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年法官培养
近年来,随着大批高校毕业生陆续进入法院,青年干警在法院队伍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5岁到35岁的年轻法官,逐渐成为基层法院的主要审判力量,这些青年干警大多接受过系统的法学专业教育,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富有创造力,然而,审判业务是融理论知识与经验阅历于一体的复杂工作,青年干警在法官素质、职业素养、司法能力、经验阅历等方面的不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针对青年干警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惑,结合自身在法院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青年干警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
第一、年轻法官在司法实践中理论与现实的冲突
1、知识结构方面
青年法官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实践经验包括社会实践经验和司法实践经验两个方面。当前法学教育强调素质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的倾向非常明显。即使那些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部门法——刑法、民法等,在教学中也过分注重理论化教学,而忽视对既有立法的阐释,对于那些基础的学科更是天马行空式的教学方法了。所以,即使是全日制普通高校出身的青年法官也无法积聚很多的社会知识,社会实践经验单薄。
2、裁判技术方面
青年法官有一定的司法裁判技术性,但对案件的处理缺乏利益考量。青年法官具备了法律和事实演绎推理与类比推理的能力,对实体法、程序法的理解远多于对法律价值的理解。司法裁判中,比较注重法条的运用,追求法律适用上的圆满,希望通过严格适用法律来发挥依法审判的作用和效果。缺乏通过审判活动来实现法律的秩序和公正、效益等基本价值的能力,容易“书生办案、就案办案”。司法裁判应考虑法律文字背后的社会意义和实际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司法裁判贴近社会生活,达到规整社会秩序的目的。这些司法伦理性的问题,青年法官往往无暇顾及。如有一个案件,原告与被告在某某大厦赌博,被告输给原告10万元,原告要被告出借条,随手用某某大厦里面提供给住宿客人的便签纸写的。在审理过程中,被告坚持说是赌博帐,并叫来当时赌博的一个人来作证。原告坚持说是借款,不存在赌博一事。经审查,借条是用较小的便签纸写的,上面的一截已经被裁掉,但是便签纸的下面一段,是用英文标注的某某大厦的地址与联系电话。据此,认定,借条是赌博时在某某大厦写的,被告的证据能互相印证,原告的证据,既不完整,又有缺陷。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这个案件,如果片面地强调书证的效力,就可能判决成冤案。
3、裁判意识方面
青年法官在司法裁判中坚持司法公正,个案公正意识很强,但往往缺乏大局意识,缺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司法活动。法院处理的问题包罗万象,法官需要开放性的视野。在高速发展的中国,成文法的滞后性显得相对突出。矛盾的发生到裁决总有一段间隔,而裁判要解决的却是现实的问题。法官的裁判不仅要辨明是非,还要体现前瞻性。青年法官无法在个案公正和服务大局中寻求平衡,造成司法裁判效果不佳,影响司法权威。
4、司法品行方面
青年法官任职前缺乏长期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法官应具有的职业素质没有让他们形成内心约束,法官职业道德还未扎根于他们的心中。并且,我国缺乏法官任命前的司法品行、职业道德的评估制度,为此造成许多法官不具备法官职业素质。
第二、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合格、甚至优秀法官应具备的条件。只讲几点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不可能全面地讲。
娴熟的专业技能。法官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智力劳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训练,具有娴熟的审判技能,扎实的基本功,成为法律方面的专家,作为一名法官,必须具备理解法律,适用法律和弥补法律缺陷的能力,具备通过庭审明察秋毫,查明事实的能力,具备通过裁判释明法律,止纷定争的能力。作为一名法官,在审判案件时,还必须有敏锐的洞察能力,敏捷的判断能力,透彻的分析能力,理智的自控能力,理性的判断能力,令人信服的说理能力。要培养这些能力,需要对法的价值,法的精神,法的原理,法的内容有深刻的认识,需要将法的条文与法的原理,时代精神科学的结合起来,将法律与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需要精心审理每一起案件,开好每一个庭,写好每一个判决书,把处理案件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如去年审结的原告某市某织造厂与被告某盐城某机械厂买卖合同纠纷一案,被告将一套织布染布的机器设备卖给原告,但将机器中的某些进口配件更换成国产配件,导致验收完工后,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停机、出次品等问题,被告多次来维修,始终解决不了问题。原告要求被告来处理,都是被告的一个业务员来处理,其他人员根本不来。原告就在一次维修之后,让被告的业务员在原告的损失有100万元的一张单子中签名。庭审中原告认为应属表见代理,业务员从送货、装机、维护、保养、修理,都是一人代表公司在各种各样的单子上签字。被告不认可,认为业务员签的单子无效,超过了代理人的权限范围。多次组织双方调解,达不成一致意见。最终本院判决该案属表见代理,但酌情予以赔偿,由被告赔偿60万元。判决后,被告上诉。在金华中院调解,双方达成协议由被告赔偿50万元。
高超的语言艺术。法官是解决纠纷,缓解矛盾的主力军。无论是审判法官还是执行法官都需要有较强的说服力,协调处理问题能力,而法律是一条条冰冷、枯燥、乏味的条文,如何通过法官的解说让法言法语变得生动、通俗易懂,这就需要法官具有一定的的语言技巧、艺术;调解、和解工作也需要法官有较强的协调问题的能力,如何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如何洞察、驾驭当事人不同的心里,从而化干戈为玉帛,做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这都需要法官有较强的语言技巧。
终身学习的理念。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发展一日千里,案件的日益复杂,需要法官有深厚的法律知识和渊博的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还需要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经验,并且各方面知识能与时俱进,这样才可以适应法官这个特殊职业的需要,才可以处理驾驭各种案件,才能公平的审判、执行各类复杂的案件。而这一切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法官平时孜孜不倦的学习,谦虚好学,不耻下问,以及不断的积”。
审判、执行工作是一门艺术,讲究的是方式和方法,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除了必备以上的各方面条件外,还要多注意自己的平时工作态度、言行举止,还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倾听能力,有爱心、做到细心、耐心、真心才能真正化解纠纷,消除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二篇:培养法官职业道德
完善司法环境须下“猛药”
北京市纪委驻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纪检组组长翟晶敏同志认为,中国是一个人情大国,法官的各种社会关系可能会影响到诉讼中的相互关系,并产生负面作用,因而,采取禁令的形式,防止法官和当事人及其律师生活上的关系影响诉讼中的正常关系是必要的。但仅靠一纸禁令完全杜绝类似的交往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法院不但要加强内部的监督,还要通过采取包括向社会公布“六条禁令”等多种有效措施,更好地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以便把法官和当事人及其律师的不正当交往减少到最低限度。
