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狮州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承智班

时间:2019-05-15 08:0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北狮州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承智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北狮州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承智班》。

第一篇:河北狮州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承智班

河北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承智班12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建国初期,我国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1949年到1957年,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261件。这说明建国初期()A.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立法经验

B.法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 C.政协很好地代行了人大的职能 D.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立法工作

2.“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 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 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

3.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士,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之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4.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A.降低决策失误以维护统治 B.提高言官地位以加强集权 C.通过权力制衡以巩固皇权 D.通过行政分工以提高效率

5.清人李富孙指出,封建制使得“诸侯可骄不可叛,故周室得以久安”。秦代废封建改郡县,是“矫一时之弊而适贻后世之害”。对李富孙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A.封建制优于郡县制 B.封建制能保证清朝长治久安 C.郡县制毫无进步性 D.郡县制是秦朝灭亡主要原因

6.毛泽东认为,要实现无产阶级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关键在于解决好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问题。中国共产党所采取的下列措施中,能够体现毛泽东这一思想的是()A.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农业进行改造 C.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土地公有化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生产力

7.多极化发展趋势中的哪一“极”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来评价最恰当()A.中国 B.日本 C.欧盟 D.俄罗斯

8.“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表明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9.下列有关秦朝郡县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是郡县制的创立者 B.郡是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C.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 D.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10.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A.城邦公民的平等 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共同的宗教信仰 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11.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历史倾向。但从内容上看,两 者也存在共同的局限性,其表现有()①不能对当时社会矛盾做出正确认识 ②具有强烈的小农意识 ③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④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12.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此后专制政权又相继建立。可为这一历史现象提供较合理解释的是()A.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犹未改革 B.民国初年,“政党群兴,党争随起”

C.民国元年,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

D.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

13.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14.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同点是 ①国王(皇帝)可以世袭 ②国王(皇帝)为国家元首 ③内阁总理(宰相)由议会选举产生 ④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北京故宫中清朝中央某机构遗址有如下文字介绍:“„„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A.辅佐皇帝,随侍左右

B.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C.陪读陪写,参与决策

D.掌管军队,谋划战事 16.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17.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这样,皇帝既为国家元首,又为行政首脑。”该学者评价的是 A.秦始皇创立皇帝制 B.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18. 《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中国人的饮食开发出不少美味佳肴,其中最为丰富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纤维质与素食的蛋白质。”《剑桥古代史》中描述到:雅典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以下关于古代中国和雅典饮食的比较错误的是 A.都非常注重美食的开发,美食品种多样

B.中国美食以粮食等素食为主,古希腊副食种类丰富 C.两者不同的饮食习惯源于政治体制的差异 D.两者的不同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19.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之际,美国总统奥巴马发布了个人视频予以祝贺:“总统和首相们来来去去,但您仍在位。愿您皇冠的光芒继续闪耀在未来。”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皇冠的光芒”是因为英国女王拥有最高行政权

B.“总统和首相们来来去去”是因为总统和首相都由选举产生并实行任期制 C.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

D.“光芒继续闪耀在未来”表明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20.北宋基本解决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其主要措施是 ①文官任州郡长官 ②枢密使的设立 ③通判的设置 ④三司使的设置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1.1875年,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法国为共和政体。宪法规定总统()A.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C.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 D.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

22.据《明神宗实录》载,“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注:即六部)之职掌,终以取祸。”下面有关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阁臣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权 B.阁臣无宰相之名,行宰相之权 C.六部实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但没有法定决策权

23.日本从1895年至1945年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五十年,是根据甲午战争签订的: A.《天津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24.英国的漫画家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的漫画。画中的房间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挑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这幅漫画的含义是()

A.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 B.法国的共和制度像女郎的帽子,只是装饰品 C.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一样软弱无能 D.法国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

25.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便把交通建设列为国家经济建设要政,1931年和1935年分别以南方地区和华北为重点加快国防公路建设,到1937年7月,全国公路网基本形成。这说明 A.民族危机推动公路建设的起步 B.国共内战加速公路建设的完成 C.政局变化影响公路建设的格局 D.派系斗争影响公路建设的进程 26.“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诗中以“齐鲁”称谓山东是源于()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7.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果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A.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

B.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C.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一 D.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28.下面漫画反映了2003年3月美国开始宣布对伊拉克作战时欧洲盟国所持的态度。此漫画实际上反映了()

(Nien,Non均为反对之意)A.美国建立起了单极世界霸权 B.欧洲各国开始联合抵制美国 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美欧建立起了反伊拉克同盟

29.下图文字节选自中国某封建王朝开国皇帝之诏书。此诏书出自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0.下表为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统计,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A.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力增强 B.议会上院势力明显衰落 C.分权制衡的原则逐渐丧失 D.统治阶级政策趋于一致

二、综合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它在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改革,„„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国王由议会决定产生,意味着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它根本性地改变了在英国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权性质。从1689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

材料二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联必躬自断制。”乾隆皇帝也说:“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摘自《东华录》(清)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特点和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不同的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发展所带来的不同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并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欧美代议制的本质区别。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诞生的美利坚合众国是13个邦国之间的联盟。国家无权制定统一关税,不掌握军队,没有统一的宪法。各邦拥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力,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各邦之间互设关卡。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八款规定合众国国会有征税、发兵、发行纸币、制定工商业政策、建立军队、决定军事及外交政策、决定对外和战、管理对外贸易等权力;第一条第十款规定各州无 7 权自行发行货币、征收关税、保有军队、宣战、媾和、外交等。

材料三 本宪法所授予的全部立法权,均属于„„合众国国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众两院可各自反对对方所提法令。——《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

材料四 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行使主要国家权力。各州仍拥有对本州人民直接管理的权力,人民选举国会议员的资格仍由各州来决定。

(1)据材料一、二,与邦联制相比联邦制有何变化?简析联邦制确立的必要性。(2)材料三、四从哪两方面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参考答案

BBCAA ADCAA BACCB ACCDA CDBDC ADCDA 31.

(1)特点:采用和平渐进的方式;议会高于王权。(2分)表现:建立君主立宪制。(2分)(2)影响:中国: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英国:结束了英国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一大进步。(4分)(3)原则:民主集中制。(2分)区别:经济基础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大制度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由全国人民行使权力;欧美代议制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由资产阶级行使权力,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4分)32.

(1)变化:中央政府权力扩大;地方政府权力削弱。

必要性:实行联邦制,能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保护国家利益与主权,维护统治秩序。(2)立法权的再度分割;联邦政府和各州(中央和地方)间的分权制衡。

第二篇:河北狮州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承智班

2016--2017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承智班历史试题

1.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中国人所谓的“礼”其实就是“礼教”,“他们(指中国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也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礼教”。孟德斯鸠的观点 A.完全不符合古代中国社会实情 B.否定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合乎中国“礼法合一“文化传统 D.揭示了儒家思想宗教化的倾向

2.宗法制的封闭性是为了家族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沉重的赋税负担和激烈的土地兼并下,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这一论述强调宗法制 A.具有凝聚宗族,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 B.封闭性的特征 C.应对土地兼并等风险的作用 D.自给自足的特征

3.周代设有王室和诸侯的贵族学府——痒、序,也设有供大夫以下官员及一般庶民学习的地方学校——乡校。各级学校的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是为“六艺”,任务是“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班固《白虎通》谓,“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据此可知,周代教育 A.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B.旨在培养官府需要的实用人才 C.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D.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4.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最主要因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 D.井田制的破坏

