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视野下孝道与当代大学生(伦理学作业)
新视野下孝道与当代大学生
摘要: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我国人伦道德的基石。在继承传统孝道合理因素基础上新孝道逐渐形成,主要包括:感恩知报、养老敬亲、齐家治国。孝文化已经成为当代我国民众的基本道德规范,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孝道 当代大学生 孝道教育 教育意义
English abstract:Filial piety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part is the traditional virtue of Chinese nation and the cornerstone of our human morals.Reasonable factors on the basis of new filial piety in inheriting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gradually formed, mainly including: Thanksgiving knowledge daily news, the aged King, regulate the family and rule the State.Filial piety culture has become a basic ethical standards of contemporary people in China, as the basic contents of quality education.Therefore, filial piety education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ve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Key Word: Filial piety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Filial piety education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 孝道” 是一个涉及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范畴, 从古自今几千年来, 它在维系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稳定上一直起着核心作用。最早给予“ 孝道”这种定位的当数儒家创始人孔子, 他认为‘ 天地之性, 人为贵, 人之行, 莫大于孝” , 意思是说, 人是一切生灵中最为尊贵的,而在人所有的行为中, 孝又是最伟大的。孝,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在古代,孝被看作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与起点,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因此,它是一切道德之本源,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有所提升,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问题,尤为在精神文明建设层面,反映在大学生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今许多大学生已不再以自己的学业为重,不再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更多的是受到一些社会思潮的影响迷失了人生的方向,道德自律能力低下,社会责任感缺失,孝敬父母这一中华传统美德也被淡忘和漠视,出现了许多不孝敬父母的现象。
美国学者普兰特在《简单生活》一书中指出: “当今的年轻人正沉浸在经济增长所取得的财富中,享受着充分的自由。社会的急速发展使得传统的‘观念’‘规范’以及‘认真’态度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欲望的急剧膨胀。”[1]这一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情况。如有的大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对自身人生缺乏一定的规划,更多的只是一味的讲究享乐,讲排场,花钱大手大脚,摆阔气,搞攀比,不从家庭经济条件出发安排消费,不能体贴父母的辛勤劳动,向父母提出超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要求;有的大学生在与父母有意见分歧时,不是用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方式提出,反而耍性子,闹脾气,说过头话,顶撞父母,甚至出现杀父弑母的事件。究其原因,出现以上的情况,主要是孝道教育不力导致伦理道德滑坡;家庭角色的错位,造成了孝道观念的弱化;利益的驱动造成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是高学历、高技能的人群,是社会的精英,是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支柱,其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因此面对大学生现今的状况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刻不容缓。
一、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的对照
(一)对传统孝道的认识
“孝道是伴随人类自身再生产而自然产生的亲亲之情,在阶级社会中它是表现纵向血缘关系中晚辈对长辈行为规范的观念体系的总和”。[3]“孝”首先是一种社会道德原则,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间关系的准则。《尔雅》谓“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孝最早见于《尚书》,提纲挈领于《论语》,集大成于《孝经》。我们不难看出,孝道即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是阶级社会的道德基础和核心。“孝”最初的理解仅仅在“奉养”和“祭祀”两个层面上,但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历程中,各朝帝王利用“孝”建立了以皇帝绝对权威为基础的家长制社会,对封建家长的绝对孝顺,扩大到国家就是对君主绝对尽忠,以此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这样,孝亲与忠君就密切联系起来,“孝” 就由道德范畴扩展到了政治范畴,成为一种“政治化”的孝道,使人们一提“孝道”便会把它同摧残人性的愚忠、愚孝联系起来,走进了政治纲常化、极端化、迷信化、虚伪化、复杂化的深渊,产生了“三纲五常”、“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等荒唐的说法,严重歪曲了孝道的自然本意,再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孝道中合理的成分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忽视。
(二)对现代孝道内涵的认识
孝道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史发展、文化积淀和形态演化,既包含有积极进步的精华成分,也有消极落后的糟粕。[2]对传统的批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要看到孝道中是有许多优秀的人性文化值得传承的,对其积极合理的部分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孝,永远不会过时” 已经成为了新时期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呼声。很显然,我们今天提倡的孝道是那些摒弃了封建糟粕的、与人类自然本性相联系的孝道,即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孝道。新时期孝道的重建必须回到它的初始意义上来,即亲亲、尊老、爱幼等人的自然本性的一面,当然我们更应该对其内容也要做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不断为孝道思想注入合乎时代要求的新内涵。现代新孝道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在继承传统孝道合理因素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主要内容包括: 感恩知报、养老敬亲、齐家治国。它与传统孝道的区别和主要特点有: 现代新孝道讲究人格平等性;提倡义务并行互益性;注重感情性;强调自律性。
1、孝敬父母、尊老爱幼
