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委员央视调研媒体融合发展
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委员央视调研媒体融合发展
12月19日,中央电视台、全国政协办公厅新闻局、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联合组织的“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专题调研活动在中央电视台新址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出席活动并在座谈会上讲话,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部分委员和有关新闻单位负责人参加调研。
座谈会由全国政协常委张海涛主持,全国政协委员张秋俭、李东东、黄国柱、邬书林、张德修、郝振省、艾克拜尔?米吉提在座谈会上先后发言。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代表央视致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介绍媒体融合研讨报告情况,中央电视台网络传播中心主任汪文斌介绍了电视媒体和央视媒体融合发展情况;北京电视台新媒体发展中心主任蒋虎、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张延平分别介绍了地方电视台和都市报媒体融合发展情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今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总书记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9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与会代表在座谈发言中一致认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坚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第二篇:“新闻+创意”构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新常态”
“新闻+创意”构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新常态”
提要:目前,大数据挖掘、词云图、信息可视化、“果壳问答”等已经成熟地应用于日常报道、集成报道、融合报道中,新华社集成融合产品体系已经蔚为大观。“新闻+创意”,作为新华社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常态,也将是主流媒体拓展新媒体空间的一种常态。新华社
关键词:主流媒体 融合发展 新常态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传统媒体在数字革命和新兴媒体的强烈冲击下,应对全球传媒格局变化、提升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新常态”:融合发展是传媒变革必然趋势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这表明,媒体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说,融合发展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媒体业必须适应的“新常态”。
媒体融合是全球传媒发展趋势使然。当前,随着新科技革命浪潮的迅猛冲击,新闻信息产品的内容和结构、传播终端的形态和功能、受众的心理和习惯,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特别是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生成舆论、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年轻一代更是将新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传统媒体面临着市场被压缩、影响力下降,舆论引导和主导能力越来越脆弱的问题,有的甚至沦为微博、微信的“印刷体”。
据统计,在2013年前100大热点事件的传播中,由网络“大V”等首发或主导的占了近一半,传统平面媒体首发或主导的不足三成。新媒体在内容生产和信息发布方面的表现更为抢眼。目前,传统媒体新闻信息的首发率已经不到三成,七成左右为新媒体首发。新兴媒体的裂变式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舆论引导和传播格局,舆论生态更加复杂,对新闻宣传工作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传统媒体被边缘化,主流媒体难以真正掌控主流舆论,主流舆论难以有效传播主流声音的问题已经出现。
任何媒体形态都有可能被替代而“死亡”。但是,新闻不死。如果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就能拓展发展新空间、赢得发展新优势。反之,可能处处被动、日渐式微,甚至沦为自娱自乐、自拉自唱、自说自话的“卡拉OK”,也就谈不上影响力,更没有资格奢谈话语权和舆论引导力,媒体要有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能否以浴火重生的胆识、你行我更行的气度实现媒体融合、加快转型步伐,检验着新闻媒体履行职责的使命担当,也检验着新闻媒体本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
“新闻+创意”:新华社的融合发展之路
尽管传统媒体为融合发展进行过多种尝试,希望借助新媒体弥补读者大量流失而造成的损失。但是,从国内外主流媒体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简单地将平面媒体内容搬上新媒体的所谓融合不但没有带来1+1>2 的预期效应,反而使传统媒体将大量内容资源无偿地“为他人作嫁衣”。这种模式持续下去,最终结果很可能是,自己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是媒体融合发展成功的关键。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的年代,传统媒体在话语权竞争的诸多方面不占优势,越来越难以适应传播生态的剧烈变化。如果简单地将纸媒与新媒体技术嫁接,就以为融合大功告成,显然是幼稚的,在实践中也是难以为继的。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话语体系等规律中汲取养分,“反哺”传统媒体并推动其改革创新,巩固和壮大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正在出现一种新的生态,新媒体语境也在形成中。“有理不在声高”,在新媒体环境下,说什么、怎么说、何时说,都需要摸索。新媒体交互、平等、开放的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过去一些传统媒体的习惯性做法,以“我说你听”的单向传输形式,直接搬到新媒体终端上。