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抗日战争史敌后6(简版)
1941年起至1942年,为配合日军南进,开辟太平洋战场,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华北地区抽调重兵开展了大规模所谓“治安强化运动”。对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敌后根据地进行重点封锁与扫荡。当年,就在北平西南方向一百多公里的白洋淀,敌人疯狂地沿着这一华北最大的淡水湖水域,修建碉堡和岗楼,妄图用所谓“囚笼政策”,阻断我抗日军民的联系,打通平津一带的水上交通运输线。一时间,秀丽的水乡狼烟四起。然而,就在不远处的湖面上,有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眉头紧锁,头戴草帽,穿着渔民的衣服,划着小船来到赵北口十二座连桥附近,紧盯着侵华日军岗楼里的一举一动。
这个孩子究竟是谁,他为何会出现在,日寇的岗楼附近呢?他的名字叫赵波,就是《小兵张嘎》里 嘎子 的原型。
1938年秋,侵华日军入侵白洋淀,为镇压白洋淀人民的反抗,日寇以“献铜 献铁”为由,强迫白洋淀猎户交出土枪土炮。针对这种情况,中共安新县三区区委书记和区长赶到猎户集中的大张庄村,召集猎户开会,揭露日寇收缴猎枪的阴谋,号召组织抗日武装,当场有22名猎户报名参加,并自带枪排、大抬杆、火枪,组成了抗日武装“雁翎队”。
河北 安新县 白洋淀,小兵张嘎的故乡,流传着多少“雁翎”奇兵神出鬼没、杀得敌人魂飞胆丧的故事。但 您可知,就是这样一支被誉为“水上飞将军”的抗日游击队,曾经遭遇过那样艰难,那样危险的局面。
1939年2月25日,侵华日军攻占安新城,一小撮汉奸、叛徒投靠了日本侵略者。为了消灭抗日有生力量,日伪军先后在端村、马堡、关城等村庄实行血腥屠杀,制造骇人惨案,当五百余日伪军突袭端村时,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希望能从老百姓口中得知雁翎队的消息,结果老百姓宁死不屈,被残害致死80余人,奸污妇女多人,烧毁房屋5000余间。
在日寇 烧光、杀光、抢光 的“三光政策”下,短短一年的时间,美丽的白洋淀,就沦为了“人间地狱”。侵华日军为分割和蚕食我根据地,还在根据地周围修筑碉堡、挖封锁沟。据侵华日军1942年10月公布的数字,仅在华北就新修筑碉堡7700余个,挖封锁沟11800多公里。
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雁翎队队员们有时几天才能吃上一顿饭,饿了就靠挖芦苇根来充饥。在这最艰难的时期,白洋淀人民全力支持雁翎队,当地村民用芦苇为战士们在芦苇荡深处修建临时住所,队员们有的在作战中受了伤,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到芦苇丛中送药、送饭,他们还为八路军、雁翎队缝制棉衣。
白洋淀雁翎队的水上游击战无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对毛泽东革命理论的伟大实践,其他敌后根据地党组织,也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和环境,带领群众创造性地发展出很多种对付侵华日军“围剿”的游击战术。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麻雀战等战术打破了侵华日军的“围剿”和“封锁”。
1942年5月27日拂晓,侵华日军集中日伪军500多人,分路包抄定南县委后方机关所在地北疃(tuan)村。虽然抗日军民进行了英勇反击,但终因敌强我弱被迫撤入地道,日军发现地道后即堵塞出口,将毒气弹投进洞内,并在洞口点燃柴草、盖上棉被,毒气与浓烟致使北疃村24户被杀光,烧毁民宅36处,杀害中国军民800多人。面对如此残忍的杀害,一位农家汉强忍着悲痛,擦干眼泪,带领党员、民兵,发动全村老少,修筑能藏、能打的地道,开展地道战,坚决粉碎侵华日军的“蚕食”和进攻。那么这位农家汉是谁呢?他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广阔的冀中平原的抗日勇士 张森林,1909年他出生于河北省冉庄一个贫农家庭。1938年,他目睹日寇侵入华北国土,杀害我骨肉同胞的累累罪行,义愤填膺,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冉庄第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并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和民兵连指导员,领导乡亲们和日伪军展开斗争。
到1944年冬,冀中抗战地道已经超过了1.25万公里,整个地道战从冀中迅速推广到晋绥,乃至整个华北敌后。除了张森林,还有被晋察冀边区司令部授予“晋察冀边区爆炸英雄称号”的 爆炸大王 李勇。抗日战争期间,他带领民兵大摆地雷阵,威震敌胆。
