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调研报告—关于山东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求实 创新 敬业 博学 用知识武装自己 学会理性判断 —————————————————————————————————
聊城大学2014年 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 目:关于山东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团队名称: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风”社会实践服务队----------------------1
求实 创新 敬业 博学 用知识武装自己 学会理性判断
————————————————————————————————— 成员组成 :张志强(2012级5班)许 诺(2013级2班)实践单位 :山东青岛人力资源部
实践时间:2014年1月20日到1月25日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 许诺 目„„„„„„„„„„„„„„„„„„„„„„„„„„„„„„3 „„„„„„„„„„„„„„„„„„„„„„„„„„„„„3 „„„„„„„„„„„„„„„„„„„„„„„„„„„„„3 2
录 活动图片
言要
前 摘
求实 创新 敬业 博学 用知识武装自己 学会理性判断
—————————————————————————————————
关
键 词„„„„„„„„„„„„„„„„„„„„„„„„„„„„„4 正
文„„„„„„„„„„„„„„„„„„„„„„„„„„„„„4 1.调查背景„„„„„„„„„„„„„„„„„„„„„„„„„„„„4 2.调查方法„„„„„„„„„„„„„„„„„„„„„„„„„„„„6 3.调查内容„„„„„„„„„„„„„„„„„„„„„„„„„„„„6 4.调查建议„„„„„„„„„„„„„„„„„„„„„„„„„„„„7 5.调查总结„„„„„„„„„„„„„„„„„„„„„„„„„„„„12 附
录„„„„„„„„„„„„„„„„„„„„„„„„„„„„„13 聊城大学2014年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山东省大学生就业创业调查 3
求实 创新 敬业 博学 用知识武装自己 学会理性判断
—————————————————————————————————
前言: 摘 要: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一方面,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而现实是因为大学生和企业缺少有效沟通途径,企业用人标准和对人才的选择标准等信息没有在有效时间内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培养缺少市场导向,就业缺乏足够信息。另一方面,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群也在增加,这些大学生明显缺乏创业指导,创业具有盲目性。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山东省委省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引导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较为理性、现实和顾全大局;依据社会需要对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高校,学生职业能力强,就业自信心强;国家在鼓励大学生大规模面向基层方面仍有可以拓展的政策空间;政府机构和高等学校的就业服务工作发展不平衡;“先养活自己”成为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的第一需要和情绪底线,毕业生群体心态比较平稳。关键词:就业 创业 大学生 调查 4
求实 创新 敬业 博学 用知识武装自己 学会理性判断
————————————————————————————————— 正文: 调查背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础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时下又将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在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5
求实 创新 敬业 博学 用知识武装自己 学会理性判断
————————————————————————————————— 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家乡青岛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65份。调查内容:
(一)就业倾向分析
1、大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大多集中在国企及政府部门,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总体趋向稳定。
2、大多数大学生想过自主创业,但资金和经验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
3、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愿意参加西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及报考村官。
4、大多数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先就业后择业,超过半数的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
(二)就业工作指导
1、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社会实践。6
求实 创新 敬业 博学 用知识武装自己 学会理性判断
—————————————————————————————————
2、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还是社会交际能力,最需要的就业指导就是就业面试的指导。
3、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4、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
5、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人才招聘会。
6、大学生希望企业人士、成功的校友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在校期间应为就业作何准备。调查建议: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机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加分、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第三,鼓励自主创业。大学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调查资料显示: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第四,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生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7
求实 创新 敬业 博学 用知识武装自己 学会理性判断
—————————————————————————————————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服务。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应该努力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 8
求实 创新 敬业 博学 用知识武装自己 学会理性判断
————————————————————————————————— 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到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9
求实 创新 敬业 博学 用知识武装自己 学会理性判断
—————————————————————————————————(3)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 10
求实 创新 敬业 博学 用知识武装自己 学会理性判断
————————————————————————————————— 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逐步由消消看过渡到全校公共必修课,将其与传统公共必修课等置于同地位。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学生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目标,而且通过细化过程、分解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另外,良好的目标意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进行有益的活动,从而可以减少他们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这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尤为重要。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合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感和参与的积极性。(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推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创业教育史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4、大学生: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及人类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能使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 11
求实 创新 敬业 博学 用知识武装自己 学会理性判断
————————————————————————————————— 信念,并且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一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的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先在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5、用人单位:科学用人,善于成为伯乐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地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调查总结: 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需要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和企业单位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企业以及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 12
求实 创新 敬业 博学 用知识武装自己 学会理性判断
————————————————————————————————— 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附录: 大学生就业创业调查问卷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改变以往的就业观念,投身到创业的热潮中,你眼中的创业的什么样子的呢?请认真考虑并填写下面的问题(如果有其他见解,也可自行阐述),谢谢您宝贵的意见!
