝道观念淡化,孝道教育弱化,大学生道德素质出现了滑坡,他们虽然掌握了高深的专业知识,却不知“孝悌”是什么。一个连父母在自己心目中都没有位置的人,怎么能指望他去容纳别人?更别说用他的才智去回报祖国和社会了。因此,加强孝道教育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对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尤为重要。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到历代中国人民的高度崇尚,在培养人们的思想道德方面起到了起始和基础作用。孝是立身之本。孝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孝”是一切道德之本源。“孝”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和核心,就在于它蕴涵了中华传统伦理的基本精神。孝是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基础。“孝”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的情感基础。人们由对父母、家庭的爱升华到对祖国美丽国土、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爱,必然构成报效祖国的行为基础。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讲究孝道,孝敬父母,就是要求子女做到在物质上体谅父母,在精神上慰藉父母,在生活上体贴父母,在态度上尊重父母。而在物质生活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老人最需要的是儿女对他们的精神“赡养”,即子女给予老人的关心、对老人的尊重和理解,子女与父母和谐相处及子女在学习工作上取得成绩等。这是社会福利和其他所取代不了的,也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基本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然而,孝敬父母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代大学 生中却呈现被淡忘和漠视的趋势,出现了许多不孝敬父母的现象。例如有的大学生讲究享乐,从不顾及家庭经济条件,有的大学生对父母耍脾气,顶撞父母等等。面对这一状况,高校教育亟待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尤其是在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高校德育更应该吸收我国古代德育的成功经验。孝道教育是德育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出发点。所以加强孝道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孝道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爱国守法的道德教育。“孝”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无数爱国志士献身的精神动力。
二、加强孝道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营造团结友善的和谐环境。“孝”不仅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的社会秩序的重要的精神支柱。
三、加强孝道教育有助于完善大学生人格。一个要成就大事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由孝道教化来培养。
四、加强孝道教育,可以帮助解决代沟隔阂的社会问题。在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些人对父母缺乏孝道,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缺乏尊师意识,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加强大学生对父母对老师对学校对国家培养之情的孝心,可以树立其社会责任心,消除代沟隔阂,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益于国家建设的精英之才。
五、加强孝道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明理诚信的道德素质。诚信是修德之本,立人之道。现在的市场经济尤其讲究诚信,这种诚信的品质必须在大学的德育阶段培养成型,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把信用作为道德底线,并多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百善孝为先”。在当前社会人际关系受到金钱支配的形势下大力加强传统的“孝”教育,已成为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一股极为重要的力量。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国家民族的未来,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充分挖掘利用传统道德资源,才能让孝道和孝道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孝道与人生
孝道与人生
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历史中,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是最为源远流长的,三皇五帝时舜帝孝感动天,商周泰伯和仲雍为顺父意传位文王割发刺面,春秋战国儒家主张百善孝为先,汉朝两晋以孝治天下,乃至后来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二十四孝图》等孝道故事都在民间广泛传播,现在,感动中国人物故事中也多有孝子孝女的故事。孝,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个深刻的烙印,传承于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
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我们批判某些愚孝愚忠,《二十四孝图》里如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的故事作为封建糟粕思想为人们所摒弃,但仍不可否认其中某些故事在今天读来仍让我们深深为之感动。汉文帝为母亲亲尝汤药,黄香扇枕温衾,他们一个很伟大一个很平凡,一个很富有一个很贫穷,他们做的事情并不困难,只要有手有脚就都可以做,但在现如今的社会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孝顺,并不需要我们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不需要我们多么有钱,多么了不起,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践行孝道,却有太多的人不孝。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禽兽尚且知恩,何况人乎?
