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的礼仪(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7:2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采访中的礼仪》,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采访中的礼仪》。

第一篇:采访中的礼仪

采访中的礼仪

第一、见面。

1、介绍礼仪。由高到低,位尊者有优先知情权;由近及远,根据位置远近;顺时针方向;

2、握手礼仪。位尊者先伸手;女士先伸手。同尊者握手,双手或右手,积极伸手,握手要有力;同级者伸右手,握手也要用力;“蜻蜓点水”是不礼貌的,表示“我鄙视你,不想理你”

3、索要名片。有时候是采访前,有时候是采访后,看情况而定。我们都是学生,一般来说都只是索要,而不是交换名片,对方知道你是学生,如果对方愿意会主动把名片给你;有的时候,如果对方忘了,你可以说,“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跟您请教,不知道怎么联系您方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请赐名片。

第二、采访中

1、体姿。行为学家认为,正确的站立姿势应该是身体直立、挺胸、收腹、抬头、目光平视,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交叉时右手置于左手之上,站累时一只腿可向后撤半步,但上体仍须保持正直。若两腿交叉站立,双手叉于腰间或放在衣裤袋中的姿势都传递着某种轻浮不雅、不严肃的信息。这样的姿态,会被采访对象感到不被尊重,便有意识地拉大了与记者的情感距离,甚至会让记者吃闭门羹,给采访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体语学家认为,给人以良好感觉的坐姿,应该是平稳落座后人体重心垂直向下,腰部挺起上身要直,手自然置于双膝或椅子扶手上,头部保持平稳,目光平视,需要侧坐时,应上体与腿同时转向一侧,头部应向前略倾。

一般情况下,特别是进行人物专访时,记者大多采取坐着交谈的方式,所以要有意识地保持正确的坐姿,向对方传递一种知书达理、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良好信息,并注意信息传递时的分寸,以免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若记者过于随便,不拘礼节,或将整个身子瘫倒在椅子里,或翘二郎腿,或呈“4”子型叠腿并用手将叠起的腿扣住,甚至既叠腿又不停地晃动脚尖,并不时地扭动身体交换坐姿,这种体姿会让被采访对象感到记者无礼,从而滋生抵触情绪,直接影响采访效应。

2、言谈。从语言学角度看,音频、音速、音量的不同,会表达出不同的信息,这些都于采访效应紧密相关。提问时宜多用平等商讨性的祈使句为佳,诸如“请您谈谈……好吗?”、“您能不能告诉我您对此事有什么看法”等,这样,能缓解对方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使采访进入积极活泼的境地,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使用那种生硬、尖厉、粗暴的语气音调,必然不能使被采访对象敞开心扉,甚至对记者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前要做好充分的采访准备,方能在采访时保持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并在提问和交流上直接表现出来。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信口开河都会影响采访对象与记者的配合,同时记者也要避免过多重复或解释并不深奥的问题或观点,要相信采访对象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要尊重被采访对象。

在提问艺术上,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塔·法拉奇堪称典范,在新闻采访中她以善于抓时机采访国际政坛风云人物闻名于世。十几年来,她走笔天下,先后采访了30多位国家首脑人物,素有“政治访问之母”称誉。她采写的报道影响很大,在采访中以提问尖锐泼辣、深刻精到著称于新闻界。采访中,她表现得落落大方,不亢不卑,思路敏捷,提问犀利,并能一矢中的,又不失礼节。大胆泼辣的提问,使她能够把读者最关心的,事关重大的焦点问题,及时地提出来,报道出来,因而,她采写的新闻作品风格独特、内容深刻、极受读者和政治家们的喜爱。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她的礼仪风范。

当然,要获得最佳采访效果,不可一味采取尖锐泼辣的提问方式,而应刚柔相济、彬彬有礼,否则,会弄得不欢而散。最佳采访效应的获得需要双方的密切合作,提问尽管尖锐,但不能伤害对方的感情,不能损害现场访问谈话的融洽气氛,应该是“二人台”,而不是“独角戏”。尖锐的提问必须尖锐到点子上,并且控制在适当的气氛中,必要时,还要精心设计一个富有人情味的见面方式。

3、致谢

4、补充:以上讲的主要是人物专访的礼仪。新闻发布会或其他活动可根据日常行为的礼仪进行就可以了 案例一 穿着不得体引人反感

去年8月,美国某知名金融机构的总裁来华访问,并在公司公共关系总监的安排下,接受了国内十几家财经媒体记者对他的专访。采访结束后,总裁对自己的公关总监抱怨,是不是邀请来的不是专业的财经记者,或者对本次采访不够重视。原来,总裁看到前来采访的个别记者穿着非常随便,男记者穿着短裤、凉鞋,而有的女记者则穿着低胸露背的夏装。这和被采访的总裁西服革履的穿着与五星级酒店会宾厅的场合都十分不相称。案例二随意打断被采访者谈话

