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赠友送别
《虞美人·寄公度》舒亶
此词为词人寄赠友人黄公度之作。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傍晚在小楼上欣赏秋景,下片写作者在冬日的长安,盼望老友送梅来到,字里行间隐晦地传达出作者因触犯当政者王安石而被撤职后既苦闷孤独又渴望得到帮助的心情。
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芙蓉,即荷花。荷花落尽,时当夏末秋初。秋风江上,日暮远望,水天相接,烟波无际;客愁离思,亦随烟波荡漾而起。这两句视野开阔,而所见秋风残荷、落日沧波等外景,则透示出一派苍茫萧索的情调。“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背飞双燕”尤言“劳燕分飞”。《玉台新咏》卷九《东飞伯劳歌》云:“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后即用来称朋友离别。“贴云寒 ”,状飞行之高 ;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是说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长安,借指京城。“雪满长安 ”,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顺势而出故人,老朋友,指公度。早晚,多义词,这里为随时、每日之意。这两句从对方着笔,心有同感,用情颇深。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这是用南朝宋陆凯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故事。《荆州记 》:“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里用典,却又切合作者当年与友人置酒相别的一段情事。如此,更见其情深而意切。
《点绛唇·雨中故人相过》元·王恽
王恽是元初声望甚隆之文士,也是有元一代名臣。其祖其父均仕于金。元代累官至中奉大夫,赠翰林学士承旨。1301年(大德五年),退居于故里卫州(今河南汲县)。这首小词大约为其晚年所作。此词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叙“雨中故人相过”之事,抒发隐逸山林而心存魏阙之情。是词人既致力于济世,又追求心灵自由这种心理结构的艺术体现。
上片写雨中有故人过访。起笔“谁惜幽居?故人相过还晤语”,径直入题。“幽居”,乃隐居之所,有清幽静谧之意,而以“谁惜”的问语出之,则渲染了清冷寂寞的环境气氛。这正是词人心志的写照。谁能理解幽居之奥妙,谁能体会幽居者的心志?王恽浮沉宦海多年,他曾有《感皇恩》词抒写人生之“幽怀”:“纷纷过眼,多少时情物态。杳然清梦去、桴沧海”。他倾慕的是“节序四时闲,功成还退”(《感皇恩》),“去作花间友”(《点绛唇》)。诗人这样落墨,或许个中有些难言之隐。“谁惜幽居”呢?令人欣慰的是,还有“故人相过”,来晤谈心曲。“晤语”一词表明了他们之间意气相投的契合关系,“隐遁佳期后,晤语契深心”(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当是此语的注。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苏轼
首二句以晋人桓伊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的典故,以发问的形式提出疑问:夜深人静时,是谁吹奏有名的古曲,将人们从梦中唤醒?此二句暗写离别。次二句融情入景,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盘托出,织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浩淼幽清的图画。
上片写离别前的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是什么样的梦呢?从“惊破”一词来看,似有怨恨之意。夜听名曲,本是赏心乐事,却引起了怨恨;而一旦梦醒,离愁就随之袭来,可见是个好梦。大概是梦见和朋友一起饮酒赋诗吧!欢聚的日子马上就要结束,怎不使人懊恼、愁闷?推开窗户,不知是要追寻那悠扬的笛声,还是要寻回梦中的欢愉,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著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著人间。江天之际,迷迷蒙蒙、混混沌沌,那是被愁闷化作的烟雾塞满了。
下片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有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微宽泛的理解。诗集送柳子玉诗称“先生官罢乘风去”之后,复数有游宴之事,子玉始成行,可参。
通观全词,没有写一句惜别的话,没有强烈激切的抒情。将情感融入景物,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如此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这是本词的艺术魅力所在。在众多的景物之中,又挑出一二件,直接赋予它们生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所有的自然物都生气勃勃,整个艺术画面都活跃起来,这是本词的艺术特色。上片用“愁”写烟,使新月也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下片用“送”状柳絮,使之与东去的流水对比而生情。而“愁烟”和“飞絮”在形态上又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飘忽不定、迷迷蒙蒙的自然物;它们轻虚空灵,似乎毫无重量,不可捕捉,但又能无限扩散,弥漫整个宇宙,用它们象征人世的漂泊不定,传达出迷蒙怅惘、拂之不去的眷恋之情,那是再妙不过的了。但作者似乎是随手占来,毫不费力,只道眼前所见,显得极其自然。这正是词人的高超之处。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感怀时事,思念友人的情怀。开头意在说明花落花开,别来不觉又是一年。中间四句触景生情,写一年来的感受。世事渺茫难料,因而愁绪满怀;从自身来讲,既多病而思归,又为没有能做好父母官而自愧。最后两句表示渴望和友人畅叙。全诗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为七律中名篇。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诗中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这就是此诗的政治背景。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次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三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末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次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黄彻更是激动地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巩溪诗话》)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第二篇:赠友送别诗
古代诗歌的抒情艺术和表现艺术
第三讲
一、学习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1、解说这首诗
银烛吐青烟,银色蜡烛兀自吐着青烟,金樽对绮筵。手持金色酒杯面对着华丽的筵席,主客相视无言。离堂思琴瑟,在这充满离情别绪的厅堂,回想起我们深厚的友谊,别路绕山川。此后一别长路独行山川绵延环绕。明月隐高树,明月从高高的树丛中隐去 长河没晓天。银河淹没在破晓的天空。悠悠洛阳道,想起这悠长的洛阳古道,此会在何年。不知此地一别何年才能再相会。
注:绮筵:华丽的宴席。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长河:银河。
2、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了怎样的转换?
