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
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权威精品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内容摘要: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过提出并分析为何“要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和每年五百磅收入”的观点,以此来重构女性自我。同时,伍尔夫还积极寻求属于女性的话语方式,并提出了著名的“双性同体”的创作理想,唯有此才能“成为自己”。
关键词:伍尔夫 女性自我 女性话语 双性同体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
1)被认为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性作家、西方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先驱,《一间自己的屋子》是其代表作之一,它出自1928年伍尔夫到剑桥大学所作的两次演讲。此书的出版在当时一鸣惊人,直至今天,它仍是伍尔夫所有著作中最具知名度的一篇,被后世的女权主义者们公认为女权主义运动的宣言。
一.伍尔夫与《一间自己的屋子》
弗吉尼亚·伍尔夫说:“如果生命有一个基地,它就是记忆。”[1]那些已经远逝了的往事,甚至为伍尔夫的生命定下了一个基调,构成了她生命的底色,它们与伍尔夫的一生相互交织,至死方休。
她于188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那是一个文学世家,谨守着维多利亚传统。她是莱斯利·斯蒂芬爵士与裘丽亚·达克沃斯所生的第三个孩子,第二个女儿。
父亲是一个著名的传记作家,有一个大的图书馆,优越的家学孕育了伍尔夫的文学天赋。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无权接受正统教育。父亲直至临终,也不忘查账,经常为她和姐姐文尼莎超出的花费而动辄大怒。父母去世后,她的异父兄长乔治·达克沃斯接替了父亲对她们姐妹的经济压迫,甚至逼她们到上流社交场推销自己以谋婚姻之路。她和姐姐后来靠继承的的一点财产才摆脱了乔治,开始了她们自己的生活。为贴补日常花费,伍尔夫开始为报刊撰稿。此后,姑妈留给她为数不少的遗产,为她的创作之路打下物质基础,至此获得了更多的自由。鉴于此,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她写道:“某天晚上我得到拥有这笔遗产的消息和国会通过妇女有选举权差不多。”[2]
在此,叙述者“我”的立场与伍尔夫的态度不谋而合。因此在第一章开始,她就告诉读者,“尽我所能地,我只能贡献给你们一点意见,关于一件很小的事——一个女人如果要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2]
二.被排挤的女性自我
鉴于女性在社会上的卑微地位,作者提出了这一观点,即女人写作一定要有钱和属于自己的屋子。作者用6章的篇幅,虚构了一系列生活中可见的实例,以此再现了被社会所排挤的卑微女性众像。
如在特里威廉教授写的《英国史》:“打妻子是大家公认的男人的权利,而且不论上等人或下等人一律如此做而不以为耻。„„同样,假使女儿拒绝和父母所选定的男人结婚,就会被关起来,被鞭打,在屋里被推得东跌西撞,而大众恬不为怪。婚姻并不是个人情感的事,而是家庭贪婪的工具,„„男女双方或是一方还在摇篮里的时候就订婚了,几乎还不出保姆管教的年龄就结婚了。”[4]18世纪之前的女子几乎没有历史,从婴儿房被直接推进了婚房。
在虚构的世界里,妇女就像烽火般在诗人笔下燃烧,但现实中的女性却是何其苍白。“于是一个很奇怪、很复杂的人就产生了。在想象里她占着最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她完全不为人所注意。她把诗集从头到尾充满,她只是不出现在历史里。„„文学里有多少最富灵感的语言,多少最深刻的思想由她的嘴里说出来,实际生活里她几乎不识字,不会写字,而且是她丈夫的财产。”[5]格雷格曾特别加重地说:“一个女人生存的要件就是男人赡养她们而她们侍奉男人。”[6]更有甚者讲道:“等不想要小孩子的时候,女人就完全不需要了。”[7]
三.女性自我的重构
在控诉女性自我被社会排挤得几乎消失,为女性几乎完全要抛弃掉自我而痛心的同时,伍尔夫在试着怎样重构女性自我。怎样才能“成为自己”是摆在女性面前的首要问题。
女性要成为自己,最重要的前提是要获取必要的物质条件。只有这样女性才能摆脱男人的控制和现实强加给她的不利地位。用伍尔夫的话来说,就是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每年五百磅入款”,在伍尔夫看来,“一年五百磅入款可以代表沉思的力量,门上一把锁象征能替自己想的力量„„智力的自由全靠物质环境„„而女人历来都是穷的,并不仅是二百年来,而是有史以来就穷。女人比希腊奴隶的子孙的智力的自由还要少,„„这就是我所以这么注意钱和自己的一间屋子的理由。”[8]
然而,仅是获得自己的房间还远远不够,她还必须和隐匿于自身的幽灵进行厮杀,除掉“房中的天使”,从而获得“精神自由”。伍尔夫通过以往女作家的写作经历说明,一位女作家之所以没能够完全释放出自己的创作才华,是由于她没能“消除了一切障碍而变得炉火纯青”。对于社会强加给女性的种种偏见和评判,作为女性要坚决抵制,而不能臣服。这是一场持久战,较之加之于女性的物质困境,改变起来要困难得多。这让我想起了孟繁华对林白《说吧,房间》的评价:“‘我既爱我的身体,也爱我的大脑,既爱我的大脑,更爱我的心灵,我爱我的意志与激情,我爱我对自己的爱,自爱真是一个无比美好的词。’这种重新焕发的自尊与自爱,无疑加剧了老黑与社会的距离感。”[10]对于社会对女性所强加的评判,她完全不管不顾了,毅然走进自我构筑的自由世界当中。唯有这种绝决精神(不惧社会施加的标准),才能收获女子的“精神自由”。
