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好声音》对我国音乐创新发展的影响
《中国好声音》对我国音乐创新发展的影响
〔摘 要〕从2007年风靡一时的《超级女声》到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我国电视娱乐产业处于“泛选秀”化与选秀节目“同质化”时代,其间出现了许多类似的音乐类选秀节目。然而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过于同质化的音乐节目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学术界也开始关注此现象,已从传播学、市场学等多角度来探索这种现象,并提出许多精准的观点。本文从音乐学的角度对《中国好声音》进行相对全面、细致的解读,探究其对于我国音乐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我国音乐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 中国好声音 音乐创新 促进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逐渐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享受。我国电视娱乐产业正处于“泛选秀”化与选秀节目“同质化”时代。由此,滋生出大量选秀类节目,其中以音乐选秀节目发展最为迅猛。从2007年风靡一时的《超级女声》到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节目中出现了一批实力派的音乐唱将,他们创作出了一系列的经典音乐作品,节目的整体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中国好声音》创新节目模式,更好地体现出音乐表现的新颖性,博得观众的青睐,成为当时音乐选秀节目收视率之冠。由此,众多学者开始对《中国好声音》的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研究侧重于节目内容,多是从传播及市场学角度进行案例分析,得出中国选秀节目的未来发展方向。相对缺乏对《中国好声音》内在的音乐专业角度进行研究,只有极少数的研究是偏重于《中国好声音》对我国音乐发展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好声音》的起源,现状进行研究,并分析出其对我国音乐创新发展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并以《中国好声音》的成功经验为指引,提出我国音乐创新发展的新思路,以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中国好声音》节目概述
(一)《中国好声音》节目的起源
2012年,浙江卫视重磅推出的《中国好声音》是借鉴荷兰著名广播电视音乐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大型专业音乐真人秀的节目模式,其新颖的选秀模式受到国际媒体赞誉及推崇,其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纷纷出现类似节目。浙江卫视十分看好这一独具特色的音乐节目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于2012年购买其版权引进中国;并在原节目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赋予中国文化特色,形成具有时代标志的国内真人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开始引爆全球华人对音乐梦想的热爱与追寻。
(二)《中国好声音》节目的发展现状
《中国好声音》独具特色的节目模式,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将《中国好声音》推向了娱乐选秀节目的制高点。自2012年7月13日播出至今,整档节目的收视率、网络点击率屡创新高,在第一季仅推出第三期节目后的电视收视率已经飙升到3.1%,网络点击量成绩斐然,仅爱奇艺网的播放量就已轻松突破7000万次,强大的音乐制作团队以及明星导师成为这类节目在音乐专业上最大的亮点。
《中国好声音》产品说明书上强调“声音是节目唯一的要素”的核心理念,在这个台上我们只关注一切只与声音有关的东西,拒绝作秀。同时节目组也郑重承诺,将积极响应国家广电总局的号召,以振兴中国乐坛、培养未来新星为重任,拒绝“毒舌”,杜绝“绯闻”,以真声音、真音乐为唯一的选择宗旨,力争让明星导师找到有价值的歌坛新人,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提供一批具有天赋才华的音乐人才。①
二、《中国好声音》对我国音乐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
现今,《中国好声音》已奠定其中国音乐类选秀节目的王者地位,其成功背后有多方面深层次动因。但究其本质,《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在“同质化”、“泛选秀化”娱乐节目大背景下,将节目经过推陈出新的晋级淘汰设计,立足对“声音”的本质追求,使得“声音”能够最质朴、本真的传递到观众的心灵,由此获得了全国观众的高度关注及口碑美誉。
(一)促进音乐风格的多元化融合
《中国好声音》节目参与成员具有庞大及多元化的特点,促使节目中出现众多优秀的音?纷髌罚?作品中不仅具有我国民族特性的音乐风格,同时吸收了国际优秀的音乐元素,进行中西音乐元素相互融合,创作出让观众耳目一新的优秀作品。节目不仅为许多音乐梦想人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才华和能力的舞台,而且为中外音乐文化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互发展提供了创新平台。
