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浏览字体: 大 中 小】
2011-03-26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11年2月12日)
刘延东
同志们:
新春伊始,我们隆重纪念《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周年。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教育法律。今天,全面回顾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光辉历程,深刻总结其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开创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十年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不平凡进程。三十年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大力支持,离不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艰苦努力,特别是数以万计的导师、专家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用智慧和汗水铺就了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道路。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历届学位委员会的老领导、老同志、老专家,向长期以来为我国学位制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各界人士,致以亲切的问候、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学位条例》作为新中国教育和科研领域的第一部法律,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是新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两次起草《学位条例》草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通过。“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各级各类人才短缺、断层严重,高层次人才尤其匮乏。1979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我国“要建立学位制度”。他深刻指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不从制度上解决不行,要建立学位制度,创造一切条件来培养、发现和使用人才,一定要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在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改革先行者的英明决策和支持下,经过各界人士的通力合作,按照立足国情、体现高标准、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育和科学工作者积极性的原则,制定《学位条例》,并于198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颁布《学位条例》,通过立法的方式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充分体现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立足国情发展教育的远见卓识,反映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和根本要求,标志着新中国学位制度从此诞生,标志着新中国教育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极大地推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风气的形成,开启了中国独立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辉煌征程。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学位和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加快发展时期。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三十年来,《学位条例》为学位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为培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作出了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们基本建成了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建立了学科基本齐全、布局相对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以高校为主、多系统培养的格局,中央政府主导、省级统筹、调动单位积极性的三级管理体制不断健全,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到2010年,我国博士、硕士、学士授予单位已分别达到347所、697所、700余所,全国在学研究生已达140.5万人,其中博士生24.6万人,共招收各级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90多万人,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国家还采取政策倾斜和对口支援等多种举措,有力地扶持了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们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我国累计培养了33.5万博士、273.2万硕士和1830万学士,分布在各行各业,成为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占到70%以上。硕士学位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学位层级,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近年来,除了学术型学位外,还加大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力度,初步满足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大批应用型人才的急迫需求。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改革迈出较大步伐,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学位类型从单一学术型向学术型与专业型并重转变,学位管理从中央高度集中向扩大省级统筹与学位授予单位自主权转变。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建成了一批研究生培养基地。学位制度的建立,带动了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国家重点推动了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等重大建设项目,学科建设的整体实力、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和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大幅度提升,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优良品牌。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学位制度的建立,使我国能够平等地参与国际教育科技的合作与交流,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和广泛。我国成为《亚太地区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和学位的地区公约》缔约国,与包括英、法、德等主要发达国家在内的3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位和学历文凭互认协议。中外合作办学、合作科研、联合培养等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目前,共有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万名大学生在我国高校学习和攻读各级学位,我国112所高校与国外知名高校正在联合培养9300多名博士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和经验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引起了普遍关注。
在《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年来的改革发展实践中,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丰富了对中国特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三十年历程启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之路是我国学位制度的根本方向。我国建立和完善学位制度,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位授予标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要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始终立足国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始终坚持科教结合,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促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始终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建设相结合,突出培养基地与重点学科建设,切实增强研究生培养的基础能力。
三十年历程启示我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生机勃勃的动力之源。《学位条例》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实践成果,创新求实始终是学位制度发展的鲜明主题。我们坚持通过改革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推动制度创新和机制改革,不断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坚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保护改革创新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部门、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和导师、学生参与改革设计与实施,最大程度地凝聚改革共识,分享改革成果。
三十年历程启示我们,坚持质量第一观念,积极提升质量水平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多年来,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数量发展。我们强调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把导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打造一流导师团队;重视学科建设,改善基础条件,完善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不断形成特色和优势;加强宏观调控,优化区域布局,完善培养类型,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十年历程启示我们,加强法制建设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学位条例》和相关配套规章制度的实施,使学位制度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推动了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进程。我们依法开展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我们依法保障学术民主,充分发挥学科评议组成员和专家学者的作用。我们依法加强管理,维护了导师、学生和学位授予单位的合法权益。可以说,学位工作的每一次改革、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法制的保障。
三十年历程启示我们,虚心学习、开放包容是中国特色学位制度应有的胸怀。我国学位制度没有照搬国外学位制度,而是立足国情,求实创新,自主发展。同时注重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把充分挖掘国内资源和有效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有机结合,使中国特色学位制度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声誉。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仍处在成长阶段,在发扬传统、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争创世界一流,是我们必须始终保持的品质与追求。
