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口语教程(上)课文译文

时间:2019-05-15 08:3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英语口语教程(上)课文译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英语口语教程(上)课文译文》。

第一篇:大学英语口语教程(上)课文译文

Unit 1 Passage A [参考译文]:

人生的两条真理

抓紧,放开:明白了 这对矛盾,你就踏进了智慧的大门(美国犹太人联合会主席)亚历山大 ·M· 辛德勒

人生的艺术就是要懂得适时地收与放.而人生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矛盾:尽管到头来注定一切都不能长久,它还是令我们依恋于它所赋予的各种恩赐。正如前辈们所言:人出生时双拳紧握而来,过世时却是松手而去。

我们当然要抓紧这神奇而美妙的生命,它的美孕育在我们这片神圣土地的每个角落。我们其实都懂得这个道理,可是我们却常常在回顾往昔时才突然觉醒意识到其中之美,可为时已晚,一切都时过境迁。

我们深深铭记的是褪色的美,消逝的爱。但是这种记忆中却饱含了苦涩,我们痛惜没有在美丽绽放的时候注意到它,没有在爱情到来的时候给出回应。

最近自己的一个经历又令我悟出了这其中的道理。我因为严重的心脏病发作而住进了加护病房。那地方可不是好呆的。

一天上午时分,我要接受几项辅助检查。因为检查的器械在医院对面的一幢建筑中,所以我就要穿过庭院,躺在轮床上被推到那里。

就在从病房出来的一瞬,迎面的阳光一下子洒在我的身上。我所感受的就只有这阳光,它是如此美丽,如此温暖,如此璀璨和辉煌!

我看看周围是否有人也沉醉在这金色的阳光中,而事实是大家都来去匆匆,大都目不斜视,双眼只顾盯着地面。继而我就想到我平常也太过于沉湎于日常的琐碎俗物中,而对身边的美景漠然甚至视而不见。

从这次的经历中我所洞悉的实际就像这个经历本身一样并无什么奇特之处:生活的恩赐是珍贵的——只有我们对此留心甚少。

那么人生给予我们的第一个矛盾的真理就是:不要太过于忙碌而错过了人生的美好和庄严。虔诚地迎接每个黎明的到来。把握每个小时,抓住宝贵的每分每秒。

紧紧地把握人生,但是又不能抓得过死,松不开手。这正是人生的另外一面,也就是矛盾的另外一面:我们要接受失去的一切,懂得如何放手。

这个其实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尤其当我们尚年轻时,自以为世界在我们的掌控之中,而不论什么,只要是心想就会事成,而且一定能事成!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然后渐渐地这第二条真理必然显现在我们面前。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承受失去——也因而成长起来。当我们出生时失去母体的保护,从那一刻我们开始了独立的生命。而后我们上学了,一级一级地升上去,离开了父母和儿时的家庭。我们结婚生子然后又只能看着他们离去。我们遭遇父母及爱人的离逝。我们也要面临自己逐渐或者突然的衰老。而最终,就像握手和松手的比喻那样,我们必须面对自己不可避免的死亡。就这样我们失去了一切,其中包括我们自己人生已经所有的以及尚未实现的。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服从于这种人生中矛盾的要求呢?为什么明知美是短暂的还要去创造美好?为何明知自己所爱的人会最终离我们而去却还要全心全意去爱?

要解开这个矛盾我们就必须把眼光放开,像透过可以通向永恒的窗户那样来审视我们的生活。一旦这样做,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的生命虽然有限,可我们在地球上的作为却在造就永恒。

人生不仅仅是静止的一生而已。它是在不断变幻的,是一股不屈不挠的奔流。我们的父母通过我们得到生命的延续,然后我们通过我们的子女得到生命的延续。而我们也随之长存,我们所崇尚的美不会因为我们的死亡就失去颜色。我们的身体会腐朽,我们的双手会枯萎,但是我们所创造的美、善和真是永存而不朽的。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去聚敛财物,他们只会变为尘埃,化为虚无。追求理想而不是物质的东西,因为只有理想赋予生命意义,也只有理想才会有恒久的价值。

房子有了爱便成为了家。城市有了道义就成为社会。红砖有了真理就成了学堂。陋室有了宗教就成了圣殿。人类全方面的努力有了正义就成为了文明。把这一切全放在一处,完善他们,使之精益求精。而这一切有了在人类获得救赎后那永远无欲无求的远景,便成就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绚烂未来。

(注:本文是美国犹太人联合会主席辛德勒于1987年5月在南卡罗来纳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的节选。要做到无欲无求的境界对于我们而言还太遥远,但适时地收与放,却是我们的生活的真理,抚慰那些在城市欲望中挣扎的生命。)

Passage B [参考译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

我们大家都读过一些令人激动的故事,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仅仅活在有限并且特定的时间内,有时长达一年,有时短到24小时。但我们总是有兴趣发现,那命中注定要死的是那些有选择自由的人,而不是那些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定了的判了刑的犯人。

这样的故事让我们思考,在相似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作为终有一死的人,在那最终的几个小时内安排什么事件,什么经历,什么交往?在回顾往事时,我们该找到什么快乐?什么悔恨?

有时我想到,过好每一天是个非常好的习惯,似乎我们明天就会死去。这种态度鲜明地强调了生命的价值。我们应该以优雅、精力充沛、善知乐趣的方式过好每一天。而当岁月推移,在经常瞻观未来之时日、未来之年月中,这些又常常失去。当然,也有人愿按伊壁鸠鲁的信条“吃、喝和欢乐”去生活。(译注: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家,他认为生活的主题目的是享乐,而最高的享受唯通过合理的生活,如自我控制才能得到。因为生活享受的目的被过分强调,而达此目的之手段被忽视,所以伊壁鸠鲁的信徒现今变为追求享乐的人。他们的信条是:“让我们吃喝,因为明天我们就死亡”),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被即将面临死亡的必然性所折磨。

在故事里,注定要死的主人公往往在最后一刻由某种命运的突变而得救,但几乎总是他的价值观被改变了。他们对生活的意义和它永恒的精神价值变得更具欣赏力了。常常看到那些生活或已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之中的人们都赋予他们所做的每件事以芳醇甜美。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把生活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知道,某一天我们一定会死,但通常我们把那天想象在遥远的将来。当我们心宽体健时,死亡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很少想到它。时日在无穷的展望中延展着,于是我们干着琐碎的事情,几乎意识不到我们对生活的倦怠态度。

恐怕,同倦的懒散也成为利用我们所有的本能和感觉的特点。只有聋子才珍惜听力,唯有瞎子才体会到能看见事物的种种幸福,这种结论特别适合于那些在成年阶段失去视力和听力的人们,而那些从没有遭受视觉或听觉损伤之苦的人却很少充分利用这些天赐的官能。他们模模糊糊地眼观八方,耳听各音,毫无重点,不会鉴赏,还是那相同的老话,对我们所有的官能不知珍惜,直至失去它,对我们的健康意识不到,直至生病时。

我常常想,如果每个人在他成年的早期有一段时间致瞎致聋,那会是一种幸事,黑暗会使他更珍惜视力,寂静会教导他享受声音。

我不时地询问过我的能看见东西的朋友们,以了解他们看到什么。最近,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来看我,她刚从一片森林里散步许久回来,我问她看到了什么,她答道:“没什么特别的。”如果我不是习惯了听到这种回答,我都可能不相信,因为很久以来我已确信这个情况:能看得见的人却看不到什么。

我独自一人,在林子里散步一小时之久而没有看到任何值得注意的东西,那怎么可能呢?我自己,一个不能看见东西的人,仅仅通过触觉,都发现许许多多令我有兴趣的东西。我感触到一片树叶的完美的对称性。我用手喜爱地抚摸过一株白桦那光潮的树皮,或一棵松树的粗糙树皮。春天,我摸着树干的枝条满怀希望地搜索着嫩芽,那是严冬的沉睡后,大自然苏醒的第一个迹象。我抚摸过花朵那令人愉快的天鹅绒般的质地,感觉到它那奇妙的卷绕,一些大自然奇迹向我展现了。有时,如果我很幸运,我把手轻轻地放在一棵小树上,还能感受到一只高声歌唱的小鸟的愉快颤抖,我十分快乐地让小溪涧的凉水穿过我张开的手指流淌过去。对我来说,一片茂密的地毯式的松针叶或松软而富弹性的草地比最豪华的波斯地毯更受欢迎。对我来说四季的壮观而华丽的展示是一部令人激动的、无穷尽的戏剧。这部戏剧的表演,通过我的手指尖端涌淌出来。

有时,由于渴望能看到这一切东西,我的内心在哭泣。如果说仅凭我的触觉我就能感受到这么多的愉快,那么凭视觉该有多少美丽的东西显露出来。然而,那些能看见的人明显地看得很少,充满世间的色彩和动作的景象被当成理所当然,或许,这是人性共有的特点;对我们具有的不怎么欣赏,而对我们不具有的却渴望得到。然而,这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在光明的世界里,视力的天赋仅仅作为一种方便之用,而没有作为增添生活美满的手段。

如果我是一所大学的校长,我就要开设一门强制的必修课“如何应用你的眼睛”。这门课的教授应该试图给他的学生显示怎样能以看见那些在他们面前一现而过的东西来增添他们生活的乐趣,这位教授应该试图唤醒他们沉睡和懒散的天赋。

或许,如果让我来应用我的眼睛,比方说,仅仅用3天吧,我能以我想象的最喜欢看见的东西来很好地说清楚这个问题。而且,当我想象的时候,设想你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也只有3天多点的时间看东西,你该如何应用你自己的眼睛。如果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三个夜晚的黑暗,你又知道,太阳对你来说,永不再升起了,那么你该怎样度过这插进来的宝贵的3天呢?你最想要注视的东西是什么呢?

当然,我会最想看到我多年的黑暗中对我变得珍贵的事情,你也会想让你们的目光停留在那些对你已经变得珍贵的事情上。这样,你就能随着你进入那逼近在你面前的长夜而永远记住它们。

如果由某种奇迹,我获得了能看见东西的3天,随后又沉陷于一片黑暗之中,我该将这段时间分为3个部分。

(注: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

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识破,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在她的生活和生活乐趣中,凯勒小姐给我们这些没有那么多困难需要克服的人们上了永远不能遗忘的一课---我们都希望这部书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让她的精神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传播。---罗斯福夫人)

Unit 2 Passage A [参考译文]:

圣诞节 圣诞节是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基督教节日。圣诞节的名称源于古英语“基督的弥撒”,目前的拼法大约是从16世纪起开始使用的。

几乎所有的基督教会都在12月25日庆祝耶稣基督的诞生。这一日期在西方直到大约4世纪中期才被确定下来,而在东方的确立则又迟了大约1个世纪。

几乎从一开始,大多数基督徒就已经把圣诞节看作了圣日和假期。由于基督的诞生为世间带来了新的欢乐气息,从耶稣基督诞生的第一个故事的出现开始,人们就以文字、艺术、歌曲、舞蹈以及戏剧等多种形式不断为圣诞节增添变化,人们甚至还创造了具有特别象征意义的节日食品。几个世纪以来,随着各地习俗的融入,今天的圣诞节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间节日。

为了适应圣诞节的需要,英国人对许多老的民间节日进行了调整。中世纪英国的圣诞节充满了乐趣、洋溢着欢乐的气氛,盛大的宴会也在此时举行。

为了纪念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冬至,古斯堪的纳维亚人在这一天将巨大的篝火点燃,英国习俗燃烧圣诞柴就衍生于此。在圣诞期间使用常绿植物的想法则是来源于基督教之前的北欧人的信仰。凯尔特和日耳曼人的部落在冬至节到来时向常绿植物表达敬意,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植物象征永恒的生命。常绿的冬青树作为太阳回归的吉兆受到崇拜,也有人说基督的荆棘冠冕(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所戴)是由冬青树制成的。传说中冬青树结的浆果曾是白色的,但当冬青树做成的荆棘冠冕压在耶稣的额头上时,滴滴鲜血将浆果染成了鲜红色。因此,有人认为圣诞花环起源于这个传说。

其它的一些著名的圣诞习俗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关于圣诞树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受到普遍认可的说法是马丁·路德在德国开启了这一习俗。据说平安夜里的常青树、群星闪烁的天空给马丁·路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将一颗用燃烧的蜡烛点缀的类似的树木放在了自己家中。有些学者认为,对于非基督教徒而言常青树是生命的象征,常青树成为了救世主的象征,于是也就成为了他出生庆典的组成部分。

胖胖的、快活的、长着胡须的深受人们喜爱的圣诞老人形象来源于圣·尼古拉斯,这位生活在四世纪的小亚细亚的基督教主教以其善举而闻名。将这位圣徒与圣诞老人联系起来的想法从小亚细亚蔓延到了欧洲,并由早期的荷兰移民带到了美国。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将圣·尼古拉斯作为令人发笑的节日人物加以介绍。但是,最终使人浮想联翩的身着毛绒绒礼服的圣诞老人形象是由美国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在1863年刻画的。

圣诞节也不总是伴随着幸福与欢乐而被人们记住的。1642年,由奥利弗·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国清教徒上台执政,带有反宗教色彩的圣诞节庆祝活动被禁止。庆祝圣诞节的人将被送往监狱,受到惩罚。清教徒的传统又被带到了新英格兰,直到1856年,在新英格兰,圣诞节才成为法定假日。不过,在美国的其它地区,从家乡带来各自节日传统的移民们欢快地庆祝圣诞。如今,几乎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正是这种“为世间带来欢乐”的传统已成为圣诞精神的标志。Passage B [参考译文]

感恩节

(11月份第四个星期四)

如果一位国际游客能够从迈阿密沿岸到夏威夷的热带海岸进行一次感恩节之旅,并且在沿途的每个家庭稍作停留,他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各地的节日景象竟如此一致:无论是大家庭、小家庭,还是中等家庭;无论是在城市、乡村还是郊外;无论远近,家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参加一年一度的家庭聚会。当他观看盛宴的准备时,他会听到一些愉快的交谈。谈话中包含家人的消息,对天气的评论,政治观点、对迷人的餐桌装饰的赞美等。

他会发现餐桌延长到了最大限度,亮纸做的火鸡为所有成年人标出了位置。孩子们无需得到正式通知,看到女主人从厨房出来、摘下围裙,他们就会在邻屋的小桌旁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位国际游客还会看到当指定的长者对本年度的收获表示感谢并虔诚地请求上帝继续赐福时,所有参加宴会的人都会保持安静。

感恩节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日,普利茅斯殖民地的英国移民在1621年第一次庆祝了这一节日。他们给这一节日赋予的精神和习俗一直保留了下来。

早期的定居者是群清教徒,他们离开的了自己的家乡——英国,在那里他们无权从已建立的教会中分离出来、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礼拜。起初,他们逃到了荷兰;1620年,他们乘坐“五月花”号船前往美国寻求能够拥有宗教自由的地方。在海上颠簸折腾了两个月之后,他们终于在酷寒的十一月在现在的马萨诸塞州的普里茅斯登陆。

在第一个冬天,来到这个“崭新世界”的半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了饥饿和疾病,但剩余的人仍心存希望。到了第二年春天,每个家庭都有了自己的家,都种上了自己带来的以及友好的印第安人送给他们的谷物。印第安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这样他们就吃上了鱼和野味。为了对即将到来的第一次大丰收表示感激,早期的定居者们决定设定一个专门的日子感谢上帝和印第安人。虽然第一个感恩节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是感恩节的庆祝形式却未发生太大变化。正如感恩节是第一个朝圣者的节日,它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感谢上帝一年的保佑,享受丰收的果实,与那些不幸的人分享所有。

丰盛的家宴总是最重要的庆祝活动,数月前就开始着手准备。一些家庭可能得乘飞机旅行;其它一些家庭则把孩子们塞进私家车里,开车长途跋涉。上大学的儿女们会利用4天的假期回家,员工们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踏上旅程。晚餐菜单基本上仍与早期一致:这是传统当中的一部分。人们喝红莓苔汁,吃填料的烤火鸡,还有小红莓酱,甜土豆,奶油洋葱,鲜果汁,南瓜饼,葡萄干布丁和碎肉馅饼。人人都赞成感恩节大餐必需以烤火鸡为主菜,火鸡在烘烤时要以面包作填料以吸收从中流出来的美味汁液。餐桌的装饰也同样遵循传统的模式——要有收获的鲜艳葫芦,玉米穗,苹果,桔子,栗子,胡桃,干树叶以及秋天丰收时积存的紫葡萄。

在真正的感恩精神中,家庭圈子常常被扩大:独居的朋友,国外游客,或远离家乡的军人都被包括进来。孤儿、老人、无家可归者以及公职人员都不会被遗忘。他们也有传统的感恩节火鸡晚餐,这些晚餐是由一些慈善人士、民间或教会团体提供的。

那么,这位国际游客会看到,感恩节是美国家庭重申对拥有自由的生活、自由的宗教信仰、上帝丰厚的赐予的感激之情并通过慷慨分享获得满足的日子。

Unit 3 Passage A [参考译文]

教育之道:东方和西方

一位来自加拿大的老师最近参观了一所日本的小学。在一堂课上,她观看了60个小孩子在学习画猫。任课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圆圈,60个孩子就模仿着画在纸上。老师在第一个圆圈上面画了一个小些的圆圈,然后又在小圆圈上面画了两个三角形;孩子们也以完全相同的方式继续画着他们的猫。这堂课就这么继续着,直到教室里有了61只一模一样的猫。

这节课让那位加拿大老师大为吃惊。这类教学方法--以及它们的效果--同她自己国家的迥然不同。加拿大学校里的一节美术课会产生满满一屋子独一无二的图画,而不是一张又一张完全相同的猫。为什么呢?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教学方法上的不同呢?

在任何国家的任何一个教室里,老师教的都不仅仅是艺术、历史或语言。课堂活动的一部分--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是在传授文化:社会的观念、价值观和信仰。每一种教育制度都不可避免地是一面反映其所在社会的文化的镜子。

在像美国或加拿大这样由许多不同的民族、宗教团体和文化取向构成的西方社会中,个性和独立思考受到高度重视。这些价值观通过这些国家的教育制度反映出来。老师们强调那些使每个学生都与众不同的品质。他们很少要求学生熟记信息;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自寻找答案,并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法。学生们从小就学着形成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在课堂讨论中各抒己见。在日本则截然不同,绝大多数人有着同样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也许是由于这个缘故,那儿的教育制度反映了一种对集体目标和传统而不是对个性的信念。日本的学童经常在一起学习,做作业时相互帮助。在教室里,教师是主要的知识来源: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很多的讨论;学生们却要背诵他们已经记住的规则或信息。

日本教育制度的优点是那儿的学生能学到合作的社交技能。另一个优点是他们学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比大多数美国学生多得多。他们每天学习的时数和每年学习的天数也比北美的学生多。这种制度要求高,但它却使孩子们能为进入一个重视纪律和自制的社会作好准备。然而,它也有缺点。首先,很多学生说考试之后,他们就会忘记许多曾经记熟的信息。其次,这个要求极高的制度给学生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并被认为是日本学龄儿童自杀率高的一个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北美教育制度的优点是,学生们学习独立思考。他们学习采取主动--做决定和采取行动都无须别人告诉他们做什么。这种制度使他们能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的思想和个人责任的社会作好准备。不过,它也有弊端:除了别的以外,美国高中毕业生学的基本规则和事实就不如其他国家的学生学的多。而许多社会评论家认为美国的高犯罪率至少部分地应归咎于学校的纪律涣散。Passage B [参考译文]

坚定、公正、友好

大学的老师,大部分我都很喜欢。他们多半都友好而能干,乐于帮助学生。我喜欢他们,但我不大记得他们。只有一年级时的英语老师琼斯先生是个例外。他热情、敏锐,熟悉课程,而且决心要让我们学好并热爱这门课程。琼斯先生身材修长,年约四十四五岁,头发花白稀疏。一副眼镜不大稳定地架在鼻子上,显示出一种严肃的样子。但是他眼镜架在鼻子上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当他思索着回答学生们的问题时,他总是把它取下来擦一擦,然后又把它放进嘴里。当他走进教师时,他总是带着两三本书,书中夹着一些纸条,标记着他打算朗读的段落。我还记得那些毛线开衫,他一定有十几件这样的毛衣。下雨天,他用一件蓝色雨衣来代替这种毛衣。然而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的微笑。他微笑的时候,整个脸部都容光焕发,眼睛也闪着光芒。他的微笑让人感到舒服,自在,还有点安慰。

然而尽管他对人友好而不拘束,在课堂上却有点一本正经,有时还挺严厉。他从来不称呼我们的小名。他显然很热爱他的工作和学生,但却与学生保持着一段距离。他从来不曾当着全班的面故意用嘲弄的言辞让一个学生受窘,可是他也能恰当地表达他的不快。他会冷静地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凝视数秒钟。通常这样做便已经足够了。倘若还不奏效,他会放低了音调向这位学生说点什么。然而,他并不经常这样做。

琼斯有个性,正直、生气勃勃,这一切都使他深受欢迎;但是我最欣赏他的是因为他是一位好老师。不错,他关心学生,但是他更关心他所教的课程。这意味着大量的家庭作业,以及不时进行的突击性测验,以使学生跟上阅读的进度。每当我们学到某一新的文学时期时,他偶尔进行讲授,以便提供背景资料。他在略看一眼讲稿之后,便开始一面讲授,一面走动——转身走向黑板、窗口,然后又回到讲台。但是他更喜欢进行讨论,进行一种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他常在黑板上写下几个问题,以供第二天进行讨论,他常期待学生们做好讨论这些问题的准备。他指导这种讨论,但并不控制它们,因为他善于倾听,并且保证说,我们大家不论是否愿意都有机会做出回答。如果他赞赏某一回答,就会点头微笑。有时他也会朗读一篇学生的作文,称赞它的优点,然后在把这篇作文发还作者时还向他眨一眨眼。但是他也可能很固执,正如我前面说过的,对学生的作业马虎和漫不经心狠抓不放。当你从他那儿得到一个A时,你确实感到高兴,因为他打起分来可不宽松。我们常常抱怨他的评分标准,但没有效果。但是如果他认为他不公正时,也会改变评分。