在我国古代《论语·为政》当中就强调赡养父母的责任,要听从父母的教导。但在《论语·里仁》篇亦载:“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违父母并不是唯父命是从,在社会生活中要剔除“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陷父母于不义的伪孝的做法,才是真正的孝道。在现代社会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已作为做人的一项基本要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创办的巴甫雷什中学大门口写上“要爱你的妈妈”作为校训,他认为“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就不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爱自己的妈妈易懂易做,也能为日后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打下基础。”他的基本思想是,爱祖国从爱周围的人做起。
2、感恩知报、养亲敬老
感恩之心是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子女不能不知,不能不感,不能不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孝就是要对父母感恩,并由此扩大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感恩,以及对所有帮过我们的人的感恩。父母不仅给了儿女生命,而且为了儿女的生存与成长付出了苦与累,付出了一辈子的温暖与慈爱、欢愉与悲切,甚至付出了血与泪。“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便是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和奉献情感的生动写照。《孝经·纪孝行》亦载:“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从这些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敬养父母就是建立在真挚尊敬的感情基础上的对父母的赡养,否则就算不上对父母孝顺。换句话说,侍奉父母除了要在物质上给予满足外,还要在精神上给予慰藉,即在生活中要给予父母以无微不至的照料与关怀,使父母能从内心里感到欣慰。但从现今社会中出现的“空巢老人”现象,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年轻人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能真正做到让父母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上感到欣慰的人并不多,更多的仅是从物质层面给予满足。
此外,就目前屡见不鲜的大学生自杀事件,笔者认为 “珍爱生命,善待自己”也是尽孝的一个方式。《孝经·开宗明义》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子女是父母的生命在世间的延续,所以保全身体与生命是孝敬父母的物质前提,也是孝敬父母的基本孝行。
3、关爱社会、关爱国家
《孝经》指出,行孝有三个境界: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随着社会的发展,孝的含义也有了更丰富的内涵,现代人不应仅仅为自己的父母尽孝,更要为天下父母尽孝,要为社会发展而努力,要为祖国富强而奋斗,这是新时期孝道的重要内涵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人们把孝心献给家庭、爱心献给社会、忠心献给祖国,真正担负起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二、在大学生中开展孝道教育的社会意义
(一)进行孝道教育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
自古以来,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推崇并遵奉的一个重要的道德伦理。我国孝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据考古所知,“孝”字很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上,以后我国的文献记载中常常出现和孝有关的词句。千百年来,“孝为百善之首”一直是中国社会文化思想的基础,很多以孝道为主的中华精髓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保留下来,至今,仍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影响着我们行为,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大学生孝道教育就是要取其精华,让优良的孝道发扬光大。
(二)进行孝道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孝为入德之门,德为成事之本。从本质上来说,孝道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完善。人的优良品德由孝产生,一个要成就大事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由孝道教化来培养。因此,在大学生中进行和加强孝道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孝道教育就其实质来说是塑造人格的教育,因而具有鲜明的普适性和时代性[ 3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孝道教育要顺应历史潮流,把孝德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诚信守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良好品质,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
(三)进行孝道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现代新孝道倡导感恩知报教育, 认为孝的意义不仅在于家庭, 还应扩展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 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亲情、友情扩展到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整体氛围中, 这种氛围不仅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也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的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支柱。从理论上讲,一个人的价值观念是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等这些后天条件形成的。这些对于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业,而且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如果人人都树立感恩知报观念,并使这种观念成为社会上每个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成为做人的起码修养,那么,我们的家庭、邻里、亲戚、朋友和社会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必然是亲善、融洽的。大学生在这种亲善、融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尚的熏陶下价值观方面必然倾向于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国家、多尽责任、多做贡献。
(四)进行孝道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要能与他人和睦、融洽相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人际关系均是以血缘宗法的基本精神展开的,从而使孝道成为古代社会一切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精神价值基础。孝是形成古代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力量。中国的孝文化特别重视家庭和睦,同时重视亲戚关系和宗族关系,也特别重视师友关系,正如我们所说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因为人的精神生命往往来源于老师,扩大充实于朋友。所以说孝是增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基础。儒家文化讲求推己及人,要行忠恕之道,如果能将对父母之爱敬精神推及于人,那一定能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愿景,从而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