时间上:由夜晚→天亮;空间上:由室内→户外→遥想洛阳古道
3、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蕴含了怎样的情思?
首联描写出了朋友离别时面对华筵,相对无言的场景。蕴含了朋友间深厚的友情,烘托出即将分别时的怅然。
4、颈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诗人是如何抒写这种情感的?
颈联抒发了离别时的难舍难分,怅惘缠绵。诗人借景物的变化来抒情,“隐”字和“没”字,表面上写树阴遮掩了明月,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实际上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时间的流逝更增难舍难分之情。
5、尾联写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引起了诗人怎样的感触?
诗人联想到悠悠不尽的洛阳古道,不禁产生后会无期的感触,忧伤哀愁的情绪自然涌上心头。
二、学习李颀《送魏万之京》
1、解说这首诗
朝闻游子唱离歌,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昨夜你才和薄霜一起刚刚渡过黄河。鸿雁不堪愁里听,怀愁之人最不能承受鸿雁的鸣叫,云山况是客中过。云山令人生畏,更何况是在作客途中来跋涉。关城树色催寒近,潼关城的树色渐渐枯黄,催促着寒气越来越近,御苑砧声向晚多。长安城的深秋捣衣声越接近晚上就越多。莫见长安行乐处,请不要只看到那长安是行乐所在,空令岁月易蹉跎。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轻易消磨。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2、首联、颔联写出了怎样的季节特征?表达出诗人的什么情绪?运用怎样的抒情手法?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3、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是诗人想象凉秋九月,寒气逼近,万户捣衣的景象。营造出寒冷萧瑟、急迫忙碌的意境。包含了作者岁月如流、时不我待的感慨。
4、尾联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三、学习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1、解说这首诗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2、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来写自己的情感的? 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运用比喻的修辞(奇特的想象),诗人将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比作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诗人即景寓情,情景妙合,以眼前之景写无形之情,使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
四、学习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解说这首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写作背景: 唐宪宗信佛,曾派人去把释迦牟尼佛的一节指骨迎接到宫中来供养,弄得劳民伤财。韩愈写了一道奏章来劝阻。唐宪宗大为恼火,要杀掉他,因宰相和其他大臣等出来替他说情,才把他降职,贬到潮州(在今广东省)。他在去潮州时,路经蓝田关(在今陕西省),侄孙韩湘特来与他同行,韩愈写了这首诗与侄孙。
2、首联点明了什么?蕴含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明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蕴含了诗人忠而遭贬的怨愤与无奈之情。
3、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说明自己的原意是想为圣明的皇帝去掉一些不利于国家的事。为了国家的利益,怎么敢顾惜自己的年老体衰呢?诗人表明了自己对朝廷的一片忠心,表现了老而弥坚、刚直不阿、为匡正祛邪而义无反顾的情怀。
4、颈联描写什么样的景象?作者借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颈联描写了一幅雄阔而又冷峻的画面。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秦岭,家已不知在何方;看一看往前走的道路,蓝田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作者借景抒情,写出自己对长安的恋恋不舍,以及离开长安、被贬至潮州的冷落、凄凉之情,饱含着英雄失路之悲。
五、学习王昌龄《送魏二》
1、解说这首诗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2、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抒发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抒发了作者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别时的愁苦凄凉之情。
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 友人上船。)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友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借助想像,使整首诗虚实结合,拓展了表现空间,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
六、学习许浑《谢亭送别》
1、解说这首诗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是怎样表达?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缠绵的离愁,突出别后的怅惘、孤寂与落寞。首句“劳歌”点明送别。第二句写红叶青山水急流,画面感强,色彩明丽,洒脱飞动,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别之愁。
三、四句写酒醒之后,独留谢亭,友人已去,天空暮色苍茫,满楼风雨凄迷,是以哀景写哀情,突出别后的孤寂、落寞。
七、学习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1、解说这首诗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2、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雁山横亘在代北,狐塞与云中相接,描绘了边塞阔大险峻的景象,突出山川的雄伟壮阔。(自然地引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3、尾联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手法?
