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毅中信息化与城市化互为支撑彼此促进
李毅中:信息化与城市化互为支撑彼此促进
上海世博会首场主题论坛——“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坛今日在浙江宁波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电信联盟、上海世博会执委会与宁波市政府共同主办。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到会并发表致辞,他指出,城市的发展、建设和管理,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城市化的进程也带动了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信息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李毅中强调,今后我国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培育物联网产业,推进通讯网、互联网、广播影视网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融合推进信息化和城市化,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推广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度应用。
李毅中还同时指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数字鸿沟、网络信息安全等问题,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倡议各国加强合作,兴利除弊,发展与管理并重,健全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共同促进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以下是致辞全文:
尊敬的俞书记,尊敬的赵书记,各位来宾,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参加今天的论坛。在上海世博会召开之际,国内外城市市长、国际组织、学术界和媒体代表聚集一堂,研讨信息化与城市发展的经验和道路,相信对推动信息化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谨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本届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众所周知,信息化对城市的发展、建设和管理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在城市的应用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和发展。回顾近年来中国城市的发展,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提高了城市的通讯效率,便捷了居民的沟通和交流,加强了城市的交通管理,加快了物流业的发展,增强了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改善了城市的综合发展环境。城市的发展、建设和管理,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
与此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也带动了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信息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电话用户达到了10.9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了4.04亿人。电脑、手机、彩电等电子信息产品广泛普及,手机视频、无线城市等新的增长点不断催生,智能交通、电子医疗、现代物流等信息化的应用迅速发展。信息化建设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8%增长到2009年的46%。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需求,并且具有巨大的潜力。工业化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同时以工业化、城镇化来促进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我们也注意到,在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加大了扶持的力度,把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提出了智慧地球、宽带普及等政策,提升了经济长期的竞争力。这也为我们统筹协调、推进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今后,我国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随着宽带技术和下一代网络的发展,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重要。我们要努力打造宽带、融合、泛在信息通讯网络设施,推动网络升级换代,加快农村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下一代发展,加快培育物联网产业,推进通讯网、互联网、广播影视网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第二,融合推进信息化和城市化,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把信息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加快3G、电子商务、软件服务、网络动漫、电子娱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拓展新兴消费,推进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催生新兴产业。加快TD的研究和产业化的步伐,促进4G的发展。
第三,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推广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快信息技术向各行业、各领域的渗透,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的集聚,实现优化升级。在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路子。
还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数字鸿沟、网络信息安全等问题,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倡议各国加强合作,兴利除弊,发展与管理并重,健全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共同促进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女士们、先生们,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也是增进各国人民了解和友谊的盛会,让我们借助这次盛会,以论坛的举办为契机,交流、研讨,携手合作,共同推进信息化与城市化的发展,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第二篇:互为促进,实现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在2005这个战略调整年里,我们的同仁,应如何跟进公司的脚步,实现与公司的共同发展呢?在此,我想和同仁们说的是:“做好本职,完善自身,即可实现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一个企业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工作;一个员工的发展,也不能离开企业而存在。“人力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没有员工的努力,企业不可能发展;但没有良好的企业环境,员工也难以实现自身的发展。企业与员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两者都是为了求得良好的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一个员工想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先着力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建立在个人发展的基础上,而企业发展了,反过来也会促成个人的发展。
那么同仁们应如何着力于公司的发展呢,很简单,就是“做好本职,完善自身”。
首先,同仁们必须先树立起敬业的心态。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具有敬业的心态,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尽职尽责完成分配的任务,做好本职。敬业不仅是工作的原则,也是人生的原则。每一个人,只要具有敬业精神,无论你身居何处,身处何时,即使在艰苦的地方,只要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终究会获得回报。当然,全心全意、尽职尽责是不够的,还应该比自己份内的工作多做一点,比别人期待的更高一点,抱着追求尽善尽美的态度,尽你最大的努力,求得不断的进步,如此,不仅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利益,也可以为你个人吸引更多的注意,给自我的发展提升创造更多的机会。
其次,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社会瞬息万变,未来唯一可以确定的东西就是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任何个人,为了确保自己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外部环境,都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是这个时代对每一个有抱负的人得要求。也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个人也才能不断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公司发展了,效益提高了,也将会运用更多的资源来促进同仁个人的发展,并为员工提供更多更好的薪资福利待遇。譬如,今年,公司为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投资建成了“职工之家”员工活动中心,还协同公司工会举办了一系列文体竞技活动,如拔河比赛、趣味接力赛、游泳比赛、篮球比赛、中秋猜谜活动等等;为了广大同仁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及管理能力,公司还组织开办了大专培训班、日语培训、英语培训、沟通技巧培训、客户服务与服务技巧培训、中层管理人员管理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培训课程。当然,目前公司提供的薪资福利待遇及职工的职业培训未必是行业内最好的,也未必让同仁们都满意,但是公司一直在努力,努力为同仁们提供越好的的薪资福利及职业培训。相信依靠同仁们的不懈努力,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公司将为同仁们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资福利及职业培训,实现公司与同仁们的互利双赢。
希望同仁们搭载着东南这艘航船,齐心协力,做好本职工作,不断完善自身,与公司一同乘风破浪,风雨兼程,不断挑战,创造辉煌!