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化,特别是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人际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功利色彩愈来愈浓。不少人一切从个人的利害得失出发,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人情淡薄,见困不帮,见危不扶,见死不救。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不爱,那他在社会上怎么能够尊敬他人、帮助别人呢?相反,一个孝敬父母的人,通常都能遵纪守法,与人和睦共处。可见爱父母、敬老人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起点,它既能展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又能反映出一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只有在家里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里尊敬师长,尊重同学;在社会上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好的社会风尚才会蔚然成风。也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前途。
(五)进行孝道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耐挫力
“身体发肤,受之亲而爱之不敢忘,则不为不善以亏其体而辱其身,此所以为孝之始也”。按孝道的要求,爱父母,首先就要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康健全的身体,爱身即为爱亲。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为宝贵的。当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大学生要珍惜生命,善待自己,这与儒家孝道思想的要求是契合的。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挖掘孝道思想的精华并将其充实到德育内容中去,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明白对自己生命的珍惜、珍重与善待的重要性。爱自己就要爱他人,要推己及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委屈时不使用极端的手段,才能避免在校园里发生类似于马加爵事件那样的事件,才能使学生勇于面对挫折,提高自己的心理耐挫力。[4]
(六)进行孝道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新时期孝道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人的整体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对自身负责、对家庭负责,还包括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社会个体强烈的责任意识是整个社会和谐、稳定、有序发展的基础。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正在被扬弃, 新的价值观念正在逐渐形成, 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对涉世未深、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 难免产生不良的影响, 很多人伦理道德观念模糊, 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意识。部分大学生无论是自我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意识还是社会责任意识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弱化甚至淡化现象。正是因为如此才更要加强孝道教育,培养他们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三、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几种途径
(一)营造孝道教育的良好环境,强化孝道意识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提升的基础。在建设孝文化过程中,学校应加强对孝文化的宣传,多组织和孝文化有关的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孝道养成对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基础性作用,认识到孝道行为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提升文明素质的支柱作用,从而从根本上认同孝道,进一步思考孝道的精深内涵和精神实质,逐渐愿意去接受孝道教育,并以孝道作为立身行事的标准。
(二)发挥榜样先锋作用
大学生正值人生道路选择的重要阶段,思想尚未真正定型,单纯的说教式的德育方式极易受到学生的排斥,因而榜样的作用不可小觑。各高校应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张扬孝道,可以公开投票选出身边一些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典型人物,为大学生提供行孝的身边榜样。让广大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开展丰富的孝文化主题活动
这一点是各大高校进行孝道教育的有效、重要的途径。从调查看来,以往说教的方法效果不理想,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乏味,不够生动,不易接受。因此,高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有关孝文化的主题实践活动,例如送温暖到敬老院、主题班会——大家畅谈什么是孝道等等,这样可以让广大学生更能知晓和深刻的理解什么是孝道,以及如何去践行孝道。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因材施教
在我们进行孝道教育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是我们必须要承认和重视个别差异问题,既要注意一般的共性,又要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这在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我们在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同时,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灵活有效地教育方法,发现教育的突破口,促进其孝行的转化。对于孝行孝知不良的学生,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其心理特征及不良行为表现进行教育。[5]
(四)利用一切可用到的教育资源,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现今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乃至社会也应当对大学生正确的孝道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提供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榜样。在家庭中,家长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家长要做表率,尊敬长辈,爱护晚辈,让学生看到家长辛苦,明白父母的苦心,使之怀着感恩之心,产生感激之情;在社会上,社会应以报纸、电视、网络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舆论向导。此外,政府还要明确道德规范,激励先进者, 重视并报导孝老爱亲的模范榜样信息,用榜样的力量去改变学生的观念。各方要协调一致,完善教育机制,形成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教育的多层次教育网络。
四、结语
德乃人之本,孝为德之先。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要具有大爱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如此,才能将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更加辉煌、灿烂。