同时,伍尔夫主张构筑适合于女性自身的话语。具体到文学创作来说,伍尔夫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就是积极寻求与女性作家的性别身份相吻合的文学话语方式。她认为传统小说中的语言是男性的语言,小说的传统形式也是由男性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并不适合女性使用。唯有创作出适合于女性自身的话语方式,才不至为男性的话语方式所淹没、中断,从而逐步构筑属于女性的文学传统。新时期女作家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可以说是一次女性话语独立的‘成人礼’,这种‘私语化’小说小说是对男性话语的决绝,最具叛逆精神”。[11] 此外,在男女两性关系中,伍尔夫倡导一种“双性同体”的创作观。她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在男人的脑子里男性胜过女性,在女人的脑子里女性胜过男性。最正常、最适意的境况就是在这两个力量在一起和谐地生活、精神合作的时候。”[12]她的这种“双性同体”观表明了她追求男女平等、两性和睦相处的思想意识,是对历史上以男性价值为惟一标准的反叛,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基于这点差异,我们可以看出,伍尔夫有消除两性差异的倾向,对男性仍抱有一种宽容的态度,用一种折中的立场来看待男女关系。她说“责备任何阶级和任何性别都是无稽的。成了大团体的人们对自己所做的事就不能负责。他们被本能驱使,本能是不受他们约束的。那些族长教授们,他们也有无穷的困难,可怕的障碍需要对付。他们所受的教育在某方面说和我所受的一样有错误。他们也有和我的一样大的缺点”。[14]
不论这种“双性同体”观具有多大科学参考价值,我们的社会总是由男女两性构成,男女结合、男女共处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四.结语
这部作品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女性主义的思想,成为后世女权主义的经典论著。她所提出的“双性同体”的创作理想,“唱响了女权主义的号角,不仅成了女权主义的经典,而且还成为了‘影响世界的百部书’”[15]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她所主张的女性“成为自己”,实质上是要建立一种自足而又不失开放的女性自我,这样一种自我既独立,又与男性、与整个世界有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易晓明著:优美与疯癫:弗吉尼亚·伍尔夫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2][3][4][5][6][7][8][12][13]弗吉尼亚·伍尔夫著,王还译.一间自己的屋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0—52,2,58-59,60-61,75,156,150-151,37,52.[10]孟繁华.弱势性别:与现实的艰难对话——评林白的长篇小说《说吧,房间》[J].南方文坛,1998(1):50
[11]庞叶宏.女性话语的真正复归——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57.[14]张雪梅: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57.[15]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43.高焕利,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
阅读相关文档:如何构建快乐阅读的基本课型 叶绍翁《游园不值》的写作技巧探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写作艺术刍议 《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 论《飘》的嗅觉叙事 中学课文中反面人物的教学策略 初中生的网络阅读指导探究 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策略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对《生活理论半对半》的及物性分析 怎样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入境模拟是古诗词阅读的催化剂 运用语篇分析法进行阅读教学 要科学有序地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谈校园媒体对社交媒体的运用 让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 中职班主任应具有的教育理念 浅谈香港职训局互动式教学及全人发展课程 初中阶段文学教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收集于因特网,所有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第二篇:七年级作文:一间自己的房间
七年级作文:一间自己的房间
我觉得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那里有自己的泪水,那里有自己的汗水,那里有自己的笑脸,那里有自己的回忆,甚至还有自己的故事。
打开以前房间的门,映入眼帘的永远是那么熟悉。一样的书桌,一样的椅子,一样的小床,一样的窗帘……一切都还是如此温馨。就算东西还是一样的,可当初的事和人都已经不在了。