尾联化用典故,直抒胸臆,寄托了诗人对魏大的美好愿望,激励魏大英勇杀敌,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也表现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本诗为送别诗,兼有边塞诗的味道,一改送别诗的愁苦缠绵,而是表现出边塞诗的豪迈雄伟。前人评价这首诗不落窠臼。)
总结
以上都是送别诗。
1、古人送别常有哪些习俗?
答:折柳送别、唱歌送别、饮酒饯别。
(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送别诗中常出现的意象有哪些?
答: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如“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因为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傍晚飞鸟归林、鱼翔潭底,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此外还有鸿雁、清猿、云山、江水、风雨等。
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意象,这是送别的地点。
3、送别诗中常见的抒情艺术和表现艺术有哪些? 答: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写哀情)、直抒胸臆; 想象、虚实结合、比喻、用典等。
4、送别诗常常抒发哪些情感?
答:抒写离别的不舍愁苦,表达对朋友亲人或爱人的依恋;抒发离后的孤寂落寞;抒发对未来的怅惘迷茫;表达对人间种种美好情感的珍惜;或互相勉励,寄托诚挚的安慰与祝福。
第三篇:赠友送别诗鉴赏.
赠友送别诗鉴赏 知识目标
⑴复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
⑵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能力目标 :
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教学难点】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一.导课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品味这千古之“伤”„ „
二.概念
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 别离” 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柳永在《雨霖铃》中的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送别”是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实至今天,送别诗仍是高中常考常新的诗歌鉴赏题材。下面主要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方面做探究,以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古代诗人送别的习俗 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
1、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
(2)、三四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
2、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唱歌送别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三、送别诗常见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①孤蓬:飞蓬,枯后根
易折,随风飞转,诗里借喻远行的朋友。②班马:离群之马。)
问题:(1第三联既有景又有情,其中的情景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2诗中流露出诗人什么样情感?
解析: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夕阳徐徐落下,似乎不忍与大地分离,隐喻诗人对朋友难舍之情。而在这红日夕照的背景下送别,又特别另人感到难舍难分。全诗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景色廖廓秀丽。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赏析:全诗最传神的动作是“看”字,分手后,离人登舟而去,他却频频回首来看,别离时刻的千种相思,万般离愁,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更何况每一次回首都让离人肝肠寸断。想看不忍看,明知伤心又不得不看的矛盾心情,把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诗歌末句的“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劝慰, 让我们不难想象诗人如何强抑自己的感情,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经无以复加了。
⒉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体贴入微的宽慰、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 别 董 大(其一)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①高适写此诗应在得意的浪游时期,他的《别董大》之二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其当时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②董大,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琴客,是一位音乐圣手。)
问题(1)前两句景物特点是__渲染离别的__。(2)(2)说说后两句诗中所蕴含情感。
解析:①苍凉,悲壮。②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对自己的希望和慰藉。赏析:唐人送别诗中,那些凄清缠绵、留恋低徊的作品固然感人,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以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豪放健美的色彩。
《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作。此诗一改送别诗的凄清缠绵,显得明朗乐观。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曛黄,指夕阳西沉时景色。日暮黄
昏,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使人顿生沦落之感,游子何之之意。似有壮士啸响于耳侧。眼见别意凄酸,似将拘于俗套,景物描写仿佛在为抒情蓄势?是写恋恋不舍的离情还是写真挚的友谊?都不是,高适却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又充满信心和力量。诗歌语言质朴无华,却如一轮灿阳喷薄而出,情感炽热,让人荡气回肠。恰如诗家所谓“为壮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赏析: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大地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二句中“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又为迷蒙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颈联奇峰突起铸就千古名句:“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心心相印,就算远在天涯,相隔千山万水,但情感交流也如同近邻一般。”诗句意境开阔,音调爽朗,一洗悲酸之态。尾联以劝慰作结。歧路,岔路也,古人送别常在岔路口处分手,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无为,不要的意思。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小儿女那样情意绵绵。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这类诗歌还包含以下情感: A、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B、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C、坦陈心志的告白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D、积极奋发的勉励
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为国效力的责任。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
