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淮河路商业街及周边地区综合开发改造[样例5]

时间:2019-05-15 08:2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蚌埠市淮河路商业街及周边地区综合开发改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蚌埠市淮河路商业街及周边地区综合开发改造》。

第一篇:蚌埠市淮河路商业街及周边地区综合开发改造

蚌埠市淮河路商业街及周边地区综合开发改造

实施意见

一、项目背景

淮河路商业街位于蚌埠市城市商业中心,是蚌埠市乃至皖北地区最著名的商业街,是蚌埠商业发展的代表和城市经济繁荣的象征。淮河路商圈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政府的积极引导,已经具备了明显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以淮河路为中轴线,北至淮河南圈堤、南至胜利路、东至中荣街、西至朝阳路,构成了蚌埠市的核心商圈。

二、项目开发改造的必要性

在城市中心设置商业步行街,可以改变单一购物结构,通过发展城市旅游、文化休闲、餐饮娱乐、商务服务等多种功能,促进商业资源优化配置,带动城市新一轮发展,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因此,综合整治淮河路及周边区域并进行步行街改造,对于进一步改善蚌埠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活力,进而提升城市整体功能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该项目开发改造也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蚌埠市皖北商贸中心地位,提升淮河路商业中心的品质、价值和作用,促进和带动全市商贸流通业及新型第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项目概况

(一)基本情况。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实施淮河路商业步行街改造,本次规划区域范围东起中荣街、西至升平街、南起南山路、北至淮河南圈堤,规划面积约0.4平方公里。规划改造总面积约199400平方米(299.1亩),其中步行道路(淮河路)改造约18500平方米(27.7亩),沿街地块改造约180900平方米(271.4亩)。2007年,该区域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2亿元,分别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6%和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7.6%。该区域共有淮河路、凤阳路(二马路片区)及相邻街区三部分组成。淮河路现状。淮河路是蚌埠市最为著名的商业街,规划改造区域位于其商业最繁华地段,长约660米,平均宽度28米。该路段现有商业、服务业经营面积约17.5万平方米,其中道路北侧约4万平方米,南侧约13.5万平方米,现有经营单位约120户,以国有、集体、私营企业为主,另外有少量个体户。经营商家汇集了众多重量级商场,除百大、百惠、物美华运、新世纪广场等商业龙头外,还吸引了苏宁电器、宏图三胞、麦当劳、肯德基、雅戈尔、报喜鸟、亨达利、老凤祥等许多知名商家入驻;经营业态涵盖百货、超市、专业店、专卖店、餐饮、住宿、娱乐、金融等十多个领域;经营品种包括服装、鞋帽、电器、黄金珠宝、眼镜、通讯、日用百货等百余种商品。规划沿街拟改造地块面积约52900平方米(79.3亩)。凤阳路(二马路片区)现状。凤阳路(二马路片区)沿街分布地块总面积约108600平方米(162.9亩),其中已改造地块(S-

1、S-2地块)22300平方米(33.4亩),已出让地块(S-

5、S-

6、S-8地块)36200平方米(54.3亩),未改造地块(S-

3、S-

4、S-7地块)29100平方米(43.6亩),规划预留地块(铁路专用线外围地块)21000平方米(31.5亩)。现经营单位主要为二马路市场,主要经营服装、鞋帽、百货、小五金等批零业务。其中二马路新市场(S-1,S-2地块)于1999年8月由安兴房地产公司开发,2001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33.4亩,总建面6.72万平方米,其中商铺3万平方米,公寓2.7万平方米,其余为配套设施和地下停车场,现有经营户513户;二马路老市场(S-

3、S-4区 域),现有经营户421户。相邻街区现状。淮河路商业街规划改造区域相邻街区主要包括:南山路花鸟市场,“蚂虾街”市场,中荣街电脑一条街,中山街通讯一条街,国货路精品街等特色街区,大都为骑路市场。此次规划中有些需要取缔,有些需要改造,其中拟开发改造地块面积约19400平方米(29.1亩)。

(二)目前进展情况

1、整体进展情况。由东南大学承接的淮河路商业街区景观设计及交通组织分析已于今年8月1日通过了专家评审,目前正上报市规委会,通过后即可组织实施。此外,围绕淮河路商业步行街区规划建设,编制了系列开发项目,开发总面积277亩,投资估算约40亿元,并按照成熟一个地块改造一个地块的原则逐步组织实施。总体上,以丰富淮河路业态为原则,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入驻。目前,分别与马来西亚乐宾百货、江苏天虹、苏宁电器、阿里巴巴、安徽兴光、安徽百惠、安徽瑞泰等多家投资企业达成投资意向。

2、邮政局及周边地块开发项目进展情况。已将该地块列入旧住宅区开发改造项目报市开发办,等待正式回复。目前江苏天虹投资集团对该地块有投资意向,并完成了初步的设计方案,待项目批复后即可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3、二马路片区开发项目进展情况。已向市政府申请将S3、S4、S7地块进行捆绑开发。目前,正积极与多家投资商洽谈。

4、汇金国际广场项目进展情况。由安徽中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汇金国际广场项目,总投资约6亿元,主要开发二马路S8地块,目前土地已摘牌,到位资金8千万元,已完成初步设计方案,争取下半年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亿元。

