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思想概论结课论文
序号:4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案例
内容提要: 案例一:
一、案例内容:宁夏举行2010年古尔邦节茶话会
二、案例分析:自由选择、有序发展——我国宗教事业在和谐稳定中前
行
三、理论总结: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案例二
一、案例内容:没有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必然四分五裂
二、案例分析:一党执政,多党合作;党民一心,功绩卓越
三、理论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案例一:
一、案例内容:宁夏举行2010年古尔邦节茶话会
自治区党政军领导张毅、王正伟、崔波、马金虎等与我区各族各界代表欢聚一堂,互致友情、共庆佳节。
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马金虎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向全区广大穆斯林群众致以亲切问候和节日的祝贺,自治区副主席郝林海主持茶话会。
马金虎指出,今年是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落实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应对挑战,积极化解风险,成功举办了首届中阿经贸论坛,全力打造黄河金岸,奋力推进跨越式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显著成就。明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要自觉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统一认识,凝心聚力,秉承“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把爱祖国、爱民族、爱家乡与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勤劳致富统一起来,全力支持发展、积极投身发展、热心服务发展,共同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
马金虎在讲话中对社会各界人士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做出的积极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就进一步发挥社会各界人士作用,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他说,宁夏位于欧亚大陆和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是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只要我们从战略的高度把握大势,凸显优势,就一定能够创建更加美好的未来。
宁夏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杨发明、天主教宁夏教区主教李晶在茶话会上畅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表达加快推进宁夏跨越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参加茶话会的还有离退休老干部代表,区直各部门、各大型企业、中央驻宁单位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银川市有关负责同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代表,宗教界人士、散居少数民族代表。
我区文艺工作者在茶话会上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记者 高鹏 实习生 魏玉静)
(2010-11-17 08:32:30)稿件来源:宁夏日报
二、案例分析:自由选择、有序发展——我国宗教事业在和谐稳定中前行
伊斯兰教是为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少数民族中的大多数群众信仰。1997年,有穆斯林约1800万人,现达2100万人。1997年有清真寺3万余座,现有3.5万座,伊玛目、阿訇4万余名。其中,新疆穆斯林约1100万人,清真寺2.4万余座,伊玛目和阿訇2.8万余名。
1997年有佛教寺院1.3万余座,现有2万余座,出家僧尼20余万人;1997年有道教宫观1500余座,现有3000余座。1997年有乾道、坤道2.5万余人,现有5万余人。
天主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拥有教徒约300万人,1997年教徒人数约400万人,现有教徒530万人。1997年有教堂、会所4600余座,现有6000余座;有教区97个,主教60位,神父2200多位,修女3000多位。基督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拥有基督教徒70余万人,1997年教徒人数约1000万人,目前中国基督教徒1600余万人。自1980年至今,中国基督教会累计印刷发行《圣经》达7000万册(含出口部分),共有22种版本,已成为世界上年印刷圣经最多的教会。
在中国宗教实现平稳发展的历程中,这是折射太阳光芒的滴水。
自1955年以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开始组织穆斯林赴沙特朝觐。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经有约10万人参加了朝觐活动。60年来,中国天主教先后自选自圣了170多位主教„„
对外交流是我国宗教工作的重要方面。
组织佛牙舍利、佛指舍利赴泰国、韩国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巡展供奉,中日韩定期召开三国佛教友好交流大会,“海峡两岸佛教音乐展演团”赴台湾、香港、澳门和美国、加拿大演出,赴美国、德国举办“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一系列大型宗教交流活动,展示了中国宗教界的良好形象。
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 伊斯兰教解经,佛教界推动人间佛教思想建设,道教主张道法自然、修身致和,天主教推动民主办教,基督教开展神学思想建设,藏传佛教进行寺庙爱国主义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多年来,在党和政府帮助和支持下,各宗教不断探索和开辟发挥积极作用的渠道和平台,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举世揪心,我宗教界发扬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迅速募集价值2亿多元人民币的资金和物资支援抗震救灾。
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中,我国唯一用维吾尔语授课的伊斯兰教经学院———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的师生从如雨般袭来的砖块和石头中,先后救助15名各族群众。副院长阿不都·热克甫大毛拉说:“我们所做的一切正是遵循了伊斯兰教义,而那些暴徒虽然打着宗教的旗号,他们的所作所为恰恰与《古兰经》的教义相违背,他们绝对不能代表维吾尔族人民!”
