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
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2011)在上海开幕
10月22日,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团上海市委主办,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上海青少年教育协会、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承办,上海青年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2011)”在上海开幕。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会长汪鸿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郗杰英、团上海市委书记潘敏等出席了开幕式。
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以“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为主题,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澳门特区的青少年工作者和青少年研究专家、学者近300人到会,并围绕社会管理与青少年工作创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本届论坛开幕式由郗杰英主持。团上海市委书记潘敏首先致辞,代表上海主办方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对莅临上海的各位领导、专家和青少年工作者们表示诚挚的欢迎,并介绍了当前上海青少年发展的趋势,以及上海共青团以社区、网络为阵地,以社会化动员为方式,有效参与社会建设的初步成效。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汪鸿雁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进一步做好青年群众工作,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履行共青团职责”的重要讲话。汪鸿雁在讲话中,深刻分析了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指出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领域:一是加强自身改革和建设,努力增强共青团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二是加强青少年思想引导;三是以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子女为重点,做好流动青年的组织化梳理和服务工作;四是引导青少年有序政治参与;五是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教育、帮扶、矫治、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汪鸿雁希望各级团组织和广大青少年研究者要提高认识,顺势而为,把参与社会管理工作与履行团的四项基本职能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的多重路径,推动共青团事业取得新发展,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出新贡献。
论坛开幕式后,郗杰英研究员作了题为“当代青年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主旨演讲。他认为,社会管理创新是促进青年发展的内在要求,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青年的权利和责任,创新社会管理是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他指出,青年发展需求的整体变化,新青年社会阶层的差异性发展需求,青年人口大的规模流动,青年通过网络实现社会参与的需求,给社会管理创新带来新的挑战。在社会管理中,积极回应青年诉求:一是要畅通青年表达诉求的渠道;二是要建立青年参与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三是要提高青年参与社会管理的意愿和能力;四是在加强公共服务中把青年发展摆在更重要位置;五是用群众特别是青年喜欢和熟悉的方式创新社会管理。
论坛还邀请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主任何增科就“社会管理创新:挑战与趋势”,上海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马伊里就“上海社团管理的实践与思考”,香港青年协会总干事王易鸣就“香港社会管理与青年工作”发表了主题演讲。
在论坛现场的微博直播,吸引了广大网友的“围观”和热烈讨论,网友们纷纷就汪鸿雁书记的讲话和众专家的主旨演讲,发表自己的看法。主旨演讲后的提问环节也引起了在座专家老师的积极参与,并在论坛现场掀起了阵阵高潮,气氛十分热烈。
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自2005年创办以来已经举办了6届。在团中央书记处的领导下,在各届论坛联合主办方的精心组织下,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已经成为全国青少年研究工作者的年度盛会,成为交流思想、涌现成果、广交朋友、促进发展的重要平台。据了解,截止开幕前,本届论坛主办方共收到参会论文332篇。
参加本届论坛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还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安国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李家华,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曾锦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秘书长刘俊彦,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夏科家、徐未晚,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褚敏等。
据悉,10月23日,本届论坛将特邀专家学者,以“头脑风暴”、微博直播的方式,就“青年·社会·组织”和“青年·网络·表达”进行主题研讨,并就“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共青团工作”、“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与青少年发展”、“流动与留守少年儿童的社会支持”和“社会管理创新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4个专题,举办分论坛。
第二篇:“第七届中国MBA发展论坛”征文
“第七届中国MBA发展论坛”征文
为了彰显“第七届中国MBA发展论坛”的“传承文明,经营天下”活动主题,秉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中国MBA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第七届中国MBA发展论坛”执委会特面向全体MBA学员举办主题征文活动。
征文要求:
1.论文必须围绕下列主题:①中国传统文化与MBA教育;②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③企业文化的构建;④传统文化的企业现实应用;⑤中国传统文化和MBA教育等相关方面的命题。2.格式为:标题、作者、摘要(150字以内)、关键词(3—5个)、正文、注释或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务、职称、邮政编码、电话、电子邮箱等)。3.每篇论文字数为3000—5000字,一律以Word文档格式,纸型为A4,字体设为宋体小四号,行距设为1.5倍,其他值设为默认。4.应征稿件必须是没有正式发表过的,如涉及版权问题,其责任完全由作者自负。5.投稿方式:征文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到“第七届中国MBA发展论坛”执委会专用信箱:mbaluntan7@126.com,并注明“征文”字样。