如今,要我已经搬到新家五六年了,那间原来的房子也是一直空着,但是有人定期回去打扫。
今天,我来到了我离去很久的旧家,我很激动很开心但也有点难过,因为那些年的朋友都已经不再,那些年的感情早已烟消云散。
我记得在我房间发生的一些事情,有开心的有难过的,但这一切都变成了回忆。
那天,我约了几个小伙伴来我房间玩过家家。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过家家是再幼稚不过了的。但是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却是可以玩得如此开心。是的,那时的我们是多么容易满足,那时所有的心都是纯洁的,待人如待己。好东西就知道与朋友分享,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而不知道为什么,长大了,变了,一切都变了。我们仿佛变得陌生了,好像再也回不去当初的天真,就算是天真也只是装的罢了。我怀念,但却又不知道在怀念什么。
我的房间,不再像是一个空间,而是像一段再也回不去的时光。
第三篇:读《一间辽阔的教室》有感
读《一间辽阔的教室》有感
五年级组 南堡实验中学
暑假里,我读了南师附中周春梅老师所著《一间辽阔的教室》一书。这是周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集,内容多是在教学中所引发的点滴思考以及对语文、对教育、对阅读的感悟。周老师有着女性教师禀赋的细腻母爱,高屋建瓴的思考视角,宽广的阅读视野,以及一个教育者的灵敏之心。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记录着每一次教育中的感悟,储存着学生带给她的温暖记忆。
周春梅老师善于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这些话语都凸显出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因为学校有一重大活动,校园里突然多了一棵大树。周春梅老师关注到了这棵树给校园带来的变化,更关注到了学生对这棵树的态度。她看到,很多孩子行走在校园里,根本就不没关心这棵树为什么来到这里,对他们来说,生活和学习的背景是一棵树还是一栋楼并没有什么影响,四季的更替,只意味着衣服的增减;淅沥雨声,只提醒他们带上一把伞。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速成”,甚至他们自己也是这样“速成”的。他们对凭空出现或消失的一切安之若素,何况只是一棵树?可是,这是教育应该做的事情吗?我们是如何让一个充满好奇的天真儿童,变成了“闭目塞听”的“塑料儿童”?如何把辽阔天地压缩成了纸上苍白而扁平的世界?
在课堂上,有很多看上去习以为常的细节,也常引起周老师的深思。比如说,学生在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时,教师就是总是过度中途干预,一会儿提醒学生要关注这个、一会儿提醒学生不要忘记了那个;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教师总是过度解读,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结果不仅没有缩短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反而让学生产生逆反,拉大了两者的距离。上了一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一个惯常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原本很活跃、话语很多的学生,一听到要总结,一下子就没有话要说了。教师是从教学设计、教学流程的完整性来考虑的,但却没有意识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文本的理解并不相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统一思想”呢?
如何为孩子们的青少年时代打下明亮的底色,让他们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周春梅老师从语文教育的角度强调,要着力呵护他们在儿童时代的童趣、诗性和想象力。这些至为珍贵的品质极其脆弱,很容易被成人世界的条条框框,被所谓的“教育”所摧毁。但如果在青少年时期不能让孩子们保有这些,以后就永远也补不上了。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她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思考,包括利用完整的、点滴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读诗、一起研读经典的作品。经常不断地给他们推荐书籍,或采纳学生推荐的书目,等等。这些事情看似和考试无关,但却关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关乎人的气质和修养。
想要在教育事业上成名,或就是坚持走出自己的教育之路,需要的不仅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还需要能创造、会引领,让师生都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熏陶,成为更好的自己。师德用爱去塑造,业务能力用辛勤努力去提升,而能创造、会引领需要的则是用教师的一颗灵性的心,去阅读、去思考、去实践、去总结。教育本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教师如何更好地涅槃自己、渡化学生,大概就是终其一生的追寻吧!