同志们!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革,每个国家的发展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世界大国纷纷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储备作为战略选择,把发展高技术及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把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实现国家战略意图、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积极谋划、全面部署,抢占发展制高点。当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把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根本靠创新,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实现经济社会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有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作为支撑,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更加依赖大批高端人才,参与全球治理也越来越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对其他层次的教育有着带动和引领的作用,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和科学研究潜力的主要标志,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去年,我们国家有三件大事对现代化建设全局将产生深远影响,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也将产生深远影响。一是召开了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当前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对“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二是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未来1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总体部署和重大举措。三是颁布了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谋划了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纲要对高等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步伐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更高要求。中央的部署为做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贯彻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
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使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和发达国家相比、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需求相比、和人民群众接受高水平教育的期盼相比,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各级学位标准、培养目标定位、学科类型结构还难以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与发展方式转变的衔接不够紧密,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把握不深,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建设、考核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文化培育和学风建设亟待加强,等等。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直接影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奋发有为,积极进取,更好地担负起造就高层次人才和支撑自主创新的历史重任。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育人为根本,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坚持“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科教结合、支撑创新,适应需求、引领未来”的基本思路,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完善结构类型,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高质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丰富和完善学位制度。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有力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出发点。要确立全面的质量观和多元化培养目标,科学调整各级各类学位标准,优化培养定位、学制要求、评价体系和资源配置。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在国家急需的新能源、新材料、环境、生物、信息、经济、教育、法律、社会工作等领域,加大专业学位设置力度,创新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实践环节,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企业、社会紧密结合。改革学位授权审核办法,建立与人才需求紧密结合的动态调控机制,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优先支持与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社会工作和改善民生相关的学科。要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区域布局,特别要通过国家扶持、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改善欠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此,我们要加快推进修订《学位条例》、制定《学位法》的进程,创造更加多样化、更加自主发展、更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
第二,坚持质量第一,深入推进培养机制与模式改革。提高质量是今后1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的任务、最鲜明的特征。要推进导师制度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在录取、培养、淘汰等方面给予导师更多的自主权并明确相应责任,改善导师队伍的结构,为导师的交流与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推动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完善研究生招生计划确定和分配方法,实行更加公平、更加灵活、更有利于综合考查学生素质的选拔办法。创新教育理念,建立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和考核办法,更加注重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养成,更加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避免片面追求论文发表数量,形成有利于个性化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完善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等制度,坚决撤销不合格的学科授权点,形成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富有活力与效率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全面提高和保障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促进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为提升自主创新和区域发展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创新型人才不足是制约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研究生教育与科技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密切相关。要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紧密互动,鼓励研究生参与高水平创新实践,支持大学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共建培养基地,共享优质资源,开展跨学科、跨单位团队式联合培养,加快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调动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改变重产出和硬件建设、忽略对人才培养支持的状况。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实施,发挥重大专项培养人才的独特作用,让更多的研究生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得到锻炼成长,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围绕国家区域发展部署,自觉与区域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科技创新目标对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第四,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培育大学文化和优良学风。境界高尚、底蕴深厚的大学文化,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的丰厚土壤。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倡导学术民主,鼓励研究生更加自主地探索、更加潜心地研究。大力弘扬脚踏实地、求真求实的学风,引导研究生尊重科学、刻苦求学、严谨治学。大力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引导师生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和抄袭剽窃,对学术不诚信实行“零容忍”。大力开展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丰富社会阅历,培育人文情怀,塑造高尚情操,增强服务国家人民的责任意识。大力推行全员育人的培养模式,调动和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环境。
第五,推动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是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准确把握国际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要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支持更多有条件的学校探索对外交流的新途径,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和学分互认。坚持自主培养与联合培养相互促进,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建立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合作平台,实现优势互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公派留学生和教师出国学习的力度,也将吸引更多的海外学生到中国攻读学位。
第六,加大投入保障力度,确保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经费占GDP总量4%目标的实现,将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供更有力的经费支持。我们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步伐,继续加大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投入。提高研究生生均培养经费标准,加大政府支持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力度,扶持人文、基础学科发展,支持农、林、水、地、矿、油、核等艰苦行业的研究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完善研究生奖助学制度,提高研究生生活基本津贴水平,设立资助博士生独立从事科研活动的专项资金,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各级政府和培养单位都要更加关心研究生教育,为广大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大的支持。
同志们!