6. 应征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7. 征文截止日期:2006年5月20日。
本次征文一经录用,将编辑成“论文集”公开出版。
“第七届中国MBA发展论坛”执委会
第三篇:中国中医药发展论坛
会议说明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华民族卫生协会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环球中医药杂志社 支持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承办单位:北京国际交流协会
名誉主席:顾秀莲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主席:宗淑杰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郁德水中华民族卫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沈志祥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
秘 书 长:栾红燕北京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
二、拟邀请领导和专家
韩启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桑国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张梅颖全国政协副主席
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全国政协副主席 洪虎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国强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丹珠昂奔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张大宁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李大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陈可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 高思华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李振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姜再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世中联美容学会会长 刘张林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 许志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
查德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 洪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司长 刘维忠甘肃省卫生厅厅长 范兵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段云波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夏祖昌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董明培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闫希军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乔世波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荣明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三、会议安排
(一)开幕式
1、邀请国家有关领导人及相关部委领导出席开幕式、讲话、致辞。
2、主旨报告:邀请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委等领导,就中医药发展政策和中医药“十二五”规划的目标策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民间医药工作的意见》等做主旨报告。
(二)专题活动
1、中医药文化发展论坛 中医药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与构建 中医药文化源流及内涵研究,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民族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
2、中医药防治专题论坛
心脑血管、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慢性病,传统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案诊疗研究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学、中医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中医临床诊断技术研究
中医、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学与中医疫病防治体系研究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技术体系和支持体系构建
3、中医养生、中医美容专题论坛中医养生文化探析
中医养生产业模式分析中医美容产业预测与分析中医养生、中医美容项目推介
4、民间中医文化瑰宝挖掘与发展专题研究 民间医药政策及近期重点工作
民间名医经验交流,祖传秘方、偏方市场化策略
民间秘方、验方及特殊医疗技术合作 民间医疗机构生存状况及政策诉求,中医药名医工作室创新发展
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筛选评价和推广应用
5、中药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论坛 我国中药材资源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 药用植物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6、中医药转变发展方式及机遇专题对话会
参会须知
一、论坛时间:2012年8月11~12日(10日报到)
二、论坛地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京民大厦
报到地点:京民大厦(北京市朝阳区华严里10号)
三、出席对象:
政府分管领导,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人,中医药(民族医药)研究、教育教学单位负责人、专家学者,中医院、专科医院等诊疗机构负责人,中药科研单位、生产厂家负责人,专利技术持有者以及其他中医药领域相关专业人士等。
四、参会纪念:
1、获赠开幕式纪念光盘1套;
2、获赠国家领导人接见全体代表合影照片1张;
3、获赠中医药文化传播功勋纪念章1枚;
4、获赠《中医药宝典》(会刊)1册;
5、获赠相关对话、演讲光盘;
6、经申请,获颁《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证书》;
7、经申请,获颁《中医药养生保健、特色疗法交流培训证书》。
五、配套活动:
1、中医药事业系列成就推选活动:为了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表彰在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促进产学研合作,组委会将开展“特殊贡献奖”、“特色疗法”(中医养生、中医美容等)等征选活动。同时,将评出“继承与创新奖”和先进单位、个人。