在第一季中,少数民族学员吉克隽逸演唱的《I Feel Good》,以大凉山彝族悠扬嘹亮的山歌民谣《阿杰鲁》开头,随后是一系列强有力的上行音阶,加之具有爆发力的一句吼叫,瞬间转入律动十足的James Brown经典单曲《I Feel Good》,如此混搭的风格,给已经审美疲劳的听众带来了强烈的听觉冲击感;现场最为深刻的中外音乐风格混搭、融合现象是将美国爵士乐与中国传统民谣进行完美结合,如王韵壹、袁娅维等是好声音舞台上出色的爵士音乐表演者,他们拥有自己的曲风、特色、韵味,并懂得将传统民族元素与爵士元素进行巧妙融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新中国爵士民谣”的感觉。由此可见,中国好声音舞台有助于促进众多音乐风格的不断融合发展,创作出具有更高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
(二)促进优秀人才从“幕后”走向“台前”
《中国好声音》产生的另外一种广泛的音乐现象就是促使许多幕后音乐工作者从幕后走向台前。这一大转变既为许多具有才华的幕后音乐制作人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同时也有助于中国音乐创作人才的多元化组合,有利于音乐人才进行优势互补,共同创造具有高水准的音乐作品。例如,在第一季《中国好声音》中,冠军金志文凭借一曲自我全新改编创作的《为爱痴狂》俘获了众多观众的心。现场中,唱到最后几乎哽咽,将歌曲中无奈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后在采访中,得知金志文已从事8年的编曲工作,但应缺乏合适的舞台无法展现才华,一直在幕后默默的工作,直至《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才得以出现在观众面前。这种幕后工作人员在《中国好声音》中走向舞台的情况,他们同样具有深厚的音乐才华及创新意识,非常渴望将所学、所知、所作通过大众化的平台展现给广大观众,成为推动中国音乐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
(三)促进节目回归音乐
同是音乐选秀类节目,《中国好声音》与之前的《超级女声》《超级男生》音乐选秀类节目最大的区别在于:不是单纯为节目收视率而刻意营造一种选秀潮流效力引导观众的从众心理,而是以反选秀的方式回归音乐本身,力图以音乐纯粹的声音表现力及参与者对音乐境界执着的精神感染观众,产生共鸣,最终赢得节目收视率。在《新闻界》刊发的《中国好声音中的各种声音》一文中,对于“反选秀”作出了十分详实的解释,其中摘录王菲对此的观点:“所谓反选秀确实是中国好声音与其他选秀节目的一个基本区别,体现了节目的定位,即趋于专业化,关注点在于‘声音’,此为节目风靡的定位基础。” ②
基于以上的观点,“反选秀”方式是学术界认可的《中国好声音》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正因如此,在《中国好声音》舞台上陆续出现一批具有音乐才华和实力的优秀人才。如第一季出现的被称为“中国阿黛尔“的郑宏,或是第一季中国好声音冠军金志文等,他们在容颜、形体上或许达不到《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其他音乐类选秀节目中所推崇的“偶像实力派”标准,但他们却是具有自我音乐才华的音乐人。《中国好声音》促使音乐选秀类节目开始回归音乐本身,同时有助于提高观众对音乐选秀类节目的欣赏水平。
三、从《中国好声音》探索中国音乐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从音乐学科的角度对《中国好声音》进行分析可得出:音乐风格多元化融合、音乐人从幕后走向台前、选秀重点从偶像派回归音乐才华等诸多音乐现象,此现象的产生有助于促进我国的音乐创新发展,并提出有关我国音乐创新发展的几点新思路。
(一)创新音乐风格的多元化融合
艺术无国界,音乐更是全球共通的语言。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出现了许多音乐风格的混搭作品,而且每一次学员的大胆创新尝试,总会给观众强烈听觉冲击力,并迎合观众对未知、新奇事物的好奇心理需求。
实践证明:将不同类型的音乐进行巧妙的融合,融入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往往会达到令人惊讶的效果。如前文所说的,《中国好声音》舞台上最有特色的是将中国民谣与爵士乐进行混搭,两种不同音乐风格融合起来毫无违和感,反而进入另一种奇妙的音乐曲风。如在两位著名的爵士歌唱者――王韵壹、赵可在舞台上共同演唱了一首《一样的月光》。庾澄庆在比赛中说道:“唱爵士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就是JAM(即兴演奏),歌手跟歌手互相合作或斗唱过程是爵士乐中很高的一个玩法。” ③可见,即兴表演创作是爵士乐最为显著的特色,两位歌者将美国爵士乐的精华元素与中国古典民谣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即兴哼唱与斗唱将两种音乐的美妙之处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样的现象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非常之多。由此可见,创新音乐风格多元化融合将成为我国音乐发展的方向之一。
(二)加强情感与灵魂的深层注入
在《中国好声音》风靡全国的同时,个人作为一个音乐专业学者,开始在思考:“好声音”中好的标准是什么?