在新媒体的语境下,光有满腔热情还不够,要把握好时度效,把握好传播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有效性,要理直气壮,更要润物无声;要正面出击,也要学会迂回作战。在许多场合许多议题上,居高临下的说教、刻意拔高的“完美”,在新媒体舆论场往往激起逆反心理,甚至捅娄子、帮倒忙,放大负面影响。主流媒体的新媒体风格,应该是大气谦和、开放包容,心平气和、平等以待。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竞争没有第二只有第一,抢新闻就看谁首发多、独家多,而比创意就看谁的点子新、谁的吸引力强。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新华社贯彻落实李从军社长提出的“集成服务”理念,应用前沿的数字传播技术努力创新、创意、创造,做了很多有益尝试,引领全球传媒之先。“新闻+创意”已成为新华社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成功之路。比如,陆续推出了《三北造林记》《面向未来的赶考》《治国理政一年间》《中国梦 追梦故事》《上海自贸区》《改革时代人物志》等三十多个大型多媒体集成报道产品和“轻应用”产品,创造性地实现了“沙画新闻”“萌图新闻”“动图新闻”等创新,受到新媒体用户欢迎,产生了强烈社会反响,实现了在新媒体、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引领。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设计制作的国内首部沙画新媒体融合产品《“山神”刘真茂:我用一生护青山》巧妙运用我国传统的沙画艺术,并与新媒体手段相结合,以创新的艺术形式讲述了传奇人物刘真茂在大山深处守山护林的感人故事。这部沙画特刊两天内点击量超830万。
《萌图:跟“***”学儒学经典》以漫画和动图形式,对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和《之江新语》一书引述的儒学经典语句进行了形象化释义。首次实现了移动融合产品的“动图”特效,大大提升报道贴近性和阅读体验;而且时效性强,在总书记讲话全文播发不到5小时,画刊就在“新华社发布”客户端上重点推出。画刊推出不到一天时间点击数超过960万,用户对习近平主席引经据典的讲话内容和“动图+萌图”双重特效的新媒体表现形式好评如潮。
由新华社总编辑何平点题创意的《献礼新中国65周年特刊》,以10幅“奇幻照片”为素材,以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为配乐,将新华社“老”照片与“新”技术无缝融合,突出“静”变“动”的神奇,运用介于视频与图片中间的新技术,集“照片”高精画质和“视频”灵动真实于一身,达到静中有动、动中有意、意中有趣的奇幻效果,让读者在经典与趣味中重温共和国走过的足迹,共同见证新中国的筑梦历程。
此前,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和国际部、国内部、摄影部、音视频部等共同推出的《习近平主席出席上合杜尚别峰会和出访“两亚”四国全扫描》《雪域天路60载》《习近平政协重要讲话典出何处》等一系列适合新媒体媒介和用户阅读习惯的轻量型视听产品,平均点击突破500万,最高点击数突破2000万,在新媒体舆论场产生热烈反响。
目前,大数据挖掘、词云图、信息可视化、“果壳问答”等已经成熟地应用于日常报道、集成报道、融合报道中,新华社集成融合产品体系已经蔚为大观。“新闻+创意”,作为新华社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常态,必将是主流媒体拓展新媒体空间的一种常态。
自己的平台:重构采编发流程,拓展融合发展新空间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我们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把握好时、度、效,审时度势、蓄势而发。只有因势、应势、顺势,才能如高山滚木、势不可当。近年来,按照社党组和李从军社长的部署,新华社一直致力于从传统通讯社向现代全媒体机构转型,特别是把打造新闻信息集成服务作为重要抓手,接连推出一系列重大主题集成报道,打造自主掌控的新媒体平台。作为新华社最年轻的部门之一,新媒体中心是新华社推进战略转型的“排头兵”、新媒体建设发展的“先行者”。按照新华社党组的部署,新媒体中心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在产品融合、终端融合、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具有通讯社特色的媒体融合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2013年两会期间,新华社以全国两会报道为契机推出新媒体专线,首次实现向用户提供文字、图片、图表、漫画、动漫、音视频等多媒介融合的集成产品。因为“我们始终相信:即使在内容提供者受到巨大挑战的新媒体时代,有锐度的新闻,依然不可替代”。一年多来,专线“新锐灵动”的报道,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表扬和新媒体用户的好评,也受到市场欢迎。新媒体专线形成“1+N”的协作发稿模式,实现了更有效的多媒体协同报道,实现了通讯社核心职能新媒体化和向新媒体领域拓展延伸。
今年6月11日,“新华社发布”客户端正式上线,标志着新华社集全社之力打造的全国最大的“党政企客户端”集群正式亮相。“新华社发布”上线当日,单条稿件最高点击超过1130万人次,页面浏览量超过5000万。“新华社发布”一经推出,立刻引起手机用户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舆论认为,“新华社发布”的上线,给传统媒体转型提供了新思路。“新华社发布”客户端是一款具有革命意义的新媒体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聚合性”,深度融合了新华社众多新媒体平台,充分体现出新华社作为现代全媒体机构的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
“新华社发布”上线以来,在新媒体领域的舆论引导力初显。在众多重大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和突发事件等报道中的新闻推送速度早于新浪、网易、腾讯等新闻客户端,得到受众好评。“新华社发布”重大时政新闻、高端解读新闻权威及时,专业独到,有效引导了新媒体舆论。在众多社会热点报道中,“新华社发布”客户端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立场。“新华社发布”充分发挥新华社信息采集优势,第一时间实时多媒体滚动播报,弘扬正能量,引起新媒体“点赞”热潮,直观地展示了新华社强大的新闻信息采集能力,充分体现新媒体实时、快捷的特点。
“新华社发布”客户端受到媒体和用户高度评价,成为新华社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旗舰产品。到今年年底,新华社将为全国党政企客户建设900个-1000个客户端。各地客户端以“新华社发布”总客户端为总入口、总龙头、总集成、总发布、总平台,互联互通,融合发展,逐步建成国内最大的党政企移动客户端集群,成为地方党委政府开展移动政务的新媒体载体,各地群众便捷获取信息服务的新媒体平台。