回首三十年,我们充满自豪;面对新使命,我们满怀信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篇:胡总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要点
胡总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要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
■30年来,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
我们锐意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
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
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们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我们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
我们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
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没有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改革创新,就没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30年的创造性实践中,我们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说,就是党的十七大阐明的“十个结合”。
(一)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二)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三)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四)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五)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六)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七)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既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
(八)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九)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我们及时总结改革的实践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研究解决。
(十)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3次伟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第二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三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和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奋勇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我们一定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我们一定要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好地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我们一定要坚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局面。
第三篇:在校友毕业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在校友毕业30周年
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校友:
大家上午好!
一年桃李芬芳季,又是凤凰花开时。今天的**大学处处欢声笑语,洋溢着浓浓的温情!各位校友百忙中抽出时间,不远千里,重回母校,参加“77、78级校友毕业30周年纪念大会”,一起抚今追昔,畅叙情谊。在此,我谨代表全校两万多名师生员工,对各位校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你们心系母校、情牵母校的情怀,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回想三十多年前,各位校友在高考中脱颖而出,从四面八方相聚到这里。当时,学校的学习、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各位校友却迎难而上,勤奋刻苦、努力求索,经过三年的辛勤付出,学有所成,再从这里出发,怀着报效祖国的豪情壮气,肩负母校的期望与祝福,奔向祖国各地。
三十年来,各位校友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勤恳诚信、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奉献青春,为改革开放添砖加瓦,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经过多年的努力拼搏,众多校友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其中,既有搏击商海的成功企业家*****等校友,也有活跃于政坛文坛的精英******校友,更多的是成为********等名师名校长。你们的出色业绩为母校赢得了荣誉,你们的拼搏精神丰富了学校的内涵,激励着师弟师妹们奋勇向 1
前!母校因你们而自豪!
三十年来,在各位校友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如今,母校已经成为拥有校园面积****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教职工****人,全日制学生*****人、成教学生****人,***8个二级学院,****个本科专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学。三十年来,在你们的影响下,我校人才辈出,现任*************等,都是我们的杰出校友。
有人说,校友是母校的里程碑,校友能走多远,母校的疆域就有多大。因此,**大学能有今天的发展成绩和崭新面貌,是上级党委和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更是众位校友的用心关注、大力资助、全力支持的结果!在此,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校友,面向“十二五”,学校确立了“********”的办学目标。努力把学校办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突出的国内知名特色大学。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众多校友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我们衷心希望各位校友能够继续关爱和支持母校的发展,所谓“聚沙成塔、滴水成河”,校友为母校做出的贡献无论大小,都将永远载入母校发展的史册。我们坚信,在众多校友的关心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学一定能以崭新的姿态展现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所百年老校定将以骄人的成绩书写新的篇章!
