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传统孝道与现代文明生活
中国传统孝德与现代文明生活
从前,有一个村庄住着一家三口人,两位老人和一个儿子,老人因老年得子很是高兴,儿子因成人后非常孝敬父母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孝子.几年以后,父亲过世,母子二人非常悲伤,儿子安葬了父亲后又尽百信心机来照料母亲,从来对母亲的一切都笑脸相迎,拿最好的供养母亲,还从外面收集各种各样的新闻笑话讲给母亲听,想取得母亲的欢心,但由于失去老伴孤独感是任何孝子都无法取代的,母亲始终高兴不起来.
突然有一天,母亲想到河对岸的庙里去烧香祈祷,虽然庙看起来靠得很近,但要到达这座庙,要绕到很远的地方才有一座桥能过去,母亲坚持要去.儿子第一次就亲自把她送到对岸的庙里,当然要跑很远的路,回来后,感觉母亲心情好多了.以后,母亲就经常去烧香,再向后,母亲也不怕路途遥远,天天一个人去烧香,而且回来后心情很爽朗.这时,村里传出了谣言,说庙里的一位英俊的和尚和他母亲好上了.当儿子去地里种田或上街买菜时,有很多人在他身后指指点点,讲述着他母亲的丑闻.儿子听了后不以为然,照样对母亲笑脸相迎,天天为母亲准备好烧香必备的东西.母亲当然很感激儿子,安恙地欢废地那风流快乐的晚年.
几年以后,儿子挣得了一些钱,由于考虑到母亲整日去庙里烧香的旅途之苦,征得母亲的同意决定大兴土木,在自家和庙之间建一座桥,母亲更是高兴,照样天天去庙里烧香度日,安享着晚年.又过几年以后,母亲无疾而终,儿子安葬了母亲,并守灵七日.
七天过去以后的第八天早晨,这位孝子拿了一把菜刀,过桥到对面的庙里去寻找那位和尚,一刀杀死了这位和他母亲相亲相爱多年的老贼.这一事件惊动了官府,杀人偿命,这位孝子应该是知道的,官府在审这个案子过程中问这位孝子,你明知你母亲和和尚私通,不但不阻止还为她造桥,这是为什么?这位孝子说:那是为了报答母亲情胎养育之恩,这是“孝”.那么,你为什么还要杀死和你母亲相好的多年的和尚呢?这位孝子说:“杀和尚乃替父报仇;那是‘德’.杀人偿命我是知道,如今我“孝德”两全,我死而无憾了.”
这个故事是否是虚构是无关紧要的,但这故事流传在中国民间,而不是在西方任何一个国家,这不是巧合,而是受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孝、德”重于生命的传统影响.这位孝子做的是否对呢?从现代意义上来讲:我们说,生命的诞生本来就是一种奇迹,我们首先应该爱惜自己的生命.至少应该说:“和尚是可杀而不能杀的”.
一、何为“孝”?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孝”一直被奉为中国的传统的圭臬.中国古代圣哲曾著《孝经》供皇帝参考,劝皇帝“以孝治国”.曾几何时,在哪几千年的中华大国一直是以农业为生,信息闭塞,交流不畅,但“孝”道这一优秀的传统一直在炎黄子孙的脉络中绵延流长.今天,人类已进入现代信息社会,文明的程度是古人永不可及的,甚至是他们无法想象的,传统的“孝德”还能进入我们的生活吗?还有他生存的空间吗?其实,“孝德”就在家庭中,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今天我首次带我女儿来北京,中午时我们逛动物园,回来时打的去北大,途中司机问我从哪儿来,我说我是从台湾来北京演讲的,他问我讲什么?我说讲中国传统的孝德,司机听了以后很是感慨,他说:“对父母应该孝敬,父母的恩德是永不能忘的.难以想象,如果要和忘了父母恩德的人相处,实在是可怕的.”这是一位普通司机,能对“孝”有这么深的见解很是难得的.我算有了知音.我今天对父母的孝德我想谈十点建议和自己所做后点体会.
1、亲恩永怀:
A、母亲怀胎不易,怀胎十月,体重最少负担12公斤; B、父忧母难,一父亲要考虑孩子的培养20年.
C、要在父母能吃,能动时孝顺,不要等到葬礼时孝无用,父母是讲求实惠的.
2、笑口常开
父母喜欢儿女常笑:“男儿有泪不轻弹.”大丈夫: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失恋时不能迁怒父母,本来就是:冤有头,债有主.
3、多多尊重父母意见
不能光小时尊重上大学后不尊重父母,认为自己能了.尊重父母不等于完全听从父母,要多听父母的意见,三思而行.上大学就不能填爸爸的第一志愿,作为父母,儿女最爱的志愿就是我的志愿,要斟酌而行.
