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排球的发展
中国排球的发展史
一、中国排球运动的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不断地向中国渗透,作为文化现象的体育也不例外。西方不少的竞技运动项目逐步在中国开展起来,排球运动就是这些竞技运动项目中的一种。据一些体育史学家考证,排球运动是在1905年传入中国的。排球运动刚传入我国时,它的最初名字叫“队球”。我国首先开展这项活动是在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华南地区:1905年,排球运动首先在广州南武中学和香港皇仁书院开展。1913年远东运动会参赛选手许民辉(广东籍)积极推广排球。将这项活动向郊县城乡推广。一年后,排球运动已成了广东广大青年农民、职工都喜爱的活动,该省几十个县广泛开展、组织竞赛,发展速度惊人。在这个基础上涌现出了不少的著名排球运动员和著名排球队,并组织起了体育协会——广东排球联合会。
华东地区:上海是开展排球运动比较早的城市之一。1908年,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派遣爱克斯纳(M·J·Exner)医生来华担任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主任,他在青年会体育训练班上讲授和介绍了包括排球在内的多种体育运动项目。从1912年至1924年,基督教青年会通过举办体育干事训练班来推广排球运动,12年间,先后培养了9批体育教师和干部,其中一部分人后来成了各地推广排球运动的骨干。
华东地区排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地区,除上海外,还有地处祖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福州市基督教青年会干事潘竹孙是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学员。他将所学到的排球知识、技术和练习方法带回了福建,为福建排球运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华北地区:早在1910年前就有少数教会学校开展排球活动,但尚未成为竞赛项目。直到1914年第二届华北运动会在北京天坛举行时,才正式设立排球的竞赛项目。
华北运动会自第二届首设排球竞赛后,一度在比赛中取消排球项目达十年之久,直到1924年第十一届时才恢复排球比赛,华北排球运动发展之迟缓,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华北排球运动的开展已经不局限于几个大城市了。排球运动传到了山东半岛的烟台、青岛等地,这些地区也组织了许多比赛,为排球运动的推广普及作出了贡献。
二、六人制排球的实行
1900年-1910年,排球运动先后传入亚洲的印度、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由于当时亚洲各国室内运动场馆远不如美国,来亚洲的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干事们根据亚洲的具体情况,介绍、传授了在室外开展的十六人制排球。亚洲前三届远东运动会排球比赛都是采用的十六人制比赛。1919年第三届远东运动会后,比赛规则有了较大的修改,将十六人制改为十二人制,场地由90×45英尺缩小为80×40英尺。1927年又将十二人制改为九人制。九人制排球一直延续到1949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九人制排球一直流行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
在50年代,世界最高水平的排球赛都是采用六人制比赛。例如: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男子排球世界锦标赛,世界青年联欢节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都是采用六人制比赛。为了适应国际比赛的需要,中国开始学六人制排球技术和比赛规则。1950年7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清华大学举办了全国体育工作者暑假学习会。在学习会上,北京大学林启武教授向全国体育工作者介绍了六人制排球比赛的规则与办法。参加学习会的100多人经过学习、领会对六人制排球产生了兴趣,并且掌握了初步的知识。这些学习班学员都成了开展六人制排球的“火种”。同年8月,虞积刚、阎维仁在《新体育》杂志上撰文,详细介绍了六人制排球的比赛规则及简单的攻、防战术。1951年5月,林启武教授又撰文叙述了六人制排球的特点及打法。中国排球界在初步了解六人制排球的基础上,立即把注意力集中在六人制排球与九人制排球的不同点上。由于两者规则有很多不同,技术打法差异也很大,因而探讨规则、研究技术成为这个阶段各种学习活动的中心内容。这对中国当时学习六人制排球以及从九人制排球过渡到六人制排球是不无作用的。排球界很快进入了边学习、边实践的阶段。
三、建立等级制度及培训教练员
