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峡西岸谱牒文化调查研究
海峡西岸(福建)谱牒文化调查研究
2陈名实 陈晖莉
福建的谱牒文化自宋代以来就是全国发达的地区之一。明清以后,形成了闽台同根同祖的谱牒文化。虽然解放后族谱停止编修,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沉寂多年的福建谱牒文化重新兴盛,各种族谱的编修遍及城乡,寻根问祖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福建的谱牒文化作为海峡两岸血缘认同的重要依据,对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有重要意义。然因谱牒文化处在民间状态,缺乏政策引导,难免有所偏颇。故本课题从探讨福建谱牒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入手,研究当代谱牒文化的现状及对构建和谐文化的影响,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一、福建谱牒文化的渊源
谱牒又称族谱、宗谱、家乘、家谱、家传、房谱、支谱、谱系等,是一种记录家族迁徙、发展的事迹和家族人物的世系、传记的史书。中国家谱种类丰富多彩,根据家谱记载范围的大小可分为房(支)谱、家谱、族谱、宗谱、统谱、异姓统谱等,根据家谱纂修部门的不同又可分为官修家谱、私修家谱。
根植于中国宗法社会的姓氏谱牒,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外华人归乡“寻根热”的出现和中华民族传统意识的复兴,家谱修撰重新风行,出现由宗亲自发组织的临时修谱机构,形成从乡村到城市的谱牒文化热。在各地族谱研究的基础上,出现某些姓氏的统谱,以及姓氏源流研究会等专门研究机构。谱牒作为学术研究的价值日益受学术文化界广泛重视。
谱牒文化是宗族制度的产物,福建宗族制度随着北方士民不断地移居福建而逐步建立。唐代以后,福建编修族谱开始兴起。宋代以后,福建的家族制度趋于完善,福建谱牒文化的体系基本确立,表现为体例已经完备。明朝建立以后,大兴修谱之风,出现普及化态势。福建各地民间不仅家族有谱,家族的分支或各房也修撰家谱,而且还定期续修,时间大约60年至100年,家族把修谱作为重要的永久性事业。
从当前保存下来的族谱来看,福建家族的族谱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开始修纂的。清朝建立,谱牒细化的现象更加明显,一般的世家大族除了共同编修总谱外,各房各支还编修房谱、支谱。同姓宗族之间还共同编修统谱或联谱。
二、福建旧谱牒的文化内涵
历史上福建编修族谱完全是民间行为,因此族谱并无固定的模式。一般来说,福建的旧族谱有四种类型,第一是最普遍的族谱,第二是支谱,第三是宗谱,第四是统谱。从族谱的结构上看,福建的族谱是从简要到庞杂的发展过程,明朝以前的族谱结构较简单,篇幅较小;清朝到民国时期随着不断重新,结构不断完善,篇幅也越来越大,宗谱、统谱都是在晚期出现的。
福建旧族谱的内容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的。由于族谱的编修并无统一的标准,资料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族谱在初始阶段内容都很单薄,经过多次重修或编成宗谱、统谱以后内容才趋于完备。一部结构完备的福建旧族谱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1、谱序,2、凡例,3、家族的世系和血缘关系图表,4、恩荣录,5、族规,6、祠堂、祖墓、族产、契约文书,7、人物传与科名录,8、艺文与轶事。12 陈名实,男,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学研究所编审。
陈晖莉,女,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在职博士生。福建各家族在修撰族谱时,为了提高家族的声誉和族人的自豪感,往往把历史上的某些名人作为自己的家族的祖先,有许多是牵强附会。虽然如此,族谱中仍然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家族制度以及有关地方历史和人物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三、当代海西谱牒文化现状调查
(一)建国以来福建宗族关系的变化及对谱牒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家族宗法制度遭到从政治思想到社会经济的全面打击,编修族谱也被当作封建社会产物受到批评。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族谱被当作封建文化被大量清除,在建国后的30年中,福建的族谱编修几乎是一片空白。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政策。此后,福建农村的宗亲活动日益频繁,宗族组织重新出现,他们把修祠堂、编族谱作为凝聚宗亲的重要手段。以祠堂为据点,成立编修族谱组织机构,进行族谱的编修工作。由于城市内的祠堂多早以成为公产被占用,很少恢复,因此,当代族谱的编修是在农村发起兴盛的,后来规模扩大到编修宗谱、联谱、通谱等后,中心才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改革开放以后,福建沿海一带经济先发展起来,台湾同胞也主要到沿海一带寻根谒祖,因此当代族谱的编修是在福建沿海一带先兴盛起来,然后向内地山区发展。
(二)当代福建地方文化的兴盛对谱牒文化的影响
当代地方文化,特别是地方志的编纂对族谱编修的影响很大。1984年以后,福建省陆续成立省、市、县三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三级志书,一些地方还编纂乡、村级的地方志,历代编修的族谱成为编纂地方志的重要史料。一些从事地方志工作的人员被聘请参加族谱的编修工作,形成地方志与谱牒同时发展的局面。到20世纪末,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决定编修姓氏志,各市、县也同时进行姓氏志的编纂。姓氏志主要是在各姓族谱的基础上进行编纂的,对现存的新、旧族谱进行较系统的介绍,更加凸显了族谱的文化价值,推动了族谱更大规模地编修。
对闽台亲缘的研究也是推动福建谱牒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与台湾同胞有关的福建族谱得到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由此推动了学者对旧族谱的挖掘与研究,也促使新族谱的编修向更深入的研究发展。2003年12月,厦门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举办《中华之根——海峡两岸谱牒研讨会》。