例:台湾才子王尚毅,中学时读台湾最有名的建国中学.读中学时就写许多很有才华的文学作品,在岛上很有影响,成绩在班中一流,他爱文学如爱生命,同时又很孝顺.高考填志愿时,他尊求父母意见,父亲竭力主张他报考台大医学院,父亲希望他将来当一名有名的医生,王尚毅为孝顺父母,白天苦读医学,争取优秀成绩毕业,晚上苦钻文学,不断在报刊上发表他的短篇小说,由于几年苦读,积劳成疾,医学成绩优异,文学成就辉煌,但毕业典礼却成了他的葬礼,死后出版了他的富有才华的文集《野鹄子的黄昏》,他成了“鱼和熊掌”兼得的悲壮的殉道者.他警示人们:尊重不一定要顺从啊!
婚姻问题上也要尊重父母,虽恋爱自由,作为年青人应该坦率地谈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不应该一成不变地死抱住婚姻自主是对的.如何一个女孩爱上一个这样的恶人,显然是不合适的.有一位神甫说过:“如果一个年深月久的恶能够忏改,那差不多是一件奇迹了.”当然,冤、假、错案,令当别论.我认为:从一个牢房里出来的犯人,最适合与另一个牢房里放出来的犯人结合,因为他们有许多共同的语言,也算是志同道合,但经验告诉我们,犯人一般二进宫的比较多.
有一次我从高雄演讲回家,途中乘大轿子车,中途路阻停车,约有两三分钟,我前坐是一对初恋男女,相依而坐,小伙子很快觉得不耐烦就对司机嚷起来,马上车又走了,到前交叉路口才知,是一队送葬人马拦住去路,儿女在车上哭得很伤心,使乘坐车的人也感染上了,车中乘客个个心里很难受,这位小伙子大喊地说:死了人了哭什么!这话使车内的他很上火,相依在他旁边的女孩,立即坐直问他:没哭难道还笑吗?这位女孩向清后好准备和他分手啊!小伙子回答说应该大笑,见到这种场面他还说这种不伦不类的话,我当时勒紧拳头真想从后捞索一拳打下去为中华除害.后一想,事出有因,还是让他多活二分钟,问清楚再说:“小伙子,死了人为什么要笑呢?”他说:“人孝敬父母应该在在世时孝敬,能吃能动时,让他吃好玩好.活好,让父母生而无憾,死而无怨,父母死时,儿女应仰天长笑,他没有愧对父母,愧对上天,更何况父母的死是去西方极乐世界而去,有何悲载?如果父母在世时未能孝敬好,此时“鬼哭狼豪”假慈悲又有何用呢?”这番话很有道理,既然父母死而无怨,生死乃先天规律,儿女又何必伤心呢?此乃年少哲人也.因而,人生在世,应即时行善,即时行孝,即时行乐,生有何怨?死有何悲呢?
4、轻财重孝
对父母不能吝啬,吝啬不等于节俭,吝啬是该花的和不该花的都不花,节俭是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不花.读书人更要孝,千金散尽还复来.对父母用钱原则:能力所及,不计代价,在金钱与孝的天平上偏重于孝心.
5、父母优先:
A、“先父母之忧而忧,后父母之乐而乐.”让父母先享受.B、为父母建造人间仙境:安全、整洁、舒适、美观.C、大学生普遍的是:有孝心、无孝行
6、多抽时间赔父母:
安排赔父母的作息时间与父母多谈心,为父母多做一些事:特别是小事.
7、多注意父母的身体健康:
注意父母日常生活的营养搭配,防止老年病,多吃蔬菜,防犯于未然,8、美德:
要有高尚的品德:此乃立身之本也,好事敢于去做,坏事敢于不敢去做——即勇于不敢.祝朋友们,龙的子孙都乃“孝德”双全的中华儿女.
二、何为“德”?
何为“德”?其是伦理学意义上的,它指的是社会对于生活其间的每个成员所应遵循的特殊规范,行为准则和要求:人们按照这种规范准则和要求去做,便是“德”.其二是价值论意义上的,通常用人的品质、品性、人格、人品等相近概念相联系,主要指一个人做人的资格(权利)和为人的品格(义务)和为人的品格(义务)的统一,这种“德”往往通过个体对社会运行之“道”理的领悟而“内得于已”并在与社会的交往中“外施于人”,从而以其特定的作用和影响方式接着社会的舆论评价.