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从导师的许多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单纯的模仿和游刃有余的技巧并不是我们所要追寻的“好声音”,假若声音没有“情感和灵魂”的注入,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发声器而已。④
《中??好声音》的舞台上出现了太多情感与灵魂的歌者,如被称为师太的灵魂歌者王韵壹,一个七岁丧母十岁丧父的孤儿,生活中的不幸并没有抹杀自身的才能,不同的人生经历让她的歌声中充满浓厚的情感,那英老师在导师抢人中直接说到“让我们一起玩音乐”,可见导师们都认可师太完美的演唱。当音乐被赋予感情以后就会妙不可言,爆发出情感的力量。但是,当经历被用来煽情,就会使音乐中原本充斥的情感享受渐渐被削弱,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也出现了因为过度煽情而遭到大众诟病的案例。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将情感与灵魂注入音乐作品中,而不是纯粹以煽情增加获得支持的砝码。如选手将自身的经历与音乐情感融合贯通,形成音乐表达架构,可产生巨大的情感张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三)创新定义音乐选秀节目的新标准
《中国好声音》节目获得成功的关键点有两个。第一,节目回归音乐本身;让导师选拔标准唯一,让学员可充分发挥音乐才华,让观众欣赏的关注点回归音乐。第二,选秀环节悬念设计;导师盲选学员环节存在悬念、学员选导师存在悬念、导师淘汰学员存在悬念等系列悬念的设定,吸引观众的切身参与。同时将导师和学员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义,站在平等互选的角度有助于节目的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应对“同质化”音乐类选秀节目最佳的方法是:不限定于传统选秀节目的固定模式,不局限于模仿照搬国外优秀节目的模式;基于音乐创新的角度吸收国外经典选秀节目的先进理念,结合我国传统音乐的强大文化底蕴,创新定义出我国音乐选秀节目的最佳标准,使之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为我国广大的音乐人提供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舞台,同时提升了观众对音乐节目的欣赏水准。
注释
①常江.《中国好声音》中的各种声音[J],新闻界,2012(12)
②龚琰.回归音乐的“美善合一”――从《中国好声音》管窥中国选秀节目[J] 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9).③陈燕.论中外流行音乐文化交融的创新――以《中国好声音》为例[J].艺术评论,2013,(07).④任轶楠.浅谈《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要素[J].新闻世界,2012,(10).参考文献:
[1]常江.《中国好声音》中的各种声音[J],新闻界,2012(12)
[2]龚琰.回归音乐的“美善合一”――从《中国好声音》管窥中国选秀节目[J] 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9)..[3]陈燕.论中外流行音乐文化交融的创新――以《中国好声音》为例[J].艺术评论,2013,(07).[4]任轶楠.浅谈《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要素[J].新闻世界,2012,(10).[4]李莉.浅谈《中国好声音》对我国音乐发展的积极影响[J].流行歌曲,2012,(10).[5]赵五洲.让“声音”成为“主角”――浅析《中国好声音》声音语言的运用[J].中国电视,2013,(10).[6]周海香.小议翻唱――以《中国好声音》为例[J].音乐大观,2012,(11).