E、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3、借送别言志。这类诗以送别为题,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多含身世之感。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如李白诗《梦游天姆吟留别》、陆龟蒙诗《别离》、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等。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几年后被贬到更为遥远的龙标。当时他的朋友辛渐从江宁到润州(今镇江)再到扬州,然后北上到洛阳(诗人的故乡)诗人和朋友在润州的芙蓉楼分别。
赏析: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入”字描摹出夜雨悄然而至的动态。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别离的气氛。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因离情满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自可想见。)清晨,天色已亮辛渐将登舟北归。使人遥望江北远山,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玉壶”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诗的后两句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 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问题:⑴三、四句壮阔明朗的画面展示出诗人(),以“小谢”自比流露出诗人()⑵七、八句表现了诗人()。⑶“抽刀断水”这一细节显示出诗人()的要求。
解析①豪迈开阔的胸襟,自信。②对高洁理想境界和追求。③摆脱精神苦闷。小结:刚才同学们讲伤别、喜别,都是离人一时心情的起伏。而如果一首诗,既包含了心潮的起落,又展示出长久以来多舛命运的感情积淀,那么它所表达的离情别绪就必然更加震人心魄,这就是我们组讲解的送别诗,它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分析这样的诗歌,不能不把特定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时期来看,像李白,他豪迈的语言归结于他豪迈的性格,悲伤的格调则归结于长期不平的际遇。
⒋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
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诗题名为送别,但全诗却无别意,在形象的描写中流露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这首送别诗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不同。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颔联远眺近观,触目生情。出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船行甚急,扑面而来,转瞬即逝。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颈联上句写晚上明月倒映水中,皎洁如镜。下句写日间彩云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诗人怎能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离不离,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这首诗题为送别,实则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以故乡水对自己万里送行的深情厚谊,反衬自己思乡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5、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联写“荆轲刺秦”事,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送于易水。首句中“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前两句概括了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慷慨激昂的心情,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情。“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句式对仗仗,后一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称颂荆轲的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还隐含着诗人对荆轲式英雄的思慕。
6、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即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赏析:此诗的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全诗以唱叹起调,感慨去日苦多,今日愁闷。紧接着,由顺势转入登楼送别之事,点明题意:长风万里,秋雁北归,行人将去,此情此景,让人在百尺楼头欲一醉方休!这景象有送别的惋惜,但色调开始变得明朗,诗人虽为昨日、今日愁苦,却可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浩然一饮,消愁逸兴。接下来,“蓬莱”二句,切题面的权位关系,说校书叔文章老成,得两汉蓬莱之风,切建安风骨;自己则如建此楼的谢眺,诗文清新秀发,由此,两人相俱有壮志逸兴,可共上青天搅取明月,至此,先前的烦忧在这想象中似已烟消云散。但是, 这逸兴来去皆匆匆, 诗人的愁思又猛然袭来,他以“抽刀断水水更流”作起兴,来抒写自己“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情怀,说明“酣高楼”反而让心中的烦愁更加深重了,因而不禁发出了“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感慨。这个“不称意”又对应了起首句 的去日之苦和今日之烦忧,由此诗人自自然然地发出了解冠泛舟,归隐江湖的宣叹。全诗虽跳荡不羁,却起伏有致,前后对应,抑扬协调,在大起大落中展示其豪放。
我们将送别诗按主题划分为五大类,并不是说要把所有送别诗歌的内容生硬分离归入其中,我们应该知道,许多送别诗歌中的情感是复杂的,其内容和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较复杂与多元性。在表达惜别留恋之情外往往还会寄托诗人的个人身世遭遇之感,表现诗人的性情品质,或凸现时代风貌。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切勿挂一漏万。
情感特点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哀伤凄婉。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一二句写景物“春江渺茫”“日暮”,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景物:“猿啼”、“暮江”、“孤舟”。情: “客散”、“伤心”、“逐臣更远”。
(2)、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万里反衬孤舟。
情感2:宽慰
别董大(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长的勉励)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情感4:表诗人志节
芙蓉楼送辛渐(坦陈心志的告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情感6:朋友间的友谊。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四、赠友送别诗的常见方法和技巧及常见意象
(一)常用表现手法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1、直接抒情
一般有两种情况:①描写离别时凄凉阴冷的景物,既交代离别的地点和季节天气特点,又暗示人物悲伤的心境,渲染悲凉的气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②描写绚丽明快的景色,即所谓的乐景,反衬哀情。如高适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直抒胸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如柳永《雨霖铃》
词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3、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 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 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4、以乐景衬哀情