[1](美)丽莎·茵·普特. 简单生活[M]. 陈子,王小娟,王广新,译. 北京: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
[2] 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7.[3] 张莉.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邓剑华,陈万阳.谈德育视阈下的大学生孝道教育[J]教育探索,2010,(01)[5]陈新葵.论当代大学生孝道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战略决策研究,2010,(03)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孝道调查
当代大学生孝道调查
导言: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儿女的基本准则,儒家提倡修身,修身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孝,流传了几千年的高尚品德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光大,古代孝子的许多做法也许我们做不到,但从小事做起也是未尝不可,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孝心。但是近年来社会上的不孝行为却日益猖獗,甚至出现了很多大骂父母的现象。而我们大学生,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无法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所以,我觉得孝敬父母应该是我们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我们小组想知道当代大学生关于孝道的理解与看法,因此我们小组选择了这个主题。当然,所研究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大学生,也可以是多层次的人群。
调查目的:大学生是时代的主旋律,国家的未来的栋梁,但是这也是价值观形成的时候,容易受到坏境的影响。因此,在关乎孝道的这个问题上,应该让大学生有更加清楚的了解。
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在读的大学生。
2,调查方法:一,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向所取得的样本中的个体发放《当代大学生孝道调查》,以了解学生关于孝道的认识程度。二,小组成员在放假期间到各自的家乡去调查一下该地方的人对待父母的情形和人们对于“孝道”的看法。
调查的内容:(调查问卷另附)
对于调查结果的分析
1,通过对样本的人数调查,得到以下数据:在80份样本中68.75%大学生都知道父母的生日,61.25%的大学生对于父母的喜好都比较清楚,86.25%对于父母的健康状况都清楚,其他就不再赘述。
2,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孝道”的理解并不是停留在表面上。大部分大学对于父母的生日与喜好,健康都比较的清楚。这说明许多大学生并不是自私,只顾自己而对父母不关心。
3,大学生对于“孝道”的理解是什么?经调查,大部分都选择的是让父母开心,善待父母,不但在物质上,更要在精神上好好的呵护他们,不做让他们伤心的事情,多与父母沟通等。
4,除了对父母的孝敬外,大家对于“愚孝”的看法又是怎样?经调查,58.75%的人是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30%的是反对的,而剩下的6.25%则是赞成。可见,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愚孝”这个问题并没有怎样的十分明确的观点,都是无所谓的态度。当然,“愚孝”这种现象在现在的社会出现的机会是比较小的。毕竟现在的人们素质都普遍的提高啦,不再是封建社会那种愚昧的思想,调查结果跟着有很大的关系。
5,在对父母的孝敬上,难免会在方式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很久都不打电话回家,与父母的观点有冲突时会去顶撞他们。毕竟大学生都还年轻,与父母相比,欠缺很多的社会阅历。因此,无法站在父母的角度想问题。
调查结果总结
通过上述的调查报告,说明大学生对于“孝道”的理解不是很全面,但是很大程度上还是能够知道这样做对父母是好的。“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学生应该继承并且发扬。而为了更加对于“孝道”的理解和更好的去践行,我们小组认为可以去了解一些中国古代和现在的关于“孝道”的故事,进而与现实结合起来,做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合格的大学生。当然,由于调查的范围有限以及一些其他的客观因素,我们小组的调查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不能全面的反映出大学生对于“孝道”的了解。对于“孝道”的理解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怎样去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对父母长辈的好,所以进一步需要研究的是关于对“孝道”在实际生活中的践行状况。
第三篇:孝道与当代青年
孝道与当代青年
摘要: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照顾好、关心好自己家的老人,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也是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的一环。一个人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就不可能有在世的今天。为什么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有些人却漠视老人的存在,不孝顺、不赡养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关键的一条还是缺乏孝敬老人意识,把老人当累赘、当负担。殊不知生命是一代一代繁衍,人都会有老的一天,今天你不孝,下一步落泪的可能就是你。
【关键词】孝道教育 青少年 德育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听着父母那无私的声音学会了叫第一声:爸爸,妈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 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如果让我用爱去排名的话,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在中国,关于孝的文化更是由来已久,先秦时期,孝道教育已经理论化,其标志就是《孝经》、《礼记》的出现。西周时期,天子一般要定期察看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以敬亲尊老的实际行动对太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推行关于孝道的德行教育,要求学生行孝立德、效命国家。春秋时期,孔子融六经之精华集著而成《孝经》。这本被奉为经世宝典的著作,是在原始道德教育基础上集结而成的,是孔子同学生曾参关于道德教育的对白,是一本关于孝道的讲义和教科书。身为师长的孔子对学生曾参讲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出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根源、起点和基本内容。自秦以后,历代朝廷都把孝道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
两汉至唐代,孝道教育进入了政治化、社会化时期。这标志着孝与孝道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得到完全确立。魏晋时期沿袭了汉代的习风,继续倡导以孝治天下。南北朝时期还运用了由中央监察官出面弹劾和清议相结合的方式,来监督和提高孝道在全社会的实施。唐代的统治者也继承两汉以来重视社会教化、政治表彰的孝道教育传统。
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政府的大力褒奖,孝道在宋代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孝子辈出,孝行惊人,单方面强调子女对父辈的绝对服从。孝道教育日益绝对化、片面化、极端化。元朝统治者不重视孝道,但是,由于民间受历朝孝道教化的影响和熏陶,孝道传统并未受到削弱,反而出现了在中国教育史上孝道教育的重大突破,即通俗化、深入化、平民化。在中国孝道教育通俗化方面最具影响的《二十四孝》和《二十四孝图》也产生在元朝。到了明清时
代,这类孝道教育的通俗读物越来越多。根据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安琪日前对上海、成都等城市的800位80后男女进行的调查显示,“孝敬老人”的得分最高,在所有29项择偶标准中的得分都排在第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择偶观经历了5次重要的变化,1949年-1966年,老实可靠排第一;1967年-1976年,关注家庭出身等;改革开放初期,青年男女要求对方合脾气;1987年-1996年,这段时间比较看重经济条件。