我记得,我们曾经有过许多次关于马克·吐温、克兰和德莱塞的有趣讨论。但是他所喜爱的时期却是20世纪20年代。他喜爱那些战后在欧洲生活的作家:安德森、卡明斯、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他总是带来一些书供我们阅读,但是当他讲到这个时期时,他便成了一个活书库。我想,他一定读过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所有作品,或是关于他们俩的每一本书,或者是有关20年代巴黎的书。是的,琼斯确实是一位好老师,他熟悉所教课程,并且教得很好。但是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也喜爱这门课程。他使得我们产生自己继续阅读并学好这门课程的愿望。

Unit 4 Passage A [参考译文]

证 券 交 易 所

谁 需 要 证 券 交 易 所 ? 人 人 都 需 要。英 国 成 年 人 中10 个 人 中 有9 个 都 存 钱 或 以 某 种 方

式 投 资,证 券 交 易 所 就 是 提 供 一 条 使 钱 能 发 挥 作 用 的 渠 道。如 果 你 打 算 买 一 辆 小 汽 车、一 台 电 视 或 洗 衣 机,你 可 以 从 存 款 中 支 付,也 可 以 从 银 行 或 分 期 付 款 购 物 公 司 借 钱 支 付。如 果 你 打 算 买 房 子,你 可 以 从 房 屋 互 助 协 会 获 得 一 笔 抵 押 借 款。一 个 要 购 买 新 机 器 或 新 厂 房 的 企 业 可 以 进 行 类 似 的 选 择。这 些 费 用 的 一 部 分 可 以 从 企 业 积 存 的 利 润 中 支 付 — 换 言 之,从 存 款 中 支 付 —,但 是 随 着 公 司 的 不 断 发 展,这 种 情 况 变 得 越 来 越 困 难 了。从 储 蓄 者 的 观 点 来 看,你 把 钱 存 起 来 可 能 是 为 了 一 定 的 目 的,比 如 为 购 买 小 汽 车 或 房 子 交 付 首 次 分 期 付 款 的 现 金; 或 者 只 是 为 了 一 旦 出 现 了 没 有 预 料 到 的 紧 急 情 况,手 头 有 钱 可 以 备 用。不 管 是 上 述 哪 一 种 情 况,你 都 不 会 把 你 的 存 款 贸 然 交 给 一 家 正 为 了 扩 大 业 务 而 急 需 现 金 的 公 司,除 非 你 确 有 把 握 能 把 钱 重 新 要 回 来。如 果 当 时 这 家 公 司 已 把 你 的 钱 拿 去 投 资 开 发 一 种 新 产 品 了,那 就 没 法 把 钱 拿 回 来。公 司 即 使 分 给 你 一 片 工 厂 的 屋 顶,或 两 三 吨 肥 皂,以 赎 回 投 资,也 无 济 于 事。那 么 如 何 才 能 使 这 些 相 互 冲 突 的 要 求 得 到 满 足 呢 ?

答 案 就 是 要 通 过 证 券 交 易 所。当 储 蓄 人 需 要 把 钱 取 回 时,他 用 不 着 跑 到 他 原 来 投 资 的 那 家 公 司 去; 他 只 要 把 他 的 股 票 卖 给 正 在 寻 找 投 资 机 会 的 另 外 某 个 储 蓄 者 就 成 了。一 些 大 公 司 需 要 寻 求 途 径 获 得 公 众 的 储 蓄。北 海 的 油 田 可 能 要 耗 资 数 亿 英 磅 才 能 投 产。只 有 当 油 田 里 流 出 了 石 油 时,它 才 能 为 发 现 这 油 田 的 公 司 带 来 利 润。

几 乎 每 一 家 试 图 开 发 新 产 品 及 提 供 新 工 作 的 公 司 都 会 面 临 同 样 的 问 题,不 过 规 模 较 小 而 已。从 亲 朋 好 友 处 筹 集 所 需 的 这 么 多 钱,几 乎 没 什 么 指 望; 虽 然 银 行 可 能 愿 意 提 供 短 期 信 贷,但 一 般 说 来,他 们 不 愿 意 为 长 期 项 目 提 供 永 久 性 款 项。因 此 公 司 就 转 而 向 公 众 求 助,请 人 们 借 钱 给 他 们,或 者 买 企 业 的 股 票,以 分 享 未 来 的 利 润。他 们 的 做 法 是 通 过 证 券 交 易 所 发 行 企 业 的 债 券 和 股 票。通 过 这 种 做 法,他 们 就 能 调 动 英 国 与 海 外 个 人 和 单 位 的 储 蓄。工 业 和 我 们 每 个 人 所 需 的 很 多 服 务 都 是 由 政 府 或 我 们 的 地 方 当 局 提 供 的。要 是 没 有 医 院、道 路、电 力、铁 路,这 个 国 家 便 无 法 运 转。如 果 要 使 这 些 部 门 能 为 我 们 正 常 地 服 务,就 要 为 他 们 的 新 设 备 和 新 发 展 不 断 地 投 资,需 要 的 钱 比 通 过 单 凭 地 方 税 和 国 家 税 征 集 到 的 还 要 多。因 此,政 府、地 方 当 局 和 国 有 企 业 常 常 需 要 借 钱 来 资 助 主 要 的 资 本 支 出,因 而 他 们 也 常 到 证 券 交 易 所 来。在 英 国,几 乎 没 有 一 个 人 的 职 业 或 生 活 水平不 依 赖 于 他 或 她 的 雇 主 是 否 有 能 力 筹 措 资 金 用 于 新 开 发 项 目。这 笔 新 的 资 金 一 定 是 以 某 种 方 式 来 自 于 国 家 的 储 蓄。证 券 交 易 所 的 存 在 就 是 提 供 渠 道 以 使 这 些 储 蓄 能 到 达 资 金 需 要 者 的 手 里。

Passage B [参考译文]

投 资 的 风 险

与 投 资 有 关 的 风 险 有 两 种。明 显 的 风 险 是 你 所 投 资 的 公 司 会 倒 闭 而 你 将 失 去 一 切。另 一 种 风 险 是 你 的 投 资 价 值 可 能 的 变 动 有 多 大。有 些 投 资 涨 落 剧 烈: 这 个 月 它 值 你 投 入 资 金 的 四 倍,下 个 月 就 只 值 你 投 入 资 金 的 四 分 之 一。若 是 在 错 误 的 时 候 你 不 得 不 抽 出 资 金,你 就 会 损 失 一 大 笔 钱。

低 风 险 投 资

典 型 的 低 风 险 投 资 是 政 府 债 券 和 银 行 存 款。这 些 机 构 不 大 可 能 倒 闭,并 且 这 些 投 资 受 到“ 资 本 保 证”,意 思 是 说 你 的 余 额 决 不 会 降 至 低 于 你 投 入 的 数 额。然 而,即 使 这 些 典 型 的 低 风 险 投 资 也 具 有 风 险: 利 率 会 上 升,而 你 的 资 金 却 被 你 开 始 时 投 资 的 较 低 利 率 约 束 住 而 不 能 变 动,而 且 并 非 每 笔 固 定 利 息 投 资 都 有 固 如 磐 石 的 机 构。有 些 供 应 者 可 能 供 应 有 资 本“ 保 证” 的 产 品,而 事 实 上 并 没 有 第 三 方 面 对 这 个 产 品 供 应 者 的 财 务 继 续 生 存 能 力 提 供 保 证,换 句 话 说,虽 然 提 出 了 保 证,但 并 没 有 真 正 的 保 证。应 引 以 为 戒 的 是:投 资 者 必 须 核 实 所 提 出 的 保 证 和 提 出 保 证 的 人 或 机 构 都 是 可 靠 和 有 实 力 的。任 何 保 证 只 能 和 保 证 者 具 有 同 样 的 可 靠 性。

高 风 险 投 资 典 型 的 高 风 险 投 资 是 对 那 些 可 能 刚 在 证 券 交 易 所 上 市 的 小 公 司 购 股 投 资。这 样 的 小 公 司 可 能 很 容 易 倒 闭。而 另 一 方 面,其 股 票 行 市 也 可 能 飞 涨。要 是 投 资 者 想 提 高 赌 注,他 们 就 借 钱 购 买 股 票。通 过 所 谓 的“ 杠 杆 作 用” 或“ 齿 轮 作 用”,投 资 者 希 望 不 仅 用 自 有 资 金 而 且 也 用 他 人 资 金 来 获 取 高 额 报 酬。若 是 公 司 倒 闭,他 们 就 不 仅 丧 失 他 们 的 投 资,还 得 偿 还 欠 债。诸 多 研 究 表 明,一 般 来 讲,高 风 险 投 资 者 赚 的 钱 要 比 低 风 险 投 资 者 多。经 过 一 段 时 间,证 券 市 场 会 给 那 些 敢 于 冒 险 的 人 以 报 偿,有 时 候 也 会 使 他 们 赔 个 精 光。一 项 研 究 显 示,即 使 在 证 券 市 场 暴 跌 的 本 世 纪 8 0 年 代,在 整 个 1 0 年 期 间,股 票 收 益 也 高 于 低 风 险 ?固 定 利 息 和 房 地 产 投 资。这 使 我 们 认 识 到 有 关 风 险 的 第 一 条 基 本 准 则: 高 风 险 等 于 高 收 益。你 若 想 使 你 的 储 蓄 额 增 加 到 最 大 限 度,至 少 要 用 一 部 分 钱 去 冒 冒 险。不 过,要 记 住,有 关 风 险 的 第 二 条 准 则 是: 多 元 化,或 者 说,把 鸡 蛋 分 散 在 很 多 篮 子 里。这 样 做 的 一 部 分 原 因 是,如 果 一 家 公 司 倒 闭,你 不 至 于 损 失 过 重。研 究 还 表 明,那 种 把 全 部 鸡 蛋 放 在 一 个 篮 子 里 的 冒 险 方 式 并 不 能 获 得 高 收 益 的 报 偿。一 言 以 蔽 之,不 分 散 资 金 是 愚 蠢 的。所 有 的 大 金 融 机 构 都 这 么 做,这 意 味 着 应 将 你 的 钱 分 为 下 列 三 个 方 面:

不 同 类 型 的 投 资 — 一 些 买 股 票,一 些 置 房 地 产,一 些 购 债 券,等 等; 每 一 类 型 中 的 投 资 有 所 不 同— 很 多 不 同 公 司 的 股 票、几 项 房 地 产、多 种 多 样 的 固 定 利 息 投 资; 不 同 的 国 家 和 地 区 —不 仅 在 中 国、美 国、日 本 或 香 港,还 在 欧 洲 或 东 南 亚 投 资。猛 一 听 起 来 似 乎 一 个 人 管 不 了 所 有 这 些 投 资,也 许 情 况 正 是 如 此。幸 运 的 是,有 许 多 投 资 的 组 成 股 是 专 门 为 你 的 投 资 多 样 化 而 设 计 的。比 如,一 家 单 元 信 托 投 资 公 司 可 以 拥 有 个 人 无 法 想 象 的 范 围 广 泛 的 本 国 和 海 外 投 资。不 过,得 小 心。将 所 有 资 金 只 投 入 一 家 经 营 多 种 单 元 的 信 托 投 资 公 司 仍 然 得 冒 该 信 托 金 遭 受 惨 重 损 失 的 风 险。也 许 利 用 两 家 或 三 家 这 种 信 托 投 资 公 司 或 进 行 其 他 多 样 化 投 资 才 是 解 决 风 险 的 答 案。

Unit 5 Passage A [参考译文]:A food tour of the United States 美国美食之旅

美国烹饪最有趣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多样性。乘坐巴士或小汽车穿越美国的旅客会发现,美国食物同风景一样值得关注,──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对于美国人来说,最好的菜是区域性的。

除了感恩节火鸡,没有任何一道菜在美国得到如此广泛的普及,成为整个国家的象征。每个地区的餐桌上都有不同的特色菜。这些地方特色菜抓住菜式的味道和香味,完美地诠释了每一个地区的地方特色。例如:新奥尔良以什锦菜著称,什锦菜是一种用大米、火腿、虾和西红柿并用香料调味烹制而成的食物。冬天又长又冷的波士顿被称作“豆乡”,因为一种由干豆、咸猪肉、红糖、糖蜜混合做成的烘豆而得名。在铁锅里混合并在低温烘箱里烘烤数小时,这道菜营养丰富。美国人说“它让你饱餐了一顿”。

这些作为区域特色的菜肴均是利用当地的蔬菜、水果、肉类、家禽、海鲜做成的。由于 美国各地情况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作为世界第四大国家,其结果是这个国家的菜单被期待能够列出世界上大部分美食。

在美国与海洋接壤或拥有湖泊和河流系统的地方可以找到各种海鲜。虾、蟹、龙虾以及新鲜的鱼,都是人们进餐时间的最爱。柑橘类的水果──橙子、柚子、柠檬和酸橙── 出产于佛罗里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在这些州的水果园供应的冰冻果汁和阳光催熟的水果装饰了整个国家的早餐桌。跨过中西部内陆州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和小麦田地。这些谷物被用来制作面包,谷类食品和食用油。该地区被称为“全国粮仓”。至于蔬菜,加州是美国最多产的州。花椰菜、芦笋、蕃茄、胡萝卜、葡萄、莴苣、桃子、梨,以及其他各种食物的生产加州都是第一位的。肉在那里出产呢?当然在德克萨斯州。在那你能看到文烤肉、牛排和排骨。

当然,所有这些食物在各地超市有供应。但是他们被装罐、冷冻或以某种方式包装并由铁路或卡车运送到千里之外。到美食的来源地即烹饪美食原料的开始点去旅行,那岂不是难得的乐事?从海洋或农场收集新鲜农产品,这样的农产品将被当地厨师变成一道适合国王品尝的难忘菜品。

想品尝真正的美国风味烹饪的旅客必须探索整个国家。美国一共有5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菜。东北,从缅因州延伸到马里兰州,这里以海鲜而闻名;南部,包括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马州,佐治亚州和北、南达科他州、内布拉斯加州,伊利诺伊州和堪萨斯州,专攻面包和糕点;山区包括科罗拉多州,蒙大纳州,怀俄明州和爱达荷州,在那里能找到鹿和野鸡等野味;西南地区的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德克萨斯州,在那里烧烤食物是特产。

这些地区的每个地方难道不值得享受美食的旅客访问吗?

Passage B [参考译文]:Food and Culture饮食与文化

对于什么样的食物好吃,我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同样对于什么样的食物不好吃我们也有自已的看法。因此一种文化的人常常会认为另一种文化的人所吃的食物是让人厌恶的或者令人作呕的。例如,在著名的拳击手穆罕默德·阿里访问非洲时,团里的一名成员看到有人抓起一只蝴蝶把它吃下肚去时便恶心得想呕吐。许多人会觉得吃老鼠肉令人恶心,但世界上有42种不同文化的人把鼠肉当做正常的食物。

在非洲,有些人认为非洲白蚁是美味佳肴。对于许多其他人来说,如果非吃(白蚁)不可的话,他们很可能会呕吐。但是,如果拿100克的白蚁和100克制作好的汉堡包相比,前者所含的热量是后者的两倍多,其所含的蛋白质也几乎是后者的两倍。

不过,对食物的好恶似乎并不一定与营养有关。花椰菜在营养最丰富的常见蔬菜中排名第一,但它在美国人最喜欢的蔬菜中仅名列第21位。西红柿在营养最丰富的蔬菜中排名16,但它在美国人最喜欢的蔬菜中却名列榜首。

但不喜欢并不是某些文化(中人们)不吃某种食物的唯一原因。在有些文化中,有些食物是禁忌。“禁忌”一词来源于斐济群岛的语言,用来表示禁止做的事。有些食物在某些宗教中被列为禁忌,但也有一些饮食禁忌与宗教无关。通常我们不去考虑为什么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些东西会成为禁忌。我们甚至不知道它们为什么会成为禁忌。人类学家试图发现禁忌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例如,印度“圣牛”就为人们所熟知。牛可以在印度的大街上随意走动,它们可以吃街上食品摊主所供应的食物中任何它们想吃的东西。结果,牛就成了难题。可是,在印度没人会去宰牛或吃牛肉。宰牛或吃牛肉是禁忌。这种习俗在其他人看起来似乎很奇怪,但人类学家相信这自有其原因。首先,牛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农民需要它们帮助犁地。其次,牛粪可当作地里的肥料。在印度,许多农民买不起肥料。还有,可以把牛粪晒干,用作做饭用的燃料。因此,宰牛食肉的农民很快发现他们无法犁地,无法给庄稼施肥,或者无燃料做饭。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人不吃狗肉,尽管其他一些文化背景的人视狗肉为佳肴。在美国,狗作为宠物对人们极为重要。它们通常被视为家庭的一部分,有些人甚至还把狗当作自己的孩子。此外,狗的价值还在于防范罪犯。盗贼一般不进入有狗的住宅,因为狗会吠叫,而且可能会袭击试图进入屋子的陌生人。显而易见,狗在社会中作为伙伴及防范罪犯的卫士的角色使吃狗肉成为禁忌。

不止一种文化忌食猪肉。有迹象表明一些古埃及人不吃猪肉。古代以色列人也视猪肉为禁忌。对忌食猪肉的一种解释是,未熟透的猪肉可能会传播一种疾病──旋毛虫病。但大多数人不再认为这能很好地解释禁食猪肉的原因。另一种解释是以色列人原属游牧民族──他们总是不断迁移。而要养猪,人们就得在某地定居下来。以色列人不愿在一个地方定居,因为他们不想改变自己的文化。于是,他们就不再吃猪肉。

人类学家相信,对食物的好恶大多是不同人不同生活方式的结果。有些人生活在既有大型动物又有许多昆虫的地区。他们杀死大型动物有困难,需要花很大力气。对他们来说,以昆虫为食要容易些。因为捕捉昆虫既不困难也不需花很大的力气。四处流动、过游牧生活的人不愿意为吃肉而养猪。人们不愿意吃狗这样的宠物。美国人吃大量的牛肉,因为美国的很多土地可以用来养牛,而且牛肉可以通过铁路以低廉的价格进行长途运输。

Unit 6 Passage A(暂时没有,以后再发给大家)Passage B [参考译文]

谁无聊?

当暑假终于来临时,睡懒觉,可以随时做任何事情的兴奋开始强烈得几乎难以抑制。机遇之门早已敞开,你准备在一生中最美好的夏季开始探险吧。你现在在哪儿呢?