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5、想象(虚拟):除情景交融的手法外,送别诗中还经常用到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第三联写道:“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这种手法是鉴赏中比较难把握的,需要我们有一双想象的翅膀。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
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都运用这种手法。
6、比喻:为了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诗人在诗歌中还特别青睐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送别诗因为善于运用景物营造伤离别的气氛,所以比喻手法更为常见。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也运用了比喻。
宋代诗人刘迁的《柳梢青·卢梅坡》一词:泛菊杯涤,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勿勿,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这首诗在表达感情时就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飘泊无定的离别之苦。下片又表明他的心会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
7、细节描写:所谓细节主要指不易为人察觉却又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细微的行为。这种手法容易被人忽视。理解细节描写的关键是通过外在的行为
揣测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如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
我们在鉴赏送别诗时, 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识和方法外,还应了解作者、作品风格及创作背景等。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在对这类诗歌进行鉴赏时,可遵循这样的答题模式:什么景——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烘托什么情感。
(二)离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
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离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唐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色山色共苍茫。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劳劳亭歌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
常见意象:
杨柳、杨花或柳絮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月 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其他有阳关、古道、夕阳、寒蝉等。
春草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乐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水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春色
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比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
春草、水、春色都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宋丹丹说:“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此道理。
送别之地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也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长亭 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
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南浦 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而“南浦子曲”和《南浦》词牌多被用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
以上几种意象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一种送别之情。寒蝉、船(舟)、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五、分类: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六.鉴赏方法
1.从主题入手,体会诗中所抒之情(情感本质)。
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立意问题非常复杂,只能就比较常见的加以简要分析。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2.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领悟作者所抒何情。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刘长卿《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可以这样问曰:“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概括即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以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 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 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 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 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 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诗人在使用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各不相犯,富有变化,表现出纯熟的 技艺。4.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 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 《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 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 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 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还有,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 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 “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2007 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