还有被誉为“飞毛腿”的铁道游击队队长洪振海。从1938年到1945年,短短的7年时间,侵华日军从枣庄煤矿开采原煤1300多万吨,这些原煤经津浦铁路、陇海铁路,直接连到连云港,最终被运往日本。洪振海就是带领铁道队员截军列、扒铁轨,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让侵华日军的铁路运输线受到重创。他们原来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老老实实的庄稼汉,但侵华日军的到来,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日本敢于欺侮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团结起来,共同对敌。”这就是为什么尽管侵华日军凭借先进的武器、训练有素的军队,控制了正面战场,但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却牵制了大量的侵华日军,使得侵华日军进退失据、难以自拔,最终丢掉了战略主动权,深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向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出突袭,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创,美国政府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就在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同一天,一万五千多名日军,在海空联合掩护下,跨过深圳河,向香港的新界和九龙半岛同时发起突然袭击,驻扎在香港的英军进行了短暂抵抗后,于12月25日宣告投降,香港沦陷,一百六十万香港人民陷入恐惧、饥饿和灾难之中。香港沦陷前期,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收到一份急电,落款署名是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电文中,周恩来指示廖承志等人不惜一切代价突破侵华日军封锁,冒险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战祸从天而降,香港瞬间成为一座遍地狼烟的孤岛,众多爱国民主人士和各界名流来不及撤退,性命危在旦夕。这些进步人士、作家、艺术家,在抗战爆发后移居香港,在这里继续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鼓动工作。他们中间,有国民党元老何香凝、柳亚子,有领导《华商报》的范长江,有《大众生活》的编委邹韬奋、茅盾,有领导香港中国通讯社的乔冠华。这些文化界人士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他们旗帜鲜明的立场,为日本法西斯和汉奸走狗所嫉恨,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发布告示,点名要香港的各界知名人士前往侵华日军和汉奸政权处报到,否则格杀勿论。这些名人此刻最好的选择无疑是尽快撤回大陆,保障人身安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及南方局紧急指示八路军、新四军驻香港办事处和广东抗日游击队营救在香港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
日军攻入香港之初,曾生司令就根据城市作战的特点,抽调原本家住香港的武工队队员,尾随日军进入九龙半岛,建立水陆交通线以及游击区。曾生从交通员那里得到消息,游击队很可能要护送民主人士、文化名人从香港转移。他深知这一任务的分量,爱国民主人士和各界文化精英是中国共产党值得信赖的朋友,是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一定要保护好他们的安全。曾生与干部们开会商议,决定由政委林平亲自潜入香港打前站,摸清岛内的情况。
1942年1月初的一天下午,游击队政委林平,拖着满是泥水的双腿,急匆匆地赶到了会议室,他刚刚疾行两昼夜,从香港带回了廖承志转自中央的营救命令,心急如焚的曾生,已经在这儿等候多时了。油灯下,曾生反复地推演,与游击队指挥员们讨论了整整一夜。
营救路线初步设定是两条,一条是走水路,护送营救对象到达坪山抗日根据地。第二条走山路,他们将会越过香港的最高山大帽山,之后渡过深圳河,前往阳台山革命根据地。
香港眼下兵荒马乱,要想联系到这些分散避难的文化名人,就很不容易。曾生派出武工队,避开了日军的岗哨。首先,他们找到进步人士柳亚子先生,借助他的人脉迅速联络到了不少名人。接下来香港地下党通过“白皮红心”的伪乡长,拿到了一批回乡证,游击队帮助这些名人扮作难民,趁着侵华日军立足未稳,护送他们混在逃难的老百姓队伍里。偷渡过海,还要想办法应付敌军盘查,土匪挡道,艰险可想而知,游击队员如何才能够保障营救行动的安全呢? 战士回忆:(文化人士)同我们一般游击队员不一样的,穿旗袍、穿高跟鞋,我说不要化妆,穿草鞋。我们到哪里去都有战士,你带到一个站,那个站又有人带,一个交通网。要通过敌人封锁线的话,专门是走小路,都是披荆斩棘,通过高山密林,通过封锁线。
至1942年大营救行动结束,曾生司令员和他率领的东江游击队,共营救出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等800余人。这可谓是当年战争岁月的一个奇迹。经历了那场史无前例的大营救,各界名流纷纷感叹,如果没有曾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那么中国整个的文学史、艺术史都将被改写。
华侨中还有一位特殊的人物,他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他就是陈嘉庚,1874年,陈嘉庚先生出生于福建泉州的华侨世家,早年经商创业,被誉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他曾热情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成为同盟会会员。