曾看过央视一个公益广告,讲的是子女忙于工作,把父母扔在家里漠不关心,老父亲跑去看他们也都是一副不耐烦的表情,老人只能在儿子家附近装做卖水果的老汉偷偷看两眼,最后,老人留下一封遗书,抱着老伴的遗照走了。听着广告最后老人的独白,我不禁潸然泪下,有多少次,直到失去了我们才懂得珍惜,每天又有多少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发生,最后只能留下悔恨的泪水,却什么都无法挽回。
现在人们的生存压力比较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总是忙于工作赚钱,忽略了父母亲人,总以为给够他们钱,让他们衣食无忧就够了,但钱虽然能买来很多东西,可以让我们拥有富足的的物质生活,却给不了我们精神上的安慰,给不了我们亲情的温暖。就像一首老歌《常回家看看》里唱的那样,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他们辛苦了大半辈子,从来都不在乎我们能给他们多少钱,让他们过什么样的日子,只是希望我们常回家看看,只是希望我们平平安安而已,哪怕只是帮他们洗洗筷子刷刷碗,只是在旁边听听他们拉家常,跟他们说说话,他们就已经很满足了。
每一年,我国都评选感动中国人物,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来自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有些人的工作很伟大,有些人的工作很平凡,他们做的事或许不能带给我们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但他们的故事却一定值得我们为之肃然起敬,为之感动流泪。四千多个日日夜夜艰难照顾母亲的孟佩杰,“绑着”母亲上班的老师陈斌强······他们的名字很平凡,他们的身份也很普通,或许很多人并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迹,但我相信听说过他们事迹的人一定会记住他们的名字,一定会对他们肃然起敬。
他们践行着孝道,他们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孝,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落泪,可是,如果我们听过了 他们的故事,为他们感动了,却没有去做些什么,那么我们真应该感到的是羞愧,是无地自容。很多人看过这些故事,感动到泪流满面,一转身,却依然故我,工作的继续工作,学习的依然学习,所不同的或许只是又有了一点谈资,又多了一些作文素材,这样的我们真的应该为自己感到羞耻。我们可能真的无力或者不需要改变什么,我们的父母很健康,他们的生活很安宁,但我们真的应该做点什么,哪怕是给父母大一个电话,跟他们说说话,告诉他们我爱您也都足够了,这才是真正的精神洗礼。孝,不是嘴上说的,是要实际去做的,任你舌灿莲花,口舌如簧,去表现自己多么感动,自己要如何如何去孝顺父母,都不如亲口和他们说一声爸爸妈妈您辛苦了,亲手给他们倒上一杯温水来的更有意义。
现在,中小学生中正在推行国学教育,学习《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启蒙读物,《弟子规》中开篇就是“入则孝”,“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自然,我们不需要“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这样过度的行孝,面对父母的责备也可以和他们讲道理,面对父母的好恶也要分清楚好坏“为具,为去“而不应该无原则地去行孝,但其中孝敬父母的恭谨认真的态度却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践行,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我们自身性情品德的培养。我们不否认一些老学究们有些食古不化,不知变通,新时代需要有新思想去创新和打破常规,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品行都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发自深心地去敬重和学习。人的品行和修养包括很多方面,需要从小去培养和教育,但对孝的教育却永远是最基本的一方面,一个人首先要孝顺父母长辈,才能诚实守信,正直善良,拥有高尚的性情和品德,从这一方面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说,无孝道,不人生。
孝道,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值得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去继承,践行并发扬。我们不必知道太多关于孝道的故事,不需要去背诵什么弘扬孝道的国学经典,也不必要去严格的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完全严格践行《弟子规》上对孝的要求。我们践行孝道,弘扬孝道,只需要对父母长辈,持着恭谨谦敬的态度,在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之外,尽量去关心他们,多和他们谈谈心说说话,出门在外不要让他们担心,多往家里打电话,和父母通消息就好。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他们不求我们去为他们做什么,只是希望我们平平安安而已。孝顺,也并不是看一个人说了什么,而是需要我们去身体力行,莫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给自己留下遗憾。作为离家上学的学生,我们在学校好好学习,不让父母操心,有机会,多回家看看他们就是孝顺了。
最后,我想用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词来作为结尾。找点儿空闲,找点儿时间, 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 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 爸爸张罗了一桌好菜.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 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 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 一辈子总操心就盼个平平安安