为了提高中国的排球运动水平,在50年代初,中国提出了全面向苏联学习的口号。苏联推行的体育制度是当时中国学习与借鉴的重要方面之一。具体地说,就是学习与借鉴苏联运动竞赛的等级制度以及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等级制度,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这有利于调动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向高一级目标奋进。
1956年4月,国家体委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员、裁判员等级制度条例》(草案)。条例规定运动员等级分为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和三级运动员;裁判员等级分为国家级裁判员、一级裁判员、二级裁判员和三级裁判员。并规定了达到各种等级的具体条件、证章和证书。
1958年6月21日和1958年7月11日国家体委两次修定了等级制度,并制定了《排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具体地规定了各级运动员取得称号的标准。
1958年6月21日,国家体委首次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练员等级制度》(草案)(注:这个草案未能施行;1963年5月10日国家体委公布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练员等级制度》,也未能在实践中贯彻落实)。
总之,中国排球界在学习、借鉴苏联的经验方面和体育等级制度方面没有生搬硬套,而是吸取其精华。
四、加盟国际排联
新中国排球队参加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青年联欢节等排球比赛活动之后,中国排球队朝气蓬勃的精神和独特的技术引起了国际排坛的注意。
1953年中国排球协会成立,张之槐任主席。1953年11月张之槐、马启伟以中国排球协会的名义参加了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国际排球联合会的行政会议。1954年1月11日,国际排球联合会正式承认并接纳中国排球协会为正式会员。1956年8月,由国际排联主办的男子第三届和女子第二届世界排球锦标赛在法国巴黎举行。国际排联正式向中国男、女排球队发出了邀请。
中国排协很重视这次学习、锻炼的机会,并于1956年2月通过选拔,组成了国家男、女排球代表队。代表队在上海、北京进行了集训,而且还在7月14日-8月9日访问了苏联、保加利亚和民主德国。在此期间男女队各进行了11场比赛。中国男女队还参加了在保加利亚举行的四国排球联赛。参加的国家有中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这些比赛是中国队准备参加巴黎锦标赛所进行的赛前锻炼。
8月30日至9月12日,17个国家的女子排球队和24个国家的男子排球队云集巴黎,参加了本届盛会。队数之多,是世界排球锦标赛历届之首。
五、发球革命和修改拦网规则
1957年,广东男排根据排球比赛的对抗规律和本队的具体条件,在当时举行的全国排球甲级联赛中,大胆地运用了勾手大力发球技术。在实践中,他们通过系统的、严格的训练,摸索出一套运用大力发球的规律。他们把发球与接发球的训练比例扩大到整个技术训练的60%左右,使发球与接发球技术的训练有了数量上的保证,因而在比赛中发球得分多,一传失误少,一次进攻占了很大的便宜。1957年广东男排由全国前6名以外的队,一跃而进入了前3名,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的勾手大力发球。1958年全国甲级联赛,广东男排又由1957年的第三名上升到第二名,大力发球仍是他们致胜的“法宝”。
在广东队的带动下,大力发球风靡全国,不仅甲级队普遍采用,乙级队以及参加锦标赛的各队都开始广泛地运用;不仅男子队采用,女子队也有不少队员采用。这个时期来华访问的外国队都尝到了中国队大力发球抢攻的苦头,一场比赛他们的一传要丢18分左右,最多的高达25分。
当大力发球技术还在方兴未艾的时候,另一种攻击性很强的发球——上手飘球技术也出现了。中国最早运用这种新技术的是上海“红队”(即上海体院竞技指导科队)的龚俊平。当时,上海“红队”和上海“蓝队”都以大力发球见长,而上海红队除采用大力发球之外,龚俊平的上手飘球也是红队得分的重要手段。当时虽然还没有人从理论上对这一技术进行总结和提炼,但在实践中已经感觉到了这种发球的威力。总之,大力发球和上手飘球的出现对中国排球的技术、战术是一次推动,或者说是一种技术革命。它使排球各项技术间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1964年,国际排联在日本东京举行会议,修改了有关“拦网”的规则。修改后的规则条文为:“当一方扣球前,另一方前排队员身体任何部分越过球网上沿以上的垂直平面触球,即为过网触球犯规,但当一方队员扣球或吊球后,另一方拦网队员过网触球不算犯规。”这明确地规定了在对方扣球后拦网手可以过网拦球。