更重要的是,通过打造一系列自主掌控的新媒体传播平台,通过整合、聚合新华社优质资源,优化配臵,形成了集群效应,大大提升了新华社在新媒体舆论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如新华社新媒体专线报道实现了与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体终端有机融合发展。党政企客户端集群明确“自主平台优先”战略,形成了全社微博、微信、客户端新媒体一体化发展模式,使“新华社发布”成为全社新媒体内容的聚合平台、传播平台和用户汇聚平台。
以新媒体思维改造提升传统采编业务,通过调整工作重心、改造重塑采编发流程、优化资源配臵,加快形成了“市场倒逼采编”的内容生产机制,推动传统业务部门转型升级、新媒体业务部门探索突破、相关部门职能调整转变。以党政企客户端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促进新闻信息采编发流程和传播发布模式优化、重塑,增强了新闻信息发布、传播、使用等各环节的交互性,激发新华社优势采编资源中蕴含的巨大潜力,实现传统业务与新媒体内容共享、形式互通、形成合力,融合发展。
新兴媒体要做大做强,离不开与市场的融合。“新华社发布”党政客户端集群正在积极推进公司化、资本化运作,力争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以混合所有制增强发展活力,借战略合作伙伴实现优势互补,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技术运维和商用开发能力,打造成新型主流媒体的先锋队和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排头兵。
当前,新闻媒体遇到的挑战一点儿也不亚于传统百货店较之于电商、传统银行较之于互联网金融。战胜挑战就是机遇!主流媒体必须以改革创新的勇气,主动适应国内外舆论环境变化,遵循新形势下新闻传播规律,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巧于发声,以“新闻+创意”打造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新常态”,在持续创新中抢占媒体融合的一个个制高点。
第三篇: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
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丁 晖
《 人民日报 》(2016年04月28日 07 版)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系统深刻地阐述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地位、职责使命、根本要求和实施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我们做好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同志强调,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这些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创新性、针对性,对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传媒生态和传播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媒体方兴未艾、后来居上,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新闻舆论阵地。适应这种新形势,我们必须在注重原则性、系统性、创造性、预见性中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努力占领新闻传播的制高点,牢牢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动权。
注重原则性,始终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新闻舆论阵地在哪里,党管媒体原则就必须落实到哪里。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落到实处。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的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新闻舆论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舆论阵地的占领上,都要寸土不让、寸土必争。在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的每一步中,我们都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这一点上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媒体融合发展应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坚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想观念,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场。应充分尊重、善于利用媒体的公共性,在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方面始终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理直气壮、毫不含糊。努力打造各种思想观点交汇、讨论、升华的全方位平台,为构建健康丰富的社会思想体系、道德体系提供有深度、有营养的理性思想资源和精神资源,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健全社会公德体系,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坚持正确工作导向。人民群众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当前,我国已有7亿网民,手机网民也已超过6.2亿。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正是正视这一现实、顺应信息化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通过媒体融合发展将互联网这一“最大的变量”变成“最大的正能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应善待善用善管新媒体,利用新媒体更深入地反映群众心声,更广泛地收集社情民意,更顺畅地实现海量信息共享,更科学地关注和引导社会热点问题。总之,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必须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注重系统性,在内容与平台两个方面同时发力