第二篇:中国传统孝道
中国传统孝道
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之一,渗透到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谢幼伟先生在《孝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所说,“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谓‘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作用之大,地位之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修身养性,融合家庭,报国敬业,凝聚社会等。
一、孝文化的内涵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孝文化一直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处于“百善孝为先”的领导地位,被看作是人之善性的根源。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人际道德关系。在我国以孝道为核心的尊老养老道德观念,有文字记载者至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孝道在整个中国伦理思想史中一直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孝被看作“百行之先”、“为仁之本”,它已经深深地植于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孝是支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及至今日我们身上仍然有儒家孝道思想的深深烙印。今天的中国正进入老年社会,从目前的社会现状出发弘扬孝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最基本的,“孝”这个概念主要就在于顺从父母的愿望,满足他们的需要和要求,这在中国是个十分古老的观念。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
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
当然,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如愚民性、不平等性、保守性、封建性等等。
另外,中国孝道文化的重点在于维护“家”的经济功能,轻视其社交与情感功能。“养儿防老”就是典例。所以儒家文化里“孝”、“顺从”、“听话”排在第一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也在这里,一旦经济利益交换是“家”的最主要功能,人们容易先看到利益,后才是亲情,或者只看到经济利益。
二、孝文化的历史作用
马克斯·韦伯曾把中国儒家伦理与西方基督教伦理做过比较分析,他认为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在汉文化圈,孝亲敬老的道德观念不仅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而且就像血溶于骨髓一样溶于民族意识,成为一种社会公德乃至美德,被社会所公认和奉行。
三、传统孝观念的辩证分析
(一)传统孝观念的积极价值
首先,传统孝观念中的“养亲”、“敬亲”具有普世价值。孝的基本含义就是“善事父母”。养亲就是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养。子女在幼小时受到父母的抚养和教育,而当父母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则有赡养、扶助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赡养父母仅仅有养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在赡养的过程中体现出“敬”。每个人生下来都离不开父母亲人的养育,在这种养育的亲密关系中,必会自然地形成子辈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父母是自己生命所由,也是一切人际关系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很难想象一个人连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爱不敬,他怎么能生发对他人、社会、国家的爱呢?怎么会有健全的人格呢?
传统孝道中所讲的“养亲敬亲”思想在任何人类社会中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所以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永恒价值。
其次,“亲亲”、“敬长”观念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在古人看来,一切人际关系均是基于孝而发生的。中国传统社会,特重家庭,在家庭中又首重父子关系,而调节父子关系的道德规范就是儒家提倡的“孝”。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孟子则说:“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孟子.公孙丑下》)通过父子关系直接体现子孙与祖宗的关系。兄弟关系也是因为双方均是父母所生,我们敬重父母,也应该敬重由父母所创造的生命。夫妻关系也是为了延续宗族的生命而得以建立的,家族、宗族、亲戚等关系都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发生的。师生关系是精神关系,老师是精神生命之所出,因而古代社会强调对待师父要像对待父亲一样。朋友关系一样是由精神或文化的关系而产生,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我们求友的目的就是借助朋友之力来充实精神生命或文化生命,因此,友道实为师道的扩大,中国的师友关系一样是导源于孝道的。所以,孝是中国文化向人际与社会历史横向延伸的根据与出发点,是贯穿天、地、人、己、子、孙的纵向链条。
从精神机制上看,儒家文化就讲究一个“推”字。提倡孝道要推及于人,要行忠恕之道,如果将对父母之敬爱,对兄长之尊重(即孝悌)精神推及于人,那一定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如此,不仅会和睦九族,以亲乡里,而且会以君为父而忠君,以民为本而爱民,由追祖宗而爱祖国,以师为父而尊师,以长老为父兄而敬老尊长等等,从而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如果全社会范围内的人都做到了“亲亲”、“敬长”,那么整个社会的稳定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再次,传统孝观念中的“立身扬名”之孝造就了许多忠君爱国的杰出英才。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立身然后方可言孝。而中国古代的“立身”,不外乎“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这三者之间虽有区别,但总体上来看,都已不再是局限于家庭内侍候父母的范围,而是一种社会的事业。众所周知,儒家对“立身”最为关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始终不移的追求。儒家修身的目的也正在于治平,在此意义上,立身之孝就会导致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国事关怀。当然,古人行事、建功立业的促动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可能是因为各种偶然因素,也可能是出于现实功名利禄的引诱,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父母的教诲曾对他们的心灵产生过巨大的震撼力。传统孝观念强调对父母的遵从,因而父母教诲的权威性在古代社会是不容置疑的,其影响是终身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岳飞的母亲为勉励他英勇抗金,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的故事家喻户晓,感人至深;杨家将满门精忠报国,前仆后继,正是由于佘老太君夫妇的谆谆教诲与榜样示范;汉代的司马迁为了了却父母的宿愿,宁可承受着沉重的打击而隐忍苟活,完成了其父尚未完成的《史记》。由此可见,传统孝道也为社会造就了许多杰出的英才,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所创造的业绩,正好也说明了在古代社会中亲亲的爱国可能。