第二篇:论当代国际贸易的创新对我国贸易发展的影响
论当代国际贸易的创新对我国贸易发展的影响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货物的服务的交换活动。它既包含着有形的产品交换,也包含着无形产品(劳务、技术、咨询等)的交换。传统的国际贸易,仅只国际间各类货物的交换,不包括服务;现代的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国际贸易处于一个新的增长期,其平均发展速度超过5%,超过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世界货物贸易额从1950年的607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61270亿美元,增加了265倍,国际商品市场上的机电产品、运输产品、计算机、有色金属、石油、化工产品等的需求大幅度增长,价格上扬,其中制成品贸易将进一步扩大。国际服务贸易额从1985年的3775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2600亿美元。其中,旅游、通讯、信息、金融、保险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后来,随着计算机产业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逐渐向信息经济过渡,国际间开始出现了信息产品贸易,将国际贸易带进了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要素已成为影响21世纪国际贸易走向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兴起和网络贸易的诞生,导致国际贸易运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信息通过全球网络在世界各国和地区间流动,推动了国际贸易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电子商务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目前,电子商务有两层含义:从狭义上看,电子商务一般指基于数据的处理和传输,通过开放的网络进行的商业交易,包括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活动。从广义上看,电子商务是指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的整个商务活动及其相关领域的综合电子化运作方式。
电子商务拓展了国际贸易的空间和场所,缩短了国际贸易的距离和时间,简化了国际贸易的程序和过程,使国际贸易活动全球化、智能化、无纸化和简易化,并实现了划时代的深刻变革。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如果在全球国际贸易中使用电子商务,每年可带来大约1000亿美元的收益,因此贸发会议将之誉为“提高世界贸易效率的革新方法”。还有专家认为,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未来10年全世界国际贸易将会有1/3是通过网络贸易的形式来完成的。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世界进出口贸易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的比重还将会逐步增加。
在中国,近年来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中,电子商务未来有可能出现如下趋势:
首先,行业电子商务将成为发展主流。中国电子商务进入迅猛发展时期的典型特征是风险资金、网站定位等将从以往的“大而全”模式转向专业细分的行业商务门户。第一代的电
子商务专注于内容,第二代专注于综合性电子商务,而下一代的行业电子商务将增值内容和商务平台紧密集成,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信息服务方面的优势,使电子商务真正进入实用阶段。
其次,电子商务呈现出常态化。近年来,电子商务服务已全面覆盖商业经济各个方面:不管是国民经济的制造业领域,还是服务业的流通领域;无论企业、个人应用,还是政府采购,越来越多的大、小企业终于看到电子商务的好处,不论是自建独立的官方电子商务平台,还是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都让电子商务渗透率随之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
第三,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将呈集团军式爆发。在美国的在线零售500强榜单里,80%以上的企业都是传统品牌的在线业务板块,而在中国,2010年是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元年。在经历了2009年的试水期后,大量的传统企业进军电子商务市场,并且发展迅猛。苏宁易购、Kappa、李宁、佐丹奴、爱慕、九牧王、相宜本草、银泰百货等传统企业或品牌在电子商务上的表现都令人注目。
第四,移动电子商务将加速向普及化方向发展。数量巨大的移动电话用户,为移动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了坚实的用户基础。据工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52亿户,而且仍然拥有较大的扩展空间。电信运营商家大力推动移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将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普及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各地各级政府的大力促进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和普及的一大推动力。
在这个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时代,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间商,国际贸易中由进出口商作为国家间商品买卖媒介的传统方式受到挑战,由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与方式发生动摇,贸易中间商、代理商和专业进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对减弱,引发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革命。
国际贸易网络化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并且在这趋势下给贸易带来诸多益处和变化,然而如何积极发展利用以网络为媒介的贸易是我国必然要面临的问题。根据近年来我国网络贸易的现状来看,要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务之急是要在我国大力发展网络经济,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从目前看,我国外贸全面实现电子商务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网络贸易法律法规的制订,为网络经济创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中,并没有将个人的信用行为进行终生记录,这使得在进行网络交易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欺诈行为,对整体的网络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在法律法规上,现行的许多贸易法规并不适于网络贸易方式,因此需有针对性地依据网络管理、金融结算、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