5.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A.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B.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C.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D.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6.春秋时期,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叛乱,事败后逃至齐国,齐景公呵斥其为“叛徒”!南蒯解释道:“我是想帮助鲁国君王夺回政权啊。”齐国大夫韩晳指出:“身为季氏的家臣,却奢言加强鲁国公室的权力,罪过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由此可见当时 A.士阶层日益成为重要力量 B.齐国积极维护周大子权威 C.礼乐制度仍有社会约束力 D.宗法制度已被诸侯破坏 7. “火烧阿房宫”的真假在历史上素有争论,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认为“阿房宫未成”,杜牧《阿房宫赋》则写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得出结论是“阿房宫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并不存在”,据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凡是史学大家司马迁的作品均值得信任 B.史学作品的价值一定高于文学作品 C.双重证据法是史学考证的重要方法之一 D.考古太费劲,找到原始记录即可信

8.《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A.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C.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

9.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材料表明柳宗元 A.抨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认为郡县制度优于封建制 C.反对家天下的皇权专制 D.主张公正合理的选拔人才

10.某历史学家说:“唐人考试,本分经义与诗赋两项,然明经出身远不如进士。进士考诗赋,则时人之视诗文学犹占儒学之上。唐人又崇老子,与汉人不同。”该历史学家意在说明唐代 A.科举注重真才实学反对死记硬背 B.诗文的繁荣与考试制度密切相关 C.儒学并没有获得特殊尊崇的地位 D.科举考试内容存在着不完善之处

11.《宋史•职官志二》:“枢密使、知院事(临时掌管枢密院的官员),佐天子执兵政,而同知、副使、签书为之贰。凡边防军旅之常务,与三省分班禀奏;事干国体,则宰相、执政官合奏。”以上材料可看出宋代

A.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军政和财政 B.设立枢密院使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C.严密的官僚体制保证了决策高效 D.职官分工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12.邓嗣禹曰:“(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吕思勉曰“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二者均认为科举制 A.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B.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C.延续时间长且不断发展完善 D.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徇私舞弊之弊

13.张集馨,淸朝道光九年进士及第,任职翰林院。道光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经皇上钦点,派任山西朔平知府。五月二十五日,皇上召见张集馨进行行前训话。此亊例反映了在淸朝 A.皇帝亲掌国家的人事大权 B.地方官选任制度简单高效 C.国家高度重视山西的治理 D.吏部的选官职能完全丧失

14.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喇嘛的使者为“夷使”,乾隆帝斥责:“‘夷使’字样,甚属错谬。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之„„以外夷目之者可比。”这说明乾隆皇帝

A.对大臣的思想严密控制 B.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C.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 D.“华夷之辩”的观念消失

15.据史料记载,自明成祖后,皇子被封为藩王后必须离开京城,“不临民,不治事”,非奉诏不得进京;清代诸皇子则酌封亲王,可留驻京师,“内襄政本,外领师干”,形成皇帝在宗室亲王直接簇拥下共同运作官僚体系管理国家的局面。明清这两种分封 A.背景相同 B.内容相同 C.对象不同 D.目的相同

16.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A.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B.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C.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D.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17.在古代雅典和其他希腊城邦中,公民权与土地占有权是一致的。公民身份是占有土地的前提,而占有土地又是公民身份的基础。农民往往由于拥有一小块土地,才有资格成为城邦公民集体的一员。这说明()

A.农业是希腊城邦经济生活的重要部分 B.外邦人可以购置土地获取公民身份 C.继承土地的女性公民可拥有政治权力 D.城邦公民权以土地多少为衡量标准

18.“雅典国家与法律是在氏族内部斗争中形成的,因此,政治与法律构成了同一事物的两面,从而法律获得了等同于国家的概念和效力。如果说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还不如说法律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段话可以用来说明

A.西方法律权威性的历史根源 B.雅典是西方民主与法治的典范 C.雅典通过法律来确立民主政治 D.雅典社会的法律等同于国家

19.学界认为:罗马法包含了习惯、平民会议决议、元老院决议、国王谕令、裁判官告示、法学家的学说、法律条文。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罗马法突出反映了贵族意志 B.罗马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灵活性 C.罗马法切实维护了平民利益 D.罗马法具有良好的传承性与发展性

20.恩格斯曾指出,(那时)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愈益接近首都和意大利的社会关系。极复杂的成分和民族凑合起来的居民分裂为简单的三个阶级: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最后是广大的群众——奴隶。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 B.平民和贵族矛盾尖锐 C.罗马法发展为万民法 D.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

21.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A.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注重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保护 C.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D.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22.19世纪的英国法学家梅因在其著作《古代法》中指出:“罗马自然法和市民法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它对‘个人’的重视,它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把个人从古代社会的权威中解放出来。”这说明古罗马自然法

A.以反对一切权威为其立法宗旨 B.蕴涵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C.要求等级身份让位于个人本位 D.是孕育政治文明的摇篮

23.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了《提议以洛阳为行都以长安为西京案》,内中称“„„陪都之设定,在历史地理及国家将来需要上,终以长安为宜,请定名为西京”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意在

A.力图防范西北地区的反蒋运动 B.为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辩护 C.借此掩盖其围剿共产党的行径 D.准备以西北作为长期抗日的后方

24.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D.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25.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D.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26.《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滥保举人及滥奏贬人者,黜为农”“凡天下诸官„„颂赞天父上主皇上帝,讲圣书,有敢怠慢者,黜为农”“官或违反十款天条及逆命令受贿弄弊者„„黜为农”。这些内容突出表明《天朝田亩制度》

A.对官员管理赏罚分明 B.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C.包含着对农民的歧视 D.存在不切实际的一面

27.下图是1912年3月时任中国邮政总办的法国人帛黎主持印制的奇特的邮票。上面有“大清国邮政”“临时中立”和“中华民国”字样。下列关于这组邮票说法正确的是

A.反映法国对中华民国政权的承认 B.说明当时中国内政外交全盘失手 C.迎合了国民对旧政权的怀念心理 D.暗含列强对中国政治变动的观望

28.1919年5月31日,《申报》刊登了一个社会团体的通电:“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共和国家主权在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由材料可知 A.五四运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 B.参加巴黎和会引起广泛不满 C.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D.推翻北洋政府成为民众共识

29.史学家许掉云认为:“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相对地位。”这一观点旨在说明

A.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思想 B.太平天国挑战清朝统治 C.洋务运动存在自相矛盾现象 D.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

30.1937年,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回忆:“吾父在日,无日不思返浙江原籍。吾辈则乡土观念较轻,以为吾中国人自命为中国人足矣,于此中复自画为某省某县人,有何意义?”据此可知,任鸿隽 A.较之先辈乡土观念较轻 B.有“中国”观念无乡土意识 C.志在抗日无暇顾及乡土 D.认为省县户籍管理没有意义

31.一年前,郑观应出版《盛世危言》,“危言”前一定要加上“盛世”,不敢说已是衰世;一年后,严复却在《救亡决论》中响亮地喊出“救亡”的口号,自这时起的半个世纪内,“救亡”成为中国人最关注的问题。导致这一剧变的重大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32.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竞让盛宣怀以100万两承办。此转变

A.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 C.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 D.导致了近代军事工业的衰落

33.美国记者斯诺根据在延安采访所得到的资料,于1937年10月在英国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详尽介绍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甘愿牺牲的伟大精神,在西方引起轰动,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而广为流传。这反映出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初步形成 B.国共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转变 C.长征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 D.长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

34.1972年,作为中国问题观察家的费正清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费正清当时谈到中美两国问的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对新中国外交的干涉 B.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美中间没有任何共同利益 D.美国采取对华敌视和遏制政策