第三篇:信息化促进教学变革与创新[模版]
信息化促进教学变革与创新
摘 要:目前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来说,智慧教育是整个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势,其主要是通过利用互联网促使教学系统能够进一步走向网络化以及广泛化的重要途径。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利用相关的技术和整个教育发展相互结合,能够进一步对其教学的改革进行目标的达到。其不仅能够对相关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还能够进一步对整个教育的模式和学生们感知能力以及学习的方式进行相应的创新。因此,在目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目前我国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对其信息化手段的教学变革创新途径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创新;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5-105-2 目前我国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其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只是对于其自身教学的方式以及相关的方法等等进行了一定的转变,在其转变的过程中利用了相对比较多的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这就在某些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创新的速度,但是对于其根本模式的创新没有进行相应的重视。
对于教学的模式来说,其主要说的是在相关的理论基础条件下,利用课堂的教育教学为主要的基础,对各个能够保证其教学过程达到相应的目标的因素进行相应的融合,进而促使其能够融合成相对比较稳定并且操作相对简单的教学结构。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其主体都是老师,老师通过相应的知识解答并且进行相应的教学等等向学生们传输一定的知识结构。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比较被动,而对于各种教学器材来说都是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会提高老师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能力,但是会促使学生们失去主动的感知能力,进而对学生们自由发挥的能力进行了限制,这种教学模式长时间的发展下去,就会促使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机械化,没有创新能力,进而阻碍了人才的建设。对教学方法进行变革与创新的主要要求
首先就需要相关的学校和老师对教学的主要性质进行相应的了解,并且还要将相对创新的理论作为主要的基础,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转变,促使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将学生以及老师进行相应的融合,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还能够保证其课堂的学习气氛。其次就是要对其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转变,促使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起到为学生们引导的作用,并且组织学生们能够积极的融入进学习的气氛中去,学生们并不只是被动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在整个创新的过程中,要保证整个信息技术与其创新的方式相互融合。信息化教学变革与创新的途径
智慧教育是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深化与提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智慧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的内在需求。作为新型的教育模式,智慧教育引领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其中包括教育理念、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教育事业的信息化发展是整个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形式。因此,在校园发展的过程中,要以网络建设为主要基础,能够给学生们学习过程中提供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更加促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进而对各个教学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以及高效化。对于智慧教育的发展来说,其主要就是利用互联网作为主要基础,进一步促使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对相关的资料源进行相应的开放式提供,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相应的转变。
3.1 信息技术支撑教学理念创新
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提倡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素质教育价值观体现在教学理念上,主要表现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代表的互联网,其“精神内核”是“民主、协作、交互、共享、探究和创新”,完全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并随着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教学理念朝着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等深化,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阶能力的培养。
3.2 对相应的资料源进行建设,并且完善相应的平台
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要积极引用相应的互联网教学的方式,并且还要利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对学生们进行全面的教育,不仅要保证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应的网络资料,还要对相关的教学软件进行配置和研发。而且还要进一步对老师们的资料源开发能力进行相应的提升,促进整个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实现电子教学化的发展,保证资料源能够被所有的学生和教师所享用。
3.3 建立网络管理平台,促进学校管理模式的变革
网络管理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更迅速、便捷的沟通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减员增效,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整个网络管理平台,将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教育和教学的管理与网络紧密地结合起来,发挥网络管理的短平快效应,以促进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工作、学习的快捷高效交流,加快学校、家庭、社会各层面的信息传递速度和效度,使校园与社会、校园与家庭更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综合的教育整体。
3.4 构建运维管理体系,注重人才队伍培养