(二)传统孝观念的消极影响
首先,“无违即孝”。
孟彭子问孝,孔子回答说“无违”。所谓“无违”,即要求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这是家长的专制主义与子女奴隶主义的集中体现。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要求子女绝对服从父母。这种“无违即孝”的思想,对于国民性格最突出最严重的影响是:完全否定子女独立的人格和自由意志,压抑子女的进取和创造精神,泯灭子女的理想和事业,对子女独立人格和社会价值予以根本否定,从而培育了国人的权威主义人格,即绝对服从,泯灭自我的奴性人格。个人的独特行为,很少被允许。这种消极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其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
如果人人都坚守这一信条,那么,就不会有为国捐躯的无数民族英雄,不会有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不会有见义勇为者,不会有解剖学的发展,不会有生理器官捐献等等。
再次,“父子相隐”的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违背。传统孝观念强调“家庭本位”、“血缘优先”的意识。父子关系的自然特质是优先于是非判断,甚至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父子相隐”就是其典型的表现。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宗法亲情被看作是最高的价值,中国古代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向宗法伦理倾斜。当父子家人如有人犯罪,道德和法律都鼓励或默许他们之间的相互隐瞒和庇护。私情大于公法,这是与现代社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是相违背的。现代法律精神是鼓励“大义灭亲”的。
另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这都是孝极端的例子。“郭巨埋儿”、“王祥卧冰”、“割股疗亲”等丧失人性的愚孝都已走向了孝本质的反面,是不符合现代科学精神的,应加以剔除。
总之,对待传统孝道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四、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孝道思想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保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绝对数最大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其实,家庭养老是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基本和最富有生命力的养老方式,而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的孝文化。传统孝文化中养老敬老的规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即传统伦理的“孝”成为处理亲子关系的规范和最高准则,成为支撑家庭养老功能的文化价值机制。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出现了日益弱化的趋势,突出的表现就是小辈不养老不敬老。有些子女只顾自己和小家庭的利益,拒不赡养甚至虐待自己的父母,迫使一些老人和子女对簿公堂,家庭赡养纠纷日益增多,有的甚至发展成刑事案件。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因此,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弘扬孝道思想有助于解决当前家庭代际矛盾。
孝,其基本含义就是家庭亲子关系间的道德规范。孝观念最初是基于对人们家庭生活的维护,以一种家庭伦常的形态而出现的。从现代家庭来看,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较之古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家庭这种组织形式依然存在,家庭依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依然需要调节,所以说孝依然具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
从现实情况来看,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尊老、敬老、养老观念在淡化,个人利益观念逐渐增强,许多青年人的伦理道德意识丧失,不孝敬父母、不赡养父母、无视老年人权益,不少老年人不仅得不到子女必要的尊重和理解,甚至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受到子女的侵犯。一些与儿女同住的老人更是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他们生活上得不到照顾,情感上缺乏关爱,不少的老人倍感孤独与绝望。以上种种不孝的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说明许多家庭尚未真正树立起尊老养老的观念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因此,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孝观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