35.1969年6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7月底8月初,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反映出 A.美苏冷战重点转向亚洲 B.国际关系格局面临重大转变 C.中国崛起影响美苏外交战略 D.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已出现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萌芽于西周,确立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完备于明清。秦设监御史执掌群臣奏章和下达皇帝的诏令,并兼国家的监察工作。汉武帝在各州设刺史,以“六条”法规作为履行职务的依据,而六条中打击强宗豪右、以强凌弱以及二千石不奉诏书则是其基本内容,明清监察机关的触角更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城。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比较突出的是监察御史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牵掣;监察官员特殊的选任、考课、监督制度,使中国的监察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内容,因而在一定时期曾经成为抵触惰性力量、消解社会矛盾的积极因素,对澄清吏制起过较好的作用。——《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从世界各国已有的行政监督经验看,监察制度在一个国家的监督机制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还是政党监督、社会舆论监督,都不可能对国家机构中的行政系统进行立接、有效的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制度是中国固有的东西,是中华法系的精华。邓小平也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控制。”因此,对我国现有的行政监察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行政监察院,使行政监察成为监督行为的主干监督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意义。(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法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法外。韩非子说:“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法家所主张的法治,是将法律公之于天下,“使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又别置“法官”作为主管吏民法律的顾问,以使天下吏民知法不犯,增进国家的安定和统治秩序的稳定。这种法律观念,一直为后来历朝历代所承袭。——摘编自朱晓燕《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二

在罗马法中,“一切权利均因人而设”,但并非一切人均为罗马社会的权利主体。除了是人以外,还需具备其他基本条件:是自由的,而且就市民关系而言,还应当是市民。因此,凡是合乎上述三个条件的就可以成为罗马法上的平等主体。奴隶,一般不是权利主体而是权利客体,但是在取得自 7 由人身份以后就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变成为自由人和罗马市民,即使是未出生的婴儿,也处于同新生儿完全同等的地位。——摘编自付建平、谢荣国《罗马法精神及其现代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法治思想产生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治思想与罗马法的异同。

参考答案

1.C【解析】从孟德斯鸠的观点来看,他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是以礼为行动指南的,而礼仪、法律、宗教、风俗混在一起就是中国人的道德,所以这种观点符合“礼法合一”的传统,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孟德斯鸠的分析有着现实性;B选项错误,材料肯定了道德在中国社会起的作用;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2.A【解析】据材料“宗法制的封闭性是为了家族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和“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可知宗法制具有凝聚宗族,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了宗法制的封闭性的原因,并不是说封闭性的特征,故B项错误;材料是强调宗法制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并不是强调应对土地兼并等风险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宗法制自给自足的特征,故D项错误。

3.B【解析】材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 “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可以得出,周朝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官府需要的人才,故B项正确;孔子在春秋晚期创立儒学,故A项错误;C项是汉武帝时期;D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

4.A【解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的分封制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被新的封建社会制度取代,故A正确;BCD都不是最主要的因素。5.B【解析】据材料中“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无法促进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故A项排除;据题干中“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可得出分封制能拓展西周的疆域,也就是说扩大了统治范围,故B项正确;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排除;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排除。

6.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强调的是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叛乱,逃至齐国,没有对士阶层是否重要进行阐释,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周天子权威进行维护,齐国大夫韩晳所要表达的是身为季氏的家臣却加强鲁国公室的权力,旨在说明南蒯背叛了季氏,意为起违反了礼制,也就是说礼乐制度仍有社会约束力,故B项排除,C项正确;春秋时期宗法制度还没有被破坏,故D项排除。

7.C【解析】司马迁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但不是全部,故A项错误;史学作品也有信史、野史之别,文学作品也有部分蕴含很高的历史价值,故B项错误;孤证不立,故史书记载与考古发现等相结合,双重证据是史学重要研究方法,故C项正确;历史记录存在主观性,不能完全作为历史事实依据,故D项错误。

8.B【解析】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A错;“贵贱分明”“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子孝父慈”符合儒家重视礼、维护等级制度、讲求孝道,故B正确,秦始皇的做法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故C错误;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9.B【解析】柳宗元的这段话意思是:秦朝用废除分封诸侯的办法来作为制度,是最大的公;它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自己,所以选B;材料所述是在肯定秦朝的制度,故AC与题意不符;题目在说郡县制,不是选官制度,故排除D。

10.C【解析】“进士考诗赋,则时人之视诗文学犹占儒学之上”说明唐代诗歌文学等的地位超过了儒学,而“唐人又崇老子,与汉人不同”这说明老子的思想和地位也远在儒学之上,据此可以得出C符合题意;AB只能分别说明材料的一部分,不能完整概括整个材料,故排除;D与材料原意不符,故排除。

11.B【解析】从材料中“枢密使、知院事(临时掌管枢密院的官员)„„凡边防军旅之常务,与三省分班禀奏;事干国体,则宰相、执政官合奏。”可以看出宋代枢密院分割了宰相的权力,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讲述财权的归属问题;C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D选项错误,宋代分权过于严重,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

12.A【解析】由“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可知,二者均认为科举制具有规范、公平、公正特点,故A正确;材料与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无关,排除B;吕思勉的观点里没有体现“延续时间长且不断发展完善”,排除C;D选项在邓嗣禹的言论里没有体现,排除D。

13.A【解析】从材料中对进士及第过程的描述可以看出皇帝直接参与了官职任免的事务,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清朝官员选拔很复杂。C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D选项说法错误,曲解了含义。

14.B【解析】乾隆意为,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同于俄罗斯,不能称西藏使者为“夷使”,故B正确,A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没有涉及中俄争端,排除C;乾隆只是说西藏使者不能称为“夷使”,不能说明乾隆皇帝“华夷之辩”的观念消失,排除D。

15.D【解析】明代、清代统治者的分封方法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统治,故D正确;从材料看出两种分封的内容不同、对象相同,故BC错误;根据所学判断,两种分封的背景不同,A错误。16.A【解析】“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不允许人们不能违背宗教、神明的思想,不能够拥有自己的见解,说明言论自由不能得到保障,故A正确;材料说明人们不能违背宗教、神明的思想,而不是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排除B;材料反应的是法律规定,不是伯利克里个人观点,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排除D。17.A【解析】 “占有土地又是公民身份的基础” “农民往往由于拥有一小块土地,才有资格成为城邦公民集体的一员”可以看出,合法拥有土地是拥有城邦公民权的基础,据此可以推知农业在城邦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故A项正确;B、C两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18.C【解析】材料并没有反映西方法律权威性始于雅典,排除A。材料认为“法律获得了等同于国家的概念和效力”,可见是强调法律的权威,没有涉及民主政治问题,排除C;材料认为“政治与法律构成了同一事物的两面”,可见法律区别于国家,排除D。由材料可知“法律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可见雅典可以用法律来维护民主政治,故选C。

19.D【解析】材料无法体现“贵族意志”“平民利益”,排除AC;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内容的主要来源,无法体现罗马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灵活性,排除B;从材料看出,罗马法来源广泛,包括以前的习惯等,并且有以后补充的条文,说明罗马法具有良好的传承性与发展性,故D正确。20.C【解析】据所学可知在古代罗马的扩张过程中,民族关系越来越复杂,与题意不合,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简单的三个阶级: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最后是广大的群众——奴隶”,无贵族与平民矛盾的体现,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愈益接近首都和意大利的社会关系”可得出整个罗马帝国都按照首都的形式来确认,能够保证这种关系的只有罗马法,而此时已经发展成为万民法,使整个帝国和首都都有着同样的法律适用主体,故C项正确;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应该会使民族关系、阶级关系更加复杂,故D项排除。