同时,翟晶敏同志也认为,“六条禁令”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法官权力寻租的问题,但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力措施。要真正解决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司法腐败现象,必须注重从源头治理,建立健全依法、独立、公开的审判运行机制,努力构建一套包括“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不敢为”的惩戒机制,“不能为”的防范机制和“不必为”的保障机制在内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在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法官待遇的同时,加强法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自律精神的培养。
翟晶敏同志把禁令比喻作一剂“猛药”,认为,建立法官与律师及当事人之间健康的关系,法官是主导,禁令针对法官,针对法官中出现的突出问题,采取严厉的惩戒措施,有利于预防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
“禁令”需要细化量度标准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副主任卓泽渊教授认为,“六条禁令”的主观愿望很好,而且它基本上概括了影响司法公正的主要社会因素(不包括权力的因素),也对法官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是有益的尝试。但在实施过程中卓泽渊教授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担心,与公安系统明确的禁令不同的是,法院对法官社会交往的限制在度上很难把握,亲人有亲有疏,朋友有薄有厚,同学、师生、同事有远有近,不同的关系人在法官处理案件上对法官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到底应该在怎样的程度上加以区别呢?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法官遵守禁令的难度。
卓泽渊教授也认为,国外的法官之所以能保持一种清高的姿态,一种深居简出的作风,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有很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物质保障,以及足够的社会荣誉感和神圣感。而中国的法官比较缺乏这种内在的心理依据,在法官普遍低收入、低荣誉感、低社会信任度和尊重度的情况下,要想遵守“六条禁令”是不容易的。所以要真正的解决法官现在存在的各种问题,还是要深入地进行司法体制的改革,变革法院的组织机构和组织运行方式,对法官加强道德约束,对权力干涉司法进行有效地制度约束。
以职业化来约束法官的行为
北京大学法学院贺卫方教授特别强调了法官职业化的问题,他说“六条禁令”的有关内容在我们现有的规则中已经存在,我们应该更多地强调现有的规则。“六条禁令”有着良好的出发点,但也显示出了目前我国法官职业化和律师职业化程度还很低。法官和律师并不是绝对不能交往的,在职业化程度高的国家法官与律师的很多交往是对社会有益的,只是这种交往是有“禁忌”的,比如不能谈正在办理的具体案件,这些“禁忌”不是被谁明文规定出来的,而是内化在双方的职业准则、内心准则之中的,如果有人违反,双方都会感到很尴尬。这就如同我们历史上的一些老戏班的“规矩”一样,是长期在职业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无需规定却被人们严格遵守着。所以职业化的法官其职业规则体现为其内心的准则。
贺卫方教授认为,“六条禁令”的出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其实是对社会要求、社会压力的一种回应,这种符号化的宣示并不能根本解决法官自我约束和内心荣誉的问题。相反,一旦这种规则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落到实处,很可能会使人们越来越蔑视规则。同时就“六条禁令”本身来讲也存在一个监督的问题,谁来监督法官的社会交往?因为它涉及到处罚,一旦法官被指控,有什么样的措施来保障法官会受到公正的处理?会不会因此而强化了司法行政化的趋向?出台禁令,主要是为解决法院少数法官与当事人及其律师关系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问题。而法官职业化却依赖于法官的尊严与荣誉感,这两者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法院的焦虑和在两者中寻求平衡点的努力。
贺卫方教授认为,加快法官职业化步伐,强化法律职业的尊荣感的途径是司法信息的透明与公开,是加强公众对公权力的监督,是加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司法的权威不能靠遮盖来保障,只有公开才能促使法官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坚守自己的道德良知。
权力干预是司法公正的头号杀手
有鉴于这种变种的“相互关系”,游振辉法官认为,我们不仅要通过出台禁令来阻断法官和当事人及其律师代理人的不正当“互动”,还必须在制度上治理这些“互动关系”及其变种,从而,维护司法公正。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不久前推出了“六条禁令”,明确了北京市法官对外社会交往的“底线”。
“六条禁令”包括严禁法官接受当事人及其律师的宴请、请托、钱物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财务支付;严禁法官向当事人及其律师泄露合议庭评议、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具体情况及尚未决定与宣判的裁判内容,严禁法官违反回避规定,审理与本案当事人及其律师有亲朋、同学、师生、同事等关系的案件;严禁法官参加由当事人及其律师出资的各种非公务活动;严禁为当事人介绍律师和为律师介绍代理案件;严禁法官私自单独会见当事人及其律师。
这“六条禁令”对法官来说更是六条高压线,碰触不得。北京市法官在履行职务期间,只要存在违反“六条禁令”的基本事
实,不论情节轻重,将一律被撤职、限期调离、辞退;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被开除;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违反“六条禁令”的行为隐瞒不报、包庇袒护的,将从严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人们普遍认为,提高人民法官职业道德的途径主要有三:外来教育、自我修养和外部监督。
修养,是个人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的一种活动,主要是指道德个体在道德知识、品质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和自我提高的活动。它是个人自觉的道德活动,是个人由道德上的他律转变为自律的高级精神活动和行为实践。