中国宗教界慈悲济世的善举,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三、理论总结: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有其现实根源和理由,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就是基于这一现实提出来的。也就是说:通过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那种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文化的一定程度的发展,宗教就会很快消亡的想法,是不现实的。那种认为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强制手段,可以一举消灭宗教的想法和做法,更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的,是完全错误和非常有害的。”(《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55页)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阶级和剥削,但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存在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还很有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较之旧中国有了根本的改变,但是,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和其他原因,人与人之间仍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我国社会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我国社会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将作为一部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现象长期存在。只有经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长期需要,在一切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完全具备的时候,在“只有当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6-97页)因此,在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对待宗教唯一正确的政策就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奋斗。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宗教信仰自由,就是说: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在多数群众不信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信教群众的权益;在多数群众信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不信教群众的权益。要坚决纠正干涉宗教信仰自由、排斥和歧视信教群众、侵犯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合法权益的现象,也要坚决纠正排斥和歧视不信教群众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现象。
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要把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承担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义务。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宗教活动不得妨碍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
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实体,对于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必须依法予以管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是规范宗教事务管理、推动宗教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客观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宗教活动规范有序的必要举措。
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对宗教活动的管理是政府对社会活动进行管理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是通过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宗教法规,协调宗教界与各有关方面的利益,政府依法保护宗教团体和寺观教堂的合法权益,保护宗教教职人员履行正常的教务活动,保护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一方面是要限制不正常的宗教活动,防止和制止不法分子利用宗教和宗教活动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党和政府在宗教工作上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这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体现,是做好新的历史条件下宗教工作的需要,也是保障各族人民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的需要。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矛盾,我们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不是要限制群众的信仰自由,而是要保证宗教活动的正常秩序,从而更好地保障群众的信仰自由。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好,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也好,归根到底,都是要更好地争取、团结、教育广大信教群众,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回首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政策实事求是,宗教工作开拓进取,宗教关系健康和谐。
展望未来,在世界局势发生巨变,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整体变迁的背景下,宗教工作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亿万信众的努力下,我国宗教工作将奋发有为,以新的发展、新的姿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案例二:
一、案例内容:没有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必然四分五裂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人大工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这一论述,近日成为人大代表热议的话题。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引用的邓小平同志这段经典论述,引起了代表们的广泛共鸣。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这是被中国历史证明的真理。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更是让代表们感受深切。
虞云耀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全体人民的主心骨,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我们党的宗旨、政策、主张,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变成国家的意志,为人民说话,为人民谋利益。
“近年来,人大工作之所以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柏苏宁说,“就我们工作实践来说,包括立法和重大事项决定、决定国家机关人选以及监督、代表工作,都要增强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
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列确深有感触地说:“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只能增强,不能削弱。”
我党的执政,让人民当家作主,彰显出了制度的优越性;人大代表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的符合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确道路。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文献出处:新华每日电讯2版李柯勇执笔《代表:人大工作有成绩,全靠党领导》改写 材料来源:北京新华社3月11日电)
二、案例分析:一党执政,多党合作;党民一心,功绩卓越