21.D【解析】罗马法公正对特定自然资源的自由利用,而不是保护或限制,故A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排除D;材料表明共用物由全人类共同享用,任何个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利用,但是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在对待自然资源和私有财产方面规范人们的行为,故D正确。22.C【解析】据材料中“它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把个人从古代社会的权威中解放出来”可以得出古罗马自然法以反对一切权威,是最大的贡献,但不是其立法宗旨,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罗马自然法和市民法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它对‘个人’的重视,它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把个人从古代社会的权威中解放出来”可知古罗马自然法要求等级身份让位于个人本位,而不是法律至上的原则,故B项排除,C项正确;材料中的主旨是罗马自然法对个人的重视,没有涉及到政治文明,故D项排除。

23.D【解析】据所学可知材料的背景是抗日,且主要阐释了国民政府的陪都设定,而防范西北反蒋运动、掩盖其围剿共产党的行径和“攘外必先安内”等在材料中均未涉及,故A、B、C项排除;材料中国民政府把洛阳定为西京举措,说明国民政府准备以西北作为长期抵抗日本的后方,故D项正确。24.B【解析】根据“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反映中共中央仍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故B正确;C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材料“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排除D。

25.D【解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当时中国并没有完成军队的西式改革,排除A项;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他们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收到较大成效,故选D。B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6.C【解析】从材料看出,多种行为的惩罚措施都是“黜为农”,说明《天朝田亩制度》存在对农民的歧视,故C正确;材料并非都是针对官员,措施全为惩罚措施,无法体现“对官员管理赏罚分明”,排除A;B选项不能全面涵盖材料,排除B;D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

27.D【解析】从材料看出法国对“大清国邮政”“中华民国”保持“临时中立”的态度,暗含列强对中国政治变动的观望,故D正确,A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内政外交全盘失手”,排除B。28.A【解析】根据“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反映出五四运动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故A正确;由“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北京政府的不满,排除B;C材料没有体现;材料无法体现“推翻北洋政府成为民众共识”,排除D。29.B【解析】新文化运动并未“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在种族观念上反对满清贵族的统治,以拜上帝教为口号,挑战了清朝的统治,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并未要求“驱除满族”,故C 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未“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故D 项错误。30.A【解析】 “吾父在日,无日不思返浙江原籍。吾辈则乡土观念较轻,以为吾中国人自命为中国人足矣”体现了任鸿隽和先辈相比较,乡土观念较轻,故A项正确;乡土观念较轻并不等于无乡土意识,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在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知识分子更看重国家身份而淡化乡土意识,但并不是无暇顾及乡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谈及省县户籍管理,故D项错误。31.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严复却在《救亡决论》中响亮地喊出‘救亡’的口号,就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32.C【解析】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的洋务运动破产,故A错误;材料反应的是清政府为了征集资金、支付《马关条约》赔款而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故B错误,C正确;D与材料无关。

33.C【解析】材料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共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转变无关,排除AB;由“《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详尽介绍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甘愿牺牲的伟大精神,在西方引起轰动,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而广为流传”,看出长征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排除D。

34.D【解析】1950年到1971年世界处于两极格局下,美国敌视中国,“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说明美国采取对华敌视和遏制政策,故D正确;A与材料无关;B不是主要原因;C表述不准确,过于绝对,C错误。35.B 【解析】“1969年6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反映中苏关系恶化,“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说明中美关系有所缓和,美国缓和了同社会主义中国的关系,反映出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转变,故B正确;美苏冷战重点在欧洲,A错误;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崛起,C时间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排除D。36.

(1)特点:监察制度起步早,随着专制皇权的不斯加强而不断完善;监察机关独立性强;监察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等等。

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分裂、统一政令;有利于督促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有利于澄清吏治。

(2)基本主张:改革我国行政监察制度,加强行政监察的意义重大。

理由:行政监察在古今中外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行政监察对政府权力运行监督最直接、有效;建立行政监察院有利于监督的专业化,强化监督的功效。37.

(1)原因:礼乐制度遭破坏,需要建立新的社会行为准则;新兴地主阶级打破贵族特权的需要;增强君主专制和统治秩序的需要。

(2)异:中国古代法治强调法律适用于任何人,而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中国古代法治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罗马法则注重公民的权利平等;中国古代法治思想最终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而罗马法影响了西方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建立。

同:都注重法律的公开性;都体现了一定的平等性;都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第三篇:高二政治12月月考试题(承智班)1

河北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承智班12月考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

1.“红包”是华人春节的一种习俗,已流传千年。原本是长者向幼者表达爱护祝福之意的红包,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演变成了一项全民级的互动娱乐活动——“抢红包”。这说明 ①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这是一个尴尬的事实: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总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 B.文化企业要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收入水平

C.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D.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标志

3.2015年10月,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使南京大屠杀从南京记忆、中国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 ①有助于发挥这些文献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创未来、捍卫人类尊严的积极作用 ②有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使这份国家文件列入到国际文件库,能更好地发挥它的历史价值 ④有助于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仇恨,集中表达中华民族情感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中科院院士、政协委员姚檀栋当着总书记的面背诵几句被大家调侃的《沁园春·霾》,“北国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现场一片笑声。形象地描绘了北京的空气状况,这说明()①意识是大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意识是社会实践长期发展的产物 ④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当前,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商业生态系统,对传统商业生态系统正在进行着一次革命性的颠覆。业界评论说:“就像狮子吃掉森林里的羊,这是生态的规律„„新经济模式已经有点狮子的味道。”“狮羊论”的哲学依据是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遵循固有的同样的规律 ②矛盾对立双方在斗争中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③一个新事物,对另一个旧事物的辩证的否定 ④社会发展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传统叫法,以“天宫”命名目标飞行器,引起了国人和海外华人的共鸣。这表明()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认同感 ③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质 ④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7.“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形象地说明了 A.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B.世界必须要统一文化 C.要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8.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含义,因为他懂得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9.下列看法中,属于世界观的有()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水往低处流 ④存在即被感知

⑤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①④⑤

10.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的重要作用是

①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保证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 ③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④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各国各地文明形态千差万别,文明交流互鉴不应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这对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启示是: ①理解个性,呈现多元共生的局面 ②求同存异,避免不同文化的分歧

③平等交流,维护人类文化的生态平衡 ④相互借鉴,辩证分析不同文化的优劣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2.2015年3月12日,中国游客在泰国景区洗手台洗脚,此不文明行为引发争议。网友观点不尽相同。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游客行为折射国家形象,应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②文化具有多样性,产生不同行为是正常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出游地所在国的文化习俗 ④不同民族的文明行为有差异,但也有共同的文明行为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2016年3月4日,两会特别访谈栏目《企业家说》访问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时,谈到自己从一个绍兴茶厂的调度员到今天成为享誉全国的“饮料大王”的奋斗历程,宗庆后说:“从87年创办娃哈哈集团,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企业在发展中走了不少弯路错路。我坚信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熬过一次次难关,如今这些错路和弯路都和成功的经验一起,成为娃哈哈未来发展中宝贵的历史教材。”这启示我们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水平不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条件 B.在一定条件下,过去上的失误、错误能对后世有积极作用

C.过去的失误、错误和成功经验,都对当时的实践发展进步起推动作用 D.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伴而行,曾经的谬误到后世就会转化为新的真理

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4.这句话表明()