全国抗战爆发后,陈嘉庚先生积极奔走,在新加坡组织成立(南侨总会)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被推选为主席。每逢南侨总会组织募捐活动,陈嘉庚先生总是带头慷慨捐献。仅1939年一年,南洋华侨就向国内汇款3.6亿多元。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半期间,共计捐款约15亿元,极大地支援了中国国内的抗日力量。除此之外,抗战历史上有名的滇缅公路、南侨机工,也和这位华侨领袖的爱国义举密不可分。
1938年底,国内沿海重要港口相继失陷,中国云南到缅甸的滇缅公路一度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线,应国民政府请求,陈嘉庚先生领导南侨总会,在南洋招募、动员了大批司机和修理工回国,并筹款购买大量汽车和军需物品同往助战,于危机时刻维系着祖国抗战物资运输的生命线。陈先生曾说:“不当亡国奴 就要打到底
如富人有钱不出 于祖国为不忠
救亡图存 匹夫有责”。陈嘉庚先生相信,只要海内外华人团结一心,驱逐外侮定然指日可待。
然而1940年初,陈先生回国期间的一次慰问考察,给他的爱国思想带来了新的发现。当时,年近七旬的陈嘉庚先生率领南侨总会组织的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回国慰劳抗日前线将士与后方军民。为了劝说国共两党团结抗战,陈先生克服了来自蒋介石方面的阻力,冒着侵华日军轰炸的危险,毅然前往延安。大约一周的时间,陈先生亲眼看到了延安 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的新气象。在简陋的窑洞中,他和毛泽东主席彻夜长谈,了解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现状,和中国共产党人 团结抗战的决心。此前,陈嘉庚先生到过重庆,和延安相比让他感觉最鲜明的区别就体现在“两顿饭”上。在重庆,蒋介石花八百块银元,在最好的酒店为陈先生摆了一桌“接风宴”。在延安,毛泽东用自己亲手种的菜,招待这位华侨领袖,只花了一块五毛钱,陈嘉庚对此深有感慨地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939年2月,侵华日军侵占海南岛,国民党守军略加抵抗后,便节节败退。由冯白驹等领导的琼崖纵队与黎族群众同舟共济,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开辟了五指山抗日根据地,直至携手赶走日本侵略者,解放海南岛。
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感召下,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对敌。在东北,朝鲜族、满族、鄂伦春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兄弟和汉族群众一起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在内蒙古地区,八路军得到蒙古族人民大力支持,创建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在贵州,抗战期间直接参军入伍的人数超过50万,其中很多都是少数民族。在云南,彝族、白族、傣族、苗族等20多个民族的群众联合一处,修筑滇缅公路、兴建机场,保障着抗战期间的国际运输线。在西藏,藏族领袖深明大义,通电声讨日本帝国主义,捐款捐物,支持抗战。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同汉族群众一起架桥修路,输送来自苏联的援华物资,全力支援抗战。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以各种方式参加抗日斗争。这场抗日战争牵动全中国,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正义之战。
第二篇: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寒假期间,为了弥补自己薄弱的历史知识,特意到图书馆借了一本记录抗日战争史的书籍,巩固一下历史文化知识之余,也可以培养一下爱国情怀。
粗略浏览过书本的内容后,的确发现无处不洋溢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伟大,为了捍卫祖国,全国各族人民,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以及海外的广大侨胞,都焕发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地投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之中。
而中国作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能够以主力军的重要角色同反法西斯盟国一道打败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是极不容易的。战争最后取得胜利,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在我看来,最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正确的战术指导和全民族抗战,另一个是国共两党顺应历史的潮流,捐弃前嫌,适时地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关于抗战的过程,无数英雄事迹能够让我们感慨万千,而伟人们的事迹也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传颂。也许正如“距离感产生美”这一句话所说的一样,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我对于那些广为流传的故事不是十分地敏感,而更加喜欢关注的却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小情节。当中,一封简短的书信《告全军将士书》就让我感触良多。那是发生在淞沪抗战的过程中事情:即将投入战斗的第五军广大官兵,士气高昂,决定与第十九路军团结一致,并肩战斗,抵御暴日侵凌。此时军长张治中特发布的《告全军将士书》中写道:“深望我军将士,人人抱必死之心,以就国家,以救民族。假如日军犹有一兵一卒留我国内,我们的责任即未完成;反之,我们如尚有一兵一卒,必与日军拼命到底。”