这个变化对于拦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转变。在此之前,拦网手无论在扣球前还是在扣球后,都绝不允许过网。因此,拦网的手型是手腕后仰在网侧形成一个与网子平行的平面来阻挡对方的扣球。所以,人们仅仅把拦网看作是防守的第一道防线。修改后的规则允许拦网手过网拦击,完全改变了拦网技术单纯防御的性质。队员可以通过拦网将对方的扣球拦死在对方的场地内而得分或得发球权。
1964年在中国排协获悉国际排联在1965年修改拦网规则后,国家体委球类司就决定在即将举行的全国排球联赛中执行新规则。于是,一个群众性的钻研拦网新技术的热潮迅速在全国掀起。什么“盖帽式”、“屋檐式”、“弹钢琴式”等过网拦球技术出现在中国各排球队之中。中国男排还把拦网的手法和变化总结为“捂”、“变”、“包”、“打”、“拍”、“直”、“放”、“幌”、“分”、“合”十字要诀,并在训练中加以强化。1965年7月,中国男排参加了在苏联里加举行的五国国际排球赛。在比赛中,中国男排的直臂屈腕盖帽拦网的比赛中崭露头角,中国队获第三名。同年11月,日本排球队访问中国。当时的日本男排是世界第五名,身高情况和中国差不多,但比赛时由于中国队在拦网上占绝对优势,结果比赛一边倒。中国队共拦死对方77次,而日本队只有33次。日本队称中国队的拦网是“可怕的拦网——万里长城”。日本教练松平康隆先生后来评论说:“1966年是中国男排的高水平时代”。
六、重大的转折
1972年4月,国家体委要求各省运动队恢复正常的训练。排球界的一些老同志也从“五七”干校重新回到了排球工作岗位,他们又立即组织起有马启伟、张然、侯希臣、陆连康、曾远期等人参加的排球调研组,赴全国各赛区召开座谈会,了解情况,听取意见,酝酿改善措施,并撰写文稿,总结中国排球训练工作20年来的经验,制订翻身计划。
1972年11月,国家体委又贯彻了中央指示,提出了三大球要在三至五年间达到一般国际水平的要求。国家体委在王猛主任的带领下,召开了全国三大球训练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对排球作了三件大事,开始了中国排球史上的重要转折。
第一件:系统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六人排球20余年的经验教训,找出了目前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明确了尽快实现目标的方向与措施。
第二件:根据当时世界排球的发展和中国排球运动的状况,修改并重新提出了“在技术全面的基础上,以攻为主,积极防守,发展高度,加强配合,实现快、狠、活的技术战术指导思想”。并指出:技术全面是组织各种战术,实现快速、灵活打法的基础;快速灵活是中国排球运动的特长和发展方向,是当前在战术打法形式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集体配合是组成战术、实现快速灵活打法的保证。这些新的提法,实质上是中国排球20多年发展中经验教训的结晶,反映了排球界人士对排球运动规律的认识水平。
第三件:提出了解决目前青黄不接的紧急措施,狠抓青少年队伍的建设,并立即组织各种形式的集训大会战。提出“冬训是关键的环节”,必须抓紧、抓好,要掀起一个群众性的训练热潮。并提出要创造各种条件来提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业务水平,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中国的排球水平有所恢复、提高,尤其是冬训,在漳洲基地各省精华聚集,水平提高很快。
1973年7月,中国排球队访问了日本。同年11月,男、女排球队又访问了伊朗。也在这一年,北京男、女排,广东男排访问了叙利亚、意大利、黎巴嫩、苏丹和坦桑尼亚。在国内,参加在基地集训的各省代表队迎战来华访问的日本国家高中男、女排球队。这些赛事使中国排球运动员获得了和世界强队实际交手一搏的机会。
1975年第三届全运全排球赛出现了形势好转的苗头。由于多年集训,使一些年轻运动员迅速成长起来,特别是女排开始形成全国多强对峙的格局,预示着中国排球运动的新时代的到来。
1976年初,袁伟民和戴廷斌亲自到集训基地物色运动员。同年6月,新的国家排球队在北京正式成立。袁伟民和戴廷斌走马上任,开始担负起赶超世界水平,冲击技术高峰的重任。
1977年11月,世界杯女子第二届、男子第三届排球赛在日本东京、大阪等23个城市举行。中国排球代表队在团长黄中的带领下,首次参加了世界杯赛,这也是中国排球代表队同世界大赛阔别十余年后的第一次征战。
本次比赛,中国女排击败了实力雄厚的本届亚军古巴队,但因决赛时负于日本队和韩国队,根据胜负局数计算而屈居第四名,这是中国女排参加世界大赛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队在预赛时战胜了日本女排,这是自1957年日本队访华以来,也是自日本队60年代摘取世界桂冠以来,中国女排第一次战胜日本国家队。
在1977年的世界杯赛中,中国男排以崭新的面貌和独特的快速多变的打法战胜了加拿大、韩国、巴西等世界强队。在中国男排参加的国际大赛史上,首次获得世界第五名的好成绩。
七、中国女排的腾飞(1)
中国女排继获得第二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的第四名后,逐渐走向成熟。其目标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1978年8月中国女排又参加了在苏联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以7胜2负的成绩获得了第6名。虽本次比赛获第六,但与前几名强队的差距缩小了。前六名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各队都没有很大的优势。中国队的两场失利与经验不足有很大的关系。袁伟民教练看到了自己队伍的进步,并根据当时国际排坛发展趋势,建立起一支具有高度、攻防兼备的全面型队伍。