(三)弘扬孝道思想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孝”是亲情之爱,是生生不息的爱心,是形成个人品德之根源,“道由孝生”,孝乃“德之本”,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先秦儒家强调“百善孝为先”,认为孝是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奉行孝道是追求各种美德的起点。人世间诸多美德,都是以“孝行”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孝行源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人生之初,最初感知的必是父母之爱,面对的是家庭内成员之间关系,对人的爱心也就首先应该施加于家庭成员的身上,这便是孔子所倡导的“孝悌”之道,“弟子,人则孝,出则悌”。子女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出子女对父母的爱。因此,施爱施敬当从亲始,这是有一定的天然的合理性的。那些提出以家庭道德为起点强化孝道教育,使子女爱父母、爱家庭而逐步发展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观点,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它是培养个人道德素质的起点,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切人点,它也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孝道,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这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四)孝文化提倡“侍亲睦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孝文化强大的社会稳定作用首先表现为以孝侍亲,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父母子女关系是家庭的基本关系,上慈下孝是家庭最基本伦理规范,它能保证是子妇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成长,父母在子女的赡养下安度晚年,维护着家庭关系的稳定。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稳定促进社会的稳定。由家及世、推已及人,以孝促进形成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长期以来,由于孝道的约束,中国人养成了温顺、礼让、兼爱、热爱和平的性格,在孝道伦理规范生活中,人们习惯于家庭的天伦之乐,追求平静祥和的生活,反对斗争,反对社会动荡,渴望和平。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人们之间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孝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团结,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作用。
孝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文化纽带。孝的观念在中国不仅起源早,而且是最早进入家庭的伦理规范之一,有着深厚而广泛的历史文化积淀。孝文化传播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经过长期演化发展,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根深蒂固,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是塑造民族心理和国民性格的重要因素,成为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显著特征。
孝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塑造民族精神的最重要因素。蕴含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中华民族历史愈悠久,中华传统文化愈丰富,中华民族意识和情感就越强烈,中华民族精神就越伟大,中华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越强大。
五、发扬孝文化的必要性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要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道德方面的问题,除了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以上种种不孝的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说明许多家庭尚未真正树立起尊老养老的观念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因此,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孝观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我们应该看到,养老的社会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弘扬孝道思想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保证;弘扬孝道思想有助于解决当前家庭代际矛盾;弘扬孝道思想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第三篇:浅析“小孝子工程”背后的孝道伦理与现代文明
浅析“小孝子工程”背后的孝道伦理与现代文明
[摘要]:“孝道伦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坚不可摧的支柱之一,屹立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灵魂深处,指引着所有“龙的传人”如何以“百善孝为先”的行事准则亦步亦趋的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与文化。然而,“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之下,原本“慈善”的中国人却在时代的门槛外徘徊彷徨,无所适从,因此而引伸的一系列诸如“中华慈善委员会”或“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等等的事件,而这也让我们醒悟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我们不是不能有机结合,而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当下社会弊病的根源以及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传统孝道伦理 现代文明 代际冲突 文化融合
曾听人讲起一则幽默故事旨在描述中国人的特色, 故事是这样的:某幢各国人杂居的高楼失火, 注重金钱的犹太人首先抢出钱袋, 注重情爱的法国人首先救出情人, 注重孝道的中国人首先背出老母。且不论对他国的描述是否属实,这种刻画至少是深刻的反映了中国传统家庭乃至社会伦理的核心, 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中国传统文化即孝的文化。肖群忠教授在其《孝与中国文化》中指出:“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 可称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 因而孝道乃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