A.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B.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参加实践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 D.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对同一事物的认识都是不同的 15.下列关于认识和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①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真理是不变的 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③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④真理是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6.南昌海昏侯墓出土了近200万枚的五铢钱、数以千计的竹简和木牍,还有编钟、铁编磬和车马坑,其考古价值超过长沙马王堆汉墓,对于复原西汉列侯葬制和园寝制度价值巨大。通过考古能够追溯过去,这说明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③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④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和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10月13日在京召开。习近平指出,道德模范是道德实践的榜样,要深入开展宣传学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道德模范是道德实践的榜样,是因为 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能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正能量 ②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就能提高全民道德素质

③道德模范的事迹是“崇德向善”的指南,是品德修养的“明镜” ④道德模范的形成离不开道德实践,受道德实践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阿尔法围棋(AlphaGo)作为谷歌开发的一款围棋人工智能程序日前以4:1总比分击败韩国棋手李世石,引发热议。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认为,电脑战胜人类只是时间问题。法国围棋队主教练樊麾说,我们面对新生事物要放宽眼界,毕竟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是机器学不会的。材料表明: ①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人工智能将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最终取代人类 ③人工智能的发展否认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④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能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万有引力规律使得物体在脱离支撑以后会普遍下落,但人可以造出各种飞行器向上运动。这说明

A.人能自觉地创造条件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式 B.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已有的规律 C.改造规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D.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0.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因而哲学家都是真理的发现者。这一观点 A.正确地反映了哲学和哲学家在认识社会中的不同作用 B.准确而深刻地把握了真正的哲学的本质,是正确的 C.对哲学的认识是正确的,对哲学家的认识具有片面性 D.肯定了哲学认识世界的作用,否认了哲学改造世界的作用

21.2015年11月12日,国立澳大利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的天文学家宣布,借助天文望远镜发现已知最古老的恒星不在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就在我们“身边”——银河系的中心。这直接印证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2.女排夺冠,举国沸腾,“女排精神”又一次响彻中国。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下列诗句中与女排精神蕴含哲理有一致性的是

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3.央视热播的纪录片《传家》紧扣中国人关心的生活话题,讲述中国人的情趣品味以及代代相传的习俗伦常、生活观念和处世哲学,宣扬中国人的家庭价值:抚养赡养、教化培育、规范行为、传承家道等,让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引发人们的心灵共鸣。《传家》引发人们的共鸣是因为 ①它蕴含的传家智慧成为了人们安身立命的生活基础 ②它蕴含的价值导向契合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需求 ③它传递的生活观念增强了人们对于家庭价值的认同 ④它讲述的习俗伦常点燃了人们回归传统生活的热情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24.几年前,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可见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更加谨慎,由此引发了人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这说明 A.哲学源于人们对灾难的思考 B.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C.真正的哲学就是生活本身

D.哲学源于生活,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

25.“等到有一天你慢慢长大,也许我的枝干早已干枯”。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是索取了什么。结合漫画,我们得到的启示有()

①在人生中追求价值与奉献的平衡统一 ②不以恶小而不为,注重价值的积累 ③秉承价值观因人而异的度量方法 ④人生的长度更多的在于奉献而非索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6.从公园跳到广场,从国内跳到国外,广场健身操已成为我国最为普及的健身活动之一。国家体育总局宣布,将在全国推出由专家创编、适合不同人群、编排科学合理、群众简单易学的“新国标”,并按照引导、扶持、规范的方针,推动广场健身操健康有序发展,这表明 ①中华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国家对文化活动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④我国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7.下列诗句与右边漫画体现的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C.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28.占宇宙95%以上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已由万有引力定律证实存在,但却从未被直接观测到。2015年12月17日,我国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它的“火眼金睛”能够收集高能宇宙线粒子和伽马射线光子,通过能谱、空间分布分析来寻找暗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这体现了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前提 ②科学发现要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实现 ③科学发现要把握和利用事物联系的各种条件 ④尊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激发人的创新意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9.自然科学作为知识体系,总要求助于一定的理论思维形式,并存自己的理论结构中包含某种世界观因素;哲学又总是不断地从自然科学中吸取营养。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并反过来给科学以影响。这说明

①自然科学是哲学的附属物和衍生品 ②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③哲学是科学世界与方法论的统一 ④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0.幼儿时,爱是母亲轻轻摇动的睡篮;少年时,爱是父亲严厉的轻声呵责;长大后,爱是父母慈爱目光里的团圆饭„„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家的味道、家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都蕴涵着深深的爱。从中我们获得的哲学感悟是 ①家的记忆源于每个人对家的心理感受 ②不同的家的味道寓于相同的家庭之爱中 ③家的味道在不同阶段传递着不同的情感 ④每个人对家的情感源于长期的生活体验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二、综合题

31.“供给侧改革”概念一提出,注定将成为中国经济领域最火热的词汇。可以预见,中国经济改革将迎来一次不小的变化。

材料一: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企业投资荽缩,块乏活力,国民消费品供需正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衣服鞋帽玩具等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下滑;另一方面,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

材料二:“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发挥功效。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防止需求侧过度依赖,采 用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改革,这不仅是对眼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剂对症良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1)结合材料一和二,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科学性。(2)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说明“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改革”的合理性.材料三:“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戗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下供给侧存在如下问题: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了的消费结抅;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有些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峰值;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削弱了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等等。

(3)结合材料,针对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为供给侧改革提出方法论建议。32.材料一:现代法治社会就是一个需要靠良好的规则系统来维系的社会。法治社会既有经济活动的规则,也有政治活动的规则,更有道德规则及其他种种规则。法律规则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强有力的规则。一旦离开对规则的遵循,就没有社会的秩序可言。要建设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必须从树立规则意识开始。规则意识的核心是使人对规则产生敬畏,尊重规则。当规则意识深深地植根于社会,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必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材料二:2015年11月20日,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通知,正式启动开展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通知要求各地区各行业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精心组织有特色的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宣传宪法、推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的热潮。阅读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说明建设现代法治社会引导公民树立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影响的角度,说明通知要求各地各行业要组织有特色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的理论依据。

(3)联系上述材料,请你就法制宣传教育写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

参考答案

DCACC AAADC CBBBD BBBAC DCADB DBCDD 31.①物质决定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轮到“供给侧改革”发挥功效。

②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尊重客观规律。针对我国存在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③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防止对需求侧过度依赖;采用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

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重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对眼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剂对症良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意味着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2)①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的拉动方式。

②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活动相互依存,互相关联,互为动力的两个方面;扩大内需能够引领和推动供给,加强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推动消费升级;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请况下,由原来着重扩大内需转向加强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①要用发展的观点着问题,供给要适应变化发展的消费结构。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供给应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③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处理好生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

④要树立创新意识,通过科技与管理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32.(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经济活动中树立规则意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政治生活中树立规则意识,有利于引导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依法律己、依法行事,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6分)(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人们的法律素养是通过接受法律知识教育、参与法制教育体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5分)

(3)示例:“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树立规则意识,崇尚宪法权威”等。(4分)

第四篇:河北狮州市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周练试题承智班5.21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承智班周练试题(5.21)

一、选择题

1.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湮没 B.弥补 C.谛听 D.逡巡 萧瑟 杜撰 陨落 暮蔼

寒喧 苍茫 形骸 默契

礼尚往来 官冕堂皇 锲而不舍 归根结蒂

2.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在追赶世界的脚步,以 的姿态学习西方发达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制度,我们的价值判断 了物质,滞后了精神,稀释了情感,丢失了传统—— 是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继承和重建。