某报社记者在参加一个企业的新闻发布活动时,因为听到其他新闻单位记者的提问有点词不达意,于是就打断了其他记者的提问,开始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在被采访对象正就他的问题准备展开更为详细的解释说明时,该记者感觉自己已经得到了需要的答案,不需要进一步的信息了,于是又打断对方的回答,接着问另外的问题。和他一起采访的记者纷纷对他的做法表示不满,可是他自己却满不在乎,认为这就是他采访的独特“风格”。实际上,这不是采访“风格”的问题,而是不礼貌、不懂得尊重的表现。

案例三采访迟到不礼貌

明明说好的采访时间是下午两点半正式开始,可是快到两点45分了,还有一位报社记者没有到,准时到达的记者已经纷纷表示不满,采访活动的主办方只好宣布不继续等了,采访开始。相信很多有准时好习惯的记者多多少少都会遇到这种场景。

由于记者平时的工作不需要坐班,时间安排的随意性比较大,这种弹性工作使有些记者时间观念比较差,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约好的采访时间总是迟到,让被采访者和其他准时到达的记者少则等候十几二十分钟,有时甚至迟到半个小时。有的记者认为,迟到几分钟无伤大雅,其实,因为自己的懒散而耽误了别人的时间,是十分失礼的,也缺乏对人起码的尊重。

案例四抓拍照片搞“突然袭击”

在去年北京科博会一个论坛上,一位来自政府的高层官员正在台上致辞,一位报社的摄影记者举着“大炮”似的镜头,冲到演讲台前,一通拍摄。拍摄过程中,不仅闪光灯闪个不停,而且他还不停地变换位置、角度,从各个不同侧面近距离拍摄,时间长达10分钟之久。这位摄影记者的做法不仅干扰了正常的演讲,让演讲者感觉非常不自在,而且影响了台下观众的视线、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案例五死缠烂打要有限度

尽最大可能、想尽一切办法采访到事情真相,是一个记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采访确实需要讲究一些灵活的方式方法,但是,记者也要注意,在常规的采访中,要尊重被采访者本人的意愿,不要过分地对被采访对象死缠烂打,甚至采用欺骗的手段。比如,有的记者遇到采访对象正在开会或者忙于公务,却一定要对方接受采访不可,而不是礼貌地和对方再约一个时间;一些负面新闻的当事人不愿意接受采访,或者记者提问的某些话题涉及了对方的隐私,但记者却不顾忌对方的感受,只顾自己挖新闻,不管自己的言行做法是不是会给当事人造成更多的伤害。采访后的礼仪

1、在稿子成稿的早期,要把初稿送被采访人审阅,签字

2、告知被采访人确切的发表时间、期数、发表栏目,电话、信件、邮件都可以,最好 是可保留的。

3、在稿件发表后,给被采访人邮寄刊物或报纸,并再次致谢!

第二篇:采访礼仪

采访礼仪

新闻一直有“三七开”的说法,就是三分写作,七分采访,你的文章的深度取决于你采访的故事的多少和故事的细节和深度。而采访礼仪则是贯穿了采访前、采访中、采访后等各个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你的礼仪也决定了你的采访是否能顺利进行。我们开始讲采访。采访肯定进行前期的准备,简单一些的也要进行思考自己采访思路,采访步骤以及需要采访的对象,绝对不能冒冒失失的就冲过去!具体怎么准备呢?

采访前准备:

第一、准备好的心态。

作为校园记者,采访对象上至学院领导、老师,下至身边的同学和食堂后勤大妈。对领导要不卑不亢,对同学则要循循善诱、礼貌尊重。第二、详细的采访提纲

一份基本的采访提纲包括你的采访目的、采访主题、采访时间、采访地点、采访步骤、问题列表。但是一般我们落实在书面的部分都是最后的问题列表。还有解决突发情况的机智。第三、联系采访对象

联系采访对象做什么?第一,确定你的采访时间和地点;第二、把你的采访提纲用电子邮件或书面的形式给对方,以便使对方有充足的准备。另外,有时候你还需要花时间去说服对方接受采访。

第四、合适的仪表。

大家都是学生,你在学校做新闻接触到的大部分也是学校的领导、老师、学生,那你的样子就不能太夸张了,就得有个学生样!我看大家现在的样子就挺好,记住哈,男生不能穿球服、短裤、背心、拖鞋去,女生不能穿低胸露背的夏装去。