5、其他相关项目进展情况。合百商厦项目(S5)8月19日已举行 开工仪式。新光商厦地块开发改造项目,已向市政府申报列入旧城改造范围,等待批复,目前已与部分客商达成初步投资改造意向。安德大厦重组改造项目,已与海澜集团及苏宁电器达成投资意向,项目在谈中。S6地块由禹会区房屋开发公司承建,主体已竣工,1-2层为商业用房,3-6层为商品房。

四、开发改造目标及任务

改造目标。按照巩固、提升、发展城市商业中心的目标,通过实施规划改造,优化街区功能布局、细化空间形态、深化城市风貌,依据第三代商业步行街(复合的社会空间)的标准和理念,将淮河路区域打造成为街区风貌特色鲜明、空间环境优雅宜人、商业文化气氛浓厚、城市功能设施完备,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旅游、商贸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商业步行街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超50亿元,街区经营面积超100万平方米,年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100亿元三大经济指标。

改造任务。以环境改造与局部拆建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实施:淮河路商业街步行及景观改造,规划区部分建筑整体改造及部分地块总体 开发,相邻街区配套改造等三大规划改造任务。

(1)实施淮河路及辅街区域整体改造、环境建设和生态整合,对临街商铺进行业态整合,突出街区经济特色;

(2)整修、刷新和亮化临街建筑,清理、规范牌匾广告,对架空线网实施电缆化改造,消除视觉污染;

(3)高标准修缮和更新主辅街路面铺装,完善街道公共设施,布设游憩设施、雕塑小品和绿化景观;

(4)将主街视野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全部灯饰化,精心塑造夜间景观等,促进街区环境整体改观;(5)对规划区内所有拟改造地块做统一规划、整体开发考虑,增加体量、提升品质、优化布局、拓展空间;

(6)实施必要交通改造,重新调整交通格局,科学进行交通组织,通过实施分流道路改造,拆除区域内部分建筑,建设停车楼、停车场和文化休闲场所等方式,保障淮河路步行街区建设顺利实施。

五、开发改造步骤

总的计划要求,利用3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淮河路商业步行街区规划改造及相关配套工程建设任务。阶段性目标步骤如下:

(1)街区规划工作:2008年年底前完成规划方案编制、评审及报批工作。

(2)路网建设及交通组织工作:

a、2009年上半年完成凤阳西路(青年街—升平街)、南山路西段(青年街—工农路)打通工程,完成延安路公铁立交桥扩孔改造工程。

b、2009年年底前完成南山路东、中段(延安路—中荣街—中山街)及堤下路拓宽改造工程,完成二马路铁路专用线拆除及区域内货场搬迁,完成治淮路向西,中荣街、中山街、升平街向北延伸线修建及贯通工程。

c、2010年2月底前完成本街区交通组织规划涉及到的所有交通组织调整及运行,3月1日起实施淮河路(中荣街—工农路)封闭。

(3)区域内地块开发及建筑改造工作:

a、2009年上半年完成本规划涉及的所有拟改造地块(共21块,约270亩)的设计方案、招商引资、土地出让及部分拆迁工作,启动部分地块(S-

3、S-

4、S-

5、S-

6、S-

7、S-8)改造建设,建设期1年。b、2009年底前完成剩余拟改造地块拆迁工作,启动改造建设,建设期1年。

c、2009年底前完成淮河路步行街沿街保留建筑外立面改造施工设计,启动改造,改造期半年。

(4)淮河路商业街步行及景观改造工作:2010年3月1日起实施淮河路(中荣街—工农路)步行及景观改造,年底前完成改造。2011年1月1日全面完成规划任务,正式开街。

(5)周边相关地块开发改造进度,依据招商引资情况推进。

六、投资估算

该项目总投资约43亿元,其中步行街改造约3亿元。设计开发改造共21个地块,其中邮政局及周边地块投资估算4.5亿元,兴光商厦地块投资估算2.5亿元,二马路S3、S4、S7投资估算4.5亿元,汇金广场总投资6亿元,二马路片区改造投资估算约3亿元,南山文化市场改造约1.2亿元。

七、资金筹措

1、项目自身筹措一点。在蚌山区财政设立“淮河路商业步行街区开发改造资金专户”,区域内所有开发改造地块土地出让金、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入专户管理使用,重点用于步行街改造、公共部分投资及奖励兑现。

2、市政建设配套经费拨付一点。工程改造期内(3年左右),每年从市政建设配套经费中拨付2000万元左右用于该工程建设。

3、蚌山区政府承担一点。工程改造期内(3年左右),蚌山区政府每年从该工程开发建设税费收入中按市政建设配套拨付经费的50%,匹配工程建设资金。

4、相关单位承担一点。对改造区内所涉及的水、电、气、通讯 等基础设施改造部分,改造费用由相关职能部门或产权单位自行承担或自行改造。

5、单个地块项目招商引资。沿街及周边地块开发改造,采取招商引资的形式,吸引外来投资商投资开发。

八、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

1、成立“蚌埠市淮河路商业步行街区开发改造领导小组”,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蚌山区区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市发改委、建委、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商务局、财政局、交通局、公安局、消防支队、环保局、人防办、水利局、邮政局、电信局、移动公司、供电公司、城投公司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及蚌山区分管副区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办公室主任由蚌山区分管副区长兼任。

2、建立淮河路商业步行街区开发改造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和调度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推进改造工程顺利进行。

3、各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能分工,积极服务工程建设,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限时办结相关审批手续。

政策保障。

1、建议作为市重点工程,列入市“3461”行动计划,申报进入省“861”重点项目库,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2、不重复,但择优享受蚌埠市棚户区及旧住宅区改造政策(蚌政„2007‟143号、144号文件)。