(三)从事谱牒文化工作的团体与人群
当代实际参与编修的大致主要有以下几种人群:第一,乡村宗亲中有名望的老人。第二、家族中有文化的热心人。第三、家族及各房、各支中的热心人。第四、实业家和海外宗亲。编修联谱、通谱等大而全的姓氏族谱,一般是实业家提供经费,同编纂地方志一样,组成族谱编纂委员会和编辑部,由文史专家负责编纂,热心人积极协助,姓氏宗亲中在社会中有名望的人担任名誉职务。
福建是我国重要侨乡,也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台湾和海外同胞、侨胞到福建寻根问祖,使谱牒具有政治意义上的作用。1989年,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正式成立,是全国首家省级专业姓氏研究会,以族谱研究为纽带,与美、英、日、德、法、新、菲、泰等40多个国家和台港澳地区相关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关系。1998年,研究会集福建50多部姓氏经典族谱和上百件珍贵文物赴台展览,在台湾岛内产生巨大反响。
21世纪以后,福建的谱牒文化更加兴盛,一些实业家把家族的谱牒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1月26日,福建省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在福州成立,这是我省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宗族研究会。2006年12月编成《福建黄氏世谱·世系源流编》,并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在此以前,新编谱牒基本是内部刊印,交流收藏。因此《福建黄氏世谱》的正式出版,标志着福建谱牒文化得到政府出版机构的认可。
(四)当代福建族谱编修的状况
在宗亲活动日益频繁、海外寻根备受重视、姓氏研究深入发展的推动下,当代福建族谱的编修已经形成风气,各个家族相互影响、相互攀比,使族谱的体例越来越完备,装帧越来越精美,总的看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数量增多
福建当代编修的族谱数量很多,具体难以估计。谢宗楷写的《福建谢氏谱牒知见录》,记载1978年至1995年福建谢氏编纂的族谱就有48种。1995年以后是福建编修族谱的大发展阶段,数量更多,而谢氏在福建姓氏排列第14位,并非大姓。由此推断,当代编修的福建族谱数量非常庞大。
2、观念变革。
主要表现为:第一、废除族权。在新编族谱中,坚决废除不符合当代社会道德原则的族规。对于旧谱中的族权规定,有的族谱作为资料保存,有的族谱予以删除。第二、尊重女性。在新修族谱中对于有成就的女性,也同男性一样予以记述,旧谱中歧视女性的现象已经基本消除。第三、注重姓氏源流研究。在新修族谱中,对宗族源流研究的内容明显增加,许多族谱不厌其烦地考证姓氏、宗族的源流,及与其他宗族、甚至其他姓氏的关系。对于家族成员向外地、特别是向海外迁移的历史和现实十分重视,记载详细。对于海外的名人,特别是台湾的重要人物,一些族谱考证颇详。第四、新旧记述和谐共处。在新修族谱中,和谐处理新思想与旧观念的差异,即既保留旧谱中有价值的史料,更用新思想、新方法增加续修的内容。
3、谱例创新
总的来看,新谱的编修深受当代地方志编纂的影响,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明显的创新。第一,对于旧谱中的一些篇目,由于其所代表的思想已经不适合当代的社会环境,新谱不再续编。第二、男女并书,体现男女平等思想。改革旧谱记男不记女的体例,实行男女并书。还力图体现男女平等的思想,如不论男女,只要达到标准,在人物传、科名录等都予记载,女儿、媳妇、女子出嫁也不用某氏,而用全名。第三、参考地方志的体例。当代新编族谱尽量借用地方志的体例,把新编族谱的体例向族史、族志、姓氏源流的体例靠近,以减少宗派色彩,争取成为姓氏文化、地方史料的组成部分。一些族谱记述家族所在乡村的社会历史和现状,增设地方史、姓氏源流、大事记等篇目,地方文化色彩更加明显。第四、应用先进编纂方法。当代科学文化的成果也推动了新编族谱体例的创新。因此,在新编族谱中,体例上多有地图、照片、画像等。为联络的需要,一些族谱还设置宗亲通讯录和世系检索表,使谱牒成为人们可利用的一种社会资源。
4、趋向通联
近十年来出现以地区内的姓氏为单位进行编修的世谱、联谱,有的小姓还编纂全国、全世界范围的通谱,有的一个地区中有渊源的几个姓编成联谱,新式多样,不一而足,以下只能举例以为管窥。第一、以县为单位编修姓氏统谱。第二、以大市为单位编修姓氏统谱。第三、以地区为单位编修姓氏统谱。第四、以历史渊源为据编修多姓联宗谱。第五、以省为单位编修姓氏通谱。这类谱牒有合编与分编两种类型。第六、以姓氏为单位编修世界范围的通谱。这类姓氏谱有冠以“中华”,有冠以“世界”,总的就是凡是该姓的都属于收录范围。
5、闽台族谱对接
明、清以后,福建人大量移居台湾,到台湾后定居繁衍,形成家族、宗族后开始编修族谱。然而,建国后福建与台湾联络中断。改革开放以后,台湾宗亲陆续回福建寻根谒祖,许多人在家乡投资创业,或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福建各地政府和宗亲热烈欢迎台湾宗亲回乡探亲,积极为更多的台胞回乡寻根创造条件。闽台族谱的对接基本上是把福建人迁居台湾后编修的族谱,续接到祖籍地新编的族谱中,有认祖归宗的意义,其对接仪式是双方互送族谱。3 在现存的台湾族谱中,一部分对祖籍地、宗族记载较为详细,实现族谱对接比较容易。而有些族谱在编修时就难以考证具体祖籍和宗族,没有留下确切史料根据,因此这些闽台族谱的对接需要仅一步的调查考证。在福建新编族谱中,对闽台姓氏的源流和宗族的迁移大都进行考证,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越来越多的闽台族谱实现对接。2007年9月20日,首届海峡百姓论坛暨闽台族谱展福州举行,共展出156个姓氏的闽台新、旧族谱1000余部,2000多册。开幕式上,还举行了闽台族谱对接活动。
四、对当代海峡西岸谱牒文化的看法
通过以上调查研究,本课题认为:当代海峡西岸(福建)谱牒文化对构建福建和谐社会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因素,关键在于有关部门的引导与规范,使之兴利除弊,以促进福建和谐文化建设。