采访中礼仪:

第一、敲门频率,举止大方不局促。

第二、时间观念,不可迟到也不可来的太早,提前10分钟内即可。第三、自报家门。宣传策划处、记者站。

第四、称呼。老师领导什么的不必多说了都懂,与同学交流注意的。

第五、采访对象与他人交谈时切勿打断,在旁静等并流露出十分恳切的表情。第六、采访老者时注意音量,声音要大而清晰。第七、遇不直接回答问题者,随机应变,引回主题。采访中切忌的几点:

1、越位式采访

2、极限式采访

3、求真式采访

4、逆向式采访(揭人伤疤)

5、装傻式采访(明知故问)第八、电话采访注意事项

1、基本原则:尽量在白天,和作息时间一致。

2、对老师、领导,尽量打办公室电话。

3、自我介绍自报家门后,问是否方便通话,然后就直入主题。

4、采访结束时留下对方联系邮箱或QQ,告知对方大概成稿时间,审稿。

5、电话采访中最忌讳突然中断与他人讲话,还要注意周围环境的安静。

6、最后很重要的是,“有可能我们会补充采访,希望不会打扰到您”给采访留些后路。第九、采访时的肢体动作。

不要一直盯着被访者,也不要一直看别的地方,更不要眼神飘忽。谈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或者额头中下方,是不是点头、嗯一声、思索的样子,表示你在很认真的听,用心的记下采访内容。

第十、被访者多次电话联系不到时,短信或QQ留言。

采访后礼仪:

第一、致谢。“感谢您抽空接受我的采访„„”

第二、在稿子成稿的早期,要把初稿送被采访人审阅,签字。

第三、告知被采访人确切的发表时间、期数、发表栏目,电话、信件、邮件都可以,最好

是可保留的。

第四、在稿件发表后,买份刊物或报纸亲自给被访者,并再次致谢!

接待记者礼仪

第三篇:初步探析采访中的技巧

初步探析采访中的技巧

摘要

纵观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发行等全过程,采访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实在不容低估。60多年前,著名报人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就强调指出,在报纸的所有业务中,“以采访为最重要”,“因为一张报纸的最重要的原料厥为新闻,而新闻的之得乃在采访”。针对采访的如此重要性,本人从采访前的准备和提问的技巧两方面来初步探讨采访技巧,以提高采访能力。

关键字:采访前准备,提问技巧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当前媒体记者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因此采访技巧是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技术,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记者才会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新闻消息,才有可能写出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

一 采访前的准备

新闻故事是真实的故事,不能像写小说一样虚构。因此,事先要作好大量的准备。美国一位颇有名望的新闻学专家曾经讲过对新闻人物的采访:“宁可准备过头,而不要准备不足”。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采访过30多个国家的首脑和政党领袖,被誉为“和著名政治家纵谈天下大事的能手”,“创造新闻丰收的政治采访专家”,但她的成功是建立在大量的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的。她在讲到其成功秘诀时曾说,每次采访前都是“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用上几个星期甚至半年时间进行资料准备和研究工作。比如1980年8月21日至23日,她曾经两次访问邓小平同志。事后她说“在访问邓小平以前,我看了好几公斤的材料。”由此可见,采访前的准备非常的重要。那么从哪些方面进行采访的前期准备呢?

首先,必须准备相关的资料。

专业实习的时候初当小记者,没有经验,也缺乏积累,一听说要去采访,总

是喜滋滋、兴冲冲,十分激动。但是一旦到了采访现场,面对采访对象的时候,就问题百出了,不是说外行话,就是问题提不到“点子”上,甚至经常被采访对象当作“小孩子”,反被对方问个不停。由于在采访当中挖掘不到素材,所以完成采写任务就很困难了。

大凡中外著名记者,他们在采访前都很重视资料的准备工作。譬如我国30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他每到一个地方采访,总是先搜集、查阅当地的地方志和史书。又如闻名世界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每次采访前,总是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做准备,阅读与采访对象有关的材料和书刊,同时还做笔记,写研究心得。她说,每一次采访之前都要象学生准备大考一样,准备几个星期甚至一两年。从这些著名记者的经验来看,采访成功与否和资料准备是否详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需要准备的文字资料有直接的资料和间接的资料。所谓直接的资料,是由被采访者自己所能提供的与其有直接关系的现成文字资料,如被采访者写的回忆录及其他文章等。如果我们采访的是一个单位或某个部门,就应搜集与报道内容有关系的资料,如该单位的内部文电、档案记录、会议记录等。间接的资料,一般是指与采访对象有关的一切文字的东西。如果进行体育比赛项目的报道,那么就要翻阅该项目的有关资料,如它的发展史、历史记录的创造者,以及各参赛队的风格、特点等;如果采访一个地方,除了要报道的内容外,翻看一下该地区的历史、地理、经济、民风民俗等资料,对写作也会有所裨益。如果采访的是某一个工程项目或生产企业,那么就要翻阅一下与此有关的专业书籍。这样可以避免说外行话,容易与被采访者找到共同的语言。