1979年12月5日中国女排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第二届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这次比赛共有7支队伍参赛。中国队以六战全胜的纪录夺得了世界的桂冠,实现了冲出亚洲的愿望。
1981年3月,中国女排以亚洲冠军的身份参加了11月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经过了7轮28场的激烈比赛,中国女排以7战全胜的成绩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实现了夺取世界桂冠的愿望。袁伟民获“最佳教练奖”,孙晋芳获“最佳运动员奖”、“最佳二传手奖”和“优秀运动员奖”,郎平获“优秀运动员奖”。
在比赛中,中国女排在吸收欧亚两种流派长处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点,创造了一套“全攻全守”的独特战术风格,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界排坛面前。
1982年9月12日至25日,中国女排参加了在秘鲁利马等地举行的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
预赛分6个组。中国队以3比0分别胜了意大利和波多黎哥队后,却以0:3负于美国队,从而给中国女排的夺冠之路投下了阴影。
冠亚军决战中,中国女排经受了一场特殊的考验。在噪声的干扰中,中国姑娘斗志旺盛,奋力拼搏,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夺得二连冠。
在秘鲁大赛中,袁伟民教练说:“拿了两个世界冠军,我认为还不够,因为在世界排坛上最高的荣誉是„三连冠‟”(以前苏联女排和日本女排曾先后拿过这个称号),中国女排全体队员决心要夺取“三连冠”,拿下洛杉矶奥运会的冠军。
1983年,中国女排的“大换血”是出乎人们预料的。日本女排认为她们将“从黑暗中见到光明”。美国女排则更加坚定了她们实现“加里弗尼亚之梦”的愿望(美国女排在加里弗尼亚建队,暂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金牌为目标)。塞林格重申美国总统里根的话,“在奥运会上拿第二就是失败。”
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于1984年7月28日至8月11日在美国的洛杉矶举行。
本届比赛虽然苏联、古巴及东欧一些国家没有参加,但从国际女排实力来看,中国、美国、日本、秘鲁等队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队伍,因此,这次比赛仍不失为世界最高水平的较量。金牌的含金量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之“最”。
本次比赛的最后一场预赛是“中美之战”。中国队还是输给了美国队,使关心中国女排的人们都捏了一把汗。但从比赛来看,中国队有了很大的进步。跟上次中国失利相比,在实力上已有好转。
在半决赛中,中国队以3比0轻取日本队。8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美决战的时刻到来了。比赛一开始双方就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第一局打了38分钟,中国队16:14胜了关键的第一局。在第二局中,中国队越打越好,美国队防不胜防,情绪波动。最后中国女排用49分钟拿下了第二局。第二局中国队利用巧妙的配合,越打越猛,终于以3:0结束战斗。
中国女排在美国本土上战胜了美国女排,获得了“三连冠”的胜利,实现了夺取“三连冠”的愿望。
8月9日,《体育报》以《辉煌的胜利、艰苦的历程》为题发表了专题社论,向中国女排表示祝贺。社论指出,“这是一个辉煌的胜利,历史的殊荣”。
1984年,袁伟民离开中国女排后,国家女排主教练的人选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为了使中国女排长盛不衰,国家体委十分重视选拔主教练的工作。在1984年12月13日至15日,由国家体委袁伟民副主任在郑州主持召开了中国排球协会教练员会扩大会议,经过反复的酝酿与讨论,国家体委任命邓若曾为中国国家女排的主教练。
邓若曾上任后,进行了队伍调整,在他上任前,张蓉芳、周晓兰、朱玲等老队员退役。他上任后,补上了年轻队员殷勤、叶萍和巫丹。邓若曾教练和女排全体姑娘们把“三连冠”的殊荣作为新的起点,又投入了艰苦奋斗的生涯。
1985年11月10日至20日在日本举行了第四届女排世界杯赛。在开幕式上,中国女排队长郎平把四年前夺得的世界杯流动奖杯亲手交给国际排联主席阿科斯塔,台下8支球队全体教练员和运动员都盯着这个奖杯。当记者问到郎平有什么感想时,她说:“我们要把杯子再夺回来!”