总的看来,积极作用表现在,当今福建谱牒文化,已有平等、人权、宽容等思想,较成功地保存家族历史记录,是珍贵的文化资料,可供学者从事研究。谱牒文化保存许多优良的道德传统和爱国爱乡事迹,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八荣八耻、和谐社会有共通之处,值得借鉴与弘扬。通过族谱的编修,可以促进同宗同族间的团结互助,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对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有积极作用。
编修族谱的消极因素表现在:封建宗法思想在当代仍有遗存,存在为亲者讳、假托始祖、美化先人、牵强附会、言过其实等。往往还传播宗派思想,而且男女平等还未真正实现,不可避免地出现强调父系的权利,不利于计划生育。
因此,对于当前福建社会出现新一轮的修谱热潮,有关部门应当从思想上积极地引导,用政策加以规范,如制定新编族谱的质量标准,明确族谱印刷出版性质,确立编辑出版新编族谱机制等;政府还可成立专业的谱牒研究机构,编写谱牒修纂大纲,确定体例和内容,以对修谱进行规范和指导。出版部门应积极介入族谱的印刷出版环节,担负起编辑审查的责任。
学术界和社会团体应认真贯彻政府有关规定,以求真务实的学风指导修谱,提高族谱质量,对于族谱中的消极因素,应按提出解决方案予以克服。通过以方志体例对族谱进行改造,创建一种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族谱。
第二篇:大庆市谱牒文化开幕词
大庆市谱牒文化研究会
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词
(2011年8月27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大家好,大庆市谱牒文化研究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现在开幕了。做为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和大庆“三城”连创的硕果之年,以及大庆市第五届文代会胜利召开之年。2011年注定要成为大庆经济、政治、文化的标新立异之年。作为大庆大文化战略的新生力量——大庆市谱牒文化研究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个时刻诞生了。
这次大会的召开,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大庆建市以来第一个以民间文艺家身份出现的、专业性极强的一个社团组织。其次,它填补了大庆没有谱牒研究组织的空白。同时,它还有自己的谱牒编撰编辑委员会、自己的作品,即:氏族宗谱,并投入市场化运作。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谱牒等,是姓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涉及面宽,内涵十分丰富,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家谱起源很早,追溯端绪,几乎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同时。早在甲骨文中,就巳有家族世系的记载。周代的《世本》,被认为是古籍书目著录中国家谱的开山之人。战国时的《春秋公子血脉谱》,首开我国家族史籍之“谱名”。至宋代,修谱便“飞人寻常百姓家”。到明清时,修私谱更为盛行,几乎成为全民性的文化活动。
家谱取一家之史,主要记述姓氏流源,居地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兴替,婚姻状况,土地沿革,人物事迹,家法族有。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极左”岁月里,家谱多年来被冠以“封建糟粕”而遭到全盘否定和排斥。致使华夏这一特有的文化遗产遭到了毁灭性的劫雉。如今在民间幸存下来的家谱已屈指可数,改革开放以后,家谱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和重视,1988年在山西太原成立了中国谱牒学研究会,召开了中国谱牒学术讨论会,创办了《谱牒学研究》,建立了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收藏家谱两千余种)。与此同时,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一些地方和家庭也开始大胆正视秘藏很久的家谱。而在旅居海外的数千万侨胞,华裔人士以及港、澳、台同胞,也掀起了一个寻根的热潮。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谱是血族习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在宗族
制度体系中占有重的地位,发挥着多方面的社会功用。
其一:家谱是维持宗族组织的要件之一,没有家谱对于血脉的明确描述,宗族即使聚族而居,也会因世系稍远而视如路人,甚至还会出现世系紊乱,宗族关系遭到破坏的局面。
其二:家谱是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材料,起着睦族治乡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许多家谱都为本家庭历代有“德行”、“孝行”的人专立列传,就是为了给族人树立学习的榜样。
其三:家谱也是实施家长权的依据和保障。所谓家长权就是族长、房长以至家长控驭族众、卑幼的一种有系统的权力。家长权的实施范围,自然以血缘关系为标准而加以确定,但家族血缘关系限定,则是靠家谱来实现的。
家谱在传统社会中的功用足不可否认的,当然谱牒中也有许多封建糟粕,如宣传封建专、封建迷信、男尊女卑等,必须加以清理。但谱牒作为我国各姓氏血亲集团记载本宗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书,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整理研究,不仅能为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人口学、民族学、遗传学等提供宝贵资料,在民族的亲和性方面,更有着特殊的桥梁作用。可以说,正史、方志、谱牒,构成了中国宗法社会历史大厦三大支柱。在新社会,提倡以新的指导思想,新的思想观念,编(续)写新式家谱,主要是为了激励人们爱家乡、爱祖国,增进炎黄子孙的同胞亲情,增强家庭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其道德修养,尊祖敬宗,昭穆不乱,优生优育,使后代子孙知其木有本,水有源,即懂互助友爱,又懂尊老爱幼,既晓先辈艰苦创业,又爱现代幸福家园,自觉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作贡献。