1、您在就业中更关注什么?()A、职位高低及稳定性
B、报酬多少
C、公司名气
D、个人发展空间 E、生活环境
2、您自我感觉自己这届毕业生与往届相比,大学生素质如何变化?()A、有所提高
B、基本没有变化 C、显著下降
3、面试时第一印象看什么?(请按您认为下列因素重要的程度从最重要到最不重要排列)()A、实践能力
B、专业知识
C、谈吐表达
D、个性特征 E、形象气质
4、您对初次求职薪酬(试用期后的工资)的考虑是什么?()A、800—1000元
B、1000—2000元
C、2000—3500元
D、3500元以上
5、在就业初期,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后,如果出现另一份报酬比较优厚的工作可供选择,您的选择是()A、尝试新的挑战,跳槽
B、考虑工作稳定性,继续留在原公司
6、您认为在试用期的大学生企业主要看重的是()A、学习和适应能力
B、团体合作能力 C、执行能力 D、创新精神
7、您一般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照片单位?()A、网络 B、熟人介绍
C、学校公示
D、报纸杂志 13
求实 创新 敬业 博学 用知识武装自己 学会理性判断
—————————————————————————————————
8、应聘时大学生的简历您认为主要看的是?(请按您认为下列因素重要的程度从最重要到最不重要排列)()A、社会实践和实习兼职情况
B、专业
C、毕业院校 D、英语和计算机水平
9、您对未来工作的首选单位是()A、国有企业 B、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 C、民营企业
D、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
E、独立创业
10、您更倾向于到什么地区工作?()A、省会城市 B、中小城市或县城
C、乡镇
D、农村
11、您对自主创业感兴趣吗?()A、很有兴趣 B、有点兴趣 C、无所谓
D、不太喜欢
E、很不喜欢 假如您想要自主创业,请您站在创业者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十分感谢!
12、您如何理解创业这个概念?()A、开办一家企业 B、开创一份事业 C、用父母资金做生意 D、开发一份前沿技术
13、您会首先选择的创业城市是?()A、家乡 B、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 C、普通城市 D、西部地区
E、小乡镇
14、您会选择的创业方向?()A、符合自己的专业 B、符合自己的理想 D、符合社会的要求
15、您的创业资金的来源?()A、家庭提供 B、自己的积蓄 C、申请创业贷款 D、寻求政府支持
E、拉赞助
16、您认为大学生创业的障碍是什么?()A、资金来源 B、技术经验缺乏 C、创业的风险 D、要考虑继续深造 E、人际关系 F、市场原因
17、您认为大学生创业最应该具备的条件是什么?()14
求实 创新 敬业 博学 用知识武装自己 学会理性判断
————————————————————————————————— A、较好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B、较好的沟通能力 C、较好的家庭经济和其他经济来源 D、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E、拥有专业的知识背景
F、抵抗挫折的能力
18、您创业的首要出发点是什么?()A、解决就业问题 B、获得更多财富 C、证明、挑战自我 D、受社会成功人士的影响
E、其他
19、您觉得您现在所学习的知识对你将来的就业或创业有很大作用吗?()A、有很大作用 B、有点作用 C、没有任何作用 D、暂时还不清楚 20、如果你的创业与学业发生冲突,你将如何处理?()A、休学创业 B、边学边创业 C、放弃学业 D、找人代理业务 15
第二篇: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东吴大学创办的政治学科(东吴政治学)。学院是1995年由苏州大学政治系与苏州大学马列部合并组建而成的一个综合性二级学院。苏州蚕桑学院、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等相关系科专业先后并入该院。
专业优势明显。学院下设哲学(政治)、社会科学、公共管理、管理科学4个系科,共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学、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物流管理8个本科专业。在读全日制本科生1100多人、研究生(博士、硕士、专业学位)1200多人。其中“地方政府与社会管理”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哲学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
学科平台完善。学院的优势学科主要涉及三大学科领域——哲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学院现有哲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5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2个一级专业硕士授予点,以及20多个二级硕士点;哲学、政治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地方政府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等8个研究院、所、中心,基本形成了研究型学院的发展态势。
师资力量雄厚。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53人,教授33人,副教授68人,讲师52人。中青年博士学位教师占80%以上,在33名教授中,二级教授8名,居全校文科院系首位。近年来,在哲学领域,本学科教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多项,李兰芬教授和陈忠教授还先后4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发表30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有100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出版《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晚清哲学》等学术专著30多部。其中潘桂明教授的十年磨一剑的鸿篇巨制《中国佛教思想史稿》(226万字),荣获江苏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在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领域权威或核心期刊上教师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0多项,其中金太军教授先后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和重大标项目,3次荣获江苏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研究成果获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视;沈荣华教授先后主持了高校人文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学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二个博士点为支撑,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苏南的创造性实践,特别注重从马克思的环境思想中寻找建构生态社会主义的智慧,从生态哲学、生态文化、生态教育学与生态政治学联姻、合流的角度研究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问题,从基层党组织设置与职能的改革以及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等角度研究基层党建问题,出版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著作,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本专业权威期刊发表30多篇论文,承担了10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方世南和朱炳元教授主持了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国际特色鲜明。学院与美国阿肯色大学、韩国蔚山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高校已开展联合培养工作,在短期海外高校研修项目上,有诸多不同时长的项目供符合条件的在校生选择。多次举办国际性学术论坛活动,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办学成效显著。学院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他们主要在学校、政府部门、银行、企事业单位等领域工作。学院在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领域也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国家与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大学生与研究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成为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其中不乏党政高层领导、高校知名教授与企业家。如朱永新(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蒋宏坤(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张卫国(江苏省副省长)、季建业(南京市市长)等都是从我院走出的著名校友。学院还为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承担了大量委托研究任务,撰写的研究报告成为有关部门与单位决策的重要依据,受到中央与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学院教师还指导学生先后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与特等奖。
【城市管理专业】