此外,道德在上层建筑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受到其它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此外,科学、文化、艺术等其它意识形态对道德也有影响。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明确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8)“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19)可见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问题,好的制度可以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不好的制度则会束缚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法官的人权缺乏制度上的保障,直接影响着法官职业道德的正常发育。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法官的待遇与他们的职责出现巨大反差,有的老少边山地区的法官甚至连发工资都难以为继,温饱都难以解决。例如法官与律师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官均是从优秀律师中选拔,律师之所以梦寐以求挤身法官行列,是因为法官的地位和待遇比律师要高得多,这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因为律师再怎么高素质,说到底也是个帮人告状打官司的,维护的是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法官则是案件的最终裁判者,维护的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其作用比律师大得多,当然应该比律师享受更高的待遇,同时也要求法官比律师拥有更高的素质。但是在中国的事实正好相反,没有哪一个名律师愿意到法院来当法官的,倒是有不少优秀法官考取律师资格后出去改行当律师了。原因很简单,法官的待遇、社会地位与其职业要求极不相称,法官职业缺乏吸引力。在广西,一名二级法官的月收入不过千元,扣除各种费用之后,实际拿到手上往往只有数百元,以这样的收入水平用于日常生活,仅能解决个人温饱而已。而律师办一个案件的收费,少则数千元,多则数万、数十万元,过百万元的在全国也已不少见。某法院一资深法官退休后当了律师,仅半年即感慨无限:这半年赚的比我在法院干一辈子还要多啊!法官待遇的这种尴尬现状,职业道德却要求他发自内心地操守自律,与“人权”的基本原则是极不相称的。一种制度的设计,“必须承认每个人都有平等地追求个人利益的权利,而不能假定人人都为道德圣人。”要求法官自律,甚至在八小时以外也要“慎独”,其前提是法官都为出类拔萃者,他们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对法律忠诚的信仰,并甘愿过清教徒式的刻板生活,这至少在目前的中国是不现实的。
二是执法环境不够完善。有的法官刚直不阿、执法如山,却得罪了某领导,最终落得个以“工作需要”为名调离岗位或找个岔子降级撤职的结果;有的法官因为严肃执法而得罪了一方当事人,家人被报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某法院有一法官,于“严打”期间受庭领导指派出差办案,却被本法院院长的司机无理阻挠并殴打致伤,该司机非但不被处理,还很快晋了级。而同时,由于该法官不断往上申诉,申诉材料被转回该院长手中,引起该院长的不满,该法官因此被压制了八年之久,直至该院长下台。
三是法官职业缺乏制度上的严格保障,时刻存在着被“分流”、“优化”、“双选”的危机感。西方国家的法官,职务是终身制的,而且规定非经特别程序,不能弹劾法官。法官的职业有保障了,他才能够做到刚直不阿、敢于碰硬。当然并不是说不要搞机构改革和人事改革,也不是说法官都不应有压力,而是说,任免法官不应太随意,把企业管理那一套制度照搬到法院来,想任命就任命,想免职就免职,全凭领导人的个人意志来随心所欲。如果这样的话,法官就会经常处于诚惶诚恐、瞻前顾后之中,即使他有着再好的道德修养也难以实现。以上弊端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法官的工作热情,影响着法官爱岗敬业,使其缺乏上进心和改革精神。
(五)、有的法院领导干部未发挥其应有的示范作用,有的人官僚主义、特权思想严重,有的人腐化堕落,给法官职业道德发育带来负面影响。如上所述,道德具有实践性的特征,领导者的示范作用远较大于普通群众的示范作用。不可否认,大多数法院领导是能够以身作则,给群众作出表率的,但近年来也确实有些法院领导,以为自己官大权大,谁也管不着,胆大妄为,有恃无恐。除了那些已公诸报端,构成了犯罪,被处以刑罚的人以外,还有一些未被发现,未被处理,触犯了党纪政纪尚未构成犯罪的。这些人的反面“示范”作用也给广大法官带来了很坏的影响。例如,有的领导特权思想严重,“所到之处,或则迎送吃喝,或则封锁交通,或则大肆宣扬,很不妥当。”(27)有的领导,在审判工作中,以为自己总是正确的,听不进合议庭或审判委员会其他成员的意见,独断专行,官僚主义严重。
第三篇:浅析青年法官如何践行
浅析青年法官如何践行“人民法官为人民”
当今时代,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社会矛盾凸显,不稳定因素增多,人民群众对司法的需求不断增加,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们青年法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和增长才干的重要机遇。青年法官一定要忠于职守,找准时代航标,认真践行公正司法、执法为民的根本宗旨,努力作一名人民满意的法官。
一、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青年法官的审判水平取决于我们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实践能力,思想政治素质解决为谁执法、怎样执法的根本性问题,而业务实践能力是解决审判工作中各种复杂问题的关键。作为一名年轻法官,应当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质和法律的精髓,用清醒的政治头脑保证执法的方向;同时,面对目前日益增多的新型案件,面对社会各界对法官的高期望、高要求,青年法官还要具备过硬的业务实践能力。我们通过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经验丰富的老法官学,多看书、多思考、多调研、多动笔,结合审判实际,注重从法律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结合上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创新工作机制,不断积累解决新问题的司法经验,增长灵活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完成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总之,青年法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审判水平,才能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才能符合“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宗旨。
二、树立司法为民意识,改进司法作风。
实践中,人民法院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各类新型案件愈来愈多,工作任务愈来愈重,尤其是民商事案件不仅数量多,当事人的情况也十分复杂。青年法官只有树立司法为民的服务意识,尊重、关心当事人,视群众为亲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予群众之所需、排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自觉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满怀亲民之情去开展工作,才能使人民群众满意,完成审判工作任务。最高人民法院王胜俊院长指出:法官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像对待亲人一样感受体察人民群众的疾苦。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通过树立亲民意识,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把理解、宽容、关爱这些美德融入到我们的审判工作中去,彻底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不良现象,以真心赢民心,以真情换民拥。
司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人民满不满意。为此,我们青年法官必须大力改进司法作风。司法越贴近民众,人民就越信任司法。青年法官要树立“平民意识”,只有甘当“平民法官”,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与群众真正建立感情,群众才可能、才愿意讲实话、讲真话。细心、热情接待来访群众,对来信和来访意见要耐心听,认真记,坚持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切忌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发表的意见或建议敷衍塞责。“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形式实现”,要切实保障当事人依法参与审判活动、知悉审判工作信息的权利,尽可能地将诉讼过程向社会公开,提高司法的透明度。要经常深入基层倾听民意,问需于民。通过巡回办案,带案下访、回访,倾听双方当事人及其他群众的心声,准确把握社情民意,最大程度地彰显和实现司法的人民性。