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予以严格、有力的社会监督,促进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为网络贸易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网络经济发展提供全新的硬件环境。网络经济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态,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将会严重制约网络贸易发展。尽管近年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严重不足。在许多边远贫困地区尚未正式开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已成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盲点”。此外,国内信息网络运行速度慢,费用过高等现象都是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体现,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为网络贸易发展做好准备。在网络信息时代,很多网络贸易过程都省略了中间过程,使得网络两端的企业直接进行互动交易,这就需要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为网络贸易的发展做好主体上的准备。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电子商务意识淡薄,需要吸引和培养网络、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或者加强宣传力度,普及网络知识,让企业管理者对电子商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在管理上,加大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以实现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以便为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强化部门之间的合作,积极参加电子商务的国际对话。就国际贸易本身而言,整个交易过程中会涉及到银行、保险、海关、运输、商检等部门,在其网络化过程中,还需其他相关部门都具备电子化的基础才能实现密切配合,因此这急需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目前,国际电子商务谈判主要集中在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之间,由于缺少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往往会使得谈判的结果有失偏颇,不利于建立起一个为各国所普遍接受的公平、合理的电子商务国际框架。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分之一世界人口的大国,应积极参与、组织有关电子商务的国际谈判,这对我国及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网络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当代国际贸易的创新体现在电子贸易的发展势头强劲,电子商务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各个领域,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强化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海洋”一词成为了新宠儿,如何将电子商务的发展运用海洋发展以及海洋贸易的发展上来,成为我国企业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但是不难想象,未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电子商务的依赖度将不断提高。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积极影响,另一个就是消极影响。
1.积极影响
在我国,“民本思想”历来有之,例如儒家思想著名的代表人物孟子就提出了“民贵君轻” 的思想,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经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民本思想对于我国的法制建设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虽然实行的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但是也不乏一些平等的思想的出现,像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就与今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有着异曲同工之意。这些“民本思想”和平等的思想对于我国的法制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消极影响
除了积极的影响,事实上,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消极的不利的因素掺杂在其中。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向来就缺乏民主的传统。在我国封建制度下,皇帝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并且在封建制度下还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往往被分为三六九等,至于所标榜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在封建等级制度极其严密的封建社会,它的现实性还是很小的。
在我国古代,刑事法律制度从汉唐建立以来一直到明清封建制度的结束,它的制度的基本框架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众所周知,法律是作为上层建筑存在的,它应当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然而,在中国几乎涵盖了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法律却没有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这种千年不变的法律制度理所当然的会不适应文明社会的不断进步。
在我国古代社会,倡导的更多地是道德的约束,而很少提及诉讼的理念,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一直到今天,在很多中国人的观念中还认为打官司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用法律之外的方法来加以解决。这种种思想的影响很显然是不利于我国的法制建设的。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专题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摘 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是可以肯定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应有所选择,需要运用辩证的方法加以研究和区别,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中国传统教育更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从教育价值观到教育内容和方法,无不渗透着儒家的精神。中国历来重视教育,视教育为民族生存、国家安定的命脉。因此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纳入为国家的事业,建设国家首先开展教育。传说黄帝、尧、舜时代就十分重视教育,自舜开始已有专门教育机构出现。所谓“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已为百姓口诵心惟。因此,中国人有十分重视教育的传统。无论是公孙贵族,还是黎民百姓,只要有一点能力,节衣缩食,都会送子女上学。
中国古代为什么这样重视教育呢?就是把教育作为立国立民的根本。《大学》中说:“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然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教育就在于格物致知,修身养心,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在一起,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虽然当时是对统治者所言的,但历代知识分子都把它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直至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古代教育总体来讲,只教育学生做人,不教育学生做事;只教学生从善,不教学生求真。所谓“善”的德行,是以符合封建伦常为标准。伦理道德教育达到具有教育本体论的意义。贵族子弟上学是为了懂得统治集团的“礼”,以便承接世袭的封禄;庶民百姓上学是为了学习统治集团规定的一套“礼”,以便挤入上层阶级,服务于封建朝廷,治理国家,同时改变门庭,光宗耀祖。
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传承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教育更是息息相关 现代教育在原有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不断充实 发展和变化,最显著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二是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 而这两个特点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文化传承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的教育得到传承,同时也对教育产生了各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 宝藏,我们不能全部抛弃也不能全盘吸收,要有选择的继承发扬,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教育,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艺术创作、科技发明无不对中国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中国文化也不限于儒家,还应包括道家、佛教,乃至其他各派思想。因此,传统文化对我国的教育也有着积极的一面。