建立与信息校园建设相适应的、开放的、动态的管理制度,实行分级管理,是“信息化校园管理”建设的长效保障。同时,系统监控、系统管理、项目管理、维护服务等,是保障校园信息化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支撑体系。最后,提高体育特色信息化管理水平。香雪小学作为体育项目特色学校,通过信息化管理,做好体校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开设体育项目特色网页,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以求体育特色效益获得最大化。
3.5 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3.5.1 建设标准化多媒体教室
在目前我国信息化形式教学的模式下,多媒体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性条件,对于整个教学质量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其多媒体教室都产生了数量相对较少,供应不足的现象,还会产生大多数老师不会使用多媒体的问题,对于课件的制作效率以及制作的水准都相对比较低下,因此,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所以,相关的学校在进行教学创新和改革的过程中,要对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不断的加大,并且还能够对其曾经的教师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完善,对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不断增多,进一步促使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相应的教学。除此之外,还要利用统一的标准对多媒体教室进行相应的建设,提升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的不断变革和创新。
3.5.2 提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化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料
目前我国网络化发展相对比较发达,进而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这不仅对教育事业做出了相应的发展,而且也为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方式进行了相应的丰富。不过,网络的发展不单单只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也为学生的学习以及老师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懒惰性的影响。对于相对丰富的网络资源来说,不建立相应的学习以及教学的目标,就会产生选择过程中的迷茫性,这不仅会影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质量,而且还会进一步耽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分配。因此,相关的老师在对教学的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要对相关的目标以及对象和其自身教学的特点进行相应的网络资源选取,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大部分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还要多方面掌握更重要媒体设备的使用,促使其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现其自身教学的特点,保证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学习相应的知识。
3.5.3 加强老师对于课件的制作水准
对于老师的教学过程来说,一个品质相对优秀的教学课件是其保证教学水平提升的最重要的基础,所以,相关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其自身的条件,对其课件制作的水准不断提升。对于学校来说,还可以开展相应的讲座对老师们进行课件制作方面的教育教学,培养每一个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的方法,进一步为老师们在制作课件过程中进行多方面的收集。在老师们进行课件选择的过程中要明确所讲解的内容,并且还要对学生们的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相应的提升,在制作的过程中,要多使用相应的图片以及表格等等,促使其教学过程中的丰富程度,进而提升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在乐趣中进行其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而且,对于老师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应用不能对学生们学习的中心思想进行偏离,要利用相应的课件对难题进行相应的简化,提升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3.5.4 对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创新
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转变,促使学生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在新型的教学方式过程中,老师们不仅要发挥其主要的引导作用,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相应的中心教学方法,对教学的方式以及结构进行相应的创新,对其教学的方式进行相应的丰富。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方法选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媒体工具。不同的媒体工具起到的教学作用不同,因此,其相应的效果也会不尽相同。如果同样的教学资源同样的媒体设备,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相关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对其教学的方式进行相应的创新,并且总结相应的经验,进行教学效率的提升。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发展的环境背景下,对教学的方式进行相应的变革和创新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以及规律性,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相关的媒体以及网络进行相应的创新应用,还要对其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相应的创新,进而促使教学的创新,促使我国教育事业走向智慧化的发展方向。
参 考 文 献
[1] 祝智庭,管珏琪.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1-9.[2] 陈耀华,陈琳.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公平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70-74.[3] 祝智庭.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9:4-8.[4] 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王伟.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23-29+34.[5] 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6] 陈琳,陈耀华,张虹,赵苗苗.教育信息化走向智慧教育论[J].现代教育技术,2015,12:12-18.[7] 祝智庭.以智慧教育引领信息化教育变革与创新[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14,01:4-7.