现代的青年男女把“孝敬老人”放在首位,这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他们在择偶的时候更看中孝敬老人,也应该是我国中华优秀传统的回归。
古人读圣贤书意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本,且以“百善孝为先”。今天要求我们中学生要关心他人、集体、社会、国家,首先就是要关心自己的父母,不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怎能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爱心呢?父母、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可我们中的一部分同学,却让父母反过来“孝顺”自己,平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的生活,不仅对父母的关爱未有丝毫感激,反而对待父母极端无礼,我想,这样的人读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诗句时不知会有何感想?父母给予我们的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正如孟郊写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饱含浓浓的亲子之情。我们青少年要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应等到将来有了工作能赚钱的时候,而应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体贴、关心父母的好孩子、好少年。
有一种人常将“孝敬父母”挂在嘴边,并以此来“教育”别人,这些语言上的“巨人”往往却是行动上的“矮子”,这实在是一种悲哀。我认为孝敬父母不应是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必须要有实际行动,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实际行动,也比那些美丽动听的语言要强千百倍。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孝敬父母的优良品德呢?比如:当父母身体不适时端上一杯水,问一问身体好些没有;经常与父母聊聊天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妈妈买菜回来,主动上前去接一接;能够自强自立,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等。此外,作为青少年学生,能够勤学上进,不负父母的期望,这也是以实际行动做出的对父母最大的孝敬。如果我们都这样去做了,一定会看到爸爸妈妈都露出幸福的微笑„„
将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理解父母,这不是件辛苦的事,而是一件愉快幸福的事,是亲情关爱的真情流露,是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的体现,是你我都必须做而且完全可以做得好的。我们现在能做一个孝敬的孩子,将来也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拥有一个幸福的家。有句歌词说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如果我们人人都这样去做了,必能促进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这正是我们所期盼的。
孝道的本质是感恩,感恩包括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感恩,以感恩教育为主线开展德育工作,孝道教育应是关键,居于基础地位。“百善孝为先”,孝道教育既是感恩教育首先要实施的,同时也是感恩教育的基础。血缘关系和父母的养育都使感恩之情更为自然、真诚。孝道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奠定一种坚实的情感基础。孝就是感父母之恩,并由此推广到对社会、对他人的感恩和爱。
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恐怕很少见面,所以,在他们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所有的亲人团聚。就象陈红首中<常回家看看>.不但要很好父母应尽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因为是父母养育了我们;是父母让我们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是父母让我们懂得了:爸爸,妈妈的含义.所以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晚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年老时儿子不孝,病倒在床,没人送饭送水,伤心之极,忽见隔墙儿子在喂孙子,他感慨万千,遂吟诗一首:“隔墙望见儿喂儿,好似当初我喂儿;如今儿子将我饿,只怕日后儿饿儿。”但愿这首诗能对我们今天的儿女们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传统孝道对当代青少年德育的价值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作者:李 敏 汪受宽:《孝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万本根 《中华孝道文化》
第四篇:大学生与孝道(模版)
大学生与孝道
思政三班 张旭阳 学号 2012414567 摘要:
孝作为伦理规范,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孝道强调的是孝的理论层面,孝行侧重的是孝的实践层面,然而有时二者是合二为一的,孝道即孝行,孝行也即孝道。孝文化的基本内容均由孝道与孝行引申而来,亦是对孝道与孝行的理论概括与升华,同时也是将孝道、孝行的内涵与外延加以扩展、泛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孝观念,现状,践行
正文:
古人有云,“百善孝为先”。孝乃立德之本,是做人的第一要义。北宋诗人苏轼曾曰:“治身莫先于孝”。《吕氏春秋》中也曾提到:“论人必先以所亲,而后及所疏;先本后末,先近后远。必先以所重,而后及所轻”。也就是说,了解一个人,首先要观察他是如何对待父母至亲的,从而推及他又会如何对待别人。孝不但是调谐家庭成员关系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调谐人与人之间伦理社会关系的基本规范。“五伦”是我国社会最基本的物种人伦关系,具体是指: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而其中父子关系则居于首位,可见其重要性,只有孝观念的深入传递,才能使得其它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从而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孝观念的现状及其道德践行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
对于当代大学生孝观念现状及其道德践行研究从社会、家庭、学校、自身四个方面来看,意义深远。首先,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社会环境的和谐风尚;其次,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同时,有益于减少家庭代沟,构建幸福和谐家庭环境;最后,有助于校园文化教育的构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和发展。有鉴于此,笔者力图从当代大学生孝观念的现状入手,进行调查分析,试图找到现状的形成原因,从而思考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孝观念践行的对策,希望对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教育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一.当代大学生孝道面临的挑战
(一)孝与顺出现分离