其次,必要的知识准备是做好采访工作的重要环节。

当今世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层出不穷。我们在学校学习课本知识以及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只是知识积累的初步阶段。记者在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中,并不能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当记者要采访某个陌生的领域时,往往会采取“临阵磨枪”的办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临时抱佛脚”,一旦确定了采访目标,记者就要立即进行相关知识的准备。

当然,一个记者的文化知识素养,更重要的是靠平时持之以恒的长期积累。多读书,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知识,注意收集和追踪新知识、新信息,还要时时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只有”平时多烧香“,才能对突发性的采访任务应付自如。

记者是博学多识,还是知识贫乏,采访中往往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正如著名记者范长江在《怎样学做新闻记者》一文中所说:“新闻工作之所以可贵,是因为知识广博。”具体而言,平时的知识积累与准备如何,采访时会直接产生如下功效:

第一,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交谈。记者与采访对象若要迅速有效地谈到一块,恐怕并不完全取决于采访的经验、方法之类,常常起关键作用的,则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职业所涉及的知识有否积累和准备。

第二,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记者若是知识工地扎实或准备充分,那么,采访对象所述的材料,哪些有价值,哪些无价值,就不难作出判断。否则,就容易导致两种情况的出现:要么搞拣到篮子都是菜,要么让有价值的材料失之交臂。

第三,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欲使新闻主题得到深刻揭示,方法固然不少,但记者知识准备充分,看问题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则深刻揭示新闻主题就显得更为有效。

二 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采访是记者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在采访过程中不只是信息的传递,也是一个思想交锋和心灵碰撞的过程。高水平的采访不仅能体现记者的水准,也能展现记者的个性魅力。采访是具有既定目标的对话,提问是体现记者的报道意图。因此提问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记者的问题准确、鲜明、具体,才能把被采访者的谈话纳入轨道,引入正题,既节省时间,又使采访画龙点睛、引人入胜。

首先,记者的提问应是受众关心的问题、想了解的情况。这样才能使采访吸引受众、引起共鸣。从既定目标出发、从受众出发,是记者提问的基本要求和依据。记者的提问应该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即使是为了避免冷场,或联络感情而交谈的语言也应该为完成报道任务服务。一些记者,往往在报道的提问中偏离主题,或环左右而言他,就是离开了“受众”这一主体。为了避免这一现象,记者在采访和提问,以及后期编辑制作中一定要心里装着观众,时时想着观众,“想观众所想,问观众所需”。

其次,记者的提问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采访对象灵活多变。为了完成报道主题,无论采访前的准备、还是采访中的提问都要围绕主题做文章,但要根据采访情况和对象的不同,既要有目的,也要随机应变。这就要求记者调整自己的语言技巧,避重就轻、迂回作战,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夺取胜利。特别是面对不愿吐露真实想法的采访对象,记者可以先顺着他说,在交谈的过程中,乘其不备,突然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让对方顾不得防备而说出真实情况或想法。以采访矿难为例,如果被采访者是主管部门或矿主,那么这些当事者肯定会强调自己在事发后是如何极主动采取措施营救遇难者的,但是对公众最想知道的矿难死伤情况和经济损失等却往往避而不谈。为了挖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灵活的采访方式,在采访中先顺着他的思路,简单地问其所采取的补救措施,而后由浅入深地对其加以引导,等题目思想放松滔滔不绝时,就趁机提出关于矿难的伤亡情况、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及事故诱因等深层次的问题,对方可能就会于无意中透露出这些信息。

第三,提问要有逻辑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表面到本质,层层递进。从采访的目的性出发及事物的逻辑性出发,记者提问的问题也要有逻辑性。既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锤的零打碎敲,也不能大问题铺天盖地,不着边际。记者应该根据所作题材的主题,事先设计好要提问的问题,然后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排列好要提问的问题,即使在采访交流过程中问题被打断,只要记住逻辑关系就能提出下一个要问的问题,这样才能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让受众条理清晰地了解新闻事实本身。而有许多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或主持人,往往在采访提问中不知道该问什么?或问完了一个问题就不知道下一个问题该问什么?或在采访交谈中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丧失了主动权,甚至完不成采访任务。