从档案学的角度来讲,编修新式家谱也就是建立家庭档案,有益于教育培养子孙后代,使之起到“维系血脉,保持家风,教育后人”的作用。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服务。
第三篇:文化变迁调查研究法案
李帅旗081060126,向猛081060137,李高伟081060118
商丘市庙会文化变迁的调查研究方案
商丘历史悠久,民风古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代文化在此都有丰厚的积淀,有许多在别处看不到的文化现象,在商丘还有保留,并形成一种商丘所独有的、独特的“本土文化”,仍然显示着诱人的魅力。商丘的庙会文化是由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发展而来,其内容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图腾、祖先等的崇拜或纪念并成为社会文化的一种方式和组成部分。但随着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生的一系列变革,商丘的庙会文化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们以下对其变化进行调查分析,设计出其调查研究方案。
一. 研究目的:在长期的社会和经济变革过程中,商丘的庙会文化发生了一定的变迁,通过研究我们了解其变迁的方向和特点,以便为市民适应文化的变迁提供借鉴方法,并为政府如何合理的利用和改善此种变迁,以便更好地服务市民提供可行的方案。二. 研究方法:
1.问卷法。就是根据调查目的,制定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按调查问卷所提的问题和给定的选择答案进行回答的一种专项调查形式。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专项调查手段,是国际通行的一种专项调查形式,也是我国近年来进行专项调查的一种主要形式。
可以设计一些关于庙会文化的前后对照的题目,让市民作答,通过市民的回答,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市民关于庙会文化变迁的影响,获得最真实的一手资料。另外也可设计一些问卷对决策者和政府部门的人进行问卷调查,对比分析一下不同人群对于庙会文化变迁的认识有何不同,通过自己亲自的调查来验证真伪,还原真实变化。2.访谈法。又称晤谈法,是指是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庙会文化变迁的具体变化和变化对市民造成的影响,可以对市民进行访谈,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同时有提高了调查结果的信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问卷的不可预测性,使得调查更具说服力。
3.观察法.观察法是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各种资料的搜集过程。观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者往往要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显微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庙会文化的组成变化,庙会的人群变化,庙会的地点变化以及变化地点规模的变化,庙会的主导产业的变化,庙会参与人数的变化,庙会当中民族风情的变化,经济发展对庙会文化的影响等很多问题通过我们的观察来获得这方面的资料。
4.文献法。文献法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文献法的调查分析
①搜集商丘地方统计部门定期发布的统计公报、定期出版的各类统计年鉴等了解文化变迁的信息。
②搜集国内外有关报刊、杂志、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文化变迁的评论和介绍
③搜集当地主管部门诸如旅游局对于火神台历史文化的记载和统计的资料信息
④搜集当地村民手中的关于庙会文化的资料 ⑤其他 三. 研究内容
应该主要研究商丘的庙会文化出现了怎样的变迁,其变化的特点,变化的原因,变化的过程,影响变化的因素,变化对市民产生的影响,市民如何适应这种文化变迁,如何保护原始的古老的庙会文化,如何提高庙会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等。
第四篇:顺义文化创意产业调查研究
顺义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立了由刘淇书记任组长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设立了每年5个亿 的专项扶持资金和三年5个亿的集聚区支持资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质量和速度得到全面提升。2009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97.7亿元,占 GDP比重为12.6%,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2%的目标,成为全市第三产业中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 业。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社会进步的新引擎、城市形象的新符号,成为北京落实“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发展定位的 重要措施手段。
2006年,我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推动下,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呈现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多点支撑、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基本情况
(一)产业发展情况