人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种名族独有的特色,她是我们有别与其他种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而作为一种名族宝贵的遗产,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失去了她的立锥之地,名族传统处于尴尬境地。而随之而来的就是所谓的“传统文化大补救”,“中华小孝子工程”变应运而生。呼之欲出的便是众声喧哗,有人说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里,人们存在着严重的信仰缺失,而“小孝子”一类的行为无异于平地一声春雷,为传统文化的复苏与生存铺设温床,仿佛诉说现代文明下名族传统仍能传承并且发扬光大的福音。而另一部分人却觉得着无异于一场场哗众取宠的“秀”,赚取更多关注的同时无异于在打自己的嘴巴,人们怀疑传统文化真的被逼到如此境地了吗?真的要靠所谓的“工程”“计划”或是某某“委员会”的主持才可以“残喘”的活着吗?是不是现在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就已经到了无法自救的地步了吗?是不是现在的中国人都无法自己教养出孝子了呢?无数质疑的声音让我们有点看不清事情的原貌,试想想,在喧哗面前最该做的不是偏听偏信,也不是以讹传讹。我们需要的是足够的冷静去探索事件背后的是与非,找到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什么是“传统孝道伦理”。简单的说“孝”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传统道德之一,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范畴之一。“孝”旧谓善事父母,即子女敬爱奉养父母的道德。曾有人对“孝”的涵义发表过这样的见解:孝是延续父母与祖先的生命,这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是延续父母与祖先的生物性生命。这一层面孝道的实践就是“结婚、成家、生育子女”。其二是延续父母与祖先的高级生命。要完成这一层面的孝道,就必须培养、教育所生子女。使他们的生活与生命具有社会、文化、道义等方面的见识与修养。其三是作为子女者能实现父母或祖先在其一生中未能完成的某些特殊愿望。补足他们某些重大的缺憾。这个见解无疑是深刻的,它表明“孝”还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然而传统文化并不是全是正确的,他也有他存在的阴暗面,正因如此,我们在解决问题之前必须正视“传统孝道文化”的优与劣。几千年来被奉为万事宝典的中华传统美德之精华——孝道,他也不无例外的由着他的消极面如:忠孝相通, 移孝忠君 ; 无违亲意, 绝对服从; 父母之命, 包办婚姻;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知情不举, 父子相隐; 身体发肤, 不敢毁伤; 三年守丧, 礼仪繁缛; 伤身自戕, 悖理反常等。总之封建“孝道”的消极内容和作用很多,其最大弊端就是不把子女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看待, 而是把子女视为家长一己之私有财产。在亲子关系中, 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应承担的义务, 而不考虑子女应享有的权利。特别是, 孝道使人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忠顺奴才, 从而导致人性的丧失, 社会的衰败。因此, 从清末以来,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法制化浪潮的涌起, 作为传统道德观念核心的孝道, 遭到了几乎所有进步思想家(其中包括谭嗣同、陈独秀、鲁迅等等)的批评。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 封建孝道连同一切封建道德受到猛烈的批判, 人们从各个角度揭露封建道德的弊端和危害。这项工作是完全必要的, 作为现代启蒙运动的一部分, 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就是在今天, 对于封建孝道的消极影响也不可低估, 应该继续予以肃清。
我们在大概看清了“传统孝道伦理”,在回过头来对“现代文明”做一下浅显的解析,以便将问题看得更清楚。现代文明对于我们来说既近又遥远,我们接触的现代文明是现代化的大都市,是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是人民日益富足方便的生活和越发前卫的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在进行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前进的速度似乎过快,快的以至于我们都看不清我们是如何走过来的,好像一场梦,而我们就像是梦中一夜暴富的“暴发户”,我们手头变得越见阔绰,而心里却越来越慌,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将精神文明狠狠地才在脚底。此时的我们也想求助于西方文明,以为一切都走“洋范儿”便能愈见洋气起来,由此你便能看见现在的我们用的是洋电器,吃的是洋快餐,穿的是小洋装,住的是小洋楼„„而一旦我们退出这浮躁社会,反观自己,反观这个全体这才发现我们真正印证了那句话“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发现我们学的“四不像”,狼狈尴尬之余,我们伟大的名族发挥了不屈不挠的精神,由此便有了类似于“小孝子工程”“国学热”等等一系列众说纷纭的事。就冲着这一点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知道中西方孝道伦理有着很大的差异,或者也可以说西方没有像中国这样重视孝道。我们可以这样表述中国伦理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以孝心为核心,家庭本位及宗法人伦。西方以夫妻关系为主轴,以爱为核心,个人本位及契约人伦关系。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国人却被所谓的现代文明、西方文明冲昏的头脑,一味的奉行“拿来主义”你没有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考虑问题,最后势必会造成“邯郸学步”“削足适履”的笑话。
由此本人阐述对于此类事件(中华小孝子工程)的看法: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不做不知对与错,我们试想想如果我们真的对此类文化缺失以“无为”而对的话,那么先不说对于问题的解决有无帮助,连起码的民声我们都无从得知。我觉得凡做事便为了引起注意,便可在争论中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正因为福祸相依我们便要从另外一个方面想想,如果这种大张旗鼓的活动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只是某些人用来惑众或是赚取利益的手段,那么这一场所谓名族传统的复兴充其量只是有心者一次千载难逢的商机而已,而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没有任何意义,反而可能存在负面影响,得不偿失。所有,我觉得如果正常活动或此类的活动如果具备完善的系统,完善的操作,评价的系统,或是有很高的信度与效度等等,还有做事者的出发点真是单纯的为民族利益出发,那么我觉得这样的活动是有必要的,也是必须有成效的。2:发展的过程中必定是痛并快乐着,磨合的过程必定存在争议苦痛与进步,现在的中国正处于发展期,上升的过程有冲突存在很正常。这一点我想用我看过的一部反映新旧文化冲突与矛盾的电影《喜福会》来进行表述。《喜福会》描述了四对华裔母女不同的人生经历以及母女代际关系。从两代人对代际关系处理方式的不同,透视了中西方代际文化在华裔家庭中的碰撞、冲突与融合。母亲遵循的是中国传统的孝道并以此作为教育女儿的方式,美国化的女儿却试图极力挣脱母亲的管束。在历经了母女代际冲突的阵痛与迷惘、生活的磨难与震动之后,女儿最终在对西方文化与母体文化的对比之中反观母体文化,这使得她们对中国传统代际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母女两代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之下,她们的迥异可以普遍代表现代文明或者说是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这过程中我看到了种种矛盾,种种争吵,各种泪水,各种残酷,最终体会到的是成长的艰辛与喜悦。所以我想说成长需要时间,也需要过程与方法,我们要做的是在摸索中寻求方法,合理看待苦痛的上升过程。