传统孝道强调“孝顺”,认为“孝”即是“顺”。虽然大多数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向父母行孝“仍然十分必要”。但在大学生的孝道思想中,“顺”的地位正日趋降低。我们通过样本调查发现,广州市大学城的大学生中,约 10% 认为应该在自己经济独立后再孝顺父母,还有少数大学生认为是否对父母孝顺要视乎父母对自己的爱而定。在情境题“如果将来父母求情安排朋友的孩子进你的企业,而你又觉得这样做不好”的两难问题时,60% 的大学生选择了将晓之以理劝说父母打消这种想法。而对于父母的意见和建议,约 80% 大学生认为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不一定都对,但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正确的。这一结果与其他调查研究的结果一致。已有的研究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为家长的权威性降低、更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从偏重盲目遵循来自外在的道德规定,机械而呆板地“扮演”道德行为的他律的道德原则,转化为偏重以设身处地的方式,根据自己理解的道德原则来抉择的自律的道德原则。
之所以出现孝与顺的分离,可能与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特点有关。随着社会进步、制度转换,以个人为主体的自由意志逐渐加强,这使得大学生的孝道观念更自我,也更理性。一方面“愚顺”、“愚孝”的做法正逐渐被大学生所摒弃。但另一方面,在摒弃“愚顺”、“愚孝”的同时,一些大学生又过于反叛,表现为极端的自我,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甚至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照顾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在日常行为中,存在一定的孝道缺失的现象,表现为,不懂得照顾父母、尊重父母,不能满足父母的成 就期待等。对于这些现象,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重视。
(二)养亲观发生变化
传统孝道中,子女对父母赡养的方式是子女与父母同住,由子女照顾父母,以此来尽孝道。而我们的调查却发现,传统的“养亲”观正悄然发生变化。只有42%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条件允许,今后愿意与父母同住,46% 的大学生则更愿意一周或一月与父母见一次面。当父母行动不便,需要人来照顾时,74%的大学生表示愿将行动不便、需要照顾的父母接到身边亲自照顾,而 21% 的大学生选择雇佣保姆照顾,还有少部分大学生选择托付给亲戚照顾或将父母送往养老院,有时间就去探望。另外,对于“啃老”现象,大部分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并不完全排斥,而是选择“尽量自力更生,实在没办法才稍稍借助父母的帮助”。对于这些现象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是源于当代大学生传统孝道的沦落。
在我们的调查中,的确少数大学生认为父母跟自己有代沟,他们的意见或建议一般都可以不听,两成多的调查对象未填或想不起曾经为父母做过些什么,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一观点。这应当引起家长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另一种观点是否认孝道的沦落,认为大学生社会压力增大,未来生活成本增加是“啃老”现象出现的原因。随着学业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未来生活成本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日趋增大。不少学生开始认识到,完全不依靠父母的力量很难在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因此,有人指出,“啃老”并非意味着道德的丧失,而是无奈之举。至于相当部分的大学生不愿意与父母共同生活,也并不能证明大学生孝道的沦落。事实上,当父母生病,需要人照顾时,大部分大学生都表示愿意将行动不便、需要照顾的父母接到身边亲自照顾。这表明了大学生养亲观的复杂性,一方面他们希望留在父母身边尽孝,当父母生病时能够照顾他们,另一方面又不想每天面对父母而缺少自由。这种表面的矛盾实质上反映的是古今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古代社会 , 由于落后的农业生产力和封闭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 出游有诸多不便,子女远游必然难以照料父母,且让父母担忧,因而被视为不孝。但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便捷的交通使人的流动变得必要和现实,子女出门在外成了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认为,大学生的孝行仍然有待进一步改善,但物质条件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也是当前大学生的孝道观变化的重要促因。如何应对当前大学生养亲观的新变化已成为新时代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三)群体差异显现
封建时期的传统孝道强调子对父的绝对服从、剥夺子女独立的人格,强调孝道的共性,倡导孝道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及强制性。在对传统孝道批判吸收的基础上,人们开始认识到,纯粹的“愚孝”、“愚顺”不可取,因此,孝道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并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不同群体对传统孝道的态度有所不同,表现出男、女差异,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的差异等。
我们的调查也发现,男女大学生的孝道存在差异。女生更多认为应当从小孝顺父母。女生更多选择“尽量自力更生,实在没办法才能稍稍借助父母的帮助”,但男生则更多选择“即使自己活不下去也不能做啃老族”。在实际践行中,女生表现得更好,她们更多地帮助父母做家务,更多记得父母的生日,更清楚父母的饮食习惯。她们也更愿意多与父母见面。这与张坤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对青少年孝道态度的调查发现,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抑己顺亲 ,表现出对“父母之命”的遵从。这可能与社会期望效应、家庭教养方式与男女人格特质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有关。“重男轻女”的刻板意识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农村 ,依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到父母教养方式,即对男孩更为纵容偏爱,而对女孩则更为严厉苛刻 , 这都会造成女生更易持“抑己顺亲”的观点。
农村与城镇学生也存在一定差异。农村学生较少与家长聊天;较少向父母发脾气;较少送礼物给父母;他们更多选择与父母住在一起,或者是一月一次、有需要再见面。而城市或城镇学生则更多选择一周与父母见一次面。这可能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张文新等的调查发现,来自农村的青少年,他们的生存条件和教养环境较差,父母给予他们的教养方式与城市青少年也存在差异。因此,农村青少年更能目睹并体会到父母供养他们的艰辛,他们对父母表现出更多的顺从,更重视未来对家庭的支持和帮助。对于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孝道观的发展是否存在差异性或者“特异性”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和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已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在我们的调查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更常与父母聊天,他们更清楚父母的饮食习惯,但也更多向父母发脾气。虽然在是否记得父母生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独生子女更多给父母送礼物、或打电话问候;而非独生子女则更愿将行动不便的父母接到身边亲自照顾,他们也更多愿意将来与父母住在一起。这些结果支持了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发展存在特异性的观点,分析原因,可能与两者成长环境,父母的关注程度,与父母接触时间存在差异有关。
二.应对挑战的措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引领作用
孝道教育的重要性要求高校的领导机构对孝道教育的思考与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孝道教育则是中国一切教育的核心来源,是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口,在教育史上发挥着教育导向作用居于领导地位。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故孝是道德的起点。孟子说:“仁的本质内容,就是侍奉父母至亲”。当前我们国家应力求通过制定和完善孝道方面的法规政策来指引人们的孝道观念及行为践行,同时对于那些具有不孝行为并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将做出相应的惩处。2.发挥大众传媒正面效应