学制:4年 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设置: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城市管理概论、城市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建筑学基础、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
就业前景:从事城市规划与建设部门、城市市容市政和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城市公用事业单位以及城市社区等管理工作。2011届就业率为97%。我院设有行政管理硕士点,其中包含城市管理研究方向。
【公共管理类】
学制:4年 授管理学学士学位
含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主要课程设置:行政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法学导论、管理文秘、公共关系学、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应用统计。
就业前景:从事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等管理工作。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6%,其中2人考取研究生,2人考取公务员。我院设有行政管理硕士点,其中包含公共事业管理研究方向。
行政管理专业
主要课程设置: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政治学原理、中国行政管理史、行政学原著选读、城市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管理心理学、行政法、电子政务。
就业前景: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科研单位从事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2012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7%,其中5人考取研究生,7人考取公务员。我院设有行政管理硕士点。
【管理科学专业】
学制:4年 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设置: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决策模型与方法、统计学、管理经济学、战略管理、生产管理。
就业前景:在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工作。2012届管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100%,其中3人考取研究生。我院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学制:4年 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设置: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案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
就业前景: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工作。2012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8%,其中11人考取研究生,2人考取公务员。我院设有行政管理硕士点,其中包含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
【物流管理专业】
学制:4年 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设置: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管理决策模型与方法。
就业前景:在物流企业、部门专业管理、流通、仓储、运输岗位从事相关管理工作。2012届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率为95%,其中4人考取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学制:4年 授法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设置: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原理、法学概论、政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科学技术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马克思主义哲
学原著选读。
就业前景: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学政治学理论教学和有关教育管理工作。2012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100%,其中12人考取研究生,2人考取公务员。我院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
【哲学专业】
学制:4年 授哲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设置: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当代知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概论、现代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史、哲学专业英语。
就业前景:从事高校哲学研究和相关研究院、所研究工作。哲学专业隔年招生,2012届我院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0%,其中考取研究生为3人,考取公务员1人。我院设有哲学硕士点、哲学博士点和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所在校区:独墅湖校区 咨询电话:0512-65880385 网
址:http://pac.suda.edu.cn/
第三篇: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优秀毕业生交流会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
策
划
书
一.活动目的:
表扬先进的优秀毕业生学生,为各年级大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与各年级大学生交流大学学习生活上的经验,启发我们更好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让我们了解大学的多姿多彩,也让我们能够反思自己以后该怎么做,为我们在校大学生指明一个大致的方向,促进我们更快速更全面的发展。
二.活动主题:
交流经验,共促发展
三.活动地点:
四.活动时间:
2014年5月21日
五.活动前期安排:.确定发言人,收集人员资料.申请活动地点.制作宣传板.通知无课班级参与经验交流会.主持词.嘉宾席饮水及会场卫生
7.台签及相关领导嘉宾的到场
8.维持会场纪律
六.活动流程:.主持人开场.介绍到场领导嘉宾
3.领导致辞
4优秀毕业生代表致辞
5.优秀毕业学生发言,展示个人资料
(1)杨彪学长关于学生工作讲话
(2)和玉强学长关于大学生兼职问题讲话
(3)叶绍仙学姐关于大学生学习的讲话
(4)刘英杰学长关于英语四六级考试经验交流
(5)谢芳学姐关于考研经验交流
(6)吴泽新学长关于恋爱问题交流
(7)赵太军学长关于司法考试经验交流
(8)夏一厚学长关于大学生活交流
6.参会学生、老师进行自由交流
7.主持人致结束语,所有观众依次退场
8.打扫会场卫生
七.活动意义:
大学是一个自主学习的阶段,作为一名大学生要会学习他人的长处,吸取经验,总结不足,通过本次交流会能激励我们各年级大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目标并为之奋斗,促使我们在大学期间能够好好学习各项专业知识,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的完善自己,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我们更长远的发展,也能促使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涌现出更多的优秀学生。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会2014年5月17日
第四篇: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招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招生入学考试科目参考范围
(学院代码:301 联系电话:023-68252300)
第一部分学术型
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
1、《西方哲学简史》 赵敦华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
2003年重印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陈先达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五版 010102中国哲学
1、《中国哲学史》北大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陈先达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五版 010103 外国哲学
1、《西方哲学简史》 赵敦华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
2003年重印
2、《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夏基松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陈先达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4、《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五版 010104 逻辑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陈先达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五版
3、《逻辑学教程》何向东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010105 伦理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陈先达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五版