在中国建国以来,干部和群众中时有发出一种声音,认为为了体现中国的民主政治,中国应实行多党轮流执政或三权分立。这种思想于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同志关于此说法进行了明确批评,他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多次讲过,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摘自 邓小平语录),同时江泽民,吴邦国等多位领导在人民在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均对此观点加以论述与强调(十六届四中,六中等),说明了我党将坚持:“一党执政,多党共同参与”的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我党从根本上使这个本来一贫二白的中国彻底摆脱了国家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民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无一不体现着我党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而作出的辛勤努力,这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无法做到的,因为资产阶级的原始材料积累是建立在剥削和压迫上的。而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唯一的共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多党执政将会动摇我国的阶级性质,人民将无法当家作主,“就无法实现现代化”(摘自 邓小平语录)。
特别是如材料所说2008年,在举行重大活动和应对紧急情况时,中国政府的辉煌成绩及我国人民的齐心协力更是让世界为之震撼。材料中关于我党近几年的工作将我党领导人民的重大事件的陈述,无一不体现出我党现今把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当面对重大问题时,最大限度的调动一切资源,力量和智慧,顺利解决我国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而对于多党执政或三权分立,将很难实现团结各族人民,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自然在面对问题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正与江泽民同志所言,“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不可设想的”。
同时,材料中提出的国际国内形势复杂,无法统一的领导将导致无法及时的应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只有以坚强的政治核心把全国人民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而西方的多党制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社会主义事业由于苏东剧变,共产主义运动处在低潮时期,国际社会中的各种政治力量正处在重新分化组合之中;敌对势力时刻企图对我过实施西化,分化政策,多党制恰恰是种最好的手段。因此,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对于党内外任何企图削弱、摆脱、取消、反对党的领导的倾向,必须进行批评、教育以至必要的斗争”(摘自 邓小平语录)。
三、理论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首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在近现代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取得革命的胜利,并选择了社会主义。在旧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摇摇欲坠的封建主义,但资产阶级性质的国民党并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所决定的。因此人民比起军阀混战时更加处于水深火热中。中国共产党适应了人民需要,代表人民,忠诚的为他们办事,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因此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其次,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目焕然一新。自1949年执政以来,我党通过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谋发展,齐心协力搞建设,彻底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性质。同时,社会主义的性质,标志着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而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理由如下: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摆脱国家贫穷落后面貌,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的百年追求和梦想。正如我国历史证明的一样,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这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性质和帝国主义的打压造成的。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中国政府为此做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当面对重大事件时,中共领导鞠躬尽瘁;面对主权问题时,中国政府毫不妥协,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所做出的努力。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多党执政将不利于团结广大人民的力量,实现中国现代化。
4.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了防止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对我国的分化政策,我们必须坚持拥护党的领导。
由以上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由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长期合作的基础,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是人民选择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以下的优点:
1.它有利于更好的团结全国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它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发展制,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3.它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完成。
4.它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以及民主党派自身建设。
因此,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事关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事关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是一个带有重大政治原则的问题,必须真正做到,做好,绝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
浅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毛泽东思想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道路、制度、步骤、动力以及基本政策、战略举措的理论体系。本文认为,一种理论要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至少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有贯穿整个理论的主题;三是要有围绕主题的基本观点;四是要有实践性。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和不朽的历史意义就在于:从根本上理顺了千百年来中国腐朽混乱的封建思想,从总体上开创了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毛泽东思想就是这种具有中国作风的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在内容上,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即: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方面,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是中华儿女近代百多年用血肉艰苦卓绝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在深层面探究社会发展的科学,是人民建设新中国,打败国内外敌人,战无不胜的伟大思想武器。虽说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产生过一些局部利益的不公平,甚至于显现出具体“方式、方法”上的粗枝大叶,在实践中犯了一些盲目冒进的错误(如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但这是值得当代总结经验教训的。尤其是当时是受国内外时局恶劣的境况困扰,出现不足之处与错误之处也是难以避免