当代大学生的突出特点是兴趣多样、积极向上、好奇心强、富有冒险精神、模仿能力强。同时,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历不足,导致他们对是非的判断力不足,同时价值观也未最终定型。这些特点促使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尤其是大众传媒传播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传媒的价值取向由计划经济的政治主导取向转向经济主导取向,为保证经济效益,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大众传媒走上了一条“世俗化”的道路当前大众传媒应增加社会责任感,做好道德舆论导向作用。在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 优化社会环境《荀子•劝学》中写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也就是说外部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很深的影响。因此,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大学生孝观念的形成。没有社会的倡导、鼓励和规范,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风气和风尚是很难的。所以,社会各个部门要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努力营造出和谐、美好、纯净的道德环境,加强全社会的孝道教育与践行。.营造校园孝道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在高校这一特定文化氛围里,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以及这些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创造形成过程。校园文化属于隐性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其优点在于其感染力、渗透力、示范力,增强了校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孝道践行的前提是积淀与营造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在第三章当代大学生孝观念现状的调查中我们分析得出,当前大学生的孝观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冷漠、自私、不孝观念的存在,这样的状况令人担忧。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进行大学生孝道教育和践行是当前高校所共同面对的一个新的难题。在思考如何开展此项工作的同时,我们可以尝试从多方面去营造校园孝文化的和谐氛围,以期有所成效。4.重在自我践行
孝道践行要取得成效,除社会环境、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外因影响之外,更要落实到自我实践当中。大学生应具有自我提高和发展的修养意识,积极主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不断加强和提高自我修养和素质,从而更好的去践行孝道。4.1 勤于学习,提高孝道意识
认识是行为的导向,提高孝道意识是孝道践行的基础保障。一个人若想获得真知灼见,则需要正确的认识自己,认真的去学习各方面的知识。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成熟,可以具备辨别是非、分清善恶、懂得孝道的能力。首先,认真学习科学理论。这是提高孝道意识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方法。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理论越科学,认识越正确,进行道德修养的盲目性越少,自觉性则越高。当代大学生应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认真学习思想品德修养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明辨是非,学会自我修养。理论基础扎实才能更加坚定行动的步伐,才能实现孝道的传承。其次,自觉了解优秀的传统孝道文化。崇尚孝道是中华民族育己育人、劝世规人的主旋律。
4.2树立感恩意识,做到及时行孝
比尔•盖茨曾说过:“世界上什么都可以等待,唯有孝顺不能等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这是古人对父母过世后的悔恨、哀痛之叹。在当代社会,这样的悲叹也处处可见。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子女不孝,而是总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有些人因为工作原因长期不在父母身边,有些人想着多赚点钱然后再好好的陪陪父母,而岁月是不等人的。父母在我们的“拖”和“等”中渐渐老去,也许当有一天你的生活变好了,工作也不忙了才想到家里的父母,此时也许老人已经离开了我们,最好留下的只有悔恨而已。
总而言之,孝道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厚重的。在传承传统孝道的过程中,我们要吸取和扬弃并存,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孝道。希望通过众多学者、专家以及社会的关注,为大学生孝观念的增强和践行能力的提高做出更多的努力。
2014.6.20
第五篇:儒家思想与当代孝道价值
摘要:“孝”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最大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儒家孝道,现代价值
一、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都是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因此,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便是具有浓厚的血缘宗法成分。一般说来,同一血缘关系的人,为了本氏族的安定和繁荣,需要相互关心、帮助。父母有责任抚养、教育子女,子女应该尊敬、赡养父母。这样,就有了同一血缘关系的孝。
“孝”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到了私有财产的出现,一夫一妻制使得父子关系确实可靠,且导致承认并确定子女对其先父财产的独占权利的情况下才开始产生的。“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求子女奉养、尊敬和服从。到西周时期,随着父权家长制的确立,“孝”和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最终确立并完善起来。由于周代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分封制,建立了以“立子立嫡”的君位传统世袭制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孝”的观念及其作用进一步升华,并与政治相结合成为调整和维护政治关系的行为准则。“有孝有德”就成为了西周的“道德纲领”。周代的“孝”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奉养、恭敬父母;第二,祭祀先祖。春秋战国时代诸子之学勃兴,学者们对“孝”有了更深的见解。孔子继承了西周的“孝”观念,并把它系统化,确定为普遍的伦理模式。
二、儒家“孝”的合理内容
古代关于孝的有些论述和要求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家庭生活的和谐也可供借鉴。从现代社会与现代文明观念出发,儒家所讲的“孝”,其合理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赡养父母。《诗经·小雅》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出我腹我”。意思是说:爹生我,娘养我。抚摸我,爱护我,养大长大教育我,照顾我啊挂念我,出门进门抱着我。因此,子女赡养父母,也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作为儒家经典的《孝经》,更是把赡养父母作为庶人的主要孝道,指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可见,传统儒家伦理对于赡养父母是十分重视的。有时候,甚至超出了道德范围而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规定不孝在法律上要受到处罚。