由于这届比赛强队之间的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中国女排以较大的优势又一次夺得了世界杯,在新的征程上又写下光辉的一页。本次比赛,邓若曾获“优秀教练员”奖;郎平获“最佳选手”及“优秀选手”奖;杨锡兰获“最佳二传手”奖及“优秀选手”奖;郑美珠获“优秀选手”奖。在这次比赛中,中、古之战是世人注目的焦点。第一局关键的时刻,古巴队曾以14:10领先,路易斯的超手扣球使中国女排陷入困境,但久经沙场的中国女排临危不惧,情绪稳定,技术发挥良好,在已用完二次暂停的情况下,打得有条不紊,章法清晰,敢打敢拼,毫不手软,郎平连扣连中,终于反败为胜。最后中国女排以3:1获胜。
第四届世界杯赛后,邓若曾教练由于身体情况欠佳,请求辞去女排主教练的职务,这一人事变动,增加了中国女排夺取五连冠的难度,经国家体委认真研究,决定张蓉芳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江申生任教练。
1986年9月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中国女排克服了重重困难,越打越有信心,终以8战8胜的出色战绩蝉联冠军,成为世界排球史上唯一获得“五连冠”的队伍。在这次锦标赛上,女排教练张蓉芳获“最佳教练员”奖;杨锡兰获“最佳运动员”奖和“最佳二传手”奖,杨晓君获“最佳一传手”奖。
中国女排夺取“五连冠”正值中国处于改革初期。中国女排的成功,成为亿万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全国人民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前进,也使旅居海外的侨胞扬眉吐气,使他们感到做一个中国人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在中国女排夺取世界冠军之前,曾有一些外国人断言:“中国人只能在小球项目上取得成绩,在大球项目中要走向世界是不可能的。”历史是最公正的评论家。女排的成功已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无论是在小球项目上,还是在大球项目上都能夺取世界冠军。
第二篇:中国排球现状
中国排球现状 我国曾经是一个排球强国,国家队在亚洲在世界都有过辉煌的经历。在沉寂以很长一段时间后,中国女排率先重新站在世界巅峰,2003年11月15日在日本大阪第九届世界杯上继1986年前捷克斯洛伐克第十届世界锦标赛后再次获得世界冠军,中国女排重回世界第一的宝座,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主将受伤不看好的情况下杀入决赛,逆转俄罗斯队是个20年获得奥运会冠军。随后的几年里由于伤病困扰,队伍走入低谷。2011年女排顺利获得伦敦奥运会的入场券,我们将在数月之后见证女排的辉煌。
相较于女排,男排的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在上世纪80年代有过一段时期的亚洲霸主地位之后再无建树。2011年11月20日,中国男排在第十二届男排世界杯中,获得本次比赛的第11名。中国队一共6次参加世界杯,第11名也是最差的成绩,1999年,中国队也曾获得第11名。本届比赛,中国队的战绩是一胜十负,平了历史最差战绩。通过这次比赛,中国男排暴露出经验不足等诸多问题,各项技术都有待提高。
我国也有各类的排球联赛,如中国女子排球联赛,全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等,这些联赛为我国排球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培养了如冯坤、赵蕊蕊、杨昊等优秀运动员,这些队员是女排近两年重新崛起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北航女排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的冠军,北航男排更是在2004年获得参加全国男排联赛资格,开创大学球队参加中国竞技体育联赛先河。今年来,全国排球联赛中职业化球队的尝试,如广东恒大,也渐渐拉高了联赛的水平,这种尝试必将掀开中国排球发展的新篇章。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10051057 王立新
第三篇:排球在大学校园的发展
排球在大学校园中的发展