我敢打赌,你们中的75%是一边呆在家里看电视,一边发牢骚:“真无聊。” 好吧,朋友们,现在让我来终结你们的无聊吧。

这儿有10条最佳建议,让你不再无聊,不再粘在沙发上。看电影

我知道这不过是从沙发换到了椅子上,但会促使你交往到更多的人。

运动

你不必非得成为健身房会员来燃烧掉那些讨厌的脂肪。提供免费设施的公园就能做到。游泳

这儿是佛罗里达,近来阳光也一直很毒辣。如果没有泳池,就试试这儿的喷泉吧。木星喷泉有游泳池,彩虹喷泉有滑水管道。

学习

别皱眉。几个月不上学不等于不用脑。图书馆欢迎你。

看表演

市民剧院常有演出。挑一个。我最近在那儿看了场音乐剧,很棒。

打保龄球

和朋友打球最好不过了。一些保龄球场还有午夜场。当然一定还要有音乐。读本书

我很清楚我们很多人都想暑假读书,利用余下的空闲时间读些消遣类图书,比如悬疑小说或者言情小说吧。打高尔夫

要是你也和我一样分不清开球杆和推杆,那就去试试“安乐街”。别害怕又回到了小时候。好好玩一把电子游戏吧。

探险 用这段时间了解自己的城镇。如果你有车,就认识几条新街道或者看看橱窗。如果不得不呆在家里,看看附近是否住着同龄人,或是认识一下对街的人。

当志愿者

这是度过暑假的好方法。你能了解自己的社区,还可以积累社区服务时间。四处稍微转转,就会发现很多地方需要志愿者。

Unit 7 Passage A

[参考译文]

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

旅游业是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认识到了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很显然,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旅游业通过它给所在国带来的经济利益而为游客和这个地区带来收益。

旅游业为经济的开发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需要有许多经济设施,如铁路、电力和供水系统,或者飞机场、饭店以及旅游所需的其他设施。旅游业在以下几个方面极大地影响着地区经济和整个国家经济:即吸引投资、提供就业、增加外汇收入、改善收支平衡和引发经济的乘数效应。

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如果认为旅游业一定会带来经济效益则是错误的,因为经济问题与成本问题也会同时出现。一个国家对旅游产业的依赖性越大,其本国经济的风险和成本越大。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大起大落的特点。因而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多样化的发达国家相比,容易遭受更大的冲击。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地方都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判断旅游业是否能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正面的影响。

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既有直接的,又有间接的。直接的影响来自于游客在目的地的实际消费。显然,旅游业得到推广的地区其收入会有显著的增长,如餐饮业、运输业和服务业。然而,人们也应该认识到,其他行业也会间接地受益于旅游业。

游客在旅馆或其他形式的住宿方面消费:他们光顾当地的商店和饭店,他们为当地的旅游服务支付各种费用,他们购买当地的手工艺品和纪念品,他们使用当地的交通和其他方式的服务设施。

这种旅游业上的利润收入还会引起其他的效应,如个人收入、就业和政府的收益等等。当企业把从旅游业获得的利润进行再次消费时,乘数效应开始形成。服务的提供者用这些收入去购买一些服务的必备设施,支付员工的薪金,支付租金、利息和税款,为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支付各种款项。企业和个人把其中的一部分收入再次消费,就出现了二次效应。当游客手中的美元不断易手时,更多轮的消费就出现了。

一个国家越能减少基于旅游业的进口,旅游业对本国经济的影响也就越大。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如果能使游客购买更多的当地纪念品,消费更多的当地食品,以及更多地逗留在使用当地材料建造的酒店里,则该国的旅游收入也就会越多。

例如,一个来自美国的游客在一家北京的旅馆支付了900元的房租和餐饮费。旅馆的老板则有的这900元的收入,并且用其中的一部分支付给食品供应商,一部分用于员工的薪金。相应地,食品供应商也会向为其供应蔬菜的农民支付一定的报酬,同时员工也会用其部分薪金购买衣服。最初的900元的作用在不断增加。这种利益已经转到了农业和服装业。这个过程会通过一轮一轮的消费持续下去,直到乘数效应深入经济体系内部。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这种“循环式”的活动渗入到经济体系的时间会长一些。据估计,在美国经济中,这种转换一般要发生13到14次,这笔收入才会被完全分配掉;而且在第一年发生的循环式消费一般不会超过五六次。然而,在巴哈马和百慕大,一笔新的收入在一年内经过不到五六次循环转换就消失了。

影响乘数效应的另一个因素是旅游目的国所接待的游客的类型。不同的游客,其消费特点不尽相同。商务游客在食宿方面的花费比背包族多得多。

如果游客所居住的旅馆是外商独资兴建,这种乘数效应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就业方面,而在收入方面却不明显。最终乘数效应是多种不同类型的旅游项目所产生的乘数效应的加权总和。

旅游业乘数效应的规模取决于旅游部门与当地建造业的后向联系的紧密程度。发展中国家倾向于从国内各部门购买较少的产品或服务,因而它有强烈的进口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乘数效应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相对而言要小于本地经济与国内企业紧密相连的国家。如果旅游和旅游业与其他经济企业之间的存在的联系得到加强,那么,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及旅游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会不断地扩大。

Passage B [参考译文]

长城

简介

几千年以前,亚洲的一个民族开始在地球的一端建造了一段伟大的工程,它是迄今为止地球上人工建造的最长的建筑物,后人称之为长城。长城东起太平洋海岸,西至戈壁滩,蜿蜒起伏像一条沉睡的巨龙,纵贯中国北部的几个省份。长城的疆域横跨冻土平原,多岩山峰和干旱的沙质高原。

从古至今,还没有任何人能建造出与长城的造型、规模和宏伟相媲美的建筑物。无论是从其设计还是长度来讲,都是举世无双的。单是建造长城所使用的材料就令人难以置信。据估算,构成长城所含的石块、长砖和理石如果建成高八尺、厚三尺的高墙环绕赤道,其长度几乎可达25,000英里。

长城的具体位置

在某些方面,即使对中国人来说长城也是一个未解之谜。可以确定的是,人们还不曾考察过长城的全部。没有人曾准确地在地图上标注出它的路线。即使距现在最近一版的关于长城的路线图还是几个世纪前由三个基督教徒为清康熙帝而作。在1708年,教士把地图(现已遗失)呈送给了皇帝。人们普遍认为这些教士并没有实地考量过整个长城的长度,然而新的地图正在绘制之中。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航拍长城的工作正在进行中,但专家认为这将花费几十年才能完成调研,编撰目录和绘制完成。

人们对长城的具体路线尚待争论中,考古学家也未对其完整的长度有深入足够的探查。人们对那些幸存下来的保存完整的部分已做了仔细的研究,但还有上千里的区域未被研究人员、科学家以及地质工作者们所光顾。

长城的崎岖走势

长城的规模是难以令人想象的。为了帮助后人更好地感受古中国这一建筑的宏大规模,人们赋予它各种对比。例如,如果长城被迁移至欧洲,其范围可以涵盖整个或大部分的法国、瑞士、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俄罗斯和前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1793年,一位英国研究人员考察长城后对长城做过如下的估算:单是建造长城的烽火台就比建造同时代伦敦所有的建筑所使用的石砖还要多。

人们对长城长度的估测是不断变化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纵贯中国的历史,长城有若干个部分。今天我们所见的长城实际上不是一个单个的工程,它是利用了早期的部分长城重建于明代1403年至1424年间,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1850里。从另一方面说来,如果把所有长城的延伸部分和补充的路线全部加起来,其总长可达4000里。

长城按照山脉的起伏而建,其路线蜿蜒盘旋,人们总是把它比作一条巨龙。长城东起山海关,几个世纪以来这部分的烽火台被人们称之为老龙头,蜿蜒的城墙代表巨龙绵延的躯体。长城对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从传统上说,龙被亚洲人民尊奉为力量和能量的象征。

长城及其地势分布

长城横跨三个地理区域差别迥异的地区。其西端可以到达沙漠地区(包括戈壁滩—是中东亚一片有五十万平方英里的沙漠区),在这里,长城被毁坏的尤为严重,只有极少部分的原始地段可见端倪。长城的中段穿越了鄂尔多斯大草原,那里是伟大中国的母亲河—黄河的蜿蜒流经地:开始向北流,再往东,继而往南,其流经的区域很像一个巨大的马蹄形。鄂尔多斯地区由四万平方英里的浅黄色的沙质土壤和流沙组成。从历史上来看,北方蒙古国第一代帝王成吉思汗于公元13世纪就是在此处攻破了长城。传说是中国的始皇帝—秦始皇的一匹马曾绘出过鄂尔多斯一带的古城墙。据说是人们把马鞍绑在了马尾上,随着马的走动在地上绘出了长城的路线。

在鄂尔多斯以东,长城在华东山脉间蜿蜒盘旋。长城的部分线路走向与黄河一致。当这条巨龙临近古都北京时,它在城北足足圈地250英里。这部分的长城比其他任何一段在外形上都华丽壮观。长城跨越北京段后蜿蜒曲折在山间延伸,一直抵达黄海。它的终端在位于辽东湾的一个城堡停止了,这个地方被称为海上要塞。长城甚至一直可以延续至海湾从而形成一个码头——一个被设计好用来保卫海港的建筑,相传有许多艘大船被人为沉入海底作为码头建设的地基。

第二篇: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

课文A参考译文

Unit 1

冰雪卫士

——奈拉•B•史密斯

人们常说骄兵必败。就拿拿破仑和希特勒来说吧,他们取得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让他们相信自己战无不胜,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但俄罗斯的冰雪卫士会证明他们是错的。1

1812年,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率领大军进入俄罗斯。他为面对俄罗斯人民保卫家园而要进行的坚决抵抗做好了准备。他想到了要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到达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为此也做好了准备。但他没有为在莫斯科会遭遇到的劲敌——俄罗斯阴冷刺骨的寒冬——做好准备。

1941年,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对当时被称作苏联的俄罗斯发起了进攻。希特勒的军事力量无可匹敌。他的战争机器扫除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抵抗。希特勒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战斗,但是,就像他的前人拿破仑一样,他得到了惨痛的教训。俄罗斯的冬天又一次帮助了苏维埃士兵。

拿破仑发起的战役

1812年春,拿破仑在俄国边境集结60万大军。这些士兵都训练有素,有很强的作战能力,而且都有精良的装备。这支军队被称为“大军”。拿破仑对迅速胜利充满信心,预言要用5个星期攻下俄国。

不久,拿破仑的大军经过涅曼河进入俄国。拿破仑所期盼的迅速、决定性的胜利并没有出现。令他吃惊的是,俄国人并没有反抗。相反,他们一路向东撤退,沿途焚毁庄稼和房屋。“大军”紧追不舍,但它的前进很快由于后勤补给缓慢而停顿下来。

到了8月,法军和俄军在斯摩棱斯克开火,在这次战役中,双方各有上万人死在战场上。可是,俄国军队又能继续向自己领土的纵深撤退。拿破仑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此刻他面临着一个生死攸关的抉择:是继续追击俄军,还是为了度过即将来临的冬天而把军队驻扎在斯摩棱斯克呢?

拿破仑决定冒险向远在448公里之外的莫斯科进发。1812年9月7日,法俄两军在鲍罗季诺展开激烈的战斗,此地在莫斯科以西112公里外。夜幕降临时,法军和俄军分别有3万和4.4万名士兵的死伤。

俄国军队再次撤退到安全的地方。拿破仑没有遭到任何抵抗顺利的进入了莫斯科。然而,对莫斯科城的占领却成了毫无意义的胜利。俄国人已撤离了他们的首都。法国人进城不久,一场熊熊大火烧毁了整个城市的三分之二。拿破仑向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提出了停战的请求,但沙皇知道他可以等待时机:“我们将让俄罗斯的严冬为我们而战。”

拿破仑很快意识到,他不能给他驻扎在俄罗斯的军队提供可以过冬的食物、衣物和宿营之地。1812年10月,他下令让“大军”从莫斯科撤出。

法军的撤退成了一场噩梦。在田野、在森林,俄军向法军发起了游击战。刚撤到离莫斯科城不远的地方,气温就已经降到了摄氏零下4度。11月3日降下冬天的

模最大的一场陆地战役——入侵苏联。希特勒自信能很快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并预计时间不会超过3个月。他计划采用闪电式战略,他曾使用这一战略征服了欧洲的其它地区。分三路入侵:一路向列宁格勒进攻,一路攻打莫斯科,一路攻打乌克兰。

由于对这场战役毫无准备,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下令全国人民在德国侵略者到来之前实行“焦土”政策。农场和工厂被烧毁,它们变得毫无用处。在入侵后的前10个星期内,德国人的前线一路向东推进,俄国有百万人的死伤。

在北方,德国人逐渐向列宁格勒缩小包围圈。尽管遭受到极大折磨,列宁格勒的人民拒绝了投降。列宁格勒战役一直拖到了冬天,此时该市的情况变得非常危急。由于缺乏食物,人们死于饥饿与疾病。到了1941年和1942年之间的寒冬,每天有将近4千人饿死。对列宁格勒的围困造成近百万人死亡。

在俄国中部,希特勒的目标是攻下莫斯科。由于德国人最初期望迅速取得胜利,因此他们没有准备过冬的军需物资。进入10月,下起了大雨。“泥泞将军”使德国的闪电战的速度缓慢下来。

正当希特勒的军队离莫斯科越来越近的时候,寒冷的冬季早早地来到了苏联,那是近年来最寒冷的冬天。气温降到摄氏零下48度,漫天大雪纷纷落下。由于德国士兵对俄国的寒冬毫无准备,他们仍然穿着夏天的军装,一个个都被冻僵了。德国人的坦克被掩埋在了雪堆之中。俄罗斯的冬季使德国的进攻停了下来。

到1942夏天,希特勒又发动了两场新的攻势。在南方,德国人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随后希特勒向东推进到斯大林格勒,那是沿伏尔加河绵延48公里的一座大工业城市。尽管忍受着极大的艰难困苦,苏联抵抗者们拒绝放弃斯大林格勒。

1942年11月,苏军发动了一场反击。德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城内外很少有或根本没有避寒的地方,再加上缺乏食物和补给,德军的实力遭到很大的削弱。直到1943年1月德国人才放弃对斯大林格勒的围困。在攻打斯大林格勒的30万德军中,只有9万忍饥挨饿的士兵幸存下来。斯大林格勒一战的失败最终扭转了战争形势。德国人的胜利成为泡影,这得部分地归功于俄罗斯寒冷的冬天。

在1943年与1944年期间,苏联军队使得德军前线不断向西后退。在北方,1944年1月15日,苏联红军发动突然袭击,解除了德军对列宁格勒长达3年之久的围困。两周内,列宁格勒那些英勇的幸存者们就目睹了入侵者的撤退。到了1944年3月,乌克兰的农村地区又回到了苏联人手中。1944年5月9日,塞瓦斯托波尔从德国人手中被解放出来。此时,俄军向柏林挺进。

对希特勒而言,入侵苏联成了一场军事灾难。对俄罗斯人民来说,这场灾难给他们带来的困苦是无法形容的。在

信号相调谐,这样传感器就能随时精确地确定你汽车的位置,并警告你前面有交通阻塞。我们已经有24颗导航卫星环绕地球运行,这24可卫星组成了人们所说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这就使得确定你在地球上的位置成为可能,而且误差大概是100英尺或小于100英尺。在任何一个特定时间,总有几颗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在离我们11,000英里的高空运行。每颗卫星都装有4个“原子钟”,它们根据量子理论法则,以精确的频率振动。

卫星从高空经过时会发出无线电信号,这些信号可以被汽车上计算机里的接收器辨认。汽车上的计算机通过测量信号到达所用的而时间来计算卫星有多远。由于人人都知道光速,接收卫星信号时的任何耽搁都能折算成距离。9

在日本,已有一百多万辆具有某种导航能力的汽车。(有些导航装置可以通过将方向盘的转动与汽车在地图上的位置相联系来确定汽车的方位。)10

随着微芯片价格的急剧下降,未来对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实际上是无限的。“制造芯片的工业定会飞速发展,”生产导航系统的麦哲伦航仪公司的兰迪•霍夫曼说。盲人可以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传感器装进拐杖里,飞机可以通过遥控着陆,徒步旅行者将能够确定他们再森林里的位置——其潜在的用处数不胜数。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其实只是更大行动的一部分,这个行动被称为“远程信息学”,这一行动最终的目的是要将智能汽车送上智能高速公路。这种高速公路的样品已经在欧洲存在。为了要在高速公路上安装计算机芯片、传感器和无线电发射机,以便向汽车报告交通拥挤堵塞道路障碍情况,加利福尼亚州也在进行试验。

在圣迭戈以北10英里的15号州际公路一段长达8英里的路面上,交通工程师正在安装一个由麻省理工学院设计的一个叫“自动司机”的系统。这一计划要求计算机在成千上万的被埋在高速公路的三英寸的磁钉的协助下在交通繁忙的路段完全控制车辆的运行。10辆或12辆汽车被编成一组,横向车距仅6英尺,他们一齐行使并有计算机来控制。

这种计算机化公路的倡导者对其未来的应用充满了希望。到2010年,远程信息技术很可能被应用于美国其中的一条主要公路上。如果成功的话,到2020年,当微芯片的价格降到一美分一片以下时,远程信息技术就能运用于美国成千上万英里的公路上。远程信息技术也同样会给环境带来好处,因为它能节省燃料,减少交通阻塞,减少空气污染,还可用作公路扩建的替代办法。

Unit 3

得到你想要的工作

——哈维•B•麦凯

经营自己公司的哈维•麦凯经常面试求职者。文中他告诉我们雇主看重求职者的那些品质,并提出四点建议,帮助你显得比众人突出。

我经营着一家制造公司,有350名左右的员工,我经常亲自对求职者进行面试,并亲自决定是否雇佣他们。我喜欢与潜在的销售人员交谈,因为他们是我们与顾客连结的纽带。

不久前一个新毕业的大学生到我办公室想要找一份销售工作。我问他为这次面试他做了什么准备没有。他说在什么地方读了关于我们公司的一些情况。

为了了解我们公司的更多情况,他给麦凯信封公司的任何人打过电话吗?没有。他给我们的供应厂商打过电话吗?我们的客户呢? 都没有。

他有没有在就读的大学里查问过,看看有没有毕业生在本公司工作,以便向他们了解一些情况?他有没有请朋友对他进行模拟面试呢?他有没有去图书馆去找有关我们公司的剪报呢? 5

他有没有事先写封信来告诉我们关于他自己的一些情况,并告诉我们为这次面试他在做哪些准备,为什么觉得自己适合做这份工作呢?他是否打算面试之后给我们写一封信,表明自己迫切希望加入本公司呢?他会不会在面试后的24小时之内把信送到我们手上,甚至是亲自送来呢? 6

对上述每一个问题的回答全都一样的:没有。这样我就只有另外一个问题要问了:如果他去见一个我们潜在的客户,他会做好准备吗?我已经知道答案了。7

在我看来,要想被聘用,应注意一下四个关键点: 8

1.准备去赢。“一日不练,自己知道,”音乐家中有这样的说法。“两日不练,评论家知道。三日不练,听众知道。”

我们在观看世界级音乐家或非常优秀的运动员表演时,我们看不到在他们出类拔萃的背后他们所做出的年复一年的准备。世界上诸如迈克尔•乔丹这样的顶尖人物无疑是有天赋的,但他们也是

美国是否会如同历史上其他强国一样走向衰亡?作者认为不会,作者认为美国正在创建的社会模式不同于以前的任何社会模式。看看他怎么说,看看你是否同意。

美国大拼盘

——里扎德•卡普钦斯基

美国依然吸引着千百万人这一事实就足以证明美国没有走向衰落。人们不会被一个衰落的地方所吸引。在美国这样一个复杂的国家,肯定能找到一些衰落的迹象,如欠债、犯罪、无家可归的人、吸毒、逃避社会现实的人。但美国的主要特征,也就是它给人的

洛杉矶与世界上任何其它地方不同,一旦

见了我招了招手。

“你认识特纳吗?”在我点头打招呼时,伯顿问道。

“我是在俱乐部里见过他。听说他是个靠国内汇款生活的人。” 9

“是呀,我相信他是。在这儿有很多这种人。” 10

“他桥牌打得不错。”

“他们这种人通常打得都不错。去年这里有一个人,说来奇怪,正好和我同姓,他是我遇见的人中打桥牌打的最好的。我想你在伦敦从来就没有碰见过他。他说他叫伦尼•伯顿。我相信,他是一些相当高级的俱乐部成员。” “不知道,我想我不记得这个名字。” “他堪称桥牌高手。他好像天生就是打桥牌的料。真是不可思议。我那会儿常和他一起玩牌。他在神户住了一段时间。”

伯顿抿了一口杜松子汽酒。15

“这事说起来挺有趣,”他说。“他是个不错的小伙子。我挺喜欢他。他总是衣着整洁,看上去很精神。长得也算英俊,蜷曲的头发,粉白的脸颊。女人都对他着迷。你知道,他没有什么害人之处,就是野了点。当然,他酒喝得太凶了。那种人总是这样。过去每个季度有人给他寄笔钱来,靠打牌再赚一点。他赢了我很多钱,这我知道。”

伯顿和善地咯咯一笑。依我的经验,他打桥牌输起钱来也应该是很潇洒的。他用瘦小的手摸了摸剃得光光的下巴;手上青筋暴露,几乎像透明的一样。

“大概就是因为他落得一文不名了,而且他和我同姓,所以他才来找我。有一天,他到我办事处来见我,要我给他个工作。当时我颇为惊讶。他告诉我说家里不再给他寄钱了,他要工作了。我问他多大年纪。18

“‘35,”他说。19

“‘你一直都干什么来着?’”我问道。20

“‘嗯,没怎么干过事。’”他说。21

‘我禁不住笑了。22

“‘眼下恐怕不能帮你,”我说。“你再过35年来找我,到时候看看我能帮你什么忙。”

“他没有动弹,脸色变得相当苍白。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对我说,这一阵子他玩牌运气一直很差。原来他不打算老打桥牌着,便玩起扑克来,结果输了个精光。他一个子也没有,他把所有的东西都当了。他付不起酒店的帐单,人家也不肯再赊账给他。他穷困潦倒。要是找不到点儿事情做,他只好自杀了。24

‘我看了他一会儿。我能看出他已经完全崩溃了。这一阵子他酒喝得比以前更多了,看上去像50岁的。如果那时姑娘们见到他,准不会再对他那么着迷了。25

“‘嗯,你除了打牌,难道你就不会做点别的吗?”我问他。26

“‘我会游泳,”他说。27

“‘游泳!”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简直是一个荒唐无比的回答。29

“‘我曾代表我就读的大学参加游泳比赛。”

“我隐约知道他要说什么。上大学时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我见得多了,我才不吃这套呢。31

“‘我年轻的时侯也是个游泳好手,’我说。32

‘突然,我有了个想法。’ 33

伯顿停下来,转向我。34

‘你对神户了解吗?’他问。35

“不了解,”我说,“曾将有一次在那路过,但只呆了一个晚上。”

“那么,你不知道盐谷俱乐部。我还是小伙子的时候,曾经从那里出发,游过灯塔,然后在垂水小溪上岸。有3英里多,由于灯塔一带有激流,游起来十分困难。于是,我把这事告诉了那位与我同姓的年轻人,并对他说,要是他愿意游过去的话,我就给他一个工作。37

“我看得出,他着实吓了一跳。38

“‘你说你是游泳好手?’我说。39

“‘我现在身体状况不太好,’他回答说。

“我什么也没说。我耸了耸肩。他看了我一会儿,然后点头答应了。41

“‘好吧,’他说,‘你想要我什么时候去游呢?’。42

“我看了看表。正好刚过十点。43

“‘你游这段距离大概要花1小时15分钟多点。我到12点半开车到小溪那里去接你,带你到俱乐部换衣服,然后一起吃午饭。’

“‘好吧,’他说。

“我们握了握手。我祝他好运,然后他就走了。那天上午我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勉强在12点半赶到了垂水小溪。其实我没必要这么着急,他根本就没出现。” 46

“他最后时刻退缩了?”我问。

“没有,他没有退缩。他确实出发了。但是他喝酒作乐、放荡不羁早把身体毁了。灯塔周围的激流不是他能对付的了的。大约有三天,我们都没找到尸体。”

我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我有点震惊。然后我问了伯顿一个问题。49

“当你说要给他谋个差使的时候,你知道他会淹死吗?”