第四篇:促进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思考
促进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为实施税收征管的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而税收征管的科学化、精细化,也给税收征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深层次的应用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税收征管工作的不断创新,如何促进信息化与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提升税收征管的水平和效率,成为当前税务部门的重要课题。本文试结合广东国税的信息化建设实践,就如何进一步促进信息化和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加快税收实现管理现代化,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广东国税征管信息化历程的回顾
总体上来看,广东国税的信息化是从20世纪80年中期起步的,目前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这20多年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1994年以前)。这一阶段以上世纪80年代中期把PC机电脑引入税收计会统工作为标志,开始了广东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征程。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尝试将电脑应用于计会统以外的征管业务,开发了征收开票软件。之后个别市、县(区)局结合工作的需要,自发地开发具有申报、发票管理、税务登记等功能的征管软件。这一阶段是早期的征管改革、会计改革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结合起来进行的,主要是逐渐用PC机的简单程序来替代计会、税票填开、记录打印等手工操作,特征以分散操作、单台运行为主。
第二阶段是磨合阶段(1995至2004年)。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广东国地税分设,为解决征管人力不足与繁重的征管工作之间的矛盾,广东国税确立了“科技兴税”战略,积极推进征管信息化进程。这一阶段又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1995年-2001年,广东国税积极实施“粤税工程”,开发和逐步推行全省统一税收征管软件,增值税专用发票防伪税控机,税控机与征管系统的联网申报,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交叉稽核系统,税控开票机、税控加油机、税控收款机“三机并轨”等,均取得了成功。这一阶段,广东国税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逐步建成、连通了省、市、县、分局四级网络,实现了从单机操作到网络化运行的转变;推广了省局统一征管软件,实施了电话申报和电子扣税,前台申报可以同时采集数据,征管软件的功能模块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了管理、稽查环节。后期主要是2001年-2004年,按照总局的“一体化”思路,建立了以CTAIS为主体,由防伪税控系统、“金税工程”稽核协查综合系统、电话申报系统、出口退税审核系统的计算机监控管理网络。这一阶段实现了防伪税控开票系统覆盖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并相继对运输发票、海关完税凭证、废旧物资发票和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采取手工采集、网络传输、电脑比对的管理方式。退税管理领域信息化也不断推进,推广了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出口退税子系统和出口退税管理信息系统二期网络版,并实现了出口退税管理信息系统与增值税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联通。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以信息化为重要支撑,加快征管机构、业务、人员的重组,以信息化促进税收征管的专业化,信息手段已应用到日常征管的各个环节。
第三阶段是应用阶段(2005年至今)。这一阶段主要以系统整合和数据集中为基础,以应用为先导,提升信息系统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水平。从2005年开始,广东国税在各市逐步推广应用全国统一的CTAIS2.0系统,实施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处理。与此现时,征管软件、增值税管理系统和出口退税审核系统三大系统的整合工作迅速启动,增值税交叉稽核、防伪税控网络版、货运发票和车购税管理等系统实现了省局集中,并推广了纳税信息“一户式”存储、“一机多票”等系统。系统整合和数据集中,为全系统征管数据的深入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平台。得益于此,各种辅助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推广日渐加快,基于CTAIS2.0的各种外挂功能软件不断完善,信息化应用领域也从税务管理延伸到执法监督和纳税服务领域。近年,全省各级国税大力开展了“网上办税服务厅”建设,积极推行网上办税业务,目前实现了专用发票认证、增值税纳税申报、出口退税预申报等的网上办理,切实为基层和纳税人减负。不仅如此,各市局也积极利用省局定期下发的数据,探索数据综合利用的路子,如积极建立各行业的纳税评估模型、开发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建立“四联动”税源管理机制、开发应用出口退税预警分析系统等,促进了信息化和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
二、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启示
(一)税收征管与信息化有机结合的历程,是广东国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纵观广东国税2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历程,是一个信息化与税收征管逐步有机结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税收征管工作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促进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的源源动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质上是广东国税把税收科学发展观应用于征管实践的具体表现。这一过程,既是一个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的过程,更是一个树立科学精神、探索科学方法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过程。征管信息化道路上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征管体制、机制和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变革,也离不开税务干部培养和树立科学精神,尤其是信息化观念的不断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说,税收征管与信息化有机结合,给广东国税带来了思想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方法上的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二)在信息化和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体中,税收征管工作的发展是基础,征管信息化是依托