三、增强人民司法观念,落实司法便民措施。“人民法官为人民”鲜明地回答了“为谁掌权、为谁司法、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为进一步做好人民法院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青年法官,我们要始终坚持为人民司法,真正做到司法公正为了人民,事业发展依靠人民,公平正义的成果由人民共享。面对当前企业拖欠职工工资、返乡农民工劳动争议、医疗费、保险费、工伤事故等案件,我们一定要通过审判工作化解矛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要。通过开展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解决“执行难”。对一时解决不了或解决有难度的问题,耐心做好安抚工作,避免出现矛盾激化现象,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落实司法便民措施,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需求、新期待。青年法官要积极推行诉讼引导、举证指导、权利告知、风险提示、判后答疑等服务措施,坚持就地审理、巡回审判、简易纠纷速裁等便民诉讼制度,不断完善巡回立案、预约办案、假日办案等方式,为当事人诉讼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同时,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减免缓交诉讼费,给予司法救助;对未成年被告人,试行暂缓判决和回访制;对残疾人、老年人,实行上门立案,就地开庭。年轻法官在工作中既要富有激情,对当事人更要有爱心、耐心和细心。做到在诉讼指导上多一些讲解,在裁判文书上多一些说理,在判后答疑上多一些细致,把对人民群众深厚感情,渗透到审判工作的方方面面,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切实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四、坚持廉洁奉公,慎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如何正确对待权力关系着司法为民是否能落到实处。“公生明,廉生威”,公正与廉洁从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廉洁就没有公正。当前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不少,甚至在我们审判机关也出现了一些徇私枉法的负面典型。我们青年法官一定要牢记职责,恪守职业道德,作廉洁奉公的表率,保证司法职责有效、便捷地履行,提高公众对司法乃至政府的信任。“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冒犯法律——好比污染了河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是英国17世纪的哲学家、大法官培根的名言,在他步人生事业顶锋时却涉嫌受贿被起诉。培根的名言以及他的受贿丑闻,为我们青年法官敲响了警钟,我们一定要自尊自爱自重自律,牢牢记住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服务于人民,受人民监督。在工作中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经得起人情关、关系关的考验,抵挡住各种物欲的诱惑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做到大公无私,小处也不随便,行得直,端得正,心底无私天地宽,永葆人民法官的清白本色。
新时代的青年法官只有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不懈地学习法律知识,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意识,不断增强人民司法观念,努力改进司法作风,落实司法便民措施,恪守法官职业道德,才会自觉地、理智地、坚强地抵御各种诱惑和不当干扰,做到良知恒在,确保天平不斜,书写人间正义,才能成为一名新时期人民满意的法官。
参考文献:
1、王胜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 《求是》(总497期)2009年2月16日
2、王少南《积极探索人民法官为人民的有效途径》《人民日报》2009年7月23日
3、黄松《努力做一名新时期人民满意的法官》 云南法院网 2009年10月20日
4、毛成春《浅谈如何加强人民法官的道德修养》中国法院网 2008年11月20日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落实23项司法为民具体措施的指导意见》2003年12月2日
第四篇:青年法官心得
推荐最新精品文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荐最新精品文档
青年法官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3月2日,我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观看了由最高院的举行的“邹碧华先进事迹报告会”,五名报告团的成员饱含着深情,用他们质朴的语言讲述了邹碧华同志生前的感人事迹,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不止一次的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会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的内心在不停的审问自己,作为一名青年法官,我应当从邹碧华身上学到什么?我的身边有没有“邹碧华”式的好法官?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法官?带着这三个问题,我开始寻找起了答案。邹碧华身上有哪些闪光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呢,我觉得有以下四点。
一、拥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2006年邹碧华参加“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时的演讲词只有一个主题“母亲告诉我,要做一名有良心的法官”。正是因为良心这个最基本的理念支撑着他,在投身司法事业26年,担任法官22年中,邹碧华虽经历多次职务和角色转换,但他始终做到在案件利益诱惑时能够自律不迷失方向;在接待当事人和律师 推荐最新精品文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荐最新精品文档
推荐最新精品文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荐最新精品文档
在我们怀宁法院,也有“邹碧华” 式的法官吗,回答是肯定的。“全国优秀法官”徐和平30年如一日,用法律的威严坚守公平正义,用女性的柔情践行司法为民,在她主审的1800多起案件中,没有一件违法超审限案件,没有一件当事人上诉缠访案件,即便身患乳腺癌却一直坚持工作;民二庭副庭长方金才自1999年以来就一直从事民商事审判工作, 共审理各类破产案件50余件,他从不浪费(转载于:青年法官心得)破产企业每一分钱,让每一个企业职工都能够得到妥善安置,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由于法院案多人少矛盾突出,长时期的超负荷工作,他犯了腰椎间盘突出毛病,痛的直不起腰,但他除了实在支持不住偶尔休息一天外,工作岗位上时时都能看到他忙碌
推荐最新精品文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荐最新精品文档的身影;胡庆平法官长期扎根基层,每年审理的案件都能达到200件左右;姜精寿法官审理的案件调撤率高达60%以上,荣获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一个个可亲、可敬的法官们,他们从不抱怨、计较个人得失,用不悔的信念谱写生命的精彩,用默默的奉献将平凡化为溢彩!