3、对投资该区域地块改造的企业,凡新建商业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含5000平方米)、且主体建筑超过10层(含10层)的,新建非住宅部分一律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

4、充分发挥该商业中心区土地价值,对该区域改造项目适当提高规划容积率,鼓励新建高层建筑,提升城市形象。凡新建10层以上非住宅建筑,按核定的10层以上建筑楼面地价和的50%标准,对投资企业进行奖励;凡新建20层以上非住宅建筑,按核定的20 层以上建筑楼面地价和的80%标准,对投资企业进行奖励;凡新建30层以上非住宅建筑,按核定的30层以上建筑楼面地价和的100%标准,对投资企业进行奖励。以上奖励不重复享受,但可分段累计。

5、对成功引进国内、外20强商业企业的地产投资商,从该商业企业开业运营起,3年内按引进该企业受益财政所得的50%,对该地产投资商实施奖励。

第二篇:五河县漴河及周边区域综合改造房屋拆迁补蚌埠市(精)

浍南镇挂牌出让地块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政策明白纸

一、为何进行浍南镇挂牌出让综合改造?

多年来,该地块基础设施不配套,居民生活居住环境差,直接影响了镇区规划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制约了镇域经济的发展。为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推进城镇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给广大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和居住场所,改变浍南镇区形象,根据县发改委关于五河县圣源农贸有限公司新建农贸市场项目备案的通知(五发改投资〔2009〕7号),镇政府决定对此地块进行综合改造。

二、拆迁的工作程序有哪些?

(一)入户调查、测绘房屋面积、附属物登记;

(二)产权认定;

(三)征求房型面积;

(四)入户评估,公示测绘面积、评估初评结果、出具评估报告;

(五)签订拆迁协议、搬家腾房、拆房。

三、本次拆迁补偿安置方式及标准是什么?

补偿方式:采取产权调换与货币补偿两种方式,广大被拆迁户可以视自身情况二选一。补偿标准:按房地产评估价(经公示无异议,有异议的按有关规定申请鉴定)依法确定。

四、本次拆迁补偿安置具体内容有哪些?

1、货币补偿: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的,补偿额按评估的同类、同性质房屋评估价确定。装饰装修、附属物及设备移装另行补偿,具体补偿标准见附件表。

①被拆迁人属门面房选择产权调换的,合法产权按照1:1面积还原,多余面积按市场价补齐; ②属门面的无房屋宅基地按评估价给予货币补偿;

③被拆迁人非门面选择门面房屋的,拆迁人给予优先安排各计各价,被拆迁房屋评估价和选择房屋市场价执行,差价由被拆迁人与开发商直接结算;

④被拆迁人属皇庙村居民居住房屋拆除后,在镇区没有其他住房的,在市场所建房屋第三层指定区域给予安置,1:1还原,各计各价,被拆迁房屋评估价和选择安置房屋市场价执行,差价由被拆迁人与开发商直接结算;

⑤单位公房住宅用房被拆迁后,在镇区内没有其他住房的,在市场所建房屋第三层指定区域给予安置,1:1还原,各计各价,被 拆迁房屋评估价和选择安置房市场价执行,差价由被拆迁人与开发商直接结算;

⑥政府工作人员所住公房被拆迁后,原则上在市场房屋第三层给予安置或到指定的安置区给予安置。

3、本次综合改造区内简易房、工棚只补偿不安置。

4、被拆迁人临时过渡费搬迁费的补贴:

(1)实行货币补偿的,给被拆迁人一次性补助6个月的临时过渡费,临时过渡费标准按每平方米3元执行;

(2)就近产权调换进行产权调换的,按实际过渡月数给予补助,过渡期按相关规定执行,补助标准按每平方米3元执行;被拆迁人居住房屋拆除后,在镇区内没有其它住房,无法解决居住问题,需要本拆迁人帮助解决的,可在拆迁补偿协议签订时提出申请,本拆迁人提供活动板房解决该户过渡期居住问题。过渡期时间为十二个月。申请人与活动板房承建单位签订协议后入住。申请本拆迁人安置活动板房的,不享受过渡期补助。被拆迁人在镇区内有其它住房,不提供过渡期活动板房安置。

(3)对被拆迁人实行货币化补偿的,搬迁费按一次性给予每平方米4元标准补助。产权调换的搬迁费按2次给予4元/平方米补助。

5、付款方法:签订拆迁合同,房屋搬迁腾空完毕经验收合格后按下列办法付款。(1)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的,拆迁协议各类补偿、补助、资金等款项均一次付清;

(2)被拆迁人选择产权调换的,产权调换差价款在本幢安置房具备交付钥匙条件时,由拆迁人与被拆迁人负责结清。超出结清时间30日的,视为被拆迁户放弃产权调换安置,按货币化补偿方式予以处理。

本次综合改造区内简易房、工棚只补偿不安置。

五、奖励政策有哪些内容?

被拆迁人在规定时间签订协议,让出房屋的,按时序进行梯次奖励,具体奖励时序及标准为:自开始签订正式协议之日起,15日内被拆迁人主动签订《拆迁补偿协议》并自行完成房屋拆除的,按房屋评估价给予被拆迁人35%的资金奖励(其它补偿资金不列入奖励范围);第16日至第30日内,被拆迁人签订《拆迁补偿协议》并自行完成房屋拆除或将房屋交本拆迁人拆除的,按房屋评估价给予被拆迁人30%的资金奖励(其它补偿资金不列入奖励范围);第31日至40日签订协议并自行完成房屋拆除或将房屋交本拆迁人拆除的,按房屋评估价给予被拆迁人10%的资金奖励(其它补偿资金不列入奖励范围);第40日以后签订协议的,不享受奖励政策。

六、违章建筑如何处理?