A.嗷嗷待哺 重视 而且 B.急不可待 优先 尤其 C.嗷嗷待哺 优先 尤其 D.急不可待 重视 而且

3.下列词语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殒身不恤 良晨好景 江山如画 斐然成章 B.不容置喙 精益求精 居心叵测 惊涛骇浪 C.觥筹交错 沧海一粟 刻舟求剑 完璧归赵 D.博闻强识 因噎废食 壮志难酬 暴风骤雨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行人体谅司机,司机礼让三分,彼此相敬如宾,那么城市的交通就会有序得多,顺畅得多。....B.李老太的剪纸乡土气息浓郁,图案简洁明朗,既与传统的民间剪纸风格陈陈相因,又打破了固有....的模式范畴,因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网络出版业虽然方兴未艾,但如果不解决网络的安全性、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它就难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D.虽然他的语文基础并不好,但经过这一年来的博闻强识,现在他的语文成绩在班里已经名列前茅....了。

5.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偌大(ruò)粳米(jīnɡ)症结(zhânɡ)茶坊酒肆(fānɡ)1 B.勾当(ɡōu)着装(zhuó)追溯(sù)顺蔓摸瓜(wàn)C.针灸(jiǔ)伉俪(kànɡ)卡壳(qiǎ)强颜欢笑(qiǎnɡ)D.慰藉(jiâ)采撷(xiã)洞穴(xuã)灯影幢幢(zhuànɡ)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理性精神。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 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6.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A.少林寺古塔建筑群为纪念寺院历代高僧而建,式样不同,风格各异,是我国古代建筑、书法、雕刻艺术的文物宝库,也是了解我们佛塔建筑特点的胜地。

B.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C.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

D.苏州园林极尽变化迂回之手法,虚实相生,高低互现,远近相称,动静相宜,平冈远山,曲院回廊,坞曲水,假山奇石,颇具生活意绪。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不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而是通过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及环境的和谐。

B.《论语》中的“山节藻棁”,汉赋中“金铺玉户”“重轩镂槛”,证明了中国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园林摒弃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D.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体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B.因为是生活居住的场所,供享受游乐而非祭拜神灵之用,所以中国的建筑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绘画、雕塑作品,能带给人艺术的享受。

C.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方正,井井有条。D.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作为中国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物而存在,以玩赏自由的园林来补足居住整齐的屋宇,在中国建筑中真正体现了儒道互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摘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9.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唐诗让人感到真切、亲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B.唐朝写诗的人太多了,唐诗并不都为了求取功名而作。C.唐诗在当时是社会场合的交流方式,也是流行的东西。D.大诗人李白的诗在盛唐被歌唱,到晚唐渐渐不再流行了。

10.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唐诗为宋词元曲所取代,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长盛不衰,值得欣喜。B.李谷一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异曲同工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怀念。C.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比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色。D.唐诗和现在的流行歌词都写人的现实和梦想,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11.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最美歌女唱的是王之涣的诗,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被广泛传唱。B.时间和距离产生美,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若干年后应该会被人们推崇。C.杜甫的诗难以流行因为它可能文本些,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系。D.唐朝人没把唐三彩和唐诗看得很珍贵,它们就是流行、时尚的东西。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董纯字德厚,陇西成纪人也。纯少有膂力,便弓马。在周,仕历司御上士、典驭下大夫,封固始县男,邑二百户。从武帝平齐,以功拜仪同,进爵大兴县侯,增邑通前八百户。

高祖受禅,进爵汉曲县公。汉王谅作乱并州,以纯为行军总管、河北道安抚副使,从杨素击平之。以功拜柱国,进爵为郡公,增邑二千户。转左备身将军,赐女妓十人,缣彩五千匹。数年,转左骁卫将军、彭城留守。

齐王暕之得罪也,纯坐与交通,帝庭谴之曰:“汝阶缘宿卫,以至大官,何乃附傍吾儿,欲相离间也?”纯曰:“臣本微贱下才,过蒙奖擢,先帝察臣小心,宠逾涯分,陛下重加收采,位至将军。欲竭余年,报国恩耳。比数诣齐王者,徒以先帝、先后往往在仁寿官,置元德太子及齐王于膝上,谓臣曰:‘汝好看此二儿,勿忘吾言也。’臣奉诏之后,每于休暇出入,未尝不诣王所。臣诚不敢忘先帝之言。于时陛下亦侍先帝之侧。”帝改容曰:“诚有斯旨。”于是舍之。后数日,出为汶山太守。

岁余,突厥寇边,朝廷以纯宿将,转为榆林太守。虏有至境,纯辄击却之。会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众至数万保悬薄山寇掠徐兖帝令纯讨之。纯初闭营不与战,贼屡挑之不出,贼以纯为怯,不设备,纵兵大掠。纯选精锐击之,合战于昌虑,大破之,斩首万余级,筑为京观。贼魏骐麟众万余人,据单父,纯进击,又破之。及帝重征辽东,复以纯为彭城留守。东海贼彭孝才众数千,掠怀仁县,转入沂水,保五不及山。纯以精兵击之,擒孝才于阵,车裂之,余党各散。

时百姓思乱,盗贼日益,纯虽频战克捷,所在蜂起。有人谮纯怯懦,不能平贼,帝大怒,遣使锁纯诣东都。有司见帝怒甚,遂希旨致纯死罪,竟伏诛。(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纯少有膂力,便弓马 便:熟悉。B.齐王暕之得罪也,纯坐与交通 坐:因为。C.斩首万余级,筑为京观 筑:修建。D.有人谮纯怯懦,不能平贼 谮:诬陷。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1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众至数万保/悬薄山寇掠徐兖/帝令纯讨之 B.会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众至数万/保悬薄山/寇掠徐/兖/帝令纯讨之 C.会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众/至数万/保悬薄山/寇掠/徐兖帝令纯讨之 D.会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众/至数万保/悬薄山寇掠徐/兖/帝令纯讨之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纯功勋卓著,仕途顺利。他在北周任官时,就已经封邑二百户,后跟从武帝平定齐国,按功勋任为仪同,增加食邑八百户;隋朝建立后,他又因军功,不断升迁。

B.董纯忠心耿耿,反而被贬。皇帝质问他为何与获罪的皇子来往,他如实讲述先皇帝嘱托,皇帝为之动容,但不久,却被贬为汶山太守。

C.董纯带兵作战,机智灵活。隋朝外忧突厥,内敌叛军,董纯都能打退平定。在与张大彪等对手的战术最终战胜强敌。

D.董纯一生戎马,终遭谗害。面对盗贼日益增多的局面,董纯虽有所控制,但终不能改变大局。皇帝为此大为震怒,最终杀了董纯。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阶缘宿卫,以至大官,何乃附傍吾儿,欲相离间也?(2)纯以精兵击之,擒孝才于阵,车裂之,余党各散。

四、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两句的观点是相同的。

(2)《锦瑟》一诗的颈联是“,”两句,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18.柳诗后两句独具艺术魅力,请做简析。

19.两诗都写到了“山”,诗人借此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命题作文

20.请以“责任”为题写一篇作文。

可以记叙事情,可以发表看法,不得抄袭,不得套作,8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1.C 【解析】无 2.C 【解析】

试题分析:第1 处横线后面的中心词是“姿态”,根据语境宜选“嗷嗷待哺”;第2处横线后面的句子中有“滞后”一词,与之对应的应该的“优先”;第3处横线后面的句子与前面构成递进关系,特别强调了“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继承和重建”,应选“尤其”。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3.A 【解析】略 4. C 【解析】