内容为王。媒体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传统媒体+互联网”,而是作为核心的内容和作为基础的平台互相融合,通过内容与平台两个方面同时发力,不断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媒体融合发展中,首先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过去单向、被动接受内容的“受众”变成了“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对内容的选择性阅读、转发、评论等来发声。在纷繁复杂的媒体环境中,媒体的内容(包括观点)成了媒体黏性的关键,没有优质内容就没有竞争力。新型主流媒体要拿好手中的“麦克风”,必须坚持内容为王,把传统媒体的“稳”与“准”和新媒体的“快”与“活”结合起来,主动亮剑、自信表达,明辨是非、扶正祛邪,在多元中立主导,做好“定音锤”,让公众在主流渠道中获得自己的信息来源,在主流声音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
平台再造。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平台再造,拓宽传播渠道,重构媒体与用户的关系。在这方面,许多媒体正在进行积极探索,如人民日报社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中央厨房”模式,便是这样一种有益尝试。新形势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可以依托传统媒体强大的采编能力备足备好内容原材料,在全媒体平台上进行话题策划、报道统筹,实现集约化和多层次的内容生产、资源共享。同时,通过新的设备工具和移动终端来重构内容分发、传播和反馈机制,实现多渠道传播和受众覆盖最大化。此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新型主流媒体可以通过平台再造,对用户特征进行精准把握,从而实现分众化、精准化传播。
注重创造性,以创新精神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倡导创造性思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传播媒介带来的不仅仅是传播方式的改变,更是其开创的无限可能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媒体生态环境的重大改变。当前,一些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受众面不断缩小,市场份额不断降低,影响力日趋式微。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传统媒体必须增强不甘人后的使命感,保持本领恐慌的紧迫感,提升主动融合的自觉性,以创造性思维积极推动融合发展,做到求真务实有创新、与时俱进有革新,使融合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应始终以“主动、移动、互动”为抓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观点表达为重点、机制创新为动力,主动求变,变中求新。
推动创新性实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不能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畏首畏尾,而要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大胆实践,勇于突破体制机制固化的藩篱,以创新性实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媒体融合发展不应仅仅停留于技术升级、形态创新方面,还要随着融合发展的深入进行传播流程、组织管理体系的重塑与再造。我们要顺应融合发展趋势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科学配置各类资源,探索建立规范、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最终达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培养创意型人才。媒体融合发展需要遵循习近平同志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的要求,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要素。当前,随着媒体融合程度的加深和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发展,人才缺乏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个瓶颈,培养勇于突破常规的创意型人才已是当务之急,打造勇于打破常态的“全媒型”团队已是刻不容缓。“全媒型”团队应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深刻把握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电子屏等的发展脉动,积极吸纳先进传播理念、舆论引领理念,善于提供有思想深度、有独到见地的内容,在分众化、差异化传播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闻信息需求。
注重预见性,在把握趋势中更好应对挑战
迎接技术变革。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很难用过去的延长线来预测未来,今天的我们无法准确预测下一个颠覆性技术的风口会出现在何时何处。但人们总是会追求越来越人性化的技术,从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的需求将是媒体技术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其重要价值之所在。可以肯定,未来的媒体技术将越来越体现人文关怀,传播手段将越来越符合用户需求和使用习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应始终坚持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下一个技术变革的到来,不断满足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个性化服务。
研究受众需求。习近平同志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当前,受众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接受信息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还将持续下去。媒体融合发展要不断研究这种变化、适应这种变化,体现一定的前瞻性、预见性,搭建起更加平等开放的平台,构建起更加迅捷高效的信息交流模式,使不同年龄、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成为自己的用户。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矩阵,不仅仅是传播技术创新,也不仅仅是媒体迭代变更的社会文化潮流,更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切实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重大战略部署。只有坚持原则性、系统性、创造性、预见性的有机统一,才能让媒体融合发展之路走稳走好,使主旋律和正能量通过多渠道、多平台得到充分传播、充分激荡,奏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华彩乐章。