第四,提问要具体、简洁明了。要使提问具体、切中要害,就必须了解被采访人物或事件本身。如果对新闻事件不了解,提问往往容易陷入空洞、空泛、不着边际的僵局。如:已列入新闻界最臭的提问行列的:“请你谈谈感想”、“你当时怎么想的”、“你感觉如何”等等。这样的问题只能使采访对象抓不住问题的要点而作泛泛的或言不由衷的回答,而这些笼统的大问题会给人造成记者没有思想、肤浅、无知的印象。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中也尖锐地剖析了“您感觉如何”等问题的弊端。认为这些提问“实际上在信息获取上等于原地踏步,它使采访对象没法回答,除非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而具体简洁的提问不仅使人了解新闻事件本身,还能给人带来更多的信息,同时也树立了记者的良好形象。

第五,提问要寻找引发情感的导火索。无论任何作品,靠的都是以情感人,而引发情感的关键就在提问。采访中根据不同的题材、任务、目的,要适当运用能引发被采访者兴趣、使之兴奋起来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被采访者的积极思维,使之回忆、思考细节、传播出更多的相关信息,使作品更全面、更具体、更丰富、更感人。有一篇关于加强环保意识的报道,其中有对一位植树老人的采访,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并没有去问他植树的意义和目的何在,而是让他说出看到自己多年前种植的树木被砍伐后的感受。由于深有体会,老人的情绪一下就被点燃了,动情处甚至掉下了眼泪。而观众对于这则报道的深思和警醒,也是一般对话无法比拟的。所以说,采访中的提问,不仅是简单的对话与信息交流,还是一种知识的互换和情感的交流。有效灵活的提问,往往在交待事实的同时,还会展现出人物的个性和情感,使采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提问要尊重对方,亲切自然,尽量口语化,增强交流感。采访本身就是一种交流,而交流得好与坏的前提,就是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是否平等。试想谁愿意和一个须仰视才见的人交流?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被采访者,一个是态度上的谦恭,另外一点就是要尊重对方的隐私或避免触及被采访者心灵的伤痛。美国《读者文摘》曾刊登过一位终日奔波事业的女记者的文章,她说:“我讨厌看到屏幕上,电视台记者把话筒直戳到那些刚经历了一场大难的伤心人的脸上去提问的镜头,因此我拒绝正面采访悲剧的主角,而是通过别的手段来揭示故事的悲剧性。”而我们的屏幕上,有的记者面对父母离异的孩子会去问:“你想妈妈(或爸爸)吗?”这类揭伤口疮疤似的问题不仅令人反感,也影响宣传报道的效果。还有一家地方台做了一篇舍己救人、见义勇为好少年的深度报道,其中,有一段对少年英雄父母的采访,记者的提问是:“你想孩子吗?”结果,少年英雄年近半百的父母都是未语泪先流,让人看了以后不忍心再看。另外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语气,既不卑不亢,又亲切自然。交流是双向的,因此提问的语气就要有征询的口吻,如果语气生硬,就会给人以居高临下之感,避之千里,哪里还有交流?即便是迫于某种压力或碍于面子,也是应付了事,不会有真心话给你。

总结

总之,我们进行采访前的准备就是为了增强对所报道对象的认识和了解,在采访时尽可能缩短主观认识和存在之间的差距,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丰富、翔实、有价值的材料,使我们的采访获得成功。采访中提问的技巧,只要在具体工作中,慢慢积累,反复揣摩,就一定会不断进步,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使自己在采访中立于不败之地!

Abstract The looking over newsgathering news, the writing, the edition, the release and so on entire process, the interview foundational, the decisive effect does not allow to underestimate really.more than 60 years ago, renowned reporter Shao Piaoping in a book emphasize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Journalism” that in newspaper all services, “take interviews importantly as”, “, because a newspaper's most important raw material faints for the news, but the news is in the interview”.In view of the interview like this importance, myself come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interview skill before the interview preparation and the inquiry skill two aspects, sharpens the interview ability.

第四篇:新闻采访中的角度求新

新闻采访中的角度求新

笔者认为,新鲜脱俗的角度存在于新闻工作者深入细致的采访、认真的思考和精心的写作之中。也就是说,探索和选择新鲜脱俗的新闻角度应当贯穿于新闻采写的全过程。

新的角度存在于深入细致的采访之中。深入细致的采访,是选择好新闻角度的必要前提。能否选择到新鲜脱俗的新闻角度,也是衡量新闻采访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人们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必然会碰到一个观察和反映事物角度的问题。一般事物都有多种多样的角度,在这些角度中,有的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有的只能反映那些非本质和非主流的东西。而能反映事物本质和主流的角度也不是单一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认识、把握和比较,从中选择那些为广大新闻读者所欢迎的新鲜脱俗的角度。而要达到这一点,新闻采访就必须对客观存在的新闻事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深入采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掌握来自各个不同方面的大量的新闻素材,为选择新鲜的角度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1997年,《大众日报》记者到临沂罗庄采写一篇关于罗庄陶瓷产业发展的报道。记者深入企业一线,召开了多次企业座谈会,采访了多家企业老板,与众多职工进行了交流。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作者独辟蹊径,以“竞争出活力”为切入点,写出了《“狼”来了,“羊儿”更壮》的报道,读后使人精神一振,大受启发。

