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学校的发展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今昔的对比,感受到学校发展的巨大变化,使学生更加亲近自己的学校,产生为学校骄傲和自豪的思想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学校。
2、引导学生把自己对学校的爱落实到行动上。
3、展望学校的未来,用写或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并能与同学相互交流。教学重点: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全校师生取得的各种成绩。
教学难点: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亲近感。教学准备:参观学校 计划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参观学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学校建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在这百年中,我们的学校在各方面获得了许多奖励,取得了很多成绩(出示奖杯、奖牌)同学们,你们做为学校一员,你们为学校感到骄傲吗?(学生齐声回答)今天,我们的活动主题是“学校的发展变化”。(板书课题)二.活动一:调查汇报
1、在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四个调查题目,让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调查。请调查学校过去和现在变化的同学坐在第一组,调查学校历年来取得成绩的同学坐在第二小组,调查学校历来优秀生的同学坐在第三小组,了解学校优秀校长、模范教师的同学坐在第四小组。
2、(待学生坐好之后,让学生互相交流,稍做准备,一会进行汇报。)同学们准备好了么?我们请了解学校过去和现在变化的小组先来汇报,(生汇报)教师给予适当补充(出示教材29页的图文)看这是我们学校过去和现在的教学楼,现在的教学楼更漂亮了。
3、接着哪个小组愿意汇报?我们请调查学校历年来取得成绩的小组来汇报,(生汇报)教师给予适当补充。我们请调查学校历年优秀生的小组来汇报,(生汇报)。教师给予适当补充。
4、最后,我们请调查学校优秀校长、模范教师这个小组来汇报。(生汇报)教师出示电脑图片,这是我们学校的王校长,她曾是省级教学能手,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在她的带领下,我们的学校会越办越好的。她是我们的严校长,市学科教研员。我们学校还有很多的骨干教师,上过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赛课,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活动二:参观奖杯、奖牌、证书
1、同学们,了解了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成绩,那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学校获得的奖杯、奖牌、证书带学生进展室进行参观。参观后,学生进行讨论,说一说你参观后的感想是什么?
2、互相交流。
活动三:畅想学校未来
1、我们的学校在校领导,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这么多的成绩,我们感到非常的高兴,做为学校的一员,你想我们的学校会是什么样的?采用多种形式畅想学校的未来(可以写一写或画一画等),最后学生进行展示。(把学生展示的画贴到黑板上)。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提前一周把学生分成三组(“校史访问团”、“校友访问团”、“家校访问团”),制定相关调查提纲,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
2、师生共同对调查、采访得到的图片、照片、录像等资料进行整理制作。教学过程:
一、师生沟通,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两组照片:艺术节、运动会、实践周、祭扫烈士墓等活动照片;班级文化、宣传栏、等校园文化建设照片。)
1、上节课,我们共同领略了学校的多彩生活,了解了美丽丰富的校园文化,同学们还想深入了解我们的学校吗?想了解哪些方面?(适机板书:历史。)
2、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小记者团一起走进学校的历史长廊,去感受与聆听岁月的艰辛与辉煌!
二、了解历史,我以立新校为荣
1、首先请“校史访问团”团长同学向大家说明采访的内容及采访对象。你们想采用什么方式向大家汇报?(学生采用图片展示和办报的形式介绍。)
2、听了“校史访问团”的汇报,同学们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感受。(生谈感受。)
3、我们学校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人才发展史。先后有三千余名学生是从这里毕业,考入了大学。同学们想认识他们吗?你看“校友访问团”的成员已经准备好向大家介绍了,请听!
4、这几位校友是我们学校的骄傲,和他们一样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优秀人士还有很多,老师再向同学们介绍几位校友好吗?(多媒体出示照片,教师介绍。)
5、同学们,此时此刻,面对这些杰出的校友,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简评:用学校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思想性特点。]
6、优秀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槐小这片沃土的辛勤培育,槐小这个集体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下面请“家校访问团”展示。(学生展出收集到的学校取得的奖牌、奖状,介绍优秀教师的事迹以及学生从家长那里得到的对学校的认可与表扬,)
7、看到我们的学校取得这么多的成绩,听到这么多的表扬,同学们的心情怎样?