排球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集体运动,具有群众性、全面性、技巧性、对抗性、两重性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大众的喜欢。但是在我们校园里,不管是从参与人数还是参与积极性上,排球都是远远少于篮球、足球等运动。我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排球是一项集体运动,不管是一般的娱乐比赛还是自己练习,都需要参与者较多。而在大学里很难有相对集中的时间一起活动,所以排球运动的组织相对较难,这对排球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排球对抗性虽然较强,但相比与篮球、足球等运动观赏性较差,所以同学参与积极性也较差。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排球运动对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经常参加排球运动与比赛,不仅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系统的功能,还能发展力量、弹跳、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增强身体体质。为了提高我校同学参加排球运动积极性,我提出以下建议:
1、巧妙地运用考试
如在排球学习垫球时,很多女生怕痛,而且没垫几个就飞了,积极性下降。这时老师要求进行排球垫球考试,考试要求不高。只要大多数学生稍加练习就能达到,这样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刻苦地进行练习,考试时很多同学都感到意外“我也能垫满分”,积极性一下子又提高起来。
2、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
老师在教学中不要把学生限制住,而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如固定的队形、同一个教材等,固定的队形不利于同学之间的自由组合,同一个教材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
3、营造融洽的氛围
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多用激励的语言。当学生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赞赏和肯定,失败时要及时帮助找原因,并给予积极的鼓励。使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中多采用鼓励、激励的语言去鼓励学生练习,有些同学在练习排球时,垫球很差,产生不想练的想法,老师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而不是给学生不屑的眼神。参与到学生中练习。首先,在练习中提倡技术好的同学多和技术差的同学练习。因为在练习中动作差的同学,能够边练习边观察好的同学动作,还可以向对方请教,且使练习密度加大,可以打好几个来回,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动作好的同学在练习中体会到做老师的感觉,要想教别人,自己技术必须要提高,在练习时对方给的球或左或右、或高或低,而自己回球要到位,这样给自己也加大了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刺激他们积极性和兴趣的提高。
体育课中的排球锻炼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可以从个体到团队的运动中体悟到集体的力量,在每一次的拼搏中感受到竞争的魅力。所以只要创建良好的条件,排球运动一定可以在校园中得到长远的发展。
第四篇:致中国排球的一封信
致中国排球的一封信
作为一个看过几年排球的球迷,资格不算老,也说不上有多资深,仅仅发于心,出于对排球,我写下这封给中国排球的一封信。这不是什么讨伐的檄文,关于什么哀怨的发泄,只是一个球迷憋在心里想说的一点话,我不知道该寄到哪里,更或许根本不会有什么人能看到。
作为一个非典型的八零后,我和大多数球迷一样,看女排始于90年代的女排队花孙玥。那时候的她留着可爱的童花头,发球前总会不经意的录出狡黠的笑容。轻而易举的,掳获了那么多球迷,并将这样的感情延续到了之后的一代又一代女排队员。很久之后,当我真的开始了解女排的历史,我才知道,那时候的女排身处怎样的黑暗,是一个更伟大的女人,中国排球史上最大的骄傲郎平凭借着自己无暇的人品和过人的智慧,带着那些风华正茂的女排姑娘续写80年代女排的辉煌。
再来关注女排,已经几番寒暑。中国女排的历史有了一些更新的名字,我像很多人一样,为03世界杯夺冠自豪,为赵蕊蕊04年的受伤而扼腕,并为最后的雅典惊天逆转而热泪盈眶。时至如今,再回首那一刻,依旧潸然泪下,无法自已。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无法形容对场上那片红色的热爱,以至于对之后的接连失礼再次跌入低谷报以粗暴的唏嘘。因为曾经深爱过,才有了更深的无法释怀的渴望。