相敬如宾:用于夫妻之间。陈陈相因:原指皇仓之粮逐年增加,陈粮上压陈粮。后多比喻沿袭老一套,没有创造和革新。博闻强识:词性为动词 5.C 【解析】

试题分析:A.症zhēnɡ结;B.勾ɡòu当;D.灯影幢chuánɡ幢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点评:本考点注意考查识记、辨别能力,一般不要求拼写,考查重点在声母、韵母的辨读上,近几年语音试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异形字和其它容易误读的字。复习时应以课本中2500个常用字和次1000个常用字为主。

6.A 7.C 8.B 【解析】 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 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不合题意,本文所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主要体现为“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严格对称的结构”及“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的渲染表达”三个方面,A项少林寺古塔建筑群是宗教建筑,其目的是纪念历代高僧,不在上述三个方面之中。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本文所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主要体现为“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严格对称的结构”及“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的渲染表达”三个方面,A项少林寺古塔建筑群是宗教建筑,其目的是纪念历代高僧,不在上述三个方面之中。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选项C说法绝对,原文“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并不意味着“摒弃了方正对称”。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说法绝对,原文“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并不意味着“摒弃了方正对称”。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说明也供祭拜神灵之用。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说明也供祭拜神灵之用。

9.D 10.B 11.C 【解析】 9.

试题分析:D项表述绝对化。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0.

试题分析:A欣喜的原因不是;C “出色”不准;D “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非唐诗。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1.

试题分析:C项张冠李戴、强化因果。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B 13.D 14.B 15.D 16.(1)你从宫中的一名警卫人员,直升到今天的高官,为什么要依附我的儿子,想要离间我们父子俩?(2)董纯率领精锐部队进攻他们,在军阵中抓获了彭孝才,以车裂刑法处死了他,其他党徒各自逃散了。【解析】 12.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句,然后把句子放入原文中,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B项,坐:犯„„罪。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3. 试题分析:虚词判断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A项,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介词,因为/介词,把。C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D项,都表停顿。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4.

试题分析: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了解了这些信息,本题的断句就不难了。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5.

试题分析:D项,原文是“有人谮纯怯懦,不能平贼,帝大怒”。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6.

试题分析:这两句话考查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句式。“阶”,官阶;“缘”,起于;“宿卫”,警卫,卫兵;“以至”,到达;“何乃”,为什么竟要;“相离间”,离间我们;“擒孝才于阵”,介词结构后置句。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

董纯,字德厚,陇西成纪人。董纯年少时很有体力,弓马娴熟。在北周时历任司御上士、典驭下大夫,封为固始县男,采邑二百户。跟从周武帝平定北齐,以功拜仪同,晋爵大兴县侯,增邑通前八百户。

隋文帝受禅,晋爵汉曲县公。汉王杨谅(因不满其兄隋炀帝杨广即位),在并州起兵作乱,隋炀帝让董纯担任行军总管、河北道安抚副使,跟随杨素攻击并平定了杨谅。以功拜柱国,晋爵为顺政郡公,增食邑二千户。转任左备身将军,赐女妓十人,彩绢五千匹。数年后,转左骁卫将军、彭城留守。隋炀帝次子齐王杨暕获罪,董纯因与杨暕交往,炀帝当众谴责他道:“你从宫中的一名警卫人员,直升到今天的高官,为什么要依附我的儿子,想要离间我们父子俩?”董纯道:“臣本身份低微没有才学,过分蒙受奖励提拔,先帝察臣小心,宠爱超过本分,陛下重加录用,位至将军。想要竭尽余年,报答国恩。至于此前几次到齐王那里,只是因先帝、先后常在仁寿宫时,抱着元德太子(杨昭)及齐王坐在腿上,对臣说:‘你要照顾好这两个孩子,不要忘了我的话。’臣奉诏之后,才每次置班后 出入齐王府看望齐王。臣确实不敢忘记先帝之言。那时陛下也在先帝身边服侍。”炀帝动容道:“确有此事。”于是放了他。数日后,外放为汶山太守。

一年后,突厥侵犯边境,朝廷因董纯是老将,调任为榆林太守。突厥有入境的,都被董纯击退。正逢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聚众达数万,占据悬薄山,在徐、兖等地抢掠。炀帝令董纯领兵征讨。董纯起初闭营不与敌兵接战,敌兵屡次挑战见官兵不出来,认为董纯怕敌,于是不加防备,纵兵大掠各地。董纯挑选精锐部队攻击他们,在昌虑将敌军围住大战,大获全胜,斩万余首级,筑成京观以警众贼。贼兵魏骐马粦众万余人,据守单父,董纯进军攻击,又打败他们。等到炀帝再次征讨辽东,又让董纯为彭城留守。东海贼彭孝才聚众数千,掳掠怀仁县,转入沂水,占据了五不及山。董纯率领精锐部队进攻他们,在军阵中抓获了彭孝才,以车裂刑法处死了他,其他党徒各自逃散了。当时百姓思乱,盗贼日益猖獗,董纯虽然多次征剿获胜,但任地仍盗贼蜂起。有人诬蔑他怯懦怕战,不能平贼,炀帝大怒,派使者将董纯锁拿回东都洛阳。官员见炀帝极为愤怒,就迎合帝王判了董纯死罪,董纯竟伏法被杀。

17.(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名篇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必考点。在学习中,不仅要熟记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名言警句,还要熟记课外中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名言警句,要注意收集古典诗歌、古典散文中的名句和成语、近现代史上仁人志士及爱国名人的名诗名句。本题关键字:沧、蓝、贤、于、受。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8.这两句运用奇特的想象(虚写)与夸张的手法,诗人想象如果把自己的愁肠割成千万份,把自己的身子化成千万份的话,当随风飘落在山峰上的时候仍然注视着一个地方——故乡。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同时把诗人埋藏在心底的被贬远离家乡的抑郁之情,不可遏止地倾吐出来。19.李诗曰“青山留人”,运用拟人手法,看似表达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之意;实则抒发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曰“尖山似剑”,运用比喻手法,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及被贬的失意之情。【解析】 试题分析:

18.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该诗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由“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等关键词可判断出后两句运用了 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诗人被贬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19.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关键词等分析作答。柳诗中“割愁肠”“望故乡”,通过诗歌背景可知,柳宗元在壮年被贬,由此可体会出其思念家乡的愁情及被贬后的失意。而此时的李德裕与柳宗元有一样的遭遇,被弃置于崖州,心情自然是郁闷感伤的,“独上”体现出了他的孤独;“青山留人”实际上是写自己的自我安慰;“鸟飞半年程”写出了被贬之远。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20. 责任

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

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一个人真正地成为社会一分子的时候,责任作为一份成年的礼物已不知不觉地卸落在他的背上。它是一个你时时不得不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而它给予你的,往往只是灵魂与肉体上感到的痛苦,这样的一个十字架,我们为什么要背负呢?因为它最终带给你的是人类的珍宝——人格的伟大。

20世纪初的一位美国意大利移民曾为人类精神历史写下灿烂光辉的一笔。他叫弗兰克,经过艰苦的积蓄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银行遭抢劫导致了他不平凡的经历。他破了产,储户失去了存款。当他带着一个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 责任,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

偿还的代价是三十年的艰苦生活,寄出最后一笔“债务”时,他轻叹:“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而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

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许多人通不过这场考验,逃匿了。许多人承受了,自己戴上了荆冠。逃匿的人随着时间消逝了,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承受的人也会消逝,但他们仍然活着,死了也仍然活着,精神使他们不朽。