几句平凡的话语,却已经把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和对中华民族的那份责任心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拥有先进武器、堪称强大的日军,他们选择的不是畏缩,不是逃避,而是勇往直前。这使我不禁感叹,倘若中华民族拥有更多类似的斗士,或许,抗日战争已经提前得到胜利了。对于现代,这种精神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而从整个抗日战争的过程中,这只是算是冰山一角。也许是因为得到了传承,所以一批又一批的斗士就谱写了更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为中国的胜利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国共两党的适时合作,也成为胜利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我觉得这才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真正团结。国共两党虽然一直持续斗争,但说到底,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全国人民的觉醒和奋起,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基础,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团结的核心,就不能形成一股最坚强、最有效地的力量去抵抗日本侵略者。多少年来,“自己人不打自己人”这一句话,无论在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范畴,只要是联系到抗日战争史,都会多次地出现,这能够歌颂当时团结一致,抗战到底的精神的同时,也能够增加中华人民的凝聚力。
我觉得对历史的回顾,也必须联系到现在,要对现在的状况有所反思。抗日战争的历史还充分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当年日本帝国主义敢于大规模侵略中国,除了因为中国在政治上腐败哀朽以外,就是因为中国的经济落后,力量弱小。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努力,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国力明显增强,虽然,现在也许不用太担心被别的国家侵略的历史重演,但毕竟现在的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想要变成真正的强国,就必须抓住时机,深化改革,努力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强大的国防,进一步增强国力,把中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无论如何,我们始终是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正如“市场没有眼泪”一样,只有真正地使自己强大,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而对于祖国来说,每一个中华子女都肩负着一定的责任,是一种不能推脱的责任。这场伟大的战争所提供的丰富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的,更多的是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我们也应该使它得到发扬。
第三篇:读《抗日战争史》有感
读《抗日战争史》有感
姓名:XXX 班级:11自动化
学号:20110502107 《抗日战争史》作者:何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伟大的国家,历经了千辛万苦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无数名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才换来这平静的生活。那一段历史对于现在绝大多数人而言,只是成为影视作品书籍档案中一段段、一片片的叙说和演绎,而对于现今依旧存世而亲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们来说,那是充满了荣辱、动荡气壮山河中夹杂着血雨腥风的残酷事实。这个代价是巨大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该铭记的一段历史。