2013年,我们将迎来母校百年华诞。届时,学校将举办盛大的校庆活动。在此,我向在座的各位校友发出诚挚邀请,热
切地期盼各位校友届时归来,相聚一堂,共叙情谊,共襄盛举。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校友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第四篇:在中国建筑组建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建筑组建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董事长 易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晚上好!
今天,群贤云集、宾朋满座。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建筑组建三十周年。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建筑15万员工对莅临晚会的各位领导、各界同仁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1982年6月,中国建筑组建成立。2011年,公司新签合同额9436亿、营业收入4828亿、利润总额260亿,三十年来分别增长了827倍、382倍、363倍,形成了工程总承包、勘察设计、基础设施及投资开发等四大核心业务板块;成为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先行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中国建筑组建三十年,但所属企业大都走过了六十载征程。新中国诞生之初,百废待兴。在党和国家的统一指挥下,中国建筑各成员企业义无反顾参与了一大批国家重点和国防军工建设项目的建设。被誉为“南征北战的铁军,重点建设的先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改革开放的春风迎面扑来之时,中建人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到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造了5000多项工程。如今,“中国建筑”已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就在此时此刻,“中国建筑”的大旗高高飘扬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空。正像胡锦涛总书记在纳米比亚赞扬
中国建筑所说的:你们不仅代表了企业,更代表了中国!
八十年代,在大浪淘沙的国际国内大竞争中,中国建筑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并在施工一批“高、大、新、尖”工程项目中,一次次刷新我国建筑新纪录。1984年,在承建我国当时第一座超高层建筑-深圳国贸大厦中,创造了闻名遐迩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由此,“深圳速度”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丰硕成果的代名词而载入历史史册。1985年,中国建筑打破当时国有建筑企业不能搞房地产开发的禁区,大胆涉足香港和内地房地产业。至今,中海地产已连续八届荣获“中国房地产行业第一品牌”。
九十年代,乘着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东风,中国建筑加大了改革发展的步伐。1992年,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开创了中资企业在香港上市的先河,成为港股红筹第一家。中建人还高质量完成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测试厂房的建设任务,不仅创出了三项世界第一的建筑奇迹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更是助力我国航天事业把炎黄子孙送上了太空,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遨游太空的“千年之梦”。
世纪潮涌,中国建筑进入新世纪大跨越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建筑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2007年,中国建筑联合中国石油、中国中化、宝钢集团完成了整体重组改制并于2009年成功在A股上市。由此,推动中国建筑实现了由单一生产经营向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的转变升级。公司在加大基建和地产主业投
资的基础上,陆续重组并购了新疆建工、青岛筑港、香港上市公司宏洋集团等企业。同时,在国资委“央企负责人绩效考核”中,中国建筑6次被评为A类企业。公司设计并总承包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项目再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十年来,中国建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汶川和玉树地震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等关键时刻,调兵遣将、冲锋陷阵,谱写了一曲大爱无疆的英雄赞歌。中国建筑还捐建希望学校16所,并按照中央、国务院安排,联系宁夏和新疆建设兵团扶贫点;为百万农民工提供了就业岗位。中国建筑在海外也努力树立全球责任观念,促进当地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近几年,中国建筑连续三年被《财富》评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
六十载峥嵘岁月,三十年激情燃烧。中国建筑三十年,就是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搭上中国改革开放飞驰列车并伴其跨越发展的三十年;就是在国际国内两个完全性竞争市场中,永争第一的三十年;就是在传承中创新,不断创造价值、不断超越自我的三十年。对此,我们更加感恩伟大的党、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时代!更加感恩各级政府及领导的深切关怀,更加感恩各行业协会和兄弟企业、大专院校的大力帮助!在此,我代表中国建筑全体员工,再次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们的支持和信赖!谢谢、谢谢大家!
展望未来,中国建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按照国资委“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企业集团”的要求,在公
司“一最两跨、科学发展”战略目标指引下,秉承“诚信、创新、超越、共赢”企业精神,坚守“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理念,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献礼,创造中国建筑的美好未来!谢谢大家!