税收征管的发展必须以税收征管信息化为依托,征管信息化必须以征管工作的发展为基础,两者相互相承,密不可分。20多年来,广东国税征管工作不断发展,从“一员到户”模式到管理员模式,从人工开票到网上办税,其征管效率的提高,无不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依托;而没有了征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征管信息化的水平也不可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征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不断地给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新课题。而信息技术只有与全局的税收征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为税收工作所用,才能创新税收工作的局面。正是信息技术和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带来了广东国税信息化建设的累累硕果。
(三)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过程,是一个稳步推进、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
信息化与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稳步推进、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与各个阶段的经济发展、社会整体管理水平、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步和税制的发展等条件因素相适应,广东国税的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经历了一个从各地自发、由下而上的应用过程,到上级主导、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一个从单一的计会征收、到覆盖整个征管查业务、再到纳税服务领域的拓展过程;经历了一个手段替代、到业务流程改造、再到数据应用的深化过程;经历了一个业务部门从被动配合到主动配合的转变过程;经历了一个税务人员科技意识和应用能力由低到高不断提升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广东省国税的信息化与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步入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轨道。
三、当前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制约因素
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和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是广东国税信息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尽管当前广东国税的征管信息化成效明显,但信息技术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程度仍然不够,影响了征管信息化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一)现有的征管数据质量不高,影响了信息化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效果
数据的质量是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前,各级税务部门掌握的可用于分析应用的数据信息还不够多,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够高,成为制约信息化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瓶颈”之一。表现在:一方面,目前税务部门的数据采集渠道有限,主要是依靠纳税人的纳税申报,以及各级税务部门的日常管理积累。而那些来源于银行、外贸、海关、劳动、供水、供电等相关部门的数据信息,还非常有限。这些外部信息,往往对税务部门了解企业的生产、销售、成本、资金等运作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估和监控,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纳税评估领域,由于税务部门采集的信息有限,难以掌握有关纳税人生产、销售、成本、财务等完整、有价值的信息,导致纳税评估对数据的分析停留在表层上,一些行业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无法建立起来,影响了纳税评估工作的效果。另一方面,税务部门通过自身渠道采集的税收征管数据的质量不够高,主要表现在一些纳税人的申报纳税数据的真实度、准确性不高,与其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有出入,个别税务人员在日常征管信息的录入过程中也可能出错,影响了数据的质量。另外,近年 “两个减负”的实施,也给税务部门从纳税人方采集资料和数据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税务部门在精简需要纳税人报送的涉税资料、报表的同时,对报表资料中的数据栏目进行系统的梳理,规范数据的报送项目、数据格式和质量标准,力求尽可能采集到有用的数据,又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二)数据应用程度不高,影响了信息化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深度
CTAIS2.0的推广和征管数据的省级大集中,为数据的深入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目前,各级国税机关在全国统一的税收征管软件之外,还结合实际开发和推广各具特色的日常应用软件,但这些应用软件只
侧重于对税收数据的采集和保存,缺乏对纳税人的税源进行分析、监控等功能,数据信息的再利用工作受到很大的制约。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各地也开发了一些税源分析监控系统,比如税收管理员辅助软件、纳税评估模型等,但这些系统都带有明显的地方化、个性化的特点,对全省国税部门公平税负、统一执法尺度带来一定的影响。目前各地数据应用程度不高的现状,影响了信息化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深度。
(三)各种应用软件的整合不到位,影响了信息技术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广度
过去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各自为政,各地的税务管理软件开发过分强调专业化、个性化管理,造成应用软件之间的操作平台、数据标准并不一致,数据无法共享。目前,各地普遍使用的CTAIS2.0系统、增值税发票管理各系统、出口退税系统三大应用软件以及其他专业管理软件,各大软件系统下又链接许多辅助系统,导致这些软件自成体系,标准不一,功能交叉,信息不能共享,造成重复劳动和数据多头采集。为解决这些问题,“金税工程”三期建设将整合各大应用软件系统列为重要目标之一,但目前进度并不理想。征管数据分散于各个应用系统,而各种软件系统的整合升级又受制于诸多因素的现状,不仅使征管工作存在漏洞,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影响了信息数据的进一步加工分析和增值利用。
(四)一些地方的征管改革相对滞后,影响了信息技术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速度
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方便、快捷、高效。但目前省以下税务机关征管改革和创新相对滞后,尤其是机构设置和业务流程,比较繁琐复杂,还不能适应真正意义上的征管信息化的要求。比如,CTAIS2.0上线后,一些税务机关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和业务流程,仍然是按照传统的征管方式设计的,没有及时按照信息化要求对征管体系、办税事项、业务流程进行调整和精简;一些内设机构的设置存在职能交叉的现象,征管查各系列协同工作的要求不清晰;部分业务的审批流程、表证单书仍然沿用原来做法,如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领购等税收业务,不仅需要的资料多,而且程序繁琐,影响了征管信息化整体效能的发挥。