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甲集,是中年时的作品。那时他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 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上阕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 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 关。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 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 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 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参考答案:⑴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 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⑵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 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5.谐音修辞手法在赠别诗词中的运用。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中的“丝”是“思”的谐音。诗人将“相送情”和“散丝” “互藏其宅”,可谓“妙 合无垠”,且富有创新。李白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写别情,或取其,长,或取其深,言情深意长者,白也为最,余者皆不足称。而韦应物则以细密的雨丝为 比,且比中巧妙地蕴含谐音的手法可谓别开生面,独辟蹊径,虽不及李白,却也给人以 崭新的形象,使诗句情景交融,意韵悠长,堪称一绝。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 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李商 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中的“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如李益《喜见外弟又 11 言别》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几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秋尽江南草木 凋”等等。我们可以用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来出一道题来加深对谐
音修辞法的认识: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题曰:诗中‘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修 辞手法?有何深意? 解答之前只要理清谐音是谐何字,找到喻体和本体,即可迎刃而解: “诗中的折柳喻 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 ;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 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6.考察抒情方式,体味作者感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①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 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 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 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 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再如下面毛泽东主席的两首词作,均为直接抒情: ②间接抒情 A、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 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 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 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 一江春水吗? B、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 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主客之间惜别之 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 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C、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
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首诗精美如画,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 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 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也就是 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 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七、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选一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问题(1)诗中有几处透露离情的字眼,如第二句中“飞”字,既是时间推移,也暗 示伫立凝望时所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试从其他三句中再找两处进行分析。(4)(2)简 析这首诗情感的表达特点。(2)解析①首句“乱”字,既是形容烟雾弥漫,也暗示了诗人心情的迷乱。三句“寂寞” 二字,既是写亭的寂寞,也是写内心的寂寞。四句“寒”字,既可指肌肤感觉到夜的寒 冷,也写出了特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凄冷。②通首诗年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 12 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 作。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问题⑴结合诗句谈谈诗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分)(3 ⑵你所熟知的哪首抒写别离的诗或词也采用了这种写法?写明作者及作品名称,并 写下其中最能体现这种写法的句子。分)(3 解析①首二句,先写眼前饯别场面之温馨,然后写离别之景,是为实写。末二句虚 构了一个境界:想像别后友人夜泊潇湘,难以成眠之情景。是为虚写。由眼前写到将来,形成实与虚的结合。②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13
第四篇:第五单元赠友送别
第五单元
赠友送别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送客归京 唐·白居易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
①
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尘。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
②
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春。
东城送客马上 宋·贺铸
向午孤烟起客樯,一陂春水两鸳鸯。
③
渔童解唱沧浪曲,应笑尘埃马上郎。
【注】①九衢(qú):纵横交错的大道;繁华的街市。②曲江:唐长安城曲江池,为京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每逢科考放榜,皇帝常于此召集上榜举子举行宴会,饮酒赋诗。③沧浪曲,即《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表达“盛世施展才华,乱世独善其身”的思想。
1、白诗中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都写了“送客”,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①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①诗人原在沛王府任修撰,因事遭唐高宗斥逐,不令入府。此诗写于诗人废职后,入蜀客居剑南之际。
3、同为送别诗,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首联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4、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5~6题。
①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苏轼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②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重阳日在涵辉楼宴席上为黄州知州徐君猷而作。②若为酬:怎样应付过去。
5、请赏析词的开头两句写景的妙处。(5分)
6、“破帽多情却恋头”“明日黄花蝶也愁”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
送王汶宰江阴
包何