(作者为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第四篇:媒体融合发展论文·宣传思想工作论文
精
媒体融合发展论文·宣传思想工作论文
>
总书记深刻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总书记要求我们,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是一场事关我们党能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和话语权的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历史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在今年年初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刘云山同志也对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今年4月专门召开的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座谈会上,刘奇葆同志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5月,刘奇葆同志又专题听取新华社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汇报。如今,全国媒体融合发展已呈喷薄而出的态势。
交织着阵痛和希望的2014年,注定将以媒体融合年为标志写入中国新闻发展史。
精
精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也是传统媒体在数字革命和新兴媒体的强烈冲击下,应对全球传媒格局变化、提升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攻坚期,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随着新科技革命浪潮的迅猛冲击,新闻信息产品的内容和结构、传播终端的形态和功能、受众的心理和习惯,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特别是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生成舆论、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年轻一代更是将新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传统媒体面临着市场被压缩、影响力下降,舆论引导和主导能力越来越脆弱的问题,有的甚至沦为微博、微信的印刷体。
据统计,在2013年前100大热点事件的传播中,由网络大V等首发或主导的占了近一半,传统平面媒体首发或主导的不足三成,七成左右为新媒体首发。新兴媒体的裂变式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舆论引导和传播格局,舆论生态更加复杂,给新闻宣传工作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传统媒体被边缘化,主流媒体难以真正掌控主流舆论,主流舆论难以有效传播主流声音的问题已经出现。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是指导我们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指引。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观
精
精
大势、谋大事,就是要把握好时、度、效,审时度势、蓄势而发。只有因势、应势、顺势,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才能如高山滚木,势不可挡。
巩固和壮大宣传舆论阵地,这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如果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无计可施、束手无策,甚至守不住、丢阵地,那就是失职。面对新的舆论环境,我们必须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变应变,创新、创新、再创新,在创新中掌握主动权、主导权。作为新华社最年轻的部门之一,新媒体中心承担着新华社推进战略转型的排头兵、探索新闻信息集成服务的试验田、新媒体建设发展的先行者、链接市场的对接口的重任。
按照新华社党组的部署,新媒体中心在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跨出三大步,在产品融合、终端融合、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具有通讯社特色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第一步,创办新华社新媒体专线,实现通讯社核心职能新媒体化和向新媒体领域拓展延伸。我们始终相信:即使在内容提供者受到巨大挑战的新媒体时代,有锐度的新闻依然不可替代。专线形成了市场倒逼采编的多媒体内容生产机制和业务流程,目前已经有600多家新媒体为主的用户。新锐灵动的专线报道多次受到有关部门表扬和市
精
精
场用户的好评,专线也实现了两个效益丰收。
第二步,着力打造新闻信息集成服务,实现在新媒体、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引领。我们集成服务理念和前沿的数字传播技术,推出了面向未来的赶考治国理政一年间三北造林记上海自贸区等三十多个大型多媒体集成报道产品,网民点击最高的达2亿人次,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实现了主流舆论在新媒体、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引领。
第三步,举全社之力打造国内最大的党政企客户端集群,抢占移动互联网和4G时代媒体融合制高点。建设新华社发布客户端集群的目的,在于打造自己拥有的平台。我们看到,为了赢得用户受众,传统主流媒体往往将大量内容资源无偿地为他人作嫁衣。这种模式持续下去,最终很可能是自己成为自己的掘墓人。而新华社发布已经避免了这种状况的延续。同时,我们在强大新闻客户端的背后,建设更为庞大的政务新媒体服务体系,最终建成国内最大的国家级移动客户端集群。目前,在新华社发布总客户端下,我们已经建起500多个分客户端。至今年底,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县级行政单位可望覆盖。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在急剧改变着这个世界的一切。国外同行遇到的难题也是如此。新闻媒体遇到的挑战一点儿也不亚于传统百货店较之于电商。但是,战胜挑战就是机遇!我们要主动适应国内外舆论环境变化,遵循新形势下新闻传播规律,敢于发声、精
精
善于发声、巧于发声,在持续创新中抢占媒体融合的制高点。
精
第五篇:全国政协科协界委员来皖调研科普产业发展情况
全国政协科协界委员来皖
调研指导科普文化产业发展