翻开《抗日战争史》,映入我的眼目的是连天的炮火、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队、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打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术,使骄狂大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同时,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所接受长官的指示。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最后,蔡延锴军长亲临前线指挥的画面„„还有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
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
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了一句句的抗战号角。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11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国进行的仍是一次封建王朝战争,而日本则进行的则是一次国民战。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那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状态啊!国家积贫积弱,民众被污为‘东亚病夫’众多的民众连温饱都无法解决,徘徊挣扎在死亡线上,而我们惟一取得的胜利,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胡锦涛总书记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中说:“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形势。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都是抗日的烽火。”是啊,你能从全民族抗战中感到一种力量吗?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善良,忍耐是我们传统的美德,每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强大的不屈精神抗战精神便会从他体内迸发出来,发出震天的怒吼,释放出令人眩目 的力量,击退一次次的灾难和困苦,使自己经过漫长的岁月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越来越发出耀眼的光芒。
国家,沉甸甸的一个词,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又何以有国,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生死与共。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在他们正确领导下新中国也建立了60多年了,祖国的面貌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繁荣、富强是世界对他的肯定认识。缅怀无数革命先烈、民族英雄,我们这一代要更加珍惜现在,积极努力,回报社会,为祖国的更加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的强大,就意味着社会的稳定,也就能创造出祥和,幸福的生活。但请不要忘记,和平有时候是需要用生命铸就的,是需要用鲜血和汗水去维护的。所以我们在展望未来的时候更应牢记历史,保持时刻的警醒。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在《抗日战争》中,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大学生,建设祖国,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我们也要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第四篇: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环节作业
(一)十四年抗战
学 期: 2016-2017(2)班 级: 15+电子商务+序号 学 号: 20150070214 姓 名: 李亮 教 师: 李阅民 办公室:承德楼217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育目前2017年春季教材已全面落实。听到这个消息,不由得又想到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恰好最近读完了《中国抗日战争史》,就写一下个人这本书的感想吧。
十八十九世纪的日本,确实是一个小国,但是这个时候日本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天皇,明治天皇睦仁。明治天皇主张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强盛起来了。日本于东亚,就相当于英国于欧洲。随后,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直到二战结束,日本差点把自己侵略到亡国。1931年,日本发动“918事变”,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拉开序幕。