综合改造区内所有突建、抢建的违章建筑,依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一律不予补偿、不予安置。镇党委、镇政府已明确要求,决不给投机违法者任何利益补偿或补助。对2008年元月1日以后违章建筑也一律不予任何补偿安置。对历史遗留的手续不全所建房屋问题,统一按县政府规定的条例和比例予以补偿安置。

七、拆迁房屋补偿安置问题

1、凡公房拆迁,涉及资产处置的,按国有资产处置规定处理;非住宅公房除法规规定和本方案相关规定外,一律按评估价予以货币补偿,不予产权调换。

2、被拆迁房屋用途、性质的确认。

(1)被拆迁房屋用途分为住宅与非住宅。非住宅包括商业(含门面房和其他非门面商业用房)、生产、经营、办公、仓储等用房。

(2)住宅与非住宅的认定以《房屋所有权证》记载的设计用途为准。《房屋所有权证》未标明用途的,以产权档案记载为准;

非住宅房屋的使用功能的认定,以《房产证》、《土地证》或《建设工程规划评可证》等相关有效文件或证书记载的使用性质为准。

3、根据被拆迁人房屋拆迁先后,确定取得安置、过渡房优先选择权。

4、被拆迁人腾空房屋后必须告知移交给拆迁人,5、没有建设或土地、规划等部门任何建房、用地手续的违法建设,依法不予补偿。

对政策理解不透彻或本次拆迁安置中发现有不法、不公行为的,请拨打举报电话:5888022

进行咨询、监督和投诉。

五河县浍南镇人民政府 2010年5月5日

注:本明白纸内容与本地块拆迁安置方案不一致的,以本地块拆迁安置方案为准。

第三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书

广东省高要市莲塘镇200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议书

高要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二OO六年八月

一、项目概要

1、项目背景。莲塘镇是高要市的农业重点镇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莲塘的农业已迈入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格局。根据中央、省、地方关于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布局的要求,今后将有愈来愈多的耕地调减出来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如何开发土地潜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强耕地适种性,是我镇今后农业发展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加强我镇目前仍较大面积的中低产农田改造,解决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建立高标准的农田生产区,是提高水稻单产,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范围和提高经济效益,进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我镇属平原低朗镇,大部分耕地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田间排灌系统配套差,排灌设施残旧等原因,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效益的提高。为此,经认真的勘察和分析研究,2007年我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计划在新塘塱进行0.7万亩连片中低产田改造,以提高该塱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2、项目范围、规模、内容和工期。我镇农综土地治理项目计划改造中低产田0.7万亩,总投资399万元,计划对新塘塱0.7万亩的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建设方面将以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并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主要项目为修建硬底化排灌沟渠20.5公里,开挖疏浚渠道18公里、兴建桥涵闸陂槽10座,改造排站1座;修建机耕路5公里,改良土壤0.4万亩,种植农田防护林0.01万亩。此外还有培训及科技示范推广方面的工作。项目工程实施将安排在2007年秋季至来年的初春期间进行,基建项目约需3-4个月工期,即由2007年11月-2008年 2月。

3、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项目共需投入资金399万元,资金来源分别为:中央财政资金153.46万元,地方财政资金153.46元(其中省级资金122.76万元,地市级资金15.35万元,县级资金15.35万元),项目区镇、村及群众自筹资金92.07万元。

4、效益。项目的实施,首先可大幅提高项目区的经济效益,预计项目区改造后的粮食单产将较改造前提高150kg,年增加产值126万元,并发展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其次是有显著的社会效益,通过培训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现代农业意识,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及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均对项目区农民及周边地区农民产出强烈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通过项目区的综合治理及有关生态工程建设,可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5、组织领导和管理。镇成立领导小组,由镇委副书记亲自抓,镇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及我市制定的有关农综开发项目工程、资金、招投标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对项目进行管理,确保工程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资金使用及财务处理规范合理。

二、项目区概况

1、自然概况

莲塘镇位于高要市城区西南面,距离肇庆市区10公里。建设中的广肇高速公路横贯全镇,镇内莲江公路直达高要市区并与省道肇江线和国道324线相接,全镇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属平原低朗镇,地势平坦开阔,是高要市农业 大镇之一,合计耕地面积为4.05万亩,是高要市粮食生产重要镇,我镇计划在2007年进行中低产田改造的新塘塱具有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塱区开阔,连片种植面积大的特点。

我镇地处低纬北回归线之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450mm,一年中4~9月降雨量最多,约占全年总雨量的85.5%,历年平均降雨日数148.5天。雨量充沛、热量丰富、阳光充足、夏长冬短、温度适中是我镇气候的主要特点。

土地资源方面,我镇属平原低朗镇,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地质复杂,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类型分为水(旱)田、旱地、山地三大类。目前莲塘耕地4.05万亩耕地(不含山地水果、茶、桑、药材等用地)的作物占用情况为:粮食作物1.84万亩,蔬菜1.5万亩,花卉0.01万亩,水果(耕地)0.3万亩,药材(耕地)0.1万亩,其他经济作物0.3万亩。随着今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耕地的开发将进一步加强。由于我镇历来是高要市粮食生产重要区镇,近年来积极发展蔬菜、水产、畜牧、水果、花卉等城郊农业。在做好耕地资源保护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我镇将通过兴修水利设施,加强硬底化排灌渠道建设,改土增肥,发挥耕地潜力,提高耕地产出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来改造我镇的中低产农田,提高全镇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2、社会经济状况。