第四篇:读《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有感
读《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有感
读《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有感
近日,读了海门新教育研究中心编著的《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颇多感慨,在此我来简单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一、最有感触的一句话
读代序中朱永新在2011年新教育海门开放周上的讲话“让教室成为师生幸福的源泉”中引用圣严法师的话“做,就好了”,我很有触动,四个字,道出了人生真谛。
我不禁想到鲁迅的《故乡》结尾:“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理想的实现关键在于有没有人去追求,有人去追求,有更多的人去追求就有希望,没有人去追求,或者只有极少的人去追求,就没有或没有更大的希望。新教育的工作者们走出了自己的路,正一步一步地实现着自己的理想。身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应该加入他们。记住这句话:做,就好了。从点滴做起,从可以做到的做起。如在“同读一本书”活动中,老师应实实在在地与学生同读,在每周的语文课中抽出一节课与学生交流即“读书交流课”,或在每节上课前与学生同读某篇文章的精彩之处。从《读者》《智慧》等杂志开始,从一句话、一个笑话、一则小故事入手,激起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坚持带上一段时间,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行动,同时培养“读书小助手”。接着按规定时间、规定任务、规定形式完成。设计表格或其他形式来实现对内容的展示,最后让孩子们慢慢养成习惯,使之规范化、常态化。
二、最感动的故事
读海门市下余初中“丑小鸭班”叙事“我们共同成长”中我被一个故事——《牵蜗牛去散步》深深感动了。它更让我感到深深地内疚。是的,诚如故事中所说对很多学生我们都是没有耐性的。越是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越要沉住气。昨天做不好,今天继续做,继续引导他,明天也不放弃。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他成长的花期的,这朵花虽然开得缓慢,但定会开出一朵美丽的花。
其实,我也想牵着蜗牛散步,也想让蜗牛牵我去散步,如果每个老师都能做到在每个班上牵上一两只蜗牛,带他们去散步,闻闻路上的花香,听听路上的鸟鸣,看看满天的星星,我坚信,这些蜗牛定能如迟开的花蕾在某一天悄然开放,芬芳满园。终有一天,大家会发现人间一切的美好。
三、最值得深思的一些片段
朱永新教授指出:“每个孩子每天早晨期待着到教室,不知道今天老师又带来什么新的东西,一天的时间真的是非常短暂,这就是完美教室。当然,要做到这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是靠完美的课程来构成的,不仅是靠仪式、靠活动、靠庆典。同时,课程的目的是指向生命的,教育的最高使命是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最大的张扬、最大的成长。”
百合班的孩子很幸福,百合班的老师很幸福,这种幸福源于老师根据孩子生命成长的需要,创设了“梦想课程”“书香课程”“学习课程”“生活课程”“爱的课程”等等。百合班的孩子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与梦想相伴,与经典相随;百合班的孩子会读书,会学习,会生活,会爱就是得益于以上课程的开发。所以,请相信自己,相信岁月,总有一天,中国会创造出更多的“第五十六号教室”。
朱永新教授指出:一个教室,一个生活于同一个教室中的人,应该是一群有着共同梦想,遵守能够实现那个共同梦想的卓越标准的同志者。他们彼此为对方的生命祝福,彼此为生命中偶然的相遇而珍惜珍重,彼此作出承诺,共同创造一个完美的教室,共同书写一段生
命的传奇。
我明白教室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灌输地,应该是一个经典世界的熏陶场、磁性场。更是个神奇的地方,在那里,任何人都可以获得成长,它是师生共同生活栖居的家园。决定一间教室的,不是教室的好坏,而是谁站在教室里,关注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关注特殊家庭的孩子,守住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谁都想完美,但完美没有一个终点,正如许新海博士所说 “完美永远是一种朝向”,亦如朱永新教授所说“做,就对了。”让我们一起朝向完美的前行,在新教育同仁的相互鼓励与共同行动下,努力探索谱写新的篇章。
第五篇:我想有一间自己的房子杂文随笔
我想有一间自己的房子
在23楼的城市半空
养花种草喂鱼
勤于打扫
培养洁癖
我想
我需要一间屋子
不足20平米
装得下一些厨具和一张大床
屋顶长满星星
在我关灯的时候
星星们纷纷亮起
以防寂寞把我绊倒
午夜子时
请把我的家门打开
让风进来
让雨进来
让蚊子进来
让乞丐进来
一切被躲避的都是客人
次日清晨的时候倒垃圾
连同昨夜的胡思乱想
连同面对一个陌生人的羞怯
连同屏幕上的对话列表
和我的水果皮一起丢掉
它们的荣幸
在可回收的小房子里
它们被徘徊的灵魂重新爱上
我的房子就在人民路某个误以为是花园的小区
每天下班后
拥挤的地铁3号线直达
地下室里
我喜欢的猫咪刚醒
在我的窗前
觊觎一顿晚餐
我愿意在这里生老病死
和我的情人后代都不相干
沉默寡言
是一种天赋
或许我可以容忍一个男人或者
一个孩子
在渴望被打扰的时候
提醒我警惕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