那么作为一名青年法官,我应该如何去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呢,我不禁想起我们成为初任法官宣誓的誓词,“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我宣誓: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忠实履行法官职责,恪守法官职业道德,遵守法官行为规范,公正司法,廉洁司法,为民司法,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奋斗!”是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就像誓词说的一样,中国还有许多“邹碧华”式的法官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司法事业,就是为了实现公平正义、推动依法治国。我不再迷惑,不再迷茫,我终于寻找到了答案,作为一名青年法官,就应当敢于担当,凝聚共识,坚定理想信念。从“燃灯者”手中接过火种,传递身边优秀法官的精神力量,用自己的努力付出,将司法事业推向前进。总有一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推荐最新精品文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荐最新精品文档
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官,我们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篇二:法官学院培训心得体会
激流勇进 争做优秀青年法官
——法院系统公务员初任培训心得体会
为期两周的天津市法院系统初任公务员岗前培训即将进入尾声,经过这两周的悉心学习,我从整体上进一步加深了对法院工作的认识,树立了较为清晰的职业理想,为自身的职业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刚刚迈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这次岗前培训的举办无疑是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经过近半个月的集中培训,我们每一位法院的新进人员都有着各自不同方面的巨大收获。此次培训中的授课老师既有刘院长、辛主任等市高院的诸位领导,又有汉沽审判区的李院长、滨海新区法院的张院长等基层法院领导,同时还有来自高校的专家教授以及经验丰富的法院实践工作者。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务,方方面面不仅充实了我的知识,更开阔了我的视野、解放了我的思想。培训班形式新颖、独特,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工作实际,无论是从听课到交流,还是从所见到所闻,每一堂课都让我有所感动,有许多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收获。加之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工作岗位的同学们聚集一堂,相互交流、借鉴工作经验、思路方法,较全面的提高了我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在当前我国法治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矛盾较为突出的特殊历史时期,法院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各级领导都对我们青年法院工作者寄予了厚望。作为我们自己,更要认清当前形势,承担历史
使命,激流勇进,争当“正气、精气、才气”集于于一身的优秀青年法官。
所谓“正气”,就是我们必须具有刚正不阿、公正为民的品德。“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对法院工作人员至关重要,这是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课题。青年法官更要严于律己,在工作中自律、自省、自警,自觉践行廉洁价值观;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常怀爱民之心,善行为民之举,切实做到司法为民;不偏不倚,不枉不纵,切实做到严格依法、客观公正,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所谓“精气”,就是我们必须具备昂扬向上、踏实勤勉的精神状态。青年人被社会评价为朝气蓬勃的一代,青年法官更应保有积极工作、投身法制建设的热情;同时,青年人也会被一些人误解为眼高手低、不能吃苦的一代,我们作为青年法院工作者,必须克服这些缺点,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对于自身工作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成效,做到“五勤”:眼勤、手勤、嘴勤、腿勤、脑勤,养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良好习惯。所谓“才气”,就是我们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过硬的业务能力。一位优秀的法官不仅需要深厚的法学功底,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审判技巧,才能承担起惩罚犯罪、调处纠纷、维护正义的重要职责。作为一名青年法院工作者,一时一刻也不能放松自身学习,必须坚持工作和学习相结合。除了进一步提高理论功底,不断学习新的法律法规和司法动态,更要在实践中向老同志学习,向优秀法官学习,不断积累法律实务经验,提高业务能力。
这次的培训我不仅聆听了诸位领导的谆谆教诲,也领略了优秀法官的个人风采,他们为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又处于“矛盾凸显时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既有有利条件,又面临繁重任务。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特殊的历史时期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滚滚浪涛中,我们必须激流勇进,争做“正气、精气、才气”于一身的优秀青年法官!篇三:初任法官培训心得体会
初任法官培训心得体会
本月,我和280余名同行参加了省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的某某省预备法官培训班。在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中,省高法、市中院的二十多名在职法官和某某大学、刑警学院等学校的四名教授为我们开设了32个专题讲座。内容涵盖了法官工作的方方面面,从刑事诉讼到民事诉讼再到行政诉讼;从单一之诉到复合之诉;从司法礼仪到廉政教育;从庭审驾驭到司法文书写作;从审判实务到执行工作;等等。走上工作岗位一年多,带着许多审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走进课堂,感受最深的是培训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审判业务实践,同时各位授课法官和教授对相关理论与法律规范的熟练掌握与对审判实践的深刻剖析,使大家从中获益匪浅。通过培训,在增长法官业务知识的同时,最大的收获,就是深化了对成为一名合格法官在政治立场、职业操守、业务能力等方面要求的认识: 1.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政治立场坚定,牢固树立大局观和全局意识,自觉坚持“三个至上”