新的角度存在于认真的思考之中。就思考本身而言,它既是新闻采访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新闻采访的继续和深入。它不仅要求我们具有踏实细致的采访作风,而且要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将采访得来的大量新闻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和研究的能力。这样,在正确、全面、深刻地认识新闻事物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才能根据各个时期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和读者的心理需要,从各种各样的新闻角度中去选择最新、最佳的选题角度、选材角度和写作角度。2000年新闻获奖作品《中国经济峰回路转再入佳境》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中央电视台记者首先从“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今年生活水平的提高”入题,然后依次采访国家统计局、对外经贸部、经贸委、计委等宏观部门主要负责人,并在后期编辑中将谈话按照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串联,既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印证了事实,增强了新闻的权威性,又改变了以往对宏观部门领导采访过于呆板、过于官方化的宣传模式,增强了贴近性。

新的角度存在于精心的写作之中。我们在新闻采写的实践中,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从采访、构思进入写作阶段以后,不时会出现写作实际与原有构思之间的错位,有时会全盘推翻原来的构思,重新变换一个新的报道角度和新的篇章结构,有时又会进行必要的补充采访。因而,我们所说的精心写作,不仅指按照采访得来的材料和原来的思考,认真负责地写好一般意义上的各类新闻作品,而且也指写作过程中的反复琢磨、反复推敲、反复思考,其中包括角度和思路的调整、更替、变换以及新闻素材的补充。

全国获奖新闻《羊城千余青年做“不掌印的市长”》,报道的是广州在东方宾馆举行“假如我是市长”提建议活动颁奖大会,15人获奖,市长出席大会并讲话。在写这篇稿件时,作者选取了青年人踊跃参政议政、争当主人翁的报道角度。此角度一改会议报道的平稳、呆板和老套,犹如扑面春风,给读者送来一股清新的气息。导语写道:“谁说人微言轻?千名青年以‘不掌印市长’身份,为广州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出谋献策。”简洁的提问,有力的回答,一下子就突出了主题,抓住了读者,确实不同凡响。行文流畅,生动活泼,使人读后很受鼓舞。这种理想宣传效果的获得,与深入采访、认真思考和精心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含义:可能成为新闻的或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某种事实所传播的信息,也可以说是已经或者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发出的信号。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是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它比较简略,要素不全,没有事物的全貌和全部过程,常常只是一个片断或概况。

特点:

1、相对于新闻事实,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没有过程,更没有细节,新闻五要素不全。

2、相对于新闻事实,新闻线索往往是比较零碎的,信息是不完整的。

3、新闻线索稍纵即逝。

4、新闻线索的出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5、新闻线索涉及较多的是表象,可能确有其事,也可能只是假象,或者是真假混杂。也就是说它的可靠性待记者进一步去核实。

作用:

1、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从而产生采访的动机。

2、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

3、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渠道:

1、来自发布新闻的党和政府的有关机关,或者是编辑部提供给记者的新闻线索。

这类新闻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因此,记者应当主动地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以便及时得到新闻新索。

2、来自基层广大通讯员和读者(受众)提供的新闻线索。

这是一条广泛获得新闻线索的渠道。任何一家媒体的记者数量都是有限的,记者的活动范围和时间、精力也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新闻线索都及时、全面地获得,通讯员和读者就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所以很多媒体都重视通讯员队伍建设,重视与读者的信息交流。

3、来自记者的发现、寻找和挖掘。

寻找新闻线索不能完全依赖他人提供,更多的是记者自身的发现、寻找和挖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常见的有这样几种:

(1)捕捉相关新闻媒体的报道。把其他媒体报道的内容当作线索来处理,但不能简单抄袭。

(2)浏览互联网的最新报道。互联网的优势是快捷、互动性强。

(3)广交各方朋友。与自己所采访报道的行业和领域的人士交朋友,构建自己的“关系网”,让他们随时给你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因为“多个朋友,多条路”,线索自然丰富了。