他轻轻地一笑,用那双“和善坦率”的蓝眼睛望着我,用手摩挲着下巴。51

“哦,那时我的办事处并没有空缺。”

Unit 6 随着当今世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我们似乎不停的在忙碌。要做的事情很多,而时间却那么少,我们该怎么办?里查德•汤姆金斯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时间老人成了可怕的老人

——理查德•汤姆金斯

我们曾经认为技术的发展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我们期待着机器会分担我们的工作,那我们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时间用来休闲娱乐。

然而技术发展不但没有把我们解放出来,反而使受其奴役。技术革新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发生着:现在一年涌现出技术创新相当于以前一千年的。随着每一项新发明的问世,我们的光阴就会遭到进一步吞噬。

例如,汽车曾被期望给人们的出行会带来难以想像的方便。但是现在,城市车辆运行得比马车时代还要慢,我们因交通堵塞而浪费了很多时间。

飞机也曾被期望为我们开拓新的天地。问题是,虽然飞机确实提供了新的天地,但恰恰是其存在让我们的旅途更为耗时,我们以前从来不会梦想这种旅行,如越洋购物,或远道前往地球的另一半参加会议。

在大多数情况下,科技发展并未节省我们的时间,反而使我们要做更多的事情。在家里,洗衣机可望使妇女从繁重洗衣劳作中解放出来。但事实上,洗衣机使得我们每天而不是每个星期换一次衣服,这就使熨洗衣物的工作量变成了原来的7倍。同样地,每日淋浴替代了每周洗一次澡,使得用在个人梳洗上的时间大大增加了。

与此同时,技术发展不仅让工作侵入我们的休闲时间——海滩便携式电脑综合症——而且添加了收发传真、电子邮件和语音邮件这些新的负担。技术发展还向我们提供机会,在个人电脑上一连几小时处理软件故障,或把因特网上那些无用的信息塞进自己的大脑。

除了技术发展这一原因外,因特网给我们指出了我们为何感到时间如此紧迫的

总部设在伦敦的亨利中心预测小组组长保罗•爱德华兹指出,压力感也可能被夸大,或者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每个人都大谈压力,以至于多达半数的失业者或退休人员都会跟你说,他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把事情做完,”他说。“这几乎已经到了羡慕压力的程度。如果你没有感到压力,你就不会成功。每个人都想表现得有点紧迫,以显示他们是重要的人。”

所有这一切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几十年来数千名志愿者所作的钟点日志表明,在英国最近十年来,工作时间只是稍微增加了一点,而在美国,工作时间实际上减少了——即使是工作压力最大的专业人士和管理人员。

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社会学教授约翰•鲁宾逊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闲暇问题的教授杰弗里•戈德比发现,自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普通的美国人每周增加了5小时休闲时间,也就是工作、睡眠、通勤、照料孩子和做家务之余的时间。

但增加的时间的分配并平均。受益最多的是那些单身和子女不在身边的人。受益最少的——休闲时间增加了不到1个小时——是有学前子女的双职工夫妇,这或许反映了父母花费更多时间培育子女这一倾向。

当然,这里也存在着性别问题。先进的家用器具或许鼓励妇女去做有报酬的工作,但正如我们已经注意到的那样,技术的进步并没有终结家务劳动。技术发展的结果是,我们发现不同性别在空余时间的分配上的不平等很是令人吃惊。亨利中心的调查显示,在英国,有工作的父亲平均每周有48小时的空余时间。而有工作的母亲只有14小时。

除去不平等,时间紧迫感也普遍存在,并引起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反应。反应之一是试图从投入最少可能的时时间来获取最大可能的满足。当今人们需要快餐,需要电台、电视台播放简短片断,还需要立刻满足。当时间被浪费时,他们就会变得很沮丧。20

“人们谈论着质量时间。他们想要完美时光,”亨利中心的爱德华兹说。“如果你带孩子去看电影或去吃麦当劳,这样度过的时光不是完美的,你会觉得浪费了一个下午,你就会感到你丢失了非常宝贵的东西。钱丢了还能挣更多的钱回来,但时间浪费掉了就再也追不回来了。”

人们还想要买时间。任何能帮助我们提高生活效率的事物都是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例子之一就是美国人称之为家政服务的行业——做家务,带孩子,打理花园,时尚家饰。网上零售商正在目睹销售额的大幅增长——虽然到目前为止,利润还未同样大幅增长。

对时间匮乏的

第三篇:现代大学英语课文译文VI-3

现代大学英语课文译文VI-3

四、课文译文

星球之战

巴里·卡门纳

1.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和所有的生物一样,我们生存在这个经过50多亿年物理、化学、生物变化所形成的地球上,即自然世界。另外一个世界则源于人类的创造,如家庭、汽车、农场、工厂、实验室、食物、服装、书籍、绘画、音乐、诗歌等。我们为人类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承担责任,却对自然世界的变化无能为力。风暴、干旱、洪水等都是上帝的“手笔”,人类无法控制,也无须负责。

2.但如今,从全球的角度看,这个界限已被打破。对地球起保护作用的臭氧层出现空洞,全球变暖威胁人类,甚至干旱、洪水、热电波等都可能是人类的无心之过。

3.正如宇宙的建立,这种预示性的全球事件是影响深远的。它们改变了地球与它的恒星太阳之间的关系。太阳通过两种力量对地球发挥重要作用:重力和太阳辐射。重力是一种使地球轨道绕太阳转的稳定力量。太阳辐射——大部分为可见光和紫外线——是沐浴着地球表层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它会随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而波动。太阳能为生命进程提供必需的能量:它创造了地球上的气候并掌管着庞大而多样的生物群的逐渐进化和当前的行为。我们一直在滥用这股强大的力量,就像传说中的魔术师的徒弟一样,并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这种行为很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4.自从人类第一次登月起,我们就一直习惯于如今这平常无奇的地球景象——一个被装点着旋涡状白云的蓝色星球。这真是个壮观的自然天体。隔着那么远的距离,人类活动的明显痕迹无法被察觉。但这种曾无数次展现在照片、海报和广告上的景象都是误导。即使全球变暖这种灾害永不发生,即使臭氧层空洞仍然只是一种深奥的极地现象,人类活动已极大地改变了地球条件,这些也许是用照相机拍不出来的。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出现了由核爆炸和核能工业的危险剩余物质所产生的辐射现象,那是从前不存在的;烟霾的有害烈焰笼罩着世界上的大都市;各地都有报道发现母亲的奶水中有致癌的合成杀虫剂的成分;大片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摧毁了生态小环境,也毁灭了生存在其中的物种。

5.显而易见,我们需要深入认识这两个世界间的相互作用:一个是稀薄的地表空气、水、土壤和植物、动物们赖以存在的生态圈;另一个是人造生物圈——它庞大的力量完全配得上这一称号。如此庞大和强烈的技术圈已经改变了控制自然圈的自然进程。接着,被改变了的生态圈也已淹没我们的城市,耗尽丰厚的农场资源,污染食物和水源,并毒害我们的身体——使我们丧失供应人类基本需求的能力。人类对生态圈侵害已遭到反击。两大世界正处于交战状态。

6.我们所居住的两个世界分别受控于不同的规律。生态圈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可概括为“万物都互相联系”。这说明生态圈是一个精密的网络,其间的每个成员都与其他成员相联系。因此,在海洋生态系统中,鱼不仅是鱼,也不仅是其他鱼的生育者;它还充当有机废料的生产者,而这些有机废料滋养着微生物甚至水生植物;它又是由植物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的消耗者;它也是寄生虫的栖息地和鱼鹰的猎食对象。鱼并不仅仅是孤立的鱼,它也是网络上的一个要素并限制网络的功能。的确,从进化论的角度上看,网络中的很多成员,比如微生物和植物,都先于鱼而存在。但正因为鱼能适应这一业已存在的系统,它才得以立足。

7.在技术圈中,成员们即众多形形色色的人造物体之间相对于它们的环境来说关系也不一样。例如,汽车立于社区却不受其限制;同型的汽车可以奔驰在熙熙攘攘的洛杉矶高速公路上,也可以行驶在安静的乡村小路上。汽车被生产出来就是为了出售,就是一种商品,无须考虑它适合于外界条件:交通系统或环境。当然,所有汽车都需要交通通道,并要有合适的闸、灯、喇叭等。但正如洛杉矶或纽约的每个居民所知道的那样,近年来,拥挤的街道和高速公路全都充塞着长龙般的小轿车。而这些小轿车的设计只求迎合买者并使生产商获利,却很少考虑与环境相宜。

8.若只为迎合买者和生产商,汽车具有不利于环境的性能也就不足为奇了。人们成功地设计出了既舒适又快捷的新型汽车,却从不考虑环境中的必备要素——人类本身和他们对清洁的、无烟空气的需求。

9.就连技术圈中如此接近自然的农场也遭受到同样的与环境的冲突。作为人造物体,农场仅仅旨在生产农作物。为此,二战后农学家们大力提倡增加化学氮肥料的投入量。生产量增长了,却与肥料投入量不成正比;年复一年,庄稼吸收到的肥料日益减少,投入的肥料大都通过土壤流失到地下水中,并以硝酸盐的形式污染河流、湖泊和淡水供应。仅仅为了提高产量而出售氮肥料,甚至单单为了提高化学工业的利润而生产氮肥料。20世纪50年代引进无机氮肥料时,人们就很少考虑其在土壤/水系统中的生态情况和饮用水中硝酸盐比重提高的危害。

lO.第二条生态规律——“任何事物都会转化成其他事物”——与第一条合起来,体现出自然圈中循环的重要性。例如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参与其中的化学要素通过封闭的循环流程运动。鱼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接下来,二氧化碳被水生植物吸收并用于光合作用生成鱼呼吸需要的氧气。鱼分泌出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当废料被水生细菌和霉分解时,有机氮就转化为硝酸盐;依次下来,硝酸盐又是水生藻类的必要营养品;水生藻类被鱼吸收后会促成其产生有机废料,这个循环到此完成。在这个封闭的循环系统中,没有真正的“废料”,循环中产生的任何事物都会转化为它物并在下一步被利用。

11.与生态圈相反,技术圈是由线性流程决定的。农作物和以它们为生的动物被人食用;而它们的废料被冲进下水道,经处置后构成保持不变但数量发生变化,然后残余部分被倒入河流或海洋中,因此这部分废物便打乱了自然水域生态系统。铀经开采后被加工成用于生产能源的原子燃料,然后变成放射性极强的核废料。为防污染环境,这些核废料必须被认真保管长达数千年。但迄今为止,保管工作一直效果不佳。现在技术圈运作的能源主要是矿物燃料,一旦用完,永不再生。线性流程的最终后果就是空气污染和全球变暖的威胁。所以,在技术圈中,物质被直线性地转化为废物:农作物转化为污物;铀成为放射性残余;矿物燃料成为二氧化碳。在技术圈中,直线末段永远是废物,是对生态圈循环流程的攻击。

12.第三条规律即“自然深知一切”。生态系统内部和谐;各组成部分间相容并共存于一体。经过50亿年这一相当长时期生物进化的反复尝试,终于成就了如此和谐的结构。生态圈的生物部分——生物圈——由经受过考验的生物构成。它们经过准确的调整后能适应自身居住的特殊生态小环境。若生态小环境不被外界打扰,它们将几乎保持不变,进化速度十分缓慢。即使有暂时的变化,比如说兔子的激增,也会很快被狼群重新调整。

13.与生态圈相反,技术圈由能反映出快速、激烈变化的物质组成。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交通工具不断更新,从马车、T型福特汽车到如今每年不断更新的汽车和飞机。在不长的一段时间里,书写工具便从羽毛笔变成了打字机,直至现在的文字处理器。150年前普通自然物质尿素的实验生产意味着AI合成工业的开端,但很快人们就从这条模仿型的道路转移到生产一系列自然界中从未有过的有机合成物,因此导致与生命化学极不相容。例如尼龙,它不会像植物纤维那样的天然聚合物一样可以进行生物分解——也就是说,在现存的有机生物中还没发现哪种酶可以分解尼龙。所以,若尼龙被遗弃到生态圈,它就会像塑料一样永存。因此,海洋学家目前发现在他们的打捞网中有不少橙色、蓝色和白色的尼龙,在死海龟的消化道里也卡着大张尼龙船用绳索的残留物。在技术圈中,尼龙是一种有用的新商品;但在生态圈中,尼龙没有经过进化的检验,是一个有害的侵犯者。

14.“自然深知一切”是一个概括。在他们进化的几十亿年里,有生命的东西创造了一系列对生命至关重要的有限但独立的物质和反应。石油化学制品工业已经偏离了这些限制,生产出数以万计的新型人造物质。既然他们基于与自然合成物相同的碳化学工业的基本模式,这些新得物质往往被认为属于生物化学流程。因此他们就对有生命物质发挥了一种暗中为害的作用。事实上,石油化学制品工业生产出的物质一一就像貌似人类却极其危险的外星人入侵人类社会一样——狡猾地进人生命化学并对其进行攻击。

15.最后,有必要从失败的后果上对生态圈和技术圈进行比较。在生态圈里,人们用“没有免费的午餐”来表达这一点,意思是说,任何对生态圈的扭曲,或者是不相容成分的侵入(比如说有毒化学物),都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恶果。乍一看来,技术圈好像完全没有错误,也就是说,技术进程或产品的失败并非源于某种不可预料的事故,而是由于无法做到预期中的事。几乎每种现代技术都有缺陷,但这种缺陷看起来不是无法完成预期目的的失败,而是其对环境的严重影响。汽车总能照常行驶,但它却产生烟雾;电站能有效地发电,却会放射出危险的污染物;现代化学农业卓有成效,但随之而来的硝酸盐污染了地下水,杀虫剂危害了野生动物和人类。即使发生在三里岛和切尔诺贝利的壮观的核灾难相对于其所造成的生态影响来说,也只是一个并不太严重的技术失败。若仅仅被视为工厂运作的失败,切尔诺贝利事故充其量也就相当于当地发生的一次破坏了工厂的严重大火。但随之释放出来的辐射,却使整个欧洲数以千计的人面临患上癌症的威胁。

16.免费的午餐实际上是一种负债。在技术圈中,债务是指已承认但尚未归还的欠款---比如说抵押在建筑上的押金。这种欠款可以忍受,因为技术圈是个生产系统,如果正常工作,便代表着财富,日后定能还清欠款。在技术领域,债务从内部被偿还,至少在理论上总能还清或者有时会被消除。相反,当债务以技术圈制造的环境污染的形式出现,然后又转嫁到生态圈时,这种债务将永远无法消除。造成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和弥漫在博帕尔的有毒化学物都是无法消除的债务。它们只是被转嫁给其受害者,并以其受害者病亡的形式得以偿还。

17.既然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人们就陷于生态圈和技术圈的激烈冲突中。我们说的“环境危机”---一系列从地方性的倾倒毒物到全球性气候受到破坏,这些关键而又未得到解决的问题---是一种激烈冲突的产物。这种冲突就存在于循环、保守而又和谐的生态圈进程与线性的、创新的却破坏生态和谐的技术圈进程之间。

18.既然环境危机是由人类社会生存的两大世界的战争所引发,那么要想正确理解它就必须着眼于二者的相互作用。当然,若是在传统战争中,通过袒护一方就能将问题简单化,即忽视任意一方的利益。但这种做法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如果忽略生态圈,就能把环境危机定义在控制技术圈的因素之内:生产、价格、利润及协调它们间相互作用的经济程序。然后还可以制定类似布什总统近日提出的方案,即工厂享有放出少于一定数量的污染物的权利(被仿拟为“自由市场”),并可买卖这些权利。传统市场经营好货---具有一定用途的东西,但这一方案创建了一个市场经营“烂货”一一不仅毫无用途还具有致命的危害。除了道德问题,还应指出这一方案仍无法操作,除非执行可以生产污染物的权利——几乎不能消除它们。

19.若忽略技术圈,就可以将环境危机仅定义在生态范围内。人类将成为生物界一个特有的物种,一个注定要破坏其生存空间的物种。而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法即:降低人口数量;限制他们占有自然资源的份额;通过赋予其他物种权利来保护它们不受人类掠夺。

20.这一方法引发了一个深远而又不可避免的道德问题:保护生态圈不受破坏是为了生态圈本身,还是提升依赖于它的人类的幸福感。这又引出一个关于“幸福”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一些环保支持者认为:要想提升幸福感,人类就得少依赖技术圈中的人工制品并与区域生态系统更亲密和谐——自烤面包而不买面包;散步或骑车而不开车;居住在小城镇而不是大城市。这种方式就是否认其社会价值,比如说,一位妇女买面包而不自己动手做,却节省时间用在城市博物馆里。而且省时省力技术也不可能与环境的整体性相容。假使技术圈,无论怎样设计,都必定是提供给人们与环保相违背的、生态小环境中不具备的资源。但如我们所见,这种假设是错误的;虽然现存技术圈中几乎每个方面都是与生态相对抗的,但与生态相容的技术必定存在,虽然很少被使用。

21.单纯的把人认为是生态圈中成分的观点往往会导致极端和非人性的建议。以全球变暖问题为例,人文主义道路强令积极努力阻止其进程,因为全球变暖问题会极大地威胁人类社会:城市被淹没,农业倍受干旱之苦和热波延长。但是,若仅从生态方面判断,全球变暖尽管更迅速些但又仅仅是一种全球生态系统的波动,这与伴随上一个后世纪冰川时代的变暖现象相似。从这一点上看,便没有理由再去大力反对全球变暖,而应~如既往地仅仅对冰川时代和全球温度的最终上升表示不快。再远点说,正如一个组织发表的文章《地球第一》中所反映的,这种不人道的立场还会变成反人道的。此文认为,艾滋病的传播能有效地降低人口数量又不会对其他物种造成威胁,因而对其大力支持。当然另一种极端看法是未来毁灭论:认为现代生产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价值使其可以肆意破坏生态圈。

22.由我们生存的双重环境引发的多重问题产生了广泛的反应。对人类社会居住的两大世界关系的极端理解——以及间或令人费解的妥协性的立场——有力地证明了我们仍没有正确理解两大系统的冲突,因而也无法解决这一冲突。

23.理解生态圈与技术圈之间的冲突——与对其做出反应不同——是寻求和平的惟一途径。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深切哀悼已经造成的损失,而是寻求避免更多损失的方法;不是声讨一方或另一方,而是开辟结束战争的道路——并与地球和平相处。

(张绚丽译,陈莺审校)

五、练习答案及详解 1.Vocabulary A.Look up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phrases.Select the meaning that best suits the sentence in which each appears.

1.to cover with a thick layer 2.the specific:space oceupied by an orgamsm wi thin its habitat

第四篇:现代大学英语课文译文V-8

现代大学英语课文译文V-8 仅仅不错而已 杰里米·伯恩斯坦

1.早在1981年.我收到过一份请柬,邀请我在宾西法尼亚州特拉华河沿岸过新泽西不远的某地召开的一次作家年会上做讲座。我记不起确切的地点了,查看地图后我认为大概是在新望市。我最开始的想法是拒绝。理由很多。首先我住在纽约,担任全职教学任务.周末对我来说很珍贵。一想到为做个讲座周六天没亮就起床,驾着租来的车穿过整个新泽西州,实在不情愿。我记得给的讲课费几乎不够行程所需的花费。另外,让我讲的题目实际上已经不再是我的兴趣所在了。我边写作边搞物理学研究,经常有人让我讲讲两者之间的联系。人们一开始提问的时候,我觉得是值得讲一讲。可是过了20年,我觉得惟一想要说的就是搞物理学和搞写作都极其困难,尤其是在你想两全其美的情况下。

2.大会的主题好像集中在诗歌上,于是我想起罗伯特·奥本海默过去自我介绍时的一件事。由于奥本海默将在以下的故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讲得详细点。1925年奥本海默从哈佛毕业后,获得研究员的资格到欧洲学习。在英国他的神经出了点儿毛病,度过了一段不愉快的时光之后,他去德国攻读博士学位。在哥廷根.他师从著名的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马克思·伯恩,并于1927年他23岁时获得了学位。伯恩去世后对奥本海默的回忆录l975年出版,书中没有赞扬之词。他写道,奥本海默“是伟大的天才,我从一件令人尴尬并惹麻烦的事上意识到他多么与众不同。在上我的量子力学讨论课时,他经常打断别人的演讲,不管这个人是谁,连我在内,然后跨上讲台,拿起粉笔,说道:‘用下面的方法这道题可以做得更好。”’实际上,研讨课上他的同学烦得要求伯恩制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3.量子力学在此前一年由欧文·施罗丁格、沃纳·海森伯格和保罗·迪拉克创造。第二年,迪拉克到哥廷根做客,碰巧住在一位名叫加里奥的物理学家的大房子里,奥本海默也住在那里。迪拉克当时25岁。两个年轻人成了朋友----此前还没有人能和迪拉克建立友谊。迪拉克虽然年轻,可当时已经是了不起的物理学家了,我想他本人知道这一点。也许他对此并不在意。然而,他从前是个谜,现在也是个谜。他很少说话,可是一但开口,他的话往往极为精确,而且常常有压倒一切的威力。这在当时一定对奥本海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还在奥本海默打断伯恩的讲座,声称他可以运用量子理论计算得更精确的时候,只比他年长两岁的迪拉克已经发掘了这个课题。无论当时情形如何,那时两个人经常一块散步。在据说是奥本海默自己讲的那个故事说法中,事情是这样叙述的:那天傍晚他们正在环城墙上散步,讨论起奥本海默的诗歌来。可以想像,这种“讨论”更像奥本海默的独白。迪拉克突然打断奥本海默的话,问道:“你怎么能够又写诗又搞物理学?物理学让人们明白从前不知的道理,可是诗歌„„”奥本海默意在让人们想像后半句话的内容。尽管听听人们对此如何应答会很有意思,可是这样的段子在以诗歌为主题的年会上讲恐怕不合时宜。