第二,尊敬父母。一般人认为赡养父母就是尽了孝道,针对这种看法,孔子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犬马。皆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仅仅把“养”作为“孝”的标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于养犬马而言,也是“养”,不敬重父母,就与养犬马无法区别了。《礼记·祭义》上也讲,“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事奉父母,重要的是子女从内心发出对父母的真诚的尊敬之情,保证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使他们心情愉悦。儒家的孝道把尊敬父母视为孝行的高层次要求。养与敬相比,敬是更根本的。
第三,“尊老”。儒家把孝不限于父子关系,还扩大到家族亲戚之间,如《礼记·坊记》提出,“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主张“入则孝,出则弟”,即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长者,把家庭敬老观念推广到社会。自汉代以来,儒家的尊老、爱老、养老的伦理观念牢固地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人们奉行的行为规范,要求人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也要用同样的感情去敬爱别人的父母。三 孝道为什么倍受古人重视
在儒家思想家看来,孝敬是性德,即本性中所具有的品德。儒家讲人性本善。人性的本善体现在人生而具有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的基础上。而建立在父子亲情这种自然的伦理关系之上的孝敬,最容易体现出人生而具有的恻隐之心。因此,讲孝最容易开发本性,使本具的性德昭显。儒家仁的思想正是建立在“孝”这个根本的基础之上。因此,这个字绝对不能疏忽。理解了这个字,也就理解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从“孝”这个字的构成来看,“孝”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孝”这个字的含义就是说,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不是两个。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儒家讲的孝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要养父母之身,而且要养父母之心、父母之志,不能让他们常常担心。如果自己常常让父母担忧,那就对不起父母,就是不孝了。古代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一个常常怀有孝心的人,心中总是想着父母,时时怕父母担忧或让父母蒙羞,自然一言一行都会谨慎小心。不做那些让父母感到羞耻的事,那才是养父母之心父母之志。
现代孝亲观念衰退的原因
其一,对传统孝道的猛烈批判,忽视了传统孝亲观念中的合理成分。中国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尤其是十年文革期间,孝道连同一切封建道德受到了猛烈的批判,人们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批判了封建孝道的弊端与危害。事实上,这些批判大都出自对对儒家经典中的某些论述断章取义的曲解。由于一些人对传统孝道良莠不分的批判,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在当代社会产生了不良社会后果。
其二,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淡化了子女养亲敬亲的义务感。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尤其是西方腐朽价值观的侵蚀,一些人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意识急剧膨胀。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儒家的“必养且敬”的孝子标准简化为“必养”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打爹骂娘、不顾父母之养等“大逆不道”的现象时,那些尚能赡养父母的人就成为“孝子”。这也就不难理解那些能够受到子女赡养照顾的老人们那种“知足常乐”的心情了。
当然,以上这些现象的产生,也是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变动和教育的脱节是分不开的。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大力弘扬传统孝德尤为重要。弘扬传统孝德,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这是因为,现在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一些持激进观点的人对曾经扮演过封建道德的孝亲观念能否在现代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上起到积极作用持有怀疑甚至否定态度。
三、儒家孝道的现代意义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孝道思想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保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绝对数最大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出现了日益弱化的趋势,突出的表现就是小辈不养老不敬老。有些子女只顾自己和小家庭的利益,拒不赡养甚至虐待 自己的父母,迫使一些老人和子女对簿公堂,家庭赡养纠纷日益增多,有的甚至发展成刑事案件。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因此,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弘扬孝道思想有助于解决当前家庭代际矛盾
孝,其基本含义就是家庭亲子关系间的道德规范。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尊老、敬老、养老观念在淡化,个人利益观念逐渐增强,许多青年人的伦理道德意识丧失,不孝敬父母、不赡养父母、无视老年人权益,不少老年人不仅得不到子女必要的尊重和理解,甚至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受到子女的侵犯。一些与儿女同住的老人更是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他们生活上得不到照顾,情感上缺乏关爱,不少的老人倍感孤独与绝望。以上种种不孝的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说明许多家庭尚未真正树立起尊老养老的观念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因此,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孝观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
(三)弘扬孝道思想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孝”是亲情之爱,是生生不息的爱心,是形成个人品德之根源,“道由孝生”,孝乃“德之本”,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儒家强调“百善孝为先”,认为孝是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奉行孝道是追求各种美德的起点。人世间诸多美德,都是以“孝行”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孝行源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人生之初,最初感知的必是父母之爱,面对的是家庭内成员之间关系,对人的爱心也就首先应该施加于家庭成员的身上,子女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出子女对父母的爱。因此,施爱施敬当从亲始,这是有一定的天然的合理性的。那些提出以家庭道德为起点强化孝道教育,使子女爱父母、爱家庭而逐步发展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观点,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它是培养个人道德素质的起点,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切人点,它也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孝道,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