8、(小结)通过三个访问团的汇报,我们对学校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同学们能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内心的感受吗?(揭示课题:我为学校骄傲。)、三、畅谈未来,立新以我为荣
1、历史属于昨天,未来属于我们,让我们—起畅谈学校的未来好吗?
2、想想我们每一位同学,以后会是什么样的呢?(教师相机板书:未来学校为我自豪。)[简评: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畅谈学校的未来,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
第二篇:交通运输发展变化
课题:第一课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
(2)技能目标:用图表说明问题;能介绍交通运输发展和变化的相关的知识,锻炼语言
表达能力;能根据同学的介绍补充知识,培养倾听能力。
(3)情感目标:以我国古代交通运输业的伟大成就而自豪;以社会主义祖国取得的成绩
骄傲,更加热爱祖国。
重点: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
难点:阅读图表,用图表说明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点击出示[场景1]:
引导介绍:
◎ 你都想去谁的家乡玩?
◎ 如果1厘米代表430千米,◎ 虎森到岩波家、玲玲到买买提家各相距多远?
◎ 这么远,◎ 你怎么去?
2、谈话:不论我们去玲玲家,还是虎森家都需要交通运输来帮忙。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二单元《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先来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
3、板书课题
(二)新课部分:
第一部分:交通运输是“先行官”
1、谈话,组织阅读课文:
交通运输不仅帮助人们出行,还方便了各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
学生阅读课文,说一说:晋煤外运
2、引导介绍:知道哪些交通运输为人们服务的例子,或自己的亲身体会,说一说?(地铁的建立和发展方便出行;城市高速路的开通,缩短路程时间等)
3、小结: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区之间相距较远,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各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都要依赖交通运输,所以我们说:交通运输是“先行官”。
板书:交通运输是“先行官”
第二部分: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
1、引导质疑、提出问题
(1)引导质疑:从哪些方面介绍,可以使人们清楚快速的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
(过去的交通和现在的交通各什么样?有什么进步?)
(2)小结:从古代、近代(新中国成立之前)和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三个时期介绍,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的进步。
(3)引导质疑:从哪些方面介绍我国现代的交通运输状况?
(道路多了;添了很多交通运输设施;交通工具多了,出现新式的等)
(4)小结:时间关系,先从“路程的增长,运输方式的改善”两方面。
(5)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商讨:能解答哪个问题,怎样解答更清楚。
学生以“小讲解员”身份介绍。
2、解答疑问,汇报成果
(1)古代:学生介绍:古代交通运输出示[场景2]
(我国古代所使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多是以人和牲畜为动力的,如马车、船等。但在古时,我们中国在交通运输方面有很多壮举,为世界古代交通运输作出了贡献。如我们开通了世界上最早最长的人工河——京杭运河;开辟了连通中外大陆的丝绸之路;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七次下西洋。)
板书:古代很发达
(2)近代:学生介绍:近代交通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缓慢。例如,旧中国的公路交通极为落后,1949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仅8.07万公里,公路密度仅O.8公里/百平方公里。早期的轮船、铁路运输多控制在外国人手中。中国国土上出现的第一条铁路是1876年7月开通的淞沪(吴淞至上海)铁路全长14.5公里。这条铁路是由英国人用欺骗手段建成的,后又经清政府出白银28.5万两赎回,拆除后锈蚀报废。)板书:近代发展缓慢
(3)现代:学生介绍:现代交通——路程的增长
②点击出示[场景3]
(到1999年底,全国交通运输线路长度达到307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16倍多,其中铁路里程达到5.79万公里,增长1.6倍,公路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增长15倍多,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1.65万公里,增长50%,民航线路和油气管道基本上是从无到有,分别已达152万公里和
2.49万公里;)
③学生介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善
④点击出示[场景4]
(沿海和内河共新建改建泊位1523个,其中深水泊位360个,拥有万吨级泊位的港口增加到45个,新增码头长度14.2万米,净增各类装卸机械1.6万台,新增吞吐能力6.2亿吨。港口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前30年。1999年.我国共有港口1200多个,码头泊位3.3万个,主要港口泊位数比1979年增长了11倍多,其中深水泊位增长了3倍多。
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18.5公里)建成通车。此后,又相继建成全长375公里的沈大高速公路和143公里的京津塘高速公路。进入90年代,在国道主干线总体规划指导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每年建成的高速公路由几十公里上升到一千公里以上。到t999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1605公里。短短10年间,我国高速公路就走过了发达国家高速公路一般需要40年完成的发展历程。
板书:现代发展迅速
(三)、总结:
引导介绍:今后我国的交通运输将是什么样?