我们都知道那个天黑了还不肯回家,站在路边哭泣的孩子。因为他要站岗,别的孩子早散了,可他为了坚守岗位宁愿站着哭泣,因为这是他的责任。

愿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心灵,责任从小就在那里成长。

愿我们所有的人都把责任之心携带在人生的道路上,让人生散发出淡淡的,金子般的 光辉。【解析】

试题分析:“责任”一词含义有二种。其一,分内应做的事,如“保卫祖国,人人有责任”。其二,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如“追究他的责任”。责任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但它们都有着相同的抽象内涵。首先要正确理解责任的内涵,再和现实中的具体行动联系起来。

可以从抽象的层次来写对责任的理解,先写对责任的最初感受,然后在写老师的启发下懂得了责任的真谛:责任是一种约束,是鞭策,接着用具体的例子对内涵进行深入的阐释;再说责任自古就是民族发展兴旺的脊梁,最后发出号召,倡导大家都担负起时代的责任。

也可确定主题:年轻一代要尽快树立责任心。现在年轻的一代,生活在相对富足的环境中,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自理能力差,忧患意识差,责任感差,这是危险的。这一代人在走上社会之前,一定要树立起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责任,是生命中的必修课。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吧,勇敢地担起责任吧。

可以把责任具体化到“责任心”,以“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心”为论点,先从原理上阐述论点。然后指出社会上缺乏责任心的事实及造成的恶果,接下来对缺乏责任心的害处进行分析,最后再转过来从正面论述责任心的重要,重申论点。

责任感,是衡量社会道德水准的标志。有责任感的人多了,社会就进步;有责任感的人少了,社会就下滑。在今天,人们常说我们的社会道德滑坡。因此捍卫文明,重新支起道德的支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责任还有一个孪生姐妹,那便是权利。在社会中每个人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但如果只强调责任,而不顾及每个人的权利,可以吗?责任和权利之间是矛盾辩证的关系,于我们当前的社会发展有着尤其突出的现实意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第五篇:河北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承智班历史周练试题

河北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承智班历史周练试题(11)

一、选择题

1.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对毛泽东在中国之外的形象,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是指

A.既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因密切接触

C.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

2.“长期以来,日本人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中国人是不讲卫生的、主权高于人权的,允许使用危险农药的、说假话的、决不妥协的;同样地,中国人也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日本是虚伪的、不反省历史的、右翼的、拒绝道歉的。有色眼镜干扰了两国关系。”此话不能反映 A.中日两国彼此之间的认知存在误差

B.中日两国大规模政治运动扭曲了彼此间的认知 C.客观认知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很重要

D.中日两国不能相互客观认知是长期以来形成的

3.1949年,华北出现旱灾,粮食、棉花供应困难,司徒雷登希望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物资能运到中国。此外,他认为提供大批借款和进行贸易,对中国工业化也有帮助。中国外交人员告诉他,美国在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上没有正式表示,实现这些事情并非易事。此事件表明当时 A.美国改变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B.美国企图用经济封锁要挟新中国 C.新中国对美交往的原则基本形成 D.中国已经确立“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4.1974年,邓小平全面阐述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他指出,“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这一理论表明中国政府

A.抛弃阶级斗争思想来思考问题 B.外交方针和政策出现重大变化

C.突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 D.从国际格局变化出发来调整外交战略

5.1969年12月18日,基辛格在年终的记者招待会上宣称:“我们没有永久的敌人。我们对其他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特别像共产党中国这样的国家——的判断,将以它们的行为为依据,而不是以国内的意识形态为依据。”美国提出以上主张主要基于 A.美国与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不复存在 B.与中国为敌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C.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力空前强大,美国不得不正视现实 D.认识到与中国结盟将将使美国在苏争霸中取得优势地位

6.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视角经过了70年代浪漫化、80年代天使化、90年代妖魔化、21世纪的中国威胁论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媒休报道直接影响美国对华政策 B.意识形态分歧决定中美关系发展 C.美国媒体充当了对华政策的喉舌 D.美国政府一直对华采取敌视政策

7.至2012年,中国在非洲已援建3000多公里铁路,100多所学校,减免其200多亿人民币债务,谱写了中非友好新篇章。新中国与非洲友好开端最早可见于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不结盟运动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8.《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30年。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这最能反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 A.反对霸权主义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9.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

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10.“这分明是一个深刻的道理:把纷繁的国家问题化简;把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融合。同时,也郑重地向世界宣告:不屈的中华民族有信心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事情。伟大的实践,再一次将成熟的理论升华。”这首网络诗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 A.体现了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C.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首次提出是为了解决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1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载:“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主张世界各国在相处中互相监督,实行对等的约束和自我约束,具有法律性和道义性。”这是在评价 A.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

C.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12.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中国政府提出了 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3.在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确认“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这表明

A.中美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扩张 B.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中美结盟以遏制日本重新崛起 D.中国成为与美国对等大国

14.“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④“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下列各项能贯彻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参加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 C.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 D.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16.新中国成立后,外语主要以俄语为第一外语,从1960年代中期以后,选择英语作为第一外语。这是我国当时()A.中国对外开放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17.历史学者沈志华对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每年数百个讨论的问题及做出的决议进行粗略统计发现,其中直接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1945~1948年每年只有4~5个,最多时也没超过7个,而1949年便陡然增加到70个。这说明 A.亚洲太平洋地区已经成为冷战的焦点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已开始生效

C.美苏争霸呈现出美攻苏守的基本态势 D.中国在苏联国际战略中地位不断提升

18.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合力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多国结盟的特点 B.是新世纪冷战思维的产物 C.主要目的是应付地区反恐 D.是全面合作的新型国际组织

19.1972年尼克松访华,周恩来在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词中指出:“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 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导致战争。”这表明()A.意识形态的分歧是导致此前中美长期对抗的根源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使美国调整对华政策

C.中美两国应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打开两国关系的新局面 D.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20.下面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据表。

“屋子”打扫干净了,但“客人”迟迟不来的理由是()A.外交政策受意识形态的束缚 B.中苏结盟严重威胁西方国家 C.西方国家采取封锁包围政策 D.第三世界国家力量不够壮大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

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为此,中国政府在外交上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并取得了什么成就?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指出其变化的主客观原因。(3)你觉得美国不断调整对华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2.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影响着两国的全局利益.也关系着世界的和平、安全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1950年12月美国政府要求“所有希望像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出口任何商品的个人和公司必须申请出口许可证”。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中美关系史1949——1972》

材料二 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去戴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谈话

材料三习近平2012年1月16日在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纪念活动上致辞说,推动中美关系„„发展。既是双方的共同责任,也是国际社会共同期待。„„总之,这是一个中美相互激励的时代„„太平洋之大,世界之广,足以包容崛起的中国与美国。——阮宗泽《习近平访美:深化共识,同舟共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具体做法《不得摘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 年代美国“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而采取的行动(3)综合上述材料,放眼未来,请你说说中美两国应构建怎样的双边关系

参考答案

CBCCB CBCDD CBACC DDDCA 21.(1)政策:美国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方针: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成就:与苏联建交、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掀起第一次建交高潮

(2)变化: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主观: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需要中国牵制苏联;客观: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3)根本原因:国家利益。

22.(1)做法:对中国进行封锁、禁运,原因: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社会制度的对立。

方针: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2分,答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可给分)(2)变化:由敌对到谋求改善关系。

行动: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并发表《联合公报》;1979年,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3)结束对抗,加强互信,合作共赢。

下载河北狮州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承智班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北狮州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承智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