11.虽然有了以上那些冠冕堂皇的不去的理由,可是有两条最终还是让我启程了。第一条是我刚刚同一位极其热衷于写作的年轻女士坠人情网。为了写作她甚至放弃了在一家广告公司收入颇丰的职位,仅靠积蓄生活,在一年的时间里全身心地投入写作。这么做的确勇气可嘉,可是像许多尝试过的人一样,她感觉目前举步维艰,毫无进展。事实上,她已经有了挫折感。为了给她打气,我建议参加这个会,以便有机会结识一些同类人。这个先不说,我还读到会议议程上的另一位导师将由斯带芬·斯彭德担当。这个最终决定的原因我会在这里解释。首先我得说我其实并不欣赏斯彭德的诗。对我来说,他是那种人们对他们作品的评价比这些人的作品本身来的更有意思的那类人。不过我很有兴致地拜读过斯彭德的自传《世界包容的世界》,尤其是其中谈到了一位我最欣赏的诗人,即W·H·奥登。奥登有迪拉克的清晰敏捷,对语言驾驭纯熟,能从严肃呆板中找出幽默。“至少我的大作将妙趣横生.犹如英国主教涉足量子理论”---这样的诗句我简直爱不释手。斯彭德对奥登的情结让我着迷。奥登对于斯彭德来说一定跟迪拉克对于奥本海默一样,永远提醒人们“伟大”与“仅仅不错”之间有怎样的区别。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与奥本海默一样,斯彭德也有些“漂移不定”。某种程度上是犹太教信徒,某种程度上搞点同性恋,某种程度上又是英国当权派中的重要角色,真不知道他还有没有时间用来写诗。而奥登和迪拉克则不然,他们举止极其怪异,很自然就把自己与他人隔离开来。他们像激光一样目标集中。在1981年那个当时我所不知的是----这是我直到1986年斯彭德的日志发表以后才知晓的----斯彭德曾于1956年11月短期造访普林斯顿的高级研究院,早我一年,比迪拉克多次访问中的一次早两年。

5.斯彭德在日志中对他本人的那次造访的记载所提到的事和没有提到的事都同样引起我的兴趣。一开始他就说道“奥本海默的房子非常漂亮.房子内部几乎全部漆成白色。”这就是高级研究院主任的房子。斯彭德没有注意到的是,正是由于奥本海默与西方渊源至深,他的庭院里还怪怪地有一匹马。斯彭德接着写道:“奥本海默有几幅漂亮的画。我们刚一到,他就说,‘大家该欣赏欣赏梵高啦。’到了他的起居室,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梵高的作品,太阳高高地悬挂在完全笼罩在阴影里的田地上空。”那次我也是驾着棚顶露个大洞的折篷汽车,从洛斯阿拉莫斯匆匆赶来见面,一路风尘。与奥本海默会面终了的时候,他告诉我他和他妻子的有些画儿,也许我愿意什么时候欣赏欣赏。我那时不知他指的什么画儿,几个月以后我应邀参加奥本海默在家举办的晚会,才知道他说的是梵高的画儿。几年以后,我了解到那时他从他父亲那儿继承了几幅收藏品,他本人再也没有增添过。

6.斯彭德在日志中描写了奥本海默的长相:“罗伯特·奥本海默是我见过的长相最奇特的人。他的头跟一个聪明的小孩的头差不多,脖子长长的,让人想到埃及人特意拉长了脖子的脑壳。他的脑壳让人觉得像鸡蛋壳似的不堪一击,由一根细细的脖颈支撑着。他的表情看上去容光焕发,同时又让人觉得清苦淡漠。”对这个描写我很认同,但是遗漏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奥本海默看上去像一个进行过大量户外活动的人,皮肤黝黑,而事实也是如此。斯彭德也没有提到奥本海默的眼睛,那双眼睛里闪烁着一种提防的冷冷的光,这样的目光也可以在暹罗猫身上找到。更重要的是,奥本海默在斯彭德的日志中是一个游离于他人的人物,与斯彭德本人的生活圈格格不入。

7.日志中也没有提到另外一件事;那就是,三年前奥本海默由于对国家忠诚问题被审查,最终他的参加秘密工作许可被吊销。对他的指控之一是他的妻子凯瑟琳·普宁·奥本海默,也就是约瑟夫·戴勒特的前妻。约瑟夫·戴勒特是共产党员,参与西班牙共和军在1937年时战死。同一年,斯彭德也是英国共产党员,也曾到过西班牙。不知奥本海默是否了解此事。他总是了解很多对他感兴趣的人的事情。“基蒂”·奥本海默知道此事吗?斯彭德来访时,她恰好在楼上养“病”,这与此事是否相关?斯彭德在日志里没有提起。他当时怎么想的?他们两人其实有许多话题可谈,却没有谈。谈的是入侵苏伊士运河的事。

8.我在研究院的第二年,迪拉克曾经来访。我们大家都知道他要来,却谁也没有遇见他,只是有人说在远处看见他的身影。当年迪拉克50多岁,在物理学界的地位有些奇怪。他与爱因斯坦的不同之处是,他跟上了许多研究项目的发展,还时不时地评论一番。但是与爱因斯坦一样,他没有建立学派,没有追随者,也没有培养出几个学生。也基本是没有合作者。有一次被问及此事时,他回答说:“物理学中真正有价值的主张只能为个人享有。”这个说法好像也挺适用于诗歌。他曾是剑桥大学卢卡斯教授,此前牛顿曾经拥有这个位子,在教授量子理论课程时,他实际上是用他一贯精确而掐头去尾的方式念着他本人的著作。当有人对此提出疑问时.他回答说他对该课程斟酌至深,没有更好的方式讲给学生听。

9.研究院召开了一个为期一周的研讨会,奥本海默主持,还是不断地打断讲话者的发言。那是初秋的一天,研讨会正在进行,在那个小会议室里当时大约有40多位与会人员。这时门开了,迪拉克突然到来。我此前没有见过他,不过他的照片倒是常常看到。他本人比照片好多了。他身着大致是蓝色的西装----西裤、衬衫、领带,我还记得他还穿着毛衣。但是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的是,他当时穿着一双齐大腿、沾满泥土的胶皮靴。后来得知他花了很多时间手持板斧在离研究院不远的林子里朝特棱顿大致的方向开辟一条小径。几年以后,我开始给《纽约人》撰稿,想让迪拉克提供他个人的传略,他建议我们的几次会面可以一边清理那条小径一边谈。显然他仍在进行着这项工作。

10.现在25年过去了。太阳还没有升起来,我开着车和我的女伴穿越新泽西州。我们大约在早晨五点钟离开纽约,这样能赶上安排在上午的讲座。我胡乱拼凑了一xie关于物理学与写作的东西。两个人谁也没正经吃早饭。行至林肯第一隧道时,我想起我的同事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讲的关于迪拉克的一件轶事。李政道当时开车送迪拉克从纽约到普林斯顿,穿过这座隧道。出隧道有一会儿了,迪拉克打破沉默说道:平均算起来,如果把收费价增加一倍并且把收费站都建在一端,收上来的钱会一样多。几年以后,口岸管理部门好像做了同样的分析,把收费站减少了一半。车驶过了通往普林斯顿的岔道,很想再去看一看。可是那时奥本海默已经去世,迪拉克和妻子住在佛罗里达。他的妻子是同是物理学家的尤金·威格纳的妹妹。迪拉克经常把妻子以威格纳的妹妹的身份介绍给人们,比方他会说:“请让我来介绍维格纳的妹妹。”迪拉克于1984年在佛罗里达去世。

11.我们在预定时间前几分钟到达会议中心。讲课厅里没有人,或者几乎没有人。但是在屋子的中央坐着斯彭德。我见过他的照片.所以一眼就认出他来。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曾描绘斯彭德的眼睛里有“蓝钟花的猛烈的颜色”。斯彭德穿着一套藏蓝色的西装,里面是一件带条纹的英国衬衫---特恩布尔一阿瑟品牌?----一穿上就让人觉得特精神的那种。打的是一条带有某个俱乐部标志的领带。我讲课的过程中他一言未发,课程一结束就跟着那小伙儿零零星星的听众一起离开了,而我特意为了他们跑了5个小时的车程。此后我和我的同伴在当地的一家咖啡馆吃了顿不怎么样的午餐,好像会议没有提供正规午餐。这时我已经完全恼怒不已,要立刻回纽约去,但是她非常想多呆一会儿,看看斯彭德的诗歌研习会的一部分也好,所以我们留了下来。

12.我从未参加过诗歌研习会,想不出里面有些什么。物理学研习会倒是参加了不少,我太了解它们都干些什么了:一个屋子里有6个物理学家在黑板前互相大喊大叫。斯彭德举行诗歌研习会的屋子坐满了人,大约有30个人。可能不该以貌取人,可是这些观众----大多数是妇女,在我看来好像把诗歌当成救命的稻草一样抓住不放。如果我能够读到斯彭德的日志(他的日志几年以后才出版),我会知道斯彭德对这一切已经习以为常了。事实上,从10年前他从伦敦的大学学院退休以后就以给这样的群体做讲座和讲课赖以生计的。我后来也了解到1981年的时候他对此已经厌倦了,也对做他过世的朋友----奥登、C·戴·刘易斯以及其他人的替身厌倦了。他比他们每个人都活得长久,可是仍然活在他们的阴影里,尤其是奥登。他们在牛津头一次结识,刚好和奥本海默与迪拉克头一次结识时同一年龄,也同一年代。

13.斯彭德夹着一摞研习会学员写的诗走了进来。没有开场白,开板就读起学员们的诗来。我感到惊奇的是那些诗竟然那么拙劣,多数都好像一串名单,什么“天空、性爱、海洋、大地、红色、绿色、蓝色”等等。斯彭德没有表露他对这些诗的看法,不时停下朗读,问问谁是作者,并且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你选红色不选绿色?红色对你意味着什么?”问题脱口而出,好像自动化控制的一样。

14.很遗憾斯彭德的日志中没有记下这一段,但是很明显他的社交生活很丰富:某日与杰奎琳·奥尼瑟斯共餐,一星期以后出现在缪顿的罗氏银行----手段高明。我的感觉是无论他在想什么都与这个研习会无关。不知怎么,我越来越感觉不对头。大概这不是我该管的事,不过我可是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我觉得斯彭德欠我们不少。我不知道他欠的什么----反正不少。

15.我的同伴大概感觉到我要有所行动,因为她在带来的大本子上大写特写。最终,在读了又一串典型的愚蠢的“单子”之后,我举手发言。斯彭德有点吃惊,但还是允许我说话。“为什么那也是一首诗?”我问道。几年后读了他的日志我才发现,这个问题他被问过许多遍,从来没有拿出过令他满意的答案。1935年,奥登为一本给小学生写的诗集写过序,其中他对诗歌的定义是“可以记忆的演讲”。这一定义听上去尚可,直到有人质疑:对谁可以记忆?这很重要吗?如果不重要,为什么要搞这个研习会?

16.我没有记住当时斯彭德是怎么回答的,但是我后来告诉他,我当学生那会儿听过T·S·艾略特的课。课后一个学生问艾略特他认为英国语言中最美的诗句是什么----疯子才问的问题,真的,就像问最大的数字是什么一样。令我万分吃惊的是,艾略特回答了这个问题,没有半点迟疑,“瞧啊,晨披金色氅,脚踏东山露。”我问斯彭德,他认为英国语言中最美的诗句是什么。他从椅子上起身,坚定地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奥登的诗句。他盯着诗句的神情我永远难忘----悲哀、惊奇、懊丧、也许还有妒忌。他慢慢地背诵了一遍,然后坐下来。室内鸦雀无声。我道了谢。然后与同伴离开了课堂。

17.我有好多年没有去想这件事了,可是最近出于某种原因,这件事完全又回到我的脑海里来,几乎完全回来了。我记起了所有的一切,就差斯彭德写在黑板上的那行诗句。我只记得那句诗与月亮有关----反正是关于月亮的。15年前我的那位同伴已经不再是同伴了,所以我没法去问她。我有强制性地收藏自己历史资料的习惯,多数资料是返税时有用的东西。或许我保存了那次会议的议程表,在上面写下了那句诗。我翻遍了装着1981年材料的信封,没有找到那次旅行的痕迹。于是我有了个主意----精神错乱的(lunatic)、月的(lunar),或许是这个字。我要从头到尾查一查奥登的诗集,找出每一句与月亮有关的来,看看是不是能唤醒我的记忆。令我惊奇的是,开始了这项工程以后我才发现这些诗里提到月亮的有多么少!我怀疑一本897页的集子中,连20处都不到。在《月球登陆》里有“谢天谢地,我的月亮没有受到污染,月缺又月圆,她仍后居天庭„„”或者在《焦虑的时代》里,“月亮升起,温柔,安详,草在摇曳„„”,还有在《夜曲》里的“月亮出现,悄然无声,避让山峦的獠牙磋齿;悄悄然,溜进开阔的天空,豁然知所处”----都是特棒的诗句,可都不是我记忆中的那一句。最接近的是“渐逝的月儿苍白地高悬,犹豫踌躇在天边„„”,也是《焦虑的时代》里的。这一句也不像。

18.我又想到了一个主意。我要重读斯彭德的日志,看他是否提到过奥登的有关月亮的诗。于是,在1975年2月6日的那一条中我找到了这样的话:“模仿已故的奥登并不难。(他于1973年去世)因为在奥登晚年的诗中有一种怪诞的外表,一些雄心勃勃掌握了技巧的年轻人可以效仿。但是模仿早期的奥登难乎其难。‘此月之美,无始无终,初始即已成„„”我敢肯定,这一句正是1981年那个下午斯彭德写在黑板上的那行诗。

19.可怜的斯蒂芬·斯彭德,可怜的罗伯特·奥本海默,即使不是被划分到仅仅不错之列,也都受其限制。他们了解什么是真正出类拔萃,因此两人都不可避免地感到悲哀。“做个渺小的诗人如同做个渺小的皇族,”斯彭德在日志中写道,“正如玛格利特公主的贴身女仆有一次告诉我的那样,任何人在那个地位上都不会高兴的。”至于奥本海默,我记得埃斯德·拉比曾经跟我说“如果他研究的是犹太教法典和希伯来语,而不是梵语的话,他(奥本海默)或许会成为更杰出的物理学家。我从未遇见过他那么聪明的人。但是要更具原创性和博大精深,注意力得更集中才行。”

20.正如斯彭德所说,w·H·奥登的诗无法模仿,保罗·迪拉克的物理学更无法模仿。这就是伟大的诗歌与伟大的物理学之间的共同之处:两者犹如前无古人的天才们掀起的巨浪,席卷澎湃而去,将那些仅仅不错的人甩在后头。

(宋兴蕴译,边娜审校)

第五篇:新编英语教程7课文翻译_(Unit_1-14_Text_I_译文)

新编英语教程7(Unit 1-14 Text I 译文)Unit 1 英国人和美国人的空间概念

人们说英国人和美国人是被同一种语言分离开的两个伟大的民族。英美民族之间的差异使得英语本身受到很多指责,然而,这些差异也许不应该过分归咎于语言,而应该更多的归因于其他层面上的交流 :从使很多美国人感到做作的英式语音语调到以自我为中心的处理时间、空间和物品的不同方法。如果说这世上有两种文化间的空间关系学的具体内容迥然不同,那就是在有教养(私立学校)的英国人和中产阶级的美国人之间了。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一个基本原因是在美国人们借助空间大小来对人或事加以分类,而在英国决定你身分的却是社会等级制度。在美国,你的住址可以很好的暗示你的身分(这不仅适用于你的家庭住址,也适用于你的商业地址)。住在纽波特和棕榈滩的人要比布鲁克林和迈阿密的人高贵时髦得多。格林尼治和科德角与纽华克和迈阿密简直毫无类似之处。座落在麦迪逊大道和花园大道的公司要比那些座落在第七大道和第八大道的公司更有情调。街角办公室要比电梯旁或者长廊尽头的办公室更受尊敬。而英国人是在社会等级制度下出生和成长的。无论你在哪里看到他,他仍然是贵族,即便是在鱼贩摊位的柜台后面。除了阶级差异,英国人和我们美国人在如何分配空间上也存在差异。

在美国长大的中产阶级美国人觉得自己有权拥有自己的房间,或者至少房间的一部分。当我让我的美国研究对象画出自己理想的房间或办公室时,他们毫无例外的只画了自己的空间,而没有画其他人的地方。当我要求他们画出他们现有的房间或办公室时,他们只画出他们共享房间里自己的那部分,然后在中间画一条分隔线。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研究对象,都把厨房和主卧划归母亲或妻子的名下,而父亲的领地则是书房或休息室,如果有的话;要不然就是工场,地下室,或者有时仅仅是一张工作台或者是车库。美国女性如果想独处,可以走进卧室、关上门。关闭的门是“不要打扰”或“我很生气”的标志。如果一个美国人家里或办公室的房门是开着的,则说明他现在有空。在这样的暗示下,人们不会认为他想把自己关闭起来,而会认为他正处于一种随时响应他人的准备就绪的状态中。关闭的门是用于会议、私人会谈、生意往来、需要集中精力的工作、学习、休息、睡觉、穿衣服和性的。

相比之下,中产阶级和上流阶级的英国人从小是在和兄弟姐妹共享的儿童室里长大的。最大的孩子一般独占一个房间,直到他9岁10岁左右去上寄宿学校时再空出来。拥有自己的房间和很早就习惯于共享房间之间的差异似乎并无重大意义,但这却对英国人对待自己空间的态度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英国人可能从来都不曾有过永久的属于自己的房间,他也很少会去企盼或者认为自己应该有权拥有这样的房间。即使是下议院的议员也没有自己的办公室,他们通常在俯瞰泰晤士河的阳台上处理事务。所以英国人会对美国人需要一个安稳的地方去工作(即办公室)这样的需求感到困惑不解。在英国工作的美国人如果没有得到他们认为适当的封闭的工作空间,也许会非常生气。就出于保护自我的目的而将墙壁作为屏蔽物的需求而言,美国人应该位列德国人和英国人之间。

英国人和美国人的行为特点之间的显著差别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我们假设人和其他动物一样,有时也有一种内在的封闭自己的需求的情况下。我的研讨班的一个学生生动的刻画了当这种看不见的行为特点之间产生冲突时可能发生的情状。很显然他在和美国人交往中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仿佛没有什么是正常的,而且从他的评论里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认为我们美国人不知道如何举止得体。通过分析他的抱怨,我们发现他烦闷的一个根源是似乎没有哪个美国人能够辨别出这样的细微的暗示:即有时他不想让别人扰乱他的思绪。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在公寓里漫步,好像每次当我想独处的时候我的室友就会和我搭话。很快他就在问‘你怎么了?’而且想知道我是否生气了。这时我真的生气了,然后就会冲他说些什么。”

尽管需要花费一些时间,但最终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出在这个事例的冲突中,美国人和英国人各自所遇到的不同的麻烦,以及这些特征之间的明显差别。当美国人想独处时,他会进到自己的房间里并且关上门——他借助于建筑物来屏蔽他人。对美国人来说,拒绝同在场的人谈话,对其采取“冷处理”,是最极端的拒绝形式,同时也是非常不高兴的明显的表示。而另一方面,英国人由于从小就没有自己的房间,从来没有利用空间作为躲避他人的避难所的习惯。他们实际上在潜意识里设立了一系列的屏障,他们认为这些屏障其他人应该能够理解或辨别。因此,当英国人和美国人在一起时,他越不想和这个美国人说话,这个美国人就越可能找他说话,因为他想确保一切正常。这种冲突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这两个人开始互相了解彼此。重要的是双方对空间和建筑的需求并不一样。

/ 16

新编英语教程7(Unit 1-14 Text I 译文)Unit 2 游客/旅游者/观光客

我曾对游客最深入细致的研究,是在托塞罗做的。在这里,你想要躲开游客是不可能的。托塞罗是威尼斯环礁湖中的一个小岛:在这里,三十多所农舍,环绕着一个威廉王(诺曼帝国)征服英国(1066年)时建的大教堂,隐现在葡萄架和野花丛中,一条运河和一条小路从环礁通向小村。葡萄园被一条条运河切割成豆腐块。红的黄的船帆在葡萄架间缓缓行驶。钟楼的钟每天要响三次(钟呀,钟呀,神明的谴责),与周围小岛的钟声大合唱交织在一起。那儿有个客栈。有一年夏天我在那住过。在那写书,观察游客。在过去,托塞罗象一朵天空的孤云。现在却成了威尼斯的一个出游胜地。游客多得很。他们从班船,从租的机动船,从豪华的游艇,一下子涌进小岛。小岛都要容纳不了了。一天到晚,都有游客在纤路上漫步。他们在找什么?哥特式教堂贴着古老的马赛克,装饰成一幅地狱的景色。大部分已经重修了。还有一幅表情忧伤而庄重的圣母玛利亚象。拜占庭艺术是高品位的,要有专门知识的人才能欣赏的。游客中大概十有八九没有这个欣赏能力。他们信步走进教堂,随便看看。他们走出教堂,到村子的绿茵上。在石椅上互相照相。这石椅据说是阿提拉的宝座。游客们无情地撕扯着野玫瑰。人们看着带花古朵的野玖瑰,盼着看它开放。这玫瑰花使小岛一天到晚沉浸在芳香中。可是它们一被摘取下来,这花就蔫了,所以就被扔进了运河。美国游客到饭店去吃喝。英国人说他们付不起账。所以他们自带食物,钻进葡萄园去吃。实在遗憾,等他们走时,就留下一片狼藉。每个星期四,德国人在一个领导的率领下,排队走在纤路上,好象是上战场的部队。在饭店,他们订下五十人的中餐,边吃边听领导用手提喇叭给他们上课。吃完饭,他们排队进教堂,在那儿又听一番讲解。至少,他们知道他们看了点什么。他们排队回去上船。他们利利落落,不随地丢果皮杂物。