6月5日至8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决策咨询委主任齐让带领全国政协科协界委员调研组专程来皖,在安徽省政协常委、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周建强,省科协副主席梁寿南等陪同下,围绕丰富科技馆展教资源,就安徽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国家质监总局原副局长、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会长葛志荣,中纪委驻中国科学院纪检组原组长、中国科学院原党组成员王庭大,上海市气象局学术委员会主任徐一鸣,上海市政府参事张鳌等全国政协委员及中国科协办公厅副主任李志刚、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纳祥和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副巡视员赵丽等参加调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科协副主席赵韩,省政协副秘书长杨玉华,芜湖市委书记高登榜,芜湖市委常委、副市长冯克金,芜湖市委常委、副市长朱诚,芜湖市政协副主席司旌霞等省、市领导同志参加座谈或陪同调研、交流。
调研组先后参观考察了全国第一个省级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全国第一个科普产业园——中国(芜湖)科普产业园及合肥现代科技馆和芜湖大浦农业科技园等,通过实地走访、现场座谈、资料查询等方式,对安徽大力发展科普文化产业、丰富科普展教资源情况进行了深入考察调研。分别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员党委副书记单文钧、副院长
1吴四发及合肥、芜湖等地科普产品研发、制造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
周建强在汇报中指出,安徽围绕贯彻落实《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早在2002年就提出大力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的理念,得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和中国科协的肯定和支持。十多年来,安徽通过加强理论研究与创新,为推动科普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创办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搭建科普产品展示与交易平台;建设安徽省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探索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普产业战略联盟;建设中国(芜湖)科普产业园,推动科普产业集聚发展;创办“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培育科普人才、积累科普资源;支持成立全国首家科普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安徽省科普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举措,初步形成了科普产业理论研究、产品研发、产业集聚、市场培育、标准制定的产业发展态势,形成了安徽优势和特色。
围绕在国家层面支持和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周建强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组织实施“23556”工程,即建设科普产品工程和集散2个中心,在全国选点建立3个科普产业园区,形成科普展教品、科普旅游、科普出版、科普教育和科普玩具5个产业集群,培育5个科普产品生产企业上市,培育科普展教、科普出版、科普教育、科普玩具、科普旅游和科普网络与信息6大业态,带动科普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实施科普产业发展创新驱动、集聚发展、项目带动、市场培育和人才发展五大战略,夯实科普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三是加强科普产品标准体系研
究,为科普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规范化指导。四是提供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专门人才,为科普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调研组对安徽大力发展科普文化产业、丰富科普展教资源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葛志荣委员以“两个没想到”谈了这次调研的感受,一是没想到发展科普文化产业是安徽最早提出并成功实践的,在全国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没想到安徽有这么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投身科普文化产业,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工作探索了很好的模式;他围绕科普文化产业标准化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徐一鸣委员认为,安徽大力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的丰硕成果充分证明,科普文化产业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新兴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齐让常委在讲话中指出,安徽在大力发展科普文化产业进程中,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方式,证明了科普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重要途径是做成一个产业。科普文化产业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支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他要求,要从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发展科普文化产业重要意义的认识。他建议,在发展科普文化产业过程中,安徽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积极争取现有优惠政策的支持,研究制定科普文化产品指导目录,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和商标。他表示,将把这次安徽之行的调研成果和大家的意见建议带回去,认真梳理,仔细研究,并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他希望,安徽省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更
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