第四篇:清明与孝道
清明与孝道
杨永旭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代人们根据节气客观地反映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以来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半指乙,则清明风至。何谓清明,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之说,清明最明显的物候特征是“桐始花,虹始见”,这是把清明作一个气所来说的。
清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更重要的是作为个节日,一个纪念祖先的传统民族节日。作为节日,清明节始于周代,已有2600多年历史,是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是一年一度中国人对自己祖先表达敬意和感谢之意的日子。在中国,祭祖是和孝道联在一起的,若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因此,我们不能无知的把祭祖扫墓斥之为迷信,把孝道斥之为封建糟粕,清明节扫墓就是生者对祖先寄托哀思与缅怀,也是中国孝道文化的内涵与礼数,祭奠先人倡导的是孝道和感恩的美德。孝与感恩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孝,狭义说就是善事父母,广义说就是孔子说的“始于事亲,孝敬父母,忠君爱国,其次事君,终于立年”。感恩,狭义就是感激父母,广义说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会,感激祖国,感激所有帮过自己的人。孝与感恩是以孝敬父母为本的孝道文化的基本元素。孝是感恩的前提与基础,是人内在的品质,属于魂,感恩是孝的体现,是人外在的品行,属于形。孝与感恩是思想、是态度、是文化、是行为、是素养、是文明,不孝,便不知感恩,不知感恩便是不孝,孝是人性,孝是根本,孝是美德。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中国的传统社会把孝道看作是人伦道德的根本,用它来教化百姓。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经历时代演进,中国的孝道文化逐渐在中国人心中扎下了根,成了人们判断道德是非的主要价值尺度。在古代章回小说中常有这样描述,那些占山为王的绿林好汉,拦路抢劫,杀人掠货,而被劫之人,为求饶得一命,总要说“大王,放小的一命吧,小的家中上有七旬老母”这时山大王就面临道德选择,杀了他让别人老人无人奉养,自己就会成为不孝之人,传出去江湖耻笑,盗示有道嘛,此时被劫之人往往逃得一命。历代以来,孝也是对官员的最基本要求,西汉,董仲舒倡导“以孝治天下”得到不同朝代,不同统治者的不同响应,汉武帝开始,朝廷开设“举孝科”选拔任用“善事父母”的孝子到朝廷做官,唐代有“孝悌力田科”,清代有“孝廉方正科”。即使到了今天,有的地方规定“不孝敬父母者不能录用为公务员”,北京大学新任校长周其凤宣布:对不孝者不予录取。从古至今,都把孝道与做官做学问挂起钩来,肯定是深得民心的“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自古忠臣出孝子”。一个不孝顺的人,必是一个不忠不义不信之人。“小孝治家,大孝治国”。
教育是让人从善的,中国教字就是一个“孝”字加一个“文”字,教育首要的是让人懂得孝道,“百善孝为先”。孝道最核心的内容是敬养父母。这是人的天性“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一个连父母都不敬的人,连动物都不如,谈什么道德文章,做人原则,那都是伪君子。对同学们而言,怎样孝敬父母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制乎”。孩子强调敬,如何做到敬,首先,不能让父母担心。“忧愁莫教爹娘耽”,“好勇斗狠,以危父母,此不孝也”,个别同学沾染黑社会习气,讲哥们义气,好勇斗狠,打架斗殴,给父母带来恶名,这是大不孝。还有,我们要学会让父母宽心,“自古子孝父宽心”在家不仅应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减轻父母家务负担,而且应从思想上,尊重父母亲意见和教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外出或到家,向父母打招呼。我们很大一部分同学的父母多年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父子、母女之间一年难得见上两面,我们应学会和坚持定期以书信形式告诉父母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异乡的艰辛,不要给父母提出他们能力范围的物质要求(赵继良教授在讲课中也提到这事,书信的情感表达方式绝不是电话及短信所能取代的,为什么诚信危机,感情淡漠,就是电话、手机惹的祸,电子传播,瞬间消失,空口无凭,你奈我何),孝敬父母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父母的期望,报答父母。今天,我们还靠父母哺养,还不能在物质上回报父母,因此,我们应该理解父母,父母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是自己子女的成长成才,因此作为子女要好好做人,好好学习来回报父母。
孝道的另一个内涵是推恩及人,这是对他人而言的,孝道分养亲、敬亲、尊亲三个层次外,还强调“推恩”。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与人相处中,应推已及人,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既尊敬热爱自己的父母长辈,也尊及他人的父母长辈。有些同学只认识尊敬给自己上课的教师,对不上自己课的老师是视而不见的,更别说对从事后勤服务的教职工,以及在食堂、传达室工作的校工,态度粗暴,傲慢无礼,别忘了,在别的岗位,在遥远的他乡,你的父母也在从事着同样的工作。“慢人亲者,不敬其亲也”。不尊敬别人的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孝道的第三个内涵是缅怀先祖。这是对亡者而言。要了解自己家庭的发展史,始终不忘思念先祖,继承遗志,将他们的功德修养发扬光大。清明节扫墓就是生者对先祖寄托哀思与缅怀,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通过这种仪式寄托哀思,与先人相感。因为木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的得到山川的灵气。