为了一个世界冠军,轮回之后,中国等了20年。还要再多久,才能再看到巅峰之上,笑傲江湖的她们。再一个20年?那时候的我年过半百,两鬓苍苍,所以人都等不起啊。08年之后的中国女排,陷入无休止的混乱与跌荡。中国女排仿佛像是被抛入大海上的一叶孤舟,不知岸在哪里,不知终点在哪里,惊涛骇浪之中,有过无法言说的伤,有过富贵险中求的喜,还有最终离成功最近的遗憾。我还记得10年世锦赛耻辱后的恨,我还记得11年世界杯直通伦敦后的感动。可是这些或喜或悲的情愫轻而易举的都成为了昨天。记得或者选择忘记,都成了历史中的一粒沙,那么微不足道。
兵败伦敦之后,我曾说,惜败伦敦的那场球我这辈子不会再看第二次。那些还年轻的姑娘们或许再也不会有机会经历下一次奥运会,再也没有等待的另一个四年。人生不是铅笔字,永远不会有重来的机会。
我想说,作为一名称职的排球迷是那么的悲催和痛苦。当足球迷,篮球迷,甚至乒乓球和网球迷可以轻而易举的收看各项赛事时,大多数时候喜欢排球的我们只能听从天意,祈祷能有电视台转播一场比赛。当其他项目的球迷可以轻而易举的就近去现场观看比赛时,作为一个苦逼的排球迷要像联赛的大多数队伍一样,舟车劳顿,辗转各个二三线城市,做一个痴心不改的白痴。
2012年年末,当我得知更加弱势,常年遭受冷遇的男排会来苏州比赛时,便在网上搜寻比赛信息,最终却连基本的比赛时间都找不到。那个比赛场馆坐落在距离市区有四十分钟的郊区,四局比赛,我看到第二局已经浑身发抖。场上的裁判在暂停时也不停的揉着自己的身体。坐在一旁的小姑娘哆嗦对身边的父亲说,爸爸我都快被冻傻了,外面都下雪了。很不幸的是,比赛结束我就被冻的感冒。
再去观看比赛,我把自己包成一个难看的粽子。作为一个排球迷,要有不怕冷,不怕累的二逼精神。我终于更了解在场上打球的那些队员,在零度左右的场馆里穿着短衣短裤打着比赛。没有人会问他们冷么,没有人会问他们如果受伤了怎么办。排协关于场馆温度的规定只不过是掩耳盗铃的照常态度,而比赛期间开一次暖风听说要花几千块。几千块而已!我在于相熟的排球队员聊这个问题时,她只无所谓的说,习惯了,一直都是这样。说的轻松,听着心酸。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感同身受,全是可悲的冷暖自知。
我还想说,在排球联赛开展了十余年后的今天,这些把青春都奉献给排球的年轻人们,最终的结局除了一身伤病还能留下什么?他们爱排球,可是排球爱他们吗?拿着一点微不足道的收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为人民打球,可是有人来看吗?主管单位会想让更多的人来看吗?他们为人民币打球,可一个月的收入够主管单位的领导抽几包中华,喝几瓶茅台?就是这样一群后娘养的年轻人,却为中国的三大球挣得了最高的荣誉。有人责怪他们不够努力,可是谁又为他们做过什么。
我更想说,流淌在中国人心中的是不能抹灭的女排情结!0408两届奥运会的收视冠军都是中国女排,即使是在白天举行的11女排世界杯,收视率也高的吓人啊!我那不看排球的妈妈也知道赵蕊蕊王一梅,我那对排球从不感兴趣的同学听了周苏红的故事也一样会感动到流泪。而更多的,在联赛中默默无闻的地方队员,没人在乎他们什么从哪里来,更没人在乎他们最终去了哪里。我庆幸的是,郎平带领的恒大女排就像一个传奇,带领那些退役的老将和常年在B组打酱油的河北女将闪耀了11-12年整个赛季。而中国的排坛已经闭关锁国了多久,像是一滩已经发臭的死水,不作为永远不会犯错。真TM可笑。
中国的篮球职业联赛,有足球职业联赛,而这两者一样要参加每四年一届的全运会。唯独对于排球,却成了阻碍职业化的借口。借口啊,永远都比办法多。真讽刺。每年了无生趣的联赛,看到的退步只是无止尽的退步和更退步。我们的队员永远不会到国外打球,也永远不可能引进多少高水平的外援。在温饱都成问题的今天,更多的时候,教练能和队员说的只有是,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那些伤痕累累的老将,退役再复出,不管是为了什么,在人格上早已秒杀了那些对中国无动于衷的排球管理高层。
那些记忆中的片段。99年郎平把排球交给胡进时难言的泪水。04年蕊蕊骨折时无法诉说的伤痛。06年冯坤在发布会时抑制不住的苦楚。08年铁一样的周苏红在比赛结束后释怀的大哭。12年魏秋月在梦碎后失控的眼泪。到底还要有多少眼泪的浸泡才能带领中国排球重走复苏之路。没人在乎她们的痛,她们的心事没人懂。呵呵。一匹克扣草料的牛却央求跑的快一点,再快一点。我只是众过排球迷中最简单的一个,在那么些年之后,偶发有感。我只想说,在经历风雨时,还有这些最可悲又执着的球迷与你们同在。我还想说,在阳光来临之前,像我这样的球迷,依然会笃定的说,超越胜负,真心加油。你,我,共勉。
第五篇: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策划方案
文章标题: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策划方案
2007年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策划方案
前言
排球运动发展起源于19世纪末,经过百年的发展与演变,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之一,集体项目中的地位仅次于足球和篮球。
排球在中国人的心中,更是有超越体育本身的地位。81年世界杯开始,女排的五连冠创造了历史,女排精