学习中,我深深感到,政治立场是司法活动的前进指南,是法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表现,也是判断一个法官称职与否的核心标准。因此,必须明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仰,分清大是大非,做到大局为重,服务大局。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司法工作中实践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至上”的司法理念,把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宪法法律的规定牢记在心坎里,使之成为引领司法工作的路标、指引司法实践的灯塔。为此,一个法官要有对党的事业负责的强烈责任感,善于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提升党的形象;要有为人民司法的高度使命感,时刻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满腔热情地把定纷止争,维护人民利益当作自己最神圣的职责;特别是在处理事关重大敏感案件时,一定要从大局出发,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规定,不机械照搬法条,做好劝导调解,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将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完美统一。从而实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崇高目标。2.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法官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化身,是人民平安、社会稳定的守护神,正如先贤所言:“自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法官是唯一仅存的介于人与神之间的职业。”可见,法官的职责是多么庄严神圣,法官的地位是何等崇高伟大。但法官职业的庄严神圣,必须依靠法官的公正廉明作为保障,所谓“正人必先正己”。如果法官自身不能廉洁公正,又怎能做到惩恶扬善、主持公道?如果不能宁静淡泊、不徇私情,又怎能做到公正执法,匡扶正义,安定社会?不可否认的是,在商品经济和市场大潮的冲击下,虽然大部分法官依然能够做到洁身自好、严于律己。但也有少数人坠入了拜金主义的深渊,物欲层层加码、贪婪得寸进尺,直至走上犯罪道路,这样的害群之马虽然为数不多,却严重败坏了人民法院在人民群众中的尊严与形象。因此,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对一个法官来说,廉洁奉公,坚持操守就是他的灵魂与生命。金钱并非万能,它买不来的是法官对人民的忠诚、对法律的信仰、对职责的坚守。越是在诱惑面前,越是在压力面前,越要保持“富贵不能
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时刻把握好心中的那道防线,甘于清贫,耐得寂寞,超然物外。以最高人民法院的“五个严禁”为标准,洁身自好、严于律己。做到内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情欲所动,不为权欲所迷;外不为名利所诱、不为权势所迫、不为人情所累。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面对喧嚣纷繁的时代,我们只有修身养性、净化心灵、尚朴戒奢、防微杜渐、在工作生活中塑造崇高的道德情操,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无愧于自己的责任使命,为法官这一神圣的称号添光增彩!3.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
衡量一个法官称职与否的最直接标准,就是其业务素质的好坏。只有素质过硬、业务纯熟,才能查清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化解矛盾纠纷。需要注意的事,业务素质的内容,绝不仅限于对法条的熟练掌握。它主要包括查明案件事实的能力、适用法律的能力、驾驭庭审的能力、制作裁判文书的能力、执行能力、以及司法礼仪修养等方面: 第一,必须增强调查案件事实的能力,尽力维护案件处理结果的实体公正。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我而言,一名法官法学学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法官不仅要懂得如何适用法律,更要懂得如何查明事实。开庭审理案件不同于在纸面上作案例分析,法官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案件事实的形成是为案件准确定性,进而做出公正裁判的前提条件。由于接触工作的时间还不长,我在这方面的能力较为欠缺。在培训中,我深刻领悟到,要提高自己的调查能力,则必须熟练的掌握证据规则、积累经验法则,学会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结论。就证据规则而言,必须掌握的是如何分配举证责任,如何确定证据效力的强弱,如何把握不同类型案件的证明标准。比如,在一般的民事案件中,应该坚持“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原则,但要牢记举证责任倒置的八种情形。同时正确行使法官职权,全面地向当事人释明其权利义务,从而充分搜集调查与案件处理相关的各种依据,为查明案件事实,得出准确结论提供可靠的素材。对于证据不足,事实不清的案件,需要法官依照经验法则进行逻辑推理,这就要求融入实践,贴近生活,研究社会、开拓视野,同时还要积极借鉴前人的成果,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只有积累足够的经验,采用正确的途径,才能准确认定事实,公正裁判案件。
第二,进一步强化对各项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提高法律适用能力。本次培训以前,总感觉自己既然以高分通过了司法考试,那么在对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方面就已经具备基础,没有太大问题了。但通过这次培训,我深深体会到,在司法实践中适用法律和在试卷上回答法律问题是截然不同的。在司法实践中接触到的各种案件,往往跨越法律部门,涉及多重法律关系;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案件法律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或者虽有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则,但一经适用会与公序良俗形成冲突。这时就需要法官厘清关系,明确利害,准确定性,依靠法律原则,结合法理,做出恰当的裁判。这种能力是我必须注意培养和加强的。第三,增强驾驭庭审的能力,把握案件审理的节奏。在本次培训 中,省高法派出了经验丰富的审判员为我们传授了庭审驾驭方面的相关知识。庭审驾驭是法官操作、控制整个庭审过程的一种能力,是法官综合运用法律知识,按照程序法的相关规定,通过庭前、庭中、庭后各个诉讼阶段,操持整个庭审过程,指挥和控制诉讼参与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以查明案件事实、分清责任、依法作出裁判的能力,是法官各种素质在法庭上的综合反映。在庭前程序中,应注重庭前听证调解,依照正确的法律程序指导证据交换的顺利进行。开庭审理阶段是各项诉讼的中心环节。在这一阶段法官应注意培养控制力,树立权威,指挥得当,正确引导当事人进行诉讼,重点抓住举证、质证、辩论几个环节,善于采用科学的方法,客观、准确地综合概括出双方争议的焦点;引导双方当事人围绕争议焦点展开辩论。面对庭审中发生的各种突发、意外事件,要公正合法,合情合理,果断及时,慎重稳妥,快速敏捷地作出处置。在民事案件中,绝不应一判了事,而要注意发挥调解的功效,让调解疏导工作贯穿案件审理的始终。尽量用人性与温情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与怨恨,让他们心平气和、心服口服地接受案件处理结果。
第四,做好裁判文书,做到以理服人。裁判文书,是指人民法院依据国家赋予的审判权,在案件审理终结之后,依据查清的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对当事人之间争议的权利义务关系或一方对另一方的申请,对案件的实体或程序上的争议做出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书。裁判文书是依国家公权力确定法律关系,明确权利、义务、责任的书面凭证,正所谓“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财产千万、篇四:我的法官梦
我的梦想正青春 各位领导、同事们: 下午好!今天很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探讨我的法官梦这个话题。由于时间宝贵,我们直接进入正题。“法官”二字在我心中一直都是神圣和公正的代名词,同时也是我自己理想的职业。一直到现在我进入到法院工作,还是没有改变自己当时选专业的初衷:当好一名称职的法律人!要实现人生价值,在青年时期就要懂得抓住青春努力上进,而我现在作为一名法官助理,还在为自己曾经的梦想一直前进着。但是梦想和现实往往是有差距的,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光有梦想远远不够。那我作为一名青年该如何去完成自己的法官梦呢?