然而,和游客比起来,岛民的行为更有意思。不管他们意识到没有,他们被迫整个夏天要生活在游客的眼皮底下。他们自然就要从这情形中得到一点经济利益。意大利人是天生的演员。在11点的头班威尼斯客轮开来到下午6点的末班船离开之间,全岛变成一个舞台。岛民都是演员,扮演一个角色色。隔壁布拉诺岛上的年轻人,穿上船夫装,摇起平底船,把从汽艇上下来的游客摆度到村子里。有一个还带了一个顽皮地令人生畏的小弟弟。他叫埃里克,总是死缠着每一个人,要他们买他的染成金色的死海马。“祝你好运!”他唱道。我特别喜欢他。满脸堆笑、笑容可掬的老太太们,坐在家门旁,卖明信片和小饰物,还当众做着威尼斯式样的枕套花边。实际上,花边是她们从布拉诺拿的货,是那里的姑娘们做的。老妇人卖不出去,还可以退货。老太太的一双手,饱经风霜,净是老茧,是做不了这种细活的。她们之所以这样做,据说是因为要是游客看见它们是怎么织出来的,他们就更愿意买。但可惜没有几个人光顾,欣赏那做工。小小孩蹒跚地递上四叶苜蓿,想讨地点小费。又是一片“祝你好运!”的叫声。教士们也按轮船的班点,安排他们的宗教活动。戏就是这样上演着。游客们是不可想象地小气。除了空烟盒和飞舞的每日邮报,他们不留任何东西。花边太贵了。他们不买情有可原。但他们本可以买几张明信片,买几根贝壳项链,给上小孩几个便士。但他们看起来都是铁公鸡,一毛不拨。

等到最后一班船一走,大舞台的帷幕就落下了。平底船夫脱掉亚麻夹克,摘下笨重的草帽,带上埃里克,回布拉诺。小埃里诺非常不满意他所挣到的钱。他说要是这样下去,他就要饿死了。慈祥的老太太也收起了她们的笑脸,把花边枕头放在一边,开始干起每天要干的溺死小猫之类的工作。卖苜蓿小孩的父亲,趴在地上,去找第二天要卖的四叶苜蓿。最后一次教堂钟声响过,月亮也出来了。飞舞的每日邮报刮进了湖中,托塞罗又恢复了原样。Unite 3 地铁

在某种程度上,地铁无疑是纽约所有缺乏身分的因素的生动象征。几乎每一站都有疯狂和令人迷失方向的气息。地铁站的天花板很低,远景很长,没有什么标志性建筑,荧光灯管、电灯泡和霓虹广告的光线融合成光怪陆离的混合体。整个站台对人的感观是极大的伤害。列车停止和转弯时发出的噪音之尖锐刺耳实在让人无法描述。人们在感到拥挤时毫无顾忌地乱推乱搡。你的触觉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煎熬。当天气暖和时,气味会让人无法忍受。在站台之间,唱片行会播放45转/分的重金属唱片,供应午餐的柜台会提供热狗,如果你咬下去一口,你会先感受到有如橡皮般有弹性的外壳,然后会吃到柔软多油的棉籽饭般的中心部分。顾客们坐在那里,嘴边糊满了热狗皮和面包屑之类的东西,他们会不时打个饱嗝,而他们的腮

/ 16

新编英语教程7(Unit 1-14 Text I 译文)帮子也会随之不时鼓起。

地下的空间似乎能够吸引每一种怪异的激情。一个身材矮小、穿着古旧的人总会拿本圣经、带着一面美国国旗和一个扩音器出入于曼哈顿的地铁。他会翻开圣经,用沧桑而又单调的声音引述上面的经文。因为周围的噪音太大以至于他的正常嗓音不能被人很好的听见,他在每一站都使用扩音器,并且总是号召人们进行救赎。

还有乞丐。在这令人无比厌恶的地铁上,在乞丐之间,纽约的身份竞争得到了光大和发扬。这种竞争在第七大道的城际快车上达到了癫狂的程度。在一些夜晚,一些乞丐互相撕斗,相互咒骂并且互相警告对方滚回到自己的车厢去。一个拿着拐杖和杯子的普通盲人只能算是平庸的乞讨者。人们需要的是娱乐表演。有两个男孩,其中一个拿着一只小手鼓,上了车。大点的男孩在列车起步时开始击打手鼓,小点的男孩就开始跳通常认为是土著舞的舞蹈。然后,如果车厢内有空间的话,他会开始进行空翻表演。他从车厢的一头跑到另一头,先顺着车行驶的方向在空中来一个完整的空翻,双脚着地。然后他会逆着车行驶的方向奔跑,再来一个空翻。他会来回做上好几次这样的空翻,其间穿插一些土著舞表演。这样的表演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很好的完成,例如列车从第42街行驶到第72街期间。表演完毕后,两个男孩会拿着装饮料用的纸杯沿着车厢索要小费。

装饮料用的纸杯是传统的容器。在第七大道的线路上有一个年轻的黑人,他通常在第42街上车,然后开始唱“我希望我已经结婚了”这首歌。他很年轻,看起来身体非常健康。但他会上来唱这首“我希望我已经结婚了”,并且在唱到最高音的时候从他经久不变的防风外衣里掏出一个装饮料用的纸杯,然后沿着车厢来回走动,希望能得到一些小费。我从未见到他得到一分钱。然而最近由于他开始了解身份竞争,他的生活开始有了改观。现在他上车后只会在他解开防风大衣时唱“我希望我已经结婚了”这首歌,他不但会拿出他的纸杯,还会露出一块纸板,上面写着“我母亲患了硬化症,我的一只眼是瞎的”。他最出彩的地方是“硬化症”这个词,他故意拼错这个词,在中间加上很多多余的辅音字母,很好的营造出一种骇人的德国生理学课本般稳固的感觉。所以现在他干得好多了。他似乎可以以此谋生。他不再是懒惰者、消磨时间者或者是游荡者。他可以带着超然的态度看待他人的没落。

在东部的城际快车线路上,比如说第86街,列车停下后人们互相拥挤,成群地挤出车厢,而在灰绿色阴影中的一条长凳上,在那些大梁和1905年铺设的瓷砖下面,有一位懒散地斜靠着椅背的老人似乎在酣睡,他穿着一件棉风衣,衣服的袖子已经被扯掉了。他就穿了这么多东西。他的肤色死灰,间杂着苍白的斑点。他双腿以一种绅士般的方式交叉,他酒鬼特有的脸耷拉在长凳的后面。显然那些同时又身为臭名昭著的小偷的其他酒鬼曾经扒光了他的所有衣服,只剩下这件风衣,他们也曾试图把这件风衣扒走,(但最终没有成功),只能够将袖子拽掉,然后任由这位老人裸坐在长凳上人事不省,但他们还是给他保留了一个绅士般的姿态。经过的路人都会短暂地凝视一番,看看他灰白斑驳的躯体,但没有人停下脚步;没人知道到底要经过多久才会有警察过来屏住呼吸将他从阴暗中转移出来,并将他安置在法律的温暖怀抱中去。那样的话,他至少会穿上一件普通的绿色工作服,重新拥有在夜晚的地铁长凳上值得尊敬的一席位置。Unit 4 文体与目的

使用语言的协调过程错综复杂,正如我们在前一章节看到的,部分原因是口头语和书面语中的种种限制。但是,正如我们所熟知的,这些限制并不能很好的被划分到“说”和“写”这两类范畴中去。英语的文体范围非常宽泛,其分层也可以无穷无尽。当我们在谴词造句时,我们必须确保它们和我们对其在这种层次上的特定部分的期待一致,而且它们应该符合搭配和语法的传统习俗――我们考虑的应分层上的同一点。

如此强调在使用英语时符合传统习俗似乎很荒谬,因为我们很可能会觉得那些使用英语时有创造性和非传统的人往往获得那些大奖。我们决不能确切地说那些大奖都是这样颁发的,但是无论我们的观点如何,大家似乎对以下事实没有什么异议:在我们还没有正确地掌握传统搭配之前,诸如“看,妈妈:没有手!”这样的表达方式对我们不会有丝毫的印象深刻的感觉。在我们试图像格特鲁德·斯坦(Gertrude Stein)那样写作之前,我们必须学会按照最严格的传统习俗学习和使用英语――而且就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上一章引用的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先生的话语里得到支持。

/ 16

新编英语教程7(Unit 1-14 Text I 译文)如果没有规范,要辨别和实践创造性将变得极为困难。也许你曾经品尝过多种含有姜糖的冰淇淋,也许你曾经碰巧见到它们被冠以非常吸引人的名头:“冰冻热冰淇淋”。这是一个因偏离传统搭配而非常有效的例子。诺埃尔·科沃德(Noel Coward)的戏剧的名称“苦涩的甜蜜”是一个更著名的例子,而我们大部分人有时也曾被类似“The hand that rocked the cradle has kicked the bucket”(注:直译为“晃动摇篮的人蹬腿了”,即“母亲死了”)这样古老的俏皮话逗乐。在以上这些例子中,我们都偏离了传统的搭配方式――但是我们并没有忽视它们。正是由于我们了解“苦涩”和“甜蜜”相互排斥而且通常不在一起使用,这样的组合才会有效。“冰冻热冰淇淋”的有效性取决于这种组合和对“冰冻的”和“热的”的常规搭配(比如说“冰冷的”和“滚烫的”)之间的对立。

因此,我们的策略应该是首先学习常规搭配以及这些搭配所属的文体范畴:这里有必要再次强调和实际用法保持一致的重要性。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尊敬的人以“亲爱的琼斯先生”开始一封信的话,他们会用“您的真诚的”来结尾,而如果他们用“亲爱的先生”开始的话,他们在结尾会使用“您的忠诚的”这样的语句。有经验和有教养的人不会混淆这些公式――而且他们会看低那些确实混淆这些惯用套路的人。当然,不光是开头和结尾不能混淆:语法结构的类型以及词句的选择――整个文体――在这两类信件中都趋向于(而且始终如一的)截然不同。的确有一些有远见的公司已经摒弃了那种曾经使得商业信函越来越糟糕的更傻气的、更僵化的俗套(类似“Further to yours of the 23rd ult.”这样的表达方式):但是一种明显的形式感还是保留了下来。现在寄往或来自公司或政府部门的信函会使用(在“亲爱的先生”后)类似于“鉴于您6月23日的来信„„”之类的语句。它不会以诸如“谢谢您最近的来信”这样非正式的不准确的语句开头,这样的开头更适用于以“亲爱的琼斯”开头的书信。更不用说其他适合别的类型的书信的表达方式了,从极端僵硬正式型(尤其是和一些机构往来的书信,这里书信人的个性特征并不重要)到非常熟悉亲密型(这里书信人的个性特征无比重要):“亲爱的弗兰克,收到你那天的便函真是太棒了。”在每个例子里,有经验的书信人都采用了适合自己信件所要求严肃程度的文体并且自始至终保持这种文体。他不会在一封以“亲爱的先生”开头的信里说“替我问候你的妻子”,也不会在一封以“亲爱的琼斯先生”开头的信里以“先写这么多/就此搁笔”作为结尾。

这里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前面章节里提到过的关于期待搭配的问题。在使用于需要相对精确和相对不太罗嗦的场合时,通常情况下经常反复使用的期待搭配(如“冰冷”)最有可能给与我们陈词滥调的印象。正如在使用语言时经常发生的情况一样,一个没有语境的具体表达方式到底算不算陈词滥调通常不是问题所在。例如我们在剧院的幕间休息时散步,我们的同伴说“我仰慕品特(Pinter)在这出戏里表现出的非凡的洞察力”,我们不会有任何构成我们通常对陈词滥调的自然反应的那种厌恶感。实际上,我们可以想象出很多非正式的场合,在那里“非凡的洞察力”不但不是陈词滥调,还很可能听起来很高调和专业:凡事都取决于我们在文体范畴的特定部分到底期待什么。但如果“非凡的洞察力”适用于非正式场合的口头评论,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词句同样适用于正式的评论文。

大多数时候我们常常随意选取那些最经常听到的评论搭配,然后不加选择的加以使用,而没有意识到在一个需要精确的场合这样的词句有多么空洞。在最近我的本科班学生的作文里,以下这些是在严肃的文学评论里必须被称为陈词滥调的一些最常见的搭配:

崇高的想象力;无法效仿的叙事技巧;有机整体;精湛的技艺;完美的艺术;威严的高度;悲剧的高度;内在氛围;本质氛围;内在吸引力;本质吸引力;本质特征。

这里还忽略了那些从陈腐的到诸如“基本基础”的累赘的搭配。我们必须发展我们的批判意识来辨别出这样的表达方式,它们也许会唬住没有经验的人,但实际上却非常机械,在我们写作时既不反映任何精确的判断,也没有向读者传递任何准确的信息。事实上读者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没有能力给出判断,想通过一些赘述糊弄过去:这样的结论在很多情况下是完全正确的。在写作时运用陈词滥调通常伴随有含糊不清的表述,这会加深读者的这种印象,即作者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他的诗充满了特别的意思”;“他的诗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画出了英国工业生活的身体和灵魂”,“他的修饰性的想象力总是追随一条结构化的主线”。这些到底反映了懒惰还是有意糊弄?

/ 16

新编英语教程7(Unit 1-14 Text I 译文)Unit Five The Santa Ana Joan Didion圣安娜飓风

洛杉矶今天下午的空气中存有某种不安,某种不自然的平静,某种紧张的气息。言下之意,今晚将刮起圣安娜飓风。这股热风将从东北呼啸而下,穿过克侯恩关口和圣哥根尼奥关口,沿着66号高速公路吹起一场沙尘暴,将沿途的山林干化到燃点。不消几天我们将能看到峡谷里的浓烟,听到夜里的警报。虽然我没有听说或者读到圣安娜飓风要来了,可是我知道它会来,而且我今天见到的所有人几乎都知道。我们之所以知道是因为人人都有切身感受。婴儿会烦躁。女佣会愠郁。而我则重燃了一场和电话公司之间本要熄灭的口舌之战,然后收拾败局躺了下来,彻底臣服于空气之中的某种莫名其妙的气氛。和圣安娜飓风一起生活就得接受它,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地看,这都是种顽固的人类行为机械论。

我想起当我初次搬到洛杉矶,住在一个孤单的海滩旁时,有人告诉我,说过去本地的印第安土著会在这种恶风刮起的时候投身大海。我可以想见原因。在圣安娜飓风期,太平洋会泛起不祥的光泽,而且在夜晚人们不但会因为橄榄树上孔雀的尖叫声,而且会因为那没有风浪的怪诞海面感到烦躁不能入眠。热度出乎人们的常识。天空泛着一层黄光,这种光有时叫做―地震天气‖。我那唯一的邻居好多天都不肯出门,夜晚也没有灯,她丈夫带着把弯刀在附近走动。一天他跟我说他听到非法入境者的声音,第二天说是条响尾蛇。

在那样的夜晚,雷蒙德·查恩德乐曾经写过圣安娜飓风的情况,―每一个聚众酗酒的集会最后都演变成了一场斗殴,原本温和的小妻子会摸着餐刀的刀刃研究研究丈夫的脖子。什么事都可能发生。那就是这种风带来的影响。我当时还不明白飓风对我们大家带来的影响有什么依据,可是最终它证明来自民间的智慧中存在着科学道理。圣安娜飓风是以它经过的一个峡谷的名字命名的,它是一种焚风,就象奥地利和瑞士的焚风一样,或者象以色列的哈姆辛风(译者注:春季从沙哈拉大沙漠吹向埃及的干热风)。世上有多种强有力的恶劣大风,可能最著名的是法国的米斯特拉尔寒风以及地中海的西洛可热风。但是焚风有其显著特点:它出现于山脉的下风坡,虽然一开始空气团是寒冷的,但是它在下坡的途中升温,从而最终形成热干风。不管焚风起于何时何处,医生们都会接诊到头痛、恶心、过敏等症的病例,如―神经过敏症、―抑郁症等。在洛杉矶一些教师不会试图在圣安娜飓风期间进行正式的课程,因为此时孩子们变得无法管教。在瑞士自杀率会在焚风期间上升,瑞士某些州的法庭认为此风是给罪犯减刑的一个考虑因素。据说外科医生十分注意焚风,因为焚风期间血液不会正常凝固。数年前一名以色列物理学家发现不仅仅是在焚风期间,而且在此前的十或十二小时内,空气中所带的正负离子的比率之高远胜平时。似乎没人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有人说是因为摩擦所致,有人认为是太阳干扰。不论是哪种情况,都有正离子在那里,而过量的正离子所产生的结果,用最最简单的话讲,就是令人不愉快。再怎么认为这是机械论的观点都不过分。

东部人普遍抱怨说,在加州南部根本没有―天气‖,说日子和季节无情地溜走,温和得使人麻木。这是一大误解。事实上加州的气候的特征是具有少见的恶劣天气:两个亚热带强降雨期延续数周之久,洪水冲垮许多小山,将各个支流送入大海;在出现圣安娜飓风的年份,大约有不连续的二十天由于飓风引起的干燥天气而无法幸免火灾。在对圣安娜飓风的第一次预报时,林业局便会从加州北部空运人力和物力到南部的森林中,而且洛杉矶消防部也取消常规的非消防任务。圣安娜飓风曾在1956年造成马利布失火,1961年造成贝尔空失火,1964年造成圣巴巴拉失火。1966-1967年冬,十一名消防队员在和圣安娜大火的战斗中丧身,此火烧遍了圣加百利山。

只用看看洛杉矶在圣安娜飓风期间的头版新闻就能了解到这个地方的概况。近年来最长的一次圣安娜飓风期发生在1957年,通常它只持续三四天,而那年却持续了十四天,从十一月二十一日持续到十二月四日。第一天圣加百利山上的25,000英亩地着火,风速达每小时一百英里。圣安娜飓风席卷城镇时,风力达十二级,也就是蒲福风力等级中的台风级。油田井架被刮倒,市民们接到命令不准上街以免被飞行的物体打伤。十一月二十二日,圣加百利山上的火势一发不可收拾。二十四日有六人在车祸中丧生。到了那个周末,洛杉矶时报报道的车祸死亡人数达到了二十人。十一月二十六日,加州帕萨迪纳市的一位著名律师由于经济因素而意志消沉,枪杀了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并饮弹自尽。十一月二十七日,加州南门市的一名离异者,二十二岁,被谋杀后从一辆行驶的小汽车内抛尸。十一月三十日,圣加百利的火势仍然失控,市内的风速达每小时八十英里。十二月的第一天,四个人死于非命。到第三天大风才渐弱。

/ 16

新编英语教程7(Unit 1-14 Text I 译文)对于没有在洛杉矶生活过的人们来说,他们是很难想象圣安娜飓风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形象的。燃烧中的城市就是洛杉矶自身最深刻的形象。那桑尼尔·韦斯特认为,在电影《蝗虫之日》中,以及在1965年华特暴动期间,洛杉矶最难以磨灭的形象就是大火。在哈博高速公路上行驶几天的路程都能看到这座城市陷入一片火海,这种结局正是我们能预料到的。洛杉矶的天气具有大灾难、大天灾的特性,而且,就如同新英格兰地区的漫长的严冬天气决定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那样,圣安娜飓风的狂暴剧烈和不可捉摸同样也影响着洛杉矶生活的整体品质,突显了它的无常、它的反复。大风向我们揭示:我们离危险的边缘并不太远。 Unit Six How to Get Things Done Robert Benchley如何把事情办好

许许多多人都来问过我,问我是怎么做到完成这么多事情还能一直保持着看起来很沉迷于酒色似的。(译者注:直译,我猜他大概是说看起来一直在浪费时间)整个国家成百上千的人都奇怪我怎么会有时间去完成我的绘画、工程、写作和慈善工作,当我——根据影印业部分(译者注:大概代指新闻媒体)和社会记录——把时间统统花在骑马打猎,打扮成路易十四参加衣着华丽的舞会,或是和三千名洛杉矶学生一起、一个字一个字读出《向加利福尼亚问好》上面。―又工作又玩。‖他们说。

我在完成工作这方面难以置信的精力和高效的秘密很简单。我把它小心地置于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原理之上并且精炼它以至于它现在几乎过于精练了。我很快将不得不开始重新让它变得粗俗易懂。

那个心理学原理是这个:任何人可以完成任何量的工作,只要那工作不是他当时被希望去做的。让我们看看这在实际中是怎么体现的。比如说我有五件事要在这周结束前完成:(1)一筐子等待回复的信件,其中有些是1928年10月的(译者注:作者时间1949年)(2)几个等待被安装好并被排好书的书架(3)要剪个头(4)一堆科学杂志要看完并剪裁截取(我在收集整理我能找到的所有关于热带鱼的参考文献,想着哪天给我自己买一条)以及(5)给这报纸写一篇稿子。

现在。有这么五项工作在周一早晨直盯着我,那么我会吃完早饭直接就上床,为了接下来的几乎是超人的精力付出储存健康和力气就不怎么奇怪了。―健全的精神寄寓于健全的肉体‖是我的座右铭,并且,不是说笑,我要假装我不知道这拉丁语意思。我觉得当我的身体不得不为我这种贪得无厌的头脑服务的时候我至少要正确的对待它。

当我在周一的早上躺在我的床上储存力量的时候,我排出了一个日程表。―我首先要做什么?‖我问我自己。好吧,那些信真的需要回复了并且那堆科学杂志也得剪。现在我的秘密程序进来了。我把它们放在需要完成的事物清单里的最后而不是最前面。我自己骗自己说:―首先你必须要为那个报纸码字。‖我甚至把这个大声的说了出来(小心没有人听见我,要不然他们会让我一直躺在床上)并且糊弄我自己,使我真的相信我那天必须要写完那篇文章而其他事可以等着。我有时候自我欺骗的太厉害以至于用铅笔列了个单子在上边写―第一,新闻稿件‖,下边画了红色的下划线。(画红色下划线太难了,因为在床边的桌子上永远也没有一只红色铅笔,除非我周日晚上上床时带了一支。)

当计划表列好之后,我跳下床,开始享用我的午餐。我发现一顿可口丰盛的午餐——最好再来点糯米类的点心——将会是一日工作的最好开始。因为午餐和甜点可以使人有效避免紧张或兴奋过度。我们学者最需要保持冷静,否则我们就会把时间浪费在焦虑和不安中。

酒足饭饱之后,我坐到书桌前,对着我的英文打字机,开始削铅笔(这些削尖的铅笔是用来在吸墨纸上戳孔的,而且我发现一支铅笔最多也只能戳破六个洞)。然后我对自己说道(有可能的话大声说出来):“开始动笔吧,伙计!”