日本人侵华可以说是蓄谋已久,1868年3月明治天皇发表的《天皇御笔》,宣称要“大定国是”,即“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使国威布与四方”,此时的日本上上下下民族情绪高涨,急于通过一系列手段使国家步入“列强”的行列,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在1874年侵入出兵台湾,一年后占领朝鲜。可以说日军全面侵华是一件早晚会发生的事情,是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几十年来所贯彻的方针,其把入侵中国开拓领土作为本国发展的必经途径了,这样一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1937年战争爆发的那一刻,短时间内出现了一边倒的战局,也更能让我们看到,日本人为了这一战处心积虑做了多少年的准备。
毫无疑问,抗日战争是非常艰难的,在开战初期,日军为了这场战争蓄谋已久,无论是从训练还是饮食上面日军都远远优于国军,尽管因为基因的问题,日本士兵普遍矮小,但是身体却更加强壮,训练更加有素,这也导致日本普通士兵单兵作战能力远远强于普通的国军(双方特种部队不列入此内),我记得以前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国军里面有一条战斗准则,和日军士兵非不得已进行白刃战时,一定要确保形成多打少的局面,4 VS 1,以此才能确保胜算降低伤亡。
说到飞机,如果说战争初期国军还有小部分制空权(毕竟杭州的8·14空战,太原的9·21空战以及1938年南昌一武汉上空的4·29空战等多次空战中能取得重大战绩),但是别忘了,日本是当时亚洲唯一一个有能力研发战机的国家,那么战争中期在1940年“零式战斗机”进入中国后,可以说国军在天空上几乎无法进行有效的抵抗了。
再来看看海军,能和美国太平洋舰队死磕,想必日本海军必然不是善茬。整个战争期间日本海军有战舰637艘、总吨位193万吨,我记得大和号就有6,7万吨。此外,自1922年日本造出第一艘航母,到战争结束,日本一共造出了25艘航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太平洋战争开战前,日本海军航母数量比美军多。
时间走到1937年12月13日,一个对中华民族来说,永远忘不掉的日子,南京大屠杀,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让我们中华民族铭记于心了十几年。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细节,我在这里不愿意多描述。前些时候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问题,题主问,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当时就在想,南京大屠杀是我们中华民族应该永远铭记的,怎么能说和你没有关系呢?一个答主回答道:小时候学校附近一条街拓宽施工,挖地基挖出来一坑白骨,引起很多人围观,我们班好多小朋友都跑去看热闹,我也想去的,但是因为下雨我感冒了就没去,准备第二天再去。第二天雨过天晴,一坑白骨变成了诡异的黄绿色。然后南京军区防化团的防化兵来了,穿着外星人一样的防化服把一坑白骨拣走,然后进行大面积洗消作业。
南京军区日本遗留化学武器销毁办公室鉴定结果:变色骸骨为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荣字第1644部队的人体生化实验遗留物。于是那天到现场看热闹的人全部被要求去指定医院注射防疫疫苗,荣字第1644部队,跟731部队齐名的一支部队。
没有关系。
事实上大部分国人谈起南京大屠杀,都只是三分钟的义愤填膺,之后妞照泡舞照跳。
死的不是你,不是你的家人祖上,那自然和你没关系。你只需要记住这件事就可以了,没人要求你一定要做什么。不需要你咬牙切齿,断指明志,甚至不要求你提起这件事,不要求你去纪念。
只需要记住,就可以了。
要记住,在我们衰弱的时候,会有人来到我们的土地,把我们的人当做猪狗一样杀戮。
遗忘历史的民族没有前途,纠结于过去的恩怨也不明智,只需要记住发生过什么,自然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还好,我们迎来了胜利。时间是1945年8月10日晚上7点左右。
当晚,蒋介石和一些官员正在宴请墨西哥大使,忽然听到附近的盟军总部传来欢呼声,继而鞭炮大作。原来,盟军总部收听到了东京的广播,日本外相东乡茂德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投降条件。很快,数十万重庆市民涌上街头,一位记者曾回忆:美国士兵们乘军用大卡车冲进市里,纷纷跳下车加入庆祝,过了一会却发现回不了车上——车上已经爬满了欢笑的中国儿童;云集在重庆的知识精英们泪流满面,到处吟诵杜甫的名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蒋介石再也无心宴会,他迫切需要和高级将领们见面。而后,他急召高级将领开会,确定了两件事:第一,提醒敌军只能向国军军官投降;第二,拍电报给正在南京的日本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命令他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不得破坏资产,并接受何应钦的命令。冈村宁次拿着这份电报,心情十分沮丧。他犹豫再三,语气恭敬地复电蒋介石说,会派人前往江西玉山协商投降事宜,并请玉山机场派员接见,“仰赖照料为感”。蒋介石当然不会让投降者选择地点,他命令日本代表改飞湖南芷江机场。“选择芷江作为洽降地是对日军的一种讽刺,” 8月21日,日本洽降代表今井武夫等人来到芷江。当天下午,中国战区接受日军洽降会议正式举行。两天后,会议结束,中国代表何应钦召见了今井武夫,告诉对方日本投降书签字地点设在南京。