(五)税务干部综合素质的参差不齐,影响了信息技术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进程
一是一些税务人员至今仍没有转变观念,认为征管信息化是少数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事,对信息化建设的参与热情不高;个别领导干部对以信息化手段来改造业务工作的意识不强,利用信息化资源分析业务工作的能力不高,影响了信息化建设应有效果的发挥。二是各地税务机关的计算机人才的积极性也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既精通税收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员还相当欠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三是一些税务干部工作中过分依赖于信息化手段,没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运用纳税评估软件和“评税易”对异常企业进行分析时,计算机并不能自动甑别纳税异常的原因,不能准确区分这些异常是季节性因素、经营不利、决策失误,还是人为调节因素造成的,并据此作出相应的管理决策。这些需要税务干部结合平时的管理经验,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判断。一些税务干部对信息化手段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与税收征管结合的效果。
四、促进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促进信息化和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加快税收实现管理现代化,是广东国税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当前促进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把科学精神融合到征管发展的始终
一是各级税务机关的领导要以科学的精神统筹征管的发展,在推动征管工作发展的过程中,提高科技的应用程度。技术不是万能,但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必须渗透到征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要提升善用信息化手段来促进征管质量和效率的能力。二要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既懂税收业务又熟悉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并充分调动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三是要引导干部正确处理好信息化手段与自身能动性的关系。各级税务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工具功能再强大,但在相当多的工作领域、工作环节,不能完全代替人脑的劳动。尤其是一些需要结合自身管理经验来进行判断分析的业务,例如,纳税评估中对企业异常原因的鉴别、相应征管措施的决策等,需要税务干部依据积累的管理经验,根据方方面面的因素,进行个案分析和处理。也就是说,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熟、经验足的税务干部队伍,是促进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源源动力。
(二)大力推进机构改革,提高征管统筹信息化发展的能力
税收制度确定下来后,税务部门对各税种都面临如何开展征收管理的问题,所以,税收的征管部门是各
税种管理的统筹部门,而实践证明,信息化必然渗透到各税种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征管部门必须对各税种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对资源统一调动,这才是信息化与征管发展有机结合的最优的制度安排。征管部门统筹各税种的信息化发展,必须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征管信息化的发展规划;二是确定总局、省局、市局等各管理层次的计算机系统开发、维护的权限,做到统筹兼顾,分合有度;三是明确同一管理层次各业务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职责和相关衔接制度;四是对现有各计算机系统的有机整合,尤其是CTAIS2.0系统与增值税发票管理各系统、出口退税系统、“四小票”管理系统以及其他专业管理软件的整合,实现征管网络化管理和数据共享。
(三)提高计算机数据信息的质量,夯实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运行基础
一方面,要结合“两个减负”的实施,按照信息化处理的要求,对需要纳税人报送的涉税资料和数据信息,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规范。既精简现有的涉税资料报送的数量,又重新确定纳税人报表资料中的数据栏目,力求做到报表信息简单有用,又能不致让纳税人重复报送。要考虑企业的申报信息与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对应,企业的一些涉税信息,如工人数、工资额、用电量、用水量等也要在申报资料如实反映。另一方面,要在税务系统尽快对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使用等各环节制定统一的标准和制度,操作上严格按照标准和制度执行,使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有章可循。同时,加强对企业办税人员的业务培训,以促进企业准确完整地报送资料,从而提高信息资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夯实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基础。
(四)建立完善的外部信息系统,拓展外部信息交换渠道
由于税务部门自身数据资源的有限性,各级税务机关要积极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拓展外部信息渠道,加强与工商、海关、外贸、银行、劳动、供水、供电等单位的密切协作,建立部门间的横向联网和信息交换机制,实现涉税信息共享。目前,重点是要推进三个方面的联网或共享,一是税务部门与工商、技监部门之间的联网,从源头上实现对纳税人办理工商登记、企事业单位机构编码证的信息共享;二是与银行、海关、外汇部门的实时联网,实现对纳税人资金活动、出口报关和外汇资金结算等情况的信息共享;三是与劳动、供水、供水等部门定期数据交换,实现对企业从业人员、水电成本等的动态信息交流,从而提高漏管户清查、纳税评估和税源监控的针对性和精确度。
(五)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建立各种税源评估数学模型
各级要充分利用好征管系统等采集的数据,建立各种税源评估数学模型,对纳税人税源进行分析和监控,促进信息化和税收征管结合的深度。过去各级粗犷式的税源监控没有针对性,既浪费了人力又不能有效地实行对纳税人的监控。因此,要根据征管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建立一些对分析和监控较为有效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对各种渠道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筛选出纳税评估对象,进而找准税源监控的重点和方向,为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提供服务。
第五篇: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化的合理整合