很快,我的计划表就开始奏效了。我的余光先是瞥见了那一叠报刊,这是我事前特地放在那里的。我用打字机在纸张的抬头上敲出我的名字和地址,便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那叠杂志触手可及(这也是计划中的一部分)。我抬头扫了一眼以确定没有人在注意我,然后便悄悄从那叠杂志中摸了一本。天呐!看看这是什么!第一篇文章就让我霍地站了起来,这是威廉·毕比博士写的一篇文章,还配上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插图!很快,我就彻底忙碌于剪报工作了。

关于argyopelius——一种被称为“银斧头”的深海鱼——可有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它们的眼睛竟然长在腰上!光知道鱼还有腰就足够我震惊的了,更别说还发现腰上长着眼睛!我简直都无法下手剪那张图片。你看看,仅仅是随便翻翻插图版的周末画报都能让一个人获益匪浅!不过说起来这终究是一件苦差事,6 / 16

新编英语教程7(Unit 1-14 Text I 译文)任何一个意志薄弱的人都有可能半途而废,只是当你手头上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完成的时候,它就绝不会是件难事(看到了吧,我始终在进行自我催眠,让我自己相信写报社约稿才是正事)。

所以,我花了半个下午就把所有的科学杂志都通读了一遍,还做好了一份干净整齐的剪报(包括一种“毒蛇鱼”,我真希望你能看见,你肯定会笑翻的),然后我又开始痛苦地琢磨起那篇报社约稿来了。

这一次,我进展到了写标题的阶段。当我心满意足地写好标题之后,才发现我竟然拼错了个单词。于是我只好把整张纸取出来,再换一张新的进去。就在此时,我瞥见了信篓里的那堆信。

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是我最憎恶的话(你可以很确定,当然有),那就是回信。不过,当我还有一篇约稿要完成的时候,我突然有种很想写信的情绪,于是我偷偷用手指从信篓里拈了一封未回的信来。我想如果我先写几封信练练手的话,也许我写约稿时会更有灵感。这一封信,无论如何是该回了。这封信是一个在安特卫普的朋友写给我的,那是1929年的夏天,当时我还在欧洲,他写信希望我能顺道过去看望他。他当然不会就这么巴望着邮轮等待我的回音,但出于礼节,我仍然得给他回封信。所以,我没有往打字机里送入新纸,而是从我的个人文具中抽出几张体面的信笺,飞快地给我的朋友写了一封回邮。趁着兴致,我把信篓里的信件一一回复了。对于那尚未动工的约稿,我心里着实感到有些愧疚,但一看到一整摞贴好邮票的信封,还有那一叠整理好的剪报,我的心里多少得到了些慰藉。明天我就认认真真地写约稿,真的!

第二天早晨,我起得晚了些,不过在中午之前,打字机里已经放入新的纸张,上面干净利落地打上了我的姓名和地址。我简直精力充沛得像台发电机!我已决意写一篇关于“吹笛戏蛇”的文章,并且我对自己拟定的题目——戏蛇者说——感到十分满意。不过,想要写好“吹笛戏蛇”,我必须读它的历史有所了解。又有什么能比书本更能提供历史资料呢?也许在墙角那一摞书里,就有一本是关于“吹笛戏蛇”的!我是为了手头的研究工作才去看那些书的,这一点谁也无法指责我,何况也没有那个学者能把所有有用的知识都牢记于心。

于是,我光明正大地离开我的书桌,开始浏览那一摞书的书名。那一摞书已经在墙角里堆了好几个星期了,想从里面找出一本书,特别是关于“吹笛戏蛇”的书,简直是不可能。现在最迫切的事情就是把它们安置到书架上,那么一切就会一目了然了。书架正好就在边上,就在这一摞书的旁边!我仿佛听到一道圣旨在耳边说:“要是想写好那篇文章,就得先架好书架、整理好图书!”这简直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物理学原理告诉我如果想要架起书架,我需要钉子、锤子还有类似托架一样东西来使它固定在墙上。你总不能伸出舌头舔一舔就把它粘在墙上吧。但是家里没有钉子和锤子(也许有,但这会儿也不知放在什么地方),所以接下来我得戴上帽子出门去买。尽管我把约稿一再拖延,但我感到戴上帽子去买钉子是此刻最合理的事情。不过,当我戴上帽子的时候,我很不爽地发现我实在该去理发了。我倒是正好可以一箭双雕,或者起码是二箭双雕,在回来的路上顺便去理个发。我想去外面呼吸点新鲜空气会有助于我的文思的,所有医生都会这么建议。

几个小时之后,我一身清爽地回来了,带着钉子、托架、晚报、黄油饼干还有淡淡的丁香花香。我吃了点饼干,又扫了两眼今天的晚报(这也许会使我改变写“吹笛戏蛇”的初衷),然后开始干活,不一会儿,书架就架好了——虽然有些晃——书本也按首字母排好了序,以便于随时查阅。这里面没有一本是关于“吹笛戏蛇”的,不过有一本关于贺加斯画作的倒有些意思,还有一本书深入阐释了电影发展史,也很不错。电影事业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了,也许什么时候我会写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不过,当然不会是现在,因为现在都过了六点钟了,而我手头还有一篇关于“吹笛戏蛇”的约稿要完成。明天一早立刻就写!千真万确!

所以,你看,在短短的两天内,我就完成了四项任务,而这一切只不过是让自己相信第五件事才是我必须完成的正事。到了明天,我会另外选一件正事来做,例如把书架拆下来再装到别的地方去什么的,那么我的第五项任务就能顺利完成了。

唯一麻烦的是,按照这个速度,我很快就会完成所有的任务,又得愁眉苦脸地面对那篇报纸约稿,那件星期一早晨就定下来的第一件正事。

 Unit Seven The Aims of Education Alfred North Whitehead教育的目的

人文修养是种思维活动,是对美与人文情怀的学习。而割裂的知识对此毫无帮助。仅有满腹经纶的人

/ 16

新编英语教程7(Unit 1-14 Text I 译文)是普天下最无趣的废物。我们所要培养的人应是在某领域人文修养与专业知识兼备的人。专业知识赋予他们发展的起点,人文修养赋予他们哲学的深度与艺术的高度。我们必须牢记自我发展才是有价值的知识发展,而自我主要发展于16至30岁之间。而在孩子12岁之前,母亲对于孩子的培养至关重要。有的人年少时在学校平平无奇,后来却功成名就,人们往往对此感到惊奇。对此,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一句话阐释了我的观点,他说:―18岁前难窥端倪,18岁后大气方成。

要培养孩子去思考,我们最应该警惕的是避免灌输一种我称之为―惰化‖的思想,即,不经应用,证实或相互结合,合陈出新,一味灌输给孩子的思想。

教育史上最骇人听闻的现象莫过于某一时代曾经一度天才辈出的学府,数代人后充斥着的却只有迂腐,循规蹈矩之士。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被灌输了太多的 ―惰化思想‖。以惰化思想教育学生不仅无益,而且有害------corruptio optimi,pessima(最坏的事情便是使最好的事情变坏)。除仅有的几次知识变革之外,过去的教育从根本上受到了惰化思想的侵蚀。有些见过世面的聪慧女子虽未接受过教育,却在中年之际成为社会中最为有人文修养的人。其原因便在于她们免于惰化思想的骇人重荷。每一次为人文带来巨大飞跃的知识变革都是对惰化思想的强烈抵制。但而后,教育机构竟可悲地忽视了人类的心理作用,再一次使人文学科为新惰化的思想所束缚。

面对这灵魂的枯竭,我们的教育体系应如何是好?我们要阐明两条教育戒律:―不可教太多学科‖和―教学要深入‖。

教太多门学科,但每门却只教一小部分会使学生消极的接受互不相关的思想,这些对学生们来说没有丝毫启迪作用。教育中所灌输给孩子的思想应当少而精,并尽可能多的使之相互组成新思想。孩子们应能消化所学,并能理解在这些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育伊始,孩子就应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有新发现时,所学思想将会使他理解生活中的种种事件。尽管这里的理解需要逻辑分析,并不仅仅指的是逻辑分析。这里的理解指的是法国谚语―理解了缘由,也就宽恕了一切‖ 中的理解。迂腐之士讥笑学以致用的教育。但教育不学以致用,那又是什么呢?是天分,要小心翼翼的藏在手帕里吗?当然,不管一个志向为何,教育就应当是学以致用的,教育对圣奥古斯汀有用,教育对拿破仑也有用。学可致用因为理解可致用。

对于文学教育对理解力的贡献,我并想多谈。我也不想评判古典或现代文学的教育价值。我只想说我们所需要的理解是对于―今―的理解。过去的知识为当下的我们服务,这是它唯一的用处。而厚古薄今是对于年轻人的伤害是最致命的。―今‖包含了过往的一切。―今‖是一片圣土,因为―今‖既是过去的终点,又是未来的起点。同时人们应当明白两千年前的时代并不比两百年前的时代―古‖。不要被迂腐的时代考究所欺骗。萨福克里斯和维吉尔的时代并不比莎士比亚与莫里哀的时代 ―古‖。各个时代圣人之间的交流自是一次振奋人心的伟大盛会,但如果说有一间会议厅能化想象为现实,那就只有―今‖;而各个时代的圣人为来此参会而跨越的那些时间,或长或短没什么区别。

现在谈一下科学与逻辑教育。像我之前所说,科学与逻辑教育中也存在着惰化思想,这些不经应用的思想有害无益。应用某一思想,我的意思是使之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与其中的感性认识,感觉,愿望,欲望和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思维活动联系起来。我知道有些人凭借消极的吸收互不相干的思想来巩固自己的内心。但人文修养并不是那样提升的(可能除了某些报社编辑之外)。

在科学教育中,对于某一思想,应先证明它。但容我先拓展一下在这里―证明‖的意思-----我是指证明某一思想的价值性。除非某一思想具有正确的论点,否则它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因此,不管是通过逻辑论证亦或是实验证明,证明某一思想的本质之处在于证明其论点是正确的。虽教师们对于某思想论点正确与否的证明不甚重要,但德高望重的教师们的论断的确具有权威性,这些论断能为我们创造一个论据充足的起点。当我们第一次接触某一组论点时,我们应先评断它们的价值,这也是我们所有人在后半生都要做的。从严格意义上说,除非某件事比较重要,否则它并不值得我们去尝试证明它正确与否。狭义上讲,我们并不需要在时间上严格将这两个证明和评价步骤分开,这两步几乎可以同时进行。但以能否致用而言,应优先评判其价值。

而且我们并不应孤立地应用某一论点。特别是不能只为某一论点而进行一系列实验1,再为论点2进行一系列实验,如此直到学完一本书。没什么比这更无聊了。相互联系的正确思想应当结合起来使用,各种

/ 16

新编英语教程7(Unit 1-14 Text I 译文)各样的论点也应可以任意顺序不限次数地应用。从理论主题中选出一些重要的实际应用,而后以系统的理论阐述研究它们。理论阐述要保持简短,但要保证阐述的严格与规范。阐述也不应太长,太长则不利于他人深刻准确地理解。吞下太多理论知识却不消化完只会是徒劳无获。而且理论也不应该与实践相混淆。孩子应当明白什么时候是在证明思想,什么时候是在应用思想。我的观点是所证明的应被应用,而只要条件允许,所应用的也应被证明。总而言之,证明和应用是一个事物的两面。Unit 8 Fifth Avenue, Uptown: A Letter From Harlem James Baldwin 第五大道住宅区:一封来自黑人的来信。The projects in Harlem are hated.They are hated almost as much as policemen, and this is saying a great deal.And they are hated for the same reason: both reveal, unbearably, the real attitude of the white world, no matter how many liberal speeches are made, no matter how many lofty editorials are written, no matter how many civil rights commissions are set up.哈莱姆的居民憎恨住房的建设计划和警察的巡逻,其原因在于两者都令人难以忍受地揭示了白人世界对黑人的真正态度 The projects are hideous, of course, there being a law, apparently respected throughout the world, that popular housing shall be as cheerless as a prison.诚然,这些工程(建筑)丑陋不堪,从表面上看也符合一个世界公认的法则:普及型住房应该和监狱一样令人郁闷。(民众的住房应当像监狱那样单调阴郁)They are lumped all over Harlem, colorless, bleak, high, and revolting.The wide windows look out on Harlem’s invincible and indescribable squalor: the Park Avenue railroad tracks, around which, about forty years ago, the present dark community began;the unrehabilitated houses, bowed down, it would seem, under the great weight of frustration and bitterness they contain;the dark, the ominous schoolhouses, from which the child may emerge maimed, blinded, hooked, or enraged for life;and the churches, churches, block upon block of churches, niched in the walls like cannon in the walls of a fortress.宽大的窗户俯瞰着哈莱姆的破败,它一成不变,难以描述:那里有帕克大街的车轨,在此周围,大约40年前,现今黑暗的社区就开始形成了;那里有无法修复的房子,耷拉着,似乎在承载着其中失败与痛苦的巨大压力;那里有黑暗的、带来坏运气的学校教室,因为从这些校舍里出来的孩子可能是伤残的、瞎眼的、吸毒的或一生愤怒的人;那里还有很多教堂,街区连着街区,教堂的墙壁都装饰着神像,就像加农炮加在堡垒的堞垛上。Even if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projects were not so insanely humiliating(for example: one must report raises in salary to the management, which will then eat up the profit by raising one’s rent;the management has the right to know who is staying in your apartment;the management can ask you to leave, at their discretion), the projects would still be hated because they are an insult to the meanest intelligence.对于智力最低的人都是一种侮辱。Harlem got its first private project, Riverton--which is now, naturally, a slum--about twelve years ago because at that time Negroes were not allowed to live in Stuyvesant Town.Harlem watched Riverton go up, therefore, in the most violent bitterness of spirit, and hated it long before the builders arrived.They began hating it at about the time people began moving out of their condemned houses to make room for this additional proof of how thoroughly the white world despised them.And they had scarcely moved in, naturally, before they began smashing windows, defacing walls, urinating in the elevators, and fornicating in the playgrounds.Liberals, both white and black, were appalled at the spectacle.I was appalled by the liberal innocence--or cynicism, which comes out in practice as much the same thing.1 Other people were delighted to be able to point to proof positive that nothing could be done to better the lot of the colored people.They were, and are, right in one respect: that nothing can be done as long as they are treated like colored people.The people in Harlem know they are living there because white people

/ 16

新编英语教程7(Unit 1-14 Text I 译文)do not think they are good enough to live anywhere else.No amount of “improvement” can sweeten this fact.Whatever money is now being earmarked to improve this, or any other ghetto, might as well be burnt.2A ghetto can be improved in one way only: out of existence.4 Similarly, the only way to police a ghetto is to be oppressive.None of commissioner Kennedy’s policemen, even with the best will in the world, have any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lives led by the people they swagger about in two’s and three’s controlling.Their very presence is an insult, and it would be, even if they spent their entire day feeding gumdrops to children.3They represent the force of the white world, and that world’s real intentions are, simply, for that world’s criminal profit and ease, to keep the black man corralled up here, in his place.The badge, the gun in the holster, and the swinging club make vivid what will happen should his rebellion become overt.Rare, indeed, is the Harlem citizen, from the most circumspect church member to the most shiftless adolescent, who does not have a long tale to tell of police incompetence, injustice, or brutality.的确,哈莱姆区的居民,从最谨慎的神职人员到最懒散的青年,无一不对警察的无能、不公和粗暴抱怨连连。I myself have witnessed and endured it more than once.The businessman and racketeers also have a story.And so do the prostitutes.(And this is not, perhaps, the place to discuss Harlem’s very complex attitude towards black policemen, nor the reasons, according to Harlem, that they are nearly all downtown.)5 It is hard, on the other hand, to blame the policeman, blank, good-natured, thoughtless, and insuperably innocent, for being such a perfect representative of the people he serves.He, too, believes in good intentions and is astounded and offended when they are not taken for the deed.He has never, himself, done anything for which to be hated--which of us has?--and yet he is facing, daily and nightly, people who would gladly see him dead, and he knows it.而他知道这一点。There is no way for him not to know it: there are few other things under heaven more unnerving than the silent, accumulating contempt and hatred of a people.天底下没有几样东西比一个民族的沉默和日渐增长的轻蔑和仇恨更加令人胆寒的了。4He moves through Harlem, therefore, like an occupying soldier in a bitterly hostile country;which is precisely what, and where, he is, and is the reason he walks in twos and threes.And he is not the only one who knows why he is always in company: the people who are watching him know why, too.Any street meeting, sacred or secular, which he and his colleagues uneasily cover has as its explicit or implicit burden the cruelty and injustice of the white domination.And these days, of course, in terms increasingly vivid and jubilant, it speaks of the end of that domination.The white policeman, standing on a Harlem street corner, finds himself at the very center of the revolution now occurring in the world.He is not prepared for it--naturally, nobody is--and, what is possibly much more to the point, he is exposed, as few white people are, to the anguish of the black people around him.5Even if he is gifted with the merest mustard grain of imagination, something must seep in.He cannot avoid observing that some of the children, in spite of their color, remind him of children he has known and loved, perhaps even of his own children.He knows that he certainly does not want his children living this way.He can retreat from his uneasiness in only one direction: into a callousness which very shortly becomes second nature.他只能够朝一个方向逃避他内心的不安,那就是变得冷漠无情,而这很快就成为他的第二本能。He becomes more callous, the population becomes more hostile, the situation grows more tense, and the police force is increased.One day, to everyone’s astonishment, someone drops a match in the powder keg and everything blows up.Before the dust has settled or the blood congealed, editorials, speeches, and civil-rights commissions are loud in the land, demanding to know what happened.What happened is that Negroes want to be treated

/ 16

新编英语教程7(Unit 1-14 Text I 译文)like men. Unit Nine Roots of Freedom Edith Hamilton自由的根基

在原子时代,向自由发起挑战是发人深省的。今日,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奇异的新世界,我们都在思考到底该如何生存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自由?我们所知道的世界,即西方世界,在不断开拓新的空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大约2500年前,希腊人始获自由。在那之前,这世上还没有自由。绚烂的文明和伟大的帝国散布在地球上,自由这东西却不见踪影。埃及、巴比伦、尼尼微这些国家推行专政,一人独掌大权统治无力的大众。希腊雅典这个小国家里的小城市,却没有无力的大众。那里的人们由一位无意独揽大权的人领导。帝国的统治者们坚决主张大众应对其绝对地服从。雅典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只有在战争中才应如此,而且,倘若统治者的决策是维护大众利益的,他们自会心甘情愿的服从。古希腊伟大的政治家伯利克里曾说过:―我们的政府是自由的政府,但我们仍遵守法律,尤其是那些维护被压迫者权益的法律,以及那些一旦违背便使人蒙羞的未成文的‗法律‘。‖

雅典人自愿遵守的,不仅是他们通过的那些成文的法律,还包括不成文的、自由的人们生活在一起所必须遵守的法律。他们善待彼此,互生怜悯,若无这些品质,生活将变得只有荒漠里的隐士才能忍受。雅典人从不认为,一个人能随心所欲,他就算是自由的。他若能自我约束,他便自由。服从于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即是自由。雅典人幸而未把生活看成是自己的私事。各人为雅典人的共同利益都各有其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外界向其强加的,而是缘于这座城市是他的骄傲,是他的安身之处。世界上第一个政府的信条就是,那些能自我约束和为国家承担责任的人将享有自由。正是这个理念,为日后希腊人的丰硕建树奠定了基础。

但自由的获得并不如原子弹的发明一样。一朝获得自由并不代表永远享有自由。人们若不珍视自由并为之奋斗,自由就会消亡。自由的维持,须以长久的警惕为代价。雅典带来了这种思想上的转变。这种转变虽悄然发生,但至关重要,贯穿全国。雅典人乐于、自豪于为他们的城市做贡献,从来没想过要从中获得什么物质利益。后来,雅典人的思想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他们把城市看成是为他们的工作支付薪酬的雇主。他们看重的,不再是人民给予国家什么,而是国家给予人民什么。人们需要的是一个能给他们提供舒适生活的国家,当这成为最重要的目标时,自由、自立和责任的观念就会模糊甚至消失。雅典越来越像是一个拥有巨大财富的合营公司,所有雅典人共同拥有这份财富。

雅典人开始认为他们需要的自由就是免于责任的自由。到了这时候,结局只有一种。人们如果坚持摆脱自立和为大众利益负责的担子,就不再自由。承担责任是每个人为自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没有什么条件可言。古希腊的雅典人拒绝承担责任的时候,他们便不再享有自由。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好的东西千古流传。‖ 雅典人失去了自由,但这个世界并没有失去自由。美国著名政治家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在1776年左右提到过―人类自我统治的能力‖。可以肯定,他不知道自己说的就是希腊。也许他想不起雅典这个例子,但人类一旦产生某个念头,便挥之不去。在原子时代也是如此。这个念头存在于这个或者那个人的思想里,尽管未被付诸行动。我们无法确定它是否即将成为行动,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总有一天会这样。

Unit Ten Fear of Death Carll Tucker资源匮乏的恐慌

我讨厌跑步。每天一清早,当绕着纽约中央公园的人工湖沉重的慢跑时,我总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厌恶它。这太无聊了。有人觉得慢跑有益于思考,还有人觉得途中景色让人乐在其中。对于我而言,这根本无助于思考也并无美景可享。跑步时,我满脑子不是又有跑步就是一片空白。可惜我没法子穿过这人工湖径直到家,只能绕着跑,说来它还帮了大忙。

从许多慢跑者倦怠的神色中不难断定,讨厌跑步的人原来不只我一个,他们同样感到痛苦无奈,这没比付账单开心多少吧。即便如此,我们仍一如既往的跑,甚至死心塌地的选择跑。普天之下有这么多选择,我们却宁愿去做一件不喜欢并且巴不得赶快结束的事,这究竟是为什么?