3: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而此类事件的发生必定存在某种利益成分在其中,利益的争夺,必定有争吵。无论做事的人也罢,闹事的人也好,人们说话总是朝着对自己有力的方面去说,也许说此举“惊为天人”的人也看到了它存在的不足,或者以为否定的人们也看到了他的前景,无论怎么样他们各自都会可以漏了底气,为自己捍卫到底,这样的偏执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也是我们不可以偏听偏信的原因之一。
对于传统“孝道伦理”与“现代文明”坐而论道也许只是解决冲突与问题的第一步,真正的我们要做的事将之付诸实践,将传统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下奉行孝道,在互相尊重平等的条件里做自然成长的“孝子”。
参考文献
[1] 李祖扬.现代文明与孝伦理道德与文明.2001 年第6 期
[2] 巩玉凤, 周宏伟.弘扬传挽道德建议现代考义化.理论观察.2007年第3期
[3] 路丙辉.“善事父母”的传统孝道及其现代转型.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月 第三期
[4] 李秋梅.传统孝道伦理的当代价值.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6月第30卷第6期 [5] 中华孝慈网
第四篇:现代文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现代工业文明与高科技的大力发展使人类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与恶化。为此,人类环境保护的意识日渐强烈,世界各国都积极致力于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如何有效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绿色设计”以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和可持续发展为已任,开拓出一个全新的领域;“绿色设计”代表着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手段和新的价值取向。其设计理念,切切实实关系到地球生态的平衡,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它对子孙后代,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贡献和影响不可估量,它是人类在进化与发展过程中理性与成熟的标志之一。本文就绿色设计的观念与价值取向、途径与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绿色设计 环境保护 可回收 价值取向 可持续发展
现代工业文明与高科技的大力发展使人类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亦不可回避地面对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带来的负面影响,环境的污染与恶化一步一步向我们袭来。为此,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日渐强烈,世界各国都积极致力于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如何有效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
“绿色设计”以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和可持续发展为已任,开拓出一个全新的领域。“绿色设计”代表着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手段和新的价值取向,它是人类在进化与发展过程中理性与成熟的标志之一。本文就绿色设计的观念与价值取向,绿色设计的途径与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以利于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促使这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一、绿色设计的观念与价值取向
“绿色设计”是维护地球绿色环境的设计,亦可称为不破坏地球资源的设计及不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设计。倡导与实施绿色设计,就是在设计阶段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建立系统有序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方针,理性而又深刻地探索与揭示人类产业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关系,有效合理地缓解高科技下工业化社会与生存环境的冲突,开发环保与绿色产品。
这些,对于人类社会,尤其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具有极大的冲击性。它意味着必须摈弃盲目的所谓社会富裕至高无上的目标,制止资源浪费和片面宣传需求与消费刺激的风尚,使之形成一种对人类社会和生态资源负责任的、健康的、有效的价值观念和评价体系。为此,它要求设计师们从设计伦理学出发,周详地考察研究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考虑新产品在生产全过程以及使用全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此外,还要考虑产品废弃的后果和处理等方面的可行性。例如,在工业设计领域,设计的物品应尽量符合4R的绿色设计资源回收系统的原则——即减量(REDUCTION)、重复使用(REUSE)、回收(RECYCLING)、再生(REGENERATION)。4R原则的实施和推广,对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具有实质性的影响和作用;同时,它也是设计向“自然与本真”回归的必然。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霍华德在100年前就提出了与自然亲和的“田园城市”理论,1930年L·柯布西埃则提出了“绿色城市”,20世纪下半叶西方出现的“生态城市”等等都是基于对绿色和自然的向往,其观念与意识不仅在城市规划领域影响重大,同时它对整个设计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5年在台北召开的国际工业设计社团年会,都明确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主题,即:阐释设计的真谛及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新生命,为人类共同栖息的地球谋求生态平衡与新的发展。近年来英国政府大力提倡“再设计”观念(REDESIGN),就是使设计师真正领悟和认识到绿色设计是二十一世纪企业参与竞争最强有力和最具亲和力的手段方法。在英国文化委员会主办的再设计展览中,把人类对资源、自然和地球的保护提到了首要的位置。其设计的理念和要义是:最好的产品设计是节约能源,省时、省力,无污染;最好的材料是可以方便回收,反复再生的材料;最佳的工艺是生产过程中无毒无害,易分类回收再生的工艺。