首先我认为,青春就应该燃烧,发出亮光才有价值!我想在座的各位同事都愿意发出光亮。既然走上了这个岗位,就得承担起这个岗位的使命与责任。我们都知道,邹碧华同志就是凭着敢担当的气魄,在司法工作中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炼就了前瞻瞻性的改革视野、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全国司法改革的先行者。从知道他的事迹到现在,我一直在追寻他走过的足迹,试图还原他充分燃烧的47岁人生。他用他的负责和担当,照亮了自己的一生,也给我们后辈指引了道路。
有一句话说得好,要想获得快乐和幸福,我们只需要做好两件事,遇到对的人,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也就是说,做好一份工作的前提是你必须热爱它。我热爱我现在的工作,虽然身在基层,但是学到的东西太多太多。我喜欢跟同事一起下乡送达,看到集市那种欣欣向荣;我愿意耐心倾听他们诉说矛盾琐事,因为我想更快更合理地帮他们解决;我喜欢跟法官讨论案件,为的是看到当事人拿到判决书时欣慰的笑脸。
兴中国者,非青年莫属。青年是推进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作为一名青年法官助理,我的梦想就是实现我的法官梦。并不仅仅是能够当上一名法官,而是在日常工作的每一天,尽力把每一案当事人的事情办好办实,做到案结事了,胜败皆服,让当事人满意,让群众认可,让自己安心,体会幸福,这才是我的梦想。有可能我做不到为人民服务那么伟大,至少我认为我会担起责任。这不仅仅是一次演讲,更是一次告白,对自己法官梦的告白。当我满带着青春的气息,怀揣着沉甸甸的梦想与信念站在这里的那一刻,我就会为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梦负责,至少我会做到无悔青春!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茅村法庭:董可娜篇五:法制心得体会
近期,我院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法制宣传活动,为了响应我院号召,09汽运1班于2009年12月8日下午在6号楼103教室举行了一场以“增强法制观念”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班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同学们先听取了学院领导的讲话录音,然后又由班长带领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过程。紧接着,副班长带领大家学习《学生手册》里面有关大学生权利与义务的相关规定,还有学院学生违纪处理规定。随后,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以下问题上达成了思想一致:
1、作为当代大学生,懂法、知法、守法是关系到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提关键。
2、在校期间,遵纪守法,安分守己。时时刻刻按照学生守则上的规定严格要求自己。
3、坚持法制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并且在坚持法制的道路上,要注意发挥道德的作用。通过学习,同学们深刻的认识到,法律是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不可或缺的社会治理手段,也是维护国家机关各个部门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同时,道德的作用不可忽视,因为道德是最人性化,最具有群众基础的一种社会治理手段。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相应国家的号召,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班会持续了1个小时,同学们普遍感到,通过此次主题班会,大家学到了许多法律知识,自己精神上也得到了一次法律的洗礼。2007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珲春市英才学校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 开展了“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校园”系列教育活动。以召开主题班会、学习研讨会、借助校园网、板报、校园小广播等形式,在师生中普及法律知识,强化法制意识。中小学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并出一期以“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为主题的板报。12月6日举办了“12.9”文艺汇演,使法治宣传和弘扬工作达到了高潮。本次活动的开展,增强了我校师生学法用法的公平正义观念,树立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能力,为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实施,为创建和谐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弘扬法治理念 构建和谐校园”心得体会今天我们在新师大体育馆听了 陈彤教授的“弘扬法治理念 构建和谐校园”的专题讲座,深有感悟: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构建社会各个层面的和谐为基础。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和谐校园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教育环境、教师间人际关系、学生间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和谐,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是校园人际关系,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如何推进依法治校。推进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当树立依法治校的观念。他们要树立明确的法治观念,认清依法治校必要性和迫切性。其次,要加强教育法制的宣传力度。广大师生员工知法懂法,是依法治校的前提。为此,学校应当把教育法制的学习与宣传纳人工作职责范围,可以通过上法制课讲座、校报、广播、校园网、宣传栏、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等多种方式对师生员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学校管理层要率先垂范,使校园内从管理者到广大教师和学生都了解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为依法治校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应当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管理体制。学校各职能部门要依照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把依法治校落到实处。
如何从法律层面应对“校园伤害事故”这一不和谐因素。学生安全事故(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校园伤害事故)的急剧增加不仅给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也给学校工作带来了不可回避的难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校园伤害事故?校园伤害事故种类又有哪些?学校是否应当承担责任?事故发生后,学校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陈彤教授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1.校园伤害事故的概念。校园伤害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的事故。应该说学生伤害事故属于一般人身损害的范畴,但其又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受害的主体是特定的。受害主体只能是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学生,而不包括外校学生到本校时受到的人身损害;(二)损害地点是特定的,学生受损害的地点必须是学校校园内以及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例如春游、社会实践活动等的特定场所;(3)损害时间是特定的即发生在在校学习、生活期间以及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期间,学生离开学校时的非学习、生活期间除外。