的,但这些都不能抹杀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和不朽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科学阐述,指出其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并深刻指出其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品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而其核心是“四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四个坚定不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源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处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有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共同推动一个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完成一个历史任务——实现国家现代化。与时俱进,是因为我们党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后一个理论是对前一个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主要回答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主要回答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科学理论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提出了一系列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与构想。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是我国近20年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于我国在新世纪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上及建国后前30年的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的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必须通过对外开放,获取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利用好国内外市场,形成自己的优势,确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才能加快我们的发展速度。他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来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一般认为,一种理论要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至少要具有下面一些基本的要素:一是要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有一个贯穿全部理论的明确的主题;三是要有一系列围绕这个主题的首尾一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观点;四是它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为实践证明其正确性。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否符合这些要求呢?[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为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①其中,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阶段的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也正是把握和运用了这一精髓,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各个阶段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从而诞生了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项又一项理论果实,引导我们的事业一步又一步地向前推进。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贯穿其中的理论主题,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核心内容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的问题。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理论主题和理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首尾一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观点。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回答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诸多学科领域,在实践中涵盖了实际工作的各个领域。第四,它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为实践证明其正确性。历史已经无数次地昭示我们,来自实践的认识是珍贵的,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认识是更珍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如果从1982 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提出这一科学命题算起,已经经历了25 个年头;如果从1978 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探索算起,已经经历了29 个年头。近30 年的实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泉源,又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试金石。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广大人民脱贫致富,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中国经受住了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苏东剧变和90 年代中期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提高了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同时激发了13 亿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最广泛最充分地凝聚了各个阶层的人心,促进了中国各个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和海内外同胞的和谐相处。
注释:①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参考文献:
[1]陶传友,王真,易金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 年8 月.[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年.[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
班级:机械12-2班 姓名:付振强
学号:8011208217
浅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毛泽东思想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道路、制度、步骤、动力以及基本政策、战略举措的理论体系。本文认为,一种理论要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至少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有贯穿整个理论的主题;三是要有围绕主题的基本观点;四是要有实践性。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和不朽的历史意义就在于:从根本上理顺了千百年来中国腐朽混乱的封建思想,从总体上开创了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毛泽东思想就是这种具有中国作风的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在内容上,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即: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方面,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是中华儿女近代百多年用血肉艰苦卓绝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在深层面探究社会发展的科学,是人民建设新中国,打败国内外敌人,战无不胜的伟大思想武器。虽说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产生过一些局部利益的不公平,甚至于显现出具体”方式、方法“上的粗枝大叶,在实践中犯了一些盲目冒进的错误(如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但这是值得当代总结经验教训的。尤其是当时是受国内外时局恶劣的境况困扰,出现不足之处与错误之处也是难以避免的,但这些都不能抹杀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和不朽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科学阐述,指出其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并深刻指出其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品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而其核心是”四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四个坚定不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源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处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有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共同推动一个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完成一个历史任务--实现国家现代化。