(一)传统文化下的教育注重自身修养与提高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特别强调自律,自我修养,从心性上陶冶情操。孔子曰:“为仁由己”,又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学生曾参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讲的都是自我修养,而且认为自我修养是人一生的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中国传统道德还重视向他人学习,把他人的品行作为镜子来对照自己。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国传统道德虽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许多内容渗透了封建思想,但是其中有许多精华,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类共有的品质,具有普遍的人性。所以,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被世界誉为中华美德。
(二)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
此外,,因材施教作为传统教育的原则,一直被人们所重视。最早实施因材施教的是孔子 他对自己的学生很了解,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历代进步教育家都重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的要求,但也应该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学生资质 性格 才能 志趣等方面的差异,通过不同的途径,最终实现共同的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有深刻全面地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是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在现今的教学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它有利于各类人才的培养,能把各类学生的潜力发掘出来,而不至于使每个学生在统一的大要求下都变成一样平庸的人。
(三)学思结合的教育方法
学思结合的教育方法,古代也有提出,儒家教育重视思考,领会事理的精神实质。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也是这种意思,每个人都有优点,应该向每个人学习。与学思结合相联系的还有孔子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而知新”等等。孔子这些话,都为中国人所熟知,成为中国传统格言,几千年来为广大人民所传诵和运用。
(四)传统教育下培养的爱国情怀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有一套方法。首先讲究练习,从小教育儿童洒扫庭院,礼让应对,形成习惯;稍大一点就要读书明礼,通过学习经书子集,学习做人的道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包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 乾卦·彖辞》)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包括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 坤卦· 彖辞》)中宽厚、兼容的品格。这样的民族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崇尚统一、追求和谐、注重实用而又强调道德的特点。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迹,作为教育的典范。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顾炎武在 《日知录.正始》中提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则变为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宋朝时期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南宋时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扬的都是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的都是古代人对国家的忠诚,近代的代表人物也能体现爱国主义的精神,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都表达出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染教育和激励人们,培养爱
国主义精神,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积极意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同时其消极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一)科举制度对现今考试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到了唐代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 科举制将人才的选拔制度和培养制度结合在一起,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前提,科举又是学生做官的必由之路,于是,科举刺激了人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但科举的影响力仍然延续至今 可以说,现今 社会是一个文凭社会,能力反而次之,这与科举时不管是否有真才实干,只要会引经据点,考取功名就能做官是一样的 其实,会读书并不代表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唯读书论 造就了一批读书能力强,动手能力弱的书生。虽然现在没有社会等级制度但 读书做官的心理仍影响着人们,广大学生 家长都希望能通过读书,拿个好文凭,找个金饭碗,从此飞黄腾达。虽然现在推行素质教育,高考制度每年都在改变,试图变得更符合素质教育,但很难见到其成效。
(二)尊师重教的思想抑制了学生的思维
封建统治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一般不允许有不同于自己的声音出现,在当时,言论自由并不存在。现代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从小就一直对孩子灌输要听话 的理念 孩子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但长期以来一直被听话 所束缚,不敢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有自己的想法。尊师重教是传统美德,我们提倡尊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但尊师不唯师 尊师的同时要爱生,爱生最主要的是爱护学生的发展,不压抑学生。尊师与尊重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现代教育提倡亦师亦友式的师生关系。
(三)封建思想抑制了科学技术发展
首先,它把人束缚在家族的伦理关系之中,思想被严重地禁锢。所谓“非礼勿思,非礼勿闻,非礼勿视,非礼勿动”,养成一个没有个性人格的人。有的学者说,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就是两个字“听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人不敢想,不敢讲,不敢闯,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其次,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影响到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人李约瑟曾经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而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代中国却大大落后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有政治制度的原因,经济结构的原因等等,但不能不说与中国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只重伦理,不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有关。中国古代教育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性内容给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不可估量的。不仅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而且养成一种脱离实际,崇尚虚荣,不讲科学,妄自尊大的社会心理;只讲雄辩,不讲实证的思维方式,严重地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传统文化下的思想上的禁锢