2.校园伤害事故的种类。根据校园伤害事故中学校的过错程度,可将校园伤害事故分为以下四类:(一)由于教师或者其他学校员工体罚学生等原因导致学生受到的人身伤害事故。(二)因学校的消极不作为或疏于教育。管理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三)因学校的疏于管理和第三人的故意或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四)非学校所能控制或预见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3.那么学校在校园伤害事故中究竟该承挂多少责任呢?下面仅就前边提及的四种类型的校园伤害事故中学校的责任作如下探讨。(一)因教师或者其员工体罚学生导致学生受到的人身伤害事故,由于学校不仅没有履行法定的教育、管理义务,而且违反了味成年人保护法凡《教育法》的强制性规定,直接侵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理应承担过错赔偿责任。(二)因学校的消极不作为或疏于教育、管理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这类事故是学校未履行法定的义务,理应承担过错赔偿责任。而且在这类伤害事故中对学校的归责原则应适用过错推定,即学校如不能证明在此类事故中已尽教育、管理之责,则推定学校未履行职责。这既有利于对学生权益的保护,也有利于促进学校加强管理,完善制度c(三)因学校的疏于管理和第三人的故意或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这类事故可以根据学校疏于管理和第三人行为在事故中的作用的大小,判决学校承担相应的责任。(四)非学校所能控制或预见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因为此类事故非学校所能控制或预见,如要求其承担责任显属不公,也不利于学校事业的发展。所以在这类事故中如有明确的加害主体,可以责令加害方承担赔偿责任,如无明确的加害方,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判决学校和受伤害学生分担责任。陈彤教授的讲解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详细讲解使我们茅塞顿开,原先的许多错误观念得到了及时的转变,深刻的理解到法制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当今的社会中,仍存在不少有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一些不健康的书刊,非法出版物和不良网站,宣扬色情、暴力、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同时,由于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社会管理等方面也存在很多的薄弱环节,使不法分子有空可钻,有机可乘,而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差,自控能力弱,容易误入歧途。“法律进学校”将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增强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使学生学会排除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平安、文明、和谐的琼中建设。依据我县“法律进学校”的实施方案,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本项工作。
一、整合资源,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活动。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使学校成为青少年学生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保证学校法制建设,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大力挖掘社会法律教育资源,定期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公安干警对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活动,用身边鲜活的法治案例帮助学生认清真、善、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建设,开展“我与爸妈同学法”举办“家长学校”等系列活动,提高家长法律素质,使家长成为孩子的表率,经常关注子女的法制教育,主动与学校互通信息,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二、拓展普法平台,充分发挥舆论宣传阵地的作用。建立起法制宣传橱窗,定期以案例的形式向师生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每月刊出一期法制宣传黑板报,每季度在宣传橱窗展出一期法制宣传画,并在校区显耀地段悬挂法制宣传横幅,营造校园普法、依法治校的氛围。同时广泛开展读一本法律书、开一次法律主题班会、讲一个法律故事、写一篇学法心得体会、办一份法制手抄报的“五个一”活动,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法律进校园”活动。定期组织学校老师、学生普法骨干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律知识和法制化管理水平,提高法制宣传的效率。组织教职工以学习《宪法》《教育法》《教师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办法》《治安管理条例》等有关文件为主要内容。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等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治校、依法决策、依法规范办学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法律素质及依法执教水平。组织学生以学习《宪法》《国旗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教育内容为重点。广泛开展以课堂教育、法制报告会、知识竞赛、文艺节目、模拟法庭、板报、校报、主题班会、参观法制教育基地和德育基地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法制教育。通过法制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守法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的发生。
第五篇:培养法官的第三种能力
培养法官的第三种能力
法院的职能作用决定了法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使命,相对而言,基层法官担负的责任更为重要。然而,基层法官的司法能力和司法服务水平却普遍低于高层次法官,要充分发挥基层法官在协调纠纷、化解矛盾方面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提高基层法官的各种司法能力。
传统意义上一般将法官的司法能力划分为两个方面,即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两种能力在基层法官中具有明显的分界线,经过正规法律学校培养出来的法官,大多是理论能力的代表,反之则以实践能力居上。一直以来,理论能力较强的基层法官,大多比较重视程序上的公正,按部就班,中规中距,审理的案件法律效果很好,但有的在个案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冲突时,则显出灵活不够、协调不足的弱点,案件处理后的社会效果不好;而实践能力较强的基层法官,容易忽视程序上的公正,甚至牺牲实体上的公正,一味追求案件的调解结果,有的案件当时调解了,社会效果很好,但其法律效果却经不起历史的推敲,一旦再审,即成错案。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法院工作必须把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公正的基础上化解矛盾,致力和谐。而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体现在主观上即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就是现在基层法官急需培养的第三种能力——社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