芷江洽降后,中国战区16个受降区的受降仪式陆续展开。南京的受降仪式上,何应钦代表中国政府正式接过了日本的投降书;北平的受降仪式上,在太和殿前的观礼群众高呼“胜利万岁”„„
在这里我想起了一件事,我一个同学给我讲过他太爷的故事,他的太爷是国军的,虽然顶着个团长的名头,但确是杂牌中的杂牌。全团百来号人全是父老乡亲,武器都是自己打的大刀长矛,打铁砂的土枪。最好的武器是太爷手里的驳壳枪,全团就一匹马,是的,就一匹。百来号人埋伏打十几个日军,打死3名,自己牺牲十几个人,剩下日军还被跑了,没办法,日军枪好,枪法也好,双方战斗力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但是还是得干,不干身后的家人全都要遭殃。听他爷爷说,胜利那天,他的太爷呆坐在椅子上,整个人如释重负,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一样,带着这么群平民百姓面对武装齐备的凶残敌人,心里的压力与绝望不问可知。
好在付出了十四年时间,22场大会战,3500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后,中国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诚如蒋介石在《告全国同胞书》中所说:“我全国军民经过这八年来无比的痛苦和牺牲,始结成今日光荣的果实。”
第五篇:《中国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一把合上的扇子
——读《中国抗日战争史》有感
那是一段沉重的过往,那是一个如同炼狱的时代,那是一段每个中国人压抑痛恨,历经多年也无法平息怒火,更无法忘却的历史。在那个年代,中国历经折磨与屈辱,磨难与摧毁,如同那摇摇欲坠的老妪,再经不起一点折腾,苟延残喘,轻轻诉说那段血泪却又无人倾听。从“七七事变”到如今已有整整80年,这段伤痛就这样绵延八十年,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心头,无法随时间流逝而消失。那是我们每个人的过往,那是我们每个人的伤痛。
从小到大,课本、影视资料以及身边的所有人都在帮助我铭记这段历史,数不清的的文字,数不清的的场景再现,让我怎样都无法忘却。而《中国抗日战争史》这本书以中国全民抗战为经纬,由“七七”卢沟桥事变起,记述中华人民为这段抗战付出的惨痛代价,才让我们的国家重生的史实。“为重振中华民族之复兴,奠定世界和平,吾人切不能遗忘抗战中之经验教训。”便是作者作此书的目的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一书,用较为客观的的态度批评了敌我得失,不屈不饶地为国家的安危奋战,打压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错综复杂的抗战史有条不紊地梳理时,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尊严,诱人联想,导人深思。
回顾抗战史,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一场场的战役,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接下来的战略相持阶段,著名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到后来的一场场战略反攻战役,每一场战役在历史前沉淀下来的都是染血的辉煌。读之,心中总不由地涌动一股复杂的情愫,为我们民族的奋起反抗而激动,为付出惨痛代价的烈士而感动痛惜。
在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一段段历史文字、一个个亲历者的讲述面前,日本竟然到如今还未承认他们当时的罪行并作出忏悔。在一期《最强大脑》的节目中,代表中国队与日本队对抗的王昱珩在挑战成功后这样说道:“200把扇子不适合我,30万把比较适合我,我曾经看过一把扇子,上面写满了字,合上是一把空白的扇子。”30万,是那遭遇屠杀的同胞,一把空白的扇子则映射的是日本不承认当年犯下的罪行。我们如今的每一天,都是当年那个支离破碎的中华民族付出惨痛的代价换取而来的,我们失去了多少同胞,国家在那水深火热之中挣扎了多久,这些事实日本都不应该掩盖。无论他承认与否,真相永远不会消失,而历史的正义也永远不会被撼动,它就在那里,终有一天会被昭告天下。
为了和平,收获战争;为了未来,收获教训。“以史为鉴”不是仇恨的延续,而是为了吸取历史教训,在教训中求得国家的稳步发展。抗战史,唤起了我们民族不屈不挠,团结一致的精神,为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强劲的精力。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铭记历史,我们更要做的是传承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伟大复兴而努力。随着越来越多的亲历者的逝去,许多事实的难于取证,我们要加快步伐,为日本人正视历史作出努力。
我相信,当我们的国家足够强大的时候,这些被日本人尘封的历史,终会拂去那层面纱,将他们当年的罪行暴露于世,昭告天下。
读史明志,以史为鉴,在历史这面镜子中反省、深思,从而延伸人生的长度,提升人生的深度,达到人与国家合二为一的境界。镜,乃形;境,乃影。镜中境,形影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