我区2006年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统计体系,按照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等九大类行业,对区内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进行统计监测。2009年,全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以上法人单位127家,资产总额 168亿元,同比增长15.3%;实现营业收入91亿元,同比下降 21.1%,实现税金总额3.6亿元,同比增长56.5%;实现利润总额7亿元,同比下降9.7%。总体上看,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主导行业明显、大企业做支撑。从统计数据分析,新闻出版印刷、广告会展、旅游、休闲娱乐、设计服务是主导行业,且大企业的支撑是我区文化创意产业 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以顺义国展产业园为代表的会展行业在全市逐步取得龙头地位,设计创意特别是以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江河幕墙、长城华冠为代表的工业设计 行业在全市拥有领先优势,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刷厂、化学工业出
版社、雅昌印刷公司为代表的出版复制行业稳步成长,以水上公园、乔波滑雪馆为代表的文化体育 休闲行业潜力彰显,以花博会为代表的创意农业和花卉文化创意产业前景广阔。
二是园区建设加快,集聚效应显现。目前我区拥有国家级文化体育场馆1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1个,区级重点产业发展园区5个,国展产业园、北方新 辉印刷基地等园区不断明确自身定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和品牌带动效应逐步显现,国门时尚文化产业中心、荣祥广场、欧陆广场等一批各具特色、服务功能强大的综合性项目也日渐成熟。
(二)工作开展情况
几年来,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占义同志在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位为区域支柱产业,延昆同志在《2007年政府工作 报告》中提出要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刘剑同志高度重视并亲自指导协调项目申报有关工作,其他区领导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都 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区有关部门纷纷结合各自职能和工作实际,支持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2006年初我区成立了由区主要领导和13家成员单位组成 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区文化创意发展领导小组围绕推动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明确发展思路,制定产业规划。2006年初,通过组织专题考察调研、区委中心组学习研讨,确立了我区以会展为龙头,打造广告会展、设计创意、出版 印刷三大板块的工作思路。宣传部、文化委、投资促进局等部门充分利用市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及研究机构力量,编制了《北京市顺义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全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布局和工作重点。组织研究力量,制定了《顺义新国展中心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顺义区会展经济发展规划及财政扶持意 见》等政策文件,对新国展及周边721公顷地区进行了综合规划及合理布局。
二是做好项目工作,支持产业发展。紧抓全市开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的机遇,认真包装和准备有关申报材料,加大宣传推介和评审环节的工作力度,使国 展产业园被成功认定为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确立我区在全市会展产业的龙头地位以及打造会展产业平台、拉动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其
周边道路工 程项目也获得5814万元的市级集聚区资金支持。在单体项目申报工作中,我们秉承“培育一批、储备一批、规范一批、申报一批”的理念,通过举办项目初审和 复审培训班、模拟项目答辩现场等形式,认真指导帮助企业完善项目内容,提高项目申报技巧和水平,同时,积极主动邀请有关领导专家来区考察了解项目,协调区 内有关单位向市级对口单位宣传推介项目,赢得了市级领导和评审专家对我区项目的认同。
三是加强宣传推介,提升整体形象。连续4年组织参加了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的宣传推介活动,每年坚持精心设计制作展 台,统筹发挥内外宣力量,通过展览展示、项目推介、领导受访等形式,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招商引资政策、文化创意重点项目进行了集中展示和宣传。丰富 多样的宣传展示,有效提升了我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产业发展尚处在起步孕育阶段。从统计数据分析,目前我区文化创意产业总 量偏小,规模约占全市总量的五十分之一,总体上尚处于起步期,产业吸纳就业和创造税收能力尚未充分显现。但也要看到,方方面面的有利因素正在加速向文化创 意产业聚拢,可以说,我区文化创意产业总体上正处于蓄势待发阶段,只要引导得当、推动有力,承担起新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的功能指日可待。二是产业服务平台尚不健全。目前,全市已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及“一业一策”的产业政策体系,朝阳、海淀、宣武等区县也都出台实施了各自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 配套政策。