板书:
1、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
古代很发达
近代发展缓慢
现代发展迅速
小结:首先测量地图上四位小主人公家乡的距离,复习地图中比例尺的使用方法,在得到结果之后使学生自己认识到我国国土辽阔。阅读课文、有学生自己介绍事例。通过观看多
媒体和倾听同学的介绍认识到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最后由我组织学生质疑,答疑。让学生想一想,从哪些方面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在归纳问题的基础上,由知道问题答案的学生为大家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
第三篇:家乡发展变化
家乡发展变化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号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家乡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绩。但是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就对其进行全面的实践调查。因此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让农村人民的生活有了质的提高。当全国人民在沐浴着社会新风尚的阳光,那么建设怎么样的新农村、怎么样建设好新农村是我们大家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农村大学生,通过假期的实践调查,我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新农村建设的几个方面也 有了近距离的认识。
【关键词】:新农村 村容村貌 医疗卫生 中小学教育
引言:通过亲身体验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基层、了解家乡的发展,并通过这次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研究方法:通过走访调查了解村民的收入情况、教育状况。研究对象:江苏省启东市久隆镇久西村村民
一、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有关文献资料表明,上世纪50年代,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发展“二五”和“三五”计划时,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至少在1982年、1983年和1984年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中都出现过这一提法或基本相同的提法。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必须看到,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内涵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
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明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二、村容村貌变化
经过这些年的大力建设,村容村貌有了明显的改观。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以前马厂村布局不合理。村里道路弯曲不直,没有一条正规大道,在加上村民房屋建设的高低不平,直接影响了村庄的形象。为了进一步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村两委积极筹措资金300万元,塑造新形象,村“两委”成立了规划组,他们通过精心规划、科学决策,制订了“五通、四改”的目标(即:电、通路、通水;通广播电视、通邮政电信;改院、改厕、改厨;改圈),推动以洁净“田园、水源、家园”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针对墙壁上的“牛皮癣”、乱扔果纸筹杂物和乱堆乱放的现象,村“两委”制订了制度,配齐相应的设施,村里聘请了15名保洁工对村庄大街小巷进行清理;还通过村广播进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了解日常卫生意识,倡导科学卫生习惯,养成科学卫生方式。同时对村中路名进行规范命名,在村口竖起村庄街道示意图,在路口、街口竖立路牌、街牌等等。通过深入开展村庄整洁工作,即亮化、美化、绿化了环境,也增强了群众的卫生意识和文明意识,促进了村容整洁。目前,已新修水泥路面3680米,铺设自来水管道10000米,90%的农户用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开挖下水管道近2600米,改造民居统一门前72户,主干道两侧民居达到了整齐统一;栽植各种果树、风景树3500多棵,全村绿化率达到31%,安装高标准路灯50余盏,建设知青球场一个,安装健身器材12套,实现农村沼气“一池三改”120户。广播、有线电视信号覆盖全村,家家户户都装有有线,95%以上的村民安装了电话,5%以上装有宽带网络。
在调查过程中,还特意抽出一天体验环卫工人的生活。以前村里卫生混乱,加之无人管
理,导致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垃圾堆,更有气急败坏的村民在家门口的垃圾堆旁写上骂人的标语来制止乱扔者,但是适得其反。这几年,村委会统一管理,设立专门的垃圾回收站,并入县里的垃圾管理站,并在街道两旁每隔20米设立一个垃圾桶。同时,成立环卫部门,雇佣赋闲村民定期打扫街道,回首垃圾,既保证了村里的卫生,有是的闲暇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收入。