(4)重视新闻热线。这里包括热线电话、读者来信、群众来访等,注意通过这种渠道收集反馈信息,加强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和分析群众中存在的问题。时下不少媒体都开辟了新闻热线,新华社还在相关媒体上刊登热线电话,欢迎提供线索,不少新闻媒体对群体提供的新闻线索根据价值大小进行不同程度的奖励,称之为“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南京晨报》最高奖励额度高达3000元。

(5)制作特殊日历。重大节日、纪念日、人物日志、季节变化等,对记者来说,都是重要的新闻源。记住这些日子,在它到来之前寻找相关的人、相关的事进行采访报道就是新闻。

4、参加各类会议,从领导讲话、会议文件和有关工作简报上寻找新闻线索。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获取线索的渠道,这在党报工作的记者采访活动中格外重要。

总之,新闻线索的获得渠道是多种多样的。记者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曾说过:“消息来源是记者生命的血液。”作为一名记者,不应把脑袋长在别人头上,不应满足当“派工记者”,而应当把生活、活动当作新闻的源泉,从中不断地获取新闻线索。

第五篇:人际交往中的礼仪

人际交往中的礼仪

摘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礼仪是很重要的,古代有孔子提倡的礼制,是一种等级制度,不过它跟我今天要说的礼仪还是有一点不同的。本文主要从礼仪的角度,来阐述人际交往方面应该注意的事项,并且主要是从大学生的角度,从家庭交往,校园交往,友邻交往,以及网上交往四个方面论述。家庭方面主要从与长辈以及孩子的相处分述,校园交往从师生,同学,以及活动礼仪跟自我介绍礼仪分述,另外两个方面主要简要概述一下。

关键词:家庭交往,校园交往,友邻交往,网上交往

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在跟人打交道,家人,朋友,老师,同学,甚至是公交车上的陌生人,因而如何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如何让一次谈话变得美好,如何让你给素未谋面的人一个很好的印象变得如此重要,在这里,礼仪,会让我们在面对以上种种情况的时候变得淡定。

礼仪赋予我们优雅的行动,让我们显得很有素养。孔子说:“礼者,敬人也。“因而我们在学习以及实践礼仪的时候,最基本的就是要尊重别人,然后再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在人际交往中礼仪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

首先,我们的交往分为很多方面,包括家庭,校园,友邻,网上等。每一方面我们面对不同的人,他们有这不同思想观念以及的性格特征,因而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实际后实践礼仪。

首先家庭方面,“古人有训:老吾老,幼吾幼。“翻译出来就是要求我们要尊老爱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与老人交往方面应该注意的是:一不要认为长辈给自己的关怀是天经地义的,要怀着感恩,在自己的长辈给予自己关心和帮助之后,要表达谢意,以及找机会自己也关心他们,多抽一些时间陪陪长辈谈天。二,老人说话有时会唠叨,有时候也会脾气不好,我们应该体谅,不与之争吵。三,老人特别怕孤独,如果你一直在外面,要定期打电话回家,要使他们感觉我们需要他们。四,老人一般比较节俭,所以每逢一定时机,应该主动给长辈送一些补品,服装之类的,让他们体会到你对他们的爱。

这边插一点除了自己家的老人,对待别的老人我们也该有很好的态度。比如上下公交车的时候要让老人先行,在老人没位子的时候要让座等等。

在与孩子相处方面:一孩子最天真,并且他们的学习力很强,因而你在他们面前应该保持良好的修养,这样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假如你在他们面前说脏话,那么他们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立刻就会学会。二,在孩子冒犯你之后,你应该忍让,对他讲道理,而不是朝他发火,毕竟他比你小。

在与父母交往方面,跟以上说的跟老人交往有点相似,父母同样是我们的长辈,在此便不在赘述。

其次,校园时光也是我们一生中比较长的一段事光,也是很美好的一段时光。我们在这里成长,从一个懵懂少年,长成一个能够知道自己的理想,能够担起自己的责任,能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其中,我们与许许多多的人并肩走过很长的时光,然后又分离,又遇到新的人和事。那些陪伴过我们走过青葱岁月的人,是最让我们难以忘怀的。

在美好的校园生活中,我们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那么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生之情,老师从古至今都是最受人尊敬的。师生之情是圣神的,我们应该好好维护这份关系。因而在与老师交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一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者同老师交谈时,不允许学生坐而不立。二,一同外出行走时,学生应当主动请老师行走在前,或者内侧,三在与老师一同就座时,学生应该请老师先就座。四路上遇到老师,不管是校外校内都应该主动问候老师。五不论当面或者背后都不能直呼老师的姓名。六在课堂上,学生更应该专心听讲,这是对老师的尊敬。七,老师在教学上出现失误时,学生正确的表现为若无其事,而不能哄堂大笑。八上课迟到的时候,进教室应该喊“报告“,遇事要提早离开课堂时候,要跟老师说明情况,并表示歉意。