面对引导支持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我区产业规划及政策制定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工作服务领域和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拓宽,专门工作 机构的力量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完善。三是投融资支持力度尚需加强。目前,为支持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海淀、宣武、怀柔、昌平、丰台、大兴、石景山等区 等均已设立了1000万元至1亿元不等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已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一定效果。由于我区文化创意产业正处于起步孕育阶段,资金瓶颈 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投融资需求尚难以满足。
三、下一步发展设想
(一)面临机遇
当前,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着良好发展机遇:
一是区域发展需求带来的机遇。首先,从经济质量提升需求来看,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转型的关键阶段,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对产业链中创意环节的提炼、分解与重组,可以打破三产界限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加之其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就业带动型等特点,成为我区产业结构 优化升级和经济效益提升的必然需要。其次,从全区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促进临空经济和现代制造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文化创意产业是现 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业设计、广告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有力支撑临空经济和现代制造业发展,而文化休闲旅游、文艺演出等生活性服务业则为集聚产 业高端人才创造了条件。再次,从城市发展需求来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塑造新城文化品位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文化创意中的广告会展、建筑设计、出版印刷、广 播影视等行业,能够有效传播文化理念,彰显城市魅力,塑造城市形象,因而成为提升绿色国际港品牌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二是市区文化创意产业向郊区转移带来的机遇。当前,随着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核心城区的发展空间已无法满足文化创意产业日益增长的投资需要,同时由于竞争加剧,现有文化创意企业的经营成本也不断上升,文化创意方面的投资和现有企业向城市核心区外围转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区凭借良好的区位优 势、产业优势和重点新城的优势,成为众多文化创意投资和企业转移落户的首选。现代汽车研究总院、国家汽车检测中心、中航工业研究院、金蝶软件总部等大企业 大项目的落户,不仅拓宽了企业发展空间,而且促进了我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总的来说,我区在承接市区文化创意产业转移中具有较大优势和吸引力,应紧抓机 遇,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吸引有实力的文化创意企业落户我区。
三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经验证明,文化产业具有反经济周期的特点,每次金融危机反而是文化产业逆市上扬的机遇,2009年全市进一步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为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2009年8月,国家还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了振兴文化产 业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这些都为我区文化创意产业乘势而上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综合分析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机遇,遵循文化经济发展规律,确立以下发展思路与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园区化与特色化发展相 结合、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相结合,立足服务新城建设、现代制造业和临空经济发展,重点打造以文化会展、设计创意、高端出版印刷、体育休闲、创意农业等优势 产业为主导的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把我区建设成国际国内专业会展的主要举办地、北京地标性的时尚体育休闲中心、北京地区高端出版印 刷产业的核心基地、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区域设计创意中心、北京地区创意农业的典型示范基地。同时,积极规划建设好两至三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培育一 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文化创意企业,切实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 求,大力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和重点新城的文化品位。