3、《伦理学》周中之主编 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010107 宗教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陈先达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五版
3、《宗教学概论》彭自强主编 宗教文化出版社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1、《科技哲学十五讲》 林德宏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陈先达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五版
4、《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著 人民出版社 030201政治学理论
1.政治学概论(政治主体、政治关系、政治权力、政治环境、政治文化、政治管理、政治参与、政治动力、政治民主、政治发展等。)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等。)
3.现代西方政治思潮(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法西斯主义、女权主义、生态主义等。)
030203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1.政治学概论(同上)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同上)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发展,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当代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等。)
030204 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1.政治学概论(同上)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同上)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年,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年,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7年。)
030206 国际政治
1.政治学概论(同上)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同上)
3.国际政治学概论(国际政治学的基本涵义和基本理论;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基本动力、外部环境、制约因素;国际政治互动的基本形式、全球治理与和平发展等。)
120401行政管理
660管理学原理考试范围:
掌握和理解管理与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并掌握管理的主要理念、原则;了解管理环境对管理的影响;理解组织类型及其结构的理论与模式;熟悉组织的运行与发展;较深刻的掌握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管理决策、管理计划、管理控制、战略管理、领导活动、管理中的激励、组织沟通以及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822公共管理综合考试范围:
本课程的考试分为行政管理学与公共政策学两部分内容。
行政管理学部分:掌握和理解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趋势;理解行政环境的基本概念以及对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深刻理解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人事行政、公共预算、行政信息、政策过程与政策分析方法、政府公共关系与行政沟通协调、行政伦理、行政法治等理论,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公共政策学部分:理解和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体系及其发展;深入掌握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政策研究的资料搜集与分析方法;重点掌握公共政策的本质、构成与功能、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模型、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公共政策的规划与抉择、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公共政策的变动、终结与周期以及公共政策的研究及其应用等理论和分析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公共管理学》考试范围
理解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途径和方法,了解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深刻掌握公共组织、、公共领导、公共政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预算管理、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公共管理规范、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公共部门改革等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经济学原理》考试范围:
本课程要求考生掌握供需关系及其相关基本概念,深刻掌握、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完全竞争市场、非完全竞争的市场、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博弈论以及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等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政治学原理》考试范围:
本课程要求考生掌握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与研究方法;了解国家与阶级、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掌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本质及其历史地位;深刻掌握、国家形式、国家机构、国家与民族、国家与宗教、政党和政党制度、政治团体、政治文化、政治发展、中国的政治文明以及 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参考书目:
1.《一般管理学原理》 张康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行政管理学》(第四版)夏书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3.《公共政策学》宁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4.《公共管理学》王乐夫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面试笔试)。
5.《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版(同等学力笔试)。6.《政治学原理》王惠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版(同等学力笔试)。
第二部分专业学位型
125200公共管理
1、《公共管理学》 张成福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领导学原理》刘建军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最新版
3、《公共行政学》 张国庆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045102学科教学(思政)
1、《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陈万柏、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陈先达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第五篇: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由于毕业生处于毕业――择业――就业的人生转折关头,其思想状态、精神面貌、心理变化均存在着较大的调查意义。通过对就业工作者进行调查和访问,本文对2011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合理对策和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作为特殊人群的大学生,其就业更是我国就业的重中之重。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如今,又将是毕业季节,大学城中涌现出了这样一类人,他们西装革履,形色匆匆,他们就是在求职路上的大学生。面对当前就业形势,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大学生就业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话题。对此,本调查组对洛阳师范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分析,并尝试着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的问题。
二、我校毕业生就业意愿分析
首先,国企成新宠,外企追捧程度下降。根据调查,有34%的应届生最想去国营或者事业单位工作,高出外资(欧美)企业8个百分点,位居第一位。物价上涨导致生活成本增加,而外企薪资却变化不大,甚至有个别外企还在一定程度上缩减薪资;相比较而言,近几年公务员和垄断性国企的福利待遇却在不断地改善。福利好、待遇高又有稳定性,这些诱惑当然会促使大学生改变择业方向。