郡北乘流去,花间竟日行。海鱼朝满市,江鸟夜喧城。止酒非关病,援琴不在声。应缘五斗米,数日滞渊明。
7、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8、本诗一反送别诗的伤感惆怅,语带调侃却愈显情真意切。请结合诗的后两联简析这种特色。(6分)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9~10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①
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别有相思处,啼乌杂夜风。
②
留别王维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9、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5分)
10、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本联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2分)“有”与“无”形成强烈对比,“有”是为了反衬“无”,以此体现自己失意落魄、渴望得到君王赏识重用的复杂心情。(3分)(解析:颈联对仗工整,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叙写想到自己依旧羁旅在外,虽有美酒为朋友饯行,却没有书信寄给君王,不禁又黯然神伤起来。)
2、①白诗既有对友人归京的担忧、欣羡之情,又有对自己失意落魄、渴望得到君王重用,并对友人寄予厚望的期许之情。(3分)②贺诗表达了自己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而自己却被束缚不可解、欲归隐田园不可得,因此无奈苦恼。(3分)
【对比赏析】
《送客归京》:首联叙写朋友归京,千里迢迢,不知何时才能回到长安;作者对朋友行路的担忧与二人深厚情谊跃然纸上。颔联以轻快笔调,想象朋友在烟雨朦胧的三峡渡口登舟而去,抵达京城时,快马扬鞭,意气风发穿行于繁华街市的情形,无比欣羡。颈联对仗工整,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叙写想到自己依旧羁旅在外,虽有美酒为朋友饯行,却没有书信寄给君王,不禁又黯然神伤起来。尾联对朋友寄予厚望,希望朋友归京后替他向君王传话,请君王回忆当年科考放榜时君臣一起在曲江池宴饮欢谈的美好情景。
《东城送客马上》:前两句写晌午时分,孤烟袅袅,朋友乘船从城东离开时,诗人远远望见一池春水中双宿双栖的鸳鸯,心中生发出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后两句写渔童如果懂得沧浪歌中寄寓的“盛世施展才华,乱世独善其身”的道理,就会嘲笑汲汲于功名利禄的自己,以此抒发了诗人自己被尘世功名利禄束缚,欲归隐而不得的无奈苦恼。
3、两首诗表现出的情感不同,一为感伤别离,一为积极进取。本诗的首联以事写情,语义双关。借送友人上路的具体行动,指出人生道路的艰难,前途的悲凉,给全诗定下了深沉、惆怅的基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首联从送别之地入手,气势雄伟,襟怀宽广,视野开阔,虽流露出惜别之意、关切之情,但能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鼓励。(点出情感不同给1分,两诗首联分析各2分)
4、尾联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感慨,发出如在梦中生活的感叹。“俱是梦中人”的“俱”字,“生涯共苦辛”的共同遭遇,既表明诗人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也包含前途难测的意思,彼此都像在梦里一般,由不得自己。(总述2分,分析4分)
【鉴赏】
公元666年(唐乾封元年),王勃17岁,进入沛王府任修撰,奉命撰写《平台秘略》。写完后,沛王赏给他帛50匹,十分赏识他。王勃少年得志,可惜好景不长。据《旧唐书·王勃传》记载,公元669年(总章二年),“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被逐出沛王府时王勃年仅20岁。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对自己的被驱逐,他心中怀着一腔悲愤。当年五月他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后来客居剑南两年多,遍游汉州、剑州、绵州、益州、彭州、梓州等地。在此过程中,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新的深切的感受,写下了一些影响深远的诗文。《别薛华》就是其中一首。这首送别诗的色彩、风格,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大相径庭,其中原因,就像公刘所说的:“诗是一种感性经验和主观情感占很大成份的东西。诗人此时的生活环境变了,思想感情也发生很大变化了,写出的诗也就迥然不同。《王子安集》中有一篇《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薛升华序》,有可能是这首《别薛华》诗的序。从序言推断,诗人与薛华在绵州相逢,很快又分手。在一个清秋的夜晚,他送走薛华,作下了这首痛彻肺腑的诗篇。
诗的首联“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以事写情,又以情生景。此联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真乃传神之笔:穷路凄孤送挚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作者,也是远行人——薛华心情的真实写照,两句诗,描绘出人生的一幅凄惶场面,一对患难知音跋涉在漫长、曲折、险阻的山道上。他们相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但最后还是分别了,各自匆忙惶恐地去“问津”。“穷路”,借用的是阮籍穷途而哭的典故,含有“守死善道者,滞涸穷路”的意思。这就促人联想,发人深思。阮籍之所以穷途而哭,是想假作醉酒躲避迫害,时常独自驾车信道而行,走到绝路就痛哭而返,以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汉李固之所以“滞涸穷路”,正因为他“守死善道”,屡次上疏直陈外戚、宦官擅权的害处,后来被梁骥诬告,招致杀身之祸。在此,诗人以阮籍、李固自况,含蓄地指出:凡正直耿介之士,往往很难被当权者所容。这也说明了诗人与其挚友“多穷路”的原因。下句中的“遑遑”,不只是形容凄惶貌,或自嘲“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荣”,还兼取宋玉《九辩》中“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的意义,借以表示自己象凤凰一样清高,而不愿象凡鸟一样随处栖登。颔联“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是分别承接首联中“穷路”、“问津”,进一步具体描写道路的险远,设想未来,抒发情怀的。所采用的手法是虚实相生,语义双关。诗人既为朋友颠沛流离于千里道上而感伤,又自伤其远在千里之外的异乡。眼前道路崎岖漫长,展望未来满目悲凉,前程暗淡。这是诗人走上仕途三年来,对社会现实的真切的感受,从心底发出的深沉慨叹,说明了诗人当时内心失望情绪低落。
生活是艰难的,但仍要坚持下去而且要努力使之变好,年轻的诗人虽然沮丧但没有完全绝望。因此诗的颈联写道:“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意思是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事业、建立功勋的志向与抱负,只能与船只一同在风浪中漂泊不定。正因为风华正茂的诗人,有追求,有希望,因此才对挫折、失败倍感痛苦。这联诗所表现的正是理想与现实矛盾,希望、失望交织的复杂心境。有志之士,不被赏识与重用,又不甘心自暴自弃,执意追求。就是他们“生涯共苦辛”的主客观原因。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曾说过:“薛华与李白并称,而无一字可传,岂非有幸不幸也。”薛华也是才志高远之人,也陷入同样的境遇,可见,怀才不遇并非偶然,也更说明志向的难以实现。
尾联“不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上句承诗题中的“别”字,下句直抒惜别之情。从字面看,这联诗可以理解为王勃对朋友的安慰,表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永远相忆。另一方面,“俱是梦中人”包含有“命运之舟”难测的意思,彼此都像在梦里由不得自己。诗人对朋友和自己的前程怀着无限忧虑,而对明天仍抱着美好的希望。这个结尾,是隽永深长的。
《别薛华》与一般五言律诗借景抒情的方法不同,是以叙事直抒胸臆。语言简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可谓“兴象婉然,气骨苍然”。
5、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所见之景,诗人勾勒出一幅天高气清、明丽开阔的秋景图。(1分)“霜降”点出了深秋时节,“收”字写出了江上水浅给人的感受;(1分)接着诗人又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浅碧的江水泛起鱼鳞状的波纹,十分形象;(1分)再以“露远洲”写江水之浅,“远”字体现出是登楼远望所见。(1分)这两句为后面的秋日抒情作了铺垫。(1分)【解析】这是一道景物描写的赏析题目,答题时先答出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什么样的景物特征,然后再分析作用,注意诗歌开头一般有奠定情感基调或为下文作铺垫等作用。