(三)工作重点
围绕培育和发展“重点集聚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建设顺义国展产业园、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新辉印刷基地、北京工业设计集聚区等重点园区为核心和契机,全力打造五大优势产业。
一是突出发展会展产业。全面释放国展产业园的吸附力和影响力,大力引进广告策划、文化传播、会展旅游等相关配套服务支撑项目,加大对大型展览行业协会 和展会策划公司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作为展会主办方的各大协会在顺义区设立展会运营公司,积极吸引国际知名展会落户会展产业园。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重 点支持高端数控机床、高端冶金板材、中高端汽车及零部件、先进航空材料、高新印刷器材、高科技农产品、食品饮料等专业品牌展会。科学谋划花卉物流港的展后 利用,打造花卉会展产业平台。鼓励会展业与旅游业等的协同发展,推动会展活动向高端旅游延伸。
二是大力发展设计服务产业。全力打造北京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顺义工业设计促进中心的作用,加快发展汽车工业设计、新型建材设计、都市工业设 计、装备制造设计,支持工业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鼓励规划建设国家
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积极培育和引进各类研发设计企业,重点发展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 产品设计、外观设计、广告设计等,以杨镇北京新技术承接转化示范基地为孵化基地,做好广大中小工业设计企业的孵化工作。着力推进北京汽车设计核心区建设, 完善北京汽车生产基地产业规划,以北京汽车研究总院、国家汽车检测中心、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航空工业研究院、长城华冠汽车设计公司、北京现代二工厂 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为依托,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汽车研发机构和汽车企业集团总部入驻集聚区,努力打造汽车工业设计中心。
三是加快发展高端出版印刷产业。坚持以北方新辉印刷基地为中心,以北石槽、赵全营、北小营为辐射区,整合区域复制产业资源,适度向基地集中,提升产品 档次和技术水平,形成集策划、编辑、出版、印刷、发行于一体,与内容产品创意设计和制作以及衍生产品开发相融合的产业群落。支持出版机构、印刷企业、复制 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鼓励发展数字印刷,大力发展包装装潢印刷、精品印刷、高档彩色印刷。支持雅昌、化工出版社印刷厂、人民教育出版社 印刷厂、北京时代天华文化传播公司等大型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吸引出版印刷龙头企业总部入驻顺义,带动区域出版复制业的集聚发展。
四是着力发展时尚体育休闲产业。坚持奥林匹克水上公园赛后的多元化利用,全面落实水上公园及周边15平方公里规划,突出“水上”和“冰上”两大主题,积极引进大型文化体育休闲综合项目,规划建设集激流回旋、赛艇、龙舟、冲浪等休闲娱乐项目于一体的水上运动主题乐园。培育赛艇、皮划艇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 的大型体育品牌赛事,积极申报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全力打造北京地标性的时尚体育休闲中心。办好冰雪嘉年华等一批体育休闲活动。整合乔波滑雪馆、乡村 高尔夫球场、莲花山滑雪场、乡村网球中心等一批中高档体育休闲设施。办好马坡文学会馆、书画院等一批文化机构。提升金宝花园大酒店、金潮玉玛国际酒店、北 京乡村乐园、怡生园国际会议中心、春晖园、绿色度假村、意大利农庄等一批服务设施的品质。
五是积极发展创意农业。以成功筹办举办花博会为契机,大力发展花卉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国际物流港和国际鲜花港的影响力和吸附力,吸引大型高端花卉 企业落户,支持鼓励现有花卉企业向研发设计领域进发,占领花卉产业产业链高端。围绕旅游休闲农业、优质籽种产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以研 发设计为主的创意农业项目建设和创意农产品的开发,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意农产品品牌。
(四)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区领导小组及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办公室的作用,统筹推动全区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认真 落实市级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措施,围绕鼓励自主创新、文化市场拓展、知识产权保护、财税优惠扶持政策等,加快制定出台我区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建立全区文化 创意产业日常工作机制,健全文化创意产业统计和监测体系,加强对区内文化创意企业及园区发展的统计分析,实现对重点集聚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跟踪监测 和服务。加强信息调研工作,组织研究和决策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编发工作简报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以产业园区为依托,重点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企 业提供注册、申请专利、工商税收服务、产业政策和法律咨询等快速便捷的服务。