三、医疗卫生
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政府应该承担重要责任;在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和农民收进水平偏低的现实条件下,也只有依靠政府加大投进才可能有效实施这一事业。卫生医疗事业本是公众服务事业,政府对其必要的投进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近些年由于指导思想的原因,国家对合作医疗没有明确的筹资政策,各级财政对合作医疗也没有明确的支出项目,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进仅仅是象征性的。我国一直以来在医疗保障方面的支出明显不足,中心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财政支持严重缺乏。
但是在2006年全市各区分批次开展了新型农村医疗体系的建设,由区财政、市财政共同补贴,每位农民每年只需交10元,即可享受医疗保险。
而在2008年本市开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该村积极响应,大力宣传保险的相关内容以及利民政策,鼓励村民参加养老保险。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按年龄的大小来交相应的保险费,就可以在此后的每个月获得一定的小额补贴,一直到其死亡,若死亡后缴纳的费用还未返还完,则全数退还与余下的费用。另外,70、80、100岁的老人,可获得每月20、50、100元不等的额外高龄补助。该政策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拥护,到年底时,全村老人基本都参加保险。
这一惠民政策为农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好处。
四、中小学教育改善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投资力度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比以前有所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存在诸如教育经费短缺,师资水平不高,应试教育制度依旧,学生自身素质低以及生源不断流失等问题,导致农村中小学教育状况一直令人担忧。经过多方努力,相邻村庄达成协议,共同出资组建一所高质的中小学。
学校建设首先是在校舍上,基本上改为教学楼,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拥有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
也有相应的配备;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
为了使村民的精神文化与物质财富同时富裕起来,村里常举办一些丰富村民精神和头脑的文化活动。近年来,村里还利用一些多余的收入进行全民运动设施的改造,建立了不少健身设施,还修建了一个篮球场地和多个乒乓球台。村里还经常为村民放映电影,内容丰富多彩,教育意义的效果也十分好。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学习了解了许多国家出台的关于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了解了新农村现在的面貌和农村的生活情况。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浅薄的见解,有些吹毛求疵地提出了一些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当然就像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人都会说的一句话,“总体的还是好的,比以前还是强多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各级乡政府还是为农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要不然我们也无法看到今天的成果。
总结: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能够在农村中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到农村基层,这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通过这次活动,我既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还丰富了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经验,自己的认识和理论水平也明显有了较大提高,也让我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信心,我会用饱满的热情去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新学期的生活和未来的挑战。加油!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 [2]《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第四篇:梅州发展变化
梅州发展变化