我国政府已于2008年把清明节与端午、中秋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确定为法定节日,这在以政治为中心,过惯了政治节日的现实社会来之不易。今天,我们的社会正遭受着严重的道德危机,整个社会道德伦丧,物欲横流,世风日下,不知感恩,做事不惧善恶因果报应,就是在最基本的道德上——孝道出了问题。
曾几何时,中国的孝道文化日渐式微,不孝的恶行丑闻不时见诸极端。
政府把清明节确定为法定节日就是为了继承弘扬传统,倡导孝道文化。新时代需要新的孝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展现出的是一种大孝大敬大爱,是中国孝道的最高境界最大理想,孝道得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有可能。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孝道调查
当代大学生孝道调查
导言: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儿女的基本准则,儒家提倡修身,修身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孝,流传了几千年的高尚品德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光大,古代孝子的许多做法也许我们做不到,但从小事做起也是未尝不可,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孝心。但是近年来社会上的不孝行为却日益猖獗,甚至出现了很多大骂父母的现象。而我们大学生,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无法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所以,我觉得孝敬父母应该是我们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我们小组想知道当代大学生关于孝道的理解与看法,因此我们小组选择了这个主题。当然,所研究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大学生,也可以是多层次的人群。
调查目的:大学生是时代的主旋律,国家的未来的栋梁,但是这也是价值观形成的时候,容易受到坏境的影响。因此,在关乎孝道的这个问题上,应该让大学生有更加清楚的了解。
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在读的大学生。
2,调查方法:一,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向所取得的样本中的个体发放《当代大学生孝道调查》,以了解学生关于孝道的认识程度。二,小组成员在放假期间到各自的家乡去调查一下该地方的人对待父母的情形和人们对于“孝道”的看法。
调查的内容:(调查问卷另附)
对于调查结果的分析
1,通过对样本的人数调查,得到以下数据:在80份样本中68.75%大学生都知道父母的生日,61.25%的大学生对于父母的喜好都比较清楚,86.25%对于父母的健康状况都清楚,其他就不再赘述。
2,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孝道”的理解并不是停留在表面上。大部分大学对于父母的生日与喜好,健康都比较的清楚。这说明许多大学生并不是自私,只顾自己而对父母不关心。
3,大学生对于“孝道”的理解是什么?经调查,大部分都选择的是让父母开心,善待父母,不但在物质上,更要在精神上好好的呵护他们,不做让他们伤心的事情,多与父母沟通等。
4,除了对父母的孝敬外,大家对于“愚孝”的看法又是怎样?经调查,58.75%的人是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30%的是反对的,而剩下的6.25%则是赞成。可见,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愚孝”这个问题并没有怎样的十分明确的观点,都是无所谓的态度。当然,“愚孝”这种现象在现在的社会出现的机会是比较小的。毕竟现在的人们素质都普遍的提高啦,不再是封建社会那种愚昧的思想,调查结果跟着有很大的关系。
5,在对父母的孝敬上,难免会在方式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很久都不打电话回家,与父母的观点有冲突时会去顶撞他们。毕竟大学生都还年轻,与父母相比,欠缺很多的社会阅历。因此,无法站在父母的角度想问题。
调查结果总结
通过上述的调查报告,说明大学生对于“孝道”的理解不是很全面,但是很大程度上还是能够知道这样做对父母是好的。“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学生应该继承并且发扬。而为了更加对于“孝道”的理解和更好的去践行,我们小组认为可以去了解一些中国古代和现在的关于“孝道”的故事,进而与现实结合起来,做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合格的大学生。当然,由于调查的范围有限以及一些其他的客观因素,我们小组的调查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不能全面的反映出大学生对于“孝道”的了解。对于“孝道”的理解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怎样去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对父母长辈的好,所以进一步需要研究的是关于对“孝道”在实际生活中的践行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