与时俱进,是因为我们党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后一个理论是对前一个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主要回答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主要回答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科学理论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提出了一系列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与构想。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是我国近20年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于我国在新世纪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上及建国后前30年的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的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必须通过对外开放,获取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利用好国内外市场,形成自己的优势,确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才能加快我们的发展速度。他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来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一般认为,一种理论要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至少要具有下面一些基本的要素:一是要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有一个贯穿全部理论的明确的主题;三是要有一系列围绕这个主题的首尾一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观点;四是它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为实践证明其正确性。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否符合这些要求呢?[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为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①其中,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阶段的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也正是把握和运用了这一精髓,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各个阶段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从而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项又一项理论果实,引导我们的事业一步又一步地向前推进。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贯穿其中的理论主题,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核心内容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的问题。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理论主题和理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首尾一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观点。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回答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诸多学科领域,在实践中涵盖了实际工作的各个领域。第四,它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为实践证明其正确性。历史已经无数次地昭示我们,来自实践的认识是珍贵的,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认识是更珍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如果从1982 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提出这一科学命题算起,已经经历了25 个年头;如果从1978 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探索算起,已经经历了29 个年头。近30 年的实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泉源,又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试金石。
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广大人民脱贫致富,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中国经受住了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苏东剧变和90 年代中期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提高了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同时激发了13 亿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最广泛最充分地凝聚了各个阶层的人心,促进了中国各个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和海内外同胞的和谐相处。
注释:①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参考文献:
[1]陶传友,王真,易金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 年8 月.[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年.[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 1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结课论文
聚焦三农,关注民生
【摘要】 三农问题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农业 农村 农民 转变观念 创新思维 优化结构
深化改革 小康社会 发展 科教兴农 协调发展 小农经济 经济体制 减负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及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凸显出来——民生、医保、政治体制法律建设等等。这些问题也相应的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体制的完善历程,使中国更快的迈向世界强国之路。一直以来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三农”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一、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二、农村问题
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三、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这一方面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正是由于三农问题是最贴近国民政治根基的问题,所以它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以,要想发展国民经济,首要任务就是优先解决“三农”问题。
(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发展模式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倾斜”: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倾斜。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多元化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三)大力发展劳务产业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做足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更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立足农民就业渠道、就业空间有限的实际,切实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大战略来实施,作为重要富民产业来发展,作为最大经济项目来推进。要着重在积极开辟大量转移的新途径和形成有序转移的新机制上狠下功夫。
(四)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
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首先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规模适度、增强特色、强化功能”的原则,统筹安排城镇各类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其次,要发挥比较优势,搞好城镇的特色定位。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界定城镇功能,注重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第三,要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四,坚持建管并重方针,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有效结合的新机制。