其次是退出城市,部分学子回乡发展。和多年来“奔向北上广”趋势不同,2011年很多大学生主动选择去三线城市或是县城就业。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选择“逃离北上广”也是比较务实、比较理性的选择。
然后是盛行“拼爹游戏”,靠父母找份好工作。有“关系”可走,有“后门”可进,现如今已成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资本。据调查,按照就业影响因素从重到轻的排列顺序,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工作能力强”、“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和“学历层次高”,而“亲戚的帮助”只排在第9位。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识和能力方面,仅凭关系也是不可靠的。
三、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目前社会似乎存在一种将问题根源归因于大学生自身的较为普遍的看法,人们的一般认识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制约了他们的就业渠道。具体而言就是,大学生往往只看好工作环境好、薪酬较高并且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而对相对较低的就业岗位则缺乏兴趣。还有一种看法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大学的学科与课程设置存在很大关系,并与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以及学生干部工作的经历有很大关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大学生自身原因
(1)大学生的自身能力素质有待提高。能力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市场的重要保证。很多大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仍有欠缺。就业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能力概念有所不同,其特指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所需的社会实践能力、求职技巧等。同时,很多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有待拓展。
(3)缺乏工作经验也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4)就业观念不恰当。很多大学生抱有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头地,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工作预期过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难状况。
2、社会原因
(1)我国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大学毕业生供给和需求相对状况改变。
(2)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给大学生寻找工作带来了困难。
(3)不少用人单位的错误用人观念。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不断扩大,在人才引进上要求十分苛刻,用人“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此外,用人单位在注重学历的同时还十分看重名牌高校毕业生,对一般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屑一顾。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4)与户籍制度相关的一系列福利制度的存在,对大学生就业选择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寻找工作时,都希望找到能够解决户口的工作,并进而享受到与户口相关的福利和公共服务。但是,很多用人单位无法解决户口问题,对于想在大城市落户的大学生来说,找到合适的工作更加困难。
3、高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的培养机制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专业课程的设置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教学资源的分配格局,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最终影响大学生的竞争力。
(2)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社会适应能力和其他工作能力是一项基本的就业能力。长期以来,对于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培养问题,学校教育往往采取一种鼓励校内活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校外活动的做法,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其进入社会后短时间难以适应。
(3)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想要解决就业难这一问题也要从多方面考虑。
1、大学生自身方面
(1)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大学生要成功地进入就业市场,必须依靠自身的不断发展,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注重自身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同时,重视校内活动和校外社会活动,通过学校活动来锻炼自身能力,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2)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3)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正确认识自我,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避免“扎堆”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4)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
2、社会方面
(1)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适时推出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缩小具体政策与大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距离,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结构性过剩的问题。
(2)完善就业市场,建立信息网络。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管制,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不规范的行为予以坚决惩处。同时,着力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系统,加强就业信息传达力度,促进大学生就业。
(3)加强用人单位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用人单位应该消除对应届大学生的偏见,消除人际关系等在求职过程中的不利影响,打造公平、公正、宽松的就业环境。
3、高校方面
(1)使专业和课程设置更趋合理。充分考虑不同学科或专业所面临的不同就业形势,以及专业内部课程设置的差异性,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2)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在积极引导、充分发展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社会学习,实现教学、实践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充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缩短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期。同时,注重实习机制,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供需伙伴关系,为学生实习提供平台。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学校也应不断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做好就业信息的提供和传递工作,确保就业信息的准确和及时传达到每位毕业生,充当好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同时,为大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就业服务,如心理指导、面试礼仪培训、应聘技巧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
五、小结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对其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点。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高校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首要工作。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大学生就业动向和信息,掌握大学生就业心理,采取各种可能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帮助每名毕业生找到自身理想的道路,为国家,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其发展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