第五篇:在中国建筑组建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建筑组建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董事长 易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晚上好!
今天,群贤云集、宾朋满座。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建筑组建三十周年。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建筑15万员工对莅临晚会的各位领导、各界同仁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1982年6月,中国建筑组建成立。2011年,公司新签合同额9436亿、营业收入4828亿、利润总额260亿,三十年来分别增长了827倍、382倍、363倍,形成了工程总承包、勘察设计、基础设施及投资开发等四大核心业务板块;成为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先行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中国建筑组建三十年,但所属企业大都走过了六十载征程。新中国诞生之初,百废待兴。在党和国家的统一指挥下,中国建筑各成员企业义无反顾参与了一大批国家重点和国防军工建设项目的建设。被誉为“南征北战的铁军,重点建设的先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改革开放的春风迎面扑来之时,中建人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到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造了5000多项工程。如今,“中国建筑”已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就在此时此刻,“中国建筑”的大旗高高飘扬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空。正像胡锦涛总书记在纳米比亚赞扬中国建筑所说的:你们不仅代表了企业,更代表了中国!
八十年代,在大浪淘沙的国际国内大竞争中,中国建筑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并在施工一批“高、大、新、尖”工程项目中,一次次刷新我国建筑新纪录。1984年,在承建我国当时第一座超高层建筑-深圳国贸大厦中,创造了闻名遐迩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由此,“深圳速度”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丰硕成果的代名词而载入历史史册。1985年,中国建筑打破当时国有建筑企业不能搞房地产开发的禁区,大胆涉足香港和内地房地产业。至今,中海地产已连续八届荣获“中国房地产行业第一品牌”。
九十年代,乘着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东风,中国建筑加大了改革发展的步伐。1992年,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开创了中资企业在香港上市的先河,成为港股红筹第一家。中建人还高质量完成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测试厂房的建设任务,不仅创出了三项世界第一的建筑奇迹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更是助力我国航天事业把炎黄子孙送上了太空,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遨游太空的“千年之梦”。
世纪潮涌,中国建筑进入新世纪大跨越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建筑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2007年,中国建筑联合中国石油、中国中化、宝钢集团完成了整体重组改制并于2009年成功在A股上市。由此,推动中国建筑实现了由单一生产经营向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的转变升级。公司在加大基建和地产主业投资的基础上,陆续重组并购了新疆建工、青岛筑港、香港上市公司宏洋集团等企业。同时,在国资委“央企负责人绩效考核”中,中国建筑6次被评为A类企业。公司设计并总承包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项目再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十年来,中国建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汶川和玉树地震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等关键时刻,调兵遣将、冲锋陷阵,谱写了一曲大爱无疆的英雄赞歌。中国建筑还捐建希望学校16所,并按照中央、国务院安排,联系宁夏和新疆建设兵团扶贫点;为百万农民工提供了就业岗位。中国建筑在海外也努力树立全球责任观念,促进当地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近几年,中国建筑连续三年被《财富》评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
六十载峥嵘岁月,三十年激情燃烧。中国建筑三十年,就是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搭上中国改革开放飞驰列车并伴其跨越发展的三十年;就是在国际国内两个完全性竞争市场中,永争第一的三十年;就是在传承中创新,不断创造价值、不断超越自我的三十年。对此,我们更加感恩伟大的党、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时代!更加感恩各级政府及领导的深切关怀,更加感恩各行业协会和兄弟企业、大专院校的大力帮助!在此,我代表中国建筑全体员工,再次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们的支持和信赖!谢谢、谢谢大家!
展望未来,中国建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按照国资委“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企业集团”的要求,在公司“一最两跨、科学发展”战略目标指引下,秉承“诚信、创新、超越、共赢”企业精神,坚守“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理念,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献礼,创造中国建筑的美好未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