(五)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组织和整合资源,加强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整体水平。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为农业科技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所以,“三农问题’急需解决。“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参考文献】
1、曾江辉 《河北农业科学》 2002 第1期
2、高彬彬 马燕 《当代经济》 2007 第18期
3、赵晓晖 《经济研究参考》 2004 第70期
4、《农家致富顾问》 2010 第1期
5、李小平《古今农业》 2004 第2期
6、吴晓娟 《农业经济问题》 2003 第7期
7、《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概论实践课论文
毛泽东思想概论实践课论文
摘要: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大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其中培养人才尤为重要。
关键字:人才堕落信心压力情绪就业经济
竞争生活态度
背景:
大学生,是我们国家人才的主要来源,对于这个社会里的特殊群体,因其特殊而倍受人们的关注。最近几年大学生因承受不了各种过多的压力而退学的,自杀的,堕落的,比比皆是。是什么使我们的大学生如此的脆弱?是什么使我们的大学生不堪重负?他们的身上承载了家长的希望,社会的希望,自己的期望,要面对的压力也就可想而知了。为此我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分析。
一、调查分析:
我们对问卷调查进行分析了解到有17%的人觉得大学生活很快,24%觉得快,37%还行,15%慢,7%很慢。31%觉得现阶段谈论学习压力有非常必要,42%觉得有必要,9%觉得没有必要,18%无所谓。36%的人有明确的学习目标,45%目标正在酝酿中,15%没有,4%从没有想过。从以上数据可以理解到大部分学生学习还是积极的,开始确定自己的方向,并为之努力。
总之,压力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辨识、转化和应对压力。在某些情况下,压力也能转化为人生的积极动力。只有勇敢面对压力,化压力为积极的人生动力,才是明智之举。
生活中的经验是多滋味的,酸甜苦辣俱全。对个人的身心健康而言,更需要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可通过设置实际的情境来设法增加生活中的情趣。下面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①安排较切实的工作和学习计划,改善自己的工作或学习环境,使自己能常常看到取得的进步和成果;②多和朋友特别是正直、善良的朋友交往,或多参加集体性的活动,使大家能体会到彼此支持和关怀的情谊;③适度的体育运动和闲暇活动,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又能陶冶 1
性情;④欣赏优美的音乐,使自己的情绪和它一起流动;⑤阅读文艺作品或观赏戏剧和电影,可以帮助人们通过对主人公的同情和认可而自由地表达感情。若能在以上方面妥作安排,可以使生活中充满积极而愉快的经验,并有助于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以下根据一系列调查的相关资料就问题具体分析。
(1)、就业压力
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很明显,就业已经是每个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考虑的事情了。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上升,而社会需求的岗位数量却变化不大。根据对中国未来新增劳动力人口的测算,未来数年中国青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每年仍保持在1500—2200万之间的高位,供大于求,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直接导致就业压力大。
(2)、学业压力
学业压力是作为学生永远需要面对的主题,因就业压力而造成的新的学业压力也逐渐增大。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把自己变成全能型人才,这就需要学习很多功课,去拿到各种证书 来应对就业。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往往顾此失彼,结果是学什么都不专。大学教材更新的滞后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负担。学生一方面要学习学校规定的早已经不实用的课程,一方面要寻找将来能用上的课程去学习,还有各种硬性的考级科目,使学生应对无暇。因为就业压力还使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了继续读硕士博士课程,为了考研,很多学生是在毕业前一两年就开始准备了,各种考研培训班到处都是,大学生既要付出时间还要付出金钱。再有,因为大学扩大招生,现在的许多大学生远不如以前的大学生的基础课程扎实过硬了,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而教材却还是那么高深,基础差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如同听天书一般,让捧着旧教材教书的老师颇感无奈。
(3)、经济压力
对生活感觉有压力的主要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许多偏远山区农村的家庭往往因为供一个孩子上学而负债累累,这样的孩子上学时,更多的是考虑自己如何生存,如何筹集学费。所有的课余时间也都用在了打工挣钱上去了。虽然助学贷款能解决一些问题,可还贷的压力
又成了新的生活压力,刚出校门的学生能找到工作养活了自己就不错了,哪里还有剩余的钱去还贷款还外债呢?因教育致贫的家庭又成了现在社会扶贫的对象。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各种开销也逐渐上涨,谈恋爱,上网吧,过生日,租房子,交际应酬„„这些费用的增加让很多学生非常发愁,和家人要?已经张不开嘴了。节衣缩食?毕竟有限,何况衣要体面,饭局得应对,也省不下来。自己去挣?财源不广,偶尔有些外快,也是应对一时而已。
二、主体
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状况是引导大学生健康学习的重要条件。掌握大学生学习压力状况需要了解大学生学习压力的程度、学习压力的来源、学习压力的影响、学习压力的排解方式等问题。合理疏导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需要从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目的、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提高挫折承受力、塑造健全人格和心理品质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大学已不再是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青年大学生必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不断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学会适应迅速变化的知识社会,应对纷繁复杂社会的种种挑战。目前,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精力充沛,智力聪慧,没有过多的生活羁绊,创造力旺盛,正是学知识,出成果的大好时机。大学生已成为当代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富创新精神和最有生气的力量。另外,大学阶段也是人生中极不寻常的时期,由于缺乏对自身成长的科学认识与正反经验,青年人内心交织着种种矛盾。为此,置身于社会剧变的青年大学生需要学会调整心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适应社会变革发展的趋势。
大学生常见压力源
在整个大学的每一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压力,压力是始终存在的。在大一阶段,主要面临着适应新的校园生活的压力,大学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面对新的学习方式、陌生的人际关系、相对宽松自由的校园环境,许多大学新生无所适从,过去的自信荡然无存。难以把握自我的压力容易使人丧失人生的方向感。大二大三阶段面临着情感、交往、学习等种种的新问题,让人难以应付。大四阶段面临着就业、考研等人生的大课题,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深深体会到社会竞争的残酷性。面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各种压力,一些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状态,对自己的人生作出科学规划,可以预测,他们的进步要大些;另一些大学生则把自己龟缩起来,不能面对社会现实,在感叹后悔之中打发时间。
一般来说,大学生常见的压力有:
1.竞争压力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大学生承受的压力也在持续加大。大学生面对的竞争压力来自多方面,包括学习竞争,就业竞争等。大学生是处于青年晚期的特殊知识群体,一方面在智商方面处于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在情商方面的发展仍需加强。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认为人成功的因素中20%是智商,80%归功于其他因素,主要是情商EQ。在大学阶段,加强情绪的自控性,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挫折的承受力,增进自我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加强的学习内容。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们感触最深的压力就是学习压力。过多的学习头绪、过重的学习任务,都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由于学习压力持续时间很长,对人的影响之大不可低估。如何让学习压力转变为积极生活的动力仍然是大学生们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任务。