莲塘镇总人口52302人,其中农业人口为48685人,农业劳动力19415人。全镇下辖2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通过多年的努力,我镇的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农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到2005年我镇已形成1.84万亩粮食,1.5万亩蔬菜,0.8万亩水果,1.05万亩水产,8.4万亩林产品及畜牧 业等六大农业商品基地,发展了100多户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农业种养大户,建立了高要市莲塘万亩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体现出具地方特色和科技生产的高标准农业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农业生产格局。2005年我镇农业总产值约2.4亿元(现行价),农民人均纯收入4850元。我镇设点在新塘塱0.7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的总人口10743人,农业劳动力4300人,下辖16条自然村,主要以插植水稻和少量经济作物为主。

3、基础设施现状。

⑴水利骨干工程现状:莲塘镇新塘塱有控制塱区防洪排涝及灌溉用水的中小电排站、泵站2个,但不少电排设备老化,排灌能力低,难以迅速有效地对塱区进行排灌。近年来,我镇加大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修筑和加固新兴江堤及各水库防洪堤围工程,兴建了一批截洪渠,有效地提高了塱区的防洪能力。灌溉方面,由于该塱区较平缓开阔,有蓄水量较大的水库及众多大小山塘作灌溉水源,如秦帝咀、五尺峡等水库,还有神符冲,坳边冲等塱区内外大小河涌作塱区灌溉水系。总体来说,计划实施中低产改造的新塘塱,可供利用的灌溉水源是充足的,但水利骨干工程则相对较薄弱,配套较差。

⑵田间工程现状。由于客观原因,新塘塱的田间工程硬底化渠道较少,排灌渠道左弯右曲,连贯性差,加上缺乏管护,渠道大小不一,淤塞严重,无法对塱区进行快速排灌,水的利用率也低。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区内农田高低、大小不一,加上机耕路配套差,严重影响了基地化生产和机械化耕作的开展。

三、项目区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我镇作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点,水资源十分丰富,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水源充足。一是年降雨量大。全镇平均年降雨量达1450毫米;二是过境客水丰富。新兴江主干流全经我镇,全长14公里,年总流量达18亿立方米,稳定我镇的水资源供给。

2、大小水库、山塘较多。我镇现有小型水库3宗、山塘6宗,共计控制集水面积34.7平方公里,总灌溉库容900万立方米。

3、项目区正常情况下利用降雨和陈帝咀、五尺峡、石碑等水库水基本满足生产用水,如遇严重干旱时可提取新兴江水灌溉。

我镇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在汛期如遇暴雨,往往因河涌侧贯,加上排灌系统及设备差而造成洪涝灾害。只要完善水利设施建设,可不断提高供水能力,完全可以满足今后发展的用水增加。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节水工程,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率,就可以逐步解决农业用水供需矛盾问题。

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项目区农业和农林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现代农业耕作的要求不相适应。相当部分土地的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控制塱区的电排站设备老化,排灌能力低,一旦遇到洪水及特大暴雨,往往因排洪除涝慢而造成减产甚至失收。水利设施落后是造成项目区产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

②土壤地力下降与粮食创高产要求不相适应。由于近年农民大量施用化肥而忽略增施有机肥,致使土壤肥力普遍下降,有机质和N、P、K的含量严重不足,土壤理化性状变差、板结、酸化等问题较为突出。同 等的投入,粮食增产幅度却越来越低。

③区内的农业结构与市场发展需要不相适应。我镇所规划的新塘塱,除水稻外,还十分适合发展经济作物,但由于排灌设施未完善,未能进一步开发,目前仍局限于水稻种植和少量经济作物种植,土地潜力远未能充分发挥。

④标准化农田建设跟不上形势及生产发展之需。由于缺乏规划,加上各家各户分散种植,既不利于排灌,也不利于耕作,机耕路不配套则造成机械化难以操作的原因,以上都影响到区内产业布局安排,不利于今后规模化经营,基地化生产的实施。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我镇现有耕地4.05万亩,目前用于种植水稻的有1.84万亩,种植蔬菜及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耕地已达2.21万亩。从现有的1.84万亩水稻田来看,由于受排灌设施配套不完备,部分设备残旧老化,田间排灌渠系硬底化程度低,造成仍有相当一部分农田灌溉条件较差,生产水平较低。4.05万亩耕地中,约有1.05万亩是属于骨干工程完好率较高(80%以上),田间工程配套较好(配套率85%以上),灌溉保证率较高(90%以上)的高产农田。其余的3万亩农田则受上述制约因素影响的中低产农田,粮食生产长期在300—400公斤徘徊,需进行改造治理,其中适宜进行连片治理(丘陵区2000亩,平原区18000亩)的农田近2万亩。为提高经济效益,确保高产稳产,今后要加强以水利工程为重点的改造治理。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形成,继续做好农田基本建设。实施农综开发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通过综合治理,立体改造,可全面提高项目区的整体农业经济效益。因此,项目区的建设实施是十分必要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一可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二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三可促进农业区域化、基地化、集约化生产的形成;四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我镇土地的治理项目有以下有利条件:

①农业资源条件较好。我镇的项目点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实施改造改造增加粮食单产的潜力很大,并可增强塱区发展立体经济的能力,对指导我镇改低工作有积极意义。

②有一定基础的水利设施和排灌系统。我镇项目点有大小电排站、泵站2个,通过对现有排灌站的设备进行改造,清理河涌,可大大改善项目区的排灌功能,尤其是修建硬底化排灌系统,可彻底改变排灌状况。

③农民有改低的愿望和积极性。近年,我镇农民对种植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积极性较高,但由于水利设施滞后,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因此,农民对改低的积极性很高,都愿意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支持政府部门统筹协调这项目的建设。

可知,在我镇新塘塱实施农综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是改变我镇农业生产现状,解决妨碍生产发展因素,建立高标准粮产区和经济作物种植区的一项有效措施。进行该项目建设,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五、项目规划设计

(一)指导思想。以提高粮食单产和扩大土地的适种性为目标,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采取水利、农业和科技措施,实行综合治理,连 片改造,连片开发,改善项目区内生产条件,应用推广科技成果,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多种经营能力,做到改造一片,提高一片,成功一片,把项目区建设成为“鱼米之乡”。

(二)选项原则。

1、有0.7万亩耕地可连片开发,且开发潜力大,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能较快形成较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

2、有丰富的可利用水资源。

3、项目区有一定的水利设施基础。

4、项目区设在农民收入较好且稳定,容易落实自筹资金的村委会。

5、项目区村委会农民改低愿望强烈,开发热情高。

(三)建设标准。

1、水利方面:

①防风、:能抵御十级台风。

②灌溉:排灌配套完善,做到排灌自如,旱涝保收。③治渍:地下水位降到田面50cm以下。④治涝:十年一遇日降雨量3天排干。

2、土壤条件:

要建成耕作层20厘米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达3%以上,含氮0.3%以上,土壤理化性状良好且无毒质。

3、机耕路:田间机耕路全面达到相通,拖拉机、收割机可自由进出,道路、机耕路配套好。

4、田间实施林网化。

5、良种良法:全面采用优质高产良田,实行粮食高产规范化栽培 及抛秧技术,做到精耕细作。

6、产量高:要逐步建成亩产达到吨粮田。

(四)建设规模和规划布局:2007年我镇农综土地治理项目改造中低产田0.7万亩,总投资399万元。根据我镇的生产现状和项目选择的原则,该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设在我镇新塘塱,农田整治按“排得出,灌得进”要求,规划每1000亩面积设臵一条硬底化主灌渠,200亩面积设臵硬底化支灌渠,同时合理配套主排渠和副排渠。在“渠相连”的基础上实现“路相通”,塱区中心纵横各修筑一条3米宽的机耕路,并配套好桥、涵、闸等渠系建筑物,使机械不但能在塱区行走自如,还能方便上下农田。塱区四周及机械路两旁种植防护林,同时配合农田平整,田间规划及改土增肥等措施,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标准化农田格局。

六、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

(一)开发任务。改造中低产田0.7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7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3万亩,改善除涝面积0.45万亩,改良土壤0.4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0.25万亩。通过开发改造,使项目区每亩年增产稻谷150kg,年增加粮食105万kg,年新增产值126万元。同时,通过种植各种蔬菜及稻菜轮作等,可进一步提高项目区的经济效益。

(二)建设内容。我镇的项目区建设以整治水利设施为重点,并配合有关农业措施,林业措施和科技推广措施,实行综合改造治理,其中:

1、水利措施。

(1)开挖疏浚排灌渠道(5m3/s以下)18km共计14400m3。①现有排灌渠道比较狭窄、渠底浅不利于排灌必须进行扩宽加深 共计8km。

②利于今后农田排灌水方便、通畅,实施排灌渠系分家,在现有渠道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开挖,共计10km。

(2)衬砌渠道20.5km,采用渠底铺混凝土,两侧砌砖衬水泥面,确保渠道坚固耐用,同时每段主排灌渠道每相隔150米修建一座桥涵闸渡槽等渠系建筑物共计10座。两者需完成土方7277.5m3、石方247.2m3、砼方1487.76m3、砖方4886.84m3。

(3)改造泵站、排灌站1座。现有配臵的排灌设备已残旧老化,排灌功率较低,远未能适应现有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计划改造现有设备,新增一台2000千瓦/时的抽水泵机组,起到速排速灌的效用。

(4)输变电线路配套1.5km。部分输变电线路出现老化不够过流,未能适应改造排灌设备电流过流的需要,必须要更换一部分线路,共计1.5km。

2、农业措施。

①改良土地。在进行水利设施整治的同时,按照高产农田的标准要求,对项目区的0.7万亩中低产田进行增肥改土,拟对每块低产田连续三年推行增施石灰、磷肥、农家肥,冬季种植绿肥及稻杆回田等措施,以全面改良项目区土壤的理化性能提高土地肥力。

②机耕路。项目区共修建机耕路5公里,机耕路宽5米,路面铺石粉。按项目区现时机耕路状况,完成工程建设需挖填土方7329m3。

③农业科技推广:计划在项目区建立水稻高产栽培示范片0.25万亩,通过示范推广,增加优质粮种植面积0.25万亩,开展镇级和村级 干部、群众科技培训班共2500人次,并健全镇、村的农技网络,增强农民的科技技能,提高项目区的科技贡献率。