此次参观考察了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归读公园,使我不得不感慨于梅州发展之快,变化之大。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梅州崇文重教的客家传统和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并为意蕴深厚、别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所吸引。客家公园位于梅州城区东山小溪唇,其中的广东客家博物馆将通过 收藏、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史料,逐步发展成为客家文化研究和传播的中心。客家公园的建成,成为内地规模最大的集中展示客家文化之大成之地。公园设计浓缩客家文化精髓,其整体构思以客家文化为体系,以客家博物馆为核心,通过迁徙、教育、伦理、民俗、农耕等多个不同内涵的主题景区,集中展现客家文化之大成。规划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客都文化广场、客家博物馆、黄遵宪纪念馆、客家风情游览活动场、客家民俗文化展览等30多个景点。
东山教育基地是梅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文化梅州”发展战略的重点建设项目,分成教育功能区、文化功能区和市政功能区三部分。教育功能区由东山中学、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和梅州市艺术学校组成,文化功能区由东山书院、“世界客都”城标、“亮胜客家艺术中心”、广东汉剧院、市山歌剧团、院士广场、剑英图书馆等组成,市政功能区由唐屋公共服务区、40米大道、院士广场南18米道路、院士广场北24米道路、东堤路延伸段、亲水公园、新东山桥、东山书院两侧和秀兰大桥两侧绿化等组成。在东山教育基地范围内的五条道路分别命名为“学子大道”、“书山路”、“学海路”、“梅香路”和“书香路”,这些颇具书香气息的道路名称给教育基地增添了一份神韵。
归读公园在广东省梅州市城区,位于梅城江南东片沿梅江西岸从东山大桥至马鞍山七孔闸之间。公园分五个主题文化区,五座园林建筑分别以梅州历史文化名人命名为逢甲书屋、芷湾翰墨、公度诗廊、剑英弈台、风眠画苑。公园内分散布置了十四组雕塑,分别体现梅州客家崇文重教、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客家民俗、客家妇女风貌等主题。在归读公园的入口处,一个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字雕刻的“归读公园”巨石格外抢眼。据了解,“归读”两字缘于叶剑英元帅著名诗句“会当再奋十年斗,归读阴那梅水滨”,用以寄语梅州莘莘学子潜心读书、立志成才,客家四海乡贤归读故里、奉献家乡的美好愿景。
从这次参观考察的情况来看梅州的发展变化:建市二十几年来,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梅州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建设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从经济层面上看,这三个人文景区的建设是梅州成功运用绿色崛起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结合梅州发展的实际情况的一个有效的实践探索;而从文化层面上看,梅州十分崇文重教,文化底蕴深厚,这是此次参观考察给我最直观、最强烈的感受;而从生态环境的方面看,这三个人文秀区的建成使梅州的发展环境有了质的提高,同时也是梅州超越传统工业化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坚持建设生态梅州、坚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体现。
第五篇:6、学校管理信息系统
学校管理信息系统
对高校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开发出一个学校的管理系统。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
一、学籍管理
对学生、课程、成绩等信息进行管理
实现综合测评的功能
对留级、退学的情况进行管理
产生学生成绩表(按班、单个学生)
二、教师管理
对教师、部门、教学等信息进行管理
对教师教学任务进行登记(课程、毕业设计、监考等),按照算法计算工作量 对教师进行年终考核,记录考核成绩
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测评,记录测评结果
制定培训计划,记录教师接受培训的情况和成绩
三、科研管理
对科研项目信息进行维护(项目号、项目名称、甲方单位、甲方负责人、项目级别、负责人、总经费、合同签订日期、完成日期、目前状态等)
记录项目经费的支出情况
登记项目的获奖情况
登记学术论文(论文号、题目、期刊、作者、发表年月、卷好期刊、内容简介、获奖情况等)和著作(著作号、著作名、出版社、作者、出版日期、字数、获奖情况等)并完成相应的查询
对科研按部门项目进行汇总,形成部门的总经费、支出经费、结余经费,并可打印。可按结余经费进行查询和打印(如按范围10万-20万查询)
四、图书管理
对图书、读者信息、借阅证进行管理
提供借阅、归还的功能。在借阅时,有相应的限制(如:是否合法的读者、是否有过期未还的图书、借阅的图书不能相同、只能借5本等),在归还时,对于过期未还的图书要按超过的日期处以相应的罚款。
可实现各种查询,如:已借图书查询、在库图书查询、读者借书情况、过期未还的图书等。
进行汇总和打印,如:图书库存表;产生按图书类别,根据借阅情况进行排名,了解哪类书借阅次数最多,为采购新书提供参考。
五、工资管理
根据教务处提供的教师工作量计算奖金,产生月工资(职务工资、津贴工资、补贴、奖金、养老保险、工会费、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其他扣款、所得税金额、实发合计)
说明:
1.实发合计=职务工资+津贴工资+补贴+奖金-养老保险-工会费-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其他扣款-所得税金额
2.职务工资和津贴工资由人事部提供
按个人、部门产生月工资报表和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