6、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渴望超脱与旷达乐观的情感。(2分)“破帽多情却恋头”,诗人以破帽对他的头很有感情,不管风怎样吹,却不肯离开,来表达自己渴望超脱而又无法真正超脱的情感。(2分)“明日黄花蝶也愁”,诗人以明日之菊,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它的蝴蝶,也会为之惆怅,来表达良辰易逝,应乐观地生活的情感。(2分)(其他看法,如果符合诗歌情景,言之有理,亦可。)
【赏析】
词的上片写楼中远眺情景。“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描绘大江两岸晴秋景象。江上水浅,是深秋霜降季节现象,以“水痕收”表之。“浅碧”承上句江水,“鳞鳞”是水泛微波,似鱼鳞状:“露远洲”,水位下降,露出江心沙洲,“远”字体现的是登楼遥望所见。两句是此时此地即目之景,勾勒出天高气清、明丽雄阔的秋景。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此三句写酒后感受。“酒力渐消”,皮肤敏感,故觉有“风力”。而风本甚微,故觉其“力软”。风力虽“软”,仍觉有“飕飕”凉意。但风力再软,仍不至于落帽。此三句以“风力”为轴心,围绕它来发挥。晋时孟嘉落帽于龙山,是唐宋词常用的典故。苏轼对这一典故加以反用,说破帽对他的头很有感情,不管风怎样吹,抵死不肯离开。“破帽”这里具有象征隐喻意义,指的是世事的纷纷扰扰、官场的勾心斗角。作者说破帽“多情恋头”,不仅不厌恶,反而深表喜悦,这其实是用戏谑的手法,表达自己渴望超脱而又无法真正超脱的无可奈何。
下片就涵辉楼上宴席,抒发感慨。“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两句,化用杜牧《重九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句意。“断送”,此即打发走之意。政治上所受重大打击,使他对待世事的态度有所变化,由忧惧转为达观,这乃是他黄州时期所领悟到的安心之法。
歇拍三句申说为何要以美酒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是化用宋初潘阆“万事到头都是梦,休嗟百计不如人”句意。“明日黄花蝶也愁”反用唐郑谷咏《十日菊》中“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句意,意谓明日之菊,色香均会大减,已非今日之菊,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为之叹惋伤悲。此句以蝶愁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正因为如此,此时对此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这与苏轼别的词中所发出的“人间如梦”、“世事一场大梦”、“未转头时皆梦”、“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君臣一梦,古今虚名”等慨叹异曲同工,表现了苏轼后半生的生活态度。他看来,世间万事,皆是梦境,转眼成空;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如果命运不允许自己有为,就饮酒作乐,终老余生;如有机会一展抱负,就努力为之。这种进取与退隐、积极与消极的矛盾双重心理,在词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7、【参考答案①】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虚写)的手法。(1分)作者送王汶去江阴做官,目送小船顺流而下,(1分)从而联想到友人将整日行于夹岸繁花似锦的碧流中,并通过想象描述了友人即将到达的江阴市景:早上海鱼满市,热闹繁华,晚上几声鸟鸣,更显静谧安宁,(2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的祝福。(1分)
【参考答案②】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1分)作者通过想象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了一个富庶、宁静的江阴城(1分):早上看到海鱼摆满市场,热闹非凡,晚上一切归于平静,听到的声声鸟鸣更显喧闹。(2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的祝福。(1分)
【参考答案③】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1分)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了入夜的江阴城寂静安谧,江鸟的鸣叫更显喧闹,打破了晚上的宁静。(2分)用鸟鸣声反衬,更显夜之静谧。(1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的祝福。(1分)
8、【参考答案】颈联调侃友人戒酒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贫穷,买不起酒;抚琴不在乎琴音,因为心思在去做官这件事上。(2分)尾联借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调侃友人迫于生计才去做官,说他就是做了官,恐怕也会像陶渊明一样罢官而去。(2分)正因为是知己至交,诗人才会用这种幽默、调侃的语气来表达送别之情,更显情真意切。(2分)
9、作者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啼乌声和风声。(3分)诗人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2分)
10、尹诗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怜的伤感、人生迟暮的无奈及依依惜别的不舍。(3分)孟诗表达了科举不第的失意、知音难遇的感慨及归隐故园的决心。(3分)【知识拓展】赠友送别诗的主要标志
⑴诗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⑵常用柳、酒、月、水四大意象。①柳(柳枝、柳条、柳丝、柳叶、柳絮等):以“柳”寓“留”,以柳叶之“青”托“情”,以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喻人生漂沦。②酒:把酒壮行,借酒浇愁,以酒劝慰。③月:一方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另一方面月光普照大地,是分离的人们异地同心的见证。所以送别诗中的月总有一种寒冷孤寂的色彩。④水:以水之纤柔象征离情的缠绵,以水之深渺象征离情的悠长,以水之清寂象征离情的凄切,以水之空蒙象征离情的无边。另外,还有草(离情之漫长)、(孤飞之)雁、清泪、骊歌(离别之歌)、灞桥、南浦、兰舟、长亭、孤舟(帆)、古道、冷雨、清猿等意象。【知识拓展】赠友送别诗表现的主要思想感情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慨。
第五篇:教学设计《赠友送别诗》
教学设计—— 赠友送别诗的情感定位
刘春苗--河北涞水波峰中学
一、概述
· 高中语文: 高一(人教版必修4)· 课题来源:《雨霖铃》 课时 :第三课时
· 概述学习内容:《雨霖铃》课后拓展5首诗
· 概述这节课的价值:了解赠友送别诗的情感定位,会做此类高考诗歌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会赠友送别诗的情感定位
2.过程与方法:读--译--理解--做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赠别诗常见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有一些送别诗的情感认知:比如惜别,借送友人表达自己的壮志难酬等等。但认知不全面,以为只有悲伤的格调,其实还有劝慰鼓励,壮志豪情的一面。这些引导就需要老师的拓展诗歌去补充训练,在理解后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答题步骤。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理解诗歌---解词或讨论后找同学翻译
审题--明确考点和答题思路,规范答题步骤。(可找同学板书答案)
精讲--老师引领着组织答案术语。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课件展示诗歌和学案内容
六、教学过程
总:课件展示全部诗歌内容,板书答案。分:每首诗歌的过程如下: 1.读诗:排除疑难字词句 2.译诗:难的词讨论或找人翻译 3.答题:
审题定考点,思考答题步骤,在学案上写答案,1个学生板书。4.规范答案:
老师精讲,学生二次修改答案,强化认识并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过程流程图 教学目标评价方式
第一阶段 :
理解诗意
学生概括 第二阶段:
情感定位
学生口述
第三阶段:
规范答案
学生先说-在写--老师总结
七、教学评价设计: 你理解诗句了吗?口头表述
你会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了吗?感情词+译句+分析情感 你的学案术语规范好了吗?自查自改后交学案
八、帮助和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会结合诗句准确定位情感,也会了答题步骤,不会再失分太多。此方法在实践中证明是有效的,具体操作有待日后的提高和总结。