3、林业措施。营造0.01万亩农田防护林网,完善农业生态环境。

七、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

(1)投资依据:基建工程投资估算主要依据当前农村实际田间工程建筑成本和劳工价而制定。项目管理费用及科技培训费用估算则依照项目前期正常运作和在项目点内实行农业科技推广各自所需费用标准来确定。

(2)投资估算:根据项目设计规划,资金来源构成及当前的工程造价进行估算。2007年0.7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共需投入资金399万元,分别用于:①水利设施工程335.15万元,其中开挖疏浚渠道18km,投资17.5万元,衬砌渠道20.5km投资299.15万元,修建渠系建筑物10座投资10.5万元,改造排灌站1座投资6万元,配套输变电线路1.5km投资2万元。②农业措施工程45.5万元,其中改良土壤0.4万亩投资15.5万元,建机耕路5km投资30万元。③林业措施投资4万元,营造农田防护要0.01万亩。④科技推广投资10.25万元,其中技术培训2500人次,投入5万元,示范推广立项2项共计5.25万元。⑤前期工作费4.1万元。

2、资金筹措方案。

根据国家农综办及市农综办有关文件对土地治理项目资金配套要求,我镇新塘塱0.7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所需的399万元资金按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自筹资金为1∶1∶0.6的比例构成,分别为:中 央财政资金153.46万元,省级财政资金122.76万元,(地)市级财政资金15.35万元,县级财政资金15.35万元,自筹资金92.07万元。由于项目区涉及的村委会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且农民要求低改的积极性高,故完全可以通过镇府、村集体和农户筹集该部分资金。

八、综合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我镇项目区合共改造中低产田0.7万亩,按照“项目规划”及“增产措施”,预计项目区三年内的粮食亩产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50kg,年增加粮食105万kg,按优质谷1.4元/kg计,年增加产值达147万元。同时,项目区由于条件改善,可逐步发展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预计改造后3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项目区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实行稻菜轮作、种植优质、高产、价值高等经济作物,以进一步提高农业总产值,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预计整个项目区年种植业产值可达到3220万元(以一半种稻,一半种蔬菜计算),年增加产值2380万元(与单一种稻比较)。短期经济效益和中、长期经济效益均较显著。

2、社会效益。本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的基础条件和生产条件,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并通过科技培训和良种良法推广,创造良好的科技促生产的氛围,从而为项目区农业今后向深层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项目区还将以其高质量的建设,高标准的农田基础设施,科学的生产管理及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而对项目区及周边地区形成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此外,项目的实施,还推动项目区逐步建设和完善一个从品种选育、改土增肥、栽培管理到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产业化生产的迈进,可见,实施本项目,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

3、生态效益。项目实施后,改造中低产田0.7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7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3万亩,改善除涝面积0.45万亩,改良土壤0.4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0.25万亩,营造防护林0.01万亩,通过开发改造,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九、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

1、组织机构设臵。镇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由镇委分管农业的副书记任组长,农办、财政所、水利会、林业站及审计站等部门领导为成员,镇农办具体组织,协调项目的工程建设和管理。

2、实施管理。项目实施和管理均严格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有关文件制度要求及市制定的《高要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工程管理暂行办法》、《高要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办法》和《高要市农业综合开工项目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办法》等有关制度,并按有关要求对各环节实行严格管理,采取一切措施确保开发任务完成,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3、运行管理与维护。项目竣工验收后即移交投入使用,由市农综办与镇办理移交手续,落实管护主体,镇水利会协调村委会做好渠道定期疏浚清淤除草及保养维护方面的管理工作,并按照“谁受益谁负责”、“以工程养工程”的原则筹集项目运行管护费用,确保工程能更长时间发挥其效能。

十、环境影响与评价

1、环境现状分析。①根据农业部门调查,近年农户大量施用化肥 而忽视了增施有机肥,致使土壤肥力普遍下降,有机质和N.P.K含量严重不足,土壤板结、酸化,理化性变差,导致农业产量偏低。②项目区水利设施老化,易涝易旱,农业生态环境较差。③由于长期进行水稻种植,少有轮作,致使项目区病虫害较严重。④农田防护林较少,抵御台风能力较差。

2、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水利设施的改造和农田防护林的营造,并不会产生污染,反而会改善当地的小气候,解决项目区的涝旱问题,加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化发展。

3、对策及措施。项目区0.7万亩中低产田通过连续三年推行增施石灰、磷肥、农家肥及冬季种植绿肥,稻草回田,使土壤理化性能得到改善。其次,通过对水利设施,农业措施和林业措施的建设,使项目区有条件发展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水产养殖,实行稻菜或稻鱼轮作,从而减少项目区的病虫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十一、结论

①本项目投资见效快。项目区水稻产量较改造前每年亩增稻谷150公斤,年增加粮食105万公斤,增加产值126万元。与此同时,项目区由于条件改善,还可发展稻菜轮作,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②项目的实施符合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项目完成后,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促进我镇经济发展,增加社会产品及农民收入,并将带动邻近各镇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③本项目改造中低产田的主要措施是修缮水利设施,营造农田防护 林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通过项目的实施,使项目点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第四篇:在农业综合开发改造项目评审会的讲话

在鹿寨县农业综合开发高岩灌区节水配套

改造项目评审会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鹿寨县农业综合开发高岩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评审会”,这次评审会,对促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我谨代表中共鹿寨县委、文秘部落鹿寨县人民政府向出席此次评审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鹿寨县位于广西中部,总面积3347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万人。我县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区粮食生产基地县、区农业综合开发试点县,并于1996年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试点县。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县全面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围绕“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和农民增收这一核心,通过实施“五大工程”,培育和发展“牧、桑、林、果、菜”五大主导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