2.就业压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艰难决策。社会迅速发展带来的机会仍然很多,一些大学生只愿意选择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愿意深入基层寻求发展,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严峻局面。一些大学生不愿意放弃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又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只好继续考研或攻博。大学生感受到就业压力是正常的,适当的压力还可以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动力。关键的问题在于应该对职业发展做一个规划,应该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并进行自我调整。
哈佛大学的爱德华•班菲德(Edwant•Barfield)博士对美国社会进步动力的研究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有长期时间观念的人。他们在做每天、每周、每月活动规划时,都会用长期的观点去考量。他们会规划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未来计划。他们分配资源或做决策都是基于他们预期自己在几年后的地位而定。这一研究成果,对于青年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对于个体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必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我们常常提到的成功与失败,不过是所设定目标的实现与否,目标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人生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特定的任务和方向,除了思考在大学阶段自己的目标任务,更要延续思考将来自己的路要怎么走?这个目标的实现与否,直接引起成就与挫折、愉快与不愉快的不同感受,影响着生命的质量。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我们将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详细论述。
3.人际交往压力
青年期是人一生中社会交往活动极其活跃的时期。青年人的交往与儿童有很大的差别,随着自我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年人的社会交往带有自主的特点。社会交互作用对青年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青年社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青年大学生由于缺乏人生阅
历及交往的技巧,与人交往时难免会出现种种的误解与尴尬。因此,应该学会如何维护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从而消除因人际交往障碍而带来的种种烦恼。
关于沟通,美国学者拉斯韦尔(H.D.Lasswell)提出了一个“五W”沟通模式,即谁
(•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at channel)、向谁说(to whom)和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一模式是很有启发性的,提示人们语言在沟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语言是一个通讯系统,它总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实际活动相联系。正是由于语言的存在,人们才得以沟通与交流。
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的建议
1、大学生自己要正确面对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困难是不可避免客观存在的。因此,当遇到困难时,不应该退缩,要无畏地去正视它,解决它。应采取积极态度看待压力,把压力看成是生活的挑战,成长的机会。因此在压力面前要保持勇气和信心,有心理准备去勇敢迎接各种各样的任务和挑战。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有了自信才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要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目标确定后,要用自己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去实现,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半途而废。特别是在学习方面,不能用经济价值和立竿见影的效益去衡量。
2、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好心理咨询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老师就是治病救人的医生,通过和谐的内心交流,给以动之以情的分析,晓之以理,帮助解除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困惑和痛苦。鼓励他们安心学习,奋发上进。心理咨询是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水到渠成,迎刃而解,真正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疾病。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高尔基说:“社会就是人生最好的大学。”学校要提供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采用简单的说教或靠行政手段和处分来解决心理问题是不能奏效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他们提供发泄内心的激情、展示天赋和爱好、满足了自身的精神需要无疑是很重要的。这不但可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还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我们要学着自己给自己减压,我们大学生是未来祖国的希望一定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把握,减压的同时决不能松懈,培养自我良好的心理素质。调查心得:
此次的实践调查,我应该说受益匪浅,这不仅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还更透彻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应该怎样去解决,我们试着在寻找,试着寻找一个完美的答案,能使我们积极的面对。学习中、生活中,社会中,会有众多的压力,我们需要的是面对,去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无论成功与否,至少我们去争取过,去面对过。不给自己留下太多的遗憾,人生就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的去解决矛盾。相信大学生能更深刻的去了解自己,走出低谷,迎接你的我想不仅是高峰,还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至少不让自己有太多的遗憾。
这门课程的拓展性,我个人觉得是非常广泛的。实践性的去分析我们所存在的问题,看清楚自己所要面对的种种。压力,一直都将跟随我们,矛盾性的问题一直都存在。我们需要的是辩证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不是沮丧,不是抱怨。是去分析问题的症结,寻求那份解答,寻求内心深处的渴望,完善自己。
会记得这一次的调研的,我们的资料没有收集了多少,但我们知道了这些问题背后需要我们怎样去面对,怎样去解决,而不是逃避。
三、结束语
在此次调研中,我在寻找的不止是其他人学习压力的问题,我们是在试图去了解自己,了解内心深处的挣扎。从本身出发,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案,寻求一种方法来解决我们当前大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时是怎样的场景,是怎样的心情,又是如何去解决的,让那些能正视解决问题的人再一次的反思,给那些不知道方向,茫然的同学一些意见,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压力,知道那不是不可以面对的。我们组员咨询,分发问卷,仔细的归纳所得的结果,认真地去了解。这不仅是做一次实践调查,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更是一次自我的反省,自我的挑战,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挑战自己,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才是我们做这次调研想要的结果。
参考文献
丹尼尔·戈尔曼:《情商》(1995年出版)
哈罗德·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机构与功能》(1948年出版)
蔺美玲:《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及缓解方法》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三峡出版社:《感谢折磨你的人》(200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