2、论文征集与评奖:为配合论坛的召开,及时总结和交流部分中医药领域工作者近年来取得的优秀学术成果,会前,组委会将举办“第七届中医药发展论坛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本次论文评选
设置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五个奖次,并为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现向社会公开征稿,参评稿件若属于已经发表稿件,请在右上角注明发表刊物名称。
3、专项展示:会议期间将开展中医药新技术、新产品、新疗法专项展示活动。
4、信息发布:参会企业可填写信息发布表,在会刊和官网进行发布、部分企业可现场推介,信息包括专利转让、技术转让、连锁加盟、合作经营、投融资、项目招商等,组委会将根据信息需求安排配对洽谈,整理后将呈送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国外相关交流机构。
5、专题宣传:会议期间将邀请新华网、中国经济网、39健康网、大众健康报等媒体,对在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宣传和推介。
六、参会费用:
特邀嘉宾每人1280元。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七、报名办法:
请将填好的《嘉宾出席确认表》邮寄或传真至组委会,并请将论坛注册费300元(不含在参会费用中)提前寄来,以便及时注册并办理会期相关事宜。
八、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0号豪柏大厦C1栋8层邮编:100048收件单位:北京国际交流协会
论坛网站:联系电话:010-51906759传真:010-52721463联系人:刘明电话***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北新桥支行 开 户 名:北京国际交流协会 银行账号:0200 0043 1902 6402 389
第七届中医药发展论坛嘉宾出席确认表
联系人:刘明电话:***
信息发布、对接表
第四篇:第七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第3号公告
第七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第3号公告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日期:2012年10月18日 浏览:
中国法学青年论坛
第七届
“走进西政”
第3号公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坛主题征文成绩喜人
为了配合拟于2012年12月中旬在重庆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中国法学会开展了
以“中国调解: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目前,征文活动已经结束,共收到有效来
稿1273篇。
全国各单位对征文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据统计,共有68家单位组织征文。其中,法学会
12家,政法委2家,法院43家,检察院5家,公安机关2家,司法局1家,法学院所3家。
上述单位组织征文数量的前三甲为:浙江省法学会(124篇),湖北省法学会(118篇),重
庆市高级人民法院(64篇)、福建省法学会(64篇)。
在全部来稿中,“调解的一般理论”专题324篇,“调解的制度建设”专题480篇,“专门领
域中的调解(和解)制度”专题344篇,“其他”专题125篇。有关情况如下:
1.“调解的一般理论”专题。来稿主要关注“调解与法治”、“调解与文化”、“调解与司法公
信力”、“调解与诉讼”、“调解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调解的比较研究”、“多元化纠纷
解决机制”等问题。
2.“调解的制度建设”专题。来稿侧重“人民调解的完善”(占本专题来稿的1/5)、“法
院调解的完善”、“非诉讼调解与诉讼的衔接”、“大调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等主题。除此之
外,来稿还涉及“诉前调解的完善”、“立案调解的完善”、“行政调解的完善”、“法院调解社
会化”、“社会组织调解和行业调解的完善”等主题。
3.“专门领域中的调解(和解)制度”专题。来稿主要涉及“刑事和解”(占本专题来稿的1/3)、“家事纠纷调解”、“医疗纠纷调解”、“商事纠纷调解”、“劳动争议调解”、“执行和解”
等主题的文章。
日前,评审方案已经报中国法学会党组批准。本次评审将严格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评审结果的公信力。近日,论坛组委会将公布评审规则。
中国法学青年论坛组委会
2012年10月18日
_
第五篇: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第七届博士生论坛征稿通知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第七届博士生论坛征稿通知
2006年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分别与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南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成功举办了六届博士生论坛。历届博士生论坛主题分别为“国际关系理论 :前沿与热点”、“评价国际关系理论:积累与进步”、“国际合作理论及争鸣”、“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前五届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已经分别集结成册,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论坛在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举办博士生论坛的目的有三:
第一,搭建博士生学术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砥砺学问,激活思想,启迪智慧,推动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
第二,开拓校际师生交流的渠道,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点评,促进师生平等交流,撞击思想火花,催生学术灵感,提高学术水平。
第三,促进国际关系学科的学理和方法论研究,拓展学术视野,探索学术前沿,激励学术创新。
为了继续推动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促进青年学子与国际关系界专家的交流互动,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拟于2012年8月中下旬在北京举行第七届博士生论坛。刚刚授予国家级国际关系重点学科的国际关系研究所将作为主要筹办方承办这届论坛。
欢迎全国各地在校博士生积极参与,踊跃投稿!
现将论坛征文相关事宜通告如下:
一、论坛主题:开放主题
二、时间:2012年8月中下旬 地点:外交学院
三、对象:全国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在读博士生(不含2012年即将毕业的博士生)。
四、征文与参会要求:
1、本届论坛开放主题,提交的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原创性,字数以10000字左右为宜,论坛不接收已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论文。
2、为加强学术规范,行文请参照《外交评论》注释体例,(可从“中国国关在线”网站下载注释体例(http://www.xiexiebang.com
4、提交论文由专家进行双向匿名评审,入选论文作者将受邀到北京外交学院参加论坛活动,食宿、往返交通费(限火车硬卧)由会议主办方承担。
5、提交的学术论文在会后经修改将汇编成册;论文作者将获赠出版论文集;论文集主题将依提交的高质量论文选题而定。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 外交学院 2011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