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化的合理整合一、找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切入点,使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的动因往往是那些具体、直观的事物,而数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很多学生怕上数学课就是因为数学课太单调,而新课程中的数学内容一般都有主题情境图,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这些情境图变成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生动画面,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首先欣赏蝴蝶、蜻蜓、剪纸等一些轴对称图形,很自然地导入了新知识,美丽可爱的图形也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我在讲“比较分数大小”,多媒体课件播放富有童趣的“孙悟空给猪八戒分西瓜”故事引入新课,“孙悟空买了一个特别大的西瓜,对猪八戒说:你吃这个西瓜的二分之一,还是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或十六分之一呢?贪吃的猪八戒赶紧说,我要吃这个西瓜的十六分之一,课件播放到这,笑声就充满了课堂” 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2.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多媒体技术极具变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等优势功用,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效能够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教过《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一内容的教师都知道,这个概念比较繁锁,也比较枯燥,凭着嘴讲,教师讲得非常苦,还不一定讲的清楚;学生学得很累,还不一定领会。然而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形象地、直观地看见小数点这个顽皮可爱的小精灵向左移动一位原数就缩小 10 倍;向左移动两位,原数就缩小100 倍,反过来再向右移动一位、两位,让学生看到原数就扩大 10 倍、100 倍,由此学生直观地感到只要小数点位置一移动,原数就要起变化,至于如何变化(扩大或缩小)那就看小数点是向左移动,还是向右移动。再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向左移,小数与原来相比是缩小;向右移,是扩大”的实质。
3.紧扣连接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得出不同的答案。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而有的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枯燥,难于理解,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例如: 我在教学长方体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引用多媒体软件,提出问题“应用几根2 厘米长和3 厘米长的小棒,才能搭成一个长方形?为什么?”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随着课件的不断变化,展示了几种不同算式的计算过程。2+3+2+3=10(厘米),2×2+3×2=10(厘米),(2+3)×2=10(厘米)。从中得出启示,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信息技术以它丰富的表现能力,良好的启发性作用。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4.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能把教学时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应用多媒体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样动态显示,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再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一个铅笔盒和一块黑板擦,问谁大?紧接着又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分别2厘米和和4厘米是的方木块,问哪个大?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初步获得了物体有大小的感性认识,乘势再通过进一步的演示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在一个棱长是8厘米的正方体空纸盒,放入一个棱长时2厘米的方木块,学生便清楚地看到这方木块只占据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间。然后再把一个棱长为8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正好占满纸盒的整个空间。学生又从这一直观具体的演示中获得了物体占空间的感性认识,就能较自然地理解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一概念。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1.具有面向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教育理念。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变革。教师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的提高自我素质和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使新的教学技术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当中来。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这也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要树立相应的教育理念,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从而促进以人为本”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2.具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具有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能力。整合的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点,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最大化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结合不够紧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做到数形结合、音形兼备,增强教学吸引力,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掌握,使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认为没有信息技术的数学课堂,不能称之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多媒体加以科学合理的选择而盲目使用,把数学教学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甚至把原本简明的问题,搞得花里胡哨,使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措,多媒体的使用成为形式,忽视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所以我们选用多媒体时既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又要注意服从于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把准时机合理的使用多媒体,使教师“教”的主导地位得到加强,也只有这样,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多媒体课件制作应符合教师的授课风格,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又让学生易于接受。