同学之情往往很纯洁,没有社会上的利益关系,因而它常常被视为人类所拥有的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份感情,因而在与同学交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一应该真诚待人,谦虚随和,在别人犯错误的时候要宽容,要明确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对这种差异保持宽容的心态,二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而很多时候我们更倾向于严以待人,宽以律己,因而下次你要指责别人的时候,应该首先想想自己做不做的到。三要对同学热心,不要冷淡,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要帮助他们。四要守时,在与别人约定时间后,要

尽量遵守,万一有事要迟到,也要提前跟他说明白。五即使是毕业后也要与要好的同学保持联系,定期聚会,这样同学之情才能长久。六,在于同学交往的时候要主动,开朗幽默,让别人觉得跟你在一起很轻松自在。

此外,在校园里很多活动上我们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集会活动或者各种讲座等等,我们应该注意准时参加会议,保持会场安静,入场秩序井然,专心听,即使对主题不感兴趣,也不能中途随便离场。在讲到精彩处要给予热烈的掌声。讲座最后面往往有互动环节,假如没人提问,便会让主讲人很尴尬,因而我们应该热心的提问。

另外在我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比如刚进入大学校园,往往需要进行自我介绍。自我介绍作为人际交往中的一个最开始的环节,对我们成功与人交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俗话说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自我介绍需要注意的是:一注意时间,进行自我介绍一定要简洁,一般以半分钟为宜,二实事求是,没必要谦虚,也不能自吹自擂。三态度要自然,要自信,说话要清楚,声音要足够大。四注意不要有口头禅跟伴随动作。

再其次,邻居在我们生活中也很重要,有一个和睦的邻居,在常的时候可以经常串串门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因而我们要保持良好的邻里情,需要注意:一主动接近,在相遇时主动与邻居打招呼,拉家常,以及邀请对方来家里坐坐等。二对邻居的个人隐私或者家庭私事要保密,不要随意散播。三平时向邻居借的东西,一定要归还。四不要在自己家的周围乱扔垃圾,这样会损害邻里的利益。

最后,网上的交往。网络世界里有太多未知因素,网络对于我们而言,又是重要而不或缺的。因而在网络交往中最应该注意的是自己的人生安全。一要谨慎的选择网友,不要随意跟陌生网友见面。二在与网友交谈中不能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家庭住址,手机号码等。此外,我们在与网友聊天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注意文明用语,真诚交流。并且注意时间,不能沉迷于网络,网络上的交往虽然在有时候比现实的交往看起来要没有压力,但网络毕竟是虚拟世界,我们还是要与真正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打交道,才能保持我们健康成长。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在我们的交往中如此重要,我应该认真实践,从小的地方开始要求自己。

参考资料:《礼仪金说——金正昆教你学礼仪》金正昆著陕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

《大学生使用礼仪常识》车彤 罗小涛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大学生礼仪》金正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代礼仪全集》 广宇编著地震出版社

下载采访中的礼仪(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采访中的礼仪(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活中社交礼仪

    生活中的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处理社会关系的一种符号,社交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社交礼仪,通俗的说就......

    言谈中的礼仪

    第七章 言谈礼仪【学习目标】 1. 简述言谈礼仪的基本要求 2. 说出常用的礼貌用语 3. 叙述交际语言的艺术 【导 入】在人与人交际往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沟通”,语言即是......

    面试礼仪:面试中自我介绍礼仪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必要的沟通,以寻求理解、帮助和支持。介绍是最常见的与他人认识、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联系的方式。在社交活动中,想要结识某人或某些人......

    言谈中的礼仪

    礼貌是人们之间在频繁的交往中彼此尊重与友好的行为规范。礼貌用语则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是友好关系的敲门砖。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社交场合中,礼貌用语十分重要。多说客气话......

    商务活动中的礼仪

    商务活动中的礼仪 篇一: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与礼仪 浅谈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与礼仪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商务活动日趋繁多,商务礼仪的重要性也体现在职场中。因此,必须......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新泰市广播电视台 张莉采访是新闻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成败。 关于新闻采访,学界给出的定义......

    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应用

    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应用 【绪论】 新闻心理学是科学中的一个新兴课题,目前已被国内外新闻界越来越多的人士所关注和研究。记者在采访中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记者在采访中......

    1800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

    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 【摘要】 在新闻工作中,记者的作用不可小觑。记者作为向大众传递消息和引导舆论导向的核心,应该对自己的角色有很好的定位。作为新闻记者,在掌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