二是完善产业投融资体系。努力构建“市级资金、区级财政投入、市场融资投入、社会投入”四位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模式。设立“顺义区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财政预算资金,通过项目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参照市级项目评审的标准和流程,对区内有潜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优质项 目予以重点支持。对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北京市政策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文 化创意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协调支持区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以及鑫浩投资担保公司、光彩担保服务有限公司等区内金融机构,为有融资需求的 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贷款支持和其他融资服务。
三是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借助文博会、科博会、京港洽谈会以及北京文化创意网等平台媒介,统筹发挥内外宣力量,进一步宣传推介我区良好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开展优势招商、以商招商和以企招商,围绕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区域和重点行业,招引一批行业内领军型、总部型文 化创意企业落户。支持各类国际性文化创意产业机构在顺义落户或建立分支机构,支持中央驻京文化机构入驻顺义或在顺义建立后台服务支撑机构。
第五篇:海峡西岸光明行
海峡西岸光明行
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简报
第44期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开展“爱心活动”
实施“平安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6年4月10日
省公司团委按照开展“新征程〃新风采〃新作为”主题实践活动部署,结合团青工作和团员青年特点,将工作有机地融入公司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中。
省公司开展百支青年突击队竞赛活动
为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学习、特别能创造”的青年突击队精神,动员团员青年在建设海峡西岸坚强电网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公司团委在开展“新征程〃新风采〃新作为”主题实践活动中,提出在全省电力公司系统开展以“奉献在海西,作为在电力”为主题的青年突击队立功竞赛活动。
青年突击队竞赛活动基建单位以工程建设为重点、供电企业以迎峰度夏,抗灾抢险为重点、县级供电企业以服务新农村电网建设为重点、科研单位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竞赛时间为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公司团委在各单位申报的153支青年突击队中筛选了100支,通过省公司和团省委联合发文。同时成立竞赛活动领导小组,李卫东总经理亲自担任组长,团省委副书记赖军、省公司副总经理林荣卫、省电力工会主席王幼成担任副组长。
公司团委组织开展安全生产辩论赛
为深入开展“创无违章企业”活动,推进公司系统安全文化建设,公司团委与安监部联合举办安全生产辩论赛活动。
辩论赛活动分为单位预赛和公司决赛两个阶段,4—5月份为预赛,通过辩论的形式在各单位开展安全教育,营造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在6月份“安全生产月”期间,将举行公司决赛阶段的比赛。在活动期间,将围绕“安全生产是以自律为主还是以他律为主”、“在安全生产中,安全意识还是业务技能更重要”、“安全文化的形成主要靠企业的积极倡导还是主要靠员工的自觉追求”三个辩题展开辩论。
团省委陈冬书记
到500kV福州变电所检查指导工作
4月6日上午,团省委书记陈冬一行,在省公司总经理助理苏振华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到500kV福州变电所检查指导团青工作。
陈冬书记听取了当值班长的情况汇报,详细了解了福建与华东联络线输送电量和取得的经济效益情况。陈书记形象地把500kV线路比作“高速公路”,220kV线路比作“国道”,他说:“只有„高速公路‟畅通无阻,才能保证整个福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才能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电源动力。”
随后,陈冬书记一行听取了该所所长助理关于变电所创建全国青年文明号工作和开展“奋进在海西•作为在电力”青年突击队立功竞赛活动汇报,勉励变电所人员在取得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好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在创优质工程、青年突击队竞赛活动中能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更大的成绩。
报: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政工部,华东电网公司党组、政工部,省委文明办,省直机关工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公司领导、副局级调研员、总经理助理、咨询、副总师,各部门,电力工会,电力行协
发:公司系统各单位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闽电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简报)
2006年4月10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