儒家文化传统固守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及“和为贵”的中庸精神,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和”的观念已经辐射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治国安邦强调“和睦兴邦”,治理家园讲究‘家和万事兴“,为人处世恪守“贵和持中”的中庸之道。由于过度的和谐追求,极大地消解了个体的独立
价值和自我追求,造就了封闭保守的臣民文化。这种文化的惯性作用,会抑制社会成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个性活动及个性价值的渴望、追求与创造,制约着他们在激烈竞争中公民角色的确立与认知。现代法制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就是要教育研究中国人从传统文化遗留的“尊尊”和“贱法”意识中走出来从而崇尚法律、去追求自由、平等、民主和公平。
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所以,中华民族在古老华夏大地上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嘉慧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 比如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 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等教育教学原则,至今仍在影响大学教育。除此之外,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弊端, 比如官本位、轻科技文化、愚忠等封建腐朽思想, 照本宣科、呆读死记的教育方式等,都对大学教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些传统,使大学教育死板、缺乏创新精神, 也使得大学生过分追求功利而忽视了自身人文修养的提高,不利于教育的和谐发展。
小结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从春秋开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就占据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在西汉时发展到鼎盛,并影响至今。儒家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也对周边的东亚一些国家的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的传承性,使我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至今仍对我国的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作用。任何文化都可能成为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前进的奠基石,也可能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拦路石。所以我们要批判地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利用其中好的东西,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将不合时宜的改造成符合现代社会及教育需要的,以此来发展我们的教育。
总之,现代教育需要继承一部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又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培养21世纪的人们应该具有的信息素养与开拓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郑静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2] 彭雅静.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对人的影响与反思[J].中州大学学报.2007(02)
[3] 蒋香玲.浅谈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当代教育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4] 顾明远.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5] 路新民.文化与教育[J].开放教育研究.2004(05)
[6] 闫露.简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若干问题[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
[7] 刘家和.关于传统文化与教育的一些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1994(04)
[8] 程少波.传统文化与教育[J].教育评论.1996(04)
[9] 李军.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八大互动关系[J].浙江社会科学.1997(01)
[10] 朱亚男,刘长宜.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艺术教育的意义[J].艺术教育.2013(04)
[11] 田友谊.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8(Z3)
第五篇:中国好声音评价
中国好声音评价
在气质和精神内涵上与《中国好声音》一脉相承的,那就是《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前者诉诸听觉,后者诉诸味觉,但都真正做到了,抓住娱乐精神最质朴的核心——让人们由衷地感觉到精神上的愉悦,是自发从内心深处感受美好。
很久没有这样的情况了,一档在浙江卫视播出的歌唱类节目《中国好声音》,突然成为持续到今日的热门话题,包括冯小刚、李玟、李静、吴佩慈、金海心等明星在内的诸多名人也在微博上吆喝、转播。虽然节目才刚刚推出一期,就有网友热情地表示,这是今年夏天最好的电视节目,甚至有人嗅到2005年超女的鼎盛气氛。
《中国好声音》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是嫡系出身,浙江卫视花重金购买原版版权,舞美和LOGO都有来头;其次四位评委,那英、刘欢等人不再毒舌,评语幽默亲和,毫无大牌架子,然后主持人低调退居幕后,不话痨不挑衅,将舞台完全交给选手;而最重要的是,第一期选择的数位选手,没有任何华服和浓妆,完全穿自己的衣服,唱自己的歌,按照自己的性子去表现,可以脱鞋,可以流泪,也可以呐喊。在我看来,之前有一档电视节目在气质和精神内涵上与《中国好声音》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前者诉诸听觉,后者诉诸味觉,但都真正做到了,抓住娱乐精神最质朴的核心——让人们由衷地感觉到精神上的愉悦,是自发从内心深处感受美好。
在“舌尖”中,我们看到一锅香浓诱人的莲藕排骨汤是怎么做出来的,挖藕工人在寒冷的藕池里一脚又一脚深深地踏进淤泥,然后将手伸进去摸寻,找出藕节,又小心地掰断分解,每一步花费的体力让人难以想象,而他们所得的却又是昏暗白炽灯下一碗冒着热气的藕汤;而“声音”中,一个叫徐海星的女孩,打扮得像漫画人物中的阿拉蕾,选择了原唱李玟都称难的《自己》,只为了感动已故父亲的偶像刘欢能够转过来,面对自己。还有哈尼族曾经自卑的“王子”,为女友歌唱的美甲店小老板……徐海星的歌曲选得好,这档节目至少做到了回归“自己”。
尊重每一个从来都是独特的自己,从他们各具特点的声音到不同的家庭背景。一个20岁出头的辽宁省农村小伙子,能够唱出雌雄莫辨的英文爵士,庾澄庆开始以为是一个有丰富“生命体验”的女性。在这个节点上,我开始很担心评委会抓住这一点做不太妥当的评价,但是评委不但没有,而且充分尊重了这种独特。小伙子的表现也让我相信造物者的多情,广袤土地上,食物可以酸甜苦辣,声音和性格当然也可以赤橙黄绿。只要是真的,是善的,就是美好的。
从“舌尖”到“声音”,我们看到电视人对品质的苛刻追求,外在的包装是精致的,而传达出来的氛围却是中国的,不是山寨的,也不是矫情的,而是基于对常人日常生活的理解。可以说,如果将它们都称之为娱乐节目,那么一档好的节目就应该从“食色性也”出发,每一种欲望都应该被善意地尊重和引导。食欲如此,表达欲如此,即便未来,倘若有一档情爱主题的节目,也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