不管什么潮流,有多少人追逐,就有多少种理由。他指望靠此降低一再飙升的血压;他希望借此逃避旁人的电话干扰,火冒三丈的配偶或是乌七八糟的家锁;他以此回避生活的艰难抉择或是人生的碌碌无为。

/ 16

新编英语教程7(Unit 1-14 Text I 译文)人人都有其烦恼和动力。我的苦衷便是体能的每况愈下,使我在网球比赛中输给两年前的手下败将。而我的动力就是挽回颜面打败他。

然而除了这些大大小小的理由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人们突然间如此痴迷于改善自身健康绝非偶然。不错,现代人都渴望健康,但仅靠此举很难使其区别于前人。

由于目光短浅,经济学家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所有问题皆由经济因素而起。庆幸的是慢跑和经济根本扯不上任何关系,也毫无理由可寻。的确,慢跑是很便宜,但不跑更省钱。慢跑带动的寥寥无几的装备需求恐怕是商人最看不上眼的买卖。

一些哲学家争论道:慢跑以及其他体能锻炼是人们给自己制定的一项任务。生活中的个人义务越来越少。工作时间减少,做礼拜也可有可无。科技为我们腾出更多的时间。但如何填补这些时间则需要去想象去努力。自由时间是一条又宽又险的河,足以使那些不会游泳的人沉没。一个人承担的义务越多,耗费时间就越多,相对危险的自由时间就越少。于是慢跑就成了一项的任务。跑步的过程中,他将不属于自己,而完全服从于他所能接受的自己。

一些神学家也许对此有更进一步的争议。他们认为正是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无神论和缺乏自信使得我们焦虑不安的想尽可能活得长久。据他们所说,我们跑步,是为了生存,相信这才是我们所要享受的人生。

所有的这些说法或多或少都有些道理。迷信的滋生以及对战争的热情复苏无不暗示着,我们渴望得到承诺。况且看到如此多的中老年人在健身的名以下深受折磨,谁还会怀疑我们对死亡的恐惧,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代呢?

但依我之见,这种现象背后还有鲜为人知的原因。它背后的驱使力更甚于对死亡的恐惧,那就是资源的匮乏。我们看到土地的流失,河流失去了孕育生命的能力,空气,即使在平流层也存有致命的垃圾。我们看到无法挽回的浪费,感受到意识中那深深的恐惧 ―― 我们正在毁坏赖以生存的地球。同时我们也或多或少的感到无助,并想方设法保护环境。我们重复利用汽水瓶,修复老房子和保护离自己最近的自然资源 --我们的身体健康,希望这种小的举动可以拯救正被破坏的地球。跑步变成了一种为我们贪婪和浪费的一种赎罪。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跑步 ―― 为了赢一场网球赛。

Unit Eleven Beyond Invalidism, Part One Norman Cousins 1 The sense of being locked into a body that is inadequate for its needs, the sense of living under a lowering ceiling, the sense of having to separate oneself from vital prospects, the sense of coming to terms with bleakness — all these are the stuff of invalidism.The person who is put on notice by the physician that he or she has a ―bad heart‖ tends to live a life of reduced expectations, to take slower and fewer steps, and to move tentatively in the outside world.2.How does one avoid the feeling of being an invalid when underlying corditions create and indeed seem to dictate it? When a physician tells you that your heart is weak and must be spared the strains that other people routinely and joyously bear, how do you go through life without flinching when you approach stairs or hilly streets or children reaching out to be lifted? 3 Perhaps the best way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is to begin by reflecting on the way the human body works.A weak body becomes weaker in a mood of total surrender.思想上先缴了械,身体便会更加孱弱。The mechanisms of repair and rehabilitation that are built into the human system have a natural drive to assert themselves under conditions of illness, but that natural tendency is deferred or deflected by an erosion of the will to live, or by the absence of confidence in one‘s physician or in one‘s own ability to play a vital part in the attack on disease.Obviously, it is absurd to suppose that there is no illness or somber circumstance that can‘t be reversed.But it is also true that under conditions of extreme illness we need all the help we can get.For the same reason it is necessary to put all our own powers to work in our own behalf.We want to get the most out of whatever is possible.An integral part of this process is respect

/ 16

新编英语教程7(Unit 1-14 Text I 译文)for the human body — an organism of astounding tenacity, resiliency, and recuperative capability.And, since the human body tends to move in the direction of its expectations — plus or minus — it is important to know that attitudes of confidence and determination are no less a part of the treatment program than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5 The day after I came home from the hospital, I arranged with a building contractor to construct a new study and storage facility for all the Saturday Review files and other books and records that had been moved out from the East.The only place available for the new construction was above a steep hill in back of the house.This meant I would have to climb the equivalent of four flights of stairs every time I wanted to go to the study.6 The building was completed in about three months.I have never felt the slightest hesitation in making the ascent, which I have done at least twice daily.The sense of pleasurable anticipations is enough to allow me to endure any strain.I do know this, however: if I had any distasteful expectations or reactions my body would supply all the signs of chest pressure to accommodate that distaste.More and more, I am inclined to accept the notion that the body produces its own poisons under circumstances of apprehension or emotional strain and that this factor is intimately involved in serious illness, whether it takes the form of cardiac disease, joint disabilities, or even cancer.The title of Kenneth Pelletier‘s book Mind as Healer, Mind as Slayer may say it all.Nothing is more amazing or heartening to me than to see the way in which many persons with severe afflictions or handicaps nonetheless manage to affirm life.Just in the act of mobilizing their emotional resources they help to potentiate themselves physically.I am not saying here that no one ever need feel disadvantaged;all I am doing is making a distinction between being an invalid and thinking and acting like one.9 I know that I am still at risk.I know that, without warning, my heart could suddenly fail.If that should happen, I will have no complaints.As I told Dr.Shine, I have nothing but gratitude for a heart that has seen me through an eventful life and several medical ordeals, beginning in childhood.10 Death is not the enemy;living in constant fear of it is.I have no intention of swathing myself in cotton to soften a possibly fatal episode.I will continue to live and think as actively and creatively as it is physically possible for me to do, knowing that longevity by self can be sterile but that vital feelings and thoughts give meaning and depth to life and provide a true sense of possibilities of human existence.11 I have already lived more than an average lifetime, but I want to continue to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orld under law and a planet made safe and fit for human habitation.I hope, too, to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the conquest of human squalor.What stands in the way is not insufficiency o natural resources but the way people choose to think about their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In any event, I am grateful that I am able to continue working for those causes that seek to free our age from gross indignities and the fear of nuclear devastation.12 What seem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me in retrospect is that I am the beneficiary of the best that modern medical science has to offer.For many years, deaths from heart attacks have outnumbered fatalities from all other diseases.That number is now on the decline and will, I believe, decline further still with the full recognition, not just by the profession but by the general public, that a comprehensive program of treatment involves both the full utilization of medical science

/ 16

新编英语教程7(Unit 1-14 Text I 译文)and full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healing system.The fact that the belief 13 I look up at the calendar as I put down these final notes and see that it is two years and five months since the heart attack of December 22, 1980 Dr.Shine has gone out of his way to congratulate me, using the word ―magnificent‖ to describe my process, even though he feels I may still be at substantial risk.The portion of the heart muscle has been strengthened and has adapted itself to my needs.Dr.Cannon says it is difficult to believe that bypass surgery could have achieved a better functional result than has been achieved without it.The original treadmill results that produced the finding of severe coronary insufficiency have been reversed.最初检测出了严重冠状动脉功能不全的踏车试验结果已经被逆转了。I manage to set aside time each week for the sports I enjoy — doubles or singles in tennis, and golf with old friends.Golf does not really qualify as exercise, but it is a game that offers tangible and tantalizing possibilities for measurable improvement of one‘s skill.Besides, it provides an arena for banter and the rewards of companionship in an outdoor setting.I maintain a full working schedule, and I pay visits to the hospital at the request of physicians to see ill persons in need of a morale boost.The different between what I did before the heart attack and what I am doing now is that I now maintain some semblance of control I try to run my schedule instead of letting the schedule run me.我努力驾驭时间表,而不是被时间表所束缚。Unit Twelve Charles Darwin Thomas Henry Huxley 1 Very few, even among those who have taken the keenest interest in the progress of the revolution in natural knowledge set afoot by the publication of “The Origin of Species,” and who have watched, not without astonishment, the rapid and complete change which has been effected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boundaries of the scientific world in the attitude of men's minds towards the doctrines which are expounded in that great work, can have been prepared for the extraordinary manifestation of affectionate regard for the man, and of profound reverence for the philosopher, which followed the announcement, on Thursday last, of the death of Mr.Darwin.很少有人,即使是那些对由于《物种起源》一书的发表而推动的自然知识的变革进程极度感兴趣的人,以及那些满怀讶异关注着导致科学界内外人士对待这一巨著中阐明的观点的态度发生迅速而彻底变化的人,能够预料到上周四宣布达尔文死亡之后人们对于达尔文这一思想家的异乎寻常的挚爱和崇敬之情。Not only in these islands, where so many have felt the fascination of personal contact with an intellect which had no superior, and with a character which was even nobler than the intellect;but, in all parts of the civilised world, it would seem that those whose business it is to feel the pulse of nations and to know what interests the masses of mankind, were well aware that thousands of their readers would think the world the poorer for Darwin's death, and would dwell with eager interest upon every incident of his history.In France, in Germany, in Austro-Hungary, in Italy, in the United States, writers of all shades of opinion, for once unanimous, have paid a willing tribute to the worth of our great countryman, ignored in life by the official representatives of the kingdom, but laid in death among his peers in Westminster Abbey by the will of the intelligence of the nation.不止是在英伦三岛,那里有如此多的人深切感受到一个无与伦比的灵魂的魅力,感受到一个比这一灵魂更加高贵的品质;在文明世界所有疆域里,似乎那些密切关注世界进程以及关心人民利益的人都能意识到他们数以千计的读者将会认为达尔文的死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大损失,并将急迫地研读他一生中的每一事件来缅怀他。在法国,在德国,在奥匈帝国,在意大利,在美国,所有持不同观点的作家在这一刻一致同意为我们这一伟大同胞的价值表示致敬,尽管他一生都不被英国当局认同和尊敬,他死后还是遵由这一国家中智者的意愿被安葬在西敏寺的其他伟人之间。

/ 16

新编英语教程7(Unit 1-14 Text I 译文)3 It is not for us to allude to the sacred sorrows of the bereaved home at Down;but it is no secret that, outside that domestic group, there are many to whom Mr.Darwin's death is a wholly irreparable loss.And this not merely because of his wonderfully genial, simple, and generous nature;his cheerful and animated conversation, and the infinite variety and accuracy of his information;but because the more one knew of him, the more he seemed the incorporated ideal of a man of science.Acute as were his reasoning powers, vast as was his knowledge, marvellous as was his tenacious industry, under physical difficulties which would have converted nine men out of ten into aimless invalids;it was not these qualities, great as they were, which impressed those who were admitted to his intimacy with involuntary veneration, but a certain intense and almost passionate honesty by which all his thoughts and actions were irradiated, as by a central fire.我们不应提及在唐宁镇那失去亲人的家庭的沉重的悲伤;但有一点已不是秘密,那就是除了达尔文的亲友,还有很多人认为他的死是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不仅是由于他亲切、率真和慷慨的本性;也不仅是由于他愉快生动的谈吐,以及他庞杂而准确的信息量;而且由于人们对他了解的愈多,就愈感到他是科学工作者的典范。他的推理能力极为敏锐,他的知识面极为宽广,他的坚毅勤奋令人叹为观止,他身体的困难十有八九会让普通人沦落成没有生活目标的病弱之人;使那些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达尔文的亲切并因此而尊敬他的人们印象深刻不是他这些伟大的品质,而是如火焰一样照亮他思想和行为的那种独特的强烈而近乎热烈的诚实。It was this rarest and greatest of endowments which kept his vivid imagination and great speculative powers within due bounds;which compelled him to undertake the prodigious labours of original investigation and of reading, upon which his published works are based;which made him accept criticisms and suggestions from anybody and everybody, not only without impatience, but with expressions of gratitude sometimes almost comically in excess of their value;which led him to allow neither himself nor others to be deceived by phrases, and to spare neither time nor pains in order to obtain clear and distinct ideas upon every topic with which he occupied himself.正是这种极其稀有的伟大的天赋使得他的生动的想象和伟大的推测能力处于合理的范畴内。这种态度使得他能够不被只言片语迷惑,并且能够不辞辛苦地尽力对他所从事的每一个议题取得清楚明确的看法。不同的是,面对大自然这一几乎没有任何破解希望的难题,我们的现代哲学家没有退缩不前,以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的理论为基础,他把全部的生命奉献到了攻克这一难题的事业里,得到的结果和他们早先提出的理论相似甚至完全一致。One could not converse with Darwin without being reminded of Socrates.There was the same desire to find some one wiser than himself;the same belief in the sovereignty of reason;the same ready humour;the same sympathetic interest in all the ways and works of men.But instead of turning away from the problems of Nature as hopelessly insoluble, our modern philosopher devoted his whole life to attacking them in the spirit of Heraclitus and of Democritus, with results which are the substance of which their speculations were anticipatory shadows.对达尔文所取得成绩的正确评价,甚至正确的定位在当前来说是不现实甚至不应该期望的。凡事都需要时间――为我们对自然不断扩展的征服感到欣喜需要时间,哀悼带领我们取得胜利的英雄同样需要时间。6 The due appreciation, or even enumeration, of these results is neither practicable nor desirable at this moment.There is a time for all things–a time for glorying in our ever-extending conquests over the realm of Nature, and a time for mourning over the heroes who have led us to victory.7 None have fought better, and none have been more fortunate, than Charles Darwin.He found a great truth trodden underfoot, reviled by bigots, and ridiculed by all the world;he lived long

/ 16

新编英语教程7(Unit 1-14 Text I 译文)enough to see it, chiefly by his own efforts, irrefragably established in science, inseparably incorporated with the common thoughts of men, and only hated and feared by those who would revile, but dare not.What shall a man desire more than this? Once more the image of Socrates rises unbidden, and the noble peroration of the “Apology” rings in our ears as if it were Charles Darwin's farewell: 8 “The hour of departure has arrived, and we go our ways–I to die and you to live.Which is the better, God only knows.” 他发现了深藏在我们脚下的、被偏邪之人攻击、被全世界嘲笑的真理;他活着的时候看到了这一真理,主要通过他自己的努力,无可争议地在科学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并成为普通人思想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被那些想攻击却又不敢攻击的人憎恶和恐惧。

Unit Thirteen The Scopes Trial Frederick Lewis Allen(暂缺)品读密西西比

河的脸,迟早幻化成一本神奇的书——这书于未经训练的旅人是死的语言,却毫无保留地告诉我它的思想,如同有声述说般将其最珍藏的秘密公布。这不是一本读过一遍就弃置一旁的书,因为每一天它都有新故事要颂。绵延一千二百英里,每一页均不无趣味。。读不懂它的旅人总为水面上一种独特隐约的酒窝所着迷(那也是在少数几个偶然间,他没有完全忽视酒窝的时候,才有的事)对于水手而言,那却是一段印成斜体的文字;事实上那不仅仅是酒窝,而是最大号字体的图例,且还要在末尾附加一连串呼号的感叹符,因为它意味着那里埋藏着一艘沉船或一块暗礁,随时都有可能将漂流而过的最坚固的船舶摧毁。这是河水所能作出的最模糊,最简单的表达,在被水手视作最可怕的信号。事实上,不能读懂此书的旅人,只能从中看到形形色色的美丽图画,阳光为画笔,云朵绘阴影,而对于受过训练的眼睛,这些丝毫不是图画,而是最无情,最严肃的读物。

而今我已掌握此河的语言,开始了解构成大河的每一个琐碎特征,我认识它们,如同认识字母表的每一个字母,我获得了一份宝贵的财富。但我同时遗失了某件东西,我遗失了某件在我有生之年都无法再恢复的东西。所有的优雅,美丽,诗情,均不复存在于此壮丽的大河!犹记得我初当汽船水手时所目睹的一次奇妙的日落。河中很宽一部分区域被夕阳染成血红。远处和中央的红光耀成金黄,一根独木穿越金光漂浮而来,乌黑且显眼,有一处水面上闪现一道斜长的记号;另一处水面则为沸腾翻滚的漪所击碎,那多彩的涟漪仿佛一块蛋白石;在微红的赤晕最淡的地方,有一处光滑的地方覆有优雅的圈纹并放射状的线条,精美勾勒,无与伦比;左岸是茂密的灌木丛,这林里投下的昏暗的荫在一处被一条长且参差的痕迹阻断,那道痕迹像银子般闪耀着;在林墙上方的高处,一棵秃杆儿的死树摇曳着唯一一根带叶的枝条,在夕阳无阻倾泻的流动光辉中如火焰般闪耀着。优雅的曲线,倒映的影像,葱笼的高地,和缓的远处;在整个背景之上,远近处处,持续地浮动着光芒,那光渐渐消融在夜色中,每一刻都为河流缀以新的色彩奇迹。

我如同着了魔般久久伫立,在一种无言的狂喜中沉醉其间。世界于我是崭新的,在家我从未见过此等景象。但正如我所说的,从某天开始,我不再留意月亮太阳和暮光在河的脸上的杰作,不再留意那种灿烂和魔力;又有一天,我停止注意这所有。从那天起,即使日落的奇景再重复,我也将不带任何狂喜之情地看过,还会暗自这样评价:―这个太阳预示明天要起风;那段浮木显示河水在上涨,情况不妙;水面上倾斜的记号恰是一个陡峭的沙洲,若是这沙洲像那样继续延伸,这几天夜里必会有汽船要遭殃;那片翻滚的‗沸水‘显示那里有一片消融的沙洲或是一段变道的河床;远处平滑水域里的线条和圈纹警示着那片棘手的区域正十分危险地慢慢变浅;树林的阴影里银色的条纹,是一条新增残桩的突出物,这截树桩占据了所能找到的最有利于他给汽船造成麻烦的地形;那棵仅有一条带叶树枝的死树,已经支撑不了多久了,不知道没有这位指路的老朋友,一个人还如何在夜间穿越他的盲区?‖

不,所有的浪漫和美丽都离这河远去了。它的任何特征于我的价值不外乎那些对于安全掌舵汽船有益的可用之处。自那些天起,我从心底里同情医生。美人双颊的可爱红晕对一位医生而言除了伏于某致命疾患之上的征兆外还能意味着什么呢?她那耀目的魅力于他而言不正充满一种隐匿萎败的标志与象征吗?究竟他有否瞧见她的美,还是他看她仅是以一种职业的眼光,且兀自只对他不健康的状态予以评价?他可曾犹疑自己在掌握了技能之后是得到更多还是遗失得更多呢?

/ 16

下载大学英语口语教程(上)课文译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英语口语教程(上)课文译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涉海英语读写教程工科卷课文译文

    世界渔业资源概况 1、1996年全球海洋捕捞渔业产量达到8630万吨高峰,接着是巨大的年度波动,到2008年稍稍减少到7950万吨。2008年,西北太平洋的产量最高,为2010万吨(全球海洋捕捞......

    课文样件译文

    2005MAY 23 14:49:12Logical TerminalSWPP MTS700Issue of a Documentary CreditPage 00002 表示开证跟单信用证的开立 Func SWIFT 环银电协(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信用证 MSG......

    Escaping_to_Ireland_for_Christmas课文译文

    Unit 5 Escaping to Ireland for Christmas 【TO escape the commercial and familial hoopla of the holidays, my husband and I like to take our children to faraway p......

    21世纪大学英语应用型综合教程2U4译文

    Text A 活下去的理由 “你对自杀有什么看法?”电话那端传来一个女性微弱的声音。 我可没想到会在早上8点59分——求助办公室热线开通前的一分钟——接到一个自杀电话。这种......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unit9what is happiness 译文五篇

    What is happiness 追求幸福是美国人与生俱来被赋予的权利,但是似乎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怎样到达幸福。这就像是我们有猎物执照却无猎可捕一样。当乔纳森·斯威夫特抨击这种“着......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课文翻译

    参考译文 第一单元 学习方式 课文A 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回忆其中国之行,阐述他对中西方不同的学习方式的看法。 中国式的学习特色 霍华德·加德纳 1987年春,我......

    民航英语口语教程教案

    Topic1、It doesn't work. 中文:它出故障了。 Topic2、It's essential. 中文:这是必要的。 Topic3、It's a small world. 中文:这世界真小。 Topic4、How is it going? 中文:情......

    与众不同少儿英语口语教程

    与众不同少儿英语口语教程 第一步:能力最重要 在父母眼里,孩子都是宝,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出色,出类拔萃? 诚然,成绩出色是孩子和父母不断努力的结果,但是获得这个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