例如:“无污染能源”的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的研究和利用,新一代的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燃氢汽车等正准备在不远的将来投向市场。目前,在世界的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政府立法来保护环境对生态的平衡,倡导“绿色产品”与“环保产品”。例如,德国政府立法规定生产电视企业必须回收自己的产品方准予生产,催生了绿色电视机,其零部件回收率在90%以上。1997年6月德国宣布在全国建立废光盘的回收系统,将其经过再生后用于电脑及汽车制造。不仅如此,德国政府实施的“蓝天使”计划,授予那些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消费者健康均无危害的商品,授予“绿色产品”标志。而对于非绿色产品的商品,在进出口方面则进行严格的限制。以此来促使企业向环保型生产及产品转化。并调动国民对绿色产品的观念认识和消费引导,从而形成日益众多的绿色消费群体。其宗旨是:拒绝使用非绿色商品。不难断言:二十一世纪在全球经济的发展进程与竞争体系中,谁设计、生产绿色产品,谁就拥有新世纪的市场,这也许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绿色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绿色设计作为人类和地球生态环境的保障手段,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合作,尤其是政府在立法上应予以引导和保障,促使企业从产品开发的构想开始系统地注意绿色设计观念的注入,并注意许多设计中的问题,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产品设计中,尽量最大可能避免使用危害环境的材料或不易回收再生产的材料。例如应避免使用发泡塑料这类不易回收,不易再造,不易消灭的白色污染物而选用能有机地融入环境和生态之中的,可以再生或是易于再生的材料。
其二,在新产品设计中尽可能节省材料,充分考虑工艺生产过程与家庭消费使用中的节能问题。注意使用易生物分解的材料并力求使设计的产品可以重复使用。其三,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使产品尽量地短、小、轻、薄而又多功能,摈弃不必要的装饰,杜绝过分包装,提倡单纯化,有效地降低耗材,节约资源。绿色设计是设计师能动的有目的性的对人类与生态资源的关爱与保护方式,它摒弃眼前和暂时的功利利益,而放眼于更长远的未来与发展。故此,当设计与开发产品的成本利益与环保发生冲突时应坚持以绿色设计的原则为取舍标准。
作为设计师,尤其重要的是要树立坚定的绿色环保的道德观、职业观、设计观,使绿色设计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约定速成的职业习惯,努力推广绿色设计理念,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对绿色环保价值观的认同。设计师在进行绿色设计过程中,主要方法有下列三种:一是模块化设计。它是对一定范围内根据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以此为基础,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而构成不同的产品,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该设计方式既可以较好地解决产品品种规格,产品设计制造周期和生产成本之间的矛盾,又可为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的质量,方便维修,有利于产品废弃后的拆卸、回收,为增强产品的竞争提供条件。
当今世界的电子产业以这种方法较多且逐渐走向普及。二是循环设计。它是实现广义回收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即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产品零部件及材料的回收可能性,回收价值的大小,回收处理方法,回收处理结构工艺性等与回收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以达到零部件及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充分有效利用,是环境污染最小的一种设计方法。三是可持续性的设计。它涉及诸如民族未来的发展及与之分享资源的后代的发展,以及如何在保证产品功能的同时,减轻整个星球的负担。其基本操作方式是,在提高产品的效率的同时,推动与之相关的服务系统的发展:考察产品对于用户的必要功能,延长产品的寿命;对于产品整个系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的设计,比只对产品本身的设计更为重要。可持续性产品的重点在于影响产品生命周期的外部因素的分析。在一定层面上,绿色设计也许并不太注重美学表现或狭义的设计语汇,但它所强调的尽量减少材料消耗,重视再生材料使用和努力使用天然材料等原则,给现代设计和环境保护以积极影响,其设计理念,切切实实关系到地球生态的平衡,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它对子孙后代,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
第五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作文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作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我首推诗词歌赋,因为在我心中,它们是最特别的存在,也较具代表意义。我自小便极喜爱唐诗,及长,又觉得词的韵味更深远些,后来涉猎多了,便愈发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又不免感慨那些古人的才情,确是现代人无可比拟的。有时候看多了那些诗词,便觉得从骨子里透出一股清灵的感觉,所有的一切皆可抛至脑后,宁愿“采菊东篱下”,抛却扰人的尘嚣。有人说我太情绪化,我不否认,有时我看了一阙词,忽而体会词人的'感受便不免难受起来,极易被那一阙阙词控制感情,然后心便隐隐痛了起来。
我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之大,自汉唐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此后并对韩国、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我们作中国青年一代,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文化,努力推动文化前进。先前:传统文化引导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她始终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部分。现今:我们要承担起光大,把优秀中华文化应奉献给人类社会,而不是一味地去享用别人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未来:民族要发展,民族文化必须要发展。站在今天,师承文化传统,创造民族文化的现代形态,并传承给民族的将来,这是今天我们的使命,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