鹿寨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自1996年立项建设以来,共投入项目建设资金6888.9万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9个,多种经营项目7个。通过实施这些项目,我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1715万元,新增种植业总产值4307万元,新增粮食1270万公斤,新增优质粮食1142万公斤,新增糖料蔗9101万公斤。同时,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社会效益明显提高:新增灌溉面积3.3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4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73万亩,改善除涝面积2.8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62万亩,增加机耕面积3.36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3.61万亩。

此次,我们申报的高岩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原来的设计灌溉面积为6.5万亩,但经过多年的运行,泵站设备已经老化、能耗大、效率低、运行困难且运行存在着极大的危险,渠道及其配套设施的老化、坍塌、渗漏等问题日趋严重,导致渠道输水严重不畅,输水能力大为降低,~年,该灌区的实际灌溉面积只有2.8万亩,远未达到设计灌溉面积,严重影响了灌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改善高岩灌区的排灌条件,提高灌区的实际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渠系水利用系数,解决泵站设备老化及渠道渗漏大、输水不畅等问题,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水利保障。经区、内外专家多次考察论证,建议我们对灌区工程进行技术改造和防渗加固,通过改造,整体提高灌区的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全面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进行该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申报过程中,得到了区、市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以及区、市水利、计划等部门对项目的提出、设计、申报、定项以及评审的全方位支持,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鹿寨高岩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如能顺利通过评审,将为我县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此,我再次代表中共鹿寨县委、鹿寨县人民政府对出席此次评审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祝“鹿寨县高岩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通过评审。

谢谢大家!

第五篇: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附件1

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申报指南

一、总则

(一)为了加强和规范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以下简称“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申报管理,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结合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特点,制定本指南。

(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是指对灌溉面积5-30万亩中型灌区的灌排工程进行节水配套改造的项目,主要为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提供灌排工程支撑条件。通过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三)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扶持的重点区域是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短缺地区,同时兼顾其他地区。

二、申报条件和主要建设内容

(一)拟申报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需符合下列条件: 1.纳入《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设规划(修编)》,原则上位于或跨越农业综合开发县(市、区、旗、团场、农场);

2.灌区有效或设计灌溉面积一般为5-30万亩;

3.水源工程条件较好,水量供应有保障,用于农田灌溉的水量不低于70%,水质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4.灌区骨干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对提高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制约;

5.灌区管理机构明确、机制健全。

(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干支渠(沟)道开挖疏浚(流量不小于0.1立方米/秒); 2.干支渠道衬砌防渗(流量不小于0.1立方米/秒);

3.干支渠(沟)系建筑物(农桥、涵洞、水闸、渡槽、倒虹吸管、隧洞等)配套完善和更新改造;

4.输水管道、暗渠制作安装、建设; 5.水源及渠首工程改建、维修及加固;

6.泵站(总装机容量不超过5000千瓦)及配套输变电工程(电压等级不超过35千伏)新建、改造;

7.工程管护设施、量水设施设备及信息系统新建、改造; 8.施工临时工程设施、土保环保工程等建设。

三、资金筹集和使用管理

(一)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建设资金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水利部门及灌区管理单位资金等。同时,在符合农村税费改革有关政策的前提下,鼓励受益乡镇、农村集体和农民以筹资、投劳的方式参与项目建设。

(二)单个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补助投入额度原则上为1000万元。项目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水利部门及灌区管理单位资金执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以下简称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配套比例政策(财发[2010]46号文)。鼓励地方多配套、多筹集。

(三)对于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全部由省级及地(市、州)级两级承担,县级财政不承担配套任务;对水利部门自筹资金不做硬性规定。

(四)项目建设资金应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管理。财政资金要纳入当年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严禁挪用、截留和抵扣。财政资金按项目灌区管理单位的隶属关系实行县级财政或市(地)级财政报账制,并做到专人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各级财政部门、水利部门和农发办事机构应配合审计等部门做好资金审计和检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四、项目申报个数和程序

(一)2013年各省可申报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数为:粮食主产省(自治区,含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每个省(自治区)可申报5-7个项目;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非粮食主产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每个省份可申报2-4个项目。

各省要优先申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80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市、区、旗、团场、农场)的中型灌区;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省,应注意与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相结合,优先申报血吸虫病疫情较为严重的县(市、区)的中型灌区。

对以前申报但尚未立项实施的项目,省级申报文件继续有效,并且包含在各省可申报的项目数之内。

(二)各地水利部门、财政部门及农发机构要及时沟通,对所申报项目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水利资金(含灌区管理单位自筹资金)早做安排,并避免所申报项目与地方切块内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排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相重复。

(三)县级水利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及农发机构,根据当地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以及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的需要,组织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联合向上级水利部门、财政部门及农发机构报送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按照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纲(见附件2)进行编制,文字宜简练,篇幅要适当,有关的文字、表格、图纸应为A4幅面并装订成一册。封面名称统一为:××省(区、市、兵团、农垦总局)××市(地区、州、盟、师、分局)××县(市、区、旗、团场、农场)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省级水利部门应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及农发机构对所报送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初审,并于2012年8月底前将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省级初审意见报送水利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份)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1份),同时以省为单位报送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基本情况汇总表电子版(Excel格式,见附件3)。

下载蚌埠市淮河路商业街及周边地区综合开发改造[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蚌埠市淮河路商业街及周边地区综合开发改造[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