2.不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专业知识。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有些教师说:“如果我不懂数学知识要完成数学教学是绝对不可能的,若不懂教学法知识可能在教学效果上受到一些影响,而若不懂信息技术知识至多在形式上不时髦罢了。因而忽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及价值,而过分夸大数学教师人为的作用”。认为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不用信息技术照样能培养出数学优秀人才。一些小学数学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抵制信息技术的思想。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科研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仍比较低下。表现在对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与应用不够熟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还相当薄弱。这种认识支配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么忽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要么把信息技术作为传统黑板与粉笔的替代品,把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生搬硬套在一起,三、教育信息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信息化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对一些数学教学内容不容易掌握,不外乎这几个原因:一是由于不感兴趣,精力不集中;二是由于没有亲身参与其中,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学生感到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圆尽可能多平均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由于受材料和操作技能的影响,将圆十六、三十二等分时,学生拼出来的图形粗糙,而且费时耗力,严重影响学生对“转化”的理解,此时,将圆等分拼接的过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形象生动,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提高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再如,在学习了七巧板的知识后,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在网上使用百度等大型的搜索网站来搜索有关七巧板的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七巧板这个智慧板的了解,也使学生产生了对我国古人在数学方面的的巨大成就的钦佩之情,也在更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丰富的表现力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加学生的联想线索。如旋转的知识,学生只能从书本上看到静态图形,对小学生来说,很难通过想象,画出旋转后的图形,但借助多媒体技术,可展示图形旋转的动态效果,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受,也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2.信息化教育的有效利用,为教与学的资源共享和家校联系创造了快捷便利沟通的渠道
信息化教育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最大限度的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方便师生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教学素材、资料和学科教学的最新信息,为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获得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快捷方便的通道。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校讯通、手机短信或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通过这些信息工具,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校的情况发送给学生家长,使家长和学校零距离沟通,促进家长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尤其对于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来说,手机和互联网是儿童与父母进行交流的最便捷的平台,也是父母协助学校对孩子的远距离教育的一种直接方式。能使家校及时配合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少走弯路,健康成长。
3.运用多媒体,转变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众多不足,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教师的课堂教学由传统的靠着平面的黑板转化为由全方位跨学科的多媒体技术来实现,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这种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处于更加自由、开放、轻松的学习环境,为师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平等、互动的交流平台,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学生则建立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资源共享等新型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学习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的数学智慧被全方位地开启。如: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2c㎡长方形。如果用方格纸张画,费时耗力,没有足够的时间展示所有的答案。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放飞想象空间,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不同答案。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所有的答案,这样既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增大了课堂容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化教学资源还可以把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数学问题及其本质动态地展示给学生,给学生创设一种生动、具体、现实的教学情境,创造愉快、和谐、乐观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