神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中国人对排球这个项目的感情是深厚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富强,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排球仍然迅猛发展,96年全国排球联赛到今年已经走过整整十个春秋。由无人赞助到商家必争,也看出排球市场化的艰辛。2004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和俄罗斯女排为世界人民奉献了一场精彩激烈的比赛。CCTV奥运收视率统计中,这场比赛以10%排名第一,超过刘翔的110米栏。国内有1.5亿人观赏了这场比赛。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比赛中,中国女排顽强拼搏的精神感染了所有人,最后实现了惊天的大逆转。也使排球从新成为人们谈论和关注的焦点。
所以排球作为三大球类项目,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尤其在中国更是人民群众喜欢,经常关注,乐于参与的项目。与乒乓球一样传递给中国人深深的民族自毫感和荣誉感。
关于大学生排球联赛
大学生排球联赛是整合全国大学生排球资源,继承前几届大学生排球联赛和各个地区大学生排球比赛的特点全新包装和推出的一项赛事,既有别于全国排球联赛,又有别于普通的高校联赛,与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和CUBA类似。通过政策和标准保证了比赛的公正公开,通过全新的策划保证了比赛的精彩和激烈。比赛分选拔赛,分区赛和总决赛三个部分,既保证了大学生排球联赛的广泛性,又保证了大学生排球联赛的质量。比赛的优胜者有奖励,特别优秀的队员有个人奖励。过大学生排球联赛培养自己的全明星阵容,培养自己的排球明星球员。真正做到我的赛事我作主,是所有大学生和青少年朋友都可以参与的活动,是全国大学生的一个节日
关于中体联合中体联合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运营体育赛事、爱心公益活动、文艺演出活动的专业公司,多次策划全国性体育赛事等项目,在业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公司致力于打造健康规范、充满激情、全面进步和不断提升的体育赛事媒介。公司愿与客户携手,深入分析企业的个性背景,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调研,将体育赛事搭建成切实传播品牌美誉度、提升企业整体形象、促进产品销售的最佳平台
成功案例
策划组织2001-2003年深圳欢乐谷国际极限运动精英邀请赛。
策划组织2001-2003年湖州全国极限大赛。
组织和技术支持2001-2003年安踏全国极限精英赛。
举办“极限之夜-2003国际极限明星争霸赛暨群星演唱会”,是迄今为止国内最高水准的极限表演,演出嘉宾包括周杰伦、动力火车、S.H.E等。
策划实施2003年ESPN极限运动亚洲巡回中国站(北京)。是迄今为止唯一国外顶级赛事在中国的分站预选赛。
策划实施2003年广州长隆集团长隆动物世界极限表演。
策划实施2004年“亚洲极限运动会中国极限代表团”的独家赞助代理商。
合作伙伴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
中国体育总局
中国体育报
搜狐网
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
大超联赛(排名不分前后)
排球比赛的特点
1,排球比赛的精彩程度
项目比赛长度记分方法精彩程度
篮球1小时规定时间内得分最多者胜。每球2到3分回合多,配合多,竞争激烈,有时间限制。
足球1个半小时规定时间内进球最多者胜。有加时和点球回合少,场地大,禁区内交锋激烈。
排球1个半小时到2个半小时先到25分为胜一局,每局胜者要领先2分,五局三胜制,决胜局15分。回合多,配合战术多,竞争激烈,速度快,力量大,由于每球得分所有比分非常接近
在三大球里面,排球的比赛时间最长,记分方式最复杂,与篮球和足球明显记分制度不同。排球按每局的胜利来决定最后的胜利,由于局间的暂停和教练的部署,每局球,两个球队的表现都不一样。所有每局球都会很激烈很精彩。排球体力消耗相对比较小,所有不会出现足球和篮球由于体力问题导致精彩程度下降的问题,排球越到决胜局越精彩越激烈。
2,排球比赛的关注率
项目关注热点关注原因关注率
篮球NBA,姚明NBA精彩,姚明为中国人争光比较高,尤其是热点
足球五大联赛,世界杯足球运动魅力大,世界杯精彩非常高,尤其是世界杯。国内联赛关注率一般
排球女排,联赛喜欢排球比较高,尤其是女排
排球比赛和其他比赛不同的是,排球的关注率很分散,除了女排的国际比赛以外,国内排球联赛也有固定的关注人群,而且这个人群比较庞大,所以只要是排球比赛都会吸引这部